說經(jīng)日知錄
顧炎武
其在政教則不能是訓(xùn)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而所司者籩豆之事。其在學(xué)術(shù)則不能知類通達。以幾大學(xué)之道。而所習(xí)者占畢之文。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小人則無咎也。有大人之事以小人之事。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故君子為之則吝也。
好古敏求。多見而識。夫子之所自道也。然有進乎是者。六爻之義至賾也。而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三百之詩至泛也。而曰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三千三百之儀至多也。而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十世之事至遠也。而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雖百世可知。百王之制至殊也。而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此所謂予一以貫之者也。其教門人也。必先叩其兩端。而使之以三隅反。故顏子則聞一以知十。而子貢切磋之言。子夏禮后之問。則皆善其可與言詩。豈非天下之理殊涂而同歸。大人之學(xué)舉本以該末乎。彼章句之士。既不足以觀其會通。而高明之君子又或語德性而遺問學(xué)。均失圣人之指矣。
損不善而從善者。莫尚乎剛。莫貴乎速。初九曰[己](已)事遄往。六四曰使遄有喜。四之所以能遄者。賴初之剛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其遄也至矣。文王之勤日昃。大禹之惜寸陰。皆是道也。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為政者玩歲而愒日。則治不成。為學(xué)者日邁而月征。則身將老矣。召公之戒成王曰。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疾之為言。遄之謂也。
羽翰之音。雖登于天。而非實際。其如莊周齊物之言。騶衍怪迂之辨。其高過于大學(xué)而無實者乎。以視車服傳于弟子。弦歌遍于魯中。若鶴鳴而子和者。孰誕孰信。夫人而識之矣。西晉之亡。蕭梁之亂。豈非談空空核元元者有以致之哉。翰音登于天。中孚之反也。
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茍非大受之人。驟而當(dāng)天下之重任。鮮不恐懼而失其守者。此公孫丑所以有動心之問也。升陑伐夏。創(chuàng)未有之事而不疑??芍^天錫之勇矣。何以能之。其上帝臨女。無貳爾心之謂乎。學(xué)湯之勇者宜何如震驚百里不喪七鬯近之矣。
莠言穢言也。若鄭享趙孟。而伯有賦鶉奔之詩。衛(wèi)侯在郲。而臧孫譏糞土之言是也。君子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狎侮之態(tài)不及于小人。謔浪之辭不加于妃妾。自世尚通方。人安媟慢。宋玉登墻之見。于滅燭之歡。遂乃告之君王。傳之文字。忘其穢論。敘為美談。以至執(zhí)女手之言。發(fā)自臨喪之際。嚙妃唇之詠。宣于侍宴之余。于是搖頭而舞八風(fēng)。連臂而歌萬歲。去人倫。無君子。而國命隨之矣。
君子不親貨賄。束帛戔戔。實諸筐篚。非惟盡飾之道。亦所以遠財而養(yǎng)恥也。萬歷以后。士大夫交際。多用白金。乃猶封諸書冊之間。進自閽人之手。今則親呈坐上。徑出懷中。交收不假他人。茶話無非此物。衣冠而為囊橐之寄。朝列而有市井之容。若乃拾遺金而對管寍。倚被囊而酬溫嶠。曾無媿色。了不關(guān)情。固其宜也。然則先王制為筐篚之文者。豈非禁于未然之前。而示人以遠財之義者乎。以此坊民。民猶輕禮而重貨。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日之夕矣而不來。則其婦思之矣。朝出而晚歸。則其母望之矣。夜居于外。則其友吊之矣。于文日夕為退。是以樽罍無卜夜之賓。衢路有宵行之禁。故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至于酒德衰而酣身長夜。官邪作而昏夜乞哀。天地之氣乖而晦明之節(jié)亂矣。
寡君有不腆之酒。請吾子之與寡君須臾焉。使某也以請。古者樂不踰辰。燕不移漏。故稱須臾。言不敢久也。記曰飲酒之節(jié)。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而書酒誥之篇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jīng)德秉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是豈待初筵之規(guī)三爵之制而后不得醉哉。
善惡報應(yīng)之說。圣人嘗言之矣。大禹言惠迪吉從逆兇惟景響。湯言天道福善禍淫。伊尹言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言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zāi)祥在德??鬃友苑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豈真有上帝司其禍福。如道家所謂天神。察其善惡。釋氏所謂地獄果報者哉。善與不善。一氣之相感。如水之流濕。火之就燥。不期然而然。無不感也。無不應(yīng)也。此孟子所謂志壹則動氣。而詩所云天之牖民。如塤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攜者也。其有不齊。則如夏之寒。冬之燠。得于一日之偶逢。而非四時之正氣也。故曰誠者天之道也。若曰有鬼神司之。屑屑焉如人間官長之為。則報應(yīng)之至近者反推而遠之矣。
國亂無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見理。于是不得不愬之于神。而詛盟之事起矣。蘇公遇暴公之譖。則出此三物。以詛爾斯。屈原遭子蘭之讒。則告五帝以折中。命咎繇而聽直。至于里巷之人。亦莫不然。而鬼神之往來于人間者。亦或著其靈爽。于是賞罰之柄乃移之冥漠之中。而蚩蚩之氓其畏王鈇常不如其畏鬼責(zé)矣。乃君子猶有所取焉以輔王政之窮。今日所傳地獄之說。感應(yīng)之書是也。惟明明棐常。鰥寡無。則王政行于上。而人自不復(fù)有求于神。故曰有道之世其鬼不神。所謂絕地天通者。如此而[己](已)矣。
立言日知錄
顧炎武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張子有云。民吾同胞。今日之民吾與達。而在上位者之所共也。救民以事。此達而在上位者之責(zé)也。救民以言。此亦窮而在下位者之責(zé)也。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然則政教風(fēng)俗。茍非盡善。即許庶人之議矣。故盤庚之誥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而國有大疑。卜諸庶民之從逆。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漢文止輦受言。皆以此也。唐之中世。此意猶存。魯山令元德秀遣樂工數(shù)人。連袂歌于蒍。元宗為之感動。白居易為盩厔尉。作樂府及詩百余篇。規(guī)諷時事。流聞禁中。憲宗召入翰林。亦近于陳列國之風(fēng)。聽輿人之誦者矣。
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時而其效見于數(shù)十百年之后者。魏志司馬朗有復(fù)井田之議。謂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yè)。難中奪之。今承大亂之后。民人分散。土業(yè)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復(fù)之。當(dāng)世未之行也。及拓跋氏之有中原。令戶絕者墟宅桑榆。盡為公田以給授。而口分世業(yè)之制。自此而起。迄于隋唐守之。魏書武定之初。私鑄濫惡。齊文襄王議稱錢一文。重五銖者。聽入市用。天下州鎮(zhèn)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于市門。若重不五銖。或雖重五銖而雜鉛镴。并不聽用。當(dāng)世未之行也。及隋文皇之有天下。更鑄新錢。文曰五銖。重如其文。置樣于關(guān)。不如樣者沒官銷毀之。而開通元寶之式。自此而準。至宋時猶仿之。朱子作詩傳。至于秦風(fēng)黃鳥之篇。極言以人殉葬之害。為出于戎翟之俗。而無明王賢伯以討其罪。于是習(xí)以為常。而莫知其為非也。歷代相沿。至明代英宗。始革千古之弊。御極之初。即有感于憲王之奏。而亦朱子詩傳有以發(fā)其天聰也。嗚呼仁哉。
唐書李叔明為劍南節(jié)度使。上疏言道佛之弊。請本道定寺為三等。觀為二等。上寺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每等降殺以七。皆擇有行者。余還為民。詔下尚書省議。已而罷之。至武宗會昌五年始用其言。并省天下寺觀。而有明洪武中亦稍行其法。元史京師恃東南運糧。竭民力以航不測。泰定中虞集言京東數(shù)千里。北極遼海。南濱青齊。萑葦之場。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為田。得以傳子孫。如軍官之法。如此可以寬東南之運。以紓民力。而游手之徒皆有所歸。事不果行。及順帝至正中。海運不至。從丞相脫脫言。乃立分司農(nóng)司。于江南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筑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nóng)師。歲乃大稔。至今水田遺利。猶有存者。戚將軍繼光。復(fù)修之薊鎮(zhèn)。是皆立議之人所不及見。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下之理固不出乎此也??鬃友孕邢闹畷r。固不以望之魯之定哀。周之景敬也。而獨以告顏淵。及漢武帝太初之元。幾三百年矣。而遂行之??鬃又骖仠Y。告漢武也。孟子之欲用齊也。曰以齊王。猶反手也。若滕則不可用也。而告文公之言。亦未嘗貶于齊梁。曰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嗚呼天下之事。有其識者不必遭其時。而當(dāng)其時者或無其識。然則開物之功立言之用。其可少哉。
雜言日知錄
顧炎武
讀屈子離騷之篇。乃知堯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則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則謂之耿介。反是謂之昌披。夫道若大路然。堯桀之分。必在乎此。
老氏之學(xué)。所以異乎孔子者。和其光。同其塵。此所謂似是而非也。卜居漁父二篇。盡之矣。非不知其言之可從也。而義有所不當(dāng)為也。子云而知此義也。反離騷其可不作矣。尋其大指。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此其所以為莽大夫與。
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彌謙彌偽。彌親彌泛。彌奢彌吝。
巧召殺。忮召殺。吝召殺。
江南之士。輕薄奢淫。梁陳諸帝之遺風(fēng)也。河北之人。狠殺。安史諸兇之余化也。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今日北方之學(xué)者是也。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今日南方之學(xué)者是也。
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xué)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xué)僊。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閑。正宜進德修業(yè)。以補從前之闕。而知不能及。流于異端。其與求田問舍之輩。行事雖殊。而孳孳為利之心。則一而已矣。宋史呂大臨傳。富弼致政于家。為佛氏之學(xué)。大臨與之書曰。古者三公無職事。惟有德者居之。內(nèi)則論道于朝。外則主教于鄉(xiāng)。古之大人。當(dāng)是任者。必將以斯道覺斯民。成[己](已)以成物。豈以位之進退。年之盛衰。而為之變哉。今大道未明。人趨異學(xué)。不入于莊則入于釋。疑圣人為未盡善。輕禮義為不足學(xué)。人倫不明。萬物。此老成大人惻隱存心之時。以道自任。振起壞俗。若夫移精變氣。務(wù)求長年。此山谷避世之士。獨善其身者之所好。豈世之所以望于公者。弼謝之。以達尊大老。而受后生之箴規(guī)。良不易得也。
貧者不以貨事人。然未嘗無以自致也。江上之貧女。常先至而埽室布席。陳平侍里中喪。以先往后罷為助。古人之風(fēng)。吾黨所宜勉矣。
中庸余論
李光地
元亨利貞。天德也。元之氣為春。其職生。亨之氣為夏。其職長。利之氣為秋。其職收。貞之氣為冬。其職藏。人之生也。得乎元之德以為仁。得乎亨之德以為禮。得乎利貞之德以為義智。及感物而動也。由仁而發(fā)則為惻隱。由禮而發(fā)則為辭讓。由義而發(fā)則為羞惡。由智而發(fā)則為是非。故曰人者具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秀氣也。仁義禮智者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性情皆道心也。達乎天德者也。雖然。理乘于氣而行。故道心麗于人心而發(fā)。人心者。愛也惡也欲也懼也。愛之發(fā)為喜。惡之發(fā)為怒。欲之發(fā)為樂。懼之發(fā)為憂。人心動而吉兇判焉。是故喜者吉之根也。怒者兇之根也。樂者吝之根也。憂者悔之根也。必也愛而仁。斯其喜也。道矣。惡而義。斯其怒也。道矣。欲而禮。斯其樂也。道矣。懼而智。斯其憂也。道矣。必也動乎惻隱。是謂愛而仁矣。動乎羞惡。是謂惡而義矣。動乎辭讓。是謂欲而禮矣。動乎是非。是謂懼而智矣。必也由仁而喜也。道斯有所吉矣。由義而怒也。道斯無所兇矣。由禮而欲也。道斯無所吝矣。由智而憂也。道斯無所悔矣。吉兇悔吝之介。興衰治亂之幾也。是故喜者治之象也。怒者亂之象也。樂者盛之象也。哀者衰之象也。必也喜而仁。斯治可致矣。怒而義。斯亂可止矣。樂而禮。斯盛可保矣。哀而智。斯衰可興矣。禮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樂者先王之所以飾樂也。兵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刑者先王之所以飾哀也。必也禮而行于仁。斯喜可以致治矣。樂而節(jié)以禮。斯樂可以保盛矣。師而出于義。斯怒可以沮亂矣。刑而折以智。斯哀可以扶衰矣。是故喜怒哀樂。心之機。學(xué)之要也。自此而上。則通于天。君子以之順性命之理焉。自此而下。則關(guān)于世。君子以之持氣數(shù)之權(quán)焉。
喜樂陽也。怒哀陰也。喜極則生樂。怒過則生哀。以類相生者也。哀生喜。樂生怒。反類相生者也。雖然。哀生喜也易致。樂生怒也難持。心滿則愈不足也。氣溢則愈不制也。智昏則愈不思也。是故怒生哀。哀生喜。亂而向治者也。喜生樂。樂生怒。治而入亂者也。善檢身者。不于樂生怒之時。而于喜生樂之際。
木金水火。統(tǒng)之者土也。仁義禮智。統(tǒng)之者信也。愛惡欲懼。統(tǒng)之者思也。喜怒哀樂。統(tǒng)之者和也。是故誠則仁義禮智存矣。思則愛惡欲懼正矣。和則喜怒哀樂平矣。土周流始終而旺于四時之季。四時之季者。相生之界也。故愛欲惡懼相生之界。則當(dāng)節(jié)之以思也。喜樂怒哀相生之界。則當(dāng)節(jié)之以和也。節(jié)之者謂遲焉。而勿容遽也。節(jié)之以思。則理明而氣定。節(jié)之以和。則氣定而理明。
木火金水運而木德常伸。仁義禮智行而仁道常貫。故愛欲惡懼之叢生。欲其愛心之常在也。喜樂怒哀之雜發(fā)。欲其喜氣之常流也。
四德主于貞。五常妙于智。是故懼者平惡而節(jié)愛欲者也。哀者殺怒而生喜樂者也。憂懼亦情也。而君子以制其情焉。
是非與懼同位。知是非則知懼矣。怵惕而后惻隱。是仁之情生于懼也。恭而后敬。是禮之情生于懼也。羞而后惡。是義之情生于懼也。懼者眾情之?dāng)z也。生人之命也。小人為畏威。學(xué)者為畏義。君子為畏天。
喜而懼。則不至于樂矣。樂而懼。則不至于怒矣。怒而懼。則不至于哀矣。哀者必懼。故能生喜也。
吉兇悔吝。四氣也。而無咎其土德乎。不期吉而祈免乎。兇悔吝者無咎之謂也。無咎者不自外至。自省自修而已矣。易之道有曰吉無咎者矣。是雖吉而可以有咎也。有曰兇無咎吝無咎悔無咎者矣。是雖兇悔吝而可以無咎也。立乎無咎之域。則吉其致也。兇悔吝其值也。雖然。震無咎者存乎悔。又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是故中和土德也。而體中導(dǎo)和。非戒謹莫先焉。
學(xué)言蒿庵閑話
張爾歧
人同于始而異于終。學(xué)不同也。人同而學(xué)異者。志不同也。故莫先于辨志。定志而后可言學(xué)。所志甚大。而所成不逮?;蛳啾绸Y者。操術(shù)有異也。故次辨術(shù)。術(shù)擇其正。而又有奪之者。則業(yè)未顓也。人多所習(xí)者。皆以為不可廢。辨之而后緩急可知。則一源之道也。故又當(dāng)辨業(yè)。學(xué)圣而行不至。猶之未學(xué)也。征其跡而或?qū)W或不學(xué)。不可掩矣。故次辨跡。跡者人所同適也。君子履之。小人亦或履之。誠與偽之殊也。圣者履之。賢者亦履之。安與強之殊也。不偽而誠則成矣。安之則為圣。強之亦不失為賢。故次辨成。
綜核之說。可除蒙蔽。其病必至苛察。權(quán)謀之說??砷_昏塞。其失必為機詐。曠達之說??善凭袑\。必至敗名檢。清靜之說??上谈?。必至廢人事。報應(yīng)之說??梢詣裆茟蛺骸1刂劣J幸而矯誣。緣業(yè)之說??梢詫挿薰言埂1刂潦韫侨舛⌒逓?。養(yǎng)生之說??烧秤Χ驯刂霖澨於`命。
備忘錄論學(xué)
張履祥
一善在身。幼而行之。長而不之舍也。善將自其身以及諸人以及其子孫。一不善在身。幼而行之。長而弗之改也。不善將自其身以及諸人以及其子孫。慎之哉。
人之德有大有小。才有大有小。量有大有小。有自其性。有自其學(xué)。大能兼小。小不能兼大。然亦有能大而不能小者。取人者不可不知。
以己之所能愧人。以己之所不能病人。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小人之情狀也。執(zhí)此以衡人。不蹈其失者罕矣。未有啟寵而不納侮者也。未有恥過而不作非者也。
每事責(zé)己。則己德日進。以之處人。無往不順。若一意責(zé)人。則己德日損。以之接物。無往不逆。此際不可尤人。但當(dāng)責(zé)己也。故為學(xué)者自是則自暴。自足則自棄。
百僚師師。則德日以崇。業(yè)日以廣。卿士師師非度。則民彝大泯亂。家人朋友。何往不然。是以君子慎其所與居所與游。
禮以防德。上智之事也。刑以防淫。下愚之事也。命以防欲。中人之事也。
學(xué)者固不可不讀書。然不可流而為學(xué)究。固須心世務(wù)。然不可逐入于功利。修諸身。見諸行事??梢孕碳摇?梢苑端住8F達一致。終始一節(jié)。方不失為圣賢之徒也。
董江都嚴氣正性。多得之春秋。王文中溫良正直。多得之詩書。凡人專精致志于圣賢遺經(jīng)。得效自是不同。是以遜志時敏。學(xué)于古訓(xùn)。不可不力。
極敝之法得良人為之。亦不至干大厲。極良之法使不善人行之。亦足以為害。正如青苗之行。當(dāng)時程明道韓魏公所治之部。決不病民。周家徹法。陽貨榮夷等行之。決是為暴。所以求賢用人。不可不汲汲也。
五行無制則不成用。金不得火之制。則不成從革之用?;鸩坏盟?。則不成炎上之用。水不得土之制。則不成潤下之用。土不得木之制。則不成稼穡之用。木不得金之制。則不成曲直之用。故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師友者。制我以有成者也。
雜說
魏際瑞原名祥
或有問于東方生曰。子游于大人無所求。重于州里有司無所關(guān)說。于財無所取。于人無所貸。不亦廉乎。子之事物皆有籍。子之圖書。記其目于卷之首與冊之足者。必辨且詳。而子之立事也必預(yù)。不亦勤乎。食無兼味。寸紙不棄。不亦儉乎。施贈不遺。財物無所長。不亦慨然乎。所為不擇吉。所向不避忌。小禮不拘。小嫌不介。不亦達乎。受寄不通其物。受諾不顧其余。不亦貞乎。親者不諱其惡。者不諱其善。不亦直乎。小人諛之而不喜。君子責(zé)之而不怒。不亦公乎。己不欲而勿施諸人。不亦恕乎。童子俗人。與為戲謔。正人君子。與為恭敬。不亦無方而有執(zhí)乎。臥而持書。行而執(zhí)卷。不亦好學(xué)乎。于事不求其備。于物不求其完。不亦知足乎。聞斯行之。不亦果乎。行而必遂。不亦才乎。學(xué)之而輒得。不亦多能乎。不畏強圉。不亦剛乎。不侮鰥寡老弱。不亦仁乎。不憂不患不計不營。不亦樂乎。子何為而至于斯也。東方生曰。噫嘻。人莫苦于不自知。而樂于自欺。是以欺世而盜名者。久假而不知其非也。吾之無所求。無所關(guān)說。為不能忍辱也。無所取。為無可以取也。無所貸者。無所以為償也。新而貸焉。吾懼人之怪其驟也。故而貸焉。吾懼人之疑其不償也。遇物而不能不目靡。臨財而不能不心動。吾以知吾貪也。事物有籍。為善忘也。記卷首與冊足。畏其煩于簡取也。事必預(yù)。不耐于臨事思也。吾是以知吾惰也。儉者嗇于財也。吾知吾非好儉。贈施者不得已也。吾知吾非能慨然也。不擇吉。不避忌。為有妨于作也。不拘小禮。不介小嫌。吾知吾躁而不屑。吾知吾非達也。不通物。不顧其余。生而硁硁。非貞也。不諱惡。不諱善。性而行行。非直也。小人諛之而不喜。不能容也。君子責(zé)之而不怒。不能奮也。吾知吾非公也。不欲勿施諸人。姑息也。童子俗人。與為戲謔。簡也。正人君子。與為恭敬。愧也。吾知吾非恕。非無方而有執(zhí)也。臥而持書。行而執(zhí)卷。吾知吾非好學(xué)也。不能靜也。不求完備。吾非能知足也。懼災(zāi)禍也。聞斯行之。躁也。行而必遂。幸也。知不遂者不行。吾知非吾才也。學(xué)而輒得。吾知吾不能專且久也。不畏強圉。吾知吾匹夫之勇也。不侮鰥寡老弱。吾知吾婦人之仁也。不憂不患不計不營。憚思也。吾非能樂天知命而泰然不動也。人莫難于自知。又莫易于自知。吾所能者吾自知而已矣。魏子曰。東方生其不自欺矣乎。人之疑我。是不可欺也。人之信我。是愈不可欺也。人不可欺。故欺人者曰自欺而已矣。
魏子客于范公。楚人之為客者。詰于魏子曰。聞子有言于公。而公莫不聽也。信乎。曰信。曰然則何以不我聽也。曰范公之必聽者兩無兩有。其必不聽者亦兩無兩有。無私無求。有情有理。非獨吾言之聽。行道之人言之。而亦莫不聽也。有私有求。無情無理。非獨人言之而不聽。公即自言。而亦莫肯自聽也。夫本乎兩無兩有之必聽者以為言。雖非范公。安得而不聽之。于是楚人●然而若失。
善謊必假于真。善諛必假于諍。善貪必假于廉。善深必假于淺。為文以艱深文淺陋者。為人且以淺陋文艱深也。
積勞可以當(dāng)病。積懼可以當(dāng)災(zāi)。能常病者無卒死。能受挫者無終敗。
有獨至之情者。雖于凡物無情。皆可謂之有情。無獨至之情者。即于凡物有情??偪芍^之無情。天下無不近情之君子。天下無不溺情之小人。太近情者不能入道。不近情者不能得道。
油枯。出于油而去油。蔗餳。出于蔗而解蔗。烏毒之地。牧靡乃多。蝮蛇所生。鴆鳥乃出。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恩以多而怨作。樂以極而悲生。蓋日月往來之理。寒暑推移之序也。故遠怨者薄責(zé)人而自厚。君子之治天下。后共樂而先憂。
水不清者。其調(diào)物也不鮮。質(zhì)不素者。其設(shè)色也不妍。平淡乃絢爛之極。寂然為大智之原。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騺鳥未擊。不能勝其身也。礪鑒者至昏治至明。濯灰者至洿治至清。君子于此。觀天地萬物之情焉。
不經(jīng)疾病。不知健時之康也。不歷患難。不知平時之福也。不跋涉泥淖。不知除道者之功也。不阻絕津梁。不知濟航者之德也。不設(shè)身處地。不知人之有不得已也。不知人論世。不知事之有不得不然也。不臨文受窘。不知平日學(xué)問之優(yōu)悠也。不臨窮遇報。不知隨事種德之利益也。圖維屢有不足。而后知養(yǎng)我者之恩。思索屢有不通。而后知教我者之德也。憂讒而后不敢輕乎毀。被痛而后不敢輕于刑也。見佻巧者之可鄙。而后知大雅之可貴。聽滑稽者之易厭。而后知體要之有味也。不親其事。不知任者之憂勞。不監(jiān)其工。不知造者之煩苦也。不臨期遇變。不知固執(zhí)之難憑。不力竭無計。不知責(zé)備之難盡也。我憚于改過。當(dāng)知責(zé)人之貴輕。我疾惡太嚴。當(dāng)知責(zé)己之貴重也。我受誣而仍有不白。當(dāng)毋以事棄人。我受德而多所不覺。當(dāng)無以理責(zé)報也。故曰人恒過。然后能改。禍福相依。疑悟相長。豈不誠哉。
人于極喜極怒之言。多不由本心。故君子不恃人之喜。不藏人之怒。
不強人便是恕。不自恕便是強。此之謂強恕也。以理傅欲。如虎傅翼。慎之哉。
心有拘束則反安舒。常懷不足則有余。
常自謂性直必麤躁。暴戾之氣未除也。自謂性樸必鄙野。茍且之氣未除也。自謂不好事必怠惰。散之氣未除也。自謂守理必執(zhí)拗。矯僻之氣未除也。人性各有一弊。而皆取其似美者以自慰。此之謂自欺。
待至誠之人。當(dāng)以至誠。待譎詐之人。尤當(dāng)以至誠。蓋譎詐之人。病在不誠。若以為其人未可誠動。偶參譎詐。則彼必愈增其技以加我。我又加之。是不惟不得動彼以誠。并且陷我于詐也。而曰人之多詐。豈不謬哉。
納諫進言。在己有愛莫助之之誠。將以如不得己之意。然后我之本心。可以無罪悔也。
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薹蛞远Y??拮右郧橐?。舜不疑象。武王周公不疑管蔡。丹朱啟明。堯以為嚚訟。不與天下。待兄弟以親愛。待子以義方也。夫婦多私昵。故君子節(jié)之以禮。兄弟易疏忌。故圣人純之乎仁。世俗反之。
水無不清。停之斯驗矣。民無不良。良有司治之斯驗矣。
善人不幸。人咸歸罪于天。以為無知。是天且因善人而得罪矣。為善之權(quán)。顧不重哉。
上世變中古。中古變叔季。而叔季不得不反乎太初。小惡畏大惡。大惡畏極惡。而極惡不能不制于大善。
人責(zé)我所有而不改。責(zé)我所無而不勉。不可以為君子。人稱我所無而不愧。稱我所反而不怒。斷斷乎其為小人矣。
理皆正也。偏而著之則成邪。物皆純也。淆而亂之則成雜。邪與雜匪他。即正與純之偏著淆亂者是也。然則君子豈敢恃曰吾純吾正也哉。
事理物情。必極之于至盡。反有空隙。惟有余不盡為無隙。至盡則無余。無余則有隙。有余不盡。則有余者既無欲盡之意。不盡者其地反得有余。有余故無隙也。
思辨錄論學(xué)
陸世儀
天子所與治天下者士人也。而士人所習(xí)。不過帖括制義。空疏無用之文。限其出身。卑其流品。使不得并于士人君子者吏也。而吏胥所習(xí)。錢谷薄書。皆當(dāng)世之務(wù)。士人共治天下。則所當(dāng)親也。而遷轉(zhuǎn)不常。歷官如傳舍。吏人不與流品。則所當(dāng)疏也。而終身窟穴公庭。長子孫而無禁。天下何由致治哉。周子曰。善治天下者。識其重而亟反之。今欲復(fù)古。亦反前弊而已矣。凡士人未入官之時。當(dāng)養(yǎng)于學(xué)校。自學(xué)古論道之外。凡當(dāng)世之務(wù)。俱宜練習(xí)。其吏胥則惟用識字者。取其足備書寫而已。仍三年一換。已經(jīng)充役者。不得復(fù)入。如此則官日智而吏日愚??蔁o舞文弄法之弊矣。
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故有一代則有一代之制作。皆有意義。不必是古而非今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則知生百代之后者。其禮必將損益百代。乃秦漢以來。其制作禮樂者多非明理之儒。而明理之儒。則又多是古非今。動輒有礙。其原多由誤認非天子不議禮之語。中庸所謂不議禮者。謂不敢輕議而改時王之制也。若私居議論。考訂折衷。此正儒者之事。亦何罪之有焉??鬃哟馂榘钪畣?。是一證也。朱子儀禮經(jīng)傳集解。亦是此意。而此書成于門人。未及折衷。且亦多泥古禮。而不能揆之于今。使后世無所遵守。愚意欲一依朱子集解所分之目。如家禮國禮王朝禮之類。自三代以至近代。一一類載其禮。而后以己意為文以折衷之。名曰典禮折衷。庶幾議禮之家。有所考據(jù)。格致工夫議禮居其大半。今人全不講此。可慨也。
薛文清云。凡國家禮文制度法律條例之類。皆當(dāng)熟讀深考。愚謂孔子動稱周家法度。雖周公制作之善。亦從周故也。予每怪后儒學(xué)孔子。亦動稱周家法度。而于昭代之制。則廢而不講。亦不善學(xué)孔子者矣。況居官而讀律令。所謂入國問禁也。昔陸文量公嘗言國家當(dāng)設(shè)宰相。及讀律令。有以后官員人等。有妄言請設(shè)立丞相者。滿朝文武大臣。實時執(zhí)奏。將本犯凌遲處死。不覺失色。因嘆居官不可不讀律令。今之學(xué)者。奈何忽諸。
文獻通考。與綱目相表里。綱目詳歷代之事實。通考詳歷代之典禮。世全不觀。所以鮮實學(xué)之士也。鄧元錫函史下編。朱健治平略二書。宜與通考參看。修己治人之道。莫備于大學(xué)。西山衍義。瓊山衍義補。則旁通而曲暢之者也。能讀衍義衍義補二書。則知天下無一書不可入大學(xué)。其不可入大學(xué)者。皆無用之書。皆無益于人己者也。
讀史當(dāng)以綱目為主。參之資治通鑒以觀其得失。益之紀事本末以求其淹貫。廣之二十一史以博其記覽。然約禮之功。一綱目足矣。資治通鑒與紀事本末。猶不可不讀。二十一史。雖不讀可也。備查足矣。二十一史列傳甚冗亂。其諸志卻不可不讀。一代之禮樂刑政存焉。未可忽也。予嘗欲去二十一史紀傳。別取諸志合為一書。天文地理。各從其類。是誠大觀。文獻通考亦彷佛其意。但終不若獨觀一代。為一代之全耳。
讀史有必不可少諸書。如歷代地圖建置沿革。歷代官制建置沿革。年號考。甲子考。帝王世系。帝王授受建都考。歷世統(tǒng)譜。秋檠錄等書。俱不可少。意欲匯為一集。名曰讀史要覽。亦是便學(xué)者之事。
水利農(nóng)田是一事。兩書可互相發(fā)。能知水利。則農(nóng)田思過半矣。
看書不可看重迭書。徒費心目。如唐荊川左編。鄧元錫函史上編。不過摘史中諸人。分門別類。不必觀也。
凡讀書分類。不惟有益。兼省心目。如綱目等三書所載。大約相同。若綱目用心看過。則此二書不必更用細閱。但點過便是。譬如復(fù)讀。極省工夫。然須同時理會。不可閱畢一部。再閱一部。久則記憶生疏也。其余若理學(xué)書。
如先儒語錄之類。作一項看。經(jīng)濟書。如文獻通考。函史下編。治平略。大學(xué)衍義補。經(jīng)濟類編之類。作一項看。天文兵法地利河渠樂律之類皆然。成就自不可量也。
凡人自二十四五以前。古文不可不學(xué)。至二十四五以后。則學(xué)道為主。無暇及矣。須少年時及早為之。陽明未遇湛甘泉講道時。先與同輩學(xué)作詩文。故講道之后。其往來論學(xué)書。及奏疏。皆明白透快。吐言成章。動合古文體格。雖識見之高。學(xué)力之到。然其得力。未始不在少年時一番簡練揣摩也。學(xué)道之儒。不重作古文辭。只恐人溺于辭章之習(xí)。若藉以發(fā)揮道妙。則此一段工夫。亦不可少。
君子之于天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茍吾書得行。吾言得用。使天下識一分道理。享一分太平。則君子之心畢矣。凡有功業(yè)皆與人共之者也。著述者無論矣。讀而傳之者居其半。表章而尊信之者居其半。舉而措諸行事者居其半。茍于斯道有一分之力。則于斯道有一分之功。不任其功而反欲任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潛邱記
閻若璩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主數(shù)而言也。理在其中矣。明太祖有言曰。為惡或免于禍。然理無可為之惡。為善或未蒙福。然理無不可為之善。此主理而言也。數(shù)有所不足道矣。又曰。彼為善而無福。為惡而無禍。特時有未至耳。又未嘗不以數(shù)言。大哉王言。真可垂訓(xùn)世宙矣。
蘇子瞻一生。人知其見阨于荊公。而不知極得力于荊公。方新法之行也。子瞻力爭。以致竄逐瀕死而不悔。既成其為元佑之正人。及新法之?dāng)∫病W诱拌b此。遂不復(fù)言變更制度。一意勸上以安靜。又免其為早用之安石。
故由前言之。則是其不善者惡之。由后言之。則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子瞻之為子瞻。其妙正在于此。
蘇子瞻不附荊公易。不隨溫公難。感歐公之知易。感韓公之愛難。辯曾鞏之當(dāng)舉易。劾周穜之妄舉難。
予最愛淮南子曰。知性之情者。不務(wù)性之所無以為。盡性也。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安命也。二語之妙。置之先儒中。殆不可復(fù)辨。后讀莊子達生篇。乃知其全本于莊子。但易生字為性字。便覺淮南為勝。郭象注曰。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知之所無奈何者。命表事也。二語亦玅。
今人廉稱廉恥。其實廉易而恥難。如公孫宏布被脫粟。不可謂不廉。而曲學(xué)阿世。何無恥也。馮道刻苦儉約。不可謂不廉。而更事四姓十君。何無恥之甚也。廉乃立身之一節(jié)。而恥實根心之大德。故廉尚可矯而恥不容偽。
天下極厚道人??筛豢韶???筛徽咛煅a之??韶氄呷酥浦病?br />
孔子為命一章。其示人以作文之法乎。小子一章。其示人以作詩之法乎。孟子論武成取二三策。便識得讀書之法。論北山以意逆志。便識得讀詩之法。
近代文士。務(wù)博而不明理。好勝而不平心。未有過于楊用修慎者也。楊用修平生不喜朱子。以不喜朱子故。遂并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康節(jié)諸大儒。一一排詆。甚至以孟子為無稽。朱子為不識字。以不喜宋儒故。遂并宋人之文章議論。為繁冗為不公不明。宋人之功業(yè)品行。為不及前代。以不喜宋人故。遂并宋帝王之統(tǒng)系。為偏安為似晉。無論其言之是否。只此一念之增遷而不[己](已)。尚可為讀書識字者耶。噫亦可哀也。
竟陵鍾伯敬集。有游武夷山記。考其時乃丁憂去職。枉道而為此。予謂伯敬素稱嚴冷。具至性。能讀書。不應(yīng)昧禮至此。昔二蘇兄弟居喪禁斷詩文。再期之內(nèi)。不著一字。陸文安稱為知禮。何伯敬嚴冷。反不及二蘇之放曠者與。登山何事。聞訃何時。而竟優(yōu)游為之耶。予尤怪譚友夏撰墓銘。不為隱避。不為微詞。反稱其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豈不俗人之所能免歟。
以禹貢行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斷獄?;蛞灾鍪?。以甫刑校律令條法。以三百五篇當(dāng)諫書。以周官致太平。以禮為服制以興教化。斯真可謂之經(jīng)術(shù)矣。
程功錄
楊名時
堯之讓??鬃又?。與天之不言所利同。四時之行。至冬歲功成而退。非有美不居。讓德之大者乎。圣唯不居其美。故日進無疆。
人至夕而修省若不及。故德業(yè)日新。養(yǎng)身之道。至暮夜而虛其腹。元氣所以運轉(zhuǎn)不窮。其理一也。
學(xué)所以成己也。豈以此求人之知。論語首章。即言不慍。中庸以闇然為達天之基。易首爻言龍德。言遯世無悶。
不見是而無悶。始之終之。祇此一義。此無名所以為大。
夏至之日。盈而也反。故君子忌盈。盈不可久也。臣道守月幾望之戒。欿然常虛。以從道也。
含容有二。不足校者視其等。不當(dāng)校者視其理。
畏天之命。畏圣人之命。畏君父之命。守而安之。所謂舍命不渝也。畏天故尊圣。而盡力于事父事君。君父人之天也。雨露霜雪風(fēng)日雷霆。皆所以生成萬物。
行善于身。行善于家。所以自愛其身家。即所以愛君國天下也。天地易簡。故貴簡。故狂簡近道。
伊尹太公之徒。修身慎行。咨謀哲人。以求濟天下之具。其昧爽幽獨之中。時時積誠。為世請命。故自天佑之。卒能傾否也。
泰伯箕子所至。風(fēng)教必為之移。君子于及物處驗己之德。
鴻漸之羽??捎脼閮x。所謂不用之用。不為之為也。
能大有為者。豈獨其干濟優(yōu)。必器量寬廣。神情暇豫。若將安焉。無急急之意。無切切之容。唯植本浚源。則柯長流遠。時事迫我。必不容已。乃應(yīng)之耳。故禹稷顏淵。視天所命。
取人以剛明為最。次則取其刻苦者。為其終有成也。若浮游淺薄。則為廢材。
才猶水也。不浚其源。疏其壅。則涸竭無余矣。日浚之疏之。始必涓涓而來。久且成為江河。勤學(xué)好問。是所以浚之疏之之要也。護其生意。無所折傷。專確之至。如雞抱卵。及其充積流通。則如深山大澤。無所不長育容納也。神使如蟄龍。骨使如鎮(zhèn)岳??谑谷缇}囊。氣使如春和。量使如淵谷。然后可以入圣哲之門戶。植邦家之基命。
形重氣重神堅。則為令器。有形重而氣輕者矣。有形重氣重而神不堅。則不能細入無間者矣。氣重則能鎮(zhèn)紛雜。神堅乃能探幽微。故心細如毛發(fā)。毛猶有倫。細入無形。神之為也。
有德量。有器量。有才量。見道明而涵養(yǎng)到。自然不狃于血氣之私。此德量也。天分豁達宏闊。不計較于戔戔之閑。此器量也?;掷芡?。不為事物境遇所困阻。此才量也。
亦不喜事。亦不畏事。事至則安閑依理以應(yīng)之。無戚戚之色。有汪汪之度。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君子倚之為庇。
小人得之為歸。斯為國器矣。
有精神斯有光氣。渭濱之叟。傅巖之胥。能入明王之夢者。唯其精神全而光氣發(fā)耳。
學(xué)天人。窮理之樂也。篤信固執(zhí)。修身之樂也。經(jīng)綸在我。卷舒從時。行藏進退之樂也。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人之身亦然。睟于面。盎于背。四體辭氣之間。皆和風(fēng)甘露景星慶云也。非古所謂吉人歟。逸于傅相。壽于顏子。更何所希于造物。而不免戚戚邪。誠得居蓬廬。讀書求志。以終吾生。古今之樂。未有過此者。
大小逆境。皆神明所以試人器量之淺深。而稱其福以報之。捷于影響。延及后嗣。愚者昧之。是辭吉就兇。畏福樂災(zāi)也。君子明于天道。故學(xué)誠焉。廣隘由心。未有學(xué)之誠而不可至者。
天之亂乃天之刑。所以芟夷暴惡而開太平耳。草木不經(jīng)嚴冬則生意不固。人不經(jīng)憂患則德慧不成。
寒花耐久。春夏之花則不然。故生于憂苦亂離之人。多堅實。由此言之。風(fēng)霜之威。天之殺物。正以成物耳。禍患之降。天之困人。正以成人耳。遇之而摧者。乃凡卉庸流。非天心所貴者。
當(dāng)天地之艱難。任君親之責(zé)備。骨干乃堅。精氣乃實。
天心未格。人心未孚。皆智昏德薄之驗。士庶人時存此心。則身可修。君子時存此心。則國可治。
君子患德之不修。而不患道之窮。道之行止。天實為之。在我固不能爭。亦不必爭。或否于當(dāng)時而昌于后世。古之圣賢非歟。夫何憂。
時有澆。俗有美惡。故泰伯居夷而化??鬃釉隰敹呤又舛嘧I之。亦視其自立者而[己](已)。若得位則風(fēng)行草上矣。
主持氣運者。自上而下順而易。所謂君子之德風(fēng)。然有志之士。雖無君相之位。能維持補救于下。則碩果必有發(fā)生之時。其所系大矣。
鳳皇芝草。人皆知其美瑞。青天白日。人皆知其清明。修德而人未化。君子以為德未至也。
生寄也。死歸也。死之歸不同。文王在帝左右。唯與天帝同歸。故陟降帝旁也。五方之帝之佐皆圣賢。既死而其神靈為之。人往往有死。而為司一事之神者。司一方之神者。各如其德業(yè)之大小而成。賢者之歿。歸于高明正大之域。不肖者反是。此知生則知死之說。
人君不可以不自反也。人君自反。則卿士以至庶民咸自反矣。天下知自反則天下可以寡過。故曰誠能動物。學(xué)文修行。一以身先之。然后以言與事提撕勸誘之。不率者懲之辱之。
君子斯民之司命也。一日間無時不存仁人之心。言仁人之言。行仁人之行。于道猶恐未合。于民猶未必果有所利。乎萌不仁之心。言不仁之言。行不仁之行。是自絕于人類矣。何言道乎。
天下之治非一人所能成也。而常轉(zhuǎn)于一人。故拔茅茹以其匯征吉。機常有所自動也。道消道長之故。大易示之詳矣。
王政必酌人情。權(quán)時變。井田封建之不可復(fù)。勢也。言治不得古人之意。則膠固而不可通。難以望其成矣。政有二難。一難于知人。知人無奇法。試其言以觀其才。因才而授以事。乃考其績。失者寡矣。一難乎御敵。士必平時訓(xùn)練。恩信既結(jié)。然后可用。若猝御不習(xí)之士。先察一軍中賢能士校。為眾信服者任之。使宣上意。達下情。則恩信易。乃明賞以鼓其氣。必罰以肅其志。申諭激勸以發(fā)其忠。使萬人如一。乃可用也。臨敵以戒懼為主。寧重?zé)o輕。慎修戰(zhàn)守之備。先為不可敗以待釁而動。防奸用間發(fā)機造謀。俱無以僥幸出之。要之平時必文武調(diào)和。勿以小嫌生隙。有事乃能協(xié)恭謀國耳。
君子三月失位。則皇皇焉。憂世之思切也。以為當(dāng)吾世而不用。則民不得被吾澤。迨吾老而后用。則民亦不得長被吾澤也。庸臣在高位。而不知進賢。則君子之道。何自而升乎。故孔子誅竊位。而孟子惡蔽賢。
君子自量其道之與世不合也。姑小試焉以觀其機。見其不可。則善藏焉以俟時而已。若銳志必行。則德業(yè)兩喪。
果熟自落。旨哉斯言。質(zhì)堅如金。體重如石。則能待之。植根深而揚條遠也。昔之賢者。自存心之微。以至一言一動。必擬議于圣人。故氣質(zhì)變而性復(fù)。為之而成。其道可以百世。何所禁制而不為乎。
凡人憂明通之無日。顯揚之無期?;瓒柚畾?。庶幾少振。孟子舜發(fā)于畎畝一章。當(dāng)日日三復(fù)也。
學(xué)者氣質(zhì)。直須到如麟如鳳。方可言能變化也。試思麟游鳳翔。是何等氣象。
困勉齋私記
閻循觀
存心處事。當(dāng)與古人較得失。不可與今人較得失。臨深為高。小善易足。
譽有益于名。無益于實。毀有損于名。無損于實。故君子務(wù)實而[己](已)。毀與譽俱無與于我也。
謹小慎微。非迂也。大小巨細??偸且焕?。稍不在理。即是欲小事茍則大事必茍矣。理欲大小之分一故也。一事不慊。他事皆覺強為。致曲之功??刹粍?wù)哉。
圣賢之術(shù)。未嘗為之。則望而覺其難。嘗試為之。則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也。何樂如之。人即巧詐百出。未有一見樸誠之人而不心服情輸者?;嘉嵴\未至耳。勿患人欺也。
粗究其說而不細求其理。不智也。細求其理而不實體諸身。不仁也。不智不仁。何以為學(xué)。終于庸愚而已矣。損文就質(zhì)易。培文副質(zhì)難。
去其不當(dāng)為之事。則于居敬有益。存得常不放之心。則于集義得力。所謂交相輔者歟。
用力于本原者。專而易檢點。于末流者勞而難。
觀書如交友。久與之習(xí)。必有熏染。宜擇而觀之。
道不足應(yīng)事。則以術(shù)輔之。誠不足感人。則以詐濟之。術(shù)行而道全詘矣。詐萌而誠益隱矣。慎之慎之。
自孔子作春秋。而君臣父子之分益嚴。自程朱明禮教。而夫婦之道益謹。
圣賢未有自足者。惟其知道也。知道之難盡。則知己之不足。
學(xué)者于此理。既知之矣。更反復(fù)思之。體驗既久。涵泳既熟。自然中心悅豫。若方稍稍有得。即置之而他求。如有所迫而然者。心氣勞耗所必然矣。
學(xué)者用力。先將切己大病痛加懲治。去得盡而后可兼及其余。若能判一年之功。專治一病。無不去者。一病既去。百病皆輕。不然終無進道之日。
臨事裁度義理與計較利害。此心止爭毫發(fā)。惟存養(yǎng)熟則易于剖判。凡處一事。能全不用權(quán)術(shù)者鮮。故程子言人之患。莫大于自私而用智。有帥以正而人不從者。誠未至也。觀楊綰為相而人化之。知圣賢身教之非迂。
長吏所禮接者。賢士也。耆年也。不問而知其政之美矣。長吏所禮接者。勢宦也。富民也。豪商也。不問而知其政之疵矣。
明不可學(xué)而可學(xué)。寡欲窮理習(xí)事。明之要也。
虛[己](已)下問是第一有益事。而于為政尤亟。武侯一生。得力于此。君子之志雖大。而分則有止。茍其時其力之所不能為。雖一毫不敢強為。故常樂。茍其時與力所當(dāng)為者。一毫不肯自寬。故必有事焉。
任事必擇大名目。而后為之。祇是好名之心。其于日用平常不足立名之處。必多所不盡矣。
事不可徇俗。亦不可有意戾俗。俗者吾之所欲正也。而先使人畏避之可乎。
春秋賢大夫。各國人材國勢。無不籌度在胸中。故必能識周天下全勢。方可以治一國。
知人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長。知人短中之長。知人長中之短。用人有二。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教人有二。成人之長。去人之短。
常語少白山人集
潘諮
終日遠視。不見常理。終身渺思。不辨常事。
理欲岐未有確見。寧介孑勿圓通。
不善人胸中。必顯有所恃。而默有所怯。破其所恃。懾其所怯。不敢不服。然不如釋其所蔽。見理明透。自無惡念。多衣者視不珍。笥存一衣。惟恐見黦。毀之輒怒。善寡故也。褐夫得袍服而過市。對人時拂其塵。為一善而輒欲人見者。其無他袍也夫。
幃日張無不塵。德日暴無不爽。君子慎之。
植木十年。折于一息。倘耐得此息。千百年矣。惟千百年刻刻有此一息。故恐懼是剛毅。
圣人視道為千古公器。為公守之。為公用之。彌滿其量。非我費也。適如其量。非我嗇也。賢人以道為一身命根。盡力守之。盡心用之。務(wù)充其量而不為名。后人以道為祖疇舊業(yè)。須我守之。須我用之。開墾其中。籬籓其外。而頗自矜厲。名流以道為店面華器。自我居之。非我用之。須人見之。需人賈之。未賣時輝煌幾案。將賣時騰厲品價。已賣去輒見支絀。故非潛自求者。不能任斯詣也。
水以濯垢自污石以攻錯自糜。
用刃一。劍用刃二。四刃不斷。八刃不入。
好名之說。古之君子以克己。今之君子以繩人。
不辨而明。不爭而勝。不行而達。
市賈之友以利成。世儒之友以譽合。
心盡與事到。究竟有別。在旁觀當(dāng)慨然。在自己當(dāng)歉然。
范蜀公與溫公理道節(jié)概。可謂莫逆。而論樂反復(fù)。雖無憤氣。郄漸有爭勝氣。惟不至朱陸之相詬耳。投壺奕。各以笑語自解。此正恐以議論至相敵也。凡知己朋友。有必不可不辨之事。詳詣極商。須自察聲色和與不和。心氣平與不平。庶學(xué)問兩有進益。朋友論學(xué)。理固自著。久必明白。非如危難大節(jié)。不容轉(zhuǎn)盼。不得不凜然盛氣也。
知乞米之苦。而甘為庸人所笑。正是君子毅力。
利冀實得。名冀妄獲。世人于利心常實。名心常虛。
廉入者必慎出。
君子無他技能。惟寡欲及善補過耳。
庸人以禮為恥。見兄肅起。見長隨行。禮也。而愚者恥之。
事必使人可效。法必使人可行。
君子不當(dāng)為一身阜財。當(dāng)為天下惜財。雖積之有余。如所當(dāng)用而止。天地內(nèi)只有此物用。譬一甕水。一百人飲。一人多飲一杯。必有一人少飲一杯。撥灑一杯。則人己皆渴矣。
古之負盛名而僨天下。未有過于殷深源王介甫者也。介甫舉動僻戾法深源。而胸次究與晉人少異。標襲孔孟。其初轍必自實理行始。行不篤而人欲間之則敗。若標襲老莊。則煬云浮。其立足固已無地者已。
忍而不之舍。怯而未敢斷者。皆事之賊也。行事太高興。久必蹉失。太矯激。久必虛怯。太窮艱。久必退阻。太近時。久必庸濫。
秦漢后文。至昌黎杰矣。究其原多出自孟子。而挹注于荀子楊子。荀楊者俯物而敢詈。讀之久。氣崢嶸。日漸厲。孟子抗己衛(wèi)道。懷嬰赤而與眾。嚴氣正色。嶄然而不可犯。學(xué)古人事。美未臻而弊恒過焉。韓子宏遠閟深。而意象每崖岸。與儔類語。若師坐而呼訓(xùn)子弟。于呂醫(yī)山人。殆近仆叱矣。踵門而善。聞訕而怒。似皆非可充其致者。孤行于莽莽之中而求同志。聞履聲則自壯。道不合則相抗不能下。自古君子所以致龂龂者。亦有自也。竊疑之。數(shù)年讀司馬公與王介甫書。乃見忠告善道與張坁語。溫而嚴。敬而不肆。竊愿學(xué)焉。
逸語
吳詢
傳聞之辭。多失其實。修飾之辭。多失其實。形容之辭。多失其實。雄辨之辭。多失其實。是故君子聞人之善則詳之。聞人之惡則忘之。玉非不良也。不去其璞則無以成器。五谷非不美也。不去其糠則無以奉粢盛。有嗜筍者合其籜煮而食之。筍非不也。合籜則矣。孔子之于詩書也則刪之。刪之何義也。食筍而去其籜也。雖有越人華佗之術(shù)。不能諸方并進活人于旦夕之間。雖有大匠之才。不能梓樲棘雜樹而成巍煥焜煌之宮觀。故培樹者必芟其繁枝。讀昔人之書者必芟其繁節(jié)。
無善可遷。無過可改。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有善可遷。有過可改。撥云霧而見青天。圣人以受大杖為曾子罪。子夏喪子而喪其明。亦自以為無罪。曾子即以此為子夏罪。曾子孝而過。子夏慈而過。孝慈而過。獲罪于天。進道其有涯乎。
大凡與人并生天地之間者。雖孩蟲。天地視之皆其子。自人視之。皆其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彼愚而人知。彼弱而人強。彼苦而人樂。彼賤而人良。憫之憐之。寘其所而安之。因其危而護之。兄弟至情。天地父母喜也。淡漠遭之。天地父母憂也。戕而害之。暴而虐之。天地父母之所怒也。尺地生蟻。尺水生魚。天地好生而已。王者與天地合德。極于鳥獸魚咸若。為宰相燮理陰陽。匹夫啟蟄不殺。
吾觀嬰兒之于慈母也。而得孝子之心焉。吾觀慈母之于嬰兒也。而得孝子之術(shù)焉。慈母之于嬰兒也。誠也而譎行乎其間。譎也者誠之至也。
圣人治天下。首修身。次得人。次教養(yǎng)。井田學(xué)校不遽復(fù)。仿其意而變通之。次去游民。使天下之人盡歸士農(nóng)工賈。次不虛一寸地。不虛一粒粟。
古之君子之事親也。親之所夢亦夢之。左則左之。右則右之。不踰尺寸。詩云其釣維何。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茂樹郁林。不畜鳥而鳥繁。江海不種魚而魚肥。圣人不求福而福自至。天道忌有望。有望則妄。無望則無妄。
養(yǎng)生之道。不憂為先。次寡欲。次慎寒暑飲食勞逸。心禮憂郁。必有私欲隱伏于內(nèi)。蟲之既生。木果味敗。
極惡渠魁。萬世罹其兇害而莫之或挽者。廢井田者當(dāng)之矣。詩曰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又曰奕奕梁山維禹甸之。周徹也而禹甸之。禹之明德遠矣。漢人之積谷也。善補過也。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無半畝者。八口之家各勤其業(yè)。一月得四十五日。倚其清苦。升合可積也。三十年之通倉廩可盈也。
鳥獸草木。詩無言也。風(fēng)雨露雷。易無文也。敬無體之禮也。和無聲之樂也。齊東野人。是堯而詈桀。春秋之朔也。大音音也。白賁色也。元酒大羹。無味之味也。孟氏屈利。乃見天則也。堯典曰欽。皇建其有極也。渾沌氏生民之權(quán)輿也。孩提之童。我生之初也。夜氣良也。孺子入井而怵惕。何思何慮也。山下出泉。冷而清也。大虛大也。屯天地之心也。蓓蕾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也。干吾父也。坤吾母也。萬物吾與也。常五行之精也。臟五行之海也。手足相。萬物一體也。蝌斗字也。蠅繩也。網(wǎng)蟲網(wǎng)也。北斗斗也,南箕箕也,上上下下也。烏父父子子也。陽鳥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也。天地氤氳。倡予和汝也。圣賢之?dāng)?shù)明也。忠臣烈女。摯于情也。天君泰然貴也。反身而誠富也。仁義利也。子孫瑞也。震驚百里敬也。墟墓生哀誠也。木果仁也。美目神也。唧蛆甘帶嗜也。鳥憎西施威也。豺獺祭也。避戊己時也。春王正月禮也。窈窕淑女官也。洪鐘無訇轟也。明鏡無嬋娟也。甘受和。白受釆。后稷教稼。天性然也。華如桃李。顧我則笑也。何草不黃。中心是悼也。性者先天之習(xí)。習(xí)者后天之性。大任之胎教也。嬰兒失母。大舜之號咷也。寡婦夜哭其夫。放臣之騷也。高山峙也。流水流也。格天饗帝。弟子職也?;蚨U或征。夏葛而冬裘也。屨必雙也。足蹶而驚。孔跖同也。愛親而援。敬長而顧。猱蝯而援。玃父而顧也。饑食也。寒衣也。萬古不易者天地。一息不停者水火也。松柏貞也。交讓遜也。蘭生空谷中。不以無人而不芳也。
君子少不言慈。老不言孝。
君子七不食。不適性不食。不養(yǎng)身不食。其于賈也為多倍不食。專殺不食。兼味不食。怒不食。父母未食不食。
福善禍淫。天道之常也。福淫禍善。天道之變也。常者八九。變者二三也。究而言之。善即福。不必福。惡即禍。不必禍。又究而言之。善而得禍。禍即福。惡而得福。福即禍。又究而言之。君子為善。非為福也。不為惡。非畏禍也。又究而言之。善而得禍。善終不可不為。惡而得福。惡終不可為。
何以能安貧。曰衣食當(dāng)須紀。何以能樂天。曰如履薄。
無肉而有肉。莫善于晚食。無車而有車。莫善于緩步。無井田而有井田。莫善于積谷。由升合以至于三年之畜。六年九年。家可使富也。由家而天下。天下可使富也。賈生曰古之治天下者至至悉。充大倉者粒之積。萬古者刻之積。滄海不竭者涓滴之積。圣人神明不測者謹小慎微之積。
五岳可未游而游?;榧蘅晌串叾?。君子不患無魚而患無淵。不患鳥之不至。而患林之不密。不患事不簡。而患不靖其心。
節(jié)儉與鄙吝異。輕財與濫用異。紀衣食與志溫飽異。薄富貴與傲王侯異。非紀衣食不能薄富貴。非薄富貴不能紀衣食。
吾觀寒暑之往來。得治生之道焉。陽不生午生子。陰不生子生午。漸也。豫也。詩曰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御寒也。始于四月。呂叔簡曰。吾完國課。先歲而備其值。
張伯高將渡江而問其友之疾。舟師曰。惡風(fēng)將作。請姑待之。伯高曰。吾聞之。君子論是非不論利害。遂渡江而沒于中流。其弟痛兄之亡。誓終身不復(fù)乘舟。一日江如鏡。其父自江北召之。不往。夫此二子者。或論利害。或論是非。然皆誤矣??鬃釉弧W闶匙惚?。民信之矣。常也經(jīng)也。不得已則去兵。不得已則去食。變也權(quán)也。
損言以養(yǎng)氣。損思以養(yǎng)神。損錢財可以無饑。損交游可以無嬉。損之時義大矣哉。困于貧賤。則用心清而入道有根。困于艱阻。則用心苦而學(xué)道有門。困于天資愚下。則知恥而能發(fā)憤以合天。困之時義大矣哉。天運蹇而良材后雕。人事蹇而大器晚成。臣道蹇而孤忠動乎天地。子道蹇而至孝通于神明。蹇之時義大矣哉。
學(xué)問得之易者。雖深而味淺。得之艱苦者。淺而味深。今夫天臺雁蕩。東南之名岳也。有登天臺三年。不寄家書。家人不知其何往。而后買舟歸者。方歉然未盡石橋之勝?;蚵勂淙曛?。往問之。問者口如縣河。答者不足以厭之。問者退而告人曰。彼雖三年。不如我數(shù)日之讀志。
禍將至而未至。虩虩然強為善。祈天赦罪。道心長。欲念漸消。父母震怒。人子所可為者惟此而已。
君子之家。十不至門。斥異術(shù)。僧道不至其門。不惑于星命術(shù)士。妄言禍福者不至其門。終身讓畔。訟師不至其門。薄滋味。酒肉之徒不至其門。辭尚體要。存詭遇之心以弋獲者。不至其門。惜分陰無荒日月。牧豬奴戲者不至其門。勸且儉。索逋者不至其門。早完課。催租人不至其門。絕聲色。戒嬉游。酣歌恒舞者不至其門。率本性。凡趨炎熱干勢利者不至其門。
利井田也。名學(xué)校也。宇宙惟名利不朽。名利毀。圣人之經(jīng)綸息矣。求小名而昧實效。見小利而忘大害者。名其名非圣名。利其利非圣利。名實之名也。舍實無名。利義之利也。舍義無利。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夫豈無實之名。鄙細人之利。
周于利兇年不殺。而后謀道不謀食。疾沒世名不稱。而后遯世不見知不悔。道不同不相謀。而后仁不必同。非義一介不敢與。而后輕財重義。以天位為艱。而后有天下不與。勞于求賢。而后逸于為政。畏后生而后集前圣之大成。知方寸而后知宇宙。灑掃庭內(nèi)。而后出而治國。不慮而后百慮。不侮鰥寡。而后藐大人。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而后為清白吏。見其大。萬事不關(guān)于心。而后能慎。輕裘緩帶。好整以暇。而后能勤。不恥缊袍。而后榮如華袞。陰皆至。而后一陽來復(fù)。下學(xué)童蒙。而后上達神圣。魯男子而后柳下惠。不貪而后好貨。寡欲而后好色。懲忿而后好勇。小心翼翼。而后身大不及膽。涓滴而后滄海。萌芽而后千尺。微塵而后大塊。賞罰明而后不賞而勸。不怒而威。不求人知。而后天下歸仁。作民父母。而后毒天下而民從。安愚而后知。守拙而后巧。鳥抑而后揚。龍屈而后信。無味而后五味和。無聲而后八音作。能退而后能進。
顧炎武
其在政教則不能是訓(xùn)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而所司者籩豆之事。其在學(xué)術(shù)則不能知類通達。以幾大學(xué)之道。而所習(xí)者占畢之文。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小人則無咎也。有大人之事以小人之事。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故君子為之則吝也。
好古敏求。多見而識。夫子之所自道也。然有進乎是者。六爻之義至賾也。而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三百之詩至泛也。而曰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三千三百之儀至多也。而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十世之事至遠也。而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雖百世可知。百王之制至殊也。而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此所謂予一以貫之者也。其教門人也。必先叩其兩端。而使之以三隅反。故顏子則聞一以知十。而子貢切磋之言。子夏禮后之問。則皆善其可與言詩。豈非天下之理殊涂而同歸。大人之學(xué)舉本以該末乎。彼章句之士。既不足以觀其會通。而高明之君子又或語德性而遺問學(xué)。均失圣人之指矣。
損不善而從善者。莫尚乎剛。莫貴乎速。初九曰[己](已)事遄往。六四曰使遄有喜。四之所以能遄者。賴初之剛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其遄也至矣。文王之勤日昃。大禹之惜寸陰。皆是道也。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為政者玩歲而愒日。則治不成。為學(xué)者日邁而月征。則身將老矣。召公之戒成王曰。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疾之為言。遄之謂也。
羽翰之音。雖登于天。而非實際。其如莊周齊物之言。騶衍怪迂之辨。其高過于大學(xué)而無實者乎。以視車服傳于弟子。弦歌遍于魯中。若鶴鳴而子和者。孰誕孰信。夫人而識之矣。西晉之亡。蕭梁之亂。豈非談空空核元元者有以致之哉。翰音登于天。中孚之反也。
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茍非大受之人。驟而當(dāng)天下之重任。鮮不恐懼而失其守者。此公孫丑所以有動心之問也。升陑伐夏。創(chuàng)未有之事而不疑??芍^天錫之勇矣。何以能之。其上帝臨女。無貳爾心之謂乎。學(xué)湯之勇者宜何如震驚百里不喪七鬯近之矣。
莠言穢言也。若鄭享趙孟。而伯有賦鶉奔之詩。衛(wèi)侯在郲。而臧孫譏糞土之言是也。君子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狎侮之態(tài)不及于小人。謔浪之辭不加于妃妾。自世尚通方。人安媟慢。宋玉登墻之見。于滅燭之歡。遂乃告之君王。傳之文字。忘其穢論。敘為美談。以至執(zhí)女手之言。發(fā)自臨喪之際。嚙妃唇之詠。宣于侍宴之余。于是搖頭而舞八風(fēng)。連臂而歌萬歲。去人倫。無君子。而國命隨之矣。
君子不親貨賄。束帛戔戔。實諸筐篚。非惟盡飾之道。亦所以遠財而養(yǎng)恥也。萬歷以后。士大夫交際。多用白金。乃猶封諸書冊之間。進自閽人之手。今則親呈坐上。徑出懷中。交收不假他人。茶話無非此物。衣冠而為囊橐之寄。朝列而有市井之容。若乃拾遺金而對管寍。倚被囊而酬溫嶠。曾無媿色。了不關(guān)情。固其宜也。然則先王制為筐篚之文者。豈非禁于未然之前。而示人以遠財之義者乎。以此坊民。民猶輕禮而重貨。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日之夕矣而不來。則其婦思之矣。朝出而晚歸。則其母望之矣。夜居于外。則其友吊之矣。于文日夕為退。是以樽罍無卜夜之賓。衢路有宵行之禁。故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至于酒德衰而酣身長夜。官邪作而昏夜乞哀。天地之氣乖而晦明之節(jié)亂矣。
寡君有不腆之酒。請吾子之與寡君須臾焉。使某也以請。古者樂不踰辰。燕不移漏。故稱須臾。言不敢久也。記曰飲酒之節(jié)。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而書酒誥之篇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jīng)德秉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是豈待初筵之規(guī)三爵之制而后不得醉哉。
善惡報應(yīng)之說。圣人嘗言之矣。大禹言惠迪吉從逆兇惟景響。湯言天道福善禍淫。伊尹言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言惟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zāi)祥在德??鬃友苑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豈真有上帝司其禍福。如道家所謂天神。察其善惡。釋氏所謂地獄果報者哉。善與不善。一氣之相感。如水之流濕。火之就燥。不期然而然。無不感也。無不應(yīng)也。此孟子所謂志壹則動氣。而詩所云天之牖民。如塤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攜者也。其有不齊。則如夏之寒。冬之燠。得于一日之偶逢。而非四時之正氣也。故曰誠者天之道也。若曰有鬼神司之。屑屑焉如人間官長之為。則報應(yīng)之至近者反推而遠之矣。
國亂無政。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見理。于是不得不愬之于神。而詛盟之事起矣。蘇公遇暴公之譖。則出此三物。以詛爾斯。屈原遭子蘭之讒。則告五帝以折中。命咎繇而聽直。至于里巷之人。亦莫不然。而鬼神之往來于人間者。亦或著其靈爽。于是賞罰之柄乃移之冥漠之中。而蚩蚩之氓其畏王鈇常不如其畏鬼責(zé)矣。乃君子猶有所取焉以輔王政之窮。今日所傳地獄之說。感應(yīng)之書是也。惟明明棐常。鰥寡無。則王政行于上。而人自不復(fù)有求于神。故曰有道之世其鬼不神。所謂絕地天通者。如此而[己](已)矣。
立言日知錄
顧炎武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張子有云。民吾同胞。今日之民吾與達。而在上位者之所共也。救民以事。此達而在上位者之責(zé)也。救民以言。此亦窮而在下位者之責(zé)也。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然則政教風(fēng)俗。茍非盡善。即許庶人之議矣。故盤庚之誥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而國有大疑。卜諸庶民之從逆。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漢文止輦受言。皆以此也。唐之中世。此意猶存。魯山令元德秀遣樂工數(shù)人。連袂歌于蒍。元宗為之感動。白居易為盩厔尉。作樂府及詩百余篇。規(guī)諷時事。流聞禁中。憲宗召入翰林。亦近于陳列國之風(fēng)。聽輿人之誦者矣。
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時而其效見于數(shù)十百年之后者。魏志司馬朗有復(fù)井田之議。謂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yè)。難中奪之。今承大亂之后。民人分散。土業(yè)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復(fù)之。當(dāng)世未之行也。及拓跋氏之有中原。令戶絕者墟宅桑榆。盡為公田以給授。而口分世業(yè)之制。自此而起。迄于隋唐守之。魏書武定之初。私鑄濫惡。齊文襄王議稱錢一文。重五銖者。聽入市用。天下州鎮(zhèn)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于市門。若重不五銖。或雖重五銖而雜鉛镴。并不聽用。當(dāng)世未之行也。及隋文皇之有天下。更鑄新錢。文曰五銖。重如其文。置樣于關(guān)。不如樣者沒官銷毀之。而開通元寶之式。自此而準。至宋時猶仿之。朱子作詩傳。至于秦風(fēng)黃鳥之篇。極言以人殉葬之害。為出于戎翟之俗。而無明王賢伯以討其罪。于是習(xí)以為常。而莫知其為非也。歷代相沿。至明代英宗。始革千古之弊。御極之初。即有感于憲王之奏。而亦朱子詩傳有以發(fā)其天聰也。嗚呼仁哉。
唐書李叔明為劍南節(jié)度使。上疏言道佛之弊。請本道定寺為三等。觀為二等。上寺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每等降殺以七。皆擇有行者。余還為民。詔下尚書省議。已而罷之。至武宗會昌五年始用其言。并省天下寺觀。而有明洪武中亦稍行其法。元史京師恃東南運糧。竭民力以航不測。泰定中虞集言京東數(shù)千里。北極遼海。南濱青齊。萑葦之場。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為田。得以傳子孫。如軍官之法。如此可以寬東南之運。以紓民力。而游手之徒皆有所歸。事不果行。及順帝至正中。海運不至。從丞相脫脫言。乃立分司農(nóng)司。于江南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筑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nóng)師。歲乃大稔。至今水田遺利。猶有存者。戚將軍繼光。復(fù)修之薊鎮(zhèn)。是皆立議之人所不及見。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下之理固不出乎此也??鬃友孕邢闹畷r。固不以望之魯之定哀。周之景敬也。而獨以告顏淵。及漢武帝太初之元。幾三百年矣。而遂行之??鬃又骖仠Y。告漢武也。孟子之欲用齊也。曰以齊王。猶反手也。若滕則不可用也。而告文公之言。亦未嘗貶于齊梁。曰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嗚呼天下之事。有其識者不必遭其時。而當(dāng)其時者或無其識。然則開物之功立言之用。其可少哉。
雜言日知錄
顧炎武
讀屈子離騷之篇。乃知堯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則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則謂之耿介。反是謂之昌披。夫道若大路然。堯桀之分。必在乎此。
老氏之學(xué)。所以異乎孔子者。和其光。同其塵。此所謂似是而非也。卜居漁父二篇。盡之矣。非不知其言之可從也。而義有所不當(dāng)為也。子云而知此義也。反離騷其可不作矣。尋其大指。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此其所以為莽大夫與。
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彌謙彌偽。彌親彌泛。彌奢彌吝。
巧召殺。忮召殺。吝召殺。
江南之士。輕薄奢淫。梁陳諸帝之遺風(fēng)也。河北之人。狠殺。安史諸兇之余化也。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今日北方之學(xué)者是也。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今日南方之學(xué)者是也。
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xué)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學(xué)僊。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閑。正宜進德修業(yè)。以補從前之闕。而知不能及。流于異端。其與求田問舍之輩。行事雖殊。而孳孳為利之心。則一而已矣。宋史呂大臨傳。富弼致政于家。為佛氏之學(xué)。大臨與之書曰。古者三公無職事。惟有德者居之。內(nèi)則論道于朝。外則主教于鄉(xiāng)。古之大人。當(dāng)是任者。必將以斯道覺斯民。成[己](已)以成物。豈以位之進退。年之盛衰。而為之變哉。今大道未明。人趨異學(xué)。不入于莊則入于釋。疑圣人為未盡善。輕禮義為不足學(xué)。人倫不明。萬物。此老成大人惻隱存心之時。以道自任。振起壞俗。若夫移精變氣。務(wù)求長年。此山谷避世之士。獨善其身者之所好。豈世之所以望于公者。弼謝之。以達尊大老。而受后生之箴規(guī)。良不易得也。
貧者不以貨事人。然未嘗無以自致也。江上之貧女。常先至而埽室布席。陳平侍里中喪。以先往后罷為助。古人之風(fēng)。吾黨所宜勉矣。
中庸余論
李光地
元亨利貞。天德也。元之氣為春。其職生。亨之氣為夏。其職長。利之氣為秋。其職收。貞之氣為冬。其職藏。人之生也。得乎元之德以為仁。得乎亨之德以為禮。得乎利貞之德以為義智。及感物而動也。由仁而發(fā)則為惻隱。由禮而發(fā)則為辭讓。由義而發(fā)則為羞惡。由智而發(fā)則為是非。故曰人者具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秀氣也。仁義禮智者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性情皆道心也。達乎天德者也。雖然。理乘于氣而行。故道心麗于人心而發(fā)。人心者。愛也惡也欲也懼也。愛之發(fā)為喜。惡之發(fā)為怒。欲之發(fā)為樂。懼之發(fā)為憂。人心動而吉兇判焉。是故喜者吉之根也。怒者兇之根也。樂者吝之根也。憂者悔之根也。必也愛而仁。斯其喜也。道矣。惡而義。斯其怒也。道矣。欲而禮。斯其樂也。道矣。懼而智。斯其憂也。道矣。必也動乎惻隱。是謂愛而仁矣。動乎羞惡。是謂惡而義矣。動乎辭讓。是謂欲而禮矣。動乎是非。是謂懼而智矣。必也由仁而喜也。道斯有所吉矣。由義而怒也。道斯無所兇矣。由禮而欲也。道斯無所吝矣。由智而憂也。道斯無所悔矣。吉兇悔吝之介。興衰治亂之幾也。是故喜者治之象也。怒者亂之象也。樂者盛之象也。哀者衰之象也。必也喜而仁。斯治可致矣。怒而義。斯亂可止矣。樂而禮。斯盛可保矣。哀而智。斯衰可興矣。禮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樂者先王之所以飾樂也。兵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刑者先王之所以飾哀也。必也禮而行于仁。斯喜可以致治矣。樂而節(jié)以禮。斯樂可以保盛矣。師而出于義。斯怒可以沮亂矣。刑而折以智。斯哀可以扶衰矣。是故喜怒哀樂。心之機。學(xué)之要也。自此而上。則通于天。君子以之順性命之理焉。自此而下。則關(guān)于世。君子以之持氣數(shù)之權(quán)焉。
喜樂陽也。怒哀陰也。喜極則生樂。怒過則生哀。以類相生者也。哀生喜。樂生怒。反類相生者也。雖然。哀生喜也易致。樂生怒也難持。心滿則愈不足也。氣溢則愈不制也。智昏則愈不思也。是故怒生哀。哀生喜。亂而向治者也。喜生樂。樂生怒。治而入亂者也。善檢身者。不于樂生怒之時。而于喜生樂之際。
木金水火。統(tǒng)之者土也。仁義禮智。統(tǒng)之者信也。愛惡欲懼。統(tǒng)之者思也。喜怒哀樂。統(tǒng)之者和也。是故誠則仁義禮智存矣。思則愛惡欲懼正矣。和則喜怒哀樂平矣。土周流始終而旺于四時之季。四時之季者。相生之界也。故愛欲惡懼相生之界。則當(dāng)節(jié)之以思也。喜樂怒哀相生之界。則當(dāng)節(jié)之以和也。節(jié)之者謂遲焉。而勿容遽也。節(jié)之以思。則理明而氣定。節(jié)之以和。則氣定而理明。
木火金水運而木德常伸。仁義禮智行而仁道常貫。故愛欲惡懼之叢生。欲其愛心之常在也。喜樂怒哀之雜發(fā)。欲其喜氣之常流也。
四德主于貞。五常妙于智。是故懼者平惡而節(jié)愛欲者也。哀者殺怒而生喜樂者也。憂懼亦情也。而君子以制其情焉。
是非與懼同位。知是非則知懼矣。怵惕而后惻隱。是仁之情生于懼也。恭而后敬。是禮之情生于懼也。羞而后惡。是義之情生于懼也。懼者眾情之?dāng)z也。生人之命也。小人為畏威。學(xué)者為畏義。君子為畏天。
喜而懼。則不至于樂矣。樂而懼。則不至于怒矣。怒而懼。則不至于哀矣。哀者必懼。故能生喜也。
吉兇悔吝。四氣也。而無咎其土德乎。不期吉而祈免乎。兇悔吝者無咎之謂也。無咎者不自外至。自省自修而已矣。易之道有曰吉無咎者矣。是雖吉而可以有咎也。有曰兇無咎吝無咎悔無咎者矣。是雖兇悔吝而可以無咎也。立乎無咎之域。則吉其致也。兇悔吝其值也。雖然。震無咎者存乎悔。又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是故中和土德也。而體中導(dǎo)和。非戒謹莫先焉。
學(xué)言蒿庵閑話
張爾歧
人同于始而異于終。學(xué)不同也。人同而學(xué)異者。志不同也。故莫先于辨志。定志而后可言學(xué)。所志甚大。而所成不逮?;蛳啾绸Y者。操術(shù)有異也。故次辨術(shù)。術(shù)擇其正。而又有奪之者。則業(yè)未顓也。人多所習(xí)者。皆以為不可廢。辨之而后緩急可知。則一源之道也。故又當(dāng)辨業(yè)。學(xué)圣而行不至。猶之未學(xué)也。征其跡而或?qū)W或不學(xué)。不可掩矣。故次辨跡。跡者人所同適也。君子履之。小人亦或履之。誠與偽之殊也。圣者履之。賢者亦履之。安與強之殊也。不偽而誠則成矣。安之則為圣。強之亦不失為賢。故次辨成。
綜核之說。可除蒙蔽。其病必至苛察。權(quán)謀之說??砷_昏塞。其失必為機詐。曠達之說??善凭袑\。必至敗名檢。清靜之說??上谈?。必至廢人事。報應(yīng)之說??梢詣裆茟蛺骸1刂劣J幸而矯誣。緣業(yè)之說??梢詫挿薰言埂1刂潦韫侨舛⌒逓?。養(yǎng)生之說??烧秤Χ驯刂霖澨於`命。
備忘錄論學(xué)
張履祥
一善在身。幼而行之。長而不之舍也。善將自其身以及諸人以及其子孫。一不善在身。幼而行之。長而弗之改也。不善將自其身以及諸人以及其子孫。慎之哉。
人之德有大有小。才有大有小。量有大有小。有自其性。有自其學(xué)。大能兼小。小不能兼大。然亦有能大而不能小者。取人者不可不知。
以己之所能愧人。以己之所不能病人。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小人之情狀也。執(zhí)此以衡人。不蹈其失者罕矣。未有啟寵而不納侮者也。未有恥過而不作非者也。
每事責(zé)己。則己德日進。以之處人。無往不順。若一意責(zé)人。則己德日損。以之接物。無往不逆。此際不可尤人。但當(dāng)責(zé)己也。故為學(xué)者自是則自暴。自足則自棄。
百僚師師。則德日以崇。業(yè)日以廣。卿士師師非度。則民彝大泯亂。家人朋友。何往不然。是以君子慎其所與居所與游。
禮以防德。上智之事也。刑以防淫。下愚之事也。命以防欲。中人之事也。
學(xué)者固不可不讀書。然不可流而為學(xué)究。固須心世務(wù)。然不可逐入于功利。修諸身。見諸行事??梢孕碳摇?梢苑端住8F達一致。終始一節(jié)。方不失為圣賢之徒也。
董江都嚴氣正性。多得之春秋。王文中溫良正直。多得之詩書。凡人專精致志于圣賢遺經(jīng)。得效自是不同。是以遜志時敏。學(xué)于古訓(xùn)。不可不力。
極敝之法得良人為之。亦不至干大厲。極良之法使不善人行之。亦足以為害。正如青苗之行。當(dāng)時程明道韓魏公所治之部。決不病民。周家徹法。陽貨榮夷等行之。決是為暴。所以求賢用人。不可不汲汲也。
五行無制則不成用。金不得火之制。則不成從革之用?;鸩坏盟?。則不成炎上之用。水不得土之制。則不成潤下之用。土不得木之制。則不成稼穡之用。木不得金之制。則不成曲直之用。故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師友者。制我以有成者也。
雜說
魏際瑞原名祥
或有問于東方生曰。子游于大人無所求。重于州里有司無所關(guān)說。于財無所取。于人無所貸。不亦廉乎。子之事物皆有籍。子之圖書。記其目于卷之首與冊之足者。必辨且詳。而子之立事也必預(yù)。不亦勤乎。食無兼味。寸紙不棄。不亦儉乎。施贈不遺。財物無所長。不亦慨然乎。所為不擇吉。所向不避忌。小禮不拘。小嫌不介。不亦達乎。受寄不通其物。受諾不顧其余。不亦貞乎。親者不諱其惡。者不諱其善。不亦直乎。小人諛之而不喜。君子責(zé)之而不怒。不亦公乎。己不欲而勿施諸人。不亦恕乎。童子俗人。與為戲謔。正人君子。與為恭敬。不亦無方而有執(zhí)乎。臥而持書。行而執(zhí)卷。不亦好學(xué)乎。于事不求其備。于物不求其完。不亦知足乎。聞斯行之。不亦果乎。行而必遂。不亦才乎。學(xué)之而輒得。不亦多能乎。不畏強圉。不亦剛乎。不侮鰥寡老弱。不亦仁乎。不憂不患不計不營。不亦樂乎。子何為而至于斯也。東方生曰。噫嘻。人莫苦于不自知。而樂于自欺。是以欺世而盜名者。久假而不知其非也。吾之無所求。無所關(guān)說。為不能忍辱也。無所取。為無可以取也。無所貸者。無所以為償也。新而貸焉。吾懼人之怪其驟也。故而貸焉。吾懼人之疑其不償也。遇物而不能不目靡。臨財而不能不心動。吾以知吾貪也。事物有籍。為善忘也。記卷首與冊足。畏其煩于簡取也。事必預(yù)。不耐于臨事思也。吾是以知吾惰也。儉者嗇于財也。吾知吾非好儉。贈施者不得已也。吾知吾非能慨然也。不擇吉。不避忌。為有妨于作也。不拘小禮。不介小嫌。吾知吾躁而不屑。吾知吾非達也。不通物。不顧其余。生而硁硁。非貞也。不諱惡。不諱善。性而行行。非直也。小人諛之而不喜。不能容也。君子責(zé)之而不怒。不能奮也。吾知吾非公也。不欲勿施諸人。姑息也。童子俗人。與為戲謔。簡也。正人君子。與為恭敬。愧也。吾知吾非恕。非無方而有執(zhí)也。臥而持書。行而執(zhí)卷。吾知吾非好學(xué)也。不能靜也。不求完備。吾非能知足也。懼災(zāi)禍也。聞斯行之。躁也。行而必遂。幸也。知不遂者不行。吾知非吾才也。學(xué)而輒得。吾知吾不能專且久也。不畏強圉。吾知吾匹夫之勇也。不侮鰥寡老弱。吾知吾婦人之仁也。不憂不患不計不營。憚思也。吾非能樂天知命而泰然不動也。人莫難于自知。又莫易于自知。吾所能者吾自知而已矣。魏子曰。東方生其不自欺矣乎。人之疑我。是不可欺也。人之信我。是愈不可欺也。人不可欺。故欺人者曰自欺而已矣。
魏子客于范公。楚人之為客者。詰于魏子曰。聞子有言于公。而公莫不聽也。信乎。曰信。曰然則何以不我聽也。曰范公之必聽者兩無兩有。其必不聽者亦兩無兩有。無私無求。有情有理。非獨吾言之聽。行道之人言之。而亦莫不聽也。有私有求。無情無理。非獨人言之而不聽。公即自言。而亦莫肯自聽也。夫本乎兩無兩有之必聽者以為言。雖非范公。安得而不聽之。于是楚人●然而若失。
善謊必假于真。善諛必假于諍。善貪必假于廉。善深必假于淺。為文以艱深文淺陋者。為人且以淺陋文艱深也。
積勞可以當(dāng)病。積懼可以當(dāng)災(zāi)。能常病者無卒死。能受挫者無終敗。
有獨至之情者。雖于凡物無情。皆可謂之有情。無獨至之情者。即于凡物有情??偪芍^之無情。天下無不近情之君子。天下無不溺情之小人。太近情者不能入道。不近情者不能得道。
油枯。出于油而去油。蔗餳。出于蔗而解蔗。烏毒之地。牧靡乃多。蝮蛇所生。鴆鳥乃出。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恩以多而怨作。樂以極而悲生。蓋日月往來之理。寒暑推移之序也。故遠怨者薄責(zé)人而自厚。君子之治天下。后共樂而先憂。
水不清者。其調(diào)物也不鮮。質(zhì)不素者。其設(shè)色也不妍。平淡乃絢爛之極。寂然為大智之原。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騺鳥未擊。不能勝其身也。礪鑒者至昏治至明。濯灰者至洿治至清。君子于此。觀天地萬物之情焉。
不經(jīng)疾病。不知健時之康也。不歷患難。不知平時之福也。不跋涉泥淖。不知除道者之功也。不阻絕津梁。不知濟航者之德也。不設(shè)身處地。不知人之有不得已也。不知人論世。不知事之有不得不然也。不臨文受窘。不知平日學(xué)問之優(yōu)悠也。不臨窮遇報。不知隨事種德之利益也。圖維屢有不足。而后知養(yǎng)我者之恩。思索屢有不通。而后知教我者之德也。憂讒而后不敢輕乎毀。被痛而后不敢輕于刑也。見佻巧者之可鄙。而后知大雅之可貴。聽滑稽者之易厭。而后知體要之有味也。不親其事。不知任者之憂勞。不監(jiān)其工。不知造者之煩苦也。不臨期遇變。不知固執(zhí)之難憑。不力竭無計。不知責(zé)備之難盡也。我憚于改過。當(dāng)知責(zé)人之貴輕。我疾惡太嚴。當(dāng)知責(zé)己之貴重也。我受誣而仍有不白。當(dāng)毋以事棄人。我受德而多所不覺。當(dāng)無以理責(zé)報也。故曰人恒過。然后能改。禍福相依。疑悟相長。豈不誠哉。
人于極喜極怒之言。多不由本心。故君子不恃人之喜。不藏人之怒。
不強人便是恕。不自恕便是強。此之謂強恕也。以理傅欲。如虎傅翼。慎之哉。
心有拘束則反安舒。常懷不足則有余。
常自謂性直必麤躁。暴戾之氣未除也。自謂性樸必鄙野。茍且之氣未除也。自謂不好事必怠惰。散之氣未除也。自謂守理必執(zhí)拗。矯僻之氣未除也。人性各有一弊。而皆取其似美者以自慰。此之謂自欺。
待至誠之人。當(dāng)以至誠。待譎詐之人。尤當(dāng)以至誠。蓋譎詐之人。病在不誠。若以為其人未可誠動。偶參譎詐。則彼必愈增其技以加我。我又加之。是不惟不得動彼以誠。并且陷我于詐也。而曰人之多詐。豈不謬哉。
納諫進言。在己有愛莫助之之誠。將以如不得己之意。然后我之本心。可以無罪悔也。
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薹蛞远Y??拮右郧橐?。舜不疑象。武王周公不疑管蔡。丹朱啟明。堯以為嚚訟。不與天下。待兄弟以親愛。待子以義方也。夫婦多私昵。故君子節(jié)之以禮。兄弟易疏忌。故圣人純之乎仁。世俗反之。
水無不清。停之斯驗矣。民無不良。良有司治之斯驗矣。
善人不幸。人咸歸罪于天。以為無知。是天且因善人而得罪矣。為善之權(quán)。顧不重哉。
上世變中古。中古變叔季。而叔季不得不反乎太初。小惡畏大惡。大惡畏極惡。而極惡不能不制于大善。
人責(zé)我所有而不改。責(zé)我所無而不勉。不可以為君子。人稱我所無而不愧。稱我所反而不怒。斷斷乎其為小人矣。
理皆正也。偏而著之則成邪。物皆純也。淆而亂之則成雜。邪與雜匪他。即正與純之偏著淆亂者是也。然則君子豈敢恃曰吾純吾正也哉。
事理物情。必極之于至盡。反有空隙。惟有余不盡為無隙。至盡則無余。無余則有隙。有余不盡。則有余者既無欲盡之意。不盡者其地反得有余。有余故無隙也。
思辨錄論學(xué)
陸世儀
天子所與治天下者士人也。而士人所習(xí)。不過帖括制義。空疏無用之文。限其出身。卑其流品。使不得并于士人君子者吏也。而吏胥所習(xí)。錢谷薄書。皆當(dāng)世之務(wù)。士人共治天下。則所當(dāng)親也。而遷轉(zhuǎn)不常。歷官如傳舍。吏人不與流品。則所當(dāng)疏也。而終身窟穴公庭。長子孫而無禁。天下何由致治哉。周子曰。善治天下者。識其重而亟反之。今欲復(fù)古。亦反前弊而已矣。凡士人未入官之時。當(dāng)養(yǎng)于學(xué)校。自學(xué)古論道之外。凡當(dāng)世之務(wù)。俱宜練習(xí)。其吏胥則惟用識字者。取其足備書寫而已。仍三年一換。已經(jīng)充役者。不得復(fù)入。如此則官日智而吏日愚??蔁o舞文弄法之弊矣。
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故有一代則有一代之制作。皆有意義。不必是古而非今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則知生百代之后者。其禮必將損益百代。乃秦漢以來。其制作禮樂者多非明理之儒。而明理之儒。則又多是古非今。動輒有礙。其原多由誤認非天子不議禮之語。中庸所謂不議禮者。謂不敢輕議而改時王之制也。若私居議論。考訂折衷。此正儒者之事。亦何罪之有焉??鬃哟馂榘钪畣?。是一證也。朱子儀禮經(jīng)傳集解。亦是此意。而此書成于門人。未及折衷。且亦多泥古禮。而不能揆之于今。使后世無所遵守。愚意欲一依朱子集解所分之目。如家禮國禮王朝禮之類。自三代以至近代。一一類載其禮。而后以己意為文以折衷之。名曰典禮折衷。庶幾議禮之家。有所考據(jù)。格致工夫議禮居其大半。今人全不講此。可慨也。
薛文清云。凡國家禮文制度法律條例之類。皆當(dāng)熟讀深考。愚謂孔子動稱周家法度。雖周公制作之善。亦從周故也。予每怪后儒學(xué)孔子。亦動稱周家法度。而于昭代之制。則廢而不講。亦不善學(xué)孔子者矣。況居官而讀律令。所謂入國問禁也。昔陸文量公嘗言國家當(dāng)設(shè)宰相。及讀律令。有以后官員人等。有妄言請設(shè)立丞相者。滿朝文武大臣。實時執(zhí)奏。將本犯凌遲處死。不覺失色。因嘆居官不可不讀律令。今之學(xué)者。奈何忽諸。
文獻通考。與綱目相表里。綱目詳歷代之事實。通考詳歷代之典禮。世全不觀。所以鮮實學(xué)之士也。鄧元錫函史下編。朱健治平略二書。宜與通考參看。修己治人之道。莫備于大學(xué)。西山衍義。瓊山衍義補。則旁通而曲暢之者也。能讀衍義衍義補二書。則知天下無一書不可入大學(xué)。其不可入大學(xué)者。皆無用之書。皆無益于人己者也。
讀史當(dāng)以綱目為主。參之資治通鑒以觀其得失。益之紀事本末以求其淹貫。廣之二十一史以博其記覽。然約禮之功。一綱目足矣。資治通鑒與紀事本末。猶不可不讀。二十一史。雖不讀可也。備查足矣。二十一史列傳甚冗亂。其諸志卻不可不讀。一代之禮樂刑政存焉。未可忽也。予嘗欲去二十一史紀傳。別取諸志合為一書。天文地理。各從其類。是誠大觀。文獻通考亦彷佛其意。但終不若獨觀一代。為一代之全耳。
讀史有必不可少諸書。如歷代地圖建置沿革。歷代官制建置沿革。年號考。甲子考。帝王世系。帝王授受建都考。歷世統(tǒng)譜。秋檠錄等書。俱不可少。意欲匯為一集。名曰讀史要覽。亦是便學(xué)者之事。
水利農(nóng)田是一事。兩書可互相發(fā)。能知水利。則農(nóng)田思過半矣。
看書不可看重迭書。徒費心目。如唐荊川左編。鄧元錫函史上編。不過摘史中諸人。分門別類。不必觀也。
凡讀書分類。不惟有益。兼省心目。如綱目等三書所載。大約相同。若綱目用心看過。則此二書不必更用細閱。但點過便是。譬如復(fù)讀。極省工夫。然須同時理會。不可閱畢一部。再閱一部。久則記憶生疏也。其余若理學(xué)書。
如先儒語錄之類。作一項看。經(jīng)濟書。如文獻通考。函史下編。治平略。大學(xué)衍義補。經(jīng)濟類編之類。作一項看。天文兵法地利河渠樂律之類皆然。成就自不可量也。
凡人自二十四五以前。古文不可不學(xué)。至二十四五以后。則學(xué)道為主。無暇及矣。須少年時及早為之。陽明未遇湛甘泉講道時。先與同輩學(xué)作詩文。故講道之后。其往來論學(xué)書。及奏疏。皆明白透快。吐言成章。動合古文體格。雖識見之高。學(xué)力之到。然其得力。未始不在少年時一番簡練揣摩也。學(xué)道之儒。不重作古文辭。只恐人溺于辭章之習(xí)。若藉以發(fā)揮道妙。則此一段工夫。亦不可少。
君子之于天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茍吾書得行。吾言得用。使天下識一分道理。享一分太平。則君子之心畢矣。凡有功業(yè)皆與人共之者也。著述者無論矣。讀而傳之者居其半。表章而尊信之者居其半。舉而措諸行事者居其半。茍于斯道有一分之力。則于斯道有一分之功。不任其功而反欲任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潛邱記
閻若璩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主數(shù)而言也。理在其中矣。明太祖有言曰。為惡或免于禍。然理無可為之惡。為善或未蒙福。然理無不可為之善。此主理而言也。數(shù)有所不足道矣。又曰。彼為善而無福。為惡而無禍。特時有未至耳。又未嘗不以數(shù)言。大哉王言。真可垂訓(xùn)世宙矣。
蘇子瞻一生。人知其見阨于荊公。而不知極得力于荊公。方新法之行也。子瞻力爭。以致竄逐瀕死而不悔。既成其為元佑之正人。及新法之?dāng)∫病W诱拌b此。遂不復(fù)言變更制度。一意勸上以安靜。又免其為早用之安石。
故由前言之。則是其不善者惡之。由后言之。則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子瞻之為子瞻。其妙正在于此。
蘇子瞻不附荊公易。不隨溫公難。感歐公之知易。感韓公之愛難。辯曾鞏之當(dāng)舉易。劾周穜之妄舉難。
予最愛淮南子曰。知性之情者。不務(wù)性之所無以為。盡性也。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安命也。二語之妙。置之先儒中。殆不可復(fù)辨。后讀莊子達生篇。乃知其全本于莊子。但易生字為性字。便覺淮南為勝。郭象注曰。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知之所無奈何者。命表事也。二語亦玅。
今人廉稱廉恥。其實廉易而恥難。如公孫宏布被脫粟。不可謂不廉。而曲學(xué)阿世。何無恥也。馮道刻苦儉約。不可謂不廉。而更事四姓十君。何無恥之甚也。廉乃立身之一節(jié)。而恥實根心之大德。故廉尚可矯而恥不容偽。
天下極厚道人??筛豢韶???筛徽咛煅a之??韶氄呷酥浦病?br />
孔子為命一章。其示人以作文之法乎。小子一章。其示人以作詩之法乎。孟子論武成取二三策。便識得讀書之法。論北山以意逆志。便識得讀詩之法。
近代文士。務(wù)博而不明理。好勝而不平心。未有過于楊用修慎者也。楊用修平生不喜朱子。以不喜朱子故。遂并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康節(jié)諸大儒。一一排詆。甚至以孟子為無稽。朱子為不識字。以不喜宋儒故。遂并宋人之文章議論。為繁冗為不公不明。宋人之功業(yè)品行。為不及前代。以不喜宋人故。遂并宋帝王之統(tǒng)系。為偏安為似晉。無論其言之是否。只此一念之增遷而不[己](已)。尚可為讀書識字者耶。噫亦可哀也。
竟陵鍾伯敬集。有游武夷山記。考其時乃丁憂去職。枉道而為此。予謂伯敬素稱嚴冷。具至性。能讀書。不應(yīng)昧禮至此。昔二蘇兄弟居喪禁斷詩文。再期之內(nèi)。不著一字。陸文安稱為知禮。何伯敬嚴冷。反不及二蘇之放曠者與。登山何事。聞訃何時。而竟優(yōu)游為之耶。予尤怪譚友夏撰墓銘。不為隱避。不為微詞。反稱其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豈不俗人之所能免歟。
以禹貢行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斷獄?;蛞灾鍪?。以甫刑校律令條法。以三百五篇當(dāng)諫書。以周官致太平。以禮為服制以興教化。斯真可謂之經(jīng)術(shù)矣。
程功錄
楊名時
堯之讓??鬃又?。與天之不言所利同。四時之行。至冬歲功成而退。非有美不居。讓德之大者乎。圣唯不居其美。故日進無疆。
人至夕而修省若不及。故德業(yè)日新。養(yǎng)身之道。至暮夜而虛其腹。元氣所以運轉(zhuǎn)不窮。其理一也。
學(xué)所以成己也。豈以此求人之知。論語首章。即言不慍。中庸以闇然為達天之基。易首爻言龍德。言遯世無悶。
不見是而無悶。始之終之。祇此一義。此無名所以為大。
夏至之日。盈而也反。故君子忌盈。盈不可久也。臣道守月幾望之戒。欿然常虛。以從道也。
含容有二。不足校者視其等。不當(dāng)校者視其理。
畏天之命。畏圣人之命。畏君父之命。守而安之。所謂舍命不渝也。畏天故尊圣。而盡力于事父事君。君父人之天也。雨露霜雪風(fēng)日雷霆。皆所以生成萬物。
行善于身。行善于家。所以自愛其身家。即所以愛君國天下也。天地易簡。故貴簡。故狂簡近道。
伊尹太公之徒。修身慎行。咨謀哲人。以求濟天下之具。其昧爽幽獨之中。時時積誠。為世請命。故自天佑之。卒能傾否也。
泰伯箕子所至。風(fēng)教必為之移。君子于及物處驗己之德。
鴻漸之羽??捎脼閮x。所謂不用之用。不為之為也。
能大有為者。豈獨其干濟優(yōu)。必器量寬廣。神情暇豫。若將安焉。無急急之意。無切切之容。唯植本浚源。則柯長流遠。時事迫我。必不容已。乃應(yīng)之耳。故禹稷顏淵。視天所命。
取人以剛明為最。次則取其刻苦者。為其終有成也。若浮游淺薄。則為廢材。
才猶水也。不浚其源。疏其壅。則涸竭無余矣。日浚之疏之。始必涓涓而來。久且成為江河。勤學(xué)好問。是所以浚之疏之之要也。護其生意。無所折傷。專確之至。如雞抱卵。及其充積流通。則如深山大澤。無所不長育容納也。神使如蟄龍。骨使如鎮(zhèn)岳??谑谷缇}囊。氣使如春和。量使如淵谷。然后可以入圣哲之門戶。植邦家之基命。
形重氣重神堅。則為令器。有形重而氣輕者矣。有形重氣重而神不堅。則不能細入無間者矣。氣重則能鎮(zhèn)紛雜。神堅乃能探幽微。故心細如毛發(fā)。毛猶有倫。細入無形。神之為也。
有德量。有器量。有才量。見道明而涵養(yǎng)到。自然不狃于血氣之私。此德量也。天分豁達宏闊。不計較于戔戔之閑。此器量也?;掷芡?。不為事物境遇所困阻。此才量也。
亦不喜事。亦不畏事。事至則安閑依理以應(yīng)之。無戚戚之色。有汪汪之度。清而不激。和而不流。君子倚之為庇。
小人得之為歸。斯為國器矣。
有精神斯有光氣。渭濱之叟。傅巖之胥。能入明王之夢者。唯其精神全而光氣發(fā)耳。
學(xué)天人。窮理之樂也。篤信固執(zhí)。修身之樂也。經(jīng)綸在我。卷舒從時。行藏進退之樂也。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人之身亦然。睟于面。盎于背。四體辭氣之間。皆和風(fēng)甘露景星慶云也。非古所謂吉人歟。逸于傅相。壽于顏子。更何所希于造物。而不免戚戚邪。誠得居蓬廬。讀書求志。以終吾生。古今之樂。未有過此者。
大小逆境。皆神明所以試人器量之淺深。而稱其福以報之。捷于影響。延及后嗣。愚者昧之。是辭吉就兇。畏福樂災(zāi)也。君子明于天道。故學(xué)誠焉。廣隘由心。未有學(xué)之誠而不可至者。
天之亂乃天之刑。所以芟夷暴惡而開太平耳。草木不經(jīng)嚴冬則生意不固。人不經(jīng)憂患則德慧不成。
寒花耐久。春夏之花則不然。故生于憂苦亂離之人。多堅實。由此言之。風(fēng)霜之威。天之殺物。正以成物耳。禍患之降。天之困人。正以成人耳。遇之而摧者。乃凡卉庸流。非天心所貴者。
當(dāng)天地之艱難。任君親之責(zé)備。骨干乃堅。精氣乃實。
天心未格。人心未孚。皆智昏德薄之驗。士庶人時存此心。則身可修。君子時存此心。則國可治。
君子患德之不修。而不患道之窮。道之行止。天實為之。在我固不能爭。亦不必爭。或否于當(dāng)時而昌于后世。古之圣賢非歟。夫何憂。
時有澆。俗有美惡。故泰伯居夷而化??鬃釉隰敹呤又舛嘧I之。亦視其自立者而[己](已)。若得位則風(fēng)行草上矣。
主持氣運者。自上而下順而易。所謂君子之德風(fēng)。然有志之士。雖無君相之位。能維持補救于下。則碩果必有發(fā)生之時。其所系大矣。
鳳皇芝草。人皆知其美瑞。青天白日。人皆知其清明。修德而人未化。君子以為德未至也。
生寄也。死歸也。死之歸不同。文王在帝左右。唯與天帝同歸。故陟降帝旁也。五方之帝之佐皆圣賢。既死而其神靈為之。人往往有死。而為司一事之神者。司一方之神者。各如其德業(yè)之大小而成。賢者之歿。歸于高明正大之域。不肖者反是。此知生則知死之說。
人君不可以不自反也。人君自反。則卿士以至庶民咸自反矣。天下知自反則天下可以寡過。故曰誠能動物。學(xué)文修行。一以身先之。然后以言與事提撕勸誘之。不率者懲之辱之。
君子斯民之司命也。一日間無時不存仁人之心。言仁人之言。行仁人之行。于道猶恐未合。于民猶未必果有所利。乎萌不仁之心。言不仁之言。行不仁之行。是自絕于人類矣。何言道乎。
天下之治非一人所能成也。而常轉(zhuǎn)于一人。故拔茅茹以其匯征吉。機常有所自動也。道消道長之故。大易示之詳矣。
王政必酌人情。權(quán)時變。井田封建之不可復(fù)。勢也。言治不得古人之意。則膠固而不可通。難以望其成矣。政有二難。一難于知人。知人無奇法。試其言以觀其才。因才而授以事。乃考其績。失者寡矣。一難乎御敵。士必平時訓(xùn)練。恩信既結(jié)。然后可用。若猝御不習(xí)之士。先察一軍中賢能士校。為眾信服者任之。使宣上意。達下情。則恩信易。乃明賞以鼓其氣。必罰以肅其志。申諭激勸以發(fā)其忠。使萬人如一。乃可用也。臨敵以戒懼為主。寧重?zé)o輕。慎修戰(zhàn)守之備。先為不可敗以待釁而動。防奸用間發(fā)機造謀。俱無以僥幸出之。要之平時必文武調(diào)和。勿以小嫌生隙。有事乃能協(xié)恭謀國耳。
君子三月失位。則皇皇焉。憂世之思切也。以為當(dāng)吾世而不用。則民不得被吾澤。迨吾老而后用。則民亦不得長被吾澤也。庸臣在高位。而不知進賢。則君子之道。何自而升乎。故孔子誅竊位。而孟子惡蔽賢。
君子自量其道之與世不合也。姑小試焉以觀其機。見其不可。則善藏焉以俟時而已。若銳志必行。則德業(yè)兩喪。
果熟自落。旨哉斯言。質(zhì)堅如金。體重如石。則能待之。植根深而揚條遠也。昔之賢者。自存心之微。以至一言一動。必擬議于圣人。故氣質(zhì)變而性復(fù)。為之而成。其道可以百世。何所禁制而不為乎。
凡人憂明通之無日。顯揚之無期?;瓒柚畾?。庶幾少振。孟子舜發(fā)于畎畝一章。當(dāng)日日三復(fù)也。
學(xué)者氣質(zhì)。直須到如麟如鳳。方可言能變化也。試思麟游鳳翔。是何等氣象。
困勉齋私記
閻循觀
存心處事。當(dāng)與古人較得失。不可與今人較得失。臨深為高。小善易足。
譽有益于名。無益于實。毀有損于名。無損于實。故君子務(wù)實而[己](已)。毀與譽俱無與于我也。
謹小慎微。非迂也。大小巨細??偸且焕?。稍不在理。即是欲小事茍則大事必茍矣。理欲大小之分一故也。一事不慊。他事皆覺強為。致曲之功??刹粍?wù)哉。
圣賢之術(shù)。未嘗為之。則望而覺其難。嘗試為之。則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也。何樂如之。人即巧詐百出。未有一見樸誠之人而不心服情輸者?;嘉嵴\未至耳。勿患人欺也。
粗究其說而不細求其理。不智也。細求其理而不實體諸身。不仁也。不智不仁。何以為學(xué)。終于庸愚而已矣。損文就質(zhì)易。培文副質(zhì)難。
去其不當(dāng)為之事。則于居敬有益。存得常不放之心。則于集義得力。所謂交相輔者歟。
用力于本原者。專而易檢點。于末流者勞而難。
觀書如交友。久與之習(xí)。必有熏染。宜擇而觀之。
道不足應(yīng)事。則以術(shù)輔之。誠不足感人。則以詐濟之。術(shù)行而道全詘矣。詐萌而誠益隱矣。慎之慎之。
自孔子作春秋。而君臣父子之分益嚴。自程朱明禮教。而夫婦之道益謹。
圣賢未有自足者。惟其知道也。知道之難盡。則知己之不足。
學(xué)者于此理。既知之矣。更反復(fù)思之。體驗既久。涵泳既熟。自然中心悅豫。若方稍稍有得。即置之而他求。如有所迫而然者。心氣勞耗所必然矣。
學(xué)者用力。先將切己大病痛加懲治。去得盡而后可兼及其余。若能判一年之功。專治一病。無不去者。一病既去。百病皆輕。不然終無進道之日。
臨事裁度義理與計較利害。此心止爭毫發(fā)。惟存養(yǎng)熟則易于剖判。凡處一事。能全不用權(quán)術(shù)者鮮。故程子言人之患。莫大于自私而用智。有帥以正而人不從者。誠未至也。觀楊綰為相而人化之。知圣賢身教之非迂。
長吏所禮接者。賢士也。耆年也。不問而知其政之美矣。長吏所禮接者。勢宦也。富民也。豪商也。不問而知其政之疵矣。
明不可學(xué)而可學(xué)。寡欲窮理習(xí)事。明之要也。
虛[己](已)下問是第一有益事。而于為政尤亟。武侯一生。得力于此。君子之志雖大。而分則有止。茍其時其力之所不能為。雖一毫不敢強為。故常樂。茍其時與力所當(dāng)為者。一毫不肯自寬。故必有事焉。
任事必擇大名目。而后為之。祇是好名之心。其于日用平常不足立名之處。必多所不盡矣。
事不可徇俗。亦不可有意戾俗。俗者吾之所欲正也。而先使人畏避之可乎。
春秋賢大夫。各國人材國勢。無不籌度在胸中。故必能識周天下全勢。方可以治一國。
知人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長。知人短中之長。知人長中之短。用人有二。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教人有二。成人之長。去人之短。
常語少白山人集
潘諮
終日遠視。不見常理。終身渺思。不辨常事。
理欲岐未有確見。寧介孑勿圓通。
不善人胸中。必顯有所恃。而默有所怯。破其所恃。懾其所怯。不敢不服。然不如釋其所蔽。見理明透。自無惡念。多衣者視不珍。笥存一衣。惟恐見黦。毀之輒怒。善寡故也。褐夫得袍服而過市。對人時拂其塵。為一善而輒欲人見者。其無他袍也夫。
幃日張無不塵。德日暴無不爽。君子慎之。
植木十年。折于一息。倘耐得此息。千百年矣。惟千百年刻刻有此一息。故恐懼是剛毅。
圣人視道為千古公器。為公守之。為公用之。彌滿其量。非我費也。適如其量。非我嗇也。賢人以道為一身命根。盡力守之。盡心用之。務(wù)充其量而不為名。后人以道為祖疇舊業(yè)。須我守之。須我用之。開墾其中。籬籓其外。而頗自矜厲。名流以道為店面華器。自我居之。非我用之。須人見之。需人賈之。未賣時輝煌幾案。將賣時騰厲品價。已賣去輒見支絀。故非潛自求者。不能任斯詣也。
水以濯垢自污石以攻錯自糜。
用刃一。劍用刃二。四刃不斷。八刃不入。
好名之說。古之君子以克己。今之君子以繩人。
不辨而明。不爭而勝。不行而達。
市賈之友以利成。世儒之友以譽合。
心盡與事到。究竟有別。在旁觀當(dāng)慨然。在自己當(dāng)歉然。
范蜀公與溫公理道節(jié)概。可謂莫逆。而論樂反復(fù)。雖無憤氣。郄漸有爭勝氣。惟不至朱陸之相詬耳。投壺奕。各以笑語自解。此正恐以議論至相敵也。凡知己朋友。有必不可不辨之事。詳詣極商。須自察聲色和與不和。心氣平與不平。庶學(xué)問兩有進益。朋友論學(xué)。理固自著。久必明白。非如危難大節(jié)。不容轉(zhuǎn)盼。不得不凜然盛氣也。
知乞米之苦。而甘為庸人所笑。正是君子毅力。
利冀實得。名冀妄獲。世人于利心常實。名心常虛。
廉入者必慎出。
君子無他技能。惟寡欲及善補過耳。
庸人以禮為恥。見兄肅起。見長隨行。禮也。而愚者恥之。
事必使人可效。法必使人可行。
君子不當(dāng)為一身阜財。當(dāng)為天下惜財。雖積之有余。如所當(dāng)用而止。天地內(nèi)只有此物用。譬一甕水。一百人飲。一人多飲一杯。必有一人少飲一杯。撥灑一杯。則人己皆渴矣。
古之負盛名而僨天下。未有過于殷深源王介甫者也。介甫舉動僻戾法深源。而胸次究與晉人少異。標襲孔孟。其初轍必自實理行始。行不篤而人欲間之則敗。若標襲老莊。則煬云浮。其立足固已無地者已。
忍而不之舍。怯而未敢斷者。皆事之賊也。行事太高興。久必蹉失。太矯激。久必虛怯。太窮艱。久必退阻。太近時。久必庸濫。
秦漢后文。至昌黎杰矣。究其原多出自孟子。而挹注于荀子楊子。荀楊者俯物而敢詈。讀之久。氣崢嶸。日漸厲。孟子抗己衛(wèi)道。懷嬰赤而與眾。嚴氣正色。嶄然而不可犯。學(xué)古人事。美未臻而弊恒過焉。韓子宏遠閟深。而意象每崖岸。與儔類語。若師坐而呼訓(xùn)子弟。于呂醫(yī)山人。殆近仆叱矣。踵門而善。聞訕而怒。似皆非可充其致者。孤行于莽莽之中而求同志。聞履聲則自壯。道不合則相抗不能下。自古君子所以致龂龂者。亦有自也。竊疑之。數(shù)年讀司馬公與王介甫書。乃見忠告善道與張坁語。溫而嚴。敬而不肆。竊愿學(xué)焉。
逸語
吳詢
傳聞之辭。多失其實。修飾之辭。多失其實。形容之辭。多失其實。雄辨之辭。多失其實。是故君子聞人之善則詳之。聞人之惡則忘之。玉非不良也。不去其璞則無以成器。五谷非不美也。不去其糠則無以奉粢盛。有嗜筍者合其籜煮而食之。筍非不也。合籜則矣。孔子之于詩書也則刪之。刪之何義也。食筍而去其籜也。雖有越人華佗之術(shù)。不能諸方并進活人于旦夕之間。雖有大匠之才。不能梓樲棘雜樹而成巍煥焜煌之宮觀。故培樹者必芟其繁枝。讀昔人之書者必芟其繁節(jié)。
無善可遷。無過可改。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有善可遷。有過可改。撥云霧而見青天。圣人以受大杖為曾子罪。子夏喪子而喪其明。亦自以為無罪。曾子即以此為子夏罪。曾子孝而過。子夏慈而過。孝慈而過。獲罪于天。進道其有涯乎。
大凡與人并生天地之間者。雖孩蟲。天地視之皆其子。自人視之。皆其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彼愚而人知。彼弱而人強。彼苦而人樂。彼賤而人良。憫之憐之。寘其所而安之。因其危而護之。兄弟至情。天地父母喜也。淡漠遭之。天地父母憂也。戕而害之。暴而虐之。天地父母之所怒也。尺地生蟻。尺水生魚。天地好生而已。王者與天地合德。極于鳥獸魚咸若。為宰相燮理陰陽。匹夫啟蟄不殺。
吾觀嬰兒之于慈母也。而得孝子之心焉。吾觀慈母之于嬰兒也。而得孝子之術(shù)焉。慈母之于嬰兒也。誠也而譎行乎其間。譎也者誠之至也。
圣人治天下。首修身。次得人。次教養(yǎng)。井田學(xué)校不遽復(fù)。仿其意而變通之。次去游民。使天下之人盡歸士農(nóng)工賈。次不虛一寸地。不虛一粒粟。
古之君子之事親也。親之所夢亦夢之。左則左之。右則右之。不踰尺寸。詩云其釣維何。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茂樹郁林。不畜鳥而鳥繁。江海不種魚而魚肥。圣人不求福而福自至。天道忌有望。有望則妄。無望則無妄。
養(yǎng)生之道。不憂為先。次寡欲。次慎寒暑飲食勞逸。心禮憂郁。必有私欲隱伏于內(nèi)。蟲之既生。木果味敗。
極惡渠魁。萬世罹其兇害而莫之或挽者。廢井田者當(dāng)之矣。詩曰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又曰奕奕梁山維禹甸之。周徹也而禹甸之。禹之明德遠矣。漢人之積谷也。善補過也。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無半畝者。八口之家各勤其業(yè)。一月得四十五日。倚其清苦。升合可積也。三十年之通倉廩可盈也。
鳥獸草木。詩無言也。風(fēng)雨露雷。易無文也。敬無體之禮也。和無聲之樂也。齊東野人。是堯而詈桀。春秋之朔也。大音音也。白賁色也。元酒大羹。無味之味也。孟氏屈利。乃見天則也。堯典曰欽。皇建其有極也。渾沌氏生民之權(quán)輿也。孩提之童。我生之初也。夜氣良也。孺子入井而怵惕。何思何慮也。山下出泉。冷而清也。大虛大也。屯天地之心也。蓓蕾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也。干吾父也。坤吾母也。萬物吾與也。常五行之精也。臟五行之海也。手足相。萬物一體也。蝌斗字也。蠅繩也。網(wǎng)蟲網(wǎng)也。北斗斗也,南箕箕也,上上下下也。烏父父子子也。陽鳥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也。天地氤氳。倡予和汝也。圣賢之?dāng)?shù)明也。忠臣烈女。摯于情也。天君泰然貴也。反身而誠富也。仁義利也。子孫瑞也。震驚百里敬也。墟墓生哀誠也。木果仁也。美目神也。唧蛆甘帶嗜也。鳥憎西施威也。豺獺祭也。避戊己時也。春王正月禮也。窈窕淑女官也。洪鐘無訇轟也。明鏡無嬋娟也。甘受和。白受釆。后稷教稼。天性然也。華如桃李。顧我則笑也。何草不黃。中心是悼也。性者先天之習(xí)。習(xí)者后天之性。大任之胎教也。嬰兒失母。大舜之號咷也。寡婦夜哭其夫。放臣之騷也。高山峙也。流水流也。格天饗帝。弟子職也?;蚨U或征。夏葛而冬裘也。屨必雙也。足蹶而驚。孔跖同也。愛親而援。敬長而顧。猱蝯而援。玃父而顧也。饑食也。寒衣也。萬古不易者天地。一息不停者水火也。松柏貞也。交讓遜也。蘭生空谷中。不以無人而不芳也。
君子少不言慈。老不言孝。
君子七不食。不適性不食。不養(yǎng)身不食。其于賈也為多倍不食。專殺不食。兼味不食。怒不食。父母未食不食。
福善禍淫。天道之常也。福淫禍善。天道之變也。常者八九。變者二三也。究而言之。善即福。不必福。惡即禍。不必禍。又究而言之。善而得禍。禍即福。惡而得福。福即禍。又究而言之。君子為善。非為福也。不為惡。非畏禍也。又究而言之。善而得禍。善終不可不為。惡而得福。惡終不可為。
何以能安貧。曰衣食當(dāng)須紀。何以能樂天。曰如履薄。
無肉而有肉。莫善于晚食。無車而有車。莫善于緩步。無井田而有井田。莫善于積谷。由升合以至于三年之畜。六年九年。家可使富也。由家而天下。天下可使富也。賈生曰古之治天下者至至悉。充大倉者粒之積。萬古者刻之積。滄海不竭者涓滴之積。圣人神明不測者謹小慎微之積。
五岳可未游而游?;榧蘅晌串叾?。君子不患無魚而患無淵。不患鳥之不至。而患林之不密。不患事不簡。而患不靖其心。
節(jié)儉與鄙吝異。輕財與濫用異。紀衣食與志溫飽異。薄富貴與傲王侯異。非紀衣食不能薄富貴。非薄富貴不能紀衣食。
吾觀寒暑之往來。得治生之道焉。陽不生午生子。陰不生子生午。漸也。豫也。詩曰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御寒也。始于四月。呂叔簡曰。吾完國課。先歲而備其值。
張伯高將渡江而問其友之疾。舟師曰。惡風(fēng)將作。請姑待之。伯高曰。吾聞之。君子論是非不論利害。遂渡江而沒于中流。其弟痛兄之亡。誓終身不復(fù)乘舟。一日江如鏡。其父自江北召之。不往。夫此二子者。或論利害。或論是非。然皆誤矣??鬃釉弧W闶匙惚?。民信之矣。常也經(jīng)也。不得已則去兵。不得已則去食。變也權(quán)也。
損言以養(yǎng)氣。損思以養(yǎng)神。損錢財可以無饑。損交游可以無嬉。損之時義大矣哉。困于貧賤。則用心清而入道有根。困于艱阻。則用心苦而學(xué)道有門。困于天資愚下。則知恥而能發(fā)憤以合天。困之時義大矣哉。天運蹇而良材后雕。人事蹇而大器晚成。臣道蹇而孤忠動乎天地。子道蹇而至孝通于神明。蹇之時義大矣哉。
學(xué)問得之易者。雖深而味淺。得之艱苦者。淺而味深。今夫天臺雁蕩。東南之名岳也。有登天臺三年。不寄家書。家人不知其何往。而后買舟歸者。方歉然未盡石橋之勝?;蚵勂淙曛?。往問之。問者口如縣河。答者不足以厭之。問者退而告人曰。彼雖三年。不如我數(shù)日之讀志。
禍將至而未至。虩虩然強為善。祈天赦罪。道心長。欲念漸消。父母震怒。人子所可為者惟此而已。
君子之家。十不至門。斥異術(shù)。僧道不至其門。不惑于星命術(shù)士。妄言禍福者不至其門。終身讓畔。訟師不至其門。薄滋味。酒肉之徒不至其門。辭尚體要。存詭遇之心以弋獲者。不至其門。惜分陰無荒日月。牧豬奴戲者不至其門。勸且儉。索逋者不至其門。早完課。催租人不至其門。絕聲色。戒嬉游。酣歌恒舞者不至其門。率本性。凡趨炎熱干勢利者不至其門。
利井田也。名學(xué)校也。宇宙惟名利不朽。名利毀。圣人之經(jīng)綸息矣。求小名而昧實效。見小利而忘大害者。名其名非圣名。利其利非圣利。名實之名也。舍實無名。利義之利也。舍義無利。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夫豈無實之名。鄙細人之利。
周于利兇年不殺。而后謀道不謀食。疾沒世名不稱。而后遯世不見知不悔。道不同不相謀。而后仁不必同。非義一介不敢與。而后輕財重義。以天位為艱。而后有天下不與。勞于求賢。而后逸于為政。畏后生而后集前圣之大成。知方寸而后知宇宙。灑掃庭內(nèi)。而后出而治國。不慮而后百慮。不侮鰥寡。而后藐大人。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而后為清白吏。見其大。萬事不關(guān)于心。而后能慎。輕裘緩帶。好整以暇。而后能勤。不恥缊袍。而后榮如華袞。陰皆至。而后一陽來復(fù)。下學(xué)童蒙。而后上達神圣。魯男子而后柳下惠。不貪而后好貨。寡欲而后好色。懲忿而后好勇。小心翼翼。而后身大不及膽。涓滴而后滄海。萌芽而后千尺。微塵而后大塊。賞罰明而后不賞而勸。不怒而威。不求人知。而后天下歸仁。作民父母。而后毒天下而民從。安愚而后知。守拙而后巧。鳥抑而后揚。龍屈而后信。無味而后五味和。無聲而后八音作。能退而后能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