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論衡校釋 作者:清·吳承仕


    例 略
  一、載籍相承,鈔刊婁改,文乖句錯,流失殊多;簡冊湮泯,事故莫考,義微訓(xùn)晦,悠邈難明。頗賴正偽補遺,使歸舊本;摭經(jīng)拾傳,俾事疏通?;蚰说株跻肋`,偽真舛雜,緣生訓(xùn)解,以是為非,因之句讀紛挐,郢、燕相亂。故必校在釋先,理正粗成,次申訓(xùn)釋。茲編竊守斯義:研核眾本,考校異同,使知攸適,于是會綜故訓(xùn),貫繹群書,裨補疏遺,免生穿鑿。題曰論衡校釋。
  二、所據(jù)舊本
宋本殘卷自十四卷至十七卷。版心有刻工姓名。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或二十一字?,F(xiàn)存北平歷史博物館。簡稱「宋殘卷」。
悼廠姓名未詳。過錄楊守敬校宋本據(jù)程榮本以通津本互校?,F(xiàn)藏胡先生處。簡稱「宋本」。
孫詒讓校元本據(jù)程榮本校。見札迻。簡稱「元本」。
朱宗萊校元本據(jù)王謨本?!,F(xiàn)藏馬幼漁先生處。簡稱「朱校元本」,或「朱?!?。
明天啟本序稱:據(jù)宋楊文昌本。半頁九行,行二十字。后鐫楊文昌舊序。簡稱「天啟本」。
通津草堂本簡稱「通津本」。
程榮刻本簡稱「程本」。
何鏜刻本簡稱「何本」。
黃嘉惠刻本簡稱「黃本」。
錢震瀧刻本簡稱「錢本」。
潮陽鄭氏刻本仿通津本。簡稱「鄭本」。
湖北崇文局本簡稱「崇文本」。
  三、以通津本為據(jù),其依別本及他書改、補者,則曰「據(jù)某本某書當(dāng)改」,「據(jù)某本某書當(dāng)補」。不敢馮肊擅動,竄亂原書,其諟正補刪之字,以符號識別,例如左:
   缺——□
    例:牖里、陳、蔡可得知,而沈江蹈河□□□也?!酆ζ硪豁撌摹?br />   補——【 】
    例:命當(dāng)貧賤,雖富貴之,猶涉禍患,〔失其富貴〕矣。——命祿篇卷一頁二0。
   改——(?。?br />    例:謂能定說,審詞(伺)際會?!暧銎硪豁摿?。
   刪——(?。?br />    例:皆賚盛糧,(或作干糧)——藝增篇卷八頁三九一。
其訛誤顯著,直加勘正者,則曰:「舊作某,今據(jù)某本某書改?;蜓a,或刪?!蛊淞x并通者,注其異同。其并難通者,存之俟考。舊本校語,則著「舊校曰」以別之。
  四、引據(jù)各家校錄
俞樾曲園雜纂第二十三讀論衡
孫詒讓札迻
楊守敬論衡校錄見校宋本。
朱宗萊論衡校錄見校元本。
孫蜀丞人和。先生論衡舉正載吳檢齋、陳世宜說。
吳檢齋承仕。先生論衡校錄手校本尚有若干條不見于孫氏舉正者,頗加采摭。
劉叔雅文典。先生三余札記二論衡斠補
胡適之適。先生論衡校錄見手校本。
齊燕銘先生論衡札記稿本。
  五、上列諸家,簡著其姓。兩孫相混,則仿「先鄭」例,稱仲容說為「先孫曰」。其諸說雜廁他書經(jīng)左右纂集者,各著姓名以別之;如仲容說非出于論衡札迻者,則稱「孫詒讓曰」。其舊說未安,時附微意;或筦窺一得,增演前修者,則著「暉按」或「按」以別之。
  六、一篇之中其自成起訖者,提行分段,或間后一行,以清眉目,務(wù)便省覽。其依舊本段者,則曰「舊本段」。
  七、仲任生當(dāng)今文盛行之世,古文未立,雖其不守章句,后漢書本傳語。如明雩篇引論語「詠而饋」從古論,別通篇「猶吾大夫高子」又用魯論。然大抵皆今文說。如尚書則本歐陽,論語則魯論,詩則魯詩。今加訓(xùn)釋,各從家法,舉其舊義。
  八、史實義訓(xùn),當(dāng)詳于后者,則略于前,注曰「注見后某篇」,如謝短篇「社稷靈星」注祭意篇。詳見本書者則注曰「見前或后某篇」,如死偽篇「張良行泗水上,老父授書」,事詳紀(jì)妖篇,則注曰:「見紀(jì)妖篇」,省引史記留侯世家文。并務(wù)省約耳。
  九、全書義理,或前后互相發(fā)明,或相抵牾者,并注明以備省覽。如感虛篇言杞梁妻哭城城崩之妄,亦見變動篇,則注曰:「變動篇亦辯其虛?!乖饣⑵q虎狼食人,非部吏之過,解除篇又謂「虎狼之來,應(yīng)政失也」,則注曰:「與遭虎篇宗旨相違?!蛊湓炚`,則據(jù)他書表出之,以示讀者。如講瑞篇「張湯之父五尺,湯長八尺,湯孫長六尺」,據(jù)史、漢任敖傳乃張蒼,非張湯也,則注曰:「仲任誤記?!?br />  十、他書征引者,推究其義,補入本文;其不能附麗者,則都為一類,成論衡佚文一卷。審其文義,似出某篇,則為注明?;蚍潜緯Z,及非仲任時事,而本出他書者,則略加辯正。
  十一、后漢書本傳識仲任行事甚略,本書自紀(jì)篇稍詳,今參以群籍及論衡諸篇,成王充年譜一卷。并據(jù)本書所見故實,與史傳參驗,以見論衡諸篇屬稿先后。
  十二、諸家對仲任或毀或譽,散見群籍。頗為撰集,成論衡舊評一卷,以見諸儒對本書價值之歷史上轉(zhuǎn)變。其概論全書,則入總評;其專論某一事者,則注曰:「此評某篇?!谷粲嘣饰淖鹈媳妗⑹厣介w叢書本。郎瑛七修類稿、續(xù)稿辨證類曰:「宋劉章有刺刺孟,王乃詞勝理者,因孟而矯之。惜未見其書。」熊伯龍無何集、湖北先正遺書本。謝量王充哲學(xué),學(xué)生叢書本。中華書局出版。皆有專書;政治思想史、哲學(xué)史、文學(xué)史之類,間有論及,而世多有其書,故并不纂集。
  十三、近人對論衡頗加尋繹,揉和全書,序累論列,觀其詞義,信有善者,然所理釋,難免附會今古,穿鑿東西,茲并不取。胡先生王充的論衡一卷,抉要鉤玄,將仲任辯證方法、思想體系、時代背景揭示讀者,故為轉(zhuǎn)載。
  十四、集錄史乘及藏書家經(jīng)籍目錄諸志,成版本卷帙考一卷。諸本先后相承,淵源可考。其善本見存者,幸可得之來日。
  十五、諸本前序后跋,并為迻錄,成舊序一卷。雖頗有浮詞,而版本源流,及對仲任毀譽背向,于茲附見,故存之備考。

    劉盼遂集解自序
  敘曰:東漢世祖,應(yīng)讖中興,芳風(fēng)所煽,庶草斯偃,虛妄顯于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集糅。會稽大儒王充,蒿目當(dāng)時,惻怛發(fā)心,肇造論衡八十五篇,意在褒是抑非,實事忌妄,誠以當(dāng)時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虛妄之語不除,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論衡乃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剑瞧堈{(diào)文飾,空為奇?zhèn)ブ^也。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明辨然否,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虛實之分定,而后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孳。九虛、三增,所以使俗務(wù)實誠。論死、訂鬼、死偽,所以使俗薄喪葬。至若齊世、宣漢、恢國、驗符、盛褒、須頌之言,無誹謗之辭。凡論衡之所由作,與其文章之鴻美,則對作、自紀(jì)二章固亦鬯哉其言之矣?。ㄉ戏街T句,蓋盡量最錄論衡原書之辭,期能近真。)
  至其居學(xué)術(shù)思想之重要價值,予別輯古來評品論衡之作,約得百余條,殆已發(fā)揮盡致,綴諸卷末,無事煩絮。
  原夫論衡一書,歷來號稱難讀者,約有四因:一曰用事之沈冥。二曰訓(xùn)詁之奇觚。此二者屬于著作人之本文然也。三曰極多誤衍誤脫之字。四曰極多形誤音誤之文。此二者屬于后代鈔手及梓人之不慎而然也。茲得各舉一二例以甄發(fā)之。
  一、用事之沈冥。
   王氏多見古書,往往為后代所不傳,故論衡所言故事,多有不知其出典者。如書虛篇云:「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于鑊?!拱钢?、秦、兩漢現(xiàn)存之書,絕不見子胥鑊煮之事。惟論衡此篇所言,及命義篇云「屈平、子胥,楚放其身,吳烹其尸」,刺孟篇云「比干剖,子胥烹,子路醢」,是必王氏于子胥伏鼎一事,別有承襲,非出壁造,可知矣。俞曲園未能通較前后,遽詆為仲任誤記,蓋難免誣古之失。
  二、訓(xùn)詁之奇觚。
   書虛篇云:「許由讓天下,不嫌貪封侯。伯夷委國饑死,不嫌貪刀鉤。」向來校者通昧于嫌字借義,謂為誤字。今案嫌、貪系同義駢列之辭,嫌亦貪矣。孟子:「行有不慊于心。」趙注:「慊,快也。齊策『齊桓公夜半不嗛』,高注:『嗛,快也?!弧故窍优c慊、嗛古皆同聲通用。本篇下文:「季子能讓吳國,何嫌貪地遺金?!褂衷疲骸讣咀硬回?fù)死者棄其寶劍,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谷逶銎疲骸改苤灵T庭,何嫌不窺園菜?!怪T嫌字,義并同,可以決定嫌、貪為快意之謂。王氏自有其字典也。(世謂西方大學(xué)人均有個人字典,予謂我國周、秦、兩漢諸子亦莫不然。試取一編閱之,即可知?!鸷笠婞S暉校釋,謂論衡諸嫌字并訓(xùn)作得。然談天篇「人生于天,何嫌天無氣」,則仍不可通解。詳見談天篇集解。)
  三、誤衍誤脫之例。
   甲、誤衍。 物勢篇:「氣微爪短誅,膽小距頓?!菇癜福赫D當(dāng)為銖之誤字?;茨哮櫫引R俗訓(xùn):「其兵戈銖而無刃?!棺ⅲ骸赋酥^刃頓為銖?!箯V雅釋詁:「銖,鈍也。」是爪短與距銖為駢辭,頓字實讀者所作銖字之傍注,后人誤竄入正文,復(fù)訛銖為誅,所亟宜刊正也。
   乙、誤脫。 宣漢篇:「講瑞上世為美,論治則古王為賢?!菇癜福褐v瑞下應(yīng)有一則字,今脫去,致與下句不勻,而氣亦不貫,所宜補足也。
  四、形誤音誤之例。
   甲、形誤?!№氻炂骸傅懒?,路出其下,望國表者,昭然知路。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菇癜福捍宋挠炚`實甚。邦表實郵表之誤,國表又由誤會王充為漢避諱而改邦為國也。郵表者,說文木部:「桓,亭郵表也?!蛊渲圃斠姶薇沤褡⒃疲骸附裰A表木,以橫木交柱,狀若花,形如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fù)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崔氏說與論衡此文全合。又考阮元揅經(jīng)室一集有釋郵表畷一文,其要旨謂「郵表畷之古義,皆以立木綴毛裘之物而垂之,分其間界行列遠(yuǎn)近,使人可準(zhǔn)視望,止行步,而命名者也」。其說亦全與論衡合。知論衡此文是郵表,而非邦表、國表矣。更以論衡本書證之。談天篇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舍矣。郵亭著地,亦如星宿著天也。」郵亭即郵表所在之亭。由是亦可考見兩漢亭表之制焉。
   乙、音誤。 超奇篇:「山之禿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孰其滋也?」今案:地瀉與山禿對文,蓋瀉為舄之音誤。舄者,地咸鹵不生殖也。漢書溝洫志「終古舄鹵兮生稻粱」,文選海賦「襄陽廣舄」,皆其例矣。山禿則無為之茂,地舄則無為之滋,所以反比漢家熾盛則文章之人滋茂也。
  以上四端,不過舉其千百分之一二而已。瞑胘擿埴,至于此極。故王氏此書向稱無善本,而自蔡伯喈、王景興、葛稚川后,殊少道及之者。至宋孝宗干道三年,洪適始??逃跁钊R閣。然適已云「轉(zhuǎn)寫既久,舛錯滋甚,殆有不可讀者。以數(shù)本參校,猶未能盡善也?!刮┖楸竞笫罒o傳焉。今通行者,獨明通津草堂本及程榮漢魏叢書本而已。而二本脫文錯簡之憾,亥豕帝虎之嫌,觸目紛如,視洪氏蓬萊閣時,殆尤落葉歿階,遂致此士林極須誦習(xí)之書,反成士林極嘆榛薉之書,不其惜歟!予自負(fù)笈清華園,初有志于修正是書。暇日抽讀,每遇疑難,隨下一簽。計起乙丑訖于今茲,此七年中,銖積寸累,所發(fā)正者無慮數(shù)百千事。于仲任之語法及字學(xué),尤反復(fù)三致意焉。清凡經(jīng)數(shù)易始定,匪敢曰勤劬,蓋鉆仰無匱之情則然爾。今更干流先正及時賢校錄論衡之文,匯為集解三十卷,再以王充事跡及論衡題跋合為附錄一卷,都三十一卷,付之剞劂氏,布諸藝苑。尚睎海內(nèi)儒梟文霸,肯振其不逮,錫以匡棐,則尤不勝翹企之殷殷矣。壬申九月。

論衡校釋目錄

自序
例略
劉盼遂集解自序
論衡校釋
第一卷
逢遇第一
累害第二
命祿第三
氣壽第四
第二卷
幸偶第五
命義第六
無形第七
率性第八
吉驗第九
第三卷
偶會第十
骨相第十一
初稟第十二
本性第十三
物勢第十四
奇怪第十五本篇題云「奇怪」。各本并同。
第四卷
書虛第十六
變虛第十七
第五卷
異虛第十八
感虛第十九
第六卷
福虛第二十
禍虛第二十一
龍?zhí)摰诙?br />雷虛第二十三
第七卷
道虛第二十四
語增第二十五
第八卷
儒增第二十六
藝增第二十七
第九卷
問孔第二十八
第十卷
非韓第二十九
刺孟第三十
第十一卷
談天第三十一
說日第三十二
答佞第三十三
第十二卷
程材第三十四
量知第三十五
謝短第三十六
第十三卷
效力第三十七
別通第三十八
超奇第三十九
第十四卷
狀留第四十
寒溫第四十一
譴告第四十二
第十五卷
變動第四十三
招致第四十四闕
明雩第四十五
順鼓第四十六
第十六卷
亂龍第四十七
遭虎第四十八
商蟲第四十九當(dāng)作「適蟲」。說詳本篇。
講瑞第五十
第十七卷
指瑞第五十一
是應(yīng)第五十二
治期第五十三
第十八卷
自然第五十四
感類第五十五
齊世第五十六
第十九卷
宣漢第五十七
恢國第五十八
驗符第五十九
第二十卷
須頌第六十
佚文第六十一
論死第六十二
第二十一卷
死偽第六十三
第二十二卷
紀(jì)妖第六十四
訂鬼第六十五
第二十三卷
言毒第六十六
薄葬第六十七
四諱第六十八
□時第六十九
第二十四卷
譏日第七十
卜筮第七十一
辨祟第七十二
難歲第七十三
第二十五卷
詰術(shù)第七十四
解除第七十五
祀義第七十六
祭意第七十七
第二十六卷
實知第七十八
知實第七十九
第二十七卷
定賢第八十
第二十八卷
正說第八十一
書解第八十二
第二十九卷
案書第八十三
對作第八十四
第三十卷
自紀(jì)第八十五
附編一
論衡佚文
附編二
王充年譜
附編三
論衡舊評
附編四
王充的論衡
附編五
論衡版本卷帙考
附編六
論衡舊序
宋慶歷楊刻本序
宋刊元明補修本序
程本序一
程本序二
明天啟本序一
明天啟本序二
明天啟本序三
明天啟本序四
王本跋
論衡集解附錄
后記

    自序
  論衡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自從董仲舒治公羊,明天人相感之說,以為天是有意志的,與人的意識相感應(yīng)。大小夏侯、眭孟、京房、翼奉、李尋、劉向等都推演其說。儒家到了此時,內(nèi)部起了質(zhì)的變化,披著巫祝圖讖的外衣,把天說得太神秘,太聰明,人的行動,是要受他的裁判,這就是一班漢儒所說的陰陽災(zāi)異的理論。
  這種荒謬的迷信的理論,把儒家改裝成為帶有宗教性的儒教,自漢武帝時起到光武時止,一直支持了一百多年,才能有小小的反動:即鄭興、尹敏、桓譚一班人。但他們只知道攻擊圖讖的荒謬,對這些儒教徒所持天人感應(yīng)說的原理,還不能根本上擊破,或者還相信這原理。到了仲任,才大膽的有計畫的作正式的攻擊,用道家的自然主義攻擊這儒教的天人感應(yīng)說,使中古哲學(xué)史上揭開一大波瀾。
  論衡全書就是披露這天人感應(yīng)說的妄誕。用自然主義為其理論的出發(fā)點?,F(xiàn)在把論衡全書,就他的思想體系,列為六組:
  第一組是說性命的。
   甲、性命說所依據(jù)的理論:
  物勢十四。
   乙、說性的:
  本性十三。率性八。
   丙、說命的:
  初稟十二。無形七。偶會十。命祿三。氣壽四。命義六。逢遇一。累害二。幸偶五。吉驗六。
   丁、性和命在骨體上的表征:
  骨相十一。
   〔注〕物勢篇說:「天地合氣,人偶自生?!勾藶橹偃我孕悦ㄓ诔醴A自然之氣(初稟篇語。)所據(jù)之理。骨相篇說:「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故侵偃蔚囊馑迹盒悦A于自然,現(xiàn)于骨法。各篇排列的順序,不依原書目次,是以其理論的體系之先后為據(jù)。
  第二組是說天人的關(guān)系。
   甲、天人關(guān)系說所依據(jù)的理論:
  自然五四。
   乙、評當(dāng)時儒家陰陽災(zāi)異天人感應(yīng)諸說違天道自然之義:
  寒溫四一。譴告四二。變動四三。招致四四。闕。感類五五。
   丙、論當(dāng)時災(zāi)異變動:
  明雩四五。順鼓四六。亂龍四七。遭虎四八。商蟲四九。
   丁、論當(dāng)時瑞應(yīng):
  治期五三。齊世五六。講瑞五十。指瑞五一。是應(yīng)五二。宣漢五七。恢國五八。驗符五九。須頌六十。佚文六一。
   〔注〕仲任說災(zāi)變符瑞,以「適偶」代替「感應(yīng)」,以自然主義為宗。
  第三組論人鬼關(guān)系及當(dāng)時禁忌。
   甲、論人鬼關(guān)系:
  論死六二。死偽六二。紀(jì)妖六四。訂鬼六五。言毒六六。薄葬六七。祀義七六。祭意七七。
   乙、論當(dāng)時禁忌:
  四諱六八?!鯐r六九。譏日七十。卜筮七一。辨祟七二。難歲七三。詰術(shù)七四。解除七五。
   〔注〕人稟天地自然之氣,偶適而生,(見物勢、初稟、無形等篇。)人死則精氣滅,(論死篇語。)故人死不能為鬼。無鬼,則祭祀只緣生事死而已,無歆享之義。(祀義、祭意篇語。)吉兇禍福,皆遭適偶然,(偶會篇語。)故不信一切禁忌。
  第四組論書傳中關(guān)于感應(yīng)之說違自然之義和虛妄之言。
   甲、評書傳中關(guān)于天人感應(yīng)說的:
  變虛十七。異虛十八。感虛十九。福虛二十。禍虛二一。龍?zhí)摱@滋摱?br />   乙、評書傳中虛妄之言:
  奇怪十五。書虛十六。道虛二四。語增二五。儒增二六。藝增二七。問孔二八。非韓二九。刺孟三十。談天三一。說日三二。實知七八。知實七九。定賢八十。正說八一。書解八二。案書八三。
  第五組是程量賢佞才知的。
  答佞三三。程材三四。量知三五。謝短三六。效力三七。別通三八。超奇三九。狀留四十。
  第六組當(dāng)作自序和自傳的。
  對作八四。自紀(jì)八五。
這八十五篇書,今缺招致一篇。反復(fù)詰辯,不離其宗,真是一部有體系的著作??上н@部大著,宋以后的人就忽略它了。
  從漢到現(xiàn)在,大家對于這部書的認(rèn)識,可以分作三期:
  一從漢到唐 如謝夷吾、蔡邕、王朗、虞翻、抱樸子、劉知幾等,都認(rèn)為是一代的偉著。詳后舊評。
  二宋 帶著道學(xué)的習(xí)氣,認(rèn)為論衡是一部離經(jīng)叛道的書。如晁公武、高似孫、陳振孫、王應(yīng)麟、葛勝仲、呂南公、黃震等是。詳后舊評。
  三明、清 取其辯博,但對于問孔、刺孟仍沿宋人成見,罵他是非圣無法。如熊伯龍、無何集。沈云楫、虞淳熙、閻光表、施莊、劉光斗、傅嚴(yán)、見后舊序。劉熙載、陳鳣、周廣業(yè)、章太炎先生見后舊評。都是極力表張此書。四庫全書目錄提要、干隆讀論衡跋、譚宗浚、王鳴盛、梁玉繩等見后舊評。皆詆訾此書,或毀譽參半。
  對論衡有真正的認(rèn)識,還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因為諸子是研究思想史的寶藏,研究諸子的興趣,不減于經(jīng)史。治諸子的人,盡革前儒一孔之見,實事求是,作體系的歷史的探討。不因為他問了孔子,刺了孟子,就減輕他的價值?;蛘咴诂F(xiàn)代人看來,還要增高他的價值。
  四庫全書目錄和劉盼遂先生據(jù)自紀(jì)篇以為論衡當(dāng)在百篇以外。見后版本卷帙考。近人張右源據(jù)佚文篇云「論衡篇以十?dāng)?shù)」,疑原本論衡的篇數(shù)沒有今本這樣多,認(rèn)為今本是混合其所著譏俗節(jié)義、政務(wù)、養(yǎng)性三書而成。(見東南大學(xué)國學(xué)叢刊二卷三期。)其說非也。佚文篇「十?dāng)?shù)」為「百數(shù)」之誤。我以為仲任的手定稿,或者有百篇,但抱樸子、見后舊評。后漢書本傳都只著錄八十五篇,蓋論衡最初傳世,是由蔡邕、王朗兩人,據(jù)抱樸子、袁山松書。見后舊評。他兩人入?yún)?,都得著百篇全稿。虞翻說:「王充著書垂藻,絡(luò)繹百篇?!棺銥楫?dāng)時尚存百篇之證。后來因為蔡邕所得者,被人捉取數(shù)卷持去,據(jù)抱樸子。故只剩八十五篇。見存的論衡,大概就是根源于蔡邕所存的殘本,史通鑒識篇:「若論衡之未遇伯喈,逝將煙燼火滅,泥沉雨絕,安有歿而不朽,揚名于后世者乎?」所以葛洪、范曄都只能見到八十五篇。劉盼遂先生所引類書中佚文,似乎都只是八十五篇的佚文,未必在八十五篇之外。因為唐、宋人所見的不能超出范曄、葛洪之外。
  自從后漢書著錄八十五篇之后,只缺招致一篇。至于各篇的先后排列,大致保存本來面目。據(jù)今本各篇的排列與全書理論的體系,及篇中所載的史事的先后,并相符合,可以為證。那么,這部書傳到現(xiàn)在,好象是沒有經(jīng)過后人的改編。
  未經(jīng)后人改編,固然保存當(dāng)時篇章排列順次的本來面目,但流傳到現(xiàn)在一千多年,還沒有人加以整理或注釋。近人劉盼遂論衡集解,有自序見古史辯第四集,全書惜未經(jīng)見。其說見采入者,皆據(jù)古史辯。劉叔雅先生三余札記二論衡斠補云:「校理論衡既畢,付之剞厥,刻垂成矣?!乖嬖冎?,據(jù)云:「全稿存在安慶?!构饰传@睹。楊樹達(dá)云:「曾校注數(shù)卷,以事中輟?!拐率酷撛疲骸赣幸庹砉{釋?!梗ㄒ娂滓芸痪硭氖谒氖黄凇#┝河窭K認(rèn)為論衡有注,乃是誤說。瞥記一云:「禮記經(jīng)解引易『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孫奕示兒編謂王充論衡注云:『出易緯之文?!弧拱词緝壕幰辉疲骸附?jīng)解引易曰:『差若豪厘,繆以千里?!荒顺鲆拙曋囊病!棺宰⒃疲骸竿醭湔撟ⅲ斠姟汉览濉??!咕硭摹负览濉箺l云:「按王充論注,乃易緯之文?!剐祧H曰:「后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論章懷注引易緯曰:『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淮耸∥淖鳌和醭湔撟ⅰ弧!箵?jù)此,則梁氏謂出于論衡注,非也。孫蜀丞先生也認(rèn)為有舊注,見亂龍篇、卷十六,頁六九五。指瑞篇、卷十七,頁七四八。死偽篇。卷二十一,頁八九五。但據(jù)我的意見,前兩者乃是正文,后者乃是兩本異文誤合,不是注語。說具本篇。御覽引舊音一,別通篇卷十三,頁五九一。舊注五。逢遇篇卷一,頁七。儒增篇卷八,頁三六五。變動篇卷十五,頁六五0。亂龍篇卷十六,頁七0二。是應(yīng)篇卷十七,頁七六三。篇中衍文,推知其為舊校者二,儒增篇卷八,頁三七六。藝增篇卷八,頁三九一。似出于舊注者十七。命義篇卷二,頁五二。吉驗篇卷二,頁九五,又九六。骨相篇卷三,頁一二三。本性篇卷三,頁一三五。物勢篇卷三,頁一五二。書虛篇卷四,頁一八三。道虛篇卷七,頁三二九。儒增篇卷八,頁三七六。刺孟篇卷十,頁四六六。說日篇卷十一,頁五0四。答佞篇卷十一,頁五一九。效力篇卷十三,頁五八二。亂龍篇卷十六,頁六九四。自然篇卷十八,頁七八一。感類篇卷十八,頁七九七。紀(jì)妖篇卷二十二,頁九二九。但這些,我都疑為是讀者隨手旁注,不像是出于正式的注文。理由是:若是曾經(jīng)有人正式的注釋過,不當(dāng)把許多需要注釋的地方都抹殺去,反來注這些不經(jīng)意的地方,甚至于不須注的。
  宋仁宗慶歷五年,楊文昌刻本序說:「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宫F(xiàn)在的各本,都根源于楊刻本。那么,今本校語,是出自宋楊文昌之手。在楊校之后,展轉(zhuǎn)刊行,當(dāng)又加添不少的校語。如問孔篇卷九第四一一頁?!缸釉挥杷烧摺?,「鄙」下舊校曰:「一作否?!顾?、元本并無此三字,則此注語當(dāng)出自明人。但這班翻刻古書的人,不都是通人,不見得備具??倍淼膶W(xué)力和方法。如無形篇卷二第六一頁?!富癁辄S能」,舊校曰「能音奴來反」,朱校元本同。及上面所引問孔篇的校語「鄙」一作「否」,都是顯著的訛誤。說見本篇。
  清儒,尤其是干、嘉時代,校勘古書是一代的偉跡。但對于論衡,如盧文弨、王念孫等,都是手校群書二三十種的人,而沒有一及此書。莫友芝說:「抱經(jīng)有校宋本?!刮匆?。因為他們只把論衡當(dāng)作一種治漢儒今古文說的材料看。俞樾雖然是校正數(shù)十條,想是以余力致此,所以不像所校他書那樣精當(dāng)。孫詒讓、孫蜀丞先生對這部書,用力比較多些,諟正若干條,才使這部書稍稍可讀。
  我整理這部書,把校勘和解釋分成兩部工作。在校的方面,因為流傳的善本不多,連類書的援引及見于他書的地方也很稀少。在釋的方面,因為此書用事沉晦,好多是不經(jīng)見的故實,加以今古文說的糾紛——這兩方面,都使我經(jīng)過相當(dāng)?shù)睦щy,感覺學(xué)力的更貧乏。
  論衡的版本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元刊明正德補修本,累害篇不缺一頁,是由慶歷本、干道本、至元本直傳下來的。一個是由成化本到通津本,到程、何諸本所構(gòu)成的系統(tǒng),從成化本起,累害篇并缺一頁。參看論衡版本卷帙考列表于次:

宋慶歷五年   宋干道三年   元至元七年   元刊明正德修本
     ┌─→     ──→     ──→
楊文昌刻本│  洪適刻本    宋文瓚刻本  ?。ɡ酆ζ蝗保?)
     │
     │
     │                            ┌ 程本
     │                            │ 何本
     │  宋光宗時刻本   宋刊明成化   嘉靖時通津 │ 錢本
     └─→      ──→修本(累害 ┌─→     ├ 黃本
       (二十五卷)(2)篇脫一頁) │ 草堂刻本  │ 鄭本
                     │        │ 王本
                     │        └ 崇文本
                     │
                     │
                     │  天啟六年
                     └─→劉光斗刻本(3)

 〔注〕一。葉德輝說,正德本累害篇脫一頁,不對。
    二。宋光宗時刻本二十五卷,見存日本,疑是根源慶歷本。
    三。天啟本的序說,據(jù)楊文昌本刻。我想不是直接依據(jù)。因為天啟本也脫去累害篇一頁。明正德補修本是楊文昌本的四傳的本子,還沒有脫此一頁,則知其所謂據(jù)楊本,不足信。疑出自成化補修本。
  我所用的本子,是以通津本作底本。所見宋本,只是十四卷到十七卷的殘卷。其余的所謂宋、元本,都是借用別人的校錄。其中以朱宗萊校元本為最精詳,楊守敬校宋本太粗疏。我想,一定忽略了一些好的材料。
  胡適之先生在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序上說:
  校勘之學(xué),無處不靠善本:必須有善本互校,方才可知謬誤;必須依據(jù)善本,方才可以改正謬誤;必須有古本的依據(jù),方才可以證實所改的是非?!跄顚O、段玉裁用他們過人的天才與功力,其最大的成就只是一種推理的??睂W(xué)而已。推理之最精者,往往可以補版本的不足,但校讎的本義在于用本子互勘,離開本子的搜求,而費精力于推敲,終不是??睂W(xué)的正軌?!评淼男??,不過是??睂W(xué)的一個支流,其用力甚勤,而所得終甚微細(xì)。
當(dāng)然,版本是作校勘的唯一的憑依。但是論衡這部書所保存的善本是這樣少,要整理這部書,只靠版本是不夠的。勢必于版本之外,另找方法,即取證于本書、他書、類書、古書注的四種方法。
  孫詒讓在他的札迻序上說:
   其諟正文字訛舛,或求之于本書,或旁證之它籍,及援引之類書,而以聲音通轉(zhuǎn)為其錧鍵,故能發(fā)疑正讀,奄若合符。
本書、它籍、類書,這是揭舉??睂W(xué)在離開版本的憑借時的三大途徑。陳援庵垣。先生元典章校補釋例說得更詳細(xì)。他舉出校法有四:
  一。對校法 即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注于其旁。
  二。本校法 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
  三。他校法 以他書校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并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
  四。理校法 段玉裁曰:「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定其是非之難?!顾^理校法也。
     遇無古本可據(jù),或數(shù)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
第一種對校法,是用兩本相比,是最容易的工作。只要有相當(dāng)?shù)膶W(xué)力,就能判斷「某本作某是對的」。第二種本校法,即孫氏所謂求之于本書。第三種他校法,即孫氏所謂旁證之它籍及援引之類書。有時憑據(jù)他書注的引用,也屬于此法。第四種理校法,即胡先生所謂推理的校勘。
  在沒有古本憑依的時候,想對于某一部書,發(fā)現(xiàn)它的謬誤,改正它的謬誤,證實所改正的是非,用本校法和他校法,即取證于本書、它書、類書、古書注的四種方法,是有相當(dāng)征實性的方法。因為它的客觀性是與憑借版本差不多。如唐、宋人的類書或古書注的引用,就可大致的見到唐、宋時這部書的本子。胡先生告訴我說:「依據(jù)類書或古書注,也就大致等于依憑古本?!?br />  取證于本書、他書、類書及古書注,這四種方法,在運用時,應(yīng)當(dāng)各有相當(dāng)?shù)木?xì)和警戒,茲就本書舉例于下:
  一、取證本書的方法,是求本篇的上下文義,或把本篇與他篇作一種歸納的比較,找出他的句例常語,以相諟正。
   例一——據(jù)上下文義
   高祖詔叔孫通制作儀品,十六篇何在?而復(fù)定(儀)禮〔儀〕?謝短篇卷十二,第五六一頁。
   此謂禮經(jīng)十六篇何在,而庸叔孫通再定儀品也。后漢書曹褒傳論:「漢初朝制無文,叔孫通頗采禮經(jīng),參酌秦法,有救崩弊。先王容典,蓋多闕矣?!箯堃旧蠌V雅疏曰:「叔孫通撰制禮制,文不違古?!故莾x品本于禮經(jīng),故仲任詰之曰時「十六篇何在」也。禮儀即謂儀品,司馬遷傳、劉歆移太常博士書、儒林傳、禮樂志、本書率性篇并可證。此作「儀禮」,字誤倒也。程樹德漢律考,以「叔孫通制作儀品十六篇」為句,(前漢書禮樂志考證,齊召南讀同。」則以「儀禮」為禮經(jīng),非也。據(jù)曹褒傳,叔孫通所作,只十二篇,未云「十六」。且此文屢云「禮經(jīng)十六篇」,則此「十六篇何在」五字為句,以指禮經(jīng),明矣。此句既謂禮經(jīng),則下句又云「儀禮」,于義難通。且禮經(jīng)有儀禮之名,始見后漢書鄭玄傳,(吳丞仕經(jīng)典釋文序錄講疏謂始自晉書荀菘傳。)仲任未及稱也。
    例二——本篇與他篇句例的比較
   今魯所獲麟戴角,即后所見麟未必戴角也。如用魯所獲麟,求知世間之麟,則必不能知也。何則?毛羽骨角不合同也。假令不(合)同,或時似類,未必真是。講瑞篇卷十六,頁七二二。
    「不同」當(dāng)作「合同」,涉上文誤也。此反承上文。仲任意:即有合同者,不過體貌相似,實性自別。下文即申此義。奇怪篇云:「空虛之象,不必實有。假令有之,或時熊羆先化為人,乃生二卿。」是應(yīng)篇云:「屈軼之草,或時實有而虛言能指。假令能指,或時草性見人而動,則言能指。」句例正同。
    例三——本篇與他篇常語的比較
  占因?qū)⑶胰雵兀瑲夂?,則將且怒;溫,則將喜。變動篇卷十五,第六五五頁。
   據(jù)下文「未入界,未見吏民,是非未察」,則州刺史、郡太守之事,非謂大將軍也?!笇ⅰ怪^州牧、郡守,本書屢見,當(dāng)時常語?!复蟆棺稚w后人不明「將」字之義而妄加者。累害篇:「進者爭位,見將相毀。」又曰:「將吏異好,清濁殊操?!勾鹭骸肛藲擞趯⑶??!钩滩钠骸嘎毰泄αⅲ瑢⒆鹌淠?。」又云:「將有煩疑,不能效力?!钩嫫骸钢荛L生在州為刺史任安舉奏,在郡為太守孟觀上書,事解憂除,州郡無事,二將以全?!过R世篇:「郡將撾殺非辜。」諸「將」字并與此同。
  二、取證他書的方法,是就本書文句出于他書,或本書文句與他書互見的,及被他書征引的,而為比較的考察。
   例一——本書文句出于他書
  齊詹(侯)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拐苍唬骸噶械囟柚?,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定賢篇卷二十七,第一一一0頁。
   「齊詹」當(dāng)作「齊侯」,「侯」一作「?」,與「詹」形近而誤。此事見晏子春秋問上。晏子作「景公問于晏子」,說苑臣術(shù)篇作「齊侯問于晏子」,是其證。下文「詹曰」,亦當(dāng)作「齊侯曰」。「侯」訛為「詹」又脫「齊」字。晏子作「公不說曰」,說苑作「君曰」。
   例二——本書文句與他書互見
  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文)彌明。書解篇卷二十八,第一一四九頁。
   「人」當(dāng)作「文」。上下文俱論「文德」,不得轉(zhuǎn)入「人」也。「人」「文」形近之誤。說苑修文篇「德彌盛者文彌縟,中彌理者文彌章」,句意正同,是其證。
   例三——本書文句被他書征引
  廣漢楊翁仲(偉)〔能〕聽鳥獸之音,乘蹇馬之野〔而〕田間有放(眇)馬〔者〕,相去〔數(shù)里〕,鳴聲相聞。翁仲(偉)謂其御曰:「彼放馬(知此馬而)目眇?!蛊溆唬骸负我灾??」曰:「罵此轅中馬蹇,此馬亦罵之眇?!蛊溆恍牛曋?,目竟眇焉。實知篇卷二十六,頁一0七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