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相無相分第九

金剛經(jīng)集注 作者:(明)朱棣 主編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陳雄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此四羅漢在一切凡夫人中為第一。佛告彌勒菩薩。于法華經(jīng)嘗言之矣。告大慧菩薩。于楞伽經(jīng)亦詳言之。大涅槃經(jīng)。佛言有比丘欲得須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當(dāng)勤修習(x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經(jīng)有預(yù)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正此之所謂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預(yù)流果。不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抑又見四羅漢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羅漢不知以無念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設(shè)四問以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復(fù)為之辨論。以形容其所得之實。夫入流者。初入其門得預(yù)圣人之流也。須陀洹已證入流之果。名為入流。且心無所得。故曰而無所入。其所以無所入者。不入六塵境界耳。名須陀洹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zhí)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取則心空。無得乃理寂。雖然能舍□重?zé)?。而未能離微細(xì)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此謂學(xué)人悟初果也。

  【逍遙翁云】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練習(xí)??蔀槌鍪乐?。譬如高源陸地不生蓮花。蓮花生于淤泥濁水中也。又云煩惱勿令損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煙云中。而日月必?zé)o損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無損也。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謂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無所入者。修無漏業(yè)。不入六塵。然終未能舍離塵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圣。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zhí)。創(chuàng)始證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后。趣寂不知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厭喧求靜。六塵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

  【圜悟禪師曰】報緣未謝。于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應(yīng)須處之使綽綽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虛外順。雖在鬧市沸湯中。亦恬然安穩(wěn)。才有纖毫見刺。即便打不過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肇法師曰】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為果時。不見往來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來。行從天上卻得人間生。從人間死。卻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斷前六品盡。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

  【王日休曰】一往來者。但色身一次往來天上人間。而真性遍虛空世界。豈有往來哉。故此色身往來非為真實。但虛名為一往來而已。故云實無往來。以色身非真實故也。

  【陳雄曰】一往來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不復(fù)再來人間也。斯陀含已證一來之果。名一往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生滅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歟。

  【李文會曰】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jìn)之行。修無漏業(yè)。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凈之心。一往來者。謂人間報謝。一往天上。卻來受生也。實無往來者。謂前念才著。后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我。誰云往來。故曰而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訥曰】梵語阿那含。此翻不來。已斷欲界思惑。更不來生欲界。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謂不計不來相也。

  【陳雄曰】不來者。謂不來欲界受生也。阿那含已證不來之果。名為不來。且心無所得。而實無不來之相。名阿那含。以是之故。豈他在耶。

  【李文會曰】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jìn)。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為不來者。謂能斷除。內(nèi)無欲心。外無欲境。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孰謂不來。故云而實無不來也。

  【傅大士頌曰】舍凡初入圣。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zhí)。創(chuàng)始至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趨寂不知歸。(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曰。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于彼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又十六菩薩因果頌。阿氏多尊者頌曰。萬行周通能覺住。驅(qū)除煩惱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圣流。子榮曰。七返人天后者。七度往返天上人間受生。謂初果須陀洹人。趣寂不知歸者。第四果證得阿羅漢。已悟人法二空。怕染著世間生死。一向灰心滅智。入無余界。沉空寂滅。不來塵世?;瘜?dǎo)度生。為有智無悲。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川禪師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頌曰。三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疏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謝靈運曰】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有計念。則見我人起相也。有注云。阿羅漢者。生已盡。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故于諸相諸法實無所得。更不于三界內(nèi)受生。故名不生。

  【僧若訥曰】阿羅漢者。名含三義。一殺煩惱惑使。二后報不來。三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亦謂之無學(xué)果。自初果至阿羅漢果。無別有法。皆同證此無為之體。無可取舍。故云實無等。又曰。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

  【陳雄曰】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心行般若波羅蜜故。法得是道。若自有法。是所得心未除。何以稱是名哉。故曰。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法華經(jīng)云。于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正謂此耳。自須陀洹而至于阿羅漢。自得果而至于得道。如是次第修。則菩提無上道??梢源蔚诘健?br />
  【顏丙曰】四果修行。名四不還。須陀洹名為入流者。隨順世間也。而無所入者。本性空故。居塵不染塵之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而實無往來也。阿那含名為不來者。離生死義。而實無不來者。假名不來。實無動靜。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是為著相。實無有法。但假名為阿羅漢。

  【陳雄曰】世尊者。啟咨之辭也。念者。萌之于心也。須菩提啟咨世尊曰。設(shè)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是萌所得心。則四著謬妄。無不為已。故曰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李文會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此是梵語。由須菩提當(dāng)此果也。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yuǎn)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

  【王日休曰】梵語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謂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謂三昧為妙趣(去聲)之意。故以善于點茶者。謂得點茶三昧。善于簡牘者。謂得簡牘三昧。此皆不知出處。妄為此說也。于此三昧人之中。須菩提為第一。

  【僧若訥曰】無諍者。涅槃經(jīng)云。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dāng)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dāng)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諍。言三昧者。得此無諍精妙之處。于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李文會曰】三昧者。梵語也。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故云三昧。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法。亦無離欲之心。微細(xì)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又曰無我心寂。不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若作是念。即是心有生滅。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川禪師曰】把定則云橫谷口。放行則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昧休。六門迸出遼天鶻。獨步乾坤總不收。(六祖壇經(jīng)曰。六門。六根也。禪宗禪古白云瑞曰。趙州放出遼天鶻。鶻乎骨切。)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僧若訥曰】阿蘭那。此翻無諍。世尊雖稱嘆我。我實不作是念。若作是念。世尊不應(yīng)記我無諍之行最為第一。又曰離三界欲。證四果法。得無諍三昧。方受須菩提名。以須菩提翻為空生。故云是樂阿蘭那行。若計著實有所行。則非無諍行也。

  【陳雄曰】三昧梵語。此言正受也。無生法忍。證寂滅樂。是所謂無諍三昧也。華嚴(yán)經(jīng)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六祖偈曰。諍是勝負(fù)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得六萬三昧。而無諍三昧為最。以三昧力超出物表。不為物役。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且啟咨世尊曰。我不作如是之念。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又曰須菩提恐大眾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啟咨世尊。至于再四。我者須菩提自稱也。須菩提者。亦自稱也。樂者好也。阿蘭那梵語。無諍之謂也。言樂阿蘭那行者。即是好無諍行之人也。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見于修為者曰行。有所行則必有是行。(去聲)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無所行者。蓋以心無所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顏丙曰】若阿羅漢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即著四相。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者佛性包含大千。無有斗諍。三昧者唐言正見。人中第一。無斗諍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六欲頓空也。阿蘭那行者。無人我行也。是樂阿蘭那行者。窮其本性空寂。畢竟實無所行。所行謂之行。樂者。愛也。

  【李文會曰】阿蘭那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諍。心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須菩提實無所行。是無生滅。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丈禪師云】只如今一切諸法。若于藏府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wǎng)。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動念。盡是野干。若藏府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人我不起。是納須彌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亂。不嗔不喜。刮削并當(dāng)?shù)脙魸?。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jìn)頭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眾生。

  【傅大士頌曰】無生即無滅。無我復(fù)無人。永除煩惱障。長辭后有身。(子榮曰。出生死苦。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境亡心亦滅。無復(fù)起貪嗔。無悲空有智。翛(思邀切)然獨任真。(子榮曰。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者。為方證得果。悟人法空寂。更有余習(xí)。一向沉空趨寂。為不敢入眾生生死海中。教化眾生。方有智慧。未全悲愍之心。故云空有智。)

  【川禪師曰】認(rèn)著依前還不是。頌曰。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用當(dāng)風(fēng)立?;钣嬁磥砬∷茻o。應(yīng)用頭頭皆具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