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堂四書管見》(宋)錢時 撰
序 錢時
卷一 論語
學(xué)而第一
為政第二
卷二 論語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三 論語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卷四 論語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五 論語
子罕第九
鄉(xiāng)黨第十
卷六 論語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卷七 論語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卷八 論語
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九 論語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十 論語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卷十一 古文孝經(jīng)
卷十二 大學(xué)
卷十三 中庸
提要
《融堂四書管見》十二卷,宋錢時撰。時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編凡《論語》十卷、《孝經(jīng)》一卷、《大學(xué)》一卷、《中庸》一卷,即嘉熙二年喬行簡奏下嚴州取時所著書之一也。俱先列《經(jīng)》文,略加音訓(xùn),而詮釋其大旨于后。《孝經(jīng)》用古文?!洞髮W(xué)》但析為六章,不分《經(jīng)》、《傳》。蓋時之學(xué)出于楊簡,簡之學(xué)出于陸九淵,門戶迥殊,故不用程朱之本。其解《論語》“崇德辨惑”章,謂“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二句乃證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褒R景公有馬千駟”節(jié),合上文為一章,謂“其斯之謂與”句乃指夷齊,便是求志達道而言。又《大學(xué)》“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仍附第一章末,謂是圣人承上厚本薄末、反復(fù)曉人之意。亦俱根據(jù)舊文,不肯信為錯簡。朱子《與陸九淵書》所謂“各尊其所聞,各行其所知”也。然金溪之學(xué),惟憑心悟,或至于恍惚窈冥。時則以篤實為宗,故其詮發(fā)義理,類多平正簡樸,不為離析支蔓之言,又敖繼公《儀禮集說后序》所謂“以魯男子之不可學(xué)柳下惠之可者”矣。卷首有紹興已丑時《自序》,末有景定辛酉天臺錢可則《刊書跋》?!端问?藝文志》、馬端臨《經(jīng)籍考》皆不著錄,獨張萱《內(nèi)閣書目》有之。雖以“四書”為名,所解不及《孟子》。與朱子所稱“四書”者異,故今列于《五經(jīng)總義類》焉。
序
時未弱冠,先君子筠坡翁授以《論語》及《中庸》、《大學(xué)》,且曰只會得“學(xué)而時習(xí)之”一句,余書不解自通。屬遭多難,雖崎嶇顛頓萬狀,服膺斯訓(xùn),未嘗庋置。然不過尋,繹先儒文義,助之演說。年逾四十,忽自警省,始大悟舊學(xué)之非。于是取三書讀之,灑然如脫纏蔓矣。間因講習(xí),積而成編。后獲從慈湖先師游,竟櫝藏弗果出,迨今十有三載。春二月,兒輩請觀,乃稍稍刪潤,附以音訓(xùn),并述《古文孝經(jīng)》二十二章,題曰《四書管見》。嗚呼!非敢為它人道也,傳之家塾,庶幾先君子之志云。紹定己丑四月二十日,蜀阜錢時書。
卷一 論語
學(xué)而第一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音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音洛]乎?人不知而不慍[紆問切],不亦君子乎?(子,孔子也。同門曰朋。學(xué)說,文覺也。習(xí)者,習(xí)熟其所學(xué)。時習(xí),言無時而不習(xí)也。慍,怒也。)
學(xué)者,覺其所固有而已,故曰: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心本無體,虛明無所不照。為物所誘,為意所蔽,為情所縱,而昭昭者昏昏矣。是故貴于覺也。不覺則何以習(xí)?禹曰:“安汝止”,習(xí)此者也。文王“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習(xí)此者也??鬃印盀橹粎挕保?xí)此者也。無時而不習(xí),即無時而不明,滿天地皆春風(fēng)和氣也。其為說何如哉!于是而有同志來自遠方,則知學(xué)者益廣矣。此其為樂又可量哉!雖然知學(xué)者自知,不知學(xué)者自不我知,安可強也?世之人昏昏逐逐,醉生夢死視圣賢門戶不翅若冰炭,正可憐憫耳!安得以其不知而遂慍乎?君子之心如太虛澄然,何慍之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去聲],而好[去聲]犯上者,鮮[上聲]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名若,孔子弟子,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犯上,陵犯長上也。鮮,少也。作亂,為逆亂之事也。)
“本立而道生”以下有疑,更待細勘。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弟即道即仁,何本何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即機巧之巧。令,美也。仁,人心也。)
得其本心,斯謂之仁。意態(tài)浮動,務(wù)說人之觀聽,此何所用心哉!故曰:“鮮矣仁!”言如此等人少有仁者,深不然之之辭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去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省,察也。不欺于心為忠,不欺于言為信。傳者,傳道也。習(xí),實時習(xí)之習(xí)。)
傳而不習(xí),則所學(xué)者不在己,何貴于傳也。然而日用功夫,往往多就交際應(yīng)酬上走作,故曾子三省,以忠信為先。記曰:“忠信大道”。易曰:“忠信所以進德”。謀不忠,交不信,則所以傳而習(xí)之者,何事哉!
子曰:“道[去聲]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ò税偌页鲕囈怀?,千乘諸侯之國也。時者,農(nóng)隙之時。)
只一道字,便非春秋戰(zhàn)國氣象。古注訓(xùn)治,殆未然也。敬事下聯(lián)著信字,節(jié)用下聯(lián)著愛人字,為國者所當深體。
子曰:“弟[上聲]子入則孝,出則弟[去聲],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保ǚ?,廣也。眾,謂眾人。親,親炙也。仁,謂仁者。余力,猶言余暇也。文,即六藝之文。)
入孝出弟,為弟子者職分所當爾。然不謹則慢忽,不信則詐欺,不泛愛眾則偏私,泛愛而不親仁,則無所決擇,以成其德行。有余力最宜玩味,見得圣門,力行功夫,鑿鑿精實。學(xué)文非所急也,學(xué)而一篇多說孝弟忠信四字。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保ㄗ酉模鬃拥茏?,姓卜,名商。賢賢易色者,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也。致,猶委也。)
賢賢而下即是古人實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所以極言其學(xué)之,在是也。四事雖排說,獨以賢賢易色揭之章首,最是緊切處。使好善之誠不能勝物欲之念,率是以往,橫流莫遏。事君親,交朋友,其弊有不可勝言者,安能各盡其分乎!曰賢,曰易,曰竭,曰致,曰信,不可草草看過。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ㄖ?,端重也。威,威嚴也。固,堅固也。無、毋通,與勿皆禁止之辭也。憚,畏難也。)
氣輕志浮,故不重。不重則所學(xué)易搖。主忠信而下,所以學(xué)也。所主者忠信,大本立矣。自然重,自然威,自然固。又須得如己者友,乃有益。不如己,是與己不相似,非同志也。友同志矣,又須不憚改過,過而不改,雖友同志無益也?;蛟徊蝗纾q言不勝。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ㄉ鹘K者,不怠于終也。追遠者,不忘于遠也。)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本未始不厚也,于所厚者。薄始無所不薄耳。能慎終,能追遠,安得不一反而歸于厚哉!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平聲]?抑與之與[平聲,下同]?”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皆孔子弟子。溫,和也。良,善也。恭,敬也。儉,不侈大也。讓,謙遜也。)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薄耙缘弥比?,當看是得也,非我求也,非彼與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去聲];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br />
父在而違,父沒而倍者,多矣。觀其志,觀其行,而于父之道,三年無改則終身之所守定矣。所以為孝,有志,有行之可觀,而其道可以無改,非不義之父也。如或非道,又當權(quán)宜。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ǘY者,天則之自然,人文之品節(jié)也。和,即中和之和,斯指和而言。小大由之,言上下所共由也。)
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此即禮之所以為禮也。茍知和之為禮,而禮之用未嘗不和,則安有不可行者哉!有子所謂知和而和,豈恣縱無法度之謂,而以禮節(jié)之者,特區(qū)區(qū)文貌之末歟?
有子曰:“信近[去聲,下同]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去聲]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義者,宜也。復(fù),踐行也。因,由也。宗,猶尚也。)
信所以明義,恭所以行禮,非二物也,何以謂之近?若曰其蔽也。賊無禮則勞彼善。于此云爾,由是而得,所可親之人,乃庶幾可尚焉,故曰亦可宗。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去聲]學(xué)也已。”
不求安飽,能敏事慎言,非篤志力行者,不爾。然須識所敏者何事,若區(qū)區(qū)末務(wù),則何就正之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音洛],富而好[去聲]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喝缜腥绱瑁燮叨嗲校萑缱寥缒ァF渌怪^與[平聲]?”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諂,以言媚人也。驕,矜肆也??烧?,僅可而未盡之辭。《詩?衛(wèi)風(fēng)》淇澳之篇:治骨角者,切而復(fù)磋;治玉石者,琢而復(fù)磨。往,謂所已言者。來,謂所未言者。)
貧無諂,富無驕,雖愈于常人之病,然未必忘貧富也。樂與好禮,則忘矣。此君子所以無入而不自得。子貢因悟切磋琢磨之旨,知學(xué)問之無窮,是告諸往而能知來也,故夫子喜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茍知人則知所向方矣,不知從何所決擇?子夏、子游、子張,尚不知夫子,況他人乎?所以知不知者安在?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ㄕ撸?,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者,得也,不失其本心之謂也。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居中而不動也。拱者,眾星環(huán)向而朝之也。)
德者,政之所出,民之歸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舉大數(shù)也。蔽,斷也。思無邪,《魯頌》駉篇之語)
“思無邪”一語,所以示萬世讀詩之大法,不然則鄭衛(wèi)國風(fēng)適滋蕩者之邪心乎
子曰:“道[去聲,下同]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ǖ?,導(dǎo)也。齊,一之也。免者,茍免于刑也。格,正也。)
德禮者,人心所同。有非律之于其外也,故有恥且格。為民父母行政而使之茍免無恥,亦可憐矣。雖然猶有政也,猶茍免也,后世徒刑而不及政,斯民遂至于不免且不暇免,悲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如字]心所欲,不逾矩?!保ü耪呤迦氪髮W(xué)。逾,過也。矩,所以為方者,即天則也。)
此章六節(jié),當提起學(xué)與天命,作綱領(lǐng)看。志者,所向之一;立者,所守之定;不惑者,所見之明。由是,乃進而知天命焉。所謂志學(xué),學(xué)此者也。學(xué)而至于知天命,則至矣。六通四辟,徹底洞然,無所不覺,無所不照,過此以往,復(fù)何所知哉,但熟而已。曰耳順,是應(yīng)酬上無纖毫疑礙,無一事之不熟也。曰從心所欲,不逾矩,是隱微處無纖毫滲漏,無一念之不熟也。釋氏,虎穴魔宮皆為佛事,淫坊酒肆盡是道場,渠所謂任意縱橫,亦從心所欲矣。謂之不逾矩,可乎?不逾矩,吾圣人所以經(jīng)世,所以建皇極。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宪沧樱敶蠓蛑賹O氏,名何忌。樊遲,名須,孔子弟子。御,御車也。孟孫即懿子也。)
所謂“無違”,在于以禮。然則非禮以順其親者,不謂之順,乃所謂違也。以禮者,養(yǎng)生喪死,種種中節(jié),無過不及之謂。玩一“以”字,人子之責(zé)甚重。孟僖子,使其子學(xué)禮,故告之“以”,是歟?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ㄎ洳沧又?,名彘。)
自疾之外,略無一事貽親之憂,亦可謂孝矣。雖然無妄之疾,乃有所以致之,其為毀傷一也。故曰唯其疾。唯字與其字,不可不深體。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去聲下同]。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彼列切]乎?”(子游,姓言,名偃,孔子弟子。養(yǎng),謂口體之奉也。)
孩提之童,知愛其親,本未始不孝也,惟不敬,故失之敬,則私意斷絕。本心昭融,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于是乎在養(yǎng)。而不敬,與獸畜之者無異,謂之孝可乎?雖然指能養(yǎng)者而言耳。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音嗣]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食,飯也。先生,父兄也。饌,供饋之也。曾,則也。)
得父母于容色之間,非先意承志者不能。然須識所以難者何在。若嘻嘻媚悅,不以其道,則非所難也。服勞具饌,亦皆人子事,但不可專以是為孝耳。和氣浹洽,天性昭明,骨肉之間,無非大順。四子問孝,答之不同,而其人品亦自可見。游、夏,圣門高弟,違禮節(jié)、危父母之事,宜無有也,故直以敬與色難警策之。即此,便是學(xué)問用力精微處,且未有不敬而能順色者也。四者皆當以敬為主。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保ɑ?,姓顏,字子淵,孔子弟子。省,察也。私,謂退處燕安,自適之際。發(fā),醒發(fā)也,覺也。)
顏子地步已大段瑩徹,當其不違如愚之時,心融意會,非他人所能知也。然學(xué)問之士,茍自得矣。目色之間,便有不言而喻者?;匾?,必待發(fā)于私而后知其不愚者。夫子之言,殆喜辭也。且以詔門弟子。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于虔切]廋[所留切]哉?人焉廋哉?”(廋,匿也。)
所以者,趨向之大概,容可勉強也。所由者,日用之實事,漸不可以偽為矣。若夫所安,則出于中心之誠。然雖欲掩之,而自有不可掩者,曰視曰觀,猶在事跡,察其所安,得之心術(shù)之微也。小人閑居為不善,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直何益哉?學(xué)者于此,行著習(xí)察而反求其所安者,何事焉,則當有凜然于不睹不聞之際者。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者,舊所得也。新者,新所進也。)
所貴于師者,求日新之功也。溫故而有以知新,可為師矣。不溫即畫,斷難語進。溫故習(xí)不已,知新進不窮。
子曰:“君子不器?!保ㄆ髡?,囿于形體之名。)
子貢之達,宜不可以器名矣,而曰女器。然則君子所以不器者,果安在哉。天德昭融,六通四辟。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br />
大率先言者,未必能行。誠力行,雖不言可也。夫子欲其從后言之,所以抑子貢,使之就實耳。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遍也。比,偏比也。)
君子之心公普,小人之見偏私。心本未始不廣大也。意我,窒之耳。一日克己,何比何周?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學(xué),乃踐履。思者,所以致其知也。罔,無也。殆,危也。)
學(xué)而不思,則無致知之功,故罔。思而不學(xué),則無力行之實,故殆。罔者,空虛無實。殆者,臲卼不安。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攻,即攻擊之攻。異端,非正道而別起一端,以誣民者也。)
正道昌明,異端自然衰止,不必攻也。求以勝之,反為害耳。須識孟子距楊墨,辟許告,與夫子之意不殊,方明此義。孟子亦只是正人心,或曰攻治也。
子曰:“由!誨女[音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ㄓ?,姓仲,字子路,孔子弟子。知,即覺也。)
茍有真知,無非實學(xué)。以不知為知,可乎?記曰:忠信大道。道只是樸實,不虛偽。會此樸實之旨,即知矣。夫子每每提一知字,只埋頭說起,不言所知者何事,最妙。
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去聲]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張,姓顓孫,名師,孔子弟子。干,求也。祿,仕者之俸也。疑,未信也。殆,未安也。闕者,空闕也。尤者,人咎?;谡撸宰跃桃?。)
言招憂,行招辱,其禍大矣,何以祿為?多聞闕疑而又慎言,其不疑者自然寡尤。多見闕殆而又慎行,其不殆者自然寡悔。寡尤寡悔,不憂不辱,即所以為祿也。故曰:在其中,然任官擇人,實未有言行不修而足以得祿者。子張不問學(xué)而問干祿,夫子因其病而勉之,婉而不迫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哀公,魯君,名蔣。舉,提拔也。錯諸枉,猶言置之枉者之上也。枉,不直也。)
人心是非之公,一舉錯而服不服,如影響可厚誣哉。大凡直道皆足以服人,枉道皆足以致戾,不獨人才也,舉其一端之大者耳。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季康子,魯大夫,季孫氏,名肥。臨,臨民也。莊,端莊也。孝于親,慈于眾。舉善,舉用善人也。不能,未進于善者。勸者,相勉從善也。)
斯民尊君親上之心,本未始不敬,本未始不忠,本未始不勸。上之人無道以臨之,遂使民彝冺亂,不獲盡其分。季康子,魯大夫也,由是而知所以臨民,則善矣。抑思敬忠以勸,所以事其君哉。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而問之。書,周書君陳篇。善兄弟曰友。)
兄弟同氣也,能孝于親,自然克念同氣。故書中論孝,專說友于兄弟,此風(fēng)俗之樞機。家之所以齊,國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也。政者,正也。施于有政,特由是而推之耳。然則夫子雖不仕,未始不為政也。何者而謂之政哉?千載斯言,可為太息。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五兮切],小車無軏[音月],其何以行之哉?”(大車,牛車。輗,轅端橫木,縛以駕牛領(lǐng)者。小車,駟馬車也。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兩服馬領(lǐng)者。)
信則事,事皆實。無信則事事皆虛。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保ㄍ跽咭仔帐苊鼮橐皇?。因者,禮之大本。損益者,禮之節(jié)文也。)
能繼則不失其所因,雖百世如一日,況十世乎。惜周之后,無有繼之者。大本既失,而三代損益之變,遂以弗嗣。如之,何其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保ǚ瞧涔?,是非禮典所得祭者。)
邀福于非鬼,而先王禮典輒廢不講,后世之通患也。人病無所見,見其為義而不能果決以進,則何貴于見乎?圣人才說知,便說勇,才說致知,便說力行。見義不能勇為,見不義亦必不能勇改。
卷二 論語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音逸]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八人。)
不忍者,人心之大閑,禮義廉恥之守也。舞八佾于大夫之庭而忍矣,則凡力之所可為者,何所不為哉?夫子斯言,所以誅季氏不臣之心。
三家者以雍徹[直列切]。子曰:“‘相[去聲]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雍,周頌篇名。徹,祭畢而收其俎也。相,助也。辟公,諸侯也。穆穆,和敬之容也。二語,雍詩之辭。)
歌雍而徹,三家但知僭魯耳,不知魯君,本非所宜有也?!跋嗑S辟公,天子穆穆”,此何等語,亦且習(xí)聞而安焉?夫子斷之以奚取,豈獨為三家者發(fā)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人心也。禮者,履此而已。樂者,樂此而已。非徒玉帛鐘鼓之云也。不仁則何以為禮樂?此為前二者發(fā)。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址?,魯人。易,和易也。)
夫子大林放之問,而以寧儉答之。辭旨若有未盡焉者。蓋禮之本,以奢而亡,儉雖非中,質(zhì)猶在也。不既,庶幾乎味。與其及寧字,深見傷時之意。然必求其所謂本者,則非仁不可。故曰:克己復(fù)禮為仁。豈林放學(xué)未進此,姑本世俗之弊以告之歟?喪,是禮中一事。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br />
夫子感傷諸夏而羨夷狄之有君焉,可哀也已。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音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旅,祭名。泰山,魯國之山。冉有,名求,孔子弟子,時為季氏宰。救,救止也。)
諸侯祭封內(nèi)山川,禮也。林放能問禮之本,而求也不能救季氏之僭,有愧多矣。曾謂泰山之神,亦不如林放乎?所以深罪冉有也。在禮則僭,在神則瀆,將誰欺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去聲],其爭也君子?!保ㄒ具d而升者,大射之禮,耦進三揖而后升堂也。下而飲,謂射畢揖降,以俟眾耦皆降,勝者乃揖不勝者升,取觶立飲也。)
爭者,血氣之事。清明無我,自然無爭。射有勝有負,疑不免矣,而揖遜升降,乃如許是其爭也,所以為君子也。然則君子,果何所爭乎?
子夏問曰:“‘巧笑倩[七練切]兮,美目盼[普莧切]兮,素以為絢[呼縣切]兮?!沃^也?”子曰:“繪[胡對切]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ㄋ鶈柸洌热逯^逸詩今衛(wèi)碩人篇有上二句。倩,口輔之美也。盼,白黑分明也。絢,采色畫之飾也。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
忠信之人,可以學(xué)禮,有質(zhì)而后有文也。子夏一聞“繪事后素”之語而遽答之以“禮后”,可謂善觸類者矣。故曰:起予。起予者,強人意之。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杞,夏之后。宋,商之后。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
夫子能言二代之禮,復(fù)以文獻不足為憾。然則所能言者,豈直文物制度之謂哉。
子曰:“禘[大計切]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保ǘE,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成王賜魯重祭。故禘于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灌地以降神也。)
灌以降神,祭之始皆然也。既灌而往,吾不欲觀,則禘無一之足觀也,明矣?!安挥^”三字,有忠厚不忍之意。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之于天下,猶言達之天下也。示,視也。示諸斯,即指其掌而言,蓋謂甚易曉也。)
答禘之問,既曰不知,所謂之于天下與所以示諸斯者,又何以然也?明得此義,則上下有辨,大分昭昭而三綱五常正矣。故中庸又曰:明乎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乎。謂不知者,不敢顯言國惡也。學(xué)者當就指掌處領(lǐng)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去聲]祭,如不祭?!保?,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
人且死,形質(zhì)既無有矣。所謂鬼神者,何物哉?知所以為鬼神,則知人之所以為人,如在之旨,可以默喻。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王孫賈,衛(wèi)大夫。媚,悅之也。室西南隅為奧,尊上之所居,喻君。灶者,老婦之祭,雖卑而飲食萃焉。賈自喻諷夫子,使媚已也。)
王孫賈但知事于用衛(wèi),而不知夫子所事者天。欲以區(qū)區(qū)媚灶諷之,可憐矣哉!無所禱之言,不特窒幸者之門,足以破萬世弄權(quán)之膽。
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于六切]乎文哉!吾從周?!保ūO(jiān),視也。二代,夏商也。郁郁,文盛貌。)
春秋之未,諸夏無君。魯號秉周禮而且僭亂,不可言矣,何況其它。夫子所以感念先王之舊,發(fā)“從周”之嘆歟?
子入大[音泰]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側(cè)留切]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保ù髲R,魯周公廟。鄹,魯邑名也。孔子父叔梁紇嘗為其邑大夫。)
講之于平時,問之于臨事,敬而無失,所謂禮也。動容周旋,皆盛德之至。豈以一物不知為恥者哉。謂鄹人之子,必是初年入大廟之始。
子曰:“射不主皮,為[去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保ㄆぃ镆?。布侯而棲,革于其中以為的,所謂鵠也??疲纫玻?br />
射貴于中耳。古之道乃不主皮,其所主者何事?
子貢欲去[起呂切]告[古篤切]朔之餼[許氣切]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保ü耪咛熳樱R约径?,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猶供羊。餼,生牲也。)
魯不視朔,慢上甚矣。猶幸餼羊,可仿佛也。子貢乃欲并去之。嗚呼!愛一羊也哉!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禮,即天則之不可逾者,無纖毫欠闕,方謂之盡到處,方是了臣子分職耳。故曰:明此以北面舜。之所以為臣,未至圣人,皆未可以言盡也。孟子自謂,齊人莫如我敬王,氣象便不同。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ǘü?,魯君,名宋。)
君臣之間,非徒勢位。君以禮,臣以忠,各盡其分耳。此與孟子犬馬寇仇之義不同。先儒把禮與忠對說,恐于臣節(jié)有所未安。屈原遭讒放逐至死,而此心皎皎如秋霜夏日,安可一日忘哉。
子曰:“關(guān)雎[七余切],樂[音洛]而不淫,哀而不傷?!保P(guān)雎,周南首篇。淫者,樂之過。傷者,哀之過也。)
樂則易淫,哀則易傷。發(fā)乎情性之正,自然中節(jié),所謂和也。所以不淫不傷者,誰實為之。慈湖先師謂此論關(guān)雎之音。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弊勇勚唬骸俺墒虏徽f,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保ㄔ孜?,名子,孔子弟子。以松,以柏,以栗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戰(zhàn)栗,恐懼貌。)
社之置,關(guān)國體,系民命,其義重矣。宰我不能發(fā)揮,止以主木為對,而使民戰(zhàn)栗之說,又復(fù)不能正救其謬。夫子所以深責(zé)之。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于虔切]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去聲],有反坫[丁念切],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管仲,名夷吾,齊大夫,相桓公以霸者。器,即君子不器之器。三歸,臺名。攝,兼也。家臣不能具官,故兼攝之,不攝侈也。宮屏,謂之樹塞蔽也,所以蔽內(nèi)外也。好,謂好會。坫,在兩楹之間,獻酬飲畢,則反爵于其上。皆諸侯之禮,管氏僭之。)
先儒論奢與犯禮,其器之小可知。愚謂管仲以其君霸,正是器之小處。奢與犯禮,特其中一事耳,未至于道,未離于器,況假之乎?;蛘咧畣枺c公孫丑,猶不足為之,見略相似。
子語[去聲]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音縱]之,純?nèi)缫?,皎如也,繹如也,以成。”(語,告也。太師樂,官名。翕,合也。從,放也。純,諧和不雜也。皎,明也,八音歷歷無相奪也。繹,相續(xù)不絕也。成,樂之一終也。)
樂其可知,非夫子自謂也。將以樂語魯太師,言其旨亦易曉云耳。曰始作,曰從,曰成,始終之備也。曰翕,曰純,曰皎,曰繹,音節(jié)之美也。所謂可知者如此。夫子自衛(wèi)反魯之時乎?
儀封人請見[賢遍切]。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模廴ヂ暎菡咭姡圪t遍切]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去聲]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保▋x,衛(wèi)邑封人,掌封疆之官。君子,謂當時賢者。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則振之。)
儀封人一見夫子,便知斯文未喪,天意有在,賢于晨門,荷蕢遠矣。木鐸一振,萬古遺音。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ㄉ兀礃?。武,武王樂。)
武未盡善,武王之心有不得已焉。夫子非不滿于武王也。韶居圣人之盛,武處圣人之變。夫子明圣人之心,嚴萬世之大法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不寬則猛,固無足觀。不敬不哀,皆文具耳。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于虔切]得知[去聲]?”
心不明于是非,則視仁人若冰炭矣。雖曰與之處,而對面千萬里矣。安知所擇也?茍知所擇,定不背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音洛]。仁者安仁。知[去聲]者利仁?!保s,窮困也。利者,知之而喜進也。)
熟后自然不違,故安。知后自然不已,故利。利而行之者,用力于仁也。安而行之者,無用乎力,純乎天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去聲]人,能惡[去聲]人。”(唯,言獨也。)
無一點私意,斯之謂仁。是是非非皆天理也。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如字]也。”
人之趨向,全在立志。茍志于仁,即念念在仁矣,自然無惡。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去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平聲]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七到切]次必于是,顛沛[音貝]必于是?!保ńK食者,一飯之頃也。造次,急遽也。顛沛,偃仆也。)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何謂素行?道是也。故無入而不自得,安得茍殉欲惡而為去處哉?仁,故謂之君子。去仁,則安所名乎?終食不違,以至顛沛造次必于是,皆不去之實也。畢竟仁在何處,如何是不違,如何是必于是,知乎此,則知所用力,而道不可須臾離矣。
子曰:“我未見好[去聲]仁者,惡[去聲]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有者,不敢謂無用力于仁之人也。我未之見,所以深嘆其難得也。)
仁為己任,若甚重矣。然此事在我,非有險阻之難越也,非有荒遠之難到也,非有百鈞九鼎之難舉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安在有力不足者哉?好仁則自然用力,惡不仁則終能用力。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黨,即偏黨之黨。)
黨是人心偏私處,所以過也。仁者,大公無我,何偏私之有!知所以為過,即知所以為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br />
到脫然無疑礙處,生亦可,死亦可。蠢蠢逐逐,醉生夢死,烏可與言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br />
一念外馳,便非志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丁歷切]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毗志切]?!保ㄟm,專主也。莫,不肯也。比,從也。)
明得義,后自然。無所適,莫不然,即膠矣。故曰:君子而時中。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br />
有德有刑,則君子懷。有土有惠,則小人懷。懷者,中心不忘之謂也。君子隱遁,小人離散,誰實任其咎哉。刑罰不中,則無以懲惡,而君子病矣。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保ǚ耪?,放縱之放。)
利欲之心,如水滔滔。窒之猶恐其弗止,況放而行之乎!利之行,怨之歸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何有,言不難也。)
辭遜成風(fēng),自然順治。不然,則陵奪之習(xí)勝矣,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br />
立與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實耳,非為外也。無位為患,則所謂立者必荒。患莫已知,則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確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學(xué)實事,即所謂可知者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上聲]?!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⒑跽?,呼曾子名而語之也。貫,通也。唯者,默喻而深領(lǐng)之辭。門人者,曾子之門人也。)
這個不是事事物物上斗合得來。會得后自然光明洞徹,無所不通,本一貫也,非貫之而后一也。夫子以一貫語曾子,直是指得清切。曾子以忠恕答門人,直是斷得清切。不清切,后一唯字如何撰得出!后學(xué)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項尋討,安得曾子者而論忠恕哉?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br />
喻者,深明其旨,深知其味者也。不幸志趣一差到,喻后如何住得?桑弘羊之徒,算析秋毫,至死不悔,可憐也已。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巯ぞ校菀??!?br />
思齊則遷善,內(nèi)省則改過。賢,不賢,皆吾師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微也。)
迎其未形,便當救止。既形,則過已顯,無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則意已傷,難再進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須勞而不怨。所謂怨者,非必形之辭色也,心之隱微,稍有不足便不可。為人子者,所宜深體。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br />
朝往暮未還,已重倚門之望。遠游與不知方所,父母之心何如哉?又況事親之道,種種未便!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br />
己見首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之年,安有不知?所貴于知者,欲其以喜懼為心也。不然則知猶不知耳,徒記得某甲某乙,濟甚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ù耙?。)
以躬行不逮為恥,敢易言乎!玩“不出”二字,隱然有為之關(guān)鍵者。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上聲]矣?!保s,不放逸也。)
約則有守,自然寡過。才放逸,便失了。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去聲]?!?br />
實見實履,不在言語上。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br />
易曰:敬義立而德不孤。不孤者,此德之盛也。有鄰者,同德之應(yīng)也。德不孤,則必有鄰矣。
子游曰:“事君數(shù)[色角切下同],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數(shù)者,屑屑不憚煩之謂也。朝夕訥誨,方謂之忠。切切偲偲,方謂之益。則何者謂之數(shù)乎?
卷三 論語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去聲下同]也。雖在縲[力追切]紲[息列切]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币云湫种悠拗?。(公冶長,孔子弟子。妻者,嫁之也??w,黑索。紲,攣也。所以系囚也。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宮,名絳,又名適,字子容,謚敬叔。孟懿子之兄。不廢,言見用也。)
圣門以為可妻,豈易得者。非罪而縲紲,正所謂無妄之災(zāi),疑不假辨矣。世俗未必究實,須用與他說破。有道不遺,無道獲免。三復(fù)白圭之證驗也。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于虔切]取斯?”(子賤,姓宓,孔子弟子。)
魯國多君子,豈中和之氣獨私于魯哉。熏蒸陶冶,有以致之耳。使子賤居非其地,將何以得此斯字。是所以為君子處,取字亦見得他善學(xué)處。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音汝]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瑚[音胡]璉[力展切]也。”(此因稱子賤而有問也。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器。)
君子不器而以瑚璉目之,雖可貴重,終未離于器也。賜也,勉乎哉。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桑塾隍校萦秘坑埕~呂切]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雍姓冉字仲弓孔子弟子佞口才也御當也給辦也憎惡也)
仁與佞,正相反??诮o,屢憎,仁者不如是也?;蚍Q仲弓之仁,而以不佞少之,即此便是他不知其仁處。兩言“焉用佞”宜細玩。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音悅]。(斯,猶言這個。)
斯字,是實做工夫處。夫子以為可仕,豈易得者猶自謂未能信,不是實做工夫,安有此語!有學(xué)官嘗舉以難諸生,友人見問,答曰:漆雕開。直是要做徹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去聲]我者其由與[平聲]?”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去聲]勇過我,無所取材。”(桴,筏也。所,猶處也。材,即所以為桴者。)
夫子豈真浮海者哉?深嘆道之不行耳!子路何喜之遽也?稱其好勇而謂取材之無處,所以抑之。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去聲]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音潮],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保ㄙx,兵也,古者以田賦出兵。千室,大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宰,邑長家臣之通號也。赤,姓公西,字子華,孔子弟子。)
三子者,謂之仁,不可謂之不仁,亦不可答以不知。備見圣人包含成就之意。雖然治賦、為宰與賓客言,不仁亦不可使也。當以意逆之。
子謂子貢曰:“女[音汝下同]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匾猜勔灰灾?。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玻∥崤c女弗如也?!保ㄅc,許也。)
真知一矣,將何所不通?謂之十者,姑舉成數(shù)而言。顏子地位己不易及,子貢自知弗如,卻是他所以進學(xué)處。故夫子與之。
宰予晝寢。子曰:“朽[許久切]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音污]也,于予與[平聲]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去聲];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保〞儗?,先儒謂居內(nèi)違禮。朽,腐也。雕,刻畫也。杇,鏝也。與,語辭。誅,責(zé)也。)
氣昏欲勝,安能有立篤志?而力行者,氣象自然不同。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骸吧陾?。”子曰:“棖也欲,焉[于虔切]得剛?(申棖,孔子弟子。欲,多嗜欲也。?br />
剛者,天德之至健,非血氣云也。養(yǎng)而無害,自正自大,自直自方,故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若有一毫物欲之私,則餒矣。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br />
子貢之言,系矩之道也。宜夫子喜而進之矣。乃曰:非爾所及。嗚呼!此以進之也。賜也一聞斯語,惕然,反求其病根之所在,則終身可行之旨,何必他日而再問乎!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威儀文辭之類。性,即人之所固有天道,即天之所以為天者,天人一理也。)
既曰言,如何不可聞。此是子貢所學(xué)大進處,非實見后如何道得出。平時言語之習(xí),為之一洗矣。但將文章與性天道分裂,則猶未也。文章即性即天,初無可聞不可聞之殊。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不聞則已,聞必行之。非以所聞為切身實事者,不爾也。“唯恐”二字,深得子路力行之意。曰果,曰兼人,曰無宿諾,曰聞過則喜,其氣象可以概見。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去聲]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名圉,衛(wèi)大夫,謚法“勤學(xué)好問”為文。)
敏,有自強不息之義。不恥者,樂善不倦之誠。敏而好學(xué),則得所敏矣。好學(xué)而不恥下問,則得所學(xué)矣。然孔圉使太叔疾出妻而妻之,其行如是,豈真若圣門之所謂好學(xué)者乎?先圣不言其人,而但釋謚義,殆有深旨。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保ㄗ赢a(chǎn),姓國氏,名僑,鄭大夫。)
事上以敬,則知為下之道。養(yǎng)民以惠而使以義,則知居上之道。然非行己以恭者,不能也。故又為四者之首稱。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名嬰,齊大夫。)
交際之道,莫善于敬,況久而不替乎。然非敬,則亦不能久也??梢跃媒?,必非茍合者。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梲[章悅切],何如其知也?”(臧文仲,魯大夫,臧孫氏,名辰。居,猶藏也。蔡,大龜也。節(jié),柱頭斗拱。藻,水草。棁,梁上短柱??躺接诠?jié),畫藻于棁,以為藏龜之室也。)
龜以卜疑耳,何乃僭飾如此,有識者不爾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廴ヂ暯^句下同],焉[于虔切下同]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去聲],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焉得仁?”(令尹,官名,楚上卿執(zhí)政者也。子文,姓斗,名谷于莵。知,覺也。覺其本心而至于常,覺常明者仁。崔子,齊大夫,名杼。齊君,莊公,名光。陳文子,名須無,亦齊大夫也。違,去也。之一邦,往也。)
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據(jù)其事兩言而盡矣,復(fù)疑其為仁而問之,此是子張之病,猶未有覺,安得謂之仁乎?故曰:“未知,焉得仁?”句法與焉得儉、焉得剛正相似,直辭以破其疑,與答孟武伯不知其仁不同矣。
季文子三[去聲]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保疚淖?,名行父,魯大夫。斯,語辭。)
事未有不思而得者,然須有學(xué)明得義后方可。不然就私意上起。思輾轉(zhuǎn),只是私意。雖百思何益?宣公篡立,文子不能討,反為之使齊而納賂,殆類全不思者。所謂三思,果安在乎?“再可”之言,極宜細玩。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去聲下同],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寧武子,名俞,衛(wèi)大夫。按春秋傳,在文公、成公之時。)
無道則愚,便是他知處。
子在陳曰:“歸與[平聲]!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音匪]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保w,欲歸魯也。狂者,進取。斐,文貌。裁者,翦裁之也。)
圣門爐冶,全在一裁字。斐然成章,非所多也。知所以裁,即斂華就實,無非根柢工夫。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保ú?,姓墨,名允,字公信。叔齊,名知,字公達。夷、齊,謚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怨是用希,非念怨,言自少怨也。)
怨生于念,念舊惡而不忘,即不免有所怨矣。觀兄弟遜國之事,則其人心地可知。故夫子又稱之。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或問扣馬諫后竟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下,則何如?曰義所不可,雖死不與易。此所以為夷齊也。若不顧大義,茍且浮沉,忍恥事,仇匿怨,為友而不知恥者,天下滔滔皆是也。如此而謂之不念,豈足以識圣賢心哉。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酰[呼西切]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姓,名高,魯人。酰,醋也。)
本心本直,微起意即失之流俗。類以回曲茍殉為周密,乞鄰甚小,礙直甚大。
子曰:“巧言、令色、足[將樹切]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ㄗ愎?,便僻貌。)
友者,合志同方之謂。中藏怨心,外為茍合,而謂之可乎?此小人之情狀,而流俗未必恥也。左丘明真所謂惡不仁者。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音合]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去聲]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ㄒ拢?。裘,皮服。敝,壞也。憾,恨也。伐,夸也。施者,委之于人也。安之,安我也。信懷義同。)
子路能不吝耳,顏子則有志于忠恕者也。夫子天涵地毓,無一物不在吾仁中。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保ㄔA者,辨直之名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鮮有過而不知者,不能訟故不改耳。發(fā)于本心,自悔自罪,痛自咎責(zé),如抱冤屈以求伸者焉,方可謂之內(nèi)自訟。念念不舍,過無由生,訟不由中,改必不力。夫子以為未見而發(fā)已矣之嘆,警動學(xué)者改過之機,至深至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去聲]學(xué)也。”(十室,小邑也。)
學(xué)以忠信為主,而十室之邑必有之,以見天下之美質(zhì)可學(xué),而至于圣者固多也。惟不知好,是以不若圣人耳。學(xué)者,豈可自棄?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敝俟瓎栕由2?,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音泰]簡乎?”子曰:“雍之言然。”(南面,君位,言可為諸侯也。子桑伯子,魯人。先儒疑即莊周所稱子桑戶也??烧?,僅可之辭。簡,言不煩。)
居敬行簡,即是仲弓可使南面處。居,如曠安宅而弗居之居。所居者敬,則所行無非敬,自然不煩也。居簡則過矣。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去聲]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保ㄟw,延及也。貳,遲疑不決也。)
不遷怒,不貳過,真用力于仁者。圣門之好學(xué)如此哉。旁遇他事微有未平,即所謂遷萌于隱微,斬截不果即所謂貳。此二語工夫極精密,又曰不遷者此心,虛明澄然,不為怒所遷動也。
子華使[去聲]于齊,冉子為[去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闭堃妗T唬骸芭c之庾[音父愈甫切]。”冉子與之粟五秉[音丙]。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去聲]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子華,公西赤,孔子弟子。冉子,冉有也。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急。窮迫也。周者,補不足。繼者,續(xù)有余。原思,名憲,孔子弟子,孔子為魯司宼時,以思為宰。粟,宰之祿也。九百,九百斛。辭,辭而不受也。毋,禁止之辭。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
當受而辭,不當?shù)枚?,皆意也,非中也。圣人所以建皇極。
子謂仲弓:“曰犁[利之切]牛之子骍[息營切]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上聲]諸?”(犁,雜文。骍,赤色。周人尚赤色。牲用骍。角者,角周正,中犧牲也。山川,山川之神也。家語謂仲弓生于不肖之父。)
鯀殛死,禹嗣興,安得以其父而舍之?種類雖或非才,為人子者不當甘自棄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ㄈ?,一時也。不違仁者,無纖毫意念蔽其本心也。其余者,顏子以次也。至者,至于不違也。)
本心虛明純?nèi)唬瑹o間者三月。三月之外,猶未免微違。此顏子所以幾于圣也。若圣人則純德孔明,無違不違之可言矣。日至,是至于不違者終日。月至,是至于不違者終月。皆覺后事。但工夫有如許次第淺深,所以諸子皆不及顏歟。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平聲下同]?”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從政,謂為大夫。果,決斷。達,通曉。藝,有才能。乎何有,優(yōu)為之也。)
冉有、季路在政事之科,而曰果,曰藝,夫子又亟稱之。及相季氏,乃有大不然者。信道不篤而能不變于習(xí)俗者,寡矣。吁!可畏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音秘]宰。閔子騫曰:“善為[去聲]我辭焉,如有復(fù)[扶又切]我者,則吾必在汶[音問]上矣?!?br />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閔子有定見矣。若由與求也,終何為哉?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由久切]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音扶]!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姓冉,名耕,孔子弟子。疾,淮南子以為癩。牖,南牖也。)
孟子曰:“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比讲Vt而有斯疾乎此,可以言命矣。夫子所以重嘆惜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音嗣],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音洛]。賢哉,回也!”(簞,竹器。食,飯也。瓢,瓠也。)
茍樂矣,雖死生之變不與易,簞瓢陋巷而為之遽改乎。要識所樂者何事,其不改者何以一日克己,之后三月不違之時,三嘆而三詠也。
冉求曰:“非不說[音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音汝]畫?!保ó?,畫斷也。)
知所以說則知所以用力,知所以用力則自強不息,日進無疆矣。安有力不足者?畫者,斬然自棄之名也。
子謂子夏曰:“女[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學(xué)者之稱。)
囿于物我,而未能行天下之大公者,皆小人。儒也,為儒而未免于小人,其禍可勝言哉。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音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徒甘切]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保ㄎ涑牵斚乱?。澹臺姓,滅明名,字子羽。徑,小路取捷者。公事,如飲射讀法之類。)
夫子得人之問,為宰之法也。子游滅明之對,觀人之法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去聲]。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孟之反,名側(cè),魯大夫。伐,夸也。奔,敗走也。軍后曰殿,戰(zhàn)敗以殿為功也。策,鞭也。事在哀公十一年。)
有功不伐,固厚之至。必若飾辭以自掩,不幾于偽乎?戰(zhàn)敗而還,為國羞辱,區(qū)區(qū)敢后,遂謂已功。有識者所不為也。故夫子美之。
子曰:“不有祝鮀[徒河切]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祝,宗廟之官。鮀,字子魚,衛(wèi)大夫,有口才。朝,宋公子,有美色。)
巧言令色,皆能悅?cè)?。諂諛之徒,尤當世所喜。故雖有宋朝之美而無祝鮀之佞,亦難乎其免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何莫,猶云孰不也。)
人之由斯道,如出之必由戶也。行不著,習(xí)不察,故終身由之而不知耳。然則所以不可須臾離者,果安在哉?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ㄒ?,言樸野。史,掌文書者。彬彬,文質(zhì)相稱之貌。)
質(zhì)猶干,文猶華也。從根至杪,無非造化自然,如何欠得,但有先后次第耳,故曰:“則以學(xué)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ㄘ瑁恢币?。)
本心本直本無邪。枉此人之所以生者,失其為直,生如無生。盜跖之徒,蠢蠢然茍活于天地間,真幸免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去聲]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曩嘗謂人患不知耳,如渴得飲,如夜行逢燭,如何不好?好后自然融悅。滿天地皆春風(fēng)和氣也,如何不樂?由今觀之,乃知圣訓(xùn)切中學(xué)者之病。世間亦不可謂無知者,舊習(xí)一勝,隨即昏失。間或好矣,往往力量輕薄,工夫不繼。又未免于怠荒。此知及之為難,而仁守之尤不易也。知而不好,與不知同。好而不樂,與不好同。
子曰:“中人以上[上聲],可以語[去聲下同]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性無有不善也。若論資質(zhì),則大略自有三等。上知下愚,固不可移矣。中人以上之人,已不易得。中人以下,蒙蔽之深。去下愚,無幾而可與之語上也哉。使其可語,雖愚必明。
樊遲問知[去聲下同]。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去聲]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ǐ@,得也。)
乖人道,瀆鬼神,知者不為也。仁者難在何處?往往才打不過便放下了。直是到險絕處能勇于一進,然后為得也才有。計獲之心,便不是。
子曰:“知[去聲下同]者樂[五教切下同]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ㄖ?,知此者也。仁者,能守其所知而不失者也。)
動則運而不窮,故樂水。靜則寂然不動,故樂山。不滯于物,故樂。不夭其天,故壽。然仁者未嘗不動,未嘗不樂,特別而言之耳。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齊太公始封之國在禹貢青州之地,魯周公始封之國在兗州。)
齊壞于霸習(xí),去王道愈遠,有圣人作,雖大弊極壞,便可丕變,必曰再變。而至于道者次第,二國之淺深而言耳。期月而可,三年有成,變之規(guī)模也。
子曰:“觚不觚[音孤],觚哉!觚哉!”(觚,飲器,受三升。)
觚而不觚,不足以為觚矣。為人而不盡其分,得謂之人乎?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保◤?,謂入于井也。逝,往也。陷,溺也。罔,理之所無也。)
事之有無,或可欺,故可逝理之。是非不可罔,故不可陷。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音扶]!”(約,要也。畔,背也。)
博學(xué)于文而約以禮,非篤志勵行者,不能。雖未聞道,亦可以弗背矣?!耙嗫梢浴比忠思毻?。夫子之望學(xué)者,不止于是也。要端的直須透徹乃善。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音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方九切]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wèi)靈公之夫人,有淫行??鬃又列l(wèi),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矢,誓也。厭,棄絕也。)
子路但知其不可,而不知所謂無可無不可,無怪其不說也。子路所見者人,夫子所見者天。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上聲]久矣。”(中者,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中庸之德。固其日用常事耳,民鮮能久而后以為至焉。嗚呼!豈真鮮也哉!
子貢曰:“如有博施[去聲]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音扶]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ú?,廣也。施,惠利也。病者,患其難也。譬,喻也。方,猶指歸也。)
立者,立之斯立之立。達者,先知先覺之名。已欲立而欲人之皆立。已欲達而欲人之皆達。此仁者之心也。偏私自狹,安能如是!學(xué)者誠切已而反求,庶不繆其所趨向矣。子貢用心高遠,以廣惠愛為仁。而夫子令取譬于近,可謂端的。
卷四 論語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去聲]古,竊比于我老彭。”(述,述舊也。作者,已自為之也。比,類也。老彭,商賢大夫。)
世衰俗薄,不知而作者多。去先王益遠,信古者已不易得,況能好乎。夫子所以慨想老彭而竊自比之也,雖然二事則同,而所以為二事者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豈斯人所可及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識者,識見之識。何有,言無所有也。)
不可以探索得,不可以言語求,默而識之,妙不可思,知及之也。識后方知所用力,微厭即怠即荒。學(xué)而不厭,仁守之也。雖然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如是而學(xué),如是而誨,而在我實無所有。虛明變化,何厭何倦。故夫子又自曰空空如也。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br />
德,謂之修者,譬如原有此物既壞而復(fù)修之也。學(xué)之講,講此而已。義之徙,徙此而已。不善之改,改其非此者而已。雖曰四事,其實一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
春風(fēng)和氣,盎盎無邊。
子曰:“甚矣吾衰也[絕句]!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br />
吾不復(fù)夢見周公,猶云今不復(fù)作此夢耳。圣人之心,無適也,無莫也,何夢不夢之有哉。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jù),不放逸也。依,不違也。游者,非專于具事之名。)
通古今,貫三才,何莫非道。道者無所不通之名也。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得此,謂之德。全此,謂之仁。是故發(fā)軔首涂,莫先于志。志不先立,何據(jù)何依?藝曰游,則以學(xué)文之謂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保ㄐ蓿?。十脡為束。)
束修贄,禮之至薄者。茍以是心至,則無所不誨矣?;ムl(xiāng)之進,鄙夫之問,可以見圣人之用心。
子曰:“不憤[房粉切]不啟,不悱[芳匪切]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扶又切]也?!保☉嵳?,心求通而未得啟開導(dǎo)之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發(fā)警悟之也。一隅,物之一角。反者,還答也。復(fù),再也。)
此章備見圣門教人之深旨。憤悱者,求而未獲,窒而未通,汲汲皇皇,愿見而不可得之時也。于此一啟,其機即矢去川決矣。孟子躍如也,正合斯訓(xùn)。然亦觸類而通,方可再叩。不然徒瀆蒙無益。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臨喪而求飽,既哭而遽歌,稍知禮者不為也。須識夫子所以不飽于有喪者之側(cè),與不歌于哭之日,其心為如何,方見得圣人情性之正。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上聲]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音扶]!”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皮冰切]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去聲]謀而成者也。(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大國三軍。徒搏,曰暴。徒涉,曰馮。)
曰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賢人之事也,若夫用之便行,舍之便藏,則行藏系于用舍,而系于治亂,非磨不磷、涅不淄者,不能也。唯我與爾有是。夫子所以許顏淵者,大矣。而子路乃以行三軍為問,雖然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真行三軍之要旨也。因事啟諭,切實的當。子路之疾,針砭斯言。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去聲]?!保▓?zhí)鞭,賤者之事。)
圣人豈茍執(zhí)鞭以求富貴者,所以甚言無可求之理,以絕學(xué)者外誘之根耳。貪鄙之徒,不安分義,狗彘其行,穿窬其心,爭錐刀,盡錙銖,孳孳營營,死而不悔,是固不足道也。有志于學(xué),而豐約之際未能無意,已不可與入道,況求富乎?信能于圣人所好之旨而有味焉,則充詘隕獲之病,不攻而自去矣。
子之所慎:齊[側(cè)皆切]、戰(zhàn)、疾。
齊交神明,戰(zhàn)系安危,疾系死生。圣人固無時而不謹也。于此三事愈加謹焉。故門人特記之。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三月,宜自為一句。斯,指齊也。)
子在齊聞韶者,三月,每感其音之盡善盡美而忘肉食之味也。虞舜遠矣,不謂此樂,乃聞于齊乎。若謂一聞韶音,歷三月之久而不知肉味,固無此理。史記三月上加“學(xué)之”字。學(xué)之而至于忘味,又大不然。
冉有曰:“夫子為[去聲下同]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保?,猶助也。衛(wèi)君,出公輒也。靈公逐其世子蒯聵。公薨,而國人立蒯聵之子輒。于是晉納蒯聵而輒拒之。諾,應(yīng)辭也。伯夷、叔齊,事見雍也篇。)
衛(wèi)君父子而爭,夷齊兄弟而遜,即此形彼,是非自明。所謂求仁而得仁者,仁安在?如何求?如何得?亦曰孝友兩盡,不失其本心耳。若好名遜國,卻不是仁。
子曰:“飯[符晚切]疏食飲水,曲肱而枕[去聲]之,樂[音洛]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飯,食之也。疏食,粗飯也。)
圣人之心,無入而不自得也。故疏食飲水,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味一“亦”字,豈專以貧賤為樂者哉。雖處富貴而此樂未嘗不在。但不義而得者,真若浮云耳。
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br />
韋編三絕,用功于易久矣。豈待五十而始學(xué)之乎。而此云爾者,蓋夫子自度,其學(xué)易至五十,可無大過耳。易者,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者也。四十雖已不惑,然猶未盡于知天命。知天命方是六通四辟,徹底洞然,盡易道之妙,故可以無大過。此非姑為謙辭,未至從心所欲,不逾矩,微過亦未免。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雅,猶索也。后世每云雅故,故索之謂也。禮,非徙誦說,故曰執(zhí)。)
學(xué)詩學(xué)禮,家庭之訓(xùn)不外乎此。至于書,又堯舜禹湯文武諸大圣人圣學(xué)相傳之旨具在,謂之雅言。見得夫子尋常教人,大要在此三者。學(xué)者所宜盡心焉。雅言,先師謂非方言誦詩書及執(zhí)禮之時,不用鄉(xiāng)談也。
葉[舒涉切]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音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音洛]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保ㄈ~公,楚葉縣尹沈諸梁,字子高,僭稱公也。)
發(fā)憤者,果決勇進之謂。至于樂則疑,無發(fā)憤之可言矣。埋頭一去,無始無終,澄然虛明,和樂融融,雖死生之變,如云氣之在太空,忘食忘憂,以至忘老。嗚呼!妙矣!豈章句文義可解釋而強通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且要識,所謂知之者何事?求之者何物?圣之為圣,正在這里,豈區(qū)區(qū)章句文義云哉。自昔圣人未有不學(xué)而成者。夫子雖謙辭以勉人,亦實事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異端專言神怪,縱橫專言力亂,圣人設(shè)教皇極之道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
三人與俱,其中必有善者,不然亦必有不善者。善者吾從,不善吾改,皆吾師也,故必有我?guī)煛?br />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徒雷切]其如予何?”(魋,宋司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以為氏。)
非夫子恃天生之德,謂魋不能為己害也??v我可害,天之與我者可害乎?橫逆之來,無非大順。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br />
天!何言哉!風(fēng)雨霜露,無非教也,何隱之有!此最是吃緊道與人處。要就“無行而不與”上會取。
子以四教:文、行[去聲]、忠、信。
非文不著,非行不實,非忠信不立,名四而實一。忠信為主,行次之,文又次之。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弊釉唬骸吧迫耍岵坏枚娭?;得見有恒[胡登切]者,斯可矣。亡[讀為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br />
善人者,無不善之名。有常者,不變之謂。惟能不變,方可進學(xué)而純于善耳。然而亦不易得也。故曰斯可矣。如下文所言三者,虛誕無實,乃后學(xué)之通患。如之,何其有常哉?圣門工夫只一常字,是力行之要,所以拳拳乎此。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食亦切]宿。(綱,提綱繩也。弋,以生絲系矢而射者。宿,宿鳥也。)
圣人愛物之仁,每于不得已而見之。此章有湯網(wǎng)三面之意。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嘁姸R[如字]之,知之次也?!?br />
作者,所以發(fā)揮其所知。不知而作,何以作也?多聞能擇以從其善,多見能識而不繆于是非,而謂知之次焉,則所謂知者,果安在哉。豈多聞多見之謂也哉。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賢遍切],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保ɑムl(xiāng),鄉(xiāng)名。唯何甚,猶云不應(yīng)如此之甚也。)
人患溺于流俗,不能自拔耳。有向慕之誠,固圣人所不棄,況能潔已以進哉。進則與之,甘于自退者,不與也。潔則與之,自此以往者,不問也。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所以為皇極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人心也,豈遠于人哉。然而舉世茫茫,不啻數(shù)千萬里之隔者,人自遠之耳。欲仁,仁至,非有物自外而來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燮咦∏校萦趨菫橥?,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保?,國名。司敗,即司寇也。昭公,魯君,名稠。巫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揖者,司敗揖之也。相助匿非曰黨。魯與吳皆姬姓,謂之吳孟子者,諱之,使若宋女子姓然也。)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魯先君乎。正使指言同姓之事,圣人猶當有所處。泛問知禮而遽斥先君之諱,可不可也。司敗不察,輒以為黨。夫子不辨自以為過,非至圣,孰能與此。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去聲]之。(反,復(fù)也。)
歌所以吟詠情性,善者得其正者也。必使反之,紆余以暢其旨。而后和之,從容以答其意。抑揚反復(fù),讀之如在春風(fēng)和氣中。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br />
文莫猶人,猶云莫也如人,謙辭也。未之有得,則斷不敢居之,辭愈謙也。于此可見,文行事體不同,躬行君子之不易如此。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保椋q習(xí)也,言用力于仁也。)
不敢以仁圣自居,而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言方用力于此云耳。此夫子之所以仁且圣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力軌切]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保ǘ\,謂禱于鬼神。誄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詞也。上下,天地也。天曰神,地曰祗。)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門人高弟乃有斯言乎。問曰有諸?警之深矣,何子路猶未喻也?知夫子之所以禱,則知夫子之所以圣。
子曰:“奢則不孫[去聲],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孫,順也。固,陋也。)
先王制禮,所以辨上下。定民志儉而陋,非中道也。不猶愈于不孫乎。不孫后何所不至。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ㄌ梗揭囊?。蕩蕩,無際畔也。)
君子之心,虛明洞然,無毫發(fā)意念。小人行險僥幸,顛冥而不自反,如坐囹圄,如落陷穽,茫茫晝夜,醉生夢死。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厲,嚴肅也。)
溫而不厲則弛,威而猛則暴,恭而不安則拘。此三句描畫圣人,宛然可想。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保ㄌ┎艽笸踔L子。知幼弟季歷之子昌,有圣德,遂與次弟仲雍迯之荊蠻。于是立季歷傳國,至昌是為文王。三讓,先儒謂固讓也?;蛟晦徢G蠻一也,文身斷發(fā)示不立二也,并仲雍而去之三也。其跡不著,故無得而稱。)
泰伯讓國而直曰讓天下,何哉?泰伯知季歷之有子矣,殆非讓國也。民無得而稱之,此所以為至德歟,非吾圣人萬世無稱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絲里切],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古卯切]。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保ㄝ?,畏懼貌。絞,急切也。君子,謂在上之人。興,起也。偷,薄也。)
恭慎勇直,皆德也。無禮以節(jié)之,則未免有弊。雖然篤于親,不遺于故舊,又風(fēng)俗之樞機。而禮之所以為禮者也,風(fēng)移俗易,禮制行焉,則四者之弊去矣。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螅嶂夥颍垡舴觯?!小子!”(啟,開也。詩小旻篇。戰(zhàn)戰(zhàn),恐懼。兢兢,戒謹。臨深,恐墜;履冰,恐陷也。)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豈特身體發(fā)膚之不敢毀傷也哉。戰(zhàn)戰(zhàn)兢兢,臨深履薄,平時所以戒謹恐懼而不敢須臾離者,其所全者大矣。啟手啟足而曰知免,學(xué)者毋徒曰手足云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去聲下同]暴慢矣;正顏色,斯近[去聲]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氏,名捷。問,問疾也。將死言善,謙辭也。貴,重也。暴,粗厲也。慢,放肆也。信,實也。辭,言語。氣,聲氣也。鄙,幾陋也。倍與背同,謂背理也?;e,竹豆。豆,木豆。)
動容貌便須遠暴慢,正顏色便須近信,出辭氣便須遠鄙倍。三個斯字甚緊切,有不可須臾離之意。且要識所以遠暴慢,所以近信,所以遠鄙倍者,其實安在?非是臨時逐項旋整頓過也。君子切身日用,在此三事,器物之末,則有攸司。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保ㄐ?,計校也。吾友,先儒謂顏淵。詳味昔者二字,當是追述于既亡之后也。)
所有者,忘不恥于問也。所得者,內(nèi)不耀于外也。所樂者,天不競于物也。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平聲]?君子人也。”(與,疑辭。也,決辭。)
輔遺托國而不能不變于危疑之際者,多矣。必也處大變,定大難,節(jié)操凜然不可撓奪,然后為君子也。伊周而下,如諸葛孔明,當?shù)每梢宰帧?br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弘,寬大也。毅,剛立有守也。道,猶行也。)
范圍無外,本未始不弘,剛健不息,本未始不毅,意起念動。始蔽始虧,隘矣,不弘矣。始回始撓,餒矣,不毅矣。斷斷曰不可以不弘毅,所以勉學(xué)者用力于仁也。任重道遠而下,特發(fā)揮其旨,以明不可不勉者如此耳。樂以忘憂,何重何輕,老將至而不知,何遠何近。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三百篇無邪之旨,抑揚諷詠,足以感發(fā)人心,油然興起,故興于詩。禮者,人心之大閑,天則之不可逾者,故立于禮。樂所以養(yǎng)人心之和,使無非僻之侵,故成于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豈不欲使知哉。蠢蠢群愚,其蔽已甚,雖欲使知之而不可得耳。斯言,所以嘆惜之也。
子曰:“好[去聲]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br />
尚勇而惡貧,必自為亂。疾惡而已甚,必致其亂。安分有容,則無二者之患矣。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保?,矜夸。吝,鄙嗇也。)
驕則易于自滿,吝則梏于自私,二者拒善之藩籬也。才愈美,病愈深,其它何足觀哉。
子曰:“三年學(xué),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保ü?,禾之實。)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谷,學(xué)之成實,時也。斯道無窮。夫子豈責(zé)成于三年者哉。所以甚言其不易得,以勉進后學(xué)耳。得后方實,未得皆虛。
子曰:“篤信好[去聲]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賢遍切],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br />
乾初九文言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不是確乎不可拔,如何做得上面許多事?好學(xué)而信之篤,守道而死不變,確乎不可拔之謂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位而思,只是不安分。與畔官離次者,其失均也。
子曰:“師摯[音至]之始,關(guān)雎[七余切]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保◣煋矗敇穾?,名摯也。)
師摯之始豈雅頌,未得其所之時乎,何獨關(guān)雎之洋洋也。不然則因摯之適齊,追感疇昔而嘆耳。
子曰:“狂而不直,侗[音通]而不愿,悾悾而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保ǘ?,無知貌。愿,謹厚也。悾悾,無能貌。)
書稱九德交濟其偏,圣人所以施教也。既狂而又不直,既無知而又不愿,既無能而又多詐,圣人且奈何哉。故曰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br />
此知及之,后仁守工夫也。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況悠悠自恕者乎。玩“如不及”三字,如何斯須懈?得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正此不及之謂。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去聲]焉?!?br />
微動纖毫意念,便與了純德孔明。無體無方,巍巍天下我何與也。故舜不以為泰,禹行其所無事。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保ㄎ?,猶獨也。則,法也。蕩蕩,無際畔也。煥,光明也。)
天之所以大者,何如堯之所以則者。何在宜乎,莫得而名狀也。范圍無外,變化無方,事業(yè)文章光輝發(fā)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去聲]。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笨鬃釉唬骸安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五人,禹、稷、契、皋陶、益。亂,或作乿,古治字也。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婦人,邑姜也。)
斯指武王時也。舜有五人,武王有十人。故曰唐虞之際,于斯為盛。然且邑姜預(yù)焉,此其為才,豈易得者乎。以服事殷,乃文王之德。而夫子特書于武王之后,其指微矣。
子曰:“禹,吾無間[去聲]然矣。菲[音匪]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音弗]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呼域切]。禹,吾無間然矣。”(菲,薄也。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皆祭服。溝洫,田間水道也。)
間,如“連得間矣”之間。無間者,無罅之可議也。才有一毫之私,便有一毫之間。
卷五 論語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少也。)
利非世俗之所謂利。若世俗之利,豈特罕言而已哉。曰命,曰仁,非可以口耳傳也,故不易語。雖然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則固有不言而言者耳。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弊勇勚?,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保ㄟ_巷者,黨名也。執(zhí),偏執(zhí)也。)
黨人能以大哉贊夫子,在當時豈易得者。但以博學(xué)無所成名為大,則又未知圣人之所以大耳。有所執(zhí)即有所名。夫子發(fā)吾何執(zhí)之義,其為大便自可見。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深言其不然也,所以曉門弟子。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保槊?,緇布冠也。純,絲也。儉,謂省約。緇布冠,以三十升布為之,升八十縷,則其經(jīng)二千四百縷矣。細而難成。臣與君行禮,當拜于堂下。君辭之,乃升成拜。泰,驕慢也。)
從眾違眾,或古或今,惟其可而已。繼周損益規(guī)??梢月砸姟;蛟唬汉我杂衷品苤?,曰周之衰也?俗壞,文浮侈,然徇欲以逞,無復(fù)先王之舊矣。而有純儉者焉,所以特取之救時弊也。此正與其奢也寧儉之意若。夫子得時行道,定一代之制作,必若答為邦之問而后可。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必固我,皆私也。大抵都從意上起,一節(jié)深一節(jié)。本心澄然虛明,如何著得此四字。絕者,去之。毋者,所以絕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去聲下同]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去聲]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地名。陽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陽虎,故匡人圍之。文,即道也。茲,此也,夫子自謂也。后死,后我而死者,據(jù)遇難之時而言也。)
斯文之喪未喪在天,則夫子之死生,固不在夫子也,匡人且奈何哉。
大[音泰]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平聲]?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崩卧唬骸白釉疲骸岵辉嚕仕??!保ㄌ祝倜?。與,疑辭也。固者,固是也??v,猶使也。縱之將圣,言將使之為圣人也。牢,姓琴,字子開,一字子張,孔子弟子。試,用也。)
大宰稱夫子之圣而曰多能,子貢答以天縱之圣而又多能。大宰未足與議也,而子貢之見乃復(fù)支離如此,夫子一掃其固陋而直以不多諭之。道一而已,果在于多乎?知所以不多則知所以圣。此語正切子貢之病,不試故藝,賤故多能。琴牢因舉夫子舊語,助明之。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音扣]其兩端而竭焉。”(空空者,空之又空,徹底洞然,一無所有也。叩,擊也。問,難之也。兩端,猶言兩項也。竭,盡也。)
有意則有知,無意則無知。所貴于覺者,覺此無知之妙耳。圣人之心如太虛然,故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學(xué)者往往以多能多識為務(wù)。圣人恐起意億度之害道也。特發(fā)無知之旨以示之。無知如何,下文所以證也。鄙夫之問,若易答矣。我實空空無有,止扣其兩端而已竭焉。明乎此,則知。雖言未嘗言,雖思未嘗思,而舜禹之所以不與,所以無為,可默喻矣。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平聲]!”(鳳,靈鳥,文王時鳴于岐山。河中龍馬負圖,伏羲時出。)
河圖、鳳鳥,瑞世之符,非必皆然也。夫子特假此,以嘆時之不可為耳?!洞呵铩分鞫^筆于獲麟,何哉?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齊衰,喪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貴者之盛服也。瞽,無目者。)
作者,斂然而起。趨者,翼然而疾。皆敬之容也。于此三者,雖少必爾,誠心所形,無間長幼也。
顏淵喟[苦位切]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保ㄠ叭?,嘆聲。彌者,愈也。循循,從容不迫之貌。誘,引進也。卓,立也。未,無也。)
高而不可及,堅而不可入,忽前忽后而不可定,此正汲汲皇皇,憤悱之時也。人情到此,多不能勇進。夫子卻循循善誘,博以文,約以禮,使之欲罷而不能,欲見不得見,欲己不得已,引而不發(fā),惟此時為然。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比瞻忽不同,亦只是若有所見耳。至于欲從末由,則所謂高與堅者,由是也,本非高與堅也。一旦洞然,六通四辟,故又作卓爾之見。此章深見得夫子善教,顏子善學(xué)處。先儒論喟然之嘆,當在問仁之前,足以破千古之惑矣。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如字],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夫子時已去位,無家臣。病閑,少差也。大葬,謂君臣禮葬。道路,棄于道路也。)
于本分上有纖毫不安穩(wěn)處,便是欺天,況詐為臣乎。觀死于二三子之手,與死于道路之語,只據(jù)本分,氣象自然正大。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紆粉切]櫝[徒木切]而藏諸?求善賈[音嫁]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保y,藏也。櫝,匱也。沽,賣也。)
憂則違之,未嘗韞藏。樂則行之,未嘗求沽。子貢殆失問矣。兩言沽之哉,不然之辭也。待賈,猶言待時。
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東方之夷有九種,欲居者,深嘆諸夏之無君,非真欲往居之也。)
雖蠻貊之邦行矣,何陋之有乎?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保敯Ч荒甓?,孔子自衛(wèi)反魯)
未正之先,雅頌必多失所。雍,頌也,而歌于三家之堂。他可概見,斯道不行于天下。晚歳而歸,拳拳一魯。吁,真不幸矣哉。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純德孔明,無非妙用。不勉而中,不思而得,雖應(yīng)酬交錯而我一無所有,非謙辭也。虛明洞洞,如水鏡中象,實未嘗有也。流俗于此數(shù)者,多不盡其分,故特揭以警之歟。然其大旨,惟不起意乃善耳。有意即有,無意本無,何有之言,學(xué)者宜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音扶]!不舍[上聲]晝夜?!?br />
愚嘗作《竹泉贊》云:源源而來,涓涓而滴,不晝而出,不夜而息,與天地而始終,惟吾之一。
子曰:“吾未見好[去聲下同]德如好色者也?!?br />
民之秉彝,固好是懿德也,梏之反復(fù),欲蔽情昬,則去禽獸不遠矣,安得以其好色之心而好德哉?易猶轉(zhuǎn)樞,難于登天。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求位切],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芳服切]一簣,進,吾往也?!保ê?,土籠也。)
止則止于此矣,而方進者不可量也?;蛑够蛲l實為之。
子曰:“語[去聲]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平聲]!”(惰,懈怠也。)
個中人聞個中語,句句皆實事也。無所不悅,所以不惰。不然只是空言耳,如何強得。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br />
此道無窮,豈有止哉。見其進,未見其止,所以嘆顏子之能自強不息,而惜之耳。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音扶下同]!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谷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谷曰實。)
苗而秀,秀而實,生理之自然也。有以夭閼之,則不盡其天矣。人皆有是四端,其苗之謂歟。是故不可以無學(xué)。
子曰:“后生可畏,焉[于虔切]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保▉恚髞?。今,今日也。)
后生之所以可畏者,以方來者之未易量也??晌分瓴恢悖敛蛔阄?,則何及哉?古人之于四十,每每致意,如曰不惑,曰強仕,曰不動心之類,蓋自幼而學(xué)。成德達才,此其時也,故又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笨刹恢貧e,可不懼歟。聞言聞道,非謂有聞于人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保ǚㄕZ者,有法度之語,巽與者,巽順而與之言。繹,思繹也。)
正大之論,不能不從。婉入之辭,不能不悅。悅而繹,方有味。從而改,方有益。不然則詭隨,茍殉之徒耳,何足與之言哉?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br />
人之心,固各有所主也。惟主于忠信,方是立德之本。一失所主,橫流奔放,其禍有不可勝言者。圣人所以再提此語,為一章之首而申言歟。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主將也。)
匹夫有志尚不可奪,況志學(xué)者乎。此是力行第一個字。
子曰:“衣[去聲下同]敝缊[紆粉切]袍,與衣狐貉[胡各切]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平聲]?‘不忮[之豉切]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敝,壞也。缊,枲著也。袍,衣有著者,衣之賤也。狐貉,以狐貉之皮為裘,衣之貴也。忮,害。求,貪。臧,善也。二句衛(wèi)風(fēng)雄雉篇中語。)
恥衣之不若人,則其人可知矣。觀子路車焉輕裘,氣象不如是也,才恥于此。不忮則求,能不忮求,何所用而不善乎。夫子所以善之,雖然不以外物為心害,而后可進于道耳。茍進于道,忮求殆不足言也,果可以此為盡善而遂終身乎?夫子所以抑之。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易曰:困,德之辨也。平居無事,如何辨得?直到打不過處,方見力量淺深。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br />
無疑故不惑,無累故不憂,無餒故不懼。知,所以致知也。勇,所以力行也。知則仁矣,仁則勇矣。三者只一事。
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適之也?!保ㄟm道,猶言造道也。權(quán),稱錘,衡所取平者。)
有志于道,決定不回,方可與之共學(xué)。悠悠泛泛,一出一入,何足與語也哉。然道非智探力索所可強也。一旦感悟,心通內(nèi)明,乃自得耳。是謂適道,是謂知及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是故貴于立也。此立非力,此立非思,常覺常明,不昏不滯,則萬變交錯自然不動矣。此仁,守之功也。若夫達權(quán)則非圣人不可。桀紂可伐也,管蔡可誅也,蒲盟可背也,南子可見也,此仕止久速。所以為圣之時也。四節(jié)功夫,斷斷乎曰可與,曰未可與,具有科級次第。后世才說學(xué)便說權(quán),可謂無忌憚。
“唐棣[大計切]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弊釉唬骸拔粗家?,夫何遠之有?”(首四句,逸詩也。唐棣,郁李也。偏反者,言華之或偏或反也。而,語助也?!对姟吩疲菏疫?nèi)诉h。則此室亦當是言人之居室。然夫子特借此以發(fā)何遠之旨耳,不謂人也。)
詩曰: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夫子則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嗟夫,思則得不勞,瞬息不思則不得,風(fēng)馬牛之不相及。思與不思者,誰?遠與不遠者,何物哉?
鄉(xiāng)黨第十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相倫切]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直遙切下同]廷,便便[旁連切]言,唯謹爾。(恂恂,信實貌。便便,辨也。)
入里必式固,自不當以頰舌多尚人,況吾夫子也耶。然愚三復(fù)斯旨深悟處。鄉(xiāng)黨之道,恂恂,似不能言,宜優(yōu)游涵泳而得之。若宗廟朝廷,則有不可不明辨者,但謹而不放耳?;蜓曰虿谎?,雖各有宜,無往而非忠信篤敬也。他人才多言便佞給,必不謹。才不言便緘嘿,必不能恂恂。圣人于樞機,甚重記言行者,特冠一篇之首。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苦旦切]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魚巾切]如也。君在,踧[子六切]踖[子亦切]如也。與與如也。(侃侃,和樂貌。訚訚,中正貌。踧踖,不敢自安也。與與,不忘向君也。)
下大夫則侃侃,上大夫則訚訚。君在則踧踖與與。等級高下,無適不宜,變化虛明,自然中節(jié)。
君召使擯[必刃切],色勃如也,足躩[驅(qū)若切]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赤占切]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fù)命曰:“賓不顧矣?!保〝P,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勃,變色貌。躩,盤辟貌。所與立,同為擯者,擯用命教之半,如上公九命,則用五人。揖左人,則左其手;揖右人,則右其手也。襜,整貌。翼,如鳥舒翼也。)
此一節(jié),記擯相之容。色勃足躩,重君命之始也。賓退必告,謹君命之終也。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屛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fù)其位,踧踖如也。
入公門如不容,過位言似不足,升堂屏氣似不息,君愈近而愈肅也。出降一等逞顏色,君漸遠而漸舒也。沒階言趨進者,進復(fù)于位也。復(fù)位言踧踖者,不敢自安也。
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平聲]。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縮縮[色六切],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直歴切],愉愉[羊朱切]如也。(圭,諸侯命圭。聘問鄰國,則使大夫執(zhí)以通信。如不勝者,如力不能堪也。上堂則如揖,下堂則如授圭,于人皆恭也。戰(zhàn)色,戰(zhàn)而色懼也。縮縮,舉足促狹也。如有循,言行不離地,如緣物也。享,獻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實。私覿,以私禮見也。愉愉,色和也。)
執(zhí)圭者,通信之始,故如戰(zhàn)色,謹之至也。享禮者,交際之時,故有容色,氣之和也。私覿者,燕見之暇,故愉愉,情之親也。陽開陰闔,無非造化自然。
君子不以紺[古暗切]緅[側(cè)由切]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研奚切]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去聲]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上聲]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去聲]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君子,言大凡也。紺,深青揚赤色,齊服也。緅,絳色。三年之喪,以飾練服者。飾,領(lǐng)緣也。紅紫,間色也。褻服,私居服也。褻服猶不用,其它可知。袗,單。葛之精者曰絺。麤者曰绤。表,外也,出必加外衣也。緇,黑色。羔裘,用黑羊皮。麑,鹿子,色白。狐,色黃。以衣裼裘,欲相稱也。褻裘長,欲其溫。短右袂,便用事也。寢衣,衾也。長一身有半,舒縮自便,覆足不露也。狐貉,毛深溫厚,私居適體也。君子常佩,惟居喪則否。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要有襞績,而旁無殺縫。其余若深衣,要半下,齊倍要,則無襞績而有殺縫矣。喪主素,吉主玄,吊必易素也。吉月,月朔也。)
服者,身之章也。其色有宜,其制有度,其用有節(jié),皆所以防非僻之心而養(yǎng)之以正也。先圣垂訓(xùn)如此,故概以君子言之。
齊[側(cè)皆切下同],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齊,則沐浴而著明衣,所以明潔其體也。)
變食者,變其常日之饌。遷坐者,遷其常居之所。皆所以嚴祀事也。
食[音嗣]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音嗣]饐[于逸切]而餲[追邁切],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而甚切],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音嗣]氣。唯酒無量[去聲],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音士]菜羹,瓜祭,必齊如也。(食,飯也。精,鑿也。饐,飯傷熱濕也。餲,味變也。魚臭爛曰餒。肉傷曰敗。色惡臭惡,味敗而色臭變也。臭,氣也。失飪,烹調(diào)失生熟之節(jié)。不時,非時之物也。割不正,謂割牲之不以禮者。食以谷為主,不可使肉氣勝之。無量,言不足為杯之限,惟以不及亂為度也。沽、市,皆買也,恐不潔。姜助胃不多,恐傷胃也。祭于公,助祭公家。不宿,不經(jīng)宿也。出三日,供之者遲,慢神失禮也。)
滋味所以養(yǎng)血氣,一失其宜,則傷生矣。圣人于此,纖悉不茍,非為口腹也。凡十余條,皆節(jié)飲食之道。食不語,寢不言,不特嚴于自防,亦且周于養(yǎng)生。祭肉不慢,雖薄必齊,所以事鬼神也。
席不正,不坐。
圣人之心,無時而非正,起居飲食皆行其所安也。后世亂倫失次,人道冺冺,有弗暇恤,而暇一席之計乎?
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xiāng)人儺[乃多切],朝服而立于阼階。(杖者,老人也。六十杖于鄉(xiāng)。儺,所以驅(qū)疫。阼階,東階也。)
不敢先杖者而出,所以尊鄉(xiāng)老。朝服,非特安室神,且與鄉(xiāng)人共敬其事也。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底羽佀?,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再拜送之,重而有情也。辭曰未達,恭而不詭也。
廄焚廄。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圣人之仁有義行焉。若人與馬,雜問便不可。愛無差等,墨子之學(xué)也。記者特書不問馬三字,深見圣人之心。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扶晚切]。疾,君視之,東首[去聲],加朝服,拖[徒我切]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食或馂余,故不薦。正席先嘗,如對君也。腥,生肉也。先飯,為君當食也。君視疾,則遷之南牖首東而面北,加朝服于身,引大帶于上也。不俟駕,急趨徒行,不敢留君命也。)
食則先嘗,腥則熟而薦,生則畜,重君賜也。
入太廟,每事問。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迸笥阎?,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于我殯,殯于其家也。)
死無所歸,朋友之責(zé)也。夫子以身任之。獨拜祭肉,所以重先祖。
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尸,仰臥如死也。容,容儀。式,車前橫木。有所敬,則俯而憑之。負版,持邦國圖籍者。)
寢不尸,雖寢而未嘗肆也。居不容,非惰也,申申夭夭是也。前言雖少必作,而此又以褻狎言之圣人。于人其有褻狎者哉,猶至親且密云耳,甚言其不敢慢也。兇服不必齊衰,故變。與式亦異。盛饌與迅雷風(fēng)烈必變,重主禮,敬天威也。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綏,挽以登車者。內(nèi)顧,回視也。)
正立而執(zhí),不特威儀有度,稍不正且傾敧矣。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皆車中安重之容也。正大氣象,可以想見。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九用切]之,三嗅[許又切]而作。(雉,文禽。色者,指雉而言也。共,供之也。嗅者,嗅其氣也。作者,起而不顧也。)
色斯舉,與翚斯飛之類,語法正同始也。但見有色之飛舉,中也翔,終也集。于山梁而后知其為雌雉焉。夫子連發(fā)時哉之嘆,其義大矣,其旨遠矣。子路取而共之,何為者哉?三嗅而作,不與之言而示之意。
卷六 論語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保ㄏ冗M后進,猶言前輩晚輩也。此非文質(zhì)彬彬之君子,乃后生晚輩之浮于文者,以君子自命而反謂前輩為野耳。前輩,指先王盛時人物也。)
夫子既從周之文矣,曷為而又從先進乎?從先進即所以從周也。曰從周樂其文之盛,曰從先進反其文之弊。
子曰:“從[去聲]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钡滦校廴ヂ暎荩侯仠Y、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不及門,言此時皆不在門也。)
或謂夫子因材教人,于此可見。愚謂不然,一元之氣,渾浩流轉(zhuǎn),萬物之形色于其間者,自各隨材而成就。四科之目,圣門初未嘗有如許分別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音悅]?!?br />
有所疑難,則因有所發(fā)明。心通內(nèi)融,言無不說,何疑難之有!曰非助我,深喜之辭也。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去聲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保ㄩg,隙也。)
父母兄弟無一毫之間,人言何自而可間也。非誠孝所積,深信不疑,未易至是。不然浮言一入,天屬為仇矣。
南容三[去聲]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聲]之。(詩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三復(fù)者,一日三復(fù),斯言事見家語。)
斯言之玷,尚知其不可為,則出處進退,必不茍然者矣。此章與公冶長篇之言正相表里。圣門之擇婿以此哉。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去聲]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br />
夫子兩稱顏回之好學(xué),而嘆其短命,以死使之得年,則所到豈易量哉。當時門弟子,非盡游惰,必若斯人,而后謂之好學(xué)耳。哀公君也對之特詳。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保伮?,淵之父,名無繇,少孔子六歲,亦受學(xué)焉。槨,外棺也。請,賣車以為之。鯉??鬃又?。字伯魚。時孔子已致仕,尚從大夫之列。)
易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茍義不可以不乘,安可舍之而徒行哉。槨之有無,車之用舍,定于鯉死之日矣。非于回而有吝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去聲]予!天喪予!”(噫,傷痛聲。)
斯道有傳,雖千載之下,猶夫子之未喪也。道在顏子,而顏子死矣,非天喪夫子乎?傷哉斯言,可謂痛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去聲]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音扶]人之為[去聲下同]慟而誰為!”(慟,哀甚也。夫人,謂顏淵。)
夫子之慟,不為他人發(fā)也,何獨私于顏子哉?從者怪其慟,而夫子特未以為慟,夫子殆非私也。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音扶]二三子也。”
死葬以禮,謂之無違。宜厚而薄,宜薄而厚,皆非禮也。孰謂顏子之死而不以禮葬乎?二三子襲世俗之陋,重違師訓(xùn),而納友于非禮。夫子所以嘆悼而深責(zé)之。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于虔切下同]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名有人鬼之異,道無人鬼之異。身有生死之殊,道無生死之殊。人鬼死生實一非二。能事人則能事鬼矣。知所以生,則知所以死矣。
閔子侍側(cè),訚訚[魚巾切]如也;子路,行行[胡浪切]如也;冉有、子貢,侃侃[若但切]如也。子樂[音洛,先儒謂此有曰字]。“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保ㄓ澯?、侃侃,釋見前篇。行行,剛強貌。)
曰訚訚,曰行行,曰侃侃,皆其情性自然也。夫子所以樂之。由也,好勇逆知,其不免示戒深矣,而卒死孔悝之難,悲矣。
魯人為長[如字]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音扶]人不言,言必有中[去聲]?!保ㄩL府,藏名,所以藏貨財。為者,改作之也。仍,因也。貫,事也。)
從事府藏,聚斂之門也。問之以仍舊貫如之何,又難之以何必改作,閔子之意深矣。言必有中,如射中的。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家語謂:子路鼓瑟,有北鄙殺伐之聲。)
觀子路行行氣象,于和平之音必有不足,奚為于丘之門,非絕之也,抑而進之也。門人便不加敬,則不知子路甚矣。夫子之墻數(shù)仞,得其門者蓋寡。由也升堂,豈易得哉。復(fù)指其所到之次第言之,非特破門人之惑也。何謂堂,何謂室,何以升,何以入?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br />
圣人之道,至于中而止,過與不及,皆非也。觀問交一章,二子氣象可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去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周公,以叔父位冢宰。若季氏,諸侯之卿耳,而富過之。鳴鼓者,聲其罪也。)
冉有門人高弟,所以佐季氏者,如此哉。聚斂二字,豈圣門所宜有。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況富于周公而又附益之耶。勢利汨于外,得失亂其中,波蕩從之,恬不知恥,殆不容于誅矣。鳴鼓而攻,何益于事,謂之可者,斥絕之辭。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婢亦切],由也喭[五旦切]。(柴,姓高,字子羔,孔子弟子。家語言其“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zhí)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避難而行,不徑不竇。”蓋質(zhì)實愿愨之人也。魯,鈍也。辟,偏執(zhí)也。喭,粗俗也。)
曾子一唯正,是以魯?shù)弥耸露嗑吐斆魃献咦?,惟其魯所以其志篤,其守固,而有一旦脫然之悟也。偏執(zhí)粗俗工夫,如何得到這上。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去聲]?!保ㄊ?,庶幾也。惟覺故空。屢空者,其覺不一也。命,天命也。貨殖,貨財生殖也。億,意度也。)
空則心本洞然,萬里昭徹,無纖毫凝滯也。方屢空,所以庶幾至于圣,則空空矣。命,即此道也。逆此曰方命,復(fù)此曰即命,達此曰知命。有意理財,務(wù)植己私,安能受命乎?私意揣度,縱或?qū)抑?,非明睿所照也。空則自明睿。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保ㄛ`跡,實履也。入于室者,入善人之室也。)
堂堂乎張,未必實履,徒問之何益?所謂善人者,念念無惡之人耳。然非實履,則亦不能自造其奧也。踐跡二字,正切子張之病,箴之。
子曰:“論篤是與[如字],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與,許也。色莊者,外貌莊嚴也。)
聞人言論篤實而遂許之,安知其為君子乎?為色之莊者乎?君子表里如一,辭氣之出,固無不善。而言論之可喜者,恐未必皆君子耳。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br />
本心本中,本無偏也。抑其過,勉其不及,則中。我自有,豈待外求。雖然聞斯行之,見義勇為之謂耳。若從季氏而所行如此,豈夫子之所謂聞哉。
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音汝]為死矣?!痹唬骸白釉?,回何敢死?”(后,謂相失在后。敢死者,奮身當難也。)
不幸遇難,回必為夫子死矣。子在,如之何而敢死乎?玩一敢字,則回之死不死,系夫子之在不在,義甚重,一死甚輕。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平聲]?”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痹唬骸叭粍t從之者與[平聲]?”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子然,季氏子弟。異,非常也。曾,乃也。)
以道事君者,合則留,不合則去,不然茍備位耳。故曰具臣。夫子發(fā)明大臣之義,所以深罪二子。季氏不道,隱然可見。子然因具臣之說,遂有從之之問。夫子直以弒父與君,亦不從也答之。不特切中斯人之隱微,具見二子于他事無不從。所以罪之者愈深矣。有識聞之,可以愧死。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音扶下同]人之子?!弊勇吩唬骸坝忻袢搜桑猩琊⒀?,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子曰:“是故惡[去聲夫]佞者?!?br />
日用常行,無不是學(xué),何必讀書而謂之學(xué)乎?子路之對,未為非也。子羔質(zhì)美學(xué)未優(yōu),而遽仕且陷之季氏之門,則賊之甚矣。子路不悟,但飾詞以對,故夫子惡之。味一賊字,為之太息。
子路、曾皙[星歷切]、冉有、公西華侍坐[才臥切]。子曰:“以吾一日長[去聲]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去聲]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音機]饉[音僅];由也為之,比[必二切下同]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詩忍切]之?!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啵柡稳??”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去聲]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苦耕切]爾,舍[上聲]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士免切]。”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去聲]春者,春服既成。冠[去聲]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魚依切],風(fēng)乎舞雩[音于],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音扶]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平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皙,曾參父,名點。毋吾以,言勿以我年長而難言。不曰德而曰長,謙辭也。何以,何用也。率爾,輕遽之貌。攝,管束也。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因,仍也。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知方,知所向方也。哂,微笑也。方六七十里,小國也。如,猶或也。五六十里,又小。足,富足也。俟君子,謙不敢自任也。宗廟之事,祭祀也。諸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禮冠。相,贊君之禮者。曰愿學(xué),曰小,皆謙辭。皙方鼓瑟,故末問及之。希者,將對而音希也。鏗者,忽舍瑟起而其聲鏗然也。撰,具也。春服,單袷之衣。浴,盥濯也。沂,水名,在魯城南,地志以為有溫泉。風(fēng),乘涼也。舞雩,祭天禱雨之處。詠,歌也。唯求唯赤而下,又皙問而夫子答之也。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子路率爾而對,非為國之道也。是以哂之。求赤,辭雖謙退,要皆志在有國耳。點也不然,觀其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翛然遠韻,迥出流俗之表,青陽遲遲少長,春衣浴沂,風(fēng)雩詠歌而歸,非實見天地萬物,在吾變化鼓舞中,安得有此氣象。夫子之曲肱顏子之陋巷者也。夫如此而后可以優(yōu)。為三子之事,區(qū)區(qū)三子者之志趣,總不脫季氏之網(wǎng)而已。喟然與點,安得不為之喜也哉。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耍q除也。已,我也。復(fù),反也。禮,即天則之不可逾者。由己,自己之己。目,條目也。勿者,禁止辭。事斯者,從事于此也。)
仁即人之本心,心本虛明,無方無體,范圍天地,其大無外,只為有我。始昏始虧,放逸乎天則之外,而本心蝕矣。大凡意念雖各不同,未有不從我上起,有我則百邪交叢,無我則百念皆空,是故貴于克也。己克則心本無恙,天則不逾。所謂復(fù)禮也,非復(fù)禮之外又有仁也,復(fù)禮即所以為仁也。故曰克己復(fù)禮為仁。誠能一日克己復(fù)禮,霾霧披掃,清明洞然,而天下皆歸吾仁矣。非今日而始歸也,天下本在吾仁中。昔蔽而今悟也。雖然用工切實,則誠在我,豈他人所能致其力哉。下文視聽言動之目,即為人由己之事也。且如視時,是雖欲視,動于一念,隱然未露,知其非禮,隨即滅然,是之謂克。以至曰聽,曰言,曰動,未有不息念慮之微,而致其力者。非制之于口耳,制之于事為,而后謂之勿也。愚嘗作四箴,附于后。炯炯而昧,有不見焉。冥冥而居,交眩我前。于戲戒哉,弗此之求,而瞳子之尤哉。[視箴]萬籟寂然,聽本無聲。無聲之聽,不震而驚,寂然爾矣,耳乎晚矣。[聽箴]噤爾口,卷爾舌,不知嘿嘿之滕說。[言箴]騄駬交蹄,寰海長驅(qū),爾處爾室,人誰爾知。[動箴]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br />
出門使民,易于放失,如見大賓,承大祭,則顛沛造次,必于是矣。不欲勿施,無間于人已也。邦家無怨,無間于窮達也。非克己者,不能。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音刃]?!痹唬骸捌溲砸沧?,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司馬牛,名犁,向魋之弟,孔子弟子。讱,忍也,難也。)
難,即先難后獲之難。方孳孳焉,但見其不易,敢輕有言乎。為仁則必讱,非讱之為仁也。雖然告司馬牛者如此耳。一日克己,天下歸仁。初亦何難之有。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音扶]何憂何懼?”
易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不疚者,此心澄然,無纖毫疵病之謂。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何所憂懼乎?司馬牛處同氣之變,故告之以此。君子自然不憂不懼,非不憂懼之為君子也。內(nèi)省二字,是用力處。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核郎忻?,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曰命曰天,一定而不可易。死生富貴皆然也,況兄弟之有無乎。君子所可致力者,盡其在我而已。敬以直內(nèi)而無失,恭以與人而有禮,則四海之內(nèi)均氣同體,何往而非兄弟也。此語雖弘,未能無過,明立愛之義而后得之。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莊陰切],膚受之愬[蘇路切],不行焉??芍^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浸潤者,如水之漸漬。譖,毀人也。膚受者,近傍肌體而漸入之不遽,為深切之言也。愬,訴其陰私也。)
急遽者,人易疑。深切者,人必察。惟夫漸漬而入近傍而言,是以衷奸而不虞,柔行而不露,稍無定見,鮮不惑矣。夫子謂未足以盡之,而又嘆之曰遠。茍人言之來,的然見得分曉后,雖四方萬里如在幾上。不然則于近而蔽,安能遠也。故中庸亦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明字下。申一遠字,極有味。雖然大公無我,而后可以語此。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凵下曄峦荩谒谷吆蜗??”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br />
人之所信,如木有根。其根一撥,隨即僵仆。是故父子無信,則無以親。君臣無信,則無以義。夫婦無信,則無以別。長幼無信,則無以序。綱淪法斁,人道泯滅矣。何自而能立哉。夫子始論為政,謂斯民不得其養(yǎng),不安其生,則非空言所可孚耳,非謂信在兵食之后也。兵食,即所以信也。子貢直就三者反復(fù)問難,究見根底。此圣門之所以善學(xué)歟。論食則兵為輕,論信則死為輕。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⒈A[其郭切]猶犬羊之鞟?!保映桑l(wèi)大夫也。夫子,指棘子成。子成謂君子質(zhì)而已矣,子貢嘆惜其說,謂君子之不然也。駟,四馬也。不及舌,謂其言已出于舌,四馬追不及也。鞟,皮去毛者。)
子曰繪事后素,又曰文質(zhì)彬彬,二者雖有先后本,末然不可以相無也。若使文亦如質(zhì),質(zhì)亦如文,渾然無所區(qū)別,則虎豹之皮,既去其毛矣,何異于犬羊之皮乎?言文不可無,以針子成之失。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用,國之用度也。徹,通也。周制: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畝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謂之徹。二者,十取其二也。)
君子厚下安宅,非曰厲民以自養(yǎng)也。魯初稅畝,而此意無復(fù)存矣。時君但知責(zé)不足于民,而不知求足于己,又烏知足民乃所以足國哉?盍徹之言,雖落落于一時,實萬世經(jīng)邦之大法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去聲]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不以富,亦祗以異?!保┒湫⊙盼倚衅湟爸裕^縱使不以富故,亦適為異耳。證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也。)
主忠信凡三,出示人立德之本,至深切矣。徙義,即改過。義不能徙,德安能崇?洪范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愛惡皆私意也。死生有命,豈他人私意所能為哉。此惑之大者,才主忠信,自無此事。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名杵臼。魯昭公末年,孔子適齊。是時,景公失政,而大夫陳氏厚施于國。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景公又多內(nèi)嬖,而不立太子。)
景公君臣父子,皆失其道,故孔子告之以是。政者,三綱九法之所系也。綱淪法斁,人道絕矣。豈直為吾粟而已哉。景公之言,亦是他所見如此。
子曰:“片言可以折[之舌切]獄者,其由也與[平聲]?”子路無宿諾。(片言,一言也。折,剖斷也。宿,隔一宿也。)
獄者兩詞,情偽亦難決矣。一言折之,非剛明者不能。無宿諾,果于踐言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聽訟者,能決是非于一時耳。使民無訟,則非道洽政治不能。是故圣人,不貴聽訟貴無訟。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br />
無倦則不息,以忠則不欺,為政之本也。一言以蔽之,曰誠而已矣。夫子之告子張,大抵如此。居是心之所安處。
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重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凡事不問善惡,必有人焉。成之而后成其事。且如初陷,惡習(xí)未甚彰著,亦自畏忌,不敢恣縱,淫朋比德,復(fù)從臾相挺,其惡乃濟,所謂成者如此。君子唯恐人之不為善,惡則救正之。小人唯恐人之不為惡,善則沮毀之。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同然之機,其應(yīng)如響。孰敢二字,自有不容。不然者,敢不正矣,如政何哉?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甘心為盜而不知恥者,上之人實啟之耳。子茍不欲,雖賞不竊。竊豈本心也哉。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于虔切]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保ㄙ?,仆也。)
君子小人雖不同,而良心善性未始有異。此以德感,彼以德應(yīng),其機疾捷如草從風(fēng)。是故為人上者,不可不謹所欲也。所欲在善,皆從而善矣。奈何欲殺人而使之就道也哉?答康子問者三,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非達也。夫[音扶下同]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去聲]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去聲]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保☉]以下人,致思詳審,非茍相取下也。居之不疑者,自以為是而安為之也。)
達者,其實孚也。聞?wù)?,其名聞也。?nèi)不失己,外不失人,自無往而不孚矣。色莊行偽,儼然自詭,茍譽于人,終何為哉?子張真所謂求聞?wù)摺?br />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吐得切]、辨惑?!弊釉唬骸吧圃諉枺∠仁潞蟮?,非崇德與[平聲下同]?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修者,治而去之也。慝,惡念也。事者,必有事焉之事。)
急于計效者,志必餒德,安能崇?厚于責(zé)人者,己必恕慝,安能修?忿而不能思難者,見必昏惑,安能辨?三者為學(xué)切問,故夫子善之。雖然未有惑不辨而能修慝,慝不修而能崇德者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廴ヂ暎?。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鄉(xiāng)[去聲]也吾見[賢遍切]于夫子而問知[去聲],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息戀切]于眾,舉皋陶[音遙],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br />
愛人知人,仁知之事也。觀向也問知之言,是樊遲獨于知人之說,而有未達耳。嗟夫!直枉不辨,天下固混混如也。舉錯一明,是非昭揭,則凡枉者,亦將脫然自失,為直之歸。知人之功孰大于此。樊遲猶有未喻,何哉?子夏富哉之嘆,所以深贊而明辨之也。選,所以舉錯,所以遠。雖然,仁知未始相離也,不仁者遠,所以愛人。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工毒切]而善道[去聲]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保ㄖ腋嬲撸械老嘁?guī)。善道者,道之以善也。)
忠告善道,友之義也。須識不可則止之意方善。不然,非特?zé)o益于人,自辱多矣?;蛘吒嬷幢刂?,道之未必善,及其不可,則又尤人之不我聽也,何取于友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用力于仁者,本非他人能致其力也。無同志之助,無規(guī)警夾持之功,倏焉違之而不自覺矣。是故,貴于有輔也。然而無文,亦不足以會友。會,有粲然相接之意。
卷七 論語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去聲]之?!闭堃?。曰:“無倦?!保ㄏ日?,以身先之也。勞即勞民,勸相之勞。)
有以先之,不令而行。有以勞之,雖勞不怨。為政之道莫要于此。而子路猶請益,何哉?答曰無倦,則不必外此二者而求益矣。天下事那一件不是倦后放下了。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桑塾隍校葜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上聲]諸?”
宰,為有司之長。先者,率先之也。能率先,則或苛于責(zé)人,或偏于任己,又須赦小過舉賢才,方盡善。賢才,固難知舉,其所知是矣。而不知者,他人自應(yīng)不遺也。知其賢而不與立,卻不可。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衛(wèi)君,出公輒也。魯哀公十年,孔子自楚反衛(wèi)。出公不父其父,而禰其祖。故孔子欲先正名。迂者,遠于事情。闕,謂闕所不知。)
天地定位,而卑高貴賤之名已立。名者,三綱之所以張,五典之所以遜也。正名二字,圣人之大法,為國之大經(jīng)?!洞呵铩芬粫?,亦只是正名而已。施之于衛(wèi)國,固其所當然也。子路以為迂真野矣哉。且名不正,后何如說,得言自然不順。言不順,何以行,得事自然不成。事不成,則亂而無序,乖而不和,禮樂自然不興。既亂既乖,刑罰自然不中。刑罰不中,暴虐是作,民自然無所措手足。如此而謂之政,可乎?故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名才不正,只是茍道。
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去聲下同],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居丈切]負其子而至矣,焉[于虔切]用稼?”(種五谷曰稼,種蔬菜曰圃。用情,不欺也。襁,織縷為之,以約小兒于背者。)
農(nóng)圃,小人之事也。禮義信,大人之事也。上之所好者大,則在下者莫敢不承,四方之民從之如歸矣。何以稼為哉?孟子之辟陳相,正是此意。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專,獨也。)
此章見得古人讀書,無非切已實事。誦三百篇后,不達為政之理,不能專對四方,雖多何以為哉。詩通于政,故達。詩可以言,故專對。
子曰:“其身正,不令[去聲下同]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br />
正則,不令而行。不正則雖令不從。行與不從,有決然一定而不可易者。誰實使之然哉?此理在人,如何泯沒得。
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保敚芄?。衛(wèi),康叔之后。兄弟之國也。魯三家逐君,衛(wèi)輒拒父。)
魯衛(wèi),固兄弟也。世衰道微,莫能相尚,其政亦相伯仲云。
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校唬骸埫酪?。’”(公子荊,衛(wèi)大夫。)
善居室者,善處家也。始有曰茍合,言家道可以粗合,非喜其財之聚也。少有曰茍完,言家道可以粗全,非喜其財之足也。富有曰茍美,言家道可以粗美,非喜其富有之為美也。富家大吉,隱然可見,若所美在富,圣人何以善稱哉。茍字有謙抑自牧之意。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保ㄆ停囈?。庶,眾也。)
聚人曰財庶,則不可以不富也。資富能訓(xùn)富,則不可以不教也。自井田廢而民不富矣。自學(xué)校廢而民不教矣。夫子此語,王政之次第也。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謂周足一月也。)
春秋之民,急于望治。而先王之制,仿佛尚存。圣人為之特易為力耳。期月已可,其感速也。三年有成,其化洽也。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平聲]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勝殘,殘暴之風(fēng)衰也。去殺,殺戮之威無用也。舊有此語,夫子稱之。)
善人比圣人,功化固不侔也。然綿歷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后世郡縣乃有邦之寄,數(shù)遷數(shù)易如傳舍,真能有志于民者,又數(shù)十年不一遇也。勝殘去殺之效,如之何而可見也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王者,謂圣人受命而興也。三十年為一世。)
圣人功化固甚速也,然必三十年之久,而后躋民以仁。蓋富而教之,非年歲間事。當時風(fēng)俗大壞,須是斯民生長教化之中。至于光被,方成仁俗耳。然則三年,何謂有成?曰所以成,必世之規(guī)模也。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夫子于正身之道,數(shù)致意焉?!洞髮W(xué)》所以治國平天下者,端在此耳。故曰于從政乎何有,言不難也。
冉子退朝[音潮]。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弊釉唬骸捌涫乱病H缬姓?,雖不吾以,吾其與[去聲]聞之?!保ㄈ接袨榧臼显?。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國政。事,家事。以,用也。)
季氏專權(quán),不議于公庭而議于私室,不議于大夫而謀于家臣,其無君甚矣。冉有曰政,夫子曰事,非詭辭也,所以正季氏無君之罪也。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去聲]?!缰獮榫y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去聲下同]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缙渖贫`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幾,近也。)
知克艱者,必?zé)o宴安鴆毒之禍,邦所以興。樂面從者,必?zé)o法家拂士之言,邦所以喪。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音悅],遠者來?!保ㄈ~公,見述而篇)
說之義,兌卦詳矣,非有以深服乎其心,不可強也。所以近者說,則遠者來矣。
子夏為莒[居呂切]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保ㄜ旄?,魯邑名。)
欲速者,事事迫切,安能遠到。見小者,處處窒礙,安能大成。弘則無此病矣。
葉公語[去聲]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去聲下同]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br />
證父攘羊,賊恩甚矣,謂之直可乎?知賊恩之非直,則父子之相隱,乃不直之直也,故曰在其中。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br />
才不放逸,則本心本自無害。居處恭,不放逸于暗室屋漏之地也。執(zhí)事敬,與人忠,不放逸于交事應(yīng)物之時也。然有須臾間斷,便不可直。云夷狄則其它之不棄可知。此言用力于仁,至為精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去聲]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去聲]焉?!痹唬骸案覇柶浯巍!痹唬骸把员匦?,行[去聲]必果,硁硁[苦耕切]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子曰:“噫!斗筲[所交切]之人,何足算[悉亂切]也。”(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堅確者。噫,心不平聲。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算,數(shù)也。)
恥之于人,大矣。然有恥,非其恥者焉。世之人,一切外物稍不如人,則知惡之。至于天爵良貴,天之所以予我,而人之所以自別于禽獸者,乃甘心自棄,溷溷于蛆蠅糞壤而不知反然,則行已而有恥者,豈不甚可貴乎?行已有恥,方說得不辱君命。子貢善為說辭,故警之以此。若夫孝弟聞于宗黨,則行已之一端,所以為次也。言必信,行必果,非大人之事,比孝悌不同矣,所以又為次。下是,則淺中狹量,小器易盈,真溷溷之徒耳,何足數(shù)哉。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音絹]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中行者由中而行,無過不及之名也,然而豈易得哉?惟不可得,故思其次??裾咝杏胁谎?,未免于過,卻能有志,不肯茍安,故曰進取。狷者不屑不潔,未免不及,卻知自好,不肯妄作,故曰有所不為。惟進取而后可與進也,惟有所不為而后可與有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胡登切],不可以作巫醫(yī)?!品颍垡舴觯荩 薄安缓闫涞?,或承之羞?!弊釉唬骸安徽级岩??!保先耍蠂?。恒,常久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恒卦九三爻辭也。)
巫而無常,必至于慢神。醫(yī)而無常,必至于誤疾。巫醫(yī)而無常且不可,況為德者乎!羞辱繼之也必矣,故曰不占。言此爻辭,所示不待占而知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如和羹,同如濟水。有善相告,有過相規(guī),不為茍異,此之謂和。詡詡?cè)∠?,不擇是非,?wù)為茍合,此之謂同。和則不同矣,同則不和矣。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去聲]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去聲]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鄉(xiāng)人皆好之,安知非愿人之徒乎?鄉(xiāng)人皆惡之,安知非獨行之士乎?是非特未定也。惟為善者之所好,為不善者之所惡,則其人不言而決矣。是故不得于君子而得于小人,有識者恥之。
子曰:“君子易[去聲下同]事而難說[音悅下同]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br />
隨材器使,故易事。側(cè)媚無所容,故難說。小人則不然。殉己之欲而正大者,必不投。責(zé)人以苛而真才實能者,未必察。公則弘,私則隘也。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br />
心廣體胖,自然不驕。志滿氣盈,自然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保荆|(zhì)樸也。訥,遲鈍也。)
剛毅則不回撓,木訥則不浮馳,如此等人,資質(zhì)最美,略無疵病,無世俗污濁之過,學(xué)易為力,非近仁乎?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切切,懇到也。偲偲,詳勉也。怡怡,和說也。)
子路問士,而夫子獨以朋友兄弟答之。蓋三綱五常之道,由朋友而明忠告,善道所系大矣。兄弟,同氣也。惟弟不念天顯,兄亦弗念鞠子哀,則其于人道何如也。友于兄弟,乃所以孝于父母。然則朋友兄弟之于士行,豈不甚重矣哉。曰切切、偲偲,曰怡怡,與行行氣象不同,所以勉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br />
善人教民,豈教之戰(zhàn)哉。七年之久,必有以得乎其心者,雖勝殘去殺之效尚遠,然亦可以犯難而不攜矣。此與前為邦百年皆著,亦可以三字備見善人事體。
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br />
古者兵農(nóng)未分,伍兩軍師之法乃其素習(xí),不待教也。況春秋之世乎。夫子之言,為無義戰(zhàn)而嘆耳。知教則知親其上,死其長。
憲問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