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器于禮,非強(qiáng)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shí)措而不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常人之學(xué),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學(xué)行、習(xí)察異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裁之,其進(jìn)德之盛者與!
窮理盡性,然后至于命;盡人物之性,然后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后范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逾矩;老而安死,然后不夢(mèng)周公。
從心莫如夢(mèng)。夢(mèng)見周公,志也;不夢(mèng),欲不逾矩也,不愿乎外也,順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之進(jìn)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shù)知者存乎疾以此。自古困于內(nèi)無如舜,困于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學(xué)于困,則其蒙難正志,圣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獨(dú)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dòng)斯和,從欲風(fēng)動(dòng),神而化也。
仲尼生于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mèng)寐不忘為東周之意;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天下有道,丘不與易”,知天下無道而不隱者,道不遠(yuǎn)人;且圣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仁者先事后得,先難后獲,故君子事事則得食。不以事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無從以得之。“今召我者而豈徒哉”,庶幾得以事事矣,而又絕之,是誠系滯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不待備而勉于禮樂,“先進(jìn)于禮樂”者也;備而后至于禮樂;“后進(jìn)于禮樂”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后進(jìn),則于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不愿乎其外”也。
功業(yè)不試,則人所見者藝而已。
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義、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魯禮文闕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xí)。不曰禮文而曰史之闕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shù)而已,舉近者而言約也。
“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衛(wèi)反魯,一嘗治之,其后伶人賤工識(shí)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圣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虛語哉!
“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擯,趨進(jìn)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皼]階趨翼如”,張拱而翔;“賓不顧矣”,相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顧而去矣”,紓君敬也。
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紓也。
冉子請(qǐng)粟與原思為宰,見圣人之用財(cái)也。
圣人于物無畔援,雖佛、南子,茍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已甚也如是。
“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國,庶遇于九夷,中國之陋為可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棲棲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猶不回也。
仲尼應(yīng)問,雖叩兩端而竭,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圣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
愛人以德,喻于義者常多,故罕及于利;盡性者方能至命,未達(dá)之人,告之無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難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鮮。
顏?zhàn)佑谔煜?,“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故怒于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于己者不輒貳之于后也。
顏?zhàn)又?,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故曰“吾聞其語而未見其人也”。
“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顏?zhàn)育埖露[,故“Т世不見知而不悔”,與圣者同。
龍德,圣修之極也,顏?zhàn)又M(jìn),則欲一朝而至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回非助我者”,無疑問也,有疑問,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達(dá)夫異同者矣。
“放鄭聲,遠(yuǎn)佞人”,顏回為邦,禮樂法度不必教之,惟損益三代,蓋所以告之也。法立而能守,則德可久,業(yè)可大,鄭聲佞人能使為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遠(yuǎn)之。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必也去無道,就有道。遇有道而貧且賤,君子恥之。舉天下無道,然后窮居獨(dú)善,不見知而不悔,中庸所謂“惟圣者能之”,仲尼所以獨(dú)許顏回“惟我與爾為有是”也。
仲由樂善,故車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敞;顏?zhàn)訕愤M(jìn),故愿無伐善施勞;圣人樂天,故合內(nèi)外而成其仁。
子路禮樂文章未足盡為政之道,以其重然諾,言為眾信,故“片言可以折獄”,如易所謂“利用折獄”,“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適能是而已焉。
顏淵從師,進(jìn)德于孔子之門;孟子命世,修業(yè)于戰(zhàn)國之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
犁牛之子雖無全純,然使其色も且角,縱不為大祀所取,次祀小祀終必取之,言大者茍立,人所不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