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白迂曉劮蜃友孕耘c天道,但子貢自不曉,故曰“不可得而聞也”。若夫子之文章則子貢自曉。圣人語動皆示人以道,但人不求耳。
“不可使知之”,以其愚無如之何,不能使知之耳。圣人設(shè)學(xué)校以教育之,豈不欲使知善道?其不知,愚也。后世以為民使由之而不使知之,則其待圣人也淺。
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則為上智,安于見聞則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執(zhí)而不移也。
毋固者不變于后,毋必者不變于前。毋四者則心虛,虛者,止善之本也,若實(shí)則無由納善矣。
“先之勞之”,身先之必勞之?!皭壑芪饎诤酢保瑦壑?,則己須勤勞以求其養(yǎng)之之道。
子貢謂夫子所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云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圣門學(xué)者以仁為己任,不以茍知為得,必以了悟?yàn)槁?,因有是說。明賢思之。
生知有小大之殊,如賢不肖莫不有文武之道也。“忠信如丘”,生知也;“克念作圣”,學(xué)知也。仲尼謂我非生知,豈學(xué)而知之者歟?以其盡學(xué)之奧,同生知之歸,此其所以過堯舜之遠(yuǎn)也。
舜好問,仲尼每事問,德同矣,學(xué)亦同否?
仲尼發(fā)憤而化至于圣耶?抑每有悟而忘食一作饑。遺老耶?
“仁者壽”,安靜而久長,壽之象也。
“信近于義”,猶言言近于義;則信可復(fù)也,復(fù),踐也。
仲尼自志學(xué)至老,德進(jìn)何晚?竊意仲尼自志學(xué)固已明道,其立固已成性,就上益進(jìn),蓋由天之不已。為天已定,而所以為天不窮。如有成性則止,則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將至,且嘆其衰,不復(fù)夢見周公?由此觀之,學(xué)之進(jìn)德可知矣。
“擇不處仁,焉得智”,是擇善也??鬃铀鶕褚嗖贿^乎仁,然而仁也又有守,得處在求之。
舜非致曲而至于圣人,何以以孝聞?曰:不幸舜之父母異于人之父母,故以孝著也。
夫子之門,父子共學(xué)而賢者,點(diǎn)與參也。點(diǎn)好學(xué)樂道。
“禹吾無間然”,無問隙也,故其下所舉之事皆善也。圣人猶看之無隙,眾人則可知。
“顏?zhàn)訂枮榘睢痹圃?,三代之文章,顏淵固皆知之,故于其所知而去取之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又曰:“放鄭聲,遠(yuǎn)佞人”,此則法外意,如“道千乘之國”之意,不與已舉行者故事相干。鄭聲佞人最為治之害,亦人之所難。
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才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言語及所居之位。
“誦詩三百止亦奚以為”,誦詩雖多,若不心解而行之,雖授之以政則不達(dá),使于四方,言語亦不能,如此則雖誦之多奚以為?
大武可以為也,盡見武王之事便可為??戳宋洌氐刂菟?。舜之時又好,德性又備,禮文又備。
文而靜,孔子言弗可及也,更不說可知。
“揖讓而升下”,或以為絕句,謂揖讓而升降也,及以射禮不勝者亦飲之堂上,故不言?!跋露嫛狈且?。升而讓可也,下而讓無此理也。禮文雖不說“下而飲”,不勝者自下而請飲,勝者又不可飲之于下,故升飲也。
“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yù)?止試矣”,言于人之毀譽(yù),誰為毀?誰為譽(yù)?若有所來譽(yù)者則我將有所試矣。不言試所毀,此義正與采苓問人之為言者“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惟下言“人之為言胡得焉”,亦不考其舍旃之言,獨(dú)于人之為言者考其實(shí)。仲尼未嘗見毀人,其于弟子有所進(jìn)退者,止是言其實(shí)耳。
“圣之時”,當(dāng)其可之謂時,取時中也??梢孕?,可以止,此出處之時也,至于言語動作皆有時也。
顏孟有無優(yōu)劣同異?顏?zhàn)佑蒙崤c圣人同,孟子辨伯夷伊尹而愿學(xué)孔子,較其趨固無異矣。考孟子之言,其出處固已立于無過之地。顏?zhàn)佑谌嗜虏贿`,于過不貳,如有望而未至者,由不幸短命故歟!
“時雨化之”,春誦夏弦,又言當(dāng)其可之謂時。“成德”,因人之有心,當(dāng)成說之,如好貨好勇,因?yàn)槠湔f以教之。“私淑艾”,大人正己而物正。
“形色”,如生色也,“然見于面”云云。
舜三十而征庸,是有聞于朝也。成圣之速,自古無如舜也,舜為仁之大端也。
學(xué)者至于與孟子之心同,然后能盡其義而不疑。
告子不動心,必未有以取材也。
“必有事焉”四字更求之。
四詞以溢、侈、偏、妄四字推之。
賢人當(dāng)為天下知,圣人當(dāng)受命。雖不受知、不受命,然為圣為賢,乃吾性分當(dāng)勉耳。
事實(shí)到如此,則更何須言!“天何言哉”“成德者”如孟子語宋之言是也,本有是善意,因而成之?!按饐栒摺保貑柖蟠鹨?。
古之人亦有仕而不受祿者,仕者未嘗遽受其祿以觀可否,在上者亦不欲便臣使之。
“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不為,不為不義也,不為不義則可以為義。
孟子于圣人,猶是粗者。
以善服人者,要得以善勝人也,然其術(shù)未至者,又烏能服人?以善養(yǎng)之者,凡教之養(yǎng)之皆養(yǎng)人也。
夷子謂“愛無差等”非也;謂“施由親始”,則施愛固由親始矣。孟子之說,辟其無差等也,無差等即夷子之二本也?!氨擞腥⊙啥?,謂“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所取者在此。
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盡人道則可以事天。
忘勢之人,不資其力而利其有,則能忘人之勢,若資仰其富貴而欲有所取,則不能忘人之勢。五人者能忘獻(xiàn)子之家也,不能忘獻(xiàn)子之家則為所輕,獻(xiàn)子亦不肯與之為友矣。
盡天下之物,且未須道窮理,只是人尋常據(jù)所聞,有拘管局殺心,便以此為心,如此則耳目安能盡天下之物?盡耳目之才,如是而已。須知耳目外更有物,盡得物方去窮理,盡了心。性又大于心,方知得性便未說盡性,須有次敘,便去知得性,性即天也。
富貴貧賤皆命也。今有人,均為勤苦,有富貴者,有終身窮餓者,其富貴者只是幸會也。求而有不得,則是求無益于得也。道義則不可言命,是求在我者也。
賢者在堯舜之世,亦有不得遇者,亦有甚不幸者,是亦有命也。即智之于賢者不獲知也。
學(xué)者須要識所惡。
窮理亦當(dāng)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
不常者與常者處,則十事必十次怒,為他常是過,九次未怒已是大段包忍,十次則須怒。
觀虞書禮大樂備,然則禮樂之盛直自虞以來。古者雖有崩壞之時,然不直至于泯絕天下,或得之于此國,或得之于彼國,互相見也。
假令宮縣雖鐘鼓四面同設(shè),其四隅必別各有鼓。
人有陰疾者,先雨必有驗(yàn),斯可候雨,此“動乎四體”也。
天地之道,可以一言而盡也。凡言道,皆能盡天地,但不得其理;至如可欲皆可以至圣神,但不嘗得圣神滋味。天地之道,以術(shù)知者卻是妄?!钟腥苏Z怪為人所難,理不勝則就上更說將去,是質(zhì)疑事,如此則過益過,非可遂非也。
祭用分至啟閉,取其陰陽往來,又得其氣之中,又貴時之均也。
大凡禮不可大段駭俗,不知者以為怪,且難之,甚者至于怒之疾之。故禮亦當(dāng)有漸,于不可知者,少行之已為多矣,但不出戶庭親行之可也,毋強(qiáng)其人為之。己德性充實(shí),人自化矣,正己而物正也。
食則遇毒,不悟凡食不義便是遇毒。
人之出處,則出而足以利天下亦可出,為免死之仕亦可出。
今人過憂盜賊禍難,妄動避之,多致自傷者,又禍未必然而自禍者,此惡溺而投河之類也。
古之衣服器皿之類必要知者,以其作之者古人道古物,故盡物之象,然后經(jīng)義可說也,無征不信。
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
若以聞見為心,則止是感得所聞見。亦有不聞不見自然靜生感者,亦緣自昔聞見,無有勿事空感者。
聞見不足以盡物,然又須要他。耳目不得則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內(nèi)外之道,若不聞不見又何驗(yàn)?
訂頑之作,只為學(xué)者而言,是所以訂頑。天地更分甚父母?只欲學(xué)者心于天道,若語道則不須如是言。
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觀之方均。故人有見一物而悟者,有終身而悟之者。
以己孝友施于有政之人,是亦己為政之道。如以溫、良、恭、儉、讓化于國君,猶國君重信之,是以溫、良、恭、儉、讓施于有政也。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言泰山之神不歆享也。
路鼓鼓鬼享,必在北近堂,天子五門,路正在北。路,大也,路門路寢皆特大,路鼓之名恐由此得之。
“擊石拊石”,獨(dú)擊謂之擊,若編磬則聲有高下,擊之不齊,故謂之拊。今謂之拊,響然也,琴瑟亦謂之拊,以其聲不同也。
物怪,眾見之即是理也,神也,偏見之者非病即偽。豈有有一物有不見者有見者?偏見者即病也,人心病則耳目亦病。今日月之明,神也,誰有不見者?又如殞石于宋,是昔無今有,分明在地上皆見之,此是理也。
人言不信怪,須是于實(shí)事上不信,又曉其理,方是了當(dāng)。茍不然者,才劫之不測,又早是信也。
質(zhì)疑非遁辭之比也,遁辭者無情,只是他自信,元無所執(zhí)守。見人說有,己即說無,反入于太高;見人說無,己則說有,反入于至下?;蛱撸蛱?,只在外面走,元不曾入中道,此釋老之類。故遁辭者本無情,自信如此而已。若質(zhì)疑者則有情,實(shí)遂其非也。
凡言自信,與不動心同,亦有差等,告子不動心,孟子亦不動心。勇亦然。
孔子所不語怪者,只謂人難信,所以不語也。
十詩之作,信知不濟(jì)事,然不敢決道不濟(jì)事。若孔子于石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然且為之者何也?仁術(shù)也。如周禮救日之弓,救月之矢,豈不知無益于救?但不可坐視其薄蝕而不救,意不安也,救之不過失數(shù)矢而已。故此詩但可免不言之失。今同者固不言,不同者又一向不言,不言且多故識,言之亦使知不同者不徒閑過而已,極只是有一不同耳。
禮但去其不可者,其他取力能為之者。
寒食,周禮禁火惟季春最嚴(yán),以其大火心星高,其時禁之以防其太盛,野人鄉(xiāng)里尤甚。既禁火須為數(shù)日糧,既有食因重其祭祀。十月一展墓亦可用,以其草木初生初死。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是也;“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則非也。圣人豈有不仁?所患者不仁也。天地則何意于仁?“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圣人則仁,此其為能弘道也。人則可以管攝于道,道則管攝人,此“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人則可以推弘于道,道則何情,豈能弘人也!
(勿謂小兒無記性隔日事皆能不忘故善養(yǎng)子者必自嬰孩始鞠之使得所養(yǎng)令其和氣乃至長性美教之便示以好惡有常至如不欲犬之上堂則時其上堂而撲之若或不常既撻其上堂又食之于堂則使孰適從雖日撻而求不升堂不可得也是施之妄莊生有言養(yǎng)虎者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有殺之之怒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有決之之怒養(yǎng)異類尚爾況于人乎故養(yǎng)正者圣人也)
人言四月一日為麥?zhǔn)芴?,殆不知受胎也久矣。草木之?shí),自其初結(jié)時已受胎也。
教之而不受,則雖強(qiáng)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不納也。今石田,雖水潤之不納,其乾可立而待者,以其不納故也。莊子謂“內(nèi)無受者不入,外無正者不行”。
知之為用甚大,若知,則以下來都了。只為知包著心性識,知者一如心性之關(guān)轄然也。今學(xué)者正惟知心性識不知如何,安可言知?知及仁守,只是心到處便謂之知,守者守其所知。知有所極而人知則有限,故所謂知及只言心到處。
“狎大人”,大人,寬容有德度者,以其有德度容人故狎。狎,侮之也?!拔晔ト酥浴?,圣人之言直是可畏,少犯之便有君子小人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