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系辭上傳
第一章
系辭上傳傳,去聲。后同。
《系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系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系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無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斷,丁亂反。見,賢遍反。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方,謂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兇者,《易》中卦爻占決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陰變?yōu)殛?,陽化為陰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陰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陰陽”,此之謂也。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蕩,徒浪反。此言《易》卦之變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蕩而為六十四。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此變化之成象者。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變化之成形者。此兩節(jié),又明《易》之見于實體者,與上文相發(fā)明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蓋凡物之屬乎陰陽者,莫不如此。大抵陽先陰后,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跡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以豉反。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難,故為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xié)力者眾,故有功。有親則一于內,故可久。有功則兼于外,故可大。德,謂得于己者。業(yè),謂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上第一章。此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于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象者,物之似也。此言圣人作《易》,觀卦爻之象而系以辭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言卦爻陰、陽迭相推蕩,而陰或變陽,陽或化陰,圣人所以觀象而系辭,眾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兇、悔吝者,《易》之辭也。得失、憂虞者,事之變也。得則吉,失則兇。憂虞雖未至兇,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蓋吉兇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谧詢炊吋?,吝自吉而向兇也。故圣人觀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則系之以此辭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柔變而趨于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于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兇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樂,音洛。《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玩者,觀之詳。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断筠o》變已見上。凡單言變者,化在其中。占,謂其所值吉兇之決也。
上第二章。此章言圣人作《易》,君子學《易》之事。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jié)而言。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此卦爻辭之通例。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陰。大,謂陽。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上“悔”,乎罪反。下“悔”,呼對反。介,謂辯別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于此憂之,則不至于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無咎矣。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以豉反。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上第三章。此章釋卦爻辭之通例。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兑住窌载?,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彌,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聯(lián)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意。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此窮理之事。以者,圣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暧纹墙?,散而為變,鬼之歸也。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知,音智。樂,音洛。“知命”之知,如字。此圣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而其知益深。隨處皆安,而無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篤。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里如此。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此圣人至命之事也。范,如鑄金之有模范。圍,匡郭也。天地之化無窮,而圣人為之范圍,不使過于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謂。如此,然后可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
上第四章。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具于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fā)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周子、程之子書,言之備矣。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知,音智。“不知”之知,如字。鮮,息淺反。仁陽知陰,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屬乎天,仁屬乎地,與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靜言。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顯,自內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fā)也。藏,自外而內也。用,謂機緘之妙,業(yè)之本也。程子曰:“天地無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备挥兄^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張子曰:“富有者,大而無外;日新者,久而無窮?!鄙^易,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理與書皆然也。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屬乎陽也。事,行事也,占之已決者,屬乎陰也。極數知來,所以通事之變。張忠定公言公事有陰陽,意蓋如此。陰陽不測之謂神。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上第五章。此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陰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于陰陽也。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音扶。下同。不御,言無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無所不有。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翕,虛級反。辟,婢亦反。乾坤各有動靜,于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虛,故以量言而曰廣。蓋天之形雖包于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兑住分詮V大者以此。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易,以豉反?!兑住分畯V大變通,與其所言陰陽之說,易簡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則如此。
上第六章。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知,音智。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后人所加也。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yè)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上第七章。
第八章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賾,雜亂也。象,卦之象,如《說卦》所列者。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斷,丁玩反。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無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惡,烏路反。惡,猶厭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則其例也?!傍Q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子”。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焙停P反。靡,音縻。行,下孟反。見,賢遍反。釋《中孚》九二爻義?!巴?,先號唃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斷,丁管反。臭,昌又反。釋《同人》九五爻義。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后實無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苯?,在夜反。錯,音措。夫,音扶。釋《大過》初六爻義。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贬尅吨t》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釋《乾》上九爻義。當屬《文言》,此蓋重出。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睅祝魴C。釋《節(jié)》初九爻義。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撘舱撸∪酥乱?,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辈兀爬朔?。釋《解》六三爻義。
上第八章。此章言卦、爻之用。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簡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于西北,二少位于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于外也。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簡本在“大衍”之后,今按宜在此。天數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數五者,二、四、六、八、十皆偶也。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偶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積也。三十者,五偶之積也。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謂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來者。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后掛。揲,時設反。奇,紀宜反。仂,郎得反。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蓋皆出于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之也。奇,所揲四數之余也。仂,勒于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后別起積分。如一掛之后,左右各一揲而一仂,故五者之中,凡有再仂,然后別起一掛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独ぁ分?,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期,音基。
凡此策數生于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余,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偶,奇圓圍三,偶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之,則為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策數,亦皆符會。蓋余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太陽。余二奇一偶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陰。二偶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偶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陰。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少陰退而未極乎虛,少陽進而未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陰計《乾》《坤》六爻之策數,余可推而知也。期,周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而概言之耳。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二篇,謂上、下經。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易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八卦而小成。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內卦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長,丁丈反。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兇,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行,下孟反。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佑神,謂助神化之功。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嘆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別上文也。
上第九章。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向,許兩反,古文響字。與,音預,下同。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fā)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向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兇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豆诙Y》“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參,七南反。錯,七各反。綜,作弄反。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后,更相考核,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薄俄n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庇衷唬骸皡⒅员任铮橹院蠀??!薄妒酚洝吩唬骸氨貐⒍橹!庇衷唬骸皡⑽椴皇??!薄稘h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贝俗阋韵喟l(fā)明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無思、無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幾,音機。下同。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為也。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上第十章。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笔枪适ト艘酝ㄌ煜轮?,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夫,音扶。冒,莫報反。斷,丁亂反。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兇,而成事業(yè)。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胺揭灾敝?,音智。下“知以”、“睿知”,并同。易,音亦。與,音預。夫,音扶。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圣人體具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無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無卜筮而知吉兇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夫,音扶。神物,謂蓍龜。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見,賢遍反。闔辟,動靜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圣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音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易》者,陰陽之變。大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詳見序例、《啟蒙》。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有吉有兇,是生大業(y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縣,音玄。探,吐南反。索,色白反。亹,亡偉反。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傲ⅰ毕乱捎嘘I文。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故勉。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見,賢遍反。此四者,圣人作《易》之所由也?!逗訄D》、《洛書》,詳見《啟蒙》?!兑住酚兴南螅允疽?;《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斷,丁亂反。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上第十一章。此章專言卜筮。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弊釉唬骸坝诱?,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贬尅洞笥小飞暇咆沉x。然在此無所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比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則可見矣。變通、鼓舞,以事而言。兩“子曰”字,疑衍其一。蓋“子曰”字,皆后人所加,故有此誤。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后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設問答處,正如此也。乾坤,其《易》之縵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兑住凡豢梢?,則乾坤或幾乎息矣!縵,與蘊同。邪,于遮反。幾,音機??z,所包蓄者,猶衣之著也。《易》之所有,陰陽而已。凡陽皆乾,凡陰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乾坤毀,謂卦畫不立;乾坤息,謂變化不行。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白兺ā倍?,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重出,以起下文。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卦,即象也;辭,即爻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行,下孟反。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上第十二章。
二 系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重,直龍反。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象,謂卦之形體也。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為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后卦有六爻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圣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辭以命其吉兇,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兇、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后見。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趣,七樹反。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吉兇者,貞勝者也,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則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觀,官換反。夫,音扶。觀,示也。天下之動,其變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阝貴然示人簡矣。確,苦角反。易,音異。阝貴,音頹。確然,健貌。阝貴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偶,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內,謂蓍卦之中。外,謂蓍卦之外。變,即動乎內之變。辭,即見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霸蝗恕敝?,今本作“仁”。呂氏從古,蓋所謂“非眾罔與守邦”。
上第一章。此章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yè)。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蒲交反。王,于況反。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罔,與網同。罟,音古。佃,音田。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斫,涉角反。耜,音似。耒,力對反。耨,奴豆反。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于此。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兑住罚焊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肚?、《坤》變化而無為。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刳,口姑反。剡,以冉反。木在水上也?!爸逻h以利天下”,疑衍。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下動,上說。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重,直龍反。柝,他各反。預備之意。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斷,丁緩反。杵,昌呂反。掘,其月反。下止,上動。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處,上聲。壯固之意。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衣,去聲。送死大事,而過于厚。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明決之意。
上第二章。此章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兑住坟灾?,理之似也。彖者,材也。彖言一卦之材。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效,放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诹弑疚?,因此而著。
上第三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墩稹贰ⅰ犊病?、《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奇,紀宜反。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行,下孟反。君,謂陽。民,謂陰。
上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弊釉唬骸疤煜潞嗡己螒]?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此引《咸》九四爻辭而釋之。言理本無二,而殊涂百慮,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為哉?必思而從,則所從者亦狹矣。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音申。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則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后有從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之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蠖,紆縛反。蟄,真立反。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精研其義,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無適不安,信之極也。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內外交相養(yǎng),互相發(fā)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下學之事,盡力于精義利用,而交養(yǎng)互發(fā)之機,自不能已。自是以上,則亦無所用其力矣。至于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張子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此上四節(jié),皆以釋《咸》九四爻義。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釋《困》六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弊釉唬骸蚌勒撸菀?。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鄙?,石亦反。隼,恤允反。括,古活反。括,結礙也。此釋《解》上六爻義。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酥^也?!毙?,音教。此釋《噬嗑》初九爻義?!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兑住吩唬骸涡缍?,兇?!焙?,河可反。去,羌呂反。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兑住吩唬骸渫銎渫觯涤诎??!贝酸尅斗瘛肪盼遑沉x。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兇?!圆粍倨淙我?。”知,音智。鮮,仙善反。折,之設反。饣束,音速。渥,烏角反。勝,音升。此釋《鼎》九四爻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睅祝魴C?!跋纫姟敝?,音現。斷,丁玩反。望,無方反。此釋《豫》六二爻義?!稘h書》“吉之”之間,有“兇”字。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兑住吩唬骸贿h復,無只悔,元吉?!睅?,音機?!皬托小敝畯?,芳服反。只,音其。殆,危也。庶幾,近意,言近道也。此釋《復》初九爻義?!疤斓亟s縵,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兑住吩唬骸诵?,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灾乱灰病!苯s,音因。縵,紆云反。絪縵,交密之狀。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形化者也。此釋《損》六三爻義。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薄耙灼洹敝?,去聲。此釋《益》上九爻義。
上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邪,于遮反。撰,仕免反。諸卦剛柔之體,皆以乾、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門”。撰,猶事也。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萬物雖多,無不出于陰陽之變。故卦爻之義,雖雜出而不差繆,然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所及也。故以為衰世之意,蓋指文王與紂之時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夫,音扶。當,去聲。斷,丁玩反。而微顯,恐當作“微顯而”?!伴_而”之而,亦疑有誤。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中,丁仲反。行,下孟反。肆,陳也。貳,疑也。
上第六章。此章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后皆放此。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辭》,《易》道復興。是故《履》,德之基也?!吨t》,德之柄也?!稄汀?,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稉p》,德之修也?!兑妗罚轮R??!独А?,德之辨也?!毒?,德之地也?!顿恪?,德之制也。履,禮也。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乎此,然后其德有以為基而立也。謙者,自卑而尊人,又為禮者之所當執(zhí)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修德以處憂患之事也,而有序焉?;?,所以立。柄,所以持。復者,必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變而常且久。懲忿窒欲以修身,遷善改過以長善,困以自驗其力,井以不變其所,然后能巽順于理,以制事變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稄汀?,小而辨于物?!逗恪?,雜而不厭?!稉p》,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独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顿恪?,稱而隱。易,以豉反。長,丁丈反。稱,尺證反。此如書之九德,禮非強世,然事皆至極?!吨t》以自卑而尊且光,《復》陽微而不亂于群陰,《恒》處雜而常德不厭,《損》欲先難,習熟則易,《益》但充長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動而及物,《巽》稱物之宜,而潛隱不露。《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昂托小敝?,下孟反。遠,袁萬反。寡怨,謂少所怨尤。辨義,謂安而能慮。
上第七章。此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遠,袁萬反。上,上聲。下,去聲。遠,猶忘也。周流六虛,謂陰陽流行于卦之六位。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此句未詳,疑有脫誤。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雖無師保,而常若父母臨之,戒懼之至。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揆,葵癸反。方,道也。始由辭以度其理,則見其有典常矣。然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也。
上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要,一遙反。下同。質,謂卦體。卦必舉其始終而后成體,爻則唯其時物而已。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易,去聲。此言初、上二爻。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夫,音扶。此謂卦中四爻。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爸摺敝糁?。《彖》,統(tǒng)論一卦六爻之體。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俱,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要,如字,又一遙反。下章同。此以下論中爻。同功,謂皆陰位。異位,謂遠近不同。四近君,故多懼。柔不利遠,而二多譽者,以其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勝,音升。三五同陽位,而貴賤不同。然以柔居之則危,唯剛則能勝之。
上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畫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當,去聲。道有變動,謂卦之一體。等,謂遠近貴賤之差。相雜,謂剛柔之位相同。不當,謂爻不當位。
上第十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邪,于遮反?!耙渍摺敝?,去聲。要,平聲。危懼故得平安,慢易則必傾覆,《易》之道也。
上第十一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夫,音扶。行、易,并去聲。阻,莊呂反。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煩,故簡,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也。是以其有憂患,則健者如自高臨下而知其險,順者如自下趨上而知其阻。蓋雖易而能知險,則不陷于險矣。既簡而又知阻,則不困于阻矣。所以能危能懼,而無易者之傾也。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說,音悅?!昂钪倍盅?。說諸心者,心與理會,乾之事也。研諸慮者,理因慮審,坤之事也。說諸心,故有以定吉兇。研諸慮,故有以成亹亹。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變化云為,故象事可以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來。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與,音預。天地設位,而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于是人謀鬼謀,雖百姓之愚,皆得以與其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象,謂卦畫。爻彖,謂卦爻辭。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惡,烏路反。不相得,謂相惡也。兇害悔吝,皆由此生。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卦爻之辭,亦猶是也。
上第十二章。
第一章
系辭上傳傳,去聲。后同。
《系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系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系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無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斷,丁亂反。見,賢遍反。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方,謂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兇者,《易》中卦爻占決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陰變?yōu)殛?,陽化為陰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陰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陰陽”,此之謂也。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蕩,徒浪反。此言《易》卦之變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蕩而為六十四。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此變化之成象者。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變化之成形者。此兩節(jié),又明《易》之見于實體者,與上文相發(fā)明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蓋凡物之屬乎陰陽者,莫不如此。大抵陽先陰后,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跡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以豉反。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難,故為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xié)力者眾,故有功。有親則一于內,故可久。有功則兼于外,故可大。德,謂得于己者。業(yè),謂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上第一章。此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于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象者,物之似也。此言圣人作《易》,觀卦爻之象而系以辭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言卦爻陰、陽迭相推蕩,而陰或變陽,陽或化陰,圣人所以觀象而系辭,眾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兇、悔吝者,《易》之辭也。得失、憂虞者,事之變也。得則吉,失則兇。憂虞雖未至兇,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蓋吉兇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谧詢炊吋?,吝自吉而向兇也。故圣人觀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則系之以此辭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柔變而趨于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于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兇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樂,音洛。《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玩者,觀之詳。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断筠o》變已見上。凡單言變者,化在其中。占,謂其所值吉兇之決也。
上第二章。此章言圣人作《易》,君子學《易》之事。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jié)而言。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此卦爻辭之通例。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陰。大,謂陽。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上“悔”,乎罪反。下“悔”,呼對反。介,謂辯別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于此憂之,則不至于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無咎矣。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以豉反。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上第三章。此章釋卦爻辭之通例。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兑住窌载?,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彌,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聯(lián)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意。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此窮理之事。以者,圣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暧纹墙?,散而為變,鬼之歸也。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知,音智。樂,音洛。“知命”之知,如字。此圣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而其知益深。隨處皆安,而無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篤。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里如此。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此圣人至命之事也。范,如鑄金之有模范。圍,匡郭也。天地之化無窮,而圣人為之范圍,不使過于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謂。如此,然后可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
上第四章。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具于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fā)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周子、程之子書,言之備矣。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知,音智。“不知”之知,如字。鮮,息淺反。仁陽知陰,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屬乎天,仁屬乎地,與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靜言。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顯,自內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fā)也。藏,自外而內也。用,謂機緘之妙,業(yè)之本也。程子曰:“天地無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备挥兄^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張子曰:“富有者,大而無外;日新者,久而無窮?!鄙^易,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理與書皆然也。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屬乎陽也。事,行事也,占之已決者,屬乎陰也。極數知來,所以通事之變。張忠定公言公事有陰陽,意蓋如此。陰陽不測之謂神。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上第五章。此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陰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于陰陽也。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音扶。下同。不御,言無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無所不有。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翕,虛級反。辟,婢亦反。乾坤各有動靜,于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虛,故以量言而曰廣。蓋天之形雖包于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兑住分詮V大者以此。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易,以豉反?!兑住分畯V大變通,與其所言陰陽之說,易簡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則如此。
上第六章。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知,音智。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后人所加也。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yè)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上第七章。
第八章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賾,雜亂也。象,卦之象,如《說卦》所列者。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斷,丁玩反。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無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惡,烏路反。惡,猶厭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則其例也?!傍Q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子”。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焙停P反。靡,音縻。行,下孟反。見,賢遍反。釋《中孚》九二爻義?!巴?,先號唃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斷,丁管反。臭,昌又反。釋《同人》九五爻義。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后實無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苯?,在夜反。錯,音措。夫,音扶。釋《大過》初六爻義。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贬尅吨t》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釋《乾》上九爻義。當屬《文言》,此蓋重出。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睅祝魴C。釋《節(jié)》初九爻義。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撘舱撸∪酥乱?,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辈兀爬朔?。釋《解》六三爻義。
上第八章。此章言卦、爻之用。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簡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于西北,二少位于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于外也。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簡本在“大衍”之后,今按宜在此。天數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數五者,二、四、六、八、十皆偶也。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偶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積也。三十者,五偶之積也。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謂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來者。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后掛。揲,時設反。奇,紀宜反。仂,郎得反。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蓋皆出于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之也。奇,所揲四數之余也。仂,勒于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后別起積分。如一掛之后,左右各一揲而一仂,故五者之中,凡有再仂,然后別起一掛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独ぁ分?,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期,音基。
凡此策數生于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余,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偶,奇圓圍三,偶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之,則為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策數,亦皆符會。蓋余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太陽。余二奇一偶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陰。二偶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偶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陰。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少陰退而未極乎虛,少陽進而未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陰計《乾》《坤》六爻之策數,余可推而知也。期,周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而概言之耳。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二篇,謂上、下經。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易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八卦而小成。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內卦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長,丁丈反。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兇,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行,下孟反。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佑神,謂助神化之功。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嘆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別上文也。
上第九章。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向,許兩反,古文響字。與,音預,下同。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fā)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向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兇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豆诙Y》“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參,七南反。錯,七各反。綜,作弄反。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后,更相考核,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薄俄n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庇衷唬骸皡⒅员任铮橹院蠀??!薄妒酚洝吩唬骸氨貐⒍橹!庇衷唬骸皡⑽椴皇??!薄稘h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贝俗阋韵喟l(fā)明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無思、無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幾,音機。下同。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為也。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上第十章。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笔枪适ト艘酝ㄌ煜轮?,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夫,音扶。冒,莫報反。斷,丁亂反。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兇,而成事業(yè)。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胺揭灾敝?,音智。下“知以”、“睿知”,并同。易,音亦。與,音預。夫,音扶。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圣人體具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無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無卜筮而知吉兇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夫,音扶。神物,謂蓍龜。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見,賢遍反。闔辟,動靜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圣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音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易》者,陰陽之變。大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詳見序例、《啟蒙》。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有吉有兇,是生大業(y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縣,音玄。探,吐南反。索,色白反。亹,亡偉反。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傲ⅰ毕乱捎嘘I文。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故勉。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見,賢遍反。此四者,圣人作《易》之所由也?!逗訄D》、《洛書》,詳見《啟蒙》?!兑住酚兴南螅允疽?;《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斷,丁亂反。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上第十一章。此章專言卜筮。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弊釉唬骸坝诱?,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贬尅洞笥小飞暇咆沉x。然在此無所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比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則可見矣。變通、鼓舞,以事而言。兩“子曰”字,疑衍其一。蓋“子曰”字,皆后人所加,故有此誤。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后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設問答處,正如此也。乾坤,其《易》之縵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兑住凡豢梢?,則乾坤或幾乎息矣!縵,與蘊同。邪,于遮反。幾,音機??z,所包蓄者,猶衣之著也。《易》之所有,陰陽而已。凡陽皆乾,凡陰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乾坤毀,謂卦畫不立;乾坤息,謂變化不行。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白兺ā倍?,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重出,以起下文。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卦,即象也;辭,即爻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行,下孟反。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上第十二章。
二 系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重,直龍反。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象,謂卦之形體也。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為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后卦有六爻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圣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辭以命其吉兇,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兇、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后見。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趣,七樹反。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吉兇者,貞勝者也,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則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觀,官換反。夫,音扶。觀,示也。天下之動,其變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阝貴然示人簡矣。確,苦角反。易,音異。阝貴,音頹。確然,健貌。阝貴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偶,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內,謂蓍卦之中。外,謂蓍卦之外。變,即動乎內之變。辭,即見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霸蝗恕敝?,今本作“仁”。呂氏從古,蓋所謂“非眾罔與守邦”。
上第一章。此章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yè)。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蒲交反。王,于況反。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罔,與網同。罟,音古。佃,音田。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斫,涉角反。耜,音似。耒,力對反。耨,奴豆反。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于此。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兑住罚焊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肚?、《坤》變化而無為。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刳,口姑反。剡,以冉反。木在水上也?!爸逻h以利天下”,疑衍。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下動,上說。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重,直龍反。柝,他各反。預備之意。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斷,丁緩反。杵,昌呂反。掘,其月反。下止,上動。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處,上聲。壯固之意。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衣,去聲。送死大事,而過于厚。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明決之意。
上第二章。此章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兑住坟灾?,理之似也。彖者,材也。彖言一卦之材。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效,放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诹弑疚?,因此而著。
上第三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墩稹贰ⅰ犊病?、《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奇,紀宜反。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行,下孟反。君,謂陽。民,謂陰。
上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弊釉唬骸疤煜潞嗡己螒]?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此引《咸》九四爻辭而釋之。言理本無二,而殊涂百慮,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為哉?必思而從,則所從者亦狹矣。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音申。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則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后有從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之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蠖,紆縛反。蟄,真立反。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精研其義,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無適不安,信之極也。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內外交相養(yǎng),互相發(fā)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下學之事,盡力于精義利用,而交養(yǎng)互發(fā)之機,自不能已。自是以上,則亦無所用其力矣。至于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張子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此上四節(jié),皆以釋《咸》九四爻義。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釋《困》六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弊釉唬骸蚌勒撸菀?。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鄙?,石亦反。隼,恤允反。括,古活反。括,結礙也。此釋《解》上六爻義。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酥^也?!毙?,音教。此釋《噬嗑》初九爻義?!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兑住吩唬骸涡缍?,兇?!焙?,河可反。去,羌呂反。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兑住吩唬骸渫銎渫觯涤诎??!贝酸尅斗瘛肪盼遑沉x。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兇?!圆粍倨淙我?。”知,音智。鮮,仙善反。折,之設反。饣束,音速。渥,烏角反。勝,音升。此釋《鼎》九四爻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睅祝魴C?!跋纫姟敝?,音現。斷,丁玩反。望,無方反。此釋《豫》六二爻義?!稘h書》“吉之”之間,有“兇”字。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兑住吩唬骸贿h復,無只悔,元吉?!睅?,音機?!皬托小敝畯?,芳服反。只,音其。殆,危也。庶幾,近意,言近道也。此釋《復》初九爻義?!疤斓亟s縵,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兑住吩唬骸诵?,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灾乱灰病!苯s,音因。縵,紆云反。絪縵,交密之狀。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形化者也。此釋《損》六三爻義。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薄耙灼洹敝?,去聲。此釋《益》上九爻義。
上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邪,于遮反。撰,仕免反。諸卦剛柔之體,皆以乾、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門”。撰,猶事也。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萬物雖多,無不出于陰陽之變。故卦爻之義,雖雜出而不差繆,然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所及也。故以為衰世之意,蓋指文王與紂之時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夫,音扶。當,去聲。斷,丁玩反。而微顯,恐當作“微顯而”?!伴_而”之而,亦疑有誤。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中,丁仲反。行,下孟反。肆,陳也。貳,疑也。
上第六章。此章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后皆放此。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辭》,《易》道復興。是故《履》,德之基也?!吨t》,德之柄也?!稄汀?,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稉p》,德之修也?!兑妗罚轮R??!独А?,德之辨也?!毒?,德之地也?!顿恪?,德之制也。履,禮也。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乎此,然后其德有以為基而立也。謙者,自卑而尊人,又為禮者之所當執(zhí)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修德以處憂患之事也,而有序焉?;?,所以立。柄,所以持。復者,必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變而常且久。懲忿窒欲以修身,遷善改過以長善,困以自驗其力,井以不變其所,然后能巽順于理,以制事變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稄汀?,小而辨于物?!逗恪?,雜而不厭?!稉p》,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独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顿恪?,稱而隱。易,以豉反。長,丁丈反。稱,尺證反。此如書之九德,禮非強世,然事皆至極?!吨t》以自卑而尊且光,《復》陽微而不亂于群陰,《恒》處雜而常德不厭,《損》欲先難,習熟則易,《益》但充長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動而及物,《巽》稱物之宜,而潛隱不露。《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昂托小敝?,下孟反。遠,袁萬反。寡怨,謂少所怨尤。辨義,謂安而能慮。
上第七章。此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遠,袁萬反。上,上聲。下,去聲。遠,猶忘也。周流六虛,謂陰陽流行于卦之六位。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此句未詳,疑有脫誤。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雖無師保,而常若父母臨之,戒懼之至。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揆,葵癸反。方,道也。始由辭以度其理,則見其有典常矣。然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也。
上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要,一遙反。下同。質,謂卦體。卦必舉其始終而后成體,爻則唯其時物而已。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易,去聲。此言初、上二爻。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夫,音扶。此謂卦中四爻。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爸摺敝糁?。《彖》,統(tǒng)論一卦六爻之體。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俱,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要,如字,又一遙反。下章同。此以下論中爻。同功,謂皆陰位。異位,謂遠近不同。四近君,故多懼。柔不利遠,而二多譽者,以其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勝,音升。三五同陽位,而貴賤不同。然以柔居之則危,唯剛則能勝之。
上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畫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當,去聲。道有變動,謂卦之一體。等,謂遠近貴賤之差。相雜,謂剛柔之位相同。不當,謂爻不當位。
上第十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邪,于遮反?!耙渍摺敝?,去聲。要,平聲。危懼故得平安,慢易則必傾覆,《易》之道也。
上第十一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夫,音扶。行、易,并去聲。阻,莊呂反。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煩,故簡,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也。是以其有憂患,則健者如自高臨下而知其險,順者如自下趨上而知其阻。蓋雖易而能知險,則不陷于險矣。既簡而又知阻,則不困于阻矣。所以能危能懼,而無易者之傾也。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說,音悅?!昂钪倍盅?。說諸心者,心與理會,乾之事也。研諸慮者,理因慮審,坤之事也。說諸心,故有以定吉兇。研諸慮,故有以成亹亹。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變化云為,故象事可以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來。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與,音預。天地設位,而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于是人謀鬼謀,雖百姓之愚,皆得以與其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象,謂卦畫。爻彖,謂卦爻辭。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惡,烏路反。不相得,謂相惡也。兇害悔吝,皆由此生。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卦爻之辭,亦猶是也。
上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