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見于明朝初年趙撝謙《六書本義》。此圖的出世年代當(dāng)在元代,是從八宋代以來流傳的《伏羲八卦圖》演變而來。其演變的前提是必須把八卦的原本符號用黑白塊替代,然后以“∽”曲線中分巽之初爻、坎之中爻、艮之上爻、兌之上爻、離之中爻、震之初爻,再以巽初爻之半黑補震初爻之半白、離中爻之半黑補坎中爻之半白、兌上爻之半黑補艮上爻之半白,最后把離初爻與坎初爻的扇形塊變畫作“魚眼”狀,并抹去八分線及內(nèi)二圓周線,即得此“天地自然河圖”。如果要演變得與此圖重合,關(guān)鍵則在于內(nèi)一圓的半徑應(yīng)該是外一圓半徑的二分之一,而中一圓的半徑則是外一圓半徑的四分之三。
胡渭《易圖明辨》引明初宋濂說:“新安羅端良(羅愿字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焙芸赡芫褪侵复藞D而言。
《天地自然河圖》原本是《伏羲八卦圖》的衍圖,待其出世之后,即故神其說,本末倒置地謂八卦由此圖而出。以黑白塊替代八卦原本符號而作“易圖”始于南宋的朱熹,沒有以黑白塊替代卦爻原本符號之舉,就不會有這樣的演變易圖問世。成書于南宋末的《周易圖》一書中無此圖,至明初于《六書本義》中始見此圖,則知此圖出世的時間當(dāng)在元代。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易圖問世之初并不叫作“太極圖”,而是稱之為“河圖”。之所以有“河圖”之名,是本《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之說而命之,為的是說“圣人則之”這樣的圖而“畫八卦”。到了明代中葉,章潢于《圖書編》中始改稱此圖為“古太極圖”。之所以要加一“古”字,為的是要與周敦頤《太極圖》有所區(qū)別。
這樣易圖黑白分明,陰消陰息的變化一目了然,與漢代以來流傳之“陽生于子,陰生于午”說有合。這大概就是此圖一經(jīng)出世之后即被人們接受并不斷“神化”的緣由了吧?
嚴格說來,朱熹以一黑塊為陰、一白塊為陽,作《伏羲八卦次序》圖時以之為“兩儀”,到“兩儀生四象”時,又把白塊“一分為二”、黑塊“一分為二”,“四象生八卦”時,又把白塊“二分為四”、黑塊“二分為四”,則乾三白為四分一白塊所得;坤三黑為四分一黑塊所得,這就違背了邵雍所謂“獨陽不生,寡陰不成”、“陽得陰而生,陰得陽而成”、“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得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唱”諸說的本義。更何況卦爻原本符號“——”是不能“一分為二”的呢?可見,由先見于兩宋間人朱震、王湜、楊甲等人所列之《伏羲八卦圖》而演變作《天地自然河圖》,就必須承繼朱熹黑白塊《伏羲八卦次序》圖中所隱含著的舛誤。
胡渭《易圖明辨》引明初宋濂說:“新安羅端良(羅愿字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焙芸赡芫褪侵复藞D而言。
《天地自然河圖》原本是《伏羲八卦圖》的衍圖,待其出世之后,即故神其說,本末倒置地謂八卦由此圖而出。以黑白塊替代八卦原本符號而作“易圖”始于南宋的朱熹,沒有以黑白塊替代卦爻原本符號之舉,就不會有這樣的演變易圖問世。成書于南宋末的《周易圖》一書中無此圖,至明初于《六書本義》中始見此圖,則知此圖出世的時間當(dāng)在元代。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易圖問世之初并不叫作“太極圖”,而是稱之為“河圖”。之所以有“河圖”之名,是本《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之說而命之,為的是說“圣人則之”這樣的圖而“畫八卦”。到了明代中葉,章潢于《圖書編》中始改稱此圖為“古太極圖”。之所以要加一“古”字,為的是要與周敦頤《太極圖》有所區(qū)別。
這樣易圖黑白分明,陰消陰息的變化一目了然,與漢代以來流傳之“陽生于子,陰生于午”說有合。這大概就是此圖一經(jīng)出世之后即被人們接受并不斷“神化”的緣由了吧?
嚴格說來,朱熹以一黑塊為陰、一白塊為陽,作《伏羲八卦次序》圖時以之為“兩儀”,到“兩儀生四象”時,又把白塊“一分為二”、黑塊“一分為二”,“四象生八卦”時,又把白塊“二分為四”、黑塊“二分為四”,則乾三白為四分一白塊所得;坤三黑為四分一黑塊所得,這就違背了邵雍所謂“獨陽不生,寡陰不成”、“陽得陰而生,陰得陽而成”、“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得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唱”諸說的本義。更何況卦爻原本符號“——”是不能“一分為二”的呢?可見,由先見于兩宋間人朱震、王湜、楊甲等人所列之《伏羲八卦圖》而演變作《天地自然河圖》,就必須承繼朱熹黑白塊《伏羲八卦次序》圖中所隱含著的舛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