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講 明代的易圖:曹端的《太極圖說述解》

易圖講座 作者:


  曹端(1376一1434年),明澠池(今屬河南)河南人,字正夫,永樂中舉人,授霍州學(xué)正,學(xué)者稱月川先生?!睹魇?儒林傳》謂其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問其父。及長則專心性理之學(xué),讀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及張載《西銘》,嘆曰:“道字是矣!”平生以倡明絕學(xué)為己任,其學(xué)務(wù)躬行實踐,著《太極圖說述解》一卷、《通書述解》二卷、《西銘述解一卷。論者推為“明初理學(xué)之冠”。

  《太極圖說述解》一書作于明宣宗宣德戊申(1428年),主要是本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極圖》引朱熹之說而詮釋之。惟于“太極不自會動靜”方面與朱熹見解不同,卷末附“辨戾”而辨《朱子語類》說之失,此則與諸多雷同附和者不同。其自敘曰:“太極者,象數(shù)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朕之目,是生兩儀,則太極固太極;兩儀生四象,則兩儀為太極;四象生八卦,則四象為太極,推而至六十四卦生之者,皆太極焉?!舴蝈ハ茏樱處熞?,其于羲圖亦偶未之見焉,然而心會大極體用之全,妙太極動靜之機(jī),雖不見羲跡,而直入羲堂矣。于是手太極圖而口其說以示二程,則又為理學(xué)之一初焉。何也?蓋孔子而后,論太極者皆以氣言,老子道生一,而后乃生二,莊子師之曰道在太極之先,曰一,曰太極,皆指作天、地、人三者,氣形已具而混淪未判之名。道為一之母,在太極之先,而不知道即太極,太極即道。以通行而言,則曰道;以極致而言,則曰極;以不雜而言,則曰一。夫豈有二耶?列子混淪之云,《漢志》含三為一之說,所指皆同。微周子啟千載不傳之秘,則孰知太極之為理而非氣也。且理,語不能顯,默不能隱,固非圖之可形,說之可狀,只心會之何如耳。二程得周子之圖說,而終身不以示人,非秘之,無可傳之人也。是后有增周說首句曰“自無極而為太極”,則亦莊老之流;有謂太極上不當(dāng)加無極二字者,則又不知周子理不離乎陰陽,不雜乎陰陽之旨矣。亦惟朱子克究厥旨,遂尊以為經(jīng)。而注解之真,至當(dāng)歸一說也。至于《語錄》,或出講究未定之前,或出應(yīng)答倉卒之際,百得之中不無一失,非朱子之成書也。……端成童業(yè)農(nóng),弱而學(xué)儒,漸脫流俗,放異端,然尚靡于科舉之學(xué)者二十余年。自強(qiáng)而后,因所學(xué)而潛心玩理,凡十年之間,稍有一發(fā)之見,而竊患為成書所病者,如前所云,乃敢于講授之際,大書周說而分布朱解。倘朱解中有未易曉者,輒以所聞釋之,名曰《述解》,用便初學(xué)者之講貫而已,非敢瀆高明之觀聽也?!?br />
  曹端本朱熹就潘興嗣《濂溪先生墓志銘》之考證,認(rèn)為《太極圖易說》是周敦頤“手太極圖而口其說以示二程”,是為有見。又辨陸九淵所謂“又加無極二字,是頭上安頭”說,是“不知周子理不離陰陽,不雜乎陰陽之旨”,又謂如將《太極圖易說》首句作“自無極而為太極”,則是“莊老之流”。此皆本其欲將朱熹之疏解“至當(dāng)歸一說”的主張而發(fā)。卷首所列《太極圖》,不取朱震《漢上易傳卦圖》所列周敦頤本圖,而用朱熹改造之圖(第二層圖式,“陽動”標(biāo)于左,“陰靜”標(biāo)于右,第三層圖式,“水”過中土與“木”相連,又“火”與“水”交叉之后與第二層圖式相連.不取“分土王四季”之義,而取五行相生和以第二層圖式為坎、離說),皆本朱熹之意而述解之。

  卷末“辨戾”曰:“先賢之解太極圖說,固將以發(fā)明周子之微奧,用釋后生之疑惑矣。然而有人各一說者焉,有一人之說而自相齟齬者焉。自周子謂“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陰陽之生,由乎太極之動靜,而朱子之解極明備矣。其曰‘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尤不異焉。及觀《語錄》,卻謂太極不會自動靜,乘陰陽之動靜而動靜耳。遂謂理之乘氣,猶人之乘馬,馬之一出一入,而人亦與之一出一入,以喻氣之一動一靜,而理與之一動一靜,若然,則人為死人,而不足以為萬物之靈,理為死理,而不足以為萬化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貴哉?今使活人乘馬,則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馭之何如耳?;罾硪嗳?,不之察者,信此則疑彼矣,信彼則疑此矣。經(jīng)年累歲,無所折衷,故為《辨戾》,以告夫同志君子云?!辈芏舜吮媸羌础段墓渍f》卷一“問:太極者本然之妙;動靜者,所乘之機(jī)也,如何?先生曰: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嘗相依而未嘗相離也。太極猶人,動靜猶馬,馬所以載人,人所以乘馬,馬之一出一-入,人亦與之一出一入。蓋一動一靜,而太極之妙未嘗不在焉”一段語錄而發(fā)。至于“太極動靜”,則朱熹駁梁文叔“太極兼動靜”之說時曾曰:“不是兼動靜,太極有動靜也”(《文公易說》卷一),而所謂“氣行則理亦行”,則是本“周子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如言太極動是陽,動極而靜,靜便是陰,動時便是陽之太極,靜時便是陰之太極,蓋太極在陰陽里”(《朱子語類》卷七十五)之說而來。朱熹主張“太極只是個渾淪底道理,里面包含陰陽、剛?cè)?、奇偶,無所不有”,“太極之所以為太極,卻不離乎兩儀、四象、八卦”(同上)。所以,其以人乘馬之一出一入喻太極一理之動靜,所要闡明的是太極不離乎陰陽動靜,既曰“太極有動靜”,則并非謂太極為“死理”。至于“卻謂太極不會自動靜,乘陰陽動靜而動靜”語,是曹端個人就《語錄》理解而言,非出于《語錄》。乘馬而行者,必為活人,其馬之出入必由人來駕馭,焉有“死人”能乘馬出入之理?一般因曹端此之《辨戾》,而謂其于開理學(xué)方面有所見樹,修正了朱熹論太極動靜時的“乘載”觀念,明確地反映出二程以理作為氣之動靜所以然的思想云云,其實,曹端所謂朱熹有“氣之一動一靜,而理與之一動一靜”之比喻,則是出于對《語錄》之意的曲解而已。門人所記朱熹論說太極的語錄有很多條,皆無此義。

  明初朱元璋推崇朱熹理學(xué),曹端亦因以宋代理學(xué)授徒而有名。其《太極圖述解》一書主述朱熹見解并主張立為“歸一”之說而外,又識其小疵而稍有“發(fā)明”,則其地位亦由此而提高。今天看來,其明初“醇儒”、理學(xué)大家之稱,亦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處?!白詿o極而為太極”本是洪邁所修《國史》錄入之文,其本當(dāng)出云朱震原本《周易圖》(今見《漢上易傳卦圖》之“無極而太極”語,似為后人據(jù)朱熹說而‘改),“自無極而為太極”之說則本漢儒鄭玄注《乾鑿度》“天地本無形而得有形,則有形生于無形矣”之說而來,北宋時期,劉牧、邵雍及周敦頤皆宗“太極一氣”說,劉牧、周敦頤本“分土王四季”之傳統(tǒng)說法,以四季為四象,邵雍、周敦頤又皆不諱言“無極”,在三教合流的文化思潮里,這并不奇怪。至南宋道教空前發(fā)展的形勢下,朱熹為著發(fā)展理學(xué)的需要而改為“太極一理”說。其實,“無極而太極”、“無極而為太極”、“自無極而為太極”等說,又何嘗不是在說“有生于無”?一氣渾淪,開辟而為天地,又如何成了老、莊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后人以朱熹詮釋的《太極圖易說》來理解周敦頤的“理

  學(xué)”,是否為周敦頤的本意,只有就朱熹改造之圖與疏解作“定論”了。曹端一本朱熹理學(xué)觀點而為周子《太極圖易說》作“述解”,實在是無多少發(fā)明,相形之下還不如王申子、鮑寧之解說接近周子本意。

  老莊所謂的“無”是“無有”,并非“無無”。“有生于無”是指“有形生于無形”而言。“易有太極”,就是說“太極”為“有”,“自無極而為太極”就是言“太極”之“有生于無”?!暗馈?、“神”、“一氣”、“樸”、“無極”、“玄”等皆為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的宇宙論中的概念,而皆為描述“陰陽不測”、“天地未形”之前狀態(tài)的哲學(xué)概念。而其時所謂之“理”是指天地萬物之理言,并有“一道萬理”之說,至二程方以“道”為“理”,有“理一分殊”之說,到了朱熹,則又向前發(fā)展了一大步,直謂“太極”就是“一理”,其自太極而始的“一分為二”,其實就是把一理分作萬理。周子所謂的“動靜”,是指“太極”的動靜而言,是以“太極”為一氣,至朱熹主“太極一理”說時,則“理不會動靜”,于是就把周子的“動陽”與“靜陰”改作“陽動”與“陰靜”。至曹端雖辨朱熹有“死理”之喻,然其并不知朱熹的舛誤本在于以“太極”為一理說,所以辨來辨去,并沒有抓住要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