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講 明代其他易學著作中的的易圖

易圖講座 作者:


  明代其它著作中的易圖,是指其它易學著作中的易圖而言。其它易學著作主要有鮑寧《天原發(fā)微各類圖》、汪敬《易學象數(shù)舉隅》、蔡清《易經(jīng)蒙引》、黃芹《易圖識漏》、梅鷟《古易考原》、左輔《太極后圖說》、金賁亨《學易記》、葉良配《周易義叢》、徐體乾《周易不我解》、盧翰《易經(jīng)中說》、龍子昂《看易凡例圖說》、楊時喬《周易全書》、賀止《圖卦億言》、劉日曦《易圖思解》、張元蒙《讀易纂》、孫從龍《易意參疑》、徐師曾《今文周易演義》、李本固《周易古本全書匯編》、朱謀瑋《周易象通》、劉宗周《易鈔圖說》、李奇玉《雪園易義》、喬中和《說易》、董說《易發(fā)》、馬一龍《元圖大衍》等。這些著作中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易圖,今分節(jié)敘述之。

  1、明初鮑寧辨正宋鮑云龍的《天原發(fā)微》,于是書卷前增“各類圖”,有《河圖之圖》、《洛書之圖》、《伏羲則圖作易》、《周子太極圖》、《易有太極》、《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圓圖》、《伏羲六十四卦方圖》、《十二月卦氣圖》、《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次序》、《洪范九疇圖》、《天地四象圖》、《明魄朔望圖》、《閏月定時成歲圖》、《日月會辰圖》、《日月九道圖》、《五聲八音圖》、《六律六呂圖》,計二十二幅圖。其中列朱熹《周易本義》圖八幅(無《卦變圖》)、朱熹改定《周子太極圖》一幅。所列《天地四象之圖》(見圖一百五十四)后被黃百家采入《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之中,所列《文王六十四卦次序》即為先見于楊甲《六經(jīng)圖》中的《序卦圖》,亦即稅與權(quán)《易學啟蒙小傳》中的《后天周易序卦圖》。諸圖中,唯依《周子太極圖》衍得之《易有太極》圖(見圖一百五十五),可謂探得周敦頤建圖之本意,曰:“周子太極圖與易系辭表里相合”。

  2、婺源汪敬著《易學象數(shù)舉隅》二卷,成書于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是書本朱熹《易學啟蒙》而發(fā)揮,卷上列《天地自然易圖》(即十數(shù)《河圖》與九數(shù)《洛書》之圖)、《先天卦圖》(即《伏羲八卦圖》)、《后天卦圖》(即《文王八卦圖》)、《上下經(jīng)卦圖》(即《序卦圖》)、《卦畫象數(shù)會通圖》(即《伏羲六十四卦圖》),卷下列《先天衍數(shù)圖》、《五行參兩數(shù)圖》、《八干配卦象數(shù)圖》、《卦氣象數(shù)圖》(為《先天圖》六十四卦圓圖配以二十四節(jié)氣圖)、《八卦納甲象數(shù)體用圖》、《宮春來往圖》、《十三卦器象圖》、《九卦通釋圖》、《先天太極象數(shù)會通圖》(為“先天八卦圖”內(nèi)置十數(shù)“河圖”之圖)。汪氏所列十二幅易圖,其中采《易學啟蒙》五幅,余則多為前人之圖,唯其《先天衍數(shù)圖》(見圖一百五十六)為新穎,上一○示“太極”,之下“—”與“--”為兩儀,之下四○為四象,之下以八數(shù)圓圖示八卦。圖說:“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八卦吉兇,此吾夫子之易,而為象數(shù)之機括也。觀四象之一二三四,錯而綜之,一與四合,參而兩之,二與三合,衍之至于五十五數(shù),不假圖書而可見也。是故兩儀生四象之數(shù),則具大衍之數(shù),四象生八卦之數(shù),則具乾坤二策之數(shù),八卦定吉兇之數(shù),則具二篇之策之數(shù),或加或減,而一六之數(shù)定焉?!贝藙t出于汪氏之發(fā)明。

  3、晉江蔡清(1453—1508)著《易經(jīng)蒙引》十二卷。以發(fā)明朱熹《周易本義》為主,卷十則列“河圖數(shù)”、“五行方位”、《周子太極圖》第三層圖式等圖,謂“萬世文字之祖起于易,易祖于河圖,河圖者天之文也”、“河圖是易數(shù)祖宗也”、“是太極圖所以明易也,故今學易者須證之周子圖書”。

  4、蔡清弟子龍巖黃芹著《易圖識漏》一卷。是書成于正德丁卯(1507年),列圖二十七幅。采《易學啟蒙》八卦橫圖、圓圖,曰:“竊謂上二圖亦似贅”、“似乎邵、朱之時已有此圖也邪?”又列《陽動陰靜圖》(曰:“竊仿周子太極圖中陽動陰靜圖而作也”)、《六十四卦陽動陰靜圖》(曰:“竊仿陳布衣天地圣人之圖而作也”)、《伏羲本河圖以作易圖》、《先天八卦合洛書數(shù)圖》,此外還有表示歷法、卦氣之圖。其用乃在于借圖闡明心學。是書又列泉南布衣陳真晟《天地圣人之圖》、《君子法天之圖》二圖及圖說。黃氏堅信《先天圖》出自伏羲,此說乃本朱熹“先天圖是伏羲本圖”說而出。所引陳真晟“謹述”,曰:“自伏羲畫卦示精之后,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傳之顏、曾、思、孟,及孟氏沒遂失其傳”云云,則是臆造之八卦傳承世系。

  5、旌德梅(正德癸酉舉人)著《古易考原》三卷。是書列十數(shù)《河圖》(曰:“伏羲則河圖以生蓍,則洛書以作龜。河圖之則即大衍是也”、“洛書之則未詳,其后神禹時洛亦出書”)、《河圖衍數(shù)圖》、《伏羲則河圖衍數(shù)為大衍之數(shù)圖》、《互體圖》(采吳澄圖及說)等易圖。梅氏以九十九為“大衍之數(shù)”,以五十數(shù)為體,四十九數(shù)為用,此則不見前人有是說。

  6、明弘治丙辰(1496年)進士左輔著《太極后圖說》一卷。所謂“太極后圖”是將周子“數(shù)圖合為一圖”。清嘉慶五年(1580)后學趙紹祖書于卷后曰:“先生以周子原圖,太極之外,動靜、五行、男女、萬物各為一圖,而于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太極本無極之旨,有所未盡,故復合為此圖,以闡其意?!弊笫显唬骸疤珮O有圖,自周自濂溪始。蓋周子本之先天、后天,先天、后天本之河圖、洛書。然圖書以數(shù)為圖,而虛其中數(shù)則太極也。先天、后天以卦為圖,而主之無象,具之無朕,宰之以帝,妙之以神,則太極也。太極以理為圖,而理本無極也。無極即易之所謂神也,故為之空圈以圖之,而復動靜有圖,五行有圖,男女、萬物各有其圖,故足以盡太極之道矣。然太極一圈,別立于陰陽、五行、男女、萬物之上,則有異乎行而上下之謂焉,此其圖之所以不盡意也。輔之不敏,不敢妄有所議,然聞之傳曰‘易有太極’,則太極實不出于陰陽之外,乃敢竊取夫子之意,而發(fā)揮周子之圖。陰陽有變,變中有理,而理即太極,則不必分為數(shù)圖,而精粗上下無所不盡矣?!弊笫媳局祆涮珮O一理之說,而不準周敦頤“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之說,不知周敦頤《太極圖》五層圖式本是太極一○圖之分節(jié)衍說,不知當“會五于一”看此圖,不知處處皆太極之圖意,以自作之“合一”圖示“太極一理”,實是蛇足。《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以圖釋之,各重一節(jié)易義則有五層之分,統(tǒng)體則一○之圖盡之。周敦頤乃以“無極”為“神”,“太極”為物之一氣,故有一○之圖以示之。既謂“太極”為“理”,一○之圖將示何“理”?既有周敦頤《太極圖》,則左氏之圖實不可取。

  7、金賁亨《學易記》五卷。卷一本《周易本義》“論卷首九圖”,其論“河圖洛書”引《易纂言外翼》之說,謂吳澄馬背旋毛、龜背坼甲之說為“草廬此說,亦似有見”;論“先天圖凡四圖”引朱熹“先天乃伏羲本圖”之說,謂“橫圖是畫卦自然次序,故可見其數(shù)之逆,若圓圖本列方位,而數(shù)之逆順,非所重矣”;論“后天圖凡二圖”曰:“先天非無用也,而重在體,后天非無體也,而重在用”,謂朱子、邵子、胡玉齋、蔡西山、李隆山、項平庵之論“皆是”;論“卦變圖”曰:“竊疑此圖而未能究其義”、“本義所指者十九卦而已,不知圣人何獨取此數(shù)卦之變,而他不復言也”、“謂無卦變不可也,謂某卦變自某卦不可也,謂某卦變某卦不變不可也。蓋易道無窮,圣人觀象取義,并非一例,隨其卦之所重與象之易見者,各指以示人,非特以其變而言也”,此說亦為有見。又論《周子太極圖》曰:“周自太極圖,深明易道,得群圣之心,而所謂無極而太極者,尤足以發(fā)明孔子未發(fā)之旨?!蔽覀儜斪⒅亟鹗险J為周敦頤《太極圖》“深明易道”、“發(fā)明孔子未發(fā)之旨”之說。由此可見,時至明代中葉尚無所謂《周子太極圖》源于異端者。

  8、嘉靖癸未(1523年)進士臺州太平人葉良配著《周易義叢》十六卷。是書卷首“圖說一”列《河圖》(十數(shù))、《洛書》(九數(shù))、《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黑白位大橫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即《先天圖》)、《河圖序數(shù)圖》、《洛書序數(shù)圖》、《先天則河圖生數(shù)圖》、《先天則河圖方位圖》、《先天合洛書圖》、《先天變后天圖》、《周易反對卦變圖》、《周易爻變圖》、《太玄準京氏卦氣圖》,計十三圖。其圖多本朱熹《周易本義》而出,所據(jù)十數(shù)《河圖》與九數(shù)《洛書》衍出之六圖,自注“皆出玉峰車氏宇宙略紀”。此六圖可視為后來李光地、江永、胡煦、張楚鐘等人推衍“河洛”圖書的先驅(qū)。其圖所謂“序數(shù)”僅取個位,如“河圖序數(shù)”:“一生三、三生九、九生三十七為七”,“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為六”?!斗磳ω宰儓D》則準李挺之《變卦反對圖》衍得,《爻變圖》則諄朱熹變占圖而衍得。《太玄準京氏卦氣圖》之出處,則自注:“右圖見唐王涯纂釋太玄經(jīng)”。此圖以《易》卦與《玄》之方、州、部、家合為一圖(見圖一百五十六),圖說:“說者曰,卦氣起于中孚,京房傳于焦贛,焦贛得之隱者。以四正卦分主四方為方伯,監(jiān)司之宮用坎、離、震、兌者,是二至二分之日,四時專主之氣,以復、臨、泰、壯、夬、乾、姤、觀、剝、坤為十二辟卦,卦主十二月,且分四十八卦為公、侯、卿、大夫,而六日七分之說生焉。卦氣以中孚為冬至之初,頤上九為大雪之末,太玄仿之,亦以中為陽氣開端,冬至初也。養(yǎng)有奇贏二贊,大雪末也。皆以京氏譜圖為次序,特變其名稱爾?!币蚱渲^此圖出自唐代,錄而存之可資易圖研究之參考。

  9、嘉靖癸未(1523年)進士長淮衛(wèi)人徐體乾著《周易不我解》六卷(今只存第一卷),自序謂嘗得“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而著此書?!扒堔q”列《希夷龍圖》(北斗星點之圖),又有《乾六位配四時之圖》(分六圖:子丑月龍圖、寅卯月龍圖、辰巳月龍圖、午未月龍圖、申酉月龍圖、戌亥月龍圖)、《龍日夕惕圖》(自注:“希夷龍圖”)、《淵星分野之圖》(自注:“希夷龍圖”),皆為有北斗之星點圖。又有以卦畫所作之《乾坤剛?cè)峥偤蠒円怪畧D》和《陰陽刑德七舍圖》(自注:“淮南有說無圖”)。朱熹嘗謂“龍圖是假書,無所用”,徐體乾所得“希夷易”一卷,亦必為后人假托之書。其所列“龍圖”不是黑白點數(shù)圖,而是以線連空心圓點之星圖,徐氏主《乾》卦為“龍星”之說,謂“周易實以星為龍矣,若非星也,豈得朝夕見乎?”故其圖多以“龍星”立說,有“黃昏龍潛在子”、“平旦龍見于午”、“龍在天中”、“龍夕惕于西南”、“平旦龍見于東北,晝晦其形”等圖說。觀徐氏所出諸“龍圖”,可知時至明代中葉猶有以“龍圖”釋《乾》卦卦爻辭者,其說發(fā)前人之未發(fā),可備易圖研究之參考。

  10、嘉靖甲午(1534年)舉人潁川盧翰著《易經(jīng)中說》四十四卷。是書以朱熹《周易本義》之圖與自衍之圖穿插于經(jīng)傳之中,多達百于幅。釋文多引陳氏(?。?、林氏(希元)之說。雖以《周易本義》及胡方平、胡一桂之書為藍本,然其間亦多有駁朱熹說之處,如謂“不可便以朱子之說為孔子之說也”。是書體例與劉定之《易經(jīng)圖釋》相類,釋《經(jīng)》、《彖》、《象》、《文言》,多以圖附之,如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則附以《周子太極圖》,曰:“乾道變化,即太極動靜,互為其根,陽變陰合,五氣順布,而四時行焉者也。氣中有理,在理乘氣以出也。到各正、保和處,氣載理以入矣。變化,須想象其事意,《本義》但釋開字面耳,如參伍字,一般不必拘?!贬尅断缔o》“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則附《伏羲八卦方位》、《納甲圖》、《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圖,曰:“此所謂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者也。自今觀之,此圖之中分明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交,固不止于雷霆、風雨而已也”、“此所謂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者也?!轮匏废彝?,與先天八卦甚相符合,虞翻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此甚簡明,故錄舊圖以見意云”、“十二月卦氣,自復之冬至以至姤之夏至,一歲之寒暑具焉,易有變化,故具此義,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尤為直截明當,故僅錄之。”釋《說卦》“帝出乎震”一章,則附《文王八卦方位》圖,曰:“后天卦位,取卦名義,非如先天以畫為次,此章發(fā)明其意義之所在。”要之,盧氏以前人之成圖與自衍之圖解釋經(jīng)傳,既引漢儒之說又引宋儒及明人之說,頗為冗雜。所列之圖既有卦象之圖又有文字連線之圖,亦多附會。繼南宋鄭東卿以易圖釋《易經(jīng)》卦爻辭之后,明代又有劉定之、盧翰以圖釋《經(jīng)》、《傳》之舉。此亦本古人“圖左書右”之說而為,圖則為佐書之不能盡而設(shè)。此亦為易圖學史中之一斑。

  11、嘉靖時舉人泰和龍子昂著《看易凡例圖說》一卷。是書專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九圖而為之解,無甚新意。由此書可見明代易圖學一以朱熹易圖為宗之概況。

  12、嘉靖乙丑(1565年)進士上饒人楊時喬著《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是書分六部:“論例”二卷、“今文”九卷、“易學啟蒙”五卷、“易考”二卷、“龜卜考”一卷,每部皆有自序。其“周易全書易學啟蒙”五卷,其卷一“本圖書第一”,以錄朱熹《易學啟蒙》為主,間采趙撝謙《六書本義》之《天地自然河圖》、章潢《圖書編》之《古河圖》、《古洛書》等圖,衍出諸多小圖,其中尤以陰陽“旋毛”、“坼甲”之細圖為多,曰:“較之諸儒則優(yōu),謹存以俟考者”。卷末則外加“圖書太極”內(nèi)容,出《河圖三五配合》、《河圖十五配合》諸圖以論之。卷二“原卦畫第二上”及卷三“原卦畫第二下”,備列“先天”與“后天”諸圖,間引諸家之說以補充之。卷二以朱熹本圖為主,卷三則“及于卦畫之所自出者”之太極,采前人“卦氣”、“三十六宮”等圖以為之說。余則為揲蓍、變占之圖。其“易考”二卷,考京房《易傳》,采“十二月卦氣圖”、“卦氣直日圖”、唐一行“橫圖”,考《火珠林》,采《納甲圖》、《渾天六位圖》、《卦象立成圖》等。明儒之易學著作,多本抄圖與抄說而間附以論說之體例而成書,如錢一本的《像抄》等,楊時喬亦本此體例而成《周易全書》。如果我們溯“龍馬旋毛河圖”與“神龜坼甲洛書”之源,則是始于元代的吳澄,而詳細陰陽“旋毛”之圖畫,則是自楊時喬之《周易全書》始。此后方以智的《周易時論圖象幾表》、高雪君的《易經(jīng)來注圖解》卷末之“周易采圖”所列“旋毛”諸圖及今見于河南孟津負圖寺之清代碑刻“旋毛河圖”,皆發(fā)端于《周易全書》。

  13、隆慶庚午(1570年)舉人廬州賀止著《圖卦億言》四卷。是書以“河洛圖書”為圣人作《易》之本,卷一為“圖書八卦說”,卷二為“六十四卦說”、“太極圖說”,卷四為“卦系雜言”,卷四為“圖卦續(xù)言”。其圖及說皆本朱熹《易學啟蒙》而推衍,如謂“河圖為先天之體,洛書為后天之用”,亦是拾掇前人之說。

  14、萬歷壬午(1582年)婁東張元蒙著《讀易纂》五卷首一卷。是書首一卷列《周子太極圖》,錄“莊渠魏先生”之《太極圖解》(門人鄭若曾所記)。其解頗具時代意義,大有出于三教合一思想之闡述,今錄之如下。

  太極圖解

  先生問“無極而太極”,若曾對曰:“這是在氣上指出理來。大抵有形者局于一物,做不得物之主宰,無形者方做得主宰。理無聲臭,主宰乎氣,若戶樞然,故謂之極。理氣本分不得先后,但就二者對言,畢竟有理而后有氣也,謂之太極者,萬事萬物都是他做主也。又謂之無極者,以其無聲臭也。周子言此,見得天下之物凡可見者,都是氣質(zhì),只有這些乃是吾性之源,吾生做人之基本”,先生曰:“論道理,須片言拿得住放得開方是緊要。今費許多詞說,不知那一句是周子說無極而太極之本旨?且如此泛泛,乃人人說得出的,周子當初說他何為?”曰:“愿聞其說”,曰:“太極二字,畢竟是天地后頭的事,有了天地方才有他。然自開辟以來,天地間漸漸增了無數(shù)言語、無數(shù)嗜欲、無數(shù)巧偽,弄來弄去,做了一個污濁世界了。周子乃推本窮源,說道我身從何來?從天地,天地從何來?從太極,太極又從何來?連他也是個沒有的,這等一看破了,把那許多齷齪污穢通身去凈,復歸于無便了”,曰:“如此似老氏之無、釋氏之空一般”,曰:“然,天地間道理一定是自無而有,既有后卻由微以之著”,曰:“然則何謂二家學術(shù)之非?”曰:“他說妙處,何嘗不是?只是人自錯認耳。佛老惟于此等看得破,所以如龍如虎,世間富貴縛他不住”,曰:“其所以不是處,想來是有見于本之無,無見于后來之有,廢卻由微之著一段功夫耶?”曰:“老氏之學,原說靜以制動,簡以御煩,何嘗不在微上用功?”曰:“他說幾微處,似只在智術(shù)利害一邊”,曰:“不然,此是后人解錯耳。其言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乃是說天道將虧來必先滿,人正要識得此意,先一著下手”,曰:“書言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何等平正?老氏之言,就覺有病”,曰:“其不是處,正在太矯枉過正上,釋氏之非,在于但知人欲之當空,而不知天理之本實”,曰:“太極動而生陽節(jié),如何?”曰:“生陰生陽言定體也,動復靜靜復動言妙用也。有是定體,然后有是妙用”,曰:“動極而靜之靜與圣人主靜之靜,同乎?”曰:“然”,曰:“太極以理言,動靜以氣言,主靜之靜是去盡了氣質(zhì)聲臭,只剩一個太極,二靜字覺不同”,曰:“動靜所乘之機也。既離了氣,又何動靜之可言耶?”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甚說得妙,謂之感物而動,謂之性之欲,可見是當動而動,從性上發(fā)出來,非人欲也云云,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都是說不當動而動,乃人欲也”,曰:“既是當動而動,如何圣人只以靜為主耶?”曰:“當動而動,動亦靜也,不當動而動,是謂妄動,靜亦動也”,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此是言生序耶?五行之生也,以微著為漸,故其序亦以微著為次乎?”曰:“然”,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昔南軒言水者陽之濕氣,下降陷于陰,而不得遂火者,陰之燥氣上升,掩于陽而不得舒。愚以冬月地燥,夏月地濕,及人之呵氣成水驗之,似誠見陽氣本濕、陰氣本燥。南軒之見為是”,曰:“此乃生于坎離卦體中,滿中陷之類以起議論,何其支離也。且如水之初生,本只是氣之氤氳,潤濕如露,分明是天地之精,只此便是水之本體,所謂天一生水也,如今江海之水,乃所謂地六成之也?;鹨舱?,乃天地之神也”,曰:“水火俱是氣乎?”先生微沉吟曰:“還叫做氣”,曰:“火之為物,聚散有無不測,固是氣矣,水凝成形,而亦謂之氣者,豈以其有時而消涸耶?”曰:“不然,火,神也,故有有無,他與水本以形氣為衰旺者”,曰:“水氣涸,則水形旺,水形旺,則水形涸,愚固聞之矣,若火之衰旺何如?”曰:“試看夏月,燈焰短光亦欠明,冬月燈光明而又遠,便見之矣”,曰:“木之衰旺何如?”曰:“他是以根稍自為衰旺也。如根發(fā)生時未有枝葉,枝葉茂盛便向下垂,漸漸凋落,歸根復命,又吐花繁盛中間結(jié)核,更自立命,可以見”,曰:“如金何如?”曰:“他未見如何衰旺,只是伏現(xiàn)二者而已”,曰:“天地間五行,果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復生水耶?愚恐四時流行,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其序如此故云也,其實五行何嘗如此相生?”曰:“何以見之?”曰:“木漬而得生,鉆燧而改火,山中有銀礦,三者可以為水生木、木生火、土生金之證矣,若金則遇燥而流,旋結(jié)為質(zhì),何嘗生水耶?天下之水,果皆金之所生耶?火燃成灰,此乃有限之土,坤厚之大,豈皆火之所燼者耶?”曰:“這是妙理,天下之水皆原于山,金,山之結(jié)聚也,可見是金生水,火之生土,不是如今烏焦木頭之類,若然,化得多少?只是火司化權(quán),推陳致新,天地造化,必改革一番,又重新起,火有推致之意,故曰火生土”,曰:“今天下五行是如此生生不窮耶?”曰:“然,氣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生生不窮”,曰:“以生克言,曰水火金木土,而火次于水,以流行言,曰木火土金水,而火次于木,皆有一件居火之先,方始是火,余四行不似火之有定數(shù)也,何也?”曰:“火,神也,不為物先,而物莫能先之,必有物后,其神乃現(xiàn),卻又嘗超乎物,人心之神亦然,遇事乃出,不為事所壓,此地二生火之義也”,曰:“五行一陰陽節(jié),如何?”先生以手在桌上畫太極圖象,而逐一指上去,曰:“萬物本乎五行,本乎陰陽,陰陽之上是何物?卻只是個空圈,沒有一些子,這個沒有,就是他的本體,原不曾有許多滾滾妄動也”,曰:“無極之真,真字如何?”曰:“猶言本體也”,曰:“即佛家真如之說乎?”曰:“然”,曰:“謂之妙合而凝,似說理與氣為二物”,曰:“非氣不載,亦須如此說分明”,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中正即禮智耶?”曰:“文公以此二字就當禮智,周子太極圖本易經(jīng)來,易上說中正,中正二字兼仁義禮智都該括者,周子說陰陽剛?cè)崛柿x,合那中正說來了”,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何?”曰:“此言甚好,直從起處看到后頭,去萬古也,左右只是此了”,曰:“原始,何所指?”曰:“始者,開辟之初也,事務之先也,皆后天也,先天之謂元始”,曰:“人生而有,死也則無,道無有無者也。形者有盡,而形形者無盡,何可以若是班歟?”曰:“生而有,死而無,惟圣賢可以語此,蓋氣清神完,終其天年,神徂于天,與化俱盡,凡夫生而昏昏,焉能為有,死也或滯,焉得謂無?”又曰:“謂生順死安者,通乎有無之故者也,謂生寄死歸者,非通有無之故也”。

  先生謂林相曰:“開辟以來,風氣日薄,巧慧日多,人心日漓。周子作太極一圖,欲人反樸還淳,以回造化。首曰無極而太極,無極者,無止極也,天地開辟之后,固一理主之矣,其在混沌之時,孰主張?是先天后天皆此理也。何極之有乎?老子云,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蓋可以指道,可以名言,非常道常名也??傻揽擅撸缬龈缸?,則謂之親之類也,不可道不可名,此天地之始也,無極之謂也,天地生萬物,故曰萬物之母,太極之謂也。其曰圣人主靜立人極者,蓋人心有欲,故不能靜,圣人主靜,非置其心于無用之地,乃心有所主,萬物不得而擾之也。即陳元誠所謂一念未形,既不執(zhí)持亦不茫昧也。后世好動,周子揭人道之方以示人,但其言不如程子之精密耳?!?br />
  先生謂周士淹曰:“老子與夫子俱生周末,俱欲反樸還淳。但圣人立言,自有斟酌,雖欲反樸還淳,未嘗盡去其文也。蓋去其文,則恣雎放肆,其害又有甚于文勝矣。老子一切去之,自恣自用,少間不知不覺,連人欲都做了天理,如何是好?周子之太極圖與夫子同?!毕壬鹛埔粼唬骸爸茏犹珮O圖首一圈,明天地之初原無一物,而生天生地生萬物皆由此出,所以云無極而太極。學圣人者,亦須無欲而靜,乃能建立大本,經(jīng)綸大經(jīng),而萬化皆由此出,與造化相為貫通。此周子立圖意也。若止以無形有理為說,則淺了他意思,此圖亦不消作矣?!庇衷唬骸盁o欲故靜,甚形容得心體明盡,但說得太高,使學者無下手處?!?br />
  15、萬歷丁丑(1557年)蘇郡吳江孫從龍著《易意參疑》首二卷、外編十卷。是書“首編卷之一”為“圖極略第一”(列朱熹《河圖》、《洛書》、《周子太極圖》)、“先后天圖略第二”(列朱熹黑白位《伏羲八卦橫圖》、《伏羲六十四卦橫圖》、《伏羲八卦圓圖》、《伏羲六十四卦圓圖》、《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方圖》、《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名義略第三”、“易例略第四”,“首編卷之二”為“筮法略第五”、“體用略第六”、“讀易略第七”、“周易略第八”、“傳易略第九”。外編十卷則是解釋《周易》經(jīng)傳之文。雖是書一本朱熹《周易本義》之圖(圖名稍有變換,并據(jù)小圓圖衍出小方圖),然其論說亦頗有不盲從前儒之處,如,論“圣人則河圖畫卦”曰:“愚按,圖書之位與數(shù),有常變虛實之分,生克同異之辨,經(jīng)緯表里之說,啟蒙載之詳矣。其受圖畫卦、法書序疇,則禮緯含文嘉、孔安國、劉歆、邵康節(jié)、蔡九峰并用此義??追f達則云伏羲雖則河圖,亦須仰觀俯察,以相參正然后畫卦,此亦系辭下傳二章之意。觀程子嘗曰,孔子感麟而作春秋,麟不出春秋豈不作?如畫八卦,因見河圖洛書,果無圖書,八卦亦須作。朱子亦曰,圣人仰觀俯察遠求近取,安知河圖非其中一事?則圣人作易之由,概可想矣?!?br />
  16、明隆慶二年(1568)董漢策刻徐師曾《今文周易演義》十二卷首一卷。是書首一卷列朱熹《周易本義》諸圖,準朱熹之說,將《先天圖》分列圓方二圖,又以八卦圓圖衍出“伏羲八卦方圖”。各圖所附論說,多引《易傳》之文及劉氏(牧)、朱子之說,僅于《伏羲八卦方圖》后按曰:“此圖雖不經(jīng)見,然以大方圖約之,其位當如此”,于《伏羲六十四卦方圖》后按曰:“此圖經(jīng)傳無文,今存以備考,且見小方圖之有自云”。卷后所出《周易傳受大略之圖》,其中以“陳摶—穆修—李之才—邵雍”為一枝,“周惇頤—程頤—朱熹—蔡清”為一枝。

  17、萬歷壬辰(1592年)進士臨清州人李本固著《周易古本全書匯編》十七卷。是書有“意辭”、“象數(shù)”、“變占”三集?!跋髷?shù)”之目有“圖書象”、“圖書數(shù)”、“總論”、“畫象”、“三易”、“廣象”、“觀象”、“衍數(shù)”八部分。所列易圖本朱熹《周易本義》圖而推衍。引楊用修之說,謂“先天方圓圖”為“希夷之圖”,“蓋康節(jié)因孔子易難明,因希夷之圖又作后天圖,如周子因易有太極一句,而作太極圖。今便謂先有太極圖,而后有易傳可乎?”列《伏羲八卦方位》圖,引《說卦》“天地定位”一節(jié),按曰:“此說卦明先天易也,希夷圖之”,列《文王八卦方位》圖,引“帝出乎震”一節(jié),按曰:“此說卦明連山易也,希夷圖之”,列《先天圖》六十四卦方圖,引《說卦》“雷以動之”一節(jié),按曰:“此說卦明歸藏易也,希夷圖之”,又列有《河圖》、《洛書》并附以論說。

  “用修引希夷曰:易學意言象數(shù)四者不可缺一,其理俱見于圣人之經(jīng),不煩文字引說,止有一圖以寓陰陽消長之說與卦之生變,圖亦非創(chuàng)意以作,孔子系辭述之明矣”,李氏不知此一段文字本出邵伯溫《易學辨惑》,引自楊用修又誤作是說本出陳摶,可窺其“匯編”水平。致謂六十四卦方圖為“歸藏易”,八卦二圓圖分別為“先天易”和“連山易”,則又是步朱元升后塵而“發(fā)明”。然而,其“翼傳所以明古易,六圖所以明易傳”之說,亦似有見,《周易本義》先后天易圖本據(jù)《易傳》之文衍出,非先有圖而后有“翼傳”。

  18、萬歷辛丑(1601年)進士山陰人劉宗周著《周易古文鈔》四卷。是書“易鈔圖說”列十數(shù)《河圖》,頌曰:“太古之世,元氣混龐,篤生圣人,繼天而皇,心苞玄極,全體陰陽,以儀以象,八八相當,即理顯數(shù),變動不常,強名曰易,無物可方,附會龍馬,偶呈星房,旋毛逆順,初卒踐行,一表一里,交錯玄黃,一與六配,二以七藏,三八居左,四九右旁,環(huán)而拱之,五十中央,其行左旋,自衰而旺,其道相生,循環(huán)無方,其體奇圓,其用偶章,五十有五,其分低昂,為四時紀,為萬化綱,問之天地,天地茫茫,問之圣人,圣人倀倀,是卦是圖,過驪或黃,為龍為馬,忽騰忽翔”,列九數(shù)《洛書》,頌曰:“河洛之間,天地孕英,河以圖顯,洛以書呈,是一是二,識者紛評,圖分象緯,書辯淵陵,九何以南,七乃西行,二四六八,不與陽爭,去十存五,土何以成,有說于此,西南得朋,四正四隅,偶隨奇零,其道右旋,相克得平,五行次第,中宮太極,二四從橫,八八之象,一準圖情,圖書表里,易范并稱,神禹垂教,商周代興,道在皇極,九疇以徵,建中表正,真陽儲精,為太極則,為人極經(jīng),一掃無極,學者取旌”,依此可見劉宗周對待“河洛圖書”之態(tài)度。所列《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總圖》(見圖一百五十七),以一畫為“太極”,圖說:“圣人作易,從一畫始,即太極也,因而重之,即陰陽也,陰陽既分,則太極遂隱于無形,而以一奇一偶分陰陽矣,兩儀合而一陽生,則太陽也,太陽變而生少陰,少陰變而生少陽,少陽變而生太陰,則四象立矣,兩儀四象立而八卦蘊于其中矣。統(tǒng)言之,得三奇三偶之純卦,則乾坤之體也,又得三奇三偶之互卦,則六子之體也。此圖立而前可以無太極,后可以無八卦、六十四卦,蓋圣人易簡之精意也”,列《八卦子母相生蘊六十四卦之圖》(見圖一百五十八),圖說:“八卦生生之序初,然只是乾父坤母,父母交而生六子,又以乾坤進列于六子,各交八卦而生六十四卦。觀乾坤可以列六子,則太極不必另為圖象可知,故曰太極本無極”。劉宗周不主圣人則圖書作易之說,謂“圣人初然只是信手一下,遂為大易母,因而生生焉”,此說則可能合于當初八卦之所以成。又列有“羲易原”卦畫四圖和卦變圖。劉氏主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之說,曰:“一卦重八卦,八卦各重八卦,全從造化之理,迭相推蕩,正是自然之理。若一每生二,循序而進,無乃終錮于死法而不知變乎?且易只言八卦、六十四卦耳,并無所謂十六卦、三十二卦也”,此說為有見。《明史》稱宗周善于《易》,以是書可見此言不虛。

  19、萬歷甲辰(1604年)寧獻王七世孫朱謀瑋著《周易象通》八卷。是書專釋上下經(jīng)文,不及十翼。其卷首列“衍河圖”、“伏羲重卦圖”(上下體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序之六十四卦方圖)、“文王次易卦圖”(即上下經(jīng)各十八卦之序卦圖)?!把芎訄D說”曰:“蓋當伏羲之時,龍馬交于河而產(chǎn)駒焉,背負此文,圖之以為休徵,因其顧諟之義,遂列而為八卦?!詠碡蕡D世藏秘府以為寶,學者莫得而窺,逮宋徽宗考古搜奇始出示于中外。傳寫迄今寢失其舊,以故學者舍河圖而造太極,昧四象而贊五行,遂加無極于太極之先,設(shè)四畫五畫之卦于三畫之后,至謂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位置,顛冥方物,舛繆八象,且猶弗審,又何萬象之能辨乎?天啟皇明,乾坤再辟,文教煊赫,萬里同風,大易至是而始彰。河圖久晦而復顯,瑋不揆檮昧,積思研精,偶窺一斑,因作象通八卷,遂揭斯圖,著明其說”,此乃易圖學史上的一段“奇文”。其謂不當有“四畫五畫之卦”,似為有見,然而謂自造之“河圖”為“龍馬駒”背文之舊,又有“宋徽宗考古搜奇始出示于中外”云云,則是信口開河荒誕不經(jīng)。

  20、天啟壬戌(1622年)進士彭澤人劉日曦著《易思圖解》(無卷數(shù))。是書以朱熹黑白位之六十四卦橫圖及六十四卦圓圖為“先天”,以朱熹八卦橫圖為“太極”,以陰陽序卦圖為“先天小成”,以朱熹“文王八卦方位”圖為“后天小成”,以乾坤坎離四正卦之卦氣圖為“后天大成”,又列朱熹十數(shù)《河圖》與九數(shù)《洛書》及蔡元定《天地四象圖》及本出邵伯溫之《一元消長之數(shù)圖》。要之本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之圖而推衍,另冠以圖名附以論說,除所謂“大成”、“小成”新概念之外,并無發(fā)明。是書亦是有明一代易圖書學一本朱熹易圖之一證。

  21、崇禎戊辰(1628年)進士嘉善人李奇玉著《雪園易義》四卷、圖說一卷。“四易圖說”列朱熹《周易本義》諸圖,變換圖名而推衍之。以《伏羲八卦方位》圖為“伏羲先天小成圖”,以《先天圖》圓圖為“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以《先天圖》方圖為“六十四卦后天方圖”,以《文王八卦方位》圖為“后天小成方位圖”,“參訂圖說”列《河圖》、《洛書》、《河圖太極生生圖》、《三五二圖》、《先后天合圖》、《先后天男女相生圖》、《河圖合八卦對待圖》、《河圖合八卦流行圖》,又列《進退變化圖》、《圖書對待流行之圖》、《大衍數(shù)合太極生生豎圖》、《易卦數(shù)合太極生生豎圖》、《卦變圖》、《納甲圖》等。以“乾率三女于南,坤率三南于北”之八卦圓圖為“先天歸藏圖”,“乾率三男于北,坤率三女于南”之八卦圓圖為“連山圖”,前謂《先天圖》六十四卦方圖為“先天歸藏方圖”、“連山易相傳為后天圖”,后則曰“文王八卦次序后天圖”、“此連山圖,相傳為后天,即洛書數(shù)也”,同一幅圖前屬“連山”后屬“文王”,既曰“相傳為后天”又曰“此連山圖”,為繼李本固之后又一胡亂將朱熹先后天易圖變換圖名者。

  22、崇禎中太原府通判內(nèi)丘人喬中和著《說易》十二卷。是書前列“圖說”,次“卦象”,次“彖傳”,次“爻象”,次“文言”,次“系辭”,次“說卦”,次“序卦”,次“雜卦”,次“附錄”。卷首“圖說”列“古太極圖”(黑白魚形圖)、“周子太極圖”(一○之圖),依之衍出“予太極圖”(一○之內(nèi)加三十六個黑點之圖),曰:“此予太極圖也。一本散殊,川流而敦化,點者陰也,不及點處皆陽也,以陽統(tǒng)陰,陽有余陰不足,天心亙古以常存,人心投隙而竊發(fā),蓋至一而無二也,此孟子所以道性善,而羲文周孔之旨邪?三十六點者,三十六宮都是春”,謂“古圖半黑半白,如環(huán)無端,恰肖矣,但無賓主,而一元之紐安在?周子易以白圈,若曰純陽無陰,不矯枉過直乎?”自詡其圖“似古太極,象日光爍爍,精瑩圓滿,似周太極,象星羅萬點”。又有《兩儀四象八卦圖》、《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總圖》。又有《先后天易位圖》、《先天變后天圖》、《太極河圖圖》、《太極洛書圖》、《河圖位數(shù)圖》、《洛書位數(shù)圖》、《河圖循環(huán)反復圖》、《洛書循環(huán)反復圖》、《河圖九宮七色圖》、《洛書五兆九疇圖》、《先天位次圖》、《后天位次圖》、《河圖先天后天洛書變化總圖》。卷十二又列《古納甲圖》、《漢書歷志納甲圖》、《今納甲圖》、《納甲合數(shù)圖》、《附洛書十干圖》、《渾天六位圖》、《三奇》、《四卦配十二月》、《八卦應二十四氣》等圖。其所謂古今納甲圖皆以朱熹《伏羲八卦方位》圖配以天干(“古納甲圖”則坎離易位),謂“今試仰觀新月,作震象非艮象,則古圖是殘月,亦震象非艮象,則古圖未盡,是茲繪二圖詳焉如左”,其實所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總圖”(見圖一百五十九)即是其納甲月象圖。觀《周易參同契》及虞翻有關(guān)納甲之說,乃謂“震受庚西方”、“十五乾就體,盛滿甲東方”、“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與“日月在天成八卦象,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離象就己”、“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非乾南坤北之位。

  有明一代凡說《系辭》“河出圖,洛出書”者,幾乎都是宗朱熹之說,以十數(shù)為《河圖》、九數(shù)為《洛書》,惟獨到了明末方有喬中和法劉牧之說,以九數(shù)為《河圖》、十數(shù)為《洛書》。其所謂《太極河圖圖》為一九宮圓圖,中心一○之內(nèi)寫一“五”字,二、四、六、八八偶數(shù)則寫于一黑色方塊之內(nèi),其《太極洛書圖》亦為一圓圖,中一●內(nèi)寫“十”字,一●之中又有一○,內(nèi)寫“五”字,其外圈則八分,偶數(shù)寫于黑色扇形塊中,奇數(shù)寫于白色扇形塊中。其《河圖位數(shù)圖》則準吳澄“龍馬毛旋如星點”之說畫作九數(shù)圓圖,《洛書位數(shù)圖》亦準吳澄“神龜甲坼如字畫”之說畫作十數(shù)方圖。其“河圖洛書辨”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縱橫十五,此河圖也;一六居坎為水,二七居離為火,三八震巽為木,四九兌乾為金,五十居中為土,此洛書也。劉牧、希夷之說蓋如此?!眴淌舷嘈藕诎c河洛圖書由陳摶數(shù)傳至劉牧之說,不以朱熹河洛圖書為是,又孱和吳澄旋毛、甲坼之說,自以為得河洛圖書之真蒂,殊為可笑。任何河洛圖書映象之說都是荒誕不經(jīng)之說。

  23、崇禎丁丑(1637年)進士無錫人秦鏞著《易序圖說》二卷。是書以《序卦》言其理,分上經(jīng)三十卦為五節(jié)、下經(jīng)三十四卦卦為四節(jié),五數(shù)奇而上經(jīng)象陽,四數(shù)偶而下經(jīng)象陰。每節(jié)之分各以《易傳》之辭解說之。是繼吳澄以經(jīng)緯卦分為七節(jié)、蕭漢中以主客分為六節(jié)之后,以“分節(jié)說”謂《序卦》有理者,其后則有來集之之《易圖親見》分《序卦》上下經(jīng)為三節(jié)之說?!胺止?jié)”之說分七、六、九、三節(jié)不一,可見其說不能歸一?!兑捉?jīng)》以“非覆即變”之二卦為偶而系以成“編”,又分三十二“編”為上下二“篇”(上篇十五編,下篇十七編),其二卦之“編”則與刻簡立卦而后系辭有關(guān),其上下“篇”之序又似乎與揲蓍成卦之爻變有關(guān)(“編”與“編”之間有相反爻變之聯(lián)系)。《序卦》之文字乃后人據(jù)《易經(jīng)》上下篇之序而系(非孔子作),謂其中富含“義理”,則不切合實際。

  24、明末黃道周弟子湖州人董說著《易發(fā)》八卷。是書卷一有“周易渾元符”、“黃鸝河洛徵”、“河洛證物篇”、“易有太極說”、“地易八卦原始”、“地易屯蒙時位略”、“地易內(nèi)外二體時位略”及“剛?cè)崾冀唤狻敝T篇。其以十數(shù)《河圖》、九數(shù)《洛書》立說與眾迥異,曰:“此黃鸝一聲,即河洛之全機大用也”,“方黃鸝未鳴,冥漠無聲,則河圖無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洛書無用九、陽七、陽五、陽三、陽一、陰二、陰四、用六、陰八,是圖書之正位也,及聞黃鸝之聲,而有河圖之下一點矣”,董氏之所以將“黃鸝”與“河洛圖書”扯作一處,則因“河圖洛書象教也,將以音教喻象教”而發(fā)。此說雖不經(jīng),然其不以“河洛圖書”為天生神物、圣人則之作《易》之本,亦為有見。“有我則有一河圖之天一是也,有物則有二河圖之地二是也”,此說亦見其對待“河洛圖書”之態(tài)度。其本《陰符經(jīng)》、《握奇經(jīng)》之說而謂“河圖主體有生有殺”、“洛書以殺為用”、“洛書之以逆為順者道心也”、“洛書之以順為逆者人心也”,則見其以天道而及于人事之說當與當時形勢有關(guān)。其“易有太極說”曰:“太極者,一畫是也,其象為一,有一必有二,兩儀者偶畫是也,其象為‘--’,一在于此而偶在于彼,一在于此,故畫‘—’于正北,偶在于彼,故畫‘--’于正南,有物必有則,于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滅,故復畫‘—’于正東象太極之所始也,即前極之‘—’也,復畫‘--’于正西,象太極之所終也,即后極之‘—’也,此所謂四象者也……”,可見其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亦與前儒不同。其《地易屯蒙時位略》卦圖,以地支配《序卦》六十四卦,其《地易八卦原始》圖,則以“大始”、“成物”、“中際”、“中成”、“生”、“殺”、“止”、“轉(zhuǎn)運”標于乾、坤、坎、離、震、兌、艮、巽八卦之旁,其說則以《說卦》所言八卦方位配之。

  明儒之易學著作多附以易圖,或列于卷首,或穿插于書中,而且又多以朱熹《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為藍本,所列易圖亦多出此二書,此則是有明一代易學著作的一大特點。所列易圖又多是變換圖名而推衍之,而個別深明易理之人則不隨聲附和,如劉宗周、董說等人,此亦見以圖推圖、以圖攻圖的特點。然而其中亦有不少穿鑿不當信口開河之說,如“黃鸝一聲”、“龍馬產(chǎn)駒”等,此則是有明一代儒者研習易圖學之一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