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講座在溫厲和鞠曦二位先生的幫助下,歷時近二年,完成了九九八十一講。古語有“九九歸一”之說,到此也該結束了。這些講座的文字與易圖大都來自筆者三年前所著《易圖學指要》(稿本)一書。有些地方則是筆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如,筆者以朱震所列《周子太極圖》有“動陽”二字,從而發(fā)現(xiàn)上方當為“靜陰”二字??贾短珮O圖易說》,動靜乃太極之動靜,非陰陽之動靜。周子謂“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縮為“動陽”、“靜陰”就與此說有合。周子《易通》曰:“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太極動靜而生陰陽就是“神”態(tài),而“陽動”無靜、“陰靜”無動就是形而下的“物”態(tài)?!吨茏犹珮O圖》第二層圖式是表明“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神”態(tài),只有“動陽”與“靜陰”的文字標拄方合于作者本意。“動陽”標于子位、“靜陰”標于午位,方與漢儒“陽生于子,陰生于午”之說有合。
《易》有“十六種學”,圖學則是其中之一。《易經(jīng)》有六十四卦圖象,卦爻辭本由卦象而系,這是與其他五經(jīng)不同的地方。謂“易圖”是《周易》之本源,應該指六十四卦圖象而言。其他如“河圖”、“洛書”、“太極圖”、“先天圖”、“卦變圖”等,皆因《周易》六十四卦圖象與文字派生而出,謂圣人則“河出圖,洛出書”而畫卦,則是宋人本末倒置的看法。
自南宋朱熹《周易本義》與《易學啟蒙》問世之后,特別是元、明時期其立于學官的地位,則學者多以朱子之說為“本義”,縱然有異見者,亦是卷舌不敢議。此間的“宋明理學”之中,夾雜著朱子所改造的“三大易圖”(河洛、先天、太極),亦不免有失劉牧、邵雍、周敦頤理學思想之本義。要弄清楚劉牧、邵雍、周敦頤等人的理學思想本義,就必須首先弄清楚他們所作易圖的原貌與朱子改造之圖的區(qū)別。這可能是我們當代研究“宋明理學”的學者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通觀至今所有談“宋明理學”的著作,之所以沒有把問題說清楚,多是對這一課題沒有進行過深入研究的結果。
《周易》有圖并非自宋代始,只不過宋代人搞的易圖比較多且能流傳下來而已。宋人的易圖,要區(qū)分北宋人之本圖與南宋人之改造圖。宋人的易圖中,黑白點的所謂“河圖”與“洛書”,是否真的出自彭城劉牧,也有疑問,因為北宋時有二劉牧。我們看《易數(shù)鉤隱圖》,是先從“易有太極”開始,繼“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八卦相錯而得六十四卦。其本意也是說八卦是由太極步步生來的,并非說八卦是由黑白點“河圖”演變過來的。其所列“八卦方位”圖圖是本《說卦》所言方位,并非“乾南坤北”的所謂“先天八卦”。到了朱熹方以劉牧“洛書”為“河圖”,以之推衍出“先天”八卦方位圖。邵雍的《先天圖》是以卦變而成的,六十四卦圓圖是一“逆知四時”的○型模式。到了朱熹則以六十四卦大橫圖中分拗轉而成《先天圖》,是一半順半逆的∽模式。邵雍的易數(shù)加一倍法,本指六十四卦之數(shù)而言,到了朱熹則移植過來變成卦爻的“加一倍法”。周敦頤《太極圖》原圖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模式,有“動陽”、“靜陰”的標注與“分圖王四季”的畫法,到了朱熹則變成“一分為二”的模式,改成“陽動”、“陰靜”的標注與五行相生的畫法。北宋邵雍的“先天卦變”是以乾卦為祖的逆爻序邏輯卦變,到了朱熹則本虞翻、李挺之卦變之法出三十二幅“卦變圖”,并以之為“先天卦變”。總之,朱熹是對北宋易圖進行了全面的改造,而改造的結果不是進步了,卻是倒退了。這可是易圖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清儒反對易圖的聲音,多是針對朱熹所改造的易圖而發(fā)。其間就不免將南宋朱熹的東西看作北宋人原本東西之誤。此皆有正本清源之必要。
易圖學研究是《周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枝。圖為佐說之不能盡而作,有是圖必有是說,圖必與說合。如果說與圖有所不合,則很可能是圖出了問題。這是因為文字在流傳過程中出錯的機率不是很大,而圖則有后人“棄圖不錄”與“妄意改動”之可能。還其圖之原貌,使之說與圖合,當是我們的研究方向之一。
筆者不知有多少位學者注意了這一講座,亦不知學者對此有何意見?請注意了這一講座和有意見的學者能不吝賜教。
郭彧2003年9月25日
《易》有“十六種學”,圖學則是其中之一。《易經(jīng)》有六十四卦圖象,卦爻辭本由卦象而系,這是與其他五經(jīng)不同的地方。謂“易圖”是《周易》之本源,應該指六十四卦圖象而言。其他如“河圖”、“洛書”、“太極圖”、“先天圖”、“卦變圖”等,皆因《周易》六十四卦圖象與文字派生而出,謂圣人則“河出圖,洛出書”而畫卦,則是宋人本末倒置的看法。
自南宋朱熹《周易本義》與《易學啟蒙》問世之后,特別是元、明時期其立于學官的地位,則學者多以朱子之說為“本義”,縱然有異見者,亦是卷舌不敢議。此間的“宋明理學”之中,夾雜著朱子所改造的“三大易圖”(河洛、先天、太極),亦不免有失劉牧、邵雍、周敦頤理學思想之本義。要弄清楚劉牧、邵雍、周敦頤等人的理學思想本義,就必須首先弄清楚他們所作易圖的原貌與朱子改造之圖的區(qū)別。這可能是我們當代研究“宋明理學”的學者們必須要面對的課題。通觀至今所有談“宋明理學”的著作,之所以沒有把問題說清楚,多是對這一課題沒有進行過深入研究的結果。
《周易》有圖并非自宋代始,只不過宋代人搞的易圖比較多且能流傳下來而已。宋人的易圖,要區(qū)分北宋人之本圖與南宋人之改造圖。宋人的易圖中,黑白點的所謂“河圖”與“洛書”,是否真的出自彭城劉牧,也有疑問,因為北宋時有二劉牧。我們看《易數(shù)鉤隱圖》,是先從“易有太極”開始,繼“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八卦相錯而得六十四卦。其本意也是說八卦是由太極步步生來的,并非說八卦是由黑白點“河圖”演變過來的。其所列“八卦方位”圖圖是本《說卦》所言方位,并非“乾南坤北”的所謂“先天八卦”。到了朱熹方以劉牧“洛書”為“河圖”,以之推衍出“先天”八卦方位圖。邵雍的《先天圖》是以卦變而成的,六十四卦圓圖是一“逆知四時”的○型模式。到了朱熹則以六十四卦大橫圖中分拗轉而成《先天圖》,是一半順半逆的∽模式。邵雍的易數(shù)加一倍法,本指六十四卦之數(shù)而言,到了朱熹則移植過來變成卦爻的“加一倍法”。周敦頤《太極圖》原圖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模式,有“動陽”、“靜陰”的標注與“分圖王四季”的畫法,到了朱熹則變成“一分為二”的模式,改成“陽動”、“陰靜”的標注與五行相生的畫法。北宋邵雍的“先天卦變”是以乾卦為祖的逆爻序邏輯卦變,到了朱熹則本虞翻、李挺之卦變之法出三十二幅“卦變圖”,并以之為“先天卦變”。總之,朱熹是對北宋易圖進行了全面的改造,而改造的結果不是進步了,卻是倒退了。這可是易圖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清儒反對易圖的聲音,多是針對朱熹所改造的易圖而發(fā)。其間就不免將南宋朱熹的東西看作北宋人原本東西之誤。此皆有正本清源之必要。
易圖學研究是《周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枝。圖為佐說之不能盡而作,有是圖必有是說,圖必與說合。如果說與圖有所不合,則很可能是圖出了問題。這是因為文字在流傳過程中出錯的機率不是很大,而圖則有后人“棄圖不錄”與“妄意改動”之可能。還其圖之原貌,使之說與圖合,當是我們的研究方向之一。
筆者不知有多少位學者注意了這一講座,亦不知學者對此有何意見?請注意了這一講座和有意見的學者能不吝賜教。
郭彧200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