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圣講義
中孚上巽下兌。風行澤上。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節(jié)兌在坎下。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中孚巽在兌上。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合節(jié)之下也。卦由節(jié)變來。渙以風行水上。而生離散之情。節(jié)以水在澤上。而有節(jié)制之用。中孚則以風行澤上。而得中行之道。是中孚者鑒于渙節(jié)之過。而折之以中。中則不過。過于離散則渙。過于制止則節(jié)。中孚以不渙而有交和之用。不節(jié)而有中道之功。此中孚具中庸之德。中和之道。不偏不倚。不漫不枝。而一之于道。齊之于德而無所失也。故中孚與小過往來。中孚致于中行。小過失其中道。此相反之行也。反者剛?cè)岙愇?。始終異德。剛以孚于中柔。則為中孚。柔以挾于中剛。則為小過。蓋即以內(nèi)外剛?cè)釀e之。中孚者。象頤而得其正。頤名養(yǎng)正。以未得正待乎養(yǎng)也。中孚則二五正位。明已得其正矣。四陽居于始末。兩陰涵于中間。柔以翕納其剛剛以衛(wèi)抱其柔。兩情相孚。而同集于中。故曰中孚。以六爻截初上自二至五。成一剛一柔。符一陰一陽之道。此中孚之所由來也。其象即類頤。又類離。以陽包陰。有其始終也。頤以養(yǎng)正為先。離以光明為尚內(nèi)得其養(yǎng)。外昭其文。充實而有光輝。安貞而具剛健。悅以在內(nèi)。巽以持外。風行而審于權(quán)宜。澤沛而適于和悅。此中孚上下本德。已兼美善。而有其體用矣。卦中互山雷頤。其道亦相近。頤以虛中善受。恢廓有容。中孚更以中正適時。剛?cè)峁矟?。較又勝之。故中孚者。致其中和。達于中庸。以用其中于一切。則無不適道。無不成德。此周易以中孚殿全易六十四卦之次。而辟卦以中孚始全歲四時之序也。孚者信也。和也。化也。鳥之生雛由于卵之孵化。此生化之機。協(xié)于天地。著于人物。莫不信也。信以為德。則天下從之。信以為業(yè)。則萬事興焉又信者伸之也。舉以為則。昭乎天下。不二也。故信于一。信于中。中一不失。人物同信。此即孚也。和也?;?。蔑以加矣。傳曰節(jié)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以節(jié)止之者。或虞其過止。而生抑制之害。或以其多度。而有紛糾之憂。故以道伸之。以德信之。俾不至于過節(jié)。過節(jié)之節(jié)。節(jié)之敝也。惟中節(jié)為節(jié)之善。發(fā)而中節(jié)。即中和。即中孚。言止而能行。制而能達。限量之而合于度。收納之而成其利。乃適于中行。從容中道內(nèi)有其誠。斯外顯其信。中正于善。斯表明其德。此合大學(xué)之道。中庸之功。而一之者。故中孚。道之至也。德之極也。天地尚不違。況于人乎。以時令言。閉藏之冬。凋殘之日。而一陽來復(fù)。生機暗動。此冬至之節(jié)。日行南返陽氣復(fù)育。文德乃昭。生意初胚。天心可見。此中孚與地雷復(fù)相應(yīng)。而斡旋于天地間。交育于無形中。以大其道。以宏其功。使物無窮。使數(shù)無終窮而復(fù)返。終而有始。周流往還。風行澤止。運以太鈞。握其至理。推之無垠建其綱紀者也。陽奇而多。陰偶而寡。寡者主中。多者運行于上下。中以安貞。而有順承之心。表以剛健。而協(xié)中正之位。位以德明。時以位貴。莫之見聞況兮若屆。莫之捫搎。芴兮若在。此中誠而信于外。內(nèi)柔順而遠著其仁愛。衡以不過。而推之咸逮。約以不偏。而彰諸欲蓋。此精妙之道。天莫爭其功,微茫之德。地莫奪其庸。人道之極。而物情之中。故卦名中孚。已著其用矣。小過與之往來。已顯其行矣。細繹爻象與辭。足推衍其不盡矣。
宗主附注
中孚為辟卦之始。時當夏冬至。今講中孚。恰當冬至之前。時與數(shù)合。天與人同。此可見講易非經(jīng)可比。古人所謂見天心。于茲益信。中孚者。大過之反。而周易則與小過為往來卦。大過則與頤往來。頤與小過則相反。既上下易位也。山雷為頤。雷山為小過。澤風為大過。風澤為中孚。此四卦交錯其道?;シ雌湫小6诹呢灾?。皆為獨有卦。或曰純卦?;蛟毁|(zhì)卦。亦可名之為孤卦。以其象屬于獨有。不與他卦同。易之獨有卦八。乾,坤,坎,離,與此四卦是也。除此八卦外。皆以一卦顛倒成兩卦。如屯,蒙,咸,恒,之類。凡五十六卦。實只二十八卦。屯倒即蒙。咸倒即恒。原無異也。惟乾坤八卦真倒差。故名獨有。言不與他卦共其體也。周易上經(jīng)三十。獨有卦者,乾坤坎離頤大過六卦。合其余同體而倒為兩卦者。雖曰二十四。實止十二卦。則上經(jīng)實十八卦。下經(jīng)亦如之。同體成兩者三十二卦。實止十六卦。加以中孚小過二獨有卦。亦符十八之數(shù)。兩經(jīng)合為三十六卦。此周天之數(shù)。為天地人物之綱紀。恰盡全易之變。而賅萬有之情。故上下經(jīng)之卦數(shù)原平均。無多寡之差也。獨有卦上經(jīng)多。下經(jīng)者少。上經(jīng)明天地自然之象。下經(jīng)明人物生化之形。亦猶先后天也。先天出于獨。后天成于偶。獨者不合不生。偶者以生為化。此奇偶之變。為變化之機也。下經(jīng)三十二,皆偶合之卦。而中孚小過獨有。是后天孤陽不生。孤陰不化之例。惟中孚小過。雖獨而仍未孤。則以原由兩卦合成。與頤大過相類。此四卦仍后天之象。生化之原。與乾坤坎離四者。乃有別矣。乾坤者,先天之元精??搽x者,后天之父母。此生于獨。成于孤。不得合偶為象。而頤大過,中孚小過。則生于偶合。成為獨孤。此即生即化之后。而猶存其元精元質(zhì)之象。非純乎先天之者。而下經(jīng)以中孚小過,殿于三十卦之后。即明示天地之變。由一而眾者。天地之終。亦由眾而一。此大還原返本之象。與頤大過在中間奇分偶合之象應(yīng)。而不以置之全易末。卻留即未濟以大終者。明天地之道。周流不已。終則有始。返而仍出。伏而又起。故以即未濟示其往復(fù)無盡之象。而不以中孚小過終。正如一歲之令。終于臘。而中孚則冬至也。以周正建子言。中孚為歲之始。以夏正建寅言。中孚為冬之中。此中孚賅氣之終始。物之生成。時之藏發(fā)道之伸縮。而握其機。得其本者。故中孚者。中和也。孚又信也。信者必和。和者必信。五德信在中。亦居末。此中孚為歲氣之始。一陽來復(fù)之時也。陽外內(nèi)陰。陰以育陽。柔中剛表。剛以衛(wèi)柔。故曰中孚。孚于中也。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宣圣講義
此中孚彖辭也。中孚為全易孚于道體之卦。而為道儒示教明行之象。不獨為卜筮也。凡六十四卦中有言孚者。六十四卦爻中有稱中者。皆關(guān)中孚。而以二五正位為中之表率。內(nèi)外相應(yīng)為孚之軌范。正位得中。則行不偏。內(nèi)外得應(yīng)。則德不孤。此中孚之稱。即由不偏不孤來。蓋陰陽者,以孚而后生化。上下者,以中而后安和。生化者,萬物之原。安和者。眾生之本。先有其原。方見其生生不已。先得其本。方致于安安能遷。此中孚為天地之基。人物之母。而莫非本于一陰一陽之道。一合一辟之機耳。以中孚四陽抱于外。兩陰育于中。而二五得其中位。三四適于中行。三之與五。二之與四。互為其應(yīng)。一剛一柔。一內(nèi)一外相協(xié)以育相助以生。三四者人物之綱。生化之紀。尤為后天之本。而二五者。天之垂范。地之成形。實為萬有所瞻。今三四以柔立于中。二五以剛正于位。履地之博厚。戴天之高明。人在中央。物與無妄。無妄之象。亦近中孚。以皆外有四陽。中藏兩陰也。無妄之外。尚有大畜。亦同具此象。惟二者上下有多寡之異。中爻有偏靜之嫌。不若中孚之至道也。而有偏全之分。無妄偏于天。故歸于虛。大畜偏于地。故歸于實。實者物之徵。故曰畜。虛者數(shù)之象。故曰妄。妄則有災(zāi)眚之虞。畜則成時用之義。故曰大畜時也。無妄災(zāi)也。災(zāi)即非時。時即非災(zāi)。皆以偏而失全。過而戾中。遂不及中孚之道。合于之善。本乎至德者也。
中孚豚魚吉者。亦以卦象類乎大畜。故稱豚魚。豚魚分言之。為家所畜養(yǎng)之物。關(guān)乎人之養(yǎng)生。及財用之所孳息者。人以物為食養(yǎng)。豚魚皆常用品。家中畜之。既以供食。亦以弋利。而有關(guān)于祭享祖先,宴會賓客。肥甘之奉以娛老。鮮美之品以序禮。實人生不可少者。故中孚揭出。以喻人生之養(yǎng)。與頤相近。頤養(yǎng)有涉于噬嗑。則有噬肉之辭觀頤自求口實。則關(guān)口腹之奉。此中孚以豚魚為喻。而見養(yǎng)生之義焉。又豚魚合為一物者。有河豚江豚之名。魚類生于大澤者。中孚兌在下。澤中所育以豚魚為最美。而上合巽風。豚魚知風。水族而能識時。亦中孚之道。時中之用。所由著也。故取為彖辭之所象物。豚魚之生。關(guān)于天時。合乎地利。用及人生。功成物利。此卦之德。而明其為人物之所共信。生化之所同。孚者也。孚于物者。必孚于時。利于人者。必利于德。中孚之時。時中也。中孚之德。中行也。而獨取豚魚者。以易見之理。證深微之道。取恒遇之物。徵不測之象。言近而指遠。名細而類大。此易辭之精不可量也。以豚魚之繁滋。足備吾人之營養(yǎng)。以物力之富庶。足充事業(yè)之經(jīng)綸。此所以著明由豚魚之肥美。而徵及人生之富尊榮。惟豚魚之蕃息。而見物力之充盈豐備。信則昭于微物。德可推諸無盡。名則始于日用。功可達于無垠。此中孚之功。足以濟時。而中孚之用。足以惠民。濟時則天地化育之源?;菝駝t圣賢治平之本。仍本于風行以立教。澤沛以布政之義。而卦上下合德。共成中和者也。天地以位。萬物以育。尚何有于人生。尚何憂乎物力哉。豚魚之吉。實自山天大畜,推其不盡之用。而由天雷無妄。證其存誠之諦者也。至成無妄。惟誠能生物。不誠無物。大畜者物之畜。既德之畜。而必自誠致之。所謂為物不二。則生物不測。中孚兼無妄大畜。而得其中和。則其生物之功可知。且中庸曰,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物之道。必先成已。此誠能成物而中孚有其誠矣。推之成物。亦無不宜。故信及豚魚。則何物不同成哉。吉屬豚魚。則何行而不利哉。故曰利涉大川,利貞。言利及于遠。而誠存其中也。以風行澤上。亦如渙。而有舟筏渡水之功。外剛中柔兼乾坤之德。故曰利貞。蓋言性情之正也。人道法坤。三四兩爻。坤也。而人師之。以為利貞。是本乎性情。推其順承。以成歸于天。人物之始末也。故中孚無不利。而以貞成之。所行無不宜。而以利涉稱。本夫乾坤之道。契乎風澤之行。如豚魚之滋生。其利不可限量矣。
彖曰,中孚。柔在內(nèi),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yīng)乎天也。
宣圣講義
孚以利貞稱者。由于柔之善順承。柔以承剛。水乃浮舟。澤乃濟木。浮濟之利。必始于厚載之德。柔順之行。必孚于剛健之道。是以利貞合乾坤之用。宏生成之功。故曰應(yīng)天。以卦言,柔在人爻。上下皆剛。而下者必應(yīng)其上。以陽主升。志在遠也。天以純陽而后高明。舟以輕舉而后利涉。此剛陽之用。天之道也。更由卦用言。兌澤以承巽木。澤水以行風帆。天之所生。地之所成。如風與水。皆本天所生者。合以為行。仍應(yīng)乎天。故逆風不良于行。逆流不順其勢。為其不應(yīng)乎天也。而人亦如之。以法乎地為其始。以應(yīng)乎天為其成。故安貞以秉坤。剛健以成乾。坤乾既合。利貞斯至。所謂性情也。性以葆其貞。情以致其利則有固孚于乾之正。而九二則屬于乾之中。以乾卦言如是也。則兩剛得中。一陽居正。乃中孚象。明其為陽德之復(fù)。與冬至應(yīng)為地雷復(fù)也。復(fù)以一陽起于地下。示氣之初生。中孚以二陰接于上下。示道之中正。則天道恒久。而地道隨時也。恒久見于中位。隨時昭于始終。中孚以陽始。以陽終。與復(fù)之剛始柔終者不同。此常變之別。先后天之分也。然中孚象合兩柔。卦成二女。亦有其變合之義。而成其生化之功。故曰中孚。以四陽與中陰孚也。上下雖若協(xié)。中外卻能相信。如男子有室,而不遠其行,女子有家。而恒一其志。此上下既夫妻也。巽以伏入而就下。兌以見出而親上。長女喻夫。以情協(xié)其內(nèi)。少女如婦。以德相其外。此柔剛兩得陽陰共孚之象也。故曰說而巽孚。乃化邦也。內(nèi)說外巽。上巽以就下。下說以尊上。澤而承風。金以御木。相承相制。相弼相求。此五行之情。不相害。反相成。說于內(nèi)則和。巽于外則樂。和樂無間。家道以興。此家人卦以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nèi)。為同正也。中孚亦如之。蓋中孚九二。雖異于家人之六二。而家人之中女。有類似中孚之少女。以離兌皆陰卦。而離陰在中。兌陰在上中上之異。既近遠之殊。故兌近而離遠。近者易親。遠者易正。此中孚以兌之上。合巽之初。兩柔并行。主持中道。言其雖為柔。而皆主爻也。主其位。以從于正。則上下亦同正矣。正以令于眾。則無不化。故曰乃化邦。言如詩二南之化南國。實自男女之正始。夫婦者。人倫之本。男女正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則天下平。此化邦由其功德。而以內(nèi)外之孚。巽兌之合。共成其德。乃大其化。故曰孚。和也,化也,信也。
豚魚吉者,以中孚之德。信及豚魚。物也猶言。而況于人乎。此中孚無不孚也。利涉大川者。以巽木兼風而加于澤。正如渙之象。乘木舟以行。而舟虛者。虛以載物。舟之中虛。乃能多載。若中實者。將何載哉。而以卦爻中虛。上下皆實。是表有而中空。宜其稱利涉矣。斯句蓋伏舟船之象。以木能浮。而必虛其中。方便于載重致遠。若徒有木。所乘者有限。不足盡利涉之功。此圣人因卦象以制品物。利民而阜生也。中孚以利貞稱者。由于柔之善順承。柔以承剛。水乃浮舟。澤乃濟木。浮濟之利。必始于厚載之德。柔順之行。必孚于剛健之道。是以利貞合乾坤之用。宏生成之功。故曰應(yīng)天。以卦言柔在人爻。上下皆剛。而下者必應(yīng)其上。以陽主升。志在遠也。天以純陽而后高明。舟以輕舉而后利涉。此剛陽之用。天之道也。更由卦用言。兌澤以承巽木。澤水以行風帆。天之所生。地之所成。
如風與水。皆本天所生者。合以為行。仍應(yīng)乎天。故逆風不良于行逆流不順其勢。為其不應(yīng)乎天也。而人亦如之。以法乎地為其始。以應(yīng)乎天為其成。故安貞以秉坤剛健以成乾。坤乾既合。利貞斯至所謂性情也。性以葆其貞。情以致其利則有為有守??芍箍尚?。中孚之道。不偏不過。一之以中。此行止咸宜。守為并順。而先盡其人力。終則孚于天功者也。人事者。柔以為始。剛以成終。陰以涵中。陽以衛(wèi)于表。則天地不二其德。而覆載不限其行。故四德以利貞稱。言有不誠。乃生其物也。誠合于貞。物著其利。此內(nèi)外之無不備。而剛?cè)嶂闊o不孚也。惟中能孚乃中。失中者不孚。未孚者非中。此中庸中和為大本與達德。不可離也。大本者。貞之著。達德者。利之昭。故利貞亦既中孚異名。中存其貞。孚致其利。利及諸物。貞返諸躬。一也二也。二而一也。此中孚大用。為天下所共遵率。萬行所同迪循。無往不宜。無為不中。道之至也。德之至也。而取象于風行于澤。木涉于水二。二者必孚而后大其功。天之本行。地之至用。人以師之。物以則焉。此中孚之效化。及萬邦。莫與爭其大。中孚之善。信及豚魚。莫與語其微。何哉。中虛以厚載。表實以防沉。此發(fā)于地而應(yīng)乎天也。故曰中孚。故稱利貞。
象曰:澤上有風君子以議獄緩死。
宣圣講義
此中孚全卦象辭。明人道也。中孚兌與巽合。成澤上有風之象。不稱風行澤上。如渙卦倒者。以兌之主爻在上。恰與巽主相接。合成中柔。是雖巽風在上。而其志就下。兌之志成乾卦。以下為往。故先澤而后風行。明用重在下也。澤上之風。與水上同。而澤者水之聚推為恩澤沛及之象。以澤為重。則風所及處。皆澤所沛。猶政教所行處。皆恩澤所施。德之昭也。故風不虛行澤。澤無目吝。于人為聿昭厥德。廣仁以成德。阜利以成用。此中孚與渙異也。政令之施。明德普及。有其先后重輕之序。中孚以中和為本。必先其所宜。先重其所必重。此人道體天立極。應(yīng)時制宜。不可忽也。人之生也。先求其所生。而重其安和之序。調(diào)達之情。故君子于此有勸善規(guī)過。除暴安良之心。將以全民之生。保民之居。使皆樂其業(yè)。和其情。適其俗。以無害無苦。此政不廢刑。訟必有獄。為求民情之平。而致久安長治也。故于中和之象。而以五爻在中乃孚。故曰中孚。初上非中故不孚。不孚不信。故爻辭如此不急置之死。是寬猛相濟。剛?cè)岬弥小_m如卦用也。議獄則可見其仍不廢法。緩死則可見其無濫用刑。則民畏其威。而又懷其惠。守其法。而易感其恩。惡者有所懲。善者有所勸。莠者有所戒。良者有所保。此中孚之道。中和之功也。且中孚卦兩柔居中。兩剛得正。中則無過。正則無私。無過則得其平。無私則歸諸公。公平之行。民無不信。此曹歲以小大之獄必以情。為上思利民之忠??墒挂粦?zhàn)也。民心之得。必自刑賞。民情之服。尤在刑罰。故聽訟折獄。為格致之所重。民之為惡犯罪固宜誅。而得其情。則宜哀矜。而非可喜。以生活易干邪淫。饑寒迫為盜賊。生之不保。法無以懼之。居之不安。刑無以懷之。今古一也。而中孚則求其至中。納于至和。期于至信。上下同孚。以應(yīng)乎天。天德好生。故書曰罪疑維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此體上天之德。而重人物之生。不敢濫刑以虐民。輕誅以易命也。死之固有辭。而既死不可復(fù)生。刑之固本法。而用刑不如用教。中孚以巽在外。仍寓有以教淑民。以化代罪之旨。以中孚之時。冬至之日。一陽來復(fù)。天道重生。尤宜仰承天時。暫緩執(zhí)決。此人道法天。而為政以德者也。故獄雖議。而囚不誅。律雖嚴。而死可緩。此當推諸月令。證之上世。以盡經(jīng)文微義者也。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宣圣講義
此中孚初九爻辭也。初九在下。以兌之志在成乾。主爻在六三。剛以隨柔。初九外與六四應(yīng)。柔以協(xié)剛。其情多虞。虞者度也。虞也。又忖也。以度量之后。則慎于其行。故占吉。而心終多忖。情或有他。則不克執(zhí)其中。而易紛其志。故曰有他。言有別求也?;騽e度其所為。而心不定?;蛩麍D其所欲。而情不安。則初九以遠于中爻,乃有之。故曰不燕。燕安也。古通晏。安樂和悅之謂。燕居既安居。安閑逸豫。無憂無患之時。則以初九多虞。乃成不燕之象。此六字相隨而至。以善忖度而占吉。以多憂疑而生心。遂不得安閑自在。蓋初在下。原非孚卦。必自二至五爻。在中乃孚。故曰中孚。初上非中。故不孚不孚不信。故爻辭如此。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其占吉。以志不變。雖多忖度。而無二心。此陽剛本德。故吉。奈初與四應(yīng)。柔以間之。遂生異心。而有他。是以不安燕于其位。則志亦變。而非初之吉矣。然初九潛龍勿用之時。雖有他思。而原志不變。故仍占吉。是吉由不變來。如變而失本志。既失其吉。此爻辭言外之旨?;蛟怀蹙?。剛以主柔。下以希上。終難安其位。故爻稱多虞而有他。不得安燕。勢所必至。固亦辭之兼義。果審于中道。斷無他求。何不安哉。此釋文以志未變。明吉之由來。重在克致于中和。而毋旁徨于歧道耳。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宣圣講義
此中孚九二爻辭也。九二內(nèi)卦之中。而柔加剛上與九。與九五同得中位。中介三四兩柔。剛以率柔。大以領(lǐng)小。故有鶴鳴子和之象。和者和也。信也。鶴超群高舉。而非俗禽。其鳴有信。母子相和。信之至也。孚之至也。在陰者亦有相孚之義。以位柔而爻剛。正如鶴為陽鳥。高飛于天。而止鳴于陰處。得其憩所。是皆相孚。正以九二與六四同功異位。相得相協(xié)。如鳴之有和。母之有子。道不孤而行有助也。以鳴鶴之得和。見孚化之及于禽鳥。亦彖辭化及豚魚之義。禽鳥飛鳴。自得其樂。母雛聚處。同樂其生。人類亦然。上有其恩。下懷其德。臣忠其事君嘉其勛。上下相孚。功庸有賞。所謂信賞者也。故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好爵者,高位盛名。厚祿榮秩。以賞有功。以褒有庸者也。上以是明其大公。下以之感其至德。不徇于私。不阿其好。此君臣明良。朝野安定之象。故曰靡。靡者莫不及也。言如風之披靡眾草。又古通縻維縶也。如詩云??{之維之。言上以好爵系其下之心。下以忠誠報其上之德。恩德不失。政治乃成。至誠無二。至公無私。則國之爵位。君所秉衡如天之雨露。地之生成。不見其功。而莫與爭。不見其德。而莫與大。其相孚相信。亦如鶴鳴而得子之和也。稱爵者。爵亦禽也。古者以禽獸識位之高下。蟲魚章秩之尊卑。皆取其類相從。德相及。而不亂也。中孚之用。既在此。物猶相孚而況人乎。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二剛?cè)嵯嗟?。情性以和。有如鶴鳴而得子和之。天性之樂。至誠至信。物情之真。無偽無飾。發(fā)于中心所愿者也。與其他唱和不同。唱而和之者。必同其心。所謂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聲氣著于外。應(yīng)求啟于中。如洛鐘應(yīng)乎銅山。鐵鎝吸于磁石。此無生之物也。而在有生者。則如子之于母。雛之于鳥。性情所感。誠意斯通。此九二之和。乃中心之愿。非有所使也。有故為之也。在泰卦六四。亦曰不成以孚。中心愿也。與此相應(yīng)。皆孚之至也。不成而孚。既出于自然。成于自性。不加命令。不假作為。故曰不戒。不必介意之意。不生于心而自孚。不因于事而相信。此中心之愿。不假人力。不藉外勢者也。故喻以鶴鳴而子和之。推之上位有命。無不信從。上以事業(yè)命其下。臣以忠勤報其君。而以下之勛勞。得上之懋賞。國之爵位嘉臣之功庸。故曰我有好爵。與爾靡整。言亦如鶴之母子和鳴也。以九二在中亦。孚中心之象。而兌主口舌。自有唱和之情。二四相間。剛?cè)嵯嗑?。在下之中位。正如功臣之獲賞。尊榮而不忘其忠。崇貴而不過其上。上有九五。故九二為內(nèi)之主。臣之尊。得位乘時,而不失坤德。坤所謂妻道也。臣道也。臣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則九二之用。實自六四來。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宣圣講義
此中孚六三爻辭也。六三與上九應(yīng)。一剛一柔。得敵配之象。而三五同功。亦以剛?cè)徨e應(yīng)。一內(nèi)一外。猶匹敵之情。中孚得名。既由二與四、三與五。各相孚也。以三為陽位。六為陰爻。陰以加陽。內(nèi)以望外。而為兌主爻。又屬人爻之始。本中孚大用。在中爻兩柔。分孚于下上兩剛。是以爻用或上或下?;蚯盎蚝?。而其為德?;蛉峄騽偂;驊n或喜。故辭以鼓罷泣歌。明其情之無定。而為樂或憂各半也。鼓者勇進之時。罷者引退之日。泣者艱危之際。歌者安樂之間。皆非定也。以就于九五之正。則鼓且歌。以返于三四兩柔。則罷以泣。而亦可視為同見異情。如有勇而奮進者。則鼓歌。因怯而悄退者。則罷泣視其人之情。明其志之異耳。蓋六三無位。而重柔難守。居兌主爻接巽主位。二陰相聯(lián)。在內(nèi)則悅澤而有聲。對外則進退而莫定。巽主進退。六四主降。退則返于三爻。而兌主說言。柔多憂思。思則發(fā)為歌泣處于中而失所正。據(jù)于柔而不得安,故情不能同。而行亦無由一也。
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三非正位。而介于九二之前。剛?cè)犭y調(diào)。雖望于九五。而阻于六四之后。上下難和。是孚之不得。情之莫定。實由位之不當也。
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宣圣講義
此中孚六四爻辭也。六四巽之主爻。巽為伏入。與兌之見出反。是四與三之異。爻位皆柔。而下與九二應(yīng)。交錯之應(yīng)。與正應(yīng)有別。中孚重在錯應(yīng)。故三與五應(yīng)。四與二應(yīng)。二五得正。三四不得正。故三四爻不及二五之吉。六四介近九五。如月之幾望。以未全圓也。而時有待。光明猶虧。則行不滿足其志。而有馬匹亡失之占。馬亡則行艱。此巽主進退。得時則進。失時則退。今六四非時。故馬匹亡。然以下有九二之應(yīng)。退而就于正。以為守。仍免于咎。中孚之象。有與小畜相類。小畜亦以六四一爻為陰。陰不協(xié)于陽。則資以行之馬匹亡失。乃不利于行。而卦求于外。以上有九五上九。方盡其提攜之力也。上既有振拔之勢。而時當虧缺之憂。故行不宜。而尚可守。守則無咎。蓋六四自棄于同類。以與六三背馳。柔不思降而求升。雖可近于五。而反遠于二。遂失所麗。如月之未望。光輝未充實。有馬而失之。將何行哉。在需卦曰良馬逐。利艱貞。以馬本乾象六四坤爻坤位。惟利牝馬之貞。此有馬而不克乘也。稱匹者。一馬奇數(shù)。而有偶。如物之有匹配。以六四陰爻。陰數(shù)偶。故六三得敵。六四稱匹。匹猶敵也。得其偶乘。而又亡之。是重明其不良于行耳。古者駕車之馬。或二或四。取其捷足利于行進也。三四以柔。秉安貞之吉。乃健捷是圖。宜乎不克成其用矣。此三四爻皆以柔而非位。情欲孚而德不信。志欲和而位失中。位時不宜。行動有悔。而占無咎者。以孚既濟中爻。且得九二錯應(yīng)耳。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四在外卦之始。原與既濟六四類似。而下為六三。兩柔相從。以其類聚。是濟而未濟。中而未和,故爻辭稱馬匹亡。而當月幾望之際。將望而未望。正如將濟而不濟。其明虧一線。功虧一簣。行止于將成。物失于既備。此馬雖有。而未得乘。蓋忽焉亡失。不克遂其千里之行也。以其志在急行。反阻其行。心圖大功。反敗其功。此反中孚而為過也。過猶不及。故釋文以馬之亡。乃由于自絕其類。而妄干上進耳。六三六四,類也。而在下宜升。在上宜降。六四以降就正于九二為得。今乃絕于同類。求于上升。悖柔降之行。妄安貞之吉。始使已備之馬亡失。是求速而反滯。欲進而反退。而妄于前進。外而忘于內(nèi)附。故曰絕類。言自絕于類。是與眾背馳也。又此句亦可指馬之亡。為馬之自失其群。失群而逸。不克成良馬之逐。與大畜六三異矣。而中孚重孚。不孚則不利于行。絕類離群。皆不孚之行,皆失艱貞之旨。利本于貞。不自貞,將何守。不能守,將安行。故六四以下孚九二為得中有守。巽主進退。退必以時。時退而進。自罹于咎。此亡馬
在不知守,而急求上也。上有九五。固位正時宜。而惟三之能從。今六四希近焉。則與六三相忤矣。
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宣圣講義
此中孚九五爻辭也。九五全卦正位。外卦中爻。秉乾九五之德。與下九二同為得中,而非應(yīng)。卻以三五剛?cè)徨e應(yīng)。因二五之中位。包三四之中爻。交錯其道。參伍以孚。此孚之行。大成于九五也。而爻曰有孚攣如者。言陽以率下兩陰。如繩索相連系而不離。故曰攣。如非果系也。情志貫串。行止牽屬。有如系耳。在前小畜,亦曰有孚攣如。謂小畜履皆以剛包柔。小畜六四履六三。皆在中。而履亦以兌在下。與中孚同。孚而后相系不離。剛以系柔。如剝之貫魚,九五剛在正位。群陰所望望。眾志咸歸。故有此辭。而以剛之挈柔。易為所蔽。如君主引用小人。不知不覺受其欺蒙之害。是原有咎。以位正者德自明。綱紀嚴明。是非辨晰。則終免于咎。此亦與彖利貞相應(yīng)。貞以為利。則不失其正。徇于私情。孚亦非信矣。兩柔互于中爻。陰柔得勢。恒易壞其貞操。惟至剛能正之。此九五克無咎矣。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之義也。言九五以孚于下。而相連屬如攣。不攜貳。不背叛。位正而德中所致。位正則時宜。德中則用大。大公無私。光明有耀。此九五之道。飛龍在天之象。孰能不服。孰敢不臣。臣服于下。奉事其職。此既九二我有好爵,與爾靡之之謂也。正如鳴鶴而子和之。中心所愿。誠一不二。恭慎不違。君明臣良。民安國泰。宜其上下維系。如攣也。
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兇。
宣圣講義
此中孚上九爻辭也。上九窮則變。變則反于中孚之道。中孚反為小過。陽反為陰所包。是反常之象。九二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是鳴息得其所也。上九曰翰音登于天。則鳴息非其時地矣。翰音者。雞之別名。為巽之象。雞之屬,有雉有騖。多野禽。而棲于山林。鳴于草野。乃為常也。今乃以其鳴之音。上登于天。是反常矣。既家畜之雞。固以鳴貴。而仍不得離于地。今去地而升天。異怪之象。故曰貞兇。貞者正而有守。不正何守。失守何貞。此貞反兇。言貞非所貞也。又貞兇分言之亦可。謂貞則返就于下而有守。是自上下也。今以鳴于地者而登于天。則自下上。雖貞亦兇。為其不信也。不信不孚。失正不中。中孚之用已極。反為小過。故有此占。小過亦曰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中孚之雞。既異飛鳥。而竟登天。是宜下者反上。其兇可知。或以翰音概一切禽羽之畜言。不專指雞。斯亦兼義。即他鳥亦鳴息于其所。而不得遽作登天之思。是失所已無可貞。而非位又安有利哉。上九君卦之上位。高而無位之地。危而無輔之時。茍自卑以就下。與六三應(yīng)。猶可退守。若據(jù)高而傲。乘危而驕。則兇宜矣。用已將盡。時位已極。無可前進。乃登于天。雖在上又奚為哉。守且不宜。何況于行。貞且未得何況于利。此順應(yīng)時位者。宜自返也。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上九爻辭。不中不孚,以生息于地而登于天。悖其生生之道。忘乎時地之宜。是象數(shù)反常。反常者不可久。故曰何可長也。又長字亦可讀上聲。言悖理之行。違時之用。不可助長之。以貽無窮禍患。在大畜上九向天之衢。為道大行。以其窮而能通。德昭于下。良能知止。乃合于道。中孚上九。重剛在上。順巽風行。不知所止。乃超于危絕。不克久長。其數(shù)然也。既悖于道。失時非位。而助長其千乖謬之行。則為災(zāi)害。可勝言哉。中孚全卦。以中四爻交錯成孚為用。初上無位。不能中庸。則不孚。不利于行況上九當變之際。無守之時。宜其不可長也。
中孚上巽下兌。風行澤上。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節(jié)兌在坎下。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中孚巽在兌上。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合節(jié)之下也。卦由節(jié)變來。渙以風行水上。而生離散之情。節(jié)以水在澤上。而有節(jié)制之用。中孚則以風行澤上。而得中行之道。是中孚者鑒于渙節(jié)之過。而折之以中。中則不過。過于離散則渙。過于制止則節(jié)。中孚以不渙而有交和之用。不節(jié)而有中道之功。此中孚具中庸之德。中和之道。不偏不倚。不漫不枝。而一之于道。齊之于德而無所失也。故中孚與小過往來。中孚致于中行。小過失其中道。此相反之行也。反者剛?cè)岙愇?。始終異德。剛以孚于中柔。則為中孚。柔以挾于中剛。則為小過。蓋即以內(nèi)外剛?cè)釀e之。中孚者。象頤而得其正。頤名養(yǎng)正。以未得正待乎養(yǎng)也。中孚則二五正位。明已得其正矣。四陽居于始末。兩陰涵于中間。柔以翕納其剛剛以衛(wèi)抱其柔。兩情相孚。而同集于中。故曰中孚。以六爻截初上自二至五。成一剛一柔。符一陰一陽之道。此中孚之所由來也。其象即類頤。又類離。以陽包陰。有其始終也。頤以養(yǎng)正為先。離以光明為尚內(nèi)得其養(yǎng)。外昭其文。充實而有光輝。安貞而具剛健。悅以在內(nèi)。巽以持外。風行而審于權(quán)宜。澤沛而適于和悅。此中孚上下本德。已兼美善。而有其體用矣。卦中互山雷頤。其道亦相近。頤以虛中善受。恢廓有容。中孚更以中正適時。剛?cè)峁矟?。較又勝之。故中孚者。致其中和。達于中庸。以用其中于一切。則無不適道。無不成德。此周易以中孚殿全易六十四卦之次。而辟卦以中孚始全歲四時之序也。孚者信也。和也。化也。鳥之生雛由于卵之孵化。此生化之機。協(xié)于天地。著于人物。莫不信也。信以為德。則天下從之。信以為業(yè)。則萬事興焉又信者伸之也。舉以為則。昭乎天下。不二也。故信于一。信于中。中一不失。人物同信。此即孚也。和也?;?。蔑以加矣。傳曰節(jié)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以節(jié)止之者。或虞其過止。而生抑制之害。或以其多度。而有紛糾之憂。故以道伸之。以德信之。俾不至于過節(jié)。過節(jié)之節(jié)。節(jié)之敝也。惟中節(jié)為節(jié)之善。發(fā)而中節(jié)。即中和。即中孚。言止而能行。制而能達。限量之而合于度。收納之而成其利。乃適于中行。從容中道內(nèi)有其誠。斯外顯其信。中正于善。斯表明其德。此合大學(xué)之道。中庸之功。而一之者。故中孚。道之至也。德之極也。天地尚不違。況于人乎。以時令言。閉藏之冬。凋殘之日。而一陽來復(fù)。生機暗動。此冬至之節(jié)。日行南返陽氣復(fù)育。文德乃昭。生意初胚。天心可見。此中孚與地雷復(fù)相應(yīng)。而斡旋于天地間。交育于無形中。以大其道。以宏其功。使物無窮。使數(shù)無終窮而復(fù)返。終而有始。周流往還。風行澤止。運以太鈞。握其至理。推之無垠建其綱紀者也。陽奇而多。陰偶而寡。寡者主中。多者運行于上下。中以安貞。而有順承之心。表以剛健。而協(xié)中正之位。位以德明。時以位貴。莫之見聞況兮若屆。莫之捫搎。芴兮若在。此中誠而信于外。內(nèi)柔順而遠著其仁愛。衡以不過。而推之咸逮。約以不偏。而彰諸欲蓋。此精妙之道。天莫爭其功,微茫之德。地莫奪其庸。人道之極。而物情之中。故卦名中孚。已著其用矣。小過與之往來。已顯其行矣。細繹爻象與辭。足推衍其不盡矣。
宗主附注
中孚為辟卦之始。時當夏冬至。今講中孚。恰當冬至之前。時與數(shù)合。天與人同。此可見講易非經(jīng)可比。古人所謂見天心。于茲益信。中孚者。大過之反。而周易則與小過為往來卦。大過則與頤往來。頤與小過則相反。既上下易位也。山雷為頤。雷山為小過。澤風為大過。風澤為中孚。此四卦交錯其道?;シ雌湫小6诹呢灾?。皆為獨有卦。或曰純卦?;蛟毁|(zhì)卦。亦可名之為孤卦。以其象屬于獨有。不與他卦同。易之獨有卦八。乾,坤,坎,離,與此四卦是也。除此八卦外。皆以一卦顛倒成兩卦。如屯,蒙,咸,恒,之類。凡五十六卦。實只二十八卦。屯倒即蒙。咸倒即恒。原無異也。惟乾坤八卦真倒差。故名獨有。言不與他卦共其體也。周易上經(jīng)三十。獨有卦者,乾坤坎離頤大過六卦。合其余同體而倒為兩卦者。雖曰二十四。實止十二卦。則上經(jīng)實十八卦。下經(jīng)亦如之。同體成兩者三十二卦。實止十六卦。加以中孚小過二獨有卦。亦符十八之數(shù)。兩經(jīng)合為三十六卦。此周天之數(shù)。為天地人物之綱紀。恰盡全易之變。而賅萬有之情。故上下經(jīng)之卦數(shù)原平均。無多寡之差也。獨有卦上經(jīng)多。下經(jīng)者少。上經(jīng)明天地自然之象。下經(jīng)明人物生化之形。亦猶先后天也。先天出于獨。后天成于偶。獨者不合不生。偶者以生為化。此奇偶之變。為變化之機也。下經(jīng)三十二,皆偶合之卦。而中孚小過獨有。是后天孤陽不生。孤陰不化之例。惟中孚小過。雖獨而仍未孤。則以原由兩卦合成。與頤大過相類。此四卦仍后天之象。生化之原。與乾坤坎離四者。乃有別矣。乾坤者,先天之元精??搽x者,后天之父母。此生于獨。成于孤。不得合偶為象。而頤大過,中孚小過。則生于偶合。成為獨孤。此即生即化之后。而猶存其元精元質(zhì)之象。非純乎先天之者。而下經(jīng)以中孚小過,殿于三十卦之后。即明示天地之變。由一而眾者。天地之終。亦由眾而一。此大還原返本之象。與頤大過在中間奇分偶合之象應(yīng)。而不以置之全易末。卻留即未濟以大終者。明天地之道。周流不已。終則有始。返而仍出。伏而又起。故以即未濟示其往復(fù)無盡之象。而不以中孚小過終。正如一歲之令。終于臘。而中孚則冬至也。以周正建子言。中孚為歲之始。以夏正建寅言。中孚為冬之中。此中孚賅氣之終始。物之生成。時之藏發(fā)道之伸縮。而握其機。得其本者。故中孚者。中和也。孚又信也。信者必和。和者必信。五德信在中。亦居末。此中孚為歲氣之始。一陽來復(fù)之時也。陽外內(nèi)陰。陰以育陽。柔中剛表。剛以衛(wèi)柔。故曰中孚。孚于中也。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宣圣講義
此中孚彖辭也。中孚為全易孚于道體之卦。而為道儒示教明行之象。不獨為卜筮也。凡六十四卦中有言孚者。六十四卦爻中有稱中者。皆關(guān)中孚。而以二五正位為中之表率。內(nèi)外相應(yīng)為孚之軌范。正位得中。則行不偏。內(nèi)外得應(yīng)。則德不孤。此中孚之稱。即由不偏不孤來。蓋陰陽者,以孚而后生化。上下者,以中而后安和。生化者,萬物之原。安和者。眾生之本。先有其原。方見其生生不已。先得其本。方致于安安能遷。此中孚為天地之基。人物之母。而莫非本于一陰一陽之道。一合一辟之機耳。以中孚四陽抱于外。兩陰育于中。而二五得其中位。三四適于中行。三之與五。二之與四。互為其應(yīng)。一剛一柔。一內(nèi)一外相協(xié)以育相助以生。三四者人物之綱。生化之紀。尤為后天之本。而二五者。天之垂范。地之成形。實為萬有所瞻。今三四以柔立于中。二五以剛正于位。履地之博厚。戴天之高明。人在中央。物與無妄。無妄之象。亦近中孚。以皆外有四陽。中藏兩陰也。無妄之外。尚有大畜。亦同具此象。惟二者上下有多寡之異。中爻有偏靜之嫌。不若中孚之至道也。而有偏全之分。無妄偏于天。故歸于虛。大畜偏于地。故歸于實。實者物之徵。故曰畜。虛者數(shù)之象。故曰妄。妄則有災(zāi)眚之虞。畜則成時用之義。故曰大畜時也。無妄災(zāi)也。災(zāi)即非時。時即非災(zāi)。皆以偏而失全。過而戾中。遂不及中孚之道。合于之善。本乎至德者也。
中孚豚魚吉者。亦以卦象類乎大畜。故稱豚魚。豚魚分言之。為家所畜養(yǎng)之物。關(guān)乎人之養(yǎng)生。及財用之所孳息者。人以物為食養(yǎng)。豚魚皆常用品。家中畜之。既以供食。亦以弋利。而有關(guān)于祭享祖先,宴會賓客。肥甘之奉以娛老。鮮美之品以序禮。實人生不可少者。故中孚揭出。以喻人生之養(yǎng)。與頤相近。頤養(yǎng)有涉于噬嗑。則有噬肉之辭觀頤自求口實。則關(guān)口腹之奉。此中孚以豚魚為喻。而見養(yǎng)生之義焉。又豚魚合為一物者。有河豚江豚之名。魚類生于大澤者。中孚兌在下。澤中所育以豚魚為最美。而上合巽風。豚魚知風。水族而能識時。亦中孚之道。時中之用。所由著也。故取為彖辭之所象物。豚魚之生。關(guān)于天時。合乎地利。用及人生。功成物利。此卦之德。而明其為人物之所共信。生化之所同。孚者也。孚于物者。必孚于時。利于人者。必利于德。中孚之時。時中也。中孚之德。中行也。而獨取豚魚者。以易見之理。證深微之道。取恒遇之物。徵不測之象。言近而指遠。名細而類大。此易辭之精不可量也。以豚魚之繁滋。足備吾人之營養(yǎng)。以物力之富庶。足充事業(yè)之經(jīng)綸。此所以著明由豚魚之肥美。而徵及人生之富尊榮。惟豚魚之蕃息。而見物力之充盈豐備。信則昭于微物。德可推諸無盡。名則始于日用。功可達于無垠。此中孚之功。足以濟時。而中孚之用。足以惠民。濟時則天地化育之源?;菝駝t圣賢治平之本。仍本于風行以立教。澤沛以布政之義。而卦上下合德。共成中和者也。天地以位。萬物以育。尚何有于人生。尚何憂乎物力哉。豚魚之吉。實自山天大畜,推其不盡之用。而由天雷無妄。證其存誠之諦者也。至成無妄。惟誠能生物。不誠無物。大畜者物之畜。既德之畜。而必自誠致之。所謂為物不二。則生物不測。中孚兼無妄大畜。而得其中和。則其生物之功可知。且中庸曰,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物之道。必先成已。此誠能成物而中孚有其誠矣。推之成物。亦無不宜。故信及豚魚。則何物不同成哉。吉屬豚魚。則何行而不利哉。故曰利涉大川,利貞。言利及于遠。而誠存其中也。以風行澤上。亦如渙。而有舟筏渡水之功。外剛中柔兼乾坤之德。故曰利貞。蓋言性情之正也。人道法坤。三四兩爻。坤也。而人師之。以為利貞。是本乎性情。推其順承。以成歸于天。人物之始末也。故中孚無不利。而以貞成之。所行無不宜。而以利涉稱。本夫乾坤之道。契乎風澤之行。如豚魚之滋生。其利不可限量矣。
彖曰,中孚。柔在內(nèi),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yīng)乎天也。
宣圣講義
孚以利貞稱者。由于柔之善順承。柔以承剛。水乃浮舟。澤乃濟木。浮濟之利。必始于厚載之德。柔順之行。必孚于剛健之道。是以利貞合乾坤之用。宏生成之功。故曰應(yīng)天。以卦言,柔在人爻。上下皆剛。而下者必應(yīng)其上。以陽主升。志在遠也。天以純陽而后高明。舟以輕舉而后利涉。此剛陽之用。天之道也。更由卦用言。兌澤以承巽木。澤水以行風帆。天之所生。地之所成。如風與水。皆本天所生者。合以為行。仍應(yīng)乎天。故逆風不良于行。逆流不順其勢。為其不應(yīng)乎天也。而人亦如之。以法乎地為其始。以應(yīng)乎天為其成。故安貞以秉坤。剛健以成乾。坤乾既合。利貞斯至。所謂性情也。性以葆其貞。情以致其利則有固孚于乾之正。而九二則屬于乾之中。以乾卦言如是也。則兩剛得中。一陽居正。乃中孚象。明其為陽德之復(fù)。與冬至應(yīng)為地雷復(fù)也。復(fù)以一陽起于地下。示氣之初生。中孚以二陰接于上下。示道之中正。則天道恒久。而地道隨時也。恒久見于中位。隨時昭于始終。中孚以陽始。以陽終。與復(fù)之剛始柔終者不同。此常變之別。先后天之分也。然中孚象合兩柔。卦成二女。亦有其變合之義。而成其生化之功。故曰中孚。以四陽與中陰孚也。上下雖若協(xié)。中外卻能相信。如男子有室,而不遠其行,女子有家。而恒一其志。此上下既夫妻也。巽以伏入而就下。兌以見出而親上。長女喻夫。以情協(xié)其內(nèi)。少女如婦。以德相其外。此柔剛兩得陽陰共孚之象也。故曰說而巽孚。乃化邦也。內(nèi)說外巽。上巽以就下。下說以尊上。澤而承風。金以御木。相承相制。相弼相求。此五行之情。不相害。反相成。說于內(nèi)則和。巽于外則樂。和樂無間。家道以興。此家人卦以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nèi)。為同正也。中孚亦如之。蓋中孚九二。雖異于家人之六二。而家人之中女。有類似中孚之少女。以離兌皆陰卦。而離陰在中。兌陰在上中上之異。既近遠之殊。故兌近而離遠。近者易親。遠者易正。此中孚以兌之上。合巽之初。兩柔并行。主持中道。言其雖為柔。而皆主爻也。主其位。以從于正。則上下亦同正矣。正以令于眾。則無不化。故曰乃化邦。言如詩二南之化南國。實自男女之正始。夫婦者。人倫之本。男女正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則天下平。此化邦由其功德。而以內(nèi)外之孚。巽兌之合。共成其德。乃大其化。故曰孚。和也,化也,信也。
豚魚吉者,以中孚之德。信及豚魚。物也猶言。而況于人乎。此中孚無不孚也。利涉大川者。以巽木兼風而加于澤。正如渙之象。乘木舟以行。而舟虛者。虛以載物。舟之中虛。乃能多載。若中實者。將何載哉。而以卦爻中虛。上下皆實。是表有而中空。宜其稱利涉矣。斯句蓋伏舟船之象。以木能浮。而必虛其中。方便于載重致遠。若徒有木。所乘者有限。不足盡利涉之功。此圣人因卦象以制品物。利民而阜生也。中孚以利貞稱者。由于柔之善順承。柔以承剛。水乃浮舟。澤乃濟木。浮濟之利。必始于厚載之德。柔順之行。必孚于剛健之道。是以利貞合乾坤之用。宏生成之功。故曰應(yīng)天。以卦言柔在人爻。上下皆剛。而下者必應(yīng)其上。以陽主升。志在遠也。天以純陽而后高明。舟以輕舉而后利涉。此剛陽之用。天之道也。更由卦用言。兌澤以承巽木。澤水以行風帆。天之所生。地之所成。
如風與水。皆本天所生者。合以為行。仍應(yīng)乎天。故逆風不良于行逆流不順其勢。為其不應(yīng)乎天也。而人亦如之。以法乎地為其始。以應(yīng)乎天為其成。故安貞以秉坤剛健以成乾。坤乾既合。利貞斯至所謂性情也。性以葆其貞。情以致其利則有為有守??芍箍尚?。中孚之道。不偏不過。一之以中。此行止咸宜。守為并順。而先盡其人力。終則孚于天功者也。人事者。柔以為始。剛以成終。陰以涵中。陽以衛(wèi)于表。則天地不二其德。而覆載不限其行。故四德以利貞稱。言有不誠。乃生其物也。誠合于貞。物著其利。此內(nèi)外之無不備。而剛?cè)嶂闊o不孚也。惟中能孚乃中。失中者不孚。未孚者非中。此中庸中和為大本與達德。不可離也。大本者。貞之著。達德者。利之昭。故利貞亦既中孚異名。中存其貞。孚致其利。利及諸物。貞返諸躬。一也二也。二而一也。此中孚大用。為天下所共遵率。萬行所同迪循。無往不宜。無為不中。道之至也。德之至也。而取象于風行于澤。木涉于水二。二者必孚而后大其功。天之本行。地之至用。人以師之。物以則焉。此中孚之效化。及萬邦。莫與爭其大。中孚之善。信及豚魚。莫與語其微。何哉。中虛以厚載。表實以防沉。此發(fā)于地而應(yīng)乎天也。故曰中孚。故稱利貞。
象曰:澤上有風君子以議獄緩死。
宣圣講義
此中孚全卦象辭。明人道也。中孚兌與巽合。成澤上有風之象。不稱風行澤上。如渙卦倒者。以兌之主爻在上。恰與巽主相接。合成中柔。是雖巽風在上。而其志就下。兌之志成乾卦。以下為往。故先澤而后風行。明用重在下也。澤上之風。與水上同。而澤者水之聚推為恩澤沛及之象。以澤為重。則風所及處。皆澤所沛。猶政教所行處。皆恩澤所施。德之昭也。故風不虛行澤。澤無目吝。于人為聿昭厥德。廣仁以成德。阜利以成用。此中孚與渙異也。政令之施。明德普及。有其先后重輕之序。中孚以中和為本。必先其所宜。先重其所必重。此人道體天立極。應(yīng)時制宜。不可忽也。人之生也。先求其所生。而重其安和之序。調(diào)達之情。故君子于此有勸善規(guī)過。除暴安良之心。將以全民之生。保民之居。使皆樂其業(yè)。和其情。適其俗。以無害無苦。此政不廢刑。訟必有獄。為求民情之平。而致久安長治也。故于中和之象。而以五爻在中乃孚。故曰中孚。初上非中故不孚。不孚不信。故爻辭如此不急置之死。是寬猛相濟。剛?cè)岬弥小_m如卦用也。議獄則可見其仍不廢法。緩死則可見其無濫用刑。則民畏其威。而又懷其惠。守其法。而易感其恩。惡者有所懲。善者有所勸。莠者有所戒。良者有所保。此中孚之道。中和之功也。且中孚卦兩柔居中。兩剛得正。中則無過。正則無私。無過則得其平。無私則歸諸公。公平之行。民無不信。此曹歲以小大之獄必以情。為上思利民之忠??墒挂粦?zhàn)也。民心之得。必自刑賞。民情之服。尤在刑罰。故聽訟折獄。為格致之所重。民之為惡犯罪固宜誅。而得其情。則宜哀矜。而非可喜。以生活易干邪淫。饑寒迫為盜賊。生之不保。法無以懼之。居之不安。刑無以懷之。今古一也。而中孚則求其至中。納于至和。期于至信。上下同孚。以應(yīng)乎天。天德好生。故書曰罪疑維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此體上天之德。而重人物之生。不敢濫刑以虐民。輕誅以易命也。死之固有辭。而既死不可復(fù)生。刑之固本法。而用刑不如用教。中孚以巽在外。仍寓有以教淑民。以化代罪之旨。以中孚之時。冬至之日。一陽來復(fù)。天道重生。尤宜仰承天時。暫緩執(zhí)決。此人道法天。而為政以德者也。故獄雖議。而囚不誅。律雖嚴。而死可緩。此當推諸月令。證之上世。以盡經(jīng)文微義者也。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宣圣講義
此中孚初九爻辭也。初九在下。以兌之志在成乾。主爻在六三。剛以隨柔。初九外與六四應(yīng)。柔以協(xié)剛。其情多虞。虞者度也。虞也。又忖也。以度量之后。則慎于其行。故占吉。而心終多忖。情或有他。則不克執(zhí)其中。而易紛其志。故曰有他。言有別求也?;騽e度其所為。而心不定?;蛩麍D其所欲。而情不安。則初九以遠于中爻,乃有之。故曰不燕。燕安也。古通晏。安樂和悅之謂。燕居既安居。安閑逸豫。無憂無患之時。則以初九多虞。乃成不燕之象。此六字相隨而至。以善忖度而占吉。以多憂疑而生心。遂不得安閑自在。蓋初在下。原非孚卦。必自二至五爻。在中乃孚。故曰中孚。初上非中。故不孚不孚不信。故爻辭如此。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其占吉。以志不變。雖多忖度。而無二心。此陽剛本德。故吉。奈初與四應(yīng)。柔以間之。遂生異心。而有他。是以不安燕于其位。則志亦變。而非初之吉矣。然初九潛龍勿用之時。雖有他思。而原志不變。故仍占吉。是吉由不變來。如變而失本志。既失其吉。此爻辭言外之旨?;蛟怀蹙?。剛以主柔。下以希上。終難安其位。故爻稱多虞而有他。不得安燕。勢所必至。固亦辭之兼義。果審于中道。斷無他求。何不安哉。此釋文以志未變。明吉之由來。重在克致于中和。而毋旁徨于歧道耳。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宣圣講義
此中孚九二爻辭也。九二內(nèi)卦之中。而柔加剛上與九。與九五同得中位。中介三四兩柔。剛以率柔。大以領(lǐng)小。故有鶴鳴子和之象。和者和也。信也。鶴超群高舉。而非俗禽。其鳴有信。母子相和。信之至也。孚之至也。在陰者亦有相孚之義。以位柔而爻剛。正如鶴為陽鳥。高飛于天。而止鳴于陰處。得其憩所。是皆相孚。正以九二與六四同功異位。相得相協(xié)。如鳴之有和。母之有子。道不孤而行有助也。以鳴鶴之得和。見孚化之及于禽鳥。亦彖辭化及豚魚之義。禽鳥飛鳴。自得其樂。母雛聚處。同樂其生。人類亦然。上有其恩。下懷其德。臣忠其事君嘉其勛。上下相孚。功庸有賞。所謂信賞者也。故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好爵者,高位盛名。厚祿榮秩。以賞有功。以褒有庸者也。上以是明其大公。下以之感其至德。不徇于私。不阿其好。此君臣明良。朝野安定之象。故曰靡。靡者莫不及也。言如風之披靡眾草。又古通縻維縶也。如詩云??{之維之。言上以好爵系其下之心。下以忠誠報其上之德。恩德不失。政治乃成。至誠無二。至公無私。則國之爵位。君所秉衡如天之雨露。地之生成。不見其功。而莫與爭。不見其德。而莫與大。其相孚相信。亦如鶴鳴而得子之和也。稱爵者。爵亦禽也。古者以禽獸識位之高下。蟲魚章秩之尊卑。皆取其類相從。德相及。而不亂也。中孚之用。既在此。物猶相孚而況人乎。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二剛?cè)嵯嗟?。情性以和。有如鶴鳴而得子和之。天性之樂。至誠至信。物情之真。無偽無飾。發(fā)于中心所愿者也。與其他唱和不同。唱而和之者。必同其心。所謂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聲氣著于外。應(yīng)求啟于中。如洛鐘應(yīng)乎銅山。鐵鎝吸于磁石。此無生之物也。而在有生者。則如子之于母。雛之于鳥。性情所感。誠意斯通。此九二之和。乃中心之愿。非有所使也。有故為之也。在泰卦六四。亦曰不成以孚。中心愿也。與此相應(yīng)。皆孚之至也。不成而孚。既出于自然。成于自性。不加命令。不假作為。故曰不戒。不必介意之意。不生于心而自孚。不因于事而相信。此中心之愿。不假人力。不藉外勢者也。故喻以鶴鳴而子和之。推之上位有命。無不信從。上以事業(yè)命其下。臣以忠勤報其君。而以下之勛勞。得上之懋賞。國之爵位嘉臣之功庸。故曰我有好爵。與爾靡整。言亦如鶴之母子和鳴也。以九二在中亦。孚中心之象。而兌主口舌。自有唱和之情。二四相間。剛?cè)嵯嗑?。在下之中位。正如功臣之獲賞。尊榮而不忘其忠。崇貴而不過其上。上有九五。故九二為內(nèi)之主。臣之尊。得位乘時,而不失坤德。坤所謂妻道也。臣道也。臣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則九二之用。實自六四來。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宣圣講義
此中孚六三爻辭也。六三與上九應(yīng)。一剛一柔。得敵配之象。而三五同功。亦以剛?cè)徨e應(yīng)。一內(nèi)一外。猶匹敵之情。中孚得名。既由二與四、三與五。各相孚也。以三為陽位。六為陰爻。陰以加陽。內(nèi)以望外。而為兌主爻。又屬人爻之始。本中孚大用。在中爻兩柔。分孚于下上兩剛。是以爻用或上或下?;蚯盎蚝?。而其為德?;蛉峄騽偂;驊n或喜。故辭以鼓罷泣歌。明其情之無定。而為樂或憂各半也。鼓者勇進之時。罷者引退之日。泣者艱危之際。歌者安樂之間。皆非定也。以就于九五之正。則鼓且歌。以返于三四兩柔。則罷以泣。而亦可視為同見異情。如有勇而奮進者。則鼓歌。因怯而悄退者。則罷泣視其人之情。明其志之異耳。蓋六三無位。而重柔難守。居兌主爻接巽主位。二陰相聯(lián)。在內(nèi)則悅澤而有聲。對外則進退而莫定。巽主進退。六四主降。退則返于三爻。而兌主說言。柔多憂思。思則發(fā)為歌泣處于中而失所正。據(jù)于柔而不得安,故情不能同。而行亦無由一也。
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三非正位。而介于九二之前。剛?cè)犭y調(diào)。雖望于九五。而阻于六四之后。上下難和。是孚之不得。情之莫定。實由位之不當也。
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宣圣講義
此中孚六四爻辭也。六四巽之主爻。巽為伏入。與兌之見出反。是四與三之異。爻位皆柔。而下與九二應(yīng)。交錯之應(yīng)。與正應(yīng)有別。中孚重在錯應(yīng)。故三與五應(yīng)。四與二應(yīng)。二五得正。三四不得正。故三四爻不及二五之吉。六四介近九五。如月之幾望。以未全圓也。而時有待。光明猶虧。則行不滿足其志。而有馬匹亡失之占。馬亡則行艱。此巽主進退。得時則進。失時則退。今六四非時。故馬匹亡。然以下有九二之應(yīng)。退而就于正。以為守。仍免于咎。中孚之象。有與小畜相類。小畜亦以六四一爻為陰。陰不協(xié)于陽。則資以行之馬匹亡失。乃不利于行。而卦求于外。以上有九五上九。方盡其提攜之力也。上既有振拔之勢。而時當虧缺之憂。故行不宜。而尚可守。守則無咎。蓋六四自棄于同類。以與六三背馳。柔不思降而求升。雖可近于五。而反遠于二。遂失所麗。如月之未望。光輝未充實。有馬而失之。將何行哉。在需卦曰良馬逐。利艱貞。以馬本乾象六四坤爻坤位。惟利牝馬之貞。此有馬而不克乘也。稱匹者。一馬奇數(shù)。而有偶。如物之有匹配。以六四陰爻。陰數(shù)偶。故六三得敵。六四稱匹。匹猶敵也。得其偶乘。而又亡之。是重明其不良于行耳。古者駕車之馬。或二或四。取其捷足利于行進也。三四以柔。秉安貞之吉。乃健捷是圖。宜乎不克成其用矣。此三四爻皆以柔而非位。情欲孚而德不信。志欲和而位失中。位時不宜。行動有悔。而占無咎者。以孚既濟中爻。且得九二錯應(yīng)耳。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四在外卦之始。原與既濟六四類似。而下為六三。兩柔相從。以其類聚。是濟而未濟。中而未和,故爻辭稱馬匹亡。而當月幾望之際。將望而未望。正如將濟而不濟。其明虧一線。功虧一簣。行止于將成。物失于既備。此馬雖有。而未得乘。蓋忽焉亡失。不克遂其千里之行也。以其志在急行。反阻其行。心圖大功。反敗其功。此反中孚而為過也。過猶不及。故釋文以馬之亡。乃由于自絕其類。而妄干上進耳。六三六四,類也。而在下宜升。在上宜降。六四以降就正于九二為得。今乃絕于同類。求于上升。悖柔降之行。妄安貞之吉。始使已備之馬亡失。是求速而反滯。欲進而反退。而妄于前進。外而忘于內(nèi)附。故曰絕類。言自絕于類。是與眾背馳也。又此句亦可指馬之亡。為馬之自失其群。失群而逸。不克成良馬之逐。與大畜六三異矣。而中孚重孚。不孚則不利于行。絕類離群。皆不孚之行,皆失艱貞之旨。利本于貞。不自貞,將何守。不能守,將安行。故六四以下孚九二為得中有守。巽主進退。退必以時。時退而進。自罹于咎。此亡馬
在不知守,而急求上也。上有九五。固位正時宜。而惟三之能從。今六四希近焉。則與六三相忤矣。
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宣圣講義
此中孚九五爻辭也。九五全卦正位。外卦中爻。秉乾九五之德。與下九二同為得中,而非應(yīng)。卻以三五剛?cè)徨e應(yīng)。因二五之中位。包三四之中爻。交錯其道。參伍以孚。此孚之行。大成于九五也。而爻曰有孚攣如者。言陽以率下兩陰。如繩索相連系而不離。故曰攣。如非果系也。情志貫串。行止牽屬。有如系耳。在前小畜,亦曰有孚攣如。謂小畜履皆以剛包柔。小畜六四履六三。皆在中。而履亦以兌在下。與中孚同。孚而后相系不離。剛以系柔。如剝之貫魚,九五剛在正位。群陰所望望。眾志咸歸。故有此辭。而以剛之挈柔。易為所蔽。如君主引用小人。不知不覺受其欺蒙之害。是原有咎。以位正者德自明。綱紀嚴明。是非辨晰。則終免于咎。此亦與彖利貞相應(yīng)。貞以為利。則不失其正。徇于私情。孚亦非信矣。兩柔互于中爻。陰柔得勢。恒易壞其貞操。惟至剛能正之。此九五克無咎矣。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之義也。言九五以孚于下。而相連屬如攣。不攜貳。不背叛。位正而德中所致。位正則時宜。德中則用大。大公無私。光明有耀。此九五之道。飛龍在天之象。孰能不服。孰敢不臣。臣服于下。奉事其職。此既九二我有好爵,與爾靡之之謂也。正如鳴鶴而子和之。中心所愿。誠一不二。恭慎不違。君明臣良。民安國泰。宜其上下維系。如攣也。
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兇。
宣圣講義
此中孚上九爻辭也。上九窮則變。變則反于中孚之道。中孚反為小過。陽反為陰所包。是反常之象。九二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是鳴息得其所也。上九曰翰音登于天。則鳴息非其時地矣。翰音者。雞之別名。為巽之象。雞之屬,有雉有騖。多野禽。而棲于山林。鳴于草野。乃為常也。今乃以其鳴之音。上登于天。是反常矣。既家畜之雞。固以鳴貴。而仍不得離于地。今去地而升天。異怪之象。故曰貞兇。貞者正而有守。不正何守。失守何貞。此貞反兇。言貞非所貞也。又貞兇分言之亦可。謂貞則返就于下而有守。是自上下也。今以鳴于地者而登于天。則自下上。雖貞亦兇。為其不信也。不信不孚。失正不中。中孚之用已極。反為小過。故有此占。小過亦曰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中孚之雞。既異飛鳥。而竟登天。是宜下者反上。其兇可知。或以翰音概一切禽羽之畜言。不專指雞。斯亦兼義。即他鳥亦鳴息于其所。而不得遽作登天之思。是失所已無可貞。而非位又安有利哉。上九君卦之上位。高而無位之地。危而無輔之時。茍自卑以就下。與六三應(yīng)。猶可退守。若據(jù)高而傲。乘危而驕。則兇宜矣。用已將盡。時位已極。無可前進。乃登于天。雖在上又奚為哉。守且不宜。何況于行。貞且未得何況于利。此順應(yīng)時位者。宜自返也。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上九爻辭。不中不孚,以生息于地而登于天。悖其生生之道。忘乎時地之宜。是象數(shù)反常。反常者不可久。故曰何可長也。又長字亦可讀上聲。言悖理之行。違時之用。不可助長之。以貽無窮禍患。在大畜上九向天之衢。為道大行。以其窮而能通。德昭于下。良能知止。乃合于道。中孚上九。重剛在上。順巽風行。不知所止。乃超于危絕。不克久長。其數(shù)然也。既悖于道。失時非位。而助長其千乖謬之行。則為災(zāi)害。可勝言哉。中孚全卦。以中四爻交錯成孚為用。初上無位。不能中庸。則不孚。不利于行況上九當變之際。無守之時。宜其不可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