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一

小品方 作者:


  [卷第一] 述增損舊方用藥犯禁決
  《經(jīng)》說∶合藥慎勿合相反畏惡相殺者,不能除病,反傷人命。檢舊方相犯者甚多,今根據(jù)方用之,乃未見有入口即斃者。凡服犯禁忌藥,亦恐病不即除,久遠潛為害也。如反藥禁所說,以相對者服之即甚耳。諸方既合雜多物,其勢應(yīng)小微,故得不即斃也。

  《經(jīng)》說∶藥物有陰賊者,令人羸瘦,陰痿短氣,傷壞五內(nèi)。夫服相反畏惡之藥,雖不即斃,然久遠潛害,亦可如此,豈可不避者焉。尋古之處方,皆當(dāng)明審經(jīng)禁,不應(yīng)合其相反畏惡也??痔厥且伴g山郡官典,醫(yī)輩相傳,以意增損,故有犯禁藥耳。

  凡病自有外候危急而反易瘥者,服一方即瘥,亦有不治自若瘥者,與此相會,便稱方神驗,相承推之為舊方,皆不卻除其犯禁藥物而服之,其實不能除病也。且輕命者多不信脈,亦云診脈是精妙之術(shù),非不博者所能解,不至辨之士所能究。亦相承見經(jīng)方是官典醫(yī)所執(zhí)傳,便謂仍決必是施教,教民治病,非但慈于疾苦,亦以以強于國也。

  寒食大散難將息者,由栝蔞惡干姜故也。夫服此藥者,皆是虛冷之人也。虛冷為患,其疾多端,有患咳嗽上氣積年者,宜除栝蔞用紫菀二兩代之,積服兩劑無不皆瘥也。若患腳弱冷痹緩弱者,以石斛二兩代之栝蔞也,為治甚效,且無險迕,以為良決也。其余眾病,除去栝蔞而已。若虛熱渴利痔血不可盡從者也。大理宜知此決也。

  茯苓惡白蘞,而鎮(zhèn)心丸用之。茯苓主憂恚驚怒恐悸,心下結(jié)痛,是鎮(zhèn)心所宜也。白蘞治癰腫心驚癇不如茯苓,今宜除白蘞也。

  麻子惡茯苓,而骨填煎用之。麻子主補中益氣,復(fù)血脈,破石淋。若疾源須此治者,留麻子去茯苓。若心下結(jié)痛,憂恚驚怒恐悸者,去麻子用茯苓也。

  紫菀惡遠志,而補心湯用之。遠志主傷中,補不足,益智能,補心宜用遠志。若患咳嗽上氣者,可以余主咳藥代遠志,用紫菀也。

  牛黃惡龍骨,而治小兒方用之。若下利者,可去牛黃留龍骨。若壯熱驚癇者,宜去龍骨留牛黃也。

  芍藥惡芒硝,而治小兒方用之。芍藥主益氣,止邪氣腹痛,作優(yōu)利,除堅積聚耳。須此治者,當(dāng)去芒硝用芍藥。若壯熱結(jié)寒實毒瓦斯者,可留芒硝去芍藥也。

  干姜惡黃連,而斷下利方悉用之。若暴冷下者,可以吳茱萸代干姜也。夫是久寒積冷有飲水者,服茱萸喜先下飲水去,然后下止耳。大理宜知如此也。

  烏頭與半夏相反,而諸湯皆用之。烏頭主中風(fēng)灑灑惡寒、濕痹積聚、咳逆上氣。須此治者,留烏頭去半夏。若患傷寒寒熱,喉痹咽痛,胸脹,咳逆,心下結(jié)堅,當(dāng)用半夏。大都此二物為治相似,會宜去一種也。

  藜蘆與細辛、人參相反,而烏頭丸用之。藜蘆主殺蠱毒諸蟲,除咳逆腸下利,若須此治者,留藜蘆去細辛、人參。若患久風(fēng)風(fēng)頭,肢節(jié)痛,心神虛者,去藜蘆留細辛、人參也。

  藜蘆惡大黃,而露宿丸用之。大黃主調(diào)中,破除諸積聚,須此治者,留大黃除藜蘆也。

  若須藜蘆為治者,宜除大黃也。

  石惡細辛,而附子丸用之。石主寒熱鼠痿蝕瘡,死肌肉痹,腹中積聚結(jié)堅,令人發(fā)熱。若須此治者,留石去細辛。若患風(fēng)痹拘攣,緩弱膝痛,咳逆,堅瘕積聚者,可除石留防己惡細辛,而治風(fēng)湯悉用之。防己主中風(fēng)傷寒,溫瘧灑灑寒熱,諸癇,利大小便。若須濃樸惡澤瀉,而前胡丸用之。濃樸主中風(fēng),傷寒頭痛,寒熱驚氣,死肌血痹,去三蟲。

  若須此治者,留濃樸去澤瀉。若須補養(yǎng)益氣力者,留澤瀉去濃樸也。

  皂莢惡人參,而通草丸用之。皂莢主風(fēng)痹死肌,風(fēng)頭淚出,利九竅,下水氣,殺精物魔鬼,咳逆上氣。須此治者,留皂莢去人參。若須補五臟、安精神者,留人參去皂莢也。

  礬石惡牡蠣,而卻煩丸用之。礬石主瘡蝕及咽痛,堅齒骨。須此治者,留礬石去牡蠣。

  若患傷寒寒熱,溫瘧,洗洗惡寒,憂恚驚怒,氣結(jié)心痛,鼠,女子去赤白浚下血者,留牡蠣去當(dāng)歸惡茹,而治瘡方用之。當(dāng)歸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孕,諸瘡痙金瘡?fù)?。須此治者,用?dāng)歸。若欲食惡肉殺蟲者,用茹也。

  甘草反海藻、甘遂、大戟、芫花,凡四物亦反甘草,而諸湯皆用之。甘草不只治病,宜是通部制百藥耳。須此四物為治者,除甘草用犀角屑亦佳。

  上前件舊方用藥犯經(jīng)禁者,略見凡十七條,其所不見者甚多。若看方有所見,便應(yīng)根據(jù)此決卻除之,然后可服耳。藥性要物亦已甲乙注名也,故復(fù)重記述之,大法宜知此決也。

  [卷第一] 述舊方合藥法

  合湯用半夏,先稱量,然后洗,令去滑也;合丸散皆炮之,如三建法,削去焦皮也。

  合湯、丸、散、酒用烏頭、附子、天雄法,皆熱灰中炮令坼,削去焦皮也。

  合湯藥用麻黃者,皆先折去節(jié),然后稱之∶當(dāng)先煮,斷取沫。不去節(jié)與沫,令人咳。

  合湯用桂、濃樸、黃柏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

  合藥用巴豆者,剝皮去心,熬令紫色。用巴豆多于余藥,不可下篩者,皆別冶如脂,以冶散中,更舂令調(diào),然后與蜜也。用少者,可合舂之。

  合藥用杏仁,皆湯漬剝?nèi)テ?,核中有雙仁者,不可用也。

  合丸散多不可篩者,亦別冶令如脂,以散合冶之。

  合藥用石葦者,皆以湯漬刮洗去外黃毛也。不去毛令人反淋。

  石藥合湯酒者,細舂之為末,綿絹裹煮之。

  合湯用膠,炙令焦,沸如浮石狀也,煮湯半熟內(nèi)之,令消盡。

  合湯用膠糖蜜臘膏類髓者,皆成湯內(nèi)烊令和調(diào)也。

  合湯用血及酒者,皆熟納之,然后絞取湯也。

  附子一枚者,以重三分為準也。

  甘草一尺者,若數(shù)寸者,以頭徑一寸為準也。去赤皮炙之令不吐。

  桂一尺若數(shù)寸者,以濃二分廣六分為準也。

  麻黃一束者、一把者、一握者,并以三兩為準也。

  濃樸一尺及數(shù)寸者,以濃三分廣一寸為準也。

  黃柏一片者,以重二兩為準也。

  人參一枚者,以重二分為準也。

  生姜、干姜累數(shù)者,以一支為準也。

  用艾及葉物一莒者,輕重二升為準也。

  方寸匕散者,作丸準梧子十枚也。

  二大豆多可準一刀圭也。

  四刀圭以準一撮也。

  服湯云一杯者,以三合酒杯子為準也。

  上舊方上分齊自有不注明者,合之便應(yīng)根據(jù)此法也。

  [卷第一] 述看方及逆合備急藥決

  尋百病之生違和,共緩急理殊,救治不同。緩者年月乃劇,急者不延時即劇。緩者久而自瘥,急者不救即殞?;蛴幸娝幱丛斨?,頃而致逝者。此比甚眾尋方,學(xué)之要以驗速為貴。

  夫欲執(zhí)術(shù)者,皆宜善識暴卒病侯,看方宜先解救急要說,次精和緩,末詳輔衛(wèi),此則要矣。是以官府有成合見藥者,以備倉卒也。凡多口數(shù)家,亦宜其然也。

  夫病之根源,有風(fēng)、有寒、有冷、有熱、有濕、有勞、有損、有傷、有醉酒、有飲食、有驚怖恐懼怵惕憂恚、有產(chǎn)乳落胎墮吐下去血、有貪餌五石,皆為病之根源也,為患生諸枝條耳。既不脈之本不知根源也。但問人男女長少根據(jù)方說,方說有半與病相會便可服也。宜有增凡病劇者人必弱,人弱則不勝藥,處方宜用分兩單省者也。病輕者人則強,勝于藥,處方宜用分量重復(fù)者也。

  凡久病者,日月已積,必損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勝藥,處方宜用分量單省者也。新病者日月既淺,雖損于食,其谷氣未虛,猶勝于藥,處方亦宜用分兩重復(fù)者也。

  少壯者,病雖重,其人壯,氣血盛,勝于藥,處方宜用分兩重復(fù)者也。雖是優(yōu)樂人,其人驟病,數(shù)服藥則難為藥勢,處方亦宜如此也。

  衰老者,病雖輕,其氣血衰,不勝于藥,處方亦宜用分兩單省者也。雖是辛苦人,其人希病,不經(jīng)服藥者,則易為藥勢,處方亦宜如此也。

  夫人壯病輕,而用少分兩方者,人盛則勝于藥勢,方分兩單省者則不能制病,雖積服之,其勢隨消,終不制病,是以宜服分兩重復(fù)者也。

  夫衰老虛人,久病病重,而用多分兩方者,人虛衰氣力弱則不堪藥,藥未能遣病而人氣力先疲,人疲則病勝,便不敢復(fù)服,則不得力也,是以宜服分兩單省者也。

  女子婦人,其治異品,女子年十六以上則有月病,其是月病來日,得風(fēng)寒冷濕,四時之病相協(xié)者,皆應(yīng)自說之,不爾治相觸會,便致增困也,處方者亦應(yīng)問之,是月病來限有他疾者,其方在婦人方卷上。其是凡曰有疾者故同余人方耳。

  江西、江北,其地早寒,寒重于江東,令人陽氣早伏,內(nèi)養(yǎng)腎氣。至春解亦晚,腠理閉密,外不受邪濕,故少患腳弱上氣,無甚毒螫也。

  江東、嶺南晚寒寒輕,令人陽氣不伏,腎氣弱,且冬月暖,熏于肌膚,腠理開疏而受邪濕,至春解陽氣外泄,陰氣倍盛于內(nèi),邪濕乘之,故多患上氣、四肢痿弱及溫瘧、發(fā)黃,多諸毒螫也。

  凡用諸方欲隨土地所宜者,俱是治一冷病,共方用溫藥分兩多者,宜江西、江北;用溫藥分兩少者,宜江東,嶺南也。所以方有同說而異藥者,皆此之類也。

  《經(jīng)方短劇》有十二卷,所治皆周遍眾病也。其中秘要者,是第六一卷,治四時之病,周員終竟,四時無究,終極為最要也。

  夫病有重,而不妨氣力食飲,而行走如常者;自有休強人,小病便妨食飲眠臥致極者,其中有輕者消息自瘥,服湯不過一兩劑而瘥者也。小重者二月卅日可瘥者,既不解脈,得病之始亦無以得知,其應(yīng)經(jīng)一月卅日也。唯望五日三日得瘥耳,亦不可日日服湯也。

  自有病源已除,而人氣力未展平復(fù)者,正宜消息者,五三日中乃復(fù),根據(jù)所宜投湯耳。

  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風(fēng)涼,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滯著床席,動經(jīng)年歲也。初始皆宜與平藥治也,宜利者乃轉(zhuǎn)就下之耳。唯小兒不在此例,大法宜如此也。

  夫長宿人病宜服利湯藥者,未必頓盡一劑也,皆視其利多少,且消息之于一日之寬也。

  病源未除者,明后更合一劑,不必服盡,但以前后利勢相成耳。氣力堪盡劑者,則不制也。

  病源宜服利藥治取除者,服湯之后宜將丸散也,時時服湯助丸散耳。

  夫病是服利湯得瘥者,從此以后慎不中服補湯也,得補病勢即還復(fù)成也,重就利之,其人則重弊也。若初瘥,氣力未展平復(fù)者,當(dāng)消息之。宜服藥者,當(dāng)以平和藥逐和之也。若垂平復(fù)欲將補益丸散者,自可以意量耳。

  夫有?;贾耍环列凶?,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湯下,便除胸腹中瘀積痰實,然后可將補藥。復(fù)有虛人,積服補藥,或中實食為害者,可止服利藥除之。復(fù)有平實之人,暴虛空竭者,亦宜以微補藥止以和之,而不可頓補也,暴虛微補,則易平也,過補喜痞結(jié)為害也。

  夫極虛極勞病應(yīng)服補湯者,風(fēng)病應(yīng)服治風(fēng)湯者,此皆非五三劑可知也。自有滯風(fēng)洞虛,積服數(shù)十劑及至百余劑,乃可瘥者也,然應(yīng)隨宜增損之,以逐其體寒溫澀利耳。

  要方第一卷所治如下∶調(diào)三焦諸方治胸痹諸方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治心腹脹滿冷痛諸方治下利諸方治咳嗽上氣諸方治氣逆如奔豚狀并諸湯方治虛滿水腫諸方上七件

  [卷第一] 治胸痹諸方

  橘皮湯,治胸痹方。胸痹之候,胸中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唾燥嘔沫是也。

  橘皮(一升)枳實(三兩)生姜(半斤)上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栝蔞子湯,治胸痹方。

  栝蔞子(一枚)枳實(三兩)半夏(四兩,洗)薤白(三斤)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卷第一] 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

  通氣湯,主胸脅滿氣噎方。

  半夏(八兩,洗)生姜(六兩)桂肉(三兩)吳茱萸(三十枚)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麥門冬湯,治胸滿短氣方。

  半夏(一升,洗)麥門冬(一升)生姜(八兩)桂肉(二兩)蔥白(一虎口)蜜(二合)淡竹葉(一虎口)甘草(一兩)凡八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痰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yīng)背欲痛方。

  生姜(五兩)人參(一兩)半夏(三兩,洗)桂肉(三兩)吳茱萸(三兩)大棗(三十枚)甘草(一兩,炙)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納白蜜五合,分三服。

  生姜湯,治中冷失聲,及服諸冷物食冷,心下強痛,或上氣方。

  生姜(一升)半夏(五兩,洗)附子(二兩,炮)吳茱萸(三百枚)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橘皮湯,治胸中冷痰氣滿,不欲食飲方。

  半夏(五兩,洗)橘皮(二兩)桂肉(四兩)茯苓(三兩)人參(一兩)白術(shù)(三兩)生凡九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漕煩,或水鳴多吐,口清水自出,心脅弦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方悉主之。若宜取利者,加大黃;須半夏(五兩,洗)生姜(五兩)茯苓(三兩)旋復(fù)花(一兩)細辛(二兩)橘皮(二兩)桂凡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病者先時喜有水下者,用術(shù)三兩,除旋復(fù)花,去下便調(diào)瘥也。

  半夏枳實湯,治冷熱久癖,實不能飲食,心下虛滿,狀如水氣方。

  半夏(四兩,洗)枳實(五枚)術(shù)(三兩)桂肉(二兩)前胡(四兩)生姜(四兩)茯苓(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胃脘有寒病,煩滿不受飲食,飲食嘔逆方。

  吳茱萸(五兩)蜀椒(一合)桂肉(一兩)大棗(二十枚)半夏(一升,洗)人參(一兩)小麥(一升)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小麥令熟,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胃中冷,胸中逆滿方。

  吳茱萸(一兩)甘草(一兩)桂肉(一兩)梔子(七枚)生姜(三兩)當(dāng)歸(一兩)生竹葉(一把)麥門冬(一兩)芍藥(一兩)凡九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

  茱萸湯,治胸中少氣,晝?nèi)丈兖?,夜臥欲絕,腰背喜痛,手足逆冷,食不得味,時時嘔吐,陰不足陽有余方。

  吳茱萸(一升)甘草(一兩)五味子(一兩)人參(三分,一方一兩)生姜(二兩)凡五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游氣湯,治五臟有余寒虛氣、勞氣、驚憂氣,其人喜悸,胸中熱,上下無常,多悲傷,氣流四肢常腫,齊四邊核赤腫,小便不利方。

  濃樸(四兩)桂肉(五兩)人參(二兩)茯苓(四兩)半夏(二兩,洗)黃芩(二兩)生姜(八兩)陳枳實(五枚)甘草(二兩)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治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去滑)生姜(一斤,合皮切)桂心(六兩)檳榔仁(二兩,末。)上四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羊肉、餳、生蔥、油膩。

  [卷第一] 治心痛腹脹滿冷痛諸方

  治腹氣滿,濃樸湯方。

  濃樸(八兩)陳枳實子(五枚)甘草(三兩)桂肉(二兩)大黃(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枚)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溫脾湯方,治除冷實,腸胃中實,始作滯下,腹痛自下佳。

  干姜(三兩)附子(三兩)人參(三兩)大黃(三兩)甘草(二兩)凡五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溫胃湯,治胃氣不平,時脹滿,或嘔,不能飲食方。

  附子(一兩,炮)當(dāng)歸(一兩)干姜(五分)椒(三合)濃樸(半兩)人參(一兩)橘皮(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凡九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當(dāng)歸大黃湯,治冷氣牽腰背脅內(nèi)痛,少腹堅,小便難且不禁,尺脈牢實者方。

  當(dāng)歸(三兩)干姜(一兩)吳茱萸(五合)桂肉(三兩)芍藥(二兩)人參(一兩)大黃(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芍藥湯,治虛羸腹中痛,補益氣力方。

  芍藥(三兩)茯苓(二兩半)當(dāng)歸(二兩)生姜(二兩)麥門冬(二兩)桂肉(一兩)大棗(二十枚)甘草(一兩)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寒疝心腹疼方。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諸藥所不治者,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

  桂肉(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烏頭(五枚,破之,以蜜一升,煎取五合,湯成納之)凡六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

  蜀椒(三百枚,二枚)大棗(三十枚)甘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湯成熱服一升,不瘥復(fù)服一升,數(shù)用治心痛最良。一說寒氣心腹痛,槎攪困急欲死,解結(jié)逐寒下氣止痛方良。

  芎湯,治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芎(一兩)當(dāng)歸(一兩)桂肉(一兩)黃芩(半兩)芍藥(一兩)干姜(半兩)杏仁(三凡八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當(dāng)歸湯,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

  當(dāng)歸(三兩)干姜(四兩)甘草(二兩)芍藥(三兩)濃樸(三兩)黃(二兩)蜀椒(一凡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人服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

  治寒冷腹痛,茱萸湯方。

  茱萸(二升)甘草(一兩)人參(一兩)桂肉(一兩)生姜(一斤)半夏(一兩,洗)小麥(一斤)當(dāng)歸(二兩)凡八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

  治久寒堅,數(shù)吐下之,止痛溫中,七物當(dāng)歸湯方。

  當(dāng)歸(三兩)芍藥(三兩)干地黃(二兩)干姜(二兩)人參(二兩)阿膠(一兩)黃(三兩)凡七物,以勞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

  治寒疝腹中痛,及諸脅痛里急,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主之方。

  當(dāng)歸(三兩)生姜(三兩)芍藥(三兩)羊肉(三斤)凡四物,以水一斗二升,煮肉令熟爛,出肉納諸藥,煎取三升,服七合,日三,試用驗。

  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弦,此寒也,當(dāng)以溫藥下其寒,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溫中當(dāng)歸湯方,治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出,欲霍亂吐下,脈沉細者,及傷寒毒冷,下清水,變作青白滯,及先作青白滯后,復(fù)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調(diào)諸冷病也。

  當(dāng)歸(二兩)人參干姜茯苓濃樸青木香桂肉桔梗芍藥甘草(各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服,不耐青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凡厥心痛,與背相引,喜螈,如物從后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

  厥心痛,腹脹滿,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

  厥心痛,痛如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不得嘆息者,肝心痛也。

  厥心痛,臥若從居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心腹中痛,發(fā)作種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

  九痛丸,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fēng)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生來心痛,方悉主之。并治冷腫上氣,落馬墮車方。

  附子(二兩)巴豆仁(一兩)生野狼毒(一兩,炙令極香,抨)人參(一兩)干姜(一兩)吳茱萸(一兩)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惡腹痛,口不言,二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

  又方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

  凡暴心痛,面無色,欲死方。

  以布裹鹽如彈丸,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治兩脅痛方。

  以熱湯浸兩手足,冷又浸之。

  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壞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fā)作有時,每發(fā)痛欲絕也熱病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其愁氣則恕忘,置物四旁,不復(fù)憶處,四肢手足跗腫,不得舉。亦治產(chǎn)生早起中風(fēng)余疾也。

  大黃(十分,炮)人參(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炮)烏頭(五分,炮)桔梗分)芎(三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治伏梁心積方。

  銅器盛白馬尿一升,旦旦服之,妙。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陸光錄說∶有人食桃,有不消作病,時

  [卷第一] 治下利諸方

  黃連湯,治春月暴熱,解脫飲冷,或眠濕地,中冷腹痛,下青黃汁,疲極欲死方。

  黃連(四兩)當(dāng)歸(三兩)干姜(三兩)濃樸(二兩)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冷徹赤白滯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如爛魚腸,腹痛枯瘦,不能飲食方。

  黃連(四兩)吳茱萸(三兩)當(dāng)歸(三兩)石榴殼(二兩)凡四物,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宿,明旦更加三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雜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shù);十二霍亂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shù),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雜錯不可名狀,合二十種下,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熟艾(一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一兩)干姜(二兩)烏梅(二十枚,去復(fù)選肉,熬之)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漸至二十丸,日三。

  青要結(jié)腸丸,治熱毒下不絕,不問久新,悉治之方。

  苦參橘皮阿膠(炙)獨活芍藥黃連藍青(一方干姜四分代)鬼臼黃柏甘草(各四分)凡十物,合搗下篩,蜜烊膠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久卒赤白下方。

  燒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隨意服。已試,良。

  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干姜附子(炮)皂莢(炙,去子)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卷第一] 治咳嗽上氣諸氣

  治咳嗽,紫菀七味湯方。

  紫菀(半兩)五味子(一兩)桂心(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干姜(四兩)麻黃(四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上藥切,以水九升,前取二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蒜、面、腥膩。

  治咳,生姜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五合)生姜(八兩)紫菀(一兩)半夏(二兩,洗)吳茱萸(一兩)款冬花(半兩)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一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菜、醋物、生蔥。

  治咳逆,喉中如水雞聲,貝母湯方。

  貝母甘草(炙,各二兩)麻黃(去節(jié))桂心(各四兩)半夏(洗)干姜(各三兩)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者熬)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黃,得十沸,納藥,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

  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

  治咳而上氣,咽中如水雞聲,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二枚)麻黃(去節(jié))生姜(各四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如大錢許,八枚,洗)大棗(七枚,擘)上九味,切,以東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菜。

  治咳嗽上氣,呼吸攀繩,肩息欲死,覆杯湯方。

  麻黃(四兩)甘草(二兩)干姜(二兩)桂肉(二兩)貝母(二兩)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

  沃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細辛(二兩)五味子(半升)干姜(四兩)半夏(四兩)桂心(一兩)凡六物,以水一半,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臥,一名投杯湯。令得汗,汗多喜不得眠,汗者一服,消息后服。

  [卷第一] 治氣逆如奔豚狀并諸湯方

  黃帝問金冶子曰∶驚為病,如奔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對曰∶驚為奔豚,心中踴踴,如車蓋驚,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欲走,閉眼謬言,開眼妄語,或張面目,不相取與,眾師不知,呼有所負,奔豚湯主之。黃帝曰∶善。

  黃帝問金冶子曰∶憂思奔豚,何以別之?金治子對曰∶憂思奔豚者,氣滿支心,心下煩亂,不欲聞人入聲,發(fā)作有時,乍差乍劇,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nèi)煩結(jié)痛,溫溫欲嘔,眾師不知,呼有觸忤,奔豚湯主之。黃帝曰∶善。

  師曰∶病如奔豚者,氣從少腹起,上沖喉咽,發(fā)作欲死,復(fù)還生,皆從驚恐得之,腎間有膿故也。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從驚發(fā)。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若新亡財,為縣官所捕迫,從驚恐者,治用鴟頭鉛丹,復(fù)余物未定,所言奔豚者,病患氣息逆喘迫上,如豚奔走之狀,奔豚湯主之。

  治卒傷損,食下則覺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漿下亦爾,問病與相應(yīng),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細銼之)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奔豚湯,治虛勞五臟氣之損,游氣歸上,上走時若群豚相逐憧憧,時氣來便自如坐驚夢,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而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方。

  葛根(八兩,干者)生李根(切,一升)人參(三兩)半夏(一升,洗)芍藥(三兩)當(dāng)歸(二兩)桂心(五兩)生姜(二片)甘草(炙,二兩)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不知稍增至一升,日三。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等。

  所言如奔豚之狀者,是病患氣如豚奔走,氣息喘迫上逆之狀也。湯方用奔豬者,謂雄豚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殺取血及臟合藥也。葛根奔豚湯方。

  葛根(八兩,干者)生李根(一升,去皮)人參(三兩)術(shù)(二兩)半夏(一升,洗,炙)芍藥(三兩)當(dāng)歸(二兩)桂肉(五兩)生姜(一斤)甘草(二兩)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

  牡蠣奔豚湯,治奔豚,氣從少腹起沖胸,手足逆冷方。

  牡蠣(三兩,熬)桂心(八兩)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納余藥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忌生蔥、海藻、菘菜。

  治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郁冒者,奔豚湯方。

  甘草(四兩,炙)李根白皮(一斤,切)葛根(一斤)黃芩(三兩)桂心(二兩)栝蔞(二兩)人參(二兩)芎(一兩)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桐君說。

  伏出雞卵殼中白皮梨木灰麻黃(去節(jié))紫菀(各等分)上四味,搗下篩,作丸、散,隨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治三十年喉中結(jié)氣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為湯,以意分之。

  [卷第一] 治虛滿水腫諸方

  治水腫,大豆湯方。

  大豆(三升)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納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餳,服一升,漸增之,令小下。

  桃皮酒,治水腫方。

  桃皮(三斤,剝?nèi)ド虾谄?,取里黃皮)女曲(一升)秫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漬女曲,五升汁蒸飯,釀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麝香散,治水腫方。

  麝香(三銖)芫花(三分,熬)甘遂(三分)上三味,合下篩,酒服錢半邊匕,老小錢邊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強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

  治水腫,商陸膏方。

  商陸根(一斤,生者)豬膏(一斤,先煎,可有二升)上二味,合煎令黃,去滓,以摩腫。亦可服少許。忌犬肉。

  小女曲散,治利后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得利,止腫亦消方。

  女曲(一升,生用)干姜細辛椒目附子(炮)桂心(各一兩)上六味,為散,酒服方寸匕,不知,服二、三匕,日三。

  產(chǎn)后虛滿者大良。忌豬肉、生蔥、生菜。

  麻黃甘草湯,治皮中涌水,面目身體虛腫方。

  麻黃(去根節(jié),二兩)甘草(一兩)上咀三錢,水一杯,煮麻黃五沸,納甘草八分,煎服,汗出,慎風(fēng)冷。有人患氣促,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之效。此治表實,老人和虛人不可用之,宜詳。

  十水丸,治水腫方。腫從頭起,名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腫從胸起,名為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腫從面起,名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腫從腹起,名為氣水,乍實乍虛,其根在腸,芫花主之;腫從股起,名為黑水,其根在腎,玄參主之;腫從面起至足,名為懸水,其根在膽,赤小豆主之;腫從內(nèi)起,堅塊,四肢腫,名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主之;腫從四肢起,腹腫,名為風(fēng)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腫從腹起,名為冷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腫從胸中起,名為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

  上十種,隨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藥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冶末,合下篩,蜜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錢匕,大便利,明朝復(fù)服如法,再服病愈。即禁飲食,但得食于魚耳。

  十水散,治水腫方。先從腳腫,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藶子主之;先從陰腫,名曰勞水,其根在腎,澤漆主之;先從腹腫,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腸,蜀椒主之;先從面目腫,名曰氣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先從手足腫,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先從口唇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先從脅腫,名曰飲水,其根在肝,芫花主之;先從腰腫,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先從胸腫,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先從背腫,名曰鬼水,其根在膽,雄黃主之。

  上十物,分等,主十水。隨腫所從始,案方偏加藥二分,合搗下篩??崭挂运酱缲埃?dāng)下。水多者,減服;下少者,益之。

  蔥豆洗湯,治虛熱及石熱,當(dāng)風(fēng)露臥,冷濕傷肌,熱菹在里,變成熱風(fēng)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腫如斗,莖腫生瘡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fēng)冷,濕損脾胃故也。納根據(jù)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竟,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陰莖瘡爛處及卵腫也。

  蔥(合青白切,一升)蒺藜子(一升,舂碎)赤小豆(一升)菘菜子(一升,舂碎)蒴(切,五升)巴豆(一百枚,合心皮,打碎)上六物,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八斗,以淋洗身腫處。蔥豆膏,豬蹄湯方在本方。

  葶藶子回神酒,治風(fēng)水通身洪腫,肉如裂者,服之小便利,自隨消方。

  春時釀清酒五斗(一方五升,)葶藶子三升,熬,著酒中漬再宿,便服一合,以漸增之,病去,小便利,腫自消滅及縮也。神良,有驗。若不得春酒,余極好酒亦佳。

  水腫尿泣,用烏犍牛尿半升,空腹飲,小便利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