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人身陰陽
西醫(yī)謂造化主?;萦豪琛K^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與中國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義。不謀而合。但語言文本。
略不同耳。茲且舉天地生人之理。先注明之。天地只此陰陽。化生五運六氣。人身秉此陰陽。乃生五臟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氣而交媾也。既生之后。鼻息呼吸。得天之陽以養(yǎng)氣飲食五味。得天之陰以養(yǎng)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后皆無不與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則以人身之陰陽實本于天地之陰陽而已。西洋化學。言人吸空中養(yǎng)氣而活。所謂養(yǎng)氣。即天陽也。至于飲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陰質(zhì)。雖西醫(yī)書先有博物一篇。
而未將陰陽兩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
人身之陰陽互為功用。陽無陰則亡。陰無陽則脫。陰主藏精于內(nèi)。而陰中之氣。乃常亟起。以應乎外。有如皮膚在外屬陽。而在內(nèi)之血液。必達于皮膚。以為毛為汗。氣退場門鼻為陽。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竅以為津為液。此即亟起應陽之一端也。又亟與極通。陰精生陽氣如太極之動而生陽也。故曰起亟。陽者陰之衛(wèi)也。有陽衛(wèi)于外。而陰乃固于中。
譬之女子之胎。內(nèi)有血衣是陰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陽衛(wèi)于外。陰乃得固之義。又如傷寒。邪入皮毛。繼乃傳經(jīng)入里。蓋因陽不衛(wèi)外。是以陰不能固于其內(nèi)。此可見陰陽交互之理。
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nèi)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就人渾而論之。則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屬陽。在內(nèi)者。五臟六腑皆屬陰。若就人身分而論之。則背象天覆為陽。督脈統(tǒng)之而太陽經(jīng)全司之腹象地載為陰任脈統(tǒng)之而太陰經(jīng)全司之再以臟腑分論之。則五臟主藏為陰。六腑主瀉為陽。夫外為陽。而有腹背之陰陽者。陽中有陰陽也。內(nèi)為陰。而有臟腑之陰陽者。陰中有陰陽也。人必先明天地陰陽之理。而后知人身之氣化。西醫(yī)剖割視驗。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內(nèi)外。層折詳矣。而不能將各層分出陰陽。則上知其形。不知其氣。
以所剖割只能驗死尸之形。安能見生人之氣化哉。
此節(jié)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文合為一章。以為醫(yī)理之大源也。
五臟所生。
天有五氣。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臟。臟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氣。所以成其形而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陰陽。須先知五臟之氣化。
東方生風。
東方于卦為震。于時為春。陽氣發(fā)動。而陰應之。遂生風氣。風氣者。乃天春生無形之氣也。西洋天學。言空氣有冷熱相吸而成風。夏月熱帶在北。則風從南至。冬月熱帶在南。則風自北來。內(nèi)經(jīng)所謂東方當南北之間。是西洋言風之往來。內(nèi)經(jīng)則風所從生。南北是陰陽兩殊。故風從此異。東方是陰陽交應。故風從此生。內(nèi)經(jīng)探生風之源。比西洋更精。
風生木。
由無形之五氣。生有形之五行。春氣所生為甲乙木。西洋格致。皆以草木有根芽子核而生。然當天地開辟。實有風氣。而后化生草木即以芽核論之。仍是秉風氣所生。蓋地土陰質(zhì)。得發(fā)動之陽氣。即風氣也。邵康節(jié)所謂地下。有雷聲春光彌宇宙是矣。既萌芽后。則感受空中之風。而天又有風星。以司其氣化。雖西洋有引土膏吸炭氣之說。亦只是火來就木水來生木。而究木之體。則總屬風氣。蓋在天則木本風化而在人則肝為風臟。
木生酸。
有木之形。即有性味。木之味酸。故凡果實。味皆帶酸。變酒為醋。亦只是風氣釀成。
酸生肝。
五氣五行。亦既朕兆而成性味矣。然后人得秉之而生五臟。秉風木之氣所生。則為肝臟焉。蓋人所以日食五味者。
借以生養(yǎng)五臟也。酸味入腹。則生養(yǎng)肝臟焉。子孕母腹中。亦賴母所食五味合之氣血以生五臟。
南方生熱。
南方正當赤道。于卦為離。陽氣外發(fā)。是生熱氣。即西洋所謂熱帶。日行赤道生熱也。故日為眾陽之精。
熱生火。
熱者夏之令也。夏氣所生。于地之五行。為丙丁火。熱是無形之天氣?;鹗怯行沃貧?。故河圖之數(shù)。地二生火西洋化學。言以鋼擊石。所生之熱。與鋼鐮磨下石屑。與空中養(yǎng)氣化合而燃。鉆木相磨。亦與空中養(yǎng)氣化合而燃。即內(nèi)經(jīng)熱生火之證。
火生苦。
凡物經(jīng)火。味無不苦。蓋火之性使然也。草木秉火之性者。其味皆苦。另詳性味篇。
苦生心。
生人秉火之性味。于是而生心臟。與酸生肝義同。
中央生濕。
中央。陰陽交會之所。陰屬水。陽屬火。水火交會。而生濕氣。為長夏之令。以化生萬物。央者。陰陽二字。雙聲合為一音也。蓋天陽地陰。下下相交。南熱北寒。水火相交。遂蒸為濕。西洋言談養(yǎng)炭輕四氣。彌漫地球。而古圣。只以中央二字。已賅其義。
濕生土。
濕氣無形。化生有形。為戊己土。土之生物。全在于中含濕氣也。西洋言土即是地。不知古圣。卻有分別。天是陽在上。地是陰在下。而土在陰陽相交之中央也。西洋言土。是物質(zhì)腐爛而成。而不知所以腐爛。皆借濕氣。
土生甘。
土之味本淡。而所生五谷則味甘。故甘者。土之性味也。西洋但知現(xiàn)成之五味。而不知五味所自生。故其論藥多誤。
甘生脾。
人秉土之性味。于是而生脾臟。
西方生燥。
西方主秋金之氣。收斂肅殺。其氣為燥。在一日為申酉日入之時。陰收陽斂。氣澤消滅。致成燥氣。在一刻為秋令。
收斂肅殺。所以成物。賴此燥氣也。西洋化學。不知燥氣。因此為水火消耗之氣。不能以器取得故不知也。
燥生金。
有此無形之燥氣。乃生有形之金。于地之五行為庚辛金。秋日燥氣用事。則草木黃落。即是生金之驗。土之所以生金者。亦以其由濕返。燥凝而成質(zhì)也。
金生辛。
有燥金之氣性。然后生此辛味。
辛生肺。
人秉金之性味。于是而生肺臟。所以藏天地之金氣也。
北方生寒。
北方主冬令。生寒氣。熱帶在南。冷帶在北。故西洋有北冰海之說。
寒生水。
氣以生形。寒氣所生。為壬癸水。西洋謂水。是輕養(yǎng)氣所化。獨內(nèi)含輕氣。以冷玻璃罩之。則與空中養(yǎng)氣?;癁樗?。然必罩以冷玻璃。仍從冷而化也。又云將二氣放水銀盆內(nèi)燒之。復化為水。水銀極寒。是與內(nèi)經(jīng)寒生水之義亦合。
水生咸。
寒水之性。其味為咸。
咸生腎。
人生秉寒水之性味。而生腎臟。以司人周身之水。
人生本天親地。故生此五臟。以應天地之陰陽。必先知人之五臟。本于五行。然后發(fā)之為百骸。推之為萬物。莫不本于五行焉。五行之氣偏則為病。草木各得五行之氣。借以調(diào)五臟之偏。藥之功用以著設(shè)非先明五行之理。不可以言醫(yī)也。故引素問陰陽應象論文以明之。西洋天學化學。雖與中國五行之說不同。而義實相通。惟西洋醫(yī)學。則止就人身形質(zhì)立論。不知人之氣化。實與天地同體也。
[上卷] 五臟所屬
五臟秉于五行。凡秉五行之氣而生者。皆以類相屬推其類。可盡天地之物。知所屬。乃明形氣所歸。而病之原委。
藥之宜忌。從可識矣。
肝
舊說七葉。居左脅下。非也。西醫(yī)云。四葉。后靠脊。前連膈膜。膽附于肝之短葉間。膈即附脊連肝。從肝中生出。
前連胸膛。肝體半在膈上。半在膈下。實不偏居于左。謂肝居左者。不過應震本東方位自當配在左耳。
\r肝圖\pt31a1.bmp\r醫(yī)林改錯。言肝系。后著脊。前連胃。名為總提。上有胰子??偺醿?nèi)有行水管為胃行水西醫(yī)言肝無所事。只以回血生出膽汁入腸化物。二說言肝。行水化食。不過內(nèi)經(jīng)。肝主疏泄之義而已。至肝系之理。尚未詳言。按肝系上連心包絡。
故同稱厥陰。經(jīng)系著脊處則為肝。俞穴系循腔子。一片。遮盡是為膈膜肝系下行前連腹中。統(tǒng)膜而后連腎系。為肝之根通身之膜內(nèi)連外裹。包肉生筋皆從肝。系而發(fā)舊說言肝居左。西說言肝居右。然其系實居。脊間正中。至診脈分部左右。
亦從其氣化而分。非以形而分也。
在天為風。
震巽主氣。在天為風。人秉天之風氣而生肝臟以司周身之風。故凡風病以肝為主。
在地為木。
本天無形之風氣。生有形之木。肝實秉風木之氣所生。解得二字。便知肝之氣化。
在體為筋。
筋連于骨。蓋骨屬腎水。筋屬肝木。乃水生木之義。以應天甲乙之象。究肝生筋之跡。實由肝膈連及周身之膜由膜而連及于筋也。西醫(yī)剖視見白膜包裹瘦肉。而兩頭即生筋也。然彼但言筋之體。未言筋之根。惟內(nèi)經(jīng)以筋屬肝。是從肝膈而發(fā)出膜網(wǎng)。然后生筋。若不尋出筋之源頭則筋病不知治法。
在色為蒼。
微青微黃。皮色老潤。乃蒼正色。其肝無病。若青勝黃則肝寒。若黃勝青則肝熱。西人不講五行。故不知氣色相應之理。
在音為角。
角為木音。和而長知肝無病。西洋聲學言弦管甚詳。然不能分出五音六律。則察理未精。
在聲為呼。
叫呼也。肝氣太勝。和長之音變?yōu)榻泻?。狂譫之類是也。宜抑其肝。
在變動為握。
支節(jié)運動。皆筋所主。而手尤顯然。故筋之變動。則發(fā)為握。寒則拘急熱則縮攣。風火閉結(jié)則握拳。透爪搐搦。
皆筋之變。
在竅為目。
肝脈交顛入腦。由腦而通于目故肝開竅于目。肝藏魂。晝則魂游于目而為視夜寐則目閉魂復。返于肝。西醫(yī)剖割眼珠。極贊重疊細絡之妙。受光照察之神。然試問醒開寐閉。黑子瞳子之所由生。則不知也。又使無神水。而欲其受。外光能乎。惟心火腎水交會于腦。合肝脈注目中。肝者心之母。腎之子故并二臟之精而開竅于目。西醫(yī)之精。能將斜目修削使正。然不久仍斜不知病源。剖割何益哉。
在味為酸。
木之本味也。木得寒濕之氣。則化而為酸。如菜入壇腌則酸是矣。木得濕熱之氣。則變而為酸。如得糟曲。則酸是矣。吐酸亦分寒熱二證。寒酸吐清冷。熱酸帶腐臭。
其液為淚。
目為肝竅。故淚為肝液。
其華在爪。
爪是筋之余。肝主筋。故其華在爪。
其臭為臊。
食草木各禽獸。皆有臊臭。秉木之氣故也。五臭之辨精矣。西人不知。
其谷為麥。
麥為芒谷秉東方勾萌之木氣。故麥牙能疏肝。仲景治除中病。以蒸餅試之。取木克土也。
其畜雞。
巽為雞。木畜也。故仲景用雞矢。治轉(zhuǎn)筋。取其為肝去風也。五常政論。以犬屬肝。木之畜又是一義。
其蟲毛。
大而虎豹。小而毛蟲。皆風木之氣所生。故肝病癲癇。或作虎豹之狀。又有病遍體生毛者。西醫(yī)五種。有博物新篇圖。畫獅象小蟲。毫芒畢具。然不知屬風木之所生。則于醫(yī)理物理不能推到造化根源也。
其數(shù)八。
河圖三為木之生數(shù)。八為木之成數(shù)。五行之數(shù)。理極精微非西人所得知也。數(shù)起于一者。初也。始也?;煦绯蹰_。
惟水先有。故曰天一生水。然水氣初生而未成也。必待火木金土之氣皆生。水得兼借其氣而后成。故歷二三四五至于。
六數(shù)水乃成。焉火則繼水而生故地二生火。亦成于水之后。故天七成之水火之氣。已具乃化生木故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九金五十。土其理一也。生于陽者成則為陰生于陰者成則。為陽圣人于生成之次序。而以數(shù)紀之又以其數(shù)之陰陽。而于物驗之神矣。
其果李。
仲景用李根皮。郁李仁。皆治肝也。一行之中。又各分五行。故果雖同是木實。而又各屬五臟。
其菜韭。
得春氣最先。故屬木。韭根止血。能行肝氣故也。韭子治遺精。溫斂肝氣也。
心
形圓上闊下尖。周遭夾膜。即包絡也。其上有肺罩之??諔倚刂?。其下有膈膜遮截。膈為膻。包絡為膻中。心為君主。西醫(yī)云。有腦氣筋貫之。有左右房。以生血回血。又按心之脈絡。從包絡中發(fā)出。以達于周身。故包絡為臣使之官。
\r心圖\pt31a2.bmp\r西醫(yī)言心內(nèi)。分左右四房。皆有管竅為生血回血之用。血受炭氣。則紫回行至心右上房。有一總管。接回血入心中。
落右下房。又一總管。運血出而過肺。被肺氣吹去紫色。遂變純赤。還入心之左上房。落左下房。又有一總管運血出行。
遍于周身。回轉(zhuǎn)于心。此即內(nèi)經(jīng)營衛(wèi)交會。于手太陰肺及心主血脈之說也。
在天為熱。
夏令南方離火主氣。是為熱也。
在體為脈。
心生血。乃秉火氣之化。故血色赤。脈者。血之道路也。脈經(jīng)云脈為血府。西醫(yī)云。心房動跳不休。周身之脈。皆應之而動。醫(yī)林改錯。謂脈是氣管非也。觀仲景復脈湯。全補心血??芍印?br />
在色為赤。
火之色見于皮里。如以縞裹朱。心血足也。若赤斑麻疹。皆是心火太甚。西洋化學。言紅色中多養(yǎng)氣。又言養(yǎng)氣能燃。即內(nèi)經(jīng)火之色赤之義。
在音為征。
音和而美。其舌抵齒。
在聲為笑。
心志喜故發(fā)聲為笑。
在變動為憂。
喜之變也。心火宣明。則喜心火郁閉則憂。西人但知憂喜笑怒。人有此當然之情。而所以成此情者。西人不知。
在竅為舌。
心之脈管。從肺系以上于舌。而辨五味。
在味為苦。
物經(jīng)火。其味皆苦然苦雖是火味。實則火之余氣也。故凡味苦者。均能瀉火。
在志為喜。
心火宣明。故喜。
其液為汗。
汗乃膀胱化水之氣。透出皮毛者也。故凡汗均歸太陽經(jīng)。因小腸為心之府。與膀胱同是太陽經(jīng)同附著于連網(wǎng)之上。
心火宣布。由小腸連網(wǎng)并合膀胱是為火交于水。乃能化氣。外達而為汗故仲景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二方。均主桂枝。
以宣心陽也。此所以汗為心液。西洋醫(yī)法不知汗之源也。
其榮為色。
血足故也。
其臭為焦。
凡物火灼。其氣皆焦。
其數(shù)七。
河圖二為火之生數(shù)。七為火之成數(shù)。
其谷黍。
色赤性溫。故為心之谷。
其畜馬。
天之大火星為心。又名天駟房駟之精。下則化為馬。故馬為火畜。金匱真言云。其畜羊。然以馬為義長。
其蟲羽。
羽族應南方朱鳥之象。西洋格致言鳥肉多縫隙。使養(yǎng)氣充滿。則輕靈善飛。養(yǎng)氣能燃火。則知羽族。秉火氣多矣。
其果杏。
夏之果。故屬火。杏仁苦降。雖是肺藥。實以火制金之義也。
其菜薤。
氣辛溫。葉不沾水。秉火氣所生者也。仲景用治胸痹。以其能宣心陽也。
脾
居中脘。圍曲向胃。西醫(yī)云。傍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生出甜汁從連網(wǎng)入小腸上口。以化胃中之物。脾內(nèi)有血管。下通于肝。余按脾居油膜之上。與各臟相通。其血氣往來之道路。全在油膜中也。中國醫(yī)書。無甜肉之說。然甘味屬脾。
乃一定之理。西醫(yī)另言甜肉。不知甜肉。即脾之物也。又按仲景越脾湯。是發(fā)散肌肉。脾約丸是滋潤膏油。蓋脾臟生內(nèi)。
之膏油從內(nèi)膏油。透出于外。是生肌肉然則外肌內(nèi)膏。皆脾之物也。西醫(yī)言脾中之血。壅熱氣以薰化水。谷蓋血即心火所生。壅生熱以化谷者?;鹕林x也。至于脾土制水之說。西醫(yī)不知。言水入口。散出于胃。走連網(wǎng)中。不知連網(wǎng)上之。膏即脾之物。膏滑。故水利。
\r脾圖\pt31a3.bmp\r醫(yī)林改錯言脾中有管。名玲隴宮。水從胃透入此管。遂下走雞冠油中也。余按脾與胃相連處。有膜一條。其中有管。
自然無疑脾質(zhì)凝血而成。西醫(yī)言脾中有血管?;匮塾谄⒅姓邩O多。余按血是心火所生。火生土。故統(tǒng)血極多。食入則脾擁動熱氣以化之。西醫(yī)又言有甜肉汁化谷。按甜肉即胰子也。生于油上。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膏能化水胰子。能化油脾稱濕土。正指胰子與膏也。有此滑潤。故腸中通利而物化。宋元后圖脾居于右。西醫(yī)圖居于左??蓟茨献?。已有脾左肝右之說。但脾之應脈。實在右手。蓋其功用實歸于右也。
在天為濕。
長夏之令。陰陽交會。是生濕氣。
在地為土。
濕氣所化。于五行為土。凡物濕漬皆化為土。而土中又常含濕氣也。
在體為肉。
此肉字兼肌言之。肌是肥肉。肉是瘦肉。人身肥肉包瘦肉。外之肥肉。又由腔內(nèi)之油膜透達而生者也。脾生油膜之上脾氣足則油多而肥膜上之油。即脾之物也。在內(nèi)為膏油。在外為肥肉。非兩物也。油膜中有赤脈。屬脾血分。脾之血足。則此赤脈由內(nèi)達外是生瘦肉。蓋土是天地之肉。脾亦應之。而生肌肉。
在色為黃。
黃為中央之土色。凡人面黃明潤為無病。發(fā)黃為濕。病在脾也。
在音為宮。
聲大而和。其舌居中。
在聲為歌。
脾主思。思而得之。則發(fā)為歌。癲狂自歌。脾絕亦歌。
在變動為噦。
脾氣逆滿。吐聲不吐物也。與噫呃略同。非痰即血之所致。
在竅為口。
口通五臟。然主于納谷先通于胃。而胃實脾之腑也。故口亦是脾之竅。凡百體皆有專屬者。有兼屬者。西醫(yī)圖口。
通腦通心肺。通胃。而不通脾。不知胃乃脾之腑。不通脾。而反屬脾竅。則其歸屬。有真主宰矣。內(nèi)經(jīng)精確如此。真中外所不能及。
在味為甘。
西醫(yī)云。甜肉汁。入腸化物。蓋甘者。土之本味也。故甘味均能補脾。太甘則又壅脾氣。而為病。
在志為思。
脾主運用。故其志在思。而思慮又轉(zhuǎn)傷脾。
在液為涎。
五液皆腎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則水濕而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熱者其涎稠粘。
其榮為唇。
口為脾之竅。唇又為口之門戶。故脾之氣血沖和。則唇明潤。脾熱者唇枯脾絕者唇縮唇不與脾連。而脾榮卻見于唇。
西醫(yī)之拘于形跡者。斷不能知。
其臭香。
甘味所發(fā)。其氣為香。木香之類。所以入脾。
其數(shù)五。
河圖十為土之成數(shù)。五為土之生數(shù)。居五行之中。茲故獨舉中五以立言。
其谷稷。
味甘入脾。即北地小米之大而黃者。
其畜牛。
黃牛也。鳴中宮音。本草言牛乳益脾。忌酸味,因牛屬土。酸屬木。故不相宜。義可類推。
其蟲。
如蚯蚓是秉土之精能化毒以利水。
其果棗。
味純甘。土之果。補脾多用之。
其菜葵。
即冬葵。秉土濕氣所生。故滑潤。土能制水。故冬葵子。能利小便。
肺
西醫(yī)言肺覆而盂。前兩葉包心。在后有峽及肺根。此根即氣管。肺脈連網(wǎng)等。包裹肺衣而成每肺外。有衣薄而通明包肺四面。肺有縮力。每葉藏氣管氣管之末為氣泡。肺脈至氣泡而散。即包。氣泡功用主呼吸也。此說于肺衣氣泡。頗能詳明宋元后不知肺之功用。全在衣與泡也。
\r肺圖\pt31a4.bmp\r舊云八葉。非也。西醫(yī)云五葉。右三左二。披離下垂。后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通于膈膜。而下達氣海。
肺質(zhì)輕松。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
在天為燥。
在天為收斂肅殺。秋燥之氣。故經(jīng)秋則草木焦枯感燥氣也。
在地為金。
燥氣所生。于地之五行。為庚辛金。人之肺臟實秉燥金之氣。而生者也。
在體為皮毛。
肺金干象。其體如天。天包于地之外。皮毛包于人身之外。故皮毛屬肺。肺多孔竅。皮毛盡是孔竅。所以宣肺氣。
使出于皮毛以衛(wèi)外也。西醫(yī)剝皮觀而知人何處皮濃。何處皮薄。然不知皮為肺之所司。言毛孔能傳人之熱外出。而不知是太陽衛(wèi)外之陽也。
在色為白。
金之本色。人面白而明潤者。肺無病。白如枯骨者死。慘白者失血。以肺主氣。但見肺之色是氣多而血少也。
在音為商。
西方金音??趶埪晸P。
在聲為哭。
商聲也。主秋令發(fā)哀傷之聲故哭。
在變動為咳。
肺主氣。氣逆而搶上。故咳有痰火迕犯而咳者。有寒飲閉滯而咳者。
在竅為鼻。
氣管總統(tǒng)于肺。而上通于鼻以主呼吸。
在味為辛。
金之性烈。故味辛。細辛薄荷之類是也。若大辛者。又秉金斂火速之性。主下行以溫肝腎。桂附是也。
在志為憂。
肺主斂。憂則氣斂。
在液為涕。
涕出于鼻。故為肺之液。肺有寒。則涕自出。有火則無涕。
其榮為毛。
肺主皮毛。故肺腴。則皮毛榮也。
其臭為腥。
魚為水族。兼秉金氣故其臭皆腥。
其數(shù)九。
河圖。四為金之生數(shù)。九為金之成數(shù)。
其谷稻。
秋熟。皮黃米白。故屬金。
其畜狗。
說文云。叩氣發(fā)聲。故名狗。肺主氣。狗能叩氣。故屬肺金之畜。
其蟲介。
鎧甲之象。屬金鱉甲山甲。均能破肝。以其秉金氣能攻制木也。
其果李。
按李既屬肝。此當以梨配之。五常政論作桃。
其菜韭。
韭色白。亦可屬肺。然其得春氣為多??傄藢俑?。秉金氣者。不止此藥。古人以此屬肺。亦只示人以端倪。非謂此外。更無其物。又以見一物。不止一義耳。
腎
形如豆。又似豬腰子。腎中有油膜一條貫于脊骨是為腎系此系下連。網(wǎng)膜又有氣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以下入腎系而透入。網(wǎng)膜達于丹田。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命門為三焦膜油發(fā)源之所。故命門相火。布于三焦。焦即油膜也。舊說多誤。西醫(yī)析言之。而不能會通也。詳考內(nèi)經(jīng)自見。
腎靠脊而生。有膏油遮掩。附腎有薄膜包裹。西醫(yī)名為腎衣。此衣發(fā)于腎系。乃三焦之源也。腎系是白膜層疊退出而成。一條貫脊。系中內(nèi)竅通。脊髓最深之竅也。其次為氣管。外通于鼻。以吸天陽下入丹田。為生氣之根又其次為溺。
竅水入胃。散膜膈中。以入腎系。合為溺竅透入下焦乃及膀胱。西醫(yī)但言氣管溺管。而不知化精通髓。尤有一管名曰命門者。水中之陽外通天氣為生命之根源也。內(nèi)經(jīng)未言溺過腎中。然謂三焦為水道。膀胱為水府。腎為三焦膀胱之主。其司溺從可知矣。
\r腎圖\pt31a5.bmp\r在天為寒。
北方冬令。陽氣內(nèi)斂。陰氣交互。是為寒氣。
在地為水。
寒氣所生。于卦為坎。于五行為水。
在體為骨。
腎秉寒水之氣。主蟄藏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化。髓生骨。小兒髓不足。故頭骨未合。老人腎虛。故骨痿也。西醫(yī)將人骨骼。照印入書。長斷大小。圓銳曲折。盡其形矣。然不知是腎之所生。彼以骨中有髓。知為腦髓生骨。而不知并腦髓。
皆腎所生也。余識西醫(yī)潘某中國人。而為外國醫(yī)士者也。
其妻死。即用洋藥?;ナ狻4婵莨?。置之藥局。以備考校。此于接骨檢驗。詢?yōu)橛幸妗S趦?nèi)證毫無補裨。存其骨。而不知骨所自生。遷可笑矣。
在色為黑。
水之色也。黑而慘淡者。水泛土衰。黑如煙煤者。水枯腎竭。五行之理。成功者。退五。色亦然黑轉(zhuǎn)青。則黑退青轉(zhuǎn)紅。則青退爛布造作洋紙。腐化全帶黑色。若欲退其黑色。用品藍入。則黑退。然紙成后。內(nèi)存品藍性。久則變出青色。必再加品紅水。則青色退盡。永不變藍色矣。是可見五行退卸之理。
在音為羽。
其音低細。
在聲為呻。
呻。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
在變動為栗。
戰(zhàn)栗。寒貌老。人陽虛。往往寒戰(zhàn)。
在竅為耳。
陳修園謂腎脈不上頭。腎與心交。假心小腸之脈。入耳為聽宮。其說迂曲。豈有腎自開竅。而無路上頭之理。蓋腎主腦。髓耳通于腦。路甚直捷。所以腎開竅于耳也。西人稱耳深處之穴。曰耳鼓箱。有薄翳蓋之。氣搏則動。下有細骨如干。傳其動于穴底耳翳接細絡。如琴瑟之有弦。稀密拉。放以外音傳于腦。則耳亦琴也。巧妙之至。西人此說精矣。
然不知耳是腎竅。不知司聽者。是何物也。蓋髓為精神所會。而竅通于耳。故能辨聲音。聲氣二者。皆空虛無形。然聲速于氣。氣已至。則可呼吸而入口。聲已至。不能招收而得。西學言空氣。布滿天地凡聲音者。是擊動空氣而成也。據(jù)此則耳之辨音。亦以耳竅內(nèi)之氣為外空氣擊動。故聲傳入耳。腎者。生氣之源。而髓則腎精所化。則髓中之氣尤至。靈氣也。故外空氣傳聲動之則應。又聽有遠近明暗之分。則久視乎髓中之氣。有優(yōu)劣也。西學尚未談到此。
在味為咸。
洪范曰。潤下作咸。水之味也。藥如蓯蓉等。皆入腎。
在志為恐。
腎存志。為作強之官。腎虛不能作強。則為恐矣。
在液為唾腎絡上貫膈。入肺系。系舌本。舌下廉泉玉英穴。出液之道也。腎液上泛。則為唾。
其榮為發(fā)。
發(fā)雖血之余。實則血從氣而化。外達皮毛。上至顛頂而生發(fā)也。氣乃腎水之生陽。由太陽經(jīng)而達于外。以上于頭。
血在血室之中。得腎氣之化。外達則為皮毛。上行則生頭發(fā)。血室氣海是二是一。皮毛頭發(fā)。并非二物。所以發(fā)名血余。
而又為腎水之榮也。故烏須發(fā)之藥皆補腎。
其臭為腐。
凡物入水。無不腐化。故水之臭腐。
其數(shù)六。
河圖。一為水之生數(shù)。六為水之成數(shù)。
其谷豆。
黑豆也。其性沉。其色黑。故屬腎水。
其畜豕豕也。色黑屬亥。為水之畜。
其蟲鱗。
魚龍。皆水中之陽物也。故鯉魚湯利水。龍骨鎮(zhèn)腎氣。皆從其類之義。
其果栗。
色黑。根不亡本。故屬腎水。
其菜藿。
古藿。即豆苗葉。
天地之大。不外五行。人稟天地而生五臟。推之于物。各稟五行。因皆與人之五臟相屬。能知五行變化之理。則于病藥。自然會通。故節(jié)錄金匱真言臟象論等文合為一章以見大概。
[上卷] 五臟所藏
人之所以靈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夫此靈秀之氣。非空無所寄而已。實則藏于五臟之中。是為五臟之神。人死則其神。脫離五臟。人病則五臟之神不安。知五神之所司。而后知五病之情狀。
心藏神。
人所以有知覺。神主之也。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放言高論。
未能實指之也。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于腎中之精氣。而上歸于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陰精內(nèi)含陽精外護心臟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則神煩。心火不足。則神怯。風痰入心。則神昏也。西醫(y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臟。而謂心不主知覺者主知覺者。是腦髓筋。又言腦后筋。只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又言腦筋有通于心者。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蓋髓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古文思字從囟。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肝藏魂。
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肝主血。而內(nèi)含陽氣。是之謂魂。究魂之根源。則生于坎水之一陽。推魂之功用。則發(fā)為干金之元氣。不藏于肺。而藏于肝者。陽潛于陰也不藏于腎而藏于肝者。陰出之。陽也。晝則魂游于目而為視夜則魂歸于肝而為寐。魂不安者夢多魂不強者虛怯西醫(yī)不知魂是何物。故不言及于夢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試問彼夜寐恍惚。若有所見者。是何事物。因何緣故則彼將啞然。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
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故彼不知也。
肺藏魄。
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zhì)也。有是質(zhì)。即有宰是質(zhì)者。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于陽也。實指其物。即肺中清華潤澤之氣西醫(yī)所謂。肺中只有膜沫是也。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
降為精血。陰質(zhì)由是而成矣魂主動而魄主靜。百合病?;陪辈粚幤恰J軘_也。魔魘中惡。魄氣所掩也人死為鬼。魄氣所。
變也。凡魂魄皆無形有象。變化莫測。西醫(yī)剖割而不見。遂置弗道。夫談醫(y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脾藏意。
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心火生脾土。故意藏于脾。按脾主守中能記憶也。又主運用。能思慮也。脾之藏意如此。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
腎藏志。
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腎交濟之義。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志本心之作用。而藏于腎中者陽藏于陰中也。腎生精。為五臟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又按志。即古字。記也事物所以不忘。賴此記性。記在何處。則在腎經(jīng)益腎生精?;癁樗瓒赜谀X中。凡事物。經(jīng)目入腦。經(jīng)耳入腦經(jīng)心亦入腦。腦中之髓。即將事物印記不脫。久之要思其事物。則心一思之而腦中之事物立現(xiàn)。蓋心火陽光如照相之鏡也。腦髓陰汁如留影之藥也。光照于陽而形附于陰。與心神一照而事記髓中同義。西學留影妙矣。而西醫(yī)則不知人身自有照影留聲記事之妙。質(zhì)雖剖割千萬人。能得此理否古思字。從囟從心囟者腦前也。以心神注囟則得其事物矣。
內(nèi)經(jīng)又有五臟七神之說。云脾藏意與志。腎藏精與氣。與此不同。然志須屬腎。精氣血三者。非神也。另條詳注。
不在此例。故從五神之說為是。
[上卷] 五臟所主
此條先言所合。言本臟之內(nèi)外相合也。后言所主。明其相制相成也。
心之合脈也。
西醫(yī)云。心有運血管?;匮芡鈩t散達周身。內(nèi)則入于心中。心中有上下四房。以存血。心體跳動不休。而周身血管應之而動是為動脈此說極是。脈經(jīng)云脈為血府即此之謂也。醫(yī)林改錯。謂脈是氣管非血管。言氣乃能動。血不能動。
夫果是氣管則隨氣呼吸。一呼止。當動一至。一吸止當。動一至何以一呼動二至。一吸動二至。顯與氣息相錯哉是脈非氣管。其應心而動為無疑矣。故云心之合脈也。西醫(yī)言脈不足為診具足見西醫(yī)之粗淺也。脈診兩手。始于內(nèi)經(jīng)。詳于難經(jīng)。事確理真非西人器具測量。所能得也。詳下榮衛(wèi)生會。及診脈精要篇。
其榮色也。
心主血。血足則色華。血脫則色枯。
其主腎也。
五行之理。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是?;鹋K而受制于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心為離火。離卦中之陰爻。即含坎。水之象也。心之所以生血。亦以水交于火即化為血。另詳氣血條。惟其以水濟火。而火之功用乃成。
故心血虛者。必兼補腎水。觀天王補心丹。仲景復脈湯均用地黃。其義可知。
肺之合皮也。
肺為干金。體高而大。如天之無不覆。氣達于外。以衛(wèi)周身。如天之無不包。故合于皮毛。西醫(yī)云。周身氣管。外則散為毛。竅。內(nèi)則總統(tǒng)于肺。故肺合皮毛。凡是外感。無不治肺也。西法用數(shù)百倍顯微鏡。照見毛形如樹。其下有。
坑。坑內(nèi)有許多蟲?;蜻M或出。其實皆氣之出入也。蓋肺主行氣。肺中盡是氣孔。鼻者直出之孔。毛者橫出之孔鼻氣大。
故人皆知之毛孔之氣細故人不知。實則鼻氣一出則毛孔之氣俱出鼻氣一入。則毛孔之氣俱入。中國人不知皮毛與肺相連。
皆是從毛竅相通也。
其榮毛也。
毛者。血之余也。然實則血從氣?;?。氣生于水。先天真氣。名天癸水。女子以血為主。氣從血化。故水化為血。內(nèi)行下達。則為月信男子以氣為主。則血從。氣化故血化。為水上行外達則生須與毛另詳氣血條。毛榮者氣化之盛也。肺主氣故其榮在毛。
其主心也。
天之五行?;鹞髁?。而后能秋地之五行?;鹂私?。而后成器人之五行。心火溫肺。而后胸中陽和。無寒飲咳痹之證。
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心火太甚。則肺燥。心火不足。則肺寒。
肝之合筋也。
筋象甲乙木。故為肝所合。人但知筋著。于骨節(jié)間。而不知筋實與肝通蓋肝中有大膈膜。內(nèi)連肥網(wǎng)。外連皮膚。凡有瘦肉。皆有網(wǎng)膜包之。凡肉之網(wǎng)膜。其兩頭皆連于筋。肝之氣。即從內(nèi)膈膜發(fā)為外之網(wǎng)膜。由網(wǎng)膜而發(fā)為筋。筋所以為肝之合也。中醫(yī)但言其義。未言其形。今借西法。指出跡象。尤為確實。合者。相連之謂也。凡筋抽。皆是內(nèi)膜。
伸縮收放。因牽動其筋而然。若不知筋所發(fā)生之源。則不能治也。
其榮爪也。
爪為之筋余。筋節(jié)柔和。故其榮發(fā)見于爪。
其主肺也。
肝主血主清陽之氣。必得肺金制之。木不郁而為火。則清氣得升。血脈和暢如金不能平。木則肝火上升。為痰咳虛癆失血等證。
脾之合肉也。
肉是人身之陰質(zhì)。脾為太陰。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氣所生瘦肉是血所生脾生連網(wǎng)之上。
脾氣足則內(nèi)。生膏油。透出于外。則生肥肉脾血足。則又從連網(wǎng)中凝結(jié)而生瘦肉。亦由內(nèi)生出于。外肥肉包瘦肉者氣包血。故也。脾陽虛則肉浮。脾陰虛則肉消。脾生膏油。從膏油而生出肌肉。其形跡之相連最顯然也。乃西醫(yī)剖割但淺割外皮。其肉象如何。深割內(nèi)皮。其肉象又如何。究未知肌肉屬脾。所以不得治法。
其榮唇也。
脾開竅于口。唇乃口之門戶。故其榮在唇。凡病唇縮。為脾絕不治。
其主肝也。
肝屬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則飲食化肝木之陽。不升則為瀉泄。肝寒則腹痛。霍亂觀建中湯。用桂枝溫肝。即知其義。肝火郁。則為痢。亦是肝病累脾。故肝為脾之所主西醫(yī)謂肝生膽汁。入胃化谷即內(nèi)經(jīng)木能疏。土之義。
腎之合骨也。
骨內(nèi)有髓。骨者。髓所生。周身之骨。以背脊為主腎系貫脊。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西醫(yī)支解人而視之。詳言腦髓。腦氣筋。而不知髓是何物。因不知腎與骨合。所以其治多礙也。
其榮發(fā)也。
人之毛發(fā)。皆是血從氣化所生。義詳五臟所屬條。及本條其榮毛句。但毛生于氣孔中。屬肺金。須生于唇。乃任脈所終之地。屬肝胃兩經(jīng)。而發(fā)則生于頭。是督脈經(jīng)與太陽經(jīng)所交也太陽經(jīng)。從背上頭督脈經(jīng)從脊貫頭太陽膀胱。為腎之府。督脈屬腎均交于頭。血在丹田之內(nèi)。從氣之化循經(jīng)而上。生為頭發(fā)。故腎精足。則其榮在發(fā)。老人腎竭。所以發(fā)白。
血從氣化之理詳天癸條。
其主脾也。
脾土能制水。所以封藏腎氣也。脾不統(tǒng)攝。則遺精。脾不制水則腎水泛。而為痰飲。
張隱注六微旨論云。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饸獬兄?。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故五臟所合。言其相生也。五臟所主。言其相成也。先心肺而后脾腎。乃歸重于相成。之義歟。西醫(yī)不講五行。分臟腑。截然各別而于交通之故。生成之理。概不能知。
[上卷] 臟腑所合
合者。相合而成功也。有臟以為體即有腑以為用。臟之氣行于腑。腑之精輸于臟。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引靈輸本樞篇文以明之。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
肺為清金。大腸為燥金。肺藏魄。而大腸肛門。即為魄門。肺與大腸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達于大腸。而大腸全體。皆是油膜包裹。雖大腸與肺。一上一下。極其懸遠。而其氣從油膜之中。自相貫注。蓋肺極高。大腸極下。其情勢自足相臨。手太陰肺經(jīng)。與手陽明大腸經(jīng)。又相表里。故相通也。傳導之府。謂傳導肺氣使不逆也。凡大腸之病皆從肺來。故大腸燥結(jié)。須潤肺大腸痢證。發(fā)于秋金之時。亦是肺金。遺熱于大腸。然大腸病。亦能上逆而反遺于肺。傷寒論云下痢便膿血者。其喉不痹。不便膿血者。其喉為痹。蓋邪熱不從大便而瀉上壅。于喉宜瀉大腸。此大腸。所以為傳導肺氣之府也。
\r大腸圖\pt31a6.bmp\r宋元后圖大腸。折疊一團。不能分出上中三回。惟西醫(yī)言大腸頭。接小腸下之闌門。由右腹而上行。為上回。橫繞至胃下。過左畔。為橫回。由左腹而下行。為下回。至胯乃轉(zhuǎn)為直腸。凡人瀉利腹鳴。可試其回轉(zhuǎn)之路也。仲景云。腹中轉(zhuǎn)夫氣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個轉(zhuǎn)字。已繪出大腸之形。而宋元后醫(yī)不之察。反不如西醫(yī)之踏。實小腸上與胃接為幽門。全體皆與油膜相連。甜肉汁膽汁。皆從油膜中入小腸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手少陰心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脈絡循行。相為表里。小腸全體。生連油膜。上循肝膈。透入胸中。而為心包絡。
心與小腸交通處。全從包絡透出。下行達于油膜。乃與小腸相通。小腸受盛五谷使化精汁以上。奉于心。而化血故小腸為心之府。心火不宣。則小腸之糟粕不化。是飧泄。心火太甚則熱移小腸。膜油中為熱所蒸。飲水從油膜中過。則被蒸為黃赤色痢證糟粕。不化垢膩膿血。全是心移熱于小腸之病。又詳下受盛之官注。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內(nèi)經(jīng)云。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耳。謹按各臟腑。遠近不一。實皆以膜相連惟膽附于肝。最為切近。西醫(yī)言肝無能事。
只是化生膽汁而膽汁循油膜入胃。則飲食之物。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氣。全賴于膽。故膽者中精之府也。膽屬火。肝屬木。膽汁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膽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故經(jīng)云食氣。入胃散津于肝。肝寒則膽汁不能化物。肝熱則膽汁化物太過。
而發(fā)中消等證。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脾居胃外。以膜相連。西醫(yī)云。近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甜肉汁入胃。則飲食自化。予按經(jīng)文。甘生脾。是甜肉汁。
即脾之物也。無庸另立條目。脾主化谷胃主納谷是胃者。脾之腑也。胃為陽脾為陰。納谷少者胃陽虛。納谷多而不化者脾陰虛。如膈食病。糞如羊屎。即是脾。陰虛無濡潤之氣故燥結(jié)。不化知脾陰胃陽乃知健脾胃之法李東垣重脾胃。而方皆溫燥。是但知胃陽。而不知脾陰。西醫(yī)言胃津化物。甜肉汁化物。膽汁化物。則但主陰汁立論。而又不明胃為陽。主納谷之理皆偏也。
\r胃圖\pt31a7.bmp\r上曰賁門。下曰幽門。后面與肝膜相連前面與膈膜相連。下與脾相曲抱。脾生一物。曰甜肉。醫(yī)林改錯。名為總提。
即胰子也。胰子能去油。西醫(yī)但言甜肉汁?;?。而不知其?;鸵?。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谷在胃中。又賴脾土之濕升布津液以濡之。然后腐變。故胃但稱五谷之府。不言化五谷以見胃。主納。脾主化一燥一濕互為工用。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之府。凡人飲水。無不化溺。而出于膀胱。自唐以下。皆謂膀胱。有下竅。無上竅。飲入之水。
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入膀胱。無從入之路也。故曰氣化。醫(yī)林改錯。深叱其謬。西醫(yī)云。水入于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絲管出水。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腎系。腎主瀝溺。由腎系出。下走連網(wǎng)。膀胱附著連網(wǎng)。溺入之口。即在連網(wǎng)油膜中也。中國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縮。不見竅道。遂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疏漏之至。西醫(yī)此說。誠足罵盡今醫(yī)。然持此以薄古圣。則斷斷不可。蓋內(nèi)經(jīng)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內(nèi)經(jīng)所謂三焦。即西醫(yī)所謂。連網(wǎng)油膜是也。故焦字。從ht從后人改省作焦。乃不知為何物矣。溺出膀胱實則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則在于生津液。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于是水中之氣。上升則為津液氣著于物仍化為水氣出皮毛為汗。氣退場門鼻為涕為唾。游溢臟腑內(nèi)外則統(tǒng)名津液。實由腎陽蒸于下膀胱之水?;闲?。故曰腎合膀胱。而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也。又詳下條。
\r膀胱圖\pt31a8.bmp\r膀胱與連網(wǎng)相接處。即是入水道。子宮在膀胱后。男子名為丹田。腎陽入丹田。蒸水則化氣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
丹田如灶里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以入陰莖。溺能射出者。則又肺氣注射之力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也。
上言腎合膀胱。此言腎又合三焦也。少陽者。水中之陽。是為相火。屬腎者。屬于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由腎系下生連網(wǎng)油膜是為下焦中生板油是為中焦上生膈膜。是為上焦其根源。實出于腎系。腎系即命門也。命門為相火之根三焦根。于命門故司相火而屬于腎夫腎具水火。合三焦者。是相火所合也。又云腎上連肺者。金水相生。是水陰之所合也。故腎雖一臟。而將為兩臟矣。腎主水。而行水之腑實為三焦。三焦即人身膜油。連腸胃及膀胱。食入于胃。由腸而下。飲水入胃。則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將水吸出。散走膜膈此膜即三焦也。水由上焦。歷肝膈。透腎系。入下焦油。膜以達。膀胱故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者。謂三焦。與膀胱相聯(lián)屬也。是孤之府。謂五臟各配五腑。而三焦司腎水之決瀆。又獨成一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句。又總言六腑合五臟。相合而成功也。中國自唐宋后。不知三焦為何物。是以醫(yī)法多訛。西醫(yī)為連網(wǎng)。知其物矣。然不知其發(fā)源何處。所名同何氣是以知猶不知。
\r三焦圖\pt31a9.bmp\r故將五臟之將。當讀如將帥之將言少陽三焦。下連屬于腎。上連屬于肺。腎肺相懸。全賴少陽三焦以聯(lián)屬之。然則少陽一腑。故已統(tǒng)帥兩臟。如一將而將兩營。也是孤之腑。言少陽三焦。獨成一腑。極其廣大。故能統(tǒng)兩臟。又言屬膀胱者。是三焦下出之路足見自肺至膀胱從上而下。統(tǒng)歸三焦也。
[上卷] 臟腑之官
官。謂所司之事也。無病則各效其職。有病則自失所司。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人身知覺運動。無一不本于心。故百體皆為之臣而心為君主也。西醫(yī)言人心。只是頑然一物。不能司知覺運動。其司知覺運動者。全在腦髓。嘗割兔腦。剜其腦之后筋。則身縮??芍具\動者。是腦后筋。剜其腦之前筋。則叫號??芍局X者。是腦前筋。以此擬人。亦無不然。予謂西醫(yī)此說。非也。人身破一皮。拔一毛。無不痛縮叫號者。何必剜腦氣筋而后身縮叫號哉。蓋西醫(yī)知髓而不知髓是何物。內(nèi)經(jīng)云。腎主髓。髓者腎精所生。腎與心。原互為功用。髓筋通于心。乃腎交于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詳心藏神注。即如西醫(yī)所云腦后筋。剜之亦不知叫號。必其筋不與心通故也。西醫(yī)又言腦有筋。通于心。當是彼所謂腦前筋。司知覺者也。夫因其與心通故司知覺則司知覺者仍是此心。設(shè)以知覺為腦所司何以不通心之腦筋。剜之亦不叫號哉。即彼之說。刺彼之謬可不辨而自明矣。蓋腎足則髓足。
髓筋入心以水濟火真精內(nèi)含則真光外發(fā)神明于是出焉。蓋心屬火有光髓屬腎水。能收引光。氣心神上注于腦髓則光氣相照而事物曉。然參看上腎藏志注尤明。
肺者相傅之官。制節(jié)出焉。
心為君主。肺在心外。以輔相之心火恐其大過。則肺有清氣以保護之。如師傅之輔助其君也。故稱相傅之官。究其跡象。則因心血回入于肺。得肺氣吹出。血中濁氣。則復變紅而。返入于心。在內(nèi)經(jīng)乃營血與衛(wèi)會于肺中之說又即相傅之官。所司職事也。西醫(yī)則云?;匮等敕沃小4党鲅刑繗?。則紫色退而變?yōu)槌嘌?。復入于心。肺是淘汰心血之物?br />
此即內(nèi)經(jīng)肺為相傅之義。但中國不名炭氣。只名濁氣也。心火太過。則氣有余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則下泄。上為飲咳。皆不得其制節(jié)之故也。惟肺制心火。使不太過。節(jié)心火。不使不及。則上氣下便無不合度。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凡人身之陰陽。陰主靜。靜則有守。陽主動。動則有為。肝為厥陰經(jīng)。乃陰之盡也。故其性堅忍而有守厥陰中見少陽。陰盡陽生。膽火居于肝中。陰中含陽。陽氣發(fā)動故能有為謀慮從此而出。所以稱為將軍之官。故肝氣橫者。敢為狂亂。肝氣虛者。每存懼怯。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西醫(yī)言苦膽汁。乃肝血所生中國舊說。皆謂膽司相火。乃肝木所生之氣。究之有是氣。乃有是汁。二說原不相悖。
惟西醫(yī)言人之懼與不懼。不關(guān)于膽。而又不能另指一所。實未知膽為中正之官故也。蓋以汁論。則膽汁多者。其人不懼。
以氣論。則膽火旺者。其人不懼。太過者不得乎中。則失其正。是以有敢為橫暴之人。不及者。每存懼怯。亦不得乎中正也。膽氣不剛不柔。則得成為中正之官。而臨事自有決斷。以肝膽二者合論。肝之陽藏于陰故主謀。膽之陽出于陰。
故主斷。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即胸前膈膜。周回連著脅脊。以遮濁氣。膈膜名膻。而居膻之中者。則是心包絡。舊注以膈為膻中不知膈遮濁氣。
只是上焦一大膜耳。不能代心宣化何得名臣使之官惟心包絡。則相心布令。居于膻膈之中故名膻中屬相火。又主血。以血濟火。則和而不烈。故主喜樂。心憂者包絡之火不宣也。心過喜者包絡之火太盛也。西醫(yī)言心上。半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之謂也。但西醫(yī)不知包絡。所司何事。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各臟腑。各名一官。惟脾胃兩者。合名一官。何也。蓋胃主納谷脾主消谷。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脾與胃。統(tǒng)稱倉廩之官。言脾胃。主消納五谷也。而又云。五味出焉者。蓋五谷備具五味。一入胃中。即化為汁液從脾之。油膜散走達五臟出焉者。出脾胃而達諸臟腑營衛(wèi)也。胃不納谷。則五味不入胃。屬陽宜燥之。脾不化谷。則五味不能達于各臟。
脾屬陰宜滋之。
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
盛音承。貯也。小腸上接于胃。凡胃所納之物。皆受盛于小腸之中。西醫(yī)云。小腸通體皆是油膜相連。其油膜中。
皆有微絲血管。與小腸通膽之苦汁。從微絲血管注入腸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亦注入。小腸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從膜中出小腸而達各臟。故曰化物出焉。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以附小腸者。為雞冠油。更名氣府。謂為元氣所存。主化飲食。而不知內(nèi)經(jīng)明言。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已實指。小腸之氣化矣其附小腸之油膜。即中焦也。屬之于脾。小腸又系心之腑。其相通之路則從油膜。中之絲管上膈達包絡以達于心。心遺熱于小腸。則化物不出。為痢為淋。脾陰。
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結(jié)。三焦相火不足不能薰?;葎t為溏瀉西醫(yī)又有小腸發(fā)炎之癥。即中國之泄痢腸癰等癥。
中國近說。水入小腸。然后從闌門下飛渡入膀胱。西醫(yī)斥其非也。水從胃已散出。走連網(wǎng)中。詳下三焦注。然則小腸中所受盛者。只是食物。乃陰質(zhì)也。飲主化氣。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腸。皆化為液以出于連網(wǎng)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腸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處也。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變化出三字。謂小腸中物至此。精汁盡化變?yōu)樵闫啥銎渌阅艹鲋?。則賴大腸為之傳道。而大腸所以能傳道者。
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道是以理大便必須調(diào)肺氣也。另詳五臟所合條。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西醫(yī)云。人之才智。均出于腦髓人之筋力。均出于腦氣筋究問腦髓何物則西醫(yī)不知也。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nèi)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精以生神。詳見心藏神注。精足神強。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強。精不足者智不多西醫(yī)論髓之法多。而治髓之法少。以不知髓是腎所生是以無從施治。也中國近醫(yī)。則又知腎不知髓反為西醫(yī)所笑。不知古圣內(nèi)經(jīng)已有髓海論骨空論。又將腎與髓合論之。甚矣。古圣人千。古莫及矣。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焦古作。即人身之膜膈所以行水也。今醫(yī)皆謂水至小腸下口。乃滲漏入膀胱。非也醫(yī)林改錯。西醫(yī)。均笑斥之。
蓋自唐以后。皆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yī)云。飲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吸出所飲之水。散走。膈膜達于連網(wǎng)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醫(yī)所謂連網(wǎng)。即是膈膜。及俗所謂網(wǎng)油并周身之膜。皆是也網(wǎng)油連著。膀胱水因得從網(wǎng)。油中滲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矣。三焦之根出于腎中。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于脊骨。名曰命門。是為焦原從此系發(fā)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系上咽。其外出。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著于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網(wǎng)油。后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
其外出為臀脛少腹之腠理。是為下焦。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通快如三焦不利。則水道閉外為腫脹矣。
西醫(yī)知連網(wǎng)之形甚悉。然不名三焦。又不知連網(wǎng)源頭。并其氣化若何。皆不知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
凡人飲食之水。無不入于膀胱。膀胱如人身之洲渚。故曰州都之官。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瘹馍闲小?br />
則為津液。其所剩余質(zhì)。乃下出而為溺。經(jīng)文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出津液非出溺也。氣化二字。自唐以下。無人知之吾于此特詳言曰。火交于水即化為氣觀西法以火煎水。而取輕氣即是火交于水?;瘹庵蛔C。人身之水火。如何交哉。
蓋人心主火。人鼻吸入之氣。乃天陽也。亦屬火。西醫(yī)云。氣從鼻入。其管入肺。歷心系。循背脊。以下入腎系。又從腎系達連網(wǎng)。以至于臍下。按西醫(yī)所說。吸入之路推究其理。則知吸入者。是天陽。屬火也。歷心系則引心火而并下入臍下。即氣海也女子名為胞宮。經(jīng)云膀胱者。胞之室。胞即油膜一大夾室。能伸能縮。實大過于膀胱胞與膀胱只隔一間又全在微絲血管與膀胱。相通凡人吸入之天陽合心火下。至胞中則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與西法以火煎。水取氣無異夫此膀胱之水。既化為氣。則透出。膀胱入于胞中上循臍旁。氣沖上膈入肺。而還出于口鼻上出之氣。著漆石。則為露珠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且氣之退場門鼻。其顯然者也。又外出于皮毛以薰膚潤。肌而為汗。所謂氣化則津液。能出者此也。老人溺多?;瘹馍俣|(zhì)多。壯者溺少?;瘹舛喽|(zhì)少也。西醫(yī)但言氣從肺歷心系而至臍下。未言出氣之路其意以為仍由原路而出。不知非也。蓋氣之出路實循氣沖上達于膈而出于肺。西醫(yī)云胸膈乃助肺扇動呼吸之物。不知膈為出氣之路。非入氣之路不得混言扇動。呼吸也夫吸從脊入。督脈主之。呼從膈出。任脈主之。吸入陽也?;鸾挥谒病?br />
呼出陰也。氣仍可返為水也。呼吸循環(huán)。道家以為秘訣。醫(yī)家昧其指歸。惟內(nèi)經(jīng)氣化則能出矣。一語明明指破。何注家多不識耶。火不足以蒸水。則津液不升。氣不得化。水不足以濟火。則津液干枯。小水不下。
按上言臟腑所合。只有五臟六腑。此條出蘭臺秘典論。又添出膻中一臟。是為六臟六腑。論乃備矣。且腎具水火中系屬火為命門故上條云。少陽屬腎。謂三焦相?;鹌涓诿T也。腎上連肺謂金水相生。而膀胱為之府也。又曰故將兩臟。是腎與命門又可分為兩臟而配三焦。膀胱之兩腑矣。難經(jīng)以左為腎。右為命門。自有取義。然則言五臟六腑者。舉其要也。言六臟六腑者。備其物也。再加命門。而為七臟六腑。又其零也。蓋天地陰陽奇耦。不無零正。參伍錯綜。以盡其變。人之臟腑應之。所以經(jīng)有奇經(jīng)。而臟腑亦有零奇歟。
[上卷] 五藏九竅
前五臟所屬內(nèi)只七竅。此條備論九竅。乃無遺漏。
肝開竅于目。
注見前五臟所屬條。
心開竅于耳。
耳系腎竅此。言心竅者。心與腎相交。聽音者腎精也。而辨語者心神也。心小腸之脈入聽宮。陳修園以此為司聽之主。而不知耳通于腦髓。腦氣筋下通于心。西醫(yī)言之甚詳。故耳為腎竅。又為心竅。均由腦通。從可識矣。三焦為腎腑。
耳內(nèi)為腎竅。故耳外則三焦之脈繞之。耳又為心竅。故耳外之小腸經(jīng)脈亦注于聽宮。以見腑之應臟有如是者。不得指小腸之脈。為耳竅通心之路也。修園之說。猶差一黍。
脾開竅于口。
注見五臟所屬條。
肺開竅于鼻。
同前。
腎開竅于二陰。
前陰是膀胱下口。主出溺。膀胱者腎之腑也。腎主水?;瘹饣那瓣幎?。故前陰為腎之竅。又前陰有精竅。
與溺竅相附。而各不同。溺竅內(nèi)通于膀胱。精竅則內(nèi)通于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為腎之所司。故前陰有病。
溺竅者。有病精。竅者不可不詳辨也。后陰是大腸下口。宜屬于脾胃。然其體在下。以部位言之。凡在下者。皆腎所司。
腎液充腴。則肛門不結(jié)腎氣充攝。則不脫肛。惟其二陰皆。屬腎竅故經(jīng)言腎為胃關(guān)以飲食之質(zhì)。皆從二陰出也。西醫(yī)圖畫二陰甚悉。然不知二陰究屬何臟。所以治法不精。
余按腎開竅于二陰。而前陰之病。多出心肝。后陰之病多由脾胃。又以耳為心竅。與心開竅于舌之義不同??傄娢迮K錯綜?;ハ嗤ㄘ?。學人宜詳參焉。
[上卷] 男女天癸
世謂女子之經(jīng)血。為天癸。非也內(nèi)經(jīng)明言男子亦有天癸。而注內(nèi)經(jīng)者。又不能實指為何物。王冰舊注。知其所至之地而于天癸。究未明言。吾嘗細考經(jīng)文。參證西法。旁及丹經(jīng)別錄。于陰陽水火血氣數(shù)端。頗能分析。因詳注之。又此章元微。西洋醫(yī)法所不能知。故西人于女子之經(jīng)水。男子之精氣。皆不能洞悉源委。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七為陽數(shù)。八為陰數(shù)。離為女??矠槟小=躁庩柣Q之道。故男陽而得陰數(shù)。女陰而得陽數(shù)。女子七歲更齒。二七而天癸至。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癸水。乃腎中一陽之氣?;鵀橐阂?。至者謂腎氣化水。至于胞中也。
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人身總統(tǒng)陰陽者只是任督兩脈。任居前面屬胃屬心。主后天。督居背脊。屬腎。主先天。二脈交會。則在胞中胞居大腸之前。膀胱之后。乃是油膜中一個夾室。此胞之膜。上連網(wǎng)油。又上則歸結(jié)于背脊中間是為腎中之系即命門也。督脈貫之為先天陽。氣之根源氣即水也。西法于水中取氣。凡人口鼻之氣。著物皆化為水。而腎中。天一陽氣所生之水則為癸。水至者癸水發(fā)于腎。系之中下八網(wǎng)油。而至于胞中也。此是督脈所司。先天腎中之陽。交于胞中是水非血也。屬先天之氣分其屬后天血分者。則為沖任兩脈波任麗于陽明屬后天主奉心化血。陽明飲食所?;蠚w。于肺奉心火之化則色赤為血既化成血。則由沖任兩脈。導引而下行。以入胞宮。與天癸之水會合。所謂任脈通者。蓋任脈起于胞中。
天一陽氣所化之癸水。既從督脈下入胞中。則后天任脈感陽氣而通暢。其麗于任脈者為太沖脈。亦得天癸之陽而所化之陰血。更加盛滿。于是陰血循沖任。亦下入胞中。與癸水會合。則為經(jīng)血年月一行。是為月事。故曰月事以時下。女子屬陰。以血為主天癸之水氣。亦從血化皆為赤色。其實中有水液也。督脈癸水之陽不足。則經(jīng)遲經(jīng)滯。沖任之陰血不足。
則經(jīng)淡經(jīng)枯。
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
男女雖有不同。而其先天皆主腎。后天皆主胃。男子二八。先天腎中生陽之氣。所化癸。水亦至胞中。女子之胞名血海。名子宮。以其行經(jīng)孕子也。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氣海。名精室。以其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胞乃先后天。交會之所先天督脈腎陽。所化之水既至胞中則后天沖任。奉心所化之血。與水相應而沖任通暢亦下胞中為陰。與陽應氣與血交女子以血為主。則水從血化而為經(jīng)男子以氣。為主則血從水化而為精。精清者血不足。精不射者氣不足。精少者。氣血均不足。
精氣溢瀉。
血從水氣之化。而非清水。必稠濁者。以其水中有血質(zhì)。故也惟其血與水合化。而后精氣溢滿。得瀉出矣。西醫(yī)言精是外腎睪丸所生不知睪丸只是發(fā)精之器。非生精之所。西醫(yī)因剖視。只見睪丸內(nèi)有精。而別處無精。不知精生則營運不見。既死之人。而求其化生所在決不得矣。睪丸中之精亦死精耳。安可據(jù)此以為生精處哉。詳全體總論篇。
陰陽和。故有子。
此又統(tǒng)男女言之。天癸水為陽。沖任之血。為陰和者。謂會于胞中。協(xié)議而化也女和則經(jīng)行。男和則精溢。故能生育而有子。今人不知此理。而妄行服藥。以求有子。能無誤乎。
此節(jié)乃血氣交會?;癁椤T滦抛?yōu)槟I精。之原委最要之義也?;癁榫?。上行循督脈而入脊。上腦是生骨髓。循任脈而上。頰繞唇。是生髭須出。于皮膚生毛亦較女子更重。蓋男子之血不下。瀉化精氣而上行。外達所以多須毛也。血主陰主下行。女子之水從血化而為經(jīng)則內(nèi)行下達每月一瀉其余血氣既下瀉所以上無髭須。外少毛毫也。且女子之骨較弱。
亦以經(jīng)血下行。而上生骨髓者少矣。西醫(yī)論髓而不知髓是何物。所生只原未識氣血變化之理也。另詳于后。
[上卷] 血氣所生
人身只氣與血兩者而已?;鸾挥谒椿癁闅?。義已詳膀胱三焦條。茲不再論。惟水交于火即化為血之理。尚未發(fā)明。
特詳于此。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熱火生苦。苦生心已詳卷首。惟心生血句。尚待注明。蓋心屬離卦。內(nèi)陰爻坎之水也。外陽爻則離本卦之火也。惟其以水。濟火乃發(fā)光明而成離象是以灌膏則燎盛。抽薪則焰息。薪膏有汁液火得之而后然即是以水濟火之明驗矣。人身心象離卦。必在下胞中腎。陰之水津循沖任上。入于胃合飲食所化之。汁上騰于肺部。以入于心此汁得心火之化遂變?yōu)槌嗌J菫檠?。西醫(yī)云。飲食之汁。由吸管。返運至頸會管。與心血混為赤色。此一混字殊謬。豈有日日混入。而血不加淡者乎。不知汁入頸會管。即水交于火也。變?yōu)槌嗌捶钚幕鹬鵀檠?。血之生化如此西醫(yī)言血內(nèi)。有紅白二輪紅多白少。不知其白者。水液之本形也。其紅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飲是本于天陽。主化氣之物。食是本于地陰。主化血之物。今人不知血氣根源。本于飲食。惟此條經(jīng)文。言飲食氣血。生化之原委也。氣乃水之所化。凡飲水。皆屬化氣之物。所謂飲入于胃云云。即三焦膀胱條。所注水氣往來之道路也。水津四布。五經(jīng)并行者。謂水化津液。而四布。則五臟之經(jīng)脈得其調(diào)養(yǎng)乃并行而不悖也。義已詳十二官條。茲不再贅。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此單言化血之理。尚待詳言。食者有形之。陰質(zhì)故主化汁。變血得脾之運健。肝膽疏利。則化。為汁液西醫(yī)言甜肉汁入胃化谷苦膽汁入胃化谷同一意也。既化。為汁。騰布于。上得肺氣之化則色白婦人之乳汁是矣婦人乳子。此汁已供兒食。不能入心化血。則血無余。故月經(jīng)停而不行。斷乳之后。此汁上行入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轉(zhuǎn)而下行。每月有余是以行經(jīng)男子血所由生。與婦人同但化精。化經(jīng)各不同。耳濁氣歸心之濁字。訓稠濃之意。非謂渣。穢也。陰汁稠濃上歸于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淫溢此精汁。而散行于脈管。西醫(yī)謂心有出血管。導血出。又有回血管。導血入西醫(yī)名管中醫(yī)名脈。二而一也。脈氣流經(jīng)者。謂流行于各經(jīng)絡。而回復有常。西醫(yī)云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導行于周身。心體動跳不休。每一跳。則周身之脈應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則轉(zhuǎn)入回血管。其色變紫。以受炭氣也。紫血由回。管遞傳。復返于頸會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出而紫色退復變?yōu)槌?。入心右房轉(zhuǎn)至左房而又出也。則脈氣流經(jīng)之謂矣。時醫(yī)有大絡散眾絡。眾絡散孫絡之說言其出而不言其復。與流經(jīng)二字。尚不確切。
故引西醫(yī)之說證之。西醫(yī)所圖脈管詳矣。然不能分別十二經(jīng)脈。又其言回血。不能分別幾時方回于心。惟內(nèi)經(jīng)言一呼脈。
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則能算出血行之時節(jié)。何時出者。當于何時。回矣義詳營衛(wèi)生會篇。甚矣。古圣之精也。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義詳上條。重引此者??傄娧缮病?br />
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
此節(jié)總言血脈。出于胃中飲食所化之汁上行入于心管化為血以散為眾脈所以脈道乃行也。下言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一水字尤精微即吾所謂水。交于火即化。為血合。為離中含陰之象也。水生于腎中。入于胞室。是為天癸水。循沖任上行。
入胃則津液充足濡化谷。食谷化為汁。其中仍有天癸之水氣在也。此汁上入于心是為水交于火。得心火化之變?yōu)槌嘌怂^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也。血之支派。散走內(nèi)外。循環(huán)無端。而其總統(tǒng)。則在任脈。既化為血。即循任脈而下入于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胥由于此矣。西醫(yī)言血中有養(yǎng)汁明汁。為白輪。血為紅輪。此不知養(yǎng)汁明汁。即水交于火而化血者也。內(nèi)經(jīng)以任脈為血之總司。西醫(yī)則有總脈管之說。謂從心左房出而至腹中腹下。乃分是匹??季科淇偣苤缆?。卻只是任脈之道路也。蓋血之支派。散走內(nèi)外。循環(huán)無端。而其總統(tǒng)。則在任脈。血即循任脈而下入于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
此條詳血略氣。其實血氣二者。不能相離。論氣詳膀胱氣化條。論血氣相合□□□□癸條。參看自明。
[上卷] 營衛(wèi)生會
營衛(wèi)即氣血。而名之曰營衛(wèi)者。氣血以體言。營衛(wèi)以用言。故必另詳其義也。氣血之變化。男精女經(jīng)。氣血之功用。
陰營陽衛(wèi)各有區(qū)分。尤宜詳辨。此全是生人之作用。若剖視死人。則不得也。
人受氣于谷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
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太陽主外。太陰主內(nèi)。各行二十五度。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營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血守于內(nèi)。如兵家之安營。故曰營氣。御于外。如兵家之護衛(wèi)。故曰衛(wèi)。上編言濁氣歸心為血。此言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非刺謬也。上編濁字。指陰汁言。以陽為清。則陰為濁矣。此篇清濁。以剛?cè)嵫躁帤馊岷蜑榍尻枤鈩偤窞闈?。故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也。營在脈中。謂營血由心。之脈管散為眾管達于上下又有回脈管復回于心??傇谄つぜ∪庵?。以為陽氣之守也。衛(wèi)在脈外謂衛(wèi)氣上輸于肺走于臟腑外達皮毛以護衛(wèi)營氣為陰之外衛(wèi)也。營周不休者。謂營行脈中周于通。身將人身三停內(nèi)外。分為五十度。一日一夜。營血周行五十度。而復返。于肺與衛(wèi)氣大會西醫(yī)謂心有左右兩房。生血由左房出。有運血管由內(nèi)達外。然后入回血管由外返內(nèi)。復入于心。回血色紫。返心過肺管。
呼氣出。則吹去紫色。紫色者。炭氣也。紫色已去仍變赤血。而返于心。由右房入。又由左房出。循環(huán)不休。西醫(yī)此說。
即內(nèi)經(jīng)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之實跡也。所謂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也。衛(wèi)氣之行則分陰陽內(nèi)外。太陽在外為陽。太陰在內(nèi)為陰晝則衛(wèi)氣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行陰已盡。陽分受氣。是衛(wèi)氣復于肺與營相會矣衛(wèi)行于陽則寤。衛(wèi)行于陰。則寐。故難經(jīng)言衛(wèi)行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而人之臥起。皆衛(wèi)氣出。入之驗也。靈樞云。人經(jīng)脈前后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為一度。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計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也。西醫(yī)將脈管剖視。自謂詳矣。而不能分出各經(jīng)。又不能共計其長短。于回血合氣之數(shù)皆無從。起算然則西醫(yī)。安能如中國古法之精哉。
營出中焦。衛(wèi)氣出于下焦。
上言人受谷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似營衛(wèi)皆出中焦矣。而此又別之曰。衛(wèi)氣出于下焦。則尤為探源之論。蓋人身只此先后兩天。為生化之本。營血雖生于心而取汁則在中焦。故曰營出中焦。是后天之所生化也。衛(wèi)氣雖統(tǒng)于肺。周于太陽皮毛之間。而其氣之化源。則在臍下丹田氣海之中。是先天之所生化也。衛(wèi)出先天。督脈主之。營出后天。任脈主之。任督相貫。營衛(wèi)相循。如此其精微也。舊注不知。乃謂衛(wèi)氣出于下焦之下字。當作上字。則誠誤矣。
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謂之營衛(wèi)。
營衛(wèi)雖生于中下二焦。然營衛(wèi)之行。則統(tǒng)于心肺周行上下也上既言之而茲又引難經(jīng)此語。取其詳明。不厭煩復也。
此篇前二節(jié)。出靈樞。后一節(jié)出難經(jīng)。再參看十二官。男女天癸血氣諸條。自能通貫。
[上卷] 六經(jīng)六氣
天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營運不息。名曰五運。人秉之而生五臟。所以應五運也。義詳卷首。茲不再贅。天有風寒濕燥火熱之六氣。以充塞萬物。人秉之而有六經(jīng)。臟腑各有一經(jīng)。合為六經(jīng)。所以應天六氣也。名太陽者。因天有此太陽之氣。名太陰者。因天有此太陰之氣。六經(jīng)之名。皆本于天非由人強名之也。必知經(jīng)氣之所主。而后病情可識矣。
此等氣化。乃生人所以然之理。見病之原委。皆盡于此。西醫(yī)全不能知。其治病多誤。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中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天有六氣。人秉之而有六經(jīng)。六經(jīng)出于臟腑。臟腑各有一經(jīng)脈。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經(jīng)脈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也。足少陽膽經(jīng)。由膽走足。中絡厥陰肝臟。手少陽三焦經(jīng)。由三焦走手。中絡厥陰包絡。故少陽經(jīng)中見厥陰。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同司相火。是相火者。少陽之本氣也。故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謂二經(jīng)之臟腑。以火為主是本氣也。
中見厥陰。是其中有風。氣居之也。而其標為少陽經(jīng)。則又主陽氣之初動也。足陽明胃經(jīng)。屬燥土。手陽明大腸經(jīng)。屬燥金。此雨經(jīng)。皆燥氣主治。(手陽明大腸經(jīng)脈。循行絡太陰肺。而后走手足陽明胃經(jīng)脈。循行絡太陰脾而后走足。故陽明經(jīng)。中見為太陰。)也。足太陽膀胱經(jīng)。屬寒水。手太陽小腸經(jīng)。屬君火。手從足化。以寒水為主。故太陽之上。統(tǒng)稱寒水治之。手太陽經(jīng)脈。循行絡少陰心。而后走手。足太陽經(jīng)脈。循行絡少陰腎。而后走足。故二經(jīng)中見少陰也。足厥陰肝經(jīng)。屬風木。手厥陰包絡經(jīng)。屬相火。子從母化。以風為主。故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手厥陰經(jīng)中絡少陽三焦。足厥陰經(jīng)。中絡少陽膽。故二經(jīng)中見少陽也。足少陰腎經(jīng)屬水陰。手少陰心經(jīng)屬火熱。心為君主腎從其化故少陰兩經(jīng)。統(tǒng)是熱。氣主治手少陰心經(jīng)中絡太陽小腸。足少陰腎經(jīng)。中絡太陽膀胱。故曰中見太陽足太陰脾經(jīng)。屬濕土。手太陰肺經(jīng)。
屬清金。二經(jīng)子母。同氣故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手太陰肺經(jīng)絡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經(jīng)。絡足陽明胃。故曰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句總結(jié)上文。謂六經(jīng)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于臟腑。是本氣居經(jīng)脈之上也。由本氣循經(jīng)下行。
其中絡者。中之見也。由中見之下。而經(jīng)脈外走手足。以成六經(jīng)。又各有太少陽明厥陰之不同。則又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驑送诒??;驑送谥?。標本各有不同。而氣化之應。亦異象矣。故六經(jīng)各有病情好惡之不一。仲景傷寒論。全根于此。不可不詳究焉。
再按六經(jīng)之名。太者陰陽之至大。少者陰陽之初生。明者陽氣之極盛。厥者陰氣之竭盡也。先知五行以為體。又知六氣以為用。然后可以讀傷寒金匱然后可以治男女百疾。西醫(yī)于六經(jīng)名目。從未得知。于氣化安能夢見。乃云人是鐵養(yǎng)炭等。共十四質(zhì)。湊合而成。夫彼所謂十四質(zhì)。皆經(jīng)剖割鍛煉。然后取得其質(zhì)。而人之未死者。豈止此塊然之質(zhì)哉。
[上卷] 經(jīng)氣主治
六經(jīng)六氣。各有所從所主之不同。必明。此而后知氣化之理。若西洋醫(yī)。既不知此。則亦不必與辦也。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此言六經(jīng)氣化。或以臟腑本氣之陰陽。為主或以經(jīng)脈標氣之。陰陽為主或以中見之氣化為主。各有性情之。不同也陳修園傷寒論注。引張景岳之論曰。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
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主治須審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于本則異于標同于標則異于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
少陽相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偛浑x乎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此注甚明。知此。而后知邪正之盛負。表里之傳變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開之過。陽明胃經(jīng)。主納水谷化精汁灑行五臟六俯?;闫?。傳入大腸小腸。其氣化主于內(nèi)行。下達故陽明主闔。
凡是嘔逆自汗等。皆陽明不能主闔之過。少陽三焦。內(nèi)主膈膜。外主腠理。內(nèi)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故有邪在腠理。則寒熱往來。太陽之氣不得外達諸證。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有結(jié)胸陷胸。邪欲入胃則嘔。甚則嘔吐不止諸證。凡此皆少陽不能司其。轉(zhuǎn)樞之過也。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營運。凡血脈之周流。津液。
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也。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jīng)。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
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jīng)。內(nèi)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jīng)之轉(zhuǎn)樞足。少陰腎經(jīng)。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jīng)之轉(zhuǎn)樞也。此數(shù)者。為審證施治之大關(guān)鍵。不可不詳究也。
內(nèi)經(jīng)此數(shù)條。言人身氣化最精。中國注傷寒者。尚有人知。西洋醫(yī)法。從無論者。故論形雖精。而論治轉(zhuǎn)粗耳。張隱陳修園注傷寒。全本于此。讀者詳之。
[上卷] 十二經(jīng)脈
手陽明大腸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
大腸是肺之腑。故大腸經(jīng)脈。亦與肺經(jīng)。相為表里。肺脈起大指內(nèi)側(cè)。大腸經(jīng)亦起于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于次指之端者。以見同源異流之義耳。合谷俗名斧口。皆肺脈交會之所也。三陰經(jīng)行肘內(nèi)。三陽經(jīng)行肘外。手陽明經(jīng)。由合谷上行。至曲池。上肩。貫頰。挾鼻孔鼻孔者。肺之竅也。大腸者。肺之腑也。肺臟開竅于鼻而腑之經(jīng)脈即上夾于鼻臟腑之。相應何其巧也。下齒。入絡肺。尤其氣化所稟承者。由肺下膈。屬于大腸。知經(jīng)脈與肺相貫之故。即知大腸。全秉肺之氣化矣。凡經(jīng)脈皆出于臟腑。而手之三陰三陽。論穴者均由手起。不過便于數(shù)穴耳。實則先有臟腑。而后生出經(jīng)脈。
非有此手上之經(jīng)脈。而后有臟腑也。
大腸與肺。皆主秋金。屬商音。肺太陰起少商者。商之陰也。大腸經(jīng)起食指內(nèi)側(cè)。名商陽穴。其主金商而。屬陽也。
此一臟一腑。對舉之穴。合谷在虎口。秋金白虎之口。手陽明與肺相合處曲池在屈肘橫紋盡處。肩在肩骨之端。天鼎喉旁四寸。與食管相當處。故名鼎。禾即頰車也。繞齒齦夾鼻為迎香穴。肺開竅于鼻而其腑之經(jīng)脈。終于夾鼻足見相應之妙用。
\r手陽明圖\pt31a10.bmp\r足陽明胃經(jīng)脈。起眼下。入齒。環(huán)唇循喉嚨。下膈屬胃絡脾。下挾臍。至膝下。入足中指。
胃脈起于眼下。繞面行。故人正面。均屬陽明經(jīng)。入齒。故齦肉全屬陽明。環(huán)唇者。脾臟開。竅于口。故胃腑之脈從外環(huán)之。以應乎。脾亦如手陽明經(jīng)。夾鼻之意。循喉嚨兩旁動脈。為人迎穴是矣。下膈屬胃絡脾。所以秉氣于脾也。
下挾臍。至膝下三里穴。膝脛以前。均陽明經(jīng)之所行。入足中指。陽明脈所止之處。
\r足陽明圖\pt31a11.bmp\r胃脈上起承泣。在眼下。循面。入上齒。出環(huán)唇。下至喉旁。寸五分。名人迎穴。又下橫骨。內(nèi)為缺盆穴。缺盆骨下陷中。為氣戶穴。謂肺氣與胃脈。相通之門戶也。入屬胃。又行臍旁二寸。為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三里穴。皆胃氣之大會。至足背為趺陽脈。入中指。其支者。入大指次指之端。名厲兌穴胃。為后天統(tǒng)主前面沖任皆歸屬之。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上膝股。入腹屬脾經(jīng)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起足大指隱白穴。上膝入股。謂股之內(nèi)面。入腹屬脾臟。而又絡胃。是胃陽明居太陰之中。故六氣標本。謂太陰中見。陽明也。上膈挾咽。與陽明同路惟陽明發(fā)于面。而太陰終于舌本。一陰一陽。各有不同。蓋陽明為陽之盛故上于面以衛(wèi)外。太陰為陰之至故終于舌下。以生布津液。使津液出于口。用濟陽明之燥。此陰陽所。以互為功用也。
\r足太陰圖\pt31a12.bmp\r脾經(jīng)起大指內(nèi)側(cè)隱白穴。循內(nèi)踝陷中名商邱穴。踝上三寸名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于此也。循膝內(nèi)側(cè)。上股入。
腹中屬脾又見于食竇穴。言胃中之食。由脾所化。此為化食之竅道也。從此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為心之苗又即脾經(jīng)之根源矣。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故脾經(jīng)散于舌下。外經(jīng)穴尚可圖。若其散。行繞絡由胃至舌之跡。
則非形跡可圖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于心中。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復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nèi)。其支者上挾咽。
中國舊說。心有四系。下通于各臟者。非也。西醫(yī)剖視。并無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遞出為總血管。分為眾管。散于臟腑。周于身。于是入回血管。復循行。至心之右。為總回血管。遞入心。為血一周。是心之通于四臟者。
在血管也。西醫(yī)名管。而內(nèi)經(jīng)則名為脈。內(nèi)經(jīng)云。營行脈中。營周于身心之合。脈也。即是西醫(yī)之說矣。但西醫(yī)不能分別各臟。各有經(jīng)脈。只將眾脈管。皆屬于心。而不知。手少陰心。又有專屬之脈也。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心所以與小腸。相表里也。復上肺心主血。肺主氣。營衛(wèi)之交會全在于此。西醫(yī)謂回血受炭氣。皆變紫色。遞至總回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散。而紫血復變?yōu)槌?。仍入心。由右房。遞左房。而后出也。內(nèi)經(jīng)言少陰心脈。復上肺。便是大會。于肺之路矣又出腋下肘。入小指之內(nèi)。其支者。上挾咽。故少陰有咽痛癥。
\r手少陰圖\pt31a13.bmp\r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路道。其支者。上夾咽。上系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至于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后骨際。為神門穴。終于小指內(nèi)側(cè)。為少沖穴。數(shù)穴皆經(jīng)脈之枝葉也。言針灸者。但論外之經(jīng)穴。而言氣化者。則其內(nèi)之路道為猶重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肘繞肩。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
少陰抵掌中。太陽循手外。此足見陰陽內(nèi)外之不同也。入絡心。故太陽經(jīng)。中見少陰下膈抵胃。小腸與胃。原相連接。以司其事也。
\r手太陽圖\pt31a14.bmp\r小腸之脈。上胃絡心至頸。分上下行。上行至耳下曲頰之后。名天容穴。至面銳骨之端。名顴穴終于聽宮與足少陽相接壤其下行者從頸起至肩際陷中名俞穴至腕端五分名陽谷穴。至小指外側(cè)。名少澤穴。此經(jīng)與膀胱合氣。故其司化。與足太陽同。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nèi)。上額交巔。下腦后。挾脊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
三陽經(jīng)。全將人身繞盡。所以衛(wèi)外為固也。少陽終目銳。陽明終于目下之承淚穴。故太陽經(jīng)起于目內(nèi)。以見三陽。相交而成其總統(tǒng)一身之局也。上額交巔頂上全屬太陽。所以頭上生發(fā)者乃膀胱中之氣。挾胞中之血。合化上行而生頭發(fā)故發(fā)名血余以其根于胞血也。凡烏發(fā)均須滋水。傷寒后其發(fā)必脫。則又因膀胱氣化而后生發(fā)。故發(fā)又屬腎與膀胱之水。也頭乃陽氣之所萃。故其頂全屬太陽。經(jīng)下腦后風府穴。為太陽經(jīng)脈之要會。挾脊抵腰。故凡角弓反張。傷寒背脊痛。均屬于太陽。入絡腎。腎為水臟陽。氣之原膀胱為其腑。故其脈亦下。絡腎。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傊猩碇?。自上及下。以周于一身。而主衛(wèi)外也。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cè)。為陰之極地。太陽之陽。根于水。陰之中。故其經(jīng)亦起于至陰睛明穴。在眼之大角而與陽明相交。故稱睛明以見太陽之氣至頭面。而極盛也膀胱與胞相連而胞膜著于腰下十九椎旁故其穴名胞。肓肓之原根于腎。
系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因名肓門。(有肓即有膏。膏生于脾而內(nèi)護心。外會于脊與肓相交在第四椎旁因名膏肓此。太陽與心。相會之穴。也魄戶在三椎旁肺藏魄。而合于太陽。故名魄戶觀此經(jīng)穴而知其氣之相通矣。)\r足太陽圖\pt31a15.bmp\r足少陰腎之脈。起小指之下。趨足心。循內(nèi)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
太陽經(jīng)。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jīng)。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見一表一里相趨應也。趨足心循內(nèi)踝。太陽行外踝少陰循內(nèi)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臟與腑所以交通。循喉嚨者。腎上連肺。聲音出于肺而生于腎也。挾舌本者。腎主液。所以出于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坎離互濟之義耳。
\r足少陰圖\pt31a16.bmp\r足心涌泉穴。為腎脈極。底最忌瘡漏泄氣。然骨在內(nèi)踝下。前一寸。太溪在內(nèi)踝后。足跟骨上此處有動脈。內(nèi)經(jīng)皆以為診。凡病且死。此脈不。絕者。尚可。救治陰谷在膝下曲膝之間。又上股入小腹。絡膀胱。循臍旁一寸。名肓俞。
謂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屬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雖不列穴名而腎經(jīng)之主化在絡心循喉挾舌處為尤多舌下涌泉。為腎液所出猶津道之要也。
手厥陰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醫(yī)謂心之上面。周遭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于胸內(nèi)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膈膜。
又下為網(wǎng)。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應心。亦由于此。
\r手厥陰圖\pt31a17.bmp\r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并于心包出于乳后一寸。腋下三寸之間。名天地間。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澤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瀉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后兩筋之間。又中指之末名沖良。婦孕則此穴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布膻中。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于腎系。下為胞室。當膀胱上口。為下焦中為連網(wǎng)附著小腸為中焦上為胸膈。又循胸而上。統(tǒng)名為膻。上連肺系。而下入為心包絡。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連也。三焦與心包絡相表里。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三焦經(jīng)脈貫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淵穴。種牛痘。能發(fā)出腎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于腎系。故也。膻中古本省作膽。后人不知膻為何物。遂誤膽為膽。夫膽在膈下。此云布膽中。絡心包。絡然后下膈則知膽系膻字之省非苦。膽也。此等字唐宋后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內(nèi)經(jīng)。
\r手少陰圖\pt31a18.bmp\r少陽為沖陽。故第一穴名沖關(guān)。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后高骨。凡三焦氣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淵。以與手太陽經(jīng)會。而合于寒水之氣也。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灼穴。言其主。相大也。上至缺盆天穴。即內(nèi)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屬于三焦。西洋言腹中統(tǒng)膜。皆有自和腦筋。如網(wǎng)絡之。意即三焦。
經(jīng)脈。散布之義至缺盆合。為一脈支者更上耳后尖骨陷中。名翳風穴。再上為脈穴。風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于耳。而三焦為腎。故其經(jīng)繞耳以應之也足少陽膽之脈。起于目銳。繞耳前后至肩下。循脅里。絡肝屬。膽下至足入小指之間。
足少陽脈。與手少陽脈。均行于耳。均司相火。內(nèi)則三焦之膜連肝而及于膽。外則三焦之經(jīng)絡耳而交于膽經(jīng)。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
\r足少陽圖\pt31a19.bmp\r足少陽。起目銳名瞳子穴。繞耳前陷中。名聽會穴繞耳后發(fā)陷中。名風池穴。皆少陽風木所發(fā)泄處。下至肩上陷中。名肩井穴。循側(cè)旁。下至肝期門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膽脈實從肝膽。出于此穴。然后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
垂手中指盡處。名風市穴。膝下一寸為陽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陽經(jīng)根于。陰穴。以見陰生于陽中也。
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叢毛之際。上足跗。循股內(nèi)。過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挾胃貫膈循喉嚨。上過目系。與督脈會于顛頂。
毛發(fā)皆血之余也。肝主血。故肝經(jīng)起于足大指。而其間即生叢毛。以為主血之驗。陰器名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
屬肝經(jīng)。故肝脈繞于陰器也。小腹兩旁。皆屬肝經(jīng)。故寒疝等證。絡膽者。厥陰之脈。中見少陽。肝與膽。相表里也。
挾胃者。肝木清陽之氣。上升疏土所以化物。貫膈循喉嚨。故肝氣逆有嘔滿諸證。上連目系。肝開竅于目也。與督脈會于顛頂。督脈屬腎。為肝之母。會于顛頂子會于母也。目系顛頂內(nèi)為腦髓腦風暈迷均肝所司以其脈相通也。西醫(yī)詳論腦髓。而無治髓之藥。蓋不知髓。系督脈。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脈所貫。豈知其治法哉。
\r足厥陰圖\pt31a20.bmp\r大敦在足大指叢毛中。循足內(nèi)側(cè)。上至曲泉。在曲膝橫紋盡處。諸筋會于膝之穴也。循股內(nèi)。抵陰器之橫骨盡處。
名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肝血所發(fā)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處。為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乃肝之募。謂肝膜之所。
通也。從此入屬肝臟。此為肝下行之脈。貫膈絡胃。循喉嚨。上連目系。則開竅于目。與督脈會于顛頂。陽經(jīng)惟。太陽最長陰經(jīng)為厥陽最長乃氣血之司領(lǐng)也。
[上卷] 沖任督帶
十二經(jīng)。正經(jīng)也。又有八脈。名為奇經(jīng)。茲不具論。而單論此四脈者。蓋陽維陽。兩脈附于太陽經(jīng)行。身之背。
以太陽統(tǒng)治之矣。陰維陽兩脈。行身之前。附于太陰。以太陰統(tǒng)治之矣。惟此四脈。主治有別不能賅于十二經(jīng)中故另詳之西醫(yī)畫脈管。枝分派別。可謂詳矣。然論絡不歸于經(jīng)。論經(jīng)不歸于臟腑。譬之有千軍而無一將。則亦無所統(tǒng)屬矣。
至于奇經(jīng)八脈。中國且久不講。何怪西醫(yī)不知耶。
沖脈起于少腹之內(nèi)。胞中。挾臍左右上行。并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上挾咽。
胞中名為氣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于喉其路徑全循沖脈而上。故內(nèi)經(jīng)云沖為氣街蓋指。此也凡是氣逆均責于沖。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飲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沖脈。導之使下。故內(nèi)經(jīng)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也??傊袨橄忍炷I氣。后天胃血交會之所。
沖脈起于胞中導先天腎氣。而上行以交于胃導后天陰血下行入胞中以交于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于腎麗于陽明沖脈之所司可知矣。
\r沖脈圖\pt31a21.bmp\r沖脈者出氣之沖衢也。氣生于丹田。而其出路則在臍下三寸。隔中行旁開五分。名氣街穴是氣之出。路故名氣街近醫(yī)因靈樞。言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足氣有街。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然內(nèi)經(jīng)明言起于氣街。挾臍上行。
則明指氣街穴。在臍之下也。今人改氣街作氣穴大失經(jīng)旨。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會于臍。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蓋有膜上胸。則散。為肺衣。而全包肺。故沖脈亦至此而散肺衣會。于咽故沖脈又夾。咽而止總見氣出于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于咽。則氣從之出矣。膜中氣行之道路即名沖脈。
沖主氣。與任之主血者不同??芍?jīng)。奇經(jīng)八脈。各有所主不同皆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jīng)脈也。
任脈起于少腹之內(nèi)。胞室之下。出會陰之分。上毛際循臍中央。至膻中。上喉嚨。繞唇終于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
督脈在背??傊浦T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偨y(tǒng)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于前后陰之間。上則交于唇之上下也。以先后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后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后天主。
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
于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r任脈圖\pt31a22.bmp\r任脈起胞中。下至兩陰之間。名會陰穴謂與督脈相會。而當兩陰間。故名會陰。上至少腹聚毛之處。名中極穴。又上至臍下三寸。為關(guān)元穴。乃元陽元陰交關(guān)之。所也。出臍中上行至于鳩尾。上二寸六分。為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生血而出。隨任脈上下。營運故任脈之穴。兼具包。絡之名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為紫宮穴。紫宮者。指心而言也。心應洛書九紫離卦。故名紫宮。任脈至此。正內(nèi)合。于心故以心位。名之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tǒng)脈也。又上至唇下。為承漿穴。與督脈交而任脈終。其支者循面而至于眼下。細觀任督之交會起止。而知督脈主陽主氣任脈主陰主血。互相貫通。為生身之總司也。
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乃下行。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至尻貫脊歷腰俞。上腦后。交顛。至囟會入鼻柱。終于人中。與任脈交。
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腎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于胞中。此為任督。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xiāng)。即在于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于下也。貫脊上頂。交于人中。與任脈會于上也。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jù)此路道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于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之所主乃知氣之生化再詳天癸。乃膀胱條。
\r督脈圖\pt31a23.bmp\r督脈起于胞中。出會陰穴。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穴是腰腎筋膜所連也。再上十四椎當腎正中。為命門穴。乃腎系貫脊之處為督脈之主蓋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腎氣所司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為身柱穴。肺腎相交。為一身元氣之宰。故稱為柱再上大椎至發(fā)際一寸宛中。為風府。發(fā)上二寸五分。為腦戶。即西醫(yī)腦后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脈交會于此。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謂心神上照于髓。以發(fā)知覺是神與髓會之所也又至額上發(fā)際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于此之義。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
丹田總歸督脈所主化。氣化精為人身命之原總督周身臟腑。故稱督也。
帶脈當腎十四椎出屬帶脈圍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故名。究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帶當屬腎女子系胞。全賴帶脈主之蓋以其根結(jié)于命門也。環(huán)腰貫臍。居于身之中停又當屬之于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r帶脈圖\pt31a24.bmp\r帶脈。后在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周。帶脈一穴。則在季脅當少陽部位。近圖帶脈三穴一。帶脈穴。
在足少陽膽經(jīng)。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再下三寸。為五樞穴。又下為維道穴。似帶脈繞行三匝。而有上中下三穴也。然難經(jīng)云。脈帶起于季脅?;厣硪恢軣o三匝之說也。又靈樞經(jīng)曰。足少陰脈別走太陽。至十四椎。屬帶脈。后人遂以帶。
為腎之別脈。非也。屬帶脈者。謂其為帶脈所管束非言帶脈是腎之脈也。因其穴居少陽之界。以為少陽脈者。亦非也。
肝膽能為帶脈之病。然帶脈終非肝。膽之脈。蓋帶主管結(jié)前后。前束任而經(jīng)心小腸之臍中后束督而經(jīng)腎系之中。人身惟脾主中州。交合水火帶脈適當腰腹之中應歸為脾之脈也。其穴在脅。亦以前不。居任位后不居督位。正見其管束。前后也。或疑帶脈不與脾連。豈知腹中膜油皆脾之物。腎著陽治帶脈。以脾為主。女科以婦人帶下。皆歸于脾。良有以也。
按此四脈。督在背??偨y(tǒng)諸陽屬先天任在腹總統(tǒng)諸陰屬后天沖脈麗于陽明。而通于胞宮。由后天以交于先天腎者也。
帶脈出于腎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以交于后天脾者也。四者互為功用。不可不詳究焉。
西醫(yī)謂造化主?;萦豪琛K^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與中國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義。不謀而合。但語言文本。
略不同耳。茲且舉天地生人之理。先注明之。天地只此陰陽。化生五運六氣。人身秉此陰陽。乃生五臟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氣而交媾也。既生之后。鼻息呼吸。得天之陽以養(yǎng)氣飲食五味。得天之陰以養(yǎng)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后皆無不與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則以人身之陰陽實本于天地之陰陽而已。西洋化學。言人吸空中養(yǎng)氣而活。所謂養(yǎng)氣。即天陽也。至于飲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陰質(zhì)。雖西醫(yī)書先有博物一篇。
而未將陰陽兩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
人身之陰陽互為功用。陽無陰則亡。陰無陽則脫。陰主藏精于內(nèi)。而陰中之氣。乃常亟起。以應乎外。有如皮膚在外屬陽。而在內(nèi)之血液。必達于皮膚。以為毛為汗。氣退場門鼻為陽。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竅以為津為液。此即亟起應陽之一端也。又亟與極通。陰精生陽氣如太極之動而生陽也。故曰起亟。陽者陰之衛(wèi)也。有陽衛(wèi)于外。而陰乃固于中。
譬之女子之胎。內(nèi)有血衣是陰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陽衛(wèi)于外。陰乃得固之義。又如傷寒。邪入皮毛。繼乃傳經(jīng)入里。蓋因陽不衛(wèi)外。是以陰不能固于其內(nèi)。此可見陰陽交互之理。
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nèi)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就人渾而論之。則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屬陽。在內(nèi)者。五臟六腑皆屬陰。若就人身分而論之。則背象天覆為陽。督脈統(tǒng)之而太陽經(jīng)全司之腹象地載為陰任脈統(tǒng)之而太陰經(jīng)全司之再以臟腑分論之。則五臟主藏為陰。六腑主瀉為陽。夫外為陽。而有腹背之陰陽者。陽中有陰陽也。內(nèi)為陰。而有臟腑之陰陽者。陰中有陰陽也。人必先明天地陰陽之理。而后知人身之氣化。西醫(yī)剖割視驗。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內(nèi)外。層折詳矣。而不能將各層分出陰陽。則上知其形。不知其氣。
以所剖割只能驗死尸之形。安能見生人之氣化哉。
此節(jié)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文合為一章。以為醫(yī)理之大源也。
五臟所生。
天有五氣。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臟。臟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氣。所以成其形而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陰陽。須先知五臟之氣化。
東方生風。
東方于卦為震。于時為春。陽氣發(fā)動。而陰應之。遂生風氣。風氣者。乃天春生無形之氣也。西洋天學。言空氣有冷熱相吸而成風。夏月熱帶在北。則風從南至。冬月熱帶在南。則風自北來。內(nèi)經(jīng)所謂東方當南北之間。是西洋言風之往來。內(nèi)經(jīng)則風所從生。南北是陰陽兩殊。故風從此異。東方是陰陽交應。故風從此生。內(nèi)經(jīng)探生風之源。比西洋更精。
風生木。
由無形之五氣。生有形之五行。春氣所生為甲乙木。西洋格致。皆以草木有根芽子核而生。然當天地開辟。實有風氣。而后化生草木即以芽核論之。仍是秉風氣所生。蓋地土陰質(zhì)。得發(fā)動之陽氣。即風氣也。邵康節(jié)所謂地下。有雷聲春光彌宇宙是矣。既萌芽后。則感受空中之風。而天又有風星。以司其氣化。雖西洋有引土膏吸炭氣之說。亦只是火來就木水來生木。而究木之體。則總屬風氣。蓋在天則木本風化而在人則肝為風臟。
木生酸。
有木之形。即有性味。木之味酸。故凡果實。味皆帶酸。變酒為醋。亦只是風氣釀成。
酸生肝。
五氣五行。亦既朕兆而成性味矣。然后人得秉之而生五臟。秉風木之氣所生。則為肝臟焉。蓋人所以日食五味者。
借以生養(yǎng)五臟也。酸味入腹。則生養(yǎng)肝臟焉。子孕母腹中。亦賴母所食五味合之氣血以生五臟。
南方生熱。
南方正當赤道。于卦為離。陽氣外發(fā)。是生熱氣。即西洋所謂熱帶。日行赤道生熱也。故日為眾陽之精。
熱生火。
熱者夏之令也。夏氣所生。于地之五行。為丙丁火。熱是無形之天氣?;鹗怯行沃貧?。故河圖之數(shù)。地二生火西洋化學。言以鋼擊石。所生之熱。與鋼鐮磨下石屑。與空中養(yǎng)氣化合而燃。鉆木相磨。亦與空中養(yǎng)氣化合而燃。即內(nèi)經(jīng)熱生火之證。
火生苦。
凡物經(jīng)火。味無不苦。蓋火之性使然也。草木秉火之性者。其味皆苦。另詳性味篇。
苦生心。
生人秉火之性味。于是而生心臟。與酸生肝義同。
中央生濕。
中央。陰陽交會之所。陰屬水。陽屬火。水火交會。而生濕氣。為長夏之令。以化生萬物。央者。陰陽二字。雙聲合為一音也。蓋天陽地陰。下下相交。南熱北寒。水火相交。遂蒸為濕。西洋言談養(yǎng)炭輕四氣。彌漫地球。而古圣。只以中央二字。已賅其義。
濕生土。
濕氣無形。化生有形。為戊己土。土之生物。全在于中含濕氣也。西洋言土即是地。不知古圣。卻有分別。天是陽在上。地是陰在下。而土在陰陽相交之中央也。西洋言土。是物質(zhì)腐爛而成。而不知所以腐爛。皆借濕氣。
土生甘。
土之味本淡。而所生五谷則味甘。故甘者。土之性味也。西洋但知現(xiàn)成之五味。而不知五味所自生。故其論藥多誤。
甘生脾。
人秉土之性味。于是而生脾臟。
西方生燥。
西方主秋金之氣。收斂肅殺。其氣為燥。在一日為申酉日入之時。陰收陽斂。氣澤消滅。致成燥氣。在一刻為秋令。
收斂肅殺。所以成物。賴此燥氣也。西洋化學。不知燥氣。因此為水火消耗之氣。不能以器取得故不知也。
燥生金。
有此無形之燥氣。乃生有形之金。于地之五行為庚辛金。秋日燥氣用事。則草木黃落。即是生金之驗。土之所以生金者。亦以其由濕返。燥凝而成質(zhì)也。
金生辛。
有燥金之氣性。然后生此辛味。
辛生肺。
人秉金之性味。于是而生肺臟。所以藏天地之金氣也。
北方生寒。
北方主冬令。生寒氣。熱帶在南。冷帶在北。故西洋有北冰海之說。
寒生水。
氣以生形。寒氣所生。為壬癸水。西洋謂水。是輕養(yǎng)氣所化。獨內(nèi)含輕氣。以冷玻璃罩之。則與空中養(yǎng)氣?;癁樗?。然必罩以冷玻璃。仍從冷而化也。又云將二氣放水銀盆內(nèi)燒之。復化為水。水銀極寒。是與內(nèi)經(jīng)寒生水之義亦合。
水生咸。
寒水之性。其味為咸。
咸生腎。
人生秉寒水之性味。而生腎臟。以司人周身之水。
人生本天親地。故生此五臟。以應天地之陰陽。必先知人之五臟。本于五行。然后發(fā)之為百骸。推之為萬物。莫不本于五行焉。五行之氣偏則為病。草木各得五行之氣。借以調(diào)五臟之偏。藥之功用以著設(shè)非先明五行之理。不可以言醫(yī)也。故引素問陰陽應象論文以明之。西洋天學化學。雖與中國五行之說不同。而義實相通。惟西洋醫(yī)學。則止就人身形質(zhì)立論。不知人之氣化。實與天地同體也。
[上卷] 五臟所屬
五臟秉于五行。凡秉五行之氣而生者。皆以類相屬推其類。可盡天地之物。知所屬。乃明形氣所歸。而病之原委。
藥之宜忌。從可識矣。
肝
舊說七葉。居左脅下。非也。西醫(yī)云。四葉。后靠脊。前連膈膜。膽附于肝之短葉間。膈即附脊連肝。從肝中生出。
前連胸膛。肝體半在膈上。半在膈下。實不偏居于左。謂肝居左者。不過應震本東方位自當配在左耳。
\r肝圖\pt31a1.bmp\r醫(yī)林改錯。言肝系。后著脊。前連胃。名為總提。上有胰子??偺醿?nèi)有行水管為胃行水西醫(yī)言肝無所事。只以回血生出膽汁入腸化物。二說言肝。行水化食。不過內(nèi)經(jīng)。肝主疏泄之義而已。至肝系之理。尚未詳言。按肝系上連心包絡。
故同稱厥陰。經(jīng)系著脊處則為肝。俞穴系循腔子。一片。遮盡是為膈膜肝系下行前連腹中。統(tǒng)膜而后連腎系。為肝之根通身之膜內(nèi)連外裹。包肉生筋皆從肝。系而發(fā)舊說言肝居左。西說言肝居右。然其系實居。脊間正中。至診脈分部左右。
亦從其氣化而分。非以形而分也。
在天為風。
震巽主氣。在天為風。人秉天之風氣而生肝臟以司周身之風。故凡風病以肝為主。
在地為木。
本天無形之風氣。生有形之木。肝實秉風木之氣所生。解得二字。便知肝之氣化。
在體為筋。
筋連于骨。蓋骨屬腎水。筋屬肝木。乃水生木之義。以應天甲乙之象。究肝生筋之跡。實由肝膈連及周身之膜由膜而連及于筋也。西醫(yī)剖視見白膜包裹瘦肉。而兩頭即生筋也。然彼但言筋之體。未言筋之根。惟內(nèi)經(jīng)以筋屬肝。是從肝膈而發(fā)出膜網(wǎng)。然后生筋。若不尋出筋之源頭則筋病不知治法。
在色為蒼。
微青微黃。皮色老潤。乃蒼正色。其肝無病。若青勝黃則肝寒。若黃勝青則肝熱。西人不講五行。故不知氣色相應之理。
在音為角。
角為木音。和而長知肝無病。西洋聲學言弦管甚詳。然不能分出五音六律。則察理未精。
在聲為呼。
叫呼也。肝氣太勝。和長之音變?yōu)榻泻?。狂譫之類是也。宜抑其肝。
在變動為握。
支節(jié)運動。皆筋所主。而手尤顯然。故筋之變動。則發(fā)為握。寒則拘急熱則縮攣。風火閉結(jié)則握拳。透爪搐搦。
皆筋之變。
在竅為目。
肝脈交顛入腦。由腦而通于目故肝開竅于目。肝藏魂。晝則魂游于目而為視夜寐則目閉魂復。返于肝。西醫(yī)剖割眼珠。極贊重疊細絡之妙。受光照察之神。然試問醒開寐閉。黑子瞳子之所由生。則不知也。又使無神水。而欲其受。外光能乎。惟心火腎水交會于腦。合肝脈注目中。肝者心之母。腎之子故并二臟之精而開竅于目。西醫(yī)之精。能將斜目修削使正。然不久仍斜不知病源。剖割何益哉。
在味為酸。
木之本味也。木得寒濕之氣。則化而為酸。如菜入壇腌則酸是矣。木得濕熱之氣。則變而為酸。如得糟曲。則酸是矣。吐酸亦分寒熱二證。寒酸吐清冷。熱酸帶腐臭。
其液為淚。
目為肝竅。故淚為肝液。
其華在爪。
爪是筋之余。肝主筋。故其華在爪。
其臭為臊。
食草木各禽獸。皆有臊臭。秉木之氣故也。五臭之辨精矣。西人不知。
其谷為麥。
麥為芒谷秉東方勾萌之木氣。故麥牙能疏肝。仲景治除中病。以蒸餅試之。取木克土也。
其畜雞。
巽為雞。木畜也。故仲景用雞矢。治轉(zhuǎn)筋。取其為肝去風也。五常政論。以犬屬肝。木之畜又是一義。
其蟲毛。
大而虎豹。小而毛蟲。皆風木之氣所生。故肝病癲癇。或作虎豹之狀。又有病遍體生毛者。西醫(yī)五種。有博物新篇圖。畫獅象小蟲。毫芒畢具。然不知屬風木之所生。則于醫(yī)理物理不能推到造化根源也。
其數(shù)八。
河圖三為木之生數(shù)。八為木之成數(shù)。五行之數(shù)。理極精微非西人所得知也。數(shù)起于一者。初也。始也?;煦绯蹰_。
惟水先有。故曰天一生水。然水氣初生而未成也。必待火木金土之氣皆生。水得兼借其氣而后成。故歷二三四五至于。
六數(shù)水乃成。焉火則繼水而生故地二生火。亦成于水之后。故天七成之水火之氣。已具乃化生木故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九金五十。土其理一也。生于陽者成則為陰生于陰者成則。為陽圣人于生成之次序。而以數(shù)紀之又以其數(shù)之陰陽。而于物驗之神矣。
其果李。
仲景用李根皮。郁李仁。皆治肝也。一行之中。又各分五行。故果雖同是木實。而又各屬五臟。
其菜韭。
得春氣最先。故屬木。韭根止血。能行肝氣故也。韭子治遺精。溫斂肝氣也。
心
形圓上闊下尖。周遭夾膜。即包絡也。其上有肺罩之??諔倚刂?。其下有膈膜遮截。膈為膻。包絡為膻中。心為君主。西醫(yī)云。有腦氣筋貫之。有左右房。以生血回血。又按心之脈絡。從包絡中發(fā)出。以達于周身。故包絡為臣使之官。
\r心圖\pt31a2.bmp\r西醫(yī)言心內(nèi)。分左右四房。皆有管竅為生血回血之用。血受炭氣。則紫回行至心右上房。有一總管。接回血入心中。
落右下房。又一總管。運血出而過肺。被肺氣吹去紫色。遂變純赤。還入心之左上房。落左下房。又有一總管運血出行。
遍于周身。回轉(zhuǎn)于心。此即內(nèi)經(jīng)營衛(wèi)交會。于手太陰肺及心主血脈之說也。
在天為熱。
夏令南方離火主氣。是為熱也。
在體為脈。
心生血。乃秉火氣之化。故血色赤。脈者。血之道路也。脈經(jīng)云脈為血府。西醫(yī)云。心房動跳不休。周身之脈。皆應之而動。醫(yī)林改錯。謂脈是氣管非也。觀仲景復脈湯。全補心血??芍印?br />
在色為赤。
火之色見于皮里。如以縞裹朱。心血足也。若赤斑麻疹。皆是心火太甚。西洋化學。言紅色中多養(yǎng)氣。又言養(yǎng)氣能燃。即內(nèi)經(jīng)火之色赤之義。
在音為征。
音和而美。其舌抵齒。
在聲為笑。
心志喜故發(fā)聲為笑。
在變動為憂。
喜之變也。心火宣明。則喜心火郁閉則憂。西人但知憂喜笑怒。人有此當然之情。而所以成此情者。西人不知。
在竅為舌。
心之脈管。從肺系以上于舌。而辨五味。
在味為苦。
物經(jīng)火。其味皆苦然苦雖是火味。實則火之余氣也。故凡味苦者。均能瀉火。
在志為喜。
心火宣明。故喜。
其液為汗。
汗乃膀胱化水之氣。透出皮毛者也。故凡汗均歸太陽經(jīng)。因小腸為心之府。與膀胱同是太陽經(jīng)同附著于連網(wǎng)之上。
心火宣布。由小腸連網(wǎng)并合膀胱是為火交于水。乃能化氣。外達而為汗故仲景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二方。均主桂枝。
以宣心陽也。此所以汗為心液。西洋醫(yī)法不知汗之源也。
其榮為色。
血足故也。
其臭為焦。
凡物火灼。其氣皆焦。
其數(shù)七。
河圖二為火之生數(shù)。七為火之成數(shù)。
其谷黍。
色赤性溫。故為心之谷。
其畜馬。
天之大火星為心。又名天駟房駟之精。下則化為馬。故馬為火畜。金匱真言云。其畜羊。然以馬為義長。
其蟲羽。
羽族應南方朱鳥之象。西洋格致言鳥肉多縫隙。使養(yǎng)氣充滿。則輕靈善飛。養(yǎng)氣能燃火。則知羽族。秉火氣多矣。
其果杏。
夏之果。故屬火。杏仁苦降。雖是肺藥。實以火制金之義也。
其菜薤。
氣辛溫。葉不沾水。秉火氣所生者也。仲景用治胸痹。以其能宣心陽也。
脾
居中脘。圍曲向胃。西醫(yī)云。傍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生出甜汁從連網(wǎng)入小腸上口。以化胃中之物。脾內(nèi)有血管。下通于肝。余按脾居油膜之上。與各臟相通。其血氣往來之道路。全在油膜中也。中國醫(yī)書。無甜肉之說。然甘味屬脾。
乃一定之理。西醫(yī)另言甜肉。不知甜肉。即脾之物也。又按仲景越脾湯。是發(fā)散肌肉。脾約丸是滋潤膏油。蓋脾臟生內(nèi)。
之膏油從內(nèi)膏油。透出于外。是生肌肉然則外肌內(nèi)膏。皆脾之物也。西醫(yī)言脾中之血。壅熱氣以薰化水。谷蓋血即心火所生。壅生熱以化谷者?;鹕林x也。至于脾土制水之說。西醫(yī)不知。言水入口。散出于胃。走連網(wǎng)中。不知連網(wǎng)上之。膏即脾之物。膏滑。故水利。
\r脾圖\pt31a3.bmp\r醫(yī)林改錯言脾中有管。名玲隴宮。水從胃透入此管。遂下走雞冠油中也。余按脾與胃相連處。有膜一條。其中有管。
自然無疑脾質(zhì)凝血而成。西醫(yī)言脾中有血管?;匮塾谄⒅姓邩O多。余按血是心火所生。火生土。故統(tǒng)血極多。食入則脾擁動熱氣以化之。西醫(yī)又言有甜肉汁化谷。按甜肉即胰子也。生于油上。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膏能化水胰子。能化油脾稱濕土。正指胰子與膏也。有此滑潤。故腸中通利而物化。宋元后圖脾居于右。西醫(yī)圖居于左??蓟茨献?。已有脾左肝右之說。但脾之應脈。實在右手。蓋其功用實歸于右也。
在天為濕。
長夏之令。陰陽交會。是生濕氣。
在地為土。
濕氣所化。于五行為土。凡物濕漬皆化為土。而土中又常含濕氣也。
在體為肉。
此肉字兼肌言之。肌是肥肉。肉是瘦肉。人身肥肉包瘦肉。外之肥肉。又由腔內(nèi)之油膜透達而生者也。脾生油膜之上脾氣足則油多而肥膜上之油。即脾之物也。在內(nèi)為膏油。在外為肥肉。非兩物也。油膜中有赤脈。屬脾血分。脾之血足。則此赤脈由內(nèi)達外是生瘦肉。蓋土是天地之肉。脾亦應之。而生肌肉。
在色為黃。
黃為中央之土色。凡人面黃明潤為無病。發(fā)黃為濕。病在脾也。
在音為宮。
聲大而和。其舌居中。
在聲為歌。
脾主思。思而得之。則發(fā)為歌。癲狂自歌。脾絕亦歌。
在變動為噦。
脾氣逆滿。吐聲不吐物也。與噫呃略同。非痰即血之所致。
在竅為口。
口通五臟。然主于納谷先通于胃。而胃實脾之腑也。故口亦是脾之竅。凡百體皆有專屬者。有兼屬者。西醫(yī)圖口。
通腦通心肺。通胃。而不通脾。不知胃乃脾之腑。不通脾。而反屬脾竅。則其歸屬。有真主宰矣。內(nèi)經(jīng)精確如此。真中外所不能及。
在味為甘。
西醫(yī)云。甜肉汁。入腸化物。蓋甘者。土之本味也。故甘味均能補脾。太甘則又壅脾氣。而為病。
在志為思。
脾主運用。故其志在思。而思慮又轉(zhuǎn)傷脾。
在液為涎。
五液皆腎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則水濕而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熱者其涎稠粘。
其榮為唇。
口為脾之竅。唇又為口之門戶。故脾之氣血沖和。則唇明潤。脾熱者唇枯脾絕者唇縮唇不與脾連。而脾榮卻見于唇。
西醫(yī)之拘于形跡者。斷不能知。
其臭香。
甘味所發(fā)。其氣為香。木香之類。所以入脾。
其數(shù)五。
河圖十為土之成數(shù)。五為土之生數(shù)。居五行之中。茲故獨舉中五以立言。
其谷稷。
味甘入脾。即北地小米之大而黃者。
其畜牛。
黃牛也。鳴中宮音。本草言牛乳益脾。忌酸味,因牛屬土。酸屬木。故不相宜。義可類推。
其蟲。
如蚯蚓是秉土之精能化毒以利水。
其果棗。
味純甘。土之果。補脾多用之。
其菜葵。
即冬葵。秉土濕氣所生。故滑潤。土能制水。故冬葵子。能利小便。
肺
西醫(yī)言肺覆而盂。前兩葉包心。在后有峽及肺根。此根即氣管。肺脈連網(wǎng)等。包裹肺衣而成每肺外。有衣薄而通明包肺四面。肺有縮力。每葉藏氣管氣管之末為氣泡。肺脈至氣泡而散。即包。氣泡功用主呼吸也。此說于肺衣氣泡。頗能詳明宋元后不知肺之功用。全在衣與泡也。
\r肺圖\pt31a4.bmp\r舊云八葉。非也。西醫(yī)云五葉。右三左二。披離下垂。后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通于膈膜。而下達氣海。
肺質(zhì)輕松。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
在天為燥。
在天為收斂肅殺。秋燥之氣。故經(jīng)秋則草木焦枯感燥氣也。
在地為金。
燥氣所生。于地之五行。為庚辛金。人之肺臟實秉燥金之氣。而生者也。
在體為皮毛。
肺金干象。其體如天。天包于地之外。皮毛包于人身之外。故皮毛屬肺。肺多孔竅。皮毛盡是孔竅。所以宣肺氣。
使出于皮毛以衛(wèi)外也。西醫(yī)剝皮觀而知人何處皮濃。何處皮薄。然不知皮為肺之所司。言毛孔能傳人之熱外出。而不知是太陽衛(wèi)外之陽也。
在色為白。
金之本色。人面白而明潤者。肺無病。白如枯骨者死。慘白者失血。以肺主氣。但見肺之色是氣多而血少也。
在音為商。
西方金音??趶埪晸P。
在聲為哭。
商聲也。主秋令發(fā)哀傷之聲故哭。
在變動為咳。
肺主氣。氣逆而搶上。故咳有痰火迕犯而咳者。有寒飲閉滯而咳者。
在竅為鼻。
氣管總統(tǒng)于肺。而上通于鼻以主呼吸。
在味為辛。
金之性烈。故味辛。細辛薄荷之類是也。若大辛者。又秉金斂火速之性。主下行以溫肝腎。桂附是也。
在志為憂。
肺主斂。憂則氣斂。
在液為涕。
涕出于鼻。故為肺之液。肺有寒。則涕自出。有火則無涕。
其榮為毛。
肺主皮毛。故肺腴。則皮毛榮也。
其臭為腥。
魚為水族。兼秉金氣故其臭皆腥。
其數(shù)九。
河圖。四為金之生數(shù)。九為金之成數(shù)。
其谷稻。
秋熟。皮黃米白。故屬金。
其畜狗。
說文云。叩氣發(fā)聲。故名狗。肺主氣。狗能叩氣。故屬肺金之畜。
其蟲介。
鎧甲之象。屬金鱉甲山甲。均能破肝。以其秉金氣能攻制木也。
其果李。
按李既屬肝。此當以梨配之。五常政論作桃。
其菜韭。
韭色白。亦可屬肺。然其得春氣為多??傄藢俑?。秉金氣者。不止此藥。古人以此屬肺。亦只示人以端倪。非謂此外。更無其物。又以見一物。不止一義耳。
腎
形如豆。又似豬腰子。腎中有油膜一條貫于脊骨是為腎系此系下連。網(wǎng)膜又有氣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以下入腎系而透入。網(wǎng)膜達于丹田。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命門為三焦膜油發(fā)源之所。故命門相火。布于三焦。焦即油膜也。舊說多誤。西醫(yī)析言之。而不能會通也。詳考內(nèi)經(jīng)自見。
腎靠脊而生。有膏油遮掩。附腎有薄膜包裹。西醫(yī)名為腎衣。此衣發(fā)于腎系。乃三焦之源也。腎系是白膜層疊退出而成。一條貫脊。系中內(nèi)竅通。脊髓最深之竅也。其次為氣管。外通于鼻。以吸天陽下入丹田。為生氣之根又其次為溺。
竅水入胃。散膜膈中。以入腎系。合為溺竅透入下焦乃及膀胱。西醫(yī)但言氣管溺管。而不知化精通髓。尤有一管名曰命門者。水中之陽外通天氣為生命之根源也。內(nèi)經(jīng)未言溺過腎中。然謂三焦為水道。膀胱為水府。腎為三焦膀胱之主。其司溺從可知矣。
\r腎圖\pt31a5.bmp\r在天為寒。
北方冬令。陽氣內(nèi)斂。陰氣交互。是為寒氣。
在地為水。
寒氣所生。于卦為坎。于五行為水。
在體為骨。
腎秉寒水之氣。主蟄藏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化。髓生骨。小兒髓不足。故頭骨未合。老人腎虛。故骨痿也。西醫(yī)將人骨骼。照印入書。長斷大小。圓銳曲折。盡其形矣。然不知是腎之所生。彼以骨中有髓。知為腦髓生骨。而不知并腦髓。
皆腎所生也。余識西醫(yī)潘某中國人。而為外國醫(yī)士者也。
其妻死。即用洋藥?;ナ狻4婵莨?。置之藥局。以備考校。此于接骨檢驗。詢?yōu)橛幸妗S趦?nèi)證毫無補裨。存其骨。而不知骨所自生。遷可笑矣。
在色為黑。
水之色也。黑而慘淡者。水泛土衰。黑如煙煤者。水枯腎竭。五行之理。成功者。退五。色亦然黑轉(zhuǎn)青。則黑退青轉(zhuǎn)紅。則青退爛布造作洋紙。腐化全帶黑色。若欲退其黑色。用品藍入。則黑退。然紙成后。內(nèi)存品藍性。久則變出青色。必再加品紅水。則青色退盡。永不變藍色矣。是可見五行退卸之理。
在音為羽。
其音低細。
在聲為呻。
呻。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
在變動為栗。
戰(zhàn)栗。寒貌老。人陽虛。往往寒戰(zhàn)。
在竅為耳。
陳修園謂腎脈不上頭。腎與心交。假心小腸之脈。入耳為聽宮。其說迂曲。豈有腎自開竅。而無路上頭之理。蓋腎主腦。髓耳通于腦。路甚直捷。所以腎開竅于耳也。西人稱耳深處之穴。曰耳鼓箱。有薄翳蓋之。氣搏則動。下有細骨如干。傳其動于穴底耳翳接細絡。如琴瑟之有弦。稀密拉。放以外音傳于腦。則耳亦琴也。巧妙之至。西人此說精矣。
然不知耳是腎竅。不知司聽者。是何物也。蓋髓為精神所會。而竅通于耳。故能辨聲音。聲氣二者。皆空虛無形。然聲速于氣。氣已至。則可呼吸而入口。聲已至。不能招收而得。西學言空氣。布滿天地凡聲音者。是擊動空氣而成也。據(jù)此則耳之辨音。亦以耳竅內(nèi)之氣為外空氣擊動。故聲傳入耳。腎者。生氣之源。而髓則腎精所化。則髓中之氣尤至。靈氣也。故外空氣傳聲動之則應。又聽有遠近明暗之分。則久視乎髓中之氣。有優(yōu)劣也。西學尚未談到此。
在味為咸。
洪范曰。潤下作咸。水之味也。藥如蓯蓉等。皆入腎。
在志為恐。
腎存志。為作強之官。腎虛不能作強。則為恐矣。
在液為唾腎絡上貫膈。入肺系。系舌本。舌下廉泉玉英穴。出液之道也。腎液上泛。則為唾。
其榮為發(fā)。
發(fā)雖血之余。實則血從氣而化。外達皮毛。上至顛頂而生發(fā)也。氣乃腎水之生陽。由太陽經(jīng)而達于外。以上于頭。
血在血室之中。得腎氣之化。外達則為皮毛。上行則生頭發(fā)。血室氣海是二是一。皮毛頭發(fā)。并非二物。所以發(fā)名血余。
而又為腎水之榮也。故烏須發(fā)之藥皆補腎。
其臭為腐。
凡物入水。無不腐化。故水之臭腐。
其數(shù)六。
河圖。一為水之生數(shù)。六為水之成數(shù)。
其谷豆。
黑豆也。其性沉。其色黑。故屬腎水。
其畜豕豕也。色黑屬亥。為水之畜。
其蟲鱗。
魚龍。皆水中之陽物也。故鯉魚湯利水。龍骨鎮(zhèn)腎氣。皆從其類之義。
其果栗。
色黑。根不亡本。故屬腎水。
其菜藿。
古藿。即豆苗葉。
天地之大。不外五行。人稟天地而生五臟。推之于物。各稟五行。因皆與人之五臟相屬。能知五行變化之理。則于病藥。自然會通。故節(jié)錄金匱真言臟象論等文合為一章以見大概。
[上卷] 五臟所藏
人之所以靈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夫此靈秀之氣。非空無所寄而已。實則藏于五臟之中。是為五臟之神。人死則其神。脫離五臟。人病則五臟之神不安。知五神之所司。而后知五病之情狀。
心藏神。
人所以有知覺。神主之也。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放言高論。
未能實指之也。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于腎中之精氣。而上歸于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陰精內(nèi)含陽精外護心臟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則神煩。心火不足。則神怯。風痰入心。則神昏也。西醫(y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臟。而謂心不主知覺者主知覺者。是腦髓筋。又言腦后筋。只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又言腦筋有通于心者。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蓋髓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古文思字從囟。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肝藏魂。
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肝主血。而內(nèi)含陽氣。是之謂魂。究魂之根源。則生于坎水之一陽。推魂之功用。則發(fā)為干金之元氣。不藏于肺。而藏于肝者。陽潛于陰也不藏于腎而藏于肝者。陰出之。陽也。晝則魂游于目而為視夜則魂歸于肝而為寐。魂不安者夢多魂不強者虛怯西醫(yī)不知魂是何物。故不言及于夢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試問彼夜寐恍惚。若有所見者。是何事物。因何緣故則彼將啞然。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
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故彼不知也。
肺藏魄。
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zhì)也。有是質(zhì)。即有宰是質(zhì)者。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于陽也。實指其物。即肺中清華潤澤之氣西醫(yī)所謂。肺中只有膜沫是也。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
降為精血。陰質(zhì)由是而成矣魂主動而魄主靜。百合病?;陪辈粚幤恰J軘_也。魔魘中惡。魄氣所掩也人死為鬼。魄氣所。
變也。凡魂魄皆無形有象。變化莫測。西醫(yī)剖割而不見。遂置弗道。夫談醫(y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脾藏意。
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心火生脾土。故意藏于脾。按脾主守中能記憶也。又主運用。能思慮也。脾之藏意如此。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
腎藏志。
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腎交濟之義。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志本心之作用。而藏于腎中者陽藏于陰中也。腎生精。為五臟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又按志。即古字。記也事物所以不忘。賴此記性。記在何處。則在腎經(jīng)益腎生精?;癁樗瓒赜谀X中。凡事物。經(jīng)目入腦。經(jīng)耳入腦經(jīng)心亦入腦。腦中之髓。即將事物印記不脫。久之要思其事物。則心一思之而腦中之事物立現(xiàn)。蓋心火陽光如照相之鏡也。腦髓陰汁如留影之藥也。光照于陽而形附于陰。與心神一照而事記髓中同義。西學留影妙矣。而西醫(yī)則不知人身自有照影留聲記事之妙。質(zhì)雖剖割千萬人。能得此理否古思字。從囟從心囟者腦前也。以心神注囟則得其事物矣。
內(nèi)經(jīng)又有五臟七神之說。云脾藏意與志。腎藏精與氣。與此不同。然志須屬腎。精氣血三者。非神也。另條詳注。
不在此例。故從五神之說為是。
[上卷] 五臟所主
此條先言所合。言本臟之內(nèi)外相合也。后言所主。明其相制相成也。
心之合脈也。
西醫(yī)云。心有運血管?;匮芡鈩t散達周身。內(nèi)則入于心中。心中有上下四房。以存血。心體跳動不休。而周身血管應之而動是為動脈此說極是。脈經(jīng)云脈為血府即此之謂也。醫(yī)林改錯。謂脈是氣管非血管。言氣乃能動。血不能動。
夫果是氣管則隨氣呼吸。一呼止。當動一至。一吸止當。動一至何以一呼動二至。一吸動二至。顯與氣息相錯哉是脈非氣管。其應心而動為無疑矣。故云心之合脈也。西醫(yī)言脈不足為診具足見西醫(yī)之粗淺也。脈診兩手。始于內(nèi)經(jīng)。詳于難經(jīng)。事確理真非西人器具測量。所能得也。詳下榮衛(wèi)生會。及診脈精要篇。
其榮色也。
心主血。血足則色華。血脫則色枯。
其主腎也。
五行之理。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是?;鹋K而受制于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心為離火。離卦中之陰爻。即含坎。水之象也。心之所以生血。亦以水交于火即化為血。另詳氣血條。惟其以水濟火。而火之功用乃成。
故心血虛者。必兼補腎水。觀天王補心丹。仲景復脈湯均用地黃。其義可知。
肺之合皮也。
肺為干金。體高而大。如天之無不覆。氣達于外。以衛(wèi)周身。如天之無不包。故合于皮毛。西醫(yī)云。周身氣管。外則散為毛。竅。內(nèi)則總統(tǒng)于肺。故肺合皮毛。凡是外感。無不治肺也。西法用數(shù)百倍顯微鏡。照見毛形如樹。其下有。
坑。坑內(nèi)有許多蟲?;蜻M或出。其實皆氣之出入也。蓋肺主行氣。肺中盡是氣孔。鼻者直出之孔。毛者橫出之孔鼻氣大。
故人皆知之毛孔之氣細故人不知。實則鼻氣一出則毛孔之氣俱出鼻氣一入。則毛孔之氣俱入。中國人不知皮毛與肺相連。
皆是從毛竅相通也。
其榮毛也。
毛者。血之余也。然實則血從氣?;?。氣生于水。先天真氣。名天癸水。女子以血為主。氣從血化。故水化為血。內(nèi)行下達。則為月信男子以氣為主。則血從。氣化故血化。為水上行外達則生須與毛另詳氣血條。毛榮者氣化之盛也。肺主氣故其榮在毛。
其主心也。
天之五行?;鹞髁?。而后能秋地之五行?;鹂私?。而后成器人之五行。心火溫肺。而后胸中陽和。無寒飲咳痹之證。
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心火太甚。則肺燥。心火不足。則肺寒。
肝之合筋也。
筋象甲乙木。故為肝所合。人但知筋著。于骨節(jié)間。而不知筋實與肝通蓋肝中有大膈膜。內(nèi)連肥網(wǎng)。外連皮膚。凡有瘦肉。皆有網(wǎng)膜包之。凡肉之網(wǎng)膜。其兩頭皆連于筋。肝之氣。即從內(nèi)膈膜發(fā)為外之網(wǎng)膜。由網(wǎng)膜而發(fā)為筋。筋所以為肝之合也。中醫(yī)但言其義。未言其形。今借西法。指出跡象。尤為確實。合者。相連之謂也。凡筋抽。皆是內(nèi)膜。
伸縮收放。因牽動其筋而然。若不知筋所發(fā)生之源。則不能治也。
其榮爪也。
爪為之筋余。筋節(jié)柔和。故其榮發(fā)見于爪。
其主肺也。
肝主血主清陽之氣。必得肺金制之。木不郁而為火。則清氣得升。血脈和暢如金不能平。木則肝火上升。為痰咳虛癆失血等證。
脾之合肉也。
肉是人身之陰質(zhì)。脾為太陰。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氣所生瘦肉是血所生脾生連網(wǎng)之上。
脾氣足則內(nèi)。生膏油。透出于外。則生肥肉脾血足。則又從連網(wǎng)中凝結(jié)而生瘦肉。亦由內(nèi)生出于。外肥肉包瘦肉者氣包血。故也。脾陽虛則肉浮。脾陰虛則肉消。脾生膏油。從膏油而生出肌肉。其形跡之相連最顯然也。乃西醫(yī)剖割但淺割外皮。其肉象如何。深割內(nèi)皮。其肉象又如何。究未知肌肉屬脾。所以不得治法。
其榮唇也。
脾開竅于口。唇乃口之門戶。故其榮在唇。凡病唇縮。為脾絕不治。
其主肝也。
肝屬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則飲食化肝木之陽。不升則為瀉泄。肝寒則腹痛。霍亂觀建中湯。用桂枝溫肝。即知其義。肝火郁。則為痢。亦是肝病累脾。故肝為脾之所主西醫(yī)謂肝生膽汁。入胃化谷即內(nèi)經(jīng)木能疏。土之義。
腎之合骨也。
骨內(nèi)有髓。骨者。髓所生。周身之骨。以背脊為主腎系貫脊。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西醫(yī)支解人而視之。詳言腦髓。腦氣筋。而不知髓是何物。因不知腎與骨合。所以其治多礙也。
其榮發(fā)也。
人之毛發(fā)。皆是血從氣化所生。義詳五臟所屬條。及本條其榮毛句。但毛生于氣孔中。屬肺金。須生于唇。乃任脈所終之地。屬肝胃兩經(jīng)。而發(fā)則生于頭。是督脈經(jīng)與太陽經(jīng)所交也太陽經(jīng)。從背上頭督脈經(jīng)從脊貫頭太陽膀胱。為腎之府。督脈屬腎均交于頭。血在丹田之內(nèi)。從氣之化循經(jīng)而上。生為頭發(fā)。故腎精足。則其榮在發(fā)。老人腎竭。所以發(fā)白。
血從氣化之理詳天癸條。
其主脾也。
脾土能制水。所以封藏腎氣也。脾不統(tǒng)攝。則遺精。脾不制水則腎水泛。而為痰飲。
張隱注六微旨論云。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饸獬兄?。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故五臟所合。言其相生也。五臟所主。言其相成也。先心肺而后脾腎。乃歸重于相成。之義歟。西醫(yī)不講五行。分臟腑。截然各別而于交通之故。生成之理。概不能知。
[上卷] 臟腑所合
合者。相合而成功也。有臟以為體即有腑以為用。臟之氣行于腑。腑之精輸于臟。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引靈輸本樞篇文以明之。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
肺為清金。大腸為燥金。肺藏魄。而大腸肛門。即為魄門。肺與大腸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達于大腸。而大腸全體。皆是油膜包裹。雖大腸與肺。一上一下。極其懸遠。而其氣從油膜之中。自相貫注。蓋肺極高。大腸極下。其情勢自足相臨。手太陰肺經(jīng)。與手陽明大腸經(jīng)。又相表里。故相通也。傳導之府。謂傳導肺氣使不逆也。凡大腸之病皆從肺來。故大腸燥結(jié)。須潤肺大腸痢證。發(fā)于秋金之時。亦是肺金。遺熱于大腸。然大腸病。亦能上逆而反遺于肺。傷寒論云下痢便膿血者。其喉不痹。不便膿血者。其喉為痹。蓋邪熱不從大便而瀉上壅。于喉宜瀉大腸。此大腸。所以為傳導肺氣之府也。
\r大腸圖\pt31a6.bmp\r宋元后圖大腸。折疊一團。不能分出上中三回。惟西醫(yī)言大腸頭。接小腸下之闌門。由右腹而上行。為上回。橫繞至胃下。過左畔。為橫回。由左腹而下行。為下回。至胯乃轉(zhuǎn)為直腸。凡人瀉利腹鳴。可試其回轉(zhuǎn)之路也。仲景云。腹中轉(zhuǎn)夫氣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個轉(zhuǎn)字。已繪出大腸之形。而宋元后醫(yī)不之察。反不如西醫(yī)之踏。實小腸上與胃接為幽門。全體皆與油膜相連。甜肉汁膽汁。皆從油膜中入小腸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手少陰心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脈絡循行。相為表里。小腸全體。生連油膜。上循肝膈。透入胸中。而為心包絡。
心與小腸交通處。全從包絡透出。下行達于油膜。乃與小腸相通。小腸受盛五谷使化精汁以上。奉于心。而化血故小腸為心之府。心火不宣。則小腸之糟粕不化。是飧泄。心火太甚則熱移小腸。膜油中為熱所蒸。飲水從油膜中過。則被蒸為黃赤色痢證糟粕。不化垢膩膿血。全是心移熱于小腸之病。又詳下受盛之官注。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內(nèi)經(jīng)云。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耳。謹按各臟腑。遠近不一。實皆以膜相連惟膽附于肝。最為切近。西醫(yī)言肝無能事。
只是化生膽汁而膽汁循油膜入胃。則飲食之物。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氣。全賴于膽。故膽者中精之府也。膽屬火。肝屬木。膽汁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膽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故經(jīng)云食氣。入胃散津于肝。肝寒則膽汁不能化物。肝熱則膽汁化物太過。
而發(fā)中消等證。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脾居胃外。以膜相連。西醫(yī)云。近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甜肉汁入胃。則飲食自化。予按經(jīng)文。甘生脾。是甜肉汁。
即脾之物也。無庸另立條目。脾主化谷胃主納谷是胃者。脾之腑也。胃為陽脾為陰。納谷少者胃陽虛。納谷多而不化者脾陰虛。如膈食病。糞如羊屎。即是脾。陰虛無濡潤之氣故燥結(jié)。不化知脾陰胃陽乃知健脾胃之法李東垣重脾胃。而方皆溫燥。是但知胃陽。而不知脾陰。西醫(yī)言胃津化物。甜肉汁化物。膽汁化物。則但主陰汁立論。而又不明胃為陽。主納谷之理皆偏也。
\r胃圖\pt31a7.bmp\r上曰賁門。下曰幽門。后面與肝膜相連前面與膈膜相連。下與脾相曲抱。脾生一物。曰甜肉。醫(yī)林改錯。名為總提。
即胰子也。胰子能去油。西醫(yī)但言甜肉汁?;?。而不知其?;鸵?。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谷在胃中。又賴脾土之濕升布津液以濡之。然后腐變。故胃但稱五谷之府。不言化五谷以見胃。主納。脾主化一燥一濕互為工用。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之府。凡人飲水。無不化溺。而出于膀胱。自唐以下。皆謂膀胱。有下竅。無上竅。飲入之水。
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入膀胱。無從入之路也。故曰氣化。醫(yī)林改錯。深叱其謬。西醫(yī)云。水入于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絲管出水。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腎系。腎主瀝溺。由腎系出。下走連網(wǎng)。膀胱附著連網(wǎng)。溺入之口。即在連網(wǎng)油膜中也。中國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縮。不見竅道。遂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疏漏之至。西醫(yī)此說。誠足罵盡今醫(yī)。然持此以薄古圣。則斷斷不可。蓋內(nèi)經(jīng)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內(nèi)經(jīng)所謂三焦。即西醫(yī)所謂。連網(wǎng)油膜是也。故焦字。從ht從后人改省作焦。乃不知為何物矣。溺出膀胱實則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則在于生津液。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于是水中之氣。上升則為津液氣著于物仍化為水氣出皮毛為汗。氣退場門鼻為涕為唾。游溢臟腑內(nèi)外則統(tǒng)名津液。實由腎陽蒸于下膀胱之水?;闲?。故曰腎合膀胱。而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也。又詳下條。
\r膀胱圖\pt31a8.bmp\r膀胱與連網(wǎng)相接處。即是入水道。子宮在膀胱后。男子名為丹田。腎陽入丹田。蒸水則化氣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
丹田如灶里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以入陰莖。溺能射出者。則又肺氣注射之力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也。
上言腎合膀胱。此言腎又合三焦也。少陽者。水中之陽。是為相火。屬腎者。屬于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由腎系下生連網(wǎng)油膜是為下焦中生板油是為中焦上生膈膜。是為上焦其根源。實出于腎系。腎系即命門也。命門為相火之根三焦根。于命門故司相火而屬于腎夫腎具水火。合三焦者。是相火所合也。又云腎上連肺者。金水相生。是水陰之所合也。故腎雖一臟。而將為兩臟矣。腎主水。而行水之腑實為三焦。三焦即人身膜油。連腸胃及膀胱。食入于胃。由腸而下。飲水入胃。則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將水吸出。散走膜膈此膜即三焦也。水由上焦。歷肝膈。透腎系。入下焦油。膜以達。膀胱故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者。謂三焦。與膀胱相聯(lián)屬也。是孤之府。謂五臟各配五腑。而三焦司腎水之決瀆。又獨成一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句。又總言六腑合五臟。相合而成功也。中國自唐宋后。不知三焦為何物。是以醫(yī)法多訛。西醫(yī)為連網(wǎng)。知其物矣。然不知其發(fā)源何處。所名同何氣是以知猶不知。
\r三焦圖\pt31a9.bmp\r故將五臟之將。當讀如將帥之將言少陽三焦。下連屬于腎。上連屬于肺。腎肺相懸。全賴少陽三焦以聯(lián)屬之。然則少陽一腑。故已統(tǒng)帥兩臟。如一將而將兩營。也是孤之腑。言少陽三焦。獨成一腑。極其廣大。故能統(tǒng)兩臟。又言屬膀胱者。是三焦下出之路足見自肺至膀胱從上而下。統(tǒng)歸三焦也。
[上卷] 臟腑之官
官。謂所司之事也。無病則各效其職。有病則自失所司。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人身知覺運動。無一不本于心。故百體皆為之臣而心為君主也。西醫(yī)言人心。只是頑然一物。不能司知覺運動。其司知覺運動者。全在腦髓。嘗割兔腦。剜其腦之后筋。則身縮??芍具\動者。是腦后筋。剜其腦之前筋。則叫號??芍局X者。是腦前筋。以此擬人。亦無不然。予謂西醫(yī)此說。非也。人身破一皮。拔一毛。無不痛縮叫號者。何必剜腦氣筋而后身縮叫號哉。蓋西醫(yī)知髓而不知髓是何物。內(nèi)經(jīng)云。腎主髓。髓者腎精所生。腎與心。原互為功用。髓筋通于心。乃腎交于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詳心藏神注。即如西醫(yī)所云腦后筋。剜之亦不知叫號。必其筋不與心通故也。西醫(yī)又言腦有筋。通于心。當是彼所謂腦前筋。司知覺者也。夫因其與心通故司知覺則司知覺者仍是此心。設(shè)以知覺為腦所司何以不通心之腦筋。剜之亦不叫號哉。即彼之說。刺彼之謬可不辨而自明矣。蓋腎足則髓足。
髓筋入心以水濟火真精內(nèi)含則真光外發(fā)神明于是出焉。蓋心屬火有光髓屬腎水。能收引光。氣心神上注于腦髓則光氣相照而事物曉。然參看上腎藏志注尤明。
肺者相傅之官。制節(jié)出焉。
心為君主。肺在心外。以輔相之心火恐其大過。則肺有清氣以保護之。如師傅之輔助其君也。故稱相傅之官。究其跡象。則因心血回入于肺。得肺氣吹出。血中濁氣。則復變紅而。返入于心。在內(nèi)經(jīng)乃營血與衛(wèi)會于肺中之說又即相傅之官。所司職事也。西醫(yī)則云?;匮等敕沃小4党鲅刑繗?。則紫色退而變?yōu)槌嘌?。復入于心。肺是淘汰心血之物?br />
此即內(nèi)經(jīng)肺為相傅之義。但中國不名炭氣。只名濁氣也。心火太過。則氣有余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則下泄。上為飲咳。皆不得其制節(jié)之故也。惟肺制心火。使不太過。節(jié)心火。不使不及。則上氣下便無不合度。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凡人身之陰陽。陰主靜。靜則有守。陽主動。動則有為。肝為厥陰經(jīng)。乃陰之盡也。故其性堅忍而有守厥陰中見少陽。陰盡陽生。膽火居于肝中。陰中含陽。陽氣發(fā)動故能有為謀慮從此而出。所以稱為將軍之官。故肝氣橫者。敢為狂亂。肝氣虛者。每存懼怯。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西醫(yī)言苦膽汁。乃肝血所生中國舊說。皆謂膽司相火。乃肝木所生之氣。究之有是氣。乃有是汁。二說原不相悖。
惟西醫(yī)言人之懼與不懼。不關(guān)于膽。而又不能另指一所。實未知膽為中正之官故也。蓋以汁論。則膽汁多者。其人不懼。
以氣論。則膽火旺者。其人不懼。太過者不得乎中。則失其正。是以有敢為橫暴之人。不及者。每存懼怯。亦不得乎中正也。膽氣不剛不柔。則得成為中正之官。而臨事自有決斷。以肝膽二者合論。肝之陽藏于陰故主謀。膽之陽出于陰。
故主斷。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即胸前膈膜。周回連著脅脊。以遮濁氣。膈膜名膻。而居膻之中者。則是心包絡。舊注以膈為膻中不知膈遮濁氣。
只是上焦一大膜耳。不能代心宣化何得名臣使之官惟心包絡。則相心布令。居于膻膈之中故名膻中屬相火。又主血。以血濟火。則和而不烈。故主喜樂。心憂者包絡之火不宣也。心過喜者包絡之火太盛也。西醫(yī)言心上。半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之謂也。但西醫(yī)不知包絡。所司何事。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各臟腑。各名一官。惟脾胃兩者。合名一官。何也。蓋胃主納谷脾主消谷。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脾與胃。統(tǒng)稱倉廩之官。言脾胃。主消納五谷也。而又云。五味出焉者。蓋五谷備具五味。一入胃中。即化為汁液從脾之。油膜散走達五臟出焉者。出脾胃而達諸臟腑營衛(wèi)也。胃不納谷。則五味不入胃。屬陽宜燥之。脾不化谷。則五味不能達于各臟。
脾屬陰宜滋之。
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
盛音承。貯也。小腸上接于胃。凡胃所納之物。皆受盛于小腸之中。西醫(yī)云。小腸通體皆是油膜相連。其油膜中。
皆有微絲血管。與小腸通膽之苦汁。從微絲血管注入腸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亦注入。小腸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從膜中出小腸而達各臟。故曰化物出焉。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以附小腸者。為雞冠油。更名氣府。謂為元氣所存。主化飲食。而不知內(nèi)經(jīng)明言。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已實指。小腸之氣化矣其附小腸之油膜。即中焦也。屬之于脾。小腸又系心之腑。其相通之路則從油膜。中之絲管上膈達包絡以達于心。心遺熱于小腸。則化物不出。為痢為淋。脾陰。
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結(jié)。三焦相火不足不能薰?;葎t為溏瀉西醫(yī)又有小腸發(fā)炎之癥。即中國之泄痢腸癰等癥。
中國近說。水入小腸。然后從闌門下飛渡入膀胱。西醫(yī)斥其非也。水從胃已散出。走連網(wǎng)中。詳下三焦注。然則小腸中所受盛者。只是食物。乃陰質(zhì)也。飲主化氣。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腸。皆化為液以出于連網(wǎng)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腸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處也。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變化出三字。謂小腸中物至此。精汁盡化變?yōu)樵闫啥銎渌阅艹鲋?。則賴大腸為之傳道。而大腸所以能傳道者。
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道是以理大便必須調(diào)肺氣也。另詳五臟所合條。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西醫(yī)云。人之才智。均出于腦髓人之筋力。均出于腦氣筋究問腦髓何物則西醫(yī)不知也。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nèi)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精以生神。詳見心藏神注。精足神強。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強。精不足者智不多西醫(yī)論髓之法多。而治髓之法少。以不知髓是腎所生是以無從施治。也中國近醫(yī)。則又知腎不知髓反為西醫(yī)所笑。不知古圣內(nèi)經(jīng)已有髓海論骨空論。又將腎與髓合論之。甚矣。古圣人千。古莫及矣。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焦古作。即人身之膜膈所以行水也。今醫(yī)皆謂水至小腸下口。乃滲漏入膀胱。非也醫(yī)林改錯。西醫(yī)。均笑斥之。
蓋自唐以后。皆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yī)云。飲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吸出所飲之水。散走。膈膜達于連網(wǎng)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醫(yī)所謂連網(wǎng)。即是膈膜。及俗所謂網(wǎng)油并周身之膜。皆是也網(wǎng)油連著。膀胱水因得從網(wǎng)。油中滲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矣。三焦之根出于腎中。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于脊骨。名曰命門。是為焦原從此系發(fā)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系上咽。其外出。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著于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網(wǎng)油。后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
其外出為臀脛少腹之腠理。是為下焦。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通快如三焦不利。則水道閉外為腫脹矣。
西醫(yī)知連網(wǎng)之形甚悉。然不名三焦。又不知連網(wǎng)源頭。并其氣化若何。皆不知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
凡人飲食之水。無不入于膀胱。膀胱如人身之洲渚。故曰州都之官。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瘹馍闲小?br />
則為津液。其所剩余質(zhì)。乃下出而為溺。經(jīng)文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出津液非出溺也。氣化二字。自唐以下。無人知之吾于此特詳言曰。火交于水即化為氣觀西法以火煎水。而取輕氣即是火交于水?;瘹庵蛔C。人身之水火。如何交哉。
蓋人心主火。人鼻吸入之氣。乃天陽也。亦屬火。西醫(yī)云。氣從鼻入。其管入肺。歷心系。循背脊。以下入腎系。又從腎系達連網(wǎng)。以至于臍下。按西醫(yī)所說。吸入之路推究其理。則知吸入者。是天陽。屬火也。歷心系則引心火而并下入臍下。即氣海也女子名為胞宮。經(jīng)云膀胱者。胞之室。胞即油膜一大夾室。能伸能縮。實大過于膀胱胞與膀胱只隔一間又全在微絲血管與膀胱。相通凡人吸入之天陽合心火下。至胞中則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與西法以火煎。水取氣無異夫此膀胱之水。既化為氣。則透出。膀胱入于胞中上循臍旁。氣沖上膈入肺。而還出于口鼻上出之氣。著漆石。則為露珠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且氣之退場門鼻。其顯然者也。又外出于皮毛以薰膚潤。肌而為汗。所謂氣化則津液。能出者此也。老人溺多?;瘹馍俣|(zhì)多。壯者溺少?;瘹舛喽|(zhì)少也。西醫(yī)但言氣從肺歷心系而至臍下。未言出氣之路其意以為仍由原路而出。不知非也。蓋氣之出路實循氣沖上達于膈而出于肺。西醫(yī)云胸膈乃助肺扇動呼吸之物。不知膈為出氣之路。非入氣之路不得混言扇動。呼吸也夫吸從脊入。督脈主之。呼從膈出。任脈主之。吸入陽也?;鸾挥谒病?br />
呼出陰也。氣仍可返為水也。呼吸循環(huán)。道家以為秘訣。醫(yī)家昧其指歸。惟內(nèi)經(jīng)氣化則能出矣。一語明明指破。何注家多不識耶。火不足以蒸水。則津液不升。氣不得化。水不足以濟火。則津液干枯。小水不下。
按上言臟腑所合。只有五臟六腑。此條出蘭臺秘典論。又添出膻中一臟。是為六臟六腑。論乃備矣。且腎具水火中系屬火為命門故上條云。少陽屬腎。謂三焦相?;鹌涓诿T也。腎上連肺謂金水相生。而膀胱為之府也。又曰故將兩臟。是腎與命門又可分為兩臟而配三焦。膀胱之兩腑矣。難經(jīng)以左為腎。右為命門。自有取義。然則言五臟六腑者。舉其要也。言六臟六腑者。備其物也。再加命門。而為七臟六腑。又其零也。蓋天地陰陽奇耦。不無零正。參伍錯綜。以盡其變。人之臟腑應之。所以經(jīng)有奇經(jīng)。而臟腑亦有零奇歟。
[上卷] 五藏九竅
前五臟所屬內(nèi)只七竅。此條備論九竅。乃無遺漏。
肝開竅于目。
注見前五臟所屬條。
心開竅于耳。
耳系腎竅此。言心竅者。心與腎相交。聽音者腎精也。而辨語者心神也。心小腸之脈入聽宮。陳修園以此為司聽之主。而不知耳通于腦髓。腦氣筋下通于心。西醫(yī)言之甚詳。故耳為腎竅。又為心竅。均由腦通。從可識矣。三焦為腎腑。
耳內(nèi)為腎竅。故耳外則三焦之脈繞之。耳又為心竅。故耳外之小腸經(jīng)脈亦注于聽宮。以見腑之應臟有如是者。不得指小腸之脈。為耳竅通心之路也。修園之說。猶差一黍。
脾開竅于口。
注見五臟所屬條。
肺開竅于鼻。
同前。
腎開竅于二陰。
前陰是膀胱下口。主出溺。膀胱者腎之腑也。腎主水?;瘹饣那瓣幎?。故前陰為腎之竅。又前陰有精竅。
與溺竅相附。而各不同。溺竅內(nèi)通于膀胱。精竅則內(nèi)通于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為腎之所司。故前陰有病。
溺竅者。有病精。竅者不可不詳辨也。后陰是大腸下口。宜屬于脾胃。然其體在下。以部位言之。凡在下者。皆腎所司。
腎液充腴。則肛門不結(jié)腎氣充攝。則不脫肛。惟其二陰皆。屬腎竅故經(jīng)言腎為胃關(guān)以飲食之質(zhì)。皆從二陰出也。西醫(yī)圖畫二陰甚悉。然不知二陰究屬何臟。所以治法不精。
余按腎開竅于二陰。而前陰之病。多出心肝。后陰之病多由脾胃。又以耳為心竅。與心開竅于舌之義不同??傄娢迮K錯綜?;ハ嗤ㄘ?。學人宜詳參焉。
[上卷] 男女天癸
世謂女子之經(jīng)血。為天癸。非也內(nèi)經(jīng)明言男子亦有天癸。而注內(nèi)經(jīng)者。又不能實指為何物。王冰舊注。知其所至之地而于天癸。究未明言。吾嘗細考經(jīng)文。參證西法。旁及丹經(jīng)別錄。于陰陽水火血氣數(shù)端。頗能分析。因詳注之。又此章元微。西洋醫(yī)法所不能知。故西人于女子之經(jīng)水。男子之精氣。皆不能洞悉源委。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七為陽數(shù)。八為陰數(shù)。離為女??矠槟小=躁庩柣Q之道。故男陽而得陰數(shù)。女陰而得陽數(shù)。女子七歲更齒。二七而天癸至。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癸水。乃腎中一陽之氣?;鵀橐阂?。至者謂腎氣化水。至于胞中也。
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人身總統(tǒng)陰陽者只是任督兩脈。任居前面屬胃屬心。主后天。督居背脊。屬腎。主先天。二脈交會。則在胞中胞居大腸之前。膀胱之后。乃是油膜中一個夾室。此胞之膜。上連網(wǎng)油。又上則歸結(jié)于背脊中間是為腎中之系即命門也。督脈貫之為先天陽。氣之根源氣即水也。西法于水中取氣。凡人口鼻之氣。著物皆化為水。而腎中。天一陽氣所生之水則為癸。水至者癸水發(fā)于腎。系之中下八網(wǎng)油。而至于胞中也。此是督脈所司。先天腎中之陽。交于胞中是水非血也。屬先天之氣分其屬后天血分者。則為沖任兩脈波任麗于陽明屬后天主奉心化血。陽明飲食所?;蠚w。于肺奉心火之化則色赤為血既化成血。則由沖任兩脈。導引而下行。以入胞宮。與天癸之水會合。所謂任脈通者。蓋任脈起于胞中。
天一陽氣所化之癸水。既從督脈下入胞中。則后天任脈感陽氣而通暢。其麗于任脈者為太沖脈。亦得天癸之陽而所化之陰血。更加盛滿。于是陰血循沖任。亦下入胞中。與癸水會合。則為經(jīng)血年月一行。是為月事。故曰月事以時下。女子屬陰。以血為主天癸之水氣。亦從血化皆為赤色。其實中有水液也。督脈癸水之陽不足。則經(jīng)遲經(jīng)滯。沖任之陰血不足。
則經(jīng)淡經(jīng)枯。
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
男女雖有不同。而其先天皆主腎。后天皆主胃。男子二八。先天腎中生陽之氣。所化癸。水亦至胞中。女子之胞名血海。名子宮。以其行經(jīng)孕子也。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氣海。名精室。以其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胞乃先后天。交會之所先天督脈腎陽。所化之水既至胞中則后天沖任。奉心所化之血。與水相應而沖任通暢亦下胞中為陰。與陽應氣與血交女子以血為主。則水從血化而為經(jīng)男子以氣。為主則血從水化而為精。精清者血不足。精不射者氣不足。精少者。氣血均不足。
精氣溢瀉。
血從水氣之化。而非清水。必稠濁者。以其水中有血質(zhì)。故也惟其血與水合化。而后精氣溢滿。得瀉出矣。西醫(yī)言精是外腎睪丸所生不知睪丸只是發(fā)精之器。非生精之所。西醫(yī)因剖視。只見睪丸內(nèi)有精。而別處無精。不知精生則營運不見。既死之人。而求其化生所在決不得矣。睪丸中之精亦死精耳。安可據(jù)此以為生精處哉。詳全體總論篇。
陰陽和。故有子。
此又統(tǒng)男女言之。天癸水為陽。沖任之血。為陰和者。謂會于胞中。協(xié)議而化也女和則經(jīng)行。男和則精溢。故能生育而有子。今人不知此理。而妄行服藥。以求有子。能無誤乎。
此節(jié)乃血氣交會?;癁椤T滦抛?yōu)槟I精。之原委最要之義也?;癁榫?。上行循督脈而入脊。上腦是生骨髓。循任脈而上。頰繞唇。是生髭須出。于皮膚生毛亦較女子更重。蓋男子之血不下。瀉化精氣而上行。外達所以多須毛也。血主陰主下行。女子之水從血化而為經(jīng)則內(nèi)行下達每月一瀉其余血氣既下瀉所以上無髭須。外少毛毫也。且女子之骨較弱。
亦以經(jīng)血下行。而上生骨髓者少矣。西醫(yī)論髓而不知髓是何物。所生只原未識氣血變化之理也。另詳于后。
[上卷] 血氣所生
人身只氣與血兩者而已?;鸾挥谒椿癁闅?。義已詳膀胱三焦條。茲不再論。惟水交于火即化為血之理。尚未發(fā)明。
特詳于此。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熱火生苦。苦生心已詳卷首。惟心生血句。尚待注明。蓋心屬離卦。內(nèi)陰爻坎之水也。外陽爻則離本卦之火也。惟其以水。濟火乃發(fā)光明而成離象是以灌膏則燎盛。抽薪則焰息。薪膏有汁液火得之而后然即是以水濟火之明驗矣。人身心象離卦。必在下胞中腎。陰之水津循沖任上。入于胃合飲食所化之。汁上騰于肺部。以入于心此汁得心火之化遂變?yōu)槌嗌J菫檠?。西醫(yī)云。飲食之汁。由吸管。返運至頸會管。與心血混為赤色。此一混字殊謬。豈有日日混入。而血不加淡者乎。不知汁入頸會管。即水交于火也。變?yōu)槌嗌捶钚幕鹬鵀檠?。血之生化如此西醫(yī)言血內(nèi)。有紅白二輪紅多白少。不知其白者。水液之本形也。其紅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飲是本于天陽。主化氣之物。食是本于地陰。主化血之物。今人不知血氣根源。本于飲食。惟此條經(jīng)文。言飲食氣血。生化之原委也。氣乃水之所化。凡飲水。皆屬化氣之物。所謂飲入于胃云云。即三焦膀胱條。所注水氣往來之道路也。水津四布。五經(jīng)并行者。謂水化津液。而四布。則五臟之經(jīng)脈得其調(diào)養(yǎng)乃并行而不悖也。義已詳十二官條。茲不再贅。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此單言化血之理。尚待詳言。食者有形之。陰質(zhì)故主化汁。變血得脾之運健。肝膽疏利。則化。為汁液西醫(yī)言甜肉汁入胃化谷苦膽汁入胃化谷同一意也。既化。為汁。騰布于。上得肺氣之化則色白婦人之乳汁是矣婦人乳子。此汁已供兒食。不能入心化血。則血無余。故月經(jīng)停而不行。斷乳之后。此汁上行入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轉(zhuǎn)而下行。每月有余是以行經(jīng)男子血所由生。與婦人同但化精。化經(jīng)各不同。耳濁氣歸心之濁字。訓稠濃之意。非謂渣。穢也。陰汁稠濃上歸于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淫溢此精汁。而散行于脈管。西醫(yī)謂心有出血管。導血出。又有回血管。導血入西醫(yī)名管中醫(yī)名脈。二而一也。脈氣流經(jīng)者。謂流行于各經(jīng)絡。而回復有常。西醫(yī)云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導行于周身。心體動跳不休。每一跳。則周身之脈應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則轉(zhuǎn)入回血管。其色變紫。以受炭氣也。紫血由回。管遞傳。復返于頸會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出而紫色退復變?yōu)槌?。入心右房轉(zhuǎn)至左房而又出也。則脈氣流經(jīng)之謂矣。時醫(yī)有大絡散眾絡。眾絡散孫絡之說言其出而不言其復。與流經(jīng)二字。尚不確切。
故引西醫(yī)之說證之。西醫(yī)所圖脈管詳矣。然不能分別十二經(jīng)脈。又其言回血。不能分別幾時方回于心。惟內(nèi)經(jīng)言一呼脈。
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則能算出血行之時節(jié)。何時出者。當于何時。回矣義詳營衛(wèi)生會篇。甚矣。古圣之精也。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義詳上條。重引此者??傄娧缮病?br />
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
此節(jié)總言血脈。出于胃中飲食所化之汁上行入于心管化為血以散為眾脈所以脈道乃行也。下言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一水字尤精微即吾所謂水。交于火即化。為血合。為離中含陰之象也。水生于腎中。入于胞室。是為天癸水。循沖任上行。
入胃則津液充足濡化谷。食谷化為汁。其中仍有天癸之水氣在也。此汁上入于心是為水交于火。得心火化之變?yōu)槌嘌怂^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也。血之支派。散走內(nèi)外。循環(huán)無端。而其總統(tǒng)。則在任脈。既化為血。即循任脈而下入于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胥由于此矣。西醫(yī)言血中有養(yǎng)汁明汁。為白輪。血為紅輪。此不知養(yǎng)汁明汁。即水交于火而化血者也。內(nèi)經(jīng)以任脈為血之總司。西醫(yī)則有總脈管之說。謂從心左房出而至腹中腹下。乃分是匹??季科淇偣苤缆?。卻只是任脈之道路也。蓋血之支派。散走內(nèi)外。循環(huán)無端。而其總統(tǒng)。則在任脈。血即循任脈而下入于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
此條詳血略氣。其實血氣二者。不能相離。論氣詳膀胱氣化條。論血氣相合□□□□癸條。參看自明。
[上卷] 營衛(wèi)生會
營衛(wèi)即氣血。而名之曰營衛(wèi)者。氣血以體言。營衛(wèi)以用言。故必另詳其義也。氣血之變化。男精女經(jīng)。氣血之功用。
陰營陽衛(wèi)各有區(qū)分。尤宜詳辨。此全是生人之作用。若剖視死人。則不得也。
人受氣于谷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
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太陽主外。太陰主內(nèi)。各行二十五度。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營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血守于內(nèi)。如兵家之安營。故曰營氣。御于外。如兵家之護衛(wèi)。故曰衛(wèi)。上編言濁氣歸心為血。此言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非刺謬也。上編濁字。指陰汁言。以陽為清。則陰為濁矣。此篇清濁。以剛?cè)嵫躁帤馊岷蜑榍尻枤鈩偤窞闈?。故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也。營在脈中。謂營血由心。之脈管散為眾管達于上下又有回脈管復回于心??傇谄つぜ∪庵?。以為陽氣之守也。衛(wèi)在脈外謂衛(wèi)氣上輸于肺走于臟腑外達皮毛以護衛(wèi)營氣為陰之外衛(wèi)也。營周不休者。謂營行脈中周于通。身將人身三停內(nèi)外。分為五十度。一日一夜。營血周行五十度。而復返。于肺與衛(wèi)氣大會西醫(yī)謂心有左右兩房。生血由左房出。有運血管由內(nèi)達外。然后入回血管由外返內(nèi)。復入于心。回血色紫。返心過肺管。
呼氣出。則吹去紫色。紫色者。炭氣也。紫色已去仍變赤血。而返于心。由右房入。又由左房出。循環(huán)不休。西醫(yī)此說。
即內(nèi)經(jīng)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之實跡也。所謂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也。衛(wèi)氣之行則分陰陽內(nèi)外。太陽在外為陽。太陰在內(nèi)為陰晝則衛(wèi)氣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行陰已盡。陽分受氣。是衛(wèi)氣復于肺與營相會矣衛(wèi)行于陽則寤。衛(wèi)行于陰。則寐。故難經(jīng)言衛(wèi)行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而人之臥起。皆衛(wèi)氣出。入之驗也。靈樞云。人經(jīng)脈前后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為一度。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計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也。西醫(yī)將脈管剖視。自謂詳矣。而不能分出各經(jīng)。又不能共計其長短。于回血合氣之數(shù)皆無從。起算然則西醫(yī)。安能如中國古法之精哉。
營出中焦。衛(wèi)氣出于下焦。
上言人受谷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似營衛(wèi)皆出中焦矣。而此又別之曰。衛(wèi)氣出于下焦。則尤為探源之論。蓋人身只此先后兩天。為生化之本。營血雖生于心而取汁則在中焦。故曰營出中焦。是后天之所生化也。衛(wèi)氣雖統(tǒng)于肺。周于太陽皮毛之間。而其氣之化源。則在臍下丹田氣海之中。是先天之所生化也。衛(wèi)出先天。督脈主之。營出后天。任脈主之。任督相貫。營衛(wèi)相循。如此其精微也。舊注不知。乃謂衛(wèi)氣出于下焦之下字。當作上字。則誠誤矣。
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謂之營衛(wèi)。
營衛(wèi)雖生于中下二焦。然營衛(wèi)之行。則統(tǒng)于心肺周行上下也上既言之而茲又引難經(jīng)此語。取其詳明。不厭煩復也。
此篇前二節(jié)。出靈樞。后一節(jié)出難經(jīng)。再參看十二官。男女天癸血氣諸條。自能通貫。
[上卷] 六經(jīng)六氣
天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營運不息。名曰五運。人秉之而生五臟。所以應五運也。義詳卷首。茲不再贅。天有風寒濕燥火熱之六氣。以充塞萬物。人秉之而有六經(jīng)。臟腑各有一經(jīng)。合為六經(jīng)。所以應天六氣也。名太陽者。因天有此太陽之氣。名太陰者。因天有此太陰之氣。六經(jīng)之名。皆本于天非由人強名之也。必知經(jīng)氣之所主。而后病情可識矣。
此等氣化。乃生人所以然之理。見病之原委。皆盡于此。西醫(yī)全不能知。其治病多誤。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中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天有六氣。人秉之而有六經(jīng)。六經(jīng)出于臟腑。臟腑各有一經(jīng)脈。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經(jīng)脈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也。足少陽膽經(jīng)。由膽走足。中絡厥陰肝臟。手少陽三焦經(jīng)。由三焦走手。中絡厥陰包絡。故少陽經(jīng)中見厥陰。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同司相火。是相火者。少陽之本氣也。故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謂二經(jīng)之臟腑。以火為主是本氣也。
中見厥陰。是其中有風。氣居之也。而其標為少陽經(jīng)。則又主陽氣之初動也。足陽明胃經(jīng)。屬燥土。手陽明大腸經(jīng)。屬燥金。此雨經(jīng)。皆燥氣主治。(手陽明大腸經(jīng)脈。循行絡太陰肺。而后走手足陽明胃經(jīng)脈。循行絡太陰脾而后走足。故陽明經(jīng)。中見為太陰。)也。足太陽膀胱經(jīng)。屬寒水。手太陽小腸經(jīng)。屬君火。手從足化。以寒水為主。故太陽之上。統(tǒng)稱寒水治之。手太陽經(jīng)脈。循行絡少陰心。而后走手。足太陽經(jīng)脈。循行絡少陰腎。而后走足。故二經(jīng)中見少陰也。足厥陰肝經(jīng)。屬風木。手厥陰包絡經(jīng)。屬相火。子從母化。以風為主。故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手厥陰經(jīng)中絡少陽三焦。足厥陰經(jīng)。中絡少陽膽。故二經(jīng)中見少陽也。足少陰腎經(jīng)屬水陰。手少陰心經(jīng)屬火熱。心為君主腎從其化故少陰兩經(jīng)。統(tǒng)是熱。氣主治手少陰心經(jīng)中絡太陽小腸。足少陰腎經(jīng)。中絡太陽膀胱。故曰中見太陽足太陰脾經(jīng)。屬濕土。手太陰肺經(jīng)。
屬清金。二經(jīng)子母。同氣故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手太陰肺經(jīng)絡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經(jīng)。絡足陽明胃。故曰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句總結(jié)上文。謂六經(jīng)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于臟腑。是本氣居經(jīng)脈之上也。由本氣循經(jīng)下行。
其中絡者。中之見也。由中見之下。而經(jīng)脈外走手足。以成六經(jīng)。又各有太少陽明厥陰之不同。則又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驑送诒??;驑送谥?。標本各有不同。而氣化之應。亦異象矣。故六經(jīng)各有病情好惡之不一。仲景傷寒論。全根于此。不可不詳究焉。
再按六經(jīng)之名。太者陰陽之至大。少者陰陽之初生。明者陽氣之極盛。厥者陰氣之竭盡也。先知五行以為體。又知六氣以為用。然后可以讀傷寒金匱然后可以治男女百疾。西醫(yī)于六經(jīng)名目。從未得知。于氣化安能夢見。乃云人是鐵養(yǎng)炭等。共十四質(zhì)。湊合而成。夫彼所謂十四質(zhì)。皆經(jīng)剖割鍛煉。然后取得其質(zhì)。而人之未死者。豈止此塊然之質(zhì)哉。
[上卷] 經(jīng)氣主治
六經(jīng)六氣。各有所從所主之不同。必明。此而后知氣化之理。若西洋醫(yī)。既不知此。則亦不必與辦也。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此言六經(jīng)氣化。或以臟腑本氣之陰陽。為主或以經(jīng)脈標氣之。陰陽為主或以中見之氣化為主。各有性情之。不同也陳修園傷寒論注。引張景岳之論曰。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
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主治須審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于本則異于標同于標則異于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
少陽相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偛浑x乎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此注甚明。知此。而后知邪正之盛負。表里之傳變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開之過。陽明胃經(jīng)。主納水谷化精汁灑行五臟六俯?;闫?。傳入大腸小腸。其氣化主于內(nèi)行。下達故陽明主闔。
凡是嘔逆自汗等。皆陽明不能主闔之過。少陽三焦。內(nèi)主膈膜。外主腠理。內(nèi)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故有邪在腠理。則寒熱往來。太陽之氣不得外達諸證。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有結(jié)胸陷胸。邪欲入胃則嘔。甚則嘔吐不止諸證。凡此皆少陽不能司其。轉(zhuǎn)樞之過也。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營運。凡血脈之周流。津液。
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也。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jīng)。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
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jīng)。內(nèi)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jīng)之轉(zhuǎn)樞足。少陰腎經(jīng)。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jīng)之轉(zhuǎn)樞也。此數(shù)者。為審證施治之大關(guān)鍵。不可不詳究也。
內(nèi)經(jīng)此數(shù)條。言人身氣化最精。中國注傷寒者。尚有人知。西洋醫(yī)法。從無論者。故論形雖精。而論治轉(zhuǎn)粗耳。張隱陳修園注傷寒。全本于此。讀者詳之。
[上卷] 十二經(jīng)脈
手陽明大腸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
大腸是肺之腑。故大腸經(jīng)脈。亦與肺經(jīng)。相為表里。肺脈起大指內(nèi)側(cè)。大腸經(jīng)亦起于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于次指之端者。以見同源異流之義耳。合谷俗名斧口。皆肺脈交會之所也。三陰經(jīng)行肘內(nèi)。三陽經(jīng)行肘外。手陽明經(jīng)。由合谷上行。至曲池。上肩。貫頰。挾鼻孔鼻孔者。肺之竅也。大腸者。肺之腑也。肺臟開竅于鼻而腑之經(jīng)脈即上夾于鼻臟腑之。相應何其巧也。下齒。入絡肺。尤其氣化所稟承者。由肺下膈。屬于大腸。知經(jīng)脈與肺相貫之故。即知大腸。全秉肺之氣化矣。凡經(jīng)脈皆出于臟腑。而手之三陰三陽。論穴者均由手起。不過便于數(shù)穴耳。實則先有臟腑。而后生出經(jīng)脈。
非有此手上之經(jīng)脈。而后有臟腑也。
大腸與肺。皆主秋金。屬商音。肺太陰起少商者。商之陰也。大腸經(jīng)起食指內(nèi)側(cè)。名商陽穴。其主金商而。屬陽也。
此一臟一腑。對舉之穴。合谷在虎口。秋金白虎之口。手陽明與肺相合處曲池在屈肘橫紋盡處。肩在肩骨之端。天鼎喉旁四寸。與食管相當處。故名鼎。禾即頰車也。繞齒齦夾鼻為迎香穴。肺開竅于鼻而其腑之經(jīng)脈。終于夾鼻足見相應之妙用。
\r手陽明圖\pt31a10.bmp\r足陽明胃經(jīng)脈。起眼下。入齒。環(huán)唇循喉嚨。下膈屬胃絡脾。下挾臍。至膝下。入足中指。
胃脈起于眼下。繞面行。故人正面。均屬陽明經(jīng)。入齒。故齦肉全屬陽明。環(huán)唇者。脾臟開。竅于口。故胃腑之脈從外環(huán)之。以應乎。脾亦如手陽明經(jīng)。夾鼻之意。循喉嚨兩旁動脈。為人迎穴是矣。下膈屬胃絡脾。所以秉氣于脾也。
下挾臍。至膝下三里穴。膝脛以前。均陽明經(jīng)之所行。入足中指。陽明脈所止之處。
\r足陽明圖\pt31a11.bmp\r胃脈上起承泣。在眼下。循面。入上齒。出環(huán)唇。下至喉旁。寸五分。名人迎穴。又下橫骨。內(nèi)為缺盆穴。缺盆骨下陷中。為氣戶穴。謂肺氣與胃脈。相通之門戶也。入屬胃。又行臍旁二寸。為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三里穴。皆胃氣之大會。至足背為趺陽脈。入中指。其支者。入大指次指之端。名厲兌穴胃。為后天統(tǒng)主前面沖任皆歸屬之。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上膝股。入腹屬脾經(jīng)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起足大指隱白穴。上膝入股。謂股之內(nèi)面。入腹屬脾臟。而又絡胃。是胃陽明居太陰之中。故六氣標本。謂太陰中見。陽明也。上膈挾咽。與陽明同路惟陽明發(fā)于面。而太陰終于舌本。一陰一陽。各有不同。蓋陽明為陽之盛故上于面以衛(wèi)外。太陰為陰之至故終于舌下。以生布津液。使津液出于口。用濟陽明之燥。此陰陽所。以互為功用也。
\r足太陰圖\pt31a12.bmp\r脾經(jīng)起大指內(nèi)側(cè)隱白穴。循內(nèi)踝陷中名商邱穴。踝上三寸名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于此也。循膝內(nèi)側(cè)。上股入。
腹中屬脾又見于食竇穴。言胃中之食。由脾所化。此為化食之竅道也。從此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為心之苗又即脾經(jīng)之根源矣。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故脾經(jīng)散于舌下。外經(jīng)穴尚可圖。若其散。行繞絡由胃至舌之跡。
則非形跡可圖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于心中。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復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nèi)。其支者上挾咽。
中國舊說。心有四系。下通于各臟者。非也。西醫(yī)剖視。并無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遞出為總血管。分為眾管。散于臟腑。周于身。于是入回血管。復循行。至心之右。為總回血管。遞入心。為血一周。是心之通于四臟者。
在血管也。西醫(yī)名管。而內(nèi)經(jīng)則名為脈。內(nèi)經(jīng)云。營行脈中。營周于身心之合。脈也。即是西醫(yī)之說矣。但西醫(yī)不能分別各臟。各有經(jīng)脈。只將眾脈管。皆屬于心。而不知。手少陰心。又有專屬之脈也。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心所以與小腸。相表里也。復上肺心主血。肺主氣。營衛(wèi)之交會全在于此。西醫(yī)謂回血受炭氣。皆變紫色。遞至總回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散。而紫血復變?yōu)槌?。仍入心。由右房。遞左房。而后出也。內(nèi)經(jīng)言少陰心脈。復上肺。便是大會。于肺之路矣又出腋下肘。入小指之內(nèi)。其支者。上挾咽。故少陰有咽痛癥。
\r手少陰圖\pt31a13.bmp\r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路道。其支者。上夾咽。上系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至于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后骨際。為神門穴。終于小指內(nèi)側(cè)。為少沖穴。數(shù)穴皆經(jīng)脈之枝葉也。言針灸者。但論外之經(jīng)穴。而言氣化者。則其內(nèi)之路道為猶重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肘繞肩。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
少陰抵掌中。太陽循手外。此足見陰陽內(nèi)外之不同也。入絡心。故太陽經(jīng)。中見少陰下膈抵胃。小腸與胃。原相連接。以司其事也。
\r手太陽圖\pt31a14.bmp\r小腸之脈。上胃絡心至頸。分上下行。上行至耳下曲頰之后。名天容穴。至面銳骨之端。名顴穴終于聽宮與足少陽相接壤其下行者從頸起至肩際陷中名俞穴至腕端五分名陽谷穴。至小指外側(cè)。名少澤穴。此經(jīng)與膀胱合氣。故其司化。與足太陽同。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nèi)。上額交巔。下腦后。挾脊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
三陽經(jīng)。全將人身繞盡。所以衛(wèi)外為固也。少陽終目銳。陽明終于目下之承淚穴。故太陽經(jīng)起于目內(nèi)。以見三陽。相交而成其總統(tǒng)一身之局也。上額交巔頂上全屬太陽。所以頭上生發(fā)者乃膀胱中之氣。挾胞中之血。合化上行而生頭發(fā)故發(fā)名血余以其根于胞血也。凡烏發(fā)均須滋水。傷寒后其發(fā)必脫。則又因膀胱氣化而后生發(fā)。故發(fā)又屬腎與膀胱之水。也頭乃陽氣之所萃。故其頂全屬太陽。經(jīng)下腦后風府穴。為太陽經(jīng)脈之要會。挾脊抵腰。故凡角弓反張。傷寒背脊痛。均屬于太陽。入絡腎。腎為水臟陽。氣之原膀胱為其腑。故其脈亦下。絡腎。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傊猩碇?。自上及下。以周于一身。而主衛(wèi)外也。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cè)。為陰之極地。太陽之陽。根于水。陰之中。故其經(jīng)亦起于至陰睛明穴。在眼之大角而與陽明相交。故稱睛明以見太陽之氣至頭面。而極盛也膀胱與胞相連而胞膜著于腰下十九椎旁故其穴名胞。肓肓之原根于腎。
系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因名肓門。(有肓即有膏。膏生于脾而內(nèi)護心。外會于脊與肓相交在第四椎旁因名膏肓此。太陽與心。相會之穴。也魄戶在三椎旁肺藏魄。而合于太陽。故名魄戶觀此經(jīng)穴而知其氣之相通矣。)\r足太陽圖\pt31a15.bmp\r足少陰腎之脈。起小指之下。趨足心。循內(nèi)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
太陽經(jīng)。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jīng)。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見一表一里相趨應也。趨足心循內(nèi)踝。太陽行外踝少陰循內(nèi)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臟與腑所以交通。循喉嚨者。腎上連肺。聲音出于肺而生于腎也。挾舌本者。腎主液。所以出于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坎離互濟之義耳。
\r足少陰圖\pt31a16.bmp\r足心涌泉穴。為腎脈極。底最忌瘡漏泄氣。然骨在內(nèi)踝下。前一寸。太溪在內(nèi)踝后。足跟骨上此處有動脈。內(nèi)經(jīng)皆以為診。凡病且死。此脈不。絕者。尚可。救治陰谷在膝下曲膝之間。又上股入小腹。絡膀胱。循臍旁一寸。名肓俞。
謂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屬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雖不列穴名而腎經(jīng)之主化在絡心循喉挾舌處為尤多舌下涌泉。為腎液所出猶津道之要也。
手厥陰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醫(yī)謂心之上面。周遭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于胸內(nèi)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膈膜。
又下為網(wǎng)。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應心。亦由于此。
\r手厥陰圖\pt31a17.bmp\r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并于心包出于乳后一寸。腋下三寸之間。名天地間。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澤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瀉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后兩筋之間。又中指之末名沖良。婦孕則此穴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布膻中。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于腎系。下為胞室。當膀胱上口。為下焦中為連網(wǎng)附著小腸為中焦上為胸膈。又循胸而上。統(tǒng)名為膻。上連肺系。而下入為心包絡。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連也。三焦與心包絡相表里。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三焦經(jīng)脈貫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淵穴。種牛痘。能發(fā)出腎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于腎系。故也。膻中古本省作膽。后人不知膻為何物。遂誤膽為膽。夫膽在膈下。此云布膽中。絡心包。絡然后下膈則知膽系膻字之省非苦。膽也。此等字唐宋后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內(nèi)經(jīng)。
\r手少陰圖\pt31a18.bmp\r少陽為沖陽。故第一穴名沖關(guān)。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后高骨。凡三焦氣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淵。以與手太陽經(jīng)會。而合于寒水之氣也。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灼穴。言其主。相大也。上至缺盆天穴。即內(nèi)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屬于三焦。西洋言腹中統(tǒng)膜。皆有自和腦筋。如網(wǎng)絡之。意即三焦。
經(jīng)脈。散布之義至缺盆合。為一脈支者更上耳后尖骨陷中。名翳風穴。再上為脈穴。風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于耳。而三焦為腎。故其經(jīng)繞耳以應之也足少陽膽之脈。起于目銳。繞耳前后至肩下。循脅里。絡肝屬。膽下至足入小指之間。
足少陽脈。與手少陽脈。均行于耳。均司相火。內(nèi)則三焦之膜連肝而及于膽。外則三焦之經(jīng)絡耳而交于膽經(jīng)。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
\r足少陽圖\pt31a19.bmp\r足少陽。起目銳名瞳子穴。繞耳前陷中。名聽會穴繞耳后發(fā)陷中。名風池穴。皆少陽風木所發(fā)泄處。下至肩上陷中。名肩井穴。循側(cè)旁。下至肝期門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膽脈實從肝膽。出于此穴。然后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
垂手中指盡處。名風市穴。膝下一寸為陽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陽經(jīng)根于。陰穴。以見陰生于陽中也。
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叢毛之際。上足跗。循股內(nèi)。過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挾胃貫膈循喉嚨。上過目系。與督脈會于顛頂。
毛發(fā)皆血之余也。肝主血。故肝經(jīng)起于足大指。而其間即生叢毛。以為主血之驗。陰器名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
屬肝經(jīng)。故肝脈繞于陰器也。小腹兩旁。皆屬肝經(jīng)。故寒疝等證。絡膽者。厥陰之脈。中見少陽。肝與膽。相表里也。
挾胃者。肝木清陽之氣。上升疏土所以化物。貫膈循喉嚨。故肝氣逆有嘔滿諸證。上連目系。肝開竅于目也。與督脈會于顛頂。督脈屬腎。為肝之母。會于顛頂子會于母也。目系顛頂內(nèi)為腦髓腦風暈迷均肝所司以其脈相通也。西醫(yī)詳論腦髓。而無治髓之藥。蓋不知髓。系督脈。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脈所貫。豈知其治法哉。
\r足厥陰圖\pt31a20.bmp\r大敦在足大指叢毛中。循足內(nèi)側(cè)。上至曲泉。在曲膝橫紋盡處。諸筋會于膝之穴也。循股內(nèi)。抵陰器之橫骨盡處。
名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肝血所發(fā)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處。為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乃肝之募。謂肝膜之所。
通也。從此入屬肝臟。此為肝下行之脈。貫膈絡胃。循喉嚨。上連目系。則開竅于目。與督脈會于顛頂。陽經(jīng)惟。太陽最長陰經(jīng)為厥陽最長乃氣血之司領(lǐng)也。
[上卷] 沖任督帶
十二經(jīng)。正經(jīng)也。又有八脈。名為奇經(jīng)。茲不具論。而單論此四脈者。蓋陽維陽。兩脈附于太陽經(jīng)行。身之背。
以太陽統(tǒng)治之矣。陰維陽兩脈。行身之前。附于太陰。以太陰統(tǒng)治之矣。惟此四脈。主治有別不能賅于十二經(jīng)中故另詳之西醫(yī)畫脈管。枝分派別。可謂詳矣。然論絡不歸于經(jīng)。論經(jīng)不歸于臟腑。譬之有千軍而無一將。則亦無所統(tǒng)屬矣。
至于奇經(jīng)八脈。中國且久不講。何怪西醫(yī)不知耶。
沖脈起于少腹之內(nèi)。胞中。挾臍左右上行。并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上挾咽。
胞中名為氣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于喉其路徑全循沖脈而上。故內(nèi)經(jīng)云沖為氣街蓋指。此也凡是氣逆均責于沖。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飲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沖脈。導之使下。故內(nèi)經(jīng)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也??傊袨橄忍炷I氣。后天胃血交會之所。
沖脈起于胞中導先天腎氣。而上行以交于胃導后天陰血下行入胞中以交于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于腎麗于陽明沖脈之所司可知矣。
\r沖脈圖\pt31a21.bmp\r沖脈者出氣之沖衢也。氣生于丹田。而其出路則在臍下三寸。隔中行旁開五分。名氣街穴是氣之出。路故名氣街近醫(yī)因靈樞。言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足氣有街。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然內(nèi)經(jīng)明言起于氣街。挾臍上行。
則明指氣街穴。在臍之下也。今人改氣街作氣穴大失經(jīng)旨。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會于臍。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蓋有膜上胸。則散。為肺衣。而全包肺。故沖脈亦至此而散肺衣會。于咽故沖脈又夾。咽而止總見氣出于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于咽。則氣從之出矣。膜中氣行之道路即名沖脈。
沖主氣。與任之主血者不同??芍?jīng)。奇經(jīng)八脈。各有所主不同皆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jīng)脈也。
任脈起于少腹之內(nèi)。胞室之下。出會陰之分。上毛際循臍中央。至膻中。上喉嚨。繞唇終于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
督脈在背??傊浦T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偨y(tǒng)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于前后陰之間。上則交于唇之上下也。以先后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后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后天主。
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
于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r任脈圖\pt31a22.bmp\r任脈起胞中。下至兩陰之間。名會陰穴謂與督脈相會。而當兩陰間。故名會陰。上至少腹聚毛之處。名中極穴。又上至臍下三寸。為關(guān)元穴。乃元陽元陰交關(guān)之。所也。出臍中上行至于鳩尾。上二寸六分。為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生血而出。隨任脈上下。營運故任脈之穴。兼具包。絡之名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為紫宮穴。紫宮者。指心而言也。心應洛書九紫離卦。故名紫宮。任脈至此。正內(nèi)合。于心故以心位。名之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tǒng)脈也。又上至唇下。為承漿穴。與督脈交而任脈終。其支者循面而至于眼下。細觀任督之交會起止。而知督脈主陽主氣任脈主陰主血。互相貫通。為生身之總司也。
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乃下行。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至尻貫脊歷腰俞。上腦后。交顛。至囟會入鼻柱。終于人中。與任脈交。
督脈起于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腎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于胞中。此為任督。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xiāng)。即在于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于下也。貫脊上頂。交于人中。與任脈會于上也。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jù)此路道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于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之所主乃知氣之生化再詳天癸。乃膀胱條。
\r督脈圖\pt31a23.bmp\r督脈起于胞中。出會陰穴。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穴是腰腎筋膜所連也。再上十四椎當腎正中。為命門穴。乃腎系貫脊之處為督脈之主蓋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腎氣所司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為身柱穴。肺腎相交。為一身元氣之宰。故稱為柱再上大椎至發(fā)際一寸宛中。為風府。發(fā)上二寸五分。為腦戶。即西醫(yī)腦后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脈交會于此。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謂心神上照于髓。以發(fā)知覺是神與髓會之所也又至額上發(fā)際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于此之義。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
丹田總歸督脈所主化。氣化精為人身命之原總督周身臟腑。故稱督也。
帶脈當腎十四椎出屬帶脈圍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故名。究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帶當屬腎女子系胞。全賴帶脈主之蓋以其根結(jié)于命門也。環(huán)腰貫臍。居于身之中停又當屬之于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r帶脈圖\pt31a24.bmp\r帶脈。后在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周。帶脈一穴。則在季脅當少陽部位。近圖帶脈三穴一。帶脈穴。
在足少陽膽經(jīng)。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再下三寸。為五樞穴。又下為維道穴。似帶脈繞行三匝。而有上中下三穴也。然難經(jīng)云。脈帶起于季脅?;厣硪恢軣o三匝之說也。又靈樞經(jīng)曰。足少陰脈別走太陽。至十四椎。屬帶脈。后人遂以帶。
為腎之別脈。非也。屬帶脈者。謂其為帶脈所管束非言帶脈是腎之脈也。因其穴居少陽之界。以為少陽脈者。亦非也。
肝膽能為帶脈之病。然帶脈終非肝。膽之脈。蓋帶主管結(jié)前后。前束任而經(jīng)心小腸之臍中后束督而經(jīng)腎系之中。人身惟脾主中州。交合水火帶脈適當腰腹之中應歸為脾之脈也。其穴在脅。亦以前不。居任位后不居督位。正見其管束。前后也。或疑帶脈不與脾連。豈知腹中膜油皆脾之物。腎著陽治帶脈。以脾為主。女科以婦人帶下。皆歸于脾。良有以也。
按此四脈。督在背??偨y(tǒng)諸陽屬先天任在腹總統(tǒng)諸陰屬后天沖脈麗于陽明。而通于胞宮。由后天以交于先天腎者也。
帶脈出于腎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以交于后天脾者也。四者互為功用。不可不詳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