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序
余幼習(xí)醫(yī)。凡足以羽翼仲圣傷寒論者。無弗究心。即知宋有常器之、龐安常、郭白云三先生。常氏之書。世無傳本。
龐氏刻本已鮮。家藏抄本。亦多缺誤。原本藏江村袁氏。后歸顧抱沖。抱沖歿。歸員嶠黃氏。近將梓而壽世也。至郭氏補亡論。予家舊藏抄本。熟讀尋繹。有年所矣。是書重刻于明之季世。觀青田劉公序文。知是時已將失傳。茍非重刊。
至今泯沒久矣。余年逾六十。崦嵫晚景。身世匆匆。爰屬及門暨兒輩。詳為校核。付之棗梨。亟為流傳。將使古人羽翼仲圣之苦心。不湮于今日。亦斯道之幸也夫。一切詳于凡例。剞劂告竣。因徇及門之請。復(fù)弁數(shù)語于簡端。愿與同志者質(zhì)之。是為序。
道光元年歲在辛巳長至日長洲后學(xué)徐錦識
劉序
夫人稟陰陽五行而有生。乃以寒暑七情而傷其形。卒不免于夭殤。以至不能保夫造物之所畀也。圣人出而憫焉。為之嘗百草而設(shè)其治。著靈素諸經(jīng)而闡其理。既而有倉公華佗扁鵲仲景諸君。相繼著論以晰其治。于此道益明而術(shù)益精。
民眾之有疾者。可賴以保其生矣。無如歲久人湮。書帙淪喪。讀者每慨其文理未貫。精義不彰。前宋代中州有郭白云者。
兄弟名醫(yī)。窮經(jīng)探索。洞徹病情。每三復(fù)仲景之書而嘆其亡失。乃更闡其奧而發(fā)其微。作補亡論一書以全其義。其于兩感。
陰陽交、陰陽易及痙等論。尤為詳切精博。真可謂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令讀者心目一清。足補仲景之殘缺。惟是宋時刻本。傳至元紀。兵火之間。又復(fù)亡其第十六卷中數(shù)十條。其間妙義精論。盡皆湮沒不可復(fù)聞。良可惜哉。其所存十九卷有余。若不壽之梓。安知其不再亡失耶。俾生民之有疾痛者。何所賴以獲免夫夭殤。保全其造物所畀乎。茲刻也。亦同于神農(nóng)黃岐之用心也矣。是為序。
大明萬歷甲戌仲春嗣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前奉敕提督操江歷掌南京前后左右督府事侍衛(wèi)護軍誠意伯芝田劉世延題
朱子跋郭長陽醫(yī)書
紹熙甲寅夏。予赴長沙。道過新喻。謁見故煥章學(xué)士謝公昌國于其家。公為留飲。語及長陽沖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
因出醫(yī)書歷書數(shù)帙曰。此先生所著也。予于二家之學(xué)。皆所未習(xí)。不能有以測其說之淺深。則請以歸。將以暇日熟讀而精求之。而公私倥傯。水陸奔馳。終歲不得休。復(fù)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幾死。適會故人子王漢伯紀自金華來訪。而親友方士繇伯謨亦自籍溪來。同視予疾。數(shù)日間。乃若粗有生意。問及謝公所授長陽醫(yī)書。二君亟請觀焉。乃出以視之。
則皆驚喜曰。此奇書也。蓋其說雖若一出古經(jīng)。而無所益損。然古經(jīng)之深遠浩博難尋。而此書之分別部居易見也。安得廣其流布。使世之學(xué)為方者。家藏而人誦之。以知古昔圣賢醫(yī)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難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長樂。疾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奸。既禁絕之。而又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yī)藥。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今閩帥詹卿元善實補蔡公之處。而政以慈惠為先。試以語之。倘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報曰。敬諾。乃屬二君讎正刊補。而書其本末如此以寄之。抑予嘗謂古人之于脈。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關(guān)尺之法為最要。且其說具于難經(jīng)之首篇。則亦非下俚俗說也。故郭公此書。備載其語。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釋之。夫難經(jīng)則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則予竊意診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長短。以是相求?;蛭吹脼槎ㄕ撘?。蓋嘗細考經(jīng)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關(guān)而前卻。以距乎魚際尺澤。是則所謂關(guān)者。必有一定之處。亦若魚際尺澤之可以外見而先識也。然今諸害。諸無的然之論唯千金以為寸口之處。其骨自高。而關(guān)尺皆由是而卻取焉。則其言之先后。位之進退。若與經(jīng)文不合。獨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guān)。而分其前后以為寸尺陰陽之位。似得難經(jīng)本指。然世之高醫(yī)。以其贗也。
遂委棄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見其說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慶元元年乙卯歲五月丙午鴻慶外史新安朱熹書
自序
素問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又曰。標本已得。邪氣乃服。夫所謂標本者。一體本末之事。今病與工。自非一體。何其言標本也。蓋謂某病為本。則以治某病者為標。因其本而治其標。則工與病。
自成一家矣。且如病傷寒者。以傷寒為本。則亦以能治傷寒之工為標。此所謂標本已得。邪氣乃服也。如以傷寒為本。而以能治痹疝之工為標。則標本不相得。邪氣何緣可服哉。素問論此。乃以得不得為言。圣哲之意可見。況病有輕重。工有高下。重病須高工。亦謂其標本相得也。扁鵲曰。人之所患患疾多。醫(yī)之所患患道少。
道少疾多。此標本之所難相得也。凡病固皆難。惟傷寒為特甚。蓋人之疾痛?;蛟谄つw?;蚣∪狻;蚬撬??;蛭迮K六腑。著則久而不去。未有入經(jīng)與經(jīng)氣流通者。惟傷寒之毒。能入大經(jīng)。與經(jīng)氣相搏。經(jīng)氣不能勝。反藉經(jīng)隧恣意攻人。人為之拱手待斃。昔之所謂流注血氣。生養(yǎng)人命之經(jīng)。今化為寒溫熱毒。毒人生命之經(jīng)矣。
是豈他疾之比哉。故自古以為難治之疾。方其疾作之始。日傳一經(jīng)。初傳之際。證或難辨。用藥尚疑。當是之時。其工在明。及傳證之始。急于用藥。猶豫則差。其工在斷。一經(jīng)既過。又將別傳。新故相亂。其工在審。
為之工者。自非六日之傳。昭然豫判于胸中。亦未易酬對。三陰三陽之變。彼如疾風駿馬。過不暫停。而欲逐其后而攻之。謬矣。況有異氣間襲。變動隨出?;虮砘蚶?。超然若神。不可以常拘者。將何應(yīng)之。故仲景曰。
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信斯言也。自非心精學(xué)博。機運無窮。未有不觸途面墻。倒行逆施者。此所謂貴于標本相得。而后邪氣乃服也。惟其最為難治。故自張長沙以來。特為注意。
辨析毫厘。動輒十數(shù)萬言以訓(xùn)后世。今醫(yī)方論說。復(fù)無詳于傷寒者。昔云難治之病。今反為曉然易見之疾。
患在常人茍且。不誦其書耳。則書之為后人利。豈不溥哉。是以陶隱居稱仲景之書為眾方之祖。孫真人嘆其特有神功。良有以也。雍之仲兄。字子言。嘗通守夷陵秭歸二郡。幼以多疾喜方。遍訪名醫(yī)。時尚及見常器之、康醇道輩。
遂悟醫(yī)師氏之學(xué)既久。深得于仲景之論。每嘆此學(xué)大難窮盡。今則其道將絕。時為雍言之。雍初得聞仲景之書。未甚領(lǐng)略。漸磨日久。及老后篤好之。嘆已晚矣。昔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撰傷寒雜病論。雍之用心。
亦復(fù)為此。雖學(xué)識疏略。無高人之見。而一言一事。上必有所本。中必得于心。而后敢筆之于書。盡去世俗妄論欺惑之術(shù)。常如天地父母臨其上。庶幾后世復(fù)有揚子云。始知雍言之不謬也。今所論次。自岐黃以及近代諸書。凡論辨問答證治。合一千五百余條??偽迦f言。分七十余門。集成論說二十卷。方藥五卷。雍聞醫(yī)家有好事。或三十年而著論。或二十載而成書。其用心精專。故足以垂世。如雍行年八十。日暮途遠。志在速成。
安能久于斯道。是以不逾年而略舉大綱。亦由前人之述已備。繼踵有作。不過書札之力而已。未能免疏略牾也。后之君子。或憐其衰晚昏謬。疏其失而正之。以成其美。此誠有望焉。嗟乎。予生不辰。上不得見張長沙孫真人。北面摳衣而請。下不得進于龐朱二氏之前。獨抱遺書。呻吟于深山窮谷之間。啜菽飲水而不厭焉者。
樂在其中矣。昔孔子多能鄙事。子夏雖小道必觀。圣賢尚且不廢。況后人乎。幸不以猥吝見黜也。
淳熙八年歲在辛丑暮春之月河南郭雍謹敘
近世諸家傷寒書。如高文莊傷寒類要。未得本。龐朱二氏。傳世已久。常器之補治論。雖略有傳。而不得善本。今有文闕者補之。訛舛者正之。疑不敢用者去之。庶不累其名。后來者惟王仲弓監(jiān)丞一書。頗有發(fā)明。
遇前人闕則取之。自此而下。非所當錄。雖有傳于世者。未足為后世不刊之說也。
余幼習(xí)醫(yī)。凡足以羽翼仲圣傷寒論者。無弗究心。即知宋有常器之、龐安常、郭白云三先生。常氏之書。世無傳本。
龐氏刻本已鮮。家藏抄本。亦多缺誤。原本藏江村袁氏。后歸顧抱沖。抱沖歿。歸員嶠黃氏。近將梓而壽世也。至郭氏補亡論。予家舊藏抄本。熟讀尋繹。有年所矣。是書重刻于明之季世。觀青田劉公序文。知是時已將失傳。茍非重刊。
至今泯沒久矣。余年逾六十。崦嵫晚景。身世匆匆。爰屬及門暨兒輩。詳為校核。付之棗梨。亟為流傳。將使古人羽翼仲圣之苦心。不湮于今日。亦斯道之幸也夫。一切詳于凡例。剞劂告竣。因徇及門之請。復(fù)弁數(shù)語于簡端。愿與同志者質(zhì)之。是為序。
道光元年歲在辛巳長至日長洲后學(xué)徐錦識
劉序
夫人稟陰陽五行而有生。乃以寒暑七情而傷其形。卒不免于夭殤。以至不能保夫造物之所畀也。圣人出而憫焉。為之嘗百草而設(shè)其治。著靈素諸經(jīng)而闡其理。既而有倉公華佗扁鵲仲景諸君。相繼著論以晰其治。于此道益明而術(shù)益精。
民眾之有疾者。可賴以保其生矣。無如歲久人湮。書帙淪喪。讀者每慨其文理未貫。精義不彰。前宋代中州有郭白云者。
兄弟名醫(yī)。窮經(jīng)探索。洞徹病情。每三復(fù)仲景之書而嘆其亡失。乃更闡其奧而發(fā)其微。作補亡論一書以全其義。其于兩感。
陰陽交、陰陽易及痙等論。尤為詳切精博。真可謂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令讀者心目一清。足補仲景之殘缺。惟是宋時刻本。傳至元紀。兵火之間。又復(fù)亡其第十六卷中數(shù)十條。其間妙義精論。盡皆湮沒不可復(fù)聞。良可惜哉。其所存十九卷有余。若不壽之梓。安知其不再亡失耶。俾生民之有疾痛者。何所賴以獲免夫夭殤。保全其造物所畀乎。茲刻也。亦同于神農(nóng)黃岐之用心也矣。是為序。
大明萬歷甲戌仲春嗣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前奉敕提督操江歷掌南京前后左右督府事侍衛(wèi)護軍誠意伯芝田劉世延題
朱子跋郭長陽醫(yī)書
紹熙甲寅夏。予赴長沙。道過新喻。謁見故煥章學(xué)士謝公昌國于其家。公為留飲。語及長陽沖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
因出醫(yī)書歷書數(shù)帙曰。此先生所著也。予于二家之學(xué)。皆所未習(xí)。不能有以測其說之淺深。則請以歸。將以暇日熟讀而精求之。而公私倥傯。水陸奔馳。終歲不得休。復(fù)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幾死。適會故人子王漢伯紀自金華來訪。而親友方士繇伯謨亦自籍溪來。同視予疾。數(shù)日間。乃若粗有生意。問及謝公所授長陽醫(yī)書。二君亟請觀焉。乃出以視之。
則皆驚喜曰。此奇書也。蓋其說雖若一出古經(jīng)。而無所益損。然古經(jīng)之深遠浩博難尋。而此書之分別部居易見也。安得廣其流布。使世之學(xué)為方者。家藏而人誦之。以知古昔圣賢醫(yī)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難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長樂。疾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奸。既禁絕之。而又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yī)藥。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今閩帥詹卿元善實補蔡公之處。而政以慈惠為先。試以語之。倘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報曰。敬諾。乃屬二君讎正刊補。而書其本末如此以寄之。抑予嘗謂古人之于脈。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關(guān)尺之法為最要。且其說具于難經(jīng)之首篇。則亦非下俚俗說也。故郭公此書。備載其語。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釋之。夫難經(jīng)則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則予竊意診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長短。以是相求?;蛭吹脼槎ㄕ撘?。蓋嘗細考經(jīng)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關(guān)而前卻。以距乎魚際尺澤。是則所謂關(guān)者。必有一定之處。亦若魚際尺澤之可以外見而先識也。然今諸害。諸無的然之論唯千金以為寸口之處。其骨自高。而關(guān)尺皆由是而卻取焉。則其言之先后。位之進退。若與經(jīng)文不合。獨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guān)。而分其前后以為寸尺陰陽之位。似得難經(jīng)本指。然世之高醫(yī)。以其贗也。
遂委棄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見其說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
慶元元年乙卯歲五月丙午鴻慶外史新安朱熹書
自序
素問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又曰。標本已得。邪氣乃服。夫所謂標本者。一體本末之事。今病與工。自非一體。何其言標本也。蓋謂某病為本。則以治某病者為標。因其本而治其標。則工與病。
自成一家矣。且如病傷寒者。以傷寒為本。則亦以能治傷寒之工為標。此所謂標本已得。邪氣乃服也。如以傷寒為本。而以能治痹疝之工為標。則標本不相得。邪氣何緣可服哉。素問論此。乃以得不得為言。圣哲之意可見。況病有輕重。工有高下。重病須高工。亦謂其標本相得也。扁鵲曰。人之所患患疾多。醫(yī)之所患患道少。
道少疾多。此標本之所難相得也。凡病固皆難。惟傷寒為特甚。蓋人之疾痛?;蛟谄つw?;蚣∪狻;蚬撬??;蛭迮K六腑。著則久而不去。未有入經(jīng)與經(jīng)氣流通者。惟傷寒之毒。能入大經(jīng)。與經(jīng)氣相搏。經(jīng)氣不能勝。反藉經(jīng)隧恣意攻人。人為之拱手待斃。昔之所謂流注血氣。生養(yǎng)人命之經(jīng)。今化為寒溫熱毒。毒人生命之經(jīng)矣。
是豈他疾之比哉。故自古以為難治之疾。方其疾作之始。日傳一經(jīng)。初傳之際。證或難辨。用藥尚疑。當是之時。其工在明。及傳證之始。急于用藥。猶豫則差。其工在斷。一經(jīng)既過。又將別傳。新故相亂。其工在審。
為之工者。自非六日之傳。昭然豫判于胸中。亦未易酬對。三陰三陽之變。彼如疾風駿馬。過不暫停。而欲逐其后而攻之。謬矣。況有異氣間襲。變動隨出?;虮砘蚶?。超然若神。不可以常拘者。將何應(yīng)之。故仲景曰。
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信斯言也。自非心精學(xué)博。機運無窮。未有不觸途面墻。倒行逆施者。此所謂貴于標本相得。而后邪氣乃服也。惟其最為難治。故自張長沙以來。特為注意。
辨析毫厘。動輒十數(shù)萬言以訓(xùn)后世。今醫(yī)方論說。復(fù)無詳于傷寒者。昔云難治之病。今反為曉然易見之疾。
患在常人茍且。不誦其書耳。則書之為后人利。豈不溥哉。是以陶隱居稱仲景之書為眾方之祖。孫真人嘆其特有神功。良有以也。雍之仲兄。字子言。嘗通守夷陵秭歸二郡。幼以多疾喜方。遍訪名醫(yī)。時尚及見常器之、康醇道輩。
遂悟醫(yī)師氏之學(xué)既久。深得于仲景之論。每嘆此學(xué)大難窮盡。今則其道將絕。時為雍言之。雍初得聞仲景之書。未甚領(lǐng)略。漸磨日久。及老后篤好之。嘆已晚矣。昔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撰傷寒雜病論。雍之用心。
亦復(fù)為此。雖學(xué)識疏略。無高人之見。而一言一事。上必有所本。中必得于心。而后敢筆之于書。盡去世俗妄論欺惑之術(shù)。常如天地父母臨其上。庶幾后世復(fù)有揚子云。始知雍言之不謬也。今所論次。自岐黃以及近代諸書。凡論辨問答證治。合一千五百余條??偽迦f言。分七十余門。集成論說二十卷。方藥五卷。雍聞醫(yī)家有好事。或三十年而著論。或二十載而成書。其用心精專。故足以垂世。如雍行年八十。日暮途遠。志在速成。
安能久于斯道。是以不逾年而略舉大綱。亦由前人之述已備。繼踵有作。不過書札之力而已。未能免疏略牾也。后之君子。或憐其衰晚昏謬。疏其失而正之。以成其美。此誠有望焉。嗟乎。予生不辰。上不得見張長沙孫真人。北面摳衣而請。下不得進于龐朱二氏之前。獨抱遺書。呻吟于深山窮谷之間。啜菽飲水而不厭焉者。
樂在其中矣。昔孔子多能鄙事。子夏雖小道必觀。圣賢尚且不廢。況后人乎。幸不以猥吝見黜也。
淳熙八年歲在辛丑暮春之月河南郭雍謹敘
近世諸家傷寒書。如高文莊傷寒類要。未得本。龐朱二氏。傳世已久。常器之補治論。雖略有傳。而不得善本。今有文闕者補之。訛舛者正之。疑不敢用者去之。庶不累其名。后來者惟王仲弓監(jiān)丞一書。頗有發(fā)明。
遇前人闕則取之。自此而下。非所當錄。雖有傳于世者。未足為后世不刊之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