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七

仲景傷寒補亡論 作者:


  [卷十七] 濕敘論一條

  仲景曰。傷寒所致太陽病濕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雍曰。自此以下二卷。皆論似傷寒非傷寒之疾。

  濕蓋其首也。三者皆在太陽一經(jīng)。與傷寒為難辨。故仲景論于傷寒之先。以不能先別此三者。則必不能辨?zhèn)?。孫真人亦同此言。

  近世方論。列于雜病疑似諸疾之中。然疑似諸病。非太陽所感。所以仲景獨先濕者。為其與傷寒同為一經(jīng)。根源不異。癥亦多同。誤治則殺人。是以不得不先之。今討論既詳。復恐亂傷寒癥治之法。不免根據(jù)近世所述。與霍亂等項別為一卷。其疑似諸疾。又附之后卷。庶幾有所區(qū)別乎。

  [卷十七] 痙二十六條

  雍曰。先兄子若明醫(yī)道。常疑醫(yī)經(jīng)中痙二字。當只是一字傳寫之誤。蓋漢晉之書皆作。如仲景言。結(jié)胸病。項亦強。如柔狀。

  千金載之曰。項亦強。如柔痙狀。其二字傳寫之誤明矣。然素問靈樞二經(jīng)。亦有痙一病。不同。則自仲景以來。諸書皆有當為當為痙者。后世傳錄者。俱不復辨別也。政和間。先人客京師。有家人病。招東平劉寅診視。劉曰。此病也。治之愈。因問痙之別。劉曰。病以時發(fā)者謂之痙。不以時發(fā)者謂之。后歸洛。有兄病傷寒。汗后。以時作痙者。先兄因劉醫(yī)語。用龐氏葛根加麻黃湯治之而愈。劉醫(yī)之言。

  不見于諸書。東平昔多名醫(yī)。必有由來。后雍頗讀醫(yī)經(jīng)。始悟劉醫(yī)之言。雖當而不盡也。蓋二字之誤。固多有之。在漢晉之書中。有當為者。亦有當為痙者。在隋唐之書中。亦有當為。當為痙者。方知痙必竟二字。蓋者病名。如曰中風傷寒之類也。痙者癥名。如結(jié)胸痞氣之類也。如此言濕三病。則是病名。不可作痙也。倉公當歸湯方云。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則是痙病中一癥之名。不可作也。蓋痙是經(jīng)脈與筋強直反張之病。故為病中之一癥。所以諸風有痙。傷寒亦有痙。病之中亦有痙不痙者。大抵為輕。痙為重。而又痙者尤為重。劉氏雖不分病名與癥名有異。而病不以時發(fā)。故有累日不知人事者。痙病則隨發(fā)隨止。孫真人所謂須臾有十數(shù)發(fā)者。則又與病以時發(fā)不以時發(fā)之言相應也。故雍謂病名痙癥名者。究其源也。劉謂以時發(fā)不以時發(fā)者。別其流也。活人書又曰。陰陽二者。此言非古??殖鲇诤笫?。雍以意度之。剛之名陽。柔之名陰。朱氏雖言陰陽二。而終不明辨。第曰陽屬剛。陰屬柔而已。其癥與藥。俱不詳言之。

  仲景曰。太陽病。脈沉而細者。名曰。

  又曰。太陰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又曰。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巢氏曰。柔惡寒。雍曰。詳剛。即與太陽傷寒癥同。柔。即與太陽中風癥同。然傷寒脈浮緊。中風脈浮緩。病脈沉細。當以脈別之。

  又曰。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雍曰。此病為癥字誤。

  問曰。病何由而感也。素問三十七篇曰。肺移熱于腎。傳為柔。仲景曰。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

  又曰。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在叔和曰。風病下之。復發(fā)其汗。必拘急。此皆致之由也。千金曰。先因傷風。后感寒濕。則致。故柔亦有不惡寒而惡風者。

  問曰。脈如何。仲景曰。脈沉而細。叔和曰。其脈伏堅直上下。

  又曰。脈來。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巢氏曰。策策而弦。直上下行者。風脈也。伏堅直上下。而加痙之脈也。筑筑而弦。策策而弦。

  皆病脈。筑策亦疑一字誤。

  問曰。治如何。叔和曰。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卩洳坏谜Z。欲作剛。葛根湯主之。雍曰。叔和既論治剛。次當言柔。今乃不言。及再論剛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齒。可與大承氣湯。雍以仲景傷寒本論。無此一癥。故疑此亦非叔和之言。誤從之殺人。大承氣湯的非治剛之藥。縱是諸。皆不可用。蓋太陽中風。再感寒濕之疾。太陽屬表。中風在表。及寒濕之疾。皆不可下。其脈沉細伏弦。亦不可下。今又言胸滿。

  非寒則虛痞??卩?。臥不著席。又太陽中風之癥。腳攣急者。腳蜷也。

  胞中有寒也。皆不當行承氣湯。用之必死。龐朱二氏不明改之去之者。意其是叔和之言。不敢削也。朱氏之言。加審之二字。蓋亦有疑矣。嘗見庸愚下此以殺人。知而不言。不為無罪。然則柔用何藥以治之。曰。龐氏治剛?cè)帷<訙p葛根麻黃湯。無汗者。加麻黃。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朱氏治柔。以桂枝加葛根湯。皆其藥治切當者也。王叔和曰。太陽病。其癥備。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此為。栝蔞桂枝湯主之。龐氏曰。栝蔞不主項強ktkt。其意以治肺熱。

  令不移于腎也。桂枝湯內(nèi)加栝蔞四兩。雍曰。審如龐言。則移熱之。乃柔也。獨未知瘡家風家二亦同治乎。更當審其癥而用之。

  常見太陽傷寒。出汗多致。服此亦愈。

  千金曰。其重者?;级胁卟咄?。此風入腎經(jīng)中也。不治。流入腎。喜卒然體痙直。如此。皆服小續(xù)命湯兩三劑。雍曰。亦須無汗。乃可服。

  又曰。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雍曰。二穴亦難取。動脈在客主人之下。誤刺陷脈。則為內(nèi)漏為聾。風府在腦戶喑門之間。誤刺亦死。一喑門風府。又禁不可刺。能者互審之。

  又曰。剛?cè)?。宜加減葛根麻黃湯。自汗者。去麻黃。更加葛根。雍曰。此湯諸家未見。惟龐氏載之。

  又曰。病不宜大發(fā)汗及針灸。宜小汗之。叔和曰。病有灸瘡。難療。雍曰。大抵瘡家忌灸。惟孫真人云。若耳痛腫生汁作癰癤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此定為耳能泄腎氣故也。痙亦同。

  活人書云。柔。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雍曰。此即仲景治太陽病有汗之藥。朱氏以叔和缺治藥。故取而用之。若然。則剛正宜用龐氏葛根麻黃也。又朱氏論二。取千金說云。并宜服小續(xù)命湯。此皆可為定法。其熱甚而欲移于腎者。必加痙。宜以叔和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叔和曰。病。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也。其脈如故。反伏弦者。必。既曰病。又曰必。何也。雍曰。必當作必痙。則義通也。此謂病加痙者也。

  問曰。病其詳何如。孫真人曰。太陽中風。重感于寒濕。則變。者口噤不開。背張而直。如發(fā)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數(shù)發(fā)。氣息如絲。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雍曰。此即正謂之痙也。痙同他病而有。初無本病?;蛞蛑酗L而痙?;蛞騻d?;蛞蚨盈d。其用藥皆相類。大抵葛根續(xù)命也。

  問曰。婦人小兒多作。何也。孫真人曰。新產(chǎn)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濕溫。得痙風者。皆死。又熱病。熱入腎中為。小兒病癇。熱甚亦為。雍曰。此二者??芍沃病?br />
  問曰。風喑似痙何如。孫真人曰。凡風喑。暴尸厥。及鬼魘不寤。

  久厥或癲。皆與痙相類。宜精察之。雍曰。風喑暴尸厥。鬼魘不寤。皆冥冥不知人。皆似。癲癇似痙。賊風口噤而痙者。為風痙也。倉公當歸湯主之。龐氏曰。病臥不著席。小兒腰背去席二指。大人身側(cè)掌。為難治。雍曰。難治。尚可治。非不治也。雖強直。不至加痙。則幸矣。亦見有反張過掌而愈者。嘗見口噤似痙。略知人事。但坐而順掣腰脊仰倒者。亦風也。服倉公當歸湯而愈。

  問曰。痙二字相混。以經(jīng)別之何如。雍曰。素問四十五篇曰。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fā)喉痹。嗌痛腫痙。此非足太陽之疾而言痙。故全元起本作痙。蓋諸經(jīng)有痙。獨足太陽有也。

  問曰。巢氏分風。傷寒。何也。雍曰。靈樞云。熱病不可刺者九。二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噤也。此傷寒也。

  又曰。風痙。

  身反折見。取足太陽及中及血絡出血。此風也。靈樞有二。故巢氏亦分二。嘗見熱病汗后發(fā)。亦服桂枝加栝蔞湯而愈。經(jīng)言熱而者死。必謂未汗而。其熱甚有異耳。

  雍曰。龐氏言若汗出太多。因而熟寐。汗為冷濕之氣。復著太陽經(jīng)。故發(fā)。朱氏言先因傷風。后感寒濕而致痙。二者皆謂先因病變而為者。皆痙之一癥。如前仲景言。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者。乃之正病也。

  朱氏又曰。術(shù)附散、桂心白術(shù)湯、附子防風散、八味白術(shù)散、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其感疾既非一端。固當根據(jù)癥選用也。然痙二病。終緣二字差誤。諸書鮮有曉然無疑者。所以近世無端確之論。幸而用藥二病不甚相遠。不然。大誤也。雍深取朱氏治柔。用桂枝加葛根湯。龐氏治剛。用葛根加麻黃湯。叔和治太陽病。欲作剛。用葛根湯。熱甚而。用栝蔞桂枝湯。大抵皆宜續(xù)命湯。而千金以此治痙。朱氏以治二。不同。此復不須疑。痙皆用。惟無汗者可用也。

  雍曰。二病亦多有之。各為傷寒治?;驗轱L治。故不愈。風猶近之而未的也。雍親見者數(shù)人。略言其狀。一人初如傷寒。三數(shù)日后。

  冥冥不知人。亦似柔軟。不甚強直。惟忘記口噤不口噤。雍謂此也。又一人初亦如傷寒。數(shù)日后。時作角弓反張。作則口噤不知人。

  罷則略知人而困。雍謂此痙也。

  又有傷寒汗后。方坐談語次。忽瞠目口噤。雖坐如故。而四肢僵硬不可屈折。少頃即罷。罷而復作。正所謂須臾數(shù)十發(fā)者。罷則言語如故。雍謂此緣出汗多所致。傷寒痙也。時服桂枝栝蔞而愈。

  又一兒如傷風。一二日后不知人。冥冥臥。不語不食。此也。

  忽四肢強直。口噤。手足皆如策腫。手足指皆ht開。少頃即定。復稍柔。但冥冥然。雍謂此為病而加痙者也。

  又一村人。病二三日后??卩洹I韽娭狈磸?。覺臂腿長于常日。

  略知人事。齒縫中能作聲。不甚明曉。飲冷水。反要火炙。尋衣縫。摸床撮空。無所不至。其癥甚怪。時雍思之。只是痙。用大巖蜜湯擦其齒。須臾口得開。數(shù)進續(xù)命湯。遂愈。村人耐疾。使富貴安得不死。

  又一家父子閉戶坐。不出門。人云患鎖牙風。使偵之。父子對坐。各用兩手板面前一橫木。少頃病來。則兩手俱脫偃仆。后蘇而復坐。父子更起更偃仆。以倉公當歸湯主之。其子遂愈。父羸老不救。

  問風來之狀。則自足起。循太陽經(jīng)而上。過中。至股分兩支。一支循股外而上入腰。則猛掣便側(cè)起。一支循股內(nèi)而上入少腹。考之于經(jīng)。太陽無此別支。應是入少陰也。

  又有一人行次。仰面顧者三。眾謂仰面有所視。少頃即倒。舁歸反張。數(shù)日而沒。此疾癥甚不一。亦有間者。不能具記。歷驗之。似微柔軟。發(fā)痙則極強硬。前人敘此未能盡。雍雖加詳。而次第紊亂耳。

  [卷十七] 濕病十八條

  雍曰?;钊藭d濕病三種。一曰中濕。二曰風濕。三曰濕溫。

  問曰。何謂中濕。仲景曰。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

 ?。ㄖ焓显?。一作細者非也。)此名濕痹。(一云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朱氏曰。一身盡疼。發(fā)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shù)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又曰。至真要論曰。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問曰。中濕之痹何如。雍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故素問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靈樞所謂風寒濕氣??陀谕夥秩庵g。朱氏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術(shù)附桂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劇。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不能散也。其中濕氣者為堅滿。為氣閉。非甘遂葶藶枳術(shù)不能泄也。

  問曰。何謂風濕。仲景曰。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蚓脗±渌乱病=饏T要略曰??膳c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朱氏曰。脈浮為風濕。麻黃杏仁湯、防已黃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術(shù)附杏仁湯、敗毒散??蛇x而用之。

  仲景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

  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金匱要略曰。濕家身煩疼??膳c麻黃湯。加術(shù)四兩。發(fā)其汗為宜。切不可以火攻之。朱氏曰。濕家。雖身體疼。不可大發(fā)汗。汗出則作。

  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千金方名四物附子湯。

  又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術(shù)湯主之。龐氏云。桂枝附子湯。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雍曰。桂枝附子湯。非桂枝加附子也。自是第十七方名桂附湯者。詳見太陽癥治上。

  仲景曰。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胃中有寒??视盟荒茱?。口燥煩也。

  又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熏黃。龐氏曰。宜防已黃湯。

  又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脈經(jīng)曰。病患喘。無而字以上十二字。)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痛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龐氏曰。用瓜蒂細末。含水。搐少許于鼻中。

  又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一云不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雍曰。大抵濕家不可下也。初虞氏曰。發(fā)汗下之死。謂誤作傷寒治而汗下之也。

  問曰。中濕風濕。脈何以辨。雍曰。脈沉而緩者。曰中濕。脈浮惡風者。曰風濕。中濕無風脈故也。

  問曰。何謂濕溫。王叔和曰。傷寒濕溫。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濕熱相搏。則發(fā)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jié)M支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fā)汗。汗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黃而色變。名曰重。如此死者。醫(yī)殺之也。朱氏曰。濕溫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足太陰經(jīng)。(余上下文同)雍曰。白虎加蒼術(shù)湯主之?;钊藭?。載中濕風濕濕溫三種之外。尚缺寒濕痹。今續(xù)附于后。濕痹謂緩風濕痹。亦云濕風。非風溫也。

  仲景曰。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常氏云??晌遘呱?。雍曰。濕病汗不出者。寒濕在里不解也。凡濕家發(fā)黃者。宜五苓散。

  又曰。濕家病在頭中寒濕。則頭痛鼻塞而煩。內(nèi)藥鼻中則愈。其詳見上。

  千金方曰。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如錐刺刀剜。七物附子湯主之。

  又曰。濕風體痛如折。肉如錐刺刀所刺。八物附子湯。

  [卷十七] 中六條

  仲景曰。太陽中熱者。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金匱要略曰。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雍曰。亦有惡風者。謂汗太多也。

  又曰。太陽中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要略曰。瓜蒂散主之。

  又曰。太陽中者。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陂_。前板齒燥。若發(fā)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龐氏曰。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者。小橘皮湯主手足逆冷嘔噦。即二味生姜橘皮湯。

  問曰。中暑。中。熱病。何以別之。雍曰。冬傷于寒。因暑氣而后發(fā)者。為熱病。冬不傷于寒。而夏傷于暑。為中暑。中暑。即中也。皆太陽經(jīng)受病。故熱病正為傷寒。而中暑為與傷寒相似?;钊藭?。夏月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癥相似。但以脈盛脈虛別之。甲乙經(jīng)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肢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冬月感寒深。至夏發(fā)耳。

  中暑則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

  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其厥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頭痛惡寒。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為最良。

  問曰。中暑何故灑灑然毛聳惡寒。朱氏云。經(jīng)曰。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不問中熱暑?;蜃鳠岵》ㄖ沃?。復用溫熱藥。必致發(fā)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問曰。熱病。暑病。病。三者異名。諸家不分。何如。雍曰。熱病亦可謂之暑。病亦可謂之暑。故時言熱。亦時言暑。其始則當有熱二病。以其通可謂之暑。故有三名。是以難別。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熱而言也。

  又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此以暑而言也。二者其實一也。仲景、叔和曰。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 ?br />
  又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此一病?;蜓允睢;蜓詿嵋病J且猿彩嫌趥?。別出熱病一門。而首曰。暑病者。熱重于溫也。是熱病亦謂之暑也。龐安常復出暑病一篇。而取之實傷寒之熱病。又二家所載。皆以素問五臟熱病為主。是名同而實異也。惟朱氏分別熱病與中暑不相差互。然朱氏所謂熱病者。傷寒也。所謂中暑。即者是也。其意易明。

  不令人惑。當從朱氏名之。其他諸家所論。亦未嘗不同。名特異耳。

  [卷十七] 霍亂二十六條

  仲景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問曰。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吐利而復發(fā)熱也。(一作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fā)熱)雍曰。此論霍亂似傷寒之癥也。

  又曰。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轉(zhuǎn)入陰。必利。(一作吐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

  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jīng)中。頗能食。復過一經(jīng)。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惡寒。

  脈微而(一作緩)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雍曰。此論今是傷寒之癥。故言本嘔下利不可治。若論霍亂。則必嘔吐而利也。

  一是傷寒而不屬陽明。惡寒脈微復利。利止者。則用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此湯若霍亂癥亦可服。千金翼合二論為一。是當經(jīng)有缺文。

  問曰?;魜y何由而致也。雍曰。胸中逆亂之氣也。初無疾而霍亂。往往飲食失節(jié)。而致胸中逆亂也。故傷寒而霍亂者。陰陽二氣亂于胸中也。靈樞三十四篇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為大。

  又曰。亂于腸胃。則為霍亂。

  經(jīng)言五亂。霍亂其一也。惟亂于胸。所以吐。亂于腸。所以利也。孫真人曰。飲食獪。復食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jié)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伏痰。陽氣欲升。陰氣欲降。

  陰陽乖隔。變成吐利。頭疼如破。百節(jié)如解。遍體諸筋。皆為回轉(zhuǎn)。論時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雖臨履薄危。不足論也。故古人語此者。刺之則徐出徐入。導氣而已。非補瀉也。用藥者。順其陰陽之氣而已。無汗下也。此伏治亂氣之道。

  仲景曰。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又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又曰。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又曰。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千金翼曰。無豬膽。以羊膽代之。千金方別有加減法。

  又曰。吐利發(fā)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雍曰。勿服藥。損谷則愈。

  叔和曰。轉(zhuǎn)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zhuǎn)筋入腹。雞屎白散主之。

  千金要方曰。凡霍亂。務在溫和將息。若冷則遍體轉(zhuǎn)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仍須三日少少飲粥。三日以后??身б馐诚?。七日勿雜食為佳。所以養(yǎng)脾氣也。

  又曰。凡諸霍亂。忌與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與濃樸葛根飲。若冬瓜葉飲。但沾漬咽喉。而不可多與。若服湯時隨吐者。候吐定乃止。診脈絕不通。以桂合葛根為飲。吐下心煩。內(nèi)熱。汗不出。

  不轉(zhuǎn)筋。脈急數(shù)者??上呛细鸶鶠轱嫛M孪虏恢?。發(fā)汗心煩。欲飲水。可少飲米粉汁為佳。若不止??膳c葛根薺飲服之。

  又曰?;魜y吐多者。必轉(zhuǎn)筋不渴。即臍上筑?;魜y而臍上筑者。

  為腎氣動。當先治其筑。治中湯主之。去術(shù)加桂心。去術(shù)者。以腎虛故也。加桂者??肿鞅茧嘁?。霍亂而臍上筑吐多者。若下多者?;魜y而驚悸?;魜y而渴。霍亂而腹中痛。嘔而吐利。嘔而利。欲得水者。皆用治中湯主之。

  又曰。治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

  又曰?;魜y轉(zhuǎn)筋。肉冷汗出嘔噦者。四順湯主之。

  又曰?;魜y多寒。手足厥冷。脈絕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

  舊方用棗三十枚。今以霍亂病法多痞。故除之。如退棗。入葛根二兩佳。霍亂。四逆湯加半夏一合。附子小者一枚。惡寒。乃與大附子。

  (朱氏無此加減故詳錄之)又曰?;魜y吐利已。服理中四逆四順熱不解者。竹葉湯主之。

 ?。ㄅc竹葉石膏湯方不同)又曰。毒冷霍亂。吐利煩嘔。轉(zhuǎn)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腫。喘息垂死絕語音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人參湯。取瘥乃止。隨吐。續(xù)更服勿止。并灸之。

  又曰。老人羸劣。冷氣惡心。飲食不化。心腹虛滿。拘急短氣?;魜y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扶老理中湯。原系理中散。常服以蜜為丸。

  又曰。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又曰。婦人霍亂。嘔逆。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可服小青龍湯。涎沫止。次治其痞。可與甘草瀉心湯。

  又曰。中熱霍亂。暴利心煩。脈數(shù)。欲得冷水者。以新汲并水頓服一升。

  又曰。凡霍亂。灸之或未能立瘥。終無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下后吐。當隨病狀灸之。雍曰。治霍亂之法。惟千金要方最為詳備。

  除以前錄外。尚有霍亂余癥。及轉(zhuǎn)筋危癥等十六法。灸法十八法。當參同用之。

  活人書曰。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自出。兩腳轉(zhuǎn)筋。宜服香薷散。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

  乃效。雍曰。香薷、濃樸、豆。皆古人治霍亂要藥。故此藥為有理。

  中暑霍亂。惟納冷水飲則不復吐逆。時有以新汲水服理中丸。亦佳。靈苑方煮良姜末。沉令極冷服。皆宜冷服。

  問曰。傳信載柳州嘗得干霍亂。吐之愈。諸家未見有言干霍亂者。有之乎。雍曰。有之。第當時不能究其說。真言少偽耳。近世之人。尤不知也?;魜y者。五亂之一也。皆作吐利。無干而不吐利者。其不吐利者。亂氣也。按靈樞經(jīng)五亂之癥。惟亂于腸胃一癥名霍亂。故作吐利。其余四癥。皆不作吐利。只謂之亂氣。柳州之疾。蓋亂氣干心之癥。非霍亂也。謂為干霍亂者雖謬。然尚不失為五亂之一。今則無復知亂氣之名矣。

  [卷十七] 虛煩七條

  孫真人曰。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fā)汗。頭不痛。脈不緊數(shù)。故知非里熱也。不可下。

  如此內(nèi)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救也。此虛煩。但當用竹葉湯。若嘔者。以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辨也。此法宮泰數(shù)用。甚效驗。傷寒后虛煩。亦服此湯。

  活人書曰。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大攻。攻熱者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

  仲景曰。傷寒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雍曰。千金方竹葉湯有二方?;魜y熱不解者。用竹葉湯。與竹葉石膏湯方不同。若里虛煩不可攻者。當以竹葉湯。與前所說虛煩癥同。當用之。即仲景竹葉石膏湯也。

  雍曰。王仲弓云。凡似傷寒癥有五。一曰。二曰濕。三曰。四曰霍亂。五曰虛煩。以上四癥見仲景論。獨虛煩始于孫氏。

  龐氏曰。虛煩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shù)者。宜竹葉石膏湯主之。兼治中吐逆。脈滑數(shù)者。

  又曰。虛煩?;驀I逆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寒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寒下利。只用生姜橘皮二物。水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