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五

傷寒論條辨 作者:


  [卷之五]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第六

  凡九條方二

  陰經(jīng)皆屬臟。臟病不易治。雖然。治之得其道。則反易愈。由其不似陽經(jīng)之數(shù)于變也。三陰惟太陰之條目少者。孤臟也。然以大概言之。首尾只病三陽而病者極多。蓋太陽主表。先太陽而病者。常也。天人之自然也。各經(jīng)之自中鑿說也。無此事理也。且三陽當病之時。得治則愈。又況一入陽明。則不復轉(zhuǎn)。所以病陰證而病者絕少。臨病切要仔細端詳。不可茍且忽略。謠俗專以交口陰陽。偶爾中傷。執(zhí)為陰證。下醫(yī)又快售。乃習迷而同醉。遂致普通大謬。(數(shù)。音速。夫以病在三陽。而謂之陽證。病在三陰而謂之陰證。非甚高遠難知也。而徇俗者。乃膠固執(zhí)迷而不醒。道之不明有以夫。)(一)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太陰。脾經(jīng)也。其脈起于大趾之端。上循膝股內(nèi)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靈樞曰。是動。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食不下。蓋脾為胃之合。自利益甚者。脾苦濕。病而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水谷不分也。時腹自痛者。靈樞曰。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jié)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入絡腸胃。

  實則腸中切痛是也。胸下結(jié)硬者。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誤下。則邪反聚其別也。

 ?。ǘ┨幹酗L。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四肢。四末也。脾主四末。素問曰。風淫末疾。是也。陽微。陽經(jīng)無邪也。陰澀。太陰統(tǒng)血。

  血凝氣滯也。長。陽氣勝也。陽主發(fā)生。

  故邪自退。而病欲愈也。

 ?。ㄈ┨幉?。脈浮者??砂l(fā)汗。宜桂枝湯。

  浮為在表。太陰之脈。尺寸俱沉細。今見浮。則邪見還表可知。然浮為風。宜桂枝湯者。以太陰之中風言也。方見太陽上編。

  (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自利不渴。濕勝也。太陰濕土。故曰有寒。四逆之輩。皆能燠土以燥濕。故曰溫之也。

 ?。ㄎ澹﹤}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此條二節(jié)。自不能發(fā)黃以上。與陽明第四十一條上節(jié)同。下節(jié)相反。蓋同感異變。而各成一家之證也。然彼以至七八日。反大便硬。為轉(zhuǎn)陽明。此以至七八日。暴下利。穢腐當去。為脾家實。何也。蓋脾主為胃以行其津液。暴下利則脾得以為胃行其津液矣。所以脾為實。而證為猶系太陰也。彼大便硬者。由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反為約。所以為轉(zhuǎn)陽明也。然則一脾胃也。而反覆之變不同有如此者。醫(yī)之為道。豈可以易易言哉。

  (六)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于桂枝湯方內(nèi)。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根據(jù)桂枝湯法。

  腹?jié)M時痛者。脾受誤傷而失其職司。故曰屬太陰也。以本太陽病而反下也。故仍用桂枝以解之。以太陰之被傷而致痛也。故倍芍藥以和之。

 ?。ㄆ撸┐髮嵧凑?。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大黃湯方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一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承上條。而又以胃家本來實者言。本來實者。舊有宿食也。所以實易作而痛速。故不曰陽明而曰大實。例之變也。桂枝加大黃者。因變以制宜也。然曰桂枝加。則補方者。當一例如上文云云。不當載成方。且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藥六兩。水七升。不合數(shù)。皆后人之茍用者。當斟酌焉。

 ?。ò耍┨帪椴?。脈弱。其人續(xù)自利便。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承上條。申致戒謹之意。

 ?。ň牛┨幉?。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亥子丑。太陰所王之三時也。欲解者。正王則邪不勝也。

  [卷之五]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七

  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三陰先太陰者。太陰正位中宮。統(tǒng)倉廩也。少陰居下。而先于厥陰者。陰道逆。自下而上也。

  (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去聲。下皆同。少陰。腎經(jīng)也。脈微細者。少陰居于極下。其脈起于小趾之下也。靈樞曰是主所生病者。嗜臥。但欲寐。嗜臥也。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于陽則辟而曉。行于陰則闔而夜。故人之氣。行于陽。則動而寤。行于陰。則靜而寐。然則病患但欲寐者。邪客于陰故也。

  (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麻黃(二兩去節(ji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fā)熱。邪在表也。脈沉。少陰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發(fā)熱。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黃以發(fā)之。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以溫之。細辛辛溫。通于少陰。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專經(jīng)而向?qū)б病?br />
 ?。ㄈ┥訇幉?。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口中和。謂不燥不渴。里無熱也。少陰之脈。貫脊。脊。背呂也。背字從北從肉。北。天地之陰方也。北肉為背。人身背陰之處也。陽脈在背。根陰之義也。經(jīng)傳謂背為陽者。其猶謂桂枝發(fā)汗。

  與夫歷家謂月行速之意歟。腎居北方。其行屬水。生于天一。故曰少陰。然則陰寒湊于少陰。宜乎背惡寒而他處不惡也。灸之以火者?;鹉苤柖幾韵病V髦愿阶诱?。附子溫經(jīng)而寒自散也。人參甘寒。補其氣以扶陽于生。芍藥酸平。收其陰而為陽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竅。逐水以消陰。甘以入心。順火以從陽。術味甘苦。苦以燥濕。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ㄋ模┥訇幉 S虏煌?。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煩者。少陰之脈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也。自利者。腎氣實。水無制也。虛故引水自救。釋上文之渴也。白。寒色也。病形悉具。以其本病之口燥舌干言也。小便白者。至末。反復申明上文。所以曉人。勿認煩渴為熱以致誤之意。

 ?。ㄎ澹┎』济}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陽俱緊。傷寒也。傷寒不當有汗。故謂汗為反出。亡與無同。古字通用。無陽者。汗乃血之液。陰主血。寒為陰而傷血。陰邪湊于少陰。陰盛矣。故謂無陽以為之衛(wèi)護。而汗所以反得自出也。咽痛者。少陰之脈循喉嚨也。其臟屬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復吐利。水無制也。

  (六)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細沉而數(shù)。里熱也。故曰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惡虛其表也。

 ?。ㄆ撸┥訇幉 C}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微者氣不充。故曰無陽。無陽則化不行。故汗不可發(fā)也。尺以候陰。弱澀者陰血不足也。故謂復不可下。蓋少陰藏寒。其官作強。有出無入。有虛無實。有補無瀉。所以汗下皆不可行。而反復叮嚀以示禁止如此。

  (八)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之脈。從足走腹。循喉嚨。其支別至肺。自下而上者也。受火之劫?;鹦匝咨?。循經(jīng)而蒸爍于肺。肺傷則氣逆。所以咳也。下利者。少陰屬水。其臟虛寒。劫迫則滑脫也。滑脫而虛。

  故生熱亂而譫語也。強責。謂過求也。小便與汗。皆血液也。少陰少血。劫汗奪血。則小便之涸竭。故難也。

 ?。ň牛┥訇幉 O吕?。若利自止。惡寒而臥。手足溫者??芍?。

  下利。陰寒盛也。自止。寒邪退也。惡寒而臥。其臟本虛寒也。手足屬脾。溫者。脾土和也。土和則萬物生。故曰可治也。

  (十)少陰病。惡寒而。時自煩。欲去衣被者??芍?。

  惡寒而。承上條而言也。時或自煩欲去衣被。陽熱復也。猶之手足溫。故亦曰可治也。

 ?。ㄊ唬┥訇幉?。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

  雖煩下利必自愈。

  緊。寒邪也。自下利。脈暴微者。陰寒內(nèi)泄也。故謂手足為反溫。言陽回也。陽回則陰退。

  故謂緊反去為欲解也。夫寒邪在陰而脈緊。得自利。脈暴微。手足溫。緊去為欲解者。猶之邪在陽。脈數(shù)而熱。得汗出。脈和身涼。數(shù)去為欲愈之意同。陰陽勝復之理也。

  (十二)少陰中風。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陰陽詳見二難三難。陽微。風邪散。而表氣和也。陰浮者。里氣勝而邪外出也。

 ?。ㄊ┥訇幉?。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子丑寅。陽生之時也。各經(jīng)皆解于其所王之時。而少陰獨如此而解者。陽進則陰退。陽長則陰消。且天一生水于子。子者。少陰生王之地。故少陰之欲解。必于此時歟。

 ?。ㄊ模┥訇幉?。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屬太陽。太陽者。六經(jīng)之長也。為諸陽主氣。與少陰腎為合。陰從陽化。里熱達表。故一身手足盡熱也。熱在膀胱。太陽多血。腎司開闔。陰主下降。故熱亂。則血出于二便也。

 ?。ㄊ澹┥訇幉?。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驈目诒恰;驈哪砍觥?br />
  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必動其血者。汗為血之液。不得汗則得血也?;驈目诒??;驈哪砍稣?。

  迫則錯經(jīng)而妄逆也。下厥。以少陰居下而熱深言也。上竭。以妄逆言也。

 ?。ㄊ┥訇幉?。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陰寒吐利。法當厥逆者。以無陽也。手足不逆冷。則陽自若而脾胃和。故以熱為反發(fā)者。婉詞也。然陽自若。則陰為有制。脾胃和。則五臟六腑皆得以受其氣而生也。灸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經(jīng)以遂其生也。

 ?。ㄊ撸┥訇幉 汉?。身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陰盛則陽竭。故曰不治。

 ?。ㄊ耍┥訇幉?。吐利。燥煩。四逆者。死。

  陰寒吐利而至于燥煩。津液內(nèi)亡。而成枯竭也。加之四肢厥逆。脾土敗絕也。

  (十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頭眩。俗謂昏暈是也。諸陽在頭。然則下利止而頭眩者。津液內(nèi)亡。而陰已虛竭。陽無根據(jù)附。

  浮越于外。而神氣散亂。故時時自冒也。

 ?。ǘ┥訇幉 K哪鎼汉?。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肢溫和為順。故以厥冷為逆。不順也。。不伸也。陰主屈故也。諸證具見而脈又不至。

  則陽已先絕。可知矣。不煩而躁。孤陰亦欲自盡也。

  (二十一)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呼吸氣也。嘆聲曰息。言嘆息之聲。高而散漫。無接續(xù)生息之意。蓋陽氣欲絕。故其聲息如此。

 ?。ǘ┥訇幉 C}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沉細。但欲臥。少陰之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煩熱。無陽也。欲吐。經(jīng)中之邪不退也。

  自利。臟病進也。更復煩躁不得臥寐者。陽欲絕而擾亂不寧也。

  (二十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麻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無里證。謂不吐利燥煩嘔渴也。以無里證。而表又不見。故用附子以佐麻黃。雖曰微發(fā)汗。

  而用甘草以易細辛。蓋亦和解之意也。

 ?。ǘ模┥訇幉?。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本欲寐。反心中煩不得臥者。風邪客于里。熱甚而里不和也。黃連黃芩。清膈。以除風擁之里熱。雞黃阿膠。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陰。然阿膠者。黑驢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陰經(jīng)之邪風。

  雞黃者。巽木禽之誕卵也。故能定邪風于少陰。芍藥下氣以和陰。所以為少陰風熱之佐使也。

 ?。ǘ澹┥訇幉?。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也。腎主骨。寒淫則痛。然則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者。傷寒也。沉為在里。是故附子湯者。溫里以散寒之要藥也。

  (二十六)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勿服。

  腹痛。寒傷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傷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膿血者。下焦滑脫也。

  石脂之澀。固腸虛之滑脫。干姜之辛。散胃虛之里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為少陰下利便膿血之主治也。

 ?。ǘ撸┥訇幉?。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古利無。后人所加。此比上條差輕。以便膿血同。故治亦同。

 ?。ǘ耍┥訇幉?。下痢。便膿血者??纱獭?br />
  此承上二條而申著其輔治之意。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膿血自愈??烧邇H可之詞。

 ?。ǘ牛┥訇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則耗陽。利則損陰。厥冷者。陰損而逆也。煩躁。陽耗而亂也。茱萸辛溫。散寒暖胃而止嘔。人參甘溫益陽。固本而補中。大棗助胃益脾。生姜嘔家圣藥。故四物者。為少陰扶危之所須也。(方見陽明篇。)(三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豬膚(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下利。寒甚而水無制也。咽痛。胸滿。心煩。臟病與經(jīng)病具見也。豬膚。本草不載。義不可考。

  說者不一。用者不同。然既曰膚。則當以豬時所起。皮外毛根之薄膚為是。但豬屬亥。宜入少陰。膚乃外薄。宜能解外。其性則涼。固能退熱。邪散而熱退。煩滿可除也。白蜜潤燥以和咽。

  咽利而不燥。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勝水。土王水制。利可止也。豬膚湯義。意者其在于茲乎。

 ?。ㄈ唬┥訇幉?。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咽痛。邪熱客于少陰之咽喉也。甘草甘平而陰陽。故能主除寒熱。桔??喔识沃坶9誓苤髦窝蕚?。所以微則與甘草。甚則加桔梗也。

  (三十二)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

  煮七沸。內(nèi)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咽痛與上同。而治不同者。此以風邪熱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是故主之以桂枝。祛風也。

  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熱也。三物者。是又為咽痛之一治也。

  (三十三)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嗑茰髦?。

  苦酒湯方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上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下。不瘥。

  更作三劑服之。

  咽傷而生瘡。則比痛為差重??芍?。不能語言者。少陰之脈。復入肺絡心。心通竅于舌。

  心熱則舌不掉也。聲不出者。肺主聲而屬金。金清則鳴。熱則昏而塞也。半夏主咽而開痰絡??嗑葡[而斂咽瘡雞子甘寒而除伏熱。以上三條證同而治殊。蓋各適其因之宜然爾。

 ?。ㄈ模┥訇幉?。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而加下利者。不獨在經(jīng)。而亦在臟。寒甚而陰勝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勝其陰則寒自散也。用蔥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陽。則陰自消也。

 ?。ㄈ澹┥訇幉?。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蔥白(四莖)干姜(二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尿。與溺同。奴吊切。此承上條復以其甚者言。脈微。陽虛也。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熱藥治寒。寒甚者。格拒而不入。湯不為用。反爭而逆亂也。人尿性寒。膽汁微寒。以之為向?qū)д?。?jīng)曰。逆者從之。此之謂也。暴出。燭欲燼而焱烈也。微續(xù)。真陽回而漸復也。然屬加減耳。成方疑后人所增。

  (三十六)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蛐”憷?。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腹痛。小便不利。陰寒內(nèi)甚。濕甚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內(nèi)滲。又復外薄也。自下利者。濕既甚而水不行。則與谷不厘清。故曰此為有水氣也?;驗橹T證。大約水性泛濫。無所不之之故也。真武者。北方陰精之宿。職專司水之神。以之名湯。義取之水。然陰寒甚而水泛濫。

  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是故術與茯苓燥土勝濕。芍藥附子利氣助陽。生姜健脾以燠土。則水有制而陰寒退。藥與病宜。理至必愈。

  后加減法。(或為諸證之治。)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水寒相搏則咳。細辛干姜之辛。散水寒也。既散矣。肺主咳。而欲收。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滲而利竅。

  小便既利。不須滲也。)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芍藥收陰而停液。非下利者所宜。

  故去之。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則水有制。故加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I。氣逆也。去附子。以其固氣也。加生姜以其散氣也。)(三十七)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蚋蓢I?;蜓释??;蚶姑}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里寒者。陰甚于內(nèi)也。身反不惡寒。面色赤而外熱者。格陽于外也。陰陽不相通。所以逆亂而有或為諸多證。利雖止邪欲罷也。脈仍不出。陽氣未復也。夫脈者血氣之道路。血。陰也。非陽不行。姜附辛熱。助陽也。甘草甘平。益氣也。湯本四逆而分兩殊。通脈則加姜之謂。

  后加減法。(同前。)面色赤者。加蔥九莖。(面色赤。陽格甚也。加蔥。通陽氣也。)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腹中痛。真陰不足也。去蔥。惡其順陽也。加芍藥。收陰也。)嘔者。加生姜二兩。(見前)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咽痛。氣結(jié)也。去芍藥。聚氣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見上。去桔梗者。嫌其載而少暢通也。加人參者。生其陽而和其陰也。)(三十八)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診吉兇利害之大意。蓋謂少陰屬水。其自利者以陰寒甚。

  土弱而水無制也。趺陽主胃而屬土。負謂趺陽有脈。土尚強。土強則水有制。而少陰反為輸負矣。順言不以受制為拘也。蓋水惟其有制。則卒遵道。不得終于泛濫而成大害。且萬物資生于土。而百骸藉養(yǎng)于胃。水土平成。物類又安。非天下之至順乎。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有以哉。

 ?。ㄈ牛┥訇幉 K哪?。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蚋怪型??;蛐估轮卣摺K哪嫔⒅髦?。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去聲。上同。人之四肢。溫和為順。故以不溫和為逆。但不溫和而未至于厥冷。則熱猶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實。泄之也。然熱邪也。邪欲解本陰也。陰欲收。芍藥收之也。

  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錢五分也。

  后加減法。(同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咳見前。并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氣之意。)悸者。

  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氣也。)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見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ǜ怪型?。寒甚也。附子。溫之也。)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下重。氣滯也。薤白。疏泄也。)(四十)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固乃陰寒甚而水無制。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積不行。內(nèi)悶而不寧也。豬苓湯者。瀉利以厘清其水谷之二道也。二道清則利無有不止者。利止。則嘔渴心煩。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見陽明篇。

  (四十一)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口燥咽干者。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邪熱客于經(jīng)。而腎水為之枯竭也。然水干則土燥。

  土燥則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見陽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镎?。急下之。宜大承氣。

  水。腎邪。青。肝色。腎邪傳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陰之脈。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也??诟稍镆娚?。故治同。

 ?。ㄋ氖┥訇幉 A呷?。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胃實可知。急下者。少陰屬水。惡土實也。

 ?。ㄋ氖模┥訇幉 C}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脈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溫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見太陽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飲食入口則吐。少陰主喉嚨而寒邪客之也。少陰之脈。絡心。注胸中。實。謂痰壅而上塞也。

  寒。以虛言。溫。有補意。

 ?。ㄋ氖┥訇幉?。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數(shù)。音朔。更平聲。反少之少。上聲。微。陽虛也。澀。血少也。汗出。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nèi)守也。更衣見陽明篇。反少者。

  陽虛則氣下墜。血少所以勤努責而多空坐也。上。謂頂。百會是也。灸。升舉其陽以調(diào)養(yǎng)夫陰也。

  [卷之五]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八

  凡五十四條方六

 ?。ㄒ唬┴赎幹疄椴?。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撞。陟降切?;?。音回。厥陰。肝經(jīng)也。其脈起于大趾叢毛之上。循股入陰中。環(huán)陰器。抵小腹。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也。蓋厥陰屬木。邪由少陰傳來。少陰屬水。木為水之子。子能令母虛。厥陰之邪熱甚。則腎水為之消。腎消則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什粸樗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者。心屬火。木火通氣。肝氣通于心也。饑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屬土。木邪甚。土受制也。吐蛔者?;自谖钢?。無食則靜。聞食臭則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屬厥陰。

  下則反虛陽明。陽明屬土。土虛則木益賊其所勝也。

 ?。ǘ┴赎?。中風。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風脈當浮。以厥陰本微緩不浮。故微浮。則邪見還表。而為欲愈可診。不浮。反不然。

 ?。ㄈ┴赎幉 S鈺r。從丑至卯上。

  厥陰屬木。王于丑寅卯之三時。正氣得其王時。邪退而病解。在六經(jīng)皆然。夫以六經(jīng)各解于三時而三陽解自寅至亥。三陰解自亥至卯。厥陰之解。至寅卯而終。少陽之解。自寅卯而始。何也。

  曰。寅為陽初動。陰尚強。卯為天地辟。陰陽分。所以二經(jīng)同王。其病之解。由此而終始也。然則三陽之王時九。各不相襲。三陰之王時五。太陰與少陰同子丑。少陰與厥陰同丑寅。何也。曰。

  陽行健。其道長。故不相及。陰行純。其道促。故皆相躡也。

 ?。ㄋ模┴赎幉???视嬎摺I偕倥c之。愈。

  厥陰屬木。木生于水。欲飲水。求生也。少少與。潤之也。愈。木得潤則生也。

 ?。ㄎ澹┲T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四逆見少陰篇。厥見下。蓋厥為四逆之極。陰陽既不相順接。下則必至于脫絕。故禁勿用也。

 ?。﹤}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反。音板。應。平聲。反。猶左也。言不順于道也。黃芩湯。寒藥也。徹。亦除也。應。亦當也。反能食者。胃欲絕。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謂萬物無土不生也。

 ?。ㄆ撸﹤及l(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譃槌?。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直醽怼3龆鴱腿ヒ?。后三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

  食以之食。與飼同。索。當作素。數(shù)。音朔。食。以飼之也。素。常也。謂以素常所食之餅餌飼之。以頤其情也。一說無肉曰素。謂不令犯食禁也。不發(fā)熱。言所食之餅化消而無患。故曰知胃氣尚在也。暴熱。謂厥而猛然得熱。見陽回之意也。故曰其熱續(xù)在。期之旦日夜半愈也。旦日。

  明日平旦。朝而陽長之時也。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所以然者。以下至夜半愈。乃反復申明上文之意。數(shù)以候熱。癰膿者。厥陰主血。血熱持久。則壅瘀。壅瘀則腐化。故可必也。

  (八)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先厥。起于陰也。后發(fā)熱。陽勝也。見厥。謂復厥也。

 ?。ň牛﹤蓉省:蟀l(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承上條而言。汗出。咽中痛。陽勝而熱上行也。濕則痹。咽中痛而曰痹者。痰亦濕也。厥以得濕為陽回。故發(fā)熱雖無汗。而利亦必自止。便膿血。亦協(xié)熱也。

 ?。ㄊ﹤欢罩了奈迦铡6收?。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

  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

  應。平聲。厥者必發(fā)熱。寒極而熱復也。前熱者。后必厥。陽極而內(nèi)陷也。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以大概言也。厥應下之。謂邪在里也??趥麪€赤。厥陰之脈。上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nèi)。所以誤汗則熱散亂。而唇口傷也。

 ?。ㄊ唬﹤?。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厥五日。熱亦五日。陰陽勝復無偏也。當復厥不厥。陽氣勝也。陽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ㄊ┓藏收?。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此揭厥而明其義。以申其狀。案脈經(jīng)流注。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

  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然則手之三陰。與手之三陽。相接于手。

  足之三陰。與足之三陽。相接于足。陰主寒。陽主熱。故陽氣內(nèi)陷。不與陰氣相順接。則手足厥冷也。然手足為四肢。王之者脾也。脾為陰。陽不與陰相順接。而手足逆冷。又可知也。

 ?。ㄊ﹤}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為蛔厥也?;棕收?。

  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咨先腚酢9薀?。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枚)蜀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黃柏(六兩)人參(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

  滑物。臭食等。

  脈微而厥。統(tǒng)言之也。膚冷。言不獨手足。以見陽氣內(nèi)陷。與上文互意也。躁無暫安時。言熱深且極也。臟厥。言非在經(jīng)。皆互詞也。寒。言尚未變熱也。桂枝姜附。細辛蜀椒。勝寒而退陰也。

  人參固氣。當歸和血。除煩而止嘔也。烏梅之酸。連柏之苦。安蛔使之靜也。蓋蛔之為物。類有情識。聞酸則伏。得苦則安。利本濕熱。所以滯下。得苦則泄。惟酸能收。故雖曰治蛔。

  而下利膿血。可通主也。

 ?。ㄊ模﹤疅嵘儇饰?。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shù)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熱少厥微。邪淺也。所以手足不冷。而但指頭寒。默默。謂無言也。不欲食。厥陰之脈挾胃也。煩躁則內(nèi)熱。故以小便利。色白。為熱除也。欲食。邪退而胃回也。厥而嘔。胸脅煩滿者。

  厥陰脈。挾胃。貫膈。布脅肋也。便血。肝不納也。

 ?。ㄊ澹﹤l(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后必便膿血。

  邪在表則熱。入里則厥。厥少則邪散。熱多則正復。故病為當愈也。熱不除至末。與上條末三句互相發(fā)明。

 ?。ㄊ﹤仕娜铡岱慈?。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此反上條而言。進。謂加重也。

 ?。ㄊ撸﹤呷?。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灸。所以通陽也。陽不回。故于法主死也。

  (十八)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腎主躁。不得臥。臟氣絕也。

 ?。ㄊ牛﹤l(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此與上條大意同。

 ?。ǘ┌l(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七日而下利。陽不復而里虛也。

  (二十一)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發(fā)熱而利。里虛邪入也。故曰有陰。汗出不止。表陽外絕也。故曰無陽。

 ?。ǘ┎≌呤肿阖世?。言我不結(jié)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jié)在膀胱關元也。

  關元在臍下三寸。為小腸募。故小腹?jié)M。按之痛。不上結(jié)于胸。陽虛也。下結(jié)于膀胱關元者。

  陰寒勝。故曰冷結(jié)也。

 ?。ǘ﹤辶?。不結(jié)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濡。音軟。亡。與無通。腹濡。邪在經(jīng)而里陰虛也。脈者血之府。脈虛。故知無血也。血亦陰。下之死者。重亡其陰也。

  (二十四)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删闹?br />
  促。謂短促。陽氣內(nèi)陷而脈不至。故厥逆也。灸。通陽也。

 ?。ǘ澹﹤}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以候熱。然而厥者。熱本寒因。故曰里有熱也。與太陽下編第十三條。文相反而意則同。

  互相發(fā)明者也。故治同而方見彼。

 ?。ǘ┦肿阖屎C}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二兩)通草(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寒。與逆同。本陽氣內(nèi)陷也。細則為虛。陰血不足也。當歸芍藥。養(yǎng)血而收陰。通草細辛。

  行脈而通閉。桂枝辛甘。助陽而固表。甘草大棗。健脾以補胃。夫心主血。當歸補其心。而芍藥以收之。肝納血。甘草緩其肝。而細辛以潤之。脾統(tǒng)血。大棗益其脾。而甘草以和之。然血隨氣行。桂枝衛(wèi)陽。氣固則血和也。

  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于前湯方內(nèi)。加吳茱萸半升。生姜三兩。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一本。水酒各四升。)久寒。謂宿昔素常臟腑有沉寒也。吳茱萸溫臟以散寒也。生姜者。佐棗以和陰陽也。

  (二十七)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陽虛而表不固也。熱不去。言邪不除也。內(nèi)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屬不利也。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亡陽。而陰寒內(nèi)甚也。四逆湯。溫以散寒?;仃柖鴶恳赫咭?。方見太陽下編。

  (二十八)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與上同而較輕。故治同。

  (二十九)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

  必作利也。

  漬。資四切。金匱曰。水停心下。甚者則悸。然則悸為水甚。而厥則寒甚也。寒無象而水有質(zhì)。水去則寒消。入胃者。水能滲土也。方見太陽下編。

 ?。ㄈ﹤呷?。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碎綿裹)白術(六銖)干姜(六銖)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唾。吐臥切。下部脈不至者。邪乘下后。里虛深入。而陽內(nèi)陷也。咽喉不利者。厥陰之脈。

  貫膈。上注肺。循喉嚨之后也。唾膿血者。肺金燥而痿也。難治者。表里雜亂而不清。陰陽暌而不相順接也。夫邪深入而陽內(nèi)陷。

  寸脈沉而遲也。故用麻黃升麻升舉以發(fā)之。手足厥逆。而下部脈不至也。故用當歸姜桂溫潤以達之。

  然芍藥斂津液。而甘草以和之。咽喉可利也。葳蕤門冬以潤肺。而黃芩知母以除熱。膿血可止也。

  術能燥土。茯苓滲濕。泄利可愈也。石膏有徹熱之功。所以為斡旋諸佐使而妙其用焉。

 ?。ㄈ唬﹤奈迦?。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中痛。厥陰之脈。抵小腹挾胃也。轉(zhuǎn)氣下趣者。里虛不能守。而寒邪下迫也。

  (三十二)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申上條而致戒。此條汗出。與上條汗出不同。上條以自出言。此以攻之則出言。上言已然者。

  此言未然者。脹滿可必者。汗法。則亡陽而陰獨治也。

  (三十三)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故曰里寒。陰不守也。外熱。故汗出。陽不固也。通脈四逆。救表里。通血氣。而復陰陽也。

 ?。ㄈ模┫吕8姑洕M。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此承上而申致用治之次序。腹脹滿。里虛也。故溫之。身體疼痛。表實也。故攻之。惟虛也。

  故必先之。惟其實。故可后焉。四逆湯方。見太陽下編。上皆同。桂枝湯方。見太陽上編。

  (三十五)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既下利而曰有燥屎。何也。胃熱則屎燥。若服湯不能和胃。則徒利津液。其燥屎固自若。所以譫語也。宜小承氣者。厥陰易于下也。方見陽明篇。

 ?。ㄈ┫吕蟾鼰?。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zhuǎn)甚也。虛煩并方。見太陽中篇。

 ?。ㄈ撸﹤吕?。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實。言邪勝也。

 ?。ㄈ耍┫吕形岫?。脈弱者。令自愈。

  微熱。陽漸回也??蕛?nèi)燥未復也。弱。邪退也。令自愈。言不須治也。

 ?。ㄈ牛┫吕C}數(shù)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清。與圊通。脈數(shù)。與上文微熱互相發(fā)明。清。猶言便膿血也。

 ?。ㄋ氖┫吕?。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此與上二條互相發(fā)明。汗出。亦陽回氣徹也。緊。寒未除也。

 ?。ㄋ氖唬┫吕C}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諸陽聚于面。少赤。亦陽回也。故曰戴陽。郁冒。作汗也。微厥。邪正爭也。下虛指利而言也。

  (四十二)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喘。言息短而聲不續(xù)。陽氣衰絕也。

  (四十三)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音碎。時。周時也。此與上條互相發(fā)明。

  (四十四)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清。與圊同。寸反浮數(shù)者。熱轉(zhuǎn)上逆也。尺中自澀者。熱壅而血瘀也。

 ?。ㄋ氖澹┫吕C}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

  不死。

  下重。謂滯下也。大則病進。微弱者邪氣衰也。

  (四十六)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去須)黃柏(三兩去皮)秦皮(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此申上條而出其治。白頭翁。逐血以療癖。秦皮。洗肝而散熱。黃連。調(diào)胃而濃腸。黃柏者。

  除熱而止泄也。

 ?。ㄋ氖撸┫吕?。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有熱。謂亡津液而內(nèi)燥。所以欲飲水也。方同上。

 ?。ㄋ氖耍└蓢I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厥陰之脈。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故靈樞曰。是肝所生病者。腹?jié)M嘔逆。然則厥陰之邪。循經(jīng)而上逆。故其證見如此。方見陽明篇。

 ?。ㄋ氖牛﹪I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或為有嘔。故通其治。

 ?。ㄎ迨﹪I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雖似邪衰。而小便復利。則是里屬虛寒也。故曰見厥者難治。以身有微熱也。故雖厥。

  可以四逆湯得救其陽之復。

  (五十一)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肝脈。其支者上注肺。肝主血。善嘔。血熱瘀。與肺痿者。皆為癰而嘔膿。不可治者。謂膿當嘔。與邪逆而嘔者不同也。

 ?。ㄎ迨﹤咀院?。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干姜(三兩去皮)黃連(三兩去須)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寒格。謂藥寒致成格拒也。干姜人參。正治以遏其吐。黃連黃芩。反佐以通其格。

 ?。ㄎ迨﹤笸麓笙轮O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fā)其汗。

  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上條以藥吐下言。此以水發(fā)汗言。亦互明之意。

 ?。ㄎ迨模﹤畤偠?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承上條而言。腹?jié)M。即寒生脹也。前后。謂二便也。三條疑太陽中篇錯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