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六

傷寒論條辨 作者:


  [卷之六]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并治第九
  凡二十條方三

  此皆舊本錯雜亂出。今分類為篇。

 ?。ㄒ唬┨柌?。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fā)熱。溫亦陽。故熱亦即發(fā)也。渴。熱傷血也。不惡寒。無陰寒之讎也。溫。春令之氣也。

  氣之于時?;騽t未應至而至?;騽t應至未至而不齊。故冬夏雖有溫。要必以春為正。是故必也證候顯見有如此者。始可以言是觸犯于溫而病也。此揭溫病之名實。而不出其治者。論溫以辨明傷寒。故不之及也。說者以為有論無治而不自滿。吁。烏足與論經(jīng)之大旨哉。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鼾音旱。溲。音小。癇。音閑。螈。音熾。。音蹤。灼熱謂熱轉(zhuǎn)加甚也。風溫。謂觸犯于溫而有風也。陰陽俱浮。太陽本浮而風溫皆陽。故上下皆見浮也。自汗出。亦衛(wèi)受傷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擁則氣昏。熱甚則氣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陽主膀胱而風溫皆陽。下則反攻陰。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氣傷也。直視者。太陽之筋。支者為目上綱。故不轉(zhuǎn)睛而上竄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稹>撵?。之類也。微。言攻之微。則變亦微。發(fā)黃者。

  火熱則土燥。故其色外奪也。劇。言攻之劇。則變亦劇。如驚癇時螈者。火甚熱極而生風也。

  熏。亦火劫也。一逆。言乍誤也。尚引日。言猶可以俄延。再逆。言復誤也。促命期。言夭枉人之天年。其致警之意深矣。

 ?。ǘ┬巫鱾?。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

  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猶曰似傷寒。指上條而申言之也。不弦緊。謂非傷寒也。弱即風性柔緩之謂。譫語者?;鹕鮿t土燥也。弱者發(fā)熱。蓋引素問諸弱發(fā)熱。以明上文之必渴也。解之。言脈既屬浮則當以法解之。訣人用治之大意也。

 ?。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此又承上條而申致戒警之意。實。謂脈浮熱甚。為邪氣勝則實。咽燥者。腎為膀胱之合。其脈之直者。入肺中。循喉嚨舌本也。唾血者?;鹦匝咨?。血因之而妄逆也。以上皆言溫。

 ?。ㄋ模┎∪绻鹬ψC。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

  取汁。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爪蒂散。

  如桂枝證。言大約似中風也。頭不痛。項不強。言太陽經(jīng)中無外入之風邪。以明非中風也。

  寸候身半以上。微浮。邪自內(nèi)出也。胸中痞硬痰涎塞膈也。氣上沖咽喉者。痰涌上逆?;蛑^喉中聲如曳鋸是也。寒以痰言。痰。內(nèi)證也。內(nèi)者為虛。故曰寒也。是病也想當先仲景命名時。命名者。蓋不過按素問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而亦呼為中風。豈意后世足以奪本經(jīng)之中風相亂而相誤哉。經(jīng)革其名。而以病如桂枝證揭之。誠萬世辨明中風似是而非之至教也。

  易吐實風寒之梔子豉而以瓜蒂散者。瓜蒂苦寒。能吐頑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涌風涎而逐水。

  香豉能起信而潮汐。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則又承載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也。然而又曰虛家不可與何也。是又一說也。此風此寒。雖人身之虛象。而痰涎顧非胸中之實物邪。然則虛家者不言痰可乎。噫。本氣自病之。東垣不作。難乎可與同論此也。休哉。

 ?。ㄎ澹┎』加泻桶l(fā)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承上文而言。復。反也。言誤也。誤汗則徒亡津液。胃中空虛。故曰冷也。胃虛則蛔失其所養(yǎng)而悖亂。故吐出可必。此乃申致上文不可發(fā)汗。以嚴戒慎之意。當作一條。舊本出在兩篇。數(shù)拘有定。今一之則目不合舊數(shù)。故但移就相次。存二以仍舊計。凡如此者。讀者自會可也。

  (六)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似涉于厥陰傷寒也。乍。忽也。言非厥陰傷寒。乃虛寒之邪自內(nèi)而作。

  故曰。邪結(jié)在胸中。邪亦以痰言。所以胸中滿而煩也。饑不能食者。痰涎涌上。逆而塞膈。氣窒而食不通也。病在胸中。乃承上起下之句。吐宜瓜蒂散。而與前條同者。虛風虛寒雖殊。而痰之所以為邪則一也。然前條虛風生痰。即俚俗所謂中風。而此條虛寒痰癥。即諸家方書。所謂四證類傷寒。而痰居其一者是也。經(jīng)皆揭之而不明者。想當時皆不過以中風傷寒為通稱。經(jīng)以虛風之風。非風寒之風也。故不曰風痰。而曰胸寒。寒。以虛寒之寒。與風寒之寒不同也。故不曰寒痰。

  而曰邪在胸中。但詳其痰之狀而革其名。正其義。以出其治。其所以為曉寤天下后世也。亦已至矣。何天下后世卒深沉昏惑。而反多口于經(jīng)。甚者則直詆桂枝湯為偶中。于今之末世。誣之為不可用。群然沒其所謂中風之病名。

  而懵其病于不知。顛倒其傷寒之經(jīng)旨于分崩離析。使故習之弊今尚然。噫。陋俗之難化。愚夫之難曉。一至是邪。宜乎后之人。年不古若。而日陷于促也。冤哉。

  (七)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衣者。寒在皮膚。

  熱在骨髓也。

  此揭五合表里之為病而分曉之。所以勉人當求病于的之意。皮膚。五合之表也。骨髓。五合之里也。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表實里虛也。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者。表虛里實也。然此以臟腑不預而言耳。合臟腑而統(tǒng)言之。則皆表而無里之可稱也。學人不可不究。

  表熱里寒者。脈雖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陰證亦有發(fā)熱者。此表熱也。

  表寒里熱者。脈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陰惡寒而。此表寒也。時時自煩。不欲濃衣。此里熱也。

  此承上文而詳釋之之意。所以陰證亦有發(fā)熱者之上。疑有脫落。

 ?。ò耍┎?。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馮脈不馮證之大旨。方見太陽下。

  (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白散方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黑研如泥)上件二味為末。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一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之。洗之。益令熱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心艮切。在陽。謂表未罷熱未除也。。噴之也。灌。溉之也。被。蒙也。言邪蒙冒于灌之水。郁閉而不散。熱煩惱益甚也。粟起。言膚上粒起如粟。水寒郁留于表而然也。意欲得水而不渴者。邪熱雖甚。反為水寒所制也。文蛤。即海蛤之有文理者。咸寒走腎而利水。以之獨專任者。蓋取督腎而行水也。不瘥者。水雖內(nèi)漬。猶有外被者。故用五苓散。內(nèi)以消之。外以散之。而兩解也。寒以飲言。飲本塞也。又得水寒。兩寒搏結(jié)而實于胸中。故謂無熱證也。小陷胸湯。固小結(jié)胸之主治。然白散者。桔梗貝母。能消飲而開膈。巴豆辛溫。能散寒而逐水。所以寒結(jié)或重。而小陷胸不能解者。則此又可服也。小陷胸湯方。見太陽中。

 ?。ㄊ┎』?。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臟無他病。里氣和也。時以暫言。謂或時則然。或時不然也。衛(wèi)氣不和。表不固也。先其時。

  言于未發(fā)熱之先也。方見太陽上。

 ?。ㄊ唬┎〕W院钩稣摺4藶闃s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此與上條同。上以暫言。此以常者。謂無時不然也。上言臟。臟為陰而主里。此言榮。榮亦陰而主里。衛(wèi)亦外。皆變文之互詞。蓋上條以暫言。故其詞略。此以常言。故其詞詳。兩相互發(fā)。

  義不殊也。然皆發(fā)汗。而此不言先其時者。以常故。無先后之可言也。

 ?。ㄊ┎』济}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fā)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也。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數(shù)為客熱以下。乃反復詳明上文之義??蜔嵋孕皻庋浴L摾湟哉龤庋?。

 ?。ㄊ┪?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饸怆m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shù)。虛熱也。故戒慎不可灸。逐。亦追也。實。謂熱也。血散脈中。言追逐之余。必至迫血。血為榮而行脈中。故謂散于脈中也?;饸怆m微以下。甚言追逐之害大。蓋骨賴血以濡。既失其所濡必枯而焦。筋賴血以榮。既亡以為榮。必衰而傷。殘伐其本源故也。以此示人。而近來人之以火灸陰虛發(fā)熱者猶比比焉。竊見其無有不焦骨傷筋而斃者。吁。是豈正命哉。可哀也已。

  (十四)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煩熱。太陽也。故脈浮虛而宜汗散。如瘧狀。謂熱之往來。猶瘧之作輟有時而不爽也。晡。

  日加申。陽明之王時也。故脈實而宜下解。

  (十五)未持脈時。病患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

  此訣人推測病情之大法。

 ?。ㄊ┎』疾淮蟊阄辶?。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患。謂凡有病之人。證犯有如此者。則皆當如此而治之之謂。非獨以風寒之病為言而已也。

  此訣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

 ?。ㄊ撸┎』夹”悴焕?。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有乍難乍易也。時有微熱。陽明潮作也。喘冒不能臥。胃不和也。故曰有燥屎。方見陽明篇。下同。

  (十八)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腹?jié)M痛。則胃實可診。故曰有燥屎。以上三條。皆訣人當下之大法。

  (十九)本發(fā)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復。與覆同。古字通用。復。亦反也。猶言誤也。與下文反汗之反同意。蓋兩比而互相發(fā)明。

  以訣人汗下之大法。

 ?。ǘ┓膊?。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陰陽以脈言。而二便在其中。兩者和。則血氣無相勝負可知。故自愈可必。此訣人持診之大要。

  [卷之六]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

  凡九條方三

  (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霍。吐也。亂。雜亂也。靈樞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干。亂于腸胃則為霍亂是也。

 ?。ǘ﹩栐弧2?。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

  又利止。更復發(fā)熱也。

  發(fā)熱。頭病。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nèi)傷也。上以病名求病癥。此以病證實病名。反覆詳明之意。

  (三)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轉(zhuǎn)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

  轉(zhuǎn)。失。皆見陽明篇。本。根原也。言根因原起自霍亂也。本嘔意同。

  下利后。盒飯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jīng)中。頗能食。過一經(jīng)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申上文末節(jié)而言其詳。

 ?。ㄋ模┗魜y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參(三兩)白術(shù)(三兩)甘草(三兩)干姜(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

  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申上文而出其治。熱多欲飲水者。陽邪勝也。寒多不用水者。陰邪勝也。五苓散者。水行則熱泄。是亦兩解之謂也。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術(shù)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熱。散寒也。五苓散方見太陽上。

  加減法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四兩。(腎氣動。欲作奔豚也。去術(shù)腎惡燥也。加桂。

  以其能伐腎邪而泄奔豚。然非枝也。)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吐。氣逆也。術(shù)能壅氣。

  故去之。姜能散氣。所以為嘔吐之圣藥也。)下多者。還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二兩。(下多。濕勝也。復用術(shù)。術(shù)能燥濕。濕燥則下斷也。悸以飲水過度言。水停之故也。加茯苓。水行則悸愈也。)渴欲得水者。加術(shù)。足前成四兩半。(渴。脾虛也。加術(shù)。緩脾也。)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里虛也。加人參。補中也。)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寒以不用水之甚者言。干姜辛熱而能散寒。非稱權(quán)。則不可也。)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氣滯則腹?jié)M。術(shù)甘而壅。故去之。附子辛溫。故加之。飲熱粥。亦助藥力也。自溫。亦取微欲似汗之意。勿發(fā)揭衣被。防重感也。案此。用術(shù)。去術(shù)。術(shù)上皆無白字。何哉。蓋由文次句中。上無空隙。故雖有狂妄。竟不能于此加毫末。而經(jīng)之真原昭然猶存。則他術(shù)之有白。出于偽妄。不待言而明矣。然于偽妄之疏愚。亦可以見也。君子察微。

  觀人于其所忽。信哉。)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虛也。

  消息。猶言斟酌也。桂枝湯固衛(wèi)以和表者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五)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陰虛也。汗出。發(fā)熱。惡寒。表陽衰也。四逆湯。表里合救之劑也。方見太陽下。下同。

  (六)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此與上條大同小異而義同。故治亦同。

  (七)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于四逆湯方內(nèi)加豬膽汁半合。余根據(jù)四逆湯法。

  已。止也。下。即利也。斷。絕也。此總上文言吐利兩皆止絕。而又以其余證之不解者。更出以治也。不解之證者。陽極虛。陰極甚。脾氣亦衰微也。然極則劇矣。通脈四逆加豬膽汁者。與少陰白通同一反佐以疏。劇則正治反格拒之意也。

  (八)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于四逆湯方內(nèi)。加人參一兩。余根據(jù)四逆湯法。

  亡血。津液竭也。人參。能生津也。

 ?。ň牛┩吕?。發(fā)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此與下編末條。詳略不一。而義則同。亦互意也。

  [卷之六]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脈證并治第十一

  凡七條方四

 ?。ㄒ唬﹤庩栆字疄椴 F淙松眢w重。少氣。少腹里急?;蛞幹芯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散主之。

  燒散方上取婦人中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當燒灰。

  少腹之少。去聲。傷寒。包中風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ハ鄵Q易而為病也。身體重。少氣。真元虧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者。所易之氣內(nèi)攻也。熱上沖胸。頭不欲舉。眼中生花者。虛陽生熱而上蒸也。膝脛拘急者。脈亂而筋傷也。當近隱處。陰陽二氣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歸本也。

 ?。ǘ┐蟛○髣趶驼?。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

  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勞。強力房勞。復。重復作病。蓋大邪初退。血氣新虛。作強勞傷。

  虛而生熱。猶之病復發(fā)。非實發(fā)初病也。枳實寬中破結(jié)。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能解虛勞之熱。清漿則又梔子之監(jiān)制。故協(xié)三物之苦寒。同主勞傷之復熱。而與發(fā)初病之實熱不同倫也。宿食。陳宿之積食也。食能生熱。故須去之。大黃者去陳以致新也。

  (三)傷寒瘥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后不謹。調(diào)理小復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也。脈沉。飲食失節(jié)也。

 ?。ㄋ模┐蟛○蟆难韵掠兴畾庹?。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澤瀉栝蔞根蜀漆(洗去腳)葶藶(熬)商陸根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水氣。肌肉腫滿而虛浮。蓋瘥后新虛。土未強而水無制也。從腫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

  勢之初起。故雖泛濫未至于橫溢也。牡蠣澤瀉海藻。咸以走腎。腎強則水行。葶藶商陸根??嘁岳麧瘛袢t腫沒。蜀漆辛而能散。故為諸品之佐也。栝蔞根苦能徹熱。本乃蜀漆之使也。

 ?。ㄎ澹┐蟛○蟆O餐?。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唾。口液也。寒以飲言。不了了。謂無已時也。方見前。

 ?。﹤夂?。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氣。謂短氣不足以息也。氣逆欲吐。飲作惡阻也。蓋寒傷形。

  故寒解則肌肉消削而羸瘦。熱傷氣。故熱退則氣衰耗而不足。病后虛羸。脾胃未強。飲食難化。

  則痰易生。痰涌氣逆。故欲吐也。竹葉清熱。麥冬除煩。人參益氣。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后之補劑。石膏有徹上徹下之功。故能佐諸品而成補益也。

  (七)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

  脈已解。邪悉去而無遺余也。日暮陽明之王時也。強與谷。謂壓其進食也。損。言當節(jié)減之也。蓋飲食節(jié)。則脾胃和。脾胃和。則百體安。此調(diào)理病余之要法也。

  上經(jīng)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蓋仲景氏之遺書。而叔和所詮次之者也。傳謂世稱仲景醫(yī)圣。良以仲景者。集醫(yī)哲之大成。而是書者。正醫(yī)教之大訓也。初學之士。舍是則無以為入道之門。而敦進德之基矣。故夫篤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學焉。則亦庶乎其不瘥。而于人亦不致誤。馴是以往。誠能至于仁熟義精。道久化成。不但人無枉命。而己亦無慚德。則帝伯之堂可升。

  有農(nóng)之神可繼。豈不偉哉。

 ?。ㄈ倬攀哒摺=褚屏鶙l在第十五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