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散見太陽少陽少陰等篇。今集于此)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ㄖ腥ヂ?。成注云。太陽病三日中。曾經發(fā)汗吐下溫針。虛其正氣。病仍不解者。謂之壞病。言治不對證。為醫(yī)所壞也。
桂枝不中與者。以其初。本系太陽。中風乃桂枝湯證。至此則其病已壞。桂枝湯不中與也。更當審其脈證。知犯何逆。
隨其逆而救之。愚按此條論。仲景無救逆之法。補亡論亦不言及。惟準繩云。逆者謂汗下皆不順于理也。隨證治之者。
即仲景原論中云汗后病不解。及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某湯主之類是也。后條辯又云有如汗后亡陽動經渴躁譫語。下后虛煩結胸痞氣。吐后內煩腹脹滿。溫針后吐衄驚狂之類。變證多端。治非一法。仲景恐人以桂枝湯證誤治。仍執(zhí)定一桂枝湯。故令醫(yī)人舍湯辯脈。另尋一看證之活法耳。學人須以意會之。)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盒飯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
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此為欲解也。也字當在故字之下。太陽病止二日。邪猶在表。不當躁而反躁者。此必是大青龍湯證。故無汗成注云。躁者。熱氣行于里也。醫(yī)人不知。反用火熨其背。強發(fā)其汗使之大出?;馃嶂啊R蚨胛?。胃中之水告竭。陰不勝陽。其發(fā)躁煩譫語之證必矣。至十余日。正氣漸復。陰與陽爭。故作振戰(zhàn)悚栗之候。自下利者?;鹦坝纱竽c而得泄。此為欲自解也。其有不自解者。必在前所熨之汗從腰以下未出。成注云。此為津液虛。不得下通。故欲小便并不得也。津液既虛?;鹦吧夏妗F鋭莶晃┰隉┒丛鰢I。欲失溲者。此是形容不得小便之狀。足下惡風者。腰以下無汗風邪猶郁于下部。故惡風也。大便硬者。胃中水竭之故。此非津液偏滲。故小盒飯數。而反不數。及不多也。凡此者。實由大便硬。不自下利。皆未解證也。法宜用藥以通其大便。大便已則火邪自泄。陰氣得復而上升。頭必卓然而反空痛。陽氣得伸而下降。足不惡風而其心必熱。此是谷氣下流故也。谷氣者。食氣也。食氣下流。則胃中輸轉?;鹦敖匀ザ〖从?。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膳c白虎加人參湯。五苓散。調胃承氣湯郭白云云。推常氏之意。謂火氣入胃。胃中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參湯解之。然須無表證??曙嬎???煞P”悴焕?。固當用五苓散。然亦必渴飲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調胃承氣湯。亦必小便不利。譫語仍在者。然后可服。
又云。此條論。于諸證未生時。必須先去火邪。宜救逆湯。愚以人參白虎湯猶可用。五苓散斷不可用。此系胃中水竭。
津液燥。故欲小便不得。非小便不行也。大便硬。雖小便不數亦系火熱燥證。其用調胃承氣湯。不若以麻仁丸代之至于救逆湯。與上條證不合。不必用也。)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虿淮蟊?。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
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陽中風。此必是桂枝湯證。醫(yī)人誤以火劫強發(fā)其汗。邪風加以火熱。以致血氣流溢。
失其常行之度。風陽也?;鹨嚓栆?。兩陽相熏灼。邪熱搏于外。則肌肉受傷。脾主肌肉而屬土。故身發(fā)黃邪熱搏于陽明之經。為陽盛。陽盛則火升。故欲衄。邪熱搏于太陽之府。為陰虛。陰虛則水涸。故小便難。水火者。人身之陰陽。實則氣與血也。偏勝者。勢必至于交病。故云陰陽俱虛竭也。陰陽俱虛。則前之流溢者。至此而衰耗。身體焉得不枯燥也。
成注云。三陽經絡至頸。三陰至胸中而還。劑。分也。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者。邪熱炎上。搏陽而不搏于陰也。腹?jié)M微喘者。邪熱內郁也。口干咽爛者。邪熱上熏也?;虿淮蟊阏?。邪熱耗其津液也。久則胃中燥熱。必發(fā)譫語。甚者。至噦。
則邪熱氣逆。為病更深矣。四肢者。諸陽之本。邪熱亢盛則手足擾亂。甚至捻衣而摸床矣。后條辯云。以上諸證。無非邪風火熱。逆亂其氣血。一至于此。乃真陰立亡之象。此際欲治風。則火勢蒸騰。欲治火。則風勢壅遏。惟有利小便一法。使小便利。庶幾火邪得泄。津液得通。其人病猶可治也。諸家注皆言小便自利。夫上文既云。小便難豈有病劇而反自利之理。必須用藥以探之。其人小便利。猶為可治之證。如其不利。雖治之恐無效矣。此實仲景言外之意。按此條論。
仲景無治法。愚意云。但當利其小便。宜豬苓湯。初亡論云。與五苓散??痔锝蛞?。不宜用也。又云救逆。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亦非對證之藥。又云。發(fā)黃者宜茵陳蒿湯。愚以此非胃實。有瘀濕。乃干黃也。上藥非所宜用。
又云。不大便。宜大承氣湯。愚以此非。胃實譫語乃燥熱神志昏亂。故手足為之躁擾也。上藥更非所宜。但當從小便中導去其熱。而諸證悉平。)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傷寒脈浮者。
是傷寒見風脈也。風脈既見。其為表虛可知。醫(yī)人誤以火迫劫之。汗乃大出而亡其陽。成注云。汗者。心之液。亡陽。
則心氣虛。心惡熱?;鹦皟绕葎t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湯名救逆者。以驚狂不安。皆逆證也。)
[卷之十二\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成注云。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表邪。去芍藥。以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也?;鹦板e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本草云。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屬是也。
琥按成注。猶未盡仲景制方之義。夫亡陽者。汗必多。汗為血液。何不用芍藥以和營。以方中已有牡蠣之咸寒。龍骨之收澀。而芍藥可不用也。且也。牡蠣龍骨。兼能勝火熱之氣而鎮(zhèn)驚狂。其加蜀漆者。必病患素有痰熱結于胸膈。至此復挾火邪錯逆。故用蜀漆之辛以散之也。否則亡陽證。而用此暴悍之劑。大非所宜。又桂枝湯中生姜一味。亦太辛散。
雖有寒邪。宜稍減用之。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愚疑以發(fā)熱二字。當在渴字之前。形作傷寒。言病患之形。似太陽傷寒。頭項強痛。惡寒而無汗矣。及診其脈。不弦緊而反弱。弱者。風脈也。
風為陽。其人必發(fā)熱而渴。誤被火劫汗雖不出風火相合。熱搏于胃。胃中躁煩。必至譫語。然此譫語者。非胃實。不可下也。還診其脈。而弱中帶浮。邪乃在表。解之之法。當用藥使汗出而愈。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輒用救逆湯。
誤矣。愚意云。宜大青龍湯。更加涼藥主之。)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同圊廁也。成注云。此為火邪迫血而下行者也。太陽病。本無汗。此麻黃湯證也。醫(yī)人誤以火熏迫之。究不得汗。則熱無從出。火邪入胃。以故發(fā)躁而不寧也。寒傷營而汗又為血液。到經不解者。太陽到六七日。為傳經已盡。邪仍不解。則胃中所郁火熱之邪。將迫血下行而如圊矣。
此名為火邪者。是申明圊血之故。實由火邪所迫而然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筛鶕熬饶鏈?。黃芩芍藥湯。愚以黃芩芍藥湯。庶幾猶可救逆湯。還宜加減用之。)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而火動。必咽燥唾血。(成注云。此火邪迫血。而上行者也。脈浮熱甚。
乃風邪盛于表。此為表實。灸法多補。病惟虛寒者。宜之。今者表有風熱而反灸。是以實作虛治也。邪因火動。內搏于胃。故咽燥而唾血。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筛鶕熬饶鏈?。誤矣。愚意云宜犀角地黃湯。)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饸怆m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微而數。此必是風寒之后。陰虛而熱未除也。虛寒可灸。虛熱慎不可灸。若反灸之。則熱因火入。相搏為邪。上攻則為煩為逆。且陰本虛也。更追以火。使虛者愈虛。熱本實也。更逐以火。使實者愈實。陰主營血而行于脈中。當追逐之余。
脈中已無血聚。故曰散也。艾火之氣雖微。其內攻之力能焦骨傷筋。所以然者。蓋由血散而難復故也。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筛鶕熬饶鏈F溆泻拐摺R斯鹬Σ窈鷾抟远闩c病未合。另宜斟酌用藥。)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者。邪居于表。故宜以汗解之。醫(yī)人誤以火灸之。邪因火迫。無外出之路而愈盛。邪盛。則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何也。蓋汗者。濕熱之氣也。
今者。邪因火迫。汗不出而熱甚劇。則濕氣下流而成痹矣。此名火逆者。言此亦由火氣所逆而使然也。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郭白云云。宜少與救逆湯。愚意云。雖宜救逆。亦宜兼痹治之。)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此承上文脈浮而言。成注云。煩熱也。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愚按此條。是言未灸之先。有不用藥。汗自出而解者。則知上條病。為汗已將出。用火遏其出路。故致濕熱之氣下流。而成重痹之候。又按補亡論。以此條與上條合為一條甚通。)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病至用燒針發(fā)汗。此必是太陽傷寒證也。仲景法。宜用麻黃湯以汗之。今醫(yī)誤用燒針。以令其汗。太陽初得病。為寒氣在表。故其寒邪。即從針孔處。反入于里。在外。則肉腫起如核而色赤。在內必發(fā)奔豚。其氣從少腹直上沖心也。蓋太陽為寒水之經。腎即為寒水之藏。臟腑相合。經病用針。故引寒邪之氣。內入于藏也。成注云先灸核上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
[卷之十二\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桂枝湯
(已見前第三卷太陽上編)更加桂(二兩)金匱方共成(五兩)琥按桂枝湯。雖系解肌之劑。今者寒邪之氣。內入腎藏而上沖于心。此水來犯火之證。條辯議所加者。當是桂而非枝。此深合仲景之旨。
或問傷寒本系熱病。復加燒針。則上沖之氣。宜從火治。議者不當加桂。余答云。子言甚合鄙意。然此證。須知是太陽病未發(fā)熱之時。誤用燒針開泄腠理。以引寒氣入藏。故與中寒同治。若內有郁熱。則必見煩躁等證矣。設見煩躁等證。理宜從子言。以活法治之。
又按成注云。燒針發(fā)汗則內損陰血。而驚動心氣。愚意以若損陰血而驚動心氣。是為陽盛陰虛。非寒證比矣。此與仲景加桂之意不合。誤極誤極。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火逆下之者。此必是太陽病。誤以火熨其背或以火劫其汗。
病患更加譫語腹?jié)M。起臥不安等證。醫(yī)認以為里實而下之。里氣重虛。又加以燒針之大熱。火邪內迫則生煩躁。條辯云。
此條病逆而又逆。但未變重。故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解火邪。)
[卷之十二\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成注云。辛甘發(fā)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fā)散經中之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琥按上方。即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蠣救逆湯。制小其劑而用之也。火邪迫內。則生煩躁。故用龍骨牡蠣之咸寒甘平。以勝火熱而收斂浮越之氣。蓋煩躁不比驚狂之甚。而其氣亦浮越也。愚以煩躁雖帶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熱。
又火逆既經下之。此陰血受傷。較之救逆湯。宜增芍藥。仲景之方不可執(zhí)也。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太陽傷寒。宜用麻黃湯以發(fā)汗。醫(yī)人誤加溫針。以攻其寒。殊不知寒盛于外。熱郁于內。針用火溫。營血得之。反增其熱。熱氣湊心。必見驚證。驚者。神不寧而時作聳動故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
補亡論常器之云可根據前救逆湯。愚以救逆湯。宜加減用之。)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fā)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y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y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者自汗出。不惡寒但發(fā)熱。是轉陽明證矣。及切其脈。又非陽明之脈。乃細數。見于關上。關主中焦。為脾胃之分。細則為虛。數則為熱。
以醫(yī)誤吐之為過也。尚論篇云。吐中亦有發(fā)散之義。故得自汗出。不惡寒。一二日太陽之邪氣尚淺。吐之者。胃不盡傷。
吐后胃虛。故腹中饑。胃口受傷。故欲食而不能也。三四日。陽明之邪氣漸深吐之者。胃氣全傷。吐后。胃虛大熱。故不喜糜粥之熱。欲食冷食。及冷食朝食。暮則吐出緣陽明之氣。由吐而逆。不能下行。此醫(yī)誤吐之所致胃傷而脾亦受傷也。成注云。胃氣尚在。故云。小逆。言此實由誤吐。一時氣逆使然。非關格大逆之候比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
補亡論常器之云??膳c小半夏湯。小治中湯。亦可。與半夏干姜湯。出金匱方。郭白云。云?;钊藭笮“胂募榆蜍邷?。
半夏生姜湯。皆可選用。愚以上方如治中湯。半夏干姜湯。斷不可用。蓋此證。系胃中虛熱。而非虛寒。成氏原注云。
表寒傳于胃中。胃中虛寒者。大誤。若胃中果系虛寒。則不當見數脈矣。)以上太陽逆證共一十四條(自原論中第三卷集入于此)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按此條。原論上文云。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此承上文尚未吐下而言。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不惟犯少陽三禁。更加溫針。以迫劫之。成注云。
損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發(fā)譫語。柴胡證罷者。謂無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等證也。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謂不當尚認為少陽證。小柴胡湯之外。另宜以活法治之也。愚按此條論仲景無救逆之法。補亡論龐安時云。犯何逆者。犯四種溫病壞候也。郭白云云。溫針譫語。亦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愚以上二家之言。皆以臆見輕擬前圣之旨。蓋仲景云。知犯何逆者。與太陽病壞證云云略同。謂汗吐下溫針四者之治。各有逆證。而醫(yī)人犯之。
非謂四者齊犯也。偶出譫語一條。亦不當強劃溫針所致。強執(zhí)一方以治之。況在當日。仲景必有少陽壞病之條。及救逆之方。今皆亡之耳。學人。設遇少陽壞病。只須證書。以活法治之。)以上少陽逆證一條。(自原論中第五卷集入于此)少陰病??榷吕Wd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此條乃熱邪傳入少陰。誤用火劫而致逆之證。夫曰少陰病。則知其脈微細而但欲寐矣。醫(yī)人不知。誤認以為虛寒。妄加火氣劫之。少陰之支脈別出肺。今以火氣強劫其汗。尚論篇云。熱邪挾火氣。上攻必為咳。下攻必為利。內攻必譫語。此以里。有伏熱。外被火氣逼迫。兩熱相并。勢必致神亂而譫語。小便。必難者。火氣迫其津液。外泄而為汗。內泄而為利。水道枯澀。以故小便難且腎開竅于二陰。少陰水藏被火所迫。以致前陰之水。從后陰而并出。救逆之法。可無方乎。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以救火逆。豬苓湯。五苓散。以通小便。愚以常氏治火逆。不論何經。
皆用救逆湯。焉能與病相合。至其用豬苓湯以通小便。庶幾猶可若五苓散。太辛燥。恐非火逆所宜。)以上少陰逆證一條(自原論中第六卷集入于此)
[卷之十二] 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孫真人云。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血散脈中。傷脈尚可。傷臟。則劇。井益腫。黃汁出。經合外爛。
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醫(yī)所傷也。夫脈數者不可灸。因火為邪。即為煩。因虛逐實。血走脈中?;饸怆m微。內攻有力。
焦骨傷筋。血難復也。應在瀉心。宜瀉心湯(即仲景半夏瀉心湯方也。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琥按上論。即仲景火逆證。而借用仲景瀉心之法也。推千金之意。以心屬火?;鹉妗跒a心。愚以原方中有芩連。固為火逆所宜。若干姜一味。恐太辛熱。不宜用也。
[卷之十二\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張文仲療傷寒八九日不瘥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者方
(活人書云壞傷寒。)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炒)犀角(磅因)黃芩(各二兩)生地黃甘草(一兩)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外臺云此出支太醫(yī)方)琥按仲景云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少陽經病亦然。此云八九日。諸藥不能消。則知汗吐下諸法。皆誤用之而至逆矣。上藥專走陽明兼入厥陰。為清熱滋燥之劑。
龐安時總病論云?;鹦白C。謂醫(yī)。以火于臥床下?;蛑苌碛没鹌冉俸埂;蚍倩蛘`灸。皆屬火邪也。又云。論曰灸久燒針后。證似火劫者。并宜火劫治之。(證似火劫者。謂驚狂煩躁之候見也。)又云。煩躁驚及狂。用六石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通用。病患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黃下利??裼?。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弱。陽浮為風。濡弱為虛浮。虛受風少血發(fā)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yī)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蜔嵋蚧稹6l(fā)怫郁。蒸于肌膚。身目為黃。
小便微難短氣。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蓄結成積。狀如豚肝。當下未下。必亂迷憒。
狂走赴水。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yī)所為輕者得愈。極者不治。
琥按上論。皆因火而致逆之證。仲景治火逆驚狂。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治火逆煩躁證。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今龐氏用六石風引湯。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梢娮C非一候。方不可執(zhí)。此又變通乎。仲景之法者也。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六石風引湯??傉摬惠d。今采金匱方。附之于后。
[卷之十二\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風引湯
本除熱癱癇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英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萃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琥按上方。內有六石。想即是龐氏所用湯也。愚以六石中。止寒水滑石石膏可用。余石皆溫。澀不可用。得毋以本草十劑云。濕可以去枯紫白石英之屬是邪。蓋火逆雖系枯燥之證。恐多用石藥。更加干姜桂枝等。反增其燥。上湯之用。不可執(zhí)也。
[卷之十二\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活人)黑奴丸
治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瞪。身體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
熱在胸中??卩洳荒苎浴閴牟?。傷寒醫(yī)所不治。棄為死人。或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fā)斑。
黃芩(一兩)釜底煤(即百草霜研入一兩)大黃(一兩一分或作二兩)芒硝(一兩)灶突墨(一兩研入)梁上塵(一兩)小麥奴(小麥未成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無此亦得。龐安時云。如無即以小麥炒黑。攤地上出火毒用之一兩)麻黃(去節(jié)泡一二沸焙干秤三兩)上件。搗羅為極細末。爍蜜為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三合。研下一丸。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據前法。再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也。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與之。若小渴者。強與之。翻為禍耳。
琥按上方。即千金麥奴丸也。本止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云云。為壞病?;钊思嬷螘r行熱病及陽毒發(fā)斑耳。愚以此方。用以治火逆證。煩躁驚狂??视嬎?。譫語。大便秘而內外實熱者最神。蓋火逆是受火之余毒。故以釜底煤灶突墨等藥。以從治之也。
準繩載是齋方云。傷寒陰陽二證不明。或投藥錯誤。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后。皆可服。傳者云。千不失一用。
好人參(一兩去蘆薄切)水(一大升)于銀石器內。煎至一盞。以新水沉之。令冷。一服而盡。汗不自他出。只在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應也。妙甚。
蘇韜光云。侍郎方丈。嘗以救數十人。王使君宰清流。日車。申屠行父之子婦。產后病。時疫。一十余日。已成壞病。
偶見問因。勸其服人參一味。遂安。是時未知有此方。偶然暗合耳。
琥按上是齋方。是治壞病中之誤汗吐下。真氣脫而致虛者。服之自神。
?。ㄧ┯职磦雇孪箩樉牡确?。關系非輕。今醫(yī)止知汗下。而吐法與針灸之道。久已不講。然因汗下而致逆者。
亦不少。諸逆之中。惟火為甚。以傷寒本系熱病。復加以火。其逆可知。所以仲景當日。特設救逆湯以治之。其他諸逆。
雖有治法。不云救逆也。至于后賢立論。亦以火逆。諄諄垂訓良有以夫。
(此系仲景原文。散見太陽少陽少陰等篇。今集于此)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ㄖ腥ヂ?。成注云。太陽病三日中。曾經發(fā)汗吐下溫針。虛其正氣。病仍不解者。謂之壞病。言治不對證。為醫(yī)所壞也。
桂枝不中與者。以其初。本系太陽。中風乃桂枝湯證。至此則其病已壞。桂枝湯不中與也。更當審其脈證。知犯何逆。
隨其逆而救之。愚按此條論。仲景無救逆之法。補亡論亦不言及。惟準繩云。逆者謂汗下皆不順于理也。隨證治之者。
即仲景原論中云汗后病不解。及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某湯主之類是也。后條辯又云有如汗后亡陽動經渴躁譫語。下后虛煩結胸痞氣。吐后內煩腹脹滿。溫針后吐衄驚狂之類。變證多端。治非一法。仲景恐人以桂枝湯證誤治。仍執(zhí)定一桂枝湯。故令醫(yī)人舍湯辯脈。另尋一看證之活法耳。學人須以意會之。)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盒飯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
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此為欲解也。也字當在故字之下。太陽病止二日。邪猶在表。不當躁而反躁者。此必是大青龍湯證。故無汗成注云。躁者。熱氣行于里也。醫(yī)人不知。反用火熨其背。強發(fā)其汗使之大出?;馃嶂啊R蚨胛?。胃中之水告竭。陰不勝陽。其發(fā)躁煩譫語之證必矣。至十余日。正氣漸復。陰與陽爭。故作振戰(zhàn)悚栗之候。自下利者?;鹦坝纱竽c而得泄。此為欲自解也。其有不自解者。必在前所熨之汗從腰以下未出。成注云。此為津液虛。不得下通。故欲小便并不得也。津液既虛?;鹦吧夏妗F鋭莶晃┰隉┒丛鰢I。欲失溲者。此是形容不得小便之狀。足下惡風者。腰以下無汗風邪猶郁于下部。故惡風也。大便硬者。胃中水竭之故。此非津液偏滲。故小盒飯數。而反不數。及不多也。凡此者。實由大便硬。不自下利。皆未解證也。法宜用藥以通其大便。大便已則火邪自泄。陰氣得復而上升。頭必卓然而反空痛。陽氣得伸而下降。足不惡風而其心必熱。此是谷氣下流故也。谷氣者。食氣也。食氣下流。則胃中輸轉?;鹦敖匀ザ〖从?。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膳c白虎加人參湯。五苓散。調胃承氣湯郭白云云。推常氏之意。謂火氣入胃。胃中枯燥。故用白虎加人參湯解之。然須無表證??曙嬎???煞P”悴焕?。固當用五苓散。然亦必渴飲水者。宜服。其大便硬者。用調胃承氣湯。亦必小便不利。譫語仍在者。然后可服。
又云。此條論。于諸證未生時。必須先去火邪。宜救逆湯。愚以人參白虎湯猶可用。五苓散斷不可用。此系胃中水竭。
津液燥。故欲小便不得。非小便不行也。大便硬。雖小便不數亦系火熱燥證。其用調胃承氣湯。不若以麻仁丸代之至于救逆湯。與上條證不合。不必用也。)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虿淮蟊?。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
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陽中風。此必是桂枝湯證。醫(yī)人誤以火劫強發(fā)其汗。邪風加以火熱。以致血氣流溢。
失其常行之度。風陽也?;鹨嚓栆?。兩陽相熏灼。邪熱搏于外。則肌肉受傷。脾主肌肉而屬土。故身發(fā)黃邪熱搏于陽明之經。為陽盛。陽盛則火升。故欲衄。邪熱搏于太陽之府。為陰虛。陰虛則水涸。故小便難。水火者。人身之陰陽。實則氣與血也。偏勝者。勢必至于交病。故云陰陽俱虛竭也。陰陽俱虛。則前之流溢者。至此而衰耗。身體焉得不枯燥也。
成注云。三陽經絡至頸。三陰至胸中而還。劑。分也。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者。邪熱炎上。搏陽而不搏于陰也。腹?jié)M微喘者。邪熱內郁也。口干咽爛者。邪熱上熏也?;虿淮蟊阏?。邪熱耗其津液也。久則胃中燥熱。必發(fā)譫語。甚者。至噦。
則邪熱氣逆。為病更深矣。四肢者。諸陽之本。邪熱亢盛則手足擾亂。甚至捻衣而摸床矣。后條辯云。以上諸證。無非邪風火熱。逆亂其氣血。一至于此。乃真陰立亡之象。此際欲治風。則火勢蒸騰。欲治火。則風勢壅遏。惟有利小便一法。使小便利。庶幾火邪得泄。津液得通。其人病猶可治也。諸家注皆言小便自利。夫上文既云。小便難豈有病劇而反自利之理。必須用藥以探之。其人小便利。猶為可治之證。如其不利。雖治之恐無效矣。此實仲景言外之意。按此條論。
仲景無治法。愚意云。但當利其小便。宜豬苓湯。初亡論云。與五苓散??痔锝蛞?。不宜用也。又云救逆。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亦非對證之藥。又云。發(fā)黃者宜茵陳蒿湯。愚以此非胃實。有瘀濕。乃干黃也。上藥非所宜用。
又云。不大便。宜大承氣湯。愚以此非。胃實譫語乃燥熱神志昏亂。故手足為之躁擾也。上藥更非所宜。但當從小便中導去其熱。而諸證悉平。)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傷寒脈浮者。
是傷寒見風脈也。風脈既見。其為表虛可知。醫(yī)人誤以火迫劫之。汗乃大出而亡其陽。成注云。汗者。心之液。亡陽。
則心氣虛。心惡熱?;鹦皟绕葎t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湯名救逆者。以驚狂不安。皆逆證也。)
[卷之十二\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成注云。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表邪。去芍藥。以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也?;鹦板e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本草云。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屬是也。
琥按成注。猶未盡仲景制方之義。夫亡陽者。汗必多。汗為血液。何不用芍藥以和營。以方中已有牡蠣之咸寒。龍骨之收澀。而芍藥可不用也。且也。牡蠣龍骨。兼能勝火熱之氣而鎮(zhèn)驚狂。其加蜀漆者。必病患素有痰熱結于胸膈。至此復挾火邪錯逆。故用蜀漆之辛以散之也。否則亡陽證。而用此暴悍之劑。大非所宜。又桂枝湯中生姜一味。亦太辛散。
雖有寒邪。宜稍減用之。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愚疑以發(fā)熱二字。當在渴字之前。形作傷寒。言病患之形。似太陽傷寒。頭項強痛。惡寒而無汗矣。及診其脈。不弦緊而反弱。弱者。風脈也。
風為陽。其人必發(fā)熱而渴。誤被火劫汗雖不出風火相合。熱搏于胃。胃中躁煩。必至譫語。然此譫語者。非胃實。不可下也。還診其脈。而弱中帶浮。邪乃在表。解之之法。當用藥使汗出而愈。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輒用救逆湯。
誤矣。愚意云。宜大青龍湯。更加涼藥主之。)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同圊廁也。成注云。此為火邪迫血而下行者也。太陽病。本無汗。此麻黃湯證也。醫(yī)人誤以火熏迫之。究不得汗。則熱無從出。火邪入胃。以故發(fā)躁而不寧也。寒傷營而汗又為血液。到經不解者。太陽到六七日。為傳經已盡。邪仍不解。則胃中所郁火熱之邪。將迫血下行而如圊矣。
此名為火邪者。是申明圊血之故。實由火邪所迫而然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筛鶕熬饶鏈?。黃芩芍藥湯。愚以黃芩芍藥湯。庶幾猶可救逆湯。還宜加減用之。)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而火動。必咽燥唾血。(成注云。此火邪迫血。而上行者也。脈浮熱甚。
乃風邪盛于表。此為表實。灸法多補。病惟虛寒者。宜之。今者表有風熱而反灸。是以實作虛治也。邪因火動。內搏于胃。故咽燥而唾血。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筛鶕熬饶鏈?。誤矣。愚意云宜犀角地黃湯。)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饸怆m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微而數。此必是風寒之后。陰虛而熱未除也。虛寒可灸。虛熱慎不可灸。若反灸之。則熱因火入。相搏為邪。上攻則為煩為逆。且陰本虛也。更追以火。使虛者愈虛。熱本實也。更逐以火。使實者愈實。陰主營血而行于脈中。當追逐之余。
脈中已無血聚。故曰散也。艾火之氣雖微。其內攻之力能焦骨傷筋。所以然者。蓋由血散而難復故也。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筛鶕熬饶鏈F溆泻拐摺R斯鹬Σ窈鷾抟远闩c病未合。另宜斟酌用藥。)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者。邪居于表。故宜以汗解之。醫(yī)人誤以火灸之。邪因火迫。無外出之路而愈盛。邪盛。則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何也。蓋汗者。濕熱之氣也。
今者。邪因火迫。汗不出而熱甚劇。則濕氣下流而成痹矣。此名火逆者。言此亦由火氣所逆而使然也。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郭白云云。宜少與救逆湯。愚意云。雖宜救逆。亦宜兼痹治之。)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此承上文脈浮而言。成注云。煩熱也。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愚按此條。是言未灸之先。有不用藥。汗自出而解者。則知上條病。為汗已將出。用火遏其出路。故致濕熱之氣下流。而成重痹之候。又按補亡論。以此條與上條合為一條甚通。)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病至用燒針發(fā)汗。此必是太陽傷寒證也。仲景法。宜用麻黃湯以汗之。今醫(yī)誤用燒針。以令其汗。太陽初得病。為寒氣在表。故其寒邪。即從針孔處。反入于里。在外。則肉腫起如核而色赤。在內必發(fā)奔豚。其氣從少腹直上沖心也。蓋太陽為寒水之經。腎即為寒水之藏。臟腑相合。經病用針。故引寒邪之氣。內入于藏也。成注云先灸核上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
[卷之十二\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桂枝湯
(已見前第三卷太陽上編)更加桂(二兩)金匱方共成(五兩)琥按桂枝湯。雖系解肌之劑。今者寒邪之氣。內入腎藏而上沖于心。此水來犯火之證。條辯議所加者。當是桂而非枝。此深合仲景之旨。
或問傷寒本系熱病。復加燒針。則上沖之氣。宜從火治。議者不當加桂。余答云。子言甚合鄙意。然此證。須知是太陽病未發(fā)熱之時。誤用燒針開泄腠理。以引寒氣入藏。故與中寒同治。若內有郁熱。則必見煩躁等證矣。設見煩躁等證。理宜從子言。以活法治之。
又按成注云。燒針發(fā)汗則內損陰血。而驚動心氣。愚意以若損陰血而驚動心氣。是為陽盛陰虛。非寒證比矣。此與仲景加桂之意不合。誤極誤極。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火逆下之者。此必是太陽病。誤以火熨其背或以火劫其汗。
病患更加譫語腹?jié)M。起臥不安等證。醫(yī)認以為里實而下之。里氣重虛。又加以燒針之大熱。火邪內迫則生煩躁。條辯云。
此條病逆而又逆。但未變重。故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解火邪。)
[卷之十二\辯誤汗吐下火灸溫針逆病脈證并治法]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成注云。辛甘發(fā)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fā)散經中之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琥按上方。即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蠣救逆湯。制小其劑而用之也。火邪迫內。則生煩躁。故用龍骨牡蠣之咸寒甘平。以勝火熱而收斂浮越之氣。蓋煩躁不比驚狂之甚。而其氣亦浮越也。愚以煩躁雖帶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熱。
又火逆既經下之。此陰血受傷。較之救逆湯。宜增芍藥。仲景之方不可執(zhí)也。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太陽傷寒。宜用麻黃湯以發(fā)汗。醫(yī)人誤加溫針。以攻其寒。殊不知寒盛于外。熱郁于內。針用火溫。營血得之。反增其熱。熱氣湊心。必見驚證。驚者。神不寧而時作聳動故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
補亡論常器之云可根據前救逆湯。愚以救逆湯。宜加減用之。)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fā)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y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y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者自汗出。不惡寒但發(fā)熱。是轉陽明證矣。及切其脈。又非陽明之脈。乃細數。見于關上。關主中焦。為脾胃之分。細則為虛。數則為熱。
以醫(yī)誤吐之為過也。尚論篇云。吐中亦有發(fā)散之義。故得自汗出。不惡寒。一二日太陽之邪氣尚淺。吐之者。胃不盡傷。
吐后胃虛。故腹中饑。胃口受傷。故欲食而不能也。三四日。陽明之邪氣漸深吐之者。胃氣全傷。吐后。胃虛大熱。故不喜糜粥之熱。欲食冷食。及冷食朝食。暮則吐出緣陽明之氣。由吐而逆。不能下行。此醫(yī)誤吐之所致胃傷而脾亦受傷也。成注云。胃氣尚在。故云。小逆。言此實由誤吐。一時氣逆使然。非關格大逆之候比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
補亡論常器之云??膳c小半夏湯。小治中湯。亦可。與半夏干姜湯。出金匱方。郭白云。云?;钊藭笮“胂募榆蜍邷?。
半夏生姜湯。皆可選用。愚以上方如治中湯。半夏干姜湯。斷不可用。蓋此證。系胃中虛熱。而非虛寒。成氏原注云。
表寒傳于胃中。胃中虛寒者。大誤。若胃中果系虛寒。則不當見數脈矣。)以上太陽逆證共一十四條(自原論中第三卷集入于此)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按此條。原論上文云。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此承上文尚未吐下而言。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不惟犯少陽三禁。更加溫針。以迫劫之。成注云。
損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發(fā)譫語。柴胡證罷者。謂無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等證也。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謂不當尚認為少陽證。小柴胡湯之外。另宜以活法治之也。愚按此條論仲景無救逆之法。補亡論龐安時云。犯何逆者。犯四種溫病壞候也。郭白云云。溫針譫語。亦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愚以上二家之言。皆以臆見輕擬前圣之旨。蓋仲景云。知犯何逆者。與太陽病壞證云云略同。謂汗吐下溫針四者之治。各有逆證。而醫(yī)人犯之。
非謂四者齊犯也。偶出譫語一條。亦不當強劃溫針所致。強執(zhí)一方以治之。況在當日。仲景必有少陽壞病之條。及救逆之方。今皆亡之耳。學人。設遇少陽壞病。只須證書。以活法治之。)以上少陽逆證一條。(自原論中第五卷集入于此)少陰病??榷吕Wd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此條乃熱邪傳入少陰。誤用火劫而致逆之證。夫曰少陰病。則知其脈微細而但欲寐矣。醫(yī)人不知。誤認以為虛寒。妄加火氣劫之。少陰之支脈別出肺。今以火氣強劫其汗。尚論篇云。熱邪挾火氣。上攻必為咳。下攻必為利。內攻必譫語。此以里。有伏熱。外被火氣逼迫。兩熱相并。勢必致神亂而譫語。小便。必難者。火氣迫其津液。外泄而為汗。內泄而為利。水道枯澀。以故小便難且腎開竅于二陰。少陰水藏被火所迫。以致前陰之水。從后陰而并出。救逆之法。可無方乎。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以救火逆。豬苓湯。五苓散。以通小便。愚以常氏治火逆。不論何經。
皆用救逆湯。焉能與病相合。至其用豬苓湯以通小便。庶幾猶可若五苓散。太辛燥。恐非火逆所宜。)以上少陰逆證一條(自原論中第六卷集入于此)
[卷之十二] 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孫真人云。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血散脈中。傷脈尚可。傷臟。則劇。井益腫。黃汁出。經合外爛。
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醫(yī)所傷也。夫脈數者不可灸。因火為邪。即為煩。因虛逐實。血走脈中?;饸怆m微。內攻有力。
焦骨傷筋。血難復也。應在瀉心。宜瀉心湯(即仲景半夏瀉心湯方也。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琥按上論。即仲景火逆證。而借用仲景瀉心之法也。推千金之意。以心屬火?;鹉妗跒a心。愚以原方中有芩連。固為火逆所宜。若干姜一味。恐太辛熱。不宜用也。
[卷之十二\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張文仲療傷寒八九日不瘥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者方
(活人書云壞傷寒。)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炒)犀角(磅因)黃芩(各二兩)生地黃甘草(一兩)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外臺云此出支太醫(yī)方)琥按仲景云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少陽經病亦然。此云八九日。諸藥不能消。則知汗吐下諸法。皆誤用之而至逆矣。上藥專走陽明兼入厥陰。為清熱滋燥之劑。
龐安時總病論云?;鹦白C。謂醫(yī)。以火于臥床下?;蛑苌碛没鹌冉俸埂;蚍倩蛘`灸。皆屬火邪也。又云。論曰灸久燒針后。證似火劫者。并宜火劫治之。(證似火劫者。謂驚狂煩躁之候見也。)又云。煩躁驚及狂。用六石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通用。病患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黃下利??裼?。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弱。陽浮為風。濡弱為虛浮。虛受風少血發(fā)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yī)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蜔嵋蚧稹6l(fā)怫郁。蒸于肌膚。身目為黃。
小便微難短氣。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蓄結成積。狀如豚肝。當下未下。必亂迷憒。
狂走赴水。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yī)所為輕者得愈。極者不治。
琥按上論。皆因火而致逆之證。仲景治火逆驚狂。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治火逆煩躁證。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今龐氏用六石風引湯。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梢娮C非一候。方不可執(zhí)。此又變通乎。仲景之法者也。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六石風引湯??傉摬惠d。今采金匱方。附之于后。
[卷之十二\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風引湯
本除熱癱癇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英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萃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琥按上方。內有六石。想即是龐氏所用湯也。愚以六石中。止寒水滑石石膏可用。余石皆溫。澀不可用。得毋以本草十劑云。濕可以去枯紫白石英之屬是邪。蓋火逆雖系枯燥之證。恐多用石藥。更加干姜桂枝等。反增其燥。上湯之用。不可執(zhí)也。
[卷之十二\附昔賢治逆病方論變法] (活人)黑奴丸
治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瞪。身體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
熱在胸中??卩洳荒苎浴閴牟?。傷寒醫(yī)所不治。棄為死人。或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fā)斑。
黃芩(一兩)釜底煤(即百草霜研入一兩)大黃(一兩一分或作二兩)芒硝(一兩)灶突墨(一兩研入)梁上塵(一兩)小麥奴(小麥未成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無此亦得。龐安時云。如無即以小麥炒黑。攤地上出火毒用之一兩)麻黃(去節(jié)泡一二沸焙干秤三兩)上件。搗羅為極細末。爍蜜為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三合。研下一丸。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據前法。再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也。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與之。若小渴者。強與之。翻為禍耳。
琥按上方。即千金麥奴丸也。本止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云云。為壞病?;钊思嬷螘r行熱病及陽毒發(fā)斑耳。愚以此方。用以治火逆證。煩躁驚狂??视嬎?。譫語。大便秘而內外實熱者最神。蓋火逆是受火之余毒。故以釜底煤灶突墨等藥。以從治之也。
準繩載是齋方云。傷寒陰陽二證不明。或投藥錯誤。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后。皆可服。傳者云。千不失一用。
好人參(一兩去蘆薄切)水(一大升)于銀石器內。煎至一盞。以新水沉之。令冷。一服而盡。汗不自他出。只在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應也。妙甚。
蘇韜光云。侍郎方丈。嘗以救數十人。王使君宰清流。日車。申屠行父之子婦。產后病。時疫。一十余日。已成壞病。
偶見問因。勸其服人參一味。遂安。是時未知有此方。偶然暗合耳。
琥按上是齋方。是治壞病中之誤汗吐下。真氣脫而致虛者。服之自神。
?。ㄧ┯职磦雇孪箩樉牡确?。關系非輕。今醫(yī)止知汗下。而吐法與針灸之道。久已不講。然因汗下而致逆者。
亦不少。諸逆之中。惟火為甚。以傷寒本系熱病。復加以火。其逆可知。所以仲景當日。特設救逆湯以治之。其他諸逆。
雖有治法。不云救逆也。至于后賢立論。亦以火逆。諄諄垂訓良有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