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十三

傷寒論辯證廣注 作者:


  [卷之十三] 辯溫病脈證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自太陽上編移集于此)溫病非傷寒也。而余一并及之。何也。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以其病由傷寒而致也。暑病亦由傷寒而致。

  而不及之。何也。經(jīng)云夏傷于暑。秋必瘧。以傷暑自是夏時病。且溫病有一二日至八九日。六經(jīng)傳變之候。而暑病則無是也。秋瘧亦有六經(jīng)傳變之候。又何為而不及之也。金匱序云。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十卷。

  而雜病未見其書。王翰林于蠹簡中。得其書三卷。中論雜病而瘧疾亦與焉。茲故不復(fù)及也。且也。瘧疾而有六經(jīng)傳變者。

  此即是秋時。傷寒。否則仲景豈不明經(jīng)絡(luò)。何為而未詳言也。又如傷暑亦系雜病。金匱中即是中之證。若傷暑而有六經(jīng)傳變者。此又是夏時傷寒。其初必由寒氣而得也。外如霍亂病。亦系雜證。傷寒論列之六經(jīng)篇后者。必仲景原論中。

  既言傷寒。即言雜病也。惜乎其十六卷書。已大半亡失。即今世所傳傷寒論十卷。其辯脈平脈可汗可下諸篇。悉系叔和所增入者。則知雜病所亡為甚多也。明趙以德著金匱衍義。既知痙濕百合狐惑瘧疾等證。非傷寒矣。獨不能撿出霍亂一候。此又余之所不解也。茲因論溫病而并議及此。倘有志斯道者。必以余言為不謬也。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ù搜詼夭≈c傷寒異也。夫曰太陽病者。正以見同是太陽經(jīng)頭項強痛之證。

  彼傷寒由寒氣而得。則惡寒。此溫病由溫氣而得。故不惡寒。初起便即發(fā)熱而渴也。愚以不惡寒發(fā)熱而渴。此是陽明溫病。但頭項強痛之證。兼屬太陽。故系之為太陽病。愚又以四時之氣。在春為溫。正氣傷人。實時可以致病。未必盡由冬傷于寒所致。故其治法亦不與傷寒同也。)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fēng)溫。風(fēng)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疑此條有錯簡。小便不利四字當(dāng)在若被下者之前。此承上文而言溫病。誤治之逆證也。溫病之初。是溫氣襲人經(jīng)絡(luò)。不可誤發(fā)其汗。醫(yī)人不知。只認(rèn)以為太陽證。妄投麻桂等湯。以發(fā)其汗溫襲經(jīng)絡(luò)。又亡津液。陽氣亢極。故身熱如灼。此為風(fēng)溫。要此風(fēng)溫者。即溫病。蓋春時多風(fēng)。溫氣即從風(fēng)中而來。故又名風(fēng)溫也。風(fēng)溫誤汗之證。其脈陰陽俱浮。陰陽俱浮者。以溫病本熱。又發(fā)其汗。則周身陽氣盡越于外。故其脈尺寸俱浮。自汗出者。成注云。衛(wèi)氣受傷也。身重多眠。鼻息鼾。語言難者。條辯云風(fēng)壅則氣昏。熱甚則氣郁也。小便不利者。汗出多而津液耗也。被下而直視失溲者。此本太陽病而誤汗及下所致條辯云。太陽之支脈。為目上綱。誤汗則經(jīng)氣絕。故目不轉(zhuǎn)睛而上竄也。又膀胱為太陽之府。津液藏焉。既汗且下。重亡津液。故溲。溺遺失也。若誤以火灸者。輕則火熱土燥。其色外奪而發(fā)黃。重則火甚。熱極而生風(fēng)。故其神志如驚癇之狀。其手足則鉤曲而時也。若火熏之者。謂發(fā)黃驚癇等證。不惟火灸則然。如以火熏之。而變證亦然也。愚按火熏者。劫汗之法。醫(yī)人不知發(fā)汗之誤。以身灼熱不止。猶以為發(fā)汗不透。而用火熏。此誤治之常耳。風(fēng)溫證發(fā)汗是一逆。汗之而病不除。復(fù)被下。及被火。是再逆焉。望命期之不促。而欲尚引時日乎哉。或問身重。小便不利。

  焉知非濕痹證。余答云。濕痹身重。此固小便不利。若得汗出。則濕氣隨之而散矣。今者自汗出而身反重。謂非風(fēng)溫之證而何。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轉(zhuǎn)下火熏。皆為逆也??砂谆⒓尤藚?。桂枝柴胡各半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郭白云復(fù)議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愚以上條無少陽經(jīng)證。諸湯中凡有柴胡者。

  皆非對證之藥。凡有姜桂者。又非溫?zé)嶂C。所宜。其白虎加人參湯。復(fù)與太陽病發(fā)熱而渴者不相涉??贾Ы鸱接休谵4藢嵮a仲景治法之未備。方載后昔賢治溫病法中。)或問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其于未發(fā)汗之前。當(dāng)用何藥。余答云。若仲景論中如葛根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兩方可參合加減用之。

  [卷之十三\辯溫病脈證并治法] (添加)葛根黃芩湯方

 ?。磦撝懈鸶鶞?。去桂枝大棗。又葛根芩連湯中。去黃連。二方相合之復(fù)方也。)葛根(一兩)黃芩麻黃(各五錢去節(jié))芍藥(四錢)甘草(一錢)生姜(五大片)上六味。以水四升。先煮葛根麻黃減一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覆取微似汗。

  琥按上湯。乃治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成注云。發(fā)熱而渴。不惡寒。陽明也。病兼陽明。故以上湯合二經(jīng)溫?zé)岫ブH糇院钩?。則此湯又在所當(dāng)禁用。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千金)葳蕤湯

  治風(fēng)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fā)其汗者。必譫語。

  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失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白薇麻黃獨活杏人芎甘草青木香(各二兩)石膏(三兩)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樸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活人書用大羌活。不用獨活。加葛根)琥按上方。乃太陽陽明藥也。兼入少陰之劑。其云治風(fēng)溫者。以仲景有風(fēng)溫之病而無方。故特制此湯以補仲景之未備。但汗。下。被火之后。其變證與仲景則有異。即如發(fā)汗后。仲景云。語言難出。此則反云。譫語。又是胃實證。

  故方后。復(fù)加硝黃也。設(shè)加燒針而耳聾者。又不敢下。至于汗后。本方中麻黃。又不宜用。全在醫(yī)者。因證出入。庶乎其無誤矣。此方已見前第五卷太陽篇后止。分兩略殊耳。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短?。┟└鶞?br />
  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方。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止。則停。(噦。一名冷。俗云。冷呃是也。)古今錄驗去茅根。加枇杷葉。又一方。加橘皮桂心。

  琥按上方。乃治陽明病溫之劑。一方加橘皮桂心者。此必是胸中有停飲。故用橘皮之辛溫以利之。桂心之辛熱以散之也。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

  療溫?zé)岵 n^痛。骨肉煩疼??谠镄膼炚摺;蛘呦脑隆L煨卸?。外寒內(nèi)熱者?;蛞严轮?。余熱未盡者?;驘岵∽缘美S刑摕?。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知母葛根石膏(各三兩)甘草(二兩炙)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

  因夢泄者??沙辄S。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

  琥按上方。乃治太陽陽明病溫?zé)嶂幰病?br />
 ?。▌h繁)療肺府藏?zé)岜獍l(fā)斑點。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綿裹)蔥須(切四兩)石膏(八兩)梔子仁(三兩)生姜(八兩)大青(二兩)升麻(三兩)芒硝(三兩)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然后下芒硝。分三服。

  琥按上湯。雖云。療肺府藏?zé)?。實則清解陽明胃府郁熱之神方也。

  溫病發(fā)斑。赤者五死一生。黑者。九死一生。龐安時云。大疫難救。麥奴丸主之。(即活人書黑奴丸。見前第十二卷中)又古今錄驗有一物黃連湯。愚以加犀角。其效更神。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總論)雞子湯

  治熱盛狂語欲死。

  生雞子(七枚)芒硝(一兩)井萃水一大升。同攪千遍。去沫。頓服快利為度。

  琥按上湯。乃治手足陽明燥熱之劑。

 ?。ㄧ┯职礈夭 ?駸犸嬎l(fā)斑之證最多。愚故集以上諸方特治之。

  活人書四十三問。夏至以前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答曰。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于寒。輕者。夏至以前發(fā)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fā)也。(云云)琥按仲景言溫病不惡寒而渴。上條云。溫病惡寒。不言渴。脈又浮緊。此直是春月傷寒。何得云冬傷于寒。至春始發(fā)為溫病邪。其言不順。故于下四十五問。又出風(fēng)溫一條。而用葳蕤知母干葛栝蔞根等湯。且云。風(fēng)溫不可發(fā)汗也。

  殊不知仲景當(dāng)日言風(fēng)溫者。即太陽溫病。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fēng)溫。此實一病而偶分兩條。奉議不解書旨。分為二病。

  其誤多矣。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活人)栝蔞根湯

  治風(fēng)溫加渴甚者。

  石膏(一兩)栝蔞根(三分)人參防風(fēng)甘草(炙各半兩)葛根(一兩半生用干者只三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鈔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煮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一方。加知母。

  琥按上方。乃治陽明病溫。氣分熱渴藥也。

  保命集云。溫病。冬傷于寒所得也。至春變?yōu)闇夭?。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jīng)。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云云。)琥按內(nèi)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云。精者。身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溫。故東垣云。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于外。腎水虧于內(nèi)。當(dāng)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今云岐子云。傷寒汗下不愈。

  過經(jīng)而其證不除者。亦為溫病。愚以仲景六經(jīng)中。自有過經(jīng)不愈之證。與溫病毫不相涉何得扭合作溫病邪。噫。是又大失仲景之旨矣。

  或問陽明病溫極多。其初起兼太陽病者有之。故以上等方。皆二經(jīng)藥也。敢問少陽之經(jīng)。亦有病溫證乎。余答云。

  有之。然亦必陽明病居多。而少陽為雜見之證。如準(zhǔn)繩中用柴胡升麻湯是也。今采其方。附錄于后。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準(zhǔn)繩)柴胡升麻湯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粘。

  柴胡(去苗)干葛荊芥(去梗)赤芍藥石膏(各一錢半)前胡(去苗)升麻桑白皮黃芩(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琥按上方。乃治少陽陽明病溫。兼散手太陰風(fēng)熱之劑。

  或問。趙氏醫(yī)貫治溫病。謂溫病不惡寒。則知其表無寒邪矣。曰渴。則知其腎水干枯矣蓋緣其人素有火者。冬時寒氣雖傷。不能深入。藏于肌膚歷時既久?;馂楹粲谥小⒛I水熬煎枯竭甲。陽木也。藉癸水而生。腎水既枯。至春。

  時強木旺。無以為發(fā)生之本。故發(fā)熱而渴。余以六味地黃丸滋其水。以柴胡辛涼之藥。舒其木郁。隨手而應(yīng)。其說是邪。

  非邪。余答云。此其說雖發(fā)明溫病之源。實推展李東垣之意。然六味地黃丸料煎湯。豈治溫病之藥邪。此為鄉(xiāng)愿亂德。

  其說似是而非者也?;蛴謫栐啤H粍t治溫病之方。將何藥以滋腎水邪。余又答云。腎水枯當(dāng)急救肺金。金清。則水自滋。

  溫為春令。春木勝。則病溫。金清則旺。而風(fēng)木之邪自平。以上諸方中藥。如葳蕤白薇石膏知母茅根栝蔞根。謂非色白入肺。清涼助金之藥乎。況溫病發(fā)熱而渴?;鹩糁畾馐⒁??;鹗ⅰ1叵葼q金。所以古方治陽明病溫。實清肺之藥居多。

  清肺金者。滋腎水也。且熱渴已極。先治其標(biāo)。趙氏反用六味丸料。以益水之源。是為迂。而不切于病情者也。猶云活人甚眾。吾不信矣。

  或問。龐安時論溫病。有四時自受乖氣。而成腑臟陰陽溫毒者。則春有青筋牽。夏有赤脈kt秋。有白氣貍。(音郁與郁同)冬有黑骨溫。四季有黃肉隨證別。五臟各有方治。其說然歟。余答云。素問但言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仲景傷寒例云。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曰冬溫。其于夏秋二時。未聞有所謂溫病也。今龐氏于四時之月。創(chuàng)造五色奇證。

  以駭人心目。近今以來。未見有人得此等病者。所以花溪虞氏特起而議之。至今總論一書。亦漸淹沒而不傳也。

  (琥)總按上溫病方論一卷。乃春時感溫氣而成病。即內(nèi)經(jīng)所云。先夏至為病溫者是也。病源千金外臺等書。皆以溫病為溫疫。云此病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病氣轉(zhuǎn)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

  此系大瘟大疫。如東垣用普濟飲子。治大頭傷寒者是。非仲景論中所云溫病也。溫病間或。相染。不至滅門絕戶??炙揍t(yī)不知而互相錯認(rèn)。故于卷后并及之云。

  [卷之十三\附昔賢治溫病方論變法] 附方劑分兩說

  仲景方劑。并按古法錙銖分兩。與今不同。(所附千金外臺等方亦然。)謂如咀者。即今之銼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盞也。云銖者。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云三兩者。

  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