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二 脈法部·針刺部·病能部

內(nèi)經(jīng)博議 作者:


  [卷之二\脈法部] 脈原

  脈為人之神。氣血之本。而見于營之行。營之行也。其根原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阂暂敺?。以治節(jié)施之隧道。故營血之能通流。實胃氣為之充澈。此脈之本于胃氣也。一起于太沖。而出少陰腎。下匯血海于厥陰。上發(fā)真陽于太陽。此太沖之精氣。能灌溉十二經(jīng)。得與陽明胃之盛氣。同駐中焦。共為宗氣。故亦得與營。俱行十二經(jīng)。而備五十營。脈至五十營。則先后天之氣合。而五臟之真?zhèn)湟?。以是上朝于肺。肺統(tǒng)行之。故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決死生者。以氣口能顯胃氣形藏真。占四時度六部。有諸中者。必形諸外。而無差忒。此脈之所以為人之神也。內(nèi)經(jīng)論脈必自下而上推。始于季脅。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門。得一尺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為寸。其診先尺后寸。先陰后陽者。以人身陰陽。皆起于足下。五臟之氣。會于章門。章門在季脅之次。脈從三陰起足三陽而上之。先會于此。故內(nèi)經(jīng)詔人以脈必自下而上也。至于診之精微。其占亦有二。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脈行六寸常流無間。晝夜六時。而為五十營。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動不一代。乃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為臟無氣。命曰狂生??裆?。反太和也。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六部一定。候之不移。而以五臟為占。此以部位占之也。原其然者。肺統(tǒng)元氣。為心血脈之相。非惟能朝百脈。亦能顯百脈。脈雖藉營氣之行而充滿之。而其所以能充滿者。皆肺神藏真之所泓。此其中之胎涵映澈。行者居者。各為充滿。非以一流行而盡之也。

  蓋其元神能常照百脈。為五臟鏡。以顯其純疵。故太淵一脈。五臟之全體俱現(xiàn)。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診也。然人之陰陽必奉天而應(yīng)四。故春弦夏鉤秋毛冬石。雖六脈各為臟主。而有不得不聽令于時者。此由天人葆合。故人氣有不離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診者。陰陽之稟。氣態(tài)各不同。則其脈亦異。如六陰六陽。以至老少肥瘦。脈必不一。善脈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氣藏真。與四時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后及其病脈。以茲四診。兼之望聞問謂之七診。

  而脈之道得矣。今世以左手為人迎。此出自難經(jīng)。叔和祖之。不知人迎者。陽明胃之本。輸在結(jié)喉兩旁動脈者。是此六陽之所迎。古人以候六腑之陽。而察其盛衰。若以左之寸口當(dāng)之。豈人迎之所候哉。趺陽者。乃穴之動脈。在足趺三寸之間。是胃脈之下行。復(fù)上與太沖之脈合。故得先后天并符之氣會合于此。為人之根蒂。死生之診。于是最切。故仲景法趺陽與少陰同診。一診先天。一診后天。每并取以決百病。今人廢之。此仲景所斥。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卷之二\脈法部] 脈診總論

  經(jīng)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今察脈之精。莫過內(nèi)經(jīng)。內(nèi)經(jīng)于診法甚詳。于脈法甚約。自叔和脈經(jīng)興。而脈象繁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為診脈之法。莫盡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診道愈莫準(zhǔn)。將求精而愈失之也。夫脈為胃氣之本源。其陰陽精要。即相為對待。相去懸絕之間。而有甚精之察。固不必多名象以求之也。且診脈求病。求其為病之表里虛實寒熱順逆而已。故內(nèi)經(jīng)設(shè)脈。止于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八脈。特于對待微甚懸絕。著其相去之三等。而脈之情變已察之極精。及仲景又兼以陰陽著脈為十。以浮大滑動數(shù)為陽。沉弱澀弦微為陰。而察陰陽之法。莫過于此。于是診脈之精。至此大備。何以言之。人之先天稟于陰陽。而陰陽復(fù)生于胃氣。唯谷神興。而營氣足。故脈行焉。中涵先天四時五臟之正。而養(yǎng)于胃氣。以微見其間。是以脈常有神。而可診以陰陽逆從之法。而陰陽逆從之法。必首診其胃氣。

  以及五臟四時。診胃氣者。診其力。診五臟者。診其神。診四時者。診其順。何謂力。胃之在三陽搏而勿浮。在三陰搏而勿沉。其為洪圓有力。而陰陽兩和。是平胃脈也。四至而閏以太息為五至。于何有病。此謂有力。若胃氣衰耗。則必先見不搏而浮沉矣。何謂神。五臟以五神而主五行。則恒見微弦微鉤微微毛微石之平衡。所謂藏真也。此謂有神。過則相凌。弱則受克。而臟神失。再過則真藏現(xiàn)矣。何謂順。五臟以胃氣各自主時而奉天令。故春肝夏心秋肺冬腎。如天之被物生長化收藏。以一旺主時。而群藏從。毋得以錯迕爭見者。此謂以順反順則為逆矣。逆時則逆藏。并逆胃矣。是三者病本之診也。于是審其陰陽以別柔剛。而知其逆順之所在。是以別于陽者。知病起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此診之大源。不可不知也。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診。則并于其病情而知之。一法為對待。如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各為對待。

  皆兩不相侔。判然可識者也。一法為微甚。從對待而推之?;蛏醺∥⒏?。甚沉微沉之過不及??梢詮娜荻病R环閼医^。如太過之三倍四倍。不及之迥絕絕無之殊。此為關(guān)格。真藏出見。脈可察而辨也。辨其對待。以察生克。辨其微甚。以察間甚。辨其懸絕。以察死生。而又參仲景之陰陽十脈。合而察之。前三法為經(jīng)。后四法為緯。不待多脈之名象。而死生順逆之機。燎若指掌矣。

  [卷之二\脈法部] 胃脈論

  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汗腐。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以下五節(jié))人自有生而后。全藉谷氣為養(yǎng)。故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死??梢娖饺酥夥A于胃。無胃氣則死也。經(jīng)曰。

  飲食入胃。脈道乃行。又曰脈得食即高。故知脈道之行。必待此而起。夫脈者氣血之府。精神之舍。而胃氣者。乃精氣神三寶之神糧。而營衛(wèi)之淵源也。其氣流營溢衛(wèi)合精。而行神于脈。雖五臟各稟。四時各正。有必見必應(yīng)之時。而于人之保合太和。必以胃氣為本。是五臟四時。皆必待此而得其平也。故辨脈必先辨于胃脈。胃脈者和而大。搏而有力。于三陽則搏而勿浮。三陰則搏而勿沉。雖本五臟應(yīng)四時。而不受五臟四時之沮抑裁損。此所謂平人之元氣元神也。昌大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使五臟之正氣。得以主時而奉令。故肝得主春而脈弦。心得主夏而脈鉤。脾得主季夏而脈。肺得主秋而脈毛。腎得主冬而脈石。而皆曰微者。正以明胃氣之充壯鼓行。使五臟外循天令。而得以其和者主之也。其于五臟皆曰藏真者。蓋謂五臟所藏之本真氣也。真氣之本。雖起于先天所稟之陰陽。而不得胃氣。則不能充之壯之以為真。

  故五臟所藏。而能散能濡能高能下能通者。皆賴胃氣之聚精待用。而五臟始得行其職事也。肝藏筋膜之氣。心藏血脈之氣。脾藏肌肉之氣。肺行營衛(wèi)陰陽之氣。腎藏骨髓之氣。其各得贍舉以固生身。以奉天令。皆胃氣之常充常行耳。故必胃多而微見弦鉤毛石者為無病。稍有衰颯。則弦鉤等多見而胃少矣。夫弦鉤等脈得四時而見。何嘗非五臟之正。而胃氣不勝。遂成臟病。況此五脈之單見耶。單見則胃絕。而真臟之脈見。故曰死也。至若春之胃而見毛。毛與弦反。而乃見之于春。是胃不能相為于肝以存弦令。而反受克于毛。則胃之衰敗已征矣。而曰至秋病者。前此春夏三陽得令。尚能扶我至秋。則胃不能勝而為病也。若毛甚則胃家之太和已戕。命曰今病。即今已不能掩其惡也。夫人之生。天地合德。

  得陰陽五行之全。然自孩提毀齒以來。天癸未至。腎元弗充。要有待于后天之谷神以充之。故持之又久。而后先天之元氣以昌。精神之運量以足。皆胃氣也。自中焦出營衛(wèi)以行隧道。謂之經(jīng)氣合元氣而積于胸中。謂之宗氣。是故巨陽謂之主氣。此氣之至。能先天而天弗違。故入五臟為藏真。使總攝五官百骸。能后天而奉天時。故歷四時五運司天之令。以為之應(yīng)而無忒。是以胃氣之脈。為人之主。自有不為四時五臟之氣所掩者。內(nèi)經(jīng)首提而言之。此脈家根本第一義。而東垣丹溪諸公。競謂其和如春風(fēng)楊柳。不知此特為春胃微弦之一喻耳。若微鉤微石。尚有所不能喻也。至于微。更有妙義。胃本不。以長夏濕土主政。蒸其溽氣?;饾裣嗖?。使正氣不能高舉。故其象為,然正唯微。則胃氣之壯可知。

  此正所謂在三陽則搏而勿浮。三陰則搏而勿沉者。胃氣之實象也。知此則知真藏見而主死之故矣。

  [卷之二\脈法部] 診法論

  經(jīng)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jì)。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從容人事。以明經(jīng)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夫內(nèi)經(jīng)所貴色脈。而診法又極詳盡如此。蓋以人病所屬。雖存乎陰陽臟腑表里虛實之間。而致病之由。所病之故。終非一律。故又以內(nèi)經(jīng)之十診論列之。一曰度人。人有五臟六氣之分。五形五性。體態(tài)各異。濃薄不同?;蚰痛合摹2荒颓锒??;蚰颓锒2荒痛合?。或壽或不壽。又兼六氣參差。陰陽不適。其筋骨氣血各不相等。于是別其五色。凡形勝色。色勝形。至其勝時。年氣加感。則病行矣。是可望而知之者也。二曰度脈。則審其大小浮沉滑澀。別其左右上下前后。以求五臟四時之逆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所謂切而知之者也。三曰度臟。凡五臟之藏神。其性情體用之生氣?;虿缓嫌谒臅r之理。而有五情傷敗之事。是人之大神已不立。而外感內(nèi)傷皆其后焉者也。是以度臟為亟亟也。四曰度肉。人之形氣所呈。肌腠分理。皮肉形質(zhì)?;蛳嗟没虿幌嗟?。則壽夭判焉。以此察病。則或雖輕而重?;螂m重而輕。如薄膚蒼理之耐病不耐病。其相去各不同也。五曰度筋。

  筋有大小堅脆之別。則燔針劫刺之不可不審也。六曰度俞。俞有井滎俞原經(jīng)合。而又募原之歸。此備四時之到。明于五俞疾徐所在。則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豈曰按譜而求。拘執(zhí)而取乎。七曰度陰陽。陰陽之變。不可勝理。人知經(jīng)絡(luò)表里。

  臟陰腑陽。而不知人有大陰陽。如三陽為經(jīng)為父。及為部為紀(jì)。三陰亦然。而又有奇恒之陰陽。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十二人氣在腎。此先天陰陽之應(yīng)。

  恒自下而上。亦自上而下。初未嘗失其性理。而于臟腑所主則已不同。而況加以運氣之乘除勝復(fù)也。此陰陽又在所必講也。七者診人備矣。至于從容人事。不失人情。則又有三診。曰八度君。九度民。十度卿。君者王公大人。其驕恣縱欲。

  氣志之順逆。各有差等。民則有苦樂暴久貧富之異。卿則有嘗貴后賤。敗傷脫勢。乃欲侯王之類。此謂人情。得其情而從容于其間。亦診道之在所必備也。

  [卷之二\脈法部] 附論

  天藏德。而以日為光明。人心藏神。而以陽氣為固密。陰陽之道。必有所先養(yǎng)生之本。亦必有所謹(jǐn)。此內(nèi)經(jīng)原病之所起。必眷眷于陰陽之論也。而又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夫人身之陰陽皆欲固也。而必曰陽密乃固。其道維何。蓋陽者皆氣而近浮。浮則在上。故曰陽因而上。然陽有高明之體。高明在上。此為真陽。而不可謂之浮陽必散而在外。散則周遍。故曰陽以衛(wèi)外。然陽有純一之道。純一而健。此為純陽。而不可謂之外。非浮與外。則陽有元亨之隆也。不外不浮。則陽有利貞之用也。是故陽之積。運之以生神明。而充奉之。是以精則養(yǎng)神。陽之運。倡之以為物先。而煦嫗之。

  是以柔則養(yǎng)筋。斯則陽之所事也。而必以密為固者。陽非不能固也。其失在不密也。致不密者有三。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也。措情躁擾。與物駘宕。陽乃飛越而不歸。則內(nèi)之恬愉失。而元府不閉。風(fēng)寒暑濕遂乘之以起。故外無御侮。內(nèi)必受兵。此不密之故一。煩勞則張而精絕也。夫陰為精。藏精而起。亟以赴陽。人若不知節(jié)息。每強力用之。且煩且勞。

  煩則不靜。勞則不息。而陽乃張矣。張如弓之久滿。而不知弛。則弓力竭而筋干為傷。故精絕。馴致其道。必至目盲耳背。潰若壞都。此不密之故二。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也。大怒則傷陽。陽既郁逆。則無所行。而菀于上。故有吐血數(shù)升而殞者。有疽發(fā)于背者。皆薄厥之至也。此不密之故三。三者一起于外。而外得侮之。一困于內(nèi)而內(nèi)竭。為一乘于猝而暴厥焉。則何能精則養(yǎng)神。而柔則養(yǎng)筋哉。然則如何而密。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天藏德而以日光明。則當(dāng)清ht以寧心。固精以養(yǎng)神。節(jié)勞以養(yǎng)筋。而陽倡陰和矣。陽健運則陰奠定。夫是之謂能固。

  [卷之二\脈法部] 附論

  人之所以舉一身者以氣耳。氣之所至為運。運氣之所煦為和暖。以至腐熟水谷。給散精血。上下之所充。肌膚之所衛(wèi)。無非是氣。然是氣者。必有宗主焉。本根焉。以統(tǒng)攝之而不亂。然后能為神明之共給指使而不傾。此氣之所以必歸于權(quán)衡也。本經(jīng)謂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quán)衡。此謂食氣之能生氣血。贍養(yǎng)臟腑。故肺得其職。而五臟之氣齊平。氣乃歸于權(quán)衡也。然大要舉其得氣之養(yǎng)如是耳。其所以然則猶未之詳焉。何則。人身之氣。根本于太沖。

  太沖者。先天之根柢。其氣上升而為巨陽。下散于三焦。積于膻中。此元氣之本也。原其始則氣之未動時。起于先天坎中之陽。而動于子半。以為少陽膽家之氣。而游部于膽家之間。此所謂生氣。亦所謂和氣也。然后胃家以飲食倉廩。積其精華。騰其谷神。于以供給臟腑經(jīng)絡(luò)之用。以為之副。此則后天之谷氣。于以配先天之生氣。而合之為一。先天能始之。后天能終之。其功用未嘗有分焉。要其能如是者。殆有權(quán)衡存乎其間。所謂權(quán)衡者。肺腎是也。肺主上焦。腎主下焦。肺主降。腎主升。肺主呼。腎主吸。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凡一身之氣。其經(jīng)緯本末出納之序。皆二臟為之。一散氣而持其平。若衡然。輕重緩急出入不差累黍。一鎮(zhèn)氣而歸其根。若權(quán)然。上下升降不使斷續(xù)間歇。是二臟權(quán)衡之用也。

  難者曰。營衛(wèi)本出中焦胃氣。衛(wèi)以充體。營循隧道。脾以ht之膽。

  以行之。亦各舉其職以為平耳。何曰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也。曰。太沖為十二經(jīng)之海。統(tǒng)十二經(jīng)以使之皆升。而肺以一臟秉相傳之權(quán)。持其平而不使之亢而不下。是氣升于上者。使非肺為上之衡。則必有愆陽之患矣。手太陰為元氣治節(jié)之主。亦既指使循環(huán)。節(jié)宣百節(jié)經(jīng)隧。使非腎臟以納氣之原。藏其用而歸于精之宅。不使為無本之施。是無其權(quán)。而氣不歸下。則必有絕陰之事矣。

  唯其上不愆上。下有守下。而后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則氣口成寸以決生死也。是義者實人身之大權(quán)。醫(yī)家之定衡。

  而養(yǎng)氣之旨亦從可知也。

  [卷之二\脈法部] 附論

  經(jīng)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息。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是神者不測之道。而為陰陽氣血出入之主。所謂神也。神不可見。

  從其機見之。如水之行。如環(huán)之轉(zhuǎn)。而莫之所遏。夫唯順而已矣。唯順乃轉(zhuǎn)。唯轉(zhuǎn)乃順。其出入往復(fù)皆合于機。而以為人之神。故古人之神。必有妙于其轉(zhuǎn)者焉。然有數(shù)大端。不可不察也。一者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之轉(zhuǎn)。衛(wèi)。衛(wèi)外而為固也。平旦目開。而下行六陽。日入注少陰。而夜行六陰。其氣與陽俱動。與陰俱靜。而不越其候。亦如天地之生息無間。若稍回則滯于陰而陽病。壅于陽而陰病。經(jīng)所謂謹(jǐn)察衛(wèi)氣。為百病母是矣。營之行。亦自平旦出手太陰。內(nèi)外次傳。日五十營而無回迕。故見之于脈。五十動而無一代者。名曰平人。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代者。歇至與更改也。此所謂回矣。一者臟腑授氣。相生之轉(zhuǎn)。脾散精于肝以為血。濁氣歸心以為脈。脈氣流經(jīng)歸肺。肺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而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權(quán)衡以成氣口。故脾散精氣。肺為行氣。腎主納氣。受五臟之精而藏之以養(yǎng)心君。

  此臟腑相生而轉(zhuǎn)之次也。不轉(zhuǎn)而回。則相克侵陵之禍起矣。一者為四時五行之轉(zhuǎn)。其為天氣所在。則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四在脾。五六在頭。七八在肺。九十在心。十一十二在腎。其氣自地氣始發(fā)。自下而上。故由肝及脾。自脾上頭。

  七八陰氣始進。自上而下。故由肺及心。自心歸腎。以為終始。其為脈應(yīng)所在。則當(dāng)春而弦。當(dāng)夏而鉤。秋毛冬石。而一歸于微平者。以胃氣先壯。略帶令氣。乃為相和。而余歲余時。亦無不奉令。此所謂轉(zhuǎn)也。一者回逆。則胃氣不營。

  而臟已病矣。一者為陰陽開辟之轉(zhuǎn)。三陽之開辟樞。合為一陽。陽所以能倡。三陰之開辟樞。合為一陰。陰所以能和。

  若其次稍失。則陰陽之內(nèi)神有不和。而太過不及之氣見矣。故一身之氣。經(jīng)絡(luò)之會。四時之應(yīng)。臟腑之用。皆有神以為之轉(zhuǎn)。如天行之健。地氣之生。環(huán)不失次。而機之出入乃無或廢。故曰神轉(zhuǎn)不回也?;貏t不轉(zhuǎn)。而神機之化息矣。于此察病。而觀其死生間甚。思過半矣。

  [卷之二\針刺部] 十二原臟井木腑井金釋

  經(jīng)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主治五臟之有疾。乃其名之為原者。其穴即藏之太淵太陵太沖太溪。屬腑而名之為原。而六腑又別有六原。學(xué)人蒙昧不識原義。竊嘗釋之。原者。陽之名也。十二原出于四關(guān)。四關(guān)屬手足踝骨以上。其地各尺。為手足諸陽之本。而陰臟之井營俞經(jīng)合。從是起焉。以其起于陽不起于陰。則雖五臟之專精。皆可以陽屬之。而治五臟之有疾者。必先針此。以候氣之陽。而歸之陰。此本以陽治陰。以腑治臟。故云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也。若六腑之原。則又五之外。別立六名。斯則六腑之正。原以陽治陽者也。至本經(jīng)釋五曰為井木。釋六原曰為井金。金木古今未曉。王太仆而下及馬元臺。皆以乙木庚金。為乙與庚合。而為臟腑之合。殊無義理?;视种^陰木生陰火。陰火生陰土。陽金生陽水。陽水生陽木釋之。張介賓亦仍其說。其陰生陰陽生陽。姑置勿論。亦何見而陰臟起于木。陽腑起于金。且為乙與庚之說耶。如見木之在臟也。以為陰也而乙之。金之在腑也。以為陽也而庚之。而其所以起于木起于金者。則仍蒙然未之辨也。經(jīng)曰。守經(jīng)據(jù)治。無失俞理。則針有候。俞有理焉。針法以四時各取井俞。

  是四時之針法。必以木金為候也。而臟腑之本俞。亦各自分金木。夫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五臟藏精。其氣皆陰。然化氣必生于陽。故五臟雖陰。而其起恒同起于少陽之生木。六腑致用。其氣皆陽。然氣盛必歸于精。故六腑雖陽。而其氣為成。皆因于西成。說物之兌金。夫是以臟為井木。腑為井金也。生氣在臟。成氣在腑。如四時之春秋。此陰陽之定理。

  針法之所必究也。不失俞理。非是之謂乎。

  [卷之二\針刺部] 十干納臟腑之謬辨

  內(nèi)經(jīng)針法。必合天地陰陽日月。而同以求于人之部位。以合于天者。著為用針之宜忌。此針道之所在。要非經(jīng)絡(luò)之故也。身形應(yīng)九野篇曰。左足應(yīng)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yīng)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yīng)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yīng)夏至。其日丙午。于右則手脅足腰尻下竅應(yīng)秋冬。六腑膈下三臟應(yīng)中州。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以為天忌。

  此針家之忌所必求也。又以腰以下為地為陰。以足之十二經(jīng)。以應(yīng)十二月。腰以上為天為陽。以手之十指應(yīng)十日。合之于脈。則以寅為正月之生陽。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明。故曰陽明。申為七月之生陰。主右足之少陰。丑為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要此陽明厥陰。又自一說。合十二月為一歲之氣。候之于足。此亦為針家而言。非以臟腑體用當(dāng)如是也。針家候氣故不可缺。而最無理者。后世以十干納臟腑。而為陰陽夫妻。既非針家之所為。又悖臟腑之恒理。其說起于少陽膽。膽誠為東方少陽之初氣。然甲氣當(dāng)起于子。臨官于寅。茲皆厥陰風(fēng)木之所起也。蓋氣雖在膽。而始于厥陰。且乙為柔木居卯位。是正所謂膽氣也。而今之納甲者。以甲剛歸膽。乙柔歸肝。是何說歟。丙火日也。心之神明也。其主太陽也。丁火日用之火也。相火也。故相火在陽明三焦。丙火在廣明之地。今曰丙屬小腸。丁屬心。豈丁可以屬君火乎。經(jīng)曰。小腸為心之使。豈使當(dāng)屬丙。而主反屬丁乎。且于夫妻之說。又豈主反為妻。而使反為夫乎至若以戊屬胃。以己屬脾。脾以燥為健運。而反謂為己。胃為水谷之海。而反謂為戊。然猶曰脾為胃行其津液。其于為妻之說?;驘o辭也。至以庚歸大腸。辛歸肺。則尤無理之甚者。夫肺居乎上。承心之夏。而立秋又為元氣之主。而反屬柔金。大腸何物。能主蓐收之令。而當(dāng)庚金之剛。以主秋之臨官也。壬為天源水。癸為江河水。腎為太陰。天水之主也而癸之。膀胱蓄水也而壬之。是雜客之水。反出真元之上矣。不亦顛倒紕謬耶。所以然者。大約以臟陰腑陽誤之。不知臟亦何嘗不生陽。而必以六腑為夫也。后學(xué)不悟。仍其訛舛。曰為從事。吾不知此說倡于何人。緣不讀內(nèi)經(jīng)故至斯耳。

  [卷之二\病能部] 手太陰肺臟病論

  肺居西方金位。上應(yīng)陽明燥令。其與足太陰脾同名太陰者。以其為一身元氣之主。出治節(jié)以佐君。其位居華蓋之頂。

  其職與太陰脾。同行氣以給眾臟。故名之也。而其實為陽中之少陰。主秋令以成萬物。秋令清肅斂。肺以麗水之金。

  生形而居天河之上源。以沛雨露。故嘗病躁與寒熱。最為嬌臟也。其氣恒下行。靜則下沉于腎宮。而與水相通。所謂母隱子胎也。以其外應(yīng)皮毛。皮毛屬太陽之部。故太陽之傷風(fēng)傷寒。與汗出中風(fēng)。兼形寒飲冷。皆傷肺見癥。如鼻塞聲重。

  氣逆喘嗽。肩背痛。嚏嘔胸滿煩心等證。多與太陽同。至若五志之火上炎。陰虛內(nèi)鑠。肝火抉心而刑金。則亦傷肺。其證為肺癰、肺痿、痿、吐血、聲嘶、息有音、鼽衄、掌中熱、喘不休、白血出、皮毛焦。此皆火燥焦枯之癥。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治之之法。傷于外者。與足太陽同法。其邪氣盛。而閉塞憤郁。必于足太陽瀉之。傷于內(nèi)者。

  正氣衰而金被傷。必于足少陰養(yǎng)之。而于足太陰培之。補水培土。養(yǎng)金之善法也。然以金性下沉。隱于子胎。腎家水火兩病。亦能使肺兩癥同受。故有時水泛而為喘壅。有時水沸而為痰鳴。皆以氣上逆。而有水火虛實之不同。而要其治。

  總不出足太陽及少陰太陰三經(jīng)之法耳。

  [卷之二\病能部] 手少陰心臟病論

  心臟應(yīng)天少陰君火。為神明之主。生之本。神之居。十二經(jīng)皆拱向聽命。而咸輸其氣以應(yīng)之。貢其精以養(yǎng)之。故心為血之主。脈之宗。蓋神以氣存。氣以精宅也。其精常滿。故能分神于四臟。其氣常充。故能引精于六腑。而腎家一臟。

  又實為心居之尾閭。經(jīng)云。心舍脈其主腎也。腎為心主。則必腎水足而后心火融。故養(yǎng)心之法有二。寡思慮。守恬愉。

  使心無過量之用。無留根之事。此養(yǎng)之以氣也。常握固戒多欲。使腎無淫佚之失。無相火之乘。此養(yǎng)之以精也。若用神無方。則傷其氣。傷其氣并傷其精。而神遂歸于空飛。守腎無節(jié)。則傷其精。傷其精遂傷其氣。而水不能制火。陰不為陽宅。而水氣遂至凌心。是心病之始始于此也。是以心氣未嘗不有余。稍失血則為不足。心之不足有余。皆系乎血之盛衰。血盛則耳目聰明。而神能寂照。血衰則慮易志耗。而昏妄交集。故凡火有余之癥。皆為血不足。而血不足之候。又皆能使火不足。其有余不足。皆不得與運氣司天之火。淫火郁從乎火者同候。治要在養(yǎng)陰凝神。守精馭氣。以匡政其有余不足而已矣。經(jīng)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肩背胛悶痛。兩臂內(nèi)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蓋心為血脈之主。其神明不受病。故或?qū)嵒蛱?。皆不見本臟。而唯在血脈。其在血脈。必先以在經(jīng)絡(luò)者病之。如胸中痛以及腹腰脅之間。皆手少陰手厥陰脈之所及。故先病于本經(jīng)也。若當(dāng)其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又緣脾胃之不上輸氣。腎之不上貢精。故病亦相連耳。又非止經(jīng)脈之故也。若心經(jīng)絡(luò)病者。為是動則嗌干心痛??识?。以及所生病。目黃脅痛。臂內(nèi)后廉痛厥。掌中熱痛。此皆正經(jīng)絡(luò)病也。而其病又能及心。要其本末然也。嗌干者。其支脈挾咽也。心火炎故心痛?;鹧讋t陰耗。而心液干。且心部在陽明。心痛而熱及陽明。故渴而欲飲也。目黃以下至掌中熱痛。

  皆心脈熱逆也。又精氣并于心。則喜驚而奪精。汗出于心。與憂思傷心者。心喜勝而惡負(fù)。并于心。則心有余故喜。乃心之浮陽也。若驚者肝膽失不利。能為心捍。而心氣內(nèi)涸。故奪精。神不守營。故汗出。心之官則思。思而不勝則憂。

  甚而不已則神明內(nèi)空。空而不已。則神明內(nèi)亂。故憂思皆足以傷心也。

  [卷之二\病能部] 足陽明胃腑病論

  頭腫、喉痹、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jīng)在絡(luò)在腑。無不以氣實血熱顯癥。此仲景所謂胃家實也。然亦有虛與寒者。則必以相火之虛。故胃怯而不支。為病灑灑振寒。善申數(shù)欠。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脹。此則陽明之虛。不可不察也。

  要之胃家為營衛(wèi)之大主。五臟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于人迎。其精充以下輸。則脈涌盛于趺陽。仲景察病必先診兩夾喉動脈之人迎。及兩足趺之沖陽。以知人之死生間甚。蓋以足陽明及足少陰為先后天之根本故也。故胃雖與腑為陽明。胃土也。而當(dāng)相火居止之地。其地為兩陽合明。合明者。太陽少陽二部之地分。相合于此而明之也。凡三焦少陽膽之所游部。手心主胞絡(luò)之所總督。皆與陽明為腐熱水谷之用。故本經(jīng)曰。陽明者午也。午為夏令之中氣。而相火之本職。又三陽合之氣也。其腑氣旺。血多熱盛。故能應(yīng)夏令而主相火。凡心胞絡(luò)之代心而主相火者。其建功致用。皆以陽明也。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夫胃家之實。非謂大便之硬。與中下焦之燥。陽堅實。蓋謂其腑為兩陽合明之盛。得病必為氣血兩實之癥耳。是以凡胃病之來。其病氣無有不實。而其熱甚則為狂。瘧、濕淫、汗出、鼽衄、口唇胗。而其脈能大見于寸口。而立一陽藏于五陰之間。凡以此也。

  [卷之二\病能部] 足太陰脾病論

  脾位三陰。為六經(jīng)之內(nèi)主。以地德而上承乎天。故廣明之下。即為太陰太陰掌太倉之出入。為心君儲精待用之府。

  所以散精微贍運用。為胃行精液者也。其職主運。故以升為德。其部當(dāng)水谷之海。故以濕為苦。若有余不足。而為病淫與郁。則水火二氣皆能病之。水病則壅。壅則傷氣。虛而不運。腹?jié)M脹。胃脘痛。腸鳴飧泄。食不化。身體皆重。上為大寒?;鸩t不濡。不濡則傷血。血枯而燥。胃氣乃濃。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腳下痛。舌本強。食則嘔。食不下。煩心。水閉黃膽脾約。必也常使少陽和氣常動于其中。則土潤而升。不傷于燥。土健而運。不傷于濕。斯為得其平矣。然其居中央孤臟。以灌四旁。而主四末。病則必淪于四臟。而四臟有病。亦必待養(yǎng)于脾。若脾絕、則四臟即無以為生。是后天之本絕。較捷于先天之根絕也。故治四臟者。不可以不養(yǎng)脾。調(diào)停脾胃。醫(yī)中之王道也。其曰腹?jié)M脹。支膈脅。下厥上冒。以為過在太陰陽明者。太陰土壅。則本經(jīng)不運。而陽明之氣不騰。是以不能出營衛(wèi)以升達于上下。

  不達于下。則腎氣獨沉。故下厥。不升于上。則肺氣不行。故上冒。此為中氣不足。中州之病。是以甚則入脾也。

  [卷之二\病能部] 足少陰腎臟病論

  腎在人身為陰中之少陰。應(yīng)天時而主冬令。故太陽寒水司氣。不歸膀胱而歸腎。蓋以腎之為氣。主蟄伏。主歸藏。

  天地斂藏之氣。必歸于此。是以寒水唯腎得主之也。顧其臟位為先天根柢。與心火為對待。故又為陰中之太陰。而先天真火亦涵于此。是雖各以為體。寒為位。而實以火為用也。易象坎。畫一陽入二陰之間。為體陽而用陰。其性流行。又體陰而用陽。人身之腎。其堅滑者水之體。其流動者火之用。得水火兩具。而藏命門真火于至陰之中??仓笠病7蜿枤馍陉幹?。靜極而動。能升陰精以上奉離宅。所謂升坎填離之妙。乃先天之大本大源也。以其火藏水中。水升天上。

  故常以水為海?;馂辇?。水暖而龍潛。水寒而龍起。是以腎家之病。不止水衰為土所克。而又有水火兩病也。如濕淫寒淫所勝。則腫、骨痛、陰痹、頭項痛、時眩、饑不欲食。寒氣自傷。則清厥。意不樂。腹大脛腫。喘嗽身重。寢汗出。

  龍火為患。則面如漆紫。咳吐則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懸??跓嵫矢?。煩心之類。皆腎家寒濕之淫。與水空火騰之為患也。至于水藏土中。而所以為蟄藏者。實藉土封之力。經(jīng)云、腎合精其主脾。是封藏必在脾氣。故不曰克而曰生。此前人補腎。用六味入茯苓山藥之妙理也。先哲之言曰。腎家水不足。勿熄其火。須滋陰之源以配火。腎家火不足。勿傷其水。須益火之主以配水。有旨哉。

  [卷之二\病能部] 足厥陰肝臟病論

  厥陰肝臟。在人身居太陰脾之下。少陰腎之前。為人身下部之中。故其位在少腹。其地為血海。其臟微偏左。故其部在兩脅兩。其經(jīng)氣起足上內(nèi)廉。循股陰。環(huán)陰器。抵小腹。上貫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與督脈會于巔。是以厥陰通乎巔頂。然其臟為兩陰之交盡。乃陰之絕陰。其表為少陽。絕而復(fù)蘇。一陽來復(fù)。故少陽起于厥陰。一陽發(fā)生之氣由此而起。故其藏為木德。主春屬甲乙。而與膽氣為表里。又其臟主藏血。為血家之部。故其職為血臟而攝血。又主筋。在兩陰之間為獨使。故能任筋骨勞役之事。為罷極之本。其精上榮于目。而旁通于耳。以木為德。故其體柔和而升。以象春。以條達為性。故其氣常苦急。而激暴以發(fā)怒。及其病也。其癥多逆。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蒙招尤。目瞑。及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以至經(jīng)病。則腰痛不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溺道癃閉。其郁與勝。必使及所勝。勝則脾土受邪。故胸滿嘔逆飧泄。此其大較也。然于其五臟為獨使。而合少陽膽為游部。又為將軍之官。則于一身上下。其氣無所不乘。和則為諸臟之贍養(yǎng)。衰與亢則為諸臟之殘賊。凡弦脈所見者皆是也。是以肝家之逆證最多。其與寒熱虛實邪氣使克。本經(jīng)自病。與經(jīng)氣相加。凡三十有余癥。要為肝之不足。此不必言也。即肝之有余非有余也。肝之陰不足也。或謂肝無補法。此昔人之謬也。夫肝氣之逆。由肝志之郁。經(jīng)曰。以辛散之。以辛補之。豈曰伐之乎。肝火之實。由肝血之虛。經(jīng)曰。以酸瀉之。以酸收之。豈廢滋養(yǎng)乎。至若陰邪犯入。則陰厥。陰厥宜溫。是補其氣也。陰虛不榮。則陽厥。陽厥宜清。是涼其血也。近代薛立齋立論。清肝火。補肝血。矯前人之弊。其得之矣。

  [卷之二\病能部] 太陽經(jīng)絡(luò)及膀胱病論

  內(nèi)經(jīng)云。太陽者三陽也。其氣最尊。唯心君得主之。故心為陽中之太陽。要為元氣之極濃。是以為經(jīng)為父。而為十二經(jīng)之綱維。人生于陽。陽氣一絲未斷不死。是以有取于純陽。而要其所以為陽。即神明之氣故也。其氣高而在上。故六陽之氣。皆從而上于頭。自額顱巔頂。及后之風(fēng)府。皆太陽也。其氣本于少陰腎。又自太沖而上。總于督脈。而極于背之五行。故自頂脊及腰背膂。皆太陽也。其氣浮而充滿與衛(wèi)氣俱。經(jīng)云。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唯其衛(wèi)外。故主一身之充膚澤毛。凡為外之衛(wèi)者。皆太陽也。主內(nèi)而專精。故精則養(yǎng)神。主外而固密。故宜靜。而躁則消亡。若此氣稍有不精不密。則內(nèi)外之病皆舉矣。內(nèi)之為病也。發(fā)寒熱壅腫痿厥痛。及為結(jié)隔??簞t如霹靂風(fēng)雨。外之為病也。風(fēng)寒襲之。

  為傷寒中風(fēng)。其在經(jīng)絡(luò)部位受病。則頭痛項強。肩背腰膂骨節(jié)疼痛。通身發(fā)寒熱。傷寒畏寒。傷風(fēng)畏風(fēng)。寒則傷營。風(fēng)則傷衛(wèi)。其所以納膀胱。而病不歸膀胱者。以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表非其所事。唯日久而行其經(jīng)盡。則有犯及膀胱。為渴而小便不利。是從其經(jīng)之本也。乃傷寒諸家競以脈浮為太陽膀胱病而絕不計太陽為何物。動指膀胱當(dāng)之。而抑知膀胱固非病之所主也。

  [卷之二\病能部] 氣交外感病論

  四時六氣。五運司天。是為三合。緣其三合。故為氣交。氣交則變而人應(yīng)之。是以外感百病生焉。人在氣交之中故也。四時六氣之正。內(nèi)經(jīng)全不列證。其不列證者。以正六氣。本五行四時之順。陰陽升降之宜。果合氣宜。何嘗有病。

  其所以有病者。以其氣之至。常有太過不及之差?;蛴屑优R乘除。主客勝負(fù)。以參合其間。則亦恒能變本氣之用。而為太過不及之異。是運氣司天。茍相值相加。斯不能無病也。若謂不關(guān)于人。則該年之生息凡物類之盛育衰耗。草木之發(fā)榮黃落。每年不同。此非其氣交而變者乎。人在氣交之中。豈無相感之故。蓋外有所感。而內(nèi)之所應(yīng)。茍失其和。病于是乎作也。夫外之所感。本與內(nèi)傷七情不同。內(nèi)傷從素性偏僻。煎迫之有素。臟腑稟受。濃薄之不一而得。然由此而外感。原各有內(nèi)氣之應(yīng)。非可止以外邪治之也。內(nèi)經(jīng)別有奇恒一門。以收內(nèi)傷。其法雖與運氣之外感霄壤。而觀運氣七篇。

  其病叢列。帝以條緒紛紜。復(fù)詢岐伯。以致一之道。而岐伯答病機十九條以約之。其致病皆由歲氣交加。外淫而甚。其中火熱獨多者。以二火司天故也。岐伯恐帝未得圓通。首戒以無失氣宜。而繼之以無者求之。虛者責(zé)之。蓋謂有內(nèi)證夾之。當(dāng)更加之意。初不以外感之有余。印定后人眼目也。劉守真高明之士。亦復(fù)不察。而執(zhí)以為臟腑內(nèi)外百病。皆盡于此。衍為原病式一書。盡以有余屬之火甚之癥。十恒八九。特信寒涼攻瀉之法。立方以誤后人。極于張子和儒門事親一書。專以汗吐下三法。從事峻劑法。以為邪祛正立。否則關(guān)門閉盜。后學(xué)不察。仍其偏說。由于不讀內(nèi)經(jīng)。而未奇恒之一門耳。夫人臟腑陰陽之氣。有有余不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盜乘其虛入劫衄其主。當(dāng)是之時。攻盜乎。救主乎。

  若救主而用攻。殺其主而已矣。故要而論之。運氣加臨為病者。不越運氣之有余不足。以補瀉之。而必須內(nèi)固其臟腑。

  臟腑之有余不足。而內(nèi)為病者。縱有運氣之感。仍當(dāng)治以臟腑之內(nèi)傷。而略祛其微邪。以靖內(nèi)氣。所謂養(yǎng)正則邪自去者此也。然則治外感之純用攻者。要非為善法也。

  [卷之二\病能部] 厥陰歲氣病疏

  按厥陰本氣。為風(fēng)為木。在歲序為十一月。冬至一陽生之后。于時則兩陰交盡于上。于氣則風(fēng)木升動于下。是以風(fēng)木為本。厥陰為標(biāo)。標(biāo)屬沉陰。本乃少陽。少陽方起于沉陰而未著。故不曰少陽。而曰厥陰。于時風(fēng)木而未勝乎陰。而厥陰用事。是以凡厥陰時氣。及歲氣司天在泉所至。雖屬風(fēng)木。而標(biāo)之所在。皆風(fēng)木不足。陰寒有余。在人應(yīng)之。外動于風(fēng)。內(nèi)感于肝。而恒起于陰。故其病在筋。所至為里急。陰乘木而木郁也。為支痛脅痛。陰乘本經(jīng)絡(luò)。而木不伸也。

  為緩戾。風(fēng)動筋而筋轉(zhuǎn)也。為嘔泄。風(fēng)木上達下克也。此皆所至而病也。然司天恒氣。從六元天氣司之。若己亥歲。雖厥陰司天。乃風(fēng)氣在上。厥陰下奉之。則風(fēng)宣而動。風(fēng)行地上。必脾土受克。勢必病脾。是以病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舌本強。食則嘔。此時脾之部位經(jīng)絡(luò)。兩為所乘。故病如是。至若胃膈如塞。腹脹。溏冷泄水閉瘕之反見者。則又風(fēng)兼陰寒。陰寒動脾。而厥陰之標(biāo)見也。然而風(fēng)氣在上。又中見少陽。則風(fēng)與少陽搖動。當(dāng)其淫勝。又必本肝先病。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脅氣并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dāng)心而痛。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風(fēng)與熱并。而搖動肝脾之間也。風(fēng)木之動必兼寒熱二者。是以寒熱二癥。亦出于肝也。若當(dāng)不運不及。則恒從金氣所化。而為搖動注恐。搖動者筋病。注恐者肝膽俱病。又其病為支廢。且壅腫瘡瘍。木被金刑。清燥傷榮。而壅溪谷關(guān)節(jié)。故支廢且壅腫瘡瘍也。然以在天之氣。豈容盡克。于是有郁。郁與燥傷異。燥傷為乘所勝。郁則為內(nèi)不伸。蓋其氣將發(fā)而伏也。惟伏而不發(fā)。則郁特甚。所以民病亦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癥與風(fēng)勝同。彼以木逆。此以木伏也。抑久而伏。必將上拒于鬲。故遂支兩脅而鬲咽不通也。甚則耳鳴目眩。轉(zhuǎn)不識人。善暴僵仆。不郁生火。而相煽于心腎之間。使神魂不守。而卒中暴厥也。故所謂郁者。非不及也。受制而莫之發(fā)。則怒而自相乘也。

  此其治必發(fā)而伸之乃快耳。病機曰。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諸風(fēng)掉眩。皆兼火與寒。諸暴強直。

  皆兼勝與郁??傊载赎庯L(fēng)木外淫之為也。內(nèi)氣不足。而與之逢合者有之。時氣太過。而臟氣不能御者有之。是以有主客之分治。客以急治。主以緩治。主勝逆??蛣倬彙拇酥瘟鶜庵畽?quán)衡也。

  [卷之二\病能部] 少陰歲氣病疏

  少陰君火。在正六氣居卯辰之位。木方用事?;饸夥绞?。而木出于陰。故君火之出為少陰。然君者帝也。出于顯明卯位。所謂帝出乎震者是也。本候為木。主春用事。所以君火不用。其在司天。則當(dāng)子午。午本南離。故為熱化。居氣為灼化。灼與熱異。熱則臨之。灼則近之也。天之六元。火在上。少陰在下?;馂楸尽I訇帪闃?biāo)。亦本陽而標(biāo)陰也。是以少陰所至。本標(biāo)之間。心火與氣相乘?;蛑炼蛔恪;蛑炼杏唷7矠轶@惑惡寒譫妄。又或悲妄衄蔑。皆火不足。而陰乘之。熱收于內(nèi)也。其為瘍疹身熱語笑。皆火有余。而自乘于心神。并及血脈也。若在戊癸火運。位戊午戊子。為天符。為赫曦。則火太過動為炎灼妄擾。其病笑瘧瘡瘍血流狂妄。此亦君火自乘。而傷神魄血脈也。鼓行刑金。則金肺受邪。是以民病瘧、少氣喘咳、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蓋肺氣不行。木火交煽。而寒熱爭。故瘧。壯火食氣刑金。故少氣喘咳?;鸨蒲小J龟庩杻蓚?。故上嗌口鼻。下泄二陰。火急逼。故奔迫注下?;鹗⑺远鴤I。故嗌燥耳聾?;鹧咨辖?。故肩背熱。皆金木足而不能救。以致傷及諸臟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身熱骨痛。而為浸淫。皆心經(jīng)及手心主所行之處?;鹗樾啊6榧氨窘?jīng)也。又值二火司天。則心將自焚而神亂。故譫妄狂亂。以至喘咳息鳴。下甚者金水俱敝。而下元不歸也。血溢血泄不已。陰傷盡矣。此太過之病也。若火不及。則火不能施化。少陰標(biāo)病郁于經(jīng)絡(luò)。故于經(jīng)所行之處皆病此。寒乃大行。陰邪入而營脈傷也。如郁冒蒙昧者。寒濕之氣冒明也。心主言。故暴喑也。心為太陽。而主諸陽之氣。今寒淫病?;饎t并納于寒水。之生陽亦虛。

  故屈伸不能。髖髀如別也。然至寒淫所勝。則寒臨于上。而內(nèi)陽居中。所謂凡傷于寒。則為病熱。寒熱更勝。是以癰瘍嘔血鼽衄腹痛。乃陽熱中盛之癥。心痛眩仆。面赤目黃。色善噫。乃寒凌心火。逼熱上炎之故。水火寒熱交爭。則神門脈絕。而心氣滅矣。所謂郁者。火不外發(fā)。必將內(nèi)盛。病為少氣。瘡瘍壅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臚脹。嘔逆螈。骨節(jié)痛。乃有動皆火。實蘊隆而外不得宣。故每見憤盈之癥。傷于經(jīng)及筋。故所過所動如此也。又若火奔迫則注下。與少陽搏則溫瘧。以至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黃則瞀悶懊。善暴死。則傷陰之盡。自焚之患。并傷五內(nèi)矣。此郁與火不足之異狀也。病機曰。諸痛瘡瘍。皆屬于心。諸熱瞀悶。諸躁狂越。皆屬于火。此即火有余?;鹩糁Y。諸痛腫。疼酸驚駭。諸禁鼓栗。如喪神守。此即火不足。寒氣內(nèi)乘之病。要皆以火之有余?;蛴襞c不足。受乘之至。故皆謂之屬火也。劉守真見屬火屬熱諸條。皆以有余釋之。豈知病情者哉。

  [卷之二\病能部] 太陰歲氣病疏

  太陰當(dāng)溽暑。六陽正盛。而曰太陰者。天道陰陽分治。時值夏至。干之六陽已極。而坤氣見。故一陰生。一陰之所以生。賴?yán)ぶw也。又其時溽暑煩蒸。地氣溢滿。能大雨時行而濕物。是以謂之濕土。濕土為坤之全氣。而居于西南。

  故正位季夏。在司天則丑未主之。上為濕土。下為太陰。標(biāo)本一同。唯濕之化乘于脾。故太陰所至。則濕重積。為不運。

  為積飲。痞隔蓄滿中?;魜y吐嘔為重。腫。及其太過。則懦積并。皆脾氣壅而不運。土壅則必水。故其臟脾腎。其病腹?jié)M。四肢不舉。脾主四肢。壅而不行。故不舉也。是以土運太過之歲。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zé)┰?。此水土相汨。濕甚滅火之證也。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螈脅下痛。土濕傷內(nèi)。并傷于筋也。飲食中滿食減。

  燥則易化。濕則不化也。至其變生得位。則腹?jié)M溏泄腸鳴。及下甚。三焦土滿。濕火不揚。故內(nèi)蘊而證如是也。此皆雜傷脾胃。然濕在中宮而已。至濕淫所勝。則微有異。為濕勝則濕之。浸淫所及。亦無不病。故病腫骨痛陰痹。濕傷血也。腰膝頭項痛時眩。浸淫之至。木令不行。氣與火兩壅也。大便難。前云溏。此云難。以肺氣阻絕。不得治節(jié)大腸也。

  陰器不用。陰藏精而起亟。濕傷陰不能起亟。故不用也。飲不欲食。為胃有余。而浮火壅??韧賱t有血。為心火郁而刑肺。心如懸。則并傷心之陰矣。此傷腎之至。與腎始受邪微有別耳。若夫土之不及。風(fēng)乃大行。民病飧泄?;魜y體重腹痛。風(fēng)能勝濕。宜無飧泄霍亂。然土氣為木所克制。風(fēng)行其間。善行數(shù)變。則脾氣有不及運者矣。筋骨繇復(fù)肌肉善怒。風(fēng)氣專行而燥。脾之散精皆所不及。不及則并不能養(yǎng)肝。故善怒也。至夫土郁。則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shù)后。土壅而陷下。氣不得伸也。甚則心痛脅嘔吐土壅而逆上。氣不得下也?;魜y飲發(fā)注下腫身重。則上之郁也深矣。凡司天在泉。為主為客。觀之有余不足。或淫或郁。而其理盡矣。病機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夫腫滿屬太過與郁。則誠然矣。若痙一癥。有出于少陰陰虛者。有起于陽明火劫者。今屬太陰之濕壅而為痙。是太陽寒水所乘。與厥陰風(fēng)木所勝。于丑未之歲。土不堪水與木之侵。故有是癥。此特從運氣言之。而要不可例少陰陽明之痙也。

  [卷之二\病能部] 少陽歲氣病疏

  相火當(dāng)乎巳午。巳為五陽。午為六陽。此太陽之正候。所以主夏令者也。而曰少陽者。其時雖六陽出地。而未極乎上。故猶曰少陽。非以春生之少陽為少陽也。在司天則本于寅申?;痖L生于寅。而六陽極于申。此專以暑熱從事者也。

  暑熱為本。少陽為標(biāo)。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驚躁瞀昧。暴病。喉痹耳鳴。嘔涌暴注。螈暴死。暑熱所乘。必暴速。

  故其為病暴烈。亦以其為無陰也。若暑乘所勝。則與陽明胃為應(yīng)。故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銷鑠。少腹痛。下沃赤白。夫熱客于胃。上蒸于心。故煩心心痛。少陽標(biāo)在膽。起目銳。故目赤欲嘔。嘔酸者。膽亦熱也。胃強故善饑。少陽脈入耳。故耳痛。陽明熱浸淫水道。故溺赤。陽明當(dāng)心部。又著入心。

  故使心驚而語妄。暴熱銷鑠者。溽暑使然矣。少腹痛。下沃赤白者。二腸絡(luò)為陽明太陽。故俱受暑也。若相火在下而不升。則必內(nèi)乘三焦。而傷血分。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者。即今所謂時行痢也。血便有痢純血與尿血之證。皆病在中下二焦。而內(nèi)傷血分使然也。此所謂在泉也。大概熱淫所勝。雖肺金受病。而胸中煩熱。血干右滿。血泄溺色變。腹大滿等癥。實陽明三焦病。又不止血溢鼽嚏。皮膚痛寒熱喘咳等為傷肺也。惟其暴速。故其病主掉眩驚駭。

  上熱郁。血溢血泄心痛。而乘于土金水。則又體重腫。痞飲病肩背胸中寒浮腫。是以病機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由是觀之。諸腹脹大。聲如鼓。火乘陽明也。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鸪松訇柼栆病VT嘔吐酸。奔迫下注。火乘三焦也。蓋相火外發(fā)。

  則丹疹丹。瘡瘍喉痹。嗌腫螈暴死。內(nèi)淫則腹脹如鼓。水液混濁。諸嘔吐酸。暴迫下注。皆火之奔迫。而正氣不得行也。然此等癥為遇相火所臨。水運所。故有如是。若非司天非值年。而概有是證者。則又系乎內(nèi)傷臟腑相乘。不可不察也。蓋腹脹有寒有熱。反轉(zhuǎn)戾有肝寒筋急。水液混濁。有氣化不及州都?;蛴上嗷鹬?。大約相火之部病。初非一定于熱。凡此諸條。岐伯特發(fā)明運氣司天使然耳。可不察而蹈粗工之說乎。

  [卷之二\病能部] 陽明歲氣病疏

  燥金秋令。屬處暑后寒露前。而其上為陽明者。前此濕土溽蒸?;琛j柖幻?。至處暑則氣物斂收。陽氣已高。天晶地明。故曰陽明。非在人兩陽合明于胃之陽明也。胃應(yīng)相火。旺于巳午。故曰陽明者午也。若在主令司天。則為燥金。

  屬七八月。在人屬肺。故肺主秋令也。燥金者生于濕土母腹。至此則出三庚伏后。涼風(fēng)至而秋斂成。故曰燥金司天。則標(biāo)本同氣。人以手太陰肺應(yīng)之。故陽明所至為浮虛。金氣過斂。陰營不副。外傷表氣故也。為鼽肺主鼻也。為尻陰股膝足病。燥傷腎也。為脅痛皴揭。燥傷肝也。自病皮毛。甲錯而皴揭。皆燥病也。為鼽嚏。金寒而肅斂也。要以燥勝則干。故諸病起也。是以歲金太過。邪傷肝木。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傷。耳無聞。木不能舒。氣斂不營。反生火就燥。劫其本氣。故見諸癥。甚則體重?zé)┰?。體重者。肅殺之甚。無生動之氣也。煩冤者。肝氣逆而不舒也。經(jīng)曰。腎虛脾虛肝虛。皆令人體重?zé)┰?。又肝不及。令人胸痛引背。兩脅滿。痛引少腹。前言兩脅下少腹痛者。病肝臟之氣也。

  此復(fù)言兩脅滿且痛引少腹者。病肝臟之經(jīng)也。蓋臟氣外應(yīng)運氣。故所感必先病臟氣。而后及經(jīng)脈。諸臟皆然。與四時猝然感冒。先皮毛而次入經(jīng)脈者不同也。甚則喘咳逆氣。肅殺太甚。則金氣自虛。而火氣來復(fù)也。肩背痛。尻陰股膝髀皆病。金氣虛其經(jīng)。而又下及所生之水臟也。暴痛脅。不可反側(cè)。金收則木生令收氣峻而生氣伏。故肝膽病也。至夫燥淫所勝。筋骨肉變。民病左脅痛。傷肝甚也。寒清于中。感而成瘧。金木相搏。寒熱格拒。故成瘧也??雀怪续Q。

  注泄溏??葹榉渭易詡8锅Q為肺氣隘。中焦不治。注泄溏。為寒清過甚。而傷中也。心脅暴痛。不可反側(cè)。木干火抑?;鹉揪銚p。故痛不可轉(zhuǎn)也。嗌干面塵。燥傷廉泉。故干。血不華色。故塵。腰痛疝。肝感寒清。而下蘊結(jié)也。

  目昧傷瘡痤。皆木郁而火遏于經(jīng)也。蓋陽和者物之生。斂者物之死。金燥過。則肺心脾腎皆病。不止肝病矣。若金不及。而火乘之。則又病肩背瞀重鼽嚏。肩背之重。由肺氣之失位也。鼽嚏之來。寒乘則見。熱乘亦見也。至若血便注下?;饌c。金化不能及也。若乃金郁者。咳逆脅滿。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側(cè)。皆肺氣自壅也。故滿引小腹。脈氣不行于下也。痛不可反側(cè)。金不行。則木氣不達也。又嗌干面塵色惡。皆燥勝則干也。病機曰。諸氣郁。皆屬于肺。

  郁者。若咳喘鳴仰息胸脅痛。支滿引少腹之類。諸氣則諸經(jīng)之氣也。又曰。諸痿喘嘔。皆屬于上。金燥其榮傷筋。故痿屬肺上焦。郁而不通故喘。且嘔唯肺氣不行。故胃氣乃逆。所以屬上也。金燥之令。大概如此。司天與此略同。而主客乘除皆可察矣。

  [卷之二\病能部] 太陽歲氣病疏

  寒水主令。在立冬后冬至前。于時為六陰。故為寒水。太陽為之上者。此時陽退而在上。為卦之剝。老陽在上一畫。

  其下五陰。故太陽之下為寒水也。寒水為冬之正令。在人唯足少陰腎得以應(yīng)之。而太陽反納膀胱者。膀胱與腎表里。同主寒水。故太陽以陽從陽。而納膀胱也。雖納膀胱。而主令則以少陰為主。故太陽為標(biāo)。寒水為本。本寒而標(biāo)熱。本勝而標(biāo)不勝。是以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流泄禁止。屈伸不利。寒病在骨也。腰痛腎寒也。寢汗寒水凌心。而氣微汗不收于陰也。痙病支體強直。筋急反戾。腎虛而寒凝相襲也。三焦寒不化為流泄。陰凝結(jié)陽不化。能使二便不通。為禁止。其病即所謂陰結(jié)也。夫水太過。其動漂泄沃涌。若水不及。則病痿厥堅下。此即禁止之謂。從土化也。

  其為歲水太過。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身熱者。以寒氣止迫其火氣外炎故熱也。煩心躁悸。水氣凌心火。抑而內(nèi)寇也。陰氣寒甚。故厥逆于上。三焦之火衰。故上下中寒。心失其居而不寧。故譫妄。水寒克火。故心痛。甚則水淫而內(nèi)傷。為腹大脛腫。此寒濕交流。水汨土也。喘嗽寒搏于肺也。寢汗出憎風(fēng)。衛(wèi)陽衰。而營不守也。上臨太陽。則兩寒并至。為腹?jié)M腸鳴溏泄。食不化。所謂漂泄沃涌也??识啊D懼行膽嵱?。若夫寒淫所勝。則流禍更遠(yuǎn)。蓋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今從在下之寒水寒氣。及從上而至足。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于中。是內(nèi)陽居中。正所謂凡傷于寒。則為病熱者也。寒熱更勝。是以血變于中。發(fā)為癰瘍。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

  善悲時眩仆運。斯皆陽熱中盛之證也。胸腹?jié)M手熱時攣。寒乘于中而不運。格于外而不榮也。沖心澹澹大動。寒水作逆。

  并胸脅胃脘不安也。面赤六陽格而不下。目黃脾土濕而不升。善噫心氣不昌。嗌干氣不上潮。色炱渴而欲飲。皆病本心逼之。故其中雖有與心同病者。要皆心火抑而失職使然也。至若水不足則濕。乃大行民病腹?jié)M身重濡泄。寒瘍流水。寒瘍者。陰疽也。陰不成膿。故流水。腰股痛發(fā)。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正所謂痿厥堅下。甚則腫水汨土也。若水郁則又不然。水潴而不流。則上下三焦筋骨。皆水氣為患而勝火。故善病寒厥心痛。腰痛。大關(guān)節(jié)不利。

  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jié)M。夫動轉(zhuǎn)歸火。今火失其居。故病若此。病機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諸寒收引已見前矣。澄澈清冷。此三焦無火。不能攝水也。又曰諸厥固泄。皆屬于下。經(jīng)曰。少陰不至。

  則厥陰結(jié)下焦為固。寒傷土濕為泄。皆自下焦腎氣為之。故曰皆屬于下也。

  [卷之二\病能部] 奇恒病論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夫恒之為道。謂胃氣五臟。各得其所。上順天時。內(nèi)調(diào)營衛(wèi)。故神轉(zhuǎn)不回。轉(zhuǎn)、流動也。回、逆曲也?;貏t不轉(zhuǎn)。乃失其機。于是臟腑曲逆。

  克制凌犯。神機之運用失矣。失則不循恒道。有非恒道所可得而揆度也。于是岐伯又設(shè)奇恒一門。以度奇病。其文本六十首。書闕簡脫。今可論者十之二耳。如五臟別論。奇病論。大奇論。脈解篇。氣厥論。腹中論。逆調(diào)論。病能論諸篇。

  俱從運氣臟腑經(jīng)絡(luò)而外。拈其病之厥逆錯雜。所謂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者也。此開后世內(nèi)傷雜證之大經(jīng)大法也。乃為綱領(lǐng)。其說曰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夫手太陰為元氣之主。足太陰為六經(jīng)之主。奇病之作。必變于元氣神機之失。不失必占于元氣。故雖奇病之千變?nèi)f化。而一以太陰為準(zhǔn)。此又治奇恒之大宗也。乃內(nèi)經(jīng)又有拈臟腑本來之奇恒者。此原其所以奇之故也。經(jīng)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又曰魄門。為五臟使。與前為七。而唯膽屬少陽。特曰中精之府。此七者之有病。其受病不與臟腑之主時者同。是臟腑之一異也。有出于臟腑體要之奇恒者。如腹中論。諸病外不涉于形身。內(nèi)不關(guān)于臟腑。病在宮城空廓之中?;驓饣蜓?。

  或風(fēng)或熱。以至女子妊娠。皆在空腹之中。雖膽中三焦督任五臟之散絡(luò)悉在。而其病止屬肝脾。以肝脾為腹中之主故也。

  此體要之一異也。有臟腑交加之奇恒者。如氣厥論。寒熱之相移。不論順傳逆?zhèn)?。而以氣之所之相并為病。逆調(diào)論。寒熱陰陽之所相勝而為病。調(diào)經(jīng)論。表里上下陰陽氣血之相并。互相勝負(fù)而為病。夫陰陽氣血寒熱之相并相勝。不系四時。

  不緣感召。要皆積漸之所致。迨病至而相勝相并。此實內(nèi)傷不足之所由。所以異于恒者也。是病源之一異也。又有臟腑頗僻之奇恒者。如大奇論。臟腑脈各見頗僻以成病。有腫滿偏枯癇螈。風(fēng)水腸之證。而皆非臟腑主時之恒病。則厥逆之由來既久。必須揆度脈氣病由。而治之有別。是又疾病之一異也。又有六氣錯出。互為體用之奇恒者。如脈解篇。太陽主寅。少陽主戌。厥陰主辰。太陰主子。又云四月五月。人氣在頭。八月九月。人氣在心。原其然者。人身恒常之氣。

  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故正月人氣在肝。而三陽初出于寅。故太陽主寅。厥陰木火主氣。故厥陰為辰。九月人氣在心者。

  以氣由肺而下始。次至心少陽。為心表為相火。故亦次心而主九月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十一月陰盡而純坤見。故太陰主子。此又與本經(jīng)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者不同。凡陰陽乘除。每各一道。并行不悖。俱非恒道。而要不可背之為道。是又陰陽之一異也。又有八奇經(jīng)見病之奇恒者。如刺腰篇。十二經(jīng)皆有腰。蓋以帶脈之為諸經(jīng)鈐束故也。若陰陽兩蹺。出陽入陰。出陰入陽。而機關(guān)于目。陰陽二維。別為部于陰陽之會。而主指之內(nèi)外。沖督任脈一源而三歧。而各統(tǒng)陰陽之海。所得之病。既非十二經(jīng)之恒常。而十二經(jīng)每與之俱病。又奇道之一異也。是故人之一身。其為陰陽臟腑五行恒轉(zhuǎn)。

  而神機攸序。乃既有前七者。臟腑之孤陰。不倫于恒等。有部位之關(guān)要。不涉于眾流。又有病源之乘。痼疾之積。陰陽錯出之異。奇經(jīng)為病之別。茍非揆度執(zhí)之恒理。而不求其所由然。安能使神機之轉(zhuǎn)而不回耶。

  [卷之二\病能部] 沖病論

  沖脈為病逆氣而里急上沖。作躁熱咳吐。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腋。咽燥面翕然熱如醉。下流陰股。小便難持。

  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四肢如火?;蛉绫?。心煩。寒氣客脈不通。氣因喘動。應(yīng)手起關(guān)元。隨腹直上。疝瘕遺溺脅肢滿煩。女子絕孕。運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fā)汗與下。

  沖脈病凡數(shù)條。散見諸篇。及仲景書。合而觀之。沖脈既為十二經(jīng)之海。而下為血海。又與督脈為十二經(jīng)之道路。

  及與任脈陽明會于氣沖。則舉一身督任二脈皆沖也。要其主血海。是以為先天精氣之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以至足。故其治常在血海。唯其陰陽調(diào)和。而精氣充足。則陽和之精自升。運于一身之間。若稍有不調(diào)。即本根不茂。必逆而上僭。其為上僭有二。陰不足者火逆?;鹉鎰t咳吐躁熱。上搶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煩恍惚狂癡。陽不足者寒逆。

  寒逆則少腹痛。中滿暴脹。瘕疝遺溺。脅支滿煩。女子絕孕。而其脈之來也。若火逆則陰陽俱盛。兩手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氣逆則脈來中央實堅勁。至關(guān)尺寸俱牢。直上直下。證見胸中寒疝。大約皆沖之病。則見此等脈也。而仲景云。動氣在左右上下。俱不可發(fā)汗與下。發(fā)汗與下。右則犯肺。于上則氣躁而逆。故衄渴苦煩氣喘。飲水即吐。于下則精竭而不止。故頭眩咽燥。鼻干心悸。左則犯肝。于上則傷血。而引肝上逆。故頭眩。筋惕肉。難治。于下則傷氣。

  腹里拘急不止。動氣反劇。雖有熱而欲卷。上則犯心。汗之則氣上沖在心端。下之則掌握熱煩汗泄。欲水自灌。蓋汗下則心液泄。故如是也。下則犯腎。故汗之而寒起。且無汗大煩。骨節(jié)疼頭痛。目眩惡寒。吐谷。太陽虛也。下之而氣竭。

  上下兩隔。則腹?jié)M卒起。頭運清谷。心下痞堅。亦少陰氣不足且厥也。所以然者。沖治血海。治在臍之左右上下。大約沖氣不足。則陰精虛。陰精虛則陽氣竭。其可發(fā)汗與下乎。然其氣起少陰。發(fā)于厥陰。若三陰之開闔失職。則本源之真水真火兩虛。而為患種種。必犯于沖。則又不止痿厥二證為沖之致然矣。

  [卷之二\病能部] 任病論

  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脈來寸口緊細(xì)。實長至關(guān)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又若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任脈為陰脈之海。起于會陰上中極。而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循關(guān)元歷石門氣海。而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歷建里而會手太陽少陽之陽明于中脘。以上喉嚨。會陰維于天突廉泉。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其脈之起真陰也。地道也。

  然地道之能通。必由天氣之下降。故天癸者。天之元氣降而為精氣。以充于地。而后真陰生。真陰充。然后地道通。于是太沖脈盛。而月事以時下。若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則形壞而無子也。然陰在內(nèi)。雖為陽之守。

  而真陰之充。必由谷神之滿足。年歲之時至。然后天元堅定。所謂天癸至。而地道始通也。是以真陰必由于真陽。及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以陽之盛極而衰。為陰所襲。而所襲之陰。乃窮陰而非真陰矣。是雖真陰之衰。而實真陽之衰也。

  要之任脈之為病。病在陰中無陽。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此為結(jié)陰。若夫脈來緊細(xì)。實長至關(guān)者。則所謂陰氣之襲也。故病動苦少腹繞臍下陰中切痛。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拘急不得俯仰。此雖為無陰之癥。實為無陽之癥。蓋陰中茍有真陽。則真陰充滿。和順自得。上會三陰三陽。以至于兩目之間。而無病矣。

  [卷之二\病能部] 二維病論

  陽維為病??嗪疅?。陰維為病??嘈耐础j庩柌荒芟嗑S。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陽維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

  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陰維動苦顛癇僵仆。羊鳴失音。肌肉痹癢。應(yīng)時自發(fā)。汗出惡風(fēng)。身洗洗然。陽維脈浮。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若肩息灑灑如寒。陰維脈沉大而實者??嘈刂型?。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女子陰中痛。如有心狀。

  陽維維于諸陽。其所謂維者。起于諸陽之交。發(fā)于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會于陽白。陰維維于諸陰。

  起于諸陰之交。發(fā)于足少陰之筑賓。上至頂前而終。是二維者。雖有經(jīng)絡(luò)之別。而實為陰陽之盛氣所持。蓋陽莫盛于太陽。是以能維持諸陽。陰莫盛于少陰。是以能維持諸陰。故二維之盛。其盛不在絡(luò)而在氣。二維之病雖在絡(luò)。而實亦在氣。蓋唯本陽本陰有衰耗之氣。則必至總見于諸陽諸陰。是以陽維為病。必太陽衰于下。失升騰之和氣。而先見于少陽。

  故苦寒熱。陰維為病。必少陰竭于里。而見窮陰之厥逆。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相維。是謂陰陽兩虛。其證心腎不交。

  水火兩乖。神明無所主。故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以水散渙。無相養(yǎng)之道也。又陽維苦肌肉痹癢者。陽衰則衛(wèi)不行而氣滯。氣滯則陽不能率先。而陰行遲。故痹癢。又令人身如蟲行。如是則陽氣不攝。而陰氣獨滯。故皮膚痛。陽衰于本起。故下部不仁。并汗出而寒。此陽之不固不至。而營亦不行。是以陰襲之也。他若顛仆羊鳴。手足相引者。陽去則經(jīng)絡(luò)凝澀。停濕在經(jīng)而為痰。異時陰襲之。則經(jīng)阻而筋掣。故迫而相引。又阻其氣道。故聲溢而不能發(fā)。若羊鳴也。至若陰維之不維。是陰不副陽。而不能為陽守。則陽離而不入于陰。重陰充塞隧道。九竅皆沉故亦病顛癇僵仆羊鳴?;蚴б粢?。若肌肉痹癢。汗出惡風(fēng)。似若稍輕于前癥。要亦營虛無陽而畏寒。衛(wèi)亦不能為之衛(wèi)。故陰維之虛為陰虛。而實亦無陽之虛。特少異于陽維云耳。

  [卷之二\病能部] 帶病論

  腹?jié)M。腰溶溶如坐水中。婦人小腹痛。里急后重螈。月事不調(diào)。赤白帶下。左右繞臍腰脊痛。沖心腹。

  經(jīng)云、身半已上。天氣主之。身半已下。地氣主之。中為天樞。天樞則在氣交之分。毋論一身二十七氣之上下流行。

  于此關(guān)鎖。而又必有氣焉以堅持而整束之。以牢持于上下之間。是以能聚而為強有力。故凡人之力出于膂。膂在季脅之下。正所謂帶脈也。故沖任二脈。傳于氣街。即屬于帶脈。而絡(luò)于督脈太沖之脈。所以能上養(yǎng)心肺者。亦賴于帶脈之持之也。及帶之為病。其證皆下而不上者。下之腎肝虛。而真陰不榮。上為心脾之郁。氣不上下行而不運。于是停濕而為熱。而下注于小腸血海之間。則病作矣。故赤白帶者。上為心脾郁抑。下為腎肝陰虛。邪熱留連。即為帶淫之病也。腹?jié)M者中分之不運也。腰溶溶如坐水中者。陰陽兩虛。中分弱而力不能鎮(zhèn)定也。左右繞臍腰脊痛沖心腹者。陰氣襲于下也。

  陽不能勝。而不能固守于天樞。是以陰得而襲之。為厥逆之事也。蓋鍵束關(guān)鎖機關(guān)。全在于帶脈。茍帶不能自持其氣。

  其證皆陷下而不上矣。治之有標(biāo)有本。其升降補瀉。在求其本而治之可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