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述病部上
古人察病之源。推病之自。審病之確。莫過內經(jīng)。后世務為支離。故昧厥所由。而不能知陰陽臟腑之所以然。今聚內經(jīng)十六卷之文??偲渖⒁姟:隙鲋疄椴∏榘苏?。使后學得所指歸焉。
[卷之三\述病部上] 陰陽第一
病之大綱。不外陰陽。陽衛(wèi)外者也。陽不密則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故風寒六淫之邪得以入之。入之則外感之諸癥生焉。
陰為陽守者也。陰弗營則不能宅陽以藏神。故內傷神志筋骨之病居之。居之則內傷臟氣之有余不足種種興焉。識病必先辨陰陽。陰陽辨而后能察病矣。
所謂陽者。欲如運樞。運樞者。開和調而不凝滯也。若起居如驚。則自致煩擾。而神氣乃浮矣。浮則神內散而出。
邪外伺而入。于是有因寒因濕因暑因氣之外感。內經(jīng)先舉此四端。而一切外感六淫之邪俱可知也。因于寒者。則為病熱。
故體若燔炭。必汗以散之。是以外感風寒。必以發(fā)表為第一義。蓋以風寒之入。始于牢持衛(wèi)氣而不得散。若不發(fā)其汗。
勢且從而犯內也。因暑則別。人傷火熱之邪矣?;馃崛雱t直入臟腑。而劫心劫肺劫胃。故煩汗喘渴四癥。一齊俱見。靜則多言者。心主言。心不勝外火。而神不舉。故靜失其守而多言也。因濕者。濕既從表。先犯太陽。故首如裹。既而入內。必郁于陽明。陽明郁則不能行太陰之氣于三陽三陰。此必先病筋膜。故大筋緩短。小筋弛長。為拘為痿之癥生矣。
若夫因氣。氣固非外至也。然以內之陽氣不能振其綱。則將紐解而失其維。是以四維相代為用。所謂左枝而右梧也。四維如是。內氣之餒敗可知矣。夫外感之起。千條萬緒而內經(jīng)先揭此四端者。蓋以明陽不衛(wèi)外。遂有外感之患也。
蒼天之氣清靜。順之則陽氣固。若陽不固。不止易于外感。而亦已內傷。故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張者如弓之張。精絕者。陰精之絕也。弓矢張則干強筋疲。弓之體必脫。陽之煩勞而張象之。故精絕也。夫陽欲固以衛(wèi)外。乃以煩勞敝之。陰之起亟者。將何以副。故既失其所以固陽之道。則辟積于夏矣。辟。偏也。陽擾陰虧。已成偏熱。故至夏益甚。所謂甚者。五心煩熱。如煎如熬。此孤陽外浮而真氣內奪也。故曰煎厥。如是則肝血不榮而為目盲。腎精不致而為耳閉。身若壞都。散解而不可憑借。凡此者陽張而至敗。斯陰絕而失守也。
陽氣者。喜氣也。和氣也。好和而惡奸。若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者。陽之厲氣也。肝寒主之。
其橫溢之至。能使十二官失職。氣窒則菀血。故郁于上也。薄。迫也。厥。逆也。大怒則氣遂于上而不下。故薄厥也。
且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今薄厥則不精不柔。眾禍方起。何以言之。失其柔則傷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機關。今有傷于筋則縱緩不收。手足無措。若不客者矣。失其柔則又偏于為剛。而汗出偏沮。偏沮者。半與營和而半否也。偏枯之癥起矣。又衛(wèi)氣不固則玄腑方開。寒水乘之。熱郁玄腑。甚則痤癤。微亦疹?;蚋嗔环矢?。剛而傷陰。與陽為亢。則變生大疔。而受如持虛者。以陽不能柔而與陰為剛也。況乃形勞汗出當風。使寒氣薄之。自當液凝為鼓急。甚則痤矣。
此非陽氣之不固使然歟。不特是也。陽不能柔則開合不得。寒氣從而陷脈為痿。至于留連肉腠。使經(jīng)絡俞穴合之氣化薄。
則不精之至。而內傳之為善畏驚駭。蓋俞有傳送之義。今使寒陷經(jīng)俞。氣化為迫。侵及臟腑。所謂氣一能動志也。善畏驚駭。非神志之動乎。而不精之至微焉矣。夫陽氣被傷而不柔不精。遂至廢筋骨。亂神明。皆不密之為也。
所謂陰者。體魄五官百駭筋骨血肉津液皆陰也。養(yǎng)陰之道。在和五味。經(jīng)曰。陰之所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原其然者。陰食味。陽食氣。五味出于地。故能生五臟之陰。然一或偏與不節(jié)。則所刺反能傷陰。傷陰亦能病及于陽。何以言之。凡在內者皆陰為之主也。不惟陽密足以固陰。而亦陰強乃能壯陽。故岐伯極言養(yǎng)陽而后。續(xù)言養(yǎng)陰。以備陰陽之全義。其言味以養(yǎng)陰。而受傷于偏。至此固其大者矣。而如煩勞大怒。飲食起居之不節(jié)。至于煎厥。與形氣絕。
要豈細故哉。陰不養(yǎng)則不可以扶陽。若其本不和則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矣。此養(yǎng)陰之義也。
失于陰陽。則四時之氣更傷五臟。是以春傷于風。則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洞泄者。外傷于風。則內之風木亦動。
合內風與外風交煽。是以留連至久。必侵脾土而為洞泄也。夏傷于暑。秋為瘧。夏以凄滄水寒感之而郁熱。秋風乘之則瘧病成矣。秋傷于濕。上逆為咳。發(fā)為痿厥。秋濕者。濕土用事未退。肺金感之。不得清肅。故氣逆為咳。肺氣不勝不行。則五臟郁熱亦不退。必將發(fā)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蓋冬不臟精。是以寒邪易入。寒氣既藏于陰分。至春陽氣上升。新邪外應則為溫病。夫風暑寒濕。迭相勝負。而皆感之者。內氣不守。故外邪皆得以犯之。況病久則傳化耶。
若陰平陽秘。骨正筋柔。豈至有是。
陰陽不和。陰爭陽擾。則害及表里。爭者。五臟氣爭也。陰氣營于五臟。而九竅皆稟五臟之氣。爭則陰邪獨盛。所謂陰無陽則戰(zhàn)者是也。擾者。魄汗不藏也。陽氣起于四末。陽擾則四逆而起。蓋陰爭則必陽擾也。一為臟病于內。一為經(jīng)病于外。內外交病。而肺為五臟六腑之長。元氣之主。內外兩非。則必肺獨受之。故喘鳴之候興焉。皆以營衛(wèi)下竭。
孤陽獨浮。斯不能克耳。后學不辨其疾在陰陽。而動以發(fā)肺治肺朦矣。
有三陰三陽之氣各病者。內經(jīng)不拈臟腑絡經(jīng)。緣三陰三陽。先天各有分部位次所由。以立臟腑。而要非臟腑經(jīng)絡之所出。故病止從陰陽氣血生。不因經(jīng)絡臟腑生也。然其間有單病。有合病。有并病。單病。一氣病也。合病。陰陽齊病也。并病。此勝而并其負也。此皆人之大陰陽病。其病未嘗不及臟腑。而要非經(jīng)絡臟腑之為病。后學不明正陰陽所病。
動以表里臟腑陰陽混詮。蒙昧千載??蓢@也。
單病者。如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二陽。陽明也。陽明。位太陰之表而居中于腑。則胃當之。
非大腸之以經(jīng)絡為陽明比也。其病發(fā)心脾者。胃與心。為生土之母子。而脾與胃。為行津液之表里。發(fā)者。發(fā)足之義。
人之情欲。本以傷心。勞倦憂思。本以傷脾。母既病則必連及于子。臟既傷則必連及于腑。故凡內以傷精。外而傷形。
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陽之病。發(fā)自心脾也。夫陽明為生化之本。其氣盛。其精血下行化營衛(wèi)而潤宗筋。今化源既病。則陽道外衰。故不得隱曲。在女子為不月。此其候也。病久而傳。則傳為風消。又傳為息賁。死不治。蓋陽明既病。則表邪起而勝之。邪勝則精血不榮。故肌體風消。又胃病則肺失其養(yǎng)。故氣息奔迫。氣竭于上。精虧于下。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風消息賁。勢必敗及五臟。故曰死不治也。蓋人身有真陰。有真陽。心脾為真陰之主。胃為真陽之主。傷及真陰。必使真陽無守。二陽既病。則倉廩匱乏。餉道絕運。是胃實為生死之關也。而要必自真陰之傷為之。故心脾之病。
不待好色之傷而始。有不得隱曲與不月也。
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痿厥痛。傳為索澤癩疝。三陽太陽也。太陽為三陽主氣。起少陰而居其上以主巔頂。又主衛(wèi)外為固。以陽盛且浮。故在上又在外也。夫太陽主表。于經(jīng)則膀胱納之。而內經(jīng)拈其病。終不言膀胱者。
以膀胱止州都之官主表。既非其事。而太陽體用。終不歸于膀胱也。然則此云發(fā)寒熱者。以太陽主表。虛則不能捍風邪而衛(wèi)外。是以邪入而發(fā)熱。若下為癰腫等。則為犯本及膀胱耳。糜爛為癰。凝結為腫。失力曰痿。冷逆曰厥。足肚疼曰痛。此皆由太陽經(jīng)之衰颯而留寒壅熱之所至也。至于傳為索澤者。陽絡既虛。久為諸陰所不容。則皮膚潤澤之氣也皆消散。是為索澤。索澤未嘗不與風消同。但彼出于內。陰消而陽散之。此則在其經(jīng)之陽衰而陰枯也。至若疝。本厥陰病。而太陽經(jīng)之傷寒亦能致之。此為三陽之傳也。
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少陽也。少陽為厥陰之表。起厥陰而游行三焦。繞于心胞。故少陽為游部為相火。
其氣安則柔和。失守則火壯?;饓褎t食氣。故少氣火壯。則三焦之氣上逆?zhèn)巍9噬瓶取I訇枮槟?。木強必侮土。故善泄。然土以木為達。若木失其既達之職。則土必寒而不運。亦善泄也。病久而為心掣為膈者。相火與君火同氣?;鹂菏殹荼匮?。心動不寧。若有所引。是名心掣。游部失職。陽明腐熟無權。散精不得。壅滯不行。日久則三焦上下熱盛而血槁。是以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是名曰膈。故膈病有二。一為元氣虛而中不運。則痰涌胃脘而脈微。一為血分干枯。則熱郁當胸而脈弦大。此皆素傷少陽之行令故也。
按三陽為人身大氣。所以綱維振作為生氣為生理者也。一及于病。則群陰受病。故傷陽必傷陰也。仲景著三陽之病曰。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病。胃家實。少陽病??诳嘌矢赡快拧Ec內經(jīng)不同。蓋以外感起論。故必以形層部位先之。不暇及本氣也。何為本氣。如少陽則一陽生于下。游行三焦而上之。其氣無所不遍。仲景則屬之半表半里。于經(jīng)則兩脅及耳也。陽明為兩陽合明。主中氣而為身之維。仲景則屬之太陽之內一層。主在經(jīng)及腑也。三陽則統(tǒng)主上下。
以及衛(wèi)外為固。此以身之衛(wèi)氣當之。仲景則以其經(jīng)之顛頂項背分部也。仲景論外感。故舉以形層。內經(jīng)論大氣。故究及體用。各有攸當耳。
二陽結。謂之消。此所謂結。乃結于本氣。陽明氣盛熱壯。然血多津守。未嘗有所結也。今言結者。則以陽邪盛而傷陰。枯其津液。故結在中焦也。陽明亢甚。必消谷善饑。食而不飽。又熱亢能消。津液不榮肌肉。故名曰消。此所謂中消癥也。消有三。此其一。
三陽結。謂之隔。三陽氣盛而為周身大氣之經(jīng)。其氣磅因薄四達。故有并至如風雨之證。而此云結者。是并于陰分也。
經(jīng)又曰。并于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是蓋陽郁陰中。陰不敢遏。故上下無常。郁而為熱。薄于大腸。故為腸。是亦并于陰也。而其氣尚未結也。其氣若結。則必結于小腸膀胱。此則并于陰而甚焉者也。蓋小腸膀胱為三陽之本經(jīng)。其邪既結。則傳化之官失用。而升降之通乃隔。上為陽不化氣。下為津液不行。故與少陽失職。俱名為隔。以上皆所謂單病者也。
有合病者。陰陽兩病也?;騼蓺馔?。偶然相合?;騼芍缕涮?。因而相合。皆合病也。
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陽明。一陰。厥陰也。俱病則二部本氣俱逆而不下。陽明逆。
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厥陰逆。主發(fā)驚駭。是二者。皆主驚駭矣。況合病。又木強土疏乎。故主驚駭也。厥陰。陰之根。
陽明。陽之本。根本俱病。則下逮沖督。上虛胃氣。背痛善欠者沖督病。善噫者胃病。皆氣逆而不引不下也。名曰風厥者。厥陰病則木強而風起。陽明病則又不能下行三陽。于是逆者。兼內風鼓而逆上。故名風厥也。
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少陰為里。一陽。少陽為游部。然一陰為先天生氣之原。是為生陰。一陽為地雷之后。是為生陽。俱在下而能上騰精氣。以養(yǎng)火金土者也。二者交病。是人之根柢病也。根柢既病。則所謂升者不升。而火金土皆遂矣。是故木氣欠和則脾不疏達。故善脹。真陰不升則心無所養(yǎng)。轉見寒決。故心滿。三焦少氣。則肺亦失其治節(jié)。故善氣。此陰陽兩虛之癥也。
三陽三陰。發(fā)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太陽。三陰。太陰脾也。此條為人之太陰陽兩虛之癥。三陽太陽主表。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三陰太陰主里。不能出營衛(wèi)。行津液而灌溉肢肌。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不識此者。謂為中風癱瘓。而非也。內經(jīng)明拈此條以示后學。后人尋諸中風之門。謂之人耳。
結陽者。腫四肢。六陽皆起于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結者。聚而不行也。陽未有不行者。今其氣結而不行。是陽不用也。陽不用。必壅于所起。故腫必于四肢。四肢皆腫。以知諸陽之結矣。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主血。邪結六陰。其傷在血。而足三陰為根柢。蓋足三陰皆主于下。
故當便血。言一升者。去血之多也。去血如是。其結當解。若不解而再結。則其邪必盛。故便二升。又不解則邪為尤甚。
故曰三結三升。此與陰絡傷則血內溢。相似不同。此以邪壅。彼以沖任脫也。又與腸下血相承而不同。腸下血不多而徐。此以邪甚驟下而多也。二條偏病陰陽。然實諸陰諸陽合病。亦致合病也。
陰陽斜結。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斜。邪同。陽結腫四肢。乃在陽之發(fā)處。結陰使血病在陰之聚處。今邪交入陰陽。而交結之勢必結于陰陽之所共生處矣。生陰唯腎。生陽唯膽。皆根源下焦。而腎職行水。若兩家交壅。正所謂不能通調水道也。然陰多陽少。則腎病為多。腎病則陰之真水沉寒。而無陽以化氣。此病固不在膀胱而在腎。腎既流水不能化精。故石堅一處而不及他所。唯見少腹腫耳。此亦水證之別也。
三陰結。謂之水。三陰為六經(jīng)之主。三陰邪結。是坤土不能運精矣。土不運精。則二陰之水氣益甚。勢必反來侮土。
且水氣盛則陽不得入。陽不得入則肺氣不得通調。斯寒水不行而為壅。故為水也。蓋中州結則氣壅而關門不利。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類者。本在腎。末在肺也。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厥陰。少陽。一主風木。一主相火。膽肝心胞三焦皆所共也。均為熱化而風煽之。四結之脈。皆絡于喉。風火逆上而不得發(fā)。必于喉乎結之。是成喉痹也。
有并病者。凡人之陰陽內外雌雄。必相輸應。是以陰陽相致。得其和平。若既兩病。則各經(jīng)之陰陽。必錯迕違逆。
相遇則搏而敗。必并于勝。故不謂之合病。而謂之并病。并者有所歸也。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而動。九竅皆沉。陽明全有谷神營衛(wèi)之盛氣。厥陰則任獨使而布行之。合兩家同病。而中州氣餒。是陽明主病矣。乃中州氣餒。而風木失和。將厥陰之戾。反克于中州。嗣此陽明之脈不復搏大而見。氣不昌而內郁見動。則所以宣之九竅無俾也。故皆沉。此則陽明之病甚矣。是謂并病也。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一陰主筋膜之氣。又主三陰之闔。能為太陽之守。莫一陰若也。乃三陽一陰俱病。而太陽之脈且勝。夫太陽之病。在脈浮。病而脈勝。則浮大中空。無陰可知。無陰則太陽之上下無常方。風雨并至而為病。而豈無氣之一陰能止之乎。于是內氣不守。則內亂五臟。本臟神怯。則外為驚駭也。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主里而藏精。病則真精內虛。二陽起谷神而朝津液。病則津液枯竭。于是氣逆火盛。必傷于肺。故曰病在肺。若見少陰脈沉者。是謂腎氣不衡。而無根之浮火逆而上乘。則上勝于肺。中州不能遏其逆。則熱燥傷脾脾病則不能授氣于四關。故并外傷四肢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顛疾為狂。前證明陽氣虛內熱。腎氣不衡。故有勝肺傷脾之見。今內傷之氣皆交至。而定為病在腎者。此系腎家水空火不守。而上發(fā)與陽明熱邪相并。使心無所主。故神惑志失。而罵詈妄行。太陽無內。故顛疾。神明內亂。故為病狂。此癥之見。似宜皆在陽明。然實腎精不守。不能主里。使心火自焚。與陽明并也。
二陰一陽。病出于腎。陰氣客游于心脘下。空竅堤閉不通。四肢別離。一陽連腎。上至肺。外連脾胃。然其根本出于二陰。今二陰腎家寒虛。少陽不足。故病出于腎。腎與膽氣皆寒虛。是以陰氣客游于心脘下。陰氣既盛于中脘。則所以行津液出營衛(wèi)以灌溉四末者。皆空竅堤閉不通矣。不通者。無陽則不通也。不通則四肢乃別離矣。此證近于單腹脹。
而四肢如削者也。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一陰之陰。為作朔之陰。
一陽之陽。為生生之陽。二脈皆代絕。是陰不為陽根。陽不為陰生矣。兩俱失職。則所以為游部。為獨使者。皆無根之陰氣也。心之下。自膻中至三焦。皆少陽生發(fā)游行上下之位。二部之生氣既已無根。故陰氣至心而上下無常。出入不知也。咽喉膽之使也。故干。脾土之沖和。亦賴膽肝之舒達。若脈皆代絕。是以死氣乘脾矣。其為中氣不續(xù)。中土衰敗可知。
二陽三陰。至陰皆病。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沉為血瘕。浮為膿。二陽三陰。本脾胃也。而后云至陰者。以明此三陰屬于太陰肺。故分別言之。夫陽明居二陽中州氣盛。太陰脾常為之行氣于三陰。而陽明亦自能達氣于三陽。則手太陰肺常能為治節(jié)于其間。是以陰陽和同。陽倡陰隨。陰守陽中。陽指陰使。今二陽三陰至陰皆病。其病氣皆見于其脈。則其象為陽浮而不能沉。陰沉而不能浮。是以陰不過陽。陽亦不能止陰。是陰陽離絕也。如是則沉伏于內者。有陰寒之病。血聚為瘕。浮顯于外者。有陽毒之病。壅盛膿。舊文作沉為膿。浮為血瘕。有吳鶴皋正之。
按內經(jīng)無并病之文。然陰陽不和。兩戾相遇。勢必相戰(zhàn)。戰(zhàn)有勝負。則其病更有所歸?;驓w勝?;驓w負。必有為之主者。
終非合病之條也。故另出言之。乃內經(jīng)舉一隅耳。此陰陽之錯迕。臟腑之乘除。可不辨明乎。
[卷之三\述病部上] 虛實第二
虛實者。百病之定體。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者而已。然而標本逆從之治。皆起于此。不可無緩急有無之辨。以進求其詳也。緩急者。察虛實之緩急也。無虛則急在邪氣。多虛則急在正氣。微實則雖治實而當固守根本。微虛則雖治虛而當兼防不測。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表里臟腑。邪有所居。永得其本。而直取之。是有為。邪之實也。
情欲傷內。勞倦傷外。非邪似邪。病在元氣。而明辨之。是無為。真之虛也。茍不審此。以逆為從。以標作本。傾人命矣。
虛有脈象。岐伯曰。氣虛。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人之元本。主在元氣。而元氣之主在肺。故氣虛則肺虛。肺虛而一身之元氣。無不皆虛矣。虛則必見氣逆。其氣逆者。足寒也。人之陰陽。其氣皆起于足。若足寒則陽不足而陰乘之可知矣。凡虛宜以此為斷也。
有重虛者。經(jīng)曰、脈虛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脈虛者。不象陰也。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然。重虛蓋謂陰陽兩虛。故引此條為兩虛之榜樣。其一在脈。而云不象陰者。脈出于陰分之營。營衰則神脫。神脫則不能如五臟應四時之象。其不應時而響應病。甚至不應病而又不應時。則全失其陰象矣。故曰。不象陰也。其一在上。即謂肺虛。肺虛則氣逆。恒見之上而脈氣不定。故言無常。其一在尺。尺腎脈也。腎主骨與精。所以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今行步然。將根本傾撥。不能立矣。占虛者以此三事。所謂虛者盡此矣。
內經(jīng)言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皆生于五臟。而必皆見于神氣血肉志凡五者。至于邪之入。亦即此五者而診其先后次第焉。凡根本虛實。與邪入虛實。莫不從此辨治。故心藏神者也。若有余則笑不休。不足則悲肺藏氣者也。有余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肝藏血者也。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脾主內以為形也。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腎藏志者也。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此其有余。所謂邪氣盛則實。此其不足。所謂正氣奪則虛也。至若風邪之猝入。亦必先犯此五者。而自其形層次第以入之。仲景分六經(jīng)以治傷寒。稟此法也。是以經(jīng)于邪入之。又每曰血氣未并。
五臟安定。見邪必自外而入。不遽內并也。故曰。邪客于形。則灑淅起于毫毛。以未入經(jīng)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夫心部于表。腎部于里。自神至腎。所部有表里之分。方邪客之灑淅起毫毛。則神先覺。是故命曰神微。次則入皮膚。皮膚微病。犯肺之氣矣。命曰氣微泄。又次則邪入孫絡。孫絡外溢。犯肝之血矣。所謂動其營也。故曰維有留血。又次則邪犯肌肉。肌肉蠕動。此犯在分肉之間。脾之所主矣。命曰微風。又次骨節(jié)有動。則邪入經(jīng)而動骨節(jié)。惟志覺之。所謂動志也。邪入乃深矣。然所謂神先覺者。愴然凄然。不快不樂之謂。所謂氣者。畏寒畏風之類。所謂血者。翕翕發(fā)熱之類。
所謂形者。轉輾疼痛之類。所謂志者。煩而不安之類。皆邪之次也。內經(jīng)按次五層以針法。循次五治。豈非后世所謂表法解法耶。觀其虛實。則五臟之有余不足如彼。循其治法。則形層之淺深次第如此。后之治邪。思過半矣。
有相并之虛實。陰陽相傾。氣血以并。氣亂于衛(wèi)。血逆于經(jīng)。氣血離居。一實一虛。所以然者。血氣喜溫而惡寒。
寒則留滯。溫則消散。此相傾以并之因也。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是以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如血并于陰。氣并于陽。為驚狂者。血并陰。是重陰也。氣并陽。是重陽也。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故為狂驚。血并于陽。氣并于陰。為炅中者。陰在表則陰內虛。陽在里則陽內熱。故為炅中。炅。熱也。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者。血并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并下則火動于肝。故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神亂而喜忘者。血并下則陰氣不升。氣并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蓋血與氣相失則為血虛。與氣相并則為實。至夫氣血并走于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則根本離絕。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極而反。陰可漸回。一去不反。不能生矣。此相并之大概也。
有外感內傷之為虛實者。邪生于陽。得之風雨寒暑。此生于外也。為外感。邪生于陰。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生于內也。為內傷。外感多有余。內傷多不足。然有內傷而致外感者。則虛中微實。外感而仍內傷者。則實處多虛。此中之虛實。固當細辨。而要即外感內傷。亦各自有虛實。如風雨傷人。客毛滿絡。極于分腠。其脈堅大。此則為實。而寒濕之傷人。必傷衛(wèi)氣。致皮膚不收而縱緩。肌肉堅緊而削瘦。營澀脈中。衛(wèi)去脈外。此則為虛。又如內傷之喜怒不節(jié)。
則陰氣上逆。上逆則陰虛于下。而陽邪湊之。此則為實。然實因于虛。則實為假實也。若夫喜則氣下。悲則氣消。下與消則脈空虛?;蛞蝻嬍澈畾廪?jié)M。則血澀氣去。此則為虛。此外感內傷之大概也。
有主乎虛實之大要者。其一在氣。人之元氣。所以充形而統(tǒng)血。故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若形氣相反。則偏實偏虛之病生矣。其一在谷氣。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所謂食入于陰。長氣于陽者也。五臟六腑。皆已受氣。谷之謂矣。
其一在脈。脈為血之府。脈實血實。脈虛血虛。常相應也。而時有反者。岐伯曰。氣盛身寒。此謂反也。氣虛身熱。此謂反也。夫氣盛為熱。虛為寒。今反寒反熱。此陽內郁而陰外襲。陰內虛而邪外盛。皆形氣之相逆。故謂之反也。又其反者。谷入多而氣少。谷不入而氣多。一則二陽有余。三陰不足。一則邪并肺胃也。又其反者。脈盛血少。脈小血多。
一為陽實陰虛。一為陽虛陰實也。
有診虛實之大概者。氣充滿于內。所為氣入。實也。氣滿泄于外。所謂氣出。虛也。氣為陽氣。實則陽實。必熱也。
虛則陽虛。必寒也。此虛實寒熱之見于氣者。可診矣。
五實五虛。以決死生。何謂五實。脈盛皮熱腹脹及前后不通悶瞀。是也。何謂五虛。脈細皮寒氣少及前后泄利飲食不入。是也。備此者皆死。而有不死者。粥漿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卷之三\述病部上] 寒熱順逆第三
病之體以陰陽。病之勢以寒熱。而寒熱必有由。然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原夫陽受氣于上焦以溫分肉皮膚。寒威卒襲之。使上焦不通。斯內陽無所出而寒獨留于外。此陽虛外寒也。勞倦形衰則傷肝氣。
木郁而乘脾。致谷氣不盛。谷氣不盛。而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胃氣熱而留于胸中。是脾不行而內熱也。此陰虛生內熱也。又情欲不節(jié)。五臟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此亦陰虛之內熱也。陽盛外熱者。寒邪既壅上焦。則肌表固閉。衛(wèi)氣郁聚而為外熱。以其能盛格寒而為外熱也。陰盛內寒者。厥氣上逆。寒留中焦。陽氣乃去。其脈盛大以澀。寒邪壅中。
故脈盛大滯。而不行故澀。皆陰盛所致。故陰盛生內寒也。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寒陰能傷血。故傷形。熱陽能傷氣。故傷氣。氣無形。故傷之而病痛。血有形。
故傷之而病腫。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生濁陰。熱氣生清陽。此其正也。乃清陽在下。則生飧泄者。邪熱不殺谷。完谷而出。是為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者。濁邪實于膻中。膻中不能化氣。是謂腹脹。所謂陰陽反作者也。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陰陽以不相勝為和平。陰勝是水襲而火滅。陽勝是火灼而水干。寒極則熱。熱極則寒。陰極則陽生。冬至是也。陽極則陰生。夏至是也。此可知其旨矣。
寒熱相傾。有所以感之不同。有所以受之不同。則亦其所感所受之多少而分焉。有熱而煩滿者。以其人陰氣少。陽氣勝。故陽邪實于陰分也。有寒從中生者。以其人正氣素不行而多痹。是以陽氣少。陰氣多。營衛(wèi)不能充達。故寒從中生。所謂寒痹也。有四肢逢風寒而如炙如火者。其人陰氣虛。陽氣盛。四肢之陽與外相得。而少水不能滅盛火。故陽獨勝而止耳。是其如炙如火當肉爍也。更有奇者。前寒中為痹病矣。乃更有身寒。而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然不凍者。以其人之素恃以水為事。使太陽氣衰。腎脂枯涸不長骨髓。不充氣。外內皆涸。故令寒。甚至骨。然腎家一水既竭。
肝心兩火獨存。是陰氣已虛于內外。而浮陽獨持于中。故雖寒而不凍。是名骨痹。骨痹。當攣節(jié)也。生于病熱而有所痛者。則以陽明入陰也。病熱者。陽脈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至三盛極于陽明矣。陽明盛極。必入于陰。夫陽入于陰。則陰與陽俱盛。是以病在頭與腹。乃腹脹而頭痛也。
有氣厥而臟腑寒熱皆能相移者。人氣和則陰陽和。陰陽和則氣血不至淖與剛。至淖與剛。則陰陽不相入而相勝矣。
所謂回則不轉而氣皆厥也。故淖與淖。剛與剛遇必致相移。相移者相傾也。止一氣厥而諸病生焉。故篇名氣厥。其移者如下文所云也。
腎移寒于脾。壅腫少氣者。所謂淖與淖也。腎中內蘊真火。不惟能溫寒水。而亦能為土母以使之化物。所謂命門真火也。今止存寒水之氣。反傳所勝。侵汨脾土。是脾土亦久失溫燥之氣矣。故壅腫少氣。蓋寒盛則陽微無以化氣也。
脾移寒于肝。壅腫筋攣。肝之木。溫達而疏脾也。然木食米于土。亦賴中州之養(yǎng)。今中土寒勝。是土既失其震發(fā)。
而木乃無氣以升。勢必移寒于肝。土寒故壅腫。木廢則筋寒。故為拘攣。
肝移寒于心???。隔中。心藏神。而其火受生于肝。是肝之藏榮。正心之為榮也。今乃受其寒逆。則榮與神俱失。
是以亂而為狂。且心主血脈為陰。抑而不行。則將壅于膻中。是為屯膏。故又隔中也。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主氣。而通調水道。其能調之有制者。賴溫氣以行不也。故內經(jīng)曰。肺之合皮也。其主心也。豈非賴心時與以溫氣。而為之主以潤燥金者耶。今心火不足。不惟不能溫養(yǎng)肺金。而移之以寒。寒與金化則金冷矣。金冷則氣沉而不得升。下有溝瀆而上無雨露。故飲一溲二也。肺氣以下而枯索。是肺消。
死不治。夫心肺主膻中為君相之尊。神明之輔。今兩寒失志。此豈特本原日竭。門戶失守而已哉。肺移寒于腎。謂之涌水。涌水者。水氣客于大腸。如囊盛漿也。夫形寒飲冷。肺氣不足則肺寒。母病傳子。則寒可移于腎。腎為寒水。以寒濟寒。故水氣不升而為涌。涌不于腎而客于大腸者大腸為肺之下流。歸于腑也。如囊者裹而不能散也。
寒可移。熱亦可移。所謂以剛乘剛。陽氣散破也。故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脾移熱于肝。為反傳所勝。此土燥木枯。熱之甚也。肝不足。病主驚駭。今土燥移木。傷其藏血。故主驚又主衄也。
肝移熱于心則死。肝藏血而以熱。是肝枯不能貢榮于心也。今乃以風熱相移。則心榮亦枯。而木火相燔。是腎水之所不能救。而唯君火自焚而已。故死也。
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肺本燥金。心復以熱移之。是火燥相即也。因而鬲上焦煩。飲水多而善消也。上文肺消因于寒。此言鬲消因于熱??梢娤嘘庩枴2豢刹槐?。
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痙。腎主骨。為作強之官。肺以熱移之。則必精鑠而骨。是精無裨也。故為柔。
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死不可治。腎移熱于脾者。陰火上炎也。邪熱在下。真陰虧損。而上挾勢熱以扶脾。
是陰虛反克。水土俱敗。故為腸。若是者。其始傳已虛。而又淫熱傷脾。何不敗之有。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胞。子宮也。男為精海。女為血室。命門火盛。則胞宮移熱于膀胱。故小便不利為癃。
甚則溺血。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多患此也。
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膀胱之熱不解。則移于小腸。小腸之經(jīng)。循咽下鬲。故受熱為鬲腸不便。
如是則否塞不通。壅遏于經(jīng)。上侵咽頰。為口糜也。
小腸移熱于大腸。為瘕。為沉。小腸之熱下行。則移于大腸。將下焦之滯熱不散。必留郁于曲折之處。是為瘕。
沉者。沉而在下也。
大腸移熱于胃。喜食而瘦。又謂之食。大腸移熱于胃。燥熱上行也。故善消谷。陽明主肌肉。今陽明燥熱故瘦。
是謂食。
胃移熱于膽。亦曰食。膽以少陽和氣游行三焦。為胃腐熟水谷。乃陽明本經(jīng)熱甚。反移熱于膽。此為木火合邪。
豈能生脾。故亦當食多而瘦。為食也。
膽移熱于腦。則辛額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辛額者。下時額。乃下也傳為衄蔑瞑目。膽以其經(jīng)上抵頭角。
腦者。玄珠之府。腎之精也。少陽連腎。故其熱隨沖督。并其經(jīng)以入腦。腦不勝。則辛額辣氣先在額戶。乃有濁涕注下。
或濁黃水者。皆鼻淵也。熱而不止。則傳為蔑衄瞑目矣。凡此以上寒熱數(shù)條。皆得之氣厥也。
凡陰陽之勝有見證。陽勝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jié)M死。陰勝身寒。汗出常清。
淅然厥。厥至腹?jié)M死。陽邪作實。內外皆邪。是為陰絕。故死。陰寒用事而至腹?jié)M。又為陰邪作實。內外皆陰。是為陽絕。故死。蓋諸證而至腹?jié)M。則陽明亦絕。無復能支矣。故皆死也。
諸病皆有順逆。察病必先于此。不可不知也。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身熱脈大。邪盛于外也。而加以腹脹。是表里之邪充塞也矣。即上章所謂腹?jié)M死也。
腹鳴而滿。四肢滿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腹鳴且滿。四肢清兼泄。陰證備矣。脈不宜大而大者。格陽也。為二逆。
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陰虛。是為三逆。
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溲血脫形。正氣已衰。脈勁急。邪氣仍在。邪正不相當。是謂四逆。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五逆也。脫形身熱。真陰已虧而火猶不清。其脈細小疾數(shù)。邪盛正衰之候也。為五逆。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泄甚。一逆也。腹大脹者。最忌中虛。見四肢清脫又泄甚。是脾元已敗。陽氣去也。此一逆。
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二逆也。脹與便血。陰病也。脈大時絕。孤陽將脫也。此二逆。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三逆也??榷蜒?。氣血俱病。形肉脫敗在脾。搏為真藏見。敗在胃。此三逆。
嘔血胸滿引背。脈大而疾。四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藏氣連于背也。脈見細小。尚留陰在。今大而疾。真元已虧矣。
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上為嘔逆。中為腹脹。下為飧泄。三焦俱病。而脈至于絕者。有邪無正也。工不察此。是為逆治。
[卷之三\述病部上]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風。八風。得其正則無邪。唯不得其正。則為邪氣。而能中于人。然其中者。要各以四時之勝氣襲之。故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而于所勝之入。則又必隨臟隨時而為病。以內氣不守。外疾得入也。故春氣病在頭。夏氣病在臟。在臟者心通夏氣。為諸臟之主。故病在臟。秋氣病在肩背。冬氣病在四肢。唯病在頭。故春善鼽衄。夏邪通心。故善病胸脅。長夏犯脾。土氣動擾。積風為寒。故善病洞泄。寒中。秋暑汗不出而風襲膚腠。故善病風瘧。冬寒邪犯四肢。故善病痹厥。
原其然者。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唯冬能藏精。則根本內實。而邪不易犯。雖夏之暑邪。亦得汗出而邪不入矣。若冬不藏精。與夏暑汗不出。則兩失其疏泄閉藏之道。故春當病溫。秋必風瘧。所以隨時隨臟而病也。此則風邪所犯之由也。
風善行而數(shù)變。茍一襲于人。則所傷為病。變態(tài)不一。是以或為寒熱?;驗闊嶂??;驗楹小;驗榘O風?;驗槠荨?br />
病雖異名。皆風之變。為寒熱者。風藏皮層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數(shù)變。俟腠理開則衛(wèi)失守。而灑然寒。
玄府則陽內壅而熱煩悶。此所以為寒熱也。其寒則能衰飲食。其熱則能消肌肉。至使ht不食。此寒熱交作之劇也。
其為寒中熱中者。風與陽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脈上行至目內。其人肥則邪不得出。留為熱中。而目黃。其人瘦則外泄而寒。為寒中。而泣出也。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行分肉之間。與衛(wèi)相干。故能使肌肉憤而有瘍。若氣凝不行。則又能能使肉有不仁也。至夫癘者。營氣熱。其氣不清。故能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癘風。則風之入深矣。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則亦各入其門戶。故隨俞之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循風府而上入腦戶。則為腦風入于眼系則為目風。酒飲后玄府易開而中之。汗漏不止則為漏風。入房汗出。內耗春精。而中之則為內風。新沐而中之則為首風。風不外散。傳變而入。則為腸風。熱則下血。寒則飧泄。在腠理而汗泄不止。亦為泄風自循風府。至此凡七種。所以明其成為風也。
風入五臟。變?yōu)橹T癥。其受病形狀各有不同。肺受風之狀。多汗惡風而色然白。凡傷風必惡風其多汗者。風開腠理。凡風入而傷。皆然微白貌。肺色也。肺變動為咳。為風所迫。必短氣。晝日差。暮則甚。晝猶與衛(wèi)氣相和。暮則與陰入內。故甚也。其診在眉上色白。心受風狀。則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赤色。蓋風木心火相薄。木與火交熾。神志潰亂。故或為善怒。赫赤甚。則言不可快。心病則舌本強也。心和則能知味。故診在口。肝受風狀。則多汗惡風。善悲。
色微蒼。嗌干。善怒。肝為風而風反勝之。則內氣不勝。故善悲。動其本氣。故又善怒。時憎女子者陰器強則好色。病則妒。陰也。目乃為肝之官。故診在目下。脾受風狀。則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為風木所克也。色微黃。
黃為土也。不嗜食。風勝則土疏不能化也。鼻為面主。故以此診之。腎受風狀。則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蓋邪入則腎挾水氣上升。故面浮腫。在其部故脊痛不能正立。色。腎枯也。隱曲不利。腎氣傷也。診在肌上。水挾風行。又乘土也。此五臟受風不同。而病由以異也。而諸癥又有異焉者。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次日則少愈。蓋因沐中風者。則中于頭面。故多汗惡風。首風止作無時。故凡于風氣將發(fā)先一日而必甚。頭痛以陽性先而且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則少愈。漏風之狀。常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蓋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故多汗。陽勝則身熱惡寒。故不可單衣。食長陽氣。故食則多汗。甚則陽獨盛于上。故喘息汗出不止。
故衣濡。陽盛陰虛。故口干善渴。身不能勞也。泄風之狀。多汗泄衣??诟刹荒軇谑隆I眢w盡痛。則寒。蓋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潰。則津涸故口干液涸。血虛故不能勞事而身盡痛。且汗多亡陽。故令人寒也。此風之所部。而受病不同也。
風為百病之長。其中于人也。治必當早。遲則傳入不已以至于死。蓋其所以傳者。皆不早治者也。當風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是時當以汗發(fā)之而已。即或痹不仁腫痛。亦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于肺。以風寒自表入里。必先于肺也。風寒閉于此而不行。名肺痹。發(fā)咳。上氣者。變之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發(fā)之時。
弗治。即傳之于肝。從所克也。亦曰肝痹。以肝氣厥而上逆。故脅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
再傳之脾。為肝木乘土。風熱入脾。病名脾痹。其在內則中熱煩心。在外則肌體出黃。然尚可按可藥可浴。以解表與里之風熱也。弗治。脾又傳之腎。名曰疝瘕。疝瘕聚氣而痛之。名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冤熱。煩熱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濁。以熱結不散。虧蝕真陰。如蟲之吸血。故名曰蠱。然此猶可及治也。弗治。腎傳之心則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螈。
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故筋脈相引。手足攣掣。是以螈名。邪氣至心。其病已極。使天千一周。則五臟之氣皆息。故死。此病之次也。
有病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此病在腎。名為腎風。如有水狀。謂然浮腫。似水而非也。脈大者。陰虛也。脈緊者。寒氣也。身無痛。形不瘦者。邪氣不藏。不在表也。腎邪反克于脾。故不能食。腎既克脾。勢必至犯心。犯心則神氣失守。故善驚。驚而心氣痿弱。不能復。是水火俱困矣。故死也。
有內傷而適與風邪會。因加而發(fā)者。不離屏蔽而病。此皆常有所傷也?;騻麧穸粲诜秩庋}?;驂櫩謵貉?。留而不去?;蜃淙幌才还?jié)。則氣有所逆。或飲食失宜。則內有所傷?;蚝疁夭粫r。致腠理閉而衛(wèi)氣不通。其開而冒露于風寒。則邪在前。風寒繼之。二者相值。則血氣凝結。故為寒痹。其或有因熱而汗出受風者。雖非外感之賊風。而邪氣因加而發(fā)。亦所謂合邪也。
邪氣傷人。各有所入。要歸于三部。三部之風。各不同?;蚱鹩陉帯;蚱鹩陉枴O才还?jié)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
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至于淫佚不可勝數(shù)。然受病之始。只此三部。故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以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分為三員。
寒按內經(jīng)風門所述病機。委曲詳盡。理宜復有寒門以悉病源。今書止存熱病一章。且以為熱病者。皆傷寒之類。
以為類傷寒。則知前此有正傷寒可知。緣其所失三卷。與奇恒六十首者。并失之。后人見仲景法與熱病不合。而所以治寒者。亦不止傳經(jīng)。蓋仲景時必見全書。而叔和不察。遂以熱病條冠仲景傷寒之首。而以傳經(jīng)之法。混亂諸條。由今于本經(jīng)散見者。有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風邪篇曰。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此豈在傳經(jīng)之例。寧謂風然而寒獨不然歟。仲景曰。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亦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此與氣盛身寒。得之傷寒合符。寒為陰邪。故不能即熱。寒令氣逆。故體痛嘔吐以營中寒。故脈陰陽俱緊也。又曰。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觀此則奈何以熱病一條冠傷寒哉。叔和不能述仲景而以己意亂其文。引此條以壓之。使后人不知內經(jīng)之文亡。而仲景補之之妙。豈非千載之罪人乎。
熱熱病一門。帝問以為傷寒之類。其非謂傷寒止于熱病。特帝以熱起見而問傷寒之變熱者耳。蓋六日遍六經(jīng)者。
熱之勢盛而易于入經(jīng)者也。熱病不止傷寒。而以傷寒為重。故首舉六經(jīng)傳變之條。然傷寒變熱為有陽氣。熱雖盛不死。
此見傷寒之未變熱者。陰寒慘毒不可言無事。況兩感于寒則表里陰陽俱受哉。后人又有言兩感不死而可以有治法者。以此人內傷極重。適與外感寒會故如是耳。然亦危矣。若真兩感則必無治法也。
有熱勝而陰虛。正氣虛不能勝熱者。病亦死。內經(jīng)曰。有病溫。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裱圆荒苁?。
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陰氣不守而陽邪入之。則陰已散越。故曰陰陽交。又有汗出復熱不能食。脈躁盛狂言。此亦死。
蓋汗生于精。精生于谷。令邪氣爭而得汗。是精勝也。精勝當能食而不復熱。乃輒復熱者。邪勝也。邪勝不能食。是精無裨也。如是而脈躁盛??裱?。脈不勝病。故躁盛。失言故狂言。所謂見三死而不見一生。何以生耶。
熱病其脈色相勝。見真陰不守。病若兩感者亦必死。為其無內也。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其榮顴者。太陽熱。赤色當見于顴。而榮未交。以傷衛(wèi)而未及于營。其時若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蓋其所以然者。
太陽之脈浮。厥陰之脈弦而細。以病言。太陽為頭痛腰脊強。厥陰為煩滿囊縮。今以太陽熱病。與厥陰爭見。此為陰陽俱病。夫六經(jīng)熱病之序。始太陽。終厥陰。今始終爭見。故當不及期而死。
熱病。內連腎。外見少陽之脈色。少陽之脈色。榮顴頰前。此熱病也。榮未交??傻煤苟?。若與少陰脈爭見者。
死期不過三日。熱病連腎。本經(jīng)連腎也。其熱之脈色榮頰前。是少陽外見。汗之可已。而獨與少陰脈爭見。夫少陽之脈弦。少陰之脈沉微。與上條皆所謂陽病見陰脈也。厥陰作晦明。少陰主里。二陰為陰之根柢。兩陰脈見于熱病。則真陰絕矣。真陰絕則不待行其經(jīng)盡之三日者。半期也。
五臟熱病。在經(jīng)不已而犯及臟。則臟病見。臟病見遂有死期。如肝熱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厥陰之熱。起于下焦。故小便先黃。上逆于腹。故必致腹痛筋弛。故多臥?;鹕谀?。故身熱。此厥陰之在經(jīng)者也。不已則邪入于臟。
于是邪正相勝而爭。氣爭于肝則肝氣亂。故狂言而驚。以肝病主驚駭也。肝脈布脅。故脅滿痛。熱極陽勝而淫于四末。
故手足躁擾。其邪乘土犯胃。則胃不和而臥不安。此則肝病甚矣。庚辛死者。邪進而勝正敗于克也。
心熱病。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夫心主血脈。心為血養(yǎng)則不熱。不熱則心脈恬和而得下交于足三陰。今心氣熱則火獨上炎。其下行于陰之脈皆逆而上。故下虛而生脈痿。凡四肢關節(jié)之處。其樞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脾熱。熱必上行。令陽明經(jīng)之在頭面者必先病。此頭重頰痛也。
煩心者。脾熱及胃及心也。顏青者。木邪勝而見侵于陽明之部也。脾燥不運。則胃亦不和。故欲嘔。身熱者。一身之肌肉熱也。熱至此。則熱淫所勝而乘腎。故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jié)M泄者。土壅故滿。協(xié)熱故泄。兩頷痛者。陽明絡也。
若逆甚。甲乙死。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肺主皮毛。熱則畏寒。故起毫毛。惡風寒。肺絡胃。中焦熱入胃。故舌黃。身熱。至熱甚而與臟氣爭。則氣逆喘咳。痛走膺背。且不得太息。頭痛不堪。蓋喘逆在肺。則肺氣不得下行。而三陽俱壅于上。故痛苦不堪也。又汗出而寒者。以熱邪在肺。皮毛不斂也。
腎熱病者。先腰痛。苦渴欲飲。身熱。熱至于腎。其熱深矣。水失其職。必先見其部。腰與。腎部也。無水故腰痛。熱而虛則必引水自救。故苦渴欲飲。身熱陰鑠而營熱也。熱爭則項痛而強。寒且。足下熱。不欲言。
其逆則頭痛員員澹澹然。戊己死。蓋熱爭則外及于表之太陽。故項強痛。內甚于里之少陰。故寒且。此復加以寒者。陰無氣以充也。足下熱者。熱起涌泉。水空之候也。不欲言者。丹田之氣不贍也。員員澹澹。無所根據(jù)薄之貌。陰虛無氣。傷及心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