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作者:


  [卷九] 吐瀉論(附)

  小兒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diào)。風寒暑濕。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證不一。今條敘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兒初生之時。拭掠口中穢血不盡。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滿悶氣急者。此因兒啼哭未定。氣息未勻。乳母忽遽以乳飼之。兒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于胸膈之間。因更飲乳。前后相沓。氣不宣通。故氣逆而乳隨出之為吐也。宜調(diào)其氣而止吐。古書亦曰。大哭之后食乳者。多成吐瀉也。

  吐逆腹脹喘息。乳不化。夾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因乳母冒寒取涼。食冷凍飲料寒。致冷氣入乳。變壞其汁。

  而不捻去。仍以飼兒。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飼之。其冷乳冷食入腹。與氣相搏。傷于脾胃。則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宜溫胃止吐調(diào)氣。若傷重有停滯者。以穩(wěn)藥磨化。不可快下??制⑽赣摱L也。凡風冷變壞之乳。當捻去之。暫斷乳兒。令乳母服藥溫腹。然后飼兒。若不捻去。非只令兒吐逆。腸胃虛者。冷因得入。亦不利也。

  吐逆身熱。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熱也。此因乳母冒熱?;蛞蝻嬀?。熱入其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飼兒?;騼撼藷岵膏?。致熱氣入胃。與氣相搏。致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如久有積熱者。必四肢生瘡。多渴而面黃。宜微下之。虛者以穩(wěn)藥磨化。后調(diào)其氣。

  吐逆身熱。鼻青呵欠頓悶。口中氣熱,夜間發(fā)躁者。此傷風吐也。因解脫失宜。風冷襲之。搏于血氣。故身熱呵欠頓悶??谥袣鉄嵋?。氣不得順。故逆而作吐也。宜調(diào)氣止吐。發(fā)散風冷。

  吐逆唇黑。面黃多啼。有痰吐氣臭者。此脾胃有傷也。宜先下之。后調(diào)其氣。

  吐逆早晚發(fā)熱,睡臥不安者。此驚吐也。心熱則生驚。故睡臥不安。而神不寧也,心神不寧。則氣血逆亂而吐也。宜與鎮(zhèn)驚去熱止吐。

  吐逆面白無精光??谥袣饫?。口頻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氣不和也。宜補脾胃。

  吐逆痰涎色黃。稠粘上壅者。胃熱也。若吐痰涎白淥。或吐沫者。胃虛冷也。熱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溫補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熱也。久則肺虛成痿。昔錢乙治段齋郎子四歲。身熱吐痰。嗽數(shù)日而咯血。他醫(yī)以桔梗湯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請乙治。乙下褊銀丸一大服。復以補肺湯補脾散為治。乙曰。

  此子咯血。肺虛也。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為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次。亦能發(fā)搐。根據(jù)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補脾肺。必涎止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肺為逆耳。乙所用藥方。本集載之。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后為治也。

  者。比吐逆異也。吐者乃邪搏胃氣。逆而上行。谷不能傳化。隨氣出也。者但氣逆而欲吐。吐則谷無所出。故俗謂干嘔也。者乃兒因吮乳汁過多。胃滿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謂之噫奶。當便與空乳令吮。即定。

  若頻久吮之。亦能為病。

  [卷九\吐瀉論(附)] 瀉論

  瀉色白者。冷瀉也。此由小兒腸胃虛弱。因解脫風冷干之?;蛞蚴澈嬂?。入于腸胃。冷氣相搏。為下痢也。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調(diào)中。若又傷風冷。前后重沓。冷甚則瀉不止。而為泄注也。

  瀉色赤者。熱瀉也。此由小兒腸胃本挾虛熱。而風冷乘之。入于腸胃之間。熱氣相搏。而為痢下。故其色赤也。宜微下之。以導其熱。后調(diào)其氣。

  瀉色乍赤乍白?;蛩蚬日?。此冷熱瀉也。由小兒腸胃先因有冷。而復傷熱。或先有其熱。而復傷冷。腸胃宿虛。冷熱交攻。而為痢下。宜調(diào)其冷熱。和養(yǎng)其氣。

  瀉色黃赤紅黑者。皆熱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后調(diào)氣。

  瀉色青。發(fā)熱有時。睡臥不安者。此驚瀉也。小兒糞黃。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者。肝木為風。肝木來刑脾土。宜早治之。不爾。則變脾風。而發(fā)螈。則難治也。所謂糞青者。須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時黃。良久乃青者非也。小兒安者皆然。不可認為青糞也。若瀉青色白。谷不化者。此謂冷也。宜溫補脾胃。發(fā)散風冷。

  瀉釀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見。發(fā)稀饒?zhí)??;虺阅嗤痢r有蛔蟲。此疳瀉也。宜止瀉退疳。(治方具于疳門之下)。

  瀉多日。唇口及糞色皆白。糞頗多者。久因成冷。脾胃衰困??肿兤L發(fā)癇。宜以藥防備而溫養(yǎng)。

  補助脾胃。

  瀉于暑熱時多患者。謂時熱及飲食皆冷故也。不傷于熱。必傷于冷。若傷熱伏暑而瀉者。則心藏煩熱。必小便不利。清濁不分。瀉色赤黃。宜利小便。解暑熱。若小便快而瀉者。冷瀉也。色必青白。谷不化。宜溫脾胃止瀉。

  瀉者不可急以熱藥止之。多變?yōu)榱《履撗?。當審察冷熱證候。詳度緩急施治也。

  [卷九\吐瀉論(附)] 吐瀉

  吐瀉多病于春夏秋三時。惟冬時絕少者。蓋吐瀉皆因脾胃虛冷熱所致。以冬時陽氣在內(nèi)。多食溫暖。少飲水漿故也。設有患者。必因傷于乳食也。若春時病吐瀉者。多因于風。夏時病者多因于熱。秋時病者多因于冷。凡治吐瀉者。必當參其時候。觀其形證。察其溫涼寒熱。如此則無誤矣。

  [卷九\吐瀉論(附)] 傷風吐瀉

  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呵欠頓悶多睡。口中氣粗而熱。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宜散風補肺。如先已曾經(jīng)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臟兼見之證。發(fā)散者。化大青膏服之。補脾者。后服益黃散。此錢乙所用藥也。方在本集。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呵欠頓悶??谥袣鉄?。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

  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錢乙用白術(shù)煎湯服之。然后發(fā)散風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呵欠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杷毒?。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先補脾。錢乙先用益黃散。后發(fā)散其風。用大青膏。此二病于春冬多也。

  [卷九\吐瀉論(附)] 傷食吐瀉

  吐瀉乳食不化。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此傷食吐瀉也。凡吐乳瀉黃赤者。傷熱乳食也。若吐乳瀉青白者。傷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后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內(nèi)。壯熱不乳。大便乳不消化?;虬咨?。是傷乳。當微與下。后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身溫涼。不思乳。大便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脾胃虛者也。

  吐瀉有兼藏證者。兼肺則睡露睛喘氣。兼心則驚悸飲水。兼脾則困倦饒睡。(吐瀉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則呵欠頓悶。兼腎則不語畏明。

  昔錢乙治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乙見兒目中黑睛少。白睛多。面色白。乙曰。此子必多病。

  面色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腎虛也。本怯而虛。故多病也??v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

  脾胃亦怯。更不可縱于酒欲。若不保養(yǎng)。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澤。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瀉不食。壯熱者。微有傷食也。又虛怯則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困倦。入腎則加虛。但當以藥磨化之。為微有食傷也。若重傷則須下之。不下則成癖也。若實食在內(nèi)。乃可下也。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乙所用藥。其方在本集載之。

  [卷九\吐瀉論(附)] 冷熱吐瀉

  吐瀉在五月中以后。身壯熱者。此熱也。小兒臟腑中十分中九分熱。此因傷熱乳?;蛭笩崛雰?nèi)。吐乳不消。

  瀉深赤色。宜與解熱。錢乙用玉露散。

  吐瀉在六月中以后。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

  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多白少似褐?;蚴橙椤;虿皇橙椤R松傺a脾。而大解熱。錢乙少用益黃散。多用玉露散。

  更宜審察冷熱。如兒大熱。瀉色赤黃者。此熱多。根據(jù)五月中后治之。昔錢乙治廣親北宅四大王宮五太尉。六月中吐瀉。米谷不化。眾醫(y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乙曰。當用涼藥治之。謂傷熱在內(nèi)也。眾醫(yī)皆言吐瀉多而米谷不化。當補脾胃。何得用涼藥。王信眾醫(yī)。又用補脾溫藥。乙曰。不可服。此三日外必腹?jié)M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一如所言。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他醫(yī)又行溫藥。即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死。眾醫(yī)不能治。復召乙。乙見有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三日又與白虎湯二服。四日用石膏湯。及旋復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竹葉湯下五丸。熱退而愈。乙所用方。本集載之。

  吐瀉在七月中以后。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杷毒?。唇白。多而不渴。錢乙于食前令多服補脾益黃散。于食后少服解熱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熱。若身大溫。瀉后黃者。根據(jù)六月中以后為治也。昔錢乙治廣親七大尉七歲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干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yī)疑睡。作驚治之不愈。乙曰。當先補脾而后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石膏湯退熱。

  次日以水銀硫黃二物末之。生姜水調(diào)下一字。乙曰。凡吐瀉。五月內(nèi)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nèi)十分補而無一分下。此皆是脾虛瀉。醫(yī)妄治之。至于虛損。下之即死。故只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止之。有一李醫(yī)問曰。何食而噦。乙曰。脾虛不能食。津液少即逆。又曰。何瀉青褐水。乙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乙治而愈。其方本集載之。

  吐瀉在八月中以后。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干瀉青褐水。錢乙只用益黃散補脾。不可下。

  吐瀉所論冷熱時月。此錢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較之江浙。則氣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溫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熱。七月熱盛。八月熱尚未退。雖冬月晴多便暖。雖夏月陰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熱時候。便為定論。經(jīng)所謂東西南北之異地。溫涼寒熱之異宜。況每歲寒熱。自隨時令早晚。難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謂至其熱則從熱治。至其溫則從溫治。至其寒則從寒治。至其涼則從涼治。此乃隨四時之氣。各適其宜。

  吐瀉于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藏煩躁。小便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亂于腸胃之間。名曰霍亂。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瀉。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zhuǎn)筋。法當調(diào)順其氣。分別清濁。升降陰陽。若只伏暑吐瀉者。則小便不利。其證雖與上證稍同而輕。非霍亂比。瀉色赤黃。此但只名伏暑吐瀉。不為霍亂也。治霍亂吐瀉。若熱多而渴者。五苓散。

  寒多不渴。而心腹身體疼痛。及煩躁渴不能飲者??煞碇袦?。寒甚腹痛轉(zhuǎn)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湯加附子。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并四逆湯。以上諸證。并可與香薷散服之。以他藥不能療此證也。治伏暑吐瀉。若小便不利。與五苓散利小便。及與香薷散解伏暑。坯蓮散救生丹止吐。

  吐瀉不拘何時。則令脾胃虛弱。多致生風。而為脾風慢驚也。以脾土衰而肝木來刑故爾。當先補脾胃。不令困弱。則風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瀉已定未定煩渴者。皆津液內(nèi)耗也。不問新久。宜煎錢乙白術(shù)散。使?jié)M意取足飲之。多即愈好。不爾即津液內(nèi)耗。而引飲不止。內(nèi)生其熱。外邪相干。則證變百端。以成他病。漸至危困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