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九

醫(yī)燈續(xù)焰 作者:



  古有四診,謂望、聞、問、切也。經(jīng)以神、圣、工、巧配之。正文八十一,第其言非以脈求證,則問證合脈,僅從事于工巧,而望、聞之法,十無一二。豈以后學(xué)庸劣,皆不足與語神圣之道乎?今匯輯補入。至若觸類引申,又不止此數(shù)條已也。惟同志者屬意焉。

  [卷十九(補遺)\望診] 臟腑部分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各有部分。能別部分,萬舉萬當(dāng)。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nèi)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

  又曰∶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cè),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者是也。

  [卷十九(補遺)\望診] 五官

  《靈樞》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卷十九(補遺)\望診] 診病新久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cè)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cè),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r面部圖\pt106a1.bmp\r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dāng)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

  \r臟腑色見面部圖\pt106a2.bmp\r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nèi)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dāng)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jié)之部也。

  \r肢節(jié)色見面部圖\pt106a3.bmp\r

  [卷十九(補遺)\望診] 統(tǒng)論色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端貑枴肺迮K生成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又云∶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氣由臟發(fā),色隨氣華。如青、黃、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鵝羽、如蒼璧之澤、如羅裹雄黃、如重漆色。又云∶如翠羽、如雞冠,如蟹腹,如豕膏,如烏羽。或有鮮明外露,或有光潤內(nèi)含者,氣也。氣至而后色彰,故曰欲、曰生。

  若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色、黑如地蒼,甚則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赤如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澤,或悴槁不榮。敗色雖呈,氣于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觀之,則色與氣,固不可須臾離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內(nèi)含。

  內(nèi)含則氣藏,外露則氣泄。亦猶脈之弦、鉤、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下文所云如以縞裹者,正取五色之微見,方是五臟之外榮。否則過于彰露,與弦、鉤、毛、石之獨見而無胃氣,名曰真藏者,何以異乎?

  [卷十九(補遺)\望診] 面

  《難經(jīng)》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dāng)與寸口,尺內(nèi)相應(yīng)。假令色青,其脈當(dāng)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shù),尺之皮膚亦數(shù)。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為肝。脈得浮澀而短,為肺脈,為金克木;大而緩為脾脈,為木克土,是謂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為心脈,為木生火;小而滑為腎脈,為水生木,是謂相生。)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后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治。

  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五臟生成篇曰∶色味當(dāng)五臟。白當(dāng)肺,辛。赤當(dāng)心,苦。青當(dāng)肝,酸。黃當(dāng)脾,甘。黑當(dāng)腎,咸。故白當(dāng)皮、赤當(dāng)脈,青當(dāng)筋,黃當(dāng)肉,黑當(dāng)骨。

  《靈樞》五色篇曰∶五臟六腑之肢節(jié),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

  當(dāng)明部分,萬舉萬當(dāng)。(和陰陽之盛衰,衰多益寡。和而平之,萬舉萬當(dāng)矣。)能別左右,是謂大道。

  男女易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左右乃陰陽之道路。而男女從逆不同,故位亦異。位定然后能察其潤澤枯夭也。)沉濁為內(nèi),浮澤為外。(內(nèi)為臟,外為腑,以沉浮別之。然在色上看,非心會不能得。)黃赤為風(fēng),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yuǎn)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浮則病淺,沉則病深。澤則成全,夭則敗亡。散解者新近,摶聚者久遠(yuǎn)。上則在上,下則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積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視色之道,必積神屬意,乃知已往來今及新病故疾。)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明澤不粗顯,而但見沉夭,病必甚也。若無沉夭,雖不明澤,病亦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駒,小馬也。奔逸不定,言其色散無定所。氣雖聚,痛未成形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yīng),色皆如是。(臟必自虛,而后賊邪乘之。所見之色,自是勝我者。五臟皆然。)男子色見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之屬也。(卵莖、狐,乃膀胱、小腸、子處之病也。其部位在于面王上下,故色見于彼。圜直象莖,故以色見之高下,分莖病之本末。俗以鼻之大小,驗前陰之巨細(xì),有以哉。)女子在于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

  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女子部分亦同,而病亦在下。但所見皆沖、任、帶脈如淫帶、淋濁、瘕聚之類?;蛴幸虮┦?,濕熱下流而成前證者。若色摶則聚而結(jié),色散者但痛而已。)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病見于色,左右不爽,故隨其色之所指,察聚散而知邪之摶與痛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xiāng)。別鄉(xiāng)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五色之正端滿合時日者,是為無邪。

  有別鄉(xiāng)者,猶言正色之外,別部又見一色也。如赤見于面王,則非其部。不當(dāng)見而見,又非其時矣。)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色之侵乘,必視其尖銳處為乘之首。上銳上乘,下銳下乘,左右皆如其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別五色而知五臟,因五臟而知五合。再察在何部,而分生克吉兇,病固無遁情矣。)面上白點,腹中蟲積。

  面青白黃色不常,及面上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食積。兩顴時赤,虛火上炎。

  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病患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兇。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冬月面慘,傷寒。紫濁,時病。色白而肥,氣虛多痰。黑而瘦,陰虛火旺。

  [卷十九(補遺)\望診] 目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白睛黃淡,脾傷泄痢。黃而濁,兼面如熏,濕盛黃膽。黃如橘子明者,熱多。

  黃中兼青紫,脈芤,是瘀血,胸中兩脅必有塊。

  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眼胞上下如煙煤者,痰也。眼黑而行走艱難,呻吟者,入骨痰也。其證遍體骨節(jié)酸痛。眼黑,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fēng)痰也。

  目黃,大煩,脈大為病進。目黃、心煩、脈和者,為病將愈。目精暈黃,衄未止,平人見黑氣起口、鼻、耳、目者兇。

  目睛黃,酒疸。黃白及眼胞上下腫者,谷疸。其人心下必痞脹。

  明堂眼下青色,多欲、精神勞傷。不爾,即未睡。

  面黃目青,為傷酒。

  面無精光,齒黑者,兇。

  瘰赤脈貫瞳者,兇。一脈,一歲死。一脈半,歲半死。二脈,二歲死。三脈,三歲死。

  目間青脈起者,掣痛。(乃少陽膽經(jīng)之滯也。)瞳子高碩者,太陽不足。

  病患面目俱等者,吉。

  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

  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

  面目有黃色,是有胃氣,為吉。(前二節(jié),一有胃氣,一無胃氣。)傷寒眼下青色,屬挾陰。挾陰者,俗指房事也。

  《金匱要略》曰∶其目正圓者,不治。(瞪直屬太陽經(jīng)絕。太陽主筋,故。

  一作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fēng),色黃者小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鮮明者,俗言水汪汪也。俱指白珠。)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來,口鼻息長而皆熱者,陽病也。

  [卷十九(補遺)\望診] 鼻

  《金匱要略》曰∶病患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師曰∶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shè)微赤非時者死。

  鼻頭色黃,小便必難。(上云∶胸上有寒。寒則水谷不運,故小便難也。)余處無恙,獨鼻尖青黃者,其人必為淋也。

  鼻頭青,腹中痛,舌冷者死。

  鼻孔忽仰起者死。

  鼻枯槁不澤者死。

  鼻冷如冰,連兩頤者,多死。

  病患鼻頭明,山根亮,目黃光,起色。

  鼻頭微白者,亡血。

  [卷十九(補遺)\望診] 血脈

  論疾診尺篇曰∶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血脈即絡(luò)脈。肌皮嫩薄者,視之可見。)《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臂多青脈曰脫血。(絡(luò)中血脫,故不紅而多青。)

  [卷十九(補遺)\望診] 毛發(fā)

  發(fā)枯生穗,血少火盛。

  毛發(fā)不堅,多墮落者,衛(wèi)氣疏,或有風(fēng)。

  眉墮者,風(fēng)也。

  病患頭毛上逆者,兇。(血枯不榮,如枯草不柔順而勁直。小兒疳病多此,亦主有蟲。)

  [卷十九(補遺)\望診] 形體

  人之大體為形,形之所充者氣。形勝氣者夭,(肥白氣不充。)氣勝形者壽。(修長黑色有神。)氣實形實,氣虛形虛。

  形盛脈細(xì),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diào)者死。

  肥人多中風(fēng),以形濃氣虛,難以周流,而多郁滯生痰。

  痰壅氣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陰虛,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勞嗽。

  病患形脫而氣盛者死。(正虛則形脫,邪實則氣盛。)形體充大而皮膚寬緩者壽。形體充大而皮膚緊急者夭。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形盛氣虛,氣盛形虛,形澀而脈滑,形大脈小,形小脈大,形長脈短,形短脈長,形滑脈澀,肥人脈細(xì)小輕虛如絲,羸人脈躁,俱兇。

  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肥者,能寒不能熱。(能讀耐。)瘦者,能熱不能寒。

  美髯而長至胸,陽明血氣盈。髯少血氣弱。不足,則無髯。美髯者,太陽多血。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行遲者,痹也?;虮韽姡蜓_痛,或麻木風(fēng)疾,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經(jīng)云∶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陰陽相引,故云無病,病亦即愈。)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diào)者死。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熱者,陰不足,虛火盛。

  診時,病患叉手捫心,閉目不言,必心虛怔忡。

  倉廩不藏者,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眼胞腫,十指頭微腫者,必久咳。

  [卷十九(補遺)\望診] 死證

  尸臭,舌卷,囊縮(肝絕)??诓缓希ㄆ⒔^)。肌肉不滑,唇反(胃絕。)發(fā)直,齒枯,及遺尿(腎絕)。毛焦,面黑,直視,目瞑不見(陰氣絕)。目眶陷,目系傾,汗出如珠(陽系絕)。病后喘瀉(脾脈將絕)。目正圓,手撒,戴眼(太陽絕)。

  吐沫。聲如鼾睡。面赤。面青黑,唇青。人中滿,唇反。發(fā)與眉沖起。爪甲下肉黑。手掌無紋,臍凸,足跗腫。面青,但欲伏眠,目視不見,汗出如油,肝絕,八日死。眉傾者膽死。手足爪甲青,或脫落,呼罵不休,筋絕,八日死。肩息,直視,心絕,立死。發(fā)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小腸絕,六日死。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無時不覺,脾絕,五日死。脊痛腫,身重不可反復(fù),胃絕,五日死。耳干,舌背腫,溺血,大便赤泄,肉絕,九日死??趶垰獬霾环担谓^,三日死。泄利無度,大腸絕。齒枯,面黑,目黃,腰欲折,自汗,腎絕,四日死。齒黃枯落,骨絕。

  [卷十九(補遺)\望診] 五臟絕證

  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

  循衣摸床,譫語,陽明絕;妄語錯亂,及不語失音,熱病猶可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肺絕。(汗膩不流,脈洪而喘不休,真氣外散。)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心絕。(心為火臟,故陽熱獨存。煙熏,火極焦灼之象。)唇吻反青,四肢汗出,肝絕。(唇吻屬脾,而青色屬木。木乘土,故曰反。)環(huán)口黧黑,柔汗,發(fā)黃,脾絕。(水色凌土。冷汗、身黃,脾真散越。)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腎絕。(溲、便,二陰腎臟所司。遺失則門戶不閉,水精敗絕,目背瞳人。)陽氣先絕,陰氣后竭者,死時身面必青。(陽先脫,陰絕于后,故青色存也。)陰氣先絕,陽氣后竭者,死時身面、手足必赤,腋下溫,心下熱。(陰先脫,陽絕于后,故赤色見。余陽未即盡,故腋溫、心熱。)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胃絕。(胃納水谷,合肌肉故。)六腑氣絕,足冷腳縮。五臟氣絕,便利不禁,手足不仁。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而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jié)傷。(皮上之紋。)皮節(jié)傷,則皮枯毛折。(津液去而皮節(jié)平,毛無潤養(yǎng)而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火克金。余仿此。)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诖秸撸∪庵疽?。

  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故骨髓不溫,則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齒齦肉退卻,而齒則長垢也。)發(fā)無潤澤。無潤澤者,則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luò)于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舌卷囊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三陰氣俱絕,則目眩轉(zhuǎn),目。目者,為失志。失志則志先死,死即目也。

 ?。坎灰娨?。脫陰者目。)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zhuǎn)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卷十九(補遺)\望診] 詐病

  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目盼視,若二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若脈和平,當(dāng)言此病太甚,須針灸數(shù)十處,服吐下藥乃愈。(嚇其詐也。)

  [卷十九(補遺)\聞診] 聲

  《難經(jīng)》六十一難曰∶聞其五音以別其病。以五臟有五聲,以合于五音。謂肝呼應(yīng)角,心言應(yīng)征,脾歌應(yīng)宮,肺哭應(yīng)商,腎呻應(yīng)羽是也。然此義深奧,非尋常所可仿佛者。今惟以名賢簡易之法,匯著于下。

  脈之呻者,痛也。(為彼診時,有呻吟之聲。)言遲者,風(fēng)也。(風(fēng)滯于氣,機關(guān)不利,出言遲吃而蹇澀。)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濕濁淆氣,言不清亮。)言而微,終乃復(fù)言者,此奪氣也。(謂氣短弱不相接,言未已,停止半晌復(fù)言。)衣被不斂,言語罵詈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即風(fēng)狂之類。熱病不論。)出言懶怯,先輕后重者,內(nèi)傷不足。

  出言壯厲,先重后輕者,外感有邪。

  攢眉呻吟者,苦頭痛。

  叫喊,或呻吟,以手捫心下者,中脘痛。

  呻吟不能轉(zhuǎn)身,或轉(zhuǎn)而作楚態(tài)者,腰痛。

  呻吟搖頭,或攢眉以手捫腮唇者,齒痛。

  呻吟不能行起者,腰腳痛。

  為彼診時,數(shù)吁氣者,屬郁結(jié)。(吁則氣郁少伸。)搖頭言者,里痛。

  形羸聲啞,勞瘵不治。(此必咽中有瘡,肺金火克。肺主聲故耳。)暴啞者,風(fēng)痰,伏火或忿怒叫喊所致。

  聲嘶色敗,久病不治。

  坐而氣促喉聲者,痰火哮喘。

  言語蹇澀者,風(fēng)痰。

  中年人聲濁,痰火。

  診時獨言獨語、言談無緒者,思慮傷神。(心神他寄故耳。)傷寒壞證,聲啞為狐惑。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

  雖病而聲音響如故者,吉。

  《金匱要略》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jié)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xì)而長者,頭中病。(欲言復(fù)寂,忽又驚呼,非深入骨節(jié)之病,不如此也。況骨節(jié)中屬大筋。筋為肝合,骨乃膽主,驚呼亦出于肝膽故耳。)喑喑,低渺之聲,聽不明徹,必心膈間有所阻礙。

  啾啾,細(xì)長之聲,所謂如室中、甕中出者。頭中有濕,混其清陽,故鼻窒發(fā)聲如此也。

  [卷十九(補遺)\聞診] 息

  氣短促不足以息,虛甚(氣不能應(yīng)呼吸)。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中焦有礙或痰火。)吸而微數(shù),其病在中焦,實也。當(dāng)下之即愈(中實,吸不得入,還出復(fù)入,故微數(shù)也。)虛者不治(實則可下。中虛,吸不盡入而微數(shù)者,肝腎欲絕。)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yuǎn)。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病在上焦,氣宜通下。病在下焦,氣宜達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

  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遠(yuǎn)而不能達上。上下不交通,病豈易治乎?動搖振振,氣不載形也。)

  [卷十九(補遺)\問診] 人品起居

  凡診病,必先問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童仆,或婢外家。次問得病之日,受病之原,及飲食胃氣如何?便利如何?曾服何藥?日間何如?夜間何如或寐或寤,有無脹悶痛處?

  [卷十九(補遺)\問診] 病證

  問病不答,必耳聾。即當(dāng)詢之,是素聾否?不則病久,或汗下過傷虛聾。

  問而懶言答,惟點頭者,是中氣虛。

  昏憒不知人,問是暴厥,抑是久???婦女僵厥,多是中氣,亦須問其曾大怒否?婦女當(dāng)問其月水如何?寡婦氣血凝滯,兩尺多滑,不可誤斷為胎。室女同。

  心腹脹痛,問其舊病、新病。

  [卷十九(補遺)\問診] 嗜欲苦樂

  問其所欲何味,所嗜何物?或縱酒,或齋素。喜酸者,則知肝虛。喜甘,脾虛。他味準(zhǔn)此。

  頭身臂膊作痛,必問曾病惡瘡否?臨病必審形志?;蛐蝿谥究?,或抑郁傷中,故貴脫勢,眷戀于心。雖不中邪,病從內(nèi)生,名曰脫營。(謂脫散營氣。)嘗富后貧,悲憂內(nèi)結(jié),名曰失精。(謂精神喪失。)二者皮焦筋屈,痿痹為攣。以其外耗于衛(wèi),內(nèi)奪于榮。良工診之,必知病情。

  再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后苦。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形體毀沮,精華日脫,邪氣內(nèi)并。(邪乘虛而襲。)

  [卷十九(補遺)\問診] 附∶辨舌

  張三錫曰∶金鏡錄載三十六舌,辨?zhèn)顪\吉兇,可稱詳備。然細(xì)討究,不過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而已。陶節(jié)曰∶傷寒邪在表,則舌無苔。熱邪在表,則苔漸生。自白而黃,黃而黑甚則黑裂矣。黑苔多兇。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皆屬里熱。全黑,則熱極而難治。常見外感挾內(nèi)傷,宿食重而結(jié)于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干而邊潤,名中焙舌。此則里熱尚淺。若全干,無論黃黑,皆屬里證,分輕重下之。若曾經(jīng)下,或?qū)蚁虏粶p,乃宿滯結(jié)于中宮也。詢其脈之虛實,及中氣何如。實者潤而下之。虛人神氣不足,當(dāng)生津固中氣。有用生脈散,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

  白苔屬寒。外證煩躁,欲坐臥于泥水中,乃陰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而然。脈大不鼓,當(dāng)從陰證治。若不大躁,嘔吐者,從食陰治之。

  白苔燥虛而微熱,或不得汗,或胃中少有飲而不行,宜溫解。

  白滑苔虛寒胃寒,陽氣不振,宜溫。

  白苔起芒刺津液不足,胃中有物,宜運動。

  黃苔微熱,熱漸入里,或燥渴之象。宜清解。

  灰色苔胃中有物,中氣虛熱,渴而不能消飲者,宜溫解。

  黑色苔熱入里實。燥濃者,宜下?;瑵櫿?,水困火,宜溫。雖黑而潤,所謂水極似火也。不燥為異。

  凡傷寒辨舌者,以舌屬心而主火。寒為水也,水寒凌火,舌受其困。

  產(chǎn)后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經(jīng)云∶少陰氣絕,則血不流。故舌紫黑者,為血先死。

  凡見黑舌,要問曾食酸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凡視舌色,雖有成見,亦必細(xì)審兼證,及脈之虛實。不爾,恐有毫厘千里之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