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八

醫(yī)燈續(xù)焰 作者:


  正文病類多矣??贾綍腥倍喾N,皆屬常見之疾,何可竟無方治。今補入。

  [卷十八(補遺)] 嘈雜

  嘈雜一證,有火,有痰,有飲,有蟲。雖云多種,而源則不離乎脾胃。膏粱之人,每多患此。其發(fā)也,如饑之欲食,甚則煩沸雜亂,與吞酸、吐酸、干嘔、胃痛等疾,皆為噎膈反胃之漸。(宜三圣丸、越鞠丸之類。挾痰者二陳加梔、連,挾飲者丹溪導飲丸,挾蟲者烏梅丸、酒煮黃連丸之類。)

  [卷十八(補遺)\嘈雜] 附方

  三圣丸

  治嘈雜神效。

  白術(shù)(四兩)橘紅(一兩)黃連(炒,五錢)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津唾下,姜湯亦得。

  越鞠丸

  (見第四十一)

  二陳湯

 ?。ㄒ姷谑?br />
  丹溪導飲丸

  治水飲嘈雜。

  吳茱萸(三錢)白茯苓(一兩)黃連(五錢)蒼術(shù)(炒,一兩)獨活(七錢)上為細末,神曲糊丸服。

  烏梅丸

  (見第六十三)

  酒煮黃連丸

 ?。ㄒ姷谖迨澹?br />
  [卷十八(補遺)] 吞酸吐酸

  吞酸與吐酸,大同小異。吞酸,酸在胸胃,忽作忽止,蜇胃刺心。吐酸,酸水酸物,隨吐而出,味如釅醋,蜇喉軟齒。是皆形寒胃冷,食郁飲停,谷氣不分,中焦郁。正猶釀酒不發(fā),過時而成酸味也。吞吐之所以異者,吞則胃中飲少,吐則胃中飲多耳。間有屬火者,乃熱不得散。屬木者,乃氣不得伸?;鸩簧⒄甙l(fā)之,木不伸者達之。故統(tǒng)宜溫中散寒,令郁滯開而病自愈矣。(宜發(fā)明藿香安胃散、加減二陳湯,三因曲術(shù)丸、二陳加茱、連、神曲、蒼術(shù)方、酒煮黃連丸)

  [卷十八(補遺)\吞酸吐酸] 附方

  藿香安胃散

  (見第二十)

  加減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蛞蚴成?,脾胃不和,吞酸、吐酸等證。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上咀。每服四錢,水煎,入生姜三片煎服。

  三因曲術(shù)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兩)蒼術(shù)(泔浸三宿,洗凈,日干,炒,一兩半)上為末,生姜汁別煮神曲糊為丸,姜湯送下。

  二陳加茱連神曲蒼術(shù)方

  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蒼術(shù)(炒,一錢二分)黃連(吳茱萸汁煮,炒,一錢)神曲(炒,一錢)水二鐘,生姜一片,煎八分服。

  酒煮黃連丸

  (見第五十五)

  [卷十八(補遺)] 噎膈

  噎者,食入不利,或挨塞而下,或負痛而納,其病在喉。膈者,食雖入膈,或氣逆,或滿悶,或隱痛,或得噯少寬,或得吐反快,其病在膈。二疾多并見,噎者必膈,膈者必噎也。即翻胃之先驅(qū),積郁沉憂,氣結(jié)不散,久久成此?!稄堧u峰方論》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nèi),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

  多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于內(nèi),動則諸證見,氣靜疾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fā),故針灸藥石皆不獲效。乃神意間病也,旨哉言乎。(宜生姜半夏湯、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谷神嘉禾散、統(tǒng)旨補氣運脾湯、代抵當丸之類選用。)

  [卷十八(補遺)\噎膈] 附方

  生姜半夏湯

  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生姜(各三錢)上咀,水二盞,煎七分服。

  統(tǒng)旨香砂寬中湯

  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藥三、四匙)白術(shù)(炒)陳皮香附(各一錢五分)白豆蔻(去殼)砂仁(去殼)青皮檳榔半夏曲白茯苓(各一錢)濃樸(姜制,一錢二分)甘草(三分)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和劑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傷于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五兩)木香(三兩)濃樸(去皮,姜汁炒,一斤)縮砂仁(去殼)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點服。

  和劑谷神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蛭逡?、五膈。

  白茯苓(去皮)縮砂仁(去皮)薏苡仁(炒)枇杷葉(去毛,姜汁炙香)人參(去蘆,各一兩)白術(shù)(炒,二兩)桑白皮(炒)檳榔(炒)白豆蔻(炒,去皮)青皮(去白)谷(炒)五味子(炒,各半兩)沉香杜仲(去皮,姜汁酒涂炙)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酒和炒)半夏(姜汁搗和作餅,炙黃色)大腹子(炒)木香(各七錢半)甘草(炙,二兩)陳皮(去白)神曲(炒,各二錢半)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統(tǒng)旨補氣運脾湯

  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術(shù)(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五分)黃(蜜炙,一錢)砂仁(去皮,八分)甘草(四分,炙)有痰加半夏曲(一錢。)水二鐘,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代抵當丸

  治瘀血噎膈,食下疼痛。(方見第二十。)

  [卷十八(補遺)] 自汗

  自汗者,不因勞動,不因天暑,不因熱飲食,時時汗自出,故曰自汗也。乃衛(wèi)氣虛而不能固密,心液因之漏泄。(宜當歸補血湯倍黃、玉屏風散、保元湯、黃建中湯之類。)若表中風邪者,亦能令衛(wèi)腠空疏,而汗時自出。此邪去則汗止。(宜桂枝湯。)

  [卷十八(補遺)\自汗] 附方

  當歸補血湯

  (見第十六)

  得效玉屏風散

  治自汗。

  防風黃(各一兩)白術(shù)(炒,二兩)每服三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保元湯

  治自汗無休止。

  黃(蜜炙,三錢)人參(二錢)甘草(炙,一錢)水二盞,煎七分,溫服。

  黃建中湯

  (見第三十三)

  桂枝湯

 ?。ㄒ姷谑牛?br />
  [卷十八(補遺)] 盜汗

  盜汗者,睡中偷出。多發(fā)于夜,如盜之乘人不覺而夜出也。屬陰虛。蓋人之衛(wèi)氣晝行于陽,出外;夜行于陰,入內(nèi)。入內(nèi)則內(nèi)熱。內(nèi)熱,則不足之陰受其蒸。入內(nèi)則表虛。表虛,則蒸泄之液無從固。于是陰失其守,陽失其衛(wèi),而汗淋漓于睡夢間者有矣。(宜當歸六黃湯、大建中湯之類。)

  [卷十八(補遺)\盜汗] 附方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久不愈。面白黃,肌瘦,或夜熱骨蒸,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足膝疼,發(fā)無虛夜。服此神效。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二錢)上作一服,水二鐘,煎一鐘,臨臥服。

  大建中湯

  治虛熱盜汗,百節(jié)疼,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綿黃(炙)遠志(燈心煮,去心)當歸(酒洗)澤瀉(各二錢)白芍藥龍骨()人參(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上作一服,水二鐘,姜五片,煎一鐘,食前服。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卷十八(補遺)] 悸、怔忡

  《準繩》云∶悸即怔忡。今歷觀病狀,則二證少有分別。悸則心中微動,如恐如驚。怔忡則心胸振筑,莫知其來;忽爾寧寂,莫知其去。甚則頭目眩暈,神氣若浮,蓋悸之重者也。大抵因痰積飲停,氣沖火擊所致。(宜導痰湯、溫膽湯、茯苓甘草湯、姜術(shù)湯之類。)亦有中氣虛而忡悸者。(宜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小建中湯、黃建中湯之類。)亦有心經(jīng)氣血不足,火不定,神不安而忡悸者。(宜四物湯、朱雀丸、當歸補血湯、經(jīng)驗定心丹之類。)有心液過耗,汗多亡陽,脈代而忡悸者。(宜炙甘草湯。)

  [卷十八(補遺)\悸、怔忡] 附方

  導痰湯

 ?。ㄒ姷谒氖唬?br />
  溫膽湯

 ?。ㄒ姷诙?br />
  茯苓甘草湯

  治心下停水忪悸。

  白茯苓(去皮)桂枝(各三錢)生姜(半兩)甘草(二錢)水二鐘,煎一鐘,不拘時服。

  姜術(shù)湯

  治停飲怔忡。

  白姜(生)白術(shù)茯苓半夏曲(各一錢)辣桂甘草(各五分)水一鐘,姜三片,紅棗一枚,煎六分,不拘時服。

  補中益氣湯

 ?。ㄒ姷诙牛?br />
  四君子湯

  (見第十六)

  六君子湯

 ?。ㄒ姷谑?br />
  小建中湯

 ?。ㄒ姷诹牛?br />
  黃建中湯

 ?。ㄒ姷谌?br />
  四物湯

 ?。ㄒ姷诙唬?br />
  朱雀丸

 ?。ㄒ姷谖迨唬?br />
  當歸補血湯

  (見第十六)

  經(jīng)驗定心丹

 ?。ㄩ灾疲┸蛏瘢ㄈテつ荆粌桑┻h志(酒浸軟去心,五錢)人參(去蘆,八錢)沉香(黑重沉水者,三錢,不見火)龍骨(,七錢)懷生地(洗去土,一兩半)當歸身(酒洗,一兩)白芍藥(酒炒,八錢)丹參(去蘆,一兩)桂枝(去骨,三錢)甘草(炙,二錢)荷蕊(出水而未開者焙干,一個)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用上好水飛過,朱砂為衣。每服二錢,食遠白湯下。午后勿服。此方驗過多人矣。

  炙甘草湯

 ?。ㄒ姷谌?br />
  [卷十八(補遺)] 健忘

  道過之言,行過之事,久不記憶曰忘。若當下即不能記,索之胸臆,了不可得者,健忘也。乃心虛腎憊,水火不交,精血之府空,榮衛(wèi)之道澀,致令機關(guān)不利,靈巧不開。高年衰朽者,多得之。(宜歸脾湯、讀書丸、朱雀丸、二參丸、開心散之類。)亦有痰血癖積礙其機關(guān)而成者,此又不以年高論也。(宜壽星丸、導痰湯、代抵當丸選用。)

  [卷十八(補遺)\健忘] 附方

  歸脾湯

  (見第五十八)

  讀書丸

  石菖蒲菟絲子(酒煮)遠志(酒浸去心,各一兩)地骨皮(去骨洗凈,二兩)生地黃五味子川芎(各一兩)上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臨臥白湯下。

  朱雀丸

 ?。ㄒ姷谖迨唬?br />
  二參丸

  治健忘,養(yǎng)神定志,和血安神,外華腠理。

  天門冬(去皮)熟地黃(酒蒸搗)丹參(各一兩半)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甘草(各一兩)遠志(酒浸去心)人參(去蘆,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以朱砂研極細,水飛過半兩為衣。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招募逵L湯送下。(愈風湯系潔古方。其方三十三味,皆風藥,繁雜之甚,故不錄。今只以白湯送之。)

  開心散

  治好忘。

  石菖蒲(一兩)白茯苓(去皮,二兩)遠志(去皮)人參(去蘆,各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后米飲調(diào)下。

  壽星丸

  治痰滯經(jīng)絡(luò)多忘。(方見第五十八)

  導痰湯

  (見第四十一)

  代抵當丸

  治瘀血喜忘。(方見第二十)

  [卷十八(補遺)] 不寐

  《難經(jīng)》四十六難曰∶老人寤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jīng)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nèi)站?,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wèi)之道澀,故晝?nèi)詹荒芫?,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宜八珍湯、歸脾湯之類。)虛勞虛煩不得眠者(宜仲景酸棗仁湯。)膽虛驚悸不寐者。(宜溫膽湯、六君子湯之類。)痰飲停中,煩惑不合目者。(宜內(nèi)經(jīng)半夏湯、導痰湯之類。)

  [卷十八(補遺)\不寐] 附方

  八珍湯

  (見第十六)

  歸脾湯

 ?。ㄒ姷谖迨耍?br />
  仲景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芎(各二兩。深師有生姜二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nèi)諸藥,煮三升,分溫三服。

  溫膽湯

 ?。ㄒ姷诙?br />
  六君子湯

  (見第十六)

  內(nèi)經(jīng)半夏湯

  治陰陽之氣偏勝,不相和諧,陽不得入陰,故不瞑不寐。服此陰陽通,臥可立至。黃帝所謂決瀆壅塞,經(jīng)絡(luò)大通,陰陽和得者也。亦治痰氣阻塞,陽不入陰,成上證。大抵轉(zhuǎn)動樞機,則陰陽自諧矣。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秫米,北人謂之黃米,可以釀酒,)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也。

  導痰湯

  (見第四十四)

  [卷十八(補遺)] 呃

  呃,即噦也。有火、有痰飲、有寒、有蟲、有食、有胃虛、有腎虛。種種不同,但虛寒者十九。然必細察得之久暴,聲之遠近,形之盛衰,及病之所由起,則施治自多效也。蓋潛行默運,無聲無臭者,中氣之常也。若有所激,氣即為火,易其常性,卒暴上沖。仍欲其潛行默運,無臭無聲,安可得乎?至若痰飲停中,礙其清道。

  陰寒迫里,遏其陽升?;蚧鬃鋭佣鴼庾?,或食暴入而氣壅,或胃氣虛于上而氣不舒,或腎氣虛于下而氣不續(xù),皆能撓挫運機,行不順利,而呃呃之聲,有自來矣。故因于火者,其聲頻以促,兼面赤而脈數(shù)。(宜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之類。)因于痰飲者,其聲緩勻,兼吞酸面澤而脈滑。(宜二陳湯、溫膽湯、導痰湯之類。)因于陰寒者,其聲短,而聲扼扼不揚,兼面色青白,惡寒而脈緊。(宜二陳湯加干姜、丁桂之類。)因于蟲者,其聲或作或止,或緩或促,兼面色不一,胃中或痛、或吐清水冷涎,或心中嘈雜,脈遲數(shù)大小不定。(宜二陳湯去甘草加吳茱萸、制黃連、干姜、細辛之類。)因于食者,其聲濁而類嘔,兼噯逆酸腐,惡食,面黃,脈緊滑。(宜和劑枳實半夏湯、曲枳術(shù)丸、法制陳皮、法制檳榔之類。)因胃氣虛寒者,其聲促而無力,或得食少止,面青白,畏寒,脈緩弱無力。(宜六君子湯、四君子湯、橘皮竹茹湯、理中湯、潔古柿錢散之類。)因腎氣虛寒者,其聲遠而長,或作或止,半刻一聲,臍下或動筑,面黑,腰疼,或足冷惡寒,脈沉微。(宜金匱腎氣丸、良方參附湯之類。)

  [卷十八(補遺)\呃] 附方

  二陳湯

 ?。ㄒ姷谑?br />
  溫膽湯

  (見第二十)

  導痰湯

 ?。ㄒ姷谒氖唬?br />
  和劑枳實半夏湯

  枳實(麩炒)半夏(各等分)加麥(炒)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溫服無時。

  曲枳術(shù)丸

 ?。ㄒ姷诙?br />
  法制陳皮

  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甘草(炙,各二兩)青鹽(炒,一兩)干生姜烏梅肉(各半兩)白檀香(二錢半)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凈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盞,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干藥末拌勻,焙干。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姜湯下,無時。

  法制檳榔

  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小塊)縮砂(取仁)白豆蔻(取仁)丁香(切作細條)粉草(切作細塊,各一兩)陳皮(去白,切作細條)生姜(切作細條,各半斤)上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鍋內(nèi)煮干,焙干,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細嚼酒下?;驗榧毮瑴{(diào)服亦可。

  六君子湯

  (見第十六)

  四君子湯

  (見第十六)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寒,嘔逆或呃。

  陳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五服。

  理中湯

 ?。ㄒ姷谑撸?br />
  潔古柿錢散

  治胃虛寒呃逆。

  柿錢丁香人參(各等分)上為細末,水煎,食后服。

  金匱腎氣丸

 ?。ㄒ姷谑?br />
  良方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發(fā)等證。

  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上姜棗水煎,徐徐服。去人參,加黃,名附湯。

  [卷十八(補遺)] 面

  夫手、足六陽之脈,皆上至頭,而面為諸陽之會。胃足陽明之脈,又起于鼻之交中,故面獨能耐寒也。設(shè)反惡寒及面寒者,胃寒。惡熱及面熱者,胃熱。面寒者,面多青白。面熱者,面多赤。面黃而斑駁者,胃中蟲積。面黃而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者,胃風。面瘡者,胃火。膏粱積熱,以胃脈起于面,故面病多屬胃。亦有面瘡之屬脾肺風熱,面塵之屬肝膽燥熱,面之屬風濕痰飲,又不獨一陽明胃也。宜后方選對證者,主治之。

  [卷十八(補遺)\面] 附方

  升麻胃風湯

  治胃風面腫,或麻木,牙緊目。

  升麻(二錢)白芷當歸葛根蒼術(shù)(各一錢)甘草(一錢)柴胡本羌活黃柏草豆蔻(各三分)麻黃(不去節(jié),五分)蔓荊子(二分)姜一片,棗一枚,水二盞,煎七分。食后服。

  升麻順氣湯

  治憂思飲食失節(jié),面色黧黑,心懸氣促。

  升麻(一錢半)干葛防風白芷黃人參(各一錢)白芍藥(六分)甘草蒼術(shù)(各五分)水二盞,姜一片,大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溫服。

  犀角升麻湯

  治陽明經(jīng)絡(luò)受風熱,口唇、頰車、發(fā)鬢腫痛,及鼻額間連頭面痛??诓豢砷_,雖能言語,有妨飲食。亦治面熱。

  犀角(七錢半)川升麻(半兩)防風黃芩(各三錢半)香白芷白附子川芎(各二錢半)羌活(三錢一字)生甘草(一錢半)上咀,都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三盞半。去滓,分作三服,一日一服訖,其證必減。如臟腑有些溏不妨。足陽明,胃經(jīng)也。經(jīng)云∶腸胃為市。又云∶陽明多血多氣。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jīng)之中,血氣俱多,腐熟飲食之毒聚于胃,故此方以犀角為主,升麻佐之入胃經(jīng)。余藥皆滌除風熱,用之有效也。

  補胃湯

  治胃虛脛寒,面目浮腫。亦治面寒。

  柏子仁防風細辛桂心陳皮(各一錢)川芎吳茱萸人參(各一錢半)甘草(五分)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加大黃

  治咳逆倚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故耳。

  七白散

  治面、面垢。

  白蘞白術(shù)白牽牛白附子白芷白芍藥白僵蠶(各等分)為末。每用五錢,煎湯洗之。

  洗面藥

  治面生,或生小瘡,或生痤,粉刺,皮膚瘙癢,面垢。

  皂角(三斤)升麻(八兩)楮實子(五兩)綠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一兩)甘松砂仁白丁香(各五錢)三奈(三錢)上為末,糯米飯搗丸,如彈子大。量用洗面。

  面上五色瘡方

  用鹽湯綿浸瘡上。日五、六度。

  面上豆痕或斑靨方

  用密陀僧細末,夜以人乳汁調(diào)敷。

  面上粉刺方

  用不語唾涂之。或搗菟絲子汁涂?;蛞园椎\末少許,酒調(diào)涂。(不語唾恐是平旦未言語先者。)

  斗門方

  治黑令面色好。

  白僵蠶黑牽牛北細辛(各等分)為粗末,作澡豆。又去小兒胎穢。

  指爪破面方

  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輕粉。敷破處。無瘢瑕。

  又方

  橄欖汁敷之。無痕。

  平胃散

  面瘡。水調(diào)平胃散涂之。

  白附子散

  治面上熱瘡似癬?;蛏嗪诎唿c。

  白附子密陀僧白茯苓白芷定粉(等分)上為末。先用蘿卜煎湯洗面凈,后用羊乳調(diào)。至夜敷患處,次早洗去,效。

  祛風白芷散

  治面上風癬瘡。

  白芷(三錢)黃連黃柏黃丹(各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輕粉(一錢)上為細末,用油調(diào)搽癬瘡上?;蚣雍翰瓒X,麝香二分,亦可。

  [卷十八(補遺)] 目

  《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窠者,窩也。聚精成窩,搏結(jié)之義。)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luò),(大小赤絡(luò)。)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上、下眼胞為目約裹)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眾精并脈,以系于目)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又曰∶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故陰陽合,轉(zhuǎn)而精明也。觀是論,則后人診眼疾而分五輪八廓者,蓋本乎此。其所云氣輪者,金精之騰結(jié)也,即經(jīng)所謂窠氣之精為白眼。白眼屬肺,肺主氣,故曰氣輪。肺在行為金,金至堅,故白珠獨堅實。風輪者,木精之騰結(jié)也,即經(jīng)所謂筋之精為黑眼。黑眼屬肝,肝主筋,在行為木而應風,故曰風輪。風性動,故黑睛左右不定而色帶青也。血輪者,火精之騰結(jié)也,即經(jīng)所謂血之精為絡(luò)。絡(luò)屬心,心主血,故曰血輪。心在行為火,火有君、相兩種,故岐分于兩角,無正輪也。肉輪者,土精之騰結(jié)也,即經(jīng)所謂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屬脾,脾主肌肉,故曰肉輪。脾在行為土,土包萬物,該四臟。四臟皆為裹束,故開則動而萬用,閉則靜而萬寂矣。

  水輪者,水精之騰結(jié)也,即經(jīng)所謂骨之精為瞳子。瞳子屬腎,腎主骨,在行為水,故曰水輪。水為天一之精,故獨得居中。內(nèi)有大絡(luò)六,以通心、肺、脾、肝、腎、命門;中絡(luò)六,以通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外有小細之絡(luò),莫知其數(shù)。(其絡(luò)向明,視之了了可數(shù),即禽獸異類,皆有此也。)皆血貫于腦,下連臟腑,通暢血氣,往來以滋于目。故凡病目,則有形色經(jīng)絡(luò)顯見,而可驗內(nèi)之何臟何腑受病。外有二竅以通其氣,內(nèi)涵諸液,出而為淚。更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內(nèi)包涵膏液,破則黑稠水出,由膽中滲潤精汁積成,涵養(yǎng)瞳神,衰則有損。

  神水者,由三焦發(fā)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在目之內(nèi),不可得見。觸物損破,則見黑膏,形如稠痰。在目之外者,即目上潤澤之水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者多,盈者少。神光者,目自視之精華也。心火發(fā)源,膽火用事。夫神之于人也亦大矣,不獨一視為然。即行走執(zhí)捉,言笑聽聞,無神宰率,則塊然一形而已。真血者,職藏在肝,升以滋目,指五臟六腑經(jīng)絡(luò)之血,非肌腠散漫之血,故曰真也。真氣者,以經(jīng)絡(luò)滋養(yǎng),必先氣而后血濡,即發(fā)生真一之元氣也。真精者,即先后二天,真元化汁,根于腎,施于膽,以及瞳仁之精也。凡此數(shù)者,一有所損,則目病矣。大概目形圓而長,外有堅殼數(shù)重,中含清脆,內(nèi)包神膏。膏外神水,水外皆血。血以滋水,水以滋膏。膏內(nèi)一點黑瑩,即是腎膽所聚之精華也。唯此一點,空明凈徹,燭照無窮,是曰水輪。然必三者具而后靈明全,三即膽汁、腎精、心神也。五輪足而外應溥,五即氣、風、血、肉、水也。合之渾然,分之井然。水為體,火為用。氣為運動,神為維持。妙合陰陽,光同日月。午前小,午后大,隨天地之盈虧。男左勝,女右勝,別陰陽之稟賦。

  至若剛?cè)釅圬?,詐直智愚,皆能以目驗知。神哉寶乎。更有八廓,其說以八卦八方,內(nèi)配臟腑,分別經(jīng)絡(luò),似亦有理。前五輪說中已悉其義,今不更贅。惟錄八廓之名,以備考證。一曰傳送廓,應乾卦,位居西北,絡(luò)通大腸而屬肺。二曰津液廓,應坎卦,位居正北,絡(luò)通膀胱而屬腎。三曰會陰廓,應艮卦,位居東北,絡(luò)通上焦而配屬命門。四曰清凈廓,應震卦,位居正中,絡(luò)通膽而屬肝。五曰養(yǎng)化廓,應巽卦,位居東南,絡(luò)通中焦而配屬肝絡(luò)。六曰胞陽廓,應離卦,位居正南,絡(luò)通小腸而屬心。七曰水谷廓,應坤卦,位居西南,絡(luò)通胃而屬脾。八曰關(guān)泉廓,應兌卦,位居正西,絡(luò)通下焦而配屬腎絡(luò)。以六配八,余二無配。重肝絡(luò)、腎絡(luò)配之者,蓋目根源于腎,專竅于肝,故較他臟為獨勝焉。以上五輪八廓之生成配合也。知此,則知內(nèi)傷者,內(nèi)動臟氣,災及五輪。外感者,不從臟變,外邪先襲于絡(luò),由絡(luò)及廓,由廓及輪。故內(nèi)傷見證,不腫不痛,痛亦不甚。或視物漸覺不明,或遇晚即為瞀,(俗名雞盲,亦名雀目。)或羞明畏日,或不能久視遠視,或澀不欲開,或眼胞收小,或倒睫拳毛,或青翳白膜,或白珠黃色、黑睛藍色,或瞳仁散大,或緊小,或欹側(cè),或兩脂糊,或弦爛,或淚流,或視物以一為二、以紅為白、以正為斜,以曲為直,種種由漸而成者,屬內(nèi)傷。臟也,陰也。外感見證,則發(fā)如風火,癢痛不堪?;蛑腥缟笆?,或外見瘡瘍,或脂淚不時,或星障卒起,或向天日如針刺,或近燈燭如火烘,或兼鼻塞齒疼,或兼身熱頭痛。種種卒暴而來者,屬外感。腑也,陽也。是故病腑者易愈,病臟者難瘳。臟則視其何臟何因,腑則視其何邪何絡(luò)而后調(diào)之、散之、補之、瀉之。溫涼升降,在圓機者自為斟酌也。選方。

  [卷十八(補遺)\目] 附方

  簡易補肝散

  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錢)香附子(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diào)下。服無時。

  本事菊花散

  治肝腎風毒瓦斯上沖眼痛。

  甘菊花牛蒡子(炒,各八兩)防風(三兩)白蒺藜(去刺,一兩)甘草(一兩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熟水調(diào)下。食后、臨臥。

  瀉青丸

  治眼暴發(fā)赤腫疼痛。(方見第四十九)

  局方湯泡散

  治肝經(jīng)風熱上壅,眼目赤澀,睛疼多淚。

  赤芍藥當歸黃連(各等分)上為末。每二錢湯頓調(diào),熱洗。日三、五次。御藥院方加荊芥。

  湯泡散

  治肝經(jīng)風熱攻睛,赤腫羞明,漸生翳膜。

  杏仁防風黃連(去須)赤芍藥當歸尾(各半兩)銅青(二錢)薄荷葉(三錢)上銼散。每用二錢,極沸湯泡。乘熱先熏后洗,冷則再暖用。日兩三次。一方入白鹽少許,閉目沃洗。鹽亦散血。

  分珠散

  治眼患血灌瞳神,惡血不散。

  槐花白芷地黃梔子荊芥甘草黃芩龍膽草赤芍藥當歸(各一兩)上水煎服。春加大黃瀉肝,夏加黃連瀉心,秋加桑白皮瀉肺。

  清涼散

  冰瑕深翳。

  蔓荊子荊芥苦竹葉甘草(各半兩)梔子(二錢半)上薄荷水煎服。

  二黃散

  治努肉攀睛。

  黃芩大黃防風薄荷(各等分)上水煎,入蜜少許,食后服。

  照水丸

  治翳神驗。

  海螵蛸蛤粉(南康真者,各五分)片腦(半分)黃蠟(五分)上末,先熔蠟攪微冷,入末和為丸,如麻子大,帶匾些。臨臥納眼中翳膜上。次日照水自落。

  千金磁朱丸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

  久則光不收,及內(nèi)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辰砂神曲先以磁石置巨火中,醋淬七次,曬干,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三兩,與前藥和勻。更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招娘垳隆#ò创朔酱攀ㄋ肽I,朱砂法火入心,而神曲專入脾胃,乃道家黃婆媒合嬰ht之理?;蚣映料惆雰桑邓鹩燃?。)

  煮肝散

  治內(nèi)外障翳眼。

  上用豬肝二兩,批開,以夜明砂末二錢匕,摻在肝內(nèi),麻繩縛定。用水一盞,煮令肝轉(zhuǎn)色白。取出爛嚼,用煮肝湯送下,食后服。

  洗眼方

  治內(nèi)外障,翳膜赤脈昏澀。

  上以桑條,于二、三月間采嫩者,曝干,凈器內(nèi)燒過,令火自滅,成白灰。細研,每用三錢,入瓷器或銀石器中,以沸湯泡,打轉(zhuǎn)候澄。傾清者入于別器內(nèi),更澄。以新綿濾過極清者,置重湯內(nèi)令熱,開眼淋洗,逐日一次。但是諸眼疾皆效。

  菊睛丸

  治肝腎不足,眼昏,常見黑花,多淚。

  枸杞子(三兩)蓯蓉(酒浸、炒)巴戟(去心,各一兩)甘菊花(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食遠任下。余太宰方,加熟地黃二兩。

  駐景丸

  治肝腎虛,眼昏翳。

  熟地黃車前子(各三兩)菟絲子(酒煮,五兩)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茯苓、石菖蒲湯任下。又方加枸杞子一兩半,尤佳。

  枸杞子酒

  治肝虛當風眼淚。

  上用枸杞子最肥者二升,搗破,內(nèi)絹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訖,密封勿泄氣。

  候三七日,每日取飲之,勿醉。

  地芝丸

  治能遠視,不能近視。亦能治脈風成癘。

  生地黃(焙)天門冬(去心,各四兩)枳殼(炒)甘菊花(去蒂,各二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

  定志丸

  治能近視,不能遠視。

  遠志(去苗、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一兩)為細末。煉蜜丸,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食后米飲下。

  [卷十八(補遺)] 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鹅`樞》脈度篇曰∶腎氣通于耳。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金匱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是耳一也,為兩臟共開之竅,豈非心腎交通,水火相濟之義乎?若二臟不和,虛實寒熱,皆能上致耳疾。即經(jīng)絡(luò)之過于耳者,亦皆能作疾。

  如《靈樞》經(jīng)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之脈,入耳中,其病耳聾。三焦手少陽之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病耳聾渾渾。大腸手陽明之別脈,入耳,合宗脈,實則齲聾。

  口問篇曰∶耳中,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而脈竭,故上虛而鳴。選方四首。

  [卷十八(補遺)\耳] 附方

  清神散

  治風氣壅上,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僵蠶菊花(各一兩)荊芥羌活木通川芎香附防風菖蒲甘草(各二錢)為末。每三錢,食后臨臥茶清下。

  磁石湯

  治腎虛耳聾,面黑,饑不欲食,腰脅背痛。

  磁石五味子杜仲白術(shù)白石英(各二錢)黃白茯苓(各一錢)水煎服。

  益腎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巴戟沉香菖蒲川椒(各一兩)為末。每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鹽并藥,用濕紙十重包裹,煨熟??招募毥溃葡?。

  犀角飲子

  治風熱上壅,耳聾腫痛,膿水流出。

  犀角菖蒲木通玄參赤芍藥赤小豆甘菊花(各五分)甘草(二分半)姜煎,溫服。

  [卷十八(補遺)] 鼻

  《素問》金匱真言曰∶西方色白,入通于肺,開竅于鼻。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在竅為鼻。脈度篇曰∶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氣厥論曰∶膽移熱于腦則為辛鼻淵。

  經(jīng)脈篇曰∶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其病為鼽衄。大腸手陽明其病亦為鼽衄,膀胱足太陽亦為鼽衄。又曰∶脾熱者,鼻先赤。選方七首。

  [卷十八(補遺)\鼻] 附方

  通氣湯

  治鼻塞不聞香臭。

  羌活獨活蒼術(shù)防風升麻葛根(各六分)白芷甘草川椒(各二分)冬月加麻黃二分,姜、棗、蔥白煎服。

  防風散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流不止。

  防風(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川芎麥門冬(各二分)為末,食后沸湯調(diào)服。

  單南星飲

  治風邪入腦,宿冷不消,鼻內(nèi)結(jié)物,壅塞腦氣,遂流濁髓。

  南星為細末。每二錢,用棗七枚,甘草少許同煎。食后服。三、四服,其物自出,涕自收,外貼蓽茇餅。

  蓽茇餅

  蓽茇香附大蒜(等分)搗作餅。紗襯炙熱,貼囟門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瓜礬散

  治鼻痔肉,化水自下。

  瓜蒂(四錢)甘遂(一錢)白礬(枯)螺殼(四錢)草烏尖(各五分)為末。真麻油調(diào),丸如鼻孔大。每日一次,以藥入鼻內(nèi),令著痔肉上。

  芷夷散

  治鼻流濁涕。

  白芷(一兩)辛夷(五錢)蒼耳仁(三錢半)薄荷(五分)為末。每二錢,蔥、茶清調(diào)服。

  鼻衄不止方

  鮮生地搗汁,飲之立止。蘿卜汁、無灰酒和服。陰煉人中白溫湯調(diào)服,及單飲童便俱妙。

  [卷十八(補遺)] 口唇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五臟生成論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六節(jié)藏象論曰∶脾胃之華,在唇四白。脈度篇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谷味矣。經(jīng)脈篇曰∶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其病為口干。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交承漿,其病口唇胗。(胗即瘡疹,字通用。)足少陽病為口苦。足太陰終者唇反。衛(wèi)氣失常篇曰∶唇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選方四首。

  [卷十八(補遺)\口唇] 附方

  瀉白湯

  治大腸實熱,便結(jié)臍痛,口瘡。

  橘皮竹茹黃芩山梔黃柏(各五分)芒硝茯苓(各一錢)生地黃(三錢)姜、棗煎服。

  黃柏散

  治繭唇。

  黃柏(二兩)五倍子密陀僧(各二錢)甘草(二分)為末,水調(diào)涂黃柏上,炙干再涂,藥盡為度。后將黃柏切作薄片,貼繭唇上。

  五福化毒丹

 ?。ㄒ姷谄呤耍?br />
  冰柏丸

  治口舌生瘡。

  黃柏薄荷硼砂(各等分)冰片(減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噙化一丸。

  [卷十八(補遺)] 舌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舌,在竅為舌。脈度篇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于心,非舌不能發(fā),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動,火之象也。經(jīng)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強,及舌本痛。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其病口熱舌干。口問篇曰∶少陰氣至則嚙舌。以上目、耳、鼻、口、舌為臟之開竅,固當見五臟之變病,所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然而經(jīng)絡(luò)病多,臟氣病少,若識別不真,即有毫厘千里之謬。惟諦審而治之,則善矣。選四方與第七十八小兒門參看。

  [卷十八(補遺)\舌] 附方

  薄荷煎

  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二兩半)川芎(二錢)甘草砂仁(各二錢半)片腦(五分)各另為末和勻,蜜調(diào)成膏,任意嚼咽。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玄參天門冬麥門冬(各等分)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綿裹噙化,津液下。

  薏苡仁湯

  治風熱在脾,唇口動,或結(jié)核。

  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甘草(等分)加生姜煎服。

  舌血、舌腫、舌出方

  炒槐花細末摻之即止。腫脹者,蒲黃末摻之?;紵岵《嗌喑霾荒苋胝?,冰片搽之愈。

  [卷十八(補遺)] 齒

  齒者,骨之余。骨不外露,齒質(zhì)乃骨而外露,故曰余。如唇為肉余、爪為筋余、發(fā)為血余,俱內(nèi)藏者,余出而外露也。氣則不言余,以氣呼出可見耳。腎主骨,故齒屬腎,言其本也。胃足陽明之入上齒齦,大腸手陽明之入下齒齦,言其經(jīng)也。是故本病者多病齒骨,經(jīng)病者多病齒齦。然有虛實風火蟲蝕之不同,在診之細為分別,則無不效。選方七首。

  [卷十八(補遺)\齒] 附方

  清胃湯

 ?。ㄒ姷谒氖牛?br />
  香鹽散

  治蟲牙及腎虛宣露,一切齒疾。

  香附(三兩)青鹽(五錢)

  謝傅笑去散

  治牙疼。

  乳香沒藥雄黃胡椒烏藥兩頭尖(各等分)為末擦牙。初時甚痛,良久涎出便愈。

  白蒺藜散

  治風虛牙疼,齒齦搖動。

  白蒺藜生搗去刺,篩末擦牙?;蚣逅臌}一捻,帶熱時漱。

  青白散

  治一切牙疼,及漱水洗目尤妙。

  青鹽(二兩)白鹽(四兩)用川椒四兩,煎汁拌炒二鹽,為末擦之。

  齒縫出血

  (一名牙宣)惟以白鹽擦之妙。

  齒肉壅出

  鮮生地黃汁一碗。牙皂角數(shù)鋌,火上炙熱,蘸汁,再炙,再蘸盡汁,焙燥末之。敷上立消。

  [卷十八(補遺)] 須發(fā)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fā)也。上古天真論曰∶腎氣實,齒更發(fā)長。是發(fā)為屬腎。又心主血,發(fā)者血之余,是發(fā)又屬心。發(fā)生上指,象火,用心過度者,發(fā)早白,皆心之驗也。巢氏云∶膽之榮在須,又《靈樞》曰∶沖、任二脈,不榮于口唇者,故須不生焉。是須發(fā)雖殊,總不外榮血之為潤養(yǎng)也。選方五首。

  [卷十八(補遺)\須發(fā)] 附方

  天寶單方

  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發(fā)干落,胸中痰壅。每發(fā),即頭旋眼昏,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軟苗陰干,搗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服,漸加三方寸匕。若不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絹袋盛,貯三大斗酒中,經(jīng)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氣相續(xù)為佳。

  巨勝丸

  治風眩。能返白發(fā)為黑。

  巨勝子白茯苓甘菊花(等分)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清晨白湯下。

  旱蓮膏

  黑須發(fā),益腎陰。

  旱蓮草,用泉水煮汁熬膏。日服外,即以膏揩之。

  地黃膏

  久服烏須發(fā)。

  生地黃(三斤,搗取汁)茜草(一斤,水五大碗,煎絞取汁,滓再煎二、三次取汁。)合二汁,緩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溫酒服半匙。一月髭須如漆。

  雞峰雜興方

  用何首烏雌、雄各半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當歸汁浸,一分生地黃汁浸,一分旱蓮汁浸,一分人乳浸。三日取出。各曝干,瓦焙,石臼搗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百沸湯下。

  [卷十八(補遺)\附擬補內(nèi)外因第九六淫方] 陰淫、上下厥逆、中外寒栗

  附子理中湯

 ?。ㄒ姷谑撸?br />
  四逆湯

 ?。ㄒ姷诙?br />
  [卷十八(補遺)\附擬補內(nèi)外因第九六淫方] 陽淫、狂譫煩渴、血泄浸淫

  白虎湯

  (見第四十三)

  犀角地黃湯

  治小腸淋瀝,出血疼痛,及心血妄行,吐血、衄血等疾。食后臨臥服。

  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半兩)白芍藥(二錢)牡丹皮(半兩)生地黃(二錢)上,銼作一服,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服。

  [卷十八(補遺)\附擬補內(nèi)外因第九六淫方] 風淫、肢廢毛落、習螈

  寶鑒醉仙散

  治癘風遍身麻木。

  胡麻子(炒)牛蒡子(炒)枸杞子蔓荊子(炒,各一兩)白蒺藜苦參防風栝蔞根(各五錢)上為細末。每一兩四錢,入輕粉二錢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diào),晨午各一服。

  至五七日,于牙縫中出臭涎,令人如醉,或下膿血,病根乃去。仍量病之輕重、人之虛實用。病重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元氣將復,再用此藥。忌一切炙濃味,只可食淡粥時菜。諸蛇以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藥力。

  通天再造散

  治大風惡疾。

  郁金(半兩)大黃(煨,一兩)皂角刺(黑大者,炒,一兩)白牽牛(六兩,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面東,無灰酒調(diào)下。

  [卷十八(補遺)\附擬補內(nèi)外因第九六淫方] 雨淫、腹?jié)M腫脹、腸鳴濡瀉

  平胃散

 ?。ㄒ姷谒氖撸?br />
  五苓散

 ?。ㄒ姷谑撸?br />
  胃苓湯

  (見第十七)

  [卷十八(補遺)\附擬補內(nèi)外因第九六淫方] 晦淫、百合、狐惑、熱中臟燥

  《金匱》百合病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

  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惡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發(fā)汗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百合病,下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病,吐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上先水洗百合,漬一宿,當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用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黃芩人參干姜(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主之。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上一味為末,筒瓦二片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jīng)》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歸散

  當歸(十兩)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名曰臟躁。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明淫、恍惚動悸、錯妄失神。

  金匱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治驚狂不安,陽氣散失,或因灸熨火邪而陽氣浮越,致成上證。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東垣朱砂安神丸

 ?。ㄒ姷谑牛?/div>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