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清臣曰:此證男子少而女子多。由氣量窄狹,凡事不能自主,每成斯疾。
方書謂有九種。無論寒、火、蟲、食,治法總兼行氣。至有真心痛者,旦發(fā)夕死,用藥尤在所當急。
游走無定,為氣痛,調(diào)氣飲:香附、郁金、沉香、元胡、砂仁、荔核、廣香?;蚺艢怙?,寒加姜、桂;熱加梔、芍。
喜冷惡熱為火痛,石室丹:白芍一兩、生地五錢、當歸、炒梔各三錢、枳殼、陳皮各二錢,甘草一錢。或白芍四錢,甘草二錢湯,加梔、連、香附、枳殼、橘葉、夏枯草。
喜熱惡冷為寒痛,嵩崖方:良姜、官桂、半夏、砂仁、貫仲、甘草?;蛏癖M瑁瑥V香、胡椒各二錢半,全蝎七個,巴豆十粒去油,研末為丸,朱砂為衣,每柿蒂湯下三分。
噯腐吞酸,為食痛,藿砂平胃散,加曲、麥、草寇?;蚪共槿X,陳皮、半夏、神曲各錢半,麥芽兩錢,枳實、厚樸各一錢,生姜。
吐沫流涎,為痰痛,二陳加白蔻、廣香,一加蒼朮、草蔻、白芥?;蚱螠喊咨?、焦術(shù)各三錢,當歸、茯苓、柴胡、半夏各二錢,白芥、甘草各一錢。
痛不移處,為死血,桃紅四物加丹皮、枳殼、元胡,甚者加酒軍?;蚧龅ぃ簹w尾、赤芍、香附、元胡、蘇木、紅花、酒軍、澤蘭、甜酒。
脹滿拒按,為實痛,撼積丹:檳榔、枳實、丑牛、大黃各三錢,牙皂二片,研末,酒下。或化滯煎:檳榔、大黃、枳實、厚樸、廣香、甘草。
心悸喜按,為虛痛,補中湯加苓、夏、吳萸?;虍惞ι⒓訁禽?、木香。
面白吐涎,為蟲痛,理中湯去草,加烏梅、花椒。或二陳去草加檳榔、史君、楝根。
補遺
手足冷為火,孫氏方:白芍、貫仲各三錢,黃連、炒梔、乳香各二錢、甘草五分?;螯S連一錢、菖蒲三分。
手足溫為寒,秘箓丹:當歸一兩、白芍五錢、蒼朮、肉桂各二錢、良姜一錢,或神香散。
寒熱均不效,白芍五錢、甘草一錢湯,加附子、黃連各一錢,或黃連六錢,附子一錢、姜、棗。
真心痛,火證,救真湯:白芍一兩、炒梔三錢、廣香二錢、菖蒲、炙草各一錢。寒證,豬心湯:麻黃、肉桂、附子、炮姜,用豬心煎水燉服。
灸胃痛穴道
脾俞、胃俞、腎俞、巨闕、間使、足三里、足大拇指甲,男左女右三壯上脘、中腕
脅痛
清臣曰:脅痛系肝病,當分外感、內(nèi)傷。但外感少而內(nèi)傷多,宜各隨所因調(diào)治。
又曰:肝氣宜順不宜逆,故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斯肝木有養(yǎng),其氣自平,而痛自止。
傷寒,小柴胡湯加苓、芍、青皮、牡蠣。
食積,和胃飲加曲、麥、枳實、青皮、木香。
怒傷,平肝散:白芍、川芎、丹皮、青皮、柴胡、枳殼、薄荷、甘草。
瘀血,桃仁承氣湯加歸、芎、青皮、柴胡、鱉甲。
痰氣,和脅飲:蒼朮、青皮、香附、半夏、白芥、姜黃、枳殼、甘草。
郁結(jié),逍遙散加川芎、陳皮、郁金、香附。
勞傷,補中湯加白芍、青皮。
房勞,歸芍六味丸加柴胡、青皮。
虛損,肝腎兼資湯:白芍一兩、當歸、熟地各五錢、棗皮二錢半、青皮三錢,甘草錢半?;穑映礂d一錢。痰,加白芥一錢。
補遺
左脅痛,左金丸:黃連姜汁炒,六錢,吳萸鹽炒,一錢。或枳芎散,枳殼、川芎、郁金各三錢,甘草一錢。
右脅痛,枳橘散:枳殼、橘紅、姜黃各三錢、甘草一錢。或推氣散:枳殼、姜黃各三錢、肉桂三分、炙草一錢、生姜,一加橘、半。
虛氣脅痛,人參一兩、熟地二兩、肉桂三錢、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甘草三分。或焦術(shù)一兩、人參五錢、當歸、白芍各三錢、肉桂二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以上諸方,左加枳殼,右加郁金。
灸脅痛穴道
膈俞、內(nèi)關(guān)、竅陰、支溝再以草橫度兩乳,平中折斷,從乳斜趨痛脅下草盡處,灸卅壯,章門、邱墟
腰痛
清臣曰:腰痛一證,有風寒,有風濕,有痰積,有氣滯,有瘀血,有腎虛,證雖不同,無不歸本于肝腎。主治之法,以養(yǎng)血固精為綱領(lǐng),自無不應手奏功。
腰冷如冰,風寒也,六合散:當歸、杜仲、羌活、獨活、大茴、小茴。
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蛭宸e散加杜仲、吳萸。
腰重身痛,風濕也,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續(xù)斷可代、當歸、茯苓、秦艽、防風、狗脊、靈仙、牛膝、肉桂、細辛、甘草?;蚨X、茯苓、杜仲、續(xù)斷、秦艽、防風、羌活、牛膝、炙草。
腰軟如綿,痰積也,蒼白二陳湯加南星、白芥?;蛄酉愀健⒍胖?、枳殼、南星。
循環(huán)痛脹,氣滯也,順氣湯:當歸、杜仲、香附、沉香、茴香、元胡、肉桂、生姜。或吳萸附子細辛湯加香附、小茴、杜仲、枳殼。
痛如錐刺,跌打瘀血也,桃紅四物加元胡、肉桂、乳香、沒藥、牛膝、炒軍、甜酒?;蚨?、當歸、丹參、杜仲、牛膝、續(xù)斷、碎補、乳香、沒藥、血竭、自然銅,年久亦效。
腳膝酸軟,腎虛也,水虛,左歸飲?;鹛?,右歸飲。俱加杜仲、故紙、胡桃?;驘ⅲ憾胖?、故紙、青鹽等分,入豬腰或羊腰內(nèi),燒食。
灸腰痛穴道
腰俞、腎俞、昆侖、命門
腹痛
清臣曰:痛證宜分氣、血、食、蟲、寒、熱、虛、實。氣痛無定,血痛有定,食痛脹甚,蟲痛饑甚,虛者喜按,實者拒按,寒則凝滯,熱則絞急,且腹屬三陰,臍上屬太陰,當臍屬少陰,臍下屬厥陰??疵鞑课唬篃o遺誤。
諺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二語是治腹痛要著。至痧癥腹痛,酌用溫補。
臍上痛,平胃散加香、砂、枳、曲?;蛏鞍肜碇?,加木香。
當臍痛,附子理陰煎去當歸,加小茴?;蚣游墩嫖錅航箹X、茯苓、白芍、小茴、附子、肉桂、炮姜、甘草、姜、棗。
臍下痛,六味回陽飲加吳萸、花椒。或吳萸四逆湯:吳萸、附子、炮姜、炙草加花椒。
乍痛乍止為火,清肝散:白芍一兩、炒梔八錢、黃連、枳殼各三錢、甘草二錢?;蛞只鸬ぃ合愀健㈥惼?、白芍、炒梔、黃連、枳殼、木香、滑石、甘草。
痛無增減為寒,桂、附六君加姜、萸?;驕刂酗嫞喝藚?、當歸各三錢,炮姜二錢,肉桂、木香、炙草各一錢。
便后痛減為食,香砂平胃散加查、麥、曲?;虼蠛椭酗嫾酉愀?、木香。
面白唇紅為蟲,二陳去草,加史君、烏梅?;蛄ゲ荩永淄?、榧子。
痛不移處為死血,散血丹:香附一兩,元胡三錢,桃仁、紅花各二錢,炒軍一錢,澤蘭五錢,甜酒?;驕祓鰷荷讲槿X,蘇木二錢,桃仁、陳皮各錢半,歸尾、紅花各一錢,澤蘭四錢,甜酒。
拒按為實,平胃散加枳實、大黃?;虬咨治邋X甘草二錢湯加枳實、大黃、乳香。
喜按為虛,異功散加黃耆、木香?;蜓a中湯加香附、木香。
補遺
痞塊腹痛,枳朮丸加馬屎,用黃土炒焦,煎服。
氣結(jié)腹痛,馬通散:馬屎二沱,燒存性,開水泡,澄清服。
中寒腹痛,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
三陰諸氣腹痛,神保丸見胃痛,柿蒂燒姜湯下。
膀胱腎氣脅下痛,小茴煎酒下。
灸腹痛穴道
神闕、氣海、水分、巨闕、太白、膈俞、脾俞、胃俞、內(nèi)關(guān)、中腕
筋骨痛
清臣曰: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損,外邪乘虛而入,故筋骨痛。治宜補肝益腎,兼祛外邪。
風痛,桂枝湯加歸、地、二活、防風、甜酒。
寒痛,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地、杜仲、牛膝、肉桂。
濕痛,當歸散:當歸一兩,蒼朮、加皮、靈仙、牛膝各五錢,秦艽、陳皮、良姜、香附各三錢,甘草一錢,泡酒服。
虛痛,立效散:熟地、當歸各五錢、枸杞四錢、故紙、鹿茸、木通各三錢、茯苓二錢,研末,酒丸服。
補遺
逐寒丹:熟地八錢、當歸五錢、桂枝三錢,麻黃、加皮、靈仙、川烏、續(xù)斷、牛膝各二錢、炙草一錢,甜酒。
八珍去苓加羌、防、靈仙、續(xù)斷。
八仙酒:焦術(shù)四兩、加皮三兩、生地、當歸、首烏、杜仲、續(xù)斷、虎脛骨各兩半,泡酒服。
獨歸酒:當歸四兩、獨活、桂枝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泡酒服。
鐵鏡方:二活、加皮、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牛膝,泡酒服。
神通飲:淮木通去皮、二兩,河水煎,睡時熱飲,厚被取汗。風痛加羌、防各二錢。寒痛,加麻、桂各二錢。濕痛,加防已三錢。
炙筋骨痛穴道
承山、肝俞、昆侖、臨泣
霍亂
清臣曰:霍亂者,心腹猝痛,揮霍撩亂也,即攪腸痧。證由感惡毒厲氣使陰陽不和、經(jīng)絡不通,上吐下泄,或不吐不泄,或吐而不泄,或泄而不吐,或渴欲飲冷,或渴欲飲熱,或兩腳轉(zhuǎn)筋,俗呼為麻腳證。治此之法,總以調(diào)氣行血開郁為主。
上吐下泄,為濕霍亂,藿香正氣散。熱,加黃連吳萸水炒;寒,加干姜?;蛭杠邷ス?、草,加藿、半、蘇梗。
不吐不泄,為干霍亂,調(diào)氣散:香附、藿香、沉香、木香、丁香、橘紅、厚樸、檳榔、白蔻、香圓,研末,姜湯下?;蛩奈痘仃栵?,加細辛、胡椒、生姜。
吐而不泄,和胃飲加白蔻、丁香?;蚨悾ゲ?,加藿、砂、厚樸、黃荊子、陳香圓、灶心土。
泄而不吐,五苓散加滑石、甘草?;蛭杠邷忧叭?。
飲冷為熱,四苓散加石膏、花粉、香薷、黃連、枳殼、甘草。或加味香薷飲:香薷、厚樸、黃連、滑石、甘草。
飲熱為寒,元吉丹:條參四錢、焦朮、茯苓各三錢、半夏二錢、白蔻、砂仁、附子、炮姜各錢半、大棗。甚者,加胡椒、丁香。或砂半理中加陳皮、青皮。
吐泄后轉(zhuǎn)筋,呂祖廟石刻方:蒼朮、羌活、柴胡各二錢,木通、澤瀉各一錢,神曲、陳茶各三錢,老蔥。或藿香一兩、陳皮三錢、砂仁二錢、吳萸黃連水炒、木瓜各五錢、食鹽一錢,用無根水煎服,忌姜、茶、肉、粥。外男子手挽其陰向上,女子手牽其乳向兩旁。
補遺
唐棲痧藥:茅術(shù)二錢、廣香、藿香、沉香、檀香、丁香各一錢、麝香三分、明雄六分、蟾酥二分、巴豆一錢、去油,端午午時研末,加燒酒、粽子角搗和,為丸,綠豆大,朱砂一錢為衣,每陰陽水下七八丸,小兒減半,孕婦忌服。
霹靂散:牙皂、細辛各三錢半,明雄、朱砂各二錢半,藿香、廣香、廣皮、半夏、白芷、防風、貫仲、薄荷、桔梗各二錢,枯礬、甘草各錢半,研末,每開水下一錢,少許吹鼻。
救苦丹:白礬一兩,火硝、硼砂、明雄各五錢,研末,陰陽水下一錢,加煙油為丸,香圓湯下,更效?;蜃辖疱V,每陰陽水下一錢。
簡便方,煙油點舌下青筋?;虬椎\,用陰陽水下。或藿香、紫蘇、陳皮,用灶心土澄水煎服。
通用:錢刮手足彎,或磁杯入滾水湯熱,蘸油口上,順刮胸前、背后、兩脅,重者,磁鋒或針刺手足彎、兩筋中間出血或刺少商穴及十指尖,俱效。
炙霍亂穴道
轉(zhuǎn)筋拘急,足外踝骨尖七壯
危急將死,鹽納臍心,炙二七壯
吐泄不止,天樞、中腕、氣海
泄瀉
清臣曰:泄瀉之證,無不本于脾胃。脾胃強,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
脾胃弱,則水谷不能運化,各隨人之寒熱虛實,而泄瀉作矣。治泄之法,初宜分利,后宜實脾土,益元氣,自無不愈。
腹痛泄水,濕也,胃苓湯。腹不痛,六君加蒼、樸。
泄如熱湯,火也,白芍五錢、甘草二錢湯,加芩、連、滑石?;虼蠓智屣嬕姸C。
腹痛肢冷,寒也,五苓散加參、附?;蛩奈痘仃栵?,加故紙、胡巴。
噯腐吞酸,食也,香砂平胃散,去草,加枳實、藿香、炮姜。或胃苓湯,加曲、麥。
時痛時止,痰也,蒼白二陳湯加南星。或二陳加海石、神曲、青黛、姜汁、竹瀝。
煩渴面垢,暑也,胃苓湯,或異功散,俱加扁豆、香薷。
糞泄青色,風也,香砂六君,加柴胡?;蛳闵八木郎硬?、芍、青皮。
食少便頻,脾虛也,黃耆六君,加砂、蔻、芡實?;蛄鹕ⅲ喝藚ⅰ⒔箹X、茯苓、附子、肉蔻、廣香。
五更作泄,腎虛也,四神丸:故紙鹽炒八錢、肉蔻面煨、五味各四錢,吳萸二錢,研末,姜、棗湯下。一去味、萸,加小茴二錢,木香一錢。或七神丸:焦術(shù)二兩,茯苓、故紙、前仁各一兩,吳萸、肉蔻、木香各五錢,蜜丸,棗湯下。
泄如鴨屎,鶩溏泄也,桂附理中,加砂、半?;蚶砥祜?,去白蔻,加桂、附、山藥、芡實、丁香。
直出不禁,滑泄也,附子理中,加故紙、肉蔻,沒食子?;蚶砥祜嫞庸始?、益智、粟殼、烏梅。
久泄不止,脾腎兩虛也,黃耆六君,加故紙、肉蔻、吳萸、附子。或必效丸:熟地八錢,扁豆五錢,故紙四錢,杜仲、山藥、兔絲、潞參、茯神各三錢,小茴、廣皮各二錢,藿香一錢,灸草六分,大棗,密(應為「蜜」,下同。)丸服。
灸泄瀉穴道
水分、氣海、大腸俞、百會、天樞
虛損
清臣曰:虛損之證,有陰虛,有陽虛。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陽虛者,宜補而兼溫。
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十全用肉桂,歸脾用木香,補中用升柴,六味用丹澤,皆各具玄妙,不得一味蠢補,無濟于事。
陰虛證,燥熱吐血,六味丸;煩渴潮熱,一陰煎;午后潮熱,加減一陰煎;陰虛格陽,鎮(zhèn)陰煎;陰虛中寒,附子理陰煎;陰虛感冒,補陰益氣煎;陰虛痰嗽,金水六君煎。
陽虛證,血虛寒滯,四物湯,加肉桂;氣虛寒盛,四君子湯,加附子;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陽氣大虛,六味回陽飲;陽虛中寒,附子理中湯;陽虛感冒,補中益氣湯;陽虛痰嗽,六君子湯。
補遺
心虛,歸地二陳湯,加茯神、棗仁、麥冬、燈心、竹葉。
肝虛,四物湯,加棗仁、木瓜、炙草。
脾虛,黃耆六君子湯,加苡仁、芡實、扁豆。
肺虛,壯金丹:人參、黃耆、茯苓、山藥、百合、二冬、紫苑、五味。
腎虛,歸腎丸:熟地八兩,棗皮、山藥、茯苓、枸杞、杜仲、兔絲各四兩,當歸三兩,密丸服。
水腫
清臣曰:此證專主脾腎,以氣、水、虛、實四字括之。又以風腫、濕腫、陽水、陰水四證盡之。按之無凹易起者,氣也;按之有凹難起者,水也。實宜消導,虛易溫補。如擔延日久,背平臍翻,肌膚出水,不可救藥。又曰:腫由腹而散四肢,易治;由四肢而歸腹,難治。男從下腫上,女從上腫下,皆屬壞證。
上腫屬風,宜發(fā)汗,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蚵辄S湯,加羌、防、蔥、姜。
下腫屬濕,宜利水,四苓散,加通、前、滑、草?;蚱哒⒁娔缪?。
通身腫,屬風濕兩傷,宜汗利兼施。輕者宜和解,導水湯:焦朮、茯苓、澤瀉、陳皮、腹皮、桑皮、麥冬、紫蘇、檳榔、砂仁、木瓜、木香。重者宜峻攻,疏鑿飲:羌活、秦艽、木通、澤瀉、商陸、苓皮、腹皮、姜皮、椒目。
陽水腫,身熱便結(jié),大承氣湯,加丑牛、芫花?;蛭寮悠わ?,加硝黃、石膏。
陰水腫,身冷便溏,附子理中,加茯苓一兩。或左歸飲,加參、朮、桂、附。
脾虛腫,歸脾湯,加炮姜?;蜓a中湯,去橘、草,加砂、半、苓、桂、檳、蔻。
腎虛腫,金匱腎氣丸?;蛴覛w飲加苓、澤。
脾腎虛腫,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茯苓。或桂、附理中,加歸、地、苓、澤。
劉歐泉秘方
初服八正散:扁蓄、𧄒;麥、滑石、炒桅、木通、炒軍、甘草、燈心、車前,晚下空心服一次,勿多服。
次服卯丹:甘遂面煨、檳榔各三錢、黑丑、白丑、牙皂各錢半、滑石,研末,每于卯刻空心,陳皮湯下五分,服三次。
三服酉丹:茅朮、厚樸、陳皮、二苓、澤瀉各錢半,上桂、甘草各一錢,研末,每于酉刻空心,姜、棗湯下五分,服三次。
四服醒脾散:高麗參五錢,茯苓、山藥、蓮米、芡實、苡仁、白蔻各三錢,研末,于卯酉丹各服三次后,日服三次。
五服草藥,初用大草鞋板草藥名燉肉食,次用四葉蓮燉黃酒服,三用四葉蓮燉雞食,以上諸法俱忌鹽、醬、紅苕、南瓜一百二十日。
后開鹽方:生白朮、茅蒼朮、簡鹽各一兩,研末,用大鯽魚一尾,去腸雜,將藥入腹內(nèi)縫固,瓦焙枯,研細,食完一料,百物不忌。
附諸腫
氣腫,隨按隨起,消氣散:焦朮、茯苓、苡仁各一兩、人參、山藥、前仁、萊菔、神曲各一錢、枳殼五分、肉桂、甘草各一分。
血腫,紅縷赤痕,桃奴散:桃奴、元胡、香附、桃仁、砂仁、靈脂、肉桂、雄鼠糞等分,研末,每酒下三錢。
蟲腫,面紅帶點,逐蟲湯:當歸、焦朮、萊菔、大黃各一兩、丹皮五錢、人參、雷丸、白薇、紅花各三錢、甘草一錢。
黃腫,面黃且浮,伐木丸:茅蒼朮二斤、酒曲四兩、同炒,綠礬一斤,醋拌曬干,入罐內(nèi),火煅,共為末,醋丸,酒下。
通治諸腫,九轉(zhuǎn)靈丹:黑丑、白丑、檳榔各五兩、大黃二兩、蕪荑、雷丸各一兩,研末,每木香湯下三四錢,晚食米粥,忌生冷油葷,次服雙和飲:
熟地八錢,山藥、焦術(shù)各六錢,黃耆、當歸、苡仁、故紙各五錢,沙參生、芡實、附子各三錢、甘草二錢。
灸水腫穴道
水溝、中腕、神闕、氣海、石門、天樞、水分
黃疸
清臣曰:疸癥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勞疸。而一言可蔽者,曰陽疸,陰疸。陽疸宜燥濕利水,陰疸宜溫中逐水,同是濕熱濕寒所化,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陽疸,目珠盡黃,顏色光亮,分濁散:茯苓一兩,豬苓、前仁、炒桅各三錢,茵陳?;蜍邧X茵陳湯(原文做「苓朮茵陳一錢湯」,疑為衍文):茯苓、焦朮、苡仁各五錢,茵陳三錢,知母一錢,前仁四錢,便閉加大黃。
陰疸,手足皆冷,顏色晦暗,濟水湯:焦術(shù)二兩,茯苓、苡仁、山藥各一兩,芡實五錢,肉桂三錢,茵陳。或加減五苓散:焦術(shù)二兩,茯苓一兩,澤瀉、肉桂、苡仁、豨薟草各三錢。
補遺
汗出染衣為黃汗,加味玉屏風散:黃耆、焦朮、防風、石膏、茵陳、蔓青。
身黃無汗為黃疸,五苓散加茵陳、蒼朮、炒桅、滑石、甘草、燈心、車前。
飲食傷脾為谷疸,枳朮丸加苓、澤、查、麥、曲、橘、茵陳。
酒后傷濕為酒疸,桅子大黃湯:桅子七個,大黃五錢,枳實三個,淡豉三錢,加葛花、茵陳。
色欲傷陰,為女勞疸,四苓散加歸、地、芍、麥、滑、草、茵陳。
一切發(fā)黃,先君耀庭公,用三角風燉酒,救人無算,廉遵此法。陽證,四苓散加茵陳、蒼朮、三角風。陰證,附子理中加茵陳、三角風,俱百發(fā)百中。
灸黃疸穴道
至陰、商邱、脾俞、胃俞
發(fā)熱
清臣曰:發(fā)熱之證,有表里、陰陽、虛實,難以枚舉,須辨明真熱假熱,不得一味清涼,致誤人命。俞嘉言曰,甘溫除大熱,此法不可不知。
表熱:有汗,人參敗毒散。無汗,九味羌活湯。
里熱:便利,黃連解毒湯。便閉,大小承氣湯。
晝熱:有火,小柴胡湯,加梔、連、骨皮、知母。無火,補中湯,去升麻加枳、半、青皮、干姜。
夜熱:有火,熟地一兩、棗皮、沙參、芡實、麥冬各五錢、元參、骨皮各三錢、丹皮、白芥、前仁、五味各一錢、桑葉七張。無火,熟地一兩、棗皮四錢、人參、焦術(shù)各三錢、肉桂、附子各一錢、柴胡五分。
氣虛潮熱:有汗,補中湯。無汗,歸芍赤六君,去陳皮,加柴、葛。
血虛潮熱:有汗,人參養(yǎng)榮湯。無汗,四物合參蘇飲。
骨蒸熱:清骨散:二地、人參、赤苓、柴胡、防風、秦艽、薄荷、胡黃連?;蚯鍩犸嫞汗瞧?、丹皮、當歸、鱉甲、焦術(shù)各三錢、人參、柴胡、黃耆、青蒿、知母各二錢、大棗二個。
五心熱:四物加參、麥、牛膝、桑葉?;蛱壹澹憾?、山藥、鱉甲、棗皮、丹皮、骨皮。
熱從腳起,八味丸?;蚴?,加麥冬、五味。
上熱下寒,鎮(zhèn)陰煎。或生脈散,加熟地八錢、牛膝三錢、附子一分半。
過服涼藥,虛陽外浮及真寒假熱,十全,去地加附子。或六味回陽飲。
此證極多,臨證宜審。
厥證
清臣曰:手足冷為厥,因氣血兩虛而成。有陽厥、陰厥、尸厥、痰厥、氣厥、酒厥數(shù)種。宜照證施治,不可混同。
陽厥,脈滑沉實,熱深厥深,大承氣湯,加柴、芩、赤芍、甘草。
陰厥,脈細沉伏,肢冷面青,四味回陽飲,加肉桂、吳萸。
尸厥,口鼻無氣,身冷如尸,星香散:南星五錢、木香一錢、生姜。虛寒,加參、附。
痰厥,痰壅氣閉,四肢厥冷,稀涎散:白礬一錢、牙皂一分,研末,姜汁、竹瀝下。
氣厥,氣虛猝倒,身冷脈微,仲景方:人參一兩、茯苓、半夏、南星各三錢、附子二錢、炙草一錢。
酒厥,濕熱上壅,猝倒昏憒,黃連解毒湯,加石膏、葛花、木通、枳殼。
灸厥證穴道
膻中、肝俞、腎俞、氣海、百(原文為「白」,應誤。)會、人中。
汗證
清臣曰:脈大浮濡,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屬陽虛,宜扶陽補衛(wèi);盜汗屬陰虛,宜滋陰降火。至傷寒時疫,狂汗戰(zhàn)汗,由初起失表,邪氣
內(nèi)潰,宜清燥和榮,當于各門求治。凡出汗如油、如水、如珠皆屬危證,急宜峻補,緩則不救。
陽虛自汗,參耆湯:黃耆、人參、焦朮、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陳皮、棗仁、牡蠣、烏梅、甘草?;蜓a中湯加附子、浮麥、麻黃根。
陰虛盜汗,當歸六黃湯:當歸、二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驓w芍六味丸,加龜板、浮麥、五味。
大汗亡陽,收汗湯:黃耆、當歸各一兩、五味一錢、桑葉七片?;蛏枩狐S耆、人參、熟地、麥冬各一兩、當歸、棗仁各五錢、五味三錢、炙草二錢。
補遺
每遇食時,頭額大汗,斂汗丹:白芍五錢、生地、元參各三錢、荊芥、白芥、蘇子各一錢、五味三分、桑葉七片。
心孔有汗,別處無汗,團參散:人參、當歸各一兩,研末,入豬心內(nèi),線縫,煮熟,去藥,食心。
兩手出汗,周身無汗:黃耆、葛根各一兩、防風、荊芥各三錢水煎,熏洗三次。
不論冬夏額常有汗,黃耆六一湯:黃耆六兩、炙草一兩。
灸汗證穴道
復溜、膏肓、大椎。
心跳
清臣曰:心系于肺,肺為華蓋,統(tǒng)攝大內(nèi)。肺氣靜,則心安;肺氣擾,則心跳。孟子云: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是心跳由于氣分明矣。方書指為怔忡,詳列諸方,又不盡在氣分,并附錄,以備采用。
氣虛傷氣,獨參湯,加桂元。
中氣大虛,補中益氣湯。
血不養(yǎng)心,棗仁湯:棗仁、生地、當歸、丹參、人參、茯神、黃連、甘草、竹心。
痰因火動,二陳湯加茯神、枳殼、麥冬、黃連、竹茹。
心腎不交,交腎湯:熟地、棗皮、山藥、茯神、黃連、肉桂。
虛火上沖,八仙長壽丸。
思慮傷脾,歸脾湯。
勞心過度,天王補心丹:生地、當歸、人參、茯神、丹參、元參、二冬、棗仁、柏仁、遠志、桔梗、五味,密丸,大棗燈心湯下。
驚悸
清臣曰: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由心虛膽怯,常若有人捕我之狀,治宜清心養(yǎng)血,兼壯膽安神,其病自已。
心血不足,生地四物,加焦朮、茯神、麥冬、元參、棗仁、遠志、黃連、炙草。一加柏仁。
心神不安,生地四物,加陳皮、茯神、麥冬、棗仁、貝母、遠志、黃連、甘草,蜜丸,朱砂為衣,大棗湯下。
心氣大虛,益氣安神湯:黃耆、人參、茯神、當歸、生地、麥冬、黃連、膽星、棗仁、遠志、甘草、姜、棗、竹心。
痰迷心竅,安神醒心丸:膽星二兩、黃連、人參各六錢、棗仁、遠志各四錢、琥珀、辰砂各三錢,研末,豬心血、竹瀝、姜汁,打面糊為丸,金箔為衣,開水下。
一人聞聲即驚,醫(yī)令病者坐于堂上,使二人扶之,醫(yī)自堂下,以槌擊凳口云:吾擊凳亦常事耳,爾何必驚?且擊且言,患者視久,其驚遂止,此深得治法者也。
健忘
清臣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年老由精枯髓涸,年少由思慮勞心,宜養(yǎng)心腎培脾土,和氣血,安神定志,置身事外,放懷今古,戒一貪字,守一靜字,則得之矣。
心血不足,八珍,去參,用生地,加元、麥、棗仁、遠志。
心腎不交,朱雀交泰丸:茯神四兩、沉香、黃連各一兩、肉桂一錢,蜜丸,人參湯下,無真沉香,用香附。
痰迷心竅,二陳湯加膽星、白芥、琥珀、朱砂,用姜汁豬心血為丸,人參湯下。
肝氣郁結(jié),存注丹:生地、白芍、焦術(shù)各三錢、麥冬五錢、柏仁、柴胡、花粉各二錢、青皮三分、菖蒲、甘草各一錢。
思慮過度,歸脾湯,倍當歸、茯神、棗仁,加柏仁。
精氣衰倦,人參養(yǎng)榮湯,加棗仁、菖蒲,蜜丸服。
一切健忘,六味丸,加人參、茯神、當歸、棗仁、遠志、菖蒲。
灸健忘穴道
通里、少沖、后溪、心俞。
不寐
清臣曰:不寐一證,多由精血虧損,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令人不寐。治法以養(yǎng)血安神為主。
心虛血少,養(yǎng)榮湯:生地六錢、茯神五分、棗仁、麥冬各三錢、五味十粒、桂元三個、竹茹、燈心。
心虛火盛,朱砂安神丸:生地五兩、當歸二兩、黃連兩半、甘草五錢,為丸,朱砂一錢為衣、服。
心膽虛弱,高枕無憂散:潞參、茯神、陳皮、半夏、枳實、石膏、麥冬、棗仁、甘草、桂元、竹茹。
痰涎擾心,溫膽湯,加棗仁、遠志、五味。一加南星、棗仁。
心腎不交,上下兩濟丹:熟地一兩、焦術(shù)五錢、棗皮三錢、人參一錢、黃連、肉桂各五分。
血虛肝燥,安睡丹:熟地一兩、生地、當歸、白芍各五錢、菊花三錢、棗皮、枸杞各二錢、甘草一錢。
思慮過度,養(yǎng)心湯:二地、當歸、潞參、茯神、蓮米、麥冬、棗仁、柏仁、炙草、五味、燈心。
勞傷心脾,歸脾湯。
歷久不愈,安睡如神湯:人參、茯苓、茯神、焦朮、山藥、棗仁各三錢、遠志八分、炙草一錢,研,寒水石二錢,朱砂一錢,沖服。
睡訣云:睡則必側(cè),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此為古今未發(fā)之妙。
痙證
清臣曰:風寒濕之邪,合而為痙,其證頭搖口噤,脊背反張,項強拘急,轉(zhuǎn)側(cè)艱難,身熱足寒,目面赤色,須審剛?cè)嶂沃?br />
風寒盛則無汗,為剛痙,桂枝湯,加麻黃、干葛?;虍敋w散:當歸、白芍、人參、玉竹、羌活、防風、炙草。
風濕盛則有汗,為柔痙,桂枝湯,加芎、防、葛根?;蛩奈?,加耆、防、桂枝。
風、寒、濕雜揉為痙,小續(xù)命湯:麻黃、桂枝、杏仁、白芍、川芎、防風、防己、黃芩、人參、附子、甘草。無汗去桂枝,有汗去麻黃。
火盛多痰,芩連二陳湯加枳實、南星、白芥。
虛寒久泄,胃關(guān)煎加人參、附子。
過汗表虛,桂枝湯加參、耆、附子。
陰寒閉結(jié),大溫中飲加附子。
金瘡、產(chǎn)后,桂枝湯加黃耆、當歸。
灸痙證穴道
復溜、外關(guān)、腕骨、涌泉、曲池、合谷。
痹證
清臣曰:痹者,閉而不通也。風邪勝,其痛流走,為行痹。寒邪勝,其痛甚苦,為痛痹。濕邪勝,其痛重著,為著痹。由風寒濕雜合成病,近世曰痛風,曰流火,曰歷節(jié)風,皆行痹之俗名也。
風痹,痛無定處,桂枝湯加二活、防風。
寒痹,痛有定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芎。
濕痹,麻木不仁。五苓散,上加防風,中加蒼朮,下加防己、牛膝。
通用蠲(音ā,除去、驅(qū)出、去掉。)痹湯:當歸三錢、海風藤二錢、二活、秦艽各一錢、乳香、木香各八分、川芎七分、肉桂、灸草各五分、桑枝三錢。風勝,倍秦艽,加防風。
寒勝加附子。濕勝加苡仁、萆薢、防己。在上去獨活加荊芥。在下加牛膝。
熱腫去桂,加黃柏。
外灸雷火針:艾葉、蒼朮、白芷、川芎、川烏、薄荷、荊芥、甲珠、硫黃、雄黃、火硝、麝香、牙皂,為末。紙卷成筒燒然一頭,隔布焠??谀钪湓疲禾旎鸬鼗鹑琳婊?,針天天開,針地地裂,針鬼鬼消滅,針人人得長生,百病消除萬病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灸痹證穴道
膏肓、肩井、肩髃
痿證
清臣曰:足軟無力,不能步履,由陽明火旺,鑠干腎水。腎主骨,骨中髓少,故成。
此證余患五載,醫(yī)過百人,不曰腳氣,即(原文誤為「郎」)曰風濕。所用三氣飲、獨活寄生湯及牛膝、木瓜、防己、松節(jié)、伸筋草,一切除濕消風散寒之品。愈治愈危,又照鶴膝風治,全無一效。余從痿躄門中,分氣虛、血虛、精枯、髓涸,治之一月而愈。
氣虛,四君子湯加苓、柏。
血虛,四物湯加黃柏(原文有「蒼、朮」,應無。)。
濕熱,加味二妙湯:蒼朮、黃柏、當歸、秦艽、防己、萆薢、龜板、牛膝。
濕痰,蒼白二陳湯加芩、柏、姜汁、竹瀝。
陽明火旺,石室丹:元參二兩,麥冬、熟地各一兩、菊花三錢、人參、菟絲各一錢。
胃火上沖,生髓丹:熟地二兩、元參一兩、麥冬、沙參、菊花各五錢、五味二錢。
肝腎虛熱,虎潛丸:龜板四兩、熟地、杜仲各三兩、當歸、白芍、虎骨、牛膝各二兩、人參一兩、黃柏、知母各五錢、陳皮四錢、干姜二錢,酒丸,鹽湯下。
肝腎虧損,鹿膠丸:鹿膠八兩、鹿霜、熟地各四兩、當歸二兩、人參、茯苓、兔絲、牛膝各兩半、焦朮、杜仲各二兩、虎膝、龜板各五錢,密丸,鹽湯下。
腎氣虛憊,起痿湯:杜仲、故紙、枸杞、兔絲、胡巴、牛膝、萆薢、防風、沙蒺藜。一去枸杞加肉桂。
足脛枯細,膝大如碗,十全去苓、桂,加羌、防、附子、杜仲、牛膝。
一去芎、苓加杜仲、枸杞、鹿茸、附子、續(xù)斷、桂元。
灸痿證穴道
公孫、外關(guān)、太沖、內(nèi)庭、三里、陽輔
腳氣
清臣曰:腳氣者,濕熱在足,而作氣痛也。因內(nèi)有濕熱,外感風寒,相合為病。初起憎寒壯熱狀,類傷寒。痛似痹證,惟獨痛在腳,為有異耳。治此之法,總以除濕行氣為主。
內(nèi)因濕熱,腫而又紅,為濕腳氣,保元湯:蒼朮、黃柏、當歸、獨活、靈仙、加皮、防己、牛膝、姜、酒。熱盛,加芩、連。
外感風寒,不腫不紅,為干腳氣,朮附理陰煎加麻黃、細辛、木瓜、吳萸。
憎寒壯熱,防己飲:防己、二朮、生地、川芎、木通、檳榔、黃柏、犀角、甘草。
脈實證實,加味蒼柏散:二朮、黃柏、生地、當歸、赤芍、二活、知母、木通、木瓜、防己、檳榔、牛膝、甘草。
脈虛證虛,當歸拈痛湯:當歸、人參、二朮、二苓、澤瀉、知母、黃芩、羌活、防己、葛根、升麻、苦參、茵陳、炙草。
嗜酒致痛,腳如火燎,加味二妙丸:蒼朮四兩、黃柏二兩、歸尾、苡仁、牛膝、萆薢、防己、龜板各一兩,酒丸,姜、鹽湯下。
腳膝腫大,狀如鶴膝,十全去芎、苓、加麻黃、桂枝。隨用全方加枸杞、巴戟、故紙、附子、吳萸。
通用艾火灸痛處二三十壯,或雷火針見痹證,導濕氣外出,或服藥后飲酒以通經(jīng)散邪。
淋證
清臣曰:淋有五種,勞淋、氣淋、熱淋、血淋、石淋是也。勞淋、氣淋屬虛;熱淋屬熱;血淋有虛有熱;石淋或因熱起,或因虛起,久而成沙石者也。
勞淋者,勞傷即發(fā),小腹急痛,玉鎖丹:蚊蛤八兩、茯苓二兩、龍骨一兩、為丸梧子大。每鹽湯下七十丸,日三次。或炮姜、百草霜各一兩,研末,每酒下二錢。
氣淋者,丹田脹滿,氣滯難通,理氣丹:當歸、沉香、滑石、石韋去毛、王不留行各五錢、白芍、冬葵子各七錢半、半陳皮、甘草各二錢半,研末,每大麥湯下二錢?;蚯G芥、前仁各二錢、白芍、知母各錢半、香薷、黃連、枳殼各一錢、甘草三分。
熱淋者,膀胱熱痛,小便短赤,二陰煎加炒梔、牛膝,或六一散。
血淋者,瘀血停莖,不時作痛,化瘀煎:生地、歸尾、赤芍、木通、牛膝、前仁、澤蘭、側(cè)柏、散血草、抽鬒紅、筆管草根。或牛膝一兩、乳香一錢、甜酒。
石淋者,濕熱蓄久,溲如沙石,六一散加石韋、木通、牛膝、前仁、海金沙?;蚴嗷痨?,醋焠七次石韋、𧄒;麥、滑石各一兩,糊丸,燈心湯下。
統(tǒng)治五淋,銀硝隔紙焙研末,每用二錢。勞淋,葵子湯下。氣淋,木香湯下。熱淋、血淋,冷水下。石淋,滑石湯下。
灸淋證穴道
氣海、石門、關(guān)元、間使、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濁證
清臣曰:赤多屬熱,白多屬寒,赤白,多屬水火不分。主治之法,熱者宜涼,寒者宜溫,兼以分清降濁,無不隨手而愈矣。
赤濁,導赤散,加石蓮,次服六味丸。
白濁,補中湯,加苓、夏,次服八味丸。
赤白濁,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次服歸脾湯。
小兒尿濁,有火,導赤散,加知母、黃柏;無火,四君,倍苓,加香、砂、升、柴。
灸濁證穴道
章門、氣海、關(guān)元、中極、脾俞、腎俞、小腸俞
疝氣
清臣曰:疝氣者,凡小腸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皆是也。疝證多因于氣,故曰疝氣。不獨男子有之,而女子亦有之。女子少腹脹痛,即㿗;疝、沖疝之類。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主治之法,氣實破氣,氣虛補氣,證不同而氣藥不可少。
寒疝,囊冷硬如石,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胡巴、橘核?;?qū)O氏方:沙參一兩、白芍五錢、柴胡、橘核各三錢、廣皮二錢、吳萸、肉桂各一錢。
氣疝,虛腫原無物,上沖者,荔枝、橘核、茯苓、沉香、小茴、檳榔;下地(原文做「墬」,古同「地」。)者,補中湯加茯苓、小茴。
水疝,囊腫如水晶,五苓散加通、前、滑、草?;蛴砉ιⅲ汉诔笏膬?、小茴、廣香各一兩、研末,每臥時,姜汁下一錢。
血疝,瓜形藏小腹,五苓散,加歸尾、紅花?;蛱胰蕼禾胰?、歸尾、赤芍、大黃、牙皂、研末,每蔥酒下二錢。
㿗;疝,頑腫不癢痛,五苓散,加羌、防、蒼朮、川楝、生姜?;蚴匦瑁荷n朮鹽炒、南星、川芎、白芷、山查、青皮、橘核、荔核、半夏,研末,姜汁為丸,鹽湯下。寒加吳萸,熱加梔子。
沖疝,便閉氣上沖,奔豚丸:茯苓、橘核各三錢、川楝二錢、荔核、小茴、廣香各錢半、吳萸一錢。寒加桂、附各一錢?;蛑痧逌喝藚ⅰ④蜍?、澤瀉各四錢、丹皮、沉香各三錢、花椒、吳萸、桂、附各一錢。
狐疝,晝出而夜入,逐狐湯:人參一錢、焦朮、茯苓各五錢、荊芥三錢、半夏二錢、白薇、橘核、甘草各一錢、肉桂三分?;蛑倬胺剑荷硡⒁粌?、焦術(shù)五錢、白芍、柴胡、王不留行各三錢。
腎腫不痛,為木腎,化木湯:焦術(shù)二兩、杜若根一兩,野藍菊花根也、肉桂、附子、柴胡各一錢。或衛(wèi)睪丸:焦術(shù)二兩、黃耆一兩、肉桂三錢、附子、元胡、柴胡、甘草各一錢。
灸疝氣穴道
會陰、闌門、外陵、大敦、氣海、關(guān)元
遺精
清臣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君火動于上,則相火必熾于下,故少年多有此證。然有因夢而遺者,有無夢亦遺者。因夢而遺者,其病淺;無夢亦遺,其病深。治此之法,暴起者,宜清心,久滑者,宜固腎,且各求所因調(diào)治,何患不愈。
因夢而遺,相火熾盛也,坎離既濟湯:生地一兩、黃柏、知母鹽炒、各五錢?;蚍馑璧ぃ狐S柏一兩、砂仁七錢、甘草三錢。
無夢亦遺,心腎虛弱也,龍骨遠志丸:龍骨、遠志、茯苓、人參、茯神、菖蒲,蜜丸,朱砂為衣?;驖嫞菏斓匕隋X、人參四錢、茯神、山藥、杜仲、枸杞各三錢、棗仁二錢、五味一錢半、煨姜、燈心,用金櫻膏沖服。
脾虛不攝,補中湯,倍耆、朮、加鹿茸、故紙。或歸脾丸,加鹿茸、故紙。
腎虛不固,左歸飲,加故紙、益智、金櫻?;蜷L壽丸,加人參、龜膠。
脾腎兩虛:理脾滌丸,加故紙、益智。或蒼朮菟絲丸:茯苓、焦朮、菟絲、杜仲、山藥、蓮米、五味、灸草。
心經(jīng)火盛,導赤散加黃連,或二陰煎。
思慮勞心,壽脾煎?;蛩木?,加當歸、山藥、菟絲、鹿霜、棗仁、遠志。
歷久不止:石蓮六兩、甘草一兩,研末,每燈心湯下二錢?;蚬P管草燉豬蹄服。
補遺
心虛夢遺,斷遺丹:人參一兩、山藥、芡實、麥冬各五錢、五味一錢。
腎虛夢遺,添精丹:熟地一兩、山藥、芡實、麥冬各五錢、五味五分。
肝燥夢遺,潤木湯:當歸、白芍各一兩、焦朮、茯苓各五錢、金櫻、菊花各三錢,炒枙一錢、五味、甘草各五分。
心包火動,清火湯:山藥、芡實、麥冬各一兩、元參、生地各五錢、丹參三錢、蓮心二錢、天冬一錢、五味五分。
心腎不交,兩寧湯:熟地、麥冬各二兩、山藥、芡實各二兩、黃蓮一錢、肉桂三分。
色欲過度,四君加黃耆、山藥、巴戟、枸杞、鹿茸、龜板、遠志、五味。
灸遺精穴道
丹田、關(guān)元、中極、腎俞、精宮、三陰交
小便閉
清臣曰:溺閉一證,有熱結(jié)膀胱,有熱結(jié)小腸,有陰虛,有陽虛,有氣虛,有血虛,有屢次下利,其脹更甚,務須分辯明白,治乃無誤。
熱結(jié)膀胱,四苓散加滑石、甘草?;?qū)疁和醪涣粜幸粌山箹X、澤瀉各六錢。
熱結(jié)小腸,導赤散?;蛄簧⒓幽就?、通草、前仁、燈心。
陰虛溺閉,六味丸,倍苓、澤,加前仁?;蚧枩涸獏⒍伞⑹斓匾粌?、前仁三錢、肉桂二分。
陽虛溺閉,八味丸加前仁、火藥?;蚋阶永碇型瑁瑳_琥珀末服。
氣虛溺閉,五苓散加人參一兩,或補中湯倍升、柴,加苓、澤、肉桂。
血虛溺閉,四物湯加二苓、澤瀉、前仁?;蛩奈餃忧叭?、肉桂。
愈利愈脹,四物加陳皮、升麻。或砂、半、白蔻、桔梗、肉桂、生姜。
諸藥不效,菊花根搗汁,酒沖服。或蚯蚓搗爛,冷水調(diào),濾汁服。
灸小便閉穴道
三焦俞、氣海、膀胱俞、小腸俞
大便閉
清臣曰:便閉一證,有陽結(jié),有陰結(jié),有虛結(jié)。陽結(jié),宜涼下;陰結(jié),宜熱下;虛結(jié)則當辯氣血、陰陽,補下兼施,方為合法。至產(chǎn)后便結(jié),老人便結(jié),專以潤燥為主,此一定不移之法也。
陽結(jié),承氣湯加牙皂、蜣螂?;驔鲭跎⒓忧Ы鹱?。
陰結(jié),備急丸:大黃、干姜各二錢,巴豆一錢,研末,蜜丸,酒下一錢?;蚶碇懈阶樱影投?。
氣虛結(jié),四物加黃耆、大黃、牙皂?;蜓a中湯加大黃、千金子。
血虛結(jié),四物加桃仁、大黃?;?qū)O氏方:熟地、當歸各一兩、大黃三錢、升麻五分,蜂蜜沖。
陰虛結(jié),六味丸加油歸、從蓉。或通幽湯:二地、當歸、桃仁、紅花、大黃、升麻、香油,蜂蜜沖。
陽虛結(jié),八味丸加油歸、從蓉?;蛄痘仃栵嫞哟簏S、枳殼、升麻。
產(chǎn)后便結(jié),潤腸丸:熟地、油歸、叢蓉各一兩、人參五錢?;蚣游稘澹菏斓?、油歸各五錢,川芎、叢蓉各三錢、牛膝二錢、澤瀉一錢半、枳殼一錢、升麻七分。
老人便結(jié),濡腸飲:生地、熟地、油歸各一兩、叢蓉五錢。或潤燥丸:二地、當歸、阿膠各一兩、麻仁、杏仁各五錢、枳殼三錢,蜜丸服。
一切大便燥結(jié),蜜脂膏:當歸一兩、杏仁五錢,濃煎,沖蜂蜜、豬油、香油服。
附二便閉
實證,只解散:大黃、滑石、牙皂、甘草各一錢。
虛證,八味丸,加叢蓉、前仁。
諸藥不效,豬膽一枚,入酒、醋少許,竹管入口纏緊,納肛門內(nèi)寸八,手捻苦膽,使汁射入,即通。或煉蜜如飴,捻如指大,長二寸許,醮皂角末,和蔥涎,納入肛門,即通。
酒病大便不通,絞通異常,宜鵝眼、枳實、大戟、芫花、白芥、千金子、牙皂、大黃。
灸大便閉穴道
陰交、氣海、石門、照海、大敦、足三里
痔漏
清臣曰:痔漏多由酒色過度,未破為痔,已破為漏,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冶痔之法,不過涼血解熱。至于治漏,當峻補氣血,兼以溫散,方可奏功。
痔瘡初起,祛風避毒湯: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槐花、連翹、赤芍、酒軍?;虺嗌炙奈餃狱S連、連翹、槐花、桃仁、枳殼、燈心。外枯痔散:烏梅煅,存性、枯礬各二錢、紅砒煅、一錢,朱砂三分,研末,口津調(diào)搽?;虮心?,羊膽調(diào)搽。
日久成漏,大補丸:黃耆、人參、焦朮、熟地、當歸、文蛤。或十全大補湯,加白蘞、白芨。外附子研末,口津作餅,如錢厚,貼患處,灸至微熱。又另換餅,直至肉平為度,隨用補藥作膏貼。
痔瘡簡便方:莫娘藤,燉酒服?;蚝S連燉豬臟頭服。外蚊蛤、核桃葉煎洗?;驑阆酢⒖鄥?、馬齒莧、魚腥草、無花果葉煎洗,隨用煙油搽,或鵝管眼藥搽。
灸痔漏穴道
太白、命門、十四椎下各旁開一寸更效。
脫肛
清臣曰:脫肛者,肛門翻出也,有脾虛,有胃虛,有血虛,有血熱,有濕熱,有因痔痛,有因強掙,有因痢后,有因產(chǎn)后,種種不同,而施治之法,總以升提為主。
脾虛,補中湯加烏梅,五味。腹痛加黃芩、炒梔。
腎虛,六味丸。無火,加桂、附。
血虛,苓朮四物加升麻。
血熱,芩槐四物加升麻、甘草。
濕熱,黃連解毒湯加槐花、木通、枳殼、澤瀉、甘草稍。
兼痔痛,苓朮四物加槐花、黃連,升麻。
因強掙,四物加麻仁、木耳、升麻,沖香油、蜂蜜服。
因痢后,胃關(guān)煎加烏梅、五棓、木香。
因產(chǎn)后,四物加人參、升麻、灸草。
通用五棓、白礬煎洗。或桑葉、桃葉、白礬煎洗。外鱉甲、元明粉研搽。
或冰片入田螺化水搽?;蛐苣?、冰片、兒茶研末,人乳調(diào)搽。
灸脫肛穴道
神闕、命門、尾胝、百會、長強
調(diào)經(jīng)
清臣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一月一行為常經(jīng),一年一行為大經(jīng),終身不行為暗經(jīng)。期前為血熱,期后為血寒。至色紫、色黑、色淡、色黃,五臟為患,各有所因,當逐一辯明,治乃無誤??傊{(diào)經(jīng)和血,理氣解郁,是女病要著。
先期因血熱有火,芩連四物湯加丹皮、骨皮。因心脾氣虛,大營煎。
后期因血熱多火,丹桅四物湯加柴胡。因血寒多滯,桂、附理陰煎加牛膝。
先后無定期,因血虛火盛,四物加黃芩,寒盛四物加肉桂。因腎虛、水虛,六味丸?;鹛摚宋锻?。
忽斷忽續(xù),因血熱,生地四物加阿膠、荊芥、續(xù)斷、黃芩,地榆、蒲黃俱炒、棕灰,日久加升、柴。因血虛,八珍加香附、益母草。
將行腹痛為血滯,桃紅四物加元胡、木通、牛膝、澤蘭?;蛳愀剿奈锛訁禽?、小茴、紅花、蘇木。
既行腹痛為血虛,八珍加香附、元胡?;騾X四物加黃耆、香附。
經(jīng)來發(fā)熱,因感冒風寒,四物加桂枝、柴胡、姜、蔥。因血虛內(nèi)熱,四物加丹皮、胡黃連。
經(jīng)后發(fā)熱,因血虛內(nèi)熱,四物加黃耆、骨皮。脾虛肝熱,丹梔逍遙散。
經(jīng)來身痛,因表邪,四物加麻、桂、羌活。因血虛,桂枝湯,加歸、耆、飴糖。
經(jīng)來泄瀉,因脾虛,四君,加山藥、蓮米、苡仁、扁豆、桔梗、砂仁。
因虛寒,理中湯加故紙、益智。
逆經(jīng)吐衄,行經(jīng)前,芩連四物加大黃。行經(jīng)后,犀角地黃湯。
過期不行,因血凝脹痛,桃紅四物,加香附、莪朮、木通、木香、肉桂、甘草。并不脹痛,十全去芎,加陳皮。
經(jīng)來色紫,桃紅四物湯,或生地四物,用歸尾、赤芍,加香附、丹皮、黃連、甘草。
經(jīng)來色黑,六味回陽飲。或大營煎,加參、朮、炮姜。
經(jīng)來色淡,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騾㈥人奈餃?。
經(jīng)來色黃,六君,加苡仁、扁豆?;蛩奈铮釉?、小茴、烏藥、姜、棗。
經(jīng)行后陰,四苓散,加歸、芎、阿膠?;蚣游稓w芎飲:焦朮、當歸、生地各一兩、川芎五錢、升麻一錢。
淋漓不止,膠艾四物,加黃耆、姜灰、甜酒?;蜓a中湯,加茯苓、棗仁、麥冬、丹皮、遠志、五味、桂元。
老婦經(jīng)斷復來,益陰煎:生地、龜板、知母、黃柏、砂仁、灸草?;蜍诵耐瑁簵l芩二兩去皮,研末,醋丸,酒下。
灸調(diào)經(jīng)穴道
氣海、臨泣、腎俞、三陰交、中極、血海
經(jīng)閉
清臣曰:月水不行為經(jīng)閉,有陰虛、陽虛、郁結(jié)、痰滯諸證,主治之法,總宜分辨明晰,不可徒用破血之藥,損傷真氣。
陰虛,生地四物,加阿膠、丹皮、降香。或赤芍四物,加紫石英火煅,醋淬七次、海螵蛸炒、紅澤蘭。
陽虛,桂附理中,加香附、蘇木、紅花、牛膝、澤蘭?;蚋阶永碇?,加吳萸、細辛、花椒。
郁結(jié),逍遙散,加陳皮、郁金、紅花、牛膝?;虻d歸脾湯,加香附、牛膝。
痰滯,二陳湯加歸、芎、蒼朮、南星、枳實?;蛏n朮二陳,加香附、通、膝。
補遺
氣虛,四君加香附、木通、牛膝、澤蘭。
血虛,四物加香附、牛膝、炮姜、茜根。
氣血虛,八珍加香附、牛膝、澤蘭。
血枯氣郁,澤蘭湯:澤蘭、當歸、川芎、丹參、肉桂、茜根、烏賊骨、甜酒。
血枯胃熱,四物加硝、黃、草。
脾胃虛損,補中湯去升麻,加川芎、白芍、神曲、麥芽。
房勞太過,六味丸。
生育太過,十全去芎,加陳皮。
乳汁過多,十全大補湯。
久咳成癆,劫癆散:黃耆、人參、焦朮、茯苓、生地、當歸、阿膠、半夏、五味、甘草。
通用:紅五皮草、紅泥鰍串、通經(jīng)草、反背紅、血木通、雄鼠糞,加酒一歲一個,兩頭光者是,燉豬溜勾,多服。
灸經(jīng)閉穴道
中極、照海、曲池、支溝、腰俞、腎俞
崩漏
清臣曰:經(jīng)血大下為崩,經(jīng)血妄行為漏。由勞傷沖任,氣虛不統(tǒng),主治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瘀者消之,虛者補之,兼以收攝止?jié)?,無患不愈矣。
血熱妄行,加減一陰煎,加地榆、續(xù)斷。或丹梔四物加阿膠、黃芩、棕灰、筆管草根。
怒動肝火,丹梔逍遙散加香附、郁金、青皮、木香?;蚧渭澹喊咨?、炒梔、青皮、丹皮、陳皮、貝母、甘草。
閃挫跌撲,赤芍四物用歸尾,加桃紅、丹皮、龜板、枳殼、酒軍?;蛱壹t四物加香附。
脾虛不統(tǒng),歸脾湯去木香,加杜仲、續(xù)斷。或補中湯加阿膠、醋艾。
腎虛不固,六味去丹、澤,加菟絲、枸杞、杜仲、益智、金櫻?;蚬剃幖澹菏斓亍⑸剿?、棗皮、菟絲、人參、遠志、五味、灸草,加續(xù)斷、金櫻。
脾腎兩虛,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蛎卦澹喝藚ⅰ⒔箹X、茯苓、山藥、芡實、金櫻、棗仁、遠志、五味、灸草,加黃耆。
氣血大虛,八珍加香附、姜灰?;蚴ボ骸④?,加續(xù)斷、升麻。
陽氣大虛,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俱加故紙、益智、金櫻。
大崩不止,安崩湯:黃耆、焦術(shù)各一兩、人參二錢、山漆三錢?;蛑贡罍?br />
熟地、焦術(shù)各一兩、當歸五錢、人參、黃耆各三錢、姜灰二錢。
久崩不止,抑紅煎:熟地、當歸、炒芍、焦芥、貫仲、姜灰、棕灰、側(cè)柏灰。或加味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香附灰、蓮蓬灰、粟殼灰、貫仲灰、藕節(jié)灰、陳棕灰、地榆灰各三錢。
補遺
龍骨散:龍骨煅、當歸、香附醋炒、棕灰,研末,每米湯下四錢。
惜紅煎:焦朮、山藥、炒芍、地榆、續(xù)斷、焦芥、烏梅、五味、灸草。
熱,加黃芩、黃連;寒,加人參、故紙。
攝血丹:黃耆、熟地、當歸、白芍、阿膠、蒲黃、地榆上四味俱炒、棕灰、荷葉蒂灰、百草霜。
指南方:生地酒炒、一兩,阿膠蒲黃炒、六錢,山藥五錢,龍骨煅、牡蠣生、各四錢,人參、烏梅炒、棕灰、石榴皮炒、百草霜各三錢,京墨二錢,研末,醋丸服。
新驗方:黃耆、當歸、炒芍、山藥、苡仁、阿膠、焦芥、蓮蓬灰、棕灰。
灸崩漏穴道
通里、血海、氣海、丹田、中極、間使、大敦、太沖、肝俞、膈俞、腎俞、命門
帶證
清臣曰:帶下一證,由勞傷沖任,風邪入于胞中,血受其邪,隨入臟氣,濕熱、濕寒所化。色青屬肝為風濕;色赤屬心為熱濕;色黃屬脾為虛濕;色白屬肺為清濕;色黑屬腎為寒濕。從補從瀉,從燥從澀,從寒從溫,隨證治之,自無不愈。
青帶:異功散,加山藥、苡仁、扁豆、防風、炒梔、升麻?;蚪鉂駵喊咨侄伞④蜍咭粌?、雞冠花干、五錢、炒梔三錢。
赤帶:小柴胡,加當歸、梔、連?;蚺\嚿ⅲ喊咨帧⑴Oジ饕粌?、前仁三錢、黃柏二錢。
黃帶:柴梔歸脾湯,加升麻。或六君加炮姜、升麻。
白帶:補中湯加苓、夏、附子。或舉元煎,加紅雞冠花。
黑帶:六味丸加杜仲、續(xù)斷。或利火湯:石膏、焦朮、茯苓、炒梔、前仁、大黃、黃連、知母、劉季奴、王不留行。
帶下五色,乃濕熱也,四物加姜炭、黃柏、椿皮、甘草;赤加地榆、焦芥、黃芩;濕加蒼朮、白朮;滑加龍骨、牡蠣;久合四君子湯。
胞中冷痛,乃寒濕也,四物加桂、附、炮姜;日久滑脫加升、柴、龍骨、牡蠣、赤石脂。
灸帶證穴道
腎俞、三陰交、帶脈、血海、氣海、關(guān)元、神闕、命門、百會、中極
求嗣
清臣曰:求嗣之道,惟在寡欲,至交接必乘其時。蓋婦人一月經(jīng)行之后,必有一日氤氳之時,氣蒸而熱,如醉如癡,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乃天然節(jié)侯。但恐秉賦有偏,經(jīng)脈不調(diào),終難受孕,謹采數(shù)方列后。
肥人多痰不能受孕,滌痰湯:當歸、川芎、白芍、焦朮、茯苓、半夏、陳皮、香附、甘草、生姜。
瘦人多火不能受孕,大補丸:人參、茯苓、二冬、骨皮、枸杞、益智、遠志、菖蒲,研末,蜜丸,酒下。
經(jīng)血不調(diào)不能受孕,調(diào)經(jīng)種玉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香附、吳萸、茯苓、陳皮、丹皮、元胡、生姜,先期色紫加黃芩,后期色淡加姜、桂、醋艾。
子宮虛冷不能受孕,艾附暖宮丸: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黃耆、香附、吳萸、續(xù)斷、肉桂、艾葉研末,醋丸服。
懷抱郁結(jié)不能受孕,開郁種子湯:白芍、當歸、焦朮、茯苓、丹皮、香附、花粉、陳皮。
一見有孕,用藥安胎,金鑒方:條芩、焦術(shù)。火盛倍芩;痰盛倍術(shù);氣虛合四君;血虛合四物;胎不固加杜仲、續(xù)斷、艾葉、阿膠;胎氣盛加蘇梗、腹皮、陳皮、砂仁、枳殼。
慣常墮胎,不能保孕,保胎丸:焦術(shù)四兩,人參、當歸、熟地、香附、黃芩各二兩,續(xù)斷、杜仲研末、各兩半,糯米糊丸,七月前服起。
畫卦定生男生女歌
父母之年上下舉,坐胎之月為中主。干坎艮震定是男,巽離坤兌定是女。
算男卻生女,三五九歲死,算女卻生男,終究鬼來搬。若是正胎者,壽考不須言。
干☰; 坎☵; 艮☶; 震☳; 男胎
巽☴; 離☲; 坤☷; 兌☱; 女胎
其法以一畫為陽,兩點為陰,單月為陽,雙月為陰,六十花甲以甲子為陽,乙丑為陰,余皆仿此。父母之年隨上下,受胎之月畫居中。如求生男,父母陽年所生,單月受胎則成干卦☰;;父母陰年所生,單月受胎而成坎卦☵;;父母生年一陰一陽,又要雙月受胎,則成艮☶;震☳;兩卦,均主生男。若要求女,父母陽年雙月、父母陰年雙月、父母一陰一陽單月,則成巽離坤兌,主生女。再查節(jié)氣,單月雙月管事,則有定準。此大易生男生女之定法也。
妊娠
清臣曰:心脈動甚為有子,兩尺脈旺,亦為有子。左寸脈浮大為男,右寸脈沉實為女。若兩寸皆浮大,主生二男;兩寸皆沉實,主生二女。其中兼有雜證,宜分虛實寒熱施治。
經(jīng)斷三月,川芎研末,每艾葉湯下一錢,動即是胎,不動即是經(jīng)閉。
眩暈嘔吐為惡阻,異功散加香附、砂仁、竹茹、煨姜?;蛄由叭省㈣讱?、藿香、旋覆花、枇杷葉。
腹痛下血為胎動,膠艾四物去芎加苓、朮、杜仲、續(xù)斷?;蛳闵八奈锛榆?、朮、陳皮、大棗。
不痛下血為胎漏,苓梔四物加阿膠、側(cè)柏炒?;驍z血丹:黃耆、焦朮、人參、續(xù)斷、肉果、故紙、焦芥、甘草。
胎動逼上為子懸,四物去芎加苓、朮、草。或歧伯方:熟地一兩、白芍、焦術(shù)各五錢,生地、黃芩各三錢,當歸、人參、茯苓各二錢,杜仲一錢。
煩燥悶亂為子煩,清心湯:黃芩、麥冬、炒梔各二錢,知母、花粉各一錢,犀角三分,甘草五分,姜、棗?;蛑袢~湯:茯神四錢,麥冬、黃芩、知母各二錢,竹葉十四片。
猝倒口噤為子癲,羚羊散:羚羊角、當歸、川芎、人參、茯神、防風、獨活、勾藤、桑寄生、灸草、姜、棗、竹瀝。或芩連四物加半夏、生姜。
肢體浮腫為子腫,異功散加歸、芎、紫蘇、腹皮、姜皮?;蛄訙?,上加荊、防、秦艽;下加車、澤、防已。
足腫出水為子氣,四苓散加木瓜、木香、砂仁、防已、紫蘇、檳榔、陳皮、腹皮、桑皮?;蚯Ы痫嫞悍里L、骨皮、加皮、桑皮、木瓜、木香、紫蘇、燈心。
尿澀頻數(shù)為子淋,導赤散加潞參、黃芩?;蛩奈锶ボ杭榆?、梔、通、澤、芩、滑、前草。
腹中兒哭為子鳴,苓朮四物湯?;螯S連同空房中鼠穴內(nèi)土煎服。
咳嗽不已為子咳,桔枳二陳湯:阿膠、杏仁、蘇葉?;蚪酃郝辄S、紫蘇、前胡、茯苓、桑皮、杏仁、百合、天冬、貝母、桔梗。
小便不通為轉(zhuǎn)胞,五苓散加升麻。或六味丸加牛膝、車前。
補遺
腹痛,參耆四物加杜仲、續(xù)斷、香附、砂仁。
小腹痛,加味芎歸飲:當歸、川芎、人參、阿膠、吳萸、艾葉、灸草。
腹痛,保胎丸:杜仲八兩,熟地、山藥各六兩,續(xù)斷鹽炒、四兩,當歸酒炒二兩。
腰腹痛,膠艾四物,加元胡一兩、杜仲三錢。
乳出,十全大補湯。
慣墮胎,黃耆、焦術(shù)各三錢,茯苓、故紙、菟絲、覆盆各二錢,砂仁、廣皮各一錢,灸草八分,煨姜。血虛加歸、地;火旺去砂仁加條芩,前數(shù)月多服。
臨產(chǎn)
清臣曰: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臨盆,乃千古不易之秘。
且生人系天地自然之理,何用催生諸藥?但其中不無交骨不開,或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證,謹列數(shù)方以備采用。
交骨不開,佛手散:當歸一兩,川芎七錢,加枳殼六錢,香附五錢,蘇梗三錢,益母草四錢,用白蜜、香油沖服?;虬苏錅拥?、乳香、益母草。
天寒加干姜。
死胎不下,佛手散上,加枳殼、香附、芒硝、童便。或桃紅四物加肉桂。
胎衣不下,佛手散上,加姜、桂、紅花、甜酒?;蚝扇~、芡實葉、紅菱葉,隨用一張,不可并用,扯成兩三塊,酒煎服,衣即破兩三塊而下。
催生神咒
用黃紙一條,朱砂新筆,晝對太陽,夜對燈光,衣冠正揖,默念神咒三遍,虔誠為主。
咒曰:監(jiān)生之神,衛(wèi)生之靈,脫骨成胎,化骨為形。速開骨,骨速開,勿傷母命,勿損子胎,敬請九老仙子君,日月光明普照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持筆于紙上中心寫一「吽「字,頂上寫馬,挨次順寫馬字,圓圈合縫,不可一筆潦草。寫畢付妊婦親人,用溫水一盞,持符于燭上,化入水中,令妊婦服下即產(chǎn),兼能保胎,兼下死胎。且寫符之際,便知生男生女,以寫馬字合縫數(shù),雙是女,單是男。以無心寫之最應驗。
灸臨產(chǎn)穴道
交骨不開:右腳小指尖、合谷、太沖、三陰交。
死胎不下:太沖、合谷、三陰交。
胎衣不下:中極、肩井、昆侖、三陰交。
產(chǎn)后
清臣曰:產(chǎn)后百脈空虛,瘀血停滯,唯溫與補,乃為秘要。蓋溫則足以消瘀滯,補則足以填空虛。即有他證,用藥必兼溫補,若不知溫補,漫言據(jù)脈立方,鮮不以寒為熱,以虛為實,而殺人于不覺不知者矣。
產(chǎn)后血暈,生化湯:當歸八錢,川芎四錢,桃仁十粒,炮姜、灸草各五分,加人參、焦芥?;蚍鹗稚⒁娕R產(chǎn)加焦芥,甜酒沖,童便。
產(chǎn)后氣脫,四味回陽飲,加北耆一錢,當歸、鹿茸各三錢?;蚓让摐喝藚ⅰ⒈标雀饕粌?,當歸五錢,附子三錢,炮姜二錢。
產(chǎn)后喘促,姜、附四君加當歸?;蚨ù瓬罕标纫粌?,熟地八錢,人參二錢,當歸、阿膠各三錢,附子一錢半。
產(chǎn)后不語,八珍加勾藤、菖蒲、遠志?;蚱哒渖ⅲ荷匾粌?,人參、川芎、菖蒲、防風、朱砂各五錢,細辛一錢,研末,每薄荷湯下二錢。
心慌自汗,參歸飲:人參、當歸、炮姜、附子、棗仁?;蚴痈阶印⒛迪?、糯米。
肢體抽搐,十全加炮姜?;螯S耆八錢桃仁三錢紅花二錢湯。
產(chǎn)門不閉,舉元煎加五味?;虼笱a元煎加耆、姜。
子腸不收,升腸湯:人參、黃耆各一兩,當歸、焦術(shù)各五錢,川芎三錢,升麻一錢。或補中加附子。
惡露不行,桃紅四物加肉桂?;蛏瘻短胰?,加靈脂、蒲黃俱炒。
惡露不止,四物去芎加白芷、升麻、發(fā)灰?;蜓a中去柴,加續(xù)斷。
感冒風寒,熟料五積散除桂、芷、枳、橘,余皆酒炒?;蚬稹⒏嚼黻幖澹泻辜庸鹬?、白芍;無汗加麻黃、柴胡。
產(chǎn)后咳嗽,四物去地,合二陳,加桂枝、前胡、蘇梗、桔梗,姜、棗。
或生化湯去桃仁,加苓、橘、半夏、杏仁。
產(chǎn)后血崩,壽脾煎加黃耆、鹿膠、升麻。或歸脾湯加續(xù)斷、烏梅。
產(chǎn)后腹痛,生化湯加小茴、元胡?;蛩奈锛尤夤?、小茴。
產(chǎn)后腰痛,生化湯加杜仲、續(xù)斷、元胡。或十全去耆,加杜仲、續(xù)斷。
補遺
尿胞脫出,棕根燉豬瘦肉,服三五次。
陰戶脫下,八珍加黃耆、防風、升麻。
損傷尿胞,異功散加黃耆、桃仁,用豬、羊胞燉服。
肢體浮腫,五皮飲加參、朮、姜、桂、大棗。
手足青黑,石室箓(音ù,古代帝王自稱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書。)方:人參、焦術(shù)各一兩,當歸五錢,肉桂一錢半,附子一錢。
鼻黑鼻衄,參蘇飲:人參一兩、蘇木三錢,加附子褥勞成瘵(音,多指癆病。),八珍湯。
敗血成癱,生化湯加連翹、銀花、乳香、沒藥。
灸產(chǎn)后穴道
血暈:支溝、三里、三陰交血塊痛:氣海、三陰交、曲泉、三里、丹田、肝俞、復溜。
五心煩熱、頭目昏沉:合谷、百勞、心俞、涌泉、曲池。
惡露不止:氣海、關(guān)元、水分、三陰交。
乳證
清臣曰:乳房屬陽明,乳頭屬厥陰,無論氣閉寒閉,須用二經(jīng)之藥以通之。至吹乳、乳癰、乳巖,其證不一,宜按寒熱虛實分治。
乳汁不行,四物湯加花粉、木通、王不留行,用豬蹄熬水煎服,外蔥白煎水淋洗,以通其氣。
乳汁過少,加味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山藥各五錢,木通三錢,燉豬蹄服。或催乳湯:黃耆、熟地各八錢,人參、當歸各五錢,川芎、枸杞、通草、王不留行各二錢,燉豬蹄服。
內(nèi)外吹乳,消毒散:鹿霜、公英、白芷、蘇梗、橘葉煨、絲瓜瓤、蔥白、甜酒?;蛏⒛[湯:青皮、銀花、公英、瓜蔞、歸尾、沒藥、石膏、甘草節(jié)、甜酒。
乳中結(jié)核,散結(jié)湯:香附五錢,川芎、白芷、浙貝、銀花、公英、蘇梗各三錢,橘葉、絲瓜瓤、蔥白、甜酒渣,敷患處?;虬苏浼迂惸浮⒔酃?、香附酒炒、陳皮。
乳癰初起,栝蔞湯:瓜蔞、生梔、大力、連翹、柴胡、黃芩、陳皮、青皮、花粉、銀花、甘草、皂刺、甜酒?;蛲馍ⅲ宏惼ぁ⑶嗥じ靼隋X,瓜蔞、甲珠各四錢,銀花、連翹、灸草、甘草各二錢,研末酒下。
乳巖初起,丹梔逍遙散、柴梔歸脾湯,俱加鹿膠,輪服。
補遺
乳腫:蒲公英、澤蘭、銀花、白芷、木瓜、甘草為末,每二錢酒下。
乳癰:大瓜蔞、當歸、甘草、沒藥、乳香為末,酒下。外豆窖水一桶熬膏,濃搽數(shù)次,自消。
吹乳:白芷、細辛、牙皂,酒煎服,搗渣貼患處,立愈。
吹乳咒法
先問病乳左右,在左,以右手虛攝乳樣,在右亦如之,令來人去,云好了。然后依法念咒七遍,對去吹七口,即愈。
咒曰:赫赫陽陽,日出東方,東上方,西上方,方上圓,圓上方。禁天天崩,禁地地裂。禁吹乳,自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
咒簪消乳法,咒云:青頭娘子有患,揭起江山十萬。普陀落迦山下古佛,一口吹散。
灸乳證穴道
無乳,灸膻中、少澤、合谷。
乳癰,灸委中、三里、魚際、少澤、足臨泣。
乳巖,灸頂心,或隔蒜灸患處,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止。
乳腫,灸足臨泣。
婦人隱疾
清臣曰:婦人有難言之疾,如陰腫、陰癢、陰瘡、陰蝕之類,患者羞對人言,醫(yī)者不得其實。染病日深,殊甚憫念。今謹采各方,隨其取用,不必延醫(yī)調(diào)治,無不應手而愈。
陰戶翻腫,大分清飲見耳證,加黃芩、膽草,外搗菊花苗、葉,開水淋洗。
陰中奇癢,芍藥蒺藜煎:蒺藜七錢,赤芍、生地各二錢,黃芩、炒梔、木通、澤瀉、膽草各一錢半,外蛇床、苦參、五倍(原文為「棓」)、白礬、花椒、蔥白煎洗。
陰癢生蟲,蘆薈丸:蘆薈五錢,當歸、白芍、川芎、胡連、無荑各一兩,木香、甘草各二錢,研末,糊丸,每開水下錢半。外桃葉、白果搗爛,綿裹納陰中,日三易。
陰戶生瘡,芍藥蒺藜煎上加土茯苓一兩。無火去炒梔、膽草,加歸、苓、苡仁。外雄黃、白礬、杏仁各五錢,麝香一分,研敷。
陰中挺出如蛇,龍膽瀉肝湯見口證。外水楊湯:水楊、柳髻、魚腥草、黃連、枯礬、文(原文為「蚊」)蛤、狗脊各一兩,研末,入有紫砂罐煎湯,竹筒引氣入內(nèi)熏洗。
陰中出物如茄,八珍去苓加陳皮、沉香、枳殼、吳萸、肉桂。外茄桿燒存性,研末,香油調(diào)搽。
大小便易位,幼女五苓散加黃連、木香、甘草,產(chǎn)后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莪朮、炒梔各三錢,肉桂一錢。
交接出血,柴苓四物加炒梔、膽草。或引精止血湯:熟地、焦術(shù)各一兩,人參、棗皮各五錢,茯神、焦芥、前仁各三錢,炮姜一錢,黃柏五分。
足后跟痛,加減四物湯:生地、白芍、歸尾、二朮、黃芩、黃柏、陳皮、牛膝、甘草梢。或知柏四物加木通、淮通、花通、血通、血藤、牛膝。
灸隱疾穴道
陰挺,灸曲泉、照海、大敦
陰腫,灸會陰、三陰交
小兒
清臣曰:小兒號為啞科,治之最難。景岳獨謂其易,蓋以小兒之病,不過外感風寒,內(nèi)傷飲食,及驚風吐瀉,并無七情六欲之擾。用藥只宜輕劑,不可過為克伐,損傷元氣,此為至要。
撮口臍風:附子理中加竹黃、姜蠶、全蝎,外焠元宵燈火。元宵燈火本十五,囟門眉心兩合骨,臍輪臍心共七焦(原文為「燋」),鞋帶四焦救兒苦。
急慢驚風:急驚為實證,龍膽瀉肝湯方見口證。痰甚加膽星、竹黃。慢驚為虛證,四味回陽飲加白蔻、丁香,用灶心土,水煎服。
夜啼,屬脾寒,異功散加炮姜;屬心熱,人參、黃連、炙草、生姜、竹葉。
吐乳,屬虛寒,異功散加炮姜;屬虛熱,異功散加柴梔。
吐瀉,屬虛寒,溫胃飲;屬實熱,二陳去草加豬、澤、車前。
溺白,屬虛寒,香砂六君加柴胡;屬實熱,龍膽瀉肝湯見口證。
腹脹,因脾虛,砂蔻六君加炮姜;因食滯,枳朮丸加砂、半、藿、橘、麥曲。
囟腫囟陷,腫為實證,大連翹飲:連翹、歸尾、赤芍、荊芥、防風、木通、甘草;陷為虛證,桂、附理中加黃耆一兩。
弄舌吐舌:弄舌為心脾虧損,八珍去地加耆、橘。吐舌為心脾積熱,導赤散加黃連、菖蒲。
龜胸龜背:龜胸為肺熱脹滿,貝母煎:貝母、桑皮、蘇子、花粉、沙參、百合、前胡、射干、薄荷、枇杷葉。龜背為風入脊髓,保元丸:當歸、枳殼、獨活、防風各一兩,前胡、麻黃、大黃各五錢,蜜丸,米湯下。
灸急驚風穴道
印堂、百會、人中、中沖、大敦、太沖
灸慢驚風穴道
百會、上星、人中、脾俞、大敦、列缺
痘證
清臣曰:痘乃胎毒,有寒有熱,有實有虛,不可偏執(zhí)為虛寒而純用溫補;也不可偏執(zhí)為實熱而純用寒涼,總宜按證立方,乃可無誤。
初起發(fā)熱,人參敗毒散酌加荊、防。
毒火太盛,歸宗湯:大黃、生地、赤芍、山楂、青皮、木通、大力、荊芥、燈心。
已出復隱,蘇解散:羌活、防風、荊芥、前胡、蘇葉、葛根、升麻、川芎、木通、大力、桔梗、甘草、芫荽。
驚搐發(fā)狂,羌活湯:羌活、防風、當歸、川芎、炒梔、薄荷、膽草、甘草、燈心。
痘多成片,歸宗湯上。
頂平不起,三豆飲:黃豆、綠豆、赤小豆加參、耆、歸、朮。
灰陷白陷,參歸鹿茸湯:人參、黃耆、當歸、鹿茸、炙草、糯米。
紫陷黑陷,歸宗湯上。
紫黑無漿,歸宗湯加歸尾、紅花、紫草、犀角、黃連、甲珠、地丁。
空殼無漿,內(nèi)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防風、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皮薄漿清,參歸鹿茸湯。
寒戰(zhàn)咬牙,桂、附理陰煎加參、耆、丁香、生姜。
當靨不靨(音è,面頰上的微渦),回漿飲:黃耆、人參、焦朮、茯苓、首烏、白芍、炙草、生姜。
痘爛不靨,黃連解毒湯加連翹、大力、苦參、升麻、蟬蛻、木通、甜酒。
痘子落眼,黃丹、冰片研末,左吹右耳,右吹左耳。
痘子抓爛,黃豆黑豆殼,燒存性,加人中白,研末,麻油調(diào)搽,愈無疤。
余毒成癰,化毒丹:生地、當歸、赤芍、荊芥、防風、大力、連翹、黃芩、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保嬰稀痘方:銀花、紅花、桃仁、荊芥各一錢,生地、赤芍、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此藥八味,用水二杯,煎至一杯,盡一日,令小兒服完,次日出痘,三日收功,不灌膿,不結(jié)痂,只見些須紅點。先以小兒臍帶瓦上焙干,研末,同煎。此方在半月內(nèi)服之神驗,過十八日則不驗矣。
種牛痘法:于兩臂中消濼、清冷淵二穴上下交連處,銀針刺破,種牛痘于膚內(nèi),隨即灌水成漿,結(jié)痂后,不再出,屢試不誤。
麻疹
清臣曰:凡人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眼淚鼻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惡心嘔吐,即為麻疹之候。主治之法,初宜解散,次宜養(yǎng)陰清火,始終忌用燥藥。
時令溫暖,荊、防、連翹、大力、石膏、知母、枳殼、木通、薄荷、桔梗、甘草。
時令暄熱,黃連解毒湯加荊、防、膏、知、元參、大青、桔梗、甘草。
時暖時寒,加減葛根湯:葛根、荊芥、防風、羌活、柴胡、前胡、大力、沙參、白芍、桔梗、甘草。
時令大寒,加減麻黃湯: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姜。
毒盛難出,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連翹、大力、麻黃、蟬蛻、炒軍。
已出復沒,解毒湯:荊芥、防風、黃芩、黃連、連翹、大力、犀角、薄荷、大青、人中黃、燈心、蘆根。
色紅,人參白虎湯加連翹、大力、骨皮。
色白,養(yǎng)榮湯: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甘草、甜酒。
色紫色黑,大青湯:大青、石膏、知母、元參、炒梔、木通、桔梗、人中黃。
麻兼疫癘,人參白虎湯,加芩、連、梔、力、連翹、紅花、桔梗、竹心。
麻后咳嗽,清金散:沙參、赤苓、石膏、知母、麥冬、元參、黃芩、炒梔、骨皮、杏仁、瓜蔞、大力、桔梗、竹心。
通用,清金一貫飲:黃芩五錢,前胡三錢,荊芥錢半,炒芍、青皮、大力、淮通、桔梗各二錢,甘草六分。寒閉加麻黃;便閉加大黃;血熱加生地;口渴加石膏;氣喘加桑皮、杏仁;日久不散加生地、丹參、元參、蟬蛻。
瘡證
清臣曰:瘡毒有陽證、有陰證。陽證宜清涼解毒,陰證宜溫中回陽。七日前宜散,七日后宜攻,潰后宜托補元氣,此為外科樞要。
陽證者,瘡勢紅腫,焮(音ì,使受到灼熱)痛異常,六脈洪數(shù),清涼飲:銀花一兩,當歸五錢,公英、花粉、連翹各三錢,荊芥、防風、甘草各二錢。便閉加大黃。外如意金黃散:花粉一兩,白芷、黃柏、大黃、姜黃各五錢,蒼朮、厚樸、陳皮、南星、甘草各二錢,研末,蔥蜜調(diào)敷,加芙蓉花葉,有子蜂房尤效。
陰證者,瘡勢平塌,頑麻少痛,六脈沉遲,溫中飲:生耆一兩,當歸五錢,陳皮二錢,肉桂、炮姜、麻絨、炙草各一錢,甜酒。外回陽玉龍膏:姜黃、草烏、赤芍各兩半,白芷、南星各五錢,肉桂二錢半,研末,酒調(diào)敷。
已成不潰,透膿散:黃耆一兩,當歸、川芎、銀花各五錢,白芷、大力、甲珠、皂刺各一錢,甜酒。外胡桃咬涂頂上,麻雀糞揀立者一錠插其中,即破。
既潰不斂,十全去地加香附、陳皮。外鱉甲,瓦焙研撒。
愈后復起,千金內(nèi)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炒芍、白芷、防風、銀花、厚樸、瓜蔞、官桂、桔梗、甘草節(jié)、甜酒,痛甚倍歸、芍加乳香、沒藥。
六經(jīng)見證加藥
太陽證,頂背腰臀加羌活、川芎、藁本;外臁足踹加防己、黃芩。
陽明證,額前眉眶加葛根、升麻;胸乳牙齦加白芷、石膏。
少陽證,左右頭角加川芎、黃芩;耳前兩脅加柴胡、青皮。
太陰證,中脘四肢加桂枝、白芍;兩手足肘加防風、升麻。
少陰證,臍腹手足心加桂枝、木通;足跟內(nèi)臁加黃連、獨活。
厥陰證,頭頂小腹加白芍、柴胡;男女陰器加黃連、膽草。
總之,上部加川芎,中部加杜仲,下部加牛膝,手加桂枝,此系一定不移之法。
三仙丹:治一切瘡癰久爛或有蟲不能收口,至楊梅大瘡,及下身諸毒,尤為奇效。水銀、白礬、牙硝各一兩,此藥三味,乃諸丹之本也。升成、加麝香各二分、洋片各二分,同研,名為五寶丹。再加辰砂三錢,朱砂、銀朱、珍珠掃粉、青黛各五錢,名為萬金丹,功效尤速。
升丹法:擇吉日,于凈地無風處,用小鐵耳鍋洗凈,先將硝礬研勻放鍋底,后放水銀在中心。擇堅厚磁碗,用火烘熱,姜汁涂搽內(nèi)外數(shù)次,拭凈,外用鹽泥扎縫,再用河沙半干者蓋之,以蓋盡碗底,沙與鍋平為準。下用小泥灶擱鍋,白炭五六斤燒之,火候先小,中大,終小。碗底放米四五十粒,燃香三炷,視米黃黑色,退火,移鍋別處,俟冷一夜,去沙泥掃凈,輕輕起碗,丹盡升于其中,刮下兌前所加諸藥,研極細,磁瓶盛之,蠟封口,勿泄氣。用時用濃茶洗患處,棉花涂丹撒之,多寡隨宜。丹底治疳癢諸瘡,勿棄。
從上降下法:亦用前三味,加早礬、鍋巴鹽各一兩,用傾銀罐子硝燒不破者裝藥,水銀放中,炭火架井字樣,熔化,看白煙起圈,便結(jié)胎矣。拈起,將罐覆磁盤上,鹽泥封固罐口,以盤坐水盆中,四周用瓦片斜鋪蓋盤口,炭火燒罐底,先武后文,以炭燼為度,俟冷揭開,其丹降在盤內(nèi),刮下,收貯聽用,此丹能化提膿,如硬結(jié)瘰疬不破者,磁針刺出血,飯和丹,研成鼠屎樣,按入,外以膏藥封之,其惡肉自潰腐。
雜治
癲證,火盛,加減安神丸:生地一兩,黃連五錢,犀角三錢,甘草三錢,加朱砂二錢,沖服;痰盛,加味白金丸:郁金五錢,枯礬二錢,巴豆二粒去油,研末,每服二錢。
狂證,火盛,白虎合承氣湯;痰盛,滾痰丸:大黃、黃芩各八錢,礞石煅一錢,沉香五分,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癇證,脾虛,六君加柴、芩、僵蠶、全蝎、竹瀝、姜汁;腎虛,六八味丸。發(fā)時炙百會穴,以醒為度。
鼓脹,焦術(shù)四兩,黑丑兩半,海金沙三錢,甘草五錢,研末,每煎倒流水下二錢,以利為度。或紅姑娘根,燉豬蹄服,肚響即愈。
酒病,病緩,控涎丹,姜湯下五六分;病急,十棗湯:甘遂、制大戟、芫花醋炒等分,研末,每大棗十枚,煎湯下三五分,后服黃耆六君加粉葛、白蔻。
瘟毒,金豆解毒煎:金銀花三錢,綠豆皮二錢,蟬蛻八分,僵蠶、陳皮、甘草各一錢?;蚓G豆飲:綠豆煎湯加白糖,當茶飲,二方大解瘟毒。
渴證,實證,白虎湯加生地、麥冬、葛根、花粉;虛證,六味丸加肉桂、五味。
身癢,胡麻、枳殼各二兩,荊芥、防風、川芎、蔓荊、苦參、靈仙、首烏、炙草各一兩,薄荷五錢,蜜酒為丸服。外蒼耳子煎洗。
遺尿,脾虛,補中湯去柴胡加白果;腎虛,八味丸去澤瀉加白果。
縮陰寒,桂、附理中湯加吳萸、小茴、橘核。外姜、蔥搗爛,加酒炒貼丹田,酒壺盛熱水熨,或灸氣海、丹田、關(guān)元。
腎囊風,豬外腎處肉四兩,加胡椒三十粒,煎洗?;蚺诮?、白礬研搽。
戒洋煙,洋參、北耆、焦術(shù)各三錢,粟殼二錢,沉香、黃連各一錢?;蚵簠⒁粌?,北耆三錢,粟殼八錢,杜仲、焦楂各一錢,廣皮、炮姜各八分,香附七分,焦術(shù)五分,甘草二錢,每日一服,一月斷根。
食生煙,生菜油灌一二杯,令吐。或南硼砂,黃如膠者真,冷水調(diào)服,忌食熱物。
九子癢,清河膏、石灰、巴豆各五錢,研,大曲酒一茶杯,下鍋炒,取起,加堿水三兩,黃丹五錢,冰片、麝香各四分,貝母二分,用少許點上皮紙貼,不論何項膏藥,剪小孔蓋護,令出氣,五六日自愈。
疔瘡,蟾酥、蓖麻子、雄黃、白礬,研置頂上,或偷油婆搗涂。內(nèi)服三花湯:菊花、銀花、紫花地丁。
疥瘡:大楓子五錢,油核桃三錢,樟腦二錢,水銀一錢,研末,和生豬油搗,綢帕包,烤熱,搽?;蛐埸S、輕粉、枯礬、花椒、樟腦、水銀各一錢,大楓子五十個,生豬油,同上搗用。
膝瘡:白果葉、麻柳葉、生荷葉、白礬,隨用一二味,煎水晾冷洗。外三白散:鉛粉一兩,輕粉五錢,石膏煅,三錢,研末,韮汁或冷水調(diào)搽。
跌打,桃紅四物加山楂、大黃、童便、甜酒。傷筋加月季花;傷骨加骨碎炒補。外棡(音ā,俗名青棡,通名橡樹。)炭燒紅,石臼搗細,加黃糖,搗如醬敷,兼治刀傷。
刀傷,鐵扇散:黑松香、黃松香,二味火熔化入水內(nèi)取起晾干,萬年灰、枯礬各一兩,生龍骨、焙象皮各五錢,研撒?;蛴裾嫔ⅲ荷赘阶?、天麻、南星,羌活,羌汁炒,防風、白芷各一兩,研撒,并用酒沖服三錢。
湯火:陳石灰、大黃,隨用一味,雞蛋清調(diào)敷?;驑伳靖ぜ宀?,灌爛更效?;虼簏S、黃芩、黃連、黃柏、石灰研末,麻油調(diào)搽,切忌冷水。
誤食螞蝗,無論人畜,生蜂蜜,多服數(shù)次,自化為水。昔秦姓辟兵,渴極,掬田水飲,誤食螞蝗,得奇疾,嗜食茶葉、生姜,余用此法,吐蟲二條,立愈。
送盜法,每年除夕,于宅四隅,各用燭一對,飯一盞,肉一片,誠念咒云:禁無禁無,今值歲除,送爾遠去,莫到吾廬。念畢將飯碗覆蓋地下,次年初五后取回,一年無盜。
救火法,左手持三山訣,捏雞蛋一個,右手持劍訣,向蛋上書敷施發(fā)潤天尊圣號七遍,口亦默念七遍,即投火中,自滅,如不滅,連用七個,自滅。
治鼠法,椿樹葉、冬青葉、絲瓜梗葉、砒霜、狼毒,四季燒熏,鼠自無。
治蚊法,端午日以燈草對日念咒曰「天上金雞,吃蚊蟲骨髓膚」七遍,以草點燈,其蚊自遠。
治虱子,百部、水銀各一錢,大棗三個,搗為丸,布包帶身上,自無虱。
治跳蚤,天茄葉鋪席下,蚤自死?;蛱胰~、香樟葉、燒煙熏,又研末和灰面灑貓毛內(nèi),其蚤盡落。
治臭蟲,樟腦、信石、魚骨、研灑席上?;蚓o閉門窗,用羊骨、秦椒各半斤,同鋸末燒熏?;蛏n朮、白芷、雄黃、番木鱉各二兩,研末糊丸指大,微火燒熏,其蟲自死。
咒癢法,咒云:一咒天羊,二咒地羊,三咒淫羊,四咒羚羊,五咒商羊,羊母死不死,羊公絕不絕,羊子羊?qū)O盡要消絕,若還不絕,弟子關(guān)起五百蠻雷打絕。此法先用五指捏癢咒三遍,三次癢即散。
補遺各方
罕見之方附于病下,常見之方,著明首卷,其有遺漏,于茲備載
大補元煎 人參、熟地、當歸、山藥、杜仲、枸杞、棗皮、炙草。
四六味回陽飲 人參、附子、炮姜、炙草,加熟地、當歸,名六味回陽飲。
黃耆六君湯 六君加黃耆、山藥。
人參養(yǎng)榮湯 十全去芎加陳皮、遠志、五味。
五味異功散 四君子湯加陳皮。
八仙長壽丸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生脈散 麥冬、人參、五味。
歸脾湯 人參、黃耆、焦朮、當歸、茯神、棗仁、遠志、廣香、炙草。桂圓、姜、棗。
舉元煎 黃耆、人參、焦朮、升麻、炙草。
六安煎 陳皮、半夏、茯苓、杏仁、白芥、甘草、生姜。
溫膽湯 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竹茹。
五皮飲 苓皮、腹皮、陳皮、加皮、姜皮,一方有桑皮,無加皮。
排氣飲 香附、霍香、木香、陳皮、烏藥、枳殼、厚樸、澤瀉。
六一散 滑石、甘草。
導赤散 生地、麥冬、赤苓、木通、前仁、甘草稍、燈心、竹心。
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涼膈散 黃芩、炒梔、連翹、芒硝、大黃、薄荷、桔梗、甘草,竹心。
參蘇飲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陳皮、半夏、茯苓、桔梗、枳殼、木香、甘草、姜、棗。
人參敗毒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薄荷、甘草、生姜。
黃連解毒湯 黃苓、黃連、炒梔、黃柏。
犀角地黃湯 生地、犀角、白芍、丹皮、一加芩連,一加麥冬。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樸、枳實。
小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樸。
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桃仁承氣湯 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一去桂草加歸、芍、丹皮。
三一承氣湯 大承氣湯加甘草。
醫(yī)家備用
所有一切靈應奇方,統(tǒng)治各癥司命之士,囊中不可一日無也。
寸金丹 治傷風、傷寒、中風、中寒、中暑、傷食、感冒、咳嗽、胃痛、腹痛、霍亂、吐瀉癟疾、痢疾、急慢驚風等證,無不效驗,孕婦忌服。
蒼朮、厚樸、陳皮、茯苓、半夏、砂仁、香附酒炒、川芎、烏藥、藿香、防風、羌活、白芷、前胡、紫蘇、薄荷各三兩,白蔻、草果各一兩,枳殼、木香、甘草各兩半,神曲二十三兩,同碾為末,姜汁拌糊為丸,每個重一錢二分,朱砂為丸,大人二丸,小兒半丸或一丸,生姜湯下。
普濟丹 治中寒、中暑、感冒、胃痛、腹痛、牙痛、痧脹、瘧疾、急驚、疸瘕、疔毒、跌打氣閉、不服水土等證,慢驚,孕婦忌服。
茅術(shù)三錢、天麻、麻黃、明雄水飛各三錢六分,大黃六錢,丁香六分、麝香三分、蟾酥火酒化九分、甘草二錢四分。
共研細末,端午午時糯米粥和丸,萊菔子大,朱砂三錢六分,水飛為衣,磁器收,勿泄氣每下三五七丸。
杜靈丹 治傷風、傷寒、傷暑、傷食、感冒,痧脹、吐瀉、中惡、中毒、胃痛、腹痛、積聚飽脹,哮喘痰嗽、急驚、五疳、五絕、暴病、俱茶下,惟瘟疫及六畜染疫,點大眼角,勿用水,孕婦忌服。
明雄、朱砂各五錢,火硝滴凈四錢,硼石煅、礞砂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五分、佛金一百張。
共研極細末,磁瓶收,勿泄氣,一用燒酒或水為丸,梧子大,每茶下三五丸。
紫金錠 治傷寒、瘟疫、瘧疾、痢疾、中風、中氣、霍亂、喉痹、瘡毒、諸毒、驚風、癆瘵、跌打、自縊、溺水、湯火、瘋?cè)?、咬傷,及疑似難明諸證,磨服此丹,神效難述。
山慈菇去毛,川蚊蛤各二兩,紅芽大戟一兩半、千金子去油一兩、麝香三錢,一加雄黃朱砂各三錢,共研極細末,端午午時糯米粥和,入石臼搗千下作錠,每個重一錢,虔心修制,勿令女人雞犬見。
遇仙丹 治心腹諸氣痛及氣喘、氣噎血積、宿食、曲酒過度,生姜芾蒂湯下,膀胱、腎氣、協(xié)下三處氣痛,小茴酒煎下。
藿香、胡椒各二錢半、全蝎七枚、巴豆去油十粒,即神保丸。
共研細末,水丸麻子大,朱砂水飛三錢為衣每服三七丸。
通關(guān)散 治中風、中痰、中氣、及諸證閉結(jié)、猝倒、昏憒不省人事。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錢,細辛、牙皂各五分,研末吹鼻取嚏。
百順丸 治熱結(jié)便閉、酒病不通等證生大黃十兩,牙皂一兩,研末,蜜丸梧子大,每開水下二三錢。
備急丸 治寒結(jié)腸胃,大便閉,心腹?jié)M痛及中食、中惡、卒死等主證。
大黃三兩,巴豆一兩,干姜二兩,研末,蜜丸如豆大,或酒或水下三四丸。
控涎丹 治痰涎結(jié)胸,胸背腰項、手足筋骨痹,及傷酒等證。
甘遂、大戟忌火、煮去骨,白芥炒、等分,研末,糊丸梧子大,姜湯下數(shù)丸,忌甘草。
蠟礬丸 治諸般瘡毒,不拘生在何宮,初起即消、已成即潰。
黃蠟一兩,白礬六錢,將蠟熬化,稍冷入礬末為丸,豆大。瘡在上,服一兩;在下,服七錢。小兒減半,酒和開水下,忌蔥三日。
綠云膏 治一切瘡毒,紫黑、紅腫、痛癢非常、潰爛日久不愈。
黃蠟、白蠟、銅青研細各五錢,童女發(fā)洗凈一兩,豬雞冠油一斤。先將豬油熬去渣,入頭發(fā)煎枯取起,下二蠟,微火溶化,離火,乘溫下銅青,攪勻,貯磁器,埋土中,出火毒。凡遇潰爛諸瘡,先用陳艾、花椒煎洗,油紙攤貼,提膿去腐,生肌極效。
紫云膏 治諸般瘡瘍及犬傷、刀傷、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神效。
當歸、赤芍、羌活、獨活、白芨、白蘞、商陸、馬前子、蓖麻仁、生大黃各一兩,男子發(fā)一圈,麻油二斤。先將麻油浸藥三日,依法熬膏,每油一斤,以炒黃丹八兩收之,皮紙攤貼。
回生丹 治跌打、刀傷、縊死、驚死、溺水死,無不神效。
活土鱉去足、瓦培五錢,自然銅火煅、醋淬九次三錢,真乳香燈心同炒去燈心,瓜兒血竭飛凈,巴豆去油、朱砂飛凈,各二錢,麝香三分,研末酒下。大人分半,小兒七厘,大能起死回生。
七厘散 治跌打刀傷、骨斷筋折,割斷咽喉,及無名腫毒諸證。
瓜兒血竭一兩,乳香、沒藥、朱砂、紅花各一錢半,兒茶二錢四分,冰片、麝香各分半。共研細末,燒酒沖服七厘。外患處有血干撒,無血燒酒調(diào)敷,定痛止血神效,妊婦忌服。
八厘散 治跌打損傷,接骨散瘀。
瓜兒血竭、乳香、沒藥、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各三錢,半兩錢煅,馬前子油煎去毛,蘇木、紅花各一錢、丁香五分、麝香一分、研末,黃酒調(diào)服八厘,一加童便。
制艾絨法 陳皮去筋梗,烈日曬脆,放篩上揉絨去凈渣,合麝香、川烏草、牙皂、細辛、火硝、明雄、研極細,常帶身邊得熱氣為妙。
附諸骨卡喉法 面東持水一碗,右手劍訣,書符于碗內(nèi),口中念咒,隨書隨念,七遍畢,用劍訣在碗中點三點,令患者將水一氣吞下,其效如神。
符式
龍、兒、奉、化、神、符、勅、令
咒云:吞骨散,化骨丹、化龍下海入深灘,即吞即化,無論銅鐵比化開,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煉水法,每日晨起,凈心沐手焚香,向東持水如前法,七次畢,自將碗
內(nèi)之水,一氣吞完。如此四十九日,不可間斷,以后用之如神。
做皮蛋方 鴨蛋一百個,用杠炭灰一百兩,石灰三十兩,青鹽三十兩,柏枝葉、大香各二兩,花椒、陳茶葉各一兩,后四味煎水,調(diào)包蛋上,壇盛三月,光亮極美可售。
又方:鴨蛋百個,鹵水二湯碗,炭灰三升,石灰升半,食鹽二茶杯,調(diào)米湯,用火鉗夾蛋,杵糊蛋上,即放草灰內(nèi),俟干,收入壇中,過五十日可食。
醫(yī)學集成卷四
雙流清臣劉仕廉纂輯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萬里劉仕鵬校閱 門人望之張文儼校錄 門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劉永鐘校字
病論六則
清臣曰:予生多疾,始入醫(yī)門,凡與人診脈看病,必先論病,然后立方,注明何證,應用何藥,如何治法,醫(yī)有證據(jù),病家了然,以便更改藥方。即另延醫(yī)士,亦知前法,更有把握,是業(yè)醫(yī)之道,務要虛心領(lǐng)會,以活人為念,切莫固執(zhí)不通,自以為是,誤人一命,終還一命,慎之。
恭論
吳又香老夫子貴恙,六脈浮大中空,面赤唇紅,虛陽外現(xiàn),所吐之血,滿地成團,實因誤服寒涼所致。治法應宜溫中固腎,以鎮(zhèn)陰血,但刻下血離經(jīng)絡,驟熱不宜,驟止不可,必須引血歸經(jīng),毫不妄行,后用理脾健胃,其患自愈,未知是否,敬呈
薌翁明府大人斧正
引血歸經(jīng)方
酒白芍六錢,炙甘草二錢,川郁金三錢,花蕊石二錢,降真香二錢,側(cè)柏為引。
此方系甲己化土之法,用白芍為甲木,以斂肝血,甘草為己土,以培脾胃,川郁金能開十二經(jīng)絡,花蕊石行血中之氣,降真香行氣中之血,引用側(cè)柏和血生血,不止血而血自止,是行血即所以止血。服到血歸經(jīng)絡,再服理脾健胃之品,此千古不易之法也。
理脾健胃方
蜜黃耆八錢,焦于木三錢,炮姜灰一錢、西砂仁二錢、法半夏二錢,破故紙三錢、制附片三錢,益智仁二錢,花蕊石二錢,降真香二錢,側(cè)柏葉引。
此方用耆術(shù)以大固中州,用姜灰砂半,醒脾崇土,故紙收攝腎氣,附片溫暖下元,智仁納氣歸腎,仍用花蕊降香,兼行滯氣,服到咽干唇燥,去花蕊重加熟地白芍,或天冬、五味,再服大補元煎或左右歸丸,大劑為丸,告厥成功,益壽延年。
雙流劉清臣敬擬
予論
子和彭狀元貴疾,六脈洪大鼓指,口臭氣粗,里熟太重,以致赤白下利,日夜數(shù)十度,非大劑與之,難以捷效,法宜寬腸去滯,行臭逐瘀,慎服溫熱收澀之品,謹擬一方列后。
行滯逐瘀方
當歸二兩、白芍一兩六錢、檳榔三錢、厚樸三錢、萊菔二錢,廣香二錢、引用苦薤子五個。
引方重用當歸為君,使大腸有傳道之機,護守脂膏,重用白芍為臣,斂肝養(yǎng)血,使木不克土,不成禁口,用檳榔厚樸為佐,推蕩胸膈,用萊菔、廣香寬腸去滯,薤子行臭逐瘀。如肛門似烙,加黃連;里急后重,加大黃。一劑輕,再劑愈矣。
恭論
渭春中丞大人貴恙,肝脾二經(jīng)脈勢滯澀,外見目黃溺赤,汗出染衣,此陽疸證也,治法應宜燥濕利水,兼退膽熱,三劑可愈。敬呈大人閣下斧正。
燥濕退疸方
茅蒼朮三錢,焦白朮三錢,粉豬苓二錢,白茯苓二錢,川澤瀉二錢,西茵陳二錢,引用三角風一把,酒炒、入藥同煎。
此方用蒼朮白朮以燥濕,用茯苓豬苓澤瀉以利水,茯苓去氣分之水,豬苓去血分之水,澤瀉去腎中凡水,茵陳退膽經(jīng)余熱,三角風用酒炒為引,能驅(qū)五種黃疸,三劑可愈。俟黃色盡退,始服補脾固腎之品,再以精氣神平補之方善后,則長生不老矣。
予論
張少君貴恙,系陰寒凝滯,腮肋俱腫,唇白面青,經(jīng)紋沉細,險危之候似為清涼所誤,迄今月余,實屬陰氣凝結(jié)。治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姜桂不能化其凝結(jié),余用理脾健胃之品輔正脫邪,謹擬二方于左。
清腫破結(jié)方
焦白朮三錢,西砂仁二錢,上安桂一錢,炮干姜一錢,麻黃絨一錢,霍香引。
外敷腮腫方
硫磺二兩,荍面一兩、麥面一兩,用熱水調(diào)敷腫處,后三日信到云,腫消病愈,再求培補方,可知用藥對癥,奏效甚捷。
愚本庸醫(yī),妄論貴疾
封翁吳老大人,系先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后天脾土,以致飲食減少,痿軟無力,舌黑如墨,真陽盡為陰氣蒙蔽,治法應宜大固中州,宣暢胸膈,峻補腎陽,溫暖下元,納氣歸腎,驅(qū)陰救陽,則長生不老,壽溢期頤矣。敬擬一方,恭呈廉翁方伯大人哂政是幸。
延壽方
蜜北耆八錢、于潛術(shù)四錢,高麗參四錢、白蔻仁一錢、法半夏二錢、鮮枸杞三錢、杭巴戟三錢,制附片三錢,嫩鹿茸三錢,益智仁二錢、煨姜,紅棗引。
此方用參、耆、朮,以大固中州;白蔻、半夏,宣暢胸膈;枸杞、巴戟,峻補腎陽;附片、益智、鹿茸,溫暖下元,納氣歸腎。服到口干舌紅,始加熟地一兩、當歸八錢、官燕六錢、蒙桂三錢,改湯為丸,隨意多服,則精神強固。
清臣弟謂公庭周老夫子貴體未安,因是非場中,諸醫(yī)不至,弟屬親誼,勢所難辭,細察病情,實由受傷感冒,舌白面青,大燒不止,審其六脈,浮沉俱緊,明系外受風寒,內(nèi)聚瘀血。治法驅(qū)風散寒,追逐瘀血,未知當否,單呈各臺斧正是荷。
散寒追逐方
羌活頭二錢、西防風二錢、竹柴胡三錢、桂枝尖二錢、當歸尾二錢、赤芍藥二錢、桃仁泥二錢、鮮紅花二錢、生姜、甜酒引。
此方前四味驅(qū)風散寒,后四味追逐瘀血,如不出汗,下血無多,再加麻黃一錢、大黃二錢。
恭論
貫槎吳大老爺,貴體縱云微和,尚屬無礙。年近古稀,脈出虎口,壽考之征,況先后兩天俱足,陽臟陽脈,君曰怔忡,余曰非也。惕惕然有所動者為怔,筑筑然有所動者為忡,有物所觸者為驚,無物所觸者為悸。然怔忡、驚悸名雖不同,治法無異,不必服蠻煎、正心丹、茯苓補心湯等方施治。予從脈息有余調(diào)理,怔忡驚悸自除,日夜均安,百病俱失,再能怡養(yǎng)性天,則福壽延長矣。
脈息有余方
生熟地各八錢,明天冬四錢、寸麥冬四錢、全當歸三錢、赤芍藥二錢、杭菊花二錢、白云苓二錢、熟大黃一錢、元明粉一錢、竹心車前引。
此方全用滋水養(yǎng)肝、消風解熱、平金潤燥、推蕩郁熱。以大便行一二次后,早服天王補心丹,夜服歸脾湯,其患立愈。隨作怡養(yǎng)曲授彭山縣吳貫槎,清廉吏也,籍隸湘南,秋闈見躓,由諸生從戎,克復數(shù)城,選舉武陽,雖年愈花甲,運甓(音ì,磚,古代又稱「瓴甓」。)尤勤。公退之睱,抱恙怔忡,延予就治。予略暗岐黃,稍知玄妙,診得六脈健旺,兩天俱足,服藥百劑不如靜鎮(zhèn)一時。古詩云,靜者心多妙,又萬物靜觀皆自得,按之實養(yǎng)心術(shù)也。因不揣固陋,作怡養(yǎng)一曲為獻。
少年人到暮年老,暮年更比少年好。
常學含飴且弄孫,閑看奇花閑聽鳥。
君性喜清廉,我性喜參考。
同性復同心,為君脫詩稿。
養(yǎng)性情,除煩惱。
快樂多,勞若少。
字何必張顛,詩何必賈島,酒何必劉伶,藥何必思邈。
勿求曼倩桃,勿覓安期棗,是非隨處忘,得失隨時了。
形神莫過勞,飲食莫過飽。臥不待更寒,起必待天曉。
桑者閑,勞人草。
涵養(yǎng)深,精神保。
輔養(yǎng)刀圭切莫遲,調(diào)和水火還須早。
怡養(yǎng)性天到百年,此心莫使憧憧擾。
醫(yī)案九條
清臣曰:余生所治,奇情怪疾,難以數(shù)記,總在靈機應變,活法救人,認定陰陽,守定經(jīng)絡,分明虛實,辨清表里,細查情形,講究脈息,再四思維,論病立方,斯無遺誤。迄今年邁,奏效雖多,不復記憶,謹書數(shù)案,以開來學。
曾治雪橋牛大人腳疾,臥床月余,痛處難堪,不能步履。延予調(diào)治,撲榻見禮,診其六脈,搭手洪大無倫,重按至骨乃見。察其面舌,青黯色白,問其痛處不在筋骨,盡在肉中空處,毫無定所,予知其為陽痿癥也。究其前方,皆三氣飲,獨活寄生之類。余以十全大補去芎、苓,加附片、巴戟、枸杞、鹿茸、益智,大劑與之,一劑而安,再劑則行動如常。復以此方為丸,多服精神強固。今七十又六,尚能主講錦江書院。
曾治楊慶伯老太夫人患夾食傷寒,延予診治,六脈沉澀,舌胎滿口,面青唇白,印堂下青筋高鼓,飲食無味,險危已極,實由補劑太早所致也。余曰,論壽高困倦,應宜峻補,但此時此際欲扶正氣則邪氣難除。欲驅(qū)邪氣,而正氣將脫,醫(yī)家束手。于無可如何之中,設一權(quán)變之法,遵金鑒補瀉兼施,輔正黜邪未知是否,敬呈。
臬司大人斧正。大人曰,聽君為之。余以枳朮丸加厚樸、大黃、牙皂服之,舌胎盡退,日食雙弓米兩次,下榻賞給奴婢,已安泰十日矣。適駱制軍送大參一支,自用缸熬,病者喜服,從三更服至天明,氣喘汗出,大汗亡陰,不可救藥,可知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
同治六年,三日見兩病之誤,一中河場,李廷鼎,患陰癥傷寒,人以瘟疫治之,待余往視,嗜臥不語,舌黑脈微。諸醫(yī)畢集,問余曰,系屬何癥?以陰癥寒答之。當用何藥?以附子干姜應之。又問先生驗舌與周身否?余應之曰,備細看明,六脈尋筋不見,四肢逆冷,舌黑是真陽埋沒,周身是陰毒外現(xiàn),再服寒涼,不可救藥。隨擬一方,群醫(yī)吐舌。以附片八錢為君,干姜肉桂各三錢為臣,西砂半夏各二錢為佐,故紙、胡巴各三錢為輔,麻黃細辛各六分為使,姜、棗引。服一次舌黑全退,二次陰毒盡消。一劑服完,諸癥皆愈。二劑去麻黃、細辛,加潞(音ù,古水名,即今山西濁漳河。)黨一兩,此陰癥誤認為陽癥也。
彭場余星棲之兄余煥章患瘟疫,人以陽虛酒病治之。待予往觀,群醫(yī)滿座,桂附參耆,一一用遍。予入病室,見氣噴如火,口臭氣粗,面紅舌燥,痞滿堅實俱備,未診脈已知其為熱癥也。及診得脈息七至,急下癥也,主方白虎承氣湯加桃仁、牙皂。立單后,聊書數(shù)語:此瘟疫癥也,下之宜急,若再遲延則不可救。眾醫(yī)一言不答,病家狐疑不定。適有伊家館師焦聘三,出視單目,直告曰前藥愈治愈危,全無一效,今清臣單目注明,不服此藥,一無所救,定服此方。大下而愈,此熱癥誤認為虛癥也,不活于醫(yī)而活于焦氏者矣。
開縣李宗義之侄李章甫,陳薌墀門生也。丁卯科應鄉(xiāng)試,二場后,少陰腹痛,吐瀉并行,不能入場,險危之極,延予調(diào)治。予以理脾滌飲合吳萸附子細辛湯,加肉蔻炮姜而愈。彼此視為莫逆,在蓉垣官廨(音è,舊時官吏辦公的地方。),同陳步香,韓立堂,吟詠唱和,暢懷游覽。云及家規(guī),力勤守約,伊叔雖現(xiàn)任江南總督,持家有法,淡飯布衣,謹守八本堂遺訓。聊摘二語,以見胸襟。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同居三月,不忍分袂,薛濤井,載酒聯(lián)詩餞別。
封翁吳嘯云,錢塘名士,年逾古稀,每有疾患,延予調(diào)治。壽高衰老,不過滋養(yǎng)培補而已。予喜嘯云有孝子賢孫,每次就榻,伊子廉生,侍立其旁,并無坐位,研墨開方,扶持出入,不假跟役。暑日封翁喚取實地紗袍套送先生,應命即取。冬日喚取火狐袍套送先生,并給狼皮京靴,各種字帖,一切奇書,自刻善本,各贈一套,廉生遵命即取,親身饋送,真孝子仁人,予特表而出之,以為世之為子者勸。
吾友寧虛亭,患脫肛,天將奣(音ě,天空晴朗無云,此處指天亮。),遣介來鋪,敲門甚急,予驚問何事,來人曰:虛亭脫肛,請醫(yī)速去。予乘輿往視,診脈后開補中益氣湯一劑。單后戲題七律一首:
敲門何事太忙忙,報到虛亭患脫肛。
似我才稱三折背,如君敢號九回腸。
臀無表里難容物,腹有詩書亦漏糖。
身價從今增十倍,誰人不道是同羊。
彼此鼓掌大笑,不藥而愈,可知喜則氣上,怒則氣下,明矣。
陳薌墀,楚北東湖舉人也,出治雙流,凡有疾患,延予調(diào)治。公退之暇,喜談文字,長于八股,精于詩律,并出封翁省齊老大人,看云山房詩集,及持家裕后楹聯(lián),朗誦之下,令人敬佩敬服。薌翁之出身加民,克遵遺訓,節(jié)用愛人,禮賢下士,親骨肉,體民隱,皆自讀父書時已定也,所以累債不知,細事健忘,公正廉明,淡泊自守。今之蘭桂齊名,子侄顯宦,實由栽培寒士,考取真材之所致也。所取縣案數(shù)人,一一中試,雙邑士民,建有長生祿位祠,以志不忘。予因相處最久,頗知巔末,柳書大概,以為售案首,背遺訓者戒。
制軍駱宮保,精不化氣,六脈散漫,氣喘欲絕,實由忠君報國,殫心戎務,勞心太過之所由致也。治法應宜峻補正氣,收攝腎陽,但平日不服補劑溫熱之品,止服歸芍二冬,杭菊之類,實于此癥不宜,診脈七次,未服予藥,星歸上界。
陳稚香在雙流署中,患小便閉塞,已經(jīng)兩日,醫(yī)過三人,愈治愈危,點不能滴,其脹異常。延予診視,脈沉面青,四肢逆冷,即用開提化逆之法,桔梗、白蔻,砂仁、法夏、肉桂、生姜。薌翁曰,還用得姜桂白蔻大熱之藥否?隨手解云:小便止有二證,一曰蓄熱,一曰癃閉。蓄熱宜四苓散,六一散;癃閉宜開提化逆。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氣化則行,用桔梗開提上氣,生姜散逆,白蔻、砂半使中樞得運,下焦自通。肉桂化氣,一轉(zhuǎn)運而小便自出矣。遂出前方視之,皆六一四苓八正散之類。薌翁曰,據(jù)公所論,前法誤也。煎服一次,正飲酒時家人報曰,少爺小便行矣,四座皆驚,均云先生之方神妙莫測,靈應至此,各抄存之,不知抄寫成文,恰合題位。
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guān)元臍下三寸連。
石門臍下二寸是,氣海乃在寸半間。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神闕傳。
臍上上行各一寸,水分下脘建里參。中脘上脘與巨闕,七穴行至鳩尾邊。
中庭膻下寸六許,膻中位在兩乳間。玉堂紫華璇璣穴,上行俱作寸六看。
天突喉下約三寸,廉泉頜下骨之尖。承漿頤前唇棱下,任脈中行腹穴全。
會陰 在大便前小便之后兩陰之間
曲骨 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處
中極 臍下四寸
關(guān)元 臍下三寸
石門 臍下二寸
氣?! ∧毾麓绨?br />
陰交 臍下一寸
神闕 當臍中央
水分 臍上一寸
下脘 臍上二寸
建里 臍上三寸
中脘 臍上四寸
上脘 臍上五寸
巨闕 臍上六寸
鳩尾 禁灸,臍上七寸
中庭 膻下寸六分
膻中 兩乳中間
玉堂 膻中上一寸六分
紫宮 玉堂上寸六分
華蓋 紫宮上寸六分
璇璣 華蓋上寸六分
天突 喉下三寸
廉泉 頜下結(jié)喉上中央
承漿 頤前下唇棱下陷中
?。ǜ綀D: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督脈分寸經(jīng)穴歌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腧藏。
十六陽關(guān)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詳。
十椎中樞九筋縮,七椎之下乃至陽。
六靈五神三身柱,一椎之下陶道當。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發(fā)五分啞門行。
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后頂彰。
百會正在頂中取,耳尖前后發(fā)中央。
前頂囟后一寸半,星后一寸囟會量。
發(fā)際一寸上星地,五分神庭切勿忘。
鼻端準頭素髎值,水溝鼻下人中藏。
兌端唇上端中取,齦交唇內(nèi)齒逢鄉(xiāng)。
長強 在脊骶骨之端
腰腧 在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宛中
陽關(guān) 十六椎下
命門 十四椎下
懸樞 十三椎下
脊中 十一椎下
中樞 十椎下
筋縮 九椎下
至陽 七椎下
靈臺 六椎下
神道 五椎下
身柱 三椎下
陶道 二椎下
大椎 一椎上陷中,一云平肩
啞門 禁灸,頂后入發(fā)際五分
風府 禁灸,入發(fā)際一寸
腦戶 禁灸,枕骨上強間后一寸半,一曰在發(fā)際上兩寸
強間 后頂后一寸半
后頂 百會后一寸半
百會 前頂后一寸半,頂中央可容豆,對兩耳尖上是穴
前頂 囟會后寸半陷中
囟會 上星后一寸
上星 鼻直上入發(fā)際一寸
神庭 直鼻上入發(fā)際五分
素髎 鼻端準頭
水溝 人中陷中
兌端 上唇之中
齦交 唇內(nèi)上齒縫中
?。ǜ綀D:督脈分寸經(jīng)穴歌)
(附圖:督脈分寸經(jīng)穴歌)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jīng),內(nèi)眥一分起睛明。
眉頭陷中攢竹地,眉沖居中夾曲神。
曲差神庭旁寸五,五處循后行五分。
承通絡卻玉枕穴,循后俱是寸半神。
天柱項后發(fā)際內(nèi),大筋外廉中陷存。
由此脊中開二寸,第一大杼二風門。
三椎肺腧厥陰四,心五督六膈七論。
肝九膽十脾十一,胃在十二椎下尋。
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腧在十五椎。
大腸關(guān)元十六七,小腸還居十八椎。
膀胱腧穴尋十九,中膂內(nèi)腧二十推。
白環(huán)腧穴二十一,四髎之穴腰腂窺。
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開二寸二行了。
別上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
三魄四膏五神堂,第六意喜膈關(guān)七。
第九魂門十陽綱,十一意舍二胃倉。
十三肓門四志室,十九椎旁是胞肓。
二十椎旁秩邊穴,背部三行下行循。
承扶臂下股上約,下行六寸是殷門。
從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郄真。
委陽承扶下六寸,從郄內(nèi)斜是殷門。
委中膝腘約紋里,此下二寸尋合陽。
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腨腸之中央。
承山腨肚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
附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外跟陷中央。
仆參亦在踝下陷,中脈踝下五分張。
金門外踝下一寸,京骨外側(cè)大肉當。
束肉本節(jié)后陷中,通谷節(jié)前陷中量。
至陰小指外側(cè)端,去甲如韮須細詳。
睛明 目內(nèi)眥外一分
攢竹 眉頭陷中
眉沖 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是
曲差 神庭旁寸五分
五處 曲差后五分,夾上星旁一寸五分
承光 五處后一寸半
通天 承光后一寸半
絡卻 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 絡卻(原文為「通天」)后一寸半
天柱 禁灸,夾項后大筋外廉發(fā)陷者中
大杼 項后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
風門 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
肺腧 三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厥陰俞 四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心腧 五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督腧 六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膈俞 七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肝俞 九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膽俞 十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脾俞 十一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胃俞 十二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三焦俞 十三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腎俞 十四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氣海俞 十五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大腸俞 十六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關(guān)元俞 十七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小腸俞 十八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膀胱俞 十九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中膂俞 二十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白環(huán)俞 二十一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上髎 腰髁骨下一寸夾脊兩旁第一空陷中
次髎 夾脊兩旁第二空陷中
中髎 第三夾脊空陷中
下髎 夾脊旁第四空陷中,按:《刺腰痛論》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余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腰髎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
會陽 陰尾尻骨兩旁
附分 二椎下旁附項內(nèi)廉去脊中三寸半
魄戶 三椎下旁去脊中三寸半
膏肓 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三寸半
神堂 五椎下旁去脊中三寸半
噫嘻 肩膊內(nèi)廉六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膈關(guān) 七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魂門 九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陽綱 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意舍 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胃倉 十二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肓門 十三椎下脊中去三寸半
志室 十四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胞肓 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半
秩邊 二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承扶 禁灸,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
殷門 禁灸,承扶下六寸腘上兩筋之間
浮郄 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陽 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委中 禁灸,腘中央約文中
合陽 約紋下三寸
承筋 踹腸中央
承山 銳踹腸下分肉間陷中
飛揚 外踝上七寸后陷中
附陽 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筋骨之間
昆侖 外踝后五分跟肉上陷中
仆參 跟肉下陷中
申脈 禁灸,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
金門 外踝下少后邱墟后申脈前,一曰外踝下一寸
京骨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大骨下赤白肉際陷
束骨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
通谷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
至陰 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韮?nèi)~
?。ǜ綀D: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大指內(nèi)側(cè)端隱白,節(jié)后陷中求大都。
太白內(nèi)側(cè)核骨下,節(jié)后一寸公孫呼。
商邱內(nèi)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
再上三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機繞。
膝下內(nèi)側(cè)陰陵泉,血海膝髕上內(nèi)廉。
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之下一寸看。
府舍腹結(jié)下三寸,腹結(jié)大橫下寸三。
大橫穴出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看。
上行寸半日月穴,食竇溪下寸六傳。
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xiāng)周榮亦同然。
外斜淵下三寸許,大包五肋季脅端。
隱白 灸禁,足大指內(nèi)側(cè)端,去爪甲角如韮?nèi)~
大都 足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骨縫白肉際陷中
太白 足大指后內(nèi)側(cè)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公孫 足大指內(nèi)側(cè)本節(jié)后一寸內(nèi)踝前陷中
商邱 內(nèi)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此穴居中間
三陰交 內(nèi)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 內(nèi)踝上六寸胻肉下陷中
地機 膝下五寸內(nèi)側(cè)肉下陷中
陰陵泉 禁灸,膝下內(nèi)輔下陷中,與陽陵泉內(nèi)外相對
血?! ∠ンx上二寸半內(nèi)廉白肉際陷中
箕門 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nèi)廉動脈應手
沖門 上去天橫五寸,在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四寸半
府舍 腹結(jié)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
腹結(jié) 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
大橫 腹哀下三寸半平臍,去腹中行四寸五分
腹哀 禁灸,日月下一寸半,去腹中行四寸五分
食竇 天溪下一寸六分,去陷中舉臂取之
天溪 胸鄉(xiāng)下寸六分
胸鄉(xiāng) 周榮一寸六分
周榮 中府下寸六分
大包 淵腋下三寸,出九肋之間
?。ǜ綀D: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附圖: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分寸歌
外眥五分瞳子髎,耳前陷中聽會繞。
上關(guān)上行一寸是,內(nèi)斜曲角頷厭昭。
后行顱中厘下廉,曲鬢耳前發(fā)際看。
入發(fā)寸半率谷穴,天沖耳后斜二探。
浮白下行一寸間。竅陰穴在枕骨下。
完骨耳后入發(fā)際,量得四分需用記。
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fā)四寸耳上系。
陽白眉上一寸許,上行五分是臨泣。
臨后寸半目窗穴,正營承靈及腦空。
后行相去寸半同,風池耳后發(fā)際陷。
肩井肩上陷解中,大骨之前寸半取。
淵腋腋下三寸縫,輒筋復前一寸行。
日月乳下二肋縫,期門之下五分存。
臍上五分旁九五,季肋夾脊是京門。
季下寸八循帶脈,帶下三寸五樞真。
維道章下五三定,章下八三居髎名。
環(huán)跳髀樞宛中陷,風市垂手中指尋。
膝上五寸是中瀆,陽關(guān)陽陵上三寸。
陽陵膝下一寸任,陽交外踝上七寸。
外邱外踝七寸分,此系斜屬三陽絡。
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陽轉(zhuǎn)地。
踝上三寸是懸鐘,邱墟踝下陷中立。
邱下三寸臨泣存,臨下五分地五會,會下一寸夾溪呈。
欲覓竅陰歸何處,小指次指外側(cè)尋。
瞳子髎 目外眥五分
聽會(又名「聽宮」) 耳竅前陷中,上關(guān)下一寸
上關(guān) 耳前骨上,開口有空
頷厭 曲角下,顳顓上廉
懸顱 曲角下,中顳颥中廉
懸厘 曲角下,顳颥下廉
曲鬢 耳上發(fā)際,曲隅陷中
率谷 耳上入發(fā)際寸半陷中
天沖 耳后入發(fā)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
浮白 耳后入發(fā)際一寸
竅陰 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
完骨 耳后入發(fā)際四分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發(fā)際四分
陽白 眉上一寸直瞳人
臨泣 目上直入發(fā)際五分
目窗 臨泣后一寸半
正營 目窗后一寸半
承靈 正營后寸五分
腦空 承靈后寸半
風池 耳后顳顓后,腦空下發(fā)際陷中
肩井 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指下陷中
淵腋 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
輒筋 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肉旁七寸半平直兩乳
日月 期門下五分
京門 臍上五分,旁九寸半,季肋本夾脊,側(cè)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帶脈 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
五樞 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
維道 章門下五寸三分,中極旁八寸五分
居髎 章門下八寸三分
環(huán)跳 髀樞中,側(cè)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而取之
風市 膝上外廉兩筋中,伸手著腿中指盡處是穴
中瀆 髀外膝上五寸
陽關(guān) 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
陽陵泉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座取之
陽交 足外踝上七寸
外邱 外踝上七寸,與陽交相并
光明 外踝上五寸
陽輔 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去邱墟七寸,筋骨分間
懸鐘 外踝上三寸,一名絕骨
邱墟 外踝下,從前陷中肉縫中,去臨泣三寸,又自夾溪量上至此系五寸半
臨泣 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去夾溪寸半
地五會 禁灸,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去夾溪一寸
夾溪 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前歧肉間陷中
竅陰 足小指次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
(附圖: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分寸歌)
?。ǜ綀D: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分寸歌)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商陽食指內(nèi)側(cè)邊,二間尋來本節(jié)前。
三間節(jié)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間。
陽溪腕中上側(cè)是,偏歷腕后三寸安。
溫溜腕后去五寸,池下四寸下廉看。
池下三寸上廉中,池下二寸三里逢。
曲池曲肘紋頭盡,肘髎上臑外廉近。
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颙肩端舉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擬。
扶突天突旁三寸,禾髎水濤旁五分。
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腸經(jīng)穴自分明。
商陽 在手食指內(nèi)側(cè),去甲角如韭葉
二間 食指本節(jié)前,內(nèi)側(cè)陷中
三間 食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陷中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陽溪 在手腕中上側(cè),兩筋陷中
偏歷 手腕后三寸
溫溜 手腕后,大人六寸,小人五寸
下廉 曲池下四寸,輔肉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 三里下一寸,曲池下三寸
三里 曲池下二寸
曲池 在肘外輔肉,曲肘橫紋盡處是穴
肘髎 肘外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
五里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
臂臑 在肘上七寸,胭內(nèi)端,肩颙下一寸,兩筋兩肉罅陷中是
肩颙 在膊肉頭,肩上兩肉罅陷中,舉臂有空
巨骨 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天鼎 在喉旁四寸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扶突 在頸當曲頰下一寸,氣舍上寸半,人迎后寸半
禾髎 禁灸,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迎香 禁灸,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ǜ綀D: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胃之經(jīng)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
再下三分為四白,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倉夾吻四分近,頷下三寸是大迎。
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guān)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半真。
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
厘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
關(guān)門太乙滑肉穴,天樞臍旁二寸尋。
樞下一寸外陵是,陵下一寸大巨存。
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明。
氣沖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
髀關(guān)膝上二尺定,伏兔膝上六寸是。
陰市伏兔下三寸,梁邱市下一寸記。
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
再下二寸下廉穴,服上外踝上八寸。
卻是豐隆穴當記,解溪則從豐隆下。
內(nèi)循足脘上陷中,沖陽解下高骨動。
陷谷沖下二寸名,內(nèi)庭次指外歧骨。
厲兌大次指端中。
承泣 禁灸,目下七分上直瞳人
四白 目下一寸,上直瞳人,腮下也
巨髎 夾鼻孔旁八分,上直瞳子
地倉 夾口吻旁四分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
頰車 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
下關(guān)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合口有空,開口則閉
頭維 禁灸,額角入發(fā)際,本神旁寸半,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 禁灸,頸下結(jié)喉旁寸半
水突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止
氣舍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天突邊陷中,貼月尖上有缺處
缺盆 肩上橫月陷中
氣戶 在巨月下,夾腧府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乳中 禁灸,當乳之中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
不容 在第四肋端,幽門旁寸半,去中行二寸,對巨闕
承滿 下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直對上脘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
關(guān)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里
太乙 關(guān)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滑肉 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
天樞 夾臍旁二寸,去盲俞寸半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
大巨 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
水道 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歸來 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
氣沖 歸來下一寸,鼠行奚上一寸,去中二寸,毛際兩旁
髀關(guān) 膝上一尺二寸,伏兔后交文中
伏兔 禁灸,膝上六寸
陰市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
梁邱 膝上二寸,兩筋中
犢鼻 膝臏下,胻肉上,骨解大筋陷中
三里 膝眼下三寸,胻肉外廉,大筋內(nèi)宛中
上廉(又名「上巨虛」) 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陷中
條口 禁灸,三里下五寸
下廉(又名「下巨虛」) 上廉下三寸
豐隆 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
解溪 沖陽后寸半,足腕上系鞋帶處
衡陽 足腑上五寸,高肉間動脈,去陷骨二寸
陷谷 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jié)后陷中,去內(nèi)庭二寸
內(nèi)庭 足大指次指外間歧骨陷中
厲兌 足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葉許
?。ǜ綀D: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附圖: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jié)前外側(cè)。
節(jié)后橫文取后溪(音ī,本義為山溝,山谷),腕骨腕前骨陷側(cè)。
陽谷銳骨下陷中,腕上一寸名養(yǎng)老。
支正外側(cè)上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肩髃后陷中,臑俞肩髎后陷考。
天宗秉風大骨陷,秉風肩上小髃空。
曲垣肩中曲脾陷,外俞上脾一寸逢。
肩中俞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
天容耳下曲頰后,顴髎面頄銳骨當。
聽宮耳中珠子上,凡為小腸手太陽。
少澤 手小指外側(cè)端,去爪甲角一分
前谷 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
后溪 小指外側(cè)末節(jié)后陷中
腕骨 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谷 手外側(cè)腕中,銳肉下陷中
養(yǎng)老 腕后一寸陷中
支正 腕后外廉五寸
小海 肘外大肉外,去肘端五分
肩貞 禁灸,肩曲脾下兩骨解間,肩髃后陷中
臑俞 夾肩髎后大肉,下脾上廉陷中
天宗 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秉風 天髎外肩上小髃后,舉臂有空
曲垣 肩中央曲脾陷中,按之應手痛,平大杼肩脾上廉去脊肩外俞中肩三寸陷中
中俞 肩脾內(nèi)廉,去大椎旁二寸陷中
天窗 耳下后曲頰后
天容 原文無
顴髎 在鳩骨下廉,銳而骨端陷中
聽宮 耳中珠子上,大如赤小豆
?。ǜ綀D: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太陰中府三肋間,上行云門寸六許。
云在璇璣旁六寸,大腸巨骨下二骨。
天府腋三動脈求,夾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側(cè)七寸擬。
列缺腕上一寸半,經(jīng)渠寸口陷中取。
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jié)后散脈里。
少商大指內(nèi)側(cè)端,鼻衄喉痹刺可已。
中府 云門下一寸六分,去中行華蓋穴六寸,乳上三肋之陷間
云門 在巨肉下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璇璣穴六寸
天府 禁灸,在臂臑內(nèi)腋廉下三寸,以墨涂鼻尖取之,墨點到處是穴
夾白 天府下去肘上五寸
尺澤 在肘中約紋中,屈肘橫紋筋骨罅(罅,音à,裂,開裂。)中
孔最 腕側(cè)七寸陷中
列缺 腕后側(cè)上一寸五分,以手交義當食指末筋肉罅中是
經(jīng)渠 寸口陷中
太淵 手掌后陷中
魚際 手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居方足前側(cè)陷,又云散脈肉際
少商 禁灸,手大指內(nèi)側(cè)端,去甲角如韭葉
端 類經(jīng)經(jīng)脈篇注云:指尖也。
?。ǜ綀D: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穴分寸歌
心包穴起天池間,乳后傍一腋下三。
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恭。
郄門腕后五寸許,間使腕后三寸看。
內(nèi)關(guān)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橫紋間。
勞宮屈拳名中取,中指之末中沖端。
天池 腋下三寸,乳后一寸
天泉 曲腋下二寸,舉肩取之
曲澤 肘內(nèi)廉中大筋內(nèi)側(cè),橫文中屈肘得之
郄門 掌后去腕五寸
間使 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
中沖 中指端,去爪甲如韮?nèi)~
?。ǜ綀D: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心陷中是涌泉,然谷內(nèi)踝一寸前。
太溪(溪,音ī)踝后五分是,大鐘跟后踵中邊。
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傳。
復溜內(nèi)踝后二寸,交信沿上二寸聯(lián)。
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陰之后少陰前。
筑賓內(nèi)踝上腨分,陰谷膝下曲膝間。
橫骨大赫并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
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一寸邊。
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
商曲石關(guān)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纏。
下上俱是一寸取,各開中行寸半前。
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
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涌泉 足心陷中,屈足卷掌宛宛中
然谷 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照海 內(nèi)踝下四分,微前高肉陷中上肩踝肉下有軟骨前后有筋其穴居中
太溪 內(nèi)踝后五分,跟肉上動脈陷中
大鐘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兩筋間
水泉 內(nèi)踝下太溪下一寸是
復溜 內(nèi)踝上二寸筋肉陷中,前傍肉是復溜,后傍肉是交信,二穴相去只隔一條筋
交信 內(nèi)踝上二寸,太陰后,少陰前,筋骨間
筑賓 內(nèi)踝上腨五分
陰谷 膝下內(nèi)輔肉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橫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去中行一寸,陰上橫肉中,宛曲如仰月中央,按肓俞平臍
大赫 肓俞下四寸,去中行一寸
氣穴 肓俞下三寸,去中行一寸
四滿 肓俞下二寸,去中行一寸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一寸
肓俞 直臍旁去臍中一寸
商曲 肓俞上一寸,去中行一寸半
石關(guān) 肓俞上二寸,夾建里,去中行一寸半
陰都 肓俞上三寸,夾中脘,相去一寸半
通谷 肓俞上四寸,夾上脘,相去一寸半
幽門 肓俞上五寸,夾巨闕,相去寸半
步廊 神封下寸六分,夾中庭,相去二寸
神封 靈墟下寸六分,膻中相去二寸
靈墟 神藏下寸六分,夾玉堂,相去三寸
神藏 彧中下寸六分,夾紫宮,相去二寸
彧中 俞府下寸六分,夾華蓋,相去二寸
俞府 氣舍旁,夾璇璣穴,相去中行二寸
?。ǜ綀D: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大敦大指外側(cè)端,行間兩指縫中間。
太沖本節(jié)后二寸,中封內(nèi)踝一寸前。
蠡溝內(nèi)踝上五寸,中都上行二寸攀。
膝關(guān)犢鼻下二寸,曲膝紋頭是曲泉陰包膝上四寸行,氣沖三寸下五里。
陰廉穴在氣沖下,相去二寸牢記取。
急脈毛際二五旁,厥陰大絡睪丸系。
章門臍上二寸量,旁開六寸是穴地。
期門乳旁寸半開,直下寸半無煩擬。
大敦 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韮?nèi)~反三毛中,一云內(nèi)側(cè)為隱白,外側(cè)為大敦
行間 足大指歧骨間
太沖 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
中封 內(nèi)踝肉前一寸筋里宛宛中
蠡溝 內(nèi)踝上五寸
中都 內(nèi)踝上七寸胻肉中
膝關(guān) 犢鼻下二寸旁陷中
曲泉 膝股上內(nèi)側(cè)輔肉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橫紋頭取之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nèi)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直膝內(nèi)側(cè)有槽中
五里 氣沖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
陰廉 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沖二寸動脈陷中,羊矢在陰旁股內(nèi),約文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相似
章門 大橫外直季肋端,在臍上二寸,旁開六寸,寸法以兩乳胸前橫折作八寸,約取之,云肘尖盡處是穴
期門 乳旁一寸半直下一寸半,不容旁寸半上直乳第二筋端
急脈 在陰門毛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按則痛引上下
?。ǜ綀D: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
青靈肘上三寸覓,少海肘后五分充。
靈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
陰郄去腕五分的,神門掌后銳骨逢。
少府小指本節(jié)末,小指內(nèi)側(cè)是少沖。
極泉 臂內(nèi)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
青靈 肘上三寸
少?! ≈鈨?nèi)廉節(jié)后陷中去肘端五分,肘內(nèi)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
靈道 掌后寸半
通里 腕側(cè)后一寸陷中
陰郄 掌后脈中去腕五分
神門 掌后銳骨端下陷中
少府 手小指本節(jié)后骨縫陷中
少沖 手小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韮?nèi)~許
?。ǜ綀D: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關(guān)沖名指外側(cè)端,液門小次指陷忝。
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前表陷看。
外關(guān)腕后二寸陷,關(guān)上一寸支溝懸。
外開一寸會宗地,斜上一寸陽絡焉。
肘前五寸稱四瀆,天井外肘骨后連。
肘上一寸骨罅處,井上一寸清冷淵。
消濼臂肘分肉際,臑會肩端三寸前。
肩髎臑上陷中取,天髎井后一寸傳。
天牖耳后一寸立,翳風耳后角尖陷。
瘈脈耳后青脈看,顱息青絡脈之上。
角孫耳上發(fā)下間,耳門耳前缺處陷。
和髎橫動脈耳前,欲竟絲竹空何在。
眉后陷中仔細觀。
關(guān)沖 手名指外側(cè)端,去爪甲角如韮?nèi)~
液門 小指次指間陷中
中渚 名指本節(jié)后陷中,把拳取之
陽池 禁灸,手表腕上陷中,自本節(jié)后肉直對腕中
外關(guān) 腕后二寸兩筋間陷中,與內(nèi)關(guān)相對
支溝 腕后臂外三寸,兩肉間陷中
會宗 腕后三寸
三陽 絡臂上大交脈,支溝二寸
四瀆 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 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輔肉上兩筋,又肉罅中屈肘拱胸清取之。甄權(quán)云:在屈肘后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
冷淵 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 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間
臑會 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
肩髎 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天髎 肩缺盆中上比必骨際陷中,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內(nèi)上是穴,一曰直肩井后一寸
天牗(音「ǒ」)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fā)際中上夾耳后一寸,禁灸
翳風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瘈脈 耳本后青絡脈中
顱息 耳后間青絡脈
角孫 耳廓中間上發(fā)際下,開口有空
耳門 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
和髎 禁灸,耳前銳發(fā)下,橫動脈中
絲竹空 禁灸,眉后陷中
?。ǜ綀D: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附圖: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醫(yī)中百誤歌
醫(yī)中之誤有百端,謾說肘后盡金丹,先將醫(yī)誤從頭數(shù),指點分明見一斑。
醫(yī)家誤,辨癥難,三因分癥似三山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別出千條脈,病有根源仔細看。治病必求其本,須從起根處看明。
醫(yī)家誤,脈不真,浮沉遲數(shù)不分清,卻到分清渾又變,如熱極脈澀細,寒極反鼓指之類。胸中了了指難明。扁鵲云:持脈之道,如臨深淵而望浮云,胸中了了,指下難明。
醫(yī)家誤,失時宜,寒熱溫涼要相時,時中消息團團轉(zhuǎn),惟在沉潛觀化機。
寒暑相推者,時之常;寒暑不齊者,時之變,務在靜觀而自得之,正非五運六氣所能拘也。
醫(yī)家誤,不明經(jīng),十二經(jīng)中好問因,經(jīng)中不辨循環(huán)理,管教陽癥入三陰。六淫之邪善治,三陽則無傳陰之患。
醫(yī)家誤,藥不中,攻補寒溫不對癥,實實虛虛誤匪輕,舉手須知嚴且慎。用藥相反,厥禍最大。
醫(yī)家誤,伐無過,伐無過,謂攻伐無病處也。藥有專司切莫錯,引經(jīng)報使本殊途,投劑差訛事輒覆。藥味雖不相反而舉用非其經(jīng),猶為未合,如芩、連、知柏同一苦寒,姜、桂、椒、萸同一辛熱,用各有當,況其它乎。
醫(yī)家誤,藥不稱,重病藥輕輕反重,輕重不均皆誤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藥雖對癥。而輕重之間與病不相稱,猶難驟效。
醫(yī)家誤,藥過劑,療寒未已熱又至,療熱未已寒更生,觀君舉筆須留意。藥雖與病相稱,而用之過當,則仍不稱矣,可見醫(yī)貴三折肱也。
醫(yī)家誤,失標本,緩急得宜方是穩(wěn),先病為本后為標,纖悉幾微要中肯。病癥錯亂當分標本,相其緩急而施治法。
醫(yī)家誤,舍正路,治病不識求其屬,壯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須誦讀。王太仆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光,無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此謂求其屬也。
醫(yī)家誤,昧陰陽,陰陽極處沒抓拿,亢則害兮承乃制,靈蘭秘旨最神良??簞t害其物,承乃制其極,此五行四時迭相為制之理。
醫(yī)家誤,昧寒熱,顯然寒熱易分別,寒中有熱熱中寒,須得長沙真秘訣。長沙用藥,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寒熱并舉,精妙入神,良法具在,熟讀精思,自然心得。然時移世易,讀仲景書,按仲景法,不必泥仲景方,而變通用藥,尤為得當。
醫(yī)家誤,昧虛實,顯然虛實何難治,虛中有實實中虛,用藥東垣有次第。脾胃論內(nèi)外傷辨,補中枳朮等方,開萬世無窮之利。
醫(yī)家誤,藥姑息,癥屬外邪須克治,痞滿燥實病堅牢,茶果湯丸何所濟。
醫(yī)家誤,藥輕試,攻病不知顧元氣,病若袪時元氣傷,似此何勞君算計。輕劑誤事,峻劑憤事,二者交譏。
醫(yī)家誤,不知幾,脈動癥變只幾希,病在未形先著力,明察秋毫乃得之。病至思治末也,見微知著,彌患于未萌,是為上上。
醫(yī)家誤,鮮定見,見理真時莫改變,恍似乘舟破浪濤,把舵良工卻不眩。病輕藥應易也,定見定守,歷險阻而不移,起人于垂危之際,足征學識。
醫(yī)家誤,強識病,病不識時莫強認,謙躬退讓遜賢能,務俾他人全性命。不知為不知,亦良醫(yī)也。
醫(yī)家誤,在刀針,針有時宜并淺深,膿熟不針則內(nèi)潰,未熟早針則氣泄不成膿,膿淺針深則傷好肉,膿深針淺則毒不出而肉敗。百毒總應先艾灸,隔蒜灸法勝于刀針,外科正宗云:不痛灸至痛,痛灸至不痛。頭面之上用神燈。頭面不宜灸,宜用神燈照法,外科正宗云:內(nèi)服蟾蜍丸一服,外將神燈照三枝,此法不止施于頭面,而頭面為更要。
醫(yī)家誤,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窮,病篤必施真救濟,好生之念合蒼穹。當盡心力施良藥以濟之。
醫(yī)家誤,不克己,見人開口便不喜,豈知芻蕘有一能,何況同人說道理。
醫(yī)家誤未已,病者誤方興,與君還細數(shù),請君為我聽。
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兮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病須早治。
病家誤,不直說,諱疾試醫(yī)工與拙,所傷所作只君知,縱有名家猜不出。大蘇云:我有疾必盡告醫(yī)者,然后診脈,雖中醫(yī)亦可治療,我但求愈疾耳,豈以困醫(yī)為事哉!
病家誤,性躁急,病有回機藥須吃,藥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醫(yī)也不必。既效不可屢更。
病家誤,不相勢,病勢沉沉急變計,若再蹉跎時日深,恐怕回春無妙劑。不效則當速更。
病家誤,在服藥,服藥之中有竅妙,或冷或熱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誤,最善怒,氣逆沖胸仍不悟,豈知肝木克脾元,愿君養(yǎng)性須回護。
病家誤,苦憂思,憂思抑郁欲何之,常將不如己者比,知得雄來且守雌。
病家誤,好多言,多言傷氣最難痊,勸君默口存神坐,好將真氣養(yǎng)真元。
病家誤,染風寒,風寒散去又復還,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盜賊更摧殘。
病家誤,不戒口,口腹傷人處處有,食飲相宜中和氣,鼓腹含哺天地久。
病家誤,不戒慎,閨房袵席不知命,命有顛??扇艉?,愿將好色人為鏡。
病人誤,救絕氣,病人昏眩時,以手閉口而救之也。救氣閉口莫閉鼻,若連鼻子一齊捫,譬如入井復下石。鼻主呼吸,閉緊則呼吸絕,世人多蹈此弊,故切言之。
兩者相誤誤未歇,又恐旁人誤重迭,還須屈指與君陳,好把旁人數(shù)一切。
旁人誤,代驚惶,不知理路亂忙忙,用藥之時偏作主,平時可是學岐黃。
旁人誤,引邪路,妄把師巫當仙佛,有病之家易著魔,到底昏迷永不誤。
更有大誤藥中尋,與君細說好留神。
藥中誤,藥不真,藥材真致力方深,有名無實何能效,徒使醫(yī)家枉用心。都邑大鎮(zhèn)易于覓藥,若荒僻處須加細辨。
藥中誤,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劑,巿中之藥未蒸炒,勸君審度才堪試。洗炙蒸煮去心皮殼油尖一一皆不可少。
藥中誤,丑人參,或用粗枝枯小參,蒸過取湯兼灌錫,方中用下卻無功。參以原枝干結(jié)為美,蒸過取湯則參無寶色,錫條可當人參否? 藥中誤,秤不均,賤藥多分貴藥輕,君臣佐使交相失,僨事由來最惱人。
仍有藥中誤,好向水中尋,勸君煎藥務得人。
煎藥誤,水不潔,油湯入藥必嘔噦,暗入聲嘔噦之時病轉(zhuǎn)增,任是名醫(yī)審不決。
煎藥誤,水頻添,藥爐沸起水加些,氣輕力減何能效,枉怪醫(yī)家主見偏。
此系醫(yī)中百種誤,說與君家記得熟,記得熟時病易瘳(音ō,病愈。),與君共享大春秋。
名堂圖
臟腑明堂圖
?。ǜ綀D:臟腑明堂圖)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上至腦,下至尾骶,腎主之也。
兩乳中間名曰膻中,為氣聚之海,能分布陰陽,不可損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周回相隔如幕,以遮濁氣,使不熏蒸上。
闌門在大小腸之間。
津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溺之所出,精之所施。
搖心旌則欲動,命門三焦之精從此泄矣。
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脈絡盡皆貫通,節(jié)節(jié)相續(xù),無有間斷,今畫其大略使觀者便覽。
心系六節(jié)
腎系七節(jié)
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系,小心系者命門也,由下而上六七節(jié)也,腎系十四節(jié)。
經(jīng)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浹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正人明堂圖
(附圖:正人明堂圖)
手太陰肺經(jīng)絡,起于中府穴,終于少商穴。
手厥陰心包絡,起于天地穴,終于中衛(wèi)穴。
足厥陰肝經(jīng)絡,起于大敦穴,終于期門穴。
手少陰心經(jīng)絡,起于極泉穴,終于少沖穴。
足少陰腎經(jīng)絡,起于涌泉穴,終于俞府穴。
足太陰脾經(jīng)絡,起于隱句穴,終于大包穴。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jīng)也。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脈絡傳至,周流不息,故經(jīng)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足太陰注手少陰太陽,手太陽注足太陽少陰,足少陰注手心、足少陽,手少陽注足少陽厥陰,足厥陰腹還注手太陰。其氣*以平旦為紀,以漓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伏人明堂圖
(附圖:伏人明堂圖)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絡,起少澤穴,終于地宮穴。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絡,起于關(guān)衛(wèi)穴,終耳門穴。
足太陽膀胱經(jīng),起于睛明穴,終于至陰穴。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絡,起商陽穴,終于迎香穴。
足陽明胃經(jīng)絡,起于頭維,終于屬兌穴。
足少陽膽經(jīng)絡,起于瞳子窌,終于竅陰穴。
凡人脈,循十二經(jīng),環(huán)八奇據(jù)經(jīng),合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合行八百十丈。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二刻則周身一度也。
側(cè)人明堂圖
?。ǜ綀D:側(cè)人明堂圖)
經(jīng)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衛(wèi),脾之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心之原出于太兌骨即神門也,膽之原出于坵墟,胃之原出于衛(wèi)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脘骨。見十二經(jīng)之原,又不可不知也。
嘉慶二十四年恩賜太醫(yī)院六品御醫(yī)錢松鏡湖氏重鐫 道光二十八年雙流縣劉仕廉清臣氏繪書 同治十二年蓉城李仲元子干氏校刻
程鍾齡醫(yī)門八法
論病之原,以內(nèi)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tǒng)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于一。此予數(shù)十年來,心領(lǐng)神會,歷試而不謬者,盡見于八篇中矣。學者誠熟讀而精思之,于以救濟蒼生,亦未必無小補云。
論汗法
汗者,散也。
經(jīng)云:血在皮毛者,汗而發(fā)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jīng),不辨其藥,知發(fā)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于人也,頭痛發(fā)熱而惡寒,鼻塞聲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閉塞,榮衛(wèi)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jīng)絡者有之,此當汗不汗之過也。
亦有頭痛發(fā)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nèi)傷元氣不足之癥。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nèi)熱晡熱,脈細數(shù)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脯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厥痰逆,濕淫腳氣,內(nèi)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癥,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癥百出矣。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癥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
經(jīng)云:動氣在右,不可發(fā)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fā)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fā)汗,汗則氣上沖,心中怔悸。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jié)痛,食入則吐。又脈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譫語。又少陰癥,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fā)汗,汗則厥逆倦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陰也。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譫妄。又壞病虛人,及女人經(jīng)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癥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是即于理中湯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有葛根黃連黃岑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又太陽癥脈沉細,少陰癥反發(fā)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者,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偠灾惨磺嘘柼撜?,皆宜補中發(fā)汗;(凡)一切陰虛者,皆宜養(yǎng)陰發(fā)汗;挾熱者,皆宜清涼發(fā)汗;挾寒者,皆宜溫經(jīng)發(fā)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fā)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酥散。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藥,只需對癥,不必過重。予嘗治傷寒初起,專用香酥散,加防風、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shù)十年來,不上兩余??梢姷赝敛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嘗盡泥其方,隨時隨癥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急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癥在太陽,而發(fā)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jīng),而專治一經(jīng),已遺一經(jīng);病在三經(jīng),而偏治一經(jīng),既遺二經(jīng)矣。假如病在一經(jīng),而兼治二經(jīng),或兼治三經(jīng),則邪過經(jīng)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于九味羌活,乃兩感熱癥,三陽三陰并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jīng)設也。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癥,自里達表,其癥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若于暑癥,而妄行發(fā)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香茹飲,以治暑,俾(音ǐ,使,把的意思。)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發(fā)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非五味、酸棗之謂,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wèi),汗自出者,以桂枝湯和榮衛(wèi),祛風邪而汗自止。若熱邪傳里令人汗出者,乃熱氣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若邪已結(jié)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熱氣退而汗自收矣,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并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fā)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并稱,又與熱癥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它少陽癥,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水氣癥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至于虛人自汗盜汗等癥,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尋繹各盡其妙,而后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jīng),必得其藥,知發(fā)而必知斂者,此也。
嗟嗟,百病起于風寒,風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
吁,汗豈易言哉!
論和法
傷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是已。然有當和不和誤人者;有不當和而和誤人者;有當和而和,不知寒熱之多寡、稟質(zhì)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并,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夫病當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之際,應用柴胡湯和解之。而或以桂枝、麻黃發(fā)表誤矣,或以大黃、芒硝攻里,則亦誤矣。又或因其胸滿脅痛而吐之,則尤誤矣。蓋病在少陽,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當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溫藥,均為無益,而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陽膽為清凈之府,無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為切當,何其所見明確,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謂當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當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輕則為瘧,重則傳入心胞,漸變神昏不語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譫語,諸癥叢集,而醫(yī)者僅以柴胡治之,則病不解。至于內(nèi)傷勞倦,內(nèi)傷飲食,氣虛血虛,癰腫瘀血諸癥,皆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均非柴胡湯所能去者。
若不辨明癥候,切實用藥,而借此平穩(wěn)之法,巧為藏拙,誤人匪淺,所謂不當和而和者此也。
然亦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者,何也?夫傷寒之邪,在表為寒,在里為熱,在半表半里,則為寒熱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則寒多,偏于里者則熱多,而用藥須與之相稱,庶陰陽和平,而邪氣頓解。否則寒多而益其寒,熱多而助其熱,藥既不平,病益增劇,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熱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稟質(zhì)之虛實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賊甫入門,豈敢遽(音ù,立刻,馬上。)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窺其堂奧(音à,泛指室內(nèi)深處。)空虛,乃乘隙而進。是以小柴胡用人參者,所以補正氣,使正氣旺,則邪無所容,自然得汗而解。蓋由是門入,復由是門出也。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賊無出路,由此而傳入少陽,熱氣漸盛,此不關(guān)本氣之虛,故有不用人參,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虛實,法在變通,不可誤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臟腑之燥濕者,何也?如病在少陽,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傷,清潤之藥,不宜太過,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漸結(jié),是邪氣將入于陰,津液漸少,則辛燥之藥可除,而花粉瓜蔞,有必用矣。所謂臟腑有燥濕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陽,而太陽陽明未罷,是少陽兼表邪也,小柴胡湯加表藥,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陽,而兼里熱,則便閉譫語燥渴之癥生,小柴胡湯中加里藥,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有三陽合病,合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蓋三陽同病,必連胃腑,故以辛涼之藥,內(nèi)清本腑,外徹肌膚,令三經(jīng)之邪,一同解散,是又專以清劑為和矣,所謂邪有兼并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知斯意者,則溫熱之治、瘟疫之方、時行痎瘧,皆從此推廣之,不難應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盡其和之法,將有增氣助邪,而益其爭,堅其病者,和云乎哉!
論下法
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癥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蠱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陽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jié)M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shù),不欲食,按之心下鞭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急下之;
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癥,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
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癥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jié)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陰經(jīng)絡之間,尚未結(jié)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jié)之癥,大便反鞭,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病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chǎn)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癥者,若誤下之,變癥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里,已成可下之癥,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下。經(jīng)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nèi)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nèi)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jié)M頭眩,瀉則清榖(音ǔ,落葉喬木,樹皮纖維可造紙。亦稱「構(gòu)」、「楮」。),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槳不入,蜷臥身疼,下利日數(shù)十行;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病人平素胃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屎者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jié)M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癥百出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后攻,先攻后補之法焉,有攻補并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后攻之,或暫攻之而隨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瓜蔞、枳實,攻補并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維持調(diào)護于其中,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
又有雜癥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chǎn)婦人,每多大便閉結(jié)之癥,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
又嘗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虛,雖傳經(jīng)熱邪,不妨借用。寧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氣湯,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diào)胃承氣湯,除去枳樸,恐傷上焦陽氣也。又有太陽傷風癥,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湯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之中兼攻里也。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是和解之中兼攻里也。又結(jié)胸癥,項背強,從胸至腹,鞭滿而痛,手不能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湯;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若寒食結(jié)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
又水結(jié)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凡結(jié)胸陰陽二癥,服藥罔效,活人倶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又《河間三書》云:郁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微細欲絕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救?;蛘咄泄ハ拢職堦幈┙^,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養(yǎng)陰退陽,積熱藉以宣散,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陽癥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溺澀不通之癥,治用五苓散。又太陽傳本,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丸;若蓄血輕微,但少腹急結(jié),未至硬滿者,則用桃仁承氣湯,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尤為穩(wěn)當。蓋溺澀癥大便如常,燥糞癥小便不利,蓄血癥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者,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結(jié)膀胱,病勢最急,抵當湯;稍輕者,抵當丸;結(jié)胸惡癥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大陷胸丸;其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誠以熱淫于內(nèi),用湯液滌除之,為清凈耳,此湯丸之別也。
然又有雜癥中,不別寒熱、積滯、老痰、水蠱、血積、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癥,腹痛便閉拒按者,因于冷食,用見蜆丸;因于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又實熱老痰,滾痰丸;水腫實癥,神佑丸;蠱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癥立方,各有攸宜。此雜癥攻下之良法也。
近世病家不講于法,每視下藥為畏途,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鳩(砒鳩,音īū,砒為「砷」的舊稱,鳩為鳩鴿科的鳥的泛稱。),致令熱癥垂危,袖手旁觀,委之天數(shù),大可悲耳。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即以下法為補,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谷肉果菜,無在而非補養(yǎng)之物。雖其說未合其宜,而于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愿學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領(lǐng),以施救濟之方,將以躋斯民于壽域不難矣。
論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
臟腑經(jīng)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經(jīng)云:堅者削之是已。
然有當消不消誤人者;有不當消而消誤人者;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辨夫積聚之原有氣血、積食、停痰、蓄水、癰膿、蟲蠱、勞瘵、痃癖、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陰諸疾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凡人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和平恬淡,氣血周流,谷神充暢,病安從來。
惟夫一有不慎,則六淫外侵,七情內(nèi)動,飲食停滯,邪日留止,則諸癥生焉。
法當及時消導,俾其速散,氣行則愈耳。倘遷延日久,積氣盤踞堅牢,日漸強大,有欲拔不能之勢,雖有智者,亦難為力。此當消不消之過也。
然亦有不當消而消者,何也?假如氣虛中滿,名之曰鼓。腹皮膨急,中空無物,取其形如鼓之狀,而因以名之。此為敗癥,必須填實,庶乎可消,與蠱癥之為蟲為血、內(nèi)實而有物者大相徑庭。又如脾虛水腫,土衰不能制水者,非補土不可;真陽大虧,火衰不能生土者,非溫暖命門不可。又有脾虛食不消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者,腎虛水泛為痰者,血枯而經(jīng)水斷絕者,皆非消導所可行。而或妄用之,誤人多矣。所謂不當消而消者,此也。
然又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積聚瘕癥(瘕,音ǎ,女腹中結(jié)塊病。)之癥,有初、中、末之三法焉。當其邪氣初客,所積未堅,則先消之而后和之。及其所積日久,氣郁漸深,濕熱相生,塊因漸大,法從中治,當祛濕熱之邪,削之軟之,以底于平。但邪氣久客,正氣必虛,須以補瀉迭相為用,如薛立齋用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予亦嘗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和中丸,皆攻補并行,中治之道也。若夫塊消及半,便從末治,不使攻擊,但補其氣,調(diào)其血,導達其經(jīng)脈,俾榮衛(wèi)流通,而塊自消矣。凡攻病之藥皆損氣血,不可過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當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腎分布五方,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與膻中,皆附麗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淺深,凡用湯丸膏散,必須按其部位,而君臣佐使,駕馭有方,使不得移,則病處當之,不至誅伐無過矣。此醫(yī)門第一義也,而于消法為尤要。不明乎此而行有克削,則病未消而元氣已消,其害可勝言哉。況乎積聚之原,有氣血、食積、停痰、蓄水、癰膿、蟲蠱、癆瘵(音à,病,多指癆病。),與夫痃癖、癰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陰諸疾,各個不同,若不明辨,為害匪輕。
予因略約,而指數(shù)之。夫積者,成于五臟,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于六腑,推之則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氣也;痛有定處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則痛,噯腐吞酸者,食積也;腹有塊,按之而軟者,痰也;先足腫,后及腹者,水也;先腹?jié)M,后及四肢者,脹也;痛引兩肋,咳而吐涎者,停飲也;
咳而胸痛,吐膿腥臭者,肺癰也;當胃而痛,嘔而吐膿者,胃脘癰也;當臍而痛,小便如淋,轉(zhuǎn)側(cè)作水聲者,腸癰也;增寒壯熱,飲食如常,身有痛,偏著一處者,外癰也;病人嗜食甘甜或異味,饑時則痛,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蟲也。蟲有九:濕熱所生而為蛇、為鱉,則血之所成也。胡以知為蛇鱉?腹中如有動物,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嶺南之地以蠱害人,施于飲食,他方之蠱,多因近池飲冷,陰受蛇虺之毒也。病人咳嗽痰紅,抑抑不樂,畏見人,喉癢而咳劇者,癆瘵生蟲也。痃如弓弦,筋病也。癖則隱癖,附骨之病也。癥則有塊可征,積之類也。瘕者或有或無,痞氣之類也。少腹如湯沃,小便澀者,胞痹也。痛引睪丸,疝也。女人經(jīng)水自行,而腹塊漸大如懷子者,腸覃也。經(jīng)水不行而腹塊漸大,并非妊者,石瘕也。有孕無孕,可于脈之滑澀辨之也。至于濕熱下墜,則為陰菌、陰蝕、陰挺下脫、陰莖腫爛之類。而虛火內(nèi)爍庚金,則為痔漏,為懸癰,為臟毒。
種種見癥,不一而足,務在明辨癥候,按法而消之也。醫(yī)者以一消字視為泛常,而不知其變化曲折,較他法為尤難。則奈何不詳稽博考,以盡濟時之仁術(shù)也耶。
論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間,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癰膿,法當吐之。經(jīng)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當吐不吐誤人者;有不當吐而吐以誤人者;有當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誤人者;亦有當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纏喉鎖喉諸癥,皆風痰郁火壅塞其間,不急吐之,則脹閉難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無由轉(zhuǎn)輸,脹滿疼痛者,必須吐之,否則胸鬲滿悶,變癥莫測矣。又有停痰蓄飲阻塞清道,日久生變,或防礙飲食,或頭眩心悸,或吞酸噯腐,手足麻痹,種種不齊,宜用吐法導其痰,諸癥如失。又有胃脘癰,嘔吐膿血者,經(jīng)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盡自愈。凡此皆當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當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陽中風,胸滿而煩,此邪氣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則驚悸也。又少陰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飲食入口則吐,此膈上有寒飲,不可吐也。病在太陽不可吐,吐之則不能食,反生內(nèi)煩。雖曰吐中有散,然邪氣不除已為小逆也。此不當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當吐不可吐者,何也?蓋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虛實。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誤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癥。而其人病勢危篤,或老弱氣衰者,或體質(zhì)素虛、脈息微弱者,婦人新產(chǎn)者,自吐不止者,諸亡血者,有氣動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則為逆候。此因其虛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積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強。
設犯房勞,轉(zhuǎn)生虛癥,反難救藥,更須戒恕。凝神調(diào)息靜養(yǎng),越三旬而出戶,方為合法。如其人性氣剛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將何恃以無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謂當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人脈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積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與桔紅淡鹽湯,痰以二陳湯,用指探喉中而出之。體質(zhì)極虛者,或以桔梗煎湯代之,斯為穩(wěn)當。而予更有法治焉,予嘗治寒痰閉塞,厥逆昏沉者,常用半夏桔紅各八錢,濃煎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頻頻灌之,痰隨藥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少頃,痰開藥下,其人即蘇,如此者甚眾。又嘗治風邪中臟將脫之癥,其人張口痰鳴,聲如曳鋸,溲便自遺者,更難任治,皂角等藥切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劑參、附、姜、夏、濃煎灌之,藥隨痰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久之,藥力下咽,胸膈流通,參附大進,立至數(shù)兩,其人漸醒。一月之間,參藥數(shù)斤,遂至平復,如此者,又眾。又嘗治風痰熱閉之癥,以牛黃丸灌如前法;頸疽內(nèi)攻,藥不得入者,以蘇藿香丸灌如前法;風熱不語者,以解語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惡不醒者,以前項桔半姜汁灌如前法;魔夢不醒者,以連須蔥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縊不醒者,以肉桂三錢煎水灌如前法;喉閉喉風,以鮮杜牛膝搗汁、雄黃丸等灌如前法,俱獲全安,如此者又眾。更有牙關(guān)緊急,閉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開,或痰或食,隨吐而出,其人遂蘇,如此者尤眾。蓋用藥隨藥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為變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數(shù)十行,吐之則利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孕婦轉(zhuǎn)脬(脬,音ā,膀胱。),小便不通,用補中益氣湯,隨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驗,是以吐法通小便也。華佗以醋蒜吐蛇;河間以狗油、雄黃、同瓜蒂以吐蟲而通膈;丹溪又以韮汁去瘀血,以治前癥。由此觀之,癥在危險之際,古人恒以通劑,盡其神化莫測之用。
況于顯然易見者乎則甚矣。吐法之宜講也。
近世醫(yī)者每將此法置之高閣,亦似汗下之外并無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吐自嘔而為順癥者,見者驚,聞者駭。醫(yī)家亦不論虛實,而亟亟止之,反成壞病,害人多矣。
吁,可不畏哉?
論清法
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jīng)云:熱者寒之是已。
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nèi)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癥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于病熱。熱氣熏蒸,或見于口舌唇齒之間,或見于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癥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fā)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wèi),與外感熱癥相隔天壤;又有陰虛勞瘵之癥,日哺潮熱,與夫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煩燥,癥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陰盛格陽,假熱之癥,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中,或數(shù)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如鼓擊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飲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咽即危矣。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
然又有當清而不分內(nèi)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閉火,則散而清之,經(jīng)云:火郁發(fā)之是也。暑熱傷氣,則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潔凈府,除陳莖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火去食自平也。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湯之類,鮮克有濟也。更有陽盛拒陰之癥,清藥不入,到口隨吐,則以生姜汁少許為引,或姜制黃連,反佐以取效,所謂寒因熱用是也,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六欲,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感觸,火從內(nèi)發(fā),丹溪治以越鞠丸,開六郁也;立齋主以逍遙散,調(diào)肝氣也。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諸郁皆解也。然經(jīng)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jié)。逍遙一方以之治氣上氣結(jié)者,固為相宜,而于氣緩、氣消、氣亂、氣下之癥,恐猶未合。蓋氣虛者必補其氣,血虛者必滋其血。氣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光。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歸源,以導龍入海,此內(nèi)傷虛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熱藥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實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則滅,故可以水折。內(nèi)傷之火,虛火也,龍雷之火也。無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則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龍得水而愈奮飛,雷因雨而益震動,陰蒙沉晦之氣,光焰燭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龍雷各歸其宅耳。是以虛火可補而不可瀉也。其有轉(zhuǎn)用參耆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無寒也。其有專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無水也。補則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蓋外感之火以涼為清,內(nèi)傷之火以補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壯實之人,而患實熱之病,清之稍重,尚為無礙。若本體素虛,臟腑本寒,飲食素少,腸胃虛滑,或產(chǎn)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熱癥,亦宜少少用之,寧可不足,不使有余?;蛴酂嵛辞寮匆暂p藥代之,庶幾病去人安。倘清劑過多,則病熱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貴量其人也。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癥者,何也?夫以大熱之癥而清劑太微,則病不除,微熱之癥而清劑太過,則寒癥即至。但不及猶可再清,太過則難醫(yī)藥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猶有法焉,壯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滋其腎。腎水者,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熱不除?而又何必拘于寒涼,以滋罪戾乎?」由是觀之,外感之火尚當滋水以制之,而內(nèi)傷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藥不可久恃,必歸本于滋陰。滋陰之法,又不能開胃扶脾以恢復元氣,則參、苓、耆、朮亦當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補,但元氣無虧者可以不補,元氣有虧者必須補之。俟其飲食漸進,精神爽慧,然后止藥可也,此清之貴量其癥也。
總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內(nèi)傷之火。外感為實,內(nèi)傷為虛,來路不同,治法迥別。
寧曰:熱者寒之,遂足以畢醫(yī)家之能事也乎。
論溫法
溫者,溫其中也。臟受寒侵必須溫劑。經(jīng)云:寒者熱之是已。
然有當溫不溫誤人者,即有不當溫而溫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癥與其時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天地殺厲之氣,莫甚于傷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時即行溫散,則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直中陰經(jīng)者,名曰中寒。其癥惡寒厥逆,口鼻氣冷;或冷汗自出,嘔吐瀉利;或腹中急痛,厥逆無脈,下利清谷,種種寒癥并見,法當溫之。又或寒濕侵淫,四肢拘急,發(fā)為痛脾,亦宜溫散。此當溫而溫者也。
然又有不當溫而溫者,何也?如傷寒熱邪傳里,口燥咽干,便閉譫語,以及斑黃狂亂,衄吐便血諸癥,其不可溫,固無論矣。若乃病熱已深,厥逆漸進,舌則干枯,反不知渴,又或挾熱下利,神昏氣弱,或脈來澀滯,反不應指,色似煙熏。形如槁木,近之無聲,望之似脫,甚至血液衰耗,筋脈拘攣,但唇口齒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為真熱假寒之侯。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更有郁熱內(nèi)蓄,身反惡寒,濕熱脹滿,皮膚反冷,中暑煩心,脈虛自汗,燥氣焚金,痿軟無力者,皆不可溫。又有陰虛脈細數(shù),陽乘陰而吐血者,亦不可溫,溫之則為逆侯。此所謂不當溫而溫者也。
然又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傷寒,則溫而散之。冬令傷風,則溫而解之。寒痰雍閉,則溫而開之。冷食所傷,則溫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鞭,溫藥不愈者,則以熱劑下之。時當暑月,而納涼飲冷,暴受寒侵者,亦當溫之。體虛挾寒者,溫而補之。寒客中焦,理中湯溫之。寒客下焦,四逆湯溫之。又有陰盛格陽于外,溫藥不效者,則以白通湯,加人尿、豬肝汁,反佐以取之。經(jīng)云:熱因寒用是已。復有真虛挾寒,命門火衰者,必須補其真陽。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補其心。此心字,指命門而言。仙經(jīng)所謂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是也。書云:益心之陽,寒亦通行;滋腎之際,熱之尤可是也。然而醫(yī)家有溫熱之溫,有溫存之溫。參、耆、歸、朮,和平之性,溫存之溫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之性溫熱之溫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可近,燥烈之日,非積雪凝寒,開冰解凍,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癥,始用溫藥,里寒頓除,表邪未散,復傳經(jīng)絡,以致始為寒中,而其后轉(zhuǎn)變?yōu)闊嶂姓?,容或有之。籍非斟酌時宜,對癥投劑,是先以溫藥救之,繼以溫藥賊之矣。亦有三陰直中,初無表邪,而溫劑太過,遂令寒退熱生,初終異轍,是不可以不謹。所謂溫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溫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氣虛無火之人,陽氣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則溫劑宜重,且多服亦可無傷。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溫,或曾有陰虛失血之癥,不能用溫者,即中新寒,溫藥不宜太過,病退則止,不必盡劑,斯為克當其人也。若論其癥,寒之重者,微熱不除,寒之輕者,過熱則亢。且溫之與補,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虛而且寒,則兼用之。若寒而不虛,即專以溫藥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積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遂用人參。蓋溫即是補,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溫之,審其果虛,然后以參朮補之,是以屢用屢驗,無有差忒。此溫之貴量其癥也。若論其時,盛夏之月,溫劑宜輕;時值隆冬,溫劑宜重。然亦有時當盛暑,而得虛寒極重之癥,曾用參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舍,釋也。從手,舍聲?!墩f文》)時從癥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湯。然亦有陽明癥,蒸熱自汗,譫語煩燥,口渴喜飲冷者,雖當雨雪飄搖之際,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不宜太過耳。此溫之貴量其時,而清劑可類推已。
邇時醫(yī)者,群尚溫補,痛戒寒涼,且曰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又曰,陽為君子,茍有過,人必知之,誠以知之,而即為補救,尤可言也。不思藥以療病,及轉(zhuǎn)療藥,則病必增劇,而成危險之候。又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殆;承氣入胃,陰盛以敗。安危之機,禍如反掌,每多救援弗及之處。仁者鑒此,顧不痛歟。
吾愿醫(yī)者,精思審處,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藥悉歸于中正,俾偏陰偏陽之藥,無往不底于中和,斯為善治。噫可不勉哉?
論補法
補者,補其虛也。
經(jīng)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余。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精氣奪則虛。又曰:虛者補之。
補之為義大矣哉!
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不深求調(diào)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
何謂當補不補?夫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初時不覺,久則病成。假如陽虛不補,則氣日消;陰虛不補,則血日耗。消且耗焉,則天真榮衛(wèi)之氣漸絕,而虧損成矣。雖欲補之,將何及矣。又有大虛之癥,內(nèi)實不足,外似有余。脈浮大而澀,面赤火炎,身腫頭眩,煩躁不寧,此為出汗暈脫之機。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法當歸脾養(yǎng)榮輩,加斂藥,以收攝元神。俾浮散之氣,退藏與密,庶幾可救。復有陰虛火亢,氣逆上沖,不得眠者,法當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瀉火之藥,反傷真氣。若誤清之,去生遠矣。古人有言,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者,此也。當補不補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補而補者,何也?病有脈實癥實,不能任補者,固無論矣。
即其人本體素虛,而客邪初至,病勢方張,若驟補之,未免閉門留寇。更有大實之癥,積熱在中,脈反細澀,神昏體倦,甚至憎寒振怵,欲著覆衣,酷肖虛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閉溺赤諸癥,與真虛者相隔天淵,倘不明辨精切,誤投補劑,陋矣。古人有言,大實有贏狀。誤補益疾者,此也。此不當補而補之之誤也。
然亦有當補而補之不分氣血,不辨寒熱者,何也?經(jīng)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用四君子湯,凡一切補氣藥,皆從此出也。血,用四物湯,凡一切補血藥,皆從此出也。然而少火者,生氣之原;丹田者,出氣之海。補氣而不補火者,非也。不思少火生氣,而壯火即食氣。譬如傷暑之人,四肢無力,濕熱成痿,不能舉動者,火傷氣也。人知補火,可以益氣,而不知清火,亦可以益氣。補則同,而寒熱不同也。又如血熱之癥,宜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癥,宜溫經(jīng)、養(yǎng)血以和之,立齊治法。血熱而吐者,謂之陽乘陰,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丸、六味湯。血寒而吐者,謂之陰乘陽,如天寒地凍,水凝冰也,治用理中湯,加當歸。醫(yī)家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更有去血過多,成升斗者,無分寒熱,皆當補益。所謂血脫者,益其氣,乃陽生陰長之至理。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以無形生有形,先天造化本如是耳,此氣血寒熱之分也。
然又有補之而不識開合,而不知緩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合必有開。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如補中湯,用參、耆,必用陳皮以開之。六味湯,用地黃,即用澤瀉以導之。古人用藥,補正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自得力,又況虛中挾邪,正當開其一面,戢我人民,攻彼賊寇,或縱或擒,有收有放,庶幾賊退,民安而國本堅固,更須酌其邪正之強弱,而用藥多寡得宜,方為合法。是以古方中有補散并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有消補并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補并行者,瀉心湯、芒硝丸是也;有溫補并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有清補并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予嘗用參附煎膏,日服數(shù)兩,而救陽微將脫之癥。又當用參麥數(shù)兩煎膏,而救津枯之癥。亦有無力服參,而以耆、朮代之者,隨時處治,往往有功。
至于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循序漸進,脈癥相安漸為減藥。谷肉菜果,食養(yǎng)盡之,以底于平康。其有體質(zhì)素虛,別無大寒、大熱之癥,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則用平和之藥,調(diào)理氣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爭勝反有傷也,此開合緩急之意也。
然又有補之而不分五臟者,何也?夫五臟有正補之法,有相生而補之之法。難經(jīng)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wèi);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肺虛者補脾,土生金也;脾虛者補命門,火生土也;心虛者補肝,木生火也;肝虛者補腎,水生木也;腎虛者補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補之也。而予更有根本之說焉。懷胎時形骸未成,先生兩腎,腎者先天之根本也。囡地一聲,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后天之根本也。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陰,火曰真陽。名之曰真,則非氣非血,而為血氣之母,生身生命,賴乎此。
周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隨吾神以為往來者,此也。古人深知此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補火,十補斑龍。水火兼濟,法非不善矣,然而以假補真,必其真者未曾盡喪。庶幾有數(shù),若先天祖,氣蕩然無存,雖靈芝亦難續(xù)命,而況庶草乎?至于后天根本,尤當培養(yǎng),不可忽視。經(jīng)曰: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又云:粥漿入胃,則虛者活。古人診脈,必曰胃氣。制方則曰補中,又曰歸脾健脾者,良有以也。夫飲食入胃,分布五臟,灌溉周身,如兵家之糧餉,如民家之煙火,一有不繼,兵民離散矣。
然而因餓致病者固多,而因傷致病者亦復不少。過嗜肥甘則痰生,過嗜醇釀則飲積,瓜果乳酥濕從內(nèi)受,發(fā)為腫滿泄利。五味偏啖,久而增氣,皆令夭殃,可不慎哉。是知脾腎兩臟皆為根本,不可偏廢。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蛑^補腎不如補脾者,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腎也。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若脾腎兩虛則并補之。藥既補矣,更加攝養(yǎng)精神,斯為善道。
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我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jié)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清臣曰:此證男子少而女子多。由氣量窄狹,凡事不能自主,每成斯疾。
方書謂有九種。無論寒、火、蟲、食,治法總兼行氣。至有真心痛者,旦發(fā)夕死,用藥尤在所當急。
游走無定,為氣痛,調(diào)氣飲:香附、郁金、沉香、元胡、砂仁、荔核、廣香?;蚺艢怙?,寒加姜、桂;熱加梔、芍。
喜冷惡熱為火痛,石室丹:白芍一兩、生地五錢、當歸、炒梔各三錢、枳殼、陳皮各二錢,甘草一錢。或白芍四錢,甘草二錢湯,加梔、連、香附、枳殼、橘葉、夏枯草。
喜熱惡冷為寒痛,嵩崖方:良姜、官桂、半夏、砂仁、貫仲、甘草?;蛏癖M瑁瑥V香、胡椒各二錢半,全蝎七個,巴豆十粒去油,研末為丸,朱砂為衣,每柿蒂湯下三分。
噯腐吞酸,為食痛,藿砂平胃散,加曲、麥、草寇?;蚪共槿X,陳皮、半夏、神曲各錢半,麥芽兩錢,枳實、厚樸各一錢,生姜。
吐沫流涎,為痰痛,二陳加白蔻、廣香,一加蒼朮、草蔻、白芥?;蚱螠喊咨?、焦術(shù)各三錢,當歸、茯苓、柴胡、半夏各二錢,白芥、甘草各一錢。
痛不移處,為死血,桃紅四物加丹皮、枳殼、元胡,甚者加酒軍?;蚧龅ぃ簹w尾、赤芍、香附、元胡、蘇木、紅花、酒軍、澤蘭、甜酒。
脹滿拒按,為實痛,撼積丹:檳榔、枳實、丑牛、大黃各三錢,牙皂二片,研末,酒下。或化滯煎:檳榔、大黃、枳實、厚樸、廣香、甘草。
心悸喜按,為虛痛,補中湯加苓、夏、吳萸?;虍惞ι⒓訁禽?、木香。
面白吐涎,為蟲痛,理中湯去草,加烏梅、花椒。或二陳去草加檳榔、史君、楝根。
補遺
手足冷為火,孫氏方:白芍、貫仲各三錢,黃連、炒梔、乳香各二錢、甘草五分?;螯S連一錢、菖蒲三分。
手足溫為寒,秘箓丹:當歸一兩、白芍五錢、蒼朮、肉桂各二錢、良姜一錢,或神香散。
寒熱均不效,白芍五錢、甘草一錢湯,加附子、黃連各一錢,或黃連六錢,附子一錢、姜、棗。
真心痛,火證,救真湯:白芍一兩、炒梔三錢、廣香二錢、菖蒲、炙草各一錢。寒證,豬心湯:麻黃、肉桂、附子、炮姜,用豬心煎水燉服。
灸胃痛穴道
脾俞、胃俞、腎俞、巨闕、間使、足三里、足大拇指甲,男左女右三壯上脘、中腕
脅痛
清臣曰:脅痛系肝病,當分外感、內(nèi)傷。但外感少而內(nèi)傷多,宜各隨所因調(diào)治。
又曰:肝氣宜順不宜逆,故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斯肝木有養(yǎng),其氣自平,而痛自止。
傷寒,小柴胡湯加苓、芍、青皮、牡蠣。
食積,和胃飲加曲、麥、枳實、青皮、木香。
怒傷,平肝散:白芍、川芎、丹皮、青皮、柴胡、枳殼、薄荷、甘草。
瘀血,桃仁承氣湯加歸、芎、青皮、柴胡、鱉甲。
痰氣,和脅飲:蒼朮、青皮、香附、半夏、白芥、姜黃、枳殼、甘草。
郁結(jié),逍遙散加川芎、陳皮、郁金、香附。
勞傷,補中湯加白芍、青皮。
房勞,歸芍六味丸加柴胡、青皮。
虛損,肝腎兼資湯:白芍一兩、當歸、熟地各五錢、棗皮二錢半、青皮三錢,甘草錢半?;穑映礂d一錢。痰,加白芥一錢。
補遺
左脅痛,左金丸:黃連姜汁炒,六錢,吳萸鹽炒,一錢。或枳芎散,枳殼、川芎、郁金各三錢,甘草一錢。
右脅痛,枳橘散:枳殼、橘紅、姜黃各三錢、甘草一錢。或推氣散:枳殼、姜黃各三錢、肉桂三分、炙草一錢、生姜,一加橘、半。
虛氣脅痛,人參一兩、熟地二兩、肉桂三錢、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甘草三分。或焦術(shù)一兩、人參五錢、當歸、白芍各三錢、肉桂二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以上諸方,左加枳殼,右加郁金。
灸脅痛穴道
膈俞、內(nèi)關(guān)、竅陰、支溝再以草橫度兩乳,平中折斷,從乳斜趨痛脅下草盡處,灸卅壯,章門、邱墟
腰痛
清臣曰:腰痛一證,有風寒,有風濕,有痰積,有氣滯,有瘀血,有腎虛,證雖不同,無不歸本于肝腎。主治之法,以養(yǎng)血固精為綱領(lǐng),自無不應手奏功。
腰冷如冰,風寒也,六合散:當歸、杜仲、羌活、獨活、大茴、小茴。
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蛭宸e散加杜仲、吳萸。
腰重身痛,風濕也,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續(xù)斷可代、當歸、茯苓、秦艽、防風、狗脊、靈仙、牛膝、肉桂、細辛、甘草?;蚨X、茯苓、杜仲、續(xù)斷、秦艽、防風、羌活、牛膝、炙草。
腰軟如綿,痰積也,蒼白二陳湯加南星、白芥?;蛄酉愀健⒍胖?、枳殼、南星。
循環(huán)痛脹,氣滯也,順氣湯:當歸、杜仲、香附、沉香、茴香、元胡、肉桂、生姜。或吳萸附子細辛湯加香附、小茴、杜仲、枳殼。
痛如錐刺,跌打瘀血也,桃紅四物加元胡、肉桂、乳香、沒藥、牛膝、炒軍、甜酒?;蚨?、當歸、丹參、杜仲、牛膝、續(xù)斷、碎補、乳香、沒藥、血竭、自然銅,年久亦效。
腳膝酸軟,腎虛也,水虛,左歸飲?;鹛?,右歸飲。俱加杜仲、故紙、胡桃?;驘ⅲ憾胖?、故紙、青鹽等分,入豬腰或羊腰內(nèi),燒食。
灸腰痛穴道
腰俞、腎俞、昆侖、命門
腹痛
清臣曰:痛證宜分氣、血、食、蟲、寒、熱、虛、實。氣痛無定,血痛有定,食痛脹甚,蟲痛饑甚,虛者喜按,實者拒按,寒則凝滯,熱則絞急,且腹屬三陰,臍上屬太陰,當臍屬少陰,臍下屬厥陰??疵鞑课唬篃o遺誤。
諺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二語是治腹痛要著。至痧癥腹痛,酌用溫補。
臍上痛,平胃散加香、砂、枳、曲?;蛏鞍肜碇?,加木香。
當臍痛,附子理陰煎去當歸,加小茴?;蚣游墩嫖錅航箹X、茯苓、白芍、小茴、附子、肉桂、炮姜、甘草、姜、棗。
臍下痛,六味回陽飲加吳萸、花椒。或吳萸四逆湯:吳萸、附子、炮姜、炙草加花椒。
乍痛乍止為火,清肝散:白芍一兩、炒梔八錢、黃連、枳殼各三錢、甘草二錢?;蛞只鸬ぃ合愀健㈥惼?、白芍、炒梔、黃連、枳殼、木香、滑石、甘草。
痛無增減為寒,桂、附六君加姜、萸?;驕刂酗嫞喝藚?、當歸各三錢,炮姜二錢,肉桂、木香、炙草各一錢。
便后痛減為食,香砂平胃散加查、麥、曲?;虼蠛椭酗嫾酉愀?、木香。
面白唇紅為蟲,二陳去草,加史君、烏梅?;蛄ゲ荩永淄?、榧子。
痛不移處為死血,散血丹:香附一兩,元胡三錢,桃仁、紅花各二錢,炒軍一錢,澤蘭五錢,甜酒?;驕祓鰷荷讲槿X,蘇木二錢,桃仁、陳皮各錢半,歸尾、紅花各一錢,澤蘭四錢,甜酒。
拒按為實,平胃散加枳實、大黃?;虬咨治邋X甘草二錢湯加枳實、大黃、乳香。
喜按為虛,異功散加黃耆、木香?;蜓a中湯加香附、木香。
補遺
痞塊腹痛,枳朮丸加馬屎,用黃土炒焦,煎服。
氣結(jié)腹痛,馬通散:馬屎二沱,燒存性,開水泡,澄清服。
中寒腹痛,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
三陰諸氣腹痛,神保丸見胃痛,柿蒂燒姜湯下。
膀胱腎氣脅下痛,小茴煎酒下。
灸腹痛穴道
神闕、氣海、水分、巨闕、太白、膈俞、脾俞、胃俞、內(nèi)關(guān)、中腕
筋骨痛
清臣曰: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損,外邪乘虛而入,故筋骨痛。治宜補肝益腎,兼祛外邪。
風痛,桂枝湯加歸、地、二活、防風、甜酒。
寒痛,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地、杜仲、牛膝、肉桂。
濕痛,當歸散:當歸一兩,蒼朮、加皮、靈仙、牛膝各五錢,秦艽、陳皮、良姜、香附各三錢,甘草一錢,泡酒服。
虛痛,立效散:熟地、當歸各五錢、枸杞四錢、故紙、鹿茸、木通各三錢、茯苓二錢,研末,酒丸服。
補遺
逐寒丹:熟地八錢、當歸五錢、桂枝三錢,麻黃、加皮、靈仙、川烏、續(xù)斷、牛膝各二錢、炙草一錢,甜酒。
八珍去苓加羌、防、靈仙、續(xù)斷。
八仙酒:焦術(shù)四兩、加皮三兩、生地、當歸、首烏、杜仲、續(xù)斷、虎脛骨各兩半,泡酒服。
獨歸酒:當歸四兩、獨活、桂枝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泡酒服。
鐵鏡方:二活、加皮、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牛膝,泡酒服。
神通飲:淮木通去皮、二兩,河水煎,睡時熱飲,厚被取汗。風痛加羌、防各二錢。寒痛,加麻、桂各二錢。濕痛,加防已三錢。
炙筋骨痛穴道
承山、肝俞、昆侖、臨泣
霍亂
清臣曰:霍亂者,心腹猝痛,揮霍撩亂也,即攪腸痧。證由感惡毒厲氣使陰陽不和、經(jīng)絡不通,上吐下泄,或不吐不泄,或吐而不泄,或泄而不吐,或渴欲飲冷,或渴欲飲熱,或兩腳轉(zhuǎn)筋,俗呼為麻腳證。治此之法,總以調(diào)氣行血開郁為主。
上吐下泄,為濕霍亂,藿香正氣散。熱,加黃連吳萸水炒;寒,加干姜?;蛭杠邷ス?、草,加藿、半、蘇梗。
不吐不泄,為干霍亂,調(diào)氣散:香附、藿香、沉香、木香、丁香、橘紅、厚樸、檳榔、白蔻、香圓,研末,姜湯下?;蛩奈痘仃栵?,加細辛、胡椒、生姜。
吐而不泄,和胃飲加白蔻、丁香?;蚨悾ゲ?,加藿、砂、厚樸、黃荊子、陳香圓、灶心土。
泄而不吐,五苓散加滑石、甘草?;蛭杠邷忧叭?。
飲冷為熱,四苓散加石膏、花粉、香薷、黃連、枳殼、甘草。或加味香薷飲:香薷、厚樸、黃連、滑石、甘草。
飲熱為寒,元吉丹:條參四錢、焦朮、茯苓各三錢、半夏二錢、白蔻、砂仁、附子、炮姜各錢半、大棗。甚者,加胡椒、丁香。或砂半理中加陳皮、青皮。
吐泄后轉(zhuǎn)筋,呂祖廟石刻方:蒼朮、羌活、柴胡各二錢,木通、澤瀉各一錢,神曲、陳茶各三錢,老蔥。或藿香一兩、陳皮三錢、砂仁二錢、吳萸黃連水炒、木瓜各五錢、食鹽一錢,用無根水煎服,忌姜、茶、肉、粥。外男子手挽其陰向上,女子手牽其乳向兩旁。
補遺
唐棲痧藥:茅術(shù)二錢、廣香、藿香、沉香、檀香、丁香各一錢、麝香三分、明雄六分、蟾酥二分、巴豆一錢、去油,端午午時研末,加燒酒、粽子角搗和,為丸,綠豆大,朱砂一錢為衣,每陰陽水下七八丸,小兒減半,孕婦忌服。
霹靂散:牙皂、細辛各三錢半,明雄、朱砂各二錢半,藿香、廣香、廣皮、半夏、白芷、防風、貫仲、薄荷、桔梗各二錢,枯礬、甘草各錢半,研末,每開水下一錢,少許吹鼻。
救苦丹:白礬一兩,火硝、硼砂、明雄各五錢,研末,陰陽水下一錢,加煙油為丸,香圓湯下,更效?;蜃辖疱V,每陰陽水下一錢。
簡便方,煙油點舌下青筋?;虬椎\,用陰陽水下。或藿香、紫蘇、陳皮,用灶心土澄水煎服。
通用:錢刮手足彎,或磁杯入滾水湯熱,蘸油口上,順刮胸前、背后、兩脅,重者,磁鋒或針刺手足彎、兩筋中間出血或刺少商穴及十指尖,俱效。
炙霍亂穴道
轉(zhuǎn)筋拘急,足外踝骨尖七壯
危急將死,鹽納臍心,炙二七壯
吐泄不止,天樞、中腕、氣海
泄瀉
清臣曰:泄瀉之證,無不本于脾胃。脾胃強,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
脾胃弱,則水谷不能運化,各隨人之寒熱虛實,而泄瀉作矣。治泄之法,初宜分利,后宜實脾土,益元氣,自無不愈。
腹痛泄水,濕也,胃苓湯。腹不痛,六君加蒼、樸。
泄如熱湯,火也,白芍五錢、甘草二錢湯,加芩、連、滑石?;虼蠓智屣嬕姸C。
腹痛肢冷,寒也,五苓散加參、附?;蛩奈痘仃栵?,加故紙、胡巴。
噯腐吞酸,食也,香砂平胃散,去草,加枳實、藿香、炮姜。或胃苓湯,加曲、麥。
時痛時止,痰也,蒼白二陳湯加南星。或二陳加海石、神曲、青黛、姜汁、竹瀝。
煩渴面垢,暑也,胃苓湯,或異功散,俱加扁豆、香薷。
糞泄青色,風也,香砂六君,加柴胡?;蛳闵八木郎硬?、芍、青皮。
食少便頻,脾虛也,黃耆六君,加砂、蔻、芡實?;蛄鹕ⅲ喝藚ⅰ⒔箹X、茯苓、附子、肉蔻、廣香。
五更作泄,腎虛也,四神丸:故紙鹽炒八錢、肉蔻面煨、五味各四錢,吳萸二錢,研末,姜、棗湯下。一去味、萸,加小茴二錢,木香一錢。或七神丸:焦術(shù)二兩,茯苓、故紙、前仁各一兩,吳萸、肉蔻、木香各五錢,蜜丸,棗湯下。
泄如鴨屎,鶩溏泄也,桂附理中,加砂、半?;蚶砥祜?,去白蔻,加桂、附、山藥、芡實、丁香。
直出不禁,滑泄也,附子理中,加故紙、肉蔻,沒食子?;蚶砥祜嫞庸始?、益智、粟殼、烏梅。
久泄不止,脾腎兩虛也,黃耆六君,加故紙、肉蔻、吳萸、附子。或必效丸:熟地八錢,扁豆五錢,故紙四錢,杜仲、山藥、兔絲、潞參、茯神各三錢,小茴、廣皮各二錢,藿香一錢,灸草六分,大棗,密(應為「蜜」,下同。)丸服。
灸泄瀉穴道
水分、氣海、大腸俞、百會、天樞
虛損
清臣曰:虛損之證,有陰虛,有陽虛。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陽虛者,宜補而兼溫。
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十全用肉桂,歸脾用木香,補中用升柴,六味用丹澤,皆各具玄妙,不得一味蠢補,無濟于事。
陰虛證,燥熱吐血,六味丸;煩渴潮熱,一陰煎;午后潮熱,加減一陰煎;陰虛格陽,鎮(zhèn)陰煎;陰虛中寒,附子理陰煎;陰虛感冒,補陰益氣煎;陰虛痰嗽,金水六君煎。
陽虛證,血虛寒滯,四物湯,加肉桂;氣虛寒盛,四君子湯,加附子;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陽氣大虛,六味回陽飲;陽虛中寒,附子理中湯;陽虛感冒,補中益氣湯;陽虛痰嗽,六君子湯。
補遺
心虛,歸地二陳湯,加茯神、棗仁、麥冬、燈心、竹葉。
肝虛,四物湯,加棗仁、木瓜、炙草。
脾虛,黃耆六君子湯,加苡仁、芡實、扁豆。
肺虛,壯金丹:人參、黃耆、茯苓、山藥、百合、二冬、紫苑、五味。
腎虛,歸腎丸:熟地八兩,棗皮、山藥、茯苓、枸杞、杜仲、兔絲各四兩,當歸三兩,密丸服。
水腫
清臣曰:此證專主脾腎,以氣、水、虛、實四字括之。又以風腫、濕腫、陽水、陰水四證盡之。按之無凹易起者,氣也;按之有凹難起者,水也。實宜消導,虛易溫補。如擔延日久,背平臍翻,肌膚出水,不可救藥。又曰:腫由腹而散四肢,易治;由四肢而歸腹,難治。男從下腫上,女從上腫下,皆屬壞證。
上腫屬風,宜發(fā)汗,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蚵辄S湯,加羌、防、蔥、姜。
下腫屬濕,宜利水,四苓散,加通、前、滑、草?;蚱哒⒁娔缪?。
通身腫,屬風濕兩傷,宜汗利兼施。輕者宜和解,導水湯:焦朮、茯苓、澤瀉、陳皮、腹皮、桑皮、麥冬、紫蘇、檳榔、砂仁、木瓜、木香。重者宜峻攻,疏鑿飲:羌活、秦艽、木通、澤瀉、商陸、苓皮、腹皮、姜皮、椒目。
陽水腫,身熱便結(jié),大承氣湯,加丑牛、芫花?;蛭寮悠わ?,加硝黃、石膏。
陰水腫,身冷便溏,附子理中,加茯苓一兩。或左歸飲,加參、朮、桂、附。
脾虛腫,歸脾湯,加炮姜?;蜓a中湯,去橘、草,加砂、半、苓、桂、檳、蔻。
腎虛腫,金匱腎氣丸?;蛴覛w飲加苓、澤。
脾腎虛腫,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茯苓。或桂、附理中,加歸、地、苓、澤。
劉歐泉秘方
初服八正散:扁蓄、𧄒;麥、滑石、炒桅、木通、炒軍、甘草、燈心、車前,晚下空心服一次,勿多服。
次服卯丹:甘遂面煨、檳榔各三錢、黑丑、白丑、牙皂各錢半、滑石,研末,每于卯刻空心,陳皮湯下五分,服三次。
三服酉丹:茅朮、厚樸、陳皮、二苓、澤瀉各錢半,上桂、甘草各一錢,研末,每于酉刻空心,姜、棗湯下五分,服三次。
四服醒脾散:高麗參五錢,茯苓、山藥、蓮米、芡實、苡仁、白蔻各三錢,研末,于卯酉丹各服三次后,日服三次。
五服草藥,初用大草鞋板草藥名燉肉食,次用四葉蓮燉黃酒服,三用四葉蓮燉雞食,以上諸法俱忌鹽、醬、紅苕、南瓜一百二十日。
后開鹽方:生白朮、茅蒼朮、簡鹽各一兩,研末,用大鯽魚一尾,去腸雜,將藥入腹內(nèi)縫固,瓦焙枯,研細,食完一料,百物不忌。
附諸腫
氣腫,隨按隨起,消氣散:焦朮、茯苓、苡仁各一兩、人參、山藥、前仁、萊菔、神曲各一錢、枳殼五分、肉桂、甘草各一分。
血腫,紅縷赤痕,桃奴散:桃奴、元胡、香附、桃仁、砂仁、靈脂、肉桂、雄鼠糞等分,研末,每酒下三錢。
蟲腫,面紅帶點,逐蟲湯:當歸、焦朮、萊菔、大黃各一兩、丹皮五錢、人參、雷丸、白薇、紅花各三錢、甘草一錢。
黃腫,面黃且浮,伐木丸:茅蒼朮二斤、酒曲四兩、同炒,綠礬一斤,醋拌曬干,入罐內(nèi),火煅,共為末,醋丸,酒下。
通治諸腫,九轉(zhuǎn)靈丹:黑丑、白丑、檳榔各五兩、大黃二兩、蕪荑、雷丸各一兩,研末,每木香湯下三四錢,晚食米粥,忌生冷油葷,次服雙和飲:
熟地八錢,山藥、焦術(shù)各六錢,黃耆、當歸、苡仁、故紙各五錢,沙參生、芡實、附子各三錢、甘草二錢。
灸水腫穴道
水溝、中腕、神闕、氣海、石門、天樞、水分
黃疸
清臣曰:疸癥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勞疸。而一言可蔽者,曰陽疸,陰疸。陽疸宜燥濕利水,陰疸宜溫中逐水,同是濕熱濕寒所化,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陽疸,目珠盡黃,顏色光亮,分濁散:茯苓一兩,豬苓、前仁、炒桅各三錢,茵陳?;蜍邧X茵陳湯(原文做「苓朮茵陳一錢湯」,疑為衍文):茯苓、焦朮、苡仁各五錢,茵陳三錢,知母一錢,前仁四錢,便閉加大黃。
陰疸,手足皆冷,顏色晦暗,濟水湯:焦術(shù)二兩,茯苓、苡仁、山藥各一兩,芡實五錢,肉桂三錢,茵陳。或加減五苓散:焦術(shù)二兩,茯苓一兩,澤瀉、肉桂、苡仁、豨薟草各三錢。
補遺
汗出染衣為黃汗,加味玉屏風散:黃耆、焦朮、防風、石膏、茵陳、蔓青。
身黃無汗為黃疸,五苓散加茵陳、蒼朮、炒桅、滑石、甘草、燈心、車前。
飲食傷脾為谷疸,枳朮丸加苓、澤、查、麥、曲、橘、茵陳。
酒后傷濕為酒疸,桅子大黃湯:桅子七個,大黃五錢,枳實三個,淡豉三錢,加葛花、茵陳。
色欲傷陰,為女勞疸,四苓散加歸、地、芍、麥、滑、草、茵陳。
一切發(fā)黃,先君耀庭公,用三角風燉酒,救人無算,廉遵此法。陽證,四苓散加茵陳、蒼朮、三角風。陰證,附子理中加茵陳、三角風,俱百發(fā)百中。
灸黃疸穴道
至陰、商邱、脾俞、胃俞
發(fā)熱
清臣曰:發(fā)熱之證,有表里、陰陽、虛實,難以枚舉,須辨明真熱假熱,不得一味清涼,致誤人命。俞嘉言曰,甘溫除大熱,此法不可不知。
表熱:有汗,人參敗毒散。無汗,九味羌活湯。
里熱:便利,黃連解毒湯。便閉,大小承氣湯。
晝熱:有火,小柴胡湯,加梔、連、骨皮、知母。無火,補中湯,去升麻加枳、半、青皮、干姜。
夜熱:有火,熟地一兩、棗皮、沙參、芡實、麥冬各五錢、元參、骨皮各三錢、丹皮、白芥、前仁、五味各一錢、桑葉七張。無火,熟地一兩、棗皮四錢、人參、焦術(shù)各三錢、肉桂、附子各一錢、柴胡五分。
氣虛潮熱:有汗,補中湯。無汗,歸芍赤六君,去陳皮,加柴、葛。
血虛潮熱:有汗,人參養(yǎng)榮湯。無汗,四物合參蘇飲。
骨蒸熱:清骨散:二地、人參、赤苓、柴胡、防風、秦艽、薄荷、胡黃連?;蚯鍩犸嫞汗瞧?、丹皮、當歸、鱉甲、焦術(shù)各三錢、人參、柴胡、黃耆、青蒿、知母各二錢、大棗二個。
五心熱:四物加參、麥、牛膝、桑葉?;蛱壹澹憾?、山藥、鱉甲、棗皮、丹皮、骨皮。
熱從腳起,八味丸?;蚴?,加麥冬、五味。
上熱下寒,鎮(zhèn)陰煎。或生脈散,加熟地八錢、牛膝三錢、附子一分半。
過服涼藥,虛陽外浮及真寒假熱,十全,去地加附子。或六味回陽飲。
此證極多,臨證宜審。
厥證
清臣曰:手足冷為厥,因氣血兩虛而成。有陽厥、陰厥、尸厥、痰厥、氣厥、酒厥數(shù)種。宜照證施治,不可混同。
陽厥,脈滑沉實,熱深厥深,大承氣湯,加柴、芩、赤芍、甘草。
陰厥,脈細沉伏,肢冷面青,四味回陽飲,加肉桂、吳萸。
尸厥,口鼻無氣,身冷如尸,星香散:南星五錢、木香一錢、生姜。虛寒,加參、附。
痰厥,痰壅氣閉,四肢厥冷,稀涎散:白礬一錢、牙皂一分,研末,姜汁、竹瀝下。
氣厥,氣虛猝倒,身冷脈微,仲景方:人參一兩、茯苓、半夏、南星各三錢、附子二錢、炙草一錢。
酒厥,濕熱上壅,猝倒昏憒,黃連解毒湯,加石膏、葛花、木通、枳殼。
灸厥證穴道
膻中、肝俞、腎俞、氣海、百(原文為「白」,應誤。)會、人中。
汗證
清臣曰:脈大浮濡,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屬陽虛,宜扶陽補衛(wèi);盜汗屬陰虛,宜滋陰降火。至傷寒時疫,狂汗戰(zhàn)汗,由初起失表,邪氣
內(nèi)潰,宜清燥和榮,當于各門求治。凡出汗如油、如水、如珠皆屬危證,急宜峻補,緩則不救。
陽虛自汗,參耆湯:黃耆、人參、焦朮、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陳皮、棗仁、牡蠣、烏梅、甘草?;蜓a中湯加附子、浮麥、麻黃根。
陰虛盜汗,當歸六黃湯:當歸、二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驓w芍六味丸,加龜板、浮麥、五味。
大汗亡陽,收汗湯:黃耆、當歸各一兩、五味一錢、桑葉七片?;蛏枩狐S耆、人參、熟地、麥冬各一兩、當歸、棗仁各五錢、五味三錢、炙草二錢。
補遺
每遇食時,頭額大汗,斂汗丹:白芍五錢、生地、元參各三錢、荊芥、白芥、蘇子各一錢、五味三分、桑葉七片。
心孔有汗,別處無汗,團參散:人參、當歸各一兩,研末,入豬心內(nèi),線縫,煮熟,去藥,食心。
兩手出汗,周身無汗:黃耆、葛根各一兩、防風、荊芥各三錢水煎,熏洗三次。
不論冬夏額常有汗,黃耆六一湯:黃耆六兩、炙草一兩。
灸汗證穴道
復溜、膏肓、大椎。
心跳
清臣曰:心系于肺,肺為華蓋,統(tǒng)攝大內(nèi)。肺氣靜,則心安;肺氣擾,則心跳。孟子云: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是心跳由于氣分明矣。方書指為怔忡,詳列諸方,又不盡在氣分,并附錄,以備采用。
氣虛傷氣,獨參湯,加桂元。
中氣大虛,補中益氣湯。
血不養(yǎng)心,棗仁湯:棗仁、生地、當歸、丹參、人參、茯神、黃連、甘草、竹心。
痰因火動,二陳湯加茯神、枳殼、麥冬、黃連、竹茹。
心腎不交,交腎湯:熟地、棗皮、山藥、茯神、黃連、肉桂。
虛火上沖,八仙長壽丸。
思慮傷脾,歸脾湯。
勞心過度,天王補心丹:生地、當歸、人參、茯神、丹參、元參、二冬、棗仁、柏仁、遠志、桔梗、五味,密丸,大棗燈心湯下。
驚悸
清臣曰: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由心虛膽怯,常若有人捕我之狀,治宜清心養(yǎng)血,兼壯膽安神,其病自已。
心血不足,生地四物,加焦朮、茯神、麥冬、元參、棗仁、遠志、黃連、炙草。一加柏仁。
心神不安,生地四物,加陳皮、茯神、麥冬、棗仁、貝母、遠志、黃連、甘草,蜜丸,朱砂為衣,大棗湯下。
心氣大虛,益氣安神湯:黃耆、人參、茯神、當歸、生地、麥冬、黃連、膽星、棗仁、遠志、甘草、姜、棗、竹心。
痰迷心竅,安神醒心丸:膽星二兩、黃連、人參各六錢、棗仁、遠志各四錢、琥珀、辰砂各三錢,研末,豬心血、竹瀝、姜汁,打面糊為丸,金箔為衣,開水下。
一人聞聲即驚,醫(yī)令病者坐于堂上,使二人扶之,醫(yī)自堂下,以槌擊凳口云:吾擊凳亦常事耳,爾何必驚?且擊且言,患者視久,其驚遂止,此深得治法者也。
健忘
清臣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年老由精枯髓涸,年少由思慮勞心,宜養(yǎng)心腎培脾土,和氣血,安神定志,置身事外,放懷今古,戒一貪字,守一靜字,則得之矣。
心血不足,八珍,去參,用生地,加元、麥、棗仁、遠志。
心腎不交,朱雀交泰丸:茯神四兩、沉香、黃連各一兩、肉桂一錢,蜜丸,人參湯下,無真沉香,用香附。
痰迷心竅,二陳湯加膽星、白芥、琥珀、朱砂,用姜汁豬心血為丸,人參湯下。
肝氣郁結(jié),存注丹:生地、白芍、焦術(shù)各三錢、麥冬五錢、柏仁、柴胡、花粉各二錢、青皮三分、菖蒲、甘草各一錢。
思慮過度,歸脾湯,倍當歸、茯神、棗仁,加柏仁。
精氣衰倦,人參養(yǎng)榮湯,加棗仁、菖蒲,蜜丸服。
一切健忘,六味丸,加人參、茯神、當歸、棗仁、遠志、菖蒲。
灸健忘穴道
通里、少沖、后溪、心俞。
不寐
清臣曰:不寐一證,多由精血虧損,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令人不寐。治法以養(yǎng)血安神為主。
心虛血少,養(yǎng)榮湯:生地六錢、茯神五分、棗仁、麥冬各三錢、五味十粒、桂元三個、竹茹、燈心。
心虛火盛,朱砂安神丸:生地五兩、當歸二兩、黃連兩半、甘草五錢,為丸,朱砂一錢為衣、服。
心膽虛弱,高枕無憂散:潞參、茯神、陳皮、半夏、枳實、石膏、麥冬、棗仁、甘草、桂元、竹茹。
痰涎擾心,溫膽湯,加棗仁、遠志、五味。一加南星、棗仁。
心腎不交,上下兩濟丹:熟地一兩、焦術(shù)五錢、棗皮三錢、人參一錢、黃連、肉桂各五分。
血虛肝燥,安睡丹:熟地一兩、生地、當歸、白芍各五錢、菊花三錢、棗皮、枸杞各二錢、甘草一錢。
思慮過度,養(yǎng)心湯:二地、當歸、潞參、茯神、蓮米、麥冬、棗仁、柏仁、炙草、五味、燈心。
勞傷心脾,歸脾湯。
歷久不愈,安睡如神湯:人參、茯苓、茯神、焦朮、山藥、棗仁各三錢、遠志八分、炙草一錢,研,寒水石二錢,朱砂一錢,沖服。
睡訣云:睡則必側(cè),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此為古今未發(fā)之妙。
痙證
清臣曰:風寒濕之邪,合而為痙,其證頭搖口噤,脊背反張,項強拘急,轉(zhuǎn)側(cè)艱難,身熱足寒,目面赤色,須審剛?cè)嶂沃?br />
風寒盛則無汗,為剛痙,桂枝湯,加麻黃、干葛?;虍敋w散:當歸、白芍、人參、玉竹、羌活、防風、炙草。
風濕盛則有汗,為柔痙,桂枝湯,加芎、防、葛根?;蛩奈?,加耆、防、桂枝。
風、寒、濕雜揉為痙,小續(xù)命湯:麻黃、桂枝、杏仁、白芍、川芎、防風、防己、黃芩、人參、附子、甘草。無汗去桂枝,有汗去麻黃。
火盛多痰,芩連二陳湯加枳實、南星、白芥。
虛寒久泄,胃關(guān)煎加人參、附子。
過汗表虛,桂枝湯加參、耆、附子。
陰寒閉結(jié),大溫中飲加附子。
金瘡、產(chǎn)后,桂枝湯加黃耆、當歸。
灸痙證穴道
復溜、外關(guān)、腕骨、涌泉、曲池、合谷。
痹證
清臣曰:痹者,閉而不通也。風邪勝,其痛流走,為行痹。寒邪勝,其痛甚苦,為痛痹。濕邪勝,其痛重著,為著痹。由風寒濕雜合成病,近世曰痛風,曰流火,曰歷節(jié)風,皆行痹之俗名也。
風痹,痛無定處,桂枝湯加二活、防風。
寒痹,痛有定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歸、芎。
濕痹,麻木不仁。五苓散,上加防風,中加蒼朮,下加防己、牛膝。
通用蠲(音ā,除去、驅(qū)出、去掉。)痹湯:當歸三錢、海風藤二錢、二活、秦艽各一錢、乳香、木香各八分、川芎七分、肉桂、灸草各五分、桑枝三錢。風勝,倍秦艽,加防風。
寒勝加附子。濕勝加苡仁、萆薢、防己。在上去獨活加荊芥。在下加牛膝。
熱腫去桂,加黃柏。
外灸雷火針:艾葉、蒼朮、白芷、川芎、川烏、薄荷、荊芥、甲珠、硫黃、雄黃、火硝、麝香、牙皂,為末。紙卷成筒燒然一頭,隔布焠??谀钪湓疲禾旎鸬鼗鹑琳婊?,針天天開,針地地裂,針鬼鬼消滅,針人人得長生,百病消除萬病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灸痹證穴道
膏肓、肩井、肩髃
痿證
清臣曰:足軟無力,不能步履,由陽明火旺,鑠干腎水。腎主骨,骨中髓少,故成。
此證余患五載,醫(yī)過百人,不曰腳氣,即(原文誤為「郎」)曰風濕。所用三氣飲、獨活寄生湯及牛膝、木瓜、防己、松節(jié)、伸筋草,一切除濕消風散寒之品。愈治愈危,又照鶴膝風治,全無一效。余從痿躄門中,分氣虛、血虛、精枯、髓涸,治之一月而愈。
氣虛,四君子湯加苓、柏。
血虛,四物湯加黃柏(原文有「蒼、朮」,應無。)。
濕熱,加味二妙湯:蒼朮、黃柏、當歸、秦艽、防己、萆薢、龜板、牛膝。
濕痰,蒼白二陳湯加芩、柏、姜汁、竹瀝。
陽明火旺,石室丹:元參二兩,麥冬、熟地各一兩、菊花三錢、人參、菟絲各一錢。
胃火上沖,生髓丹:熟地二兩、元參一兩、麥冬、沙參、菊花各五錢、五味二錢。
肝腎虛熱,虎潛丸:龜板四兩、熟地、杜仲各三兩、當歸、白芍、虎骨、牛膝各二兩、人參一兩、黃柏、知母各五錢、陳皮四錢、干姜二錢,酒丸,鹽湯下。
肝腎虧損,鹿膠丸:鹿膠八兩、鹿霜、熟地各四兩、當歸二兩、人參、茯苓、兔絲、牛膝各兩半、焦朮、杜仲各二兩、虎膝、龜板各五錢,密丸,鹽湯下。
腎氣虛憊,起痿湯:杜仲、故紙、枸杞、兔絲、胡巴、牛膝、萆薢、防風、沙蒺藜。一去枸杞加肉桂。
足脛枯細,膝大如碗,十全去苓、桂,加羌、防、附子、杜仲、牛膝。
一去芎、苓加杜仲、枸杞、鹿茸、附子、續(xù)斷、桂元。
灸痿證穴道
公孫、外關(guān)、太沖、內(nèi)庭、三里、陽輔
腳氣
清臣曰:腳氣者,濕熱在足,而作氣痛也。因內(nèi)有濕熱,外感風寒,相合為病。初起憎寒壯熱狀,類傷寒。痛似痹證,惟獨痛在腳,為有異耳。治此之法,總以除濕行氣為主。
內(nèi)因濕熱,腫而又紅,為濕腳氣,保元湯:蒼朮、黃柏、當歸、獨活、靈仙、加皮、防己、牛膝、姜、酒。熱盛,加芩、連。
外感風寒,不腫不紅,為干腳氣,朮附理陰煎加麻黃、細辛、木瓜、吳萸。
憎寒壯熱,防己飲:防己、二朮、生地、川芎、木通、檳榔、黃柏、犀角、甘草。
脈實證實,加味蒼柏散:二朮、黃柏、生地、當歸、赤芍、二活、知母、木通、木瓜、防己、檳榔、牛膝、甘草。
脈虛證虛,當歸拈痛湯:當歸、人參、二朮、二苓、澤瀉、知母、黃芩、羌活、防己、葛根、升麻、苦參、茵陳、炙草。
嗜酒致痛,腳如火燎,加味二妙丸:蒼朮四兩、黃柏二兩、歸尾、苡仁、牛膝、萆薢、防己、龜板各一兩,酒丸,姜、鹽湯下。
腳膝腫大,狀如鶴膝,十全去芎、苓、加麻黃、桂枝。隨用全方加枸杞、巴戟、故紙、附子、吳萸。
通用艾火灸痛處二三十壯,或雷火針見痹證,導濕氣外出,或服藥后飲酒以通經(jīng)散邪。
淋證
清臣曰:淋有五種,勞淋、氣淋、熱淋、血淋、石淋是也。勞淋、氣淋屬虛;熱淋屬熱;血淋有虛有熱;石淋或因熱起,或因虛起,久而成沙石者也。
勞淋者,勞傷即發(fā),小腹急痛,玉鎖丹:蚊蛤八兩、茯苓二兩、龍骨一兩、為丸梧子大。每鹽湯下七十丸,日三次。或炮姜、百草霜各一兩,研末,每酒下二錢。
氣淋者,丹田脹滿,氣滯難通,理氣丹:當歸、沉香、滑石、石韋去毛、王不留行各五錢、白芍、冬葵子各七錢半、半陳皮、甘草各二錢半,研末,每大麥湯下二錢?;蚯G芥、前仁各二錢、白芍、知母各錢半、香薷、黃連、枳殼各一錢、甘草三分。
熱淋者,膀胱熱痛,小便短赤,二陰煎加炒梔、牛膝,或六一散。
血淋者,瘀血停莖,不時作痛,化瘀煎:生地、歸尾、赤芍、木通、牛膝、前仁、澤蘭、側(cè)柏、散血草、抽鬒紅、筆管草根。或牛膝一兩、乳香一錢、甜酒。
石淋者,濕熱蓄久,溲如沙石,六一散加石韋、木通、牛膝、前仁、海金沙?;蚴嗷痨?,醋焠七次石韋、𧄒;麥、滑石各一兩,糊丸,燈心湯下。
統(tǒng)治五淋,銀硝隔紙焙研末,每用二錢。勞淋,葵子湯下。氣淋,木香湯下。熱淋、血淋,冷水下。石淋,滑石湯下。
灸淋證穴道
氣海、石門、關(guān)元、間使、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濁證
清臣曰:赤多屬熱,白多屬寒,赤白,多屬水火不分。主治之法,熱者宜涼,寒者宜溫,兼以分清降濁,無不隨手而愈矣。
赤濁,導赤散,加石蓮,次服六味丸。
白濁,補中湯,加苓、夏,次服八味丸。
赤白濁,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次服歸脾湯。
小兒尿濁,有火,導赤散,加知母、黃柏;無火,四君,倍苓,加香、砂、升、柴。
灸濁證穴道
章門、氣海、關(guān)元、中極、脾俞、腎俞、小腸俞
疝氣
清臣曰:疝氣者,凡小腸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皆是也。疝證多因于氣,故曰疝氣。不獨男子有之,而女子亦有之。女子少腹脹痛,即㿗;疝、沖疝之類。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主治之法,氣實破氣,氣虛補氣,證不同而氣藥不可少。
寒疝,囊冷硬如石,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胡巴、橘核?;?qū)O氏方:沙參一兩、白芍五錢、柴胡、橘核各三錢、廣皮二錢、吳萸、肉桂各一錢。
氣疝,虛腫原無物,上沖者,荔枝、橘核、茯苓、沉香、小茴、檳榔;下地(原文做「墬」,古同「地」。)者,補中湯加茯苓、小茴。
水疝,囊腫如水晶,五苓散加通、前、滑、草?;蛴砉ιⅲ汉诔笏膬?、小茴、廣香各一兩、研末,每臥時,姜汁下一錢。
血疝,瓜形藏小腹,五苓散,加歸尾、紅花?;蛱胰蕼禾胰?、歸尾、赤芍、大黃、牙皂、研末,每蔥酒下二錢。
㿗;疝,頑腫不癢痛,五苓散,加羌、防、蒼朮、川楝、生姜?;蚴匦瑁荷n朮鹽炒、南星、川芎、白芷、山查、青皮、橘核、荔核、半夏,研末,姜汁為丸,鹽湯下。寒加吳萸,熱加梔子。
沖疝,便閉氣上沖,奔豚丸:茯苓、橘核各三錢、川楝二錢、荔核、小茴、廣香各錢半、吳萸一錢。寒加桂、附各一錢?;蛑痧逌喝藚ⅰ④蜍?、澤瀉各四錢、丹皮、沉香各三錢、花椒、吳萸、桂、附各一錢。
狐疝,晝出而夜入,逐狐湯:人參一錢、焦朮、茯苓各五錢、荊芥三錢、半夏二錢、白薇、橘核、甘草各一錢、肉桂三分?;蛑倬胺剑荷硡⒁粌?、焦術(shù)五錢、白芍、柴胡、王不留行各三錢。
腎腫不痛,為木腎,化木湯:焦術(shù)二兩、杜若根一兩,野藍菊花根也、肉桂、附子、柴胡各一錢。或衛(wèi)睪丸:焦術(shù)二兩、黃耆一兩、肉桂三錢、附子、元胡、柴胡、甘草各一錢。
灸疝氣穴道
會陰、闌門、外陵、大敦、氣海、關(guān)元
遺精
清臣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君火動于上,則相火必熾于下,故少年多有此證。然有因夢而遺者,有無夢亦遺者。因夢而遺者,其病淺;無夢亦遺,其病深。治此之法,暴起者,宜清心,久滑者,宜固腎,且各求所因調(diào)治,何患不愈。
因夢而遺,相火熾盛也,坎離既濟湯:生地一兩、黃柏、知母鹽炒、各五錢?;蚍馑璧ぃ狐S柏一兩、砂仁七錢、甘草三錢。
無夢亦遺,心腎虛弱也,龍骨遠志丸:龍骨、遠志、茯苓、人參、茯神、菖蒲,蜜丸,朱砂為衣?;驖嫞菏斓匕隋X、人參四錢、茯神、山藥、杜仲、枸杞各三錢、棗仁二錢、五味一錢半、煨姜、燈心,用金櫻膏沖服。
脾虛不攝,補中湯,倍耆、朮、加鹿茸、故紙。或歸脾丸,加鹿茸、故紙。
腎虛不固,左歸飲,加故紙、益智、金櫻?;蜷L壽丸,加人參、龜膠。
脾腎兩虛:理脾滌丸,加故紙、益智。或蒼朮菟絲丸:茯苓、焦朮、菟絲、杜仲、山藥、蓮米、五味、灸草。
心經(jīng)火盛,導赤散加黃連,或二陰煎。
思慮勞心,壽脾煎?;蛩木?,加當歸、山藥、菟絲、鹿霜、棗仁、遠志。
歷久不止:石蓮六兩、甘草一兩,研末,每燈心湯下二錢?;蚬P管草燉豬蹄服。
補遺
心虛夢遺,斷遺丹:人參一兩、山藥、芡實、麥冬各五錢、五味一錢。
腎虛夢遺,添精丹:熟地一兩、山藥、芡實、麥冬各五錢、五味五分。
肝燥夢遺,潤木湯:當歸、白芍各一兩、焦朮、茯苓各五錢、金櫻、菊花各三錢,炒枙一錢、五味、甘草各五分。
心包火動,清火湯:山藥、芡實、麥冬各一兩、元參、生地各五錢、丹參三錢、蓮心二錢、天冬一錢、五味五分。
心腎不交,兩寧湯:熟地、麥冬各二兩、山藥、芡實各二兩、黃蓮一錢、肉桂三分。
色欲過度,四君加黃耆、山藥、巴戟、枸杞、鹿茸、龜板、遠志、五味。
灸遺精穴道
丹田、關(guān)元、中極、腎俞、精宮、三陰交
小便閉
清臣曰:溺閉一證,有熱結(jié)膀胱,有熱結(jié)小腸,有陰虛,有陽虛,有氣虛,有血虛,有屢次下利,其脹更甚,務須分辯明白,治乃無誤。
熱結(jié)膀胱,四苓散加滑石、甘草?;?qū)疁和醪涣粜幸粌山箹X、澤瀉各六錢。
熱結(jié)小腸,導赤散?;蛄簧⒓幽就?、通草、前仁、燈心。
陰虛溺閉,六味丸,倍苓、澤,加前仁?;蚧枩涸獏⒍伞⑹斓匾粌?、前仁三錢、肉桂二分。
陽虛溺閉,八味丸加前仁、火藥?;蚋阶永碇型瑁瑳_琥珀末服。
氣虛溺閉,五苓散加人參一兩,或補中湯倍升、柴,加苓、澤、肉桂。
血虛溺閉,四物湯加二苓、澤瀉、前仁?;蛩奈餃忧叭?、肉桂。
愈利愈脹,四物加陳皮、升麻。或砂、半、白蔻、桔梗、肉桂、生姜。
諸藥不效,菊花根搗汁,酒沖服。或蚯蚓搗爛,冷水調(diào),濾汁服。
灸小便閉穴道
三焦俞、氣海、膀胱俞、小腸俞
大便閉
清臣曰:便閉一證,有陽結(jié),有陰結(jié),有虛結(jié)。陽結(jié),宜涼下;陰結(jié),宜熱下;虛結(jié)則當辯氣血、陰陽,補下兼施,方為合法。至產(chǎn)后便結(jié),老人便結(jié),專以潤燥為主,此一定不移之法也。
陽結(jié),承氣湯加牙皂、蜣螂?;驔鲭跎⒓忧Ы鹱?。
陰結(jié),備急丸:大黃、干姜各二錢,巴豆一錢,研末,蜜丸,酒下一錢?;蚶碇懈阶樱影投?。
氣虛結(jié),四物加黃耆、大黃、牙皂?;蜓a中湯加大黃、千金子。
血虛結(jié),四物加桃仁、大黃?;?qū)O氏方:熟地、當歸各一兩、大黃三錢、升麻五分,蜂蜜沖。
陰虛結(jié),六味丸加油歸、從蓉。或通幽湯:二地、當歸、桃仁、紅花、大黃、升麻、香油,蜂蜜沖。
陽虛結(jié),八味丸加油歸、從蓉?;蛄痘仃栵嫞哟簏S、枳殼、升麻。
產(chǎn)后便結(jié),潤腸丸:熟地、油歸、叢蓉各一兩、人參五錢?;蚣游稘澹菏斓?、油歸各五錢,川芎、叢蓉各三錢、牛膝二錢、澤瀉一錢半、枳殼一錢、升麻七分。
老人便結(jié),濡腸飲:生地、熟地、油歸各一兩、叢蓉五錢。或潤燥丸:二地、當歸、阿膠各一兩、麻仁、杏仁各五錢、枳殼三錢,蜜丸服。
一切大便燥結(jié),蜜脂膏:當歸一兩、杏仁五錢,濃煎,沖蜂蜜、豬油、香油服。
附二便閉
實證,只解散:大黃、滑石、牙皂、甘草各一錢。
虛證,八味丸,加叢蓉、前仁。
諸藥不效,豬膽一枚,入酒、醋少許,竹管入口纏緊,納肛門內(nèi)寸八,手捻苦膽,使汁射入,即通。或煉蜜如飴,捻如指大,長二寸許,醮皂角末,和蔥涎,納入肛門,即通。
酒病大便不通,絞通異常,宜鵝眼、枳實、大戟、芫花、白芥、千金子、牙皂、大黃。
灸大便閉穴道
陰交、氣海、石門、照海、大敦、足三里
痔漏
清臣曰:痔漏多由酒色過度,未破為痔,已破為漏,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冶痔之法,不過涼血解熱。至于治漏,當峻補氣血,兼以溫散,方可奏功。
痔瘡初起,祛風避毒湯: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槐花、連翹、赤芍、酒軍?;虺嗌炙奈餃狱S連、連翹、槐花、桃仁、枳殼、燈心。外枯痔散:烏梅煅,存性、枯礬各二錢、紅砒煅、一錢,朱砂三分,研末,口津調(diào)搽?;虮心?,羊膽調(diào)搽。
日久成漏,大補丸:黃耆、人參、焦朮、熟地、當歸、文蛤。或十全大補湯,加白蘞、白芨。外附子研末,口津作餅,如錢厚,貼患處,灸至微熱。又另換餅,直至肉平為度,隨用補藥作膏貼。
痔瘡簡便方:莫娘藤,燉酒服?;蚝S連燉豬臟頭服。外蚊蛤、核桃葉煎洗?;驑阆酢⒖鄥?、馬齒莧、魚腥草、無花果葉煎洗,隨用煙油搽,或鵝管眼藥搽。
灸痔漏穴道
太白、命門、十四椎下各旁開一寸更效。
脫肛
清臣曰:脫肛者,肛門翻出也,有脾虛,有胃虛,有血虛,有血熱,有濕熱,有因痔痛,有因強掙,有因痢后,有因產(chǎn)后,種種不同,而施治之法,總以升提為主。
脾虛,補中湯加烏梅,五味。腹痛加黃芩、炒梔。
腎虛,六味丸。無火,加桂、附。
血虛,苓朮四物加升麻。
血熱,芩槐四物加升麻、甘草。
濕熱,黃連解毒湯加槐花、木通、枳殼、澤瀉、甘草稍。
兼痔痛,苓朮四物加槐花、黃連,升麻。
因強掙,四物加麻仁、木耳、升麻,沖香油、蜂蜜服。
因痢后,胃關(guān)煎加烏梅、五棓、木香。
因產(chǎn)后,四物加人參、升麻、灸草。
通用五棓、白礬煎洗。或桑葉、桃葉、白礬煎洗。外鱉甲、元明粉研搽。
或冰片入田螺化水搽?;蛐苣?、冰片、兒茶研末,人乳調(diào)搽。
灸脫肛穴道
神闕、命門、尾胝、百會、長強
調(diào)經(jīng)
清臣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一月一行為常經(jīng),一年一行為大經(jīng),終身不行為暗經(jīng)。期前為血熱,期后為血寒。至色紫、色黑、色淡、色黃,五臟為患,各有所因,當逐一辯明,治乃無誤??傊{(diào)經(jīng)和血,理氣解郁,是女病要著。
先期因血熱有火,芩連四物湯加丹皮、骨皮。因心脾氣虛,大營煎。
后期因血熱多火,丹桅四物湯加柴胡。因血寒多滯,桂、附理陰煎加牛膝。
先后無定期,因血虛火盛,四物加黃芩,寒盛四物加肉桂。因腎虛、水虛,六味丸?;鹛摚宋锻?。
忽斷忽續(xù),因血熱,生地四物加阿膠、荊芥、續(xù)斷、黃芩,地榆、蒲黃俱炒、棕灰,日久加升、柴。因血虛,八珍加香附、益母草。
將行腹痛為血滯,桃紅四物加元胡、木通、牛膝、澤蘭?;蛳愀剿奈锛訁禽?、小茴、紅花、蘇木。
既行腹痛為血虛,八珍加香附、元胡?;騾X四物加黃耆、香附。
經(jīng)來發(fā)熱,因感冒風寒,四物加桂枝、柴胡、姜、蔥。因血虛內(nèi)熱,四物加丹皮、胡黃連。
經(jīng)后發(fā)熱,因血虛內(nèi)熱,四物加黃耆、骨皮。脾虛肝熱,丹梔逍遙散。
經(jīng)來身痛,因表邪,四物加麻、桂、羌活。因血虛,桂枝湯,加歸、耆、飴糖。
經(jīng)來泄瀉,因脾虛,四君,加山藥、蓮米、苡仁、扁豆、桔梗、砂仁。
因虛寒,理中湯加故紙、益智。
逆經(jīng)吐衄,行經(jīng)前,芩連四物加大黃。行經(jīng)后,犀角地黃湯。
過期不行,因血凝脹痛,桃紅四物,加香附、莪朮、木通、木香、肉桂、甘草。并不脹痛,十全去芎,加陳皮。
經(jīng)來色紫,桃紅四物湯,或生地四物,用歸尾、赤芍,加香附、丹皮、黃連、甘草。
經(jīng)來色黑,六味回陽飲。或大營煎,加參、朮、炮姜。
經(jīng)來色淡,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騾㈥人奈餃?。
經(jīng)來色黃,六君,加苡仁、扁豆?;蛩奈铮釉?、小茴、烏藥、姜、棗。
經(jīng)行后陰,四苓散,加歸、芎、阿膠?;蚣游稓w芎飲:焦朮、當歸、生地各一兩、川芎五錢、升麻一錢。
淋漓不止,膠艾四物,加黃耆、姜灰、甜酒?;蜓a中湯,加茯苓、棗仁、麥冬、丹皮、遠志、五味、桂元。
老婦經(jīng)斷復來,益陰煎:生地、龜板、知母、黃柏、砂仁、灸草?;蜍诵耐瑁簵l芩二兩去皮,研末,醋丸,酒下。
灸調(diào)經(jīng)穴道
氣海、臨泣、腎俞、三陰交、中極、血海
經(jīng)閉
清臣曰:月水不行為經(jīng)閉,有陰虛、陽虛、郁結(jié)、痰滯諸證,主治之法,總宜分辨明晰,不可徒用破血之藥,損傷真氣。
陰虛,生地四物,加阿膠、丹皮、降香。或赤芍四物,加紫石英火煅,醋淬七次、海螵蛸炒、紅澤蘭。
陽虛,桂附理中,加香附、蘇木、紅花、牛膝、澤蘭?;蚋阶永碇?,加吳萸、細辛、花椒。
郁結(jié),逍遙散,加陳皮、郁金、紅花、牛膝?;虻d歸脾湯,加香附、牛膝。
痰滯,二陳湯加歸、芎、蒼朮、南星、枳實?;蛏n朮二陳,加香附、通、膝。
補遺
氣虛,四君加香附、木通、牛膝、澤蘭。
血虛,四物加香附、牛膝、炮姜、茜根。
氣血虛,八珍加香附、牛膝、澤蘭。
血枯氣郁,澤蘭湯:澤蘭、當歸、川芎、丹參、肉桂、茜根、烏賊骨、甜酒。
血枯胃熱,四物加硝、黃、草。
脾胃虛損,補中湯去升麻,加川芎、白芍、神曲、麥芽。
房勞太過,六味丸。
生育太過,十全去芎,加陳皮。
乳汁過多,十全大補湯。
久咳成癆,劫癆散:黃耆、人參、焦朮、茯苓、生地、當歸、阿膠、半夏、五味、甘草。
通用:紅五皮草、紅泥鰍串、通經(jīng)草、反背紅、血木通、雄鼠糞,加酒一歲一個,兩頭光者是,燉豬溜勾,多服。
灸經(jīng)閉穴道
中極、照海、曲池、支溝、腰俞、腎俞
崩漏
清臣曰:經(jīng)血大下為崩,經(jīng)血妄行為漏。由勞傷沖任,氣虛不統(tǒng),主治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瘀者消之,虛者補之,兼以收攝止?jié)?,無患不愈矣。
血熱妄行,加減一陰煎,加地榆、續(xù)斷。或丹梔四物加阿膠、黃芩、棕灰、筆管草根。
怒動肝火,丹梔逍遙散加香附、郁金、青皮、木香?;蚧渭澹喊咨?、炒梔、青皮、丹皮、陳皮、貝母、甘草。
閃挫跌撲,赤芍四物用歸尾,加桃紅、丹皮、龜板、枳殼、酒軍?;蛱壹t四物加香附。
脾虛不統(tǒng),歸脾湯去木香,加杜仲、續(xù)斷。或補中湯加阿膠、醋艾。
腎虛不固,六味去丹、澤,加菟絲、枸杞、杜仲、益智、金櫻?;蚬剃幖澹菏斓亍⑸剿?、棗皮、菟絲、人參、遠志、五味、灸草,加續(xù)斷、金櫻。
脾腎兩虛,理脾滌飲加故紙、益智?;蛎卦澹喝藚ⅰ⒔箹X、茯苓、山藥、芡實、金櫻、棗仁、遠志、五味、灸草,加黃耆。
氣血大虛,八珍加香附、姜灰?;蚴ボ骸④?,加續(xù)斷、升麻。
陽氣大虛,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俱加故紙、益智、金櫻。
大崩不止,安崩湯:黃耆、焦術(shù)各一兩、人參二錢、山漆三錢?;蛑贡罍?br />
熟地、焦術(shù)各一兩、當歸五錢、人參、黃耆各三錢、姜灰二錢。
久崩不止,抑紅煎:熟地、當歸、炒芍、焦芥、貫仲、姜灰、棕灰、側(cè)柏灰。或加味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香附灰、蓮蓬灰、粟殼灰、貫仲灰、藕節(jié)灰、陳棕灰、地榆灰各三錢。
補遺
龍骨散:龍骨煅、當歸、香附醋炒、棕灰,研末,每米湯下四錢。
惜紅煎:焦朮、山藥、炒芍、地榆、續(xù)斷、焦芥、烏梅、五味、灸草。
熱,加黃芩、黃連;寒,加人參、故紙。
攝血丹:黃耆、熟地、當歸、白芍、阿膠、蒲黃、地榆上四味俱炒、棕灰、荷葉蒂灰、百草霜。
指南方:生地酒炒、一兩,阿膠蒲黃炒、六錢,山藥五錢,龍骨煅、牡蠣生、各四錢,人參、烏梅炒、棕灰、石榴皮炒、百草霜各三錢,京墨二錢,研末,醋丸服。
新驗方:黃耆、當歸、炒芍、山藥、苡仁、阿膠、焦芥、蓮蓬灰、棕灰。
灸崩漏穴道
通里、血海、氣海、丹田、中極、間使、大敦、太沖、肝俞、膈俞、腎俞、命門
帶證
清臣曰:帶下一證,由勞傷沖任,風邪入于胞中,血受其邪,隨入臟氣,濕熱、濕寒所化。色青屬肝為風濕;色赤屬心為熱濕;色黃屬脾為虛濕;色白屬肺為清濕;色黑屬腎為寒濕。從補從瀉,從燥從澀,從寒從溫,隨證治之,自無不愈。
青帶:異功散,加山藥、苡仁、扁豆、防風、炒梔、升麻?;蚪鉂駵喊咨侄伞④蜍咭粌?、雞冠花干、五錢、炒梔三錢。
赤帶:小柴胡,加當歸、梔、連?;蚺\嚿ⅲ喊咨帧⑴Oジ饕粌?、前仁三錢、黃柏二錢。
黃帶:柴梔歸脾湯,加升麻。或六君加炮姜、升麻。
白帶:補中湯加苓、夏、附子。或舉元煎,加紅雞冠花。
黑帶:六味丸加杜仲、續(xù)斷。或利火湯:石膏、焦朮、茯苓、炒梔、前仁、大黃、黃連、知母、劉季奴、王不留行。
帶下五色,乃濕熱也,四物加姜炭、黃柏、椿皮、甘草;赤加地榆、焦芥、黃芩;濕加蒼朮、白朮;滑加龍骨、牡蠣;久合四君子湯。
胞中冷痛,乃寒濕也,四物加桂、附、炮姜;日久滑脫加升、柴、龍骨、牡蠣、赤石脂。
灸帶證穴道
腎俞、三陰交、帶脈、血海、氣海、關(guān)元、神闕、命門、百會、中極
求嗣
清臣曰:求嗣之道,惟在寡欲,至交接必乘其時。蓋婦人一月經(jīng)行之后,必有一日氤氳之時,氣蒸而熱,如醉如癡,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乃天然節(jié)侯。但恐秉賦有偏,經(jīng)脈不調(diào),終難受孕,謹采數(shù)方列后。
肥人多痰不能受孕,滌痰湯:當歸、川芎、白芍、焦朮、茯苓、半夏、陳皮、香附、甘草、生姜。
瘦人多火不能受孕,大補丸:人參、茯苓、二冬、骨皮、枸杞、益智、遠志、菖蒲,研末,蜜丸,酒下。
經(jīng)血不調(diào)不能受孕,調(diào)經(jīng)種玉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香附、吳萸、茯苓、陳皮、丹皮、元胡、生姜,先期色紫加黃芩,后期色淡加姜、桂、醋艾。
子宮虛冷不能受孕,艾附暖宮丸: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黃耆、香附、吳萸、續(xù)斷、肉桂、艾葉研末,醋丸服。
懷抱郁結(jié)不能受孕,開郁種子湯:白芍、當歸、焦朮、茯苓、丹皮、香附、花粉、陳皮。
一見有孕,用藥安胎,金鑒方:條芩、焦術(shù)。火盛倍芩;痰盛倍術(shù);氣虛合四君;血虛合四物;胎不固加杜仲、續(xù)斷、艾葉、阿膠;胎氣盛加蘇梗、腹皮、陳皮、砂仁、枳殼。
慣常墮胎,不能保孕,保胎丸:焦術(shù)四兩,人參、當歸、熟地、香附、黃芩各二兩,續(xù)斷、杜仲研末、各兩半,糯米糊丸,七月前服起。
畫卦定生男生女歌
父母之年上下舉,坐胎之月為中主。干坎艮震定是男,巽離坤兌定是女。
算男卻生女,三五九歲死,算女卻生男,終究鬼來搬。若是正胎者,壽考不須言。
干☰; 坎☵; 艮☶; 震☳; 男胎
巽☴; 離☲; 坤☷; 兌☱; 女胎
其法以一畫為陽,兩點為陰,單月為陽,雙月為陰,六十花甲以甲子為陽,乙丑為陰,余皆仿此。父母之年隨上下,受胎之月畫居中。如求生男,父母陽年所生,單月受胎則成干卦☰;;父母陰年所生,單月受胎而成坎卦☵;;父母生年一陰一陽,又要雙月受胎,則成艮☶;震☳;兩卦,均主生男。若要求女,父母陽年雙月、父母陰年雙月、父母一陰一陽單月,則成巽離坤兌,主生女。再查節(jié)氣,單月雙月管事,則有定準。此大易生男生女之定法也。
妊娠
清臣曰:心脈動甚為有子,兩尺脈旺,亦為有子。左寸脈浮大為男,右寸脈沉實為女。若兩寸皆浮大,主生二男;兩寸皆沉實,主生二女。其中兼有雜證,宜分虛實寒熱施治。
經(jīng)斷三月,川芎研末,每艾葉湯下一錢,動即是胎,不動即是經(jīng)閉。
眩暈嘔吐為惡阻,異功散加香附、砂仁、竹茹、煨姜?;蛄由叭省㈣讱?、藿香、旋覆花、枇杷葉。
腹痛下血為胎動,膠艾四物去芎加苓、朮、杜仲、續(xù)斷?;蛳闵八奈锛榆?、朮、陳皮、大棗。
不痛下血為胎漏,苓梔四物加阿膠、側(cè)柏炒?;驍z血丹:黃耆、焦朮、人參、續(xù)斷、肉果、故紙、焦芥、甘草。
胎動逼上為子懸,四物去芎加苓、朮、草。或歧伯方:熟地一兩、白芍、焦術(shù)各五錢,生地、黃芩各三錢,當歸、人參、茯苓各二錢,杜仲一錢。
煩燥悶亂為子煩,清心湯:黃芩、麥冬、炒梔各二錢,知母、花粉各一錢,犀角三分,甘草五分,姜、棗?;蛑袢~湯:茯神四錢,麥冬、黃芩、知母各二錢,竹葉十四片。
猝倒口噤為子癲,羚羊散:羚羊角、當歸、川芎、人參、茯神、防風、獨活、勾藤、桑寄生、灸草、姜、棗、竹瀝。或芩連四物加半夏、生姜。
肢體浮腫為子腫,異功散加歸、芎、紫蘇、腹皮、姜皮?;蛄訙?,上加荊、防、秦艽;下加車、澤、防已。
足腫出水為子氣,四苓散加木瓜、木香、砂仁、防已、紫蘇、檳榔、陳皮、腹皮、桑皮?;蚯Ы痫嫞悍里L、骨皮、加皮、桑皮、木瓜、木香、紫蘇、燈心。
尿澀頻數(shù)為子淋,導赤散加潞參、黃芩?;蛩奈锶ボ杭榆?、梔、通、澤、芩、滑、前草。
腹中兒哭為子鳴,苓朮四物湯?;螯S連同空房中鼠穴內(nèi)土煎服。
咳嗽不已為子咳,桔枳二陳湯:阿膠、杏仁、蘇葉?;蚪酃郝辄S、紫蘇、前胡、茯苓、桑皮、杏仁、百合、天冬、貝母、桔梗。
小便不通為轉(zhuǎn)胞,五苓散加升麻。或六味丸加牛膝、車前。
補遺
腹痛,參耆四物加杜仲、續(xù)斷、香附、砂仁。
小腹痛,加味芎歸飲:當歸、川芎、人參、阿膠、吳萸、艾葉、灸草。
腹痛,保胎丸:杜仲八兩,熟地、山藥各六兩,續(xù)斷鹽炒、四兩,當歸酒炒二兩。
腰腹痛,膠艾四物,加元胡一兩、杜仲三錢。
乳出,十全大補湯。
慣墮胎,黃耆、焦術(shù)各三錢,茯苓、故紙、菟絲、覆盆各二錢,砂仁、廣皮各一錢,灸草八分,煨姜。血虛加歸、地;火旺去砂仁加條芩,前數(shù)月多服。
臨產(chǎn)
清臣曰: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臨盆,乃千古不易之秘。
且生人系天地自然之理,何用催生諸藥?但其中不無交骨不開,或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證,謹列數(shù)方以備采用。
交骨不開,佛手散:當歸一兩,川芎七錢,加枳殼六錢,香附五錢,蘇梗三錢,益母草四錢,用白蜜、香油沖服?;虬苏錅拥?、乳香、益母草。
天寒加干姜。
死胎不下,佛手散上,加枳殼、香附、芒硝、童便。或桃紅四物加肉桂。
胎衣不下,佛手散上,加姜、桂、紅花、甜酒?;蚝扇~、芡實葉、紅菱葉,隨用一張,不可并用,扯成兩三塊,酒煎服,衣即破兩三塊而下。
催生神咒
用黃紙一條,朱砂新筆,晝對太陽,夜對燈光,衣冠正揖,默念神咒三遍,虔誠為主。
咒曰:監(jiān)生之神,衛(wèi)生之靈,脫骨成胎,化骨為形。速開骨,骨速開,勿傷母命,勿損子胎,敬請九老仙子君,日月光明普照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持筆于紙上中心寫一「吽「字,頂上寫馬,挨次順寫馬字,圓圈合縫,不可一筆潦草。寫畢付妊婦親人,用溫水一盞,持符于燭上,化入水中,令妊婦服下即產(chǎn),兼能保胎,兼下死胎。且寫符之際,便知生男生女,以寫馬字合縫數(shù),雙是女,單是男。以無心寫之最應驗。
灸臨產(chǎn)穴道
交骨不開:右腳小指尖、合谷、太沖、三陰交。
死胎不下:太沖、合谷、三陰交。
胎衣不下:中極、肩井、昆侖、三陰交。
產(chǎn)后
清臣曰:產(chǎn)后百脈空虛,瘀血停滯,唯溫與補,乃為秘要。蓋溫則足以消瘀滯,補則足以填空虛。即有他證,用藥必兼溫補,若不知溫補,漫言據(jù)脈立方,鮮不以寒為熱,以虛為實,而殺人于不覺不知者矣。
產(chǎn)后血暈,生化湯:當歸八錢,川芎四錢,桃仁十粒,炮姜、灸草各五分,加人參、焦芥?;蚍鹗稚⒁娕R產(chǎn)加焦芥,甜酒沖,童便。
產(chǎn)后氣脫,四味回陽飲,加北耆一錢,當歸、鹿茸各三錢?;蚓让摐喝藚ⅰ⒈标雀饕粌?,當歸五錢,附子三錢,炮姜二錢。
產(chǎn)后喘促,姜、附四君加當歸?;蚨ù瓬罕标纫粌?,熟地八錢,人參二錢,當歸、阿膠各三錢,附子一錢半。
產(chǎn)后不語,八珍加勾藤、菖蒲、遠志?;蚱哒渖ⅲ荷匾粌?,人參、川芎、菖蒲、防風、朱砂各五錢,細辛一錢,研末,每薄荷湯下二錢。
心慌自汗,參歸飲:人參、當歸、炮姜、附子、棗仁?;蚴痈阶印⒛迪?、糯米。
肢體抽搐,十全加炮姜?;螯S耆八錢桃仁三錢紅花二錢湯。
產(chǎn)門不閉,舉元煎加五味?;虼笱a元煎加耆、姜。
子腸不收,升腸湯:人參、黃耆各一兩,當歸、焦術(shù)各五錢,川芎三錢,升麻一錢。或補中加附子。
惡露不行,桃紅四物加肉桂?;蛏瘻短胰?,加靈脂、蒲黃俱炒。
惡露不止,四物去芎加白芷、升麻、發(fā)灰?;蜓a中去柴,加續(xù)斷。
感冒風寒,熟料五積散除桂、芷、枳、橘,余皆酒炒?;蚬稹⒏嚼黻幖澹泻辜庸鹬?、白芍;無汗加麻黃、柴胡。
產(chǎn)后咳嗽,四物去地,合二陳,加桂枝、前胡、蘇梗、桔梗,姜、棗。
或生化湯去桃仁,加苓、橘、半夏、杏仁。
產(chǎn)后血崩,壽脾煎加黃耆、鹿膠、升麻。或歸脾湯加續(xù)斷、烏梅。
產(chǎn)后腹痛,生化湯加小茴、元胡?;蛩奈锛尤夤?、小茴。
產(chǎn)后腰痛,生化湯加杜仲、續(xù)斷、元胡。或十全去耆,加杜仲、續(xù)斷。
補遺
尿胞脫出,棕根燉豬瘦肉,服三五次。
陰戶脫下,八珍加黃耆、防風、升麻。
損傷尿胞,異功散加黃耆、桃仁,用豬、羊胞燉服。
肢體浮腫,五皮飲加參、朮、姜、桂、大棗。
手足青黑,石室箓(音ù,古代帝王自稱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書。)方:人參、焦術(shù)各一兩,當歸五錢,肉桂一錢半,附子一錢。
鼻黑鼻衄,參蘇飲:人參一兩、蘇木三錢,加附子褥勞成瘵(音,多指癆病。),八珍湯。
敗血成癱,生化湯加連翹、銀花、乳香、沒藥。
灸產(chǎn)后穴道
血暈:支溝、三里、三陰交血塊痛:氣海、三陰交、曲泉、三里、丹田、肝俞、復溜。
五心煩熱、頭目昏沉:合谷、百勞、心俞、涌泉、曲池。
惡露不止:氣海、關(guān)元、水分、三陰交。
乳證
清臣曰:乳房屬陽明,乳頭屬厥陰,無論氣閉寒閉,須用二經(jīng)之藥以通之。至吹乳、乳癰、乳巖,其證不一,宜按寒熱虛實分治。
乳汁不行,四物湯加花粉、木通、王不留行,用豬蹄熬水煎服,外蔥白煎水淋洗,以通其氣。
乳汁過少,加味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山藥各五錢,木通三錢,燉豬蹄服。或催乳湯:黃耆、熟地各八錢,人參、當歸各五錢,川芎、枸杞、通草、王不留行各二錢,燉豬蹄服。
內(nèi)外吹乳,消毒散:鹿霜、公英、白芷、蘇梗、橘葉煨、絲瓜瓤、蔥白、甜酒?;蛏⒛[湯:青皮、銀花、公英、瓜蔞、歸尾、沒藥、石膏、甘草節(jié)、甜酒。
乳中結(jié)核,散結(jié)湯:香附五錢,川芎、白芷、浙貝、銀花、公英、蘇梗各三錢,橘葉、絲瓜瓤、蔥白、甜酒渣,敷患處?;虬苏浼迂惸浮⒔酃?、香附酒炒、陳皮。
乳癰初起,栝蔞湯:瓜蔞、生梔、大力、連翹、柴胡、黃芩、陳皮、青皮、花粉、銀花、甘草、皂刺、甜酒?;蛲馍ⅲ宏惼ぁ⑶嗥じ靼隋X,瓜蔞、甲珠各四錢,銀花、連翹、灸草、甘草各二錢,研末酒下。
乳巖初起,丹梔逍遙散、柴梔歸脾湯,俱加鹿膠,輪服。
補遺
乳腫:蒲公英、澤蘭、銀花、白芷、木瓜、甘草為末,每二錢酒下。
乳癰:大瓜蔞、當歸、甘草、沒藥、乳香為末,酒下。外豆窖水一桶熬膏,濃搽數(shù)次,自消。
吹乳:白芷、細辛、牙皂,酒煎服,搗渣貼患處,立愈。
吹乳咒法
先問病乳左右,在左,以右手虛攝乳樣,在右亦如之,令來人去,云好了。然后依法念咒七遍,對去吹七口,即愈。
咒曰:赫赫陽陽,日出東方,東上方,西上方,方上圓,圓上方。禁天天崩,禁地地裂。禁吹乳,自消滅。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
咒簪消乳法,咒云:青頭娘子有患,揭起江山十萬。普陀落迦山下古佛,一口吹散。
灸乳證穴道
無乳,灸膻中、少澤、合谷。
乳癰,灸委中、三里、魚際、少澤、足臨泣。
乳巖,灸頂心,或隔蒜灸患處,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止。
乳腫,灸足臨泣。
婦人隱疾
清臣曰:婦人有難言之疾,如陰腫、陰癢、陰瘡、陰蝕之類,患者羞對人言,醫(yī)者不得其實。染病日深,殊甚憫念。今謹采各方,隨其取用,不必延醫(yī)調(diào)治,無不應手而愈。
陰戶翻腫,大分清飲見耳證,加黃芩、膽草,外搗菊花苗、葉,開水淋洗。
陰中奇癢,芍藥蒺藜煎:蒺藜七錢,赤芍、生地各二錢,黃芩、炒梔、木通、澤瀉、膽草各一錢半,外蛇床、苦參、五倍(原文為「棓」)、白礬、花椒、蔥白煎洗。
陰癢生蟲,蘆薈丸:蘆薈五錢,當歸、白芍、川芎、胡連、無荑各一兩,木香、甘草各二錢,研末,糊丸,每開水下錢半。外桃葉、白果搗爛,綿裹納陰中,日三易。
陰戶生瘡,芍藥蒺藜煎上加土茯苓一兩。無火去炒梔、膽草,加歸、苓、苡仁。外雄黃、白礬、杏仁各五錢,麝香一分,研敷。
陰中挺出如蛇,龍膽瀉肝湯見口證。外水楊湯:水楊、柳髻、魚腥草、黃連、枯礬、文(原文為「蚊」)蛤、狗脊各一兩,研末,入有紫砂罐煎湯,竹筒引氣入內(nèi)熏洗。
陰中出物如茄,八珍去苓加陳皮、沉香、枳殼、吳萸、肉桂。外茄桿燒存性,研末,香油調(diào)搽。
大小便易位,幼女五苓散加黃連、木香、甘草,產(chǎn)后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莪朮、炒梔各三錢,肉桂一錢。
交接出血,柴苓四物加炒梔、膽草。或引精止血湯:熟地、焦術(shù)各一兩,人參、棗皮各五錢,茯神、焦芥、前仁各三錢,炮姜一錢,黃柏五分。
足后跟痛,加減四物湯:生地、白芍、歸尾、二朮、黃芩、黃柏、陳皮、牛膝、甘草梢。或知柏四物加木通、淮通、花通、血通、血藤、牛膝。
灸隱疾穴道
陰挺,灸曲泉、照海、大敦
陰腫,灸會陰、三陰交
小兒
清臣曰:小兒號為啞科,治之最難。景岳獨謂其易,蓋以小兒之病,不過外感風寒,內(nèi)傷飲食,及驚風吐瀉,并無七情六欲之擾。用藥只宜輕劑,不可過為克伐,損傷元氣,此為至要。
撮口臍風:附子理中加竹黃、姜蠶、全蝎,外焠元宵燈火。元宵燈火本十五,囟門眉心兩合骨,臍輪臍心共七焦(原文為「燋」),鞋帶四焦救兒苦。
急慢驚風:急驚為實證,龍膽瀉肝湯方見口證。痰甚加膽星、竹黃。慢驚為虛證,四味回陽飲加白蔻、丁香,用灶心土,水煎服。
夜啼,屬脾寒,異功散加炮姜;屬心熱,人參、黃連、炙草、生姜、竹葉。
吐乳,屬虛寒,異功散加炮姜;屬虛熱,異功散加柴梔。
吐瀉,屬虛寒,溫胃飲;屬實熱,二陳去草加豬、澤、車前。
溺白,屬虛寒,香砂六君加柴胡;屬實熱,龍膽瀉肝湯見口證。
腹脹,因脾虛,砂蔻六君加炮姜;因食滯,枳朮丸加砂、半、藿、橘、麥曲。
囟腫囟陷,腫為實證,大連翹飲:連翹、歸尾、赤芍、荊芥、防風、木通、甘草;陷為虛證,桂、附理中加黃耆一兩。
弄舌吐舌:弄舌為心脾虧損,八珍去地加耆、橘。吐舌為心脾積熱,導赤散加黃連、菖蒲。
龜胸龜背:龜胸為肺熱脹滿,貝母煎:貝母、桑皮、蘇子、花粉、沙參、百合、前胡、射干、薄荷、枇杷葉。龜背為風入脊髓,保元丸:當歸、枳殼、獨活、防風各一兩,前胡、麻黃、大黃各五錢,蜜丸,米湯下。
灸急驚風穴道
印堂、百會、人中、中沖、大敦、太沖
灸慢驚風穴道
百會、上星、人中、脾俞、大敦、列缺
痘證
清臣曰:痘乃胎毒,有寒有熱,有實有虛,不可偏執(zhí)為虛寒而純用溫補;也不可偏執(zhí)為實熱而純用寒涼,總宜按證立方,乃可無誤。
初起發(fā)熱,人參敗毒散酌加荊、防。
毒火太盛,歸宗湯:大黃、生地、赤芍、山楂、青皮、木通、大力、荊芥、燈心。
已出復隱,蘇解散:羌活、防風、荊芥、前胡、蘇葉、葛根、升麻、川芎、木通、大力、桔梗、甘草、芫荽。
驚搐發(fā)狂,羌活湯:羌活、防風、當歸、川芎、炒梔、薄荷、膽草、甘草、燈心。
痘多成片,歸宗湯上。
頂平不起,三豆飲:黃豆、綠豆、赤小豆加參、耆、歸、朮。
灰陷白陷,參歸鹿茸湯:人參、黃耆、當歸、鹿茸、炙草、糯米。
紫陷黑陷,歸宗湯上。
紫黑無漿,歸宗湯加歸尾、紅花、紫草、犀角、黃連、甲珠、地丁。
空殼無漿,內(nèi)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防風、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皮薄漿清,參歸鹿茸湯。
寒戰(zhàn)咬牙,桂、附理陰煎加參、耆、丁香、生姜。
當靨不靨(音è,面頰上的微渦),回漿飲:黃耆、人參、焦朮、茯苓、首烏、白芍、炙草、生姜。
痘爛不靨,黃連解毒湯加連翹、大力、苦參、升麻、蟬蛻、木通、甜酒。
痘子落眼,黃丹、冰片研末,左吹右耳,右吹左耳。
痘子抓爛,黃豆黑豆殼,燒存性,加人中白,研末,麻油調(diào)搽,愈無疤。
余毒成癰,化毒丹:生地、當歸、赤芍、荊芥、防風、大力、連翹、黃芩、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保嬰稀痘方:銀花、紅花、桃仁、荊芥各一錢,生地、赤芍、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此藥八味,用水二杯,煎至一杯,盡一日,令小兒服完,次日出痘,三日收功,不灌膿,不結(jié)痂,只見些須紅點。先以小兒臍帶瓦上焙干,研末,同煎。此方在半月內(nèi)服之神驗,過十八日則不驗矣。
種牛痘法:于兩臂中消濼、清冷淵二穴上下交連處,銀針刺破,種牛痘于膚內(nèi),隨即灌水成漿,結(jié)痂后,不再出,屢試不誤。
麻疹
清臣曰:凡人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眼淚鼻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惡心嘔吐,即為麻疹之候。主治之法,初宜解散,次宜養(yǎng)陰清火,始終忌用燥藥。
時令溫暖,荊、防、連翹、大力、石膏、知母、枳殼、木通、薄荷、桔梗、甘草。
時令暄熱,黃連解毒湯加荊、防、膏、知、元參、大青、桔梗、甘草。
時暖時寒,加減葛根湯:葛根、荊芥、防風、羌活、柴胡、前胡、大力、沙參、白芍、桔梗、甘草。
時令大寒,加減麻黃湯: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姜。
毒盛難出,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連翹、大力、麻黃、蟬蛻、炒軍。
已出復沒,解毒湯:荊芥、防風、黃芩、黃連、連翹、大力、犀角、薄荷、大青、人中黃、燈心、蘆根。
色紅,人參白虎湯加連翹、大力、骨皮。
色白,養(yǎng)榮湯: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甘草、甜酒。
色紫色黑,大青湯:大青、石膏、知母、元參、炒梔、木通、桔梗、人中黃。
麻兼疫癘,人參白虎湯,加芩、連、梔、力、連翹、紅花、桔梗、竹心。
麻后咳嗽,清金散:沙參、赤苓、石膏、知母、麥冬、元參、黃芩、炒梔、骨皮、杏仁、瓜蔞、大力、桔梗、竹心。
通用,清金一貫飲:黃芩五錢,前胡三錢,荊芥錢半,炒芍、青皮、大力、淮通、桔梗各二錢,甘草六分。寒閉加麻黃;便閉加大黃;血熱加生地;口渴加石膏;氣喘加桑皮、杏仁;日久不散加生地、丹參、元參、蟬蛻。
瘡證
清臣曰:瘡毒有陽證、有陰證。陽證宜清涼解毒,陰證宜溫中回陽。七日前宜散,七日后宜攻,潰后宜托補元氣,此為外科樞要。
陽證者,瘡勢紅腫,焮(音ì,使受到灼熱)痛異常,六脈洪數(shù),清涼飲:銀花一兩,當歸五錢,公英、花粉、連翹各三錢,荊芥、防風、甘草各二錢。便閉加大黃。外如意金黃散:花粉一兩,白芷、黃柏、大黃、姜黃各五錢,蒼朮、厚樸、陳皮、南星、甘草各二錢,研末,蔥蜜調(diào)敷,加芙蓉花葉,有子蜂房尤效。
陰證者,瘡勢平塌,頑麻少痛,六脈沉遲,溫中飲:生耆一兩,當歸五錢,陳皮二錢,肉桂、炮姜、麻絨、炙草各一錢,甜酒。外回陽玉龍膏:姜黃、草烏、赤芍各兩半,白芷、南星各五錢,肉桂二錢半,研末,酒調(diào)敷。
已成不潰,透膿散:黃耆一兩,當歸、川芎、銀花各五錢,白芷、大力、甲珠、皂刺各一錢,甜酒。外胡桃咬涂頂上,麻雀糞揀立者一錠插其中,即破。
既潰不斂,十全去地加香附、陳皮。外鱉甲,瓦焙研撒。
愈后復起,千金內(nèi)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炒芍、白芷、防風、銀花、厚樸、瓜蔞、官桂、桔梗、甘草節(jié)、甜酒,痛甚倍歸、芍加乳香、沒藥。
六經(jīng)見證加藥
太陽證,頂背腰臀加羌活、川芎、藁本;外臁足踹加防己、黃芩。
陽明證,額前眉眶加葛根、升麻;胸乳牙齦加白芷、石膏。
少陽證,左右頭角加川芎、黃芩;耳前兩脅加柴胡、青皮。
太陰證,中脘四肢加桂枝、白芍;兩手足肘加防風、升麻。
少陰證,臍腹手足心加桂枝、木通;足跟內(nèi)臁加黃連、獨活。
厥陰證,頭頂小腹加白芍、柴胡;男女陰器加黃連、膽草。
總之,上部加川芎,中部加杜仲,下部加牛膝,手加桂枝,此系一定不移之法。
三仙丹:治一切瘡癰久爛或有蟲不能收口,至楊梅大瘡,及下身諸毒,尤為奇效。水銀、白礬、牙硝各一兩,此藥三味,乃諸丹之本也。升成、加麝香各二分、洋片各二分,同研,名為五寶丹。再加辰砂三錢,朱砂、銀朱、珍珠掃粉、青黛各五錢,名為萬金丹,功效尤速。
升丹法:擇吉日,于凈地無風處,用小鐵耳鍋洗凈,先將硝礬研勻放鍋底,后放水銀在中心。擇堅厚磁碗,用火烘熱,姜汁涂搽內(nèi)外數(shù)次,拭凈,外用鹽泥扎縫,再用河沙半干者蓋之,以蓋盡碗底,沙與鍋平為準。下用小泥灶擱鍋,白炭五六斤燒之,火候先小,中大,終小。碗底放米四五十粒,燃香三炷,視米黃黑色,退火,移鍋別處,俟冷一夜,去沙泥掃凈,輕輕起碗,丹盡升于其中,刮下兌前所加諸藥,研極細,磁瓶盛之,蠟封口,勿泄氣。用時用濃茶洗患處,棉花涂丹撒之,多寡隨宜。丹底治疳癢諸瘡,勿棄。
從上降下法:亦用前三味,加早礬、鍋巴鹽各一兩,用傾銀罐子硝燒不破者裝藥,水銀放中,炭火架井字樣,熔化,看白煙起圈,便結(jié)胎矣。拈起,將罐覆磁盤上,鹽泥封固罐口,以盤坐水盆中,四周用瓦片斜鋪蓋盤口,炭火燒罐底,先武后文,以炭燼為度,俟冷揭開,其丹降在盤內(nèi),刮下,收貯聽用,此丹能化提膿,如硬結(jié)瘰疬不破者,磁針刺出血,飯和丹,研成鼠屎樣,按入,外以膏藥封之,其惡肉自潰腐。
雜治
癲證,火盛,加減安神丸:生地一兩,黃連五錢,犀角三錢,甘草三錢,加朱砂二錢,沖服;痰盛,加味白金丸:郁金五錢,枯礬二錢,巴豆二粒去油,研末,每服二錢。
狂證,火盛,白虎合承氣湯;痰盛,滾痰丸:大黃、黃芩各八錢,礞石煅一錢,沉香五分,研末為丸,每服三錢。
癇證,脾虛,六君加柴、芩、僵蠶、全蝎、竹瀝、姜汁;腎虛,六八味丸。發(fā)時炙百會穴,以醒為度。
鼓脹,焦術(shù)四兩,黑丑兩半,海金沙三錢,甘草五錢,研末,每煎倒流水下二錢,以利為度。或紅姑娘根,燉豬蹄服,肚響即愈。
酒病,病緩,控涎丹,姜湯下五六分;病急,十棗湯:甘遂、制大戟、芫花醋炒等分,研末,每大棗十枚,煎湯下三五分,后服黃耆六君加粉葛、白蔻。
瘟毒,金豆解毒煎:金銀花三錢,綠豆皮二錢,蟬蛻八分,僵蠶、陳皮、甘草各一錢?;蚓G豆飲:綠豆煎湯加白糖,當茶飲,二方大解瘟毒。
渴證,實證,白虎湯加生地、麥冬、葛根、花粉;虛證,六味丸加肉桂、五味。
身癢,胡麻、枳殼各二兩,荊芥、防風、川芎、蔓荊、苦參、靈仙、首烏、炙草各一兩,薄荷五錢,蜜酒為丸服。外蒼耳子煎洗。
遺尿,脾虛,補中湯去柴胡加白果;腎虛,八味丸去澤瀉加白果。
縮陰寒,桂、附理中湯加吳萸、小茴、橘核。外姜、蔥搗爛,加酒炒貼丹田,酒壺盛熱水熨,或灸氣海、丹田、關(guān)元。
腎囊風,豬外腎處肉四兩,加胡椒三十粒,煎洗?;蚺诮?、白礬研搽。
戒洋煙,洋參、北耆、焦術(shù)各三錢,粟殼二錢,沉香、黃連各一錢?;蚵簠⒁粌?,北耆三錢,粟殼八錢,杜仲、焦楂各一錢,廣皮、炮姜各八分,香附七分,焦術(shù)五分,甘草二錢,每日一服,一月斷根。
食生煙,生菜油灌一二杯,令吐。或南硼砂,黃如膠者真,冷水調(diào)服,忌食熱物。
九子癢,清河膏、石灰、巴豆各五錢,研,大曲酒一茶杯,下鍋炒,取起,加堿水三兩,黃丹五錢,冰片、麝香各四分,貝母二分,用少許點上皮紙貼,不論何項膏藥,剪小孔蓋護,令出氣,五六日自愈。
疔瘡,蟾酥、蓖麻子、雄黃、白礬,研置頂上,或偷油婆搗涂。內(nèi)服三花湯:菊花、銀花、紫花地丁。
疥瘡:大楓子五錢,油核桃三錢,樟腦二錢,水銀一錢,研末,和生豬油搗,綢帕包,烤熱,搽?;蛐埸S、輕粉、枯礬、花椒、樟腦、水銀各一錢,大楓子五十個,生豬油,同上搗用。
膝瘡:白果葉、麻柳葉、生荷葉、白礬,隨用一二味,煎水晾冷洗。外三白散:鉛粉一兩,輕粉五錢,石膏煅,三錢,研末,韮汁或冷水調(diào)搽。
跌打,桃紅四物加山楂、大黃、童便、甜酒。傷筋加月季花;傷骨加骨碎炒補。外棡(音ā,俗名青棡,通名橡樹。)炭燒紅,石臼搗細,加黃糖,搗如醬敷,兼治刀傷。
刀傷,鐵扇散:黑松香、黃松香,二味火熔化入水內(nèi)取起晾干,萬年灰、枯礬各一兩,生龍骨、焙象皮各五錢,研撒?;蛴裾嫔ⅲ荷赘阶?、天麻、南星,羌活,羌汁炒,防風、白芷各一兩,研撒,并用酒沖服三錢。
湯火:陳石灰、大黃,隨用一味,雞蛋清調(diào)敷?;驑伳靖ぜ宀?,灌爛更效?;虼簏S、黃芩、黃連、黃柏、石灰研末,麻油調(diào)搽,切忌冷水。
誤食螞蝗,無論人畜,生蜂蜜,多服數(shù)次,自化為水。昔秦姓辟兵,渴極,掬田水飲,誤食螞蝗,得奇疾,嗜食茶葉、生姜,余用此法,吐蟲二條,立愈。
送盜法,每年除夕,于宅四隅,各用燭一對,飯一盞,肉一片,誠念咒云:禁無禁無,今值歲除,送爾遠去,莫到吾廬。念畢將飯碗覆蓋地下,次年初五后取回,一年無盜。
救火法,左手持三山訣,捏雞蛋一個,右手持劍訣,向蛋上書敷施發(fā)潤天尊圣號七遍,口亦默念七遍,即投火中,自滅,如不滅,連用七個,自滅。
治鼠法,椿樹葉、冬青葉、絲瓜梗葉、砒霜、狼毒,四季燒熏,鼠自無。
治蚊法,端午日以燈草對日念咒曰「天上金雞,吃蚊蟲骨髓膚」七遍,以草點燈,其蚊自遠。
治虱子,百部、水銀各一錢,大棗三個,搗為丸,布包帶身上,自無虱。
治跳蚤,天茄葉鋪席下,蚤自死?;蛱胰~、香樟葉、燒煙熏,又研末和灰面灑貓毛內(nèi),其蚤盡落。
治臭蟲,樟腦、信石、魚骨、研灑席上?;蚓o閉門窗,用羊骨、秦椒各半斤,同鋸末燒熏?;蛏n朮、白芷、雄黃、番木鱉各二兩,研末糊丸指大,微火燒熏,其蟲自死。
咒癢法,咒云:一咒天羊,二咒地羊,三咒淫羊,四咒羚羊,五咒商羊,羊母死不死,羊公絕不絕,羊子羊?qū)O盡要消絕,若還不絕,弟子關(guān)起五百蠻雷打絕。此法先用五指捏癢咒三遍,三次癢即散。
補遺各方
罕見之方附于病下,常見之方,著明首卷,其有遺漏,于茲備載
大補元煎 人參、熟地、當歸、山藥、杜仲、枸杞、棗皮、炙草。
四六味回陽飲 人參、附子、炮姜、炙草,加熟地、當歸,名六味回陽飲。
黃耆六君湯 六君加黃耆、山藥。
人參養(yǎng)榮湯 十全去芎加陳皮、遠志、五味。
五味異功散 四君子湯加陳皮。
八仙長壽丸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生脈散 麥冬、人參、五味。
歸脾湯 人參、黃耆、焦朮、當歸、茯神、棗仁、遠志、廣香、炙草。桂圓、姜、棗。
舉元煎 黃耆、人參、焦朮、升麻、炙草。
六安煎 陳皮、半夏、茯苓、杏仁、白芥、甘草、生姜。
溫膽湯 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竹茹。
五皮飲 苓皮、腹皮、陳皮、加皮、姜皮,一方有桑皮,無加皮。
排氣飲 香附、霍香、木香、陳皮、烏藥、枳殼、厚樸、澤瀉。
六一散 滑石、甘草。
導赤散 生地、麥冬、赤苓、木通、前仁、甘草稍、燈心、竹心。
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涼膈散 黃芩、炒梔、連翹、芒硝、大黃、薄荷、桔梗、甘草,竹心。
參蘇飲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陳皮、半夏、茯苓、桔梗、枳殼、木香、甘草、姜、棗。
人參敗毒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薄荷、甘草、生姜。
黃連解毒湯 黃苓、黃連、炒梔、黃柏。
犀角地黃湯 生地、犀角、白芍、丹皮、一加芩連,一加麥冬。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樸、枳實。
小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樸。
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桃仁承氣湯 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一去桂草加歸、芍、丹皮。
三一承氣湯 大承氣湯加甘草。
醫(yī)家備用
所有一切靈應奇方,統(tǒng)治各癥司命之士,囊中不可一日無也。
寸金丹 治傷風、傷寒、中風、中寒、中暑、傷食、感冒、咳嗽、胃痛、腹痛、霍亂、吐瀉癟疾、痢疾、急慢驚風等證,無不效驗,孕婦忌服。
蒼朮、厚樸、陳皮、茯苓、半夏、砂仁、香附酒炒、川芎、烏藥、藿香、防風、羌活、白芷、前胡、紫蘇、薄荷各三兩,白蔻、草果各一兩,枳殼、木香、甘草各兩半,神曲二十三兩,同碾為末,姜汁拌糊為丸,每個重一錢二分,朱砂為丸,大人二丸,小兒半丸或一丸,生姜湯下。
普濟丹 治中寒、中暑、感冒、胃痛、腹痛、牙痛、痧脹、瘧疾、急驚、疸瘕、疔毒、跌打氣閉、不服水土等證,慢驚,孕婦忌服。
茅術(shù)三錢、天麻、麻黃、明雄水飛各三錢六分,大黃六錢,丁香六分、麝香三分、蟾酥火酒化九分、甘草二錢四分。
共研細末,端午午時糯米粥和丸,萊菔子大,朱砂三錢六分,水飛為衣,磁器收,勿泄氣每下三五七丸。
杜靈丹 治傷風、傷寒、傷暑、傷食、感冒,痧脹、吐瀉、中惡、中毒、胃痛、腹痛、積聚飽脹,哮喘痰嗽、急驚、五疳、五絕、暴病、俱茶下,惟瘟疫及六畜染疫,點大眼角,勿用水,孕婦忌服。
明雄、朱砂各五錢,火硝滴凈四錢,硼石煅、礞砂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五分、佛金一百張。
共研極細末,磁瓶收,勿泄氣,一用燒酒或水為丸,梧子大,每茶下三五丸。
紫金錠 治傷寒、瘟疫、瘧疾、痢疾、中風、中氣、霍亂、喉痹、瘡毒、諸毒、驚風、癆瘵、跌打、自縊、溺水、湯火、瘋?cè)?、咬傷,及疑似難明諸證,磨服此丹,神效難述。
山慈菇去毛,川蚊蛤各二兩,紅芽大戟一兩半、千金子去油一兩、麝香三錢,一加雄黃朱砂各三錢,共研極細末,端午午時糯米粥和,入石臼搗千下作錠,每個重一錢,虔心修制,勿令女人雞犬見。
遇仙丹 治心腹諸氣痛及氣喘、氣噎血積、宿食、曲酒過度,生姜芾蒂湯下,膀胱、腎氣、協(xié)下三處氣痛,小茴酒煎下。
藿香、胡椒各二錢半、全蝎七枚、巴豆去油十粒,即神保丸。
共研細末,水丸麻子大,朱砂水飛三錢為衣每服三七丸。
通關(guān)散 治中風、中痰、中氣、及諸證閉結(jié)、猝倒、昏憒不省人事。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錢,細辛、牙皂各五分,研末吹鼻取嚏。
百順丸 治熱結(jié)便閉、酒病不通等證生大黃十兩,牙皂一兩,研末,蜜丸梧子大,每開水下二三錢。
備急丸 治寒結(jié)腸胃,大便閉,心腹?jié)M痛及中食、中惡、卒死等主證。
大黃三兩,巴豆一兩,干姜二兩,研末,蜜丸如豆大,或酒或水下三四丸。
控涎丹 治痰涎結(jié)胸,胸背腰項、手足筋骨痹,及傷酒等證。
甘遂、大戟忌火、煮去骨,白芥炒、等分,研末,糊丸梧子大,姜湯下數(shù)丸,忌甘草。
蠟礬丸 治諸般瘡毒,不拘生在何宮,初起即消、已成即潰。
黃蠟一兩,白礬六錢,將蠟熬化,稍冷入礬末為丸,豆大。瘡在上,服一兩;在下,服七錢。小兒減半,酒和開水下,忌蔥三日。
綠云膏 治一切瘡毒,紫黑、紅腫、痛癢非常、潰爛日久不愈。
黃蠟、白蠟、銅青研細各五錢,童女發(fā)洗凈一兩,豬雞冠油一斤。先將豬油熬去渣,入頭發(fā)煎枯取起,下二蠟,微火溶化,離火,乘溫下銅青,攪勻,貯磁器,埋土中,出火毒。凡遇潰爛諸瘡,先用陳艾、花椒煎洗,油紙攤貼,提膿去腐,生肌極效。
紫云膏 治諸般瘡瘍及犬傷、刀傷、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神效。
當歸、赤芍、羌活、獨活、白芨、白蘞、商陸、馬前子、蓖麻仁、生大黃各一兩,男子發(fā)一圈,麻油二斤。先將麻油浸藥三日,依法熬膏,每油一斤,以炒黃丹八兩收之,皮紙攤貼。
回生丹 治跌打、刀傷、縊死、驚死、溺水死,無不神效。
活土鱉去足、瓦培五錢,自然銅火煅、醋淬九次三錢,真乳香燈心同炒去燈心,瓜兒血竭飛凈,巴豆去油、朱砂飛凈,各二錢,麝香三分,研末酒下。大人分半,小兒七厘,大能起死回生。
七厘散 治跌打刀傷、骨斷筋折,割斷咽喉,及無名腫毒諸證。
瓜兒血竭一兩,乳香、沒藥、朱砂、紅花各一錢半,兒茶二錢四分,冰片、麝香各分半。共研細末,燒酒沖服七厘。外患處有血干撒,無血燒酒調(diào)敷,定痛止血神效,妊婦忌服。
八厘散 治跌打損傷,接骨散瘀。
瓜兒血竭、乳香、沒藥、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各三錢,半兩錢煅,馬前子油煎去毛,蘇木、紅花各一錢、丁香五分、麝香一分、研末,黃酒調(diào)服八厘,一加童便。
制艾絨法 陳皮去筋梗,烈日曬脆,放篩上揉絨去凈渣,合麝香、川烏草、牙皂、細辛、火硝、明雄、研極細,常帶身邊得熱氣為妙。
附諸骨卡喉法 面東持水一碗,右手劍訣,書符于碗內(nèi),口中念咒,隨書隨念,七遍畢,用劍訣在碗中點三點,令患者將水一氣吞下,其效如神。
符式
龍、兒、奉、化、神、符、勅、令
咒云:吞骨散,化骨丹、化龍下海入深灘,即吞即化,無論銅鐵比化開,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煉水法,每日晨起,凈心沐手焚香,向東持水如前法,七次畢,自將碗
內(nèi)之水,一氣吞完。如此四十九日,不可間斷,以后用之如神。
做皮蛋方 鴨蛋一百個,用杠炭灰一百兩,石灰三十兩,青鹽三十兩,柏枝葉、大香各二兩,花椒、陳茶葉各一兩,后四味煎水,調(diào)包蛋上,壇盛三月,光亮極美可售。
又方:鴨蛋百個,鹵水二湯碗,炭灰三升,石灰升半,食鹽二茶杯,調(diào)米湯,用火鉗夾蛋,杵糊蛋上,即放草灰內(nèi),俟干,收入壇中,過五十日可食。
醫(yī)學集成卷四
雙流清臣劉仕廉纂輯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萬里劉仕鵬校閱 門人望之張文儼校錄 門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劉永鐘校字
病論六則
清臣曰:予生多疾,始入醫(yī)門,凡與人診脈看病,必先論病,然后立方,注明何證,應用何藥,如何治法,醫(yī)有證據(jù),病家了然,以便更改藥方。即另延醫(yī)士,亦知前法,更有把握,是業(yè)醫(yī)之道,務要虛心領(lǐng)會,以活人為念,切莫固執(zhí)不通,自以為是,誤人一命,終還一命,慎之。
恭論
吳又香老夫子貴恙,六脈浮大中空,面赤唇紅,虛陽外現(xiàn),所吐之血,滿地成團,實因誤服寒涼所致。治法應宜溫中固腎,以鎮(zhèn)陰血,但刻下血離經(jīng)絡,驟熱不宜,驟止不可,必須引血歸經(jīng),毫不妄行,后用理脾健胃,其患自愈,未知是否,敬呈
薌翁明府大人斧正
引血歸經(jīng)方
酒白芍六錢,炙甘草二錢,川郁金三錢,花蕊石二錢,降真香二錢,側(cè)柏為引。
此方系甲己化土之法,用白芍為甲木,以斂肝血,甘草為己土,以培脾胃,川郁金能開十二經(jīng)絡,花蕊石行血中之氣,降真香行氣中之血,引用側(cè)柏和血生血,不止血而血自止,是行血即所以止血。服到血歸經(jīng)絡,再服理脾健胃之品,此千古不易之法也。
理脾健胃方
蜜黃耆八錢,焦于木三錢,炮姜灰一錢、西砂仁二錢、法半夏二錢,破故紙三錢、制附片三錢,益智仁二錢,花蕊石二錢,降真香二錢,側(cè)柏葉引。
此方用耆術(shù)以大固中州,用姜灰砂半,醒脾崇土,故紙收攝腎氣,附片溫暖下元,智仁納氣歸腎,仍用花蕊降香,兼行滯氣,服到咽干唇燥,去花蕊重加熟地白芍,或天冬、五味,再服大補元煎或左右歸丸,大劑為丸,告厥成功,益壽延年。
雙流劉清臣敬擬
予論
子和彭狀元貴疾,六脈洪大鼓指,口臭氣粗,里熟太重,以致赤白下利,日夜數(shù)十度,非大劑與之,難以捷效,法宜寬腸去滯,行臭逐瘀,慎服溫熱收澀之品,謹擬一方列后。
行滯逐瘀方
當歸二兩、白芍一兩六錢、檳榔三錢、厚樸三錢、萊菔二錢,廣香二錢、引用苦薤子五個。
引方重用當歸為君,使大腸有傳道之機,護守脂膏,重用白芍為臣,斂肝養(yǎng)血,使木不克土,不成禁口,用檳榔厚樸為佐,推蕩胸膈,用萊菔、廣香寬腸去滯,薤子行臭逐瘀。如肛門似烙,加黃連;里急后重,加大黃。一劑輕,再劑愈矣。
恭論
渭春中丞大人貴恙,肝脾二經(jīng)脈勢滯澀,外見目黃溺赤,汗出染衣,此陽疸證也,治法應宜燥濕利水,兼退膽熱,三劑可愈。敬呈大人閣下斧正。
燥濕退疸方
茅蒼朮三錢,焦白朮三錢,粉豬苓二錢,白茯苓二錢,川澤瀉二錢,西茵陳二錢,引用三角風一把,酒炒、入藥同煎。
此方用蒼朮白朮以燥濕,用茯苓豬苓澤瀉以利水,茯苓去氣分之水,豬苓去血分之水,澤瀉去腎中凡水,茵陳退膽經(jīng)余熱,三角風用酒炒為引,能驅(qū)五種黃疸,三劑可愈。俟黃色盡退,始服補脾固腎之品,再以精氣神平補之方善后,則長生不老矣。
予論
張少君貴恙,系陰寒凝滯,腮肋俱腫,唇白面青,經(jīng)紋沉細,險危之候似為清涼所誤,迄今月余,實屬陰氣凝結(jié)。治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姜桂不能化其凝結(jié),余用理脾健胃之品輔正脫邪,謹擬二方于左。
清腫破結(jié)方
焦白朮三錢,西砂仁二錢,上安桂一錢,炮干姜一錢,麻黃絨一錢,霍香引。
外敷腮腫方
硫磺二兩,荍面一兩、麥面一兩,用熱水調(diào)敷腫處,后三日信到云,腫消病愈,再求培補方,可知用藥對癥,奏效甚捷。
愚本庸醫(yī),妄論貴疾
封翁吳老大人,系先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后天脾土,以致飲食減少,痿軟無力,舌黑如墨,真陽盡為陰氣蒙蔽,治法應宜大固中州,宣暢胸膈,峻補腎陽,溫暖下元,納氣歸腎,驅(qū)陰救陽,則長生不老,壽溢期頤矣。敬擬一方,恭呈廉翁方伯大人哂政是幸。
延壽方
蜜北耆八錢、于潛術(shù)四錢,高麗參四錢、白蔻仁一錢、法半夏二錢、鮮枸杞三錢、杭巴戟三錢,制附片三錢,嫩鹿茸三錢,益智仁二錢、煨姜,紅棗引。
此方用參、耆、朮,以大固中州;白蔻、半夏,宣暢胸膈;枸杞、巴戟,峻補腎陽;附片、益智、鹿茸,溫暖下元,納氣歸腎。服到口干舌紅,始加熟地一兩、當歸八錢、官燕六錢、蒙桂三錢,改湯為丸,隨意多服,則精神強固。
清臣弟謂公庭周老夫子貴體未安,因是非場中,諸醫(yī)不至,弟屬親誼,勢所難辭,細察病情,實由受傷感冒,舌白面青,大燒不止,審其六脈,浮沉俱緊,明系外受風寒,內(nèi)聚瘀血。治法驅(qū)風散寒,追逐瘀血,未知當否,單呈各臺斧正是荷。
散寒追逐方
羌活頭二錢、西防風二錢、竹柴胡三錢、桂枝尖二錢、當歸尾二錢、赤芍藥二錢、桃仁泥二錢、鮮紅花二錢、生姜、甜酒引。
此方前四味驅(qū)風散寒,后四味追逐瘀血,如不出汗,下血無多,再加麻黃一錢、大黃二錢。
恭論
貫槎吳大老爺,貴體縱云微和,尚屬無礙。年近古稀,脈出虎口,壽考之征,況先后兩天俱足,陽臟陽脈,君曰怔忡,余曰非也。惕惕然有所動者為怔,筑筑然有所動者為忡,有物所觸者為驚,無物所觸者為悸。然怔忡、驚悸名雖不同,治法無異,不必服蠻煎、正心丹、茯苓補心湯等方施治。予從脈息有余調(diào)理,怔忡驚悸自除,日夜均安,百病俱失,再能怡養(yǎng)性天,則福壽延長矣。
脈息有余方
生熟地各八錢,明天冬四錢、寸麥冬四錢、全當歸三錢、赤芍藥二錢、杭菊花二錢、白云苓二錢、熟大黃一錢、元明粉一錢、竹心車前引。
此方全用滋水養(yǎng)肝、消風解熱、平金潤燥、推蕩郁熱。以大便行一二次后,早服天王補心丹,夜服歸脾湯,其患立愈。隨作怡養(yǎng)曲授彭山縣吳貫槎,清廉吏也,籍隸湘南,秋闈見躓,由諸生從戎,克復數(shù)城,選舉武陽,雖年愈花甲,運甓(音ì,磚,古代又稱「瓴甓」。)尤勤。公退之睱,抱恙怔忡,延予就治。予略暗岐黃,稍知玄妙,診得六脈健旺,兩天俱足,服藥百劑不如靜鎮(zhèn)一時。古詩云,靜者心多妙,又萬物靜觀皆自得,按之實養(yǎng)心術(shù)也。因不揣固陋,作怡養(yǎng)一曲為獻。
少年人到暮年老,暮年更比少年好。
常學含飴且弄孫,閑看奇花閑聽鳥。
君性喜清廉,我性喜參考。
同性復同心,為君脫詩稿。
養(yǎng)性情,除煩惱。
快樂多,勞若少。
字何必張顛,詩何必賈島,酒何必劉伶,藥何必思邈。
勿求曼倩桃,勿覓安期棗,是非隨處忘,得失隨時了。
形神莫過勞,飲食莫過飽。臥不待更寒,起必待天曉。
桑者閑,勞人草。
涵養(yǎng)深,精神保。
輔養(yǎng)刀圭切莫遲,調(diào)和水火還須早。
怡養(yǎng)性天到百年,此心莫使憧憧擾。
醫(yī)案九條
清臣曰:余生所治,奇情怪疾,難以數(shù)記,總在靈機應變,活法救人,認定陰陽,守定經(jīng)絡,分明虛實,辨清表里,細查情形,講究脈息,再四思維,論病立方,斯無遺誤。迄今年邁,奏效雖多,不復記憶,謹書數(shù)案,以開來學。
曾治雪橋牛大人腳疾,臥床月余,痛處難堪,不能步履。延予調(diào)治,撲榻見禮,診其六脈,搭手洪大無倫,重按至骨乃見。察其面舌,青黯色白,問其痛處不在筋骨,盡在肉中空處,毫無定所,予知其為陽痿癥也。究其前方,皆三氣飲,獨活寄生之類。余以十全大補去芎、苓,加附片、巴戟、枸杞、鹿茸、益智,大劑與之,一劑而安,再劑則行動如常。復以此方為丸,多服精神強固。今七十又六,尚能主講錦江書院。
曾治楊慶伯老太夫人患夾食傷寒,延予診治,六脈沉澀,舌胎滿口,面青唇白,印堂下青筋高鼓,飲食無味,險危已極,實由補劑太早所致也。余曰,論壽高困倦,應宜峻補,但此時此際欲扶正氣則邪氣難除。欲驅(qū)邪氣,而正氣將脫,醫(yī)家束手。于無可如何之中,設一權(quán)變之法,遵金鑒補瀉兼施,輔正黜邪未知是否,敬呈。
臬司大人斧正。大人曰,聽君為之。余以枳朮丸加厚樸、大黃、牙皂服之,舌胎盡退,日食雙弓米兩次,下榻賞給奴婢,已安泰十日矣。適駱制軍送大參一支,自用缸熬,病者喜服,從三更服至天明,氣喘汗出,大汗亡陰,不可救藥,可知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
同治六年,三日見兩病之誤,一中河場,李廷鼎,患陰癥傷寒,人以瘟疫治之,待余往視,嗜臥不語,舌黑脈微。諸醫(yī)畢集,問余曰,系屬何癥?以陰癥寒答之。當用何藥?以附子干姜應之。又問先生驗舌與周身否?余應之曰,備細看明,六脈尋筋不見,四肢逆冷,舌黑是真陽埋沒,周身是陰毒外現(xiàn),再服寒涼,不可救藥。隨擬一方,群醫(yī)吐舌。以附片八錢為君,干姜肉桂各三錢為臣,西砂半夏各二錢為佐,故紙、胡巴各三錢為輔,麻黃細辛各六分為使,姜、棗引。服一次舌黑全退,二次陰毒盡消。一劑服完,諸癥皆愈。二劑去麻黃、細辛,加潞(音ù,古水名,即今山西濁漳河。)黨一兩,此陰癥誤認為陽癥也。
彭場余星棲之兄余煥章患瘟疫,人以陽虛酒病治之。待予往觀,群醫(yī)滿座,桂附參耆,一一用遍。予入病室,見氣噴如火,口臭氣粗,面紅舌燥,痞滿堅實俱備,未診脈已知其為熱癥也。及診得脈息七至,急下癥也,主方白虎承氣湯加桃仁、牙皂。立單后,聊書數(shù)語:此瘟疫癥也,下之宜急,若再遲延則不可救。眾醫(yī)一言不答,病家狐疑不定。適有伊家館師焦聘三,出視單目,直告曰前藥愈治愈危,全無一效,今清臣單目注明,不服此藥,一無所救,定服此方。大下而愈,此熱癥誤認為虛癥也,不活于醫(yī)而活于焦氏者矣。
開縣李宗義之侄李章甫,陳薌墀門生也。丁卯科應鄉(xiāng)試,二場后,少陰腹痛,吐瀉并行,不能入場,險危之極,延予調(diào)治。予以理脾滌飲合吳萸附子細辛湯,加肉蔻炮姜而愈。彼此視為莫逆,在蓉垣官廨(音è,舊時官吏辦公的地方。),同陳步香,韓立堂,吟詠唱和,暢懷游覽。云及家規(guī),力勤守約,伊叔雖現(xiàn)任江南總督,持家有法,淡飯布衣,謹守八本堂遺訓。聊摘二語,以見胸襟。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同居三月,不忍分袂,薛濤井,載酒聯(lián)詩餞別。
封翁吳嘯云,錢塘名士,年逾古稀,每有疾患,延予調(diào)治。壽高衰老,不過滋養(yǎng)培補而已。予喜嘯云有孝子賢孫,每次就榻,伊子廉生,侍立其旁,并無坐位,研墨開方,扶持出入,不假跟役。暑日封翁喚取實地紗袍套送先生,應命即取。冬日喚取火狐袍套送先生,并給狼皮京靴,各種字帖,一切奇書,自刻善本,各贈一套,廉生遵命即取,親身饋送,真孝子仁人,予特表而出之,以為世之為子者勸。
吾友寧虛亭,患脫肛,天將奣(音ě,天空晴朗無云,此處指天亮。),遣介來鋪,敲門甚急,予驚問何事,來人曰:虛亭脫肛,請醫(yī)速去。予乘輿往視,診脈后開補中益氣湯一劑。單后戲題七律一首:
敲門何事太忙忙,報到虛亭患脫肛。
似我才稱三折背,如君敢號九回腸。
臀無表里難容物,腹有詩書亦漏糖。
身價從今增十倍,誰人不道是同羊。
彼此鼓掌大笑,不藥而愈,可知喜則氣上,怒則氣下,明矣。
陳薌墀,楚北東湖舉人也,出治雙流,凡有疾患,延予調(diào)治。公退之暇,喜談文字,長于八股,精于詩律,并出封翁省齊老大人,看云山房詩集,及持家裕后楹聯(lián),朗誦之下,令人敬佩敬服。薌翁之出身加民,克遵遺訓,節(jié)用愛人,禮賢下士,親骨肉,體民隱,皆自讀父書時已定也,所以累債不知,細事健忘,公正廉明,淡泊自守。今之蘭桂齊名,子侄顯宦,實由栽培寒士,考取真材之所致也。所取縣案數(shù)人,一一中試,雙邑士民,建有長生祿位祠,以志不忘。予因相處最久,頗知巔末,柳書大概,以為售案首,背遺訓者戒。
制軍駱宮保,精不化氣,六脈散漫,氣喘欲絕,實由忠君報國,殫心戎務,勞心太過之所由致也。治法應宜峻補正氣,收攝腎陽,但平日不服補劑溫熱之品,止服歸芍二冬,杭菊之類,實于此癥不宜,診脈七次,未服予藥,星歸上界。
陳稚香在雙流署中,患小便閉塞,已經(jīng)兩日,醫(yī)過三人,愈治愈危,點不能滴,其脹異常。延予診視,脈沉面青,四肢逆冷,即用開提化逆之法,桔梗、白蔻,砂仁、法夏、肉桂、生姜。薌翁曰,還用得姜桂白蔻大熱之藥否?隨手解云:小便止有二證,一曰蓄熱,一曰癃閉。蓄熱宜四苓散,六一散;癃閉宜開提化逆。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氣化則行,用桔梗開提上氣,生姜散逆,白蔻、砂半使中樞得運,下焦自通。肉桂化氣,一轉(zhuǎn)運而小便自出矣。遂出前方視之,皆六一四苓八正散之類。薌翁曰,據(jù)公所論,前法誤也。煎服一次,正飲酒時家人報曰,少爺小便行矣,四座皆驚,均云先生之方神妙莫測,靈應至此,各抄存之,不知抄寫成文,恰合題位。
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guān)元臍下三寸連。
石門臍下二寸是,氣海乃在寸半間。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神闕傳。
臍上上行各一寸,水分下脘建里參。中脘上脘與巨闕,七穴行至鳩尾邊。
中庭膻下寸六許,膻中位在兩乳間。玉堂紫華璇璣穴,上行俱作寸六看。
天突喉下約三寸,廉泉頜下骨之尖。承漿頤前唇棱下,任脈中行腹穴全。
會陰 在大便前小便之后兩陰之間
曲骨 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處
中極 臍下四寸
關(guān)元 臍下三寸
石門 臍下二寸
氣?! ∧毾麓绨?br />
陰交 臍下一寸
神闕 當臍中央
水分 臍上一寸
下脘 臍上二寸
建里 臍上三寸
中脘 臍上四寸
上脘 臍上五寸
巨闕 臍上六寸
鳩尾 禁灸,臍上七寸
中庭 膻下寸六分
膻中 兩乳中間
玉堂 膻中上一寸六分
紫宮 玉堂上寸六分
華蓋 紫宮上寸六分
璇璣 華蓋上寸六分
天突 喉下三寸
廉泉 頜下結(jié)喉上中央
承漿 頤前下唇棱下陷中
?。ǜ綀D: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督脈分寸經(jīng)穴歌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腧藏。
十六陽關(guān)十四命,三一懸樞脊中詳。
十椎中樞九筋縮,七椎之下乃至陽。
六靈五神三身柱,一椎之下陶道當。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發(fā)五分啞門行。
風府一寸宛中取,腦戶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強間位,五寸五分后頂彰。
百會正在頂中取,耳尖前后發(fā)中央。
前頂囟后一寸半,星后一寸囟會量。
發(fā)際一寸上星地,五分神庭切勿忘。
鼻端準頭素髎值,水溝鼻下人中藏。
兌端唇上端中取,齦交唇內(nèi)齒逢鄉(xiāng)。
長強 在脊骶骨之端
腰腧 在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宛中
陽關(guān) 十六椎下
命門 十四椎下
懸樞 十三椎下
脊中 十一椎下
中樞 十椎下
筋縮 九椎下
至陽 七椎下
靈臺 六椎下
神道 五椎下
身柱 三椎下
陶道 二椎下
大椎 一椎上陷中,一云平肩
啞門 禁灸,頂后入發(fā)際五分
風府 禁灸,入發(fā)際一寸
腦戶 禁灸,枕骨上強間后一寸半,一曰在發(fā)際上兩寸
強間 后頂后一寸半
后頂 百會后一寸半
百會 前頂后一寸半,頂中央可容豆,對兩耳尖上是穴
前頂 囟會后寸半陷中
囟會 上星后一寸
上星 鼻直上入發(fā)際一寸
神庭 直鼻上入發(fā)際五分
素髎 鼻端準頭
水溝 人中陷中
兌端 上唇之中
齦交 唇內(nèi)上齒縫中
?。ǜ綀D:督脈分寸經(jīng)穴歌)
(附圖:督脈分寸經(jīng)穴歌)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jīng),內(nèi)眥一分起睛明。
眉頭陷中攢竹地,眉沖居中夾曲神。
曲差神庭旁寸五,五處循后行五分。
承通絡卻玉枕穴,循后俱是寸半神。
天柱項后發(fā)際內(nèi),大筋外廉中陷存。
由此脊中開二寸,第一大杼二風門。
三椎肺腧厥陰四,心五督六膈七論。
肝九膽十脾十一,胃在十二椎下尋。
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腧在十五椎。
大腸關(guān)元十六七,小腸還居十八椎。
膀胱腧穴尋十九,中膂內(nèi)腧二十推。
白環(huán)腧穴二十一,四髎之穴腰腂窺。
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開二寸二行了。
別上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
三魄四膏五神堂,第六意喜膈關(guān)七。
第九魂門十陽綱,十一意舍二胃倉。
十三肓門四志室,十九椎旁是胞肓。
二十椎旁秩邊穴,背部三行下行循。
承扶臂下股上約,下行六寸是殷門。
從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郄真。
委陽承扶下六寸,從郄內(nèi)斜是殷門。
委中膝腘約紋里,此下二寸尋合陽。
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腨腸之中央。
承山腨肚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
附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外跟陷中央。
仆參亦在踝下陷,中脈踝下五分張。
金門外踝下一寸,京骨外側(cè)大肉當。
束肉本節(jié)后陷中,通谷節(jié)前陷中量。
至陰小指外側(cè)端,去甲如韮須細詳。
睛明 目內(nèi)眥外一分
攢竹 眉頭陷中
眉沖 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是
曲差 神庭旁寸五分
五處 曲差后五分,夾上星旁一寸五分
承光 五處后一寸半
通天 承光后一寸半
絡卻 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 絡卻(原文為「通天」)后一寸半
天柱 禁灸,夾項后大筋外廉發(fā)陷者中
大杼 項后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
風門 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
肺腧 三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厥陰俞 四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心腧 五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督腧 六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膈俞 七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肝俞 九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膽俞 十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脾俞 十一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胃俞 十二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三焦俞 十三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腎俞 十四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氣海俞 十五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大腸俞 十六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關(guān)元俞 十七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小腸俞 十八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膀胱俞 十九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中膂俞 二十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白環(huán)俞 二十一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上髎 腰髁骨下一寸夾脊兩旁第一空陷中
次髎 夾脊兩旁第二空陷中
中髎 第三夾脊空陷中
下髎 夾脊旁第四空陷中,按:《刺腰痛論》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余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腰髎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
會陽 陰尾尻骨兩旁
附分 二椎下旁附項內(nèi)廉去脊中三寸半
魄戶 三椎下旁去脊中三寸半
膏肓 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三寸半
神堂 五椎下旁去脊中三寸半
噫嘻 肩膊內(nèi)廉六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膈關(guān) 七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魂門 九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陽綱 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意舍 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胃倉 十二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肓門 十三椎下脊中去三寸半
志室 十四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胞肓 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半
秩邊 二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承扶 禁灸,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
殷門 禁灸,承扶下六寸腘上兩筋之間
浮郄 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陽 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委中 禁灸,腘中央約文中
合陽 約紋下三寸
承筋 踹腸中央
承山 銳踹腸下分肉間陷中
飛揚 外踝上七寸后陷中
附陽 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后筋骨之間
昆侖 外踝后五分跟肉上陷中
仆參 跟肉下陷中
申脈 禁灸,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
金門 外踝下少后邱墟后申脈前,一曰外踝下一寸
京骨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大骨下赤白肉際陷
束骨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
通谷 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
至陰 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韮?nèi)~
?。ǜ綀D: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大指內(nèi)側(cè)端隱白,節(jié)后陷中求大都。
太白內(nèi)側(cè)核骨下,節(jié)后一寸公孫呼。
商邱內(nèi)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
再上三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機繞。
膝下內(nèi)側(cè)陰陵泉,血海膝髕上內(nèi)廉。
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之下一寸看。
府舍腹結(jié)下三寸,腹結(jié)大橫下寸三。
大橫穴出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看。
上行寸半日月穴,食竇溪下寸六傳。
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xiāng)周榮亦同然。
外斜淵下三寸許,大包五肋季脅端。
隱白 灸禁,足大指內(nèi)側(cè)端,去爪甲角如韮?nèi)~
大都 足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骨縫白肉際陷中
太白 足大指后內(nèi)側(cè)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公孫 足大指內(nèi)側(cè)本節(jié)后一寸內(nèi)踝前陷中
商邱 內(nèi)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此穴居中間
三陰交 內(nèi)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 內(nèi)踝上六寸胻肉下陷中
地機 膝下五寸內(nèi)側(cè)肉下陷中
陰陵泉 禁灸,膝下內(nèi)輔下陷中,與陽陵泉內(nèi)外相對
血?! ∠ンx上二寸半內(nèi)廉白肉際陷中
箕門 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nèi)廉動脈應手
沖門 上去天橫五寸,在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四寸半
府舍 腹結(jié)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
腹結(jié) 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
大橫 腹哀下三寸半平臍,去腹中行四寸五分
腹哀 禁灸,日月下一寸半,去腹中行四寸五分
食竇 天溪下一寸六分,去陷中舉臂取之
天溪 胸鄉(xiāng)下寸六分
胸鄉(xiāng) 周榮一寸六分
周榮 中府下寸六分
大包 淵腋下三寸,出九肋之間
?。ǜ綀D: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附圖:足太陰脾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分寸歌
外眥五分瞳子髎,耳前陷中聽會繞。
上關(guān)上行一寸是,內(nèi)斜曲角頷厭昭。
后行顱中厘下廉,曲鬢耳前發(fā)際看。
入發(fā)寸半率谷穴,天沖耳后斜二探。
浮白下行一寸間。竅陰穴在枕骨下。
完骨耳后入發(fā)際,量得四分需用記。
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fā)四寸耳上系。
陽白眉上一寸許,上行五分是臨泣。
臨后寸半目窗穴,正營承靈及腦空。
后行相去寸半同,風池耳后發(fā)際陷。
肩井肩上陷解中,大骨之前寸半取。
淵腋腋下三寸縫,輒筋復前一寸行。
日月乳下二肋縫,期門之下五分存。
臍上五分旁九五,季肋夾脊是京門。
季下寸八循帶脈,帶下三寸五樞真。
維道章下五三定,章下八三居髎名。
環(huán)跳髀樞宛中陷,風市垂手中指尋。
膝上五寸是中瀆,陽關(guān)陽陵上三寸。
陽陵膝下一寸任,陽交外踝上七寸。
外邱外踝七寸分,此系斜屬三陽絡。
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陽轉(zhuǎn)地。
踝上三寸是懸鐘,邱墟踝下陷中立。
邱下三寸臨泣存,臨下五分地五會,會下一寸夾溪呈。
欲覓竅陰歸何處,小指次指外側(cè)尋。
瞳子髎 目外眥五分
聽會(又名「聽宮」) 耳竅前陷中,上關(guān)下一寸
上關(guān) 耳前骨上,開口有空
頷厭 曲角下,顳顓上廉
懸顱 曲角下,中顳颥中廉
懸厘 曲角下,顳颥下廉
曲鬢 耳上發(fā)際,曲隅陷中
率谷 耳上入發(fā)際寸半陷中
天沖 耳后入發(fā)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
浮白 耳后入發(fā)際一寸
竅陰 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
完骨 耳后入發(fā)際四分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發(fā)際四分
陽白 眉上一寸直瞳人
臨泣 目上直入發(fā)際五分
目窗 臨泣后一寸半
正營 目窗后一寸半
承靈 正營后寸五分
腦空 承靈后寸半
風池 耳后顳顓后,腦空下發(fā)際陷中
肩井 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指下陷中
淵腋 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
輒筋 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肉旁七寸半平直兩乳
日月 期門下五分
京門 臍上五分,旁九寸半,季肋本夾脊,側(cè)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帶脈 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
五樞 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
維道 章門下五寸三分,中極旁八寸五分
居髎 章門下八寸三分
環(huán)跳 髀樞中,側(cè)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而取之
風市 膝上外廉兩筋中,伸手著腿中指盡處是穴
中瀆 髀外膝上五寸
陽關(guān) 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
陽陵泉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座取之
陽交 足外踝上七寸
外邱 外踝上七寸,與陽交相并
光明 外踝上五寸
陽輔 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去邱墟七寸,筋骨分間
懸鐘 外踝上三寸,一名絕骨
邱墟 外踝下,從前陷中肉縫中,去臨泣三寸,又自夾溪量上至此系五寸半
臨泣 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去夾溪寸半
地五會 禁灸,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去夾溪一寸
夾溪 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前歧肉間陷中
竅陰 足小指次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
(附圖: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分寸歌)
?。ǜ綀D:足少陽膽經(jīng)經(jīng)分寸歌)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商陽食指內(nèi)側(cè)邊,二間尋來本節(jié)前。
三間節(jié)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間。
陽溪腕中上側(cè)是,偏歷腕后三寸安。
溫溜腕后去五寸,池下四寸下廉看。
池下三寸上廉中,池下二寸三里逢。
曲池曲肘紋頭盡,肘髎上臑外廉近。
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颙肩端舉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擬。
扶突天突旁三寸,禾髎水濤旁五分。
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腸經(jīng)穴自分明。
商陽 在手食指內(nèi)側(cè),去甲角如韭葉
二間 食指本節(jié)前,內(nèi)側(cè)陷中
三間 食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陷中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陽溪 在手腕中上側(cè),兩筋陷中
偏歷 手腕后三寸
溫溜 手腕后,大人六寸,小人五寸
下廉 曲池下四寸,輔肉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 三里下一寸,曲池下三寸
三里 曲池下二寸
曲池 在肘外輔肉,曲肘橫紋盡處是穴
肘髎 肘外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
五里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
臂臑 在肘上七寸,胭內(nèi)端,肩颙下一寸,兩筋兩肉罅陷中是
肩颙 在膊肉頭,肩上兩肉罅陷中,舉臂有空
巨骨 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天鼎 在喉旁四寸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扶突 在頸當曲頰下一寸,氣舍上寸半,人迎后寸半
禾髎 禁灸,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迎香 禁灸,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ǜ綀D: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胃之經(jīng)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
再下三分為四白,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倉夾吻四分近,頷下三寸是大迎。
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guān)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半真。
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
厘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
關(guān)門太乙滑肉穴,天樞臍旁二寸尋。
樞下一寸外陵是,陵下一寸大巨存。
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明。
氣沖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
髀關(guān)膝上二尺定,伏兔膝上六寸是。
陰市伏兔下三寸,梁邱市下一寸記。
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
再下二寸下廉穴,服上外踝上八寸。
卻是豐隆穴當記,解溪則從豐隆下。
內(nèi)循足脘上陷中,沖陽解下高骨動。
陷谷沖下二寸名,內(nèi)庭次指外歧骨。
厲兌大次指端中。
承泣 禁灸,目下七分上直瞳人
四白 目下一寸,上直瞳人,腮下也
巨髎 夾鼻孔旁八分,上直瞳子
地倉 夾口吻旁四分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
頰車 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
下關(guān)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合口有空,開口則閉
頭維 禁灸,額角入發(fā)際,本神旁寸半,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 禁灸,頸下結(jié)喉旁寸半
水突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止
氣舍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天突邊陷中,貼月尖上有缺處
缺盆 肩上橫月陷中
氣戶 在巨月下,夾腧府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乳中 禁灸,當乳之中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
不容 在第四肋端,幽門旁寸半,去中行二寸,對巨闕
承滿 下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直對上脘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
關(guān)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里
太乙 關(guān)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滑肉 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
天樞 夾臍旁二寸,去盲俞寸半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
大巨 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
水道 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歸來 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
氣沖 歸來下一寸,鼠行奚上一寸,去中二寸,毛際兩旁
髀關(guān) 膝上一尺二寸,伏兔后交文中
伏兔 禁灸,膝上六寸
陰市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
梁邱 膝上二寸,兩筋中
犢鼻 膝臏下,胻肉上,骨解大筋陷中
三里 膝眼下三寸,胻肉外廉,大筋內(nèi)宛中
上廉(又名「上巨虛」) 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陷中
條口 禁灸,三里下五寸
下廉(又名「下巨虛」) 上廉下三寸
豐隆 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
解溪 沖陽后寸半,足腕上系鞋帶處
衡陽 足腑上五寸,高肉間動脈,去陷骨二寸
陷谷 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jié)后陷中,去內(nèi)庭二寸
內(nèi)庭 足大指次指外間歧骨陷中
厲兌 足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葉許
?。ǜ綀D: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附圖: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jié)前外側(cè)。
節(jié)后橫文取后溪(音ī,本義為山溝,山谷),腕骨腕前骨陷側(cè)。
陽谷銳骨下陷中,腕上一寸名養(yǎng)老。
支正外側(cè)上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肩髃后陷中,臑俞肩髎后陷考。
天宗秉風大骨陷,秉風肩上小髃空。
曲垣肩中曲脾陷,外俞上脾一寸逢。
肩中俞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
天容耳下曲頰后,顴髎面頄銳骨當。
聽宮耳中珠子上,凡為小腸手太陽。
少澤 手小指外側(cè)端,去爪甲角一分
前谷 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
后溪 小指外側(cè)末節(jié)后陷中
腕骨 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谷 手外側(cè)腕中,銳肉下陷中
養(yǎng)老 腕后一寸陷中
支正 腕后外廉五寸
小海 肘外大肉外,去肘端五分
肩貞 禁灸,肩曲脾下兩骨解間,肩髃后陷中
臑俞 夾肩髎后大肉,下脾上廉陷中
天宗 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秉風 天髎外肩上小髃后,舉臂有空
曲垣 肩中央曲脾陷中,按之應手痛,平大杼肩脾上廉去脊肩外俞中肩三寸陷中
中俞 肩脾內(nèi)廉,去大椎旁二寸陷中
天窗 耳下后曲頰后
天容 原文無
顴髎 在鳩骨下廉,銳而骨端陷中
聽宮 耳中珠子上,大如赤小豆
?。ǜ綀D: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太陰中府三肋間,上行云門寸六許。
云在璇璣旁六寸,大腸巨骨下二骨。
天府腋三動脈求,夾白肘上五寸主。
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側(cè)七寸擬。
列缺腕上一寸半,經(jīng)渠寸口陷中取。
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jié)后散脈里。
少商大指內(nèi)側(cè)端,鼻衄喉痹刺可已。
中府 云門下一寸六分,去中行華蓋穴六寸,乳上三肋之陷間
云門 在巨肉下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璇璣穴六寸
天府 禁灸,在臂臑內(nèi)腋廉下三寸,以墨涂鼻尖取之,墨點到處是穴
夾白 天府下去肘上五寸
尺澤 在肘中約紋中,屈肘橫紋筋骨罅(罅,音à,裂,開裂。)中
孔最 腕側(cè)七寸陷中
列缺 腕后側(cè)上一寸五分,以手交義當食指末筋肉罅中是
經(jīng)渠 寸口陷中
太淵 手掌后陷中
魚際 手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居方足前側(cè)陷,又云散脈肉際
少商 禁灸,手大指內(nèi)側(cè)端,去甲角如韭葉
端 類經(jīng)經(jīng)脈篇注云:指尖也。
?。ǜ綀D: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穴分寸歌
心包穴起天池間,乳后傍一腋下三。
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恭。
郄門腕后五寸許,間使腕后三寸看。
內(nèi)關(guān)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橫紋間。
勞宮屈拳名中取,中指之末中沖端。
天池 腋下三寸,乳后一寸
天泉 曲腋下二寸,舉肩取之
曲澤 肘內(nèi)廉中大筋內(nèi)側(cè),橫文中屈肘得之
郄門 掌后去腕五寸
間使 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
中沖 中指端,去爪甲如韮?nèi)~
?。ǜ綀D: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厥陰心包絡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心陷中是涌泉,然谷內(nèi)踝一寸前。
太溪(溪,音ī)踝后五分是,大鐘跟后踵中邊。
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傳。
復溜內(nèi)踝后二寸,交信沿上二寸聯(lián)。
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陰之后少陰前。
筑賓內(nèi)踝上腨分,陰谷膝下曲膝間。
橫骨大赫并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
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一寸邊。
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
商曲石關(guān)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纏。
下上俱是一寸取,各開中行寸半前。
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
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涌泉 足心陷中,屈足卷掌宛宛中
然谷 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照海 內(nèi)踝下四分,微前高肉陷中上肩踝肉下有軟骨前后有筋其穴居中
太溪 內(nèi)踝后五分,跟肉上動脈陷中
大鐘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兩筋間
水泉 內(nèi)踝下太溪下一寸是
復溜 內(nèi)踝上二寸筋肉陷中,前傍肉是復溜,后傍肉是交信,二穴相去只隔一條筋
交信 內(nèi)踝上二寸,太陰后,少陰前,筋骨間
筑賓 內(nèi)踝上腨五分
陰谷 膝下內(nèi)輔肉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橫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去中行一寸,陰上橫肉中,宛曲如仰月中央,按肓俞平臍
大赫 肓俞下四寸,去中行一寸
氣穴 肓俞下三寸,去中行一寸
四滿 肓俞下二寸,去中行一寸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一寸
肓俞 直臍旁去臍中一寸
商曲 肓俞上一寸,去中行一寸半
石關(guān) 肓俞上二寸,夾建里,去中行一寸半
陰都 肓俞上三寸,夾中脘,相去一寸半
通谷 肓俞上四寸,夾上脘,相去一寸半
幽門 肓俞上五寸,夾巨闕,相去寸半
步廊 神封下寸六分,夾中庭,相去二寸
神封 靈墟下寸六分,膻中相去二寸
靈墟 神藏下寸六分,夾玉堂,相去三寸
神藏 彧中下寸六分,夾紫宮,相去二寸
彧中 俞府下寸六分,夾華蓋,相去二寸
俞府 氣舍旁,夾璇璣穴,相去中行二寸
?。ǜ綀D: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大敦大指外側(cè)端,行間兩指縫中間。
太沖本節(jié)后二寸,中封內(nèi)踝一寸前。
蠡溝內(nèi)踝上五寸,中都上行二寸攀。
膝關(guān)犢鼻下二寸,曲膝紋頭是曲泉陰包膝上四寸行,氣沖三寸下五里。
陰廉穴在氣沖下,相去二寸牢記取。
急脈毛際二五旁,厥陰大絡睪丸系。
章門臍上二寸量,旁開六寸是穴地。
期門乳旁寸半開,直下寸半無煩擬。
大敦 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韮?nèi)~反三毛中,一云內(nèi)側(cè)為隱白,外側(cè)為大敦
行間 足大指歧骨間
太沖 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
中封 內(nèi)踝肉前一寸筋里宛宛中
蠡溝 內(nèi)踝上五寸
中都 內(nèi)踝上七寸胻肉中
膝關(guān) 犢鼻下二寸旁陷中
曲泉 膝股上內(nèi)側(cè)輔肉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橫紋頭取之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nèi)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直膝內(nèi)側(cè)有槽中
五里 氣沖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
陰廉 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沖二寸動脈陷中,羊矢在陰旁股內(nèi),約文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相似
章門 大橫外直季肋端,在臍上二寸,旁開六寸,寸法以兩乳胸前橫折作八寸,約取之,云肘尖盡處是穴
期門 乳旁一寸半直下一寸半,不容旁寸半上直乳第二筋端
急脈 在陰門毛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按則痛引上下
?。ǜ綀D: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足厥陰肝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
青靈肘上三寸覓,少海肘后五分充。
靈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
陰郄去腕五分的,神門掌后銳骨逢。
少府小指本節(jié)末,小指內(nèi)側(cè)是少沖。
極泉 臂內(nèi)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
青靈 肘上三寸
少?! ≈鈨?nèi)廉節(jié)后陷中去肘端五分,肘內(nèi)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
靈道 掌后寸半
通里 腕側(cè)后一寸陷中
陰郄 掌后脈中去腕五分
神門 掌后銳骨端下陷中
少府 手小指本節(jié)后骨縫陷中
少沖 手小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韮?nèi)~許
?。ǜ綀D: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ǜ綀D: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關(guān)沖名指外側(cè)端,液門小次指陷忝。
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前表陷看。
外關(guān)腕后二寸陷,關(guān)上一寸支溝懸。
外開一寸會宗地,斜上一寸陽絡焉。
肘前五寸稱四瀆,天井外肘骨后連。
肘上一寸骨罅處,井上一寸清冷淵。
消濼臂肘分肉際,臑會肩端三寸前。
肩髎臑上陷中取,天髎井后一寸傳。
天牖耳后一寸立,翳風耳后角尖陷。
瘈脈耳后青脈看,顱息青絡脈之上。
角孫耳上發(fā)下間,耳門耳前缺處陷。
和髎橫動脈耳前,欲竟絲竹空何在。
眉后陷中仔細觀。
關(guān)沖 手名指外側(cè)端,去爪甲角如韮?nèi)~
液門 小指次指間陷中
中渚 名指本節(jié)后陷中,把拳取之
陽池 禁灸,手表腕上陷中,自本節(jié)后肉直對腕中
外關(guān) 腕后二寸兩筋間陷中,與內(nèi)關(guān)相對
支溝 腕后臂外三寸,兩肉間陷中
會宗 腕后三寸
三陽 絡臂上大交脈,支溝二寸
四瀆 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 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輔肉上兩筋,又肉罅中屈肘拱胸清取之。甄權(quán)云:在屈肘后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
冷淵 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 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間
臑會 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
肩髎 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天髎 肩缺盆中上比必骨際陷中,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內(nèi)上是穴,一曰直肩井后一寸
天牗(音「ǒ」)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fā)際中上夾耳后一寸,禁灸
翳風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瘈脈 耳本后青絡脈中
顱息 耳后間青絡脈
角孫 耳廓中間上發(fā)際下,開口有空
耳門 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
和髎 禁灸,耳前銳發(fā)下,橫動脈中
絲竹空 禁灸,眉后陷中
?。ǜ綀D: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附圖:手少陽三焦經(jīng)經(jīng)穴分寸歌)
醫(yī)中百誤歌
醫(yī)中之誤有百端,謾說肘后盡金丹,先將醫(yī)誤從頭數(shù),指點分明見一斑。
醫(yī)家誤,辨癥難,三因分癥似三山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別出千條脈,病有根源仔細看。治病必求其本,須從起根處看明。
醫(yī)家誤,脈不真,浮沉遲數(shù)不分清,卻到分清渾又變,如熱極脈澀細,寒極反鼓指之類。胸中了了指難明。扁鵲云:持脈之道,如臨深淵而望浮云,胸中了了,指下難明。
醫(yī)家誤,失時宜,寒熱溫涼要相時,時中消息團團轉(zhuǎn),惟在沉潛觀化機。
寒暑相推者,時之常;寒暑不齊者,時之變,務在靜觀而自得之,正非五運六氣所能拘也。
醫(yī)家誤,不明經(jīng),十二經(jīng)中好問因,經(jīng)中不辨循環(huán)理,管教陽癥入三陰。六淫之邪善治,三陽則無傳陰之患。
醫(yī)家誤,藥不中,攻補寒溫不對癥,實實虛虛誤匪輕,舉手須知嚴且慎。用藥相反,厥禍最大。
醫(yī)家誤,伐無過,伐無過,謂攻伐無病處也。藥有專司切莫錯,引經(jīng)報使本殊途,投劑差訛事輒覆。藥味雖不相反而舉用非其經(jīng),猶為未合,如芩、連、知柏同一苦寒,姜、桂、椒、萸同一辛熱,用各有當,況其它乎。
醫(yī)家誤,藥不稱,重病藥輕輕反重,輕重不均皆誤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藥雖對癥。而輕重之間與病不相稱,猶難驟效。
醫(yī)家誤,藥過劑,療寒未已熱又至,療熱未已寒更生,觀君舉筆須留意。藥雖與病相稱,而用之過當,則仍不稱矣,可見醫(yī)貴三折肱也。
醫(yī)家誤,失標本,緩急得宜方是穩(wěn),先病為本后為標,纖悉幾微要中肯。病癥錯亂當分標本,相其緩急而施治法。
醫(yī)家誤,舍正路,治病不識求其屬,壯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須誦讀。王太仆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光,無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此謂求其屬也。
醫(yī)家誤,昧陰陽,陰陽極處沒抓拿,亢則害兮承乃制,靈蘭秘旨最神良??簞t害其物,承乃制其極,此五行四時迭相為制之理。
醫(yī)家誤,昧寒熱,顯然寒熱易分別,寒中有熱熱中寒,須得長沙真秘訣。長沙用藥,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寒熱并舉,精妙入神,良法具在,熟讀精思,自然心得。然時移世易,讀仲景書,按仲景法,不必泥仲景方,而變通用藥,尤為得當。
醫(yī)家誤,昧虛實,顯然虛實何難治,虛中有實實中虛,用藥東垣有次第。脾胃論內(nèi)外傷辨,補中枳朮等方,開萬世無窮之利。
醫(yī)家誤,藥姑息,癥屬外邪須克治,痞滿燥實病堅牢,茶果湯丸何所濟。
醫(yī)家誤,藥輕試,攻病不知顧元氣,病若袪時元氣傷,似此何勞君算計。輕劑誤事,峻劑憤事,二者交譏。
醫(yī)家誤,不知幾,脈動癥變只幾希,病在未形先著力,明察秋毫乃得之。病至思治末也,見微知著,彌患于未萌,是為上上。
醫(yī)家誤,鮮定見,見理真時莫改變,恍似乘舟破浪濤,把舵良工卻不眩。病輕藥應易也,定見定守,歷險阻而不移,起人于垂危之際,足征學識。
醫(yī)家誤,強識病,病不識時莫強認,謙躬退讓遜賢能,務俾他人全性命。不知為不知,亦良醫(yī)也。
醫(yī)家誤,在刀針,針有時宜并淺深,膿熟不針則內(nèi)潰,未熟早針則氣泄不成膿,膿淺針深則傷好肉,膿深針淺則毒不出而肉敗。百毒總應先艾灸,隔蒜灸法勝于刀針,外科正宗云:不痛灸至痛,痛灸至不痛。頭面之上用神燈。頭面不宜灸,宜用神燈照法,外科正宗云:內(nèi)服蟾蜍丸一服,外將神燈照三枝,此法不止施于頭面,而頭面為更要。
醫(yī)家誤,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窮,病篤必施真救濟,好生之念合蒼穹。當盡心力施良藥以濟之。
醫(yī)家誤,不克己,見人開口便不喜,豈知芻蕘有一能,何況同人說道理。
醫(yī)家誤未已,病者誤方興,與君還細數(shù),請君為我聽。
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兮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病須早治。
病家誤,不直說,諱疾試醫(yī)工與拙,所傷所作只君知,縱有名家猜不出。大蘇云:我有疾必盡告醫(yī)者,然后診脈,雖中醫(yī)亦可治療,我但求愈疾耳,豈以困醫(yī)為事哉!
病家誤,性躁急,病有回機藥須吃,藥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醫(yī)也不必。既效不可屢更。
病家誤,不相勢,病勢沉沉急變計,若再蹉跎時日深,恐怕回春無妙劑。不效則當速更。
病家誤,在服藥,服藥之中有竅妙,或冷或熱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誤,最善怒,氣逆沖胸仍不悟,豈知肝木克脾元,愿君養(yǎng)性須回護。
病家誤,苦憂思,憂思抑郁欲何之,常將不如己者比,知得雄來且守雌。
病家誤,好多言,多言傷氣最難痊,勸君默口存神坐,好將真氣養(yǎng)真元。
病家誤,染風寒,風寒散去又復還,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盜賊更摧殘。
病家誤,不戒口,口腹傷人處處有,食飲相宜中和氣,鼓腹含哺天地久。
病家誤,不戒慎,閨房袵席不知命,命有顛??扇艉?,愿將好色人為鏡。
病人誤,救絕氣,病人昏眩時,以手閉口而救之也。救氣閉口莫閉鼻,若連鼻子一齊捫,譬如入井復下石。鼻主呼吸,閉緊則呼吸絕,世人多蹈此弊,故切言之。
兩者相誤誤未歇,又恐旁人誤重迭,還須屈指與君陳,好把旁人數(shù)一切。
旁人誤,代驚惶,不知理路亂忙忙,用藥之時偏作主,平時可是學岐黃。
旁人誤,引邪路,妄把師巫當仙佛,有病之家易著魔,到底昏迷永不誤。
更有大誤藥中尋,與君細說好留神。
藥中誤,藥不真,藥材真致力方深,有名無實何能效,徒使醫(yī)家枉用心。都邑大鎮(zhèn)易于覓藥,若荒僻處須加細辨。
藥中誤,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劑,巿中之藥未蒸炒,勸君審度才堪試。洗炙蒸煮去心皮殼油尖一一皆不可少。
藥中誤,丑人參,或用粗枝枯小參,蒸過取湯兼灌錫,方中用下卻無功。參以原枝干結(jié)為美,蒸過取湯則參無寶色,錫條可當人參否? 藥中誤,秤不均,賤藥多分貴藥輕,君臣佐使交相失,僨事由來最惱人。
仍有藥中誤,好向水中尋,勸君煎藥務得人。
煎藥誤,水不潔,油湯入藥必嘔噦,暗入聲嘔噦之時病轉(zhuǎn)增,任是名醫(yī)審不決。
煎藥誤,水頻添,藥爐沸起水加些,氣輕力減何能效,枉怪醫(yī)家主見偏。
此系醫(yī)中百種誤,說與君家記得熟,記得熟時病易瘳(音ō,病愈。),與君共享大春秋。
名堂圖
臟腑明堂圖
?。ǜ綀D:臟腑明堂圖)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上至腦,下至尾骶,腎主之也。
兩乳中間名曰膻中,為氣聚之海,能分布陰陽,不可損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周回相隔如幕,以遮濁氣,使不熏蒸上。
闌門在大小腸之間。
津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溺之所出,精之所施。
搖心旌則欲動,命門三焦之精從此泄矣。
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脈絡盡皆貫通,節(jié)節(jié)相續(xù),無有間斷,今畫其大略使觀者便覽。
心系六節(jié)
腎系七節(jié)
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系,小心系者命門也,由下而上六七節(jié)也,腎系十四節(jié)。
經(jīng)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浹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正人明堂圖
(附圖:正人明堂圖)
手太陰肺經(jīng)絡,起于中府穴,終于少商穴。
手厥陰心包絡,起于天地穴,終于中衛(wèi)穴。
足厥陰肝經(jīng)絡,起于大敦穴,終于期門穴。
手少陰心經(jīng)絡,起于極泉穴,終于少沖穴。
足少陰腎經(jīng)絡,起于涌泉穴,終于俞府穴。
足太陰脾經(jīng)絡,起于隱句穴,終于大包穴。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jīng)也。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脈絡傳至,周流不息,故經(jīng)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足太陰注手少陰太陽,手太陽注足太陽少陰,足少陰注手心、足少陽,手少陽注足少陽厥陰,足厥陰腹還注手太陰。其氣*以平旦為紀,以漓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伏人明堂圖
(附圖:伏人明堂圖)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絡,起少澤穴,終于地宮穴。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絡,起于關(guān)衛(wèi)穴,終耳門穴。
足太陽膀胱經(jīng),起于睛明穴,終于至陰穴。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絡,起商陽穴,終于迎香穴。
足陽明胃經(jīng)絡,起于頭維,終于屬兌穴。
足少陽膽經(jīng)絡,起于瞳子窌,終于竅陰穴。
凡人脈,循十二經(jīng),環(huán)八奇據(jù)經(jīng),合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合行八百十丈。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二刻則周身一度也。
側(cè)人明堂圖
?。ǜ綀D:側(cè)人明堂圖)
經(jīng)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衛(wèi),脾之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心之原出于太兌骨即神門也,膽之原出于坵墟,胃之原出于衛(wèi)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脘骨。見十二經(jīng)之原,又不可不知也。
嘉慶二十四年恩賜太醫(yī)院六品御醫(yī)錢松鏡湖氏重鐫 道光二十八年雙流縣劉仕廉清臣氏繪書 同治十二年蓉城李仲元子干氏校刻
程鍾齡醫(yī)門八法
論病之原,以內(nèi)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tǒng)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于一。此予數(shù)十年來,心領(lǐng)神會,歷試而不謬者,盡見于八篇中矣。學者誠熟讀而精思之,于以救濟蒼生,亦未必無小補云。
論汗法
汗者,散也。
經(jīng)云:血在皮毛者,汗而發(fā)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jīng),不辨其藥,知發(fā)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于人也,頭痛發(fā)熱而惡寒,鼻塞聲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閉塞,榮衛(wèi)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jīng)絡者有之,此當汗不汗之過也。
亦有頭痛發(fā)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nèi)傷元氣不足之癥。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nèi)熱晡熱,脈細數(shù)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脯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厥痰逆,濕淫腳氣,內(nèi)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癥,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癥百出矣。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癥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
經(jīng)云:動氣在右,不可發(fā)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fā)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fā)汗,汗則氣上沖,心中怔悸。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jié)痛,食入則吐。又脈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譫語。又少陰癥,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fā)汗,汗則厥逆倦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陰也。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譫妄。又壞病虛人,及女人經(jīng)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癥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是即于理中湯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有葛根黃連黃岑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又太陽癥脈沉細,少陰癥反發(fā)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者,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偠灾惨磺嘘柼撜?,皆宜補中發(fā)汗;(凡)一切陰虛者,皆宜養(yǎng)陰發(fā)汗;挾熱者,皆宜清涼發(fā)汗;挾寒者,皆宜溫經(jīng)發(fā)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fā)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酥散。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藥,只需對癥,不必過重。予嘗治傷寒初起,專用香酥散,加防風、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shù)十年來,不上兩余??梢姷赝敛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嘗盡泥其方,隨時隨癥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急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癥在太陽,而發(fā)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jīng),而專治一經(jīng),已遺一經(jīng);病在三經(jīng),而偏治一經(jīng),既遺二經(jīng)矣。假如病在一經(jīng),而兼治二經(jīng),或兼治三經(jīng),則邪過經(jīng)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于九味羌活,乃兩感熱癥,三陽三陰并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jīng)設也。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癥,自里達表,其癥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若于暑癥,而妄行發(fā)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香茹飲,以治暑,俾(音ǐ,使,把的意思。)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發(fā)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非五味、酸棗之謂,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wèi),汗自出者,以桂枝湯和榮衛(wèi),祛風邪而汗自止。若熱邪傳里令人汗出者,乃熱氣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若邪已結(jié)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熱氣退而汗自收矣,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并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fā)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并稱,又與熱癥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它少陽癥,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水氣癥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至于虛人自汗盜汗等癥,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尋繹各盡其妙,而后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jīng),必得其藥,知發(fā)而必知斂者,此也。
嗟嗟,百病起于風寒,風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
吁,汗豈易言哉!
論和法
傷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是已。然有當和不和誤人者;有不當和而和誤人者;有當和而和,不知寒熱之多寡、稟質(zhì)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并,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夫病當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之際,應用柴胡湯和解之。而或以桂枝、麻黃發(fā)表誤矣,或以大黃、芒硝攻里,則亦誤矣。又或因其胸滿脅痛而吐之,則尤誤矣。蓋病在少陽,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當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溫藥,均為無益,而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陽膽為清凈之府,無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為切當,何其所見明確,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謂當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當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輕則為瘧,重則傳入心胞,漸變神昏不語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譫語,諸癥叢集,而醫(yī)者僅以柴胡治之,則病不解。至于內(nèi)傷勞倦,內(nèi)傷飲食,氣虛血虛,癰腫瘀血諸癥,皆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均非柴胡湯所能去者。
若不辨明癥候,切實用藥,而借此平穩(wěn)之法,巧為藏拙,誤人匪淺,所謂不當和而和者此也。
然亦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者,何也?夫傷寒之邪,在表為寒,在里為熱,在半表半里,則為寒熱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則寒多,偏于里者則熱多,而用藥須與之相稱,庶陰陽和平,而邪氣頓解。否則寒多而益其寒,熱多而助其熱,藥既不平,病益增劇,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熱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稟質(zhì)之虛實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賊甫入門,豈敢遽(音ù,立刻,馬上。)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窺其堂奧(音à,泛指室內(nèi)深處。)空虛,乃乘隙而進。是以小柴胡用人參者,所以補正氣,使正氣旺,則邪無所容,自然得汗而解。蓋由是門入,復由是門出也。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賊無出路,由此而傳入少陽,熱氣漸盛,此不關(guān)本氣之虛,故有不用人參,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虛實,法在變通,不可誤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臟腑之燥濕者,何也?如病在少陽,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傷,清潤之藥,不宜太過,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漸結(jié),是邪氣將入于陰,津液漸少,則辛燥之藥可除,而花粉瓜蔞,有必用矣。所謂臟腑有燥濕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陽,而太陽陽明未罷,是少陽兼表邪也,小柴胡湯加表藥,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陽,而兼里熱,則便閉譫語燥渴之癥生,小柴胡湯中加里藥,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有三陽合病,合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蓋三陽同病,必連胃腑,故以辛涼之藥,內(nèi)清本腑,外徹肌膚,令三經(jīng)之邪,一同解散,是又專以清劑為和矣,所謂邪有兼并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知斯意者,則溫熱之治、瘟疫之方、時行痎瘧,皆從此推廣之,不難應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盡其和之法,將有增氣助邪,而益其爭,堅其病者,和云乎哉!
論下法
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癥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蠱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陽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jié)M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shù),不欲食,按之心下鞭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急下之;
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癥,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
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癥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jié)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陰經(jīng)絡之間,尚未結(jié)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jié)之癥,大便反鞭,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病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chǎn)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癥者,若誤下之,變癥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里,已成可下之癥,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下。經(jīng)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nèi)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nèi)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jié)M頭眩,瀉則清榖(音ǔ,落葉喬木,樹皮纖維可造紙。亦稱「構(gòu)」、「楮」。),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槳不入,蜷臥身疼,下利日數(shù)十行;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病人平素胃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屎者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jié)M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癥百出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后攻,先攻后補之法焉,有攻補并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后攻之,或暫攻之而隨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瓜蔞、枳實,攻補并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維持調(diào)護于其中,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
又有雜癥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chǎn)婦人,每多大便閉結(jié)之癥,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
又嘗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虛,雖傳經(jīng)熱邪,不妨借用。寧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氣湯,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diào)胃承氣湯,除去枳樸,恐傷上焦陽氣也。又有太陽傷風癥,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湯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之中兼攻里也。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是和解之中兼攻里也。又結(jié)胸癥,項背強,從胸至腹,鞭滿而痛,手不能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湯;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若寒食結(jié)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
又水結(jié)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凡結(jié)胸陰陽二癥,服藥罔效,活人倶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又《河間三書》云:郁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微細欲絕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救?;蛘咄泄ハ拢職堦幈┙^,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養(yǎng)陰退陽,積熱藉以宣散,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陽癥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溺澀不通之癥,治用五苓散。又太陽傳本,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丸;若蓄血輕微,但少腹急結(jié),未至硬滿者,則用桃仁承氣湯,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尤為穩(wěn)當。蓋溺澀癥大便如常,燥糞癥小便不利,蓄血癥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者,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結(jié)膀胱,病勢最急,抵當湯;稍輕者,抵當丸;結(jié)胸惡癥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大陷胸丸;其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誠以熱淫于內(nèi),用湯液滌除之,為清凈耳,此湯丸之別也。
然又有雜癥中,不別寒熱、積滯、老痰、水蠱、血積、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癥,腹痛便閉拒按者,因于冷食,用見蜆丸;因于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又實熱老痰,滾痰丸;水腫實癥,神佑丸;蠱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癥立方,各有攸宜。此雜癥攻下之良法也。
近世病家不講于法,每視下藥為畏途,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鳩(砒鳩,音īū,砒為「砷」的舊稱,鳩為鳩鴿科的鳥的泛稱。),致令熱癥垂危,袖手旁觀,委之天數(shù),大可悲耳。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即以下法為補,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谷肉果菜,無在而非補養(yǎng)之物。雖其說未合其宜,而于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愿學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領(lǐng),以施救濟之方,將以躋斯民于壽域不難矣。
論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
臟腑經(jīng)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經(jīng)云:堅者削之是已。
然有當消不消誤人者;有不當消而消誤人者;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辨夫積聚之原有氣血、積食、停痰、蓄水、癰膿、蟲蠱、勞瘵、痃癖、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陰諸疾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凡人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和平恬淡,氣血周流,谷神充暢,病安從來。
惟夫一有不慎,則六淫外侵,七情內(nèi)動,飲食停滯,邪日留止,則諸癥生焉。
法當及時消導,俾其速散,氣行則愈耳。倘遷延日久,積氣盤踞堅牢,日漸強大,有欲拔不能之勢,雖有智者,亦難為力。此當消不消之過也。
然亦有不當消而消者,何也?假如氣虛中滿,名之曰鼓。腹皮膨急,中空無物,取其形如鼓之狀,而因以名之。此為敗癥,必須填實,庶乎可消,與蠱癥之為蟲為血、內(nèi)實而有物者大相徑庭。又如脾虛水腫,土衰不能制水者,非補土不可;真陽大虧,火衰不能生土者,非溫暖命門不可。又有脾虛食不消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者,腎虛水泛為痰者,血枯而經(jīng)水斷絕者,皆非消導所可行。而或妄用之,誤人多矣。所謂不當消而消者,此也。
然又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積聚瘕癥(瘕,音ǎ,女腹中結(jié)塊病。)之癥,有初、中、末之三法焉。當其邪氣初客,所積未堅,則先消之而后和之。及其所積日久,氣郁漸深,濕熱相生,塊因漸大,法從中治,當祛濕熱之邪,削之軟之,以底于平。但邪氣久客,正氣必虛,須以補瀉迭相為用,如薛立齋用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予亦嘗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和中丸,皆攻補并行,中治之道也。若夫塊消及半,便從末治,不使攻擊,但補其氣,調(diào)其血,導達其經(jīng)脈,俾榮衛(wèi)流通,而塊自消矣。凡攻病之藥皆損氣血,不可過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當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腎分布五方,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與膻中,皆附麗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淺深,凡用湯丸膏散,必須按其部位,而君臣佐使,駕馭有方,使不得移,則病處當之,不至誅伐無過矣。此醫(yī)門第一義也,而于消法為尤要。不明乎此而行有克削,則病未消而元氣已消,其害可勝言哉。況乎積聚之原,有氣血、食積、停痰、蓄水、癰膿、蟲蠱、癆瘵(音à,病,多指癆病。),與夫痃癖、癰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陰諸疾,各個不同,若不明辨,為害匪輕。
予因略約,而指數(shù)之。夫積者,成于五臟,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于六腑,推之則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氣也;痛有定處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則痛,噯腐吞酸者,食積也;腹有塊,按之而軟者,痰也;先足腫,后及腹者,水也;先腹?jié)M,后及四肢者,脹也;痛引兩肋,咳而吐涎者,停飲也;
咳而胸痛,吐膿腥臭者,肺癰也;當胃而痛,嘔而吐膿者,胃脘癰也;當臍而痛,小便如淋,轉(zhuǎn)側(cè)作水聲者,腸癰也;增寒壯熱,飲食如常,身有痛,偏著一處者,外癰也;病人嗜食甘甜或異味,饑時則痛,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蟲也。蟲有九:濕熱所生而為蛇、為鱉,則血之所成也。胡以知為蛇鱉?腹中如有動物,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嶺南之地以蠱害人,施于飲食,他方之蠱,多因近池飲冷,陰受蛇虺之毒也。病人咳嗽痰紅,抑抑不樂,畏見人,喉癢而咳劇者,癆瘵生蟲也。痃如弓弦,筋病也。癖則隱癖,附骨之病也。癥則有塊可征,積之類也。瘕者或有或無,痞氣之類也。少腹如湯沃,小便澀者,胞痹也。痛引睪丸,疝也。女人經(jīng)水自行,而腹塊漸大如懷子者,腸覃也。經(jīng)水不行而腹塊漸大,并非妊者,石瘕也。有孕無孕,可于脈之滑澀辨之也。至于濕熱下墜,則為陰菌、陰蝕、陰挺下脫、陰莖腫爛之類。而虛火內(nèi)爍庚金,則為痔漏,為懸癰,為臟毒。
種種見癥,不一而足,務在明辨癥候,按法而消之也。醫(yī)者以一消字視為泛常,而不知其變化曲折,較他法為尤難。則奈何不詳稽博考,以盡濟時之仁術(shù)也耶。
論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間,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癰膿,法當吐之。經(jīng)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當吐不吐誤人者;有不當吐而吐以誤人者;有當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誤人者;亦有當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纏喉鎖喉諸癥,皆風痰郁火壅塞其間,不急吐之,則脹閉難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無由轉(zhuǎn)輸,脹滿疼痛者,必須吐之,否則胸鬲滿悶,變癥莫測矣。又有停痰蓄飲阻塞清道,日久生變,或防礙飲食,或頭眩心悸,或吞酸噯腐,手足麻痹,種種不齊,宜用吐法導其痰,諸癥如失。又有胃脘癰,嘔吐膿血者,經(jīng)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盡自愈。凡此皆當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當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陽中風,胸滿而煩,此邪氣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則驚悸也。又少陰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飲食入口則吐,此膈上有寒飲,不可吐也。病在太陽不可吐,吐之則不能食,反生內(nèi)煩。雖曰吐中有散,然邪氣不除已為小逆也。此不當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當吐不可吐者,何也?蓋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虛實。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誤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癥。而其人病勢危篤,或老弱氣衰者,或體質(zhì)素虛、脈息微弱者,婦人新產(chǎn)者,自吐不止者,諸亡血者,有氣動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則為逆候。此因其虛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積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強。
設犯房勞,轉(zhuǎn)生虛癥,反難救藥,更須戒恕。凝神調(diào)息靜養(yǎng),越三旬而出戶,方為合法。如其人性氣剛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將何恃以無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謂當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人脈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積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與桔紅淡鹽湯,痰以二陳湯,用指探喉中而出之。體質(zhì)極虛者,或以桔梗煎湯代之,斯為穩(wěn)當。而予更有法治焉,予嘗治寒痰閉塞,厥逆昏沉者,常用半夏桔紅各八錢,濃煎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頻頻灌之,痰隨藥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少頃,痰開藥下,其人即蘇,如此者甚眾。又嘗治風邪中臟將脫之癥,其人張口痰鳴,聲如曳鋸,溲便自遺者,更難任治,皂角等藥切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劑參、附、姜、夏、濃煎灌之,藥隨痰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久之,藥力下咽,胸膈流通,參附大進,立至數(shù)兩,其人漸醒。一月之間,參藥數(shù)斤,遂至平復,如此者,又眾。又嘗治風痰熱閉之癥,以牛黃丸灌如前法;頸疽內(nèi)攻,藥不得入者,以蘇藿香丸灌如前法;風熱不語者,以解語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惡不醒者,以前項桔半姜汁灌如前法;魔夢不醒者,以連須蔥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縊不醒者,以肉桂三錢煎水灌如前法;喉閉喉風,以鮮杜牛膝搗汁、雄黃丸等灌如前法,俱獲全安,如此者又眾。更有牙關(guān)緊急,閉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開,或痰或食,隨吐而出,其人遂蘇,如此者尤眾。蓋用藥隨藥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為變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數(shù)十行,吐之則利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孕婦轉(zhuǎn)脬(脬,音ā,膀胱。),小便不通,用補中益氣湯,隨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驗,是以吐法通小便也。華佗以醋蒜吐蛇;河間以狗油、雄黃、同瓜蒂以吐蟲而通膈;丹溪又以韮汁去瘀血,以治前癥。由此觀之,癥在危險之際,古人恒以通劑,盡其神化莫測之用。
況于顯然易見者乎則甚矣。吐法之宜講也。
近世醫(yī)者每將此法置之高閣,亦似汗下之外并無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吐自嘔而為順癥者,見者驚,聞者駭。醫(yī)家亦不論虛實,而亟亟止之,反成壞病,害人多矣。
吁,可不畏哉?
論清法
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jīng)云:熱者寒之是已。
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nèi)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癥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于病熱。熱氣熏蒸,或見于口舌唇齒之間,或見于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癥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fā)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wèi),與外感熱癥相隔天壤;又有陰虛勞瘵之癥,日哺潮熱,與夫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煩燥,癥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陰盛格陽,假熱之癥,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中,或數(shù)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如鼓擊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飲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咽即危矣。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
然又有當清而不分內(nèi)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閉火,則散而清之,經(jīng)云:火郁發(fā)之是也。暑熱傷氣,則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潔凈府,除陳莖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火去食自平也。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湯之類,鮮克有濟也。更有陽盛拒陰之癥,清藥不入,到口隨吐,則以生姜汁少許為引,或姜制黃連,反佐以取效,所謂寒因熱用是也,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六欲,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感觸,火從內(nèi)發(fā),丹溪治以越鞠丸,開六郁也;立齋主以逍遙散,調(diào)肝氣也。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諸郁皆解也。然經(jīng)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jié)。逍遙一方以之治氣上氣結(jié)者,固為相宜,而于氣緩、氣消、氣亂、氣下之癥,恐猶未合。蓋氣虛者必補其氣,血虛者必滋其血。氣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光。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歸源,以導龍入海,此內(nèi)傷虛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熱藥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實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則滅,故可以水折。內(nèi)傷之火,虛火也,龍雷之火也。無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則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龍得水而愈奮飛,雷因雨而益震動,陰蒙沉晦之氣,光焰燭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龍雷各歸其宅耳。是以虛火可補而不可瀉也。其有轉(zhuǎn)用參耆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無寒也。其有專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無水也。補則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蓋外感之火以涼為清,內(nèi)傷之火以補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壯實之人,而患實熱之病,清之稍重,尚為無礙。若本體素虛,臟腑本寒,飲食素少,腸胃虛滑,或產(chǎn)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熱癥,亦宜少少用之,寧可不足,不使有余?;蛴酂嵛辞寮匆暂p藥代之,庶幾病去人安。倘清劑過多,則病熱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貴量其人也。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癥者,何也?夫以大熱之癥而清劑太微,則病不除,微熱之癥而清劑太過,則寒癥即至。但不及猶可再清,太過則難醫(yī)藥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猶有法焉,壯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滋其腎。腎水者,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熱不除?而又何必拘于寒涼,以滋罪戾乎?」由是觀之,外感之火尚當滋水以制之,而內(nèi)傷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藥不可久恃,必歸本于滋陰。滋陰之法,又不能開胃扶脾以恢復元氣,則參、苓、耆、朮亦當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補,但元氣無虧者可以不補,元氣有虧者必須補之。俟其飲食漸進,精神爽慧,然后止藥可也,此清之貴量其癥也。
總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內(nèi)傷之火。外感為實,內(nèi)傷為虛,來路不同,治法迥別。
寧曰:熱者寒之,遂足以畢醫(yī)家之能事也乎。
論溫法
溫者,溫其中也。臟受寒侵必須溫劑。經(jīng)云:寒者熱之是已。
然有當溫不溫誤人者,即有不當溫而溫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癥與其時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天地殺厲之氣,莫甚于傷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時即行溫散,則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直中陰經(jīng)者,名曰中寒。其癥惡寒厥逆,口鼻氣冷;或冷汗自出,嘔吐瀉利;或腹中急痛,厥逆無脈,下利清谷,種種寒癥并見,法當溫之。又或寒濕侵淫,四肢拘急,發(fā)為痛脾,亦宜溫散。此當溫而溫者也。
然又有不當溫而溫者,何也?如傷寒熱邪傳里,口燥咽干,便閉譫語,以及斑黃狂亂,衄吐便血諸癥,其不可溫,固無論矣。若乃病熱已深,厥逆漸進,舌則干枯,反不知渴,又或挾熱下利,神昏氣弱,或脈來澀滯,反不應指,色似煙熏。形如槁木,近之無聲,望之似脫,甚至血液衰耗,筋脈拘攣,但唇口齒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為真熱假寒之侯。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更有郁熱內(nèi)蓄,身反惡寒,濕熱脹滿,皮膚反冷,中暑煩心,脈虛自汗,燥氣焚金,痿軟無力者,皆不可溫。又有陰虛脈細數(shù),陽乘陰而吐血者,亦不可溫,溫之則為逆侯。此所謂不當溫而溫者也。
然又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傷寒,則溫而散之。冬令傷風,則溫而解之。寒痰雍閉,則溫而開之。冷食所傷,則溫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鞭,溫藥不愈者,則以熱劑下之。時當暑月,而納涼飲冷,暴受寒侵者,亦當溫之。體虛挾寒者,溫而補之。寒客中焦,理中湯溫之。寒客下焦,四逆湯溫之。又有陰盛格陽于外,溫藥不效者,則以白通湯,加人尿、豬肝汁,反佐以取之。經(jīng)云:熱因寒用是已。復有真虛挾寒,命門火衰者,必須補其真陽。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補其心。此心字,指命門而言。仙經(jīng)所謂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是也。書云:益心之陽,寒亦通行;滋腎之際,熱之尤可是也。然而醫(yī)家有溫熱之溫,有溫存之溫。參、耆、歸、朮,和平之性,溫存之溫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之性溫熱之溫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可近,燥烈之日,非積雪凝寒,開冰解凍,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癥,始用溫藥,里寒頓除,表邪未散,復傳經(jīng)絡,以致始為寒中,而其后轉(zhuǎn)變?yōu)闊嶂姓?,容或有之。籍非斟酌時宜,對癥投劑,是先以溫藥救之,繼以溫藥賊之矣。亦有三陰直中,初無表邪,而溫劑太過,遂令寒退熱生,初終異轍,是不可以不謹。所謂溫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溫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氣虛無火之人,陽氣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則溫劑宜重,且多服亦可無傷。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溫,或曾有陰虛失血之癥,不能用溫者,即中新寒,溫藥不宜太過,病退則止,不必盡劑,斯為克當其人也。若論其癥,寒之重者,微熱不除,寒之輕者,過熱則亢。且溫之與補,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虛而且寒,則兼用之。若寒而不虛,即專以溫藥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積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遂用人參。蓋溫即是補,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溫之,審其果虛,然后以參朮補之,是以屢用屢驗,無有差忒。此溫之貴量其癥也。若論其時,盛夏之月,溫劑宜輕;時值隆冬,溫劑宜重。然亦有時當盛暑,而得虛寒極重之癥,曾用參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舍,釋也。從手,舍聲?!墩f文》)時從癥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湯。然亦有陽明癥,蒸熱自汗,譫語煩燥,口渴喜飲冷者,雖當雨雪飄搖之際,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不宜太過耳。此溫之貴量其時,而清劑可類推已。
邇時醫(yī)者,群尚溫補,痛戒寒涼,且曰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又曰,陽為君子,茍有過,人必知之,誠以知之,而即為補救,尤可言也。不思藥以療病,及轉(zhuǎn)療藥,則病必增劇,而成危險之候。又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殆;承氣入胃,陰盛以敗。安危之機,禍如反掌,每多救援弗及之處。仁者鑒此,顧不痛歟。
吾愿醫(yī)者,精思審處,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藥悉歸于中正,俾偏陰偏陽之藥,無往不底于中和,斯為善治。噫可不勉哉?
論補法
補者,補其虛也。
經(jīng)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余。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精氣奪則虛。又曰:虛者補之。
補之為義大矣哉!
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不深求調(diào)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
何謂當補不補?夫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初時不覺,久則病成。假如陽虛不補,則氣日消;陰虛不補,則血日耗。消且耗焉,則天真榮衛(wèi)之氣漸絕,而虧損成矣。雖欲補之,將何及矣。又有大虛之癥,內(nèi)實不足,外似有余。脈浮大而澀,面赤火炎,身腫頭眩,煩躁不寧,此為出汗暈脫之機。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法當歸脾養(yǎng)榮輩,加斂藥,以收攝元神。俾浮散之氣,退藏與密,庶幾可救。復有陰虛火亢,氣逆上沖,不得眠者,法當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瀉火之藥,反傷真氣。若誤清之,去生遠矣。古人有言,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者,此也。當補不補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補而補者,何也?病有脈實癥實,不能任補者,固無論矣。
即其人本體素虛,而客邪初至,病勢方張,若驟補之,未免閉門留寇。更有大實之癥,積熱在中,脈反細澀,神昏體倦,甚至憎寒振怵,欲著覆衣,酷肖虛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閉溺赤諸癥,與真虛者相隔天淵,倘不明辨精切,誤投補劑,陋矣。古人有言,大實有贏狀。誤補益疾者,此也。此不當補而補之之誤也。
然亦有當補而補之不分氣血,不辨寒熱者,何也?經(jīng)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用四君子湯,凡一切補氣藥,皆從此出也。血,用四物湯,凡一切補血藥,皆從此出也。然而少火者,生氣之原;丹田者,出氣之海。補氣而不補火者,非也。不思少火生氣,而壯火即食氣。譬如傷暑之人,四肢無力,濕熱成痿,不能舉動者,火傷氣也。人知補火,可以益氣,而不知清火,亦可以益氣。補則同,而寒熱不同也。又如血熱之癥,宜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癥,宜溫經(jīng)、養(yǎng)血以和之,立齊治法。血熱而吐者,謂之陽乘陰,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丸、六味湯。血寒而吐者,謂之陰乘陽,如天寒地凍,水凝冰也,治用理中湯,加當歸。醫(yī)家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更有去血過多,成升斗者,無分寒熱,皆當補益。所謂血脫者,益其氣,乃陽生陰長之至理。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以無形生有形,先天造化本如是耳,此氣血寒熱之分也。
然又有補之而不識開合,而不知緩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合必有開。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如補中湯,用參、耆,必用陳皮以開之。六味湯,用地黃,即用澤瀉以導之。古人用藥,補正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自得力,又況虛中挾邪,正當開其一面,戢我人民,攻彼賊寇,或縱或擒,有收有放,庶幾賊退,民安而國本堅固,更須酌其邪正之強弱,而用藥多寡得宜,方為合法。是以古方中有補散并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有消補并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補并行者,瀉心湯、芒硝丸是也;有溫補并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有清補并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予嘗用參附煎膏,日服數(shù)兩,而救陽微將脫之癥。又當用參麥數(shù)兩煎膏,而救津枯之癥。亦有無力服參,而以耆、朮代之者,隨時處治,往往有功。
至于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循序漸進,脈癥相安漸為減藥。谷肉菜果,食養(yǎng)盡之,以底于平康。其有體質(zhì)素虛,別無大寒、大熱之癥,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則用平和之藥,調(diào)理氣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爭勝反有傷也,此開合緩急之意也。
然又有補之而不分五臟者,何也?夫五臟有正補之法,有相生而補之之法。難經(jīng)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wèi);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肺虛者補脾,土生金也;脾虛者補命門,火生土也;心虛者補肝,木生火也;肝虛者補腎,水生木也;腎虛者補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補之也。而予更有根本之說焉。懷胎時形骸未成,先生兩腎,腎者先天之根本也。囡地一聲,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后天之根本也。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陰,火曰真陽。名之曰真,則非氣非血,而為血氣之母,生身生命,賴乎此。
周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隨吾神以為往來者,此也。古人深知此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補火,十補斑龍。水火兼濟,法非不善矣,然而以假補真,必其真者未曾盡喪。庶幾有數(shù),若先天祖,氣蕩然無存,雖靈芝亦難續(xù)命,而況庶草乎?至于后天根本,尤當培養(yǎng),不可忽視。經(jīng)曰: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又云:粥漿入胃,則虛者活。古人診脈,必曰胃氣。制方則曰補中,又曰歸脾健脾者,良有以也。夫飲食入胃,分布五臟,灌溉周身,如兵家之糧餉,如民家之煙火,一有不繼,兵民離散矣。
然而因餓致病者固多,而因傷致病者亦復不少。過嗜肥甘則痰生,過嗜醇釀則飲積,瓜果乳酥濕從內(nèi)受,發(fā)為腫滿泄利。五味偏啖,久而增氣,皆令夭殃,可不慎哉。是知脾腎兩臟皆為根本,不可偏廢。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蛑^補腎不如補脾者,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腎也。須知脾弱而腎不虛者,則補脾為亟;腎弱而脾不虛者,則補腎為先。若脾腎兩虛則并補之。藥既補矣,更加攝養(yǎng)精神,斯為善道。
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我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jié)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