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者涉獵的書籍極其廣博,還要從六藝中考察求實。
《詩》、《書》雖有殘缺,但虞舜、夏禹有文可知。
唐堯?qū)⒁宋?,禪讓給虞舜;虞舜將要退位,禪讓給夏禹。
都是諸侯和州牧共同推薦,這才攝位試用,執(zhí)掌職事數(shù)十年,待功業(yè)卓著,然后傳授政權(quán)。
由此表明天下的權(quán)柄是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根本的統(tǒng)帥,傳授天下是如此的煩難。
而諸子雜記說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以之為恥辱而逃去隱居。
到夏朝的時候,又有卞隨、務(wù)光不接受商湯讓位,這該如何稱頌?zāi)兀刻饭f: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據(jù)說有許由的墳?zāi)埂?br />
孔子論述和排列古代的圣賢仁人,如吳太伯、伯夷一類人頗為詳細(xì)。
我認(rèn)為所聽到的許由、務(wù)光德義最高尚,但儒家經(jīng)文和圣人言辭卻并未提及他們,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怨恨稀少?!薄白非笕实卤愕玫饺实?,又有何怨恨呢?”我悲憫伯夷的志意,目睹軼詩而感到詫異,其傳記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其父想立叔齊為君。
待到父親死后,叔齊讓伯夷為君。
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于是逃走。
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中子為君。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待收養(yǎng)老年人,何不前往投奔那里呢?待到了那里,西伯已經(jīng)死了,周武王載著他的靈碑,尊號為文王,東進(jìn)討伐殷紂。
伯夷、叔齊扣住馬韁諫阻說:“父死不葬,便動起干戈,能叫做孝順嗎?以臣弒君,能叫做仁愛嗎?”武王左右隨從要殺他們。
太公說:“這是守義之人?!蓖旆鏊麄冸x去。
武王平定殷紂亂政之后,天下以周為宗主,而伯夷、叔齊以之為恥,堅守節(jié)義而不食周粟,隱居于首陽山,采摘野薇充饑。
將要餓死,作了一首歌。
那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野薇。
以暴力代替暴力啊,竟不知其非。
神農(nóng)虞夏的盛世倏忽消逝啊,我們何處歸??。∷劳霭?,命運衰微!”于是餓死在首陽山。
由此看來,他們是怨恨呢?還是不怨恨呢?有人說:“天道不偏私,永遠(yuǎn)幫助善人?!毕癫?、叔齊,是可以稱為善人呢?還是不可以稱為善人呢?如此積累仁德保持高潔品行,卻終于餓死!再說孔子的七十高足中,仲尼惟獨稱說顏淵為好學(xué)。
但是顏淵每每貧困纏身,糟糠不能裹腹,而終于短命而亡。
天道報施善人,究竟如何呢?盜跖成天殺害無罪之人,膾炒人肝為食,殘暴兇狠,為所欲為,聚集數(shù)千黨徒橫行天下,竟然壽終正寢,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這是些特別重大而顯著的事例。
至于近世,那些品行不合正道,專門違犯禁忌,卻終身安逸享樂,富裕優(yōu)渥累世不斷,而有的人選擇好地方才動步,看準(zhǔn)時機(jī)才說話,走路不敢抄近道,不為公正不發(fā)憤,反而遭遇禍災(zāi)的,數(shù)也數(shù)不盡。
我對此大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這天道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孔子說“:宗旨不同的人不通謀劃”,也只能各行其是。
所以他又說“:富貴如果可以追求到,即使為人執(zhí)鞭趕車,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以追求,我就還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做?!薄暗搅撕涞募竟?jié),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整個世上渾濁不堪,高潔之士才能顯現(xiàn)。
難道不是因為將德操看得那么重,才將貧富死生看得這么輕嗎?“君子疾恨身死而名無所稱?!辟Z誼說“:貪婪之人為財而死,壯烈之士為名而亡,矜夸之人爭權(quán)而死,平民百姓惜命貪生?!薄吨芤住氛f:“同為光明則互相映照,同為一類則彼此相求,云霧伴從飛龍,疾風(fēng)伴從奔虎,圣人述作而萬物顯露?!辈?、叔齊雖然賢明,得孔子序列而名聲更為顯著;顏淵雖然篤好學(xué)業(yè),追隨孔子而品行更為顯著。
那些巖處穴居的隱士,進(jìn)退趨舍合時,也如同伯夷、叔齊,但美名湮滅而不被稱道。
可悲?。∑庨傁锏钠胀ㄊ咳?,想要砥礪德行,樹立名聲,如果不追隨于德高望重之士,怎能稱名于后世呢?
《詩》、《書》雖有殘缺,但虞舜、夏禹有文可知。
唐堯?qū)⒁宋?,禪讓給虞舜;虞舜將要退位,禪讓給夏禹。
都是諸侯和州牧共同推薦,這才攝位試用,執(zhí)掌職事數(shù)十年,待功業(yè)卓著,然后傳授政權(quán)。
由此表明天下的權(quán)柄是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根本的統(tǒng)帥,傳授天下是如此的煩難。
而諸子雜記說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以之為恥辱而逃去隱居。
到夏朝的時候,又有卞隨、務(wù)光不接受商湯讓位,這該如何稱頌?zāi)兀刻饭f: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據(jù)說有許由的墳?zāi)埂?br />
孔子論述和排列古代的圣賢仁人,如吳太伯、伯夷一類人頗為詳細(xì)。
我認(rèn)為所聽到的許由、務(wù)光德義最高尚,但儒家經(jīng)文和圣人言辭卻并未提及他們,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怨恨稀少?!薄白非笕实卤愕玫饺实?,又有何怨恨呢?”我悲憫伯夷的志意,目睹軼詩而感到詫異,其傳記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其父想立叔齊為君。
待到父親死后,叔齊讓伯夷為君。
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于是逃走。
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中子為君。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待收養(yǎng)老年人,何不前往投奔那里呢?待到了那里,西伯已經(jīng)死了,周武王載著他的靈碑,尊號為文王,東進(jìn)討伐殷紂。
伯夷、叔齊扣住馬韁諫阻說:“父死不葬,便動起干戈,能叫做孝順嗎?以臣弒君,能叫做仁愛嗎?”武王左右隨從要殺他們。
太公說:“這是守義之人?!蓖旆鏊麄冸x去。
武王平定殷紂亂政之后,天下以周為宗主,而伯夷、叔齊以之為恥,堅守節(jié)義而不食周粟,隱居于首陽山,采摘野薇充饑。
將要餓死,作了一首歌。
那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野薇。
以暴力代替暴力啊,竟不知其非。
神農(nóng)虞夏的盛世倏忽消逝啊,我們何處歸??。∷劳霭?,命運衰微!”于是餓死在首陽山。
由此看來,他們是怨恨呢?還是不怨恨呢?有人說:“天道不偏私,永遠(yuǎn)幫助善人?!毕癫?、叔齊,是可以稱為善人呢?還是不可以稱為善人呢?如此積累仁德保持高潔品行,卻終于餓死!再說孔子的七十高足中,仲尼惟獨稱說顏淵為好學(xué)。
但是顏淵每每貧困纏身,糟糠不能裹腹,而終于短命而亡。
天道報施善人,究竟如何呢?盜跖成天殺害無罪之人,膾炒人肝為食,殘暴兇狠,為所欲為,聚集數(shù)千黨徒橫行天下,竟然壽終正寢,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這是些特別重大而顯著的事例。
至于近世,那些品行不合正道,專門違犯禁忌,卻終身安逸享樂,富裕優(yōu)渥累世不斷,而有的人選擇好地方才動步,看準(zhǔn)時機(jī)才說話,走路不敢抄近道,不為公正不發(fā)憤,反而遭遇禍災(zāi)的,數(shù)也數(shù)不盡。
我對此大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這天道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孔子說“:宗旨不同的人不通謀劃”,也只能各行其是。
所以他又說“:富貴如果可以追求到,即使為人執(zhí)鞭趕車,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以追求,我就還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做?!薄暗搅撕涞募竟?jié),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整個世上渾濁不堪,高潔之士才能顯現(xiàn)。
難道不是因為將德操看得那么重,才將貧富死生看得這么輕嗎?“君子疾恨身死而名無所稱?!辟Z誼說“:貪婪之人為財而死,壯烈之士為名而亡,矜夸之人爭權(quán)而死,平民百姓惜命貪生?!薄吨芤住氛f:“同為光明則互相映照,同為一類則彼此相求,云霧伴從飛龍,疾風(fēng)伴從奔虎,圣人述作而萬物顯露?!辈?、叔齊雖然賢明,得孔子序列而名聲更為顯著;顏淵雖然篤好學(xué)業(yè),追隨孔子而品行更為顯著。
那些巖處穴居的隱士,進(jìn)退趨舍合時,也如同伯夷、叔齊,但美名湮滅而不被稱道。
可悲?。∑庨傁锏钠胀ㄊ咳?,想要砥礪德行,樹立名聲,如果不追隨于德高望重之士,怎能稱名于后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