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史公自序

白話史記 作者:漢·史馬遷


  從前顓頊統(tǒng)治天下時,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時,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xù)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

  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時,程琳、休甫就是他們的后裔。

  當(dāng)周宣王時,重黎氏因失去官守成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襄王統(tǒng)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

  后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隨遷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后,族人分散到衛(wèi)、趙、秦國。

  在衛(wèi)國的做了中山國相。

  在趙國的以傳劍術(shù)理論而顯揚于世,蒯聵就是他們的后代。

  在秦國的名叫司馬錯,曾與張儀發(fā)生爭論,秦惠王采納了他的意見,于是司馬錯率軍攻蜀國,攻取后,又讓他做了蜀地郡守。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侍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已更名為夏陽。

  司馬靳與武安君坑殺趙國長平軍,回來后與武安君一起被賜死于杜郵,埋葬在華池。

  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是秦國主管冶鑄鐵器的官員,生活在秦始皇時代。

  蒯聵玄孫司馬邛,曾為武信君部將并帶兵攻占朝歌。

  諸侯爭相為王時,司馬邛在殷地稱王。

  漢王劉邦攻打楚霸王項羽之際,司馬邛歸降漢王,漢以殷地為河內(nèi)郡。

  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無澤擔(dān)任漢朝市長之職。

  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門。

  司馬喜生司馬談,司馬談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師從唐都學(xué)天文,師從楊何學(xué)《易經(jīng)》,師從黃子學(xué)道家理論。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間做官,他憂慮學(xué)子不能通曉各學(xué)派的要義而所學(xué)悖謬,于是論述陰陽、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說:《周易·系辭傳》說:“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體謀慮卻多種多樣;殊途同歸?!标庩柤?、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達到太平治世的學(xué)派。

  只是他們所遵循的學(xué)說不是一個路子,有的顯明有的不顯明罷了。

  我曾私下研究過陰陽之術(shù),發(fā)現(xiàn)它注重吉兇禍福的預(yù)兆,禁忌避諱很多。

  使人受束縛多所畏懼,但陰陽家關(guān)于一年四季運行順序的道理,是不可丟棄的。

  儒家學(xué)說廣博但沒有抓住要領(lǐng),費力大而實效少,故該學(xué)派的主張,難以完全遵從;然其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序列則是不可改變的。

  墨家儉嗇而難以依遵,故該派主張不能全部遵循,但它關(guān)于強本節(jié)用的主張則不可廢棄。

  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卻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張,則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使人受約束而失去真實性;但它辨正名與實的關(guān)系,則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的。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行動合乎無形之“道”,使萬物豐足。

  道家之術(shù)是依據(jù)陰陽家關(guān)于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儒、墨兩家之長,撮取名、法兩家之精要,隨時事而發(fā)展,順應(yīng)事物的變化,樹立良好風(fēng)俗,應(yīng)用于人事無所不宜。

  意旨簡約扼要而容易掌握,事半而功倍。

  儒家則不是這樣。

  他們認為君主是天下表率,君主倡導(dǎo),臣下應(yīng)和,君主先行,臣下隨從。

  這樣一來君主勞累而臣下卻得安逸。

  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棄剛強與貪欲,去掉聰明智慧而用智術(shù)治理天下。

  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身體和精神不得安寧卻奢想與天地共長久,則是從未聽說過的事。

  陰陽家認為四時、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節(jié)氣各有一套禁忌規(guī)定,順應(yīng)者昌,逆背者亡,這未必對。

  所以說陰陽家使人受束縛而多所畏懼。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不順應(yīng)就無法制定天下綱紀,所以說,四時的運行是不能舍棄的。

  儒家以《詩》、《書》、《易》、《禮》、《春秋》、《樂》等六藝為法式,而《六藝》的本文與傳注以千萬計,幾代相繼不能精通其學(xué)說,有生之年不能窮究其禮儀,所以說儒家“學(xué)說廣博但很少抓住要領(lǐng),費力多而功效少”。

  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即使百家之說也是不能改變它的。

  墨家也崇尚堯舜之道,論述他們的品德行為說:“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階只有三層,用茅草蓋屋頂而不加修剪,用櫟木做椽子而不經(jīng)刮削。

  用陶簋吃飯,用陶钅刑喝湯,吃的糙米飯,喝的藜藿野菜羹。

  夏穿葛布衣,冬穿鹿皮裘?!蹦覟樗勒咚驮嶂蛔鲆桓焙駜H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慟哭而不能盡訴其哀痛,教民喪禮,必須依此為萬民的統(tǒng)一標準。

  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貴賤尊卑就沒有區(qū)別了。

  時代不同,時勢變化,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不盡相同,所以說墨家“儉嗇而難以遵從”。

  墨家學(xué)說的要旨強本節(jié)用,則是人人豐足,家家富裕之道。

  這是墨家學(xué)說的長處,即使百家學(xué)說也是不能廢棄它的。

  法家不區(qū)別親疏遠近,不區(qū)分貴賤尊卑,一律依據(jù)法令來決斷。

  那么親親屬、尊長上的恩愛關(guān)系就斷絕了。

  這只可作一時之計施行卻不可常用,所以說法家“嚴酷而刻薄寡恩”。

  至于說法家使君主尊貴,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職分明確,不得互相逾越的主張,即使百家之說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細煩瑣,糾纏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取決于概念名稱,卻失棄了一般常理,所以說它“使人受壓束而易喪失真實性”。

  至于循名責(zé)實,要求名稱與實際進行比較驗證,這是不可不予認真考察的。

  道家講“無為”,又說“無不為”,其實際主張容易施行,其文辭則深奧難以通曉。

  其學(xué)說以虛無為理論基礎(chǔ),以順應(yīng)自然為實用原則。

  道家認為事物沒有既成不變之勢,沒有常存不變之形,所以能探求萬物的情理。

  不做超越和落后于事物情形的事。

  所以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

  有法而不任法以為法,要順時勢以成其業(yè);有度而不恃度,要根據(jù)萬物之形各成其度而與之相合。

  所以說“圣人的思想和業(yè)績之所以不可磨滅就在于能夠史記順應(yīng)時勢變化。

  虛無是道的永恒規(guī)律,順天應(yīng)人是國君治國理民的綱要”。

  群臣一齊來到國君面前,君主應(yīng)讓他們各自明確自己的職分。

  其實際情況符合其言論名聲者叫做“端”,不符合者叫做“鋂”。

  不聽信“鋂”言,奸邪就不會產(chǎn)生,賢與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問題在于肯不肯運用,肯運用,什么事辦不成呢。

  這樣才會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光輝照耀天下,重又返歸于無名。

  大凡人活著是因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體。

  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形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神形分離就會死亡。

  人死不能復(fù)生,神形分離便不能重新結(jié)合,所以圣人重視這個問題。

  由此看來,精神是生命之本,形體是生命的依托。

  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卻侈談治理天下,憑借的又是什么呢?太史公職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談有個兒子名遷。

  司馬遷生于龍門,在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著耕種畜牧生活。

  年僅十歲便已習(xí)誦古文。

  二十歲開始南游江淮地區(qū),登會稽山,探察禹穴,觀覽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xué)問,考察孔子的遺風(fēng),在鄒縣、嶧山行鄉(xiāng)射之禮;困厄于鄱、薛、彭城,經(jīng)梁、楚之地回到家鄉(xiāng)。

  于是司馬遷出仕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經(jīng)略邛、..、昆明,歸來,向朝廷復(fù)命。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談被滯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所以心中憤懣生病將死。

  恰逢其子司馬遷出使歸來,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

  太史公握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

  遠在上古虞夏之世便顯揚功名,執(zhí)掌天文之事。

  后世衰落,今天會斷絕在我手里嗎?你若繼做太史,就會接續(xù)祖先的事業(yè)了。

  現(xiàn)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tǒng)的大業(yè),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啊,是命?。∥宜乐?,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

  再說孝道始于奉養(yǎng)雙親,進而侍奉君主,最終在于立身揚名,揚名后世來顯耀父母。

  這是最大的孝道。

  天下稱誦周公,說他能夠論述、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邵的風(fēng)尚,通曉太王、王季之思慮,乃至于公劉的功業(yè),并尊崇始祖后稷。

  周幽王、厲王以后,王道衰敗,禮樂衰頹,孔子整理舊有的典籍,修復(fù)振興被廢棄破壞的禮樂,論述《詩經(jīng)》、《尚書》,寫作《春秋》,學(xué)者至今以之為準則。

  自獲麟以來四百余年,諸侯相互兼并,史書丟棄殆盡。

  如今漢朝興起,海內(nèi)統(tǒng)一,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我作為太史都未能予以論評載錄,斷絕了天子的修史傳統(tǒng)。

  對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記在心上??!”司馬遷低下頭流著眼淚說“:兒子雖然不聰敏,但我會詳述先人所整理的歷史舊聞,不敢稍有遺漏?!彼抉R談去世三年后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收集補充歷史書籍及國家收藏的檔案文獻。

  五年后,正當(dāng)漢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漢朝歷法開始改用夏正,即以農(nóng)歷一月為正月,天子在明堂舉行實施新歷法的儀式,諸神皆受瑞紀。

  太史公說“:先人說過‘,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

  孔子死后至今五百年,又有能繼承清明之世,正定《易傳》,接續(xù)《春秋》,闡述《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的人嗎?’其用意就在于此,其用意就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辭呢?!鄙洗蠓驂厮靻枴埃簭那翱鬃訛槭裁匆鳌洞呵铩纺兀俊碧饭f:“我聽董生講:‘周朝衰敗廢弛,孔子擔(dān)任魯國司寇,諸侯嫉害他,公卿大夫阻撓他。

  孔子自知意見不被采納,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便以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準,貶抑無道天子,斥退無禮諸侯,聲討亂政的大夫,為使王道通達而已?!鬃诱f‘:我與其載述空洞的說教,不如舉出在位者所作所為以見其是非美惡,這樣就更加深切顯明了?!洞呵铩愤@部書,上闡明三王的治道,下辨明人事的紀綱;辨別疑難,判明是非,論定猶豫不決之事,褒善止惡,尊重賢能,賤視不肖;使瀕臨滅亡的國家存在下去,斷絕了的世系得以繼續(xù),補救衰敝之事,振興廢弛之業(yè),這是最大的王道。

  《易》載述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所以在說明方面見長;《禮》規(guī)范人倫,在行事方面見長;《書》記述先王事跡,所以在政治方面見長;《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雌雄,所以在風(fēng)土人情方面見長;《樂》是論述音樂立人的經(jīng)典,所以在和諧方面見長。

  由此可見,《禮》是用來節(jié)制約束人的,《樂》是用來誘發(fā)人心平和的,《書》是來述說政事的,《詩》是用來表達情意的,《易》是用來講求變化的,《春秋》是用來論述道義的。

  平定亂世使復(fù)歸正道,沒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春秋》不過數(shù)萬字,而其要旨就有數(shù)千條。

  萬物的離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春秋》記載弒君事件三十六起,記滅亡的國家五十二個,諸侯逃亡不能保全國家的數(shù)不勝數(shù)。

  考察其變亂敗亡的原因,都是背離了立國立身的根本大義。

  所以《易》中講‘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說臣弒君、子弒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其發(fā)展?jié)u進已是很久了。

  所以做國君的不可不知《春秋》,否則讒佞之徒站在面前亦視而不見,奸賊之臣跟在后面也不會發(fā)覺;為人臣者不可不知《春秋》,否則就只會墨守成規(guī)卻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發(fā)事件就不知如何靈活對待。

  做人君、人父者若不通曉《春秋》的要義,必會蒙受首惡之名;做人臣、人子者如不通曉《春秋》要義必定會陷于篡位弒上而被誅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

  其實他們都認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不懂得《春秋》大義,而蒙受史家口誅筆伐的不實之詞卻不敢推卸罪名。

  如不明了禮義的要旨,就會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

  君若不像君會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就會被誅戮,父不像父就昏聵無道,子不像子就會忤逆不孝。

  這四種惡行,是天下最大的罪過。

  把天下最大的罪過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

  所以《春秋》這部經(jīng)典是禮義根本之所在。

  禮是禁絕壞事于發(fā)生之前,法規(guī)施行于壞事發(fā)生之后;法紀的作用顯而易見,而禮教的預(yù)防作用卻隱而難知。”壺遂說:“孔子時代,上沒有圣明君主,他處在下面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寫《春秋》,空留下一部史文來裁斷禮義,當(dāng)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現(xiàn)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當(dāng)官任職,萬事已經(jīng)具備且各得其所,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說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說“:是,是??;不、不,不是這史記回事。

  我聽先父說過:‘伏羲最為純厚,作《易》八卦?!瘓蛩吹膹娛ⅲ渡袝纷髁擞涊d,禮樂在那時興起。

  商湯周武的鼎盛時代,詩人予以歌頌。

  《春秋》揚善貶惡,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揚周王室。

  所以修史并非僅限于譏諷呀。

  漢朝興建以來至今,英明天子獲見符瑞,舉行封禪大典,改訂歷法,變換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澤流布無邊。

  海外不同習(xí)俗的國家,輾轉(zhuǎn)幾重翻譯到中國邊關(guān)請求進獻朝見的不可勝數(shù);臣下百官竭力頌揚天子的功德,仍不能表達出他們的心意。

  再說士賢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國君的恥辱;君主圣明而不能廣泛傳揚使世人皆知,是有關(guān)官員的罪過。

  況且我曾擔(dān)任太史令的職務(wù),若棄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記載,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yè)而不予載述,違背先父臨終遺言,罪過就實在太大了。

  我所說的綴述舊事,整理有關(guān)人物的家世傳記,并非所謂著作呀,而你拿它與《春秋》相比,那就錯了?!庇谑情_始論述編次所得文獻和材料。

  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禍,被囚禁獄中。

  于是喟然慨嘆說“:這是我的罪過??!這是我的罪過??!身體殘毀沒有用了?!蓖硕钏嫉溃骸啊对姟?、《書》含義隱微而簡約,是作者想要表達他們的心志和情緒。

  從前周文王被拘禁..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困厄陳蔡后,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創(chuàng)作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編撰了《國語》;孫子受了臏刑,卻論述兵法;呂不韋被貶徙蜀郡,世上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秦國,才寫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賢士抒發(fā)憤懣而作的。

  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悶憂愁,理想主張不得實現(xiàn),因而追述往事,考慮未來?!庇谑墙K于下定決心記述陶唐以來直到漢武帝獲麟那一年的歷史,而始自黃帝。

  從前皇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圣明帝王,相繼建成一定法度。

  堯禪位于舜,舜因自認為不能勝任而不悅。

  這些帝王的美德豐功,萬世流傳。

  作《五帝本紀》第一。

  大禹治水有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際,恩德流傳后世,夏桀荒淫驕橫,于是被放逐鳴條。

  作《夏本紀》第二。

  契建立商國傳到成湯;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過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說輔佐,才被稱為高宗;帝辛沉湎無道,諸侯不再進貢。

  作《殷本紀》第三。

  棄發(fā)明種谷,西伯姬昌時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紂,安撫天下百姓;幽王、厲王昏暴淫亂,喪失了豐、鎬二京;王室衰敗直至赧王,洛邑斷絕了周室宗廟的祭祀。

  作《周本紀》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曾經(jīng)輔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義,祭悼秦國在..戰(zhàn)死的將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黃鳥》一詩訴秦人哀傷;昭襄王開創(chuàng)了帝業(yè)。

  作《秦本紀》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六國、銷毀兵器、鑄為鐘餎,希望干戈止息;尊稱為始皇帝,耀武揚威,專憑暴力;秦二世承受國運,子嬰投降做了俘虜。

  作《始皇本紀》第六。

  秦朝喪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項梁開創(chuàng)反秦大業(yè),項羽接續(xù);項羽殺了慶子冠軍宋義,解救了趙國,諸侯擁立他;可他誅殺子嬰,背棄義帝懷王,天下都責(zé)難他。

  作《項羽本紀》第七。

  項羽殘酷暴虐,漢王建功施德;發(fā)憤于蜀、漢,率軍北還平定三秦;誅滅項羽建立帝業(yè),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風(fēng)俗。

  作《高祖本紀》第八。

  惠帝早逝,呂后用事使百姓不悅;呂后提高呂祿、呂產(chǎn)的地位,加強他們的權(quán)力,諸侯圖謀剪除他們;呂后殺害趙隱王,又囚殺趙幽王劉友,朝中大臣疑懼,終于導(dǎo)致呂氏覆滅之禍。

  作《呂太后本紀》第九。

  漢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繼承人不明,眾臣迎立代王劉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廢除肉刑,開通水陸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稱為太宗。

  作《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王驕橫放肆,吳王率先叛亂,朝廷派兵討伐,叛亂七國先后伏罪,天下太平安定富裕。

  作《孝景本紀》第十。

  漢朝興建五世,興隆盛世在建元年間,天子外攘夷狄,內(nèi)修法度,舉行封禪,修訂歷法,改變服色。

  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遠了,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傳世的《譜牒》舊聞,以此為據(jù)進而大略推斷,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厲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自為政,《春秋》有些未作記載;而《譜牒》只記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為考察周朝各諸侯國的先后關(guān)系,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陪臣執(zhí)政,強國之君競相稱王,及至秦王嬴政,終于吞并各國,鏟除封地,獨享尊號。

  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帝暴虐,楚人陳勝發(fā)難,項氏大亂秦朝,漢王仗義征伐。

  八年之間,天下三易其主,事變繁多,所以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朝興建以來,直到太初一百年間,諸侯廢立分割的情況,譜錄記載不明,史官也無法繼續(xù)記載,但可據(jù)其世系推知其強弱的原由。

  作《漢興以來諸侯年表》第五。

  高祖始取天下,輔佐他創(chuàng)業(yè)的功臣,都得到剖符封爵,恩澤傳給他們的后世子孫;有的忘其親疏遠近,分不出輩份,有的竟至殺身亡國。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間,增封功臣宗屬爵位和食邑。

  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強悍的匈奴,南面誅討強勁的越人,征討四方夷蠻,不少人以武功封侯。

  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諸侯國日漸強大,吳楚等七國南北連成一片,諸侯王子弟眾多,沒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義,分封諸侯王子弟為侯,致使王國勢力日益削弱,而德義卻歸于朝廷。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家的賢相良將,是民眾的表率。

  曾看到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對賢者則記其治績,對不賢者則明其劣跡。

  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禮,各有增減,但總的來看其要領(lǐng)都在于使禮切近人性,通于王道,所以禮根據(jù)人的質(zhì)樸本性而制成,去掉那些繁文縟節(jié),大體順應(yīng)了古今之變。

  作《禮書》第一。

  樂是用來移風(fēng)易俗的。

  自《雅》、《頌》之聲興起,人們就已經(jīng)喜好鄭衛(wèi)之音,由來已久了。

  被人情所感發(fā),那遠方異域之人,就會歸附。

  仿照已有《樂書》來論述自古以來音樂的興衰。

  作《樂書》第二。

  史記沒有軍隊,國家不會強盛;沒有德政,國家就不會興旺。

  黃帝、商湯、周武王以明于此而興,夏桀、商紂、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對此不慎重呢?《司馬法》產(chǎn)生已很久了。

  姜太公、孫武、吳起、王子成甫能繼承并有所發(fā)明,切合近世情況,極盡人世之變。

  作《律書》第三。

  樂律處于陰而治陽,歷法處于陽而治陰,律歷交替相治,其間不允許絲毫差錯。

  原有五家的歷書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論歷法為是。

  作《歷書》第四。

  星氣之書,雜有許多求福去災(zāi),預(yù)兆吉兇的內(nèi)容,荒誕不經(jīng);推究其文辭,考察其應(yīng)驗,并無什么特別之處。

  等到武帝召集專人研討此事,并依次用軌度加以驗證。

  作《天官書》第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禪這樣的符瑞之事不可輕易舉行,如果舉行,那一切神靈沒有不受祭祀的F。

  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諸神之禮,作《封禪書》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州得以安寧;及至建立宣防宮之時,河道溝渠更被疏竣。

  作《河渠書》第七。

  錢幣的流通,是為溝通農(nóng)商;其弊端竟發(fā)展到玩弄技巧,兼并發(fā)財,爭相投機牟利,舍本逐末,棄農(nóng)經(jīng)商。

  作《平準書》來考察事情的變化發(fā)展,這是第八。

  太伯為讓季歷繼位,避居江南蠻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興周邦,發(fā)展了古公..父的王業(yè)。

  闔廬殺了吳王僚,奪取王位,降服楚國;夫差戰(zhàn)勝齊國,逼殺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尸;聽信伯..的話親善越國,最終被越國所滅。

  為贊許太伯讓位的美德,作《吳世家》第一。

  申、呂兩國衰弱,尚父微賤坎坷,終于投歸西伯,為文王、武王之師;他的功勞為群臣之首,長于暗中設(shè)計權(quán)謀;頭發(fā)斑白,受封于齊,建都營丘,成為齊國始祖。

  齊桓公不背棄與魯國在柯地所訂盟約,事業(yè)由此昌盛,多次會合諸侯,霸功顯赫。

  田恒與闞止?fàn)帉?,姜姓齊國于是瓦解滅亡。

  為贊美尚父的宏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諸侯和部屬無論依順還是違抗的,周公都給予安撫;他努力宣揚文德;天下都響應(yīng)隨和;輔佐保護成王,諸侯以周天子為天下宗主。

  隱公、桓公之際卻屢屢發(fā)生悖德非禮之事,是什么原因?只因三桓爭強,魯國國運于是不昌。

  贊美周公旦的金鄊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戰(zhàn)勝商紂后,天下尚未安定他便駕崩。

  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作亂,于是召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安定團結(jié),保證了周公東征的勝利,使東方得以安寧。

  燕王噲的禪位,才造成了禍亂。

  贊賞《甘棠》詩篇,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二叔輔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舊地;周公旦攝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殺死管叔鮮,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大任生育十個兒子,周室以宗室繁盛而強大。

  表彰蔡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代,綿延不絕,舜、禹為此高興;他們的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繼承,百世享受祭祀。

  到了周時,封陳國杞國,后被楚國滅掉。

  齊田氏又使之興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 蛾愯绞兰摇返诹?。

  收納殷的遺民,康叔始封邑。

  周公用商朝亂德亡國的教訓(xùn)告誡他,寫了《酒誥》、《梓材》等辭來告誡他,到衛(wèi)公子朔出生,衛(wèi)國開始傾危不寧;南子憎惡蒯聵,造成兒子和父親名份顛倒。

  周朝統(tǒng)治日益衰微,各諸侯國日益強大,衛(wèi)國因為弱小,國君角反而后亡。

  贊美《康誥》,作《衛(wèi)世家》第七。

  可嘆啊,箕子!可嘆啊,箕子!正確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被迫害裝瘋為奴。

  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zhàn)中受傷,又有哪位君子稱道?景公有自謙愛民之德,火星為之退行。

  剔成暴虐無道,宋乃滅亡。

  贊美微子請教太師,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

  君子譏諷晉穆侯為兒子取名之事,武公終于滅而代之。

  獻公寵愛驪姬,造成五世之亂;重耳因有先前的不得志,故能威霸諸侯。

  六卿專權(quán),晉國衰亡。

  贊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王圭鬯,作《晉世家》第九。

  重黎創(chuàng)業(yè),吳回繼承;殷朝末年,有簡札記述鬻子為楚國始祖。

  周成王將熊繹封為楚子,熊渠繼承先世之業(yè)。

  楚莊王賢明,又恢復(fù)陳國。

  赦免了鄭伯之罪,又因華元之言而班師回國。

  懷王客死于秦,子蘭歸咎屈原;楚君喜阿諛奉迎信讒言,終于被秦所吞并。

  贊美莊王的德義,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遠棄南海,紋身斷發(fā),與黿魚單相處,守在封山禺山,侍奉大禹的祭祀。

  勾踐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種、范蠡。

  贊美勾踐身在夷蠻能修其德,消滅強大吳國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桓公東遷,信用太史之言。

  莊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莊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議。

  祭仲被宋脅迫結(jié)盟,鄭國長期不得昌興。

  子產(chǎn)的仁政,后世稱道賢明。

  三晉侵犯征伐,鄭終被韓吞并。

  贊美鄭厲公接納周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驥馬錄駿馬使造父彰名。

  趙夙侍奉晉獻公,趙衰繼承他的事業(yè),輔佐晉文公尊奉國王,終于成為晉國輔臣。

  趙襄子被困辱,卻擒捉了智伯。

  主父遭臣子圍困,掏雀充饑活活餓死。

  趙王遷邪僻淫亂,貶斥迫害良將。

  表彰趙鞅子討平周王室之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畢萬在魏封爵,卜官預(yù)知其后代必昌盛,及至魏絳羞辱楊干,負罪完成與翟媾和之命。

  文侯仰慕仁義,拜子夏為師。

  惠王驕傲自大,受到齊國秦國的攻打。

  安矨王懷疑信陵君,因而諸侯疏遠魏國。

  魏終于被秦所滅,魏王假做了廝養(yǎng)卒。

  贊美魏武子佐助晉文公創(chuàng)立霸業(yè),作《魏世家》第十四。

  韓厥善積陰德,趙武才得興立。

  使滅國者重新振起,使廢棄者得再立,晉人尊崇他,韓昭侯在諸侯中地位顯要,重用申不害。

  韓王懷疑韓非而不信用,秦攻襲韓。

  贊賞韓厥輔佐晉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難,出奔齊國,請求援助,田氏暗施恩于民相繼五世,齊人歌頌他。

  田成子奪得齊國政權(quán),田和成為諸侯。

  齊王建被奸計說動,使齊被滅,遷于共。

  贊賞齊威王,齊宣王能沖破污濁之世而獨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經(jīng)衰落,諸侯恣意而行。

  孔子傷感禮樂崩廢,因而鉆研經(jīng)術(shù),以重建王道,匡正亂世,使之返于正道,觀其著述,為天下制定禮義法度。

  留下《六史記藝》綱紀于后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紂喪失王道,而湯武興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書問世;秦失其政道,陳涉發(fā)起反秦義舉,諸侯相繼造反,風(fēng)起云涌,終于滅掉秦國。

  天下亡秦之始于陳涉發(fā)難。

  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臺是薄氏的肇基之地。

  竇太后被迫到了代國,才使竇氏家族得以富貴。

  栗姬倚仗地位尊貴而自驕于人,王氏才得以順達顯貴。

  陳皇后過于嬌貴,終于使子夫受到尊寵。

  贊美衛(wèi)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漢高祖設(shè)詭計在陳擒拿韓信;越楚之民剽悍輕捷,于是封其弟劉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強淮、泗地區(qū)的統(tǒng)治,成為漢王朝的宗屬國。

  楚王劉戊溺于邪僻合謀反叛,劉禮又被封為楚王繼承王業(yè)。

  贊賞劉交輔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率軍反秦,劉賈加入其行列。

  后被英布攻襲,喪失了他的荊、吳之地。

  營陵侯使人游說感動呂侯,被封為瑯笽王,被祝午誘騙輕信齊王,前往齊國,不得歸返,用計離齊,西入關(guān)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獲封燕王。

  當(dāng)天下未安定之時,劉賈、劉澤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為其藩屬。

  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平定后,高祖親屬已不多,齊悼惠王先長大成人,鎮(zhèn)守東部國土。

  齊哀王擅自出兵是因為對諸呂用事感到憤怒;駟鈞粗暴乖戾,朝廷不準立其為帝。

  厲王親屬內(nèi)部淫亂,殺身之禍成于主父偃之手。

  表彰悼惠王劉肥為輔佐天子的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霸王圍漢于滎陽,相持三年;蕭何鎮(zhèn)撫山西,計算人口,輸送兵員、糧食供給不斷,使百姓愛戴漢王,而不愿為楚王出力。

  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與韓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敗趙國,攻取齊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勢力。

  繼蕭何之后為漢相國,凡事不作變更。

  百姓得以安寧。

  贊美曹參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運籌帷幄之中克敵制勝,子房沒有智巧之名,勇武之功;從易處小處著手,解決難題,成就大事。

  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出奇計都被高祖采納,諸侯歸附于漢;消滅諸呂,陳平為主謀,終于安定王室和國家。

  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呂勾結(jié),陰謀削弱皇室,周勃在剪滅諸呂問題上,背離常規(guī)而合于權(quán)變之道;吳楚七國起兵叛亂,周亞夫駐軍于昌邑,以扼制齊趙之軍,放棄了求救的梁王。

  作《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吳楚七國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敵國;但他自恃寵愛夸耀前功,幾乎遭殺身之禍。

  表彰他能抵抗吳楚叛軍,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親屬融洽和睦,諸侯或大或小,皆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擬于天子之事逐漸減少。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當(dāng)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為王,策文文辭,典雅可觀。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爭權(quán)奪利,而伯夷、叔齊兄弟卻趨向仁義,為讓君位,雙雙出逃,不食周粟,雙雙餓死,天下稱道他們的美德。

  作《伯夷叔齊列傳》第一。

  晏子節(jié)儉,管仲則奢侈;齊桓公因得管仲輔佐而稱霸,齊景公因得晏子輔佐而國治。

  作《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主張無為而治,使百姓自化為善;清靜寡欲,使百姓自歸于正。

  韓非揣度事物的實際情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理。

  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馬法》,穰苴能夠闡述發(fā)揮。

  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沒有信、廉、仁、勇,不能傳授兵法論說劍術(shù),兵法劍術(shù)與道相符,內(nèi)可以修身,外可以應(yīng)變,君子對此重視并以之為德,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太子建遇讒毀,禍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員逃奔吳國。

  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孔子傳述文德,弟子振興其業(yè),都成為師傅,教導(dǎo)人們尊仁行義。

  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鞅離衛(wèi)到秦,能闡明實施他的治國之術(shù),使秦孝公強盛稱霸,后世遵循其法度。

  作《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憂慮連橫,秦將貪得無厭,蘇秦能保存諸侯利益,約定合縱來抑制秦的貪婪強暴。

  作《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合縱相互親近,而張儀針對合縱的主張,提出連橫使已經(jīng)聯(lián)合對秦的諸侯再次離散瓦解。

  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所以能夠向東侵伐,稱雄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

  作《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席卷河山,圍困大梁,使諸侯拱手服事秦國,是魏冉的功勞。

  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毀昌平守軍,進而圍困趙都邯鄲,武安君是主將;攻楚滅趙是王翦的計謀。

  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涉獵儒墨的遺文,闡明禮義的紀綱,根絕梁惠王逐利的念頭,陳述往事的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喜愛門客、士人,士人歸附薛公,為齊抵御楚、魏。

  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出于權(quán)變爭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為解邯鄲之圍親自借兵赴楚求趙,使其國君再次稱雄于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身為富貴而能尊重貧賤者,自身賢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夠如此。

  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舍身以救其主,終于逃離強秦,使游說之士向南趨赴楚國,這是黃歇的忠義所致。

  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能忍辱于魏齊,卻揚威于強秦,推舉賢能讓出相位,范雎、蔡澤都有這樣的美德。

  作《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身為主將施展謀略,聯(lián)合五國軍隊,為弱燕報復(fù)了強齊侵凌的仇恨,洗刷了燕國先君的恥辱。

  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在強秦朝廷上陳述己意,又能對廉頗忍讓謙恭,以盡忠其君,將相二人名重于諸侯。

  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齊盡王丟失臨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單憑借即墨打敗敵軍驅(qū)逐騎劫,才保住齊國江山。

  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說辭,解圍城之患,輕視爵位利祿,卻以盡其志趣為樂。

  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史記創(chuàng)作詩賦文章進行諷喻,連類比附來伸張正義,《離騷》有這樣的特色。

  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與子楚結(jié)交,使各諸侯國的士人爭相入秦,為秦效力。

  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沫憑借匕首使魯國重獲失去的土地,也使齊君昭信于諸侯;豫讓守義,忠于其君而無二心。

  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能夠闡明自己的謀略,順應(yīng)時勢推尊秦國,終于使秦得志于海內(nèi),李斯實為謀首。

  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為秦開拓疆土,增聚民眾,北面擊敗匈奴,據(jù)黃河為要塞,依山嶺為固堡,建榆中。

  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平定趙國要塞常山,擴張河內(nèi),削弱西楚霸王的勢力,彰明漢王信義于天下。

  作《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收攏西河、上黨之兵,跟隨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擾項羽。

  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黥布以淮南之地叛楚歸漢,漢王通過他而得到楚大司馬周殷,最后在垓下打敗項羽。

  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楚軍困迫漢軍于京索,韓信攻克魏、趙,平定燕、齊,使三分天下漢得其二,奠定消滅項羽的基礎(chǔ)。

  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持于鞏、洛,韓信為漢鎮(zhèn)守潁川,盧綰斷絕了項羽軍隊的糧餉。

  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背叛項王,唯有齊王在城陽牽制項羽,使?jié)h王得機攻入彭城。

  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攻打城池,戰(zhàn)于曠野,獲功歸報,樊噲、酈商是出力最多的戰(zhàn)將;不僅隨時聽命漢王的驅(qū)遣,又常和漢王一起擺脫危難。

  作《樊酈列傳》第三十五。

  漢朝天下初定,文治條例未明,張蒼擔(dān)任主計,統(tǒng)一度量衡,編訂律歷。

  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游說通使,安撫諸侯;諸侯都親附漢朝,成為藩屬輔臣。

  作《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想要了解秦楚之際的事情,只有周..最清楚,因為他經(jīng)常跟隨高祖,參加平定諸侯的軍事行動。

  作《傅荊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遷徙豪強大族,建都關(guān)中,與匈奴和親;明辨朝廷之禮,制定宗廟儀法。

  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剛戾為柔順,終于成為漢朝名臣;欒布不被威勢所迫背叛死者。

  作《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敢于犯顏強諫,使主上言行合于道義,不顧自身安危,為國家建立長遠方案。

  作《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維護法律不失大節(jié),言稱古代賢人,增長君主之明。

  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辭,敏于行事,致力于謙恭,堪為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恪守節(jié)操,懇切剛直,立足以稱清廉,行足以激勵賢能,擔(dān)任要職,而不能以無理使之屈服。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論醫(yī),為醫(yī)家所尊奉,醫(yī)術(shù)精細高明;后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倉公可謂接近扁鵲之術(shù)了。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劉仲被削奪王爵,其子劉濞受封做了吳王,適逢漢朝初定天下,讓他鎮(zhèn)撫江淮之間。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吳、楚叛亂,宗室親屬中只有竇嬰賢能而喜好士人,士人歸心于他,率軍在滎陽抵抗叛軍。

  作《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智謀足以應(yīng)付近世之變,寬厚足以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于抗敵,仁愛士卒,號令簡明不繁,將士歸心于他。

  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原禍害,為了解強弱時勢,設(shè)防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邊塞,擴展河南之地,攻破祁連山,打開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擊敗北方匈奴。

  作《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費爭高強,只有公孫弘節(jié)衣縮食為百官表率。

  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漢朝已經(jīng)平定中國,而趙佗能安定南越以保衛(wèi)南方藩屬之地,納貢盡職。

  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國叛逆,東甌人斬殺劉濞,保衛(wèi)封禺山,終為漢臣。

  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敗撤于遼東地區(qū),衛(wèi)滿收攏其逃亡百姓,聚集海東,以安定真藩等部,保衛(wèi)邊塞而成為塞外之臣。

  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經(jīng)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之君請求成為漢朝內(nèi)臣并接受朝廷所派官吏。

  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大人賦》之事,深得君主喜歡。

  雖然文辭過于華麗夸張,然其旨意在于諷諫,歸結(jié)于無為而治。

  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劉長封為那里的國王,鎮(zhèn)守江淮之間,安撫剽悍的楚地百姓。

  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辦事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勞賢能,百姓對其無所稱贊,也沒有什么過失行為。

  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端正衣冠立于朝廷,群臣沒人敢說虛浮不實的話,汲長孺剛正莊重;好薦賢人,稱道長者,鄭莊慷慨有節(jié)操。

  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后,京師沒有誰重視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間,文辭教化燦爛輝煌。

  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人們背棄本業(yè)而多巧詐,作奸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們,只有一切依法嚴懲,才能使他們遵守社會秩序。

  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與大夏通使之后,西方極遠的蠻族,伸長脖子望著內(nèi)地,想觀瞻中國文明。

  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救人于難,濟人于貧,仁者有此美德;不失信用,不背諾言,義者有可取之處。

  作《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臉色和悅,同時得到主上的親近,這不僅是美色得人喜愛,技能也各有特長。

  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流于世俗,不爭奪勢利,上下無所阻礙,沒有人能傷害他們,因善用其道。

  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楚、秦、趙占卜者,各有隨俗所用的方法。

  想要總鑒其要旨,作《日者列史記傳》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蠻夷卜筮風(fēng)俗各異,但都以卜筮判斷吉兇禍福。

  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這種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和百姓,據(jù)時買賣增殖財富,智者在他們那里可取得借鑒。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想我大漢王朝繼五帝遺風(fēng),接三代中斷大業(yè)。

  周朝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焚毀《詩》、《書》,所以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失錯亂。

  這時漢朝興起,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于是品學(xué)兼優(yōu)的文學(xué)之士逐漸進用?!对姟?、《書》不斷在各地發(fā)現(xiàn)。

  自曹參薦舉蓋公講論黃老之道,而賈生、晁錯通曉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孫弘以儒術(shù)顯貴。

  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書無不匯集于太史公。太史公父子相繼執(zhí)掌這職務(wù)。

  太史公說“:嗚乎!我先祖曾執(zhí)掌此事,揚名于唐虞之世,直至周朝,再次執(zhí)掌此事,所以司馬氏世代相繼主掌天官之事。

  難道終止于我這一代嗎?敬記在心,敬記在心??!”網(wǎng)羅搜集天下散失的舊聞,對帝王興起的事跡溯源探終,既要看到它的興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

  研討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簡略推斷三代,詳細記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紀,按類別排列。有的同時異世,年代差誤不明,作十表。

  禮樂增減,律歷改易,兵法權(quán)謀,山川鬼神,天與人的關(guān)系,趁其衰敗實行變革,以上作八書。

  列二十八星宿環(huán)繞北辰,三十根車輻集于車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與此相似,他們忠信行道,以侍奉祖上,作三十世家。

  有些人仗義而行,倜儻不羈,不使自己失去時機,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總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稱為《太史公書》。

  序略,以拾遺補充六藝,成為一家之言,協(xié)合《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觀覽。第七十。

  太史公說:我歷述皇帝以來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