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
年輕時在長安求學(xué),通曉《尚書》、《谷梁春秋》,擔任郡中文學(xué),補缺成為南昌尉。
后來辭官回壽春,多次通過縣道驛使,上書談?wù)摲浅J录智蠼梵A車,到天子所在地分條對答緊急政事,沒有被采納。
這時成帝將政務(wù)委任給大將軍王鳳,王鳳專權(quán)獨攬,操縱朝政,而京兆尹王章平素忠誠直爽,譏諷王鳳,被王鳳殺害。
王氏勢力越來越大,災(zāi)異屢次出現(xiàn),群臣沒有人敢說直話。
梅福又上書說:我聽說箕子在殷商假裝瘋癲,但為周室陳述《洪范》;叔孫通從秦逃歸漢,制訂禮儀制度。
叔孫先生不是不忠,箕子不是疏遠他的家族而背叛親屬,不能那樣說。
從前高祖采納好建議惟恐來不及,接受規(guī)勸像轉(zhuǎn)環(huán)一樣迅速,聽取意見不要求他的才能,獎賞功勞不考察他的一貫表現(xiàn)。
陳平從逃犯中提拔出來卻成為主要謀臣,韓信從軍隊中提拔出來卻立為大將軍。
所以天下的士人像云彩匯合歸于漢,爭著奉獻各自的特長,不論聰明還是愚鈍,都竭盡心智;不論勇士還是怯夫,都有犧牲精神。
匯聚天下賢士的智謀,集中天下賢士的威風(fēng),因此攻下秦王朝像取鴻毛一樣輕巧,攻取楚就像拾起地上的東西一樣容易,這就是高祖天下無敵的原因。
孝文皇帝從代谷而來繼承帝位,沒有周公、邵公那樣的老師,沒有伊尹、呂望那樣的輔佐大臣,但是遵循高祖的法規(guī),再加恭行節(jié)儉,當時,天下接近升平。
從這看來,遵循高祖的法規(guī),國家就治理得很好,不遵循就會造成混亂。
為什么呢?秦朝的統(tǒng)治不講道義,削去仲尼儒家思想痕跡,毀滅周公建立的法規(guī),破壞井田制度,廢除五等爵位,禮樂制度崩潰,周王室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所以想施行王道的人不能建功立業(yè)。
孝武皇帝喜好忠心直言的規(guī)勸,喜好深切中肯的言論,授給官爵不等待薦舉,賞賜祝捷不等待顯功,所以天下平民出身的士人各自激勵意志,竭盡精力,奔赴朝廷自薦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
漢王室得到的賢才,在這時最盛。
假使孝武皇帝聽用他們的計策,是可以達到天下升平的。
但這時,尸骨如山,皇上醉心于對外戰(zhàn)爭,因此淮南王劉安趁機而起。
劉安之所以計謀不成功,密謀泄露,是因為眾多賢士聚集漢朝,因此他的大臣們不敢跟隨他犯上作亂。
當今平民竟然窺測國家空隙,乘機造反,蜀郡的鄭躬等就是這樣。
至于山陽逃犯蘇令之類,踐踏名都大郡,尋求黨羽及追隨附合的人,卻毫無逃跑藏匿的意思。
這都因太輕視大臣,無所畏忌,國家的權(quán)威輕,所以平民百姓也想與皇上抗衡。
士人,是國家的寶貴人才,得到士權(quán)威就重,失去士權(quán)威就輕。
《詩》中說:“濟濟多士,文王安寧?!背⑸系淖h論,不是我山野之人應(yīng)當說的。
我的確擔心默默無聞地死去,所以屢次上書求見皇上,每次都被拒絕。
我聽說齊桓公的時代有人憑著九九算術(shù)求見桓公,桓公不認為觸犯,這是想招徠杰出人才。
現(xiàn)在我陳述的不只是九九算術(shù),陛下三次拒絕我,這就是天下士人不匯聚朝中的原因。
從前秦武王喜好勇力,任鄙來到秦國自薦;秦穆公實行霸道,由余歸屬秦國。
現(xiàn)在要招致天下士人,有上書求見的平民,就讓他到尚書臺問清陳述內(nèi)容,有可以被采納的言論,就給一點官職,賜給一匹帛。
像這樣,那么天下的士人就會消除愁悶,傾吐忠言,好建議就會每天上達皇上,天下的法律制度,國家的內(nèi)外關(guān)系,都會分明可見。
四海這樣廣大,士民這樣眾多,會說話的人們最多。
那些俊杰批評社會,陳述政見,出口成章,讓前代圣賢評斷也沒錯誤,用在當代也符合時代潮流,像這樣的人,也不多。
所以官爵祿俸賞賜,是天下的磨刀石,高祖用來磨礪社會、改造社會。
孔子說:“工匠想把事情做好,必定先使工具鋒利?!钡角爻瘏s不是這樣,設(shè)置誹謗的法網(wǎng),已被漢朝革除;倒握太阿寶劍,把劍柄遞給楚,最后招致滅亡。
所以真能不喪失權(quán)柄,天下即使有不馴服的人,也沒有誰敢觸犯朝廷。
這就是孝武皇帝開拓疆土建立功業(yè)成為漢朝世宗的原因。
現(xiàn)在不實行霸道,竟想用夏商周三代選舉人才的方法選取當代士人,就像查看伯樂的駿馬圖,到街上尋找千里馬一樣,很顯然,這是不可能找到的。
所以高祖撇開陳平的過失而獲得他的謀略,晉文公能召令天王,齊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只要對時代有貢獻,不管他是否反對過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霸道。
純粹不雜叫做醇,黑白混雜叫做駁。
想用相繼平安的方法治理暴秦遺留下來的國家,就像用鄉(xiāng)學(xué)飲酒的禮儀治理軍隊一樣荒謬。
現(xiàn)在陛下既不采納天下士人的意見,又加以殺害。
鷂鷹喜鵲遇害,那么鸞鳥鳳凰就會遠離;愚蠢的人被殺,那么智謀之士就會遠遠退避。
近來愚民上疏,大多因陳述的不是當務(wù)之急而得罪,有的被交給廷尉審訊,死的人很多。
自從陽朔以來,天下把言論作為忌諱,朝中尤其厲害,群臣都聽從皇上旨意,沒有人秉公直言。
怎么知道會這樣呢?把皇上認為好的平民上書拿來,試著交給廷尉審理,廷尉一定會說:“不是應(yīng)該談?wù)摰?,特別不敬。”用這一試,就知道了。
所以京兆尹王章資質(zhì)忠直,敢于當面引證,在朝廷上爭論,孝元皇帝提拔他,來激勵那些只占著官職對國家毫無用處的臣子,矯正朝廷風(fēng)氣。
到了陛下,王章被殺,還牽連妻子、兒女都被殺。
況且厭惡惡人也只限于他本人,王章并無反叛之罪,卻殃及全家。
令正直之士改變一貫行為,諍諫之士不敢進諫,群臣都知道殺王章是錯的,但是不敢諫阻,天下忌諱言論,這是國家的最大禍患。
希望陛下遵循高祖法規(guī),避免像秦朝那樣走上滅亡之路,多聽聽《十月》這首歌,留意《亡逸》篇的訓(xùn)戒,廢除因上書內(nèi)容不是當務(wù)之急而犯法的規(guī)定,下達沒有忌諱的詔令,廣泛地聽取意見,讓疏遠的地位低下的人都能出謀劃策,讓深藏的人不隱居,關(guān)系疏遠的人有門路,就是所謂“打開四方門,放眼看四方”。
再說觸犯不是當務(wù)之急的法規(guī),是誹謗罪中最輕微的。
“過去的事不可追回,未來的事還可防范?!碑斀窬鞯拿畋磺址福瑱?quán)威被侵奪,外戚的權(quán)勢一天比一天膨大,陛下不看清這種情形,但懇請您考察各種征兆。
建始年間以來,日食地震,從概率來講,是春秋時代的三倍,水災(zāi)多得數(shù)不清,陰盛陽衰,金鐵飛走,這是什么景象??!漢朝建立以來,國家經(jīng)歷了三次危險。
呂、霍、上官都是母后的家族,按照親近親屬的教義,保全他們是上策,應(yīng)當給他們安排賢良的老師,教給他們忠孝之道。
現(xiàn)在卻使他們地位尊寵,授予權(quán)勢,使他們驕橫叛逆,以至于滅亡,這是最嚴重地違背了親近親人這一教義。
像霍光這樣賢德,還不能替子孫考慮,所以掌握大權(quán)的臣子,朝代一變就有危險。
《書》說:“不要像火,開始微小。”不早撲滅就會釀成大禍。
外戚的權(quán)勢凌駕在君主之上,然后才防范它,也就來不及了。
皇上終于沒有采納。
成帝久無子嗣,梅福認為應(yīng)該建立夏商周三代正朔,封孔子的后代作為殷商的后代,又上書說:我聽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政就是職責(zé),職位低微而談?wù)搰掖笳娜司褪欠缸铩?br />
超越職權(quán),觸犯法律,用直言談?wù)撋鐣溁?,即使是身首分離,也是我的心愿。
保住官位不說直話,牙齒落了仍自身保全,死的那天,尸體未腐名聲就消失了,即使有齊景公的地位,馬圈里有四千匹馬,我也不希罕。
所以只愿登上一次殿堂,面對屏風(fēng)前的天子,說出平生思慮。
即使對當代沒有好處,也會留在世上,這是我睡不安、吃不香的原因。
希望陛下仔細考察我的話。
我聽說,保存別人是用來保存自己,阻塞別人是用來阻塞自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從前秦國滅了東周西周,掃平六國,不提拔隱士做高官,斷絕三代正朔,滅棄天道,因此始皇自身危險,兒子二世被殺,他的孫子不能繼位,這就是所謂阻塞別人就是阻塞自己。
所以武王攻克殷都,還沒下車就封五帝的后代,封殷在宋國,延續(xù)夏的祭祀在杞國,明確表明三代正朔,表示不獨自占有天下。
所以姬姓國家占天下一半,遷移祖廟的姬姓君主多得很。
這就是所謂保存別人就是保存自己。
現(xiàn)在成湯沒有祭祀,殷人沒有后嗣,陛下的子嗣一直不旺,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吧!《春秋經(jīng)》說:“宋殺其大夫。”《谷梁傳》說:“其不稱名姓,因為其人對孔子來說排在祖宗的位置,孔子不寫他的名姓,是因為尊敬他?!边@是說孔子是從前殷人的后裔,雖然不是嫡傳,但是封他的子孫作為殷人的后嗣,按禮也應(yīng)該。
為什么呢?諸侯可以奪宗,那么庶子圣賢也可以奪走嫡長子的位置。
傳說賢人的子孫應(yīng)該有封地,何況孔子是圣人,又是殷商的后裔呢?從前周成王按諸侯的禮儀葬周公,可是上天動怒,雷電狂風(fēng)成災(zāi)。
現(xiàn)在孔子的廟只有他故鄉(xiāng)闕里有,孔氏子孫只能成為平民,孔子是圣人卻只享受平民的祭祀,這不是上天的意思。
現(xiàn)在陛下如果真能根據(jù)孔子的功業(yè),封他的子孫,那么國家一定會得到上天的保佑,另外陛下的名字將與天地長存。
為什么呢?追念圣人的君王必定要以這作為法則。
為了這不可磨滅的名字,能夠不努力嗎?梅福交游不廣,遠離京城,無人引進又譏刺王鳳,所以最終也沒有被采納。
當初,武帝時,首次封周王室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到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爵位在諸侯王之下。
讓各位大夫、博士官尋找殷人后裔,分散為十幾個姓,郡國往往找到那些大家族,推求子孫世系,都是中斷的,無法排列清楚。
當時匡衡提議,認為“帝王保存殷周二王的后嗣,是用來尊重他們的先王而貫通三代的正朔的。
那些犯了誅滅之罪的封君,繼嗣中斷,就改封其他的親人作為第一個封君,上承他們的始祖王。
《春秋》要旨,諸侯不能保住他的國家的人祭祀中斷,現(xiàn)在宋國已不能保守它的系統(tǒng)而喪失了封國,就應(yīng)該改立殷人的后裔作為第一個封君,來上承商湯的傳統(tǒng),不應(yīng)當繼承宋國的已經(jīng)中斷的侯位,應(yīng)表明是找到殷人的后裔。
現(xiàn)在,推算尋找從前的宋國的嫡系,年代太久不能找到,即使找到嫡傳,嫡傳的先人早已爵位窮盡,不應(yīng)當再立。
《禮記》中孔子說:‘我孔丘,是殷人的后裔?!拜吚蠋煻际沁@樣傳授給我們的,應(yīng)該把孔子的后代作為商湯的后嗣。”皇上認為這話不合經(jīng)義,于是被擱置一邊。
到成帝時,梅福又說應(yīng)該封孔子的后人來奉行商湯的祭祀。
綏和元年(前8),立殷周二王的后代,在古代典籍中尋找證據(jù),因《左傳》、《谷梁》、《世本》、《禮記》共同證明,于是下詔封孔子后代為殷紹嘉公,詳見《成帝紀》。
這時,梅福在家中讀書、養(yǎng)性打發(fā)日子。
到元始年間,王莽擅權(quán)專政,梅福某天拋棄妻子兒女,離開九江,至今傳說他成了仙。
這之后,有人在會稽看見梅福,說是他已改姓易名,在吳地街上當看門人等等。
評述:梅福的文章,與《大雅》詩意相符合,雖然不算老成,但是還有常規(guī)章法,殷商的鑒戒不遠,夏桀的滅亡就是他們知道的。
他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到街上看門,保全天性去了。
年輕時在長安求學(xué),通曉《尚書》、《谷梁春秋》,擔任郡中文學(xué),補缺成為南昌尉。
后來辭官回壽春,多次通過縣道驛使,上書談?wù)摲浅J录智蠼梵A車,到天子所在地分條對答緊急政事,沒有被采納。
這時成帝將政務(wù)委任給大將軍王鳳,王鳳專權(quán)獨攬,操縱朝政,而京兆尹王章平素忠誠直爽,譏諷王鳳,被王鳳殺害。
王氏勢力越來越大,災(zāi)異屢次出現(xiàn),群臣沒有人敢說直話。
梅福又上書說:我聽說箕子在殷商假裝瘋癲,但為周室陳述《洪范》;叔孫通從秦逃歸漢,制訂禮儀制度。
叔孫先生不是不忠,箕子不是疏遠他的家族而背叛親屬,不能那樣說。
從前高祖采納好建議惟恐來不及,接受規(guī)勸像轉(zhuǎn)環(huán)一樣迅速,聽取意見不要求他的才能,獎賞功勞不考察他的一貫表現(xiàn)。
陳平從逃犯中提拔出來卻成為主要謀臣,韓信從軍隊中提拔出來卻立為大將軍。
所以天下的士人像云彩匯合歸于漢,爭著奉獻各自的特長,不論聰明還是愚鈍,都竭盡心智;不論勇士還是怯夫,都有犧牲精神。
匯聚天下賢士的智謀,集中天下賢士的威風(fēng),因此攻下秦王朝像取鴻毛一樣輕巧,攻取楚就像拾起地上的東西一樣容易,這就是高祖天下無敵的原因。
孝文皇帝從代谷而來繼承帝位,沒有周公、邵公那樣的老師,沒有伊尹、呂望那樣的輔佐大臣,但是遵循高祖的法規(guī),再加恭行節(jié)儉,當時,天下接近升平。
從這看來,遵循高祖的法規(guī),國家就治理得很好,不遵循就會造成混亂。
為什么呢?秦朝的統(tǒng)治不講道義,削去仲尼儒家思想痕跡,毀滅周公建立的法規(guī),破壞井田制度,廢除五等爵位,禮樂制度崩潰,周王室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所以想施行王道的人不能建功立業(yè)。
孝武皇帝喜好忠心直言的規(guī)勸,喜好深切中肯的言論,授給官爵不等待薦舉,賞賜祝捷不等待顯功,所以天下平民出身的士人各自激勵意志,竭盡精力,奔赴朝廷自薦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
漢王室得到的賢才,在這時最盛。
假使孝武皇帝聽用他們的計策,是可以達到天下升平的。
但這時,尸骨如山,皇上醉心于對外戰(zhàn)爭,因此淮南王劉安趁機而起。
劉安之所以計謀不成功,密謀泄露,是因為眾多賢士聚集漢朝,因此他的大臣們不敢跟隨他犯上作亂。
當今平民竟然窺測國家空隙,乘機造反,蜀郡的鄭躬等就是這樣。
至于山陽逃犯蘇令之類,踐踏名都大郡,尋求黨羽及追隨附合的人,卻毫無逃跑藏匿的意思。
這都因太輕視大臣,無所畏忌,國家的權(quán)威輕,所以平民百姓也想與皇上抗衡。
士人,是國家的寶貴人才,得到士權(quán)威就重,失去士權(quán)威就輕。
《詩》中說:“濟濟多士,文王安寧?!背⑸系淖h論,不是我山野之人應(yīng)當說的。
我的確擔心默默無聞地死去,所以屢次上書求見皇上,每次都被拒絕。
我聽說齊桓公的時代有人憑著九九算術(shù)求見桓公,桓公不認為觸犯,這是想招徠杰出人才。
現(xiàn)在我陳述的不只是九九算術(shù),陛下三次拒絕我,這就是天下士人不匯聚朝中的原因。
從前秦武王喜好勇力,任鄙來到秦國自薦;秦穆公實行霸道,由余歸屬秦國。
現(xiàn)在要招致天下士人,有上書求見的平民,就讓他到尚書臺問清陳述內(nèi)容,有可以被采納的言論,就給一點官職,賜給一匹帛。
像這樣,那么天下的士人就會消除愁悶,傾吐忠言,好建議就會每天上達皇上,天下的法律制度,國家的內(nèi)外關(guān)系,都會分明可見。
四海這樣廣大,士民這樣眾多,會說話的人們最多。
那些俊杰批評社會,陳述政見,出口成章,讓前代圣賢評斷也沒錯誤,用在當代也符合時代潮流,像這樣的人,也不多。
所以官爵祿俸賞賜,是天下的磨刀石,高祖用來磨礪社會、改造社會。
孔子說:“工匠想把事情做好,必定先使工具鋒利?!钡角爻瘏s不是這樣,設(shè)置誹謗的法網(wǎng),已被漢朝革除;倒握太阿寶劍,把劍柄遞給楚,最后招致滅亡。
所以真能不喪失權(quán)柄,天下即使有不馴服的人,也沒有誰敢觸犯朝廷。
這就是孝武皇帝開拓疆土建立功業(yè)成為漢朝世宗的原因。
現(xiàn)在不實行霸道,竟想用夏商周三代選舉人才的方法選取當代士人,就像查看伯樂的駿馬圖,到街上尋找千里馬一樣,很顯然,這是不可能找到的。
所以高祖撇開陳平的過失而獲得他的謀略,晉文公能召令天王,齊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只要對時代有貢獻,不管他是否反對過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霸道。
純粹不雜叫做醇,黑白混雜叫做駁。
想用相繼平安的方法治理暴秦遺留下來的國家,就像用鄉(xiāng)學(xué)飲酒的禮儀治理軍隊一樣荒謬。
現(xiàn)在陛下既不采納天下士人的意見,又加以殺害。
鷂鷹喜鵲遇害,那么鸞鳥鳳凰就會遠離;愚蠢的人被殺,那么智謀之士就會遠遠退避。
近來愚民上疏,大多因陳述的不是當務(wù)之急而得罪,有的被交給廷尉審訊,死的人很多。
自從陽朔以來,天下把言論作為忌諱,朝中尤其厲害,群臣都聽從皇上旨意,沒有人秉公直言。
怎么知道會這樣呢?把皇上認為好的平民上書拿來,試著交給廷尉審理,廷尉一定會說:“不是應(yīng)該談?wù)摰?,特別不敬。”用這一試,就知道了。
所以京兆尹王章資質(zhì)忠直,敢于當面引證,在朝廷上爭論,孝元皇帝提拔他,來激勵那些只占著官職對國家毫無用處的臣子,矯正朝廷風(fēng)氣。
到了陛下,王章被殺,還牽連妻子、兒女都被殺。
況且厭惡惡人也只限于他本人,王章并無反叛之罪,卻殃及全家。
令正直之士改變一貫行為,諍諫之士不敢進諫,群臣都知道殺王章是錯的,但是不敢諫阻,天下忌諱言論,這是國家的最大禍患。
希望陛下遵循高祖法規(guī),避免像秦朝那樣走上滅亡之路,多聽聽《十月》這首歌,留意《亡逸》篇的訓(xùn)戒,廢除因上書內(nèi)容不是當務(wù)之急而犯法的規(guī)定,下達沒有忌諱的詔令,廣泛地聽取意見,讓疏遠的地位低下的人都能出謀劃策,讓深藏的人不隱居,關(guān)系疏遠的人有門路,就是所謂“打開四方門,放眼看四方”。
再說觸犯不是當務(wù)之急的法規(guī),是誹謗罪中最輕微的。
“過去的事不可追回,未來的事還可防范?!碑斀窬鞯拿畋磺址福瑱?quán)威被侵奪,外戚的權(quán)勢一天比一天膨大,陛下不看清這種情形,但懇請您考察各種征兆。
建始年間以來,日食地震,從概率來講,是春秋時代的三倍,水災(zāi)多得數(shù)不清,陰盛陽衰,金鐵飛走,這是什么景象??!漢朝建立以來,國家經(jīng)歷了三次危險。
呂、霍、上官都是母后的家族,按照親近親屬的教義,保全他們是上策,應(yīng)當給他們安排賢良的老師,教給他們忠孝之道。
現(xiàn)在卻使他們地位尊寵,授予權(quán)勢,使他們驕橫叛逆,以至于滅亡,這是最嚴重地違背了親近親人這一教義。
像霍光這樣賢德,還不能替子孫考慮,所以掌握大權(quán)的臣子,朝代一變就有危險。
《書》說:“不要像火,開始微小。”不早撲滅就會釀成大禍。
外戚的權(quán)勢凌駕在君主之上,然后才防范它,也就來不及了。
皇上終于沒有采納。
成帝久無子嗣,梅福認為應(yīng)該建立夏商周三代正朔,封孔子的后代作為殷商的后代,又上書說:我聽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政就是職責(zé),職位低微而談?wù)搰掖笳娜司褪欠缸铩?br />
超越職權(quán),觸犯法律,用直言談?wù)撋鐣溁?,即使是身首分離,也是我的心愿。
保住官位不說直話,牙齒落了仍自身保全,死的那天,尸體未腐名聲就消失了,即使有齊景公的地位,馬圈里有四千匹馬,我也不希罕。
所以只愿登上一次殿堂,面對屏風(fēng)前的天子,說出平生思慮。
即使對當代沒有好處,也會留在世上,這是我睡不安、吃不香的原因。
希望陛下仔細考察我的話。
我聽說,保存別人是用來保存自己,阻塞別人是用來阻塞自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從前秦國滅了東周西周,掃平六國,不提拔隱士做高官,斷絕三代正朔,滅棄天道,因此始皇自身危險,兒子二世被殺,他的孫子不能繼位,這就是所謂阻塞別人就是阻塞自己。
所以武王攻克殷都,還沒下車就封五帝的后代,封殷在宋國,延續(xù)夏的祭祀在杞國,明確表明三代正朔,表示不獨自占有天下。
所以姬姓國家占天下一半,遷移祖廟的姬姓君主多得很。
這就是所謂保存別人就是保存自己。
現(xiàn)在成湯沒有祭祀,殷人沒有后嗣,陛下的子嗣一直不旺,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吧!《春秋經(jīng)》說:“宋殺其大夫。”《谷梁傳》說:“其不稱名姓,因為其人對孔子來說排在祖宗的位置,孔子不寫他的名姓,是因為尊敬他?!边@是說孔子是從前殷人的后裔,雖然不是嫡傳,但是封他的子孫作為殷人的后嗣,按禮也應(yīng)該。
為什么呢?諸侯可以奪宗,那么庶子圣賢也可以奪走嫡長子的位置。
傳說賢人的子孫應(yīng)該有封地,何況孔子是圣人,又是殷商的后裔呢?從前周成王按諸侯的禮儀葬周公,可是上天動怒,雷電狂風(fēng)成災(zāi)。
現(xiàn)在孔子的廟只有他故鄉(xiāng)闕里有,孔氏子孫只能成為平民,孔子是圣人卻只享受平民的祭祀,這不是上天的意思。
現(xiàn)在陛下如果真能根據(jù)孔子的功業(yè),封他的子孫,那么國家一定會得到上天的保佑,另外陛下的名字將與天地長存。
為什么呢?追念圣人的君王必定要以這作為法則。
為了這不可磨滅的名字,能夠不努力嗎?梅福交游不廣,遠離京城,無人引進又譏刺王鳳,所以最終也沒有被采納。
當初,武帝時,首次封周王室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到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爵位在諸侯王之下。
讓各位大夫、博士官尋找殷人后裔,分散為十幾個姓,郡國往往找到那些大家族,推求子孫世系,都是中斷的,無法排列清楚。
當時匡衡提議,認為“帝王保存殷周二王的后嗣,是用來尊重他們的先王而貫通三代的正朔的。
那些犯了誅滅之罪的封君,繼嗣中斷,就改封其他的親人作為第一個封君,上承他們的始祖王。
《春秋》要旨,諸侯不能保住他的國家的人祭祀中斷,現(xiàn)在宋國已不能保守它的系統(tǒng)而喪失了封國,就應(yīng)該改立殷人的后裔作為第一個封君,來上承商湯的傳統(tǒng),不應(yīng)當繼承宋國的已經(jīng)中斷的侯位,應(yīng)表明是找到殷人的后裔。
現(xiàn)在,推算尋找從前的宋國的嫡系,年代太久不能找到,即使找到嫡傳,嫡傳的先人早已爵位窮盡,不應(yīng)當再立。
《禮記》中孔子說:‘我孔丘,是殷人的后裔?!拜吚蠋煻际沁@樣傳授給我們的,應(yīng)該把孔子的后代作為商湯的后嗣。”皇上認為這話不合經(jīng)義,于是被擱置一邊。
到成帝時,梅福又說應(yīng)該封孔子的后人來奉行商湯的祭祀。
綏和元年(前8),立殷周二王的后代,在古代典籍中尋找證據(jù),因《左傳》、《谷梁》、《世本》、《禮記》共同證明,于是下詔封孔子后代為殷紹嘉公,詳見《成帝紀》。
這時,梅福在家中讀書、養(yǎng)性打發(fā)日子。
到元始年間,王莽擅權(quán)專政,梅福某天拋棄妻子兒女,離開九江,至今傳說他成了仙。
這之后,有人在會稽看見梅福,說是他已改姓易名,在吳地街上當看門人等等。
評述:梅福的文章,與《大雅》詩意相符合,雖然不算老成,但是還有常規(guī)章法,殷商的鑒戒不遠,夏桀的滅亡就是他們知道的。
他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到街上看門,保全天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