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南朝梁·沈約 撰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含本紀(jì)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shù)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本紀(jì)、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 《宋書》收錄當(dāng)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宋書》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zhǔn)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jì)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jù)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jì),撰續(xù)成書。紀(jì)傳部分成于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dāng)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于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內(nèi)容詳備,篇幅幾占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并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吨菘ぶ尽酚浫龂詠淼乩硌馗锊⒓皷|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于史事考證?!堵蓺v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xué)的珍貴資料。《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并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jì)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余人。紀(jì)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南朝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聲律學(xué)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沈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爭權(quán)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家境孤貧。他篤志好學(xué),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jiān)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后世亦稱“隱侯”。
卷一 ··本紀(jì)第一 武帝上
卷二 ··本紀(jì)第二 武帝中
卷三 ··本紀(jì)第三 武帝下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少帝
卷五 ··本紀(jì)第五 文帝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孝武帝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前廢帝
卷八 ··本紀(jì)第八 明帝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后廢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順帝
卷十一 ··志第一 志序 歷上
卷十二 ··志第二 歷中
卷十三 ··志第三 歷下
卷十四 ··志第四 禮一
卷十五 ··志第五 禮二
卷十六 ··志第六 禮三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卷十八 ··志第八 禮五
卷十九 ··志第九 樂一
卷二十 ··志第十 樂二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 樂三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 樂四
卷二十三··志第十三 天文一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 天文二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 天文三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天文四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 符瑞上
卷二十八··志第十八 符瑞中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符瑞下
卷三十 ··志第二十 五行一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卷四十 ··志第三十 百官下
卷四十一··列傳第一 后妃
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劉穆之 王弘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 徐羨之 傅亮 檀道濟
卷四十四··列傳第四 謝晦
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王鎮(zhèn)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
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趙倫之 到彥之闕
王懿 張邵
卷四十七··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
卷四十八··列傳第八 硃齡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卷四十九··列傳第九 孫處 蒯恩 劉鐘
虞丘進
卷五十 ··列傳第十 胡籓 劉康祖 垣護之
張興世
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宗室
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
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
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 臧燾 徐廣 傅隆
卷五十六··列傳第十六 謝瞻 孔琳之
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 蔡廓 子興宗
卷五十八··列傳第十八 王惠 謝弘微 王球
卷五十九··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武三王
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羊欣 張敷 王微
卷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吉翰 劉道產(chǎn)
杜驥 申恬
卷六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謝靈運
卷六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武二王
卷六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劉湛 范曄
卷七十 ··列傳第三十 袁淑
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
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文九王
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臧質(zhì) 魯爽
沈攸之
卷七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王僧達 顏竣
卷七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硃修之 宗愨
王玄謨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柳元景 顏師伯
沈慶之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蕭思話 劉延孫
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文五王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劉秀之 顧琛
顧覬之
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 沈懷文
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宗越 吳喜 黃回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鳷 孔覬
卷八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謝莊 王景文
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殷孝祖 劉勔
卷八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蕭惠開 殷琰
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卷八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袁粲
卷九十 ··列傳第五十 明四王
卷九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卷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卷九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恩幸
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索虜
卷九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鮮卑 吐谷渾
卷九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夷蠻
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氐胡
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二兇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自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含本紀(jì)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shù)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本紀(jì)、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 《宋書》收錄當(dāng)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宋書》是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zhǔn)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jì)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jù)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jì),撰續(xù)成書。紀(jì)傳部分成于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dāng)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于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內(nèi)容詳備,篇幅幾占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并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吨菘ぶ尽酚浫龂詠淼乩硌馗锊⒓皷|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于史事考證?!堵蓺v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xué)的珍貴資料。《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并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jì)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余人。紀(jì)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南朝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聲律學(xué)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沈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爭權(quán)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家境孤貧。他篤志好學(xué),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jiān)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后世亦稱“隱侯”。
卷一 ··本紀(jì)第一 武帝上
卷二 ··本紀(jì)第二 武帝中
卷三 ··本紀(jì)第三 武帝下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少帝
卷五 ··本紀(jì)第五 文帝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孝武帝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前廢帝
卷八 ··本紀(jì)第八 明帝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后廢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順帝
卷十一 ··志第一 志序 歷上
卷十二 ··志第二 歷中
卷十三 ··志第三 歷下
卷十四 ··志第四 禮一
卷十五 ··志第五 禮二
卷十六 ··志第六 禮三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卷十八 ··志第八 禮五
卷十九 ··志第九 樂一
卷二十 ··志第十 樂二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 樂三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 樂四
卷二十三··志第十三 天文一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 天文二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 天文三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天文四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 符瑞上
卷二十八··志第十八 符瑞中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符瑞下
卷三十 ··志第二十 五行一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卷四十 ··志第三十 百官下
卷四十一··列傳第一 后妃
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劉穆之 王弘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 徐羨之 傅亮 檀道濟
卷四十四··列傳第四 謝晦
卷四十五··列傳第五 王鎮(zhèn)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
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趙倫之 到彥之闕
王懿 張邵
卷四十七··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
卷四十八··列傳第八 硃齡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卷四十九··列傳第九 孫處 蒯恩 劉鐘
虞丘進
卷五十 ··列傳第十 胡籓 劉康祖 垣護之
張興世
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宗室
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
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
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 臧燾 徐廣 傅隆
卷五十六··列傳第十六 謝瞻 孔琳之
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 蔡廓 子興宗
卷五十八··列傳第十八 王惠 謝弘微 王球
卷五十九··列傳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武三王
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羊欣 張敷 王微
卷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吉翰 劉道產(chǎn)
杜驥 申恬
卷六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謝靈運
卷六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武二王
卷六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劉湛 范曄
卷七十 ··列傳第三十 袁淑
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
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文九王
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臧質(zhì) 魯爽
沈攸之
卷七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王僧達 顏竣
卷七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硃修之 宗愨
王玄謨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柳元景 顏師伯
沈慶之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蕭思話 劉延孫
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文五王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劉秀之 顧琛
顧覬之
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 沈懷文
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宗越 吳喜 黃回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鳷 孔覬
卷八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謝莊 王景文
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殷孝祖 劉勔
卷八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蕭惠開 殷琰
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卷八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袁粲
卷九十 ··列傳第五十 明四王
卷九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卷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卷九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恩幸
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索虜
卷九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鮮卑 吐谷渾
卷九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夷蠻
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氐胡
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二兇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