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孚傳

白話北史 作者:唐·李延壽


  元昌的弟弟元孚,字秀和,從小就有美名。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聰、司徒崔光等人見到元孚以后,都說:“這是位能夠成為當代楷模的人物,可惜我們都已年老體衰,來不及看到了。”累升至尚書右丞。靈太后臨朝聽政,宦官干政,元孚便匯總了古今名妃賢后事跡,共四卷,上奏靈太后。改任為尚書左丞。

  蠕蠕國王阿那瞔回國以后,國人饑荒,相帶進入塞內(nèi),阿那瞝便上表朝廷請求給以賑濟。朝廷下詔任命元孚為北道行臺,前去賑濟安撫,元孚便上表提出處理意見,以供選用,奏書中說:

  “北方身穿皮服之人,不吃糧食,應(yīng)當從其習(xí)俗,因勢利導(dǎo),助其所無。往昔漢建武年間,單于叩塞門求通,當時轉(zhuǎn)運干糧二萬五千斛、牛羊三萬六千頭送給他。這是前代和戎所采取的安撫新附者,懷柔遠方的長遠謀略。請將母牛產(chǎn)羊送出,以供口食之用。況且畜牧繁衍生息,是他們便于使用的,皮毛血肉之利,兼及衣食。

  “又尚書奏稱:如他們?nèi)粤粼谄咧荩犛傻綄捥幇仓?。我以為人情留戀根本,豈肯遷移內(nèi)地?如依照臣下請求,賑濟他們牲畜,他們愛其根本,重視故鄉(xiāng),必回故土。如果不這樣做,禁留下來更加不利。假如逼令遷移,必非長久之計。什么原因?人面獸心,去留難以猜測。既改換水草,疾病將多,憂愁困頓,死亡增加。何況他們的余族,仍留在沙漠,如果發(fā)生狂亂,重回舊巢,必然殘害掠奪城鄉(xiāng),為害百姓。亂而堵塞,不如防于未萌生之時。

  “又販運買賣,起自上古,相互交易,行于中世。漢與胡通,也設(shè)關(guān)市。今北人困于饑荒,命懸于溝壑,除朝廷賑濟之外,必然請求設(shè)市交易,他們?nèi)缬姓埱?,?yīng)當聽允?!?br />
  又說:

  “辦大事者不計小名,有遠謀者不拘近利。雖財戎狄衰盛,各代不同,叛服情形,略可討論。周之北伐,僅合中規(guī);漢代外攻,才收下策。昔在代都,常為重備,將帥勞苦,兵士力疲,計前代之辛苦,未能使之歸服。如今天盛大魏,戎狄衰亡,朝廷降垂天之恩,弘大再造之德,收集散亡之士,以禮遣送回鄉(xiāng),應(yīng)當利用時機,善思長久之策。

  “我私下認為,理雖能萬變,可用一法觀察;未來之事雖遠,容易以往事卜知。往昔在漢室之世,呼韓邪來叩邊塞,漢派董忠、韓昌率領(lǐng)邊郡人馬,送出朔方,于是留下衛(wèi)助。又光武帝時,也命令中郎將段彬,設(shè)置安集掾史,隨同單于所在之處,觀察動靜。這都是保證安寧的靈龜,安定邊境的上策。如今朝廷的成功,不減于往日,蠕蠕國內(nèi)衰敗,也如同舊時。應(yīng)當以過去成功的謀略為依準,略略依照舊事,借給閑置土地,聽由打獵放牧。粗設(shè)官吏,以示慰撫。嚴戒邊境將士,以見我保衛(wèi)之勞。待以仁義,寬于駕馭,羈縻作為長久之策,使親近而不致于狡詐,疏遠時不容許反叛。如今北部邊將,舊時常設(shè)一人,在云、代界外巡邏,應(yīng)令其加以防察。這就是所說的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啊!”

  他又說:

  “先祖有奪人之心,對待歸降者如接受強敵。武力并非專用對外,也用來防內(nèi)。如果聽從處置分配各地,各州鎮(zhèn)遙遠,不是轉(zhuǎn)途運送可以到達。如產(chǎn)生后悔和叛亂,變故發(fā)生難以預(yù)測,又居民的牲畜產(chǎn)業(yè),分布在原野之中,戎夷本性貪婪,見后便起盜心,防彼肅此,兵少難以應(yīng)付,混亂之際,容易相互糾紛。驅(qū)趕回鄉(xiāng),未必愿去,內(nèi)遷各州,又不聽從。到此之時,耗費必將巨大?!?br />
  可是,朝廷不肯聽從他的意見。

  元孚持白武幡到柔玄、懷荒兩鎮(zhèn)之間犒勞阿那瞔。阿那瞔的部眾號稱三十萬,他私下有異心,因此拘留了元孚。把他安置在密閉的車子里,每天送來一升乳酪、一段肉。每次會集部眾時,讓元孚坐在車廂,稱他為行臺,對他表示很尊敬的樣子。阿那瞔便南侵,到達舊京城。后來他把元孚等人送回朝廷,因而上表謝罪。有關(guān)部門將元孚的事情交給廷尉處置。廷尉丞高謙之認為元孚有辱使命,判處元孚流放之罪。

  后來,元孚被任命為冀州刺史。他勸告和督促民眾致力農(nóng)桑,州內(nèi)稱呼他為慈父,鄰州叫他為神君。冀州人張孟都、張洪建、馬潘、崔獨憐、張叔緒、崔丑、張?zhí)煲?、崔思哲等八人,都聚眾山林,不聽朝廷之命,州郡稱他們?yōu)榘送?。元孚來到冀州以后,他們都請求到城里來,表示愿意以死為他效力。后來,冀州被葛榮攻破,元孚被葛榮抓住了。當時,元孚的哥哥元..是防城都督,另一位哥哥子禮為錄事參軍。葛榮準備先殺害子禮,元孚請求讓他先死,以救出子禮,他叩頭直到流血,葛榮這才把子禮放了。葛榮又大舉召集將士,商議處死他們。元孚的兄弟都各自說自己的壞話,爭替別人先死。而張孟都、潘紹等幾百人也都叩頭請求被處死,以救元孚。葛榮說:“這些人真是魏國的忠臣義士啊!”于是將一起拘禁的五百人都放掉了。葛榮之亂平定后,元孚仍被任命為冀州刺史。元顥到洛陽以后,任命元孚為東道行臺、彭城郡王。元孚把元顥送來的策反書信封好送到朝廷,皇帝很嘉許他。元顥被討平之后,元孚被封為萬年鄉(xiāng)男。

  永安末年,樂器殘缺,莊帝任命元孚監(jiān)修儀器。元孚上表說:

  “以前在太和年間,中書監(jiān)高閭、太樂令公孫崇修造金石樂器,用數(shù)十年時間,終于成功。當時召集大量儒生,考正得失。太常卿劉芳請求另行營造,很久以后才修成。又召集公卿大臣一起測量校正,看是不是合適,議論紛紛,無所適從。當時傳旨,同時使用。往年大軍入洛,戎馬交加,所有樂器,丟失將盡。我到太樂署,問太樂令張乾龜?shù)热?,說是承接以前留下的東西,設(shè)有宮調(diào)器樂四箱,懸掛鐘磬的木架六架,東北架上有黃鐘的編磬十四個,雖然樂器名為黃鐘,而聲音實在不合規(guī)矩,檢查音制,不很合韻。姑洗懸掛在東南,太蔟編放在西北,蕤賓排列在西南,都是器象異位,調(diào)律不和。又有儀鐘十四個,虛掛在架首,從開始時就沒有敲打過,現(xiàn)在加以刪除,以遵從正常的規(guī)則。

  “我現(xiàn)在依據(jù)《周禮·鳧氏》中長寬的規(guī)定,《磬氏》中倨句的法則,吹律以求聲。叩鐘以求音,去除繁雜,討論并實際記錄下來。依照十二月分為十二宮,各按準確的時辰和順序,在正確的位置懸掛。樂聲完備,隨時用來擊奏。這樣既合旋宮之義,又得律呂相生之體用?,F(xiàn)今鐘磬的數(shù)量,各按十二架為定數(shù)?!?br />
  上奏后皇帝認為可行。當時的縉紳士人,都前往觀看和聽他們演奏,無不嘖嘖贊嘆,信服地返回,太傅、錄尚書事長孫承業(yè)善解聲律,特別又表示確很完美。

  元孚又跟孝武帝進關(guān),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封扶風(fēng)郡王。不久又監(jiān)修國史。歷任司空、兼尚書令、太保。當時蠕蠕國王和元孚是舊相識,他要先見到元孚,然后再送女兒。于是便派元孚當使者到蠕蠕國去。蠕蠕國的君臣們見到元孚,無不十分高興。元孚護送皇后回到朝廷。

  元孚性格機智而又善于權(quán)變,喜愛喝酒。周文帝特別對他優(yōu)待,曾經(jīng)在室內(nèi)放了十缸酒,另外又剩下一斛,上面都蓋上了蓋子,想要和元孚開玩笑。元孚正好進室內(nèi),一見便又驚又喜,說道“:我家的兄弟們這樣無禮,為什么偷跑進大王家里,相對正坐?應(yīng)當早些回家去?!庇谑?,他把酒拿回家去了。周文帝見了以后拍手大笑。后來,元孚中風(fēng),手腳不能隨意活動,嘴也講不出話來,他便用左手在地上劃著寫字,請求免去他的職務(wù),可是三次奏請,都得不到許可。改任為太傅。去世時,皇帝親臨吊唁,百官們也都參加追悼。追贈為大司馬、錄尚書事,謚為“文簡”。

  他的兒子元端為嗣子,任大行臺尚書、華州刺史。性情粗俗兇狠。頗以自己的出身根基自傲,目中無人,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低,瞧不起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