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玄同傳

白話舊唐書 作者:后晉·劉昫等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他中舉進士,后長時任司列大夫。因與上官儀文章唱和而受牽連,流配嶺外。上元初年赦免回京,工部尚書劉審禮推薦他,稱贊他有時務之才,拜岐州長史,直升遷到吏部侍郎。魏玄同因自己擔當了選拔人才的職責,擔心不能很好運用選人定職之術,就在這方面寫了很有價值的書面意見上呈皇上,內容大義是:

  “臣聞制造器物一定要擇其好工匠;治理國家一定要求賢用賢。匠不良,無法做出好器物;官不賢,無法按規(guī)律治國。國君,是來管理天下人民的;臣子,是來輔佐國君的。如果國君不能安養(yǎng)百姓,就失去了君道;臣子不能輔佐國君,就喪失了臣子的職責。任用人才,實在是國家的根本,與人民的安危相聯?,F在的狀況是百姓沒有變富,盜賊也沒有減,獄訟冤曲也未理清,禮儀法度也不齊全。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下吏不稱職,眾官非其才。官之不得其才,取人之道,也就有沒有用好的地方。

  “臣又聞傅說說:‘英明的帝王奉順天道,建邦設都,設置后王君公,大夫師長,不只是為了讓自己逸豫,更重要的在于更有效地治理百姓?!糯陌顕腿绗F在的州縣,土有常君,人有定主,各自選擇英賢輔佐之才,而宰相等大臣則由朝廷任命。秦朝兼并天下,除封建割據,設置州郡地方官,漢代襲用,有沿有革。侯王設置官吏限制在四百石以下,其太傅宰相等大官,則由漢王朝設置。州郡掾吏、督郵、從事等官職,全部由州郡長官來任命。這樣一直到魏晉,才開始將所有官員歸入吏部任命。這樣一直延用到現在?,F在選用人的特點是‘:用筆來量才,看檔案來察行。’這樣的弊病,由來已久。

  “大概是由于君子重因循而害怕改革,如有不得已的情況,也只是運獨見之明,定卓然之議。如今的人事官員所行的,不是圣王的好的法典,而是近代的權道,這實在應當改革,這非常重要。為什么這樣說呢?例如尺丈之量,所能及者短;斗升之器,所積者怎么會多。尺丈不能及,怎么能量呢;斗升不能受,怎么能容得了呢?何況天下之大,士人之眾,卻委托于幾個人的手上呢?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天下選才之事都集中幾人手中,肯定會出現不全和紊亂之毛病。再說居此任的人,不一定稱職,昧于甄別察審,只是盡其庸妄,糊涂官理糊涂案,一旦講情面看私交盛行,什么樣的無理事都能做;一旦貪贓營私開頭,千奇百怪的壞現象也會出現,這樣就形成為人擇官,為身擇利,看親疏而下筆,顧勢要而措情。官場之中,競相投靠;巧言令色,同于市井。加之以厚貌深藏機心,險如溪壑,擇言觀行,尚懼不周。今天百行折之于一面,眾官專斷于一司,這樣選才任賢不是太難了嗎。

  “而且魏代只據天下的三分之一;晉代所處的是沒有一統(tǒng)的狀況,到齊、宋,以至周、隋,戰(zhàn)爭之日多,安泰之時少,天下分裂,各據一方。隋代平靜,太平之時僅十多年罷了,接著又起兵禍,繼之以饑饉,德業(yè)既未有成,世事也應接不暇,不能說非古而是今。武德年代(唐高祖)、貞觀年代,也與今有異,當時開國草創(chuàng),不僅國事繁多無空閑,而且也缺乏人才。到今天,享國永年,比屋可封,人才間出。選集之始,霧積云屯,選用之后,十不收一。但因玉石難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研究人事上的弊病,應明白今后的補救。

  “夏代、殷代以前,制度多缺。周朝借鑒夏殷,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就是諸侯以下的官吏,不是全由天子任命,朝廷的眾官,也不是專于一職。所以周穆王任命伯礒做太仆正時說‘:慎重地選拔你的下屬,不要把巧言令色、偏辟側媚的人當賢士誤用。’這就是當時天子令諸侯自擇下吏的實證。太仆正,只不過是中大夫,這樣的官也可任命自己的僚屬,那么三公九卿,也必然可以自選僚屬了。再則《周禮》上規(guī)定太宰、內史,共同掌詔事。當是分職任于群司,但統(tǒng)起來只以數職。各人又去任命自己的下屬,天子只任命大官。這樣委任,所委者當,所用者精,因此賢人眾多,國家繁榮興盛。

  “裴子野有言:‘任官之難,先王之備述之。平時視其孝友;鄉(xiāng)里中誠信服人,言行舉止,觀其志義;憂患禍難,取其智謀;以工作重擔壓他,來觀其才能;以財利委托他,來察其廉潔?!吨芏Y》中講官吏即于學校培養(yǎng),在州里選擇,告知他們政事,然后向朝廷舉薦。到漢代,仍然如此。在州郡干出成績,然后被五府征用,五府舉薦自己的佐治之吏到朝廷,三公審參給予授職,尚書上奏天子。一人的任職,所關者眾,一士之進,其考核極細。所以官能得其人,很少有敗事的。魏、晉反之,所受的損失也很大?!嶙右八摚皇悄媳背囊粋€小小的宋朝,還認為不勝其弊,而況于當今呢!

  “再者從政為官,不可以無學。所以《尚書》中說‘:學古入官,議事以制?!蹲髠鳌吩唬骸衣剬W而后從政,不聞以政入學?!褓F戚子弟,多早求官,小小年紀,腰配銀印青綬,有的在束發(fā)如兩角的年齡,已經承襲高官。弘文館崇賢館的生員,宮內的侍從禁衛(wèi),課試既淺,能力也薄,但是門閥有素,門第聲望自然也高。父子事業(yè)相承,本是古人之道。所說的王侯的長子,一定要考核他們,修六禮來節(jié)其性,明七教來興其德,學全施政的八方面來防其淫亂,尊敬賢人來崇尚道德,批評不肖來除掉丑惡。少年受業(yè),長大做官,均由德進,必憑才能而提升,這樣而后才能治國理家有益。小小年紀做官而廢學,輕考試而無才,像這類的人,也實在可惜,再者九品以下的官員,不待州縣推薦,直接取之于書判,這恐怕不是先德而后講才的意見。

  “臣又認為治理國家用人才,就像人之用財。貧者滿足于糟糠,希望得到粗麻布短衣;富人厭糧肉,思輕裘。然而當缺乏賢人的時候,就可以磨鈍器策駑馬而乘馭。在太平多士之日,就應精益求精而選人才。選才就要面廣,尤其應該精選。臣見制書,每令三品、五品薦士,下至九品,也令舉薦,這是圣朝廣求人才之意。但因為褒貶不甚明,得失無大礙,故人升了官不憂處分受責,降了職也不盡搜揚。如果應征任職,也沒有謹慎自己的行為的,況且賢人了解賢人,圣人識才,伊、皋這些賢人既舉薦,不仁的就自然會離得遠。所以今天要想真正得到賢才,也要慎重地擇其舉薦賢才的人。流清就是因為源潔,影正就是由于身正,不認真細致了解選才之官的品行,卻一味責備被舉人人才庸濫,這樣是不可能得到真才的。

  “《漢書》上說:‘張耳、陳余的賓客、廝役,都是天下的俊杰?!麄冎徊贿^是小人物,尚且能如此,何況以皇上的圣明,國家的德業(yè),如果不建長久之策略,打好深厚的基礎,用好得賢取士之術,一味顧望魏晉留下的不好風尚,臣竊以為這樣是不明智的,伏愿陛下認真考慮,采納良言,依照周代、漢代的好規(guī)矩,來把好吏部選才這一關?!?br />
  魏玄同的建議未被采納。

  弘道初年(683),魏玄同轉任文昌左丞,兼地官尚書,代理宰相。武則天臨朝,調任太中大夫、鸞臺侍郎,仍然行宰相之職權。垂拱三年(687),魏玄同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之職,加任檢校納言,封鉅鹿男。魏玄同平時與裴炎交好,能始終保持友好,時人稱贊為“耐久朋”;但他與酷吏周興不協調。在永昌初年(689),被周興陷害,說魏玄同講太后已經老了,應當讓皇位給皇帝。武則天聽了,大怒,于是賜他死在自己的住宅。監(jiān)刑御史房濟對魏玄同說“:何不申告,如能得到召見,當自陳冤曲?!蔽盒瑖@道:“人殺鬼殺,有什么不同,哪里能告人事?”于是就刑,死時七十三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