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元,字仁卿,澄海人。萬歷二年進士。歷任萬年、泰和二縣知縣。為政有利于民,兩縣人民為他建立生祠。后調任南京戶部主事,晉升郎中。
伯元受業(yè)于永豐呂懷,言行踏實,深惡王守仁的新學說。朝廷將守仁供于文廟祭祀,伯元上疏反對,并請求從文廟中去掉陸九淵的神位,而將有若及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朱熹五人列入十哲。在各鄉(xiāng)祭祀羅欽順、章懋、呂木冉、魏校、呂懷、蔡清、羅洪先、王艮。其奏疏剛下部議,就遭南京給事中鐘宇淳的反對,伯元也因此被貶為海州判官。后調任尚寶司丞。吏部尚書楊巍,很不喜歡王守仁的學說,同意伯元的奏疏,因而調伯元為吏部員外郎,后歷任考功、文選郎中,輔佐尚書孫丕揚澄清吏治,杜絕賄賂。任期滿后推薦為太常少卿,但未被朝廷任命。當時吏部推薦的陳奏皆被扣留,不進呈皇帝,伯元說:“賢愚同被滯留不提拔任用,朝野為之嘆息,這是因為臣所提建議不當所致,呈請準于辭職。”皇帝很不高興,特準他辭退,并把他的奏疏扣留下來,不交廷臣議論。過了兩年,在甄別吏部諸郎中時,看到伯元的名字,命改南京吏部任職,此時伯元已過世了。
伯元生活清苦淡薄,別人難以忍受,他卻能怡然自樂,成為嶺南士大夫的表率。
伯元受業(yè)于永豐呂懷,言行踏實,深惡王守仁的新學說。朝廷將守仁供于文廟祭祀,伯元上疏反對,并請求從文廟中去掉陸九淵的神位,而將有若及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朱熹五人列入十哲。在各鄉(xiāng)祭祀羅欽順、章懋、呂木冉、魏校、呂懷、蔡清、羅洪先、王艮。其奏疏剛下部議,就遭南京給事中鐘宇淳的反對,伯元也因此被貶為海州判官。后調任尚寶司丞。吏部尚書楊巍,很不喜歡王守仁的學說,同意伯元的奏疏,因而調伯元為吏部員外郎,后歷任考功、文選郎中,輔佐尚書孫丕揚澄清吏治,杜絕賄賂。任期滿后推薦為太常少卿,但未被朝廷任命。當時吏部推薦的陳奏皆被扣留,不進呈皇帝,伯元說:“賢愚同被滯留不提拔任用,朝野為之嘆息,這是因為臣所提建議不當所致,呈請準于辭職。”皇帝很不高興,特準他辭退,并把他的奏疏扣留下來,不交廷臣議論。過了兩年,在甄別吏部諸郎中時,看到伯元的名字,命改南京吏部任職,此時伯元已過世了。
伯元生活清苦淡薄,別人難以忍受,他卻能怡然自樂,成為嶺南士大夫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