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川三老”即唐時升、婁堅、程嘉燧。
唐時升,字叔達,嘉定人。父親唐欽訓,與歸有光友善,故時升得以早拜友光為師。時升不到三十歲就拋棄科舉,一心一意致力于古學。王世貞在南京做官時,把時升請到他的邸舍,與他討論學術(shù)。時升因為是歸有光的門徒,所以自己也不再稱是王世貞的弟子。王錫爵執(zhí)政,其子王衡邀時升入京都。這時正是塞上用兵之際,時升推斷敵情的虛實,明朝將帥之勝負,無一差錯。時升家貧,但好施舍,自己挑水種菜,十分自在。做詩下筆即成,不加修改。他繼承了歸有光文章的風格。與同鄉(xiāng)婁堅、程嘉燧并稱“練川三老”。卒于崇禎九年(1636),享年八十六歲。
婁堅,字子柔,嘉定人。年幼好學,他的師友都是歸有光的門生,他承繼其老師的學問,既對儒家經(jīng)典有精深研究,又注意自己德行修養(yǎng),家鄉(xiāng)人推為大師。曾在京師國子監(jiān)讀書,是貢生,學成歸家,不肯做官。工于書法,其詩清新。四明謝三賓為嘉定知縣,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以及李流芳四人的詩合刻成書,題為《嘉定四先生集》。
李流芳,字長蘅,萬歷三十四年(1606)鄉(xiāng)試中舉。工于詩,善書法。天啟初入京參加會試,抵北京近郊,聞農(nóng)民軍起義,賦詩而返,從此再不愿進取功名。
程嘉燧,字孟陽,本休寧人,僑居嘉定。工于詩,善于畫。與通州顧養(yǎng)濂相好。友人勸他去拜訪養(yǎng)濂,于是他渡江,寓后于古寺內(nèi),與好酒之人歡飲三天三夜,賦《詠古》詩五章,未見到養(yǎng)濂而歸。崇禎年間,常熟錢謙益為侍郎,罷官歸家,自建“耦耕堂”,邀嘉燧去那里讀書。嘉燧在那里住了十年,回到休寧,不久去世,終年七十九歲。謙益很欣賞嘉燧的詩作,稱他為“松圓詩老”。
唐時升,字叔達,嘉定人。父親唐欽訓,與歸有光友善,故時升得以早拜友光為師。時升不到三十歲就拋棄科舉,一心一意致力于古學。王世貞在南京做官時,把時升請到他的邸舍,與他討論學術(shù)。時升因為是歸有光的門徒,所以自己也不再稱是王世貞的弟子。王錫爵執(zhí)政,其子王衡邀時升入京都。這時正是塞上用兵之際,時升推斷敵情的虛實,明朝將帥之勝負,無一差錯。時升家貧,但好施舍,自己挑水種菜,十分自在。做詩下筆即成,不加修改。他繼承了歸有光文章的風格。與同鄉(xiāng)婁堅、程嘉燧并稱“練川三老”。卒于崇禎九年(1636),享年八十六歲。
婁堅,字子柔,嘉定人。年幼好學,他的師友都是歸有光的門生,他承繼其老師的學問,既對儒家經(jīng)典有精深研究,又注意自己德行修養(yǎng),家鄉(xiāng)人推為大師。曾在京師國子監(jiān)讀書,是貢生,學成歸家,不肯做官。工于書法,其詩清新。四明謝三賓為嘉定知縣,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以及李流芳四人的詩合刻成書,題為《嘉定四先生集》。
李流芳,字長蘅,萬歷三十四年(1606)鄉(xiāng)試中舉。工于詩,善書法。天啟初入京參加會試,抵北京近郊,聞農(nóng)民軍起義,賦詩而返,從此再不愿進取功名。
程嘉燧,字孟陽,本休寧人,僑居嘉定。工于詩,善于畫。與通州顧養(yǎng)濂相好。友人勸他去拜訪養(yǎng)濂,于是他渡江,寓后于古寺內(nèi),與好酒之人歡飲三天三夜,賦《詠古》詩五章,未見到養(yǎng)濂而歸。崇禎年間,常熟錢謙益為侍郎,罷官歸家,自建“耦耕堂”,邀嘉燧去那里讀書。嘉燧在那里住了十年,回到休寧,不久去世,終年七十九歲。謙益很欣賞嘉燧的詩作,稱他為“松圓詩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