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接著說:"各位,我要講的成佛法門,是以定和慧為根本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定和慧是兩碼事,其實它們只是一體的兩面罷了。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各位,這個道理就叫做'定慧等',也就是說,定和慧是沒有差異的,是平等無二的。修習(xí)佛法的人可不能把這兩者分別看待,認為先有了定然后才能有慧。持有這種見解的人等于承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佛法,就像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那樣。'定慧等'就像是為人的言行一致,言與行表現(xiàn)得全都一樣。自證自悟的修行者如果糾纏在口舌爭論上,非要搞清誰先誰后,那他就是迷妄之人,沒辦法覺悟解脫的。"
這段話在很多現(xiàn)代人看起來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慧能當時這么講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
"定"和"慧",再加上一個"戒",合稱"戒定慧",是佛教的一個悠久傳統(tǒng),是修行的三個步驟,稱為"三學(xué)"。
第一個步驟是"戒",也就是遵守戒律,不能殺人放火,不能吃喝嫖賭,這不能、那不能,有五戒、十戒、還有具足戒的二百多戒,還有更多的,成千上萬的。中國本土佛教在唐朝還專門發(fā)展出了一個律宗,講法很多,甚至還提到過禁止寺院里蓄養(yǎng)婦人和買賣奴婢。
很多人都容易把守戒和苦行混為一談,因為這兩者有時候確實很像,而戒律的極至就是苦行。人一守戒,很多世俗的娛樂活動都干不了,約束太多了也確實就變成苦行了。追溯一下守戒的原委,就得說說古印度的沙門。
在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沙門學(xué)派興起,大力反對婆羅門。沙門學(xué)派門派眾多,大約上百種,佛教就是這沙門眾派別當中的百分之一。沙門其他派別都沒有流傳下來,只除了佛教和耆那教。佛教走向了世界,耆那教始終沒出印度國門。這倒不能說是耆那教的理論比佛教差,主要是耆那教的苦行方式只適于熱帶地區(qū)--耆那教里以天衣派為甚,全身上下一絲不掛,他們認為一塊布片的遮掩都會成為修行者斬斷貪欲的阻礙。有好事之徒肯定會問:天衣派有女弟子沒有?的確,任他們?nèi)绾误@世駭俗,如果一群女弟子也一絲不掛地滿世界討飯,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也許是出于這個現(xiàn)實上的窘迫吧,反正在他們的理論里,穿衣服的人和女人都是得不到解脫的。
這些沙門學(xué)派雖然共同反對婆羅門,但內(nèi)部之間不但并不團結(jié),還常常互相看不上,都說別人是外道--佛陀就是用外道這個詞來形容他的這些沙門同門的。
這些互為外道的沙門派別之所以有個沙門的總名,是因為他們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基本上見解一致,首先,他們都認為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擺脫痛苦的最好辦法就是斷絕欲望--守戒的原始意義就是這么來的,只不過在斷絕欲望的程度上大家各有差別而已,比如耆那教就很極端,佛陀就主張"中道",簡而言之就是搞折中主義。這在戒律問題上就看得出來:當時便有所謂的五戒,是婆羅門和耆那教等等共同遵守的,佛陀也把五戒拿了過來,卻把五戒當中的"離欲"換成了"戒酒"。
沙門派別的第二個共同點是:他們都修習(xí)禪定,都認為禪定是脫離苦海、體悟終極真理的一個重要方法。其實在禪定這點上,婆羅門和他們是在一條戰(zhàn)線的。
佛陀為什么不贊成苦行,因為他自己修行的時候就親身走過苦行這條路,發(fā)現(xiàn)走不通,這才覺得靠苦行是達不到解脫的(當然你可以質(zhì)疑一下:你走不通不見得別人也走不通,不能用個體經(jīng)驗推導(dǎo)出普遍性結(jié)論),所以佛陀連帶著也不大強調(diào)戒律。。但這很快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老百姓看修行者,他們可不懂你懂得什么深刻的道理,他們只看你有沒有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比如,你能不能忍常人無法忍受之苦(現(xiàn)在的印度修行者里還常有用鐵針刺穿臉頰的),能不能做常人做不到之事(達摩老祖一葦渡江),后者比較難,所以前者更流行。古代印度的一些修行法門有渾身上下涂滿泥巴不洗澡的,有特意到山野險地虐待自己的,基督教也有搞這一套的,這些做法也很有道理,因為肉體上的痛苦有助于心靈的純潔--不僅是修行者自己這樣認為,這也確實有心理學(xué)上的依據(jù),而且無處發(fā)泄的肉欲也會因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壓。
另一項針對受眾的心理學(xué)依據(jù)是錯覺關(guān)聯(lián)中的所謂配對獨特性,是說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具有某些非一般的特性,人們便認為他們是有關(guān)系的。比如人們看到奇裝異服的人,往往容易認為他們與眾不同,如果是宗教人士奇裝異服或搞出什么不尋常的舉動,人們就容易相信他們有些什么不尋常的道行。我在《春秋大義》里講過這個問題,古代統(tǒng)治者對奇裝異服的厭惡為什么會強烈到不惜流血殺人的地步,因為這些奇裝異服的人士(尤其是宗教人士)很容易吸引信眾,這是犯了統(tǒng)治者的大忌的。
話說回來,要不要搞一些與眾不同的打扮和行為呢?佛陀當年悟道之前走過六年的苦行主義,沒少挨過餓、受過苦,終于覺得這一套全是胡扯,于是下河洗了個澡,又接受了一位好心的牧羊女的牛奶,這才有了一點兒體力,在畢缽羅樹下打坐了七天,終于悟道成佛。中國的和尚們說佛陀悟道那天是農(nóng)歷的臘月初八,所以大家在每年的臘月初八這天煮雜米粥來作紀念,這就是一直流行到現(xiàn)在的臘八粥。現(xiàn)在的問題是:為什么不用牛奶來搞紀念呢?原因可能是漢地不大出產(chǎn)牛奶,所以用粥來代替。那么,為什么要用雜米粥而不用更像牛奶的白米粥呢?因為牧羊女的牛奶并不是純牛奶,里邊是加了料的,甚至還有肉糜。--這又牽扯到一個問題:佛教本來是不禁止吃肉的,和尚們出家討飯,人家給什么自己就吃什么,討飯的職業(yè)精神就是不能挑三揀四,禁止吃肉一來是后來一些大乘僧侶的主張,二來主要是梁武帝搞的行政禁令,是一個中國本土化的政策。
所以,正經(jīng)的佛教修行者雖然要遵守若干戒律,卻并不是存心去自討苦吃的,不會刻意去把日子過得多么艱辛。佛陀當初告訴弟子們說:出家人要走"中道"(我們可以把"中道"簡單理解為"折中路線"),既不能窮奢極欲,也不能虐待自己。聽我的話沒錯,虐待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佛陀的這番道理我們可以作一個世俗一些的理解:好比蘇秦應(yīng)聘不成,灰溜溜地回了家,誰都不待見他,于是他開始頭懸梁、錐刺股,痛定思痛,發(fā)奮讀書,終于成就了一番事業(yè)。--這里的懸梁刺股只是非常時期里幫助蘇秦讀書學(xué)習(xí)的一種手段,它們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蘇秦每天把精力全用在懸梁刺股上,書卻一點兒不讀,那就算把自己懸死、刺死,到頭來也只是一個失業(yè)青年而已。最好還是吃好喝好精神好,好好讀書。
佛陀否定苦行,一開始定的戒律也不嚴格,所以當時就有反對者說他寬縱,還以更加嚴格的戒律形式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心,吸引佛陀的弟子叛教來投。
守戒是修行的基本功,當然,基本功雖然很重要,但僅有基本功是遠遠不夠的。就像現(xiàn)在的學(xué)生,要作個好學(xué)生首先要遵守校規(guī),男生不許留長發(fā),不許抽煙喝酒,不許出入風(fēng)化場所,女生不許穿超短裙,不許涂脂抹粉,這不許、那不許,等等等等。那么,如果一個學(xué)生嚴格遵守著所有的校規(guī),他就是一個好學(xué)生嗎?當然不是,他還得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校規(guī)的一個重要意義是約束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使他們能夠不為外界的誘惑和體內(nèi)的荷爾蒙所擾,靜下心來好好學(xué)習(xí)。--這個由"遵守校規(guī)"而"靜下心來好好學(xué)習(xí)"的過程,用修行者的語言來說就叫做"因戒生定"。
定,是梵文的意譯,音譯就是三昧,《西游記》里紅孩兒的必殺技三昧真火語源就在這里。定要講起來稍微復(fù)雜一些,概念還要細分,還是簡略來說好了,所謂定,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意思就是指禪定,也就是禪字的原始意義,這是修行的第二個階段。
通過一段時間的守戒,如果沒有產(chǎn)生心理變態(tài)的話,人的精神狀態(tài)應(yīng)該穩(wěn)定多了,看見好吃好喝不會食指大動,看見比基尼美女也沒太大反應(yīng),中了彩票頭獎也高興不起來,有人拉你去賭錢你當即就會嚴辭拒絕,有人把你摁倒在地踩上三腳你也毫不動氣……
初階之后就該進階了,這時候就該著重于坐禪的功夫,不讀書、不看報、不看新聞聯(lián)播、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一天天靜坐不動,泥塑木雕一般。
當然,這個"泥塑木雕一般"是從旁觀者角度而言的,至于你坐禪的時候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誰也不知道。
如果你是一個壞學(xué)生,AV女星可能會在你的腦海里縈繞不去,然后呢,你越是有負罪感,越是想把這些骯臟念頭扔出去,AV女星的形象還就出現(xiàn)得越頻繁。天人交戰(zhàn),你實在忍受不住,終于精神崩潰--按佛門的話說,你這叫走火入魔。佛經(jīng)里說的佛陀在菩提樹下馬上就要悟道的時候,魔王變成美女進行色誘,佛陀和魔王斗智斗勇、激烈交戰(zhàn)云云,就是這個道理,只不過佛陀意志堅定,終于贏了。
壞學(xué)生有壞學(xué)生的問題,好學(xué)生也有好學(xué)生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好學(xué)生,就應(yīng)該做到心無雜念。但問題是:心無雜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氣功書讓我大惑不解,書里說練某種氣功,先要入靜,什么都不想,這樣的狀態(tài)要保持四十分鐘,然后再做第一個動作。我迷惑的是:如果我真的什么都不想了,進入狀態(tài)了,我肯定會忘記時間的,那又怎么會記得要在四十分鐘之后開始做第一個動作呢?
坐禪入定,心無雜念,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去除雜念。怎么能去除雜念呢?靠常識就可以知道:如果坐在咖啡廳里等人,心里會一會兒想想這個,一會兒想想那個,一會兒被旁邊的美女吸引,一會兒又關(guān)注窗外的一起交通事故……這些都是雜念;如果你是和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下棋,很容易全心投入到棋盤上去,除了棋盤上的廝殺之外,什么都忘了,忘了時間,也忘了吃飯。所以,要做到心無雜念,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于一件事情。
那么,到底專注于什么事呢?
對這個問題,達摩前輩很有發(fā)言權(quán),傳說他老人家一坐就是十年,把影子都烙在墻上了。
前邊介紹過一些,達摩的禪法叫做"壁觀",所謂壁觀,是說心如墻壁,中直不移,破除內(nèi)心的執(zhí)著。而壁觀在古代印度另有一個解釋,是尋找一個客體作為內(nèi)心專注的對象,而這個客體就是墻壁。那年頭的墻壁不是磚墻,而是土墻,所以墻壁的顏色也就是泥土的顏色、大地的顏色,如果一門心思專注于墻壁的土色,你就會達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感悟到天地同體、物我合一。是的,這時候你會深切體會到自己與天地萬物、宇宙大法合而為一,你會產(chǎn)生出無上的喜悅、無上的感動,甚至痛哭流涕。
這可不是瞎說。宗教性的專注常常會帶給信徒們這樣的感覺,我在《孟子他說》里講過一些:
集中精力靜坐冥想的種種方式古往今來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這種方式容易導(dǎo)致一種奇妙的精神體驗,使人體會到一種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從來沒有過的充實感。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是太極還是無極?就是張載和二程他們的"感悟"嗎?有人把這種體驗記載下來沒有呢?
有,羅洪先就這樣做過。如果不較真的說,羅先生是王陽明的弟子,他描述過自己的靜坐體驗:"極靜之時,但覺此心本體如長空云氣,大海魚龍,天地古今,打成一片。"用古人的話說,羅先生是"證"出了這個境界,這就等于拿到了一個學(xué)位?,F(xiàn)在科學(xué)家用儀器測出,人在進入冥想狀態(tài)的時候,大腦的某一區(qū)域會停止工作,這時候人就會消失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感覺自己與萬事萬物融為一體?!绻苏f可信,我們再回頭想想大儒們那些"體悟天理"之說,莫非都是在冥想狀態(tài)下心理、生理機制的運轉(zhuǎn)使然吧?
所以宗教呀、氣功呀,常常強調(diào)"信則靈",而不像普通人的邏輯是"靈則信",因為打坐冥想的神秘體驗非要有強大的意志力作為支柱的,而這種意志力正是由信仰帶來的。所以成功的修行者往往是這樣的:信則靈,靈了以后當然更信。
這種打坐冥想的禪定的功夫古已有之,《奧義書》就沒少講--專門有一部《禪定點奧義書》,教人怎么打坐調(diào)息,"雙手緊握拳,安坐蓮花式,下頷按壓胸,靜慮心思息",如果不說出處,很多人一看就會以為是佛門功夫。
沙門各派也沒少講禪定。從1920年代印度考古發(fā)現(xiàn)了哈巴拉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大城遺址來看,其中的一些粘土印章上有著人形蓮花坐像,正是瑜伽打坐的姿勢--這里可是四千年前的城市遺址呀。這種古老的法門后來被吸收進印度許多教派當中,當然也包括佛教,又隨著佛教流傳到了中國,在中國落腳之后也被許多宗派認真奉行著,所以,禪定并不是禪宗的專利--反而禪宗是最不講究坐禪的??匆幌缕渌谂桑裉炫_宗的核心修行方法"止觀"其實就是坐禪,所謂"止",就是擺好架勢、濾清雜念,進入冥想狀態(tài);所謂"觀",就是在進入狀態(tài)之后用超驗的大智慧去體悟宇宙與人生的真相。
止觀或坐禪有很多技術(shù)性的要求,比如要數(shù)呼吸,還把呼吸分成好幾種,每種都有各自精細的講究,就像是道家的吐納或是現(xiàn)在還流行的氣功。也就是說,其實都是同樣的一類東西,如果是道士來作那就叫吐納,如果是和尚來作那就叫禪定,如果是街坊老太太來作那就叫氣功。
如果在打坐的過程中獲得了神秘的心理體驗,比如感受到自己和宇宙合而為一,或者接受到了外星球高級智慧生命的直接輔導(dǎo),或者與某位超級精神導(dǎo)師作了靈魂之間的溝通,或者感悟到世界與人生都是《黑客帝國》式的虛像,這就是獲得般若(大智慧)的預(yù)兆了。這種修行境界,就叫做"因定生慧",也就是從禪定而獲得了大智慧。
獲得了大智慧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很大,大智慧就像太陽升起,光照一切,以前懵懂不知的終極真理這下子全都明白通透了;大智慧也像利劍,斬斷無明,讓你脫離輪回之苦。
古印度各宗各派都講輪回,只是各有各的解釋。至于擺脫輪回的方法,大略共有三條:一是篤力苦行,二是大搞祭祀,三是獲得智慧。佛陀是反對苦行的,又是個無神論者,智慧解脫之道又是婆羅門"正統(tǒng)六論"(瑜伽、勝論、數(shù)論等)共同推崇的,所以我這里就單講"獲得智慧",這也正是戒定慧的高階。
獲得了怎樣的智慧呢?獲得之后又如何呢?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說法。在佛陀當時,印度流行著兩大思想流派:一是婆羅門系統(tǒng)的"因中有果"說,認為宇宙有一個第一因,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第一因里按照因果關(guān)系衍生出來的,所以修行者應(yīng)該坐禪冥想,在一種奇妙的精神狀態(tài)下去體證那個第一因,從此而達到解脫境界;二是婆羅門之外的"因中無果"說,認為事物是由很多原因積累而成的。佛陀針對這兩套學(xué)說另立爐灶,提出了緣起理論,認為萬事萬物互為因果,連綿不絕,無始無終。
但佛陀對宇宙本體論缺乏興趣,所以對這類問題都懸置不論,也許他是覺得以當時的知識水平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吧?佛陀的這種態(tài)度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是一種科學(xué)態(tài)度,信者傳信、疑者傳疑,并不像他的一些信徒們常做的那樣,在一句"科學(xué)能解釋一切嗎"的質(zhì)問之后就用宗教來解釋一切了。
禪定總和宇宙本體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所以對禪定最積極的并不是佛教,佛教里的禪定基本是延續(xù)著古印度的所謂外道傳統(tǒng)。在這些傳統(tǒng)之中,最能體現(xiàn)禪定功效、也最能讓我們感覺親切的大約就是印度版的"天人合一"了。
古印度人在《奧義書》里就著力闡釋過的"世界與人生的終極奧秘"--有一種東西叫做"梵",是宇宙之本、生命之本,雖然虛空卻無所不在,語言無法描述,大略類似于《老子》里邊的"道"。有人向某大師請教什么是梵,這位大師默然不答,被一再追問之下這才老大不樂意地說:"我其實已經(jīng)告訴你了,只是你不明白罷了。默然就是梵呀。"
這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印度版。
《奧義書》還大講"梵我合一",梵就是我,我就是梵,這大概就是在打坐冥想的狀態(tài)下獲得的神秘體驗。《奧義書》里有一則故事說:爸爸讓兒子往水里撒鹽,然后對兒子說:"你去把水里的鹽拿出來。"兒子很聽話,真在水里認真找鹽,可鹽一入水自然化了,找不到了。
爸爸說:"鹽明明撒到水里了呀,怎么會找不到呢?你從水面上舀一勺嘗嘗看。"
兒子照做了,說:"水是咸的,鹽確實就在里邊。"
爸爸又說:"你從水的中間部分再舀一勺嘗嘗看。"
兒子照做了,說:"也是咸的,里邊有鹽。"
爸爸又說:"你再從水的底部舀一勺嘗嘗看。"
兒子照做了,說:"咸的,有鹽。"
爸爸說:"你在水里找不到鹽的實體,那你又確實從水里感受到鹽的無所不在。那神秘的本原、世界的靈魂也是這樣的,真實存在著,無所不在,既是我,也是你。"
爸爸這是形象地在講解"梵我合一"的道理,如果你也能夠明白并感受到這一層,你的生命層次就不一樣了,你就是以大智慧斬斷輪回,跳出苦海。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山村的孩子在放羊,記者問他:"放羊是為了什么?"他說:"為了娶媳婦。"記者問:"娶媳婦為了什么?"他說:"生娃。"記者問:"生娃為了什么?"他說:"放羊。"--這就是輪回,無窮無盡,等他的娃又生了娃,也還會繼續(xù)這種生娃-放羊-娶媳婦的生活方式。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輪回呢?因為山區(qū)很閉塞,這孩子完全沒有接觸過外界的信息,而且,只要山區(qū)的生活一直這么閉塞下去,這孩子和他的子子孫孫也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這種因閉塞而產(chǎn)生的愚昧就是所謂無明--我們的常用詞"無明火"就是有這個宗教語源的。
無明是閉塞,是愚昧,只有拓寬視野才可以消除閉塞,只有接受教育才可以鏟除愚昧,這個山村的孩子如果眼界拓寬了,知識豐富了,就會打破生娃-放羊-娶媳婦這種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這就是"用大智慧斬斷無明,擺脫輪回"的道理。
當然,佛教和古印度各種教派所講的輪回是指生死輪回,我這里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他們是把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看成無邊的苦海,就像現(xiàn)在大城市的中產(chǎn)階級看著那個山村里放羊的孩子一樣。精神導(dǎo)師們教給我們奧義也好,佛法也好,就像大城市里的大學(xué)生志愿者到山村去當教師,幫助放羊的孩子解脫輪回之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這種所謂輪回之苦,只有精神導(dǎo)師/大學(xué)生志愿者才這么認為,當事人/放羊的孩子可未必覺得這是苦的,所以精神導(dǎo)師/大學(xué)生志愿者往往要先要讓人家認識到生活之苦然后再加以教化。所以佛教的大量典籍都是在論證人生為什么是一片無邊的苦海,為什么是不值得留戀的,如果聽的人真的聽懂了,那就開始教導(dǎo)他"解脫之道",戒定慧就是屬于這個"解脫之道"的。
我們再來假想一下:放羊的孩子經(jīng)過大學(xué)生志愿者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終于認識到自己一直樂在其中的生娃-放羊-娶媳婦的生活方式是一片永無止境的輪回苦海,也知道了彼岸世界(大城市)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于是,放羊的孩子痛下苦功,先要持戒,比如不許放羊、不許摳鼻孔、不許不許不許……然后修持禪定,也就是安心讀書,進入專注的學(xué)習(xí)狀態(tài),然后獲得了大智慧,擺脫了生娃-放羊-娶媳婦的輪回,進入彼岸世界(大城市),而且達到了梵我合一的境界--大城市不排斥他,他也不會對大城市的生活有什么不習(xí)慣,就好像他天生就是大城市里的居民一樣。
順便一提:放羊孩子為什么能與大城市合一,如果按慧能的佛性論觀點就是"佛性"在起作用?;勰軙f:"別看大城市那些人西服革履、瞧不起小地方的人,其實他們祖上三代也是農(nóng)民,而每個農(nóng)民無論笨蛋還是機靈鬼,都有農(nóng)轉(zhuǎn)非的可能。"--無論根器高的還是根器低的,人人都有佛性,都能覺悟成佛。
以上這些就是戒定慧理論的傳統(tǒng),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就好比一個學(xué)生因為遵守校規(guī)而收了心,安安靜靜地好好讀書,在這種安靜讀書的狀態(tài)里終于學(xué)有所成。--戒定慧的這種進階式的結(jié)構(gòu)長久以來都沒有什么大變,在佛陀以前的古印度人就這么講,被納入佛教之后還是這么講,在中國流傳了那么久也依然這么講,可是,這個時候,廣東大梵寺里,慧能卻一棒子把舊世界砸爛了。
--我現(xiàn)在寫的這篇東西,肯定會惹一些人的不快,會說我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敬畏,解構(gòu)傳統(tǒng)價值觀,其心可誅,等等等等,其實我一直都很小心謹慎,推論不超過論據(jù)所能允許的極限,而我們看看慧能前輩,他自己就是是一位大無畏的革命者,藐視傳統(tǒng),對沿用千年之久的佛學(xué)理論隨意曲解和竄改,充滿了無知者無畏的精神。他這就要在沒有任何論據(jù)的情況下徹底顛覆戒定慧的傳統(tǒng)觀念,這可是唐僧那種學(xué)問型的高僧絕對做不出來的。
我們現(xiàn)在看慧能的這些話,也許不會覺得有什么激烈的因子,那是因為我們隔的時代太遠,不知道當時當?shù)氐膶嶋H情況。如果了解了歷史背景之后,我們會知道,慧能的很多話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的,既有對當時流行的佛學(xué)問題的論斷,也有大張旗鼓的造傳統(tǒng)佛教的反。很多宗派、宗師的講話其實都是這樣,就說佛陀吧,佛經(jīng)里記錄的他的很多話也都是針對他那個時候的主流信仰、風(fēng)俗傳統(tǒng)、無數(shù)所謂外道而有的放矢的,是論戰(zhàn)中的投槍和盾牌。我們只有知道他們說自己"不是什么",才能更明確地懂得他們講的都"是什么"。
慧能離經(jīng)叛道地說:"定慧等!"
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和慧是沒有差異的,是平等無二的。修習(xí)佛法的人可不能把這兩者分別看待,認為先有了定然后才能有慧。持有這種見解的人等于承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佛法,就像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那樣。"定慧等"就像是為人的言行一致,言與行表現(xiàn)得全都一樣。
這是慧能同志革命大無畏精神之所在,徹底顛覆了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戒定慧理論,別出心裁。而他的師兄神秀在北方弘法,還在走著和尚們的修行老路,講授禪定的技術(shù)與程式,希望人們可以因定生慧,解脫輪回。而慧能的新理論不但否定了神秀,也否定了老師弘忍,更否定古往今來絕大多數(shù)的修行者。那斬釘截鐵的口氣分明在說:"別聽他們那套。他們?nèi)清e的,只有我是對的!"
有些佛學(xué)基礎(chǔ)的人會對慧能的新說大感不解,是呀,禪定是禪定,智慧是智慧,差得也太遠了,怎么能夠混為一談呢?
慧能是有說法的:定不是禪定!我們修佛參禪之人根本就不應(yīng)該搞那套打坐入定的假功夫,那都沒用!
革命觀點層出不窮,慧能接下來要把傳統(tǒng)概念賦予嶄新的解釋了。堅守正信傳統(tǒng)的高僧大德們一定會怒不可遏的。
"各位,這個道理就叫做'定慧等',也就是說,定和慧是沒有差異的,是平等無二的。修習(xí)佛法的人可不能把這兩者分別看待,認為先有了定然后才能有慧。持有這種見解的人等于承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佛法,就像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那樣。'定慧等'就像是為人的言行一致,言與行表現(xiàn)得全都一樣。自證自悟的修行者如果糾纏在口舌爭論上,非要搞清誰先誰后,那他就是迷妄之人,沒辦法覺悟解脫的。"
這段話在很多現(xiàn)代人看起來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慧能當時這么講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
"定"和"慧",再加上一個"戒",合稱"戒定慧",是佛教的一個悠久傳統(tǒng),是修行的三個步驟,稱為"三學(xué)"。
第一個步驟是"戒",也就是遵守戒律,不能殺人放火,不能吃喝嫖賭,這不能、那不能,有五戒、十戒、還有具足戒的二百多戒,還有更多的,成千上萬的。中國本土佛教在唐朝還專門發(fā)展出了一個律宗,講法很多,甚至還提到過禁止寺院里蓄養(yǎng)婦人和買賣奴婢。
很多人都容易把守戒和苦行混為一談,因為這兩者有時候確實很像,而戒律的極至就是苦行。人一守戒,很多世俗的娛樂活動都干不了,約束太多了也確實就變成苦行了。追溯一下守戒的原委,就得說說古印度的沙門。
在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沙門學(xué)派興起,大力反對婆羅門。沙門學(xué)派門派眾多,大約上百種,佛教就是這沙門眾派別當中的百分之一。沙門其他派別都沒有流傳下來,只除了佛教和耆那教。佛教走向了世界,耆那教始終沒出印度國門。這倒不能說是耆那教的理論比佛教差,主要是耆那教的苦行方式只適于熱帶地區(qū)--耆那教里以天衣派為甚,全身上下一絲不掛,他們認為一塊布片的遮掩都會成為修行者斬斷貪欲的阻礙。有好事之徒肯定會問:天衣派有女弟子沒有?的確,任他們?nèi)绾误@世駭俗,如果一群女弟子也一絲不掛地滿世界討飯,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也許是出于這個現(xiàn)實上的窘迫吧,反正在他們的理論里,穿衣服的人和女人都是得不到解脫的。
這些沙門學(xué)派雖然共同反對婆羅門,但內(nèi)部之間不但并不團結(jié),還常常互相看不上,都說別人是外道--佛陀就是用外道這個詞來形容他的這些沙門同門的。
這些互為外道的沙門派別之所以有個沙門的總名,是因為他們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基本上見解一致,首先,他們都認為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擺脫痛苦的最好辦法就是斷絕欲望--守戒的原始意義就是這么來的,只不過在斷絕欲望的程度上大家各有差別而已,比如耆那教就很極端,佛陀就主張"中道",簡而言之就是搞折中主義。這在戒律問題上就看得出來:當時便有所謂的五戒,是婆羅門和耆那教等等共同遵守的,佛陀也把五戒拿了過來,卻把五戒當中的"離欲"換成了"戒酒"。
沙門派別的第二個共同點是:他們都修習(xí)禪定,都認為禪定是脫離苦海、體悟終極真理的一個重要方法。其實在禪定這點上,婆羅門和他們是在一條戰(zhàn)線的。
佛陀為什么不贊成苦行,因為他自己修行的時候就親身走過苦行這條路,發(fā)現(xiàn)走不通,這才覺得靠苦行是達不到解脫的(當然你可以質(zhì)疑一下:你走不通不見得別人也走不通,不能用個體經(jīng)驗推導(dǎo)出普遍性結(jié)論),所以佛陀連帶著也不大強調(diào)戒律。。但這很快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老百姓看修行者,他們可不懂你懂得什么深刻的道理,他們只看你有沒有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比如,你能不能忍常人無法忍受之苦(現(xiàn)在的印度修行者里還常有用鐵針刺穿臉頰的),能不能做常人做不到之事(達摩老祖一葦渡江),后者比較難,所以前者更流行。古代印度的一些修行法門有渾身上下涂滿泥巴不洗澡的,有特意到山野險地虐待自己的,基督教也有搞這一套的,這些做法也很有道理,因為肉體上的痛苦有助于心靈的純潔--不僅是修行者自己這樣認為,這也確實有心理學(xué)上的依據(jù),而且無處發(fā)泄的肉欲也會因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壓。
另一項針對受眾的心理學(xué)依據(jù)是錯覺關(guān)聯(lián)中的所謂配對獨特性,是說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具有某些非一般的特性,人們便認為他們是有關(guān)系的。比如人們看到奇裝異服的人,往往容易認為他們與眾不同,如果是宗教人士奇裝異服或搞出什么不尋常的舉動,人們就容易相信他們有些什么不尋常的道行。我在《春秋大義》里講過這個問題,古代統(tǒng)治者對奇裝異服的厭惡為什么會強烈到不惜流血殺人的地步,因為這些奇裝異服的人士(尤其是宗教人士)很容易吸引信眾,這是犯了統(tǒng)治者的大忌的。
話說回來,要不要搞一些與眾不同的打扮和行為呢?佛陀當年悟道之前走過六年的苦行主義,沒少挨過餓、受過苦,終于覺得這一套全是胡扯,于是下河洗了個澡,又接受了一位好心的牧羊女的牛奶,這才有了一點兒體力,在畢缽羅樹下打坐了七天,終于悟道成佛。中國的和尚們說佛陀悟道那天是農(nóng)歷的臘月初八,所以大家在每年的臘月初八這天煮雜米粥來作紀念,這就是一直流行到現(xiàn)在的臘八粥。現(xiàn)在的問題是:為什么不用牛奶來搞紀念呢?原因可能是漢地不大出產(chǎn)牛奶,所以用粥來代替。那么,為什么要用雜米粥而不用更像牛奶的白米粥呢?因為牧羊女的牛奶并不是純牛奶,里邊是加了料的,甚至還有肉糜。--這又牽扯到一個問題:佛教本來是不禁止吃肉的,和尚們出家討飯,人家給什么自己就吃什么,討飯的職業(yè)精神就是不能挑三揀四,禁止吃肉一來是后來一些大乘僧侶的主張,二來主要是梁武帝搞的行政禁令,是一個中國本土化的政策。
所以,正經(jīng)的佛教修行者雖然要遵守若干戒律,卻并不是存心去自討苦吃的,不會刻意去把日子過得多么艱辛。佛陀當初告訴弟子們說:出家人要走"中道"(我們可以把"中道"簡單理解為"折中路線"),既不能窮奢極欲,也不能虐待自己。聽我的話沒錯,虐待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佛陀的這番道理我們可以作一個世俗一些的理解:好比蘇秦應(yīng)聘不成,灰溜溜地回了家,誰都不待見他,于是他開始頭懸梁、錐刺股,痛定思痛,發(fā)奮讀書,終于成就了一番事業(yè)。--這里的懸梁刺股只是非常時期里幫助蘇秦讀書學(xué)習(xí)的一種手段,它們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蘇秦每天把精力全用在懸梁刺股上,書卻一點兒不讀,那就算把自己懸死、刺死,到頭來也只是一個失業(yè)青年而已。最好還是吃好喝好精神好,好好讀書。
佛陀否定苦行,一開始定的戒律也不嚴格,所以當時就有反對者說他寬縱,還以更加嚴格的戒律形式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心,吸引佛陀的弟子叛教來投。
守戒是修行的基本功,當然,基本功雖然很重要,但僅有基本功是遠遠不夠的。就像現(xiàn)在的學(xué)生,要作個好學(xué)生首先要遵守校規(guī),男生不許留長發(fā),不許抽煙喝酒,不許出入風(fēng)化場所,女生不許穿超短裙,不許涂脂抹粉,這不許、那不許,等等等等。那么,如果一個學(xué)生嚴格遵守著所有的校規(guī),他就是一個好學(xué)生嗎?當然不是,他還得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校規(guī)的一個重要意義是約束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使他們能夠不為外界的誘惑和體內(nèi)的荷爾蒙所擾,靜下心來好好學(xué)習(xí)。--這個由"遵守校規(guī)"而"靜下心來好好學(xué)習(xí)"的過程,用修行者的語言來說就叫做"因戒生定"。
定,是梵文的意譯,音譯就是三昧,《西游記》里紅孩兒的必殺技三昧真火語源就在這里。定要講起來稍微復(fù)雜一些,概念還要細分,還是簡略來說好了,所謂定,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意思就是指禪定,也就是禪字的原始意義,這是修行的第二個階段。
通過一段時間的守戒,如果沒有產(chǎn)生心理變態(tài)的話,人的精神狀態(tài)應(yīng)該穩(wěn)定多了,看見好吃好喝不會食指大動,看見比基尼美女也沒太大反應(yīng),中了彩票頭獎也高興不起來,有人拉你去賭錢你當即就會嚴辭拒絕,有人把你摁倒在地踩上三腳你也毫不動氣……
初階之后就該進階了,這時候就該著重于坐禪的功夫,不讀書、不看報、不看新聞聯(lián)播、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一天天靜坐不動,泥塑木雕一般。
當然,這個"泥塑木雕一般"是從旁觀者角度而言的,至于你坐禪的時候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誰也不知道。
如果你是一個壞學(xué)生,AV女星可能會在你的腦海里縈繞不去,然后呢,你越是有負罪感,越是想把這些骯臟念頭扔出去,AV女星的形象還就出現(xiàn)得越頻繁。天人交戰(zhàn),你實在忍受不住,終于精神崩潰--按佛門的話說,你這叫走火入魔。佛經(jīng)里說的佛陀在菩提樹下馬上就要悟道的時候,魔王變成美女進行色誘,佛陀和魔王斗智斗勇、激烈交戰(zhàn)云云,就是這個道理,只不過佛陀意志堅定,終于贏了。
壞學(xué)生有壞學(xué)生的問題,好學(xué)生也有好學(xué)生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好學(xué)生,就應(yīng)該做到心無雜念。但問題是:心無雜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氣功書讓我大惑不解,書里說練某種氣功,先要入靜,什么都不想,這樣的狀態(tài)要保持四十分鐘,然后再做第一個動作。我迷惑的是:如果我真的什么都不想了,進入狀態(tài)了,我肯定會忘記時間的,那又怎么會記得要在四十分鐘之后開始做第一個動作呢?
坐禪入定,心無雜念,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去除雜念。怎么能去除雜念呢?靠常識就可以知道:如果坐在咖啡廳里等人,心里會一會兒想想這個,一會兒想想那個,一會兒被旁邊的美女吸引,一會兒又關(guān)注窗外的一起交通事故……這些都是雜念;如果你是和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下棋,很容易全心投入到棋盤上去,除了棋盤上的廝殺之外,什么都忘了,忘了時間,也忘了吃飯。所以,要做到心無雜念,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于一件事情。
那么,到底專注于什么事呢?
對這個問題,達摩前輩很有發(fā)言權(quán),傳說他老人家一坐就是十年,把影子都烙在墻上了。
前邊介紹過一些,達摩的禪法叫做"壁觀",所謂壁觀,是說心如墻壁,中直不移,破除內(nèi)心的執(zhí)著。而壁觀在古代印度另有一個解釋,是尋找一個客體作為內(nèi)心專注的對象,而這個客體就是墻壁。那年頭的墻壁不是磚墻,而是土墻,所以墻壁的顏色也就是泥土的顏色、大地的顏色,如果一門心思專注于墻壁的土色,你就會達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感悟到天地同體、物我合一。是的,這時候你會深切體會到自己與天地萬物、宇宙大法合而為一,你會產(chǎn)生出無上的喜悅、無上的感動,甚至痛哭流涕。
這可不是瞎說。宗教性的專注常常會帶給信徒們這樣的感覺,我在《孟子他說》里講過一些:
集中精力靜坐冥想的種種方式古往今來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這種方式容易導(dǎo)致一種奇妙的精神體驗,使人體會到一種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從來沒有過的充實感。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是太極還是無極?就是張載和二程他們的"感悟"嗎?有人把這種體驗記載下來沒有呢?
有,羅洪先就這樣做過。如果不較真的說,羅先生是王陽明的弟子,他描述過自己的靜坐體驗:"極靜之時,但覺此心本體如長空云氣,大海魚龍,天地古今,打成一片。"用古人的話說,羅先生是"證"出了這個境界,這就等于拿到了一個學(xué)位?,F(xiàn)在科學(xué)家用儀器測出,人在進入冥想狀態(tài)的時候,大腦的某一區(qū)域會停止工作,這時候人就會消失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感覺自己與萬事萬物融為一體?!绻苏f可信,我們再回頭想想大儒們那些"體悟天理"之說,莫非都是在冥想狀態(tài)下心理、生理機制的運轉(zhuǎn)使然吧?
所以宗教呀、氣功呀,常常強調(diào)"信則靈",而不像普通人的邏輯是"靈則信",因為打坐冥想的神秘體驗非要有強大的意志力作為支柱的,而這種意志力正是由信仰帶來的。所以成功的修行者往往是這樣的:信則靈,靈了以后當然更信。
這種打坐冥想的禪定的功夫古已有之,《奧義書》就沒少講--專門有一部《禪定點奧義書》,教人怎么打坐調(diào)息,"雙手緊握拳,安坐蓮花式,下頷按壓胸,靜慮心思息",如果不說出處,很多人一看就會以為是佛門功夫。
沙門各派也沒少講禪定。從1920年代印度考古發(fā)現(xiàn)了哈巴拉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大城遺址來看,其中的一些粘土印章上有著人形蓮花坐像,正是瑜伽打坐的姿勢--這里可是四千年前的城市遺址呀。這種古老的法門后來被吸收進印度許多教派當中,當然也包括佛教,又隨著佛教流傳到了中國,在中國落腳之后也被許多宗派認真奉行著,所以,禪定并不是禪宗的專利--反而禪宗是最不講究坐禪的??匆幌缕渌谂桑裉炫_宗的核心修行方法"止觀"其實就是坐禪,所謂"止",就是擺好架勢、濾清雜念,進入冥想狀態(tài);所謂"觀",就是在進入狀態(tài)之后用超驗的大智慧去體悟宇宙與人生的真相。
止觀或坐禪有很多技術(shù)性的要求,比如要數(shù)呼吸,還把呼吸分成好幾種,每種都有各自精細的講究,就像是道家的吐納或是現(xiàn)在還流行的氣功。也就是說,其實都是同樣的一類東西,如果是道士來作那就叫吐納,如果是和尚來作那就叫禪定,如果是街坊老太太來作那就叫氣功。
如果在打坐的過程中獲得了神秘的心理體驗,比如感受到自己和宇宙合而為一,或者接受到了外星球高級智慧生命的直接輔導(dǎo),或者與某位超級精神導(dǎo)師作了靈魂之間的溝通,或者感悟到世界與人生都是《黑客帝國》式的虛像,這就是獲得般若(大智慧)的預(yù)兆了。這種修行境界,就叫做"因定生慧",也就是從禪定而獲得了大智慧。
獲得了大智慧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很大,大智慧就像太陽升起,光照一切,以前懵懂不知的終極真理這下子全都明白通透了;大智慧也像利劍,斬斷無明,讓你脫離輪回之苦。
古印度各宗各派都講輪回,只是各有各的解釋。至于擺脫輪回的方法,大略共有三條:一是篤力苦行,二是大搞祭祀,三是獲得智慧。佛陀是反對苦行的,又是個無神論者,智慧解脫之道又是婆羅門"正統(tǒng)六論"(瑜伽、勝論、數(shù)論等)共同推崇的,所以我這里就單講"獲得智慧",這也正是戒定慧的高階。
獲得了怎樣的智慧呢?獲得之后又如何呢?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說法。在佛陀當時,印度流行著兩大思想流派:一是婆羅門系統(tǒng)的"因中有果"說,認為宇宙有一個第一因,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第一因里按照因果關(guān)系衍生出來的,所以修行者應(yīng)該坐禪冥想,在一種奇妙的精神狀態(tài)下去體證那個第一因,從此而達到解脫境界;二是婆羅門之外的"因中無果"說,認為事物是由很多原因積累而成的。佛陀針對這兩套學(xué)說另立爐灶,提出了緣起理論,認為萬事萬物互為因果,連綿不絕,無始無終。
但佛陀對宇宙本體論缺乏興趣,所以對這類問題都懸置不論,也許他是覺得以當時的知識水平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吧?佛陀的這種態(tài)度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是一種科學(xué)態(tài)度,信者傳信、疑者傳疑,并不像他的一些信徒們常做的那樣,在一句"科學(xué)能解釋一切嗎"的質(zhì)問之后就用宗教來解釋一切了。
禪定總和宇宙本體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所以對禪定最積極的并不是佛教,佛教里的禪定基本是延續(xù)著古印度的所謂外道傳統(tǒng)。在這些傳統(tǒng)之中,最能體現(xiàn)禪定功效、也最能讓我們感覺親切的大約就是印度版的"天人合一"了。
古印度人在《奧義書》里就著力闡釋過的"世界與人生的終極奧秘"--有一種東西叫做"梵",是宇宙之本、生命之本,雖然虛空卻無所不在,語言無法描述,大略類似于《老子》里邊的"道"。有人向某大師請教什么是梵,這位大師默然不答,被一再追問之下這才老大不樂意地說:"我其實已經(jīng)告訴你了,只是你不明白罷了。默然就是梵呀。"
這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印度版。
《奧義書》還大講"梵我合一",梵就是我,我就是梵,這大概就是在打坐冥想的狀態(tài)下獲得的神秘體驗。《奧義書》里有一則故事說:爸爸讓兒子往水里撒鹽,然后對兒子說:"你去把水里的鹽拿出來。"兒子很聽話,真在水里認真找鹽,可鹽一入水自然化了,找不到了。
爸爸說:"鹽明明撒到水里了呀,怎么會找不到呢?你從水面上舀一勺嘗嘗看。"
兒子照做了,說:"水是咸的,鹽確實就在里邊。"
爸爸又說:"你從水的中間部分再舀一勺嘗嘗看。"
兒子照做了,說:"也是咸的,里邊有鹽。"
爸爸又說:"你再從水的底部舀一勺嘗嘗看。"
兒子照做了,說:"咸的,有鹽。"
爸爸說:"你在水里找不到鹽的實體,那你又確實從水里感受到鹽的無所不在。那神秘的本原、世界的靈魂也是這樣的,真實存在著,無所不在,既是我,也是你。"
爸爸這是形象地在講解"梵我合一"的道理,如果你也能夠明白并感受到這一層,你的生命層次就不一樣了,你就是以大智慧斬斷輪回,跳出苦海。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山村的孩子在放羊,記者問他:"放羊是為了什么?"他說:"為了娶媳婦。"記者問:"娶媳婦為了什么?"他說:"生娃。"記者問:"生娃為了什么?"他說:"放羊。"--這就是輪回,無窮無盡,等他的娃又生了娃,也還會繼續(xù)這種生娃-放羊-娶媳婦的生活方式。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輪回呢?因為山區(qū)很閉塞,這孩子完全沒有接觸過外界的信息,而且,只要山區(qū)的生活一直這么閉塞下去,這孩子和他的子子孫孫也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這種因閉塞而產(chǎn)生的愚昧就是所謂無明--我們的常用詞"無明火"就是有這個宗教語源的。
無明是閉塞,是愚昧,只有拓寬視野才可以消除閉塞,只有接受教育才可以鏟除愚昧,這個山村的孩子如果眼界拓寬了,知識豐富了,就會打破生娃-放羊-娶媳婦這種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這就是"用大智慧斬斷無明,擺脫輪回"的道理。
當然,佛教和古印度各種教派所講的輪回是指生死輪回,我這里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他們是把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看成無邊的苦海,就像現(xiàn)在大城市的中產(chǎn)階級看著那個山村里放羊的孩子一樣。精神導(dǎo)師們教給我們奧義也好,佛法也好,就像大城市里的大學(xué)生志愿者到山村去當教師,幫助放羊的孩子解脫輪回之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這種所謂輪回之苦,只有精神導(dǎo)師/大學(xué)生志愿者才這么認為,當事人/放羊的孩子可未必覺得這是苦的,所以精神導(dǎo)師/大學(xué)生志愿者往往要先要讓人家認識到生活之苦然后再加以教化。所以佛教的大量典籍都是在論證人生為什么是一片無邊的苦海,為什么是不值得留戀的,如果聽的人真的聽懂了,那就開始教導(dǎo)他"解脫之道",戒定慧就是屬于這個"解脫之道"的。
我們再來假想一下:放羊的孩子經(jīng)過大學(xué)生志愿者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終于認識到自己一直樂在其中的生娃-放羊-娶媳婦的生活方式是一片永無止境的輪回苦海,也知道了彼岸世界(大城市)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于是,放羊的孩子痛下苦功,先要持戒,比如不許放羊、不許摳鼻孔、不許不許不許……然后修持禪定,也就是安心讀書,進入專注的學(xué)習(xí)狀態(tài),然后獲得了大智慧,擺脫了生娃-放羊-娶媳婦的輪回,進入彼岸世界(大城市),而且達到了梵我合一的境界--大城市不排斥他,他也不會對大城市的生活有什么不習(xí)慣,就好像他天生就是大城市里的居民一樣。
順便一提:放羊孩子為什么能與大城市合一,如果按慧能的佛性論觀點就是"佛性"在起作用?;勰軙f:"別看大城市那些人西服革履、瞧不起小地方的人,其實他們祖上三代也是農(nóng)民,而每個農(nóng)民無論笨蛋還是機靈鬼,都有農(nóng)轉(zhuǎn)非的可能。"--無論根器高的還是根器低的,人人都有佛性,都能覺悟成佛。
以上這些就是戒定慧理論的傳統(tǒng),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就好比一個學(xué)生因為遵守校規(guī)而收了心,安安靜靜地好好讀書,在這種安靜讀書的狀態(tài)里終于學(xué)有所成。--戒定慧的這種進階式的結(jié)構(gòu)長久以來都沒有什么大變,在佛陀以前的古印度人就這么講,被納入佛教之后還是這么講,在中國流傳了那么久也依然這么講,可是,這個時候,廣東大梵寺里,慧能卻一棒子把舊世界砸爛了。
--我現(xiàn)在寫的這篇東西,肯定會惹一些人的不快,會說我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敬畏,解構(gòu)傳統(tǒng)價值觀,其心可誅,等等等等,其實我一直都很小心謹慎,推論不超過論據(jù)所能允許的極限,而我們看看慧能前輩,他自己就是是一位大無畏的革命者,藐視傳統(tǒng),對沿用千年之久的佛學(xué)理論隨意曲解和竄改,充滿了無知者無畏的精神。他這就要在沒有任何論據(jù)的情況下徹底顛覆戒定慧的傳統(tǒng)觀念,這可是唐僧那種學(xué)問型的高僧絕對做不出來的。
我們現(xiàn)在看慧能的這些話,也許不會覺得有什么激烈的因子,那是因為我們隔的時代太遠,不知道當時當?shù)氐膶嶋H情況。如果了解了歷史背景之后,我們會知道,慧能的很多話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的,既有對當時流行的佛學(xué)問題的論斷,也有大張旗鼓的造傳統(tǒng)佛教的反。很多宗派、宗師的講話其實都是這樣,就說佛陀吧,佛經(jīng)里記錄的他的很多話也都是針對他那個時候的主流信仰、風(fēng)俗傳統(tǒng)、無數(shù)所謂外道而有的放矢的,是論戰(zhàn)中的投槍和盾牌。我們只有知道他們說自己"不是什么",才能更明確地懂得他們講的都"是什么"。
慧能離經(jīng)叛道地說:"定慧等!"
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和慧是沒有差異的,是平等無二的。修習(xí)佛法的人可不能把這兩者分別看待,認為先有了定然后才能有慧。持有這種見解的人等于承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佛法,就像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那樣。"定慧等"就像是為人的言行一致,言與行表現(xiàn)得全都一樣。
這是慧能同志革命大無畏精神之所在,徹底顛覆了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戒定慧理論,別出心裁。而他的師兄神秀在北方弘法,還在走著和尚們的修行老路,講授禪定的技術(shù)與程式,希望人們可以因定生慧,解脫輪回。而慧能的新理論不但否定了神秀,也否定了老師弘忍,更否定古往今來絕大多數(shù)的修行者。那斬釘截鐵的口氣分明在說:"別聽他們那套。他們?nèi)清e的,只有我是對的!"
有些佛學(xué)基礎(chǔ)的人會對慧能的新說大感不解,是呀,禪定是禪定,智慧是智慧,差得也太遠了,怎么能夠混為一談呢?
慧能是有說法的:定不是禪定!我們修佛參禪之人根本就不應(yīng)該搞那套打坐入定的假功夫,那都沒用!
革命觀點層出不窮,慧能接下來要把傳統(tǒng)概念賦予嶄新的解釋了。堅守正信傳統(tǒng)的高僧大德們一定會怒不可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