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道教史 作者:許地山


  假使老胭是西歷紀(jì)元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離他最近的后學(xué)應(yīng)是關(guān)尹、楊來和列子。關(guān)尹與楊朱和老胭特有關(guān)系,可惜他們底著作不傳,我們不能詳知他們底思想?!稘h書·藝文志》載《關(guān)尹子》九篇底書名,但現(xiàn)存的《關(guān)尹子》乃是后人偽撰,并非原書。楊朱底思想只存于《列子·楊朱篇》,他底生平更無從知道。列子底著作,在《漢書·藝文志》有《列子》八篇,但現(xiàn)存的《列子》也不是原本?,F(xiàn)在且從別的書上略把這三位底思想述說一下。

  甲 關(guān)尹子

  《史記·老子傳》載老子出關(guān)時,關(guān)尹問道,老子乃作帕德經(jīng)》五千余言,他或者是承傳老聘學(xué)說底第一代弟子。《呂氏春秋·不二篇》說老、關(guān)底學(xué)派,以老貴柔,關(guān)尹責(zé)清,柔與清底區(qū)別,單憑一個字,無論如何不能找出。傳為劉間所上原《關(guān)尹子序》也沒將書中大意揭示出來,從"章首古月"關(guān)尹f曰'四車"至"使人冷冷輕輕,不使人狂"數(shù)句,也不能得著什么意思。收獻(xiàn)通考》記此序不類劉向文字,恐怕關(guān)尹底著作早已佚了。我們從《莊子·天下篇》中可以窺見他底思想底一斑。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活然獨(dú)與神明居。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聘聞其風(fēng)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guān)尹自:在已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yīng)若響。荷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從這幾句看來,前面"以本為精,以物為租"等句是老、關(guān)共主之說,"在已無居,形物自著"等句是關(guān)尹底特說。他們同在處世法上立論,而關(guān)尹則主以心不為外物所擾為歸。他底學(xué)說是清靜說。在《老子》里也有主靜底文句(三十七章(五十七章),或者關(guān)尹是發(fā)揚(yáng)這論點底人。

  乙 楊子

  楊子底生平更屬暗昧,現(xiàn)在只能從《列子》人莊子》、《韓非子》等書窺見他底學(xué)說底大概。《列子·黃帝篇》記楊來于沛受老胭底教。此外,《茍子》底排十二子八《解蔽》,《列子》底《周穆王太《仲尼》《力命》、《說符》諸篇,《莊子·天下》,《史記·太史公自序》都見楊來底名字?!秴问洗呵铩彿钟[·不二》有"陽生貴己'底評人孟子八《莊子》也往往有"楊墨"底稱呼??梢娝讓W(xué)說在戰(zhàn)國時代極普遍。雅南·沉淪訓(xùn)》說:"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這話與孟子所記底意義相似?!稐钍防?,禽滑法與楊朱底論辯,也可以看出老、關(guān)思想與楊子底關(guān)系。文里記著:

  楊朱日: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格。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世;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問楊來自:去子體之一毛以濟(jì)一世,汝為之乎?

  楊子日:世因非一毛之所濟(jì)。

  禽子日:假濟(jì),為之乎?

  楊子弗應(yīng)。

  合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日:子不達(dá)夫子之心,否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

  日:為之。

  孟孫陽日:有斷若一節(jié)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日:一毛微于肌膚,肌膚微于一節(jié),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jié),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

  禽子日: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聆、關(guān)尹,則于言當(dāng)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喜言當(dāng)吳。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

  從這利己底論辯,禽子直把楊朱底見解列入老、關(guān)一流。他底思想,《孟子》評為"為我",《目覽》評為"貴己",在《老子》里,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七十二章)等等文句都是楊子學(xué)說底淵源。人每以楊子為極端的縱欲主義者,但在《楊朱篇》里找不出這樣底主張。則淮南子·沉淪訓(xùn)》"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一句看來,楊子底學(xué)說只是保全性命而已。

  楊朱所以主張保全性命,只因人生不樂,凡有造作,皆足以增加苦痛,不如任其自然更好?!稐钪炱分薪沂舅讘B(tài)度如下。

  楊朱日:百年之壽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shè)有一者,孩抱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洱,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

  量十?dāng)?shù)年之中,迫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復(fù)不可常厭足,聲色不可常玩聞。乃復(fù)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jìn)退,逞逢爾競一時之虛谷,規(guī)死后之余榮,偶偶爾鎮(zhèn)耳目之視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dāng)年之至樂,不能自肆于一時,重囚累桔何以異哉!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dāng)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游,不逆萬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

  名譽(yù)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同篇又說:

  孟孫陽問楊子日:有人于此,貴生愛身,以嶄不死,可乎?

  日:理無不死?

  以新久生,可乎?

  日:理無火生。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

  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人生之苦也乎?

  孟孫陽日:若然,速亡愈于久生,則踐鋒刃、人湯火,得所志吳。

  楊子日:不然。既生則廢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將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盡。無不廢,無不住,何道遲速于其間乎?

  生雖不樂,但故意去找賊性命也不必。人能舍棄貪生好利、愛名羨位底心,便是一個至人。常人受這四事所驅(qū)使,所以弄得人生越來越壞。楊朱尤其反對儒家所立底仁義道德,以為那都是戰(zhàn)賊人類本性底教訓(xùn)。天下之美皆歸于舜禹周孔,天下之惡皆歸于維紂,但四圣生無一日之歡,二兇生有從欲之樂,雖死后有不同的毀譽(yù),究竟同歸于盡,自己一點也不知道??沼衅涿谏鸁o補(bǔ)。為人犧牲自己,不過是被名利等所引誘,實在不是人類本性,甚至變成一種虛偽的行為,為人生擾亂底原因。生民之所以不得休息,只在壽、名、位、貨。有這四事才會畏鬼、畏人、畏威、畏刑,因而失掉"天民"底樂趣。所以任自然以全生命,應(yīng)是人生底理想。

  楊朱日:人肖天地之類,懷五常之性,有生之最靈者,入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wèi),肌膚不足以自捍御,趨走不足以逃利害,無毛羽以御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yǎng),性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養(yǎng)之主,雖全生身,不可有其身,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其唯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久矣?此之謂至入者也。

  楊朱是極端的歡樂主義者,其所謂樂是官能的。生盡,歡樂也盡,生死不能避,當(dāng)聽其"自生自死"(《力命》),因為"理無不死"底原故。"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故當(dāng)于生時盡其歡,榮辱富貴禮義,都要舍棄。這些都是使人不歡底。"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謂遁人也??蓺⒖苫?,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楊來這種思想已改變了道家節(jié)欲養(yǎng)生底態(tài)度。一般道家以為任官能底欲求,適足以傷生,而他卻無顧忌,視生死為不足輕重。保存生命是不得已的事,一切享受只求"從心而動,不違自然","從性而游,不逆萬物'便可以。

  楊子以后,附和他底學(xué)說底很多,走極端底,便流入放縱色食自暴自棄底途徑?!镀堊臃仁悠e底它囂、魏牟,恐怕是楊朱一派底道家。它囂底為人不可考。魏牟為魏公子,公元前三四三年,魏克中山,以其地封他。他底著作松子牟》四篇,《漢書它文志》列入道家,今已不傳?!读杏凇ぶ倌崞酚浰麑氛虞洖楣珜O龍辯解。《莊子·讓王篇》記他與瞻子底問答,但也不能詳知他底思想?!蹲屚跗酚洠?br />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闊之下。奈何?

  瞻子日:重生。重主則較利。

  中山公子年日:雖知之未能勝也。

  瞎了口:不能白勝,則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qiáng)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這一段話也出刊呂氏春秋·審為篇》,可以參照。我們從文里,知道公子牟有隱遁之愿而不能絕利祿之情。瞻子或即瞻何,其生平也不明,或者也是楊朱底同論者。

  丙 列子

  列于是與鄭綴公同時底人,比老子稍后,年代大約也在西歷紀(jì)元前四百年左右。他底事跡也不詳明。《呂氏春秋·季秋紀(jì)·審己篇》記他曾受關(guān)尹底教示。而《莊子》里所記底事都不盡可靠,寧可看為寓言?!稘h書·藝文志》道家之部有《列于風(fēng)卷,現(xiàn)在的傳本恐怕不是原書。在《天瑞》中于列子言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一節(jié),明是從《易緯·乾鑿度》引出。這些名詞,除太易外,都是道家底術(shù)語。太初或泰初見于《莊子》底《天地人《知北游》、《列御寇》諸篇。太素見于《淮南》底《原道訓(xùn)人《做真訓(xùn)》、《覽冥訓(xùn)》、《精神訓(xùn)》等篇。太易是《易緯》所獨(dú)有。《易緯》是王莽時代底書,而《易》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在魏晉間極其流行?!稖珕枌ⅰ酚?火院之布"及蓬萊三山外底岱輿、員橋二山?;馃汲跻娪谖何牡鄣住兜湔摗?。《史記》雖載蓬萊,但沒記其事跡。晉王嘉《拾遺記》所列三山,與《列子》同;書中也記岱輿、員講二山?!稖珕柶返紫缮娇峙率氢n襲《拾遺記》底。他鄉(xiāng)底記載,晉代很多。凋穆王篇》底化人或者是從《穆天子傳》由引出來?!赌绿熳觽鳌废鄠魇窃诩臣野l(fā)現(xiàn)底?!吨倌崞酚?西方之人有圣者",也許是指佛而言??芍癖尽读杏凇酚性S多部分是從漢到晉屢入底。在漢時,《列于》傳本已有五種。《列于》序錄里說:"劉向校中書《列子》五篇,與長江尉臣參校然太常書三篇,太史書四篇,臣向書六篇,臣參書二篇,內(nèi)外書凡二十篇。以校除復(fù)重十二篇,定著八篇,《天瑞》至《說符》。"現(xiàn)存本八篇名目或者仍漢代參校諸本后所定之舊,而其內(nèi)容多為后世底偽撰。

  現(xiàn)存《列子》諸篇,與戰(zhàn)國以后底著作很有關(guān)系,除《老子》以外,最主要的為《莊子》人呂氏春秋人《韓非子八《淮南子》。壺丘子林與伯昏管人同列子底問答,在《列于》里很多見。列子與壺丘子林底關(guān)系見于們生于·應(yīng)帝王》、《淮南·精神訓(xùn)》及《緩稱訓(xùn)》。《呂覽·下賢篇》有壺丘子林底名字。伯昏督人與列子底對答見于《莊子·田子方》及例御寇》/德充符》也提出他底名字?!肚f子》底文句見利列子》底很多,如《天瑞》有《至樂》、《知北游》底文句,《黃帝》有《逍遙游》、《達(dá)生人《田子方人《應(yīng)帝王》、《列御寇》、《寓言》瓜u木》、濟(jì)物論》底章節(jié)。侗穆王篇》中夢與覺底論辯是從《齊物論》底一節(jié)發(fā)展出來?!秷鰡枴返宗れ`、大椿、餛鵬等,出于《逍遙游》;黃帝與客成子居空同之上,是脫胎于《在著廣成子底放事?!读凶印啡 秴问洗呵铩返孜木?,如《黃帝篇》中海上之人好漚鳥,《說符篇》中白公與孔子底問答,都從《審應(yīng)覽·精諭》引出;牛缺底故事是從《孝行覽·必己》而來?!墩f符篇》中楊來底話出于《韓非子·說林篇廠。又如《湯問》底共工與女姻底談話出自《淮南子·覽冥訓(xùn)》與《天文訓(xùn)》;《說符》底黑牛生白犢故事見于《人間訓(xùn)人此外,《道應(yīng)訓(xùn)》底文句很多見于《列子》。與《列子》有關(guān)系底《莊子》、《呂氏春秋人《韓非子》入淮南子》除幾篇原作外,其余多是漢人作品,在文法上與《茍子》、《韓待外傳》、《大小戴禮記》?!墩f苑》請書相同。故知例子》中有許多部分是漢人所加?!短烊稹啡它S帝》二篇或者保存原本底文句最多,因為這兩篇底文法比其余六篇較為古奧。列子或者是傳楚國底道家思想底,有些文句可以當(dāng)作《老子》底解釋看。

  《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列子貴虛",在思想方面比老子底貴柔已較進(jìn)步。在《天瑞篇》記列于底貴虛論,說:

  或謂子列子日:子奚貴虛?

  列子日:虛者,無資也。

  于列于日: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美;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動,而后有舞仁義者,弗能復(fù)也。

  粥熊日:運(yùn)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被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生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盡,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不覺其成,不覺其虧,亦如人自生至老,貌色智態(tài),亡日不異,皮膚爪發(fā),隨生隨落,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間不可覺,俟至后知。

  所謂虛是不患得,不患失,任自然轉(zhuǎn)移,虛靜以處,于是非利害,不為所動。天地密移,雖有損盈成虧,人處其中,毫不覺知。假如粑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因而廢寢忘食;又因人言其不壞,復(fù)舍然而喜,這都是不能參得虎字底意義。要到覺得天地環(huán)與不壞底心識不存在我心,那才講得上虛靜。虛便是不覺得,與佛教底覺悟是相反。這"虛'宇,在《老子》(十六章)里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現(xiàn)復(fù)。"要虛靜才能無嗜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不知親已,不知疏物,天愛憎.無利害?!饵S帝篇》底故事便是這種思想底闡明。

  《例子》里對于天地底生成,已有明說。《天瑞篇》說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累。人易為未見氣,太初為氣之始,太始為形之始,太素為質(zhì)之始。具氣形質(zhì)而未根離,名曰渾淪。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底存在體。由此變而為一,從一至九,復(fù)變?yōu)橐?,是為形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易或者是漢以后底人依賠緯》改底,在《列子》它篇不見有易底意思,但《湯問》里底"無極"與太易底意義很相近,武內(nèi)先生以為易即《老子》第十四章底夷,夷、易古字通用??傊印穼τ谟钪嫔傻滓娊馐菍儆趹?zhàn)國末年流行底說法,不必是創(chuàng)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