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秦國和秦帝國

劍橋中國秦漢史 作者:


  長期以來,秦作為一個小國或諸侯國而存在,然后又作為一個大的王朝和帝國存在了很短一段時期。它作為一個國家的起源,在傳統上可追溯到公元前897年,[1] 但須過500年,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它才開始朝一統天下的方向發(fā)展。對比之下,秦王朝和帝國只維持了15年,然后在產生隨之而來的漢王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內戰(zhàn)中于公元前206年滅亡。可是這些年的政治和文化變化是如此重要,以致這些變化賦予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與它的短暫性完全不相稱。

  標志著從諸侯國向帝國過渡的公元前221年,因而是本世紀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前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年份。說明帝國的威名甚至遠揚于中華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這一名稱很可能是英語“中國”(China)及各種非漢語中其他同源名稱的原型。例如,“Thinai”和“Sinai”就作為這個國家的名稱出現在公元1、2世紀的希臘和羅馬著作中。但是,中國人由于秦帝國統治的暴政,對它始終非常憎恨,因而反而很少用這個名稱來指代自己;他們在過去和現在都用“中國”這一常見的名稱來稱呼自己。[2]

  在這一章的附錄1中,本書將批判性地列舉主要的史料和近代研究著作。在這里只提一下:最重要的單項史料是司馬遷的不朽的《史記》,此書包括從遠古傳說時代至公元前100年前后的全部中國歷史。它的卷五和卷六兩卷提供了秦國和秦帝國自始至終的大事編年史,是本章敘事的基本史料,除非另有注明。此外《史記》包括的本紀、書和列傳的其他各卷對秦來說也同樣重要。沙畹的《〈史記〉譯注》把《史記》的許多(但不是全部)部分譯成了法文。[3]

  附錄1還涉及《史記》及其他文獻材料在研究秦史方面的局限性,同時還提到考古學對研究古代中國的學者的日益增加的重要性。附錄列舉的幾個考古發(fā)現中占突出地位的是1975年從一個墓葬中發(fā)掘出來的一批秦代的法律文書。這些文書將經常被提到。

 ?。?] 這個年代是傳統的,因為對公元前841年以前的事件中國編年史眾說紛紜。例如,周代的建立傳統上定為公元前1122年,但實際時間可能約晚一個世紀。

 ?。?] 1655年,耶穌會士衛(wèi)匡國首先在《中國新地輿圖》(序言第2頁)中提出“中國”(Chin)一詞的淵源是“秦”(Ch'ina)。從此這個題目已被多次討論過;其中以勞費爾和伯希和二人的成果最大。前者著有《中國其名》,載《通報》,13(1912),第719—726頁;后者著有《“中國”名稱淵源考》,載《通報》,13(1912),第727—742頁,及《再論“中國”之名稱》,載《通報》,14(1913),第第427—428頁。長期以來,在提到“中國(China)之地”是絲織品故鄉(xiāng)時出現了一個嚴重困難,此名見于著名的政治理論專著《考提利耶政事論》第2冊。如果象某些學者斷言的那樣,此書寫于公元前300年前后,這樣當然比秦統一全國早得多。但是,近來通過對此文本采用了電腦技術鑒定,已有可能相當有把握地證明,第2冊當屬于撰寫時間不會在公元150年前很久的一類作品。這樣,把秦與中國等同起來的巨大障礙就不存在了。見托馬斯·特勞特曼:《考提利耶和政事論:其作者及文字演變的統計調查》(萊頓,1971),第174—184頁,特別是第177頁。

 ?。?] 沙畹:《〈史記〉譯注》第1—5卷(巴黎1895—1905;1969年再版);第6卷(巴黎,1969)。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