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德明,1004—1032年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作者:


  現(xiàn)在我們應該回過頭來,追溯11世紀初年在黨項人中發(fā)生的事件了。1004年,李繼遷的長子阿移繼承了父位,時年21歲。后來他以李德明的名字聞名于世。為了將黨項的勢力向甘州及其以西地區(qū)推進,李德明最初致力于維護與遼、宋間的良好關系。

  1004年,這位新的黨項統(tǒng)治者得到了遼朝授予的西平王的稱號;到1010年,他的稱號就已經(jīng)上升為“夏國王”——這是他父親曾經(jīng)擁有的稱號。除了常規(guī)的帶有外交性質的貿(mào)易往來——很可能是黨項人每年派遣貢使前往遼廷,在黨項與契丹的關系中,這時開始顯露出了真正的敵對色彩。

  位于遼西北方的阻卜(韃靼)屬民的叛亂和反抗活動,促使遼廷在1008年、1010年和1026年多次發(fā)兵攻打甘州回鶻,以努力保障其遙遠的邊疆地區(qū)的安定。盡管取得了一些有限的局部勝利,但是遼廷的這些軍事行動可能沒有一次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此同時,黨項軍隊也在1008年、1009年、1010年和此后發(fā)兵攻打回鶻。1015年,他們攻克了涼州,但是在次年又被回鶻人打敗并趕到了城外。雖然遼廷和西夏都對甘州發(fā)動了攻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采取了協(xié)同行動的立場。就控制河西及其貿(mào)易通道而言,遼廷和西夏實際上處在敵對的立場。對于遼廷來說,控制河西的重要性只是限于邊緣地區(qū);而對于黨項政權而言,控制河西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1]

  1006年,遼廷接待了河西另一主要政權的使臣,這是一個以沙州(今敦煌)為中心成立的政權,沙州統(tǒng)治者曹宗壽同時還曾向宋和遼請求官職。曹宗壽的繼承人是曹賢順,他是最后一位見于記載的沙州曹氏的統(tǒng)治者。1014年,當曹賢順繼位時,他也是同時與兩個朝廷保持聯(lián)系的。大約就在這時,沙州統(tǒng)治者開始自稱為沙州回鶻,而后來到了1041—1042年間,又自稱為沙州北庭汗國。以上事實為這樣一種推測提供了證據(jù),即在甘州回鶻被征服之前,他們曾經(jīng)兼并了沙州。這一時期曾有許多甘州回鶻移居沙州,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來自天山地區(qū)的回鶻人在11世紀20年代初占據(jù)了沙州。鑒于吐魯番的西部回鶻與契丹間久已存在的密切關系,對于黨項人在這一地區(qū)的野心而言,沙州回鶻政權的存在顯然是一個巨大的障礙;而對遼來說,沙州回鶻的存在則使他們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在事實上,沙州也確實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頑強地抵制了黨項的吞并。[2]

  到11世紀50年代,遼廷才開始謀求與青海的吐蕃人發(fā)展關系,而李立遵則顯然曾尋求過遼廷的幫助卻毫無結果。1018年,李立遵曾要求允許他派遣貢使假道西夏前往遼廷,但是在有關文獻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使臣到達遼廷的記載,這很可能是由于西夏的反對而未能成行。由于西夏拒絕了李立遵的請求,遼帝托言狩獵,率領軍隊深入到西夏境內(nèi)劫掠。李德明擊退了遼軍,作為補償,遼在次年遣使“賚玉冊金印,冊(李德明)為尚書令,大西夏王”。[3] 雖然其中的細節(jié)并不十分清楚,但是這件事暗示黨項與遼朝之間的關系這時已經(jīng)瀕于破裂。此后,李德明努力緩和雙方的關系,并在1031年遼朝新皇帝興宗繼位時,使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李元昊做了契丹皇室的附馬。

  1004—1005年,宋、遼之間澶淵和約的締結以及此后出現(xiàn)的緩和局面,為李德明與宋朝間的談判營造了非常有利的氛圍。很可能是為了觀望宋、遼和談的后果,李德明盡量拖延了與宋朝的第一次接觸。盡管存在著無法解決的分歧,但是雙方都迫切希望達成和約。在宋真宗最初提出的要求中,包括西夏歸還靈州和向宋朝稱臣納質(這在黨項的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而李德明則對這些條款持反對態(tài)度。但是雙方最終還是達成了妥協(xié)方案,允許李德明保持1006年擁有的定難軍節(jié)度使和西平王的稱號,而宋朝則提供絹、錢、茶等物,并在每年捐贈冬衣。這樣一來,就建立了西夏對宋朝的形式上的朝貢關系,而宋朝則承認黨項統(tǒng)治者事實上的君主地位。在李德明統(tǒng)治期間,他一直迫使宋朝在貿(mào)易上做出巨大的讓步,但是在爭取越境銷售黨項鹽方面卻沒有獲得多少成功。最早的官市(榷場)是1007年在保安軍轄區(qū)(今陜西志丹縣)開設的,后來在1026年,又同意在山西北部的并州(今太原)和代州(今代縣)設立了私市(和市)。

  這時,因為宋朝皇帝正致力于保持沿邊境地區(qū)的和平,小規(guī)模的邊境沖突、繁榮的食鹽銷售以及其他一些非法的貿(mào)易活動等,都不足以削弱李德明在與宋朝皇帝交往中所處的優(yōu)勢地位。黨項的使臣享有充分的貿(mào)易特權,他們大批涌入宋都開封,使西夏君主具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獲取豐厚禮物的渠道,黨項因此也變得更加繁盛富足。1020年,在靈州西北、黃河對岸靠近懷遠鎮(zhèn)的地方建造了新的西夏都城,新都被命名為興州(1033年改名為興慶府)。新的政權中心地處于阿拉善與黃河之間,具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阿拉善保衛(wèi)著它的后方安全,而黃河則形成了東、西兩翼的屏障。到12世紀初年,夏都通常又被稱為“中興”,很可能這是其黨項名的漢文同義詞,蒙古語“Erighaya”,可能也是由都城的黨項名衍生出來的,用來指寧夏地區(qū)的一個名稱。①

  在李德明晚年,他的長子李元昊統(tǒng)率著河西的黨項軍隊,并贏得了作為一名武士和戰(zhàn)略家的美譽,在不少史料中,都記述了這對父子間的一段未經(jīng)證實的對話。在談話中,年輕的王子對李德明向宋朝的卑躬屈膝行為和貪戀由邊境貿(mào)易得到的漢地產(chǎn)品的態(tài)度提出了批評。他相信,父親的政策削弱了黨項社會和經(jīng)濟的基礎游牧,從而對黨項的文化價值,毫無疑問,也對其武力優(yōu)勢構成了威脅。李元昊還特別譴責了李德明實行貿(mào)易代理人的做法,認為他們在宋朝市場上沒能得到賺錢生意。[4] 1028年左右,隨著甘州的陷落,黨項開始了征服河西的活動,對河西的征服主要是由李元昊完成的。由北方農(nóng)耕邊緣地區(qū)進一步向南擴張顯然是不可能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征服河西可以看作是黨項向西方擴張,并從而鞏固西夏社會游牧基礎的一場運動。

  李元昊后來實行的政策,顯然是要明確和保持黨項政權獨特的文化面貌,目前還沒有證據(jù)表明李德明對他的兒子繼承王位持反對態(tài)度,但是正如后來發(fā)生的激烈的宮廷陰謀所揭示的那樣,李元昊的野心在當時曾引起過爭論和關注。

 ?。?] [223]巖崎力:《西涼府政權的滅亡與宗哥族的發(fā)展》,第79—80頁;[356]岡崎精郎:《黨項古代史》,第239—289頁。

 ?。?] [644]《宋史》,卷490,第14123—14124頁;[295]前田正名:《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第560—570頁;[317]森安孝夫:《畏兀兒與敦煌》,第331—335頁。

 ?。?] [645]《遼史》,卷16,第183頁;[644]《宋史》,卷485,第13991—13992頁。

 ?。?] [644]《宋史》,卷485,第13993頁;[575]蘇軾:《東坡志林》,卷3,第5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