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雍也篇第六

論語新解 作者:錢穆


  (一)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敝俟瓎栕由2樱釉唬骸翱梢?,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光案:“太”,似為“大”之誤植。除新興書局版,何晏《論語集解》作“太”外,其餘藝文印書館版,程樹德《論語集釋》;世界書局版,朱子《四書集注》;世界書局版,簡朝亮《論語集注補(bǔ)正述疏》;三民書局版,謝冰瑩等之《新譯四書讀本》,均作“大”。若然,東大版、聯(lián)經(jīng)版俱誤。]簡乎?”子曰:“雍之言然?!?br />
  南面:人君聽政之位。言冉雍之才德,可使任諸侯也。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桑伯子,魯人,疑即《莊子》書中之子桑戶,與琴張為友者。仲弓之問,問伯子亦可使南面否,非泛問其為人。“仲弓問”以下,[光案:“‘仲弓問’以下”,東大版原作“仲弓問以下”,“仲弓問”三字無引號。]或別為一章,今不從。

  可也,簡:簡,不煩義。子桑伯子能簡,故曰可,亦指可使南面??烧撸瑑H可而未盡之義。

  居敬而行簡:上不煩則民不擾,如漢初除秦苛法,與民休息,遂至平安,故治道貴簡。然須居心敬,始有一段精神貫攝。

  居簡而行簡:其行簡,其心亦簡,則有茍且率略之弊。如莊子之言治道即是。

  本篇自十四章以前,亦多討論人物賢否得失,與上篇相同。十五章以下,多泛論人生。

  【白話試譯】

  先生說:“雍呀!可使他南面當(dāng)一國君之位了?!盵光案:“可使他南面當(dāng)一國君之位了”,三民版原作“可使他南面(當(dāng)一國君之位)了”,“當(dāng)一國君之位”六字加小括號。]仲弓問道:“子桑伯子如何呢?”先生說:“可呀!他能簡?!敝俟f:“若居心敬而行事簡,由那樣的人來臨居民上,豈不好嗎!若居心簡而行事簡,不就太簡了嗎?”先生說:“雍說得對?!?br />
  (二)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br />
  遷怒:如怒於甲,遷及乙。怒在食,遷及衣。

  貳過:貳,復(fù)義。偶犯有過,後不復(fù)犯,是不貳過。一說:《易傳》稱顏?zhàn)佑羞^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是只在念慮間有過,心即覺察,立加止絕,不復(fù)見之行事。今按:此似深一層求之,就本章言,怒與過皆已見在外,應(yīng)從前解為允。

  又說:不貳過,非謂今日有過,後不更犯。明日又有過,後復(fù)不犯。當(dāng)知見一不善,一番改時,即猛進(jìn)一番,此類之過即永絕。故不遷怒如鏡懸水止,不貳過如冰消凍釋,養(yǎng)心至此,始見工夫。此說不貳過,亦似深一層說之,而較前第二解為勝。讀《論語》,於通解本文後,仍貴能博參眾說,多方體究,斯能智慧日進(jìn),道義日開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亡同無,兩句意相重複,蓋深惜顏?zhàn)又?,又歎好學(xué)之難得。又一說,本當(dāng)作“今也則未聞好學(xué)者也”,誤多一“亡”字。[光案:“本當(dāng)作‘今也則未聞好學(xué)者也’,誤多一‘亡’字”,東大版原作“本當(dāng)作今也則未聞好學(xué)者也,誤多一亡字”,“今也則未聞好學(xué)者也”及“亡”二處無引號。]

  本章孔子稱顏淵為好學(xué),而特舉不遷怒、不貳過二事。[光案:“不遷怒、不貳過二事”之有一頓號,東大版原作“不遷怒不貳過二事”之無頓號。]可見孔門之學(xué),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為人,此為學(xué)的。讀者當(dāng)取此章與“顏淵、子路各言爾志”章對參。[光案:“與‘顏淵、子路各言爾志’章對參”,東大版原作“與顏淵子路各言爾志章對參”,無頓號且“顏淵子路各言爾志”八字無引號。及引號]志之所在,即學(xué)之所在。若不得孔門之所志與所學(xué),而僅在言辭間求解,則烏足貴矣!

  【白話試譯】

  魯哀公問孔子道:“你的學(xué)生們,那個是好學(xué)的呀?”孔子對道:“有顏回是好學(xué)的,他有怒能不遷向別處,有過失能不再犯??上Ф虊鬯懒?,目下則沒有聽到好學(xué)的了?!?br />
  (三)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闭堃?,曰:“與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痹紴橹祝c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子華:公西赤字,孔子早年弟子。

  使於齊:孔子使之也。

  冉子:《論語》有子、曾子、閔子皆稱子,此外冉求亦稱子,此冉子當(dāng)是冉求?;蛞蔀槿讲?,今不從?;蛘f:此章乃冉求門人所記,故稱冉子。然此章連記兩事,因記冉子之與粟,而幷記原思之辭祿,以形見冉子之失,不應(yīng)是冉求門人所記。《論語》何以獨(dú)於此四人稱子,未能得確解,但當(dāng)存疑。

  為其母請粟:冉求以子華有母為辭,代為之請也。粟米對文,粟有殼,米無殼。若單用粟字,則粟即為米。

  釜:六斗四升為一釜。古量約合今量之半,三斗二升,僅一人終月之食。蓋孔子以子華家甚富,特因冉求之請而少與之。

  請益:冉求更為之請增。

  庾:二斗四升為一庾。謂於一釜外再增一庾,非以庾易釜?;蛘f:一庾十六斗。[光案:“一庾十六斗?!敝涮?,東大版原作“一庾十六斗,”之逗號。改為句號]然孔子本不欲多與,不應(yīng)驟加十六斗,今不從。

  五秉:十六斛為一秉,五秉合八十斛。一斛十斗。

  周急不繼富:急,窮迫義。周,補(bǔ)其不足。繼,續(xù)其有餘。子華之去,乘肥馬,衣輕裘。雖有母在家,固不待別有給養(yǎng)。故冉求雖再請,孔子終不多與。乃冉求以私意多與之,故孔子直告之如此。

  原思:孔子弟子原憲,字思。

  為之宰:為孔子家宰,當(dāng)在孔子為魯司空司寇時。或本以此下為另一章。

  與之粟九百:家宰有常祿,原思家貧,孔子與之粟九百,當(dāng)是九百斛。古制大夫家宰,用上士為之,原思所得,蓋略當(dāng)一上士之祿。以斛合石,一石百二十斤,二斛約重一石又半。漢制田一畝收粟一石又半,百畝收百五十石,合二百斛。上士當(dāng)?shù)盟陌佼€之粟,即八百斛,又加圭田五十畝,共一百斛,則為九百斛。略當(dāng)其時四百五十畝耕田之收益。

  辭:原思嫌孔子多與,故請辭。

  毋:毋,禁止辭,孔子命原思勿辭。

  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謂若嫌多,不妨以之周濟(jì)爾之鄰里鄉(xiāng)黨。

  本章孔子當(dāng)冉有之請,不直言拒絕,當(dāng)原思之辭,亦未責(zé)其不當(dāng)。雖於授與之間,斟酌盡善而極嚴(yán);[光案:“而極嚴(yán);”之分號,東大版原作“而極嚴(yán)?!敝涮枴而其教導(dǎo)弟子,宏裕寬大,而崇獎廉隅之義,亦略可見。學(xué)者從此等處深參之,可知古人之所謂義,非不計財利,亦非不近人情。

  【白話試譯】

  子華出使到齊國去,冉子代他母親請養(yǎng)米。先生說:“給她一釜吧!”冉子再請增,先生說:“加一庾吧!”冉子給了米五秉。先生說:“赤這次去齊國,車前駕著肥馬,身上穿著輕裘。吾聽說,君子遇窮急人該周濟(jì),遇富有的便不必再幫助?!痹籍?dāng)先生的家宰,先生[光案:此處“先生”誤增私名號,當(dāng)遵東大版刪之。]給他俸米九百斛。[光案:“先生給他俸米九百斛”,三民版原作“先生給他俸米九百(斛)”,“斛”字加小括號。]原思辭多了。先生說:“不要辭,可給些你的鄰里鄉(xiāng)黨呀!”

 ?。ㄋ模?br />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謂仲弓曰:《論語》與某言,皆稱子謂某曰,此處應(yīng)是孔子告仲弓語。或說:此章乃孔子論仲弓之辭,非是與仲弓語,否則下文豈有面其子而以犂牛喻其父之理?或又疑仲弓父冉伯牛,縱謂此章非孔子與仲弓言,孔子亦不當(dāng)論仲弓之美而暗刺其父之名,比之為犂牛。故謂此章乃是泛論古今人而特與仲弓言之,不必即指仲弓也。子謂仲弓“可使南面”[光案:參見本篇第一章。],仲弓為季氏宰,問“焉知賢才而舉之”[光案:參見本書子路篇第二章,,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光案:“子謂仲弓‘可使南面’,仲弓為季氏宰,問‘焉知賢才而舉之’”,東大版原作“子謂仲弓可使南面,仲弓為季氏宰,問焉知賢才而舉之”,“可使南面”、“焉知賢才而舉之”二處無引號。]或仲弓於選賢舉才取擇太嚴(yán),故孔子以此曉而廣之耳。

  按〈子罕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未見其止。”[光案:參見本書。]正是評論顏?zhàn)又o,與此章句法相似。本篇前十四章,均是評論人物賢否得失,則謂此章論仲弓更合,惟以犂牛暗刺其父之名則可疑。

  犂牛之子:犂牛,耕牛。古者耕牛不以為牲供祭祀。子,指犢言。

  騂且角:騂,赤色。周人尚赤,祭牲用騂。角謂其角周正,合於犧牲之選?;蛘f:童牛無角,今言角,謂其及時可用。

  勿用:用,謂用以祭。

  山川其舍諸:山川,指山川之神言。周禮,用騂牲者三事:一,祭天南郊。二,宗廟。三,望祀四方山川。耕牛之子騂且角,縱不用之郊廟,山川次祀宜可用?!痘茨献印吩唬骸盃琅I佣鵂?,以沈諸河。河伯豈羞其所從出,辭而不享哉?”即運(yùn)用《論語》此章義。故曰山川之神不舍也。此言父雖不善,不害其子之美,終將見用於世。

  《史記》言仲弓父賤,不言是伯牛子。惟王充《論衡》有云:“母犂犢騂,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妨奇人。鯀惡禹聖,叟頑舜神。伯牛寢疾,仲弓潔全,顏路庸固,回傑超倫?!笔贾^仲弓父乃冉伯牛,伯牛名耕,正是犂牛。王充漢人近古,博通墳典,所言宜有據(jù)。[光案:“所言宜有據(jù)?!敝涮?,東大版原作“所言宜有據(jù),”之逗號。改為句號]然孔子何竟暗刺其父名而以語其子,此終可疑。或“母犂犢騂”之喻,[光案:“或‘母犂犢騂’之喻”,東大版原作“或母犂犢騂之喻”,“母犂犢騂”四字無引號。]古自有之,孔子偶爾運(yùn)用,而《論衡》緣此誤據(jù)耳。是孔子只言才德不繫於世類,固非斥父稱子也。

  【白話試譯】

  先生評論仲弓說:“一頭耕牛,生]著一頭通身赤色而又兩角圓滿端正的小牛,人們雖想不用牠來當(dāng)祭牛,但山川之神會肯捨牠嗎?”

  (五)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其心三月不違仁:仁指心言,亦指德言。違,離義。心不違仁,謂其心合於是德也。三月,言其久。三月一季,氣候?qū)⒆?,其心偶一違仁,亦可謂心不離仁矣。

  其餘:他人也。

  日月至焉:至,即不違。違言其由此他去,至言其由彼來至。如人在屋,間有出時,是違。如屋外人,間一來入,是至。不違,是居仁也。至焉,是欲仁也。顏淵已能以仁為安宅,餘人則欲仁而屢至。日月至,謂一日來至,一月來至。所異在尚不能安。

  而已矣:如此而止,望其再進(jìn)也。

  今按:孟子曰:“仁,人心也?!比挥写诵?,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學(xué)。淺譬之,心猶薪,仁猶火。薪無有不燃,然亦有濕燥之分。顏?zhàn)又?,猶燥薪。學(xué)者試反就己心,於其賓主出入違至之間,仔細(xì)體會,日循月勉,庶乎進(jìn)德之幾有不能自已之樂矣。

  【白話試譯】

  先生說:“回呀!其心能三月不違離於仁了。餘人只是每日每月來至於仁就罷了。”

 ?。?br />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dá),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使從政:指使為大夫言。

  果:有決斷。

  何有:何難義。

  達(dá):通達(dá)。

  藝:多才能。

  此章見孔子因材設(shè)教,故能因材致用。

  【白話試譯】

  季康子問道:“仲由可使管理政事嗎?”先生說:“由能決斷,對於管理政事何難呀!”季康子再問:[光案:“季康子再問:”,三民版原作“(季康子再問):”,“季康子再問”五字加小括號。]“賜可使管理政事嗎?”先生說:“賜心通達(dá),[光案:“賜心通達(dá)”,三民版比東大版、聯(lián)經(jīng)版多一“其”字,原作“賜(其心)通達(dá)”,“其心”二字加小括號。]對於管理政事何難呀?”季康子又問:[光案:“季康子又問:”,三民版原作“(季康子又問):”,“季康子又問”五字加小括號。]“求可使管理政事嗎?”先生說:“求多才藝,對於管理政事何難呀?”

 ?。ㄆ撸?br />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fèi)宰,閔子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fù)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光案:“汶上”之私名號,當(dāng)改作“汶上”,指汶水之上,“上”字不加私名號。]

  季氏:此季氏不知是桓子,抑康子。

  閔子騫:孔子早年弟子,名損。

  費(fèi):季氏家邑。季氏不臣於魯,而其邑宰亦屢叛季氏,故欲使閔子為費(fèi)宰。

  辭:推辭。閔子不欲臣於季氏也,故告使者善為我推辭。

  復(fù):再義。謂重來召我。

  汶上:汶,水名,在齊南魯北境上。水以北為陽,凡言某水上,皆謂水之北。言若季氏再來召,我將北之齊,不居魯。

  【白話試譯】

  季孫氏使人請閔子騫為其家費(fèi)邑的宰。閔子說:“好好替我推辭吧!儻如再來召我的話,我必然已在汶水之上了?!?br />
 ?。ò耍?br />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孔子弟子冉耕字。

  有疾:伯牛有惡疾?!痘茨献印罚骸安閰枴!眳柊]聲近,蓋癩病也

  子問之:問其病。

  自牖執(zhí)其手:古人居室,北墉而南牖,墉為牆,牖為窗。禮,病者居北墉下,君視之,則遷於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視之。伯牛家以此禮尊孔子,孔子不敢當(dāng),故不入其室而自牖執(zhí)其手。或說:伯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zhí)其手?;蛘f:齊、魯間土牀皆築於南牖下,不必引君臣之禮說之,是也。

  曰:此曰字不連上文,孔子既退,有此言。

  亡之:一說:亡同無。無之,謂伯牛無得此病之道。又一說:亡,喪也。其疾不治,將喪此人。就下文“命矣夫”語氣,[光案:“就下文‘命矣夫’語氣”,東大版原作“就下文命矣夫語氣”,“命矣夫”三字無引號。]當(dāng)從後解。

  命矣夫:孔子此來,蓋與伯牛為永訣。伯牛無得此病之道,而病又不可治,故孔子歎之為命。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指伯牛,斯疾指其癩。以如此之人而獲如此之疾,疾又不可治??鬃由钕滟t,[光案:“孔子深惜其賢,”之逗號,東大版原作“孔子深惜其賢?!敝涮枴故重言深歎之。

  【白話試譯】

  冉伯牛有病,甚重。先生去問病,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為永訣。[光案:“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為永訣”,三民版原作“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為永訣)”,“和他為永訣”五字加小括號。]先生說:“喪失了此人,這真是命??!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病??!”

  (九)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簞,竹器。瓢,以瓠為之,以盛水。

  在陋巷:里中道曰巷,人所居亦謂之巷。陋巷,猶陋室。

  本章孔子再言賢哉回也,以深美其雖簞食瓢飲居陋室而能不改其樂。孔子亦自言:[光案:“孔子亦自言:”之冒號,東大版原作“孔子亦自言,”之逗號。改用冒號後,更合此下引文用法,當(dāng)遵聯(lián)經(jīng)版。]“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彼稳逵小皩た最仒诽?,所樂何事”之教,[光案:“宋儒有‘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之教”,東大版原作“宋儒有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之教”,“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九字無引號。]其意深長。學(xué)者其善體之。

  【白話試譯】

  先生說:“怎樣的賢哪!回呀!一竹器的飯,一瓢的水,在窮陋小室中,別人不堪其憂,回呀!仍能不改其樂。怎樣的賢哪!回呀!”

 ?。ㄒ唬埃?br />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br />
  說子之道:說同悅。冉有自謂非不悅於孔子之道,但無力更前進(jìn)。

  中道而廢:廢,置義。如行人力不足,置物中途,俟有力再前進(jìn)。駑馬十駕,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今女畫:女同汝,畫同劃。中途停止,不欲再進(jìn),如劃地自限。

  今按:孔子之道高且遠(yuǎn),顏淵亦有“末由也已”之歎,然歎於“既竭吾才”之後。[光案:“顏淵亦有‘末由也已’之歎,然歎於‘既竭吾才’之後”,東大版原作“顏淵亦有末由也已之歎,然歎於既竭吾才之後”,“末由也已”、“既竭吾才”兩處無引號。]孔子猶曰:“吾見其進(jìn),未見其止?!庇衷唬骸扒笠餐?,故進(jìn)之?!笔侨?、顏之相異,正在一進(jìn)一退之間??鬃釉唬骸坝心芤蝗沼闷淞度室雍?,我未見力不足者。”此即孟子不為、不能之辨。[光案:“此即孟子不為、不能之辨”之有一頓號,東大版原作“此即孟子不為不能之辨”之無頓號。]學(xué)者其細(xì)思之。

  【白話試譯】

  冉求說:“我非不悅先生之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先生說:“力量不足,半路休息些時,現(xiàn)在你是劃下界線不再向前呀!”[光案:“現(xiàn)在你是劃下界線不再向前呀”,三民版原作“現(xiàn)在你是劃下界線(不再向前)呀”,“不再向前”四字加小括號。]

 ?。ㄒ灰唬?br />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光案:“女為君子儒,”之逗號,東大版原作“女為君子儒?!敝涮?。]無為小人儒?!?br />
  女,同汝。儒,《說文》:“術(shù)士之稱?!盵光案:“說文:‘術(shù)士之稱?!?,東大版原作“說文術(shù)士之稱。”,“說文”二字之後無冒號及引號。]謂士之具六藝之能以求仕於時者。儒在孔子時,本屬一種行業(yè),後遂漸成為學(xué)派之稱??组T稱儒家,孔子乃創(chuàng)此學(xué)派者。本章儒字尚是行業(yè)義。同一行業(yè),亦有人品高下志趣大小之分,故每一行業(yè),各有君子小人??组T設(shè)教,必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乃有此一派學(xué)術(shù)。後世惟辨儒之真?zhèn)?,更無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光案:“更無君子儒、小人儒之分”之有頓號,東大版原作“更無君子儒小人儒之分”之無頓號。]因凡為儒者,則必然為君子。此已只指學(xué)派言,不指行業(yè)言。

  又按:儒本以求仕,稍後,儒轉(zhuǎn)向任教。蓋有此一行業(yè),則必有此一行業(yè)之傳授人。於是儒轉(zhuǎn)為師,師儒聯(lián)稱,遂為在鄉(xiāng)里教道藝之人。故孔子為中國儒家之創(chuàng)始人,亦中國師道之創(chuàng)始人。惟來從學(xué)於孔子之門者,其前輩弟子,大率有志用世,後輩弟子,則轉(zhuǎn)重為師傳道。子游、子夏在孔門四科中,同列文學(xué)之科。當(dāng)尤勝於為師傳道之任。惟兩人之天姿與其學(xué)問規(guī)模,亦有不同,觀〈子張篇〉子游、子夏辨教弟子一章可知。或疑子夏規(guī)模狹隘,然其設(shè)教西河,而西河之人擬之於孔子。其從學(xué)之徒如田子方、段干木、李克,進(jìn)退有以自見。漢儒傳經(jīng),皆溯源於子夏。亦可謂不辱師門矣。孔子之誡子夏,蓋逆知其所長,而預(yù)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謂小人儒者,不出兩義: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wù)章句訓(xùn)詁,[光案:“一則專務(wù)章句訓(xùn)詁,”之逗號,東大版原作“一則專務(wù)章句訓(xùn)詁;”之分號。]而忽於義理。子夏之學(xué),或謹(jǐn)密有餘,而宏大不足,然終可免於小人儒之譏。而孔子之善為教育,亦即此可見。

  【白話試譯】

  先生對子夏道:“你該為一君子儒,莫為一小人儒?!?br />
 ?。ㄒ欢?br />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br />
  武城:魯邑名。

  女得人焉爾乎:女同汝。焉爾,猶云於此??鬃佑佑巫⒁馊瞬牛蕟栰段涑窃L得人才否。或本作“焉耳乎”,[光案:“或本作‘焉耳乎’”,東大版原作“或本作焉耳乎”,“焉耳乎”三字無引號。]義不可通。

  澹臺滅明:澹臺氏,[光案:“澹臺氏”之“氏”字有私名號,誤也,宜作“澹臺氏”之“氏”字無私名號。謂以“澹臺”為氏之名也。]字子羽,後亦為孔子弟子。

  行不由徑:徑,小路可以捷至者。滅明不從。

  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偃,子游名。滅明從不以私事至。即此兩事,其人之品格心地可知。

  【白話試譯】

  子游做武城宰,先生說:“你在那裏求得了人才嗎?”子游說:“有一澹臺滅明,他從不走小道捷徑,非為公事,從未到過我屋中來?!?br />
 ?。ㄒ蝗?br />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jìn)也。’”

  孟之反:魯大夫,名側(cè)。

  不伐:伐,誇義。

  奔而殿:軍敗而奔,在後曰殿。軍敗殿後者有功。

  策其馬:策,鞭也。將入城門,不復(fù)畏敵,之反遂鞭馬而前。

  【白話試譯】

  先生說:“孟之反是一個不自誇的人。軍敗了,他獨(dú)押後??爝M(jìn)自己城門,他鞭馬道:‘我不是敢在後面拒敵呀!我的馬不能跑前呀!’”

 ?。ㄒ凰模?br />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祝鮀:祝,宗廟官名。祝鮀,衞大夫,字子魚。有口才。

  宋朝:宋公子,出奔在衞。[光案:“出奔在衞?!敝涮枺瑬|大版原作“出奔在衞,”之逗號。]有美色。

  或說:而,猶與字。言不有祝鮀之佞,與不有宋朝之美。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不”字當(dāng)統(tǒng)下兩句。[光案:“‘不’字當(dāng)統(tǒng)下兩句”,“不”字加引號,且改“兩字”為“兩句”,東大版原作“不字當(dāng)統(tǒng)下兩字”。改“兩字”為“兩句”,文義更豁然,當(dāng)遵聯(lián)經(jīng)版。]然依文法,下句終是多一“有”字,[光案:“下句終是多一‘有’字”,東大版原作“下句終是多一有字”,“有”字無引號。]似不順。或說:此章專為衞靈公發(fā),言靈公若不得祝鮀之佞,而專有宋朝之美,將不得免。然不當(dāng)省去靈公字,又不當(dāng)言難乎免於今之世,此亦不可從。一說:茍無祝鮀之佞,而僅有宋朝之美,將不得免於今之世。此解於文理最順適。蓋本章所重,不在鮀與朝,而在佞與美。美色人之所喜。[光案:“美色人之所喜。”之句號,東大版原作“美色人之所喜,”之逗號。]然娥眉見嫉,美而不佞,仍不免於衰世?;蛘f:美以喻美質(zhì),言徒有美質(zhì),而不能希世取容。此則深一層言之,不如就本文解說為率直。孔子蓋甚歎時風(fēng)之好佞耳。祝鮀亦賢者,故知本章不在論鮀、朝之為人。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一個人,若沒有像祝鮀般的能說,反有了像宋朝般的美色,定難免害於如今之世了?!?br />
  (一五)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莫字有兩解:一、[光案:“一、”之頓號,東大版原作“一,”之逗號。]無義。言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無人由道而行。另一解,莫,非義。謂何非由此道,即謂人生日用行習(xí)無非道,特終身由之而不知。今從前解,乃孔子怪歎之辭。

  【白話試譯】

  先生:[光案:“先生:”下無“說”字,據(jù)三民版原作“先生說:”,有一“說”字。若然,東大版、聯(lián)經(jīng)版俱誤。]“誰能出外不從門戶呀?但為何沒有人肯從人生大道而行呢?”

 ?。ㄒ涣?br />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

  質(zhì):樸也。

  文:華飾也。

  野:鄙野義?!抖Y記》云:“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是也。

  史:宗廟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書者。

  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義。

  【白話試譯】

  先生說:“質(zhì)樸勝過文采,則像一鄉(xiāng)野人。文采勝過了樸質(zhì),[光案:“樸質(zhì)”二字,似宜顛倒順序改作“質(zhì)樸”二字。因註解“質(zhì):樸也”,且試譯中“質(zhì)樸勝過文采”及“質(zhì)樸文采配合均勻”,均作“質(zhì)樸”。且讀作“質(zhì)樸”較順,重在“質(zhì)”字上;讀作“樸質(zhì)”較不順,似重在“樸”字上矣。若然,則三民版、東大版、聯(lián)經(jīng)版俱誤。]則像廟裏的祝官(或衙門裏的文書員)。[光案:“則像廟裏的祝官(或衙門裏的文書員)”之無一逗號,東大版原作“則像廟裏的祝官,(或衙門裏的文書員)”之有一逗號。]只有質(zhì)樸文采配合均勻,纔是一君子?!?br />
 ?。ㄒ黄撸?br />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br />
  人羣之生存,由有直道。罔者,誣罔不直義。於此人生大羣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於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獲免。[光案:“幸”,即“僥倖”之“倖”。]正如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賴人羣之有仁道。若使人羣盡是不仁不直,則久矣無此人羣?!蹲髠鳌吩唬骸懊裰嘈?,[光案:此“幸”,即“僥倖”之“倖”。]國之不幸”,[光案:此“幸”,乃“幸?!敝靶摇薄即謂此。

  【白話試譯】

  先生說:“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br />
  (一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
  本章“之”字指學(xué),[光案:“本章‘之’字指學(xué)”,東大版原作“本章之字指學(xué)”,“之”字無引號。]亦指道。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篤。心好之,未能確有得,則不覺其可樂,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飽??鬃咏倘?,循循善誘,期人能達(dá)於自強(qiáng)不息欲罷不能之境,夫然後學(xué)之與道與我,渾然而為一,乃為可樂。

  【白話試譯】

  先生說:“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從心裏悅樂它?!?br />
  (一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中人,中等之人。語,告義。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學(xué)養(yǎng)有深淺。善導(dǎo)人者,必因才而篤之。中人以下,驟語以高深之道,不惟無益,反將有害。惟循序漸進(jìn),庶可日達(dá)高明。

  又按:本章“不可”二字非禁止意,[光案:“本章‘不可’二字非禁止意”,東大版原作“本章不可二字非禁止意”,“不可”二字無引號。]乃難為意。猶如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盵光案:見本書〈泰伯篇〉第九章。] [光案:“猶如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東大版原作“猶如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猶如云”三字下無冒號及引號。]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中才以上的人,可和他講上面的,即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莫和他講上面的,只該和他講淺近的。”

 ?。ǘ埃?br />
  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務(wù)民之義:專用力於人道所宜。用民字,知為從政者言。

  敬鬼神而遠(yuǎn)之:鬼神之禍福,依於民意之從違。故茍能務(wù)民之義,自能敬鬼神,亦自能遠(yuǎn)鬼神,兩語當(dāng)連貫一氣讀。敬鬼神,即所以敬民。遠(yuǎn)鬼神,以民意尤近當(dāng)先?!蹲髠鳌冯S季梁曰:“民,神之主也?!盵光案:“神之主也?!敝涮栐谝杻?nèi),東大版原作“神之主也’。”之句號在引號外。]與孔子此答大意近似。

  先難而後獲:此句可有兩解:治人當(dāng)先富後教,治己當(dāng)先事後食?!对娊?jīng)》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也。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仁者之心。又一說:不以姑息為仁,先令民為其難,乃後得其效。後解專主為政治民言,前解乃指從政者自治其身言。兩義皆通,今姑從前解。

  《論語》樊遲凡三問仁,兩皆兼問知,而孔子所答各不同。解者每謂弟子問同而孔子答異,乃因材施教。然一人同所問,何以答亦各異?[光案:“何以答亦各異?”之問號,東大版原作“何以答亦各異?!敝涮?。]蓋所問之辭本不同,孔子特各就問辭為答。記者重在孔子之答,略其問辭之詳,但渾舉問仁、問知之目,遂若問同而答異。樊遲本章所問,或正值將出仕,故孔子以居位臨民之事答之。

  【白話試譯】

  樊遲問如何是知。[光案:“如何是知?!敝涮?,東大版原作“如何是知:”之冒號。]先生說:“只管人事所宜,對鬼神則敬而遠(yuǎn)之,可算是知了。”又問如何是仁。[光案:“如何是仁?!敝涮枺瑬|大版原作“如何是仁:”之冒號。]先生說:“難事做在人前,獲報退居人後,可算是仁了。”

 ?。ǘ唬?br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br />
  樂水:水緣理而行,周流無滯,知者似之,故樂水。[光案:“樂”,據(jù)本書第章之註解,是“心有所愛好”之意。]

  樂山:山安固厚重,萬物生焉,仁者似之,故樂山。性與之合,故樂。

  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顯仁知之效。然仁知屬於德性,非由言辭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為形容,亦所謂能近取譬。蓋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於自然,自然之美反映於人心,表而出之,則為藝術(shù)。故有道德者多知愛藝術(shù),此二者皆同本於自然。《論語》中似此章富於藝術(shù)性之美者尚多。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亦合之於德性與藝術(shù)。此之謂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謂聖。聖人之美與善,一本於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光案:“天人合一之深旨”,聯(lián)經(jīng)版改作“‘天人合一’之深旨”,“天人合一”四字加引號。]學(xué)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討消息,亦未始非進(jìn)德之一助。

  【白話試譯】

  先生說:“知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常動,仁者常靜。知者常樂,仁者常壽。”

 ?。ǘ?br />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br />
  齊有太公之餘風(fēng),管仲興霸業(yè),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詐。魯有周公、伯禽之教,[光案:“魯有周公、伯禽之教”,東大版原作“魯有周公伯禽之教”之無一頓號。]其民崇禮尚信,庶幾仁厚近道。道,指王道??鬃訉Ξ?dāng)時諸侯,獨(dú)取齊、魯兩國,言其政俗有美惡,故為變有難易。當(dāng)時齊強(qiáng)魯弱,而孔子則謂齊變始能至魯,魯變易於至道。惜孔子終不能試,遂無人能變此兩邦。

  【白話試譯】

  先生說:“齊國一變可以同於魯,魯國一變便可同於道了?!?br />
 ?。ǘ?br />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行禮酒器。上圓下方,容二升。或曰:取名觚者,寡少義,戒人貪飲。時俗沈湎於酒,雖持觚而飲,亦不寡少,故孔子歎之。或曰:觚有棱,[光案:“觚有棱”,棱乃直邊,相交則有角,俗曰有棱有角。]時人破觚為圓,而仍稱觚,故孔子歎之。餼羊之論,所以存名。觚哉之歎,所以惜實(shí)。其為憂世則一。或說:觚乃木簡。此屬後起,今不從。

  【白話試譯】

  先生說:“觚早不是觚了,還稱什麼觚呀!還稱什麼觚呀!”

 ?。ǘ模?br />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光案:“‘井有仁焉。’”之句號且在引號內(nèi),東大版原作“‘井有仁焉’,”之逗號在引號外。]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善垡?,不可罔也?!?br />
  井有仁焉:或本仁下有“者”字。[光案:“或本仁下有‘者’字”,東大版原作“或本仁下有者字”,“者”字無引號。]或說:此仁字當(dāng)作“人”。[光案:“此仁字當(dāng)作‘人’”,東大版原作“此仁字當(dāng)作人”,“人”字無引號。]又一說: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機(jī)會在井中,即井有仁也。不言人而人可知。又分別井中之人為仁人或惡人,則大可不必。

  其從之也:也同邪,疑問辭。宰我問,儻仁者聞有人墮井,亦往救之否?從之,謂從入井中。

  何為其然也:然,猶云如此,即指從入井中言。

  可逝也,不可陷也:逝,往義。陷,陷害義。仁者聞人之告,可使往視,但不致被陷害,自投入井。

  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被騙。罔,迷惑。仁者聞人之告,可被騙往視,不致迷惑自投入井。

  本章問答,皆設(shè)喻。身在井上,乃可救井中之人。身入井中,則自陷,不復(fù)能救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聞有愚仁。蓋忠孝有時僅憑一心,心可以愚。仁則本於心而成德,德無愚。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此見仁德之高?;蛘f:宰我此章之問,或慮孔子罹於禍而微諷之。如子欲赴佛肸、公山弗擾之召,子路不悅。宰我在言語之科,故遇此等事,不直諫而婉辭以諷。

  【白話試譯】

  宰我問道:“有人告訴仁者井中有人,會跟著入井嗎?”先生說:“為何會這樣呢?可誘騙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騙,但不會因騙而糊塗?!?br />
  (二五)

  子曰:“君子博學(xué)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br />
  博學(xué)於文:文,《詩》《書》禮樂,一切典章制度,著作義理,皆屬文。博學(xué)始能會通,然後知其真義。

  約之以禮:禮,猶體。躬行實(shí)踐,凡修身、齊家、從政、求學(xué)一切實(shí)務(wù)皆是。約,要義。[光案:“要”,據(jù)《中文大辭典》:作動詞,讀作,有勒也、結(jié)也、成也諸義。作形容詞,讀作,有當(dāng)也、約也、樞紐也諸義。二者均與“約”字通。但此處“約之以禮”之“約”字作動詞用,故“要”字亦作動詞用,故宜讀作。]博學(xué)之,當(dāng)約使歸己,歸於實(shí)踐,見之行事。

  弗畔:畔同叛,背義。君子能博約並進(jìn),禮文兼修,自可不背於道。

  就學(xué)言之謂之文,自踐履言之謂之禮,其實(shí)則一。為學(xué)欲博而踐履則貴約。亦非先博文,再約禮,二者齊頭並進(jìn),正相成,非相矯。此乃孔門教學(xué)定法,“顏淵喟然歎曰”章可證。[光案:“‘顏淵喟然歎曰’章可證”,東大版原作“顏淵喟然歎曰章可證”,“顏淵喟然歎曰”六字無引號。]

  【白話試譯】

  先生說:“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學(xué),又能歸納到一己當(dāng)前的實(shí)踐上,該可於大道沒有背離了!”[光案:“該可於大道沒有背離了”,三民版原作“該可(於大道)沒有背離了”,“於大道”三字加小括號。]

  (二六)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南子:衞靈公夫人,有淫行?!妒酚洝罚耗献邮谷酥^孔子曰:“四方之君子,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矢之:此矢字,舊說各不同。一曰矢,誓義。孔子因子路不悅,故指天而誓。一曰矢,陳義??鬃又柑旄孀勇吩圃?。今從第一說。

  予所否者,天厭之:古人誓言皆上用“所”字,下用“者”字,[光案:“上用‘所’字,下用‘者’字”,東大版原作“上用所字,下用者字”,“所”、“者”二字無引號。]此句亦然。否字各解亦不同。一曰:否謂不合於禮,不由於道??鬃訉ψ勇肥脑唬骸拔胰粲胁缓隙Y,不由道者,天將厭棄我。”一曰:否,乃否泰、否塞之否??鬃訉ψ勇吩唬骸拔抑苑袢啦恍姓?,乃天命厭棄我?!鄙w子路之不悅,非不悅孔子之見南子,乃不悅於孔子之道不行,至於不得已而作此委屈遷就。故孔子告之云云,謂汝不須不悅。一曰:否,猶不字義??鬃又柑於孀勇?,曰:“我若固執(zhí)不見,天將厭棄我?!奔?xì)會文理,仍以第一說為是。古者仕於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如《左傳》:“季文子如宋,宋公享之,穆姜出於房再拜”,[光案:“左傳:‘季文子如宋,宋公享之,穆姜出於房再拜’”,東大版原作“左傳季文子如宋,宋公亨之,穆姜出於房再拜”,“左傳”二字以下無冒號無引號。且“享”字原作“亨”字,查《春秋經(jīng)傳集解》魯成公九年作“公享之”,當(dāng)遵聯(lián)經(jīng)版改。]是也。聖人道大德全,在我有可見之禮則見之,彼之不善,我何與焉。如陽貨欲見孔子,孔子初不欲見,及其饋蒸豚,亦不得不往而謝之[光案:參見本書陽貨篇第一章。]。然何不以此詳告子路,而為此誓辭?禮,在其國,不非其大夫,況於小君?若詳告,則言必及南子,故孔子不直答,而又為之誓。其實(shí)則是婉轉(zhuǎn)其辭,使子路思而自得之。

  【白話試譯】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為此不悅。先生指著天發(fā)誓說:“我所行,若有不合禮不由道的,天會厭棄我,天會厭棄我?!?br />
 ?。ǘ撸?br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為至者,言其至廣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寶貴,而非至高難能。而今之民則鮮有此德久矣,此孔子歎風(fēng)俗之?dāng)摹?br />
  《小戴禮》〈中庸篇〉有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與《論語》本章異?!墩撜Z》言中庸,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習(xí)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若固有之,不曰能。《小戴禮》〈中庸篇〉乃以中庸為有聖人所不知不能者,故曰“民鮮能”。[光案:“故曰‘民鮮能’”,東大版原作“故曰民鮮能”,“民鮮能”三字無引號。]若《論語》則必言仁與聖,始是民所鮮能。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極的了!但一般民眾,少有此德也久了。”

 ?。ǘ耍?br />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br />
  博施於民而能濟(jì)眾:施,給與義。濟(jì),救助義。子貢謂能廣博施與,普遍救濟(jì),如此必合仁道。

  何事於仁:此猶謂非仁之事??鬃臃侵^博施濟(jì)眾非仁,乃謂其事非僅於仁而可能。

  必也聖乎:此處聖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無位,不能博施濟(jì)眾。有位無德,亦不能博施濟(jì)眾。

  堯舜其猶病諸:病,有所不足義。堯舜,有德又有位,但博施濟(jì)眾,事無限量,雖堯舜亦將感其力之不足。但亦非即不仁。[光案:“但亦非即不仁?!敝涮?,東大版原作“但亦非即不仁,”之逗號。]可見仁道與博施濟(jì)眾有辨。或說:“聖乎堯舜”連讀,[光案:“‘聖乎堯舜’連讀”,東大版原作“聖乎堯舜連讀”,“聖乎堯舜”四字無引號。]義亦可通。今不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立,三十而立之立。達(dá),如“是聞非達(dá)”之達(dá)。[光案:“如‘是聞非達(dá)’之達(dá)”,東大版原作“如是聞非達(dá)之達(dá)”,“是聞非達(dá)”四字無引號。]己欲立,思隨分立人。己欲達(dá),思隨分達(dá)人??鬃雍脤W(xué)不厭,是欲立欲達(dá)。誨人不倦,是立人達(dá)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則固是人人可行者。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譬,取譬相喻義。方,方向方術(shù)義。仁之方,即謂為仁之路徑與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見人之與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猶己。然後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術(shù)在其中矣。子貢務(wù)求之高遠(yuǎn),故失之。

  【白話試譯】

  子貢說:“如有人,能對民眾廣博施與和救濟(jì),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說:“這那裏是仁的事?必要等待聖人吧。堯舜還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dá),便也幫助人能達(dá)。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div>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