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5、古得貓寧的《大悲咒》

孟子他說 作者:熊逸


  這類事情實在多到不勝枚舉,我就揀一些顯眼的、和現代人仍有很大關系的來說。

  現在開始流行一些佛經、佛咒的CD,佛咒是一種被渲染得很有神秘感和神奇功效的東西,著名的有《大悲咒》、《楞嚴咒》等等。源流不談,只談讀音。咒的文字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表達在中文上,就像五四時期流行"費厄潑賴"之類的詞匯,文字本身是沒有意思在的,因為它是用中文的字音來模仿梵文的字音。也就是說,如果模仿得準確的話,你把一個咒念下來,中國人聽不懂,但是印度人卻能聽懂。

  這里還是要先澄清一些人的一種誤解,認為咒就是一種沒有意思的語言,是直接用聲音來表達佛的法力,無論中國人還是印度人都聽不懂。--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咒是有意思在的,印度人是能聽懂的。

  說到漢譯的梵文,郭靖背的《九陰真經》就是把梵文按照讀音寫成中文,中國人一看,全是既沒有意義又沒有關聯的字,可懂梵文的人才能明白。--而實際上,如果《九陰真經》真是像金庸書里這么寫的,其實懂梵文的人也看不懂。這個問題下面會細說。

  我先大體上做個結論好了。佛咒的CD凡是像讀中國話似的一個字、一個字讀出來的,那基本上都是讀錯的。寫在書上、寫在紙上的佛咒,如果也是像寫中國字似的一個字、一個字寫的,那基本上也都寫錯了。好,下面我來解釋。

  梵文和中文是兩種語言,發(fā)音方法是不一樣的。拿英文來舉例子比較好理解。很多人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發(fā)音記不住,就喜歡把和英文單詞發(fā)音相近的中國字寫在旁邊,比如,good morning,旁邊寫上"古得貓寧",郭靖那本《九陰真經》就是這么寫的,你想想,你跟老外按中文讀法念這"古得貓寧"四個字,老外能聽懂嗎?

  Good morning怎么翻譯?

  如果只是意譯,有人會翻譯成"早安"。

  中國有位老翻譯家,專攻詩歌翻譯的,叫飛白,如果是他來翻譯,我想,他會翻譯成"早上好啊"。

  有人覺得奇怪了,這有什么不一樣嗎?

  人家飛白的功力就體現在這里(當然,這里我只是用個簡單的詞組來模仿他的翻譯風格),首先,意思翻譯得沒錯,然后,聲音模擬得也像--good morning讀起來是重音+輕音+重音+輕音,而"早上好啊"也一樣,"早"字重讀,"上"字是輕聲,"好"字是重讀,"啊"字是輕聲。大家再讀一回,是不是能體會出來?這就是兼顧了聲音和意義的翻譯。如果再加把勁,還得進一步模仿原文的音色美感,這在詩歌翻譯里是很重要的。補充說明一句:英文詩以前也是格律詩,和咱們唐詩宋詞一樣,咱們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類的規(guī)矩,人家也有什么"抑揚格五音步",自由體是后來的事,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對聲音的模擬是很重要的。

  所以,"早安"和"早上好啊"這兩種翻譯哪個更好?當然是后一個,這里面的門道你要是不懂,就看不出區(qū)別來,也分不出好壞來。

  飛白對聲音的翻譯已經很下工夫了吧?但是,古代譯經專家的翻譯標準比飛白還嚴格。

  對于咒的翻譯,既然完全不用考慮意譯,那在聲音的表現上就可以有更大的余地,力求精確還原梵文的原音。好,good morning如果是一句佛咒的話,那就可以先簡單翻譯成"古得貓寧"。

  古代譯經專家都是潛心向佛、精益求精的,他們覺得"古得貓寧"不好,是中文的發(fā)音,根本還原不了梵文,照這么讀,印度人根本就聽不懂。佛咒如果不是原音的讀法,那就根本不成其為佛咒,豈不是怎樣讀都行了么!于是,專家們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辦法,這個辦法就很像是飛白的辦法。

  于是,Good morning被翻譯成了"古得摸窩寧",然后在這五個漢子旁邊還分別標注了小字,有什么"二合"、"引"什么的,一般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現在大家如果見到佛咒印刷品或者手抄本是以大字為主,大字旁邊標注了很多"二合" 、"引"、"三合"、"反切"、"齒"等等小字的,這差不多就是一部貨真價實的佛咒。

  那么,這些古怪的小字都是什么意思呢?

  這是專家們結合了漢字的古代拼音而發(fā)明出來的新式拼音。我簡單來講:

  古重音得輕音摸窩這兩個字連讀寧輕音

  這就是告訴讀者,"古"字要重讀,"得"字要輕讀,"摸窩"這雖然是兩個字,其實要把這兩個字快速連起來讀,"寧"字是輕讀。--意思就是這么個意思,我給換成容易明白的話了。當然,讀音方法不止這么簡單,還有拉長音(就是"引")和前一個字的聲母與后一個字的韻母拼讀等等。

  現在,按我給"古得摸窩寧"的注音再讀一次,是不是就有點兒像是英文實際的發(fā)音了?

  以前正經學佛的人,無論和尚也好,居士也好,這種拼音方法都是必修課。

  現在呢,你要是看到一篇佛咒沒有標注這些注音,那嚴格講就是根本沒法讀的。如果你聽到CD里讀佛咒也像讀中文似的一個字、一個字四平八穩(wěn)地念,那就是完全讀錯了。

  也許有人會抱怨:"古人也講究得過分了吧?念念咒,心意到了就完了,管他念得標準不標準呢?"

  看,我前邊才說過的人性一貪一懶,這就是懶。

  古人這樣講究還原原音,還因為很多人認為聲音是有奇效的。比如,驅蛇的咒語,蛇聽不懂你在說什么,可你發(fā)出來的聲音讓它害怕。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你半夜回家,小巷里突然遇到強盜,這時你大喝一聲:"呀--呔!"強盜被嚇了一大跳。看,如果這個"呀--呔!"就是驅盜的咒語,那它的聲音效果就體現在這里。但如果你不是大喝"呀--呔!"而是換了一句:"吱--"強盜要是還能被嚇一跳,那只能說明他太沒有心理素質了。所以呢,讀咒一定得讀出"呀--呔!"的味道,千萬別給讀成"吱--"。

  那么,現在這種錯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這我也沒鬧清楚,想來可能是早先有誰犯懶,嫌這些小字注音太麻煩,反正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犯不上跟自己較勁,索性就給簡化了,也不顧古代譯經大師們是如何的煞費苦心了。這種簡化的佛咒容易流傳,所以很快也就流傳開了。

  那么,是不是認識到這種錯讀之后,好好學學古代注音方法,就可以把佛咒正確誦讀了呢?

  我的感覺是:沒那么容易。

  這些古代注音方式只要稍微上點兒心,并不難掌握,真正的難處在于,現代中國字的讀音已經和古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古得貓寧"這四個字唐朝人的讀音是另外一種樣子的。唐僧當年組織譯經團隊,譯了那么多佛經、佛咒,那些字音可都是唐朝的啊。唐朝字音和現代字音的差異之大,讀讀唐詩就能體會出來。如果你不懂詩詞格律,你也能讀得出來很多詩都押不上韻。為什么不押韻?不是因為詩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原來是押韻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字音變化了,原來押韻的字現在不押韻了。如果你了解一些詩詞格律,就能體會更深:怎么唐詩里這么多作品都嚴重出律呢?答案和剛才是一樣的,不是詩人水平不夠,是字音變了,原來不出律的字現在一看全成了出律的了。

  這種情況并不是現代才有,古時候就有了。明清時代的人學習寫詩,都得背韻譜,就像我們現代的古詩愛好者得背《平水韻》和《聲律啟蒙》一樣,他們那時候就已經沒辦法用當時的字音來寫詩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從中文寫本入手,要想把佛咒讀對了,這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打個比方說,如果你乘坐時間機器去了兩千六百年前的印度,在釋迦牟尼和他的眾位弟子面前去讀一段佛咒,無論你之前下了多大的工夫,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他們誰也聽不懂你在說什么。

  呵呵,流變的問題非常值得細說,既然說到這里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附錄里的那篇《人間佛國》,我們來看看,佛教徒本來是可以吃肉的,怎么變成不能吃肉了呢?因果輪回本來不是善惡報應,又怎么變成善惡報應了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