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輩分上論,曾西他們一大家子都是孟子的師叔祖。
咱們不少人可能都沒聽說過曾西,這很正常,因為曾西的名頭其實不算很大??梢f起他的爺爺,那可是儒家第二代領導人當中一位響當當的角色--他自然也姓曾,單名一個"參"字,人們尊稱他老人家為"曾子",馬三立常說的"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摺上'",說的就是這個曾子。
儒家第二代弟子都是直接受教于孔子的,這些人當中,在當時最牛氣沖天的人物當屬子路,而在后世名氣最響的卻一個是顏回,一個是曾子。
曾子對中國"禮儀之邦"的建設出力很大,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他的這一事跡在《禮記》里被記載下來,傳為后人學習的榜樣?,F(xiàn)在,我們也來認真學習一下曾子的榜樣--
曾子生病了,病情很嚴重。一天晚上,曾子的兒子和學生正守著他老人家,一個小童(應該是照顧曾子的)在旁邊隨口說了一句的話:"這席子的質地可真好,一定是大夫用的細竹席吧?"
此言一出,就如同半天突然打了個霹靂,在場所有的人心臟都重重地一跳,緊接著,有人腦門兒冒冷汗,有人的衣服后襟上全濕透了。屋子里,所有的聲音一瞬間消失一空,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靜。過了也不知多久--也許很久,也許只是片刻--不知是從誰頭上滴落了一滴汗珠,在極近的近鏡頭前以3D的效果無聲地向下飄落,鏡頭推進,在汗珠即將落地的時候,鏡頭重復了三次,終于,那汗珠可算落地了,一落地便和地面碰撞出驚人的巨響。這一剎那,仿佛豪華影院的低音炮效果開到最足,把地面都帶得震動起來。幾百公理外的城市都感覺到了這巨大的異常,有人遙望遠方,問同伴:"那是什么地方?"同伴回答:"那是通古斯!"……小孩子隨口的一句話,竟然產生了這樣夸張的威力。
什么話能有這樣大的威力?
威虎山上,小爐匠看見了楊子榮,驚呼一聲:"這不是少劍波手下的共產黨么!"
樓頂,梁朝偉拔出手槍,對劉德華說:"我知道你是臥底!"
可眼下,這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看著曾子身子底下的席子光滑可愛,便隨口說了這么一句而已。
小爐匠為自己的話付出了生命。
梁朝偉為自己的話付出了生命。
幸運的是,這個小孩子并沒有為自己的話付出生命--為這句話付出生命的是大圣人曾子。
曾子轉了轉病重的腦袋,突然醒覺:"對呀,我躺的這席子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我不夠這身份,我超標了??!"
房間里的各位面面相覷,都知道這下可壞了。
曾子連忙挪動著身子:"快扶我起來,把這席子給換掉!"
曾子的兒子哭喪著臉:"老爸,您都病成這樣了,一折騰準得咽氣。我看不如您先這么躺著,明天早晨再換。到明天早晨您一糊涂,說不定就把這事給忘了,然后就接著躺著好了。"
"嗯--?!"
"哎呦,不好,我怎么說漏嘴了?!"
曾子大怒,大聲說:"君子愛人重在德行,小人愛人姑息縱容,你不讓我換席子,就是姑息縱容,就是小人!不行,我不干!非得換!我就算死,也不能壞了'禮'的規(guī)矩!"
大家一看,老頭子堅持原則,沒辦法,那就換吧,于是抱頭的抱頭,抬腳的抬腳,可算把席子換下來了,正要把曾子攙回去躺在不超標的席子上,老人家已經沒氣了。
--這就是曾西的爺爺,曾子,"禮儀之邦"的第一楷模。如果我們現(xiàn)在部級、局級、處級等等官員住的房子、坐的車,乃至夏天睡覺的涼席都嚴格符合國家規(guī)定而不超標的話,那曾子的在天之靈一定會感到安慰的。等我們全國上下真的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才基本上有資格說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
我們再來看看被曾子又敬又怕的這個子路是什么人。
孔子的學生們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里邊五花八門,什么人都有,而且,什么歲數的人都有。如果這些人坐在一間教室里上課,那場面就像有學生一起參加的家長會。
子路就不像個學生,而更像個學生家長,他的年紀比孔子只小九歲。
如果從《論語》里來看,子路和顏回正好是兩個相映成趣的形象。顏回窮得吃飯都成問題,但一心向學,性情又溫文爾雅--我覺得這恐怕一方面是因為人窮底氣弱,另一方面因為一個人要總是餓著肚子也自然不會強橫起來,但孔子很喜歡他,覺得顏回能做自己的傳人;子路性格粗豪,有點兒像魯智深,而且錢多本領大,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也是個有點兒能力呼風喚雨的人物,當真是建過功、立過業(yè)的??鬃与m然對子路的評價遠不如對顏回的評價為高,但孔子這一生得力于子路之處極多,得力于顏回之處卻似乎絕無僅有。
咱們不少人可能都沒聽說過曾西,這很正常,因為曾西的名頭其實不算很大??梢f起他的爺爺,那可是儒家第二代領導人當中一位響當當的角色--他自然也姓曾,單名一個"參"字,人們尊稱他老人家為"曾子",馬三立常說的"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摺上'",說的就是這個曾子。
儒家第二代弟子都是直接受教于孔子的,這些人當中,在當時最牛氣沖天的人物當屬子路,而在后世名氣最響的卻一個是顏回,一個是曾子。
曾子對中國"禮儀之邦"的建設出力很大,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他的這一事跡在《禮記》里被記載下來,傳為后人學習的榜樣?,F(xiàn)在,我們也來認真學習一下曾子的榜樣--
曾子生病了,病情很嚴重。一天晚上,曾子的兒子和學生正守著他老人家,一個小童(應該是照顧曾子的)在旁邊隨口說了一句的話:"這席子的質地可真好,一定是大夫用的細竹席吧?"
此言一出,就如同半天突然打了個霹靂,在場所有的人心臟都重重地一跳,緊接著,有人腦門兒冒冷汗,有人的衣服后襟上全濕透了。屋子里,所有的聲音一瞬間消失一空,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靜。過了也不知多久--也許很久,也許只是片刻--不知是從誰頭上滴落了一滴汗珠,在極近的近鏡頭前以3D的效果無聲地向下飄落,鏡頭推進,在汗珠即將落地的時候,鏡頭重復了三次,終于,那汗珠可算落地了,一落地便和地面碰撞出驚人的巨響。這一剎那,仿佛豪華影院的低音炮效果開到最足,把地面都帶得震動起來。幾百公理外的城市都感覺到了這巨大的異常,有人遙望遠方,問同伴:"那是什么地方?"同伴回答:"那是通古斯!"……小孩子隨口的一句話,竟然產生了這樣夸張的威力。
什么話能有這樣大的威力?
威虎山上,小爐匠看見了楊子榮,驚呼一聲:"這不是少劍波手下的共產黨么!"
樓頂,梁朝偉拔出手槍,對劉德華說:"我知道你是臥底!"
可眼下,這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看著曾子身子底下的席子光滑可愛,便隨口說了這么一句而已。
小爐匠為自己的話付出了生命。
梁朝偉為自己的話付出了生命。
幸運的是,這個小孩子并沒有為自己的話付出生命--為這句話付出生命的是大圣人曾子。
曾子轉了轉病重的腦袋,突然醒覺:"對呀,我躺的這席子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我不夠這身份,我超標了??!"
房間里的各位面面相覷,都知道這下可壞了。
曾子連忙挪動著身子:"快扶我起來,把這席子給換掉!"
曾子的兒子哭喪著臉:"老爸,您都病成這樣了,一折騰準得咽氣。我看不如您先這么躺著,明天早晨再換。到明天早晨您一糊涂,說不定就把這事給忘了,然后就接著躺著好了。"
"嗯--?!"
"哎呦,不好,我怎么說漏嘴了?!"
曾子大怒,大聲說:"君子愛人重在德行,小人愛人姑息縱容,你不讓我換席子,就是姑息縱容,就是小人!不行,我不干!非得換!我就算死,也不能壞了'禮'的規(guī)矩!"
大家一看,老頭子堅持原則,沒辦法,那就換吧,于是抱頭的抱頭,抬腳的抬腳,可算把席子換下來了,正要把曾子攙回去躺在不超標的席子上,老人家已經沒氣了。
--這就是曾西的爺爺,曾子,"禮儀之邦"的第一楷模。如果我們現(xiàn)在部級、局級、處級等等官員住的房子、坐的車,乃至夏天睡覺的涼席都嚴格符合國家規(guī)定而不超標的話,那曾子的在天之靈一定會感到安慰的。等我們全國上下真的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才基本上有資格說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
我們再來看看被曾子又敬又怕的這個子路是什么人。
孔子的學生們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里邊五花八門,什么人都有,而且,什么歲數的人都有。如果這些人坐在一間教室里上課,那場面就像有學生一起參加的家長會。
子路就不像個學生,而更像個學生家長,他的年紀比孔子只小九歲。
如果從《論語》里來看,子路和顏回正好是兩個相映成趣的形象。顏回窮得吃飯都成問題,但一心向學,性情又溫文爾雅--我覺得這恐怕一方面是因為人窮底氣弱,另一方面因為一個人要總是餓著肚子也自然不會強橫起來,但孔子很喜歡他,覺得顏回能做自己的傳人;子路性格粗豪,有點兒像魯智深,而且錢多本領大,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也是個有點兒能力呼風喚雨的人物,當真是建過功、立過業(yè)的??鬃与m然對子路的評價遠不如對顏回的評價為高,但孔子這一生得力于子路之處極多,得力于顏回之處卻似乎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