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點兒遠的。
中國人很看重給孩子起名字,有人認為名字會影響到人一生的命運,實在重要極了。有這種想法的人多了,各種起名公司也就應運而生了,大師們給小孩子批干支、算五行,數(shù)筆畫,于是,未來的文曲星、武曲星就這樣一個個紛紛出臺了。
還有的家長給孩子起名字好翻書本,什么《論語》、《孟子》、《唐詩三百首》全翻出來了,一定要給孩子起個有典籍出處、有文化底蘊的好名字。
古人起名字也不容易,前文講過《左傳》里起名字的方法,但那都是貴族的事,平民百姓大字識不了幾個,要起名字可是難上加難。但歷史風云變幻,莊稼漢也有翻身的機會,小狗剩、二蛋們要是發(fā)跡了,是不是也得改個好名字呢?總不能讓人家稱呼自己"狗剩大人"吧?
元朝對起名字是最講究的。政府規(guī)定:草民百姓不許起名字!
這可麻煩了。假如你姓張,就連起名叫"張狗剩"都不行。那該怎么辦呢?總得有個稱呼吧?
《水滸傳》里有三兄弟,名字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這就是宋、元年間草民們最通行的起名辦法。元代還流行一種辦法,就是把父母的年齡相加得出一個數(shù)字,比如,老兩口生了個大胖小子,這一年,當?shù)乃氖龤q,當娘的三十五歲,那就四十三加三十五等于七十八,這孩子的名字就叫"七八",如果姓張,大名就叫"張七八"。
--記得古龍小說里有個大劍客叫燕十三吧?別以為起這種名字就顯得酷,@除非是唐詩里論排行。
現(xiàn)在來說一位名人:明太祖朱元璋,他老人家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老爹名叫朱五四--他這個名字并非為了紀念"五四運動"而起的。朱元璋上邊還有哥哥,叫朱重四、朱重六,朱元璋自己是叫朱重八,這才是當時社會的起名習慣。
元末群雄并起,還有一位英雄人物也不落朱元璋之后拔地而起,此人是江蘇的一個私鹽販子,姓張,名叫張九四。張九四從社會底層發(fā)展出自己的武裝部隊,南征北戰(zhàn),勢力越來越大,終于在江南一帶開創(chuàng)下一番輝煌基業(yè)。在元朝至正十四年,張九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后來,元朝勢力漸消,張九四便成為了朱元璋的重要對手之一。
看到這里,有人一定又開始起疑了:不對呀,真要是這么一個大人物,怎么從沒聽說過?。?br />
--答案很簡單:他和朱元璋一樣,發(fā)跡之后也改名了。
張九四沒什么文化,自己一想:起名字這可是大事,得起得有文化才行,可要起得有文化,就得找知識分子來起。張九四這么有勢力,還不是想到做到,馬上找來一幫知識分子:"快給我改個好名字!"
很快,一個富于文化內涵的名字便在江南閃亮登場,從此,張九四變成了"張士誠"。
元末大豪張士誠。這名字確實漂亮,有文化、有內涵,而且讀起來還平仄上口,不像"朱元璋"三個字全是平聲。
話又兜回來了,"張士誠"這個名字不但字面上看著好,讀起來聲音好,還有典籍出處。這個出處就是《孟子》,而且就是剛剛講過的這一節(jié)。有人注意到?jīng)]有,其實就出自《孟子》這一節(jié)的最后一句:"士誠小人也"。
--這才叫陰損!古書沒標點,這句話原本應該斷成"士,誠小人也",現(xiàn)在卻成了"士誠,小人也"。張士誠頂著這個名字,一直叫了整個后半輩子,直到最后被朱元璋給滅掉為止,但后人的史書記載里還是給他永遠留下了這份揶揄。
"士誠小人也",這句出自《孟子》的看似不大重要的閑話不但大大影響了元末大豪張士誠的光輝形象,更是大大影響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后世事輪回,讓不少讀書人為此遭了報應。
朱元璋建國之后,越發(fā)重用文人,打天下的武將集團對此很是不滿,于是有高人給他們出了個主意,派人去朱元璋耳邊挑唆,說文人不能太相信,這些家伙陰損著呢,當年張九四對文人那么好,給好宅子,給開高薪,可文人@卻給他起了"張士誠"這么個名字。
朱元璋這時候還不明白,說:"這名字多好??!"等一聽人解釋,再真拿來一套《孟子》一翻:"啊,果然如此啊!"朱元璋從此就對文字留上了心眼,看什么都覺得有所影射,都得好好捉摸捉摸。后來好多文字獄就是這么來的,這在上本書已經(jīng)說過,看看,多少知識分子因為這一句"士誠小人也"而掉了腦袋。
--最后奉勸各位:請別人給自己改名字、給自家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啊!
中國人很看重給孩子起名字,有人認為名字會影響到人一生的命運,實在重要極了。有這種想法的人多了,各種起名公司也就應運而生了,大師們給小孩子批干支、算五行,數(shù)筆畫,于是,未來的文曲星、武曲星就這樣一個個紛紛出臺了。
還有的家長給孩子起名字好翻書本,什么《論語》、《孟子》、《唐詩三百首》全翻出來了,一定要給孩子起個有典籍出處、有文化底蘊的好名字。
古人起名字也不容易,前文講過《左傳》里起名字的方法,但那都是貴族的事,平民百姓大字識不了幾個,要起名字可是難上加難。但歷史風云變幻,莊稼漢也有翻身的機會,小狗剩、二蛋們要是發(fā)跡了,是不是也得改個好名字呢?總不能讓人家稱呼自己"狗剩大人"吧?
元朝對起名字是最講究的。政府規(guī)定:草民百姓不許起名字!
這可麻煩了。假如你姓張,就連起名叫"張狗剩"都不行。那該怎么辦呢?總得有個稱呼吧?
《水滸傳》里有三兄弟,名字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這就是宋、元年間草民們最通行的起名辦法。元代還流行一種辦法,就是把父母的年齡相加得出一個數(shù)字,比如,老兩口生了個大胖小子,這一年,當?shù)乃氖龤q,當娘的三十五歲,那就四十三加三十五等于七十八,這孩子的名字就叫"七八",如果姓張,大名就叫"張七八"。
--記得古龍小說里有個大劍客叫燕十三吧?別以為起這種名字就顯得酷,@除非是唐詩里論排行。
現(xiàn)在來說一位名人:明太祖朱元璋,他老人家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老爹名叫朱五四--他這個名字并非為了紀念"五四運動"而起的。朱元璋上邊還有哥哥,叫朱重四、朱重六,朱元璋自己是叫朱重八,這才是當時社會的起名習慣。
元末群雄并起,還有一位英雄人物也不落朱元璋之后拔地而起,此人是江蘇的一個私鹽販子,姓張,名叫張九四。張九四從社會底層發(fā)展出自己的武裝部隊,南征北戰(zhàn),勢力越來越大,終于在江南一帶開創(chuàng)下一番輝煌基業(yè)。在元朝至正十四年,張九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后來,元朝勢力漸消,張九四便成為了朱元璋的重要對手之一。
看到這里,有人一定又開始起疑了:不對呀,真要是這么一個大人物,怎么從沒聽說過?。?br />
--答案很簡單:他和朱元璋一樣,發(fā)跡之后也改名了。
張九四沒什么文化,自己一想:起名字這可是大事,得起得有文化才行,可要起得有文化,就得找知識分子來起。張九四這么有勢力,還不是想到做到,馬上找來一幫知識分子:"快給我改個好名字!"
很快,一個富于文化內涵的名字便在江南閃亮登場,從此,張九四變成了"張士誠"。
元末大豪張士誠。這名字確實漂亮,有文化、有內涵,而且讀起來還平仄上口,不像"朱元璋"三個字全是平聲。
話又兜回來了,"張士誠"這個名字不但字面上看著好,讀起來聲音好,還有典籍出處。這個出處就是《孟子》,而且就是剛剛講過的這一節(jié)。有人注意到?jīng)]有,其實就出自《孟子》這一節(jié)的最后一句:"士誠小人也"。
--這才叫陰損!古書沒標點,這句話原本應該斷成"士,誠小人也",現(xiàn)在卻成了"士誠,小人也"。張士誠頂著這個名字,一直叫了整個后半輩子,直到最后被朱元璋給滅掉為止,但后人的史書記載里還是給他永遠留下了這份揶揄。
"士誠小人也",這句出自《孟子》的看似不大重要的閑話不但大大影響了元末大豪張士誠的光輝形象,更是大大影響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后世事輪回,讓不少讀書人為此遭了報應。
朱元璋建國之后,越發(fā)重用文人,打天下的武將集團對此很是不滿,于是有高人給他們出了個主意,派人去朱元璋耳邊挑唆,說文人不能太相信,這些家伙陰損著呢,當年張九四對文人那么好,給好宅子,給開高薪,可文人@卻給他起了"張士誠"這么個名字。
朱元璋這時候還不明白,說:"這名字多好??!"等一聽人解釋,再真拿來一套《孟子》一翻:"啊,果然如此啊!"朱元璋從此就對文字留上了心眼,看什么都覺得有所影射,都得好好捉摸捉摸。后來好多文字獄就是這么來的,這在上本書已經(jīng)說過,看看,多少知識分子因為這一句"士誠小人也"而掉了腦袋。
--最后奉勸各位:請別人給自己改名字、給自家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