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明朝最后戰(zhàn)略

明朝滅亡的真相 作者:林洛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改元,旋即渡河?xùn)|征,一路勢如破竹。這時,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jīng)喪失殆盡,吳叁桂手下的叁萬關(guān)寧鐵騎成了最后一張王牌。正月十九日,崇禎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討調(diào)吳叁桂入關(guān)事宜。這其實是飲鳩止渴的一步棋,吳叁桂入關(guān),就意味著撤去了滿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對這個難以決斷的問題,大明朝的官僚系統(tǒng)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現(xiàn)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滿朝的文武大員面面相覷,怕承擔責任,都不敢發(fā)言。內(nèi)閣首輔、大學(xué)士陳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號,堅決反對棄地,同時又認為調(diào)兵勢在必行。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卻等于什么也沒說,可是滿朝文武卻大受啟發(fā),紛紛按這個調(diào)子發(fā)言,結(jié)果調(diào)兵之事一議再議,遷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沒個結(jié)果。李自成卻不必等待廷議的結(jié)果。這一個月之中,他的大軍已逼近畿輔。北京的陷落看來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有到這個時候,朝廷才下了最后決心。叁月初,崇禎帝詔封吳叁桂為平西伯,命其入關(guān)勤王。可是吳叁桂還沒來得及趕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實明朝本來有最后一次戰(zhàn)略的機會。他可以選擇與滿清求和,來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甚至可以通過割地賠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來打擊起義軍??墒敲鞒且粋€什么局面呢?

  ??崇禎十五年,明朝局勢已糜爛不可收拾。洪承疇于所統(tǒng)大軍全軍覆沒后投降滿清。松山、錦州失守。崇禎便想和滿清議和,以便專心對付李自成、張獻忠軍。兵部尚書陳新甲更明白無力兩線作戰(zhàn),暗中與皇帝籌劃對滿清講和。崇禎和陳新甲不斷商議,朝中其他大臣聽到了風聲,便紛紛上奏,反對和議。崇禎矢口不認,說根本沒有議和的事,你們反對甚么?崇禎每次親筆寫手詔給陳新甲,總是鄭重警誡:這是天大機密,千萬不可泄漏而讓群臣知道了。該年八月,崇禎派親信又送一道親筆詔書去給陳新甲,催他盡快設(shè)法和滿清議和。陳新甲出外辦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將皇帝的密詔留在他書房中的幾上而去。陳新甲的家童誤以為是普通的《塘報》(各省派員在京所抄錄的一般性上諭與奏章,稱為《塘報》),拿出去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這樣一來,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議的事就公開了出來,群臣拿到了證據(jù),登時嘩然,立刻上奏章反對?;实墼僖矡o法抵賴,惱怒之極,下詔要陳新甲解釋,責問他為甚么主張議和,罪大惡極之至。陳新甲的聲辯書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詔中的句子,證明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禎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陳新甲著即斬決。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親藩,兵部尚書應(yīng)負全責。那時距明朝之亡已不過一年半,局面的惡劣可想而知,但群臣還是堅決反對議和,連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國防部長暗中商量,表面上堅決不肯承認,最后消息泄漏,便殺了國防部長以卸自己責任。從這件事中,可以見到當時對“議和”是如何的忌諱,輿論壓力是如何沉重。連崇禎這樣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對群臣承認有議和之意。中國讀書人的傳統(tǒng)思想認為談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那是一個非此即彼、決不容忍異見的時代,明末,更是中國歷史上讀書人道德價值最受重視的時期。想死還不容易嗎,可是最后為明朝而死的又有幾個人呢?

  ??于是,這個對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個戰(zhàn)略也被放棄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