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形勝附)
混濛既闢,斯畫封域;故七閩久著於成周,九粵肇開於漢代。惟茲臺地,禹跡未經(jīng)、張槎不到;元、明以前書,未有聞焉。意天地故秘此雄圖,以俟聖人者出而後乃令獻(xiàn)茲形勝為東南粵區(qū)、甌越屏翰,以徵盛世之苞符歟!夫職貢修自重譯,中外原如一家;而區(qū)分障扼,有備無患,或亦職方者所有事乎!志疆域。
臺灣府,在古赤嵌。東抵羅漢門莊內(nèi)門,六十五里(是曰中路);西抵澎湖水程四更,實(shí)外地三十里(澎湖縱橫皆三十里);南抵沙馬磯頭,四百六十里(是曰南路);北抵雞籠城,七百九里(是曰北路)。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里。西北抵福建布政使司,水程一十一更外,五百四十里。
臺灣縣(附郭):東至羅漢門莊內(nèi)門,六十五里;西至澎湖轄地,水程四更外,三十里(澎湖地方縱橫皆三十里);南至文賢里二層行溪鳳山縣界,二十里(原至依仁里交界,僅十里;雍正十二年,奉文改至此);北至新港溪諸羅縣界,二十里(溪以南有新港社、新化里,原屬諸羅;雍正十二年,改歸臺灣。今溪南屬臺、溪北屬諸)。廣九十五里、袤四十里。
鳳山縣:東至傀儡山,五十里;西至打鼓港,一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二層行溪臺灣縣界,七十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里。距府九十里。
諸羅縣:東至大龜佛山,二十里;西至大海,三十里;南至新港溪臺灣縣界,八十里;北至虎尾溪彰北縣界,五十里。廣五十里、袤一百三十里。距府一百里。
彰化縣:東至南、北投大山,二十里;西至大海,二十里;南至虎尾溪諸羅縣界,五十里;北至淡水大雞籠城,四百三十四里。廣四十里、袤四百八十四里。距府二百里。乾隆三年,割大甲溪以北至大雞籠城歸淡水防廳管轄,駐劄竹塹。東至大山,十五里;西至大海,七里;南至大甲溪,一百一十九里;北至大雞籠城,二百七十五里。廣四十里、袤四百八十四里。距府三百五十九里。
形勝(附)
·形勝(附)
臺灣府,古荒服地(「通志」)。在南紀(jì)之曲(「島上附傳」),處大海之中。坐東南、面西北,為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福建海防志」)。緣高邱之阻以作屏,臨廣洋之險以面勢(「蓉州文稿」)。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鳳山縣志」)。七鯤身毗連環(huán)護(hù),三茅港匯聚澄泓(「客問」)。誠天設(shè)之險(「方輿紀(jì)要」),為海疆最要(「平臺異同」)。
八景: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澄臺觀海、斐亭聽濤、五層秀塔、四合仙梁。
臺灣縣,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島上附傳」)。木岡山高聳特拔,羅漢門局勢弘敞(「臺灣志略」)。外環(huán)大海,雲(yún)漲霞平;內(nèi)阻重山,沙迷霧烈(「客問」)。極東南之奧(「諸羅雜記」),扼鳳、諸之沖(臺灣風(fēng)土記」)??啬匣洝⒆桡~山(「蓉州文稿」),四省藩屏,諸島往來之要會(「澄臺記」)。八景:木崗?fù)π恪⑸徍h香、鹿耳聽潮、龍?zhí)兑乖?、赤嵌觀海、金雞曉霞、安平晚渡、沙鯤漁火。
鳳山縣,址因故鎮(zhèn)(「鹿耳門即事」),僻處海邊(「臺灣風(fēng)土記」)。蔥鬱弘開,離奇盤結(jié)(「客問」)。大崗、小崗,嶢屼嵬崔;半崩、半屏,嵾嵯嵒崿(「臺灣賦」)。磯聳沙馬,林險阿猴(「臺灣志略」)??芨叻?,近接天際;琉球孤嶼,遠(yuǎn)映海中(「縣志」)。所謂奇觀勝概,約略如此(「舊志」)。八景:鳳岫春雨、嫏嬌潮聲、泮水荷香、岡山樹色、翠屏夕照、丹渡晴帆、淡溪秋月、球嶼曉霞。
諸羅縣,全臺鎖鑰,徑道蜿蜒(宋永清論)。南自新港、北至虎尾(「臺灣風(fēng)土記」),皆疊岫參差,連崗撼戛(「客問」)。白玉山插翠青霄,大武隴深入邃海(「臺灣志略」)。其巃嵷之迴環(huán)者,不可紀(jì)極;其浩瀚之奔流者,無不朝宗(「舊志」)。千里之雄圖、上游之要地(「縣志」)。八景:玉山雲(yún)淨(jìng)、水沙浮嶼、檨圃風(fēng)清、梅坑月霽、北香秋荷、龍目甘泉、月嶺曉翠、牛溪晚嵐。
彰化縣,疊嶂如屏,連峰插漢(「稗海紀(jì)遊」)。山有火燄、姑婆之奇,溪有虎尾、大甲之險(「臺灣志略」)。近防三林、鹿仔,遠(yuǎn)控淡水、雞籠(「通志」)。圭心、石門、蓬山、後壟,重洋砥柱,攫浪摶潮(「客問」)。一片平沙皆沃土(「竹枝詞」),諸峰攢集黛峨青(「紀(jì)巡詩」);洵扼要險區(qū)也(「赤嵌筆談」)。八景:焰峰朝霞、鹿港夕照、鎮(zhèn)亭晴雲(yún)、線社煙雨、虎溪春濤、海豐漁火、眉潭秋月、肚山樵歌。
「福建海防志」:臺灣處大海之中,地形坐東南、面西北。自東北而至西南如列屏,為中國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西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人民聚落以百數(shù)。山背東南,一望洸洋,舟楫所不到;土番加嶗使種類居焉。自紅夷以至鄭氏,皆不能綏附。聞中國盛德,悉來臣服,贄其方物。故我國家邊陲,極於海東數(shù)萬里;置郡縣,為疆界,實(shí)自古所未有。
「蓉洲文稿」:東寧,緣高邱之阻以作屏、臨廣洋之險以面勢。無仙蹤神跡之奇,無樓臺觀宇之勝;有山則頑翳於蔓草,有水則鹵浸於洪濤。鹿豕貍鼠之所蟠,龍蛇蜃虺之所遊。夫既限之以荒裔,而求天作地成之景,皆無所得。
「元志」「澎湖」:三十六島巨細(xì)相間,坡隴相望。有七澳居其間,大約有土無木,土瘠不宜禾稼。產(chǎn)胡麻、菉豆,山羊尤多。居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採魚蝦、螺蛤以佐食。土商興販,以廣其利。貿(mào)易至者,歲常數(shù)百艘;為泉外府。至元末,置巡司於此。
「續(xù)文獻(xiàn)通考」: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球,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已下遇颶風(fēng)發(fā),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
「海防考」:隋開皇中,嘗遣虎賁陳稜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huán)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yè)。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氂耳為記。
「明統(tǒng)志」:澎湖島在琉球國,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興化、漳州四郡界。天氣晴明,望若煙霧。
「方輿紀(jì)要」:海中島嶼,最險要而紆迴,則莫如澎湖。蓋其山周回數(shù)百里,險口不得方舟,內(nèi)溪可容千艘。海中舊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設(shè)之險;何可棄以資敵?
「理臺末議」:臺灣在福建之東南,地隔重洋。形勢:延袤可至者凡千六、七百里。外此,則生番所居,與熟番阻絕;遠(yuǎn)望皆大山疊嶂,莫知紀(jì)極,可以置而不議。府治南北千有餘里,越港即水師安平鎮(zhèn);又有七鯤身沙線,潮平可通安平港內(nèi),為水師戰(zhàn)艘、商民舟楫止宿之地。港名鹿耳門,出入僅容三舟;左右皆沙石淺淤焉。此臺灣之內(nèi)門戶也。衝渡至澎湖,島嶼錯落,有名號者三十六島。澎湖溝底,皆老古石參差。港泊有南風(fēng)、北風(fēng)二者殊澳。此臺灣之外門戶也。然臺灣之可通大舟者,尚有南路之打狗及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凡三處。而惟上淡水可容多船,港門為正也。其可通小舟者,尚有南路之蟯港、北路之鹹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翁港、鹿仔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凡十二處。而笨港並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內(nèi),即名馬沙溝是也。總之,臺灣三路俱可登岸,而惟鹿耳門為用武必爭之地者,以入港即可以奪安平而抗府治也。奪安平,則舟楫皆在港內(nèi),所以斷其出海之路;抗府治,則足以號令南、北二路,而絕依附之門。故一入鹿耳門,而臺灣之全勢舉矣。或云鹿耳門為天險門戶,而又上設(shè)砲臺,防亦密矣;萬一攻之不入,兵法有攻堅(jiān)而瑕者亦堅(jiān),其謂之何?不如由北路之上淡水進(jìn)兵,所謂行師如過於衽席之上者;謀非不臧也。而不知由北路進(jìn)兵,則其勢主緩;緩則必以眾而臨寡、以強(qiáng)而併弱。由鹿耳門進(jìn)兵,則其勢主捷;捷則有以反主客之形,成控制之師,而且安平不據(jù)、澎湖尚孤,被賊眾者急而揚(yáng)帆,不無他虞也。是故覘臺灣之形勢,而必講明於得入鹿耳門為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