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堡,附縣;縣城建于斗六街,周圍一千一百六十丈,土墻高五尺,寬八尺,濠深七尺,廣八尺,種竹為城,分東西南北四門。東以觀音山與鯉魚頭堡分界,西以大北勢莊與他里霧堡分界,南以庵古坑溪與他里霧堡分界,北以虎尾溪與溪洲堡分界。堡內(nèi)東西相距十四里,南北相距十三里。
積方
全縣田園等則、糧銀數(shù)目:
上則田九甲八分五厘一毫八絲八忽四微;
中則田六百八十九甲一分八厘九毫四絲八忽;
下則田二千八百七十九甲九分七厘三毫零三忽四微;
下下則田六千二百七十五甲八分七厘一毫九絲二忽二微;
上則園一甲零四厘二毫四絲;
中則園一百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一毫零二忽;
下則園一千零四十八甲四分三厘八毫四絲四忽二微;
下下則園五千三百三十甲零零五毫一絲二忽二微五纖;
平等沙田二千七百九十一甲零四厘二毫一絲五忽六微;
次等沙田一千一百九十一甲一分六厘八毫零一忽二微;
下等沙田二百五十七甲零六厘七毫二絲一忽;
平等沙園六千三百一十甲零一分零零零零七微;
次等沙園五千二百九十二甲七分五厘零三絲零一微;
下等沙園一萬五千三百一十九甲一分零九毫九絲二忽。
統(tǒng)共田一萬四千零九十四甲一分六厘三毫六絲九忽八微;統(tǒng)共園三萬六千四百八十七甲八分二厘三毫五絲零五微;統(tǒng)共應(yīng)征銀三萬三千九百二十四兩二錢二分零二毫二絲二忽九微四纖。內(nèi)除光緒十六年被水沙壓、一時不能墾復(fù)民園四百五十一甲四分六厘三毫四絲四忽緩征額糧銀一百四十八兩零六分七厘八毫二絲九忽八微外,實應(yīng)征糧銀三萬三千七百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二厘三毫九絲三忽一微四纖(以上各堡統(tǒng)算在內(nèi))。
堡內(nèi)村社戶口:
城內(nèi)斗六街、西莊尾、番社、番仔井二千六百八十戶、一萬零五百丁口。
社口莊七十戶、二百一十丁口。
后莊仔一百一十戶、二百九十丁口。
大潭莊一百六十戶、五百三十丁口。
深圳侖三十五戶、八十二丁口。
大侖莊二百五十戶、七百一十丁口。
溝仔背二百一十戶、六百四十五丁口。
田心仔五十二戶、二百九十丁口。
瓦厝仔四十五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江厝仔四十九戶、一百五十二丁口。
新厝仔二十五戶、一百一十丁口。
頂廍仔、下廍仔二十九戶、一百二十五丁口。
九老爺莊三百五十戶、七百九十丁口。
瓦窯藔二十二戶、六十九丁口。
大北勢一百五十戶、四百九十丁口。
甲六埤一十二戶、六十丁口。
水礁莊一百五十三戶、三百八十丁口。
圳頭莊二十戶、六十四丁口。
高林仔頭二百三十戶、七百二十三丁口。
旱井仔莊二十五戶、六十八丁口。
魚池仔莊一十戶、七十二丁口。
竹■〈廣〉空三十二戶、九十四丁口。
荷苞厝七十八戶、二百三十四丁口。
溪邊厝二百三十戶、六百九十二丁口。
劉厝莊三十五戶、九十九丁口。
茄苳腳七十二戶、二百五十丁口。
黃林仔頭四十戶、二百三十丁口。
頂新莊一十五戶、四十九丁口。
下新莊一百六十戶、三百五十丁口。
棋盤厝九十二戶、二百九十丁口。
麻園仔九十戶、二百八十丁口。
大竹圍八戶、三十二丁口。
溪洲仔十戶、三十九丁口。
枋樹湖五十戶、一百九十丁口。
咬狗莊七十戶、二百三十丁口。
湖山藔四十戶、一百五十七丁口。
新厝仔五十一戶、二百一十丁口。
內(nèi)林莊一百五十二戶、五百五十丁口。
竹頭角二十戶、六十二丁口。
埤仔頭二十五戶、八十四丁口。
牛埔仔二十一戶、五十六丁口。
埤仔坑三十二戶、一百零五丁口。
石榴班五百三十戶、一千七百一十丁口。
海豐侖九十九戶、四百五十丁口。
何林仔頭二十戶、五十丁口。
番仔郊三十戶、一百二十丁口。
菜公莊二百二十戶、五百九十丁口。
朱丹灣四十戶、一百六十九丁口。
九芎林二百一十戶、六百二十丁口。
旱溪仔二十戶、九十九丁口。
林內(nèi)莊一百四十二戶、四百八十丁口。
崁頂莊六十八戶、二百三十二丁口。
坪頂莊五十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蕭厝仔一十戶、三十九丁口。
虎尾溪一百一十戶、四百二十丁口。
頂保長廍、下保長廍八十三戶、三百二十四丁口。
蓮花埤一十五戶、五十二丁口。
新廍仔二十戶、六十三丁口。
頂柴里莊、下柴里莊八十四戶、三百一十丁口。
枋橋莊一百六十戶、五百二十丁口。
管事厝四十三戶、一百五十丁口。
斗六東六十戶、二百四十二丁口。
石林仔頭五十二戶、一百六十四丁口。
茄苳腳仔八十二戶、二百八十四丁口。
以上全堡除城內(nèi),計六十三莊。合城內(nèi)共八千六百五十六戶、二萬八千六百五十九丁口。
柴里社附城,共六十二戶,屯外委一員、屯丁三十八名,余丁口五百零一。
沿革
云林舊無縣治,設(shè)斗六縣丞,分隸嘉、彰兩縣。光緒十三年,前爵撫部院劉奏請設(shè)縣,隸臺灣府,建署于沙連堡之林圯埔。十九年,撫部院邵題請移治斗六:是為云林建設(shè)移治之始。
山
大尖山在縣治正南四十余里,上有居民十余戶,所產(chǎn)麻竹、桂竹、茶欉等類。其山自嘉義縣打貓東堡迤邐而東,由芋蓁籠嶺頭山過峽折入大匏靴嶺,山勢突起;復(fù)由太平山瓦厝山轉(zhuǎn)東出觀音亭山。草木蒼翠如綠褥鋪張,眾山朝拱。此縣治東方之主山也。
五虎山在縣治東南八里,或謂火炎山、或謂五峰山。
枰仔山在縣治東南九里,細(xì)草蒙蘢,如玉幾臚列,山上平坦。
土獅山在縣治東南九里,山形似獅子,故名土獅山。
大坪頂山在縣治南方十二里,山多麻、桂二竹,有民居十余戶。
尖山坑山在縣治東南十一里,山下有王爺廟,并歸化熟番十余戶,栽種地瓜為生。
崁頂山在縣治東十里。
黃竹坑山在縣治東十里。
檨仔坑山在縣治東十二里。
湖山巖山在縣治東北十二里,山下有觀音廟,廟前有田,不待引水灌溉,而泉自出。其租以為廟內(nèi)香油,每月四處到廟行香者紛如。
枋樹湖山在縣治東十里。
湖山藔山在縣治東北十里。
楊仔逞山在縣治東北十里。
觸口坪頂山在縣治東北十五里。
林內(nèi)山在縣治東十五里。
嶺(堡內(nèi)無)
嶼(堡內(nèi)無)
川
尖山坑溪源發(fā)于打貓東堡之大平山,由溪邊厝南至斗六溪轉(zhuǎn)西過北勢田頭莊與庵古坑溪匯合。
五虎山溪源發(fā)于打貓東之小坑山,由高林仔頭、蕭厝仔轉(zhuǎn)西過溝仔背、三角埤后莊仔與斗六溪匯合。
金瓜坑溪由庵古坑溪直至他里霧與斗六溪匯合。
下新莊溪由竹頭角海豐侖匯于虎尾溪。
檨仔坑溪由內(nèi)林、埤仔頭、石榴班、海豐侖與虎尾溪匯合。
枋樹湖溪由茄苳腳、牛埔仔、石榴班南與虎尾溪匯合。
湖山藔溪由石榴班北轉(zhuǎn)朱丹灣與虎尾溪匯合。
港(堡內(nèi)無)
潭(堡內(nèi)無)
廨署
縣新署在城內(nèi)西南方,自頭門至后宅共五進(jìn)。光緒二十年署知縣程捐建,未完工。
縣丞舊署在縣城中,頭門至后宅三進(jìn)。前縣丞孫澍捐貲重建。今暫為縣署。
儒學(xué)署未建。
典史新署建在縣署西側(cè)。
斗六都司署在縣城北門內(nèi),周圍土墻,插竹開濠。堂屋大小現(xiàn)存二十六間。其隨、協(xié)防汛署及左右兵房俱廢壞。
隨防汛署在縣城中,原在都司土墻門。今或居廟宇、或租民房,無定所。
協(xié)防汛署在縣城,亦無定所。
倉廒
堡內(nèi)舊有倉屋九間、又社倉一所、柴里番社社倉一所,均乾隆年〔間〕建。疊遭兵燹,蕩然無存。
街市
斗六街在縣城中,為市甚久。
東和街在縣城東門,俗名番社。
溝仔背街在縣西南五里。
石榴班街在縣東五里。
九芎林街在縣東方十二里。
溪邊厝街在縣東南五里。
鋪遞(現(xiàn)為驛站)
斗六站在縣城中隨防汛署內(nèi),站司一、站兵二名。北距張熙厝站二十里,南距他里霧站一十里,東距林圯埔站二十五里。林圯埔站今廢,站兵二名并歸斗六。
營汛
斗六門營在縣城北,都司一員。
隨防汛在縣城中,千總一員。
協(xié)防汛在縣城中,額外一員。
橋梁
斗六門橋在縣南門內(nèi),長四丈余,寬五尺余。
大潭橋在縣西南三里大潭溝,為斗六適嘉義之所,長二丈余,寬四尺余。
大潭圳橋?qū)掗L約與大潭橋相埒。前黃秀琦修造。現(xiàn)已被水沖壞僅存故址。
溝仔背橋在縣西南五里。
津渡(堡內(nèi)無)
義塚
萬人墩塚在縣西南一里,置墓庵一座,合葬戴萬生亂殉難兵民。有田業(yè),備春秋祭祀。
營盤邊塚在縣城北門內(nèi),計二處。
西莊尾塚在縣城北門外,二處。
海豐侖塚在縣東北三里。
九老爺塚在縣西南四里。
陂
水碓頂下陂一在水碓莊頂,源從金瓜坑來,溪自圳頭莊頂分來,灌田十余甲,余灌水碓莊前后田八十多甲;一在水碓莊內(nèi),源由陂頂而來,分灌水碓莊下田七十多甲。二坡均為業(yè)戶合筑。
六十甲陂在新廍仔莊前,源由庵古坑溪分來,灌田心仔莊前洋田六十甲。由業(yè)佃出贌修筑。
柴里莊陂在柴里莊外,源由庵古坑溪分來,灌田甚多。該處業(yè)佃合筑。
老江陂在深圳侖莊邊,源由柴里莊陂分來。
觀音陂在縣南五里,源從小坑仔溪分來,灌田甚廣。
后莊仔在縣西三里,源從小坑仔溪分來,灌田五十甲。
高林仔陂在縣東南,源從五虎山溪分來。
頂橫港陂、下橫港陂在縣南,源從五虎山溪分來,溉田甚廣。
竹仔腳陂在縣東南,源由觀音山溪而來。
海豐侖陂在縣東,源從竹仔腳陂下分來。
老發(fā)陂在縣東南,源從番仔郊莊田而來。
社口陂在縣東南,源由溪邊厝溪分來,溉田八十余甲。
保長廍陂在縣西,源由斗六溪分來,上下二口。
黃林仔頭陂在縣東南,收菜公莊洋水。
圳
水碓前、中、后三圳在縣南七里,分金瓜坑溪水,筑陂流灌水碓莊田及田心仔莊頭一帶,共灌田一百余甲。
林內(nèi)清、濁二圳在縣東北十五里,于觸口溪引清、濁二水,南行分灌林內(nèi)田七十余甲、九芎林田三十余甲、石榴班洋田一百十余甲。
社口陂圳在縣東南四里,流灌大潭洋田八十余甲。
觀音陂圳在縣南五里,分南北二圳;一流灌田心仔洋田,一流灌大侖莊洋田。
六十甲陂圳在縣南五里,流灌田心仔莊前并江厝仔莊頭洋田六十甲。
柴里莊陂圳在縣西南七里,流灌廍仔、江厝仔、九老爺莊一帶洋田。
老江陂圳在縣西南七里,流灌深圳侖洋田。
后莊仔陂圳在縣西三里,分灌后莊仔、北勢莊一帶洋田。
頂橫港陂圳在縣南五里,流灌茄苳腳莊、大侖莊后洋一帶。
下橫港陂圳在縣南五里,流灌大侖莊前洋田。
竹仔腳陂圳在縣東南七里,灌菜公莊洋田。
海豐侖陂圳在縣東三里,分灌海豐侖莊前洋田。
老發(fā)陂圳在縣東南二里,灌蓮花陂洋田。
保長廍陂圳上圳在縣西一里,流灌保長廍上洋田;下圳在縣西三里,流灌保長廍下洋田。
黃林仔頭陂圳在縣南三里,流灌番仔郊莊前洋田。
番仔埤圳在縣東,分埤仔頭溪水,灌番仔洋田。
虎尾溪圳在縣東北三里,分埤仔頭溪水,流灌虎尾溪洋田。
書院
龍門書院(附文昌宮內(nèi))。
義塾(現(xiàn)無)
社塾(現(xiàn)無)
祠廟寺觀
文祠號龍門書院,在縣城北,前后兩進(jìn),南向。東與受天宮比附;西一護(hù)廊。前進(jìn)祀朱子文公、梓潼帝君、關(guān)圣帝君;后進(jìn)祀制字倉先圣人;西廊祀福德正神,附祀陳邑主文起,張邑紳鳳祥祿位。祠中出息年收租谷二百余石,園稅銀一百余元,以為春秋每歲祭祀早晚香燈、并幫貼生童考費、秋冬會課等用。值首,逐年秋祭日于神前筶取承辦。
天上圣母廟一號受天宮,在縣城北,前后兩楹。前祀圣母;后祀佛祖,附祀姚公鴻祿位。道光二十八年,沈長盛倡捐監(jiān)修一號新興宮在縣城東門,咸豐年間士民捐資重修。
觀音廟一號永福寺,在縣城南。道光二十八年業(yè)戶陳玉芝倡捐監(jiān)修。一號湖山巖,在縣治東十二里,香火甚盛。
池王爺廟號代天宮,在縣城南,前后兩楹。乾隆年間公建,咸豐十一年重修。
陳圣王廟號廣福宮,在縣城西南。前漳邑士民公建,同治年間戴逆倡亂折毀,至光緒十九年,紳士陳一昌等倡捐重建。
三山國王廟在縣城南,前粵籍九莊公建;后屢重修,今損壞。
城隍廟在縣城東。光緒十九年縣治移駐斗六,暫蓋竹屋供奉神像。
福德廟在縣城中大街,兩進(jìn),西向。合堡公建,光緒年間重修。
將軍廟在都司署內(nèi),前后兩楹。前祀二十四將軍,后祀林總鎮(zhèn)。光緒年間,都司凌定國修。
溫王爺廟在南門外,一楹。士民公建。
大眾廟即厲壇,在縣城南門外。
昭忠祠在縣城西南,前后兩楹,南向。東西兩廊奉旨特建,祀張丙案內(nèi)殉難官員人等(事略附后)。光緒十四年,斗六鹽館委員馮大鏞監(jiān)修,充荖葉稅春秋祭祀、供奉香燈及損壞修理之用;近年斗六鹽館兼辦開費外,由委員解存道庫。前楹祀贈知府銜方公振聲、贈游擊銜馬公步衢、贈都司銜陳公玉威,配祀幕友六品職銜沈志勇、七品職銜沈聯(lián)輝、員弁原任外委許國寶、林登超、蔡大貴、署外委額外朱萬年、陳騰輝。后楹祀贈淑人方夫人張氏、贈恭人陳夫人唐氏,配祀方姑。東廊末座以家人賴壽、姜升、曾福、邱升從祀。西廊末座以殉難兵丁等從祀。
方、馬、陳三公殉難事略
方公振聲,浙江山陰九墩莊人也。先世由皖遷浙,公父嫁云公客京師,贅于范氏,遂寄籍順天。公供事武選司,期滿選福建閩安巡檢,歷署沿海要缺;陛補(bǔ)斗六門縣丞甫一年,而張丙之難作。署守備馬公步衢、署千總陳公玉威,皆臺人;久經(jīng)戰(zhàn)陣,有名將風(fēng)。方公聞賊警,即移眷屬入營,與馬、陳二公培壘浚溝,誓以死守。又虞兵力卑薄,檄請嘉義都司許荊山移軍為外援。陳公復(fù)善施火器,每出不意,屢挫兇鋒;相持彌月,聲勢頗振。俄許,荊山夜遁,股匪黃城偵知我軍無援,夤夜縱火,攻益力。諸公冒火逆擊,卒以眾寡勢殊,被賊攔入;猶持刀巷戰(zhàn),各斃數(shù)賊,力竭被執(zhí)。與方夫人張氏、幼女方姑、陳夫人唐氏,均厲聲罵賊不絕口,致剜割鼻舌,被害尤慘。幕友沈志勇、沈聯(lián)輝、把總朱萬年等五員,隨從江承惠等五人,兵丁劉長泰等二百余人,皆奮不顧身,同殉于難:時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也。馬、陳二公惜家世不可考,然與方公共守危疆,效死勿去,其忠肝義膽與張、許之守睢陽,固不少讓。事聞,九重震悼,特沛恩施,奉旨贈方公知府銜,謚義烈,給騎都尉世職;贈馬公游擊銜,謚公烈,給騎都尉世職;贈陳公都司銜,謚勇烈,給云騎尉世職;均世襲罔替。方夫人張氏贈淑人、陳夫人唐氏贈恭人,均謚節(jié)烈。沈志勇給六品職銜、沈聯(lián)輝給七品職銜,均照銜議恤。方、馬、陳三公均入祀京師照忠祠,張氏、唐氏均建坊旌表。并準(zhǔn)于斗六門建立專祠,祀方、馬、陳三公于前楹,以從難員弁、幕友配祀,兵丁家人俱從祀兩廊;祀張氏、唐氏于后楹,以方姑配祀。地方官春秋致祭,誠異數(shù)也。余后公四十余年來守斯土,瞻拜廟廷,采訪烈蹟,鮮有知其詳者。余懼久而益沒也,乃搜訪成案,得諸公死事大略如右。錄而顏之,俾后之采風(fēng)者,不致茫無所據(jù)云。
時光緒二年八月,調(diào)補(bǔ)嘉彰斗六門縣丞孫澍謹(jǐn)書。
碑碣
斗六門橋碑在縣南門池王爺廟邊,高六尺四寸,寬二尺四寸;乾隆五十年斗六門分司胡立。碑上僅泐捐緣姓名,且字蹟漶滅,故文從闕。
清莊聯(lián)會銜在城中福德廟口,高五尺八寸,寬二尺八寸。文錄于左:
欽命鎮(zhèn)守福建臺澎水陸等處地方掛印總鎮(zhèn)葉、按察司銜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徐,為會同給示以垂久遠(yuǎn)事:據(jù)斗六縣丞姚鴻稟稱:竊照斗六界達(dá)嘉、彰,為南北咽喉;盜匪出沒靡定,劫搶頻聞。卑職兩署斯缺,商會營員力行清莊聯(lián)會,守望相助之,頗收實效。并伊虎尾溪、崁頭厝、觸口溪、松仔腳四處,每處派鄉(xiāng)勇十二名,九月起四月止,晝夜常川巡守。其工食每名每月三元,頭人倍之;斗六衙署則統(tǒng)年設(shè)壯勇三十名,工食稍增,悉皆卑職捐給。去年,復(fù)商于嘉義營參府呂,委外委官一員督帶斗六本汛兵二十名,亦自九月起四月止駐于斗六南街外之大眾廟,防守該處,可堵社口、圣王巷、過溪仔三處,并可接應(yīng)本街官每月貼薪水錢六千文,兵每名每月貼點心錢一千文,亦由卑職捐給。卑職衙署在街之中武營,在街外之北。設(shè)遇有警,三路齊出,首尾得以相顧,可絕賊路。自設(shè)防至今,無聞劫搶,則是聯(lián)壯巡防已有明驗。但恐一官一性,事屬勞力賠錢,日久懈生,難期遠(yuǎn)長,而仍無補(bǔ)于地方,不免有前功盡棄之嘆。況又地當(dāng)沖要聚匪之區(qū),一無緝捕經(jīng)費。卑職去年仿江蘇省所辦一文緣,于本街勸題每日收錢二千千零文,存殷實業(yè)戶處,專備本街捕盜之需;自十月至今有收無用,存積已有百余千。此地民有漳、泉、粵三籍,心性本浮動不齊,此項題緣亦難期必久。昨與眾紳董接談,卑職瓜代伊邇,慮及所事有始無終。紳眾僉稱,此一舉必須稟請憲臺暨鎮(zhèn)憲并臺灣府立案,會銜出示勒石于公所;并請于春秋孟首,札飭司事文武查照,督率辦理,稟復(fù)備查:俾不得廢棄,庶便永遠(yuǎn)遵行等情。卑職復(fù)于眾議五條開后,伏祈察核,俯準(zhǔn)立案,會銜給示施行,以順輿情,俾得勒石祗遵,永垂不朽,實為公便等由。計列呈議定章程五條。據(jù)此查該縣丞仿照江省所辦一文緣之法并所議各條,既無勒派之名,又收緝捕之效,辦理甚善;除稟批示暨行府立案通飭外,合行出示為此示仰斗六官紳、總董、鋪戶、居民人等知悉:爾等務(wù)須遵照,后開酌核條議章程,日捐出制錢一文,以為緝捕經(jīng)費。集腋成裘,力半功倍;可以日久而罔懈,勿以半途而輒廢。將見眾志成城、地方綏靖,本鎮(zhèn)、本司道實有厚望焉!其各勉旃,毋違特示。
計開條議章程
一、一文緣之題捐,原為本街盜警之用。如當(dāng)場擒獲一盜,賞錢拾六千文;格斃一名,賞錢二十千文;被拒致斃者,給賞埋葬錢一百二十千文;受傷者隨時酌給醫(yī)資,由本街總董查實向經(jīng)理一文緣之司事支取。如有冒濫,分文著賠。
一、每日僅捐制錢一文,力非難辦;務(wù)宜永久奉行,以收成效。各捐戶不得以無事開銷,遽行停止;以致有事時,轉(zhuǎn)形支絀力窮。
一、每年自九月起至次年四月止,斗六縣丞先期請由嘉義營參府專派外委一員,帶斗六本汛兵二十名駐于大眾廟防守。每月應(yīng)貼弁兵薪水錢二拾六千文,即于收存一文緣款支。
一、每年防守期內(nèi),該弁兵果能實力巡邏地方,不致多事,即由斗六縣丞稟請分別獎賞。如查有怠惰偷安,亦即隨時稟請差拘究辦,以示懲儆。
一、每年春秋二仲月,本街總董聯(lián)莊需費,每次在于一文緣內(nèi)支用,但不得過四十千之限。如有濫給,經(jīng)理之人按數(shù)賠還。
一、經(jīng)理一文緣之董事,應(yīng)令眾紳耆選舉公正、誠實者四人,造具名冊稟請斗六縣丞查照立案,遞年交接輪值,免滋流弊。
一、此項題緣錢文,如每年開銷外盈余若干,存放殷實鋪戶生息,以期擴(kuò)充;利息不得過二分。仍由斗六縣丞將收支盈絀數(shù)目開摺稟報,以備查考。
一、一文緣之設(shè),除本街捕盜需用外,惟防守弁兵薪水并春秋聯(lián)會經(jīng)費以及本街、隘門、溪底、陂岸四項準(zhǔn)予開銷,其余概不得藉端支領(lǐng),致干冒濫。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日立碑。姚公祿位碑在北門受天宮內(nèi),高二尺許,寬一尺余。文錄于左:
姚公諱鴻,任斗六分縣,有循聲。士民愛之,建立長生祿位,供奉于受天宮后殿座側(cè),捐典香田一所。迨己卯歲,原典之人備價贖回。時署斗六分縣姚公(?。╅Γ斯弥兑?。因原贖田價不多,加增銀十元,貢生陳清池亦捐銀十元,湊買盡契陳龍記旱田一段,坐落斗六東門洋烏瓦窯,溝田貳埒,大小共十二坵;東西以溝為界,南以坔底田為界;北以圣母會田為界,價銀一百二十元,遞年實租榖一十八石,載納番租榖六斗,僉議租榖交天后宮住持收管,為姚公朝夕香燈、年節(jié)牲醴之費。其賣斷根盡契并上手印契難收藏,當(dāng)眾在神前焚化;將所賣田蹟,租額泐石記明,藏于廟內(nèi)以垂永遠(yuǎn)云。
光緒六年經(jīng)置斗六分縣姚棣買中見曾福來經(jīng)議總理莊省三董事林玉春同立
坊匾(坊現(xiàn)無)
「勤公懋著」匾在堡內(nèi)林內(nèi)莊。嘉慶二年六月,欽命福建臺灣總鎮(zhèn)府哈、臺澎兵備道季、臺灣府正堂過,為丁酉科拔貢軍功五品頂戴州同鄭天球立。
「家傳尚義」匾在林內(nèi)莊。督辦云林城工總局陳、為光緒十三年二月初一日建竹城首先興工林內(nèi)莊總董鄭綿昌立。
「尚義急公」匾在林內(nèi)莊。光緒十四年署理云林縣正堂陳,為林內(nèi)莊總董鄭必昌立。
風(fēng)俗(內(nèi)分為姻婚、喪祭、歲時、居處、衣服、飲食、士習(xí)、農(nóng)事、商賈、女紅,更加以雜俗而附以物產(chǎn)。至于土著、客莊、番社雜處既久,大概相同,則略陳其說于后,無須逐條別為分晰)
婚姻
問名:媒氏送女庚帖于男家,尊長即晚焚香告神,置清水一碗于神座側(cè),以無蟲蛾飛投水中為吉;又須三日內(nèi)家中無事,并無傷煞雞犬、毀壞器物;或問神算命皆吉,然后議婚訂盟。
訂盟:用番銀、紅彩、大餅、檳榔;殷實家則加禮盤等件。女家隨其輕重而報以紬緞、刺繡之物,隨將大餅分送親友。納聘亦然,親友至期為之燦粧。
完聘:合納采納幣為一禮,用婚啟拜帖往復(fù)。聘金銀連訂盟以四十元為率,仍備禮盤、大餅、檳榔,又豚肩、老酒、燭、炮之類,豐儉稱家之有無。女家亦隨其輕重報之。
請期:男家將日課送女家覆看,不別具儀,俗多于完聘時并送。
迎歸:多在歲杪。少用花轎,因轎價甚貴,動輒數(shù)十金故。俗率用小轎?;蚪杷霓I,而工價仍須十金左右,經(jīng)紳士稟官平定價錢。迎歸日以二童子放炮前導(dǎo),禮物在后。媒氏須多備小炮以分舅仔,曰舅仔炮。轎夫、腳夫約用十余人,富貴家則親迎無定。又有完聘時而順迎歸者,則兩家從儉也。
新婦將上轎時,登廳堂拜祖先父母畢,備席堂上,父母兄弟姊妹同席勸飲,謂之分姊妹飯。
婦至婿門,即備紅米丸湯款內(nèi)外諸人,取團(tuán)圓之意。吉時,令一童子向轎前揖而請出,別擇夫婦齊眉、兒孫遶膝之老婦人扶新婦出轎入房,然后行合巹之禮。
翌早,婿同婦拜神只、祖先、翁姑及諸尊長,各賜以銀;婦獻(xiàn)茶,亦各賜以銀,多少貧富不等。
三日,請新婦出廳,備席堂上,擇諸母姑妗及未嫁女陪坐。初,新婦居客位;三巡酒后,乃易主位酬賓。即于是日或次日入廚房理中饋之事。
三日,富貴家行親迎之禮,小舅子即于是日往拜婿家,名曰探房,亦名換花。
四日或五、七日,婿同婦回門拜婦家,尊長各賜以銀曰結(jié)衫帶;備席宴后,婿、女乃辭歸。
俗喜贅婿,只須訂盟,不索聘禮,或議一外孫傳嗣。贅入幾年后,方喜別出居住。女家如此;男家稍貧無力者,亦往往從俗。然究鮮始終若一。
完婚:親戚慶賀,不論輕重,各宜備酒酬謝;新婚親到客家催請。為女家燦妝,則無酬客之禮。
喪祭
父母病危,移出堂上,取古易簀之義,曰搬鋪。既絕,披發(fā)哭泣。即刻焚香燒紙銀,燭火長明,寓可照冥路意。
尸忌貓,俗傳貓?zhí)^,尸即起行如生,逢人緊抱不脫,過門限或被物沖礙則倒。故子孫夜睡于尸側(cè),曰守鋪;一以盡孝心、二以防不測。
將殮,先沐浴。水斯?jié)崈簦首訉O持新缽?fù)吶∷?;投錢數(shù)文,曰買水。
浴罷更衣,含飯尸口,備物以祭;每品子孫箸箍少許,唱明「進(jìn)奉」,曰辭生。
辭生畢,仍扶尸就床。以帛縱一條蓋首至足,橫或七條或五條周身包裹。將帛余長裂開,條條左右交互密結(jié),不露尸跡;當(dāng)胸處加以紅緞蓮花一朵,曰殮組。此禮視祖?zhèn)骰蛴谢驘o,不為通例。
尸在鋪,親戚往吊,謂之探鋪。出嫁女及其兒孫女歸,至中途即泣,曰哭路頭。
尸扶置棺內(nèi)曰入木,即殯也。若母死外家相離不遠(yuǎn),必待外家前來審視,方敢蓋棺。外家至,兒媳卑幼必匍匐出門接,稱家之有無禮儀。請外家親封加釘。如此,則外家無異言。
俗少停棺;既殯即葬,曰出山。親戚備牲醴祭奠,曰上路,謝以紅白布或五色布及發(fā)粿、韭菜之類。虛糕俗名發(fā)粿,韭土話與久同音,取發(fā)達(dá)久長之意。備豬羊全付者,則謝以銀至少六元、多十余元。出山時,富貴家則具禮儀,請官紳點主并題銘旌。親朋戚友題贈聯(lián)軸,白衣冠送其出山;行至半途,主人跪辭再三,客乃歸。葬畢,舉家再行巡視,曰巡灰。
臨喪,不論貧富,俗好延僧道誦經(jīng)禮懺,鼓樂弄鐃;一人登壇者曰開冥路,三人登壇者曰大冥路,五人登壇者則曰午夜;蓋自午至夜相繼不絕也。又有做一朝者,俗名功德或名功果,則先一夜排場;次日經(jīng)懺既畢,普渡孤魂,如七月盂蘭會,須附近親友備牲醴等物助之;祭畢,仍將原物送還親友,喪家須費數(shù)百金。
置靈座,朝夕祭奠哭泣。七七之后,即做百日,卒哭;謝吊者以糕粿,謂之答紙。士家則須百日豐足。百日后朔望祭奠,曰做孝。期乃止哭,仍朔望祭奠而已。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禫始除服。士家皆然;若民庶則視死者年紀(jì)老幼,自百日至除服,序次減少,各無滿足。
俗少大宗,各祭于家,一年凡數(shù)次,自忌辰以外,元旦、清明三日節(jié),端午、中元、重陽、冬至、除夕皆祭,或用三牲或用品饈,無定所。
歲時
正月元旦至初五,舉家燈火長明,謂之擎燈。男女盛飾,各廟行香。親友造門道喜,曰拜正。客來請以糖果,曰請干茶;彼此吉語贈答。備酒相款曰請春酒。有吹手沿門吹鼓曰吹春。初四日備牲醴、燒紙輿馬,謂之接神。十五日作上元節(jié),是夜為元宵。廟宇燈燭輝煌,往來焚香不絕,街衢放炮競勝,多至數(shù)十金;童子舉紙燈結(jié)伴游行,照耀如晝。婦人竊聽人語,以占吉兇,名聽暗卦;即鏡聽遺意。
二月二日,商賈各備牲醴祀福神,曰做牙;農(nóng)家尤重,取古春祈之義。每歲于是月,斗六街眾迎南北港天上圣母,供奉受天宮,焚香者不絕于道;十余日,乃迎神赴別堡。
三月三日及清明節(jié),家食薄餅,備牲醴品饈祀先,并祭墓。祭時,附近有人,各以所祭糕粿贈之;或僅以紙錢掛墓,曰掛紙。
四月初八日,僧侶奉佛沿門作歌,曰洗沸。又于立夏日,家食匏子和大面作羹,俗以食之令人肥白。
五月初五日,俗名五日節(jié)。家以竹葉包糯米為粽,所謂角黍;用以投贈。制繡囊,實以香屑,曰香袋,令小兒佩之。門懸蒲艾、飲雄黃酒以祓不祥,并辟邪氣。又斗六街外,嘗以竹圈周圍團(tuán)結(jié)大炮,掛于竿之末,高四、五丈;眾以炮引火擊之,圈內(nèi)炮向,則將所賞銀物奪歸;如奪得錦標(biāo)之狀曰打炮城。
六月初一日,以米粉為丸祀神,取團(tuán)圓之意;曰半年丸。此俗今少。
七月初七日,士子為魁星誕。是日世傳為牛女渡河,巫家以為七娘誕,登壇說法,鼓角諠譁;兒女多惑其術(shù),冀為解厄消災(zāi)。臨期赴會,曰過關(guān)限度。俗尤尚中元普度,即佛家所謂盂蘭會也;村莊朔望晦皆祭。斗六街及各境,是月下浣共打醮六、七天。祭時燈火爛熳,陳設(shè)極豐;祭畢;將棚廠八柱米飯分發(fā)孤老。
八月中秋節(jié),家以月餅祀福神;村莊演劇酬謝,仿古秋報也。斗六街于中秋節(jié)前后,夜間迎本土福神繞境,火把動至數(shù)千枝,往來繹絡(luò),頗為熱鬧。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家祀祖先,俗少登高之會。童子于是節(jié)前后,制各樣風(fēng)箏送入云霄;夜系小燈籠于箏線,朗若巨星。
冬至節(jié),家作米丸祀神與祖先,門窗各粘一丸,未詳所解。冬至前后自十月至十一、二月,村莊皆演劇酬神曰謝平安。
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備牲醴祀神、燒紙輿馬,謂之送神。數(shù)日前,各家凈塵;謂歲將更新也。親友以物相饋,曰送年。
除夕,家換新門聯(lián)、放火炮,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也。神案排紅柑,兩旁發(fā)粿一碗、米飯一碗,上插以紅春花,飯曰過年飯;候干,合柑皮炒以代茶甚美。煮芥菜,待酸食之,曰長年菜。是夕祀神祭先,圍爐飲酒,賜銀錢于卑幼,曰壓年。舉家傅奕為戲,尊長不禁。
居處
地少杉木,房屋楹柱多以■〈艸〈束刂〉〉竹為之,上覆以瓦;村莊則茅舍為多。雖存古樸之風(fēng),然易于失火。近有以桂竹剖破蓋屋者,耐久則不及瓦,而一易可七、八年。
衣服
冬夏著布與葛、少紬緞。士、農(nóng)、工、賈等級分明,不敢混亂;古詩所謂「美服患人指」也。士家戴小帽;農(nóng)、賈多以青布包頭曰頭布。呢羽等物皆購自內(nèi)地,惟士織葛布則從附近彰屬而來。俗以紅線結(jié)發(fā)辮,無論老幼;曰紅髻尾。今為童兒有之,壯者此風(fēng)漸革。
飲食
魚肉、蔬菜,視家有無。村莊飯粥多調(diào)合地瓜,且多食鹽、醬、瓜、筍等物,最為儉約。若遇村中演劇酬神,則不論生熟賓客爭留到家,備酒相敬,陳設(shè)豐隆,意極款洽。
士習(xí)
衣食樸素、舉止馴良,尤尚氣節(jié);多以不學(xué)為恥,厭薄浮夸。士習(xí)頗端。
農(nóng)事
田園并耕,一年兩獲。作苦余閑,或入山砍析柴薪出街貿(mào)易、或投糖廍傭工以資家費,頗耐勤勞。
商賈
挑貨販賣,多自鹿、笨二港來。斗六街貨物甲于他堡者,前惟紙錢、紙銀一項;現(xiàn)縣城移駐是間,四處風(fēng)從,萬商云集,頓改舊觀。
女紅
婦女精勤針黹,不出戶庭。惟蠶桑未興,莫解紡織。斗六紙錢鋪甚盛,貧家女刺繡之余,多以裱紙為業(yè),一日可得數(shù)十文。
雜俗
俗尚迎神演戲,街衢莊社一年數(shù)次;余積貲財,多備此項開銷。男女好嚼檳榔,多者日費百錢,俗云可解瘴氣??羁鸵源藶橄?;閭里雀角及相詬誶,大則置酒解之或罰羽彩示辱,小則只用檳榔數(shù)十錢之費,便息兩家一朝之忿。
俗尚巫,凡疾病輒令僧道禳之。又有非僧非道以紅布包頭名紅頭司,鄉(xiāng)人為所愚:倩其貼符作法、鼓角諠天、跳舞達(dá)旦,曰進(jìn)錢補(bǔ)運;動費十余金。邪說惑人,婦女尤信。
土著
多漳籍,漳俗風(fēng)氣大約相似。不再臚列。
客莊
籍本粵東,俗尚互異;因與土著雜處既久,言語起居多效漳人。
番社
柴里社番潘姓,在縣城東門內(nèi),風(fēng)俗與土著、客莊大略相似。惟前番俗,臨喪則將尸扶出中庭,郡番歌舞為戲,以贈死者;既畢,哭泣悲號。葬之日,視家貧富,分一股業(yè)以殉葬?;橐觯瑒t將社中未嫁番女若干人同至壇所,擇番男,如數(shù)起步齊奔周圍一遍,約五、六里,先至壇所,則擇番女之尤者以配,爭便捷也;后至者論次擇配。無訂盟、納聘之禮?,F(xiàn)則雜處居民,舊俗革除殆盡。第女無裹足,以烏布蒙頭為少異耳。至于分住城外及尖山坑內(nèi)者,男女多販柴為活。言語一如漳人,詢其番語奚若,率無以應(yīng);即間有頭目老番,亦僅知一二如下所采番話云。
番話(多有音無義。惟就字、音之近者紀(jì)之)
天地呼亦干爾吃飯呼滿允銀呼蓑米呼得力地瓜呼佛但豬呼肉毋牛呼干望羊呼失禮狗呼阿注雞呼啄瓜鴨呼主鹿國魚呼于時干下雨呼高難難煮飯呼必也酒呼荖吻鹽呼加至力手呼陰馬足呼邁達(dá)眼呼馬答鼻呼五突日呼馬麗月呼滿星問答干有呼伊那無呼靡著
物產(chǎn)之盛者
榖之屬:粳稻糯米(俗名術(shù))菽(豆,總名蔬;而名豆者,種類更多)麻(有黑白兩種,作油甚香烈)
蔬之屬:芥荽隔藍(lán)甕菜茼蒿芹菜蔥韭薤(俗名蓼蕎)蒜姜蘿卜(俗名菜頭)茄(俗名蕎)芋
蓏之屬:地瓜(俗名番薯)涵瓜(鹽醬甚美)冬瓜絲瓜(俗名菜瓜)匏
果之屬:龍眼番檨桃李梅梨柿柚鳳梨(一名黃梨)檳榔(和荖葉夾食之,可袪瘴)石榴甘蕉香椽甘蔗羊萄(有甜、酸二種,以糖煮之,可作茶品)橄欖(一名青果)
木之屬:榕荊(俗名埔姜)楝(俗名苦苓)破故子(結(jié)子煮成,以鹽醬浸之,甚甘美)林投(葉多■〈艸〈束刂〉〉,結(jié)實如黃梨;不可食)茄苳九荊(俗名九芎)
竹之屬:■〈艸〈束刂〉〉竹(筍苦,醬則可食)麻竹(曝筍干者,即此竹)筀竹(俗名桂竹;生冬筍者,名貓兒竹)綠竹(筍甚美)
花之屬:蘭桂梅桃李山丹樹蘭石榴花鷹爪蘭(俗名鷹爪桃)茉莉菊花蝴蝶花瑞香月下香雞冠花翦絨含笑茶花(種類甚多)
草之屬:仙草(絞汁去渣煮成凍,和糖水飲之,甚涼)茅草(用以蓋屋)蒲草龍舌草(俗名蘆薈,婦人采以膏發(fā))
畜之屬:馬牛羊豬狗貓
毛之屬:兔猴番鼠(尾短于兔,五色成文,大者斤余)山豬水獺
羽之屬:鳶燕鳩(俗名斑鴿)鷺鵝番鴨雀烏鶖(身黑尾長,能搏鷹、鳶諸惡鳥)雞鴨鴿伯勞鸜谷(俗名加令;剪去舌端,能效人語)
鱗之屬:烏魚鰻魚鯽魚鱔魚鱺魚鰱魚■〈魚逮〉魚草魚
介之屬:龜鱉蟹(有數(shù)種;毛蟹為美)蝦(大小不一)螺(有田螺、石螺之分)
蟲之屬:峰(有蜜蜂,能釀蜜;余種類甚多)蟬(大小不一)蜻蜓(俗名田蝧)蝴蝶蟋蟀(俗名烏龍)水雞(一名田雞;即蛙也)
貨之屬:糖(有黃、白二種;又有冰糖)苧(內(nèi)地多購以織夏布,其用甚廣)麻(資繩索等用)銀紙筍干(即麻竹筍曬干)福員(即龍眼干)粗紙火炭
物產(chǎn)之奇者
竹之屬:八卦竹(每節(jié)周圍皆目)白竹(樣如常竹,惟葉純白)
毛之屬:白猴(產(chǎn)于山內(nèi);不多見)
羽之屬:白雀(產(chǎn)于城內(nèi)受天宮梁脊上。前嘗被獲)
介之屬:制風(fēng)龜(產(chǎn)山谷中。出時,四小龜載其四足而行。遇大颶風(fēng),是龜出即止;故名制風(fēng)龜。樵夫曾望見之,究神異不可得)
科貢(年湮代遠(yuǎn),未能悉詳)
文進(jìn)士
張覲光:原籍廣東大埔縣人,光緒庚辰科中式。
文舉人
許國材
武舉
許國梁
黃國梁:原籍廣東饒平縣人,乾隆庚辰科中式。
黃清榮:國梁第三子,嘉慶戊辰科中式。
黃清雅:國梁第十子,嘉慶戊辰科中式。
張安邦:原籍漳州平和縣人,嘉慶庚辰科中式。
拔貢
鄭天球:乾隆丁酉科選貢。
副榜
曾秉元
歲貢
黃春華:原籍漳州龍溪縣人,咸豐癸丑年選貢。
文學(xué)額:撥府二名、縣學(xué)六名。
武學(xué)額:撥府一名、縣學(xué)二名。
職官
文職(自設(shè)縣起)
知縣:
陳世烈:光緒十四年四月初十日抵署任,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卸事。
李聯(lián)珪:光緒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抵代任,旋補(bǔ)實缺,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卸事。
龔子廉:光緒十七年五月二十日代任,是年十月初十日在任病故。
謝壽昌:光緒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抵署任,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卸事。
李烇:光緒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抵任,是年十月初一日卸事。
程森:光緒十九年十月初一日抵署任,現(xiàn)任今職。
訓(xùn)導(dǎo):
陳日烇: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抵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卸事。
盧宗煌:光緒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抵署任,十九年六月十七日在任病故。
李烇:光緒十九年八月初二日兼署,是年十月初一日卸事。
程森:光緒十九年十月初一日抵任兼署,二十年二月初一日卸事。
倪贊元:光緒二十年二月初一日抵署任,現(xiàn)任今職。
典史:
徐源:光緒十五年五月二十日抵署任,十七年六月初三日卸事。
黃杜:光緒十七年六月初三日抵署任,十八年正月十六日卸事。
王守誠:光緒十八年十六日抵任,十九年九月十三日因病出缺。
陳輔堯:光緒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抵代任,十月十九日卸事。
蘇夢蘭:光緒十九年十月十九日抵署任,現(xiàn)任今職。
縣丞:舊設(shè)嘉、彰縣丞于斗六,光緒十四年設(shè)云林縣,裁。
宦績(事經(jīng)百年,不無遺珠之憾。惟從見聞所及,據(jù)實直書)
姚鴻任斗六門分縣,居官廉明,安良除暴。嘗慮差役過多,藉端勒索,為之裁派差名,輕減差費。凡有益于地方之事,莫不認(rèn)真整頓,以期成效。若夫倡修廟宇、捐建橋梁諸善舉,猶其余事。士民愛之,奉公祿位于受天宮內(nèi);更置田租十八石,遞年演戲恭祝,俾垂不朽云。
流寓(無)
鄉(xiāng)賢(無)
人瑞(無)
孝子(無)
列女(貞孝節(jié)烈,處有其人;第僻壤窮鄉(xiāng)難于備悉。且事關(guān)風(fēng)化,未敢率爾操觚。再有查詳,自當(dāng)續(xù)報。謹(jǐn)將所知。著錄于冊)
節(jié)孝婦陳韓氏,他里霧堡永定厝莊人;父遜讓,氏生而貞靜,嘗從父授列女傳,慕曹娥、夏侯令女之為人。年二十,適水碓莊文童陳學(xué)榮。于歸后,勸榮專力舉業(yè),堂上甘旨悉以自任,戚族賢之。甫年余,榮病,氏侍湯藥,衣不解帶,數(shù)月如一日;復(fù)焚香禱天,愿以身代。榮卒,一慟幾絕,欲以身殉。時方娠,翁姑泣謂:『汝為烈婦,光我門閭,豈不欣幸?然死者不可復(fù)生,當(dāng)以嗣續(xù)為重。寬譬再三,氏始節(jié)哀成服,代子榮養(yǎng),孝道曲盡,翁姑咸安。未幾,子一昌生,氏紡績之余,嘗訓(xùn)以孝義;長使從師受業(yè)。翁卒,氏料量棺殮,豐儉得宜;事衰姑益謹(jǐn),人謂過于孝子。及一昌入泮,賀者盈門,氏泣然謂一昌曰:『孺子幸附邑庠,當(dāng)以孝義自勉,毋蹈流俗』。一昌文行為邑所稱,蓋母訓(xùn)也。光緒十七年,邑紳上其事于學(xué)撫部院,題奉旌表。
節(jié)孝婦陳黃氏,父阿建、母李氏。婦年十八歲,適水碓莊文童陳添為室;至二十九歲,夫卒,婦矢志堅貞,鉛華盡絕,服事翁姑克盡其道;節(jié)氣廣譽(yù)于合堡,孝道無間于人言。今婦六十三歲,計守節(jié)三十四年。尚未旌表。
節(jié)孝婦陳高氏,漳州府龍溪縣人;父廩生高爵、母陳氏。道光二十二年,婦十八歲,適溝仔背莊童生陳德周為正室。咸豐二年夫卒,婦二十八歲,遺下幼子三歲,苦志孀守,善事翁姑,喪終盡哀,內(nèi)外皆稱節(jié)孝?,F(xiàn)年七十歲,計守節(jié)四十二年。尚未旌表。
節(jié)婦陳謝氏,父隆、母劉氏。婦年十七歲,適斗六街陳頭為正室;二十七歲夫卒,婦柏舟矢志,絕盡鉛華;治家謹(jǐn)慎,教子有方。至六十六歲而卒,計守節(jié)三十九年。尚未旌表。
節(jié)婦陳楊氏,大潭莊人。父楊天勳、母簡氏。咸豐十年,婦十八歲,適溝仔背莊武生陳觀光為正室。同治十年夫卒,婦二十九歲,遺下幼子兩歲,苦志孀守;勤儉成家,養(yǎng)子成人,送姑終老;翁尚在堂。于光緒十四年,婦四十七歲而卒,計守節(jié)十八年。尚未旌表。
節(jié)孝婦吳林氏,內(nèi)林莊人。年二十,適斗六吳國珍。八年夫卒,婦年二十八歲,矢志撫孤,事姑盡孝;貞潔之行,鄰里咸稱。卒年四十五歲。
兵事(陣亡官軍及殉節(jié)赴義者,代遠(yuǎn)難稽,未能悉詳)
土寇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彰化縣民林爽文、莊大田煽結(jié)天地會聚眾起事,戕官、劫縣,全臺震動。五十二年,將軍福安康銜命東征,捦斬林爽文;大田回竄大里杙,官軍敗之,逃入番社。生番執(zhí)獻(xiàn)軍門伏誅,余盜悉平。
道光十二年陳辦之亂,彰化縣人黃城焚■〈艸〈束刂〉〉冬腳、加犁莊以應(yīng)后,與張丙攻嘉義,為官軍捦獲正法。
道光十二年,嘉義客民閩人陳辦與粵民爭牛起釁,糾眾攻雙溪口。知縣事邵用之馳壓,為賊所戕;臺灣府呂志恒及北路協(xié)副將葉長春督兵往捕,眾寡不敵,同遇害。賊聚愈眾,竄撲嘉義,總兵劉廷斌督軍民死守五十余日不下;會陸路提督馬濟(jì)勝自泉郡統(tǒng)師赴援,檄總兵竇振彪解嘉義圍。賊退攻斗六,縣丞方振聲移眷入土城及千總馬步衢、把總陳玉威悉力守御,屢挫賊鋒。臺鎮(zhèn)檄都司許荊山赴緩,荊山畏賊宵遁。賊知我軍無援,攻益力;然畏官軍火器,未敢過偪,乃糾其黨詹通、黃鳳、張丙悉眾來攻。馬步衢憂賊眾兵單,召監(jiān)生張彩五(即張紅頭)使募鄉(xiāng)勇協(xié)守,彩五不從,反與賊合。相持二十余日食盡,賊肉薄登城。方、馬、陳三公短刀巷戰(zhàn),力盡被執(zhí),罵賊益厲,賊割其舌,含血以噴,與家屬、幕友、長隨兵丁同遇害。賊據(jù)斗六分三股;詹通等犯彰化,提督馬濟(jì)勝之;張丙為劉廷斌所獲,解京正法。盜平,將軍瑚松額自福州至。張彩五即張紅頭,嘉義監(jiān)生,道光十二年陳辦攻斗六,千總馬步衢以軍孤援絕,使募勇助守,彩五不從,反為賊應(yīng)。斗六破,官眷幕從兵丁皆遇害,彩五從張丙攻嘉義。丙敗,以正法,軍民稱快。
同治元年,戴萬生亂,與林晟竄攻斗六,焚殺居民,火及昭忠祠;惟后進(jìn)祀殉難節(jié)婦方、唐氏之一楹不毀,賊異而舍之。是時洪檨據(jù)北勢■〈氵南〉、陳啞狗踞小埔心,皆與戴逆通,勢張甚。三年,提督林文察克復(fù)斗六,晟回竄內(nèi)山之四塊厝,死力據(jù)守;文察會兵備道丁曰健督軍追剿,克捦之,余匪盡平。
邊防(擾及??冢沟匕捕氯绯#?br />
兇番(堡內(nèi)無)
災(zāi)祥(天災(zāi)流行,歲所時有。第代遠(yuǎn)難稽,惟就見聞之大者著錄于冊。)
旱澇
咸豐初年大旱,早稻失收。
咸豐三年大雨,觸口溪水漲,沙壓萬元六田園,并沖壞水鏡頭莊。
光緒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大雨雹。
光緒六年六月初三日大雨雪,十月初二日飛星入月。
光緒十四年大旱,五谷騰貴。
光緒十五年五月大雨連日,田園多浸。
光緒十六年七月大雨水。
光緒十七年大雨,沖壞村莊埤圳。
光緒十八、十九年,清、濁二溪皆漲,附近村屋內(nèi)水深數(shù)尺。
暴風(fēng)
咸豐三年六、七月間,暴風(fēng)逾月。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暴風(fēng)壞民房。
光緒六年八月二十二日臺風(fēng)大作,三日始止,壞民廬舍甚多。
光緒十八、十九年皆暴風(fēng)。
山崩
道光二十年茅埔坪山崩。
咸豐十一年大尖山崩。后戴萬生反。
光緒十四年大尖山崩。施九緞是年煽亂。
川竭(無)
地震
道光初年地大震。未幾,張丙反。
道光二十年十月地震山崩,民屋倒壞。
道光二十八年地震;適重修受天宮,匠人多從屋上墜下。
同治元年地時震。是年戴萬生反。
光緒七年地大震。后數(shù)年,法寇犯臺,境內(nèi)安堵無害。
積方
全縣田園等則、糧銀數(shù)目:
上則田九甲八分五厘一毫八絲八忽四微;
中則田六百八十九甲一分八厘九毫四絲八忽;
下則田二千八百七十九甲九分七厘三毫零三忽四微;
下下則田六千二百七十五甲八分七厘一毫九絲二忽二微;
上則園一甲零四厘二毫四絲;
中則園一百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一毫零二忽;
下則園一千零四十八甲四分三厘八毫四絲四忽二微;
下下則園五千三百三十甲零零五毫一絲二忽二微五纖;
平等沙田二千七百九十一甲零四厘二毫一絲五忽六微;
次等沙田一千一百九十一甲一分六厘八毫零一忽二微;
下等沙田二百五十七甲零六厘七毫二絲一忽;
平等沙園六千三百一十甲零一分零零零零七微;
次等沙園五千二百九十二甲七分五厘零三絲零一微;
下等沙園一萬五千三百一十九甲一分零九毫九絲二忽。
統(tǒng)共田一萬四千零九十四甲一分六厘三毫六絲九忽八微;統(tǒng)共園三萬六千四百八十七甲八分二厘三毫五絲零五微;統(tǒng)共應(yīng)征銀三萬三千九百二十四兩二錢二分零二毫二絲二忽九微四纖。內(nèi)除光緒十六年被水沙壓、一時不能墾復(fù)民園四百五十一甲四分六厘三毫四絲四忽緩征額糧銀一百四十八兩零六分七厘八毫二絲九忽八微外,實應(yīng)征糧銀三萬三千七百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二厘三毫九絲三忽一微四纖(以上各堡統(tǒng)算在內(nèi))。
堡內(nèi)村社戶口:
城內(nèi)斗六街、西莊尾、番社、番仔井二千六百八十戶、一萬零五百丁口。
社口莊七十戶、二百一十丁口。
后莊仔一百一十戶、二百九十丁口。
大潭莊一百六十戶、五百三十丁口。
深圳侖三十五戶、八十二丁口。
大侖莊二百五十戶、七百一十丁口。
溝仔背二百一十戶、六百四十五丁口。
田心仔五十二戶、二百九十丁口。
瓦厝仔四十五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江厝仔四十九戶、一百五十二丁口。
新厝仔二十五戶、一百一十丁口。
頂廍仔、下廍仔二十九戶、一百二十五丁口。
九老爺莊三百五十戶、七百九十丁口。
瓦窯藔二十二戶、六十九丁口。
大北勢一百五十戶、四百九十丁口。
甲六埤一十二戶、六十丁口。
水礁莊一百五十三戶、三百八十丁口。
圳頭莊二十戶、六十四丁口。
高林仔頭二百三十戶、七百二十三丁口。
旱井仔莊二十五戶、六十八丁口。
魚池仔莊一十戶、七十二丁口。
竹■〈廣〉空三十二戶、九十四丁口。
荷苞厝七十八戶、二百三十四丁口。
溪邊厝二百三十戶、六百九十二丁口。
劉厝莊三十五戶、九十九丁口。
茄苳腳七十二戶、二百五十丁口。
黃林仔頭四十戶、二百三十丁口。
頂新莊一十五戶、四十九丁口。
下新莊一百六十戶、三百五十丁口。
棋盤厝九十二戶、二百九十丁口。
麻園仔九十戶、二百八十丁口。
大竹圍八戶、三十二丁口。
溪洲仔十戶、三十九丁口。
枋樹湖五十戶、一百九十丁口。
咬狗莊七十戶、二百三十丁口。
湖山藔四十戶、一百五十七丁口。
新厝仔五十一戶、二百一十丁口。
內(nèi)林莊一百五十二戶、五百五十丁口。
竹頭角二十戶、六十二丁口。
埤仔頭二十五戶、八十四丁口。
牛埔仔二十一戶、五十六丁口。
埤仔坑三十二戶、一百零五丁口。
石榴班五百三十戶、一千七百一十丁口。
海豐侖九十九戶、四百五十丁口。
何林仔頭二十戶、五十丁口。
番仔郊三十戶、一百二十丁口。
菜公莊二百二十戶、五百九十丁口。
朱丹灣四十戶、一百六十九丁口。
九芎林二百一十戶、六百二十丁口。
旱溪仔二十戶、九十九丁口。
林內(nèi)莊一百四十二戶、四百八十丁口。
崁頂莊六十八戶、二百三十二丁口。
坪頂莊五十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蕭厝仔一十戶、三十九丁口。
虎尾溪一百一十戶、四百二十丁口。
頂保長廍、下保長廍八十三戶、三百二十四丁口。
蓮花埤一十五戶、五十二丁口。
新廍仔二十戶、六十三丁口。
頂柴里莊、下柴里莊八十四戶、三百一十丁口。
枋橋莊一百六十戶、五百二十丁口。
管事厝四十三戶、一百五十丁口。
斗六東六十戶、二百四十二丁口。
石林仔頭五十二戶、一百六十四丁口。
茄苳腳仔八十二戶、二百八十四丁口。
以上全堡除城內(nèi),計六十三莊。合城內(nèi)共八千六百五十六戶、二萬八千六百五十九丁口。
柴里社附城,共六十二戶,屯外委一員、屯丁三十八名,余丁口五百零一。
沿革
云林舊無縣治,設(shè)斗六縣丞,分隸嘉、彰兩縣。光緒十三年,前爵撫部院劉奏請設(shè)縣,隸臺灣府,建署于沙連堡之林圯埔。十九年,撫部院邵題請移治斗六:是為云林建設(shè)移治之始。
山
大尖山在縣治正南四十余里,上有居民十余戶,所產(chǎn)麻竹、桂竹、茶欉等類。其山自嘉義縣打貓東堡迤邐而東,由芋蓁籠嶺頭山過峽折入大匏靴嶺,山勢突起;復(fù)由太平山瓦厝山轉(zhuǎn)東出觀音亭山。草木蒼翠如綠褥鋪張,眾山朝拱。此縣治東方之主山也。
五虎山在縣治東南八里,或謂火炎山、或謂五峰山。
枰仔山在縣治東南九里,細(xì)草蒙蘢,如玉幾臚列,山上平坦。
土獅山在縣治東南九里,山形似獅子,故名土獅山。
大坪頂山在縣治南方十二里,山多麻、桂二竹,有民居十余戶。
尖山坑山在縣治東南十一里,山下有王爺廟,并歸化熟番十余戶,栽種地瓜為生。
崁頂山在縣治東十里。
黃竹坑山在縣治東十里。
檨仔坑山在縣治東十二里。
湖山巖山在縣治東北十二里,山下有觀音廟,廟前有田,不待引水灌溉,而泉自出。其租以為廟內(nèi)香油,每月四處到廟行香者紛如。
枋樹湖山在縣治東十里。
湖山藔山在縣治東北十里。
楊仔逞山在縣治東北十里。
觸口坪頂山在縣治東北十五里。
林內(nèi)山在縣治東十五里。
嶺(堡內(nèi)無)
嶼(堡內(nèi)無)
川
尖山坑溪源發(fā)于打貓東堡之大平山,由溪邊厝南至斗六溪轉(zhuǎn)西過北勢田頭莊與庵古坑溪匯合。
五虎山溪源發(fā)于打貓東之小坑山,由高林仔頭、蕭厝仔轉(zhuǎn)西過溝仔背、三角埤后莊仔與斗六溪匯合。
金瓜坑溪由庵古坑溪直至他里霧與斗六溪匯合。
下新莊溪由竹頭角海豐侖匯于虎尾溪。
檨仔坑溪由內(nèi)林、埤仔頭、石榴班、海豐侖與虎尾溪匯合。
枋樹湖溪由茄苳腳、牛埔仔、石榴班南與虎尾溪匯合。
湖山藔溪由石榴班北轉(zhuǎn)朱丹灣與虎尾溪匯合。
港(堡內(nèi)無)
潭(堡內(nèi)無)
廨署
縣新署在城內(nèi)西南方,自頭門至后宅共五進(jìn)。光緒二十年署知縣程捐建,未完工。
縣丞舊署在縣城中,頭門至后宅三進(jìn)。前縣丞孫澍捐貲重建。今暫為縣署。
儒學(xué)署未建。
典史新署建在縣署西側(cè)。
斗六都司署在縣城北門內(nèi),周圍土墻,插竹開濠。堂屋大小現(xiàn)存二十六間。其隨、協(xié)防汛署及左右兵房俱廢壞。
隨防汛署在縣城中,原在都司土墻門。今或居廟宇、或租民房,無定所。
協(xié)防汛署在縣城,亦無定所。
倉廒
堡內(nèi)舊有倉屋九間、又社倉一所、柴里番社社倉一所,均乾隆年〔間〕建。疊遭兵燹,蕩然無存。
街市
斗六街在縣城中,為市甚久。
東和街在縣城東門,俗名番社。
溝仔背街在縣西南五里。
石榴班街在縣東五里。
九芎林街在縣東方十二里。
溪邊厝街在縣東南五里。
鋪遞(現(xiàn)為驛站)
斗六站在縣城中隨防汛署內(nèi),站司一、站兵二名。北距張熙厝站二十里,南距他里霧站一十里,東距林圯埔站二十五里。林圯埔站今廢,站兵二名并歸斗六。
營汛
斗六門營在縣城北,都司一員。
隨防汛在縣城中,千總一員。
協(xié)防汛在縣城中,額外一員。
橋梁
斗六門橋在縣南門內(nèi),長四丈余,寬五尺余。
大潭橋在縣西南三里大潭溝,為斗六適嘉義之所,長二丈余,寬四尺余。
大潭圳橋?qū)掗L約與大潭橋相埒。前黃秀琦修造。現(xiàn)已被水沖壞僅存故址。
溝仔背橋在縣西南五里。
津渡(堡內(nèi)無)
義塚
萬人墩塚在縣西南一里,置墓庵一座,合葬戴萬生亂殉難兵民。有田業(yè),備春秋祭祀。
營盤邊塚在縣城北門內(nèi),計二處。
西莊尾塚在縣城北門外,二處。
海豐侖塚在縣東北三里。
九老爺塚在縣西南四里。
陂
水碓頂下陂一在水碓莊頂,源從金瓜坑來,溪自圳頭莊頂分來,灌田十余甲,余灌水碓莊前后田八十多甲;一在水碓莊內(nèi),源由陂頂而來,分灌水碓莊下田七十多甲。二坡均為業(yè)戶合筑。
六十甲陂在新廍仔莊前,源由庵古坑溪分來,灌田心仔莊前洋田六十甲。由業(yè)佃出贌修筑。
柴里莊陂在柴里莊外,源由庵古坑溪分來,灌田甚多。該處業(yè)佃合筑。
老江陂在深圳侖莊邊,源由柴里莊陂分來。
觀音陂在縣南五里,源從小坑仔溪分來,灌田甚廣。
后莊仔在縣西三里,源從小坑仔溪分來,灌田五十甲。
高林仔陂在縣東南,源從五虎山溪分來。
頂橫港陂、下橫港陂在縣南,源從五虎山溪分來,溉田甚廣。
竹仔腳陂在縣東南,源由觀音山溪而來。
海豐侖陂在縣東,源從竹仔腳陂下分來。
老發(fā)陂在縣東南,源從番仔郊莊田而來。
社口陂在縣東南,源由溪邊厝溪分來,溉田八十余甲。
保長廍陂在縣西,源由斗六溪分來,上下二口。
黃林仔頭陂在縣東南,收菜公莊洋水。
圳
水碓前、中、后三圳在縣南七里,分金瓜坑溪水,筑陂流灌水碓莊田及田心仔莊頭一帶,共灌田一百余甲。
林內(nèi)清、濁二圳在縣東北十五里,于觸口溪引清、濁二水,南行分灌林內(nèi)田七十余甲、九芎林田三十余甲、石榴班洋田一百十余甲。
社口陂圳在縣東南四里,流灌大潭洋田八十余甲。
觀音陂圳在縣南五里,分南北二圳;一流灌田心仔洋田,一流灌大侖莊洋田。
六十甲陂圳在縣南五里,流灌田心仔莊前并江厝仔莊頭洋田六十甲。
柴里莊陂圳在縣西南七里,流灌廍仔、江厝仔、九老爺莊一帶洋田。
老江陂圳在縣西南七里,流灌深圳侖洋田。
后莊仔陂圳在縣西三里,分灌后莊仔、北勢莊一帶洋田。
頂橫港陂圳在縣南五里,流灌茄苳腳莊、大侖莊后洋一帶。
下橫港陂圳在縣南五里,流灌大侖莊前洋田。
竹仔腳陂圳在縣東南七里,灌菜公莊洋田。
海豐侖陂圳在縣東三里,分灌海豐侖莊前洋田。
老發(fā)陂圳在縣東南二里,灌蓮花陂洋田。
保長廍陂圳上圳在縣西一里,流灌保長廍上洋田;下圳在縣西三里,流灌保長廍下洋田。
黃林仔頭陂圳在縣南三里,流灌番仔郊莊前洋田。
番仔埤圳在縣東,分埤仔頭溪水,灌番仔洋田。
虎尾溪圳在縣東北三里,分埤仔頭溪水,流灌虎尾溪洋田。
書院
龍門書院(附文昌宮內(nèi))。
義塾(現(xiàn)無)
社塾(現(xiàn)無)
祠廟寺觀
文祠號龍門書院,在縣城北,前后兩進(jìn),南向。東與受天宮比附;西一護(hù)廊。前進(jìn)祀朱子文公、梓潼帝君、關(guān)圣帝君;后進(jìn)祀制字倉先圣人;西廊祀福德正神,附祀陳邑主文起,張邑紳鳳祥祿位。祠中出息年收租谷二百余石,園稅銀一百余元,以為春秋每歲祭祀早晚香燈、并幫貼生童考費、秋冬會課等用。值首,逐年秋祭日于神前筶取承辦。
天上圣母廟一號受天宮,在縣城北,前后兩楹。前祀圣母;后祀佛祖,附祀姚公鴻祿位。道光二十八年,沈長盛倡捐監(jiān)修一號新興宮在縣城東門,咸豐年間士民捐資重修。
觀音廟一號永福寺,在縣城南。道光二十八年業(yè)戶陳玉芝倡捐監(jiān)修。一號湖山巖,在縣治東十二里,香火甚盛。
池王爺廟號代天宮,在縣城南,前后兩楹。乾隆年間公建,咸豐十一年重修。
陳圣王廟號廣福宮,在縣城西南。前漳邑士民公建,同治年間戴逆倡亂折毀,至光緒十九年,紳士陳一昌等倡捐重建。
三山國王廟在縣城南,前粵籍九莊公建;后屢重修,今損壞。
城隍廟在縣城東。光緒十九年縣治移駐斗六,暫蓋竹屋供奉神像。
福德廟在縣城中大街,兩進(jìn),西向。合堡公建,光緒年間重修。
將軍廟在都司署內(nèi),前后兩楹。前祀二十四將軍,后祀林總鎮(zhèn)。光緒年間,都司凌定國修。
溫王爺廟在南門外,一楹。士民公建。
大眾廟即厲壇,在縣城南門外。
昭忠祠在縣城西南,前后兩楹,南向。東西兩廊奉旨特建,祀張丙案內(nèi)殉難官員人等(事略附后)。光緒十四年,斗六鹽館委員馮大鏞監(jiān)修,充荖葉稅春秋祭祀、供奉香燈及損壞修理之用;近年斗六鹽館兼辦開費外,由委員解存道庫。前楹祀贈知府銜方公振聲、贈游擊銜馬公步衢、贈都司銜陳公玉威,配祀幕友六品職銜沈志勇、七品職銜沈聯(lián)輝、員弁原任外委許國寶、林登超、蔡大貴、署外委額外朱萬年、陳騰輝。后楹祀贈淑人方夫人張氏、贈恭人陳夫人唐氏,配祀方姑。東廊末座以家人賴壽、姜升、曾福、邱升從祀。西廊末座以殉難兵丁等從祀。
方、馬、陳三公殉難事略
方公振聲,浙江山陰九墩莊人也。先世由皖遷浙,公父嫁云公客京師,贅于范氏,遂寄籍順天。公供事武選司,期滿選福建閩安巡檢,歷署沿海要缺;陛補(bǔ)斗六門縣丞甫一年,而張丙之難作。署守備馬公步衢、署千總陳公玉威,皆臺人;久經(jīng)戰(zhàn)陣,有名將風(fēng)。方公聞賊警,即移眷屬入營,與馬、陳二公培壘浚溝,誓以死守。又虞兵力卑薄,檄請嘉義都司許荊山移軍為外援。陳公復(fù)善施火器,每出不意,屢挫兇鋒;相持彌月,聲勢頗振。俄許,荊山夜遁,股匪黃城偵知我軍無援,夤夜縱火,攻益力。諸公冒火逆擊,卒以眾寡勢殊,被賊攔入;猶持刀巷戰(zhàn),各斃數(shù)賊,力竭被執(zhí)。與方夫人張氏、幼女方姑、陳夫人唐氏,均厲聲罵賊不絕口,致剜割鼻舌,被害尤慘。幕友沈志勇、沈聯(lián)輝、把總朱萬年等五員,隨從江承惠等五人,兵丁劉長泰等二百余人,皆奮不顧身,同殉于難:時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也。馬、陳二公惜家世不可考,然與方公共守危疆,效死勿去,其忠肝義膽與張、許之守睢陽,固不少讓。事聞,九重震悼,特沛恩施,奉旨贈方公知府銜,謚義烈,給騎都尉世職;贈馬公游擊銜,謚公烈,給騎都尉世職;贈陳公都司銜,謚勇烈,給云騎尉世職;均世襲罔替。方夫人張氏贈淑人、陳夫人唐氏贈恭人,均謚節(jié)烈。沈志勇給六品職銜、沈聯(lián)輝給七品職銜,均照銜議恤。方、馬、陳三公均入祀京師照忠祠,張氏、唐氏均建坊旌表。并準(zhǔn)于斗六門建立專祠,祀方、馬、陳三公于前楹,以從難員弁、幕友配祀,兵丁家人俱從祀兩廊;祀張氏、唐氏于后楹,以方姑配祀。地方官春秋致祭,誠異數(shù)也。余后公四十余年來守斯土,瞻拜廟廷,采訪烈蹟,鮮有知其詳者。余懼久而益沒也,乃搜訪成案,得諸公死事大略如右。錄而顏之,俾后之采風(fēng)者,不致茫無所據(jù)云。
時光緒二年八月,調(diào)補(bǔ)嘉彰斗六門縣丞孫澍謹(jǐn)書。
碑碣
斗六門橋碑在縣南門池王爺廟邊,高六尺四寸,寬二尺四寸;乾隆五十年斗六門分司胡立。碑上僅泐捐緣姓名,且字蹟漶滅,故文從闕。
清莊聯(lián)會銜在城中福德廟口,高五尺八寸,寬二尺八寸。文錄于左:
欽命鎮(zhèn)守福建臺澎水陸等處地方掛印總鎮(zhèn)葉、按察司銜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徐,為會同給示以垂久遠(yuǎn)事:據(jù)斗六縣丞姚鴻稟稱:竊照斗六界達(dá)嘉、彰,為南北咽喉;盜匪出沒靡定,劫搶頻聞。卑職兩署斯缺,商會營員力行清莊聯(lián)會,守望相助之,頗收實效。并伊虎尾溪、崁頭厝、觸口溪、松仔腳四處,每處派鄉(xiāng)勇十二名,九月起四月止,晝夜常川巡守。其工食每名每月三元,頭人倍之;斗六衙署則統(tǒng)年設(shè)壯勇三十名,工食稍增,悉皆卑職捐給。去年,復(fù)商于嘉義營參府呂,委外委官一員督帶斗六本汛兵二十名,亦自九月起四月止駐于斗六南街外之大眾廟,防守該處,可堵社口、圣王巷、過溪仔三處,并可接應(yīng)本街官每月貼薪水錢六千文,兵每名每月貼點心錢一千文,亦由卑職捐給。卑職衙署在街之中武營,在街外之北。設(shè)遇有警,三路齊出,首尾得以相顧,可絕賊路。自設(shè)防至今,無聞劫搶,則是聯(lián)壯巡防已有明驗。但恐一官一性,事屬勞力賠錢,日久懈生,難期遠(yuǎn)長,而仍無補(bǔ)于地方,不免有前功盡棄之嘆。況又地當(dāng)沖要聚匪之區(qū),一無緝捕經(jīng)費。卑職去年仿江蘇省所辦一文緣,于本街勸題每日收錢二千千零文,存殷實業(yè)戶處,專備本街捕盜之需;自十月至今有收無用,存積已有百余千。此地民有漳、泉、粵三籍,心性本浮動不齊,此項題緣亦難期必久。昨與眾紳董接談,卑職瓜代伊邇,慮及所事有始無終。紳眾僉稱,此一舉必須稟請憲臺暨鎮(zhèn)憲并臺灣府立案,會銜出示勒石于公所;并請于春秋孟首,札飭司事文武查照,督率辦理,稟復(fù)備查:俾不得廢棄,庶便永遠(yuǎn)遵行等情。卑職復(fù)于眾議五條開后,伏祈察核,俯準(zhǔn)立案,會銜給示施行,以順輿情,俾得勒石祗遵,永垂不朽,實為公便等由。計列呈議定章程五條。據(jù)此查該縣丞仿照江省所辦一文緣之法并所議各條,既無勒派之名,又收緝捕之效,辦理甚善;除稟批示暨行府立案通飭外,合行出示為此示仰斗六官紳、總董、鋪戶、居民人等知悉:爾等務(wù)須遵照,后開酌核條議章程,日捐出制錢一文,以為緝捕經(jīng)費。集腋成裘,力半功倍;可以日久而罔懈,勿以半途而輒廢。將見眾志成城、地方綏靖,本鎮(zhèn)、本司道實有厚望焉!其各勉旃,毋違特示。
計開條議章程
一、一文緣之題捐,原為本街盜警之用。如當(dāng)場擒獲一盜,賞錢拾六千文;格斃一名,賞錢二十千文;被拒致斃者,給賞埋葬錢一百二十千文;受傷者隨時酌給醫(yī)資,由本街總董查實向經(jīng)理一文緣之司事支取。如有冒濫,分文著賠。
一、每日僅捐制錢一文,力非難辦;務(wù)宜永久奉行,以收成效。各捐戶不得以無事開銷,遽行停止;以致有事時,轉(zhuǎn)形支絀力窮。
一、每年自九月起至次年四月止,斗六縣丞先期請由嘉義營參府專派外委一員,帶斗六本汛兵二十名駐于大眾廟防守。每月應(yīng)貼弁兵薪水錢二拾六千文,即于收存一文緣款支。
一、每年防守期內(nèi),該弁兵果能實力巡邏地方,不致多事,即由斗六縣丞稟請分別獎賞。如查有怠惰偷安,亦即隨時稟請差拘究辦,以示懲儆。
一、每年春秋二仲月,本街總董聯(lián)莊需費,每次在于一文緣內(nèi)支用,但不得過四十千之限。如有濫給,經(jīng)理之人按數(shù)賠還。
一、經(jīng)理一文緣之董事,應(yīng)令眾紳耆選舉公正、誠實者四人,造具名冊稟請斗六縣丞查照立案,遞年交接輪值,免滋流弊。
一、此項題緣錢文,如每年開銷外盈余若干,存放殷實鋪戶生息,以期擴(kuò)充;利息不得過二分。仍由斗六縣丞將收支盈絀數(shù)目開摺稟報,以備查考。
一、一文緣之設(shè),除本街捕盜需用外,惟防守弁兵薪水并春秋聯(lián)會經(jīng)費以及本街、隘門、溪底、陂岸四項準(zhǔn)予開銷,其余概不得藉端支領(lǐng),致干冒濫。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日立碑。姚公祿位碑在北門受天宮內(nèi),高二尺許,寬一尺余。文錄于左:
姚公諱鴻,任斗六分縣,有循聲。士民愛之,建立長生祿位,供奉于受天宮后殿座側(cè),捐典香田一所。迨己卯歲,原典之人備價贖回。時署斗六分縣姚公(?。╅Γ斯弥兑?。因原贖田價不多,加增銀十元,貢生陳清池亦捐銀十元,湊買盡契陳龍記旱田一段,坐落斗六東門洋烏瓦窯,溝田貳埒,大小共十二坵;東西以溝為界,南以坔底田為界;北以圣母會田為界,價銀一百二十元,遞年實租榖一十八石,載納番租榖六斗,僉議租榖交天后宮住持收管,為姚公朝夕香燈、年節(jié)牲醴之費。其賣斷根盡契并上手印契難收藏,當(dāng)眾在神前焚化;將所賣田蹟,租額泐石記明,藏于廟內(nèi)以垂永遠(yuǎn)云。
光緒六年經(jīng)置斗六分縣姚棣買中見曾福來經(jīng)議總理莊省三董事林玉春同立
坊匾(坊現(xiàn)無)
「勤公懋著」匾在堡內(nèi)林內(nèi)莊。嘉慶二年六月,欽命福建臺灣總鎮(zhèn)府哈、臺澎兵備道季、臺灣府正堂過,為丁酉科拔貢軍功五品頂戴州同鄭天球立。
「家傳尚義」匾在林內(nèi)莊。督辦云林城工總局陳、為光緒十三年二月初一日建竹城首先興工林內(nèi)莊總董鄭綿昌立。
「尚義急公」匾在林內(nèi)莊。光緒十四年署理云林縣正堂陳,為林內(nèi)莊總董鄭必昌立。
風(fēng)俗(內(nèi)分為姻婚、喪祭、歲時、居處、衣服、飲食、士習(xí)、農(nóng)事、商賈、女紅,更加以雜俗而附以物產(chǎn)。至于土著、客莊、番社雜處既久,大概相同,則略陳其說于后,無須逐條別為分晰)
婚姻
問名:媒氏送女庚帖于男家,尊長即晚焚香告神,置清水一碗于神座側(cè),以無蟲蛾飛投水中為吉;又須三日內(nèi)家中無事,并無傷煞雞犬、毀壞器物;或問神算命皆吉,然后議婚訂盟。
訂盟:用番銀、紅彩、大餅、檳榔;殷實家則加禮盤等件。女家隨其輕重而報以紬緞、刺繡之物,隨將大餅分送親友。納聘亦然,親友至期為之燦粧。
完聘:合納采納幣為一禮,用婚啟拜帖往復(fù)。聘金銀連訂盟以四十元為率,仍備禮盤、大餅、檳榔,又豚肩、老酒、燭、炮之類,豐儉稱家之有無。女家亦隨其輕重報之。
請期:男家將日課送女家覆看,不別具儀,俗多于完聘時并送。
迎歸:多在歲杪。少用花轎,因轎價甚貴,動輒數(shù)十金故。俗率用小轎?;蚪杷霓I,而工價仍須十金左右,經(jīng)紳士稟官平定價錢。迎歸日以二童子放炮前導(dǎo),禮物在后。媒氏須多備小炮以分舅仔,曰舅仔炮。轎夫、腳夫約用十余人,富貴家則親迎無定。又有完聘時而順迎歸者,則兩家從儉也。
新婦將上轎時,登廳堂拜祖先父母畢,備席堂上,父母兄弟姊妹同席勸飲,謂之分姊妹飯。
婦至婿門,即備紅米丸湯款內(nèi)外諸人,取團(tuán)圓之意。吉時,令一童子向轎前揖而請出,別擇夫婦齊眉、兒孫遶膝之老婦人扶新婦出轎入房,然后行合巹之禮。
翌早,婿同婦拜神只、祖先、翁姑及諸尊長,各賜以銀;婦獻(xiàn)茶,亦各賜以銀,多少貧富不等。
三日,請新婦出廳,備席堂上,擇諸母姑妗及未嫁女陪坐。初,新婦居客位;三巡酒后,乃易主位酬賓。即于是日或次日入廚房理中饋之事。
三日,富貴家行親迎之禮,小舅子即于是日往拜婿家,名曰探房,亦名換花。
四日或五、七日,婿同婦回門拜婦家,尊長各賜以銀曰結(jié)衫帶;備席宴后,婿、女乃辭歸。
俗喜贅婿,只須訂盟,不索聘禮,或議一外孫傳嗣。贅入幾年后,方喜別出居住。女家如此;男家稍貧無力者,亦往往從俗。然究鮮始終若一。
完婚:親戚慶賀,不論輕重,各宜備酒酬謝;新婚親到客家催請。為女家燦妝,則無酬客之禮。
喪祭
父母病危,移出堂上,取古易簀之義,曰搬鋪。既絕,披發(fā)哭泣。即刻焚香燒紙銀,燭火長明,寓可照冥路意。
尸忌貓,俗傳貓?zhí)^,尸即起行如生,逢人緊抱不脫,過門限或被物沖礙則倒。故子孫夜睡于尸側(cè),曰守鋪;一以盡孝心、二以防不測。
將殮,先沐浴。水斯?jié)崈簦首訉O持新缽?fù)吶∷?;投錢數(shù)文,曰買水。
浴罷更衣,含飯尸口,備物以祭;每品子孫箸箍少許,唱明「進(jìn)奉」,曰辭生。
辭生畢,仍扶尸就床。以帛縱一條蓋首至足,橫或七條或五條周身包裹。將帛余長裂開,條條左右交互密結(jié),不露尸跡;當(dāng)胸處加以紅緞蓮花一朵,曰殮組。此禮視祖?zhèn)骰蛴谢驘o,不為通例。
尸在鋪,親戚往吊,謂之探鋪。出嫁女及其兒孫女歸,至中途即泣,曰哭路頭。
尸扶置棺內(nèi)曰入木,即殯也。若母死外家相離不遠(yuǎn),必待外家前來審視,方敢蓋棺。外家至,兒媳卑幼必匍匐出門接,稱家之有無禮儀。請外家親封加釘。如此,則外家無異言。
俗少停棺;既殯即葬,曰出山。親戚備牲醴祭奠,曰上路,謝以紅白布或五色布及發(fā)粿、韭菜之類。虛糕俗名發(fā)粿,韭土話與久同音,取發(fā)達(dá)久長之意。備豬羊全付者,則謝以銀至少六元、多十余元。出山時,富貴家則具禮儀,請官紳點主并題銘旌。親朋戚友題贈聯(lián)軸,白衣冠送其出山;行至半途,主人跪辭再三,客乃歸。葬畢,舉家再行巡視,曰巡灰。
臨喪,不論貧富,俗好延僧道誦經(jīng)禮懺,鼓樂弄鐃;一人登壇者曰開冥路,三人登壇者曰大冥路,五人登壇者則曰午夜;蓋自午至夜相繼不絕也。又有做一朝者,俗名功德或名功果,則先一夜排場;次日經(jīng)懺既畢,普渡孤魂,如七月盂蘭會,須附近親友備牲醴等物助之;祭畢,仍將原物送還親友,喪家須費數(shù)百金。
置靈座,朝夕祭奠哭泣。七七之后,即做百日,卒哭;謝吊者以糕粿,謂之答紙。士家則須百日豐足。百日后朔望祭奠,曰做孝。期乃止哭,仍朔望祭奠而已。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禫始除服。士家皆然;若民庶則視死者年紀(jì)老幼,自百日至除服,序次減少,各無滿足。
俗少大宗,各祭于家,一年凡數(shù)次,自忌辰以外,元旦、清明三日節(jié),端午、中元、重陽、冬至、除夕皆祭,或用三牲或用品饈,無定所。
歲時
正月元旦至初五,舉家燈火長明,謂之擎燈。男女盛飾,各廟行香。親友造門道喜,曰拜正。客來請以糖果,曰請干茶;彼此吉語贈答。備酒相款曰請春酒。有吹手沿門吹鼓曰吹春。初四日備牲醴、燒紙輿馬,謂之接神。十五日作上元節(jié),是夜為元宵。廟宇燈燭輝煌,往來焚香不絕,街衢放炮競勝,多至數(shù)十金;童子舉紙燈結(jié)伴游行,照耀如晝。婦人竊聽人語,以占吉兇,名聽暗卦;即鏡聽遺意。
二月二日,商賈各備牲醴祀福神,曰做牙;農(nóng)家尤重,取古春祈之義。每歲于是月,斗六街眾迎南北港天上圣母,供奉受天宮,焚香者不絕于道;十余日,乃迎神赴別堡。
三月三日及清明節(jié),家食薄餅,備牲醴品饈祀先,并祭墓。祭時,附近有人,各以所祭糕粿贈之;或僅以紙錢掛墓,曰掛紙。
四月初八日,僧侶奉佛沿門作歌,曰洗沸。又于立夏日,家食匏子和大面作羹,俗以食之令人肥白。
五月初五日,俗名五日節(jié)。家以竹葉包糯米為粽,所謂角黍;用以投贈。制繡囊,實以香屑,曰香袋,令小兒佩之。門懸蒲艾、飲雄黃酒以祓不祥,并辟邪氣。又斗六街外,嘗以竹圈周圍團(tuán)結(jié)大炮,掛于竿之末,高四、五丈;眾以炮引火擊之,圈內(nèi)炮向,則將所賞銀物奪歸;如奪得錦標(biāo)之狀曰打炮城。
六月初一日,以米粉為丸祀神,取團(tuán)圓之意;曰半年丸。此俗今少。
七月初七日,士子為魁星誕。是日世傳為牛女渡河,巫家以為七娘誕,登壇說法,鼓角諠譁;兒女多惑其術(shù),冀為解厄消災(zāi)。臨期赴會,曰過關(guān)限度。俗尤尚中元普度,即佛家所謂盂蘭會也;村莊朔望晦皆祭。斗六街及各境,是月下浣共打醮六、七天。祭時燈火爛熳,陳設(shè)極豐;祭畢;將棚廠八柱米飯分發(fā)孤老。
八月中秋節(jié),家以月餅祀福神;村莊演劇酬謝,仿古秋報也。斗六街于中秋節(jié)前后,夜間迎本土福神繞境,火把動至數(shù)千枝,往來繹絡(luò),頗為熱鬧。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家祀祖先,俗少登高之會。童子于是節(jié)前后,制各樣風(fēng)箏送入云霄;夜系小燈籠于箏線,朗若巨星。
冬至節(jié),家作米丸祀神與祖先,門窗各粘一丸,未詳所解。冬至前后自十月至十一、二月,村莊皆演劇酬神曰謝平安。
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備牲醴祀神、燒紙輿馬,謂之送神。數(shù)日前,各家凈塵;謂歲將更新也。親友以物相饋,曰送年。
除夕,家換新門聯(lián)、放火炮,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也。神案排紅柑,兩旁發(fā)粿一碗、米飯一碗,上插以紅春花,飯曰過年飯;候干,合柑皮炒以代茶甚美。煮芥菜,待酸食之,曰長年菜。是夕祀神祭先,圍爐飲酒,賜銀錢于卑幼,曰壓年。舉家傅奕為戲,尊長不禁。
居處
地少杉木,房屋楹柱多以■〈艸〈束刂〉〉竹為之,上覆以瓦;村莊則茅舍為多。雖存古樸之風(fēng),然易于失火。近有以桂竹剖破蓋屋者,耐久則不及瓦,而一易可七、八年。
衣服
冬夏著布與葛、少紬緞。士、農(nóng)、工、賈等級分明,不敢混亂;古詩所謂「美服患人指」也。士家戴小帽;農(nóng)、賈多以青布包頭曰頭布。呢羽等物皆購自內(nèi)地,惟士織葛布則從附近彰屬而來。俗以紅線結(jié)發(fā)辮,無論老幼;曰紅髻尾。今為童兒有之,壯者此風(fēng)漸革。
飲食
魚肉、蔬菜,視家有無。村莊飯粥多調(diào)合地瓜,且多食鹽、醬、瓜、筍等物,最為儉約。若遇村中演劇酬神,則不論生熟賓客爭留到家,備酒相敬,陳設(shè)豐隆,意極款洽。
士習(xí)
衣食樸素、舉止馴良,尤尚氣節(jié);多以不學(xué)為恥,厭薄浮夸。士習(xí)頗端。
農(nóng)事
田園并耕,一年兩獲。作苦余閑,或入山砍析柴薪出街貿(mào)易、或投糖廍傭工以資家費,頗耐勤勞。
商賈
挑貨販賣,多自鹿、笨二港來。斗六街貨物甲于他堡者,前惟紙錢、紙銀一項;現(xiàn)縣城移駐是間,四處風(fēng)從,萬商云集,頓改舊觀。
女紅
婦女精勤針黹,不出戶庭。惟蠶桑未興,莫解紡織。斗六紙錢鋪甚盛,貧家女刺繡之余,多以裱紙為業(yè),一日可得數(shù)十文。
雜俗
俗尚迎神演戲,街衢莊社一年數(shù)次;余積貲財,多備此項開銷。男女好嚼檳榔,多者日費百錢,俗云可解瘴氣??羁鸵源藶橄?;閭里雀角及相詬誶,大則置酒解之或罰羽彩示辱,小則只用檳榔數(shù)十錢之費,便息兩家一朝之忿。
俗尚巫,凡疾病輒令僧道禳之。又有非僧非道以紅布包頭名紅頭司,鄉(xiāng)人為所愚:倩其貼符作法、鼓角諠天、跳舞達(dá)旦,曰進(jìn)錢補(bǔ)運;動費十余金。邪說惑人,婦女尤信。
土著
多漳籍,漳俗風(fēng)氣大約相似。不再臚列。
客莊
籍本粵東,俗尚互異;因與土著雜處既久,言語起居多效漳人。
番社
柴里社番潘姓,在縣城東門內(nèi),風(fēng)俗與土著、客莊大略相似。惟前番俗,臨喪則將尸扶出中庭,郡番歌舞為戲,以贈死者;既畢,哭泣悲號。葬之日,視家貧富,分一股業(yè)以殉葬?;橐觯瑒t將社中未嫁番女若干人同至壇所,擇番男,如數(shù)起步齊奔周圍一遍,約五、六里,先至壇所,則擇番女之尤者以配,爭便捷也;后至者論次擇配。無訂盟、納聘之禮?,F(xiàn)則雜處居民,舊俗革除殆盡。第女無裹足,以烏布蒙頭為少異耳。至于分住城外及尖山坑內(nèi)者,男女多販柴為活。言語一如漳人,詢其番語奚若,率無以應(yīng);即間有頭目老番,亦僅知一二如下所采番話云。
番話(多有音無義。惟就字、音之近者紀(jì)之)
天地呼亦干爾吃飯呼滿允銀呼蓑米呼得力地瓜呼佛但豬呼肉毋牛呼干望羊呼失禮狗呼阿注雞呼啄瓜鴨呼主鹿國魚呼于時干下雨呼高難難煮飯呼必也酒呼荖吻鹽呼加至力手呼陰馬足呼邁達(dá)眼呼馬答鼻呼五突日呼馬麗月呼滿星問答干有呼伊那無呼靡著
物產(chǎn)之盛者
榖之屬:粳稻糯米(俗名術(shù))菽(豆,總名蔬;而名豆者,種類更多)麻(有黑白兩種,作油甚香烈)
蔬之屬:芥荽隔藍(lán)甕菜茼蒿芹菜蔥韭薤(俗名蓼蕎)蒜姜蘿卜(俗名菜頭)茄(俗名蕎)芋
蓏之屬:地瓜(俗名番薯)涵瓜(鹽醬甚美)冬瓜絲瓜(俗名菜瓜)匏
果之屬:龍眼番檨桃李梅梨柿柚鳳梨(一名黃梨)檳榔(和荖葉夾食之,可袪瘴)石榴甘蕉香椽甘蔗羊萄(有甜、酸二種,以糖煮之,可作茶品)橄欖(一名青果)
木之屬:榕荊(俗名埔姜)楝(俗名苦苓)破故子(結(jié)子煮成,以鹽醬浸之,甚甘美)林投(葉多■〈艸〈束刂〉〉,結(jié)實如黃梨;不可食)茄苳九荊(俗名九芎)
竹之屬:■〈艸〈束刂〉〉竹(筍苦,醬則可食)麻竹(曝筍干者,即此竹)筀竹(俗名桂竹;生冬筍者,名貓兒竹)綠竹(筍甚美)
花之屬:蘭桂梅桃李山丹樹蘭石榴花鷹爪蘭(俗名鷹爪桃)茉莉菊花蝴蝶花瑞香月下香雞冠花翦絨含笑茶花(種類甚多)
草之屬:仙草(絞汁去渣煮成凍,和糖水飲之,甚涼)茅草(用以蓋屋)蒲草龍舌草(俗名蘆薈,婦人采以膏發(fā))
畜之屬:馬牛羊豬狗貓
毛之屬:兔猴番鼠(尾短于兔,五色成文,大者斤余)山豬水獺
羽之屬:鳶燕鳩(俗名斑鴿)鷺鵝番鴨雀烏鶖(身黑尾長,能搏鷹、鳶諸惡鳥)雞鴨鴿伯勞鸜谷(俗名加令;剪去舌端,能效人語)
鱗之屬:烏魚鰻魚鯽魚鱔魚鱺魚鰱魚■〈魚逮〉魚草魚
介之屬:龜鱉蟹(有數(shù)種;毛蟹為美)蝦(大小不一)螺(有田螺、石螺之分)
蟲之屬:峰(有蜜蜂,能釀蜜;余種類甚多)蟬(大小不一)蜻蜓(俗名田蝧)蝴蝶蟋蟀(俗名烏龍)水雞(一名田雞;即蛙也)
貨之屬:糖(有黃、白二種;又有冰糖)苧(內(nèi)地多購以織夏布,其用甚廣)麻(資繩索等用)銀紙筍干(即麻竹筍曬干)福員(即龍眼干)粗紙火炭
物產(chǎn)之奇者
竹之屬:八卦竹(每節(jié)周圍皆目)白竹(樣如常竹,惟葉純白)
毛之屬:白猴(產(chǎn)于山內(nèi);不多見)
羽之屬:白雀(產(chǎn)于城內(nèi)受天宮梁脊上。前嘗被獲)
介之屬:制風(fēng)龜(產(chǎn)山谷中。出時,四小龜載其四足而行。遇大颶風(fēng),是龜出即止;故名制風(fēng)龜。樵夫曾望見之,究神異不可得)
科貢(年湮代遠(yuǎn),未能悉詳)
文進(jìn)士
張覲光:原籍廣東大埔縣人,光緒庚辰科中式。
文舉人
許國材
武舉
許國梁
黃國梁:原籍廣東饒平縣人,乾隆庚辰科中式。
黃清榮:國梁第三子,嘉慶戊辰科中式。
黃清雅:國梁第十子,嘉慶戊辰科中式。
張安邦:原籍漳州平和縣人,嘉慶庚辰科中式。
拔貢
鄭天球:乾隆丁酉科選貢。
副榜
曾秉元
歲貢
黃春華:原籍漳州龍溪縣人,咸豐癸丑年選貢。
文學(xué)額:撥府二名、縣學(xué)六名。
武學(xué)額:撥府一名、縣學(xué)二名。
職官
文職(自設(shè)縣起)
知縣:
陳世烈:光緒十四年四月初十日抵署任,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卸事。
李聯(lián)珪:光緒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抵代任,旋補(bǔ)實缺,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卸事。
龔子廉:光緒十七年五月二十日代任,是年十月初十日在任病故。
謝壽昌:光緒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抵署任,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卸事。
李烇:光緒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抵任,是年十月初一日卸事。
程森:光緒十九年十月初一日抵署任,現(xiàn)任今職。
訓(xùn)導(dǎo):
陳日烇: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抵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卸事。
盧宗煌:光緒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抵署任,十九年六月十七日在任病故。
李烇:光緒十九年八月初二日兼署,是年十月初一日卸事。
程森:光緒十九年十月初一日抵任兼署,二十年二月初一日卸事。
倪贊元:光緒二十年二月初一日抵署任,現(xiàn)任今職。
典史:
徐源:光緒十五年五月二十日抵署任,十七年六月初三日卸事。
黃杜:光緒十七年六月初三日抵署任,十八年正月十六日卸事。
王守誠:光緒十八年十六日抵任,十九年九月十三日因病出缺。
陳輔堯:光緒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抵代任,十月十九日卸事。
蘇夢蘭:光緒十九年十月十九日抵署任,現(xiàn)任今職。
縣丞:舊設(shè)嘉、彰縣丞于斗六,光緒十四年設(shè)云林縣,裁。
宦績(事經(jīng)百年,不無遺珠之憾。惟從見聞所及,據(jù)實直書)
姚鴻任斗六門分縣,居官廉明,安良除暴。嘗慮差役過多,藉端勒索,為之裁派差名,輕減差費。凡有益于地方之事,莫不認(rèn)真整頓,以期成效。若夫倡修廟宇、捐建橋梁諸善舉,猶其余事。士民愛之,奉公祿位于受天宮內(nèi);更置田租十八石,遞年演戲恭祝,俾垂不朽云。
流寓(無)
鄉(xiāng)賢(無)
人瑞(無)
孝子(無)
列女(貞孝節(jié)烈,處有其人;第僻壤窮鄉(xiāng)難于備悉。且事關(guān)風(fēng)化,未敢率爾操觚。再有查詳,自當(dāng)續(xù)報。謹(jǐn)將所知。著錄于冊)
節(jié)孝婦陳韓氏,他里霧堡永定厝莊人;父遜讓,氏生而貞靜,嘗從父授列女傳,慕曹娥、夏侯令女之為人。年二十,適水碓莊文童陳學(xué)榮。于歸后,勸榮專力舉業(yè),堂上甘旨悉以自任,戚族賢之。甫年余,榮病,氏侍湯藥,衣不解帶,數(shù)月如一日;復(fù)焚香禱天,愿以身代。榮卒,一慟幾絕,欲以身殉。時方娠,翁姑泣謂:『汝為烈婦,光我門閭,豈不欣幸?然死者不可復(fù)生,當(dāng)以嗣續(xù)為重。寬譬再三,氏始節(jié)哀成服,代子榮養(yǎng),孝道曲盡,翁姑咸安。未幾,子一昌生,氏紡績之余,嘗訓(xùn)以孝義;長使從師受業(yè)。翁卒,氏料量棺殮,豐儉得宜;事衰姑益謹(jǐn),人謂過于孝子。及一昌入泮,賀者盈門,氏泣然謂一昌曰:『孺子幸附邑庠,當(dāng)以孝義自勉,毋蹈流俗』。一昌文行為邑所稱,蓋母訓(xùn)也。光緒十七年,邑紳上其事于學(xué)撫部院,題奉旌表。
節(jié)孝婦陳黃氏,父阿建、母李氏。婦年十八歲,適水碓莊文童陳添為室;至二十九歲,夫卒,婦矢志堅貞,鉛華盡絕,服事翁姑克盡其道;節(jié)氣廣譽(yù)于合堡,孝道無間于人言。今婦六十三歲,計守節(jié)三十四年。尚未旌表。
節(jié)孝婦陳高氏,漳州府龍溪縣人;父廩生高爵、母陳氏。道光二十二年,婦十八歲,適溝仔背莊童生陳德周為正室。咸豐二年夫卒,婦二十八歲,遺下幼子三歲,苦志孀守,善事翁姑,喪終盡哀,內(nèi)外皆稱節(jié)孝?,F(xiàn)年七十歲,計守節(jié)四十二年。尚未旌表。
節(jié)婦陳謝氏,父隆、母劉氏。婦年十七歲,適斗六街陳頭為正室;二十七歲夫卒,婦柏舟矢志,絕盡鉛華;治家謹(jǐn)慎,教子有方。至六十六歲而卒,計守節(jié)三十九年。尚未旌表。
節(jié)婦陳楊氏,大潭莊人。父楊天勳、母簡氏。咸豐十年,婦十八歲,適溝仔背莊武生陳觀光為正室。同治十年夫卒,婦二十九歲,遺下幼子兩歲,苦志孀守;勤儉成家,養(yǎng)子成人,送姑終老;翁尚在堂。于光緒十四年,婦四十七歲而卒,計守節(jié)十八年。尚未旌表。
節(jié)孝婦吳林氏,內(nèi)林莊人。年二十,適斗六吳國珍。八年夫卒,婦年二十八歲,矢志撫孤,事姑盡孝;貞潔之行,鄰里咸稱。卒年四十五歲。
兵事(陣亡官軍及殉節(jié)赴義者,代遠(yuǎn)難稽,未能悉詳)
土寇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彰化縣民林爽文、莊大田煽結(jié)天地會聚眾起事,戕官、劫縣,全臺震動。五十二年,將軍福安康銜命東征,捦斬林爽文;大田回竄大里杙,官軍敗之,逃入番社。生番執(zhí)獻(xiàn)軍門伏誅,余盜悉平。
道光十二年陳辦之亂,彰化縣人黃城焚■〈艸〈束刂〉〉冬腳、加犁莊以應(yīng)后,與張丙攻嘉義,為官軍捦獲正法。
道光十二年,嘉義客民閩人陳辦與粵民爭牛起釁,糾眾攻雙溪口。知縣事邵用之馳壓,為賊所戕;臺灣府呂志恒及北路協(xié)副將葉長春督兵往捕,眾寡不敵,同遇害。賊聚愈眾,竄撲嘉義,總兵劉廷斌督軍民死守五十余日不下;會陸路提督馬濟(jì)勝自泉郡統(tǒng)師赴援,檄總兵竇振彪解嘉義圍。賊退攻斗六,縣丞方振聲移眷入土城及千總馬步衢、把總陳玉威悉力守御,屢挫賊鋒。臺鎮(zhèn)檄都司許荊山赴緩,荊山畏賊宵遁。賊知我軍無援,攻益力;然畏官軍火器,未敢過偪,乃糾其黨詹通、黃鳳、張丙悉眾來攻。馬步衢憂賊眾兵單,召監(jiān)生張彩五(即張紅頭)使募鄉(xiāng)勇協(xié)守,彩五不從,反與賊合。相持二十余日食盡,賊肉薄登城。方、馬、陳三公短刀巷戰(zhàn),力盡被執(zhí),罵賊益厲,賊割其舌,含血以噴,與家屬、幕友、長隨兵丁同遇害。賊據(jù)斗六分三股;詹通等犯彰化,提督馬濟(jì)勝之;張丙為劉廷斌所獲,解京正法。盜平,將軍瑚松額自福州至。張彩五即張紅頭,嘉義監(jiān)生,道光十二年陳辦攻斗六,千總馬步衢以軍孤援絕,使募勇助守,彩五不從,反為賊應(yīng)。斗六破,官眷幕從兵丁皆遇害,彩五從張丙攻嘉義。丙敗,以正法,軍民稱快。
同治元年,戴萬生亂,與林晟竄攻斗六,焚殺居民,火及昭忠祠;惟后進(jìn)祀殉難節(jié)婦方、唐氏之一楹不毀,賊異而舍之。是時洪檨據(jù)北勢■〈氵南〉、陳啞狗踞小埔心,皆與戴逆通,勢張甚。三年,提督林文察克復(fù)斗六,晟回竄內(nèi)山之四塊厝,死力據(jù)守;文察會兵備道丁曰健督軍追剿,克捦之,余匪盡平。
邊防(擾及??冢沟匕捕氯绯#?br />
兇番(堡內(nèi)無)
災(zāi)祥(天災(zāi)流行,歲所時有。第代遠(yuǎn)難稽,惟就見聞之大者著錄于冊。)
旱澇
咸豐初年大旱,早稻失收。
咸豐三年大雨,觸口溪水漲,沙壓萬元六田園,并沖壞水鏡頭莊。
光緒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大雨雹。
光緒六年六月初三日大雨雪,十月初二日飛星入月。
光緒十四年大旱,五谷騰貴。
光緒十五年五月大雨連日,田園多浸。
光緒十六年七月大雨水。
光緒十七年大雨,沖壞村莊埤圳。
光緒十八、十九年,清、濁二溪皆漲,附近村屋內(nèi)水深數(shù)尺。
暴風(fēng)
咸豐三年六、七月間,暴風(fēng)逾月。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暴風(fēng)壞民房。
光緒六年八月二十二日臺風(fēng)大作,三日始止,壞民廬舍甚多。
光緒十八、十九年皆暴風(fēng)。
山崩
道光二十年茅埔坪山崩。
咸豐十一年大尖山崩。后戴萬生反。
光緒十四年大尖山崩。施九緞是年煽亂。
川竭(無)
地震
道光初年地大震。未幾,張丙反。
道光二十年十月地震山崩,民屋倒壞。
道光二十八年地震;適重修受天宮,匠人多從屋上墜下。
同治元年地時震。是年戴萬生反。
光緒七年地大震。后數(shù)年,法寇犯臺,境內(nèi)安堵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