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形勢附
劃嶺海以為國,踞東南以為都,兩邑翼之,八邑環(huán)之,??ぞ又卸?,蓋其體勢重焉。昔者漢憚用兵,則曰:“天地所以限內外也,”又曰:“險阻林叢,弗能盡著,言不克悉,載諸圖?!笔枪收Z縱曰輪,語橫曰廣,東西南北若罫之劃,可據(jù)曰形,可乘曰勢。高下夷險,若繡之錯,延建引其吭,興泉衛(wèi)其股,福者,腹也,腹則無不包絡矣。經(jīng)界不紊,控馭必詳,又何俟章亥之步哉?志疆域,而以形勢附焉。
福州府
為福建省城,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東至大海岸一百九十里,西至延平府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四百里,東南至大海二百八里,西南至興化府界三百六十里,東北至福寧府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延平府界二百七十八里。自府治至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二里。
閩縣
在府治東南附郭,東西廣九十三里,南北袤八十里。東至連江縣界九十二里,西與侯官接壤城中南街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城外南臺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南至福清縣界八十里,北與侯官接壤,東南至長樂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侯官縣界十七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一里而近,西北至侯官縣界一里而近。
侯官縣
在府治西北附郭,東西廣一百六十六里,南北袤三百里。東與閩縣接壤,西至永??h界八十里,南至閩縣界一里而近,北至古田縣界一百九十六里,東南至閩縣界一里,西南至永??h界五十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七十七里,西北至閩清縣界二百里。
古田縣
府北二百八十里,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八十里,西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閩清縣界四十里,北至屏南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侯官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屏南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屏南縣界一百里。
屏南縣
府北五百里雍正十二年,割古田縣雙溪地方二十四都至三十四都為屏南縣。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東至羅源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一百里,東北至福寧府寧德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建安、政和兩縣交界七十里。
閩清縣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七十里,南至永福縣界五十里,北至古田縣界七十里,東南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南至永??h界一百里,東北至古田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尤溪縣界七十里。
長樂縣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東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閩縣界一十里,又西水路一百二十里至縣,南至福清縣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又北水路至連江縣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東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福清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閩縣界五里。
連江縣
府東北一百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東至海二十里,又東至小埕水寨一百里,西至侯官縣界四十里,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又南至館頭渡一十五里,北至羅源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海三十五里,西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羅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侯官縣界九十里。
羅源縣
府東北一百六十里,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東至福寧府寧德縣界四十五里,西至連江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連江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古田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連江縣抵海四十里,西南至連江縣二十五里,東北至海一十五里,西北至侯官縣界六十里。
永??h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東至侯官縣界六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九十五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七十里,北至閩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興化府仙游縣界八十五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縣界一百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閩清縣界六十里。
福清縣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大海五十里,西至興化府莆田縣界六十里,南至大海一百二十里,北至長樂縣界二十二里,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莆田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長樂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閩縣六十五里。附錄:唐宋舊疆域
元疆域與宋同,明疆域與今同,自唐以前無考。唐
福州長樂郡領縣十杜氏《通典》:“東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縣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東南到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界七百二十里,東北到永嘉郡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
宋
福州領縣十二《三山志》: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五百七十八里,東百九十里至海,西二百六十里至界首,又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南百七十八里至界首,又六十三里至興化軍,北四百里至界首,又百三十里至建寧府政和縣,東南二百八里至海,西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四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東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三百二十里至溫州,西北二百八十六里至界首,又百十八里至南劍州。
形勢附
杜佑《通典》:“憑山負海?!?br />
沈亞之文:“吻海派江,附山以居?!?br />
黃璞《閩中名士傳》:“山清水秀,為東南之尤。”
蔡襄《學記》:“東南都會?!?br />
曾鞏《道山亭記》:“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br />
《宋史·地理志》:“東南際海,西北多峻嶺,抵江。”
《三山志》:“南望交、廣,北睨淮、浙?!?br />
《圖經(jīng)》:“其地坦夷?!遍}中八郡:建、劍、汀、邵,號上四州,其地多溪山之險;福、泉、漳、興,號下四州,其地坦夷。
程鉅夫文:“連山絡其精神,巨淵敞其眉目?!?br />
王惲奏疏:“連山距海,邊徼重地?!?br />
盧舜治文:“閩東際溟渤,南通交、廣,北涉吳、會,皆大海環(huán)絡,風帆巨艦,一息千里。海寇出沒,自東而南而北,深為藩垣門戶之憂?!?br />
王世懋《閩部疏》:“天下形勢,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諸山羅抱,龍從西北稍衍處過行省,小山坐其中,烏石、九仙二山東西峙作雙闕。其外托則東山高大,蔽虧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謂鼓山,西山迤邐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則印山若屏,為南案,似人巧湊泊而成者,然猶未睹水所經(jīng)宿也。登道山以望,則大小二水,歷歷在目。大江從西南蛇行方山下,南臺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復從南稍折而東北,南臺江水合之,汪洋氵彌漫,東下長樂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土人猶謂方山稍西,俗名五虎,迫視有猛勢,以為微缺陷處,然即削方山而平之,亦終不能作大都,何者?愈顯則根愈淺,愈巧則局愈小。”
謝肇淛在杭曰:“閩中之似金陵有三,城中之山,半截郭外,一也,大江數(shù)重,環(huán)繞如帶;二也,四面諸山,環(huán)拱會城,三也。金陵以三吳為東門,楚蜀為西戶;閩中以吳越為北門,嶺表為南府。至于險阻自固,金陵則藉水,閩中則藉山。若夫干戈擾攘之際,金陵為必爭之地,閩可畢世不被兵也?!?br />
《地理述》:“海抱東南,山聯(lián)西北,重關內阻,群溪交流,雖封壤約束,而山川秀美,福州其都會也?!?br />
明《一統(tǒng)志》:“東帶滄溟,百川叢會。”
《閩都記》:“三峰峙于域中烏石、九仙、越王。一絕標于戶外左鼓右旗,閩南二絕。甘果方幾方山幾案,于南唐賜名甘果山蓮花現(xiàn)瑞。北蓮花峰會城斧扆襟江帶湖,東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靈秀所都,逄兵不亂,逄饑不荒,沙合南臺路通,河口海濱鄒魯。
《閩書》:“江山奇秀,土風深厚。建、汀二疆束其右,溟海巨流衛(wèi)其左?!?br />
董應舉《省城山川議》:“省城自龍腰過脈建起,為樣樓山,再建為屏山。又布政司山中藏三山,為孕育地,乃自上分宗。西行一枝轉結烏石,橫度平遠,以收其靈秀,此城內山之定局也。龍腰最微最貴,此一城之命脈,不可不保護,妄鑿盜埋,法誠宜禁。若論省城水法,龍腰東北諸山之水匯于溪,送入湯門關,龍腰西北諸山之水匯于湖,送入北水關,此二送龍水也。最妙洪、臺二江之水,挾潮繞入西關,環(huán)注而東,而海潮又自水部門直入,環(huán)注城中,與送龍水會,進以鐘其美,退以流其惡,最為吉利。從來有水關而無閘限,亦不閉塞者,以潮汐往來,非若他處有出無入之水,虞其漏泄也。”
《方輿紀要》:“西阻重山,東帶滄溟,南望交、廣,北睨淮、浙,亦東南一都會也。然而延、建諸郡控我咽喉,福寧一州扼我項背,興、泉諸郡伺我肘腋,揚帆突至,則有海道之虞,逾險飚馳,實切上游之懼,封疆不可憑,山溪不足恃,國門以外皆戰(zhàn)場也。三山之險,誠不在近郊,而在四境矣?!?br />
按:閩諸山皆北來,拱于會城。其水則汀、邵自西溪匯于延平,建寧自東溪亦匯于延平,四郡之水合流由江入海,此其易見者。若興化仙游縣游洋溪達永福之大漳溪,流至侯官陽岐入江,泉州德化縣水東流迤邐至永福之三十五灘,會于縣前之小溪,合成奔注于太原灘,與侯官江流相迎。漳州、龍巖之大池,經(jīng)豐田入汀州永定,又一派入上杭,更一支入連城,匯長汀,則七郡之水朝宗會城,此全郡之形勢也。自郡城而論,則越王山為主山脈,自大嘉山由五鳳越龍腰入城,為郡負扆。南面山有四案:橫山第一,天寧山第二,高蓋山第三,方山第四。水環(huán)束有九條,到任橋第一,安泰橋第二,九仙橋第三,洗馬橋第四,虎策橋第五,沙合橋第六,萬壽橋第七,江南橋第八,烏龍江第九。西北則諸山環(huán)繞,東南則雙江帶流,洪江內抱,臺江外衛(wèi)。此郡城之形勢也。
古田縣
李堪文:“環(huán)峰復嶂,效奇獻秀,雙溪合流,襟帶其間?!?br />
《閩都記》:“北峙翠屏,東揖龜山,西枕北臺,南際五華,雙溪映帶。”
《閩書》:“翠屏北萃,山亭南案,文筆東峙,五華西礴。”
《縣志》:“文峰東聳,五華西峙,醴酬參前,翠屏擁后。二水交會,繞城東流,復折而南,氣勢完聚?!?br />
屏南縣
《縣志》:“雙溪合抱,四山環(huán)拱,玉柱挺秀于前,三臺聳翠于后,左有玉印,右有金鐘?!?br />
閩清縣
《閩都記》:“清溪匯于大江,清濁迥別。屏山聳其前?!?br />
《閩書》:“大江環(huán)左,屏山聳前,鳳凰南翔,朱頂西舞?!?br />
《縣志》:“萬峰拱秀,一水環(huán)清?!?br />
長樂縣
陳祚記:“四山環(huán)合,其背如翔鳳,如圭璧鎮(zhèn)峙,其前則平原廣阜,奇峰拱列。東兩溪夾左,西三川挾右,會歸于江,有朝宗之勢。席帽鰲頭,若朝佩之儀,疏渠引潮,有轉輸之便。”
《閩書》:“東濱大海,西接瀛洲。首石峙北,長江經(jīng)南。六平削玉,十洋成市。紫微、文筆立其左右,龜麟太常楫其前后。馬江瀉空,鶴嶺決云?!?br />
鄭子亨文:“西聯(lián)省會,北接秦川,枕山襟海,交通廣、浙?!?br />
連江縣
鞠仲謀記:“地形則仙掌前領,山勢則云屏后擁。”
《閩都記》:“北枕香爐,西聳文筆,東揖龍臥,三峰扼其口,大坪橫其前,帶山襟海。”
《閩書》:“三臺外輔,五馬內朝,蝶案沉水,筆峰聳天。”
羅源縣
《閩都記》:“屏山峙其北,印嶼浮其東,蓮華在其南,仙茅障于東北,控負巖巒,襟帶陂澤?!?br />
《閩書》:“四明角拱,三臺臂揖,鳳山屏后,席帽環(huán)前,兩溪左蟠,三山右繞?!?br />
永福縣
陳誼《復二巽流記》:“邑背負艮位,而勢直坤。千山環(huán)挹,雙流帶繞,談者往往謂峰由艮發(fā),水入巽流。艮止巽順,山得所止,水趨乎順,為地理一勝?!?br />
《閩都記》:“重岡疊□,溪流湍汛。”
《閩書》:“千山環(huán)揖,雙流帶繞,展旗左聳,高蓋右擎,弧矢羅前,磨笄擁后?!?br />
福清縣
《閩書》:“東薄大海,西連巨麓。雙旗五馬距其陽,鷲峰金翅敵其陰?!?br />
《縣志》:“西北依山,東南瀕海,流峙之雄,實閩土大觀?!?/div>
劃嶺海以為國,踞東南以為都,兩邑翼之,八邑環(huán)之,??ぞ又卸?,蓋其體勢重焉。昔者漢憚用兵,則曰:“天地所以限內外也,”又曰:“險阻林叢,弗能盡著,言不克悉,載諸圖?!笔枪收Z縱曰輪,語橫曰廣,東西南北若罫之劃,可據(jù)曰形,可乘曰勢。高下夷險,若繡之錯,延建引其吭,興泉衛(wèi)其股,福者,腹也,腹則無不包絡矣。經(jīng)界不紊,控馭必詳,又何俟章亥之步哉?志疆域,而以形勢附焉。
福州府
為福建省城,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東至大海岸一百九十里,西至延平府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四百里,東南至大海二百八里,西南至興化府界三百六十里,東北至福寧府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延平府界二百七十八里。自府治至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二里。
閩縣
在府治東南附郭,東西廣九十三里,南北袤八十里。東至連江縣界九十二里,西與侯官接壤城中南街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城外南臺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南至福清縣界八十里,北與侯官接壤,東南至長樂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侯官縣界十七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一里而近,西北至侯官縣界一里而近。
侯官縣
在府治西北附郭,東西廣一百六十六里,南北袤三百里。東與閩縣接壤,西至永??h界八十里,南至閩縣界一里而近,北至古田縣界一百九十六里,東南至閩縣界一里,西南至永??h界五十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七十七里,西北至閩清縣界二百里。
古田縣
府北二百八十里,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八十里,西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閩清縣界四十里,北至屏南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侯官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屏南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屏南縣界一百里。
屏南縣
府北五百里雍正十二年,割古田縣雙溪地方二十四都至三十四都為屏南縣。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東至羅源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一百里,東北至福寧府寧德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建安、政和兩縣交界七十里。
閩清縣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七十里,南至永福縣界五十里,北至古田縣界七十里,東南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南至永??h界一百里,東北至古田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尤溪縣界七十里。
長樂縣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東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閩縣界一十里,又西水路一百二十里至縣,南至福清縣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又北水路至連江縣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東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福清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閩縣界五里。
連江縣
府東北一百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東至海二十里,又東至小埕水寨一百里,西至侯官縣界四十里,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又南至館頭渡一十五里,北至羅源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海三十五里,西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羅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侯官縣界九十里。
羅源縣
府東北一百六十里,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東至福寧府寧德縣界四十五里,西至連江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連江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古田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連江縣抵海四十里,西南至連江縣二十五里,東北至海一十五里,西北至侯官縣界六十里。
永??h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東至侯官縣界六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九十五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七十里,北至閩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興化府仙游縣界八十五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縣界一百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閩清縣界六十里。
福清縣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大海五十里,西至興化府莆田縣界六十里,南至大海一百二十里,北至長樂縣界二十二里,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莆田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長樂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閩縣六十五里。附錄:唐宋舊疆域
元疆域與宋同,明疆域與今同,自唐以前無考。唐
福州長樂郡領縣十杜氏《通典》:“東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縣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東南到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界七百二十里,東北到永嘉郡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
宋
福州領縣十二《三山志》: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五百七十八里,東百九十里至海,西二百六十里至界首,又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南百七十八里至界首,又六十三里至興化軍,北四百里至界首,又百三十里至建寧府政和縣,東南二百八里至海,西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四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東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三百二十里至溫州,西北二百八十六里至界首,又百十八里至南劍州。
形勢附
杜佑《通典》:“憑山負海?!?br />
沈亞之文:“吻海派江,附山以居?!?br />
黃璞《閩中名士傳》:“山清水秀,為東南之尤。”
蔡襄《學記》:“東南都會?!?br />
曾鞏《道山亭記》:“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br />
《宋史·地理志》:“東南際海,西北多峻嶺,抵江。”
《三山志》:“南望交、廣,北睨淮、浙?!?br />
《圖經(jīng)》:“其地坦夷?!遍}中八郡:建、劍、汀、邵,號上四州,其地多溪山之險;福、泉、漳、興,號下四州,其地坦夷。
程鉅夫文:“連山絡其精神,巨淵敞其眉目?!?br />
王惲奏疏:“連山距海,邊徼重地?!?br />
盧舜治文:“閩東際溟渤,南通交、廣,北涉吳、會,皆大海環(huán)絡,風帆巨艦,一息千里。海寇出沒,自東而南而北,深為藩垣門戶之憂?!?br />
王世懋《閩部疏》:“天下形勢,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諸山羅抱,龍從西北稍衍處過行省,小山坐其中,烏石、九仙二山東西峙作雙闕。其外托則東山高大,蔽虧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謂鼓山,西山迤邐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則印山若屏,為南案,似人巧湊泊而成者,然猶未睹水所經(jīng)宿也。登道山以望,則大小二水,歷歷在目。大江從西南蛇行方山下,南臺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復從南稍折而東北,南臺江水合之,汪洋氵彌漫,東下長樂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土人猶謂方山稍西,俗名五虎,迫視有猛勢,以為微缺陷處,然即削方山而平之,亦終不能作大都,何者?愈顯則根愈淺,愈巧則局愈小。”
謝肇淛在杭曰:“閩中之似金陵有三,城中之山,半截郭外,一也,大江數(shù)重,環(huán)繞如帶;二也,四面諸山,環(huán)拱會城,三也。金陵以三吳為東門,楚蜀為西戶;閩中以吳越為北門,嶺表為南府。至于險阻自固,金陵則藉水,閩中則藉山。若夫干戈擾攘之際,金陵為必爭之地,閩可畢世不被兵也?!?br />
《地理述》:“海抱東南,山聯(lián)西北,重關內阻,群溪交流,雖封壤約束,而山川秀美,福州其都會也?!?br />
明《一統(tǒng)志》:“東帶滄溟,百川叢會。”
《閩都記》:“三峰峙于域中烏石、九仙、越王。一絕標于戶外左鼓右旗,閩南二絕。甘果方幾方山幾案,于南唐賜名甘果山蓮花現(xiàn)瑞。北蓮花峰會城斧扆襟江帶湖,東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靈秀所都,逄兵不亂,逄饑不荒,沙合南臺路通,河口海濱鄒魯。
《閩書》:“江山奇秀,土風深厚。建、汀二疆束其右,溟海巨流衛(wèi)其左?!?br />
董應舉《省城山川議》:“省城自龍腰過脈建起,為樣樓山,再建為屏山。又布政司山中藏三山,為孕育地,乃自上分宗。西行一枝轉結烏石,橫度平遠,以收其靈秀,此城內山之定局也。龍腰最微最貴,此一城之命脈,不可不保護,妄鑿盜埋,法誠宜禁。若論省城水法,龍腰東北諸山之水匯于溪,送入湯門關,龍腰西北諸山之水匯于湖,送入北水關,此二送龍水也。最妙洪、臺二江之水,挾潮繞入西關,環(huán)注而東,而海潮又自水部門直入,環(huán)注城中,與送龍水會,進以鐘其美,退以流其惡,最為吉利。從來有水關而無閘限,亦不閉塞者,以潮汐往來,非若他處有出無入之水,虞其漏泄也。”
《方輿紀要》:“西阻重山,東帶滄溟,南望交、廣,北睨淮、浙,亦東南一都會也。然而延、建諸郡控我咽喉,福寧一州扼我項背,興、泉諸郡伺我肘腋,揚帆突至,則有海道之虞,逾險飚馳,實切上游之懼,封疆不可憑,山溪不足恃,國門以外皆戰(zhàn)場也。三山之險,誠不在近郊,而在四境矣?!?br />
按:閩諸山皆北來,拱于會城。其水則汀、邵自西溪匯于延平,建寧自東溪亦匯于延平,四郡之水合流由江入海,此其易見者。若興化仙游縣游洋溪達永福之大漳溪,流至侯官陽岐入江,泉州德化縣水東流迤邐至永福之三十五灘,會于縣前之小溪,合成奔注于太原灘,與侯官江流相迎。漳州、龍巖之大池,經(jīng)豐田入汀州永定,又一派入上杭,更一支入連城,匯長汀,則七郡之水朝宗會城,此全郡之形勢也。自郡城而論,則越王山為主山脈,自大嘉山由五鳳越龍腰入城,為郡負扆。南面山有四案:橫山第一,天寧山第二,高蓋山第三,方山第四。水環(huán)束有九條,到任橋第一,安泰橋第二,九仙橋第三,洗馬橋第四,虎策橋第五,沙合橋第六,萬壽橋第七,江南橋第八,烏龍江第九。西北則諸山環(huán)繞,東南則雙江帶流,洪江內抱,臺江外衛(wèi)。此郡城之形勢也。
古田縣
李堪文:“環(huán)峰復嶂,效奇獻秀,雙溪合流,襟帶其間?!?br />
《閩都記》:“北峙翠屏,東揖龜山,西枕北臺,南際五華,雙溪映帶。”
《閩書》:“翠屏北萃,山亭南案,文筆東峙,五華西礴。”
《縣志》:“文峰東聳,五華西峙,醴酬參前,翠屏擁后。二水交會,繞城東流,復折而南,氣勢完聚?!?br />
屏南縣
《縣志》:“雙溪合抱,四山環(huán)拱,玉柱挺秀于前,三臺聳翠于后,左有玉印,右有金鐘?!?br />
閩清縣
《閩都記》:“清溪匯于大江,清濁迥別。屏山聳其前?!?br />
《閩書》:“大江環(huán)左,屏山聳前,鳳凰南翔,朱頂西舞?!?br />
《縣志》:“萬峰拱秀,一水環(huán)清?!?br />
長樂縣
陳祚記:“四山環(huán)合,其背如翔鳳,如圭璧鎮(zhèn)峙,其前則平原廣阜,奇峰拱列。東兩溪夾左,西三川挾右,會歸于江,有朝宗之勢。席帽鰲頭,若朝佩之儀,疏渠引潮,有轉輸之便。”
《閩書》:“東濱大海,西接瀛洲。首石峙北,長江經(jīng)南。六平削玉,十洋成市。紫微、文筆立其左右,龜麟太常楫其前后。馬江瀉空,鶴嶺決云?!?br />
鄭子亨文:“西聯(lián)省會,北接秦川,枕山襟海,交通廣、浙?!?br />
連江縣
鞠仲謀記:“地形則仙掌前領,山勢則云屏后擁。”
《閩都記》:“北枕香爐,西聳文筆,東揖龍臥,三峰扼其口,大坪橫其前,帶山襟海。”
《閩書》:“三臺外輔,五馬內朝,蝶案沉水,筆峰聳天。”
羅源縣
《閩都記》:“屏山峙其北,印嶼浮其東,蓮華在其南,仙茅障于東北,控負巖巒,襟帶陂澤?!?br />
《閩書》:“四明角拱,三臺臂揖,鳳山屏后,席帽環(huán)前,兩溪左蟠,三山右繞?!?br />
永福縣
陳誼《復二巽流記》:“邑背負艮位,而勢直坤。千山環(huán)挹,雙流帶繞,談者往往謂峰由艮發(fā),水入巽流。艮止巽順,山得所止,水趨乎順,為地理一勝?!?br />
《閩都記》:“重岡疊□,溪流湍汛。”
《閩書》:“千山環(huán)揖,雙流帶繞,展旗左聳,高蓋右擎,弧矢羅前,磨笄擁后?!?br />
福清縣
《閩書》:“東薄大海,西連巨麓。雙旗五馬距其陽,鷲峰金翅敵其陰?!?br />
《縣志》:“西北依山,東南瀕海,流峙之雄,實閩土大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