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四

福州府志乾隆本 作者:清·徐景熹


城池街坊附


漢稱閩中,輿轎而逾嶺,拕舟而入水,曷嘗事城池哉?然而嶺海者,天險也;城池者,人險也。行險而孚,其守孔固??こ敲?,如金斯镕。背負龍腰,不鑿而阻。我朝運際郅隆,罷堠息烽,以視城池,若井廬之有垣墉焉爾,潢潦焉爾。然而石城湯池,突兀周遭,以固封守。洵東南之都會,而天府之雄也。志城池,而以街坊附焉。郡自無諸開國建城,都冶,為冶城。(詳見后)至?xí)x太康三年,郡守嚴高改筑越王之南為子城。(詳見后)唐天復(fù)間,閩王審知筑羅城。(詳見后)五代梁開平初,審知又筑南北夾城。(詳見后)宋開寶七年,刺史錢昱又筑東南外城。(詳見后)太平興國三年,錢氏歸土,詔墮其城?;实v四年,詔知州事曹穎叔以漸開修,乃自嚴勝門始,甓一百五十丈。嘉祐元年,守臣蔡襄奏請修筑。宋蔡襄《乞相度開修城池奏議》:“臣于皇祐四年,曾蒙朝廷除知福州,臣以私事辭免,續(xù)差天章閣待制曹穎叔知福州。臣其時得知朝廷有札子指揮與曹穎叔,漸次開修城池。臣今來到任,檢閱不下司文字并諸案,并無宣命札子。切慮只是曹穎叔附身文字,將帶隨行,其城池不曾開修,只筑到數(shù)十丈高墻,又別無行遣。計度工料,慮有誤事。伏須舉奏者,右具如前。福建一路州軍,建、劍、汀州、邵武軍,連接兩浙、江南路,乘船下水,三兩日可至福州城下。其東界連接溫州,并南接興化軍,泉州、漳州各在海畔,四向舟船可至。閩中諸州,皆以福州為根本。自太平興國中歸納疆土后,墮毀城池。至今四圍城墻,只高三五尺,可以遮閉牛羊,至于私商小兒,皆可逾越。臣又檢得儂賊作逆時,有札子下本路修葺城壘。不唯事至難辦,兼福州外城周圍約二十里,工料極大。若行修筑,須至科點丁夫,配約物料,收拾備足,一兩月間便要了當(dāng)。共侯兵士工役,空延歲月。臣今具上件,因依取侯朝命。若令修筑,乞降指揮,檢計工料,點丁夫、木植、糧食諸般,擘劃事件聞奏。若或重惜民力,未令修筑,亦系朝旨。切緣舊有開修指揮,今來并無文字照會,恐有緩急,朝廷不知,未有城池。須有陳述,謹具奏間,伏侯敕旨。尋亦寢議。熙寧元年,郡守章岷請修筑子城。岷奏狀:竊見州城四十余里,自屬天朝,官吏因循,歲歲毀圯,茅墻數(shù)尺,霖雨連澍,遄至傾頹,亦有居民冒蓋屋宇者。今來相度,欲只就舊基,修筑子城,便愿委本路轉(zhuǎn)運使,同共計度,若允所請,乞降度牒二三百道,添助支費。尋復(fù)奏交趾蠻人,聞自廉,雷將趨廣州,本州邊海,萬一乘風(fēng)奔沖,何以御捍。乞檢尋前狀,許令修筑子城。從之,仍給度牒一百五十道。會岷遷海州,議者猶以子城故狹,而表猶六七里,費與役廣,恐不能成。太守程師孟謂轉(zhuǎn)運使曰:“第得錢二千萬,半歲可成?!蹦艘远晁脑率际拢嬉晕髂嫌?,周九百五十丈,舊子城西至宜興門,今又廣至豐樂門。詳見后費緡錢一萬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九月卒功。熙寧八年,知州事元積中以女墻善壞,乃悉撤其覆甃,以重甓密置侯樓,皆得瞰臨之勢。熙寧九年,交趾叛,有奏請修城者,尋以歲未豐稔罷。宣和三年,方臘反,州民李全等復(fù)以外城為請,又以賊平報罷。紹興元年,范汝為據(jù)建州,太守程邁乃發(fā)巷石累城甓門,設(shè)敵樓,尋毀。二年,請筑,事亦寢。咸淳九年,詔增筑外城。終宋之世,州城不能復(fù)舊規(guī)也。元至元中,復(fù)廢墮。至正二十四年,平章陳友定稍繕完之。明洪武四年,命駙馬都尉王恭修砌以石,北跨越王山,為樓曰樣樓。樣樓,或云創(chuàng)造時以此樓為式也,一名鎮(zhèn)海樓。南則因故外城繞烏石、九仙二山而圍之,廣袤方十里,高二丈一尺有奇,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城上敵樓六十有二,警鋪九十有八,堞樓二千六百八十有四,女墻四千八百有五。六年,福州中衛(wèi)指揮李惠等重加修治,并建樓櫓,周而覆之,城上架屋,形家以為鳳穴,登山俯眺,宛若鳳毛焉。成華十九年大風(fēng)雨,樓櫓摧毀殆盡,巡按汪奎等規(guī)劃繕理,以復(fù)其舊。正德間又經(jīng)重修。嘉靖三十八年防倭,增置敵臺三十有六,環(huán)城三面塹濠,深七尺五寸,廣十丈,延袤三千三百四十六丈有奇。萬歷十年重修。國朝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因防火災(zāi),折換城屋,增筑垣墻,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九尺。計窩鋪二百六十四座,炮臺九十三座,垛口三千有奇,馬道五千五百三十丈??滴跞?,總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樓。雍正五年、九年增筑女墻。乾隆十六年,總督尚書喀爾吉善、巡撫都御史潘思榘重修,丹堊煥然,屹若金湯云。城之門七,各門皆有甕城重關(guān),內(nèi)各有垣表,曰南門,舊南夾城寧越門,城闉內(nèi)砌石,屈曲如水紋,以制離火。曰北門。舊北夾城遺愛門,前志謂即嚴勝門,誤。詳見下,并津梁。曰湯門。舊外城湯并門。曰井樓門。舊外城船場門。明黃仲昭《三山城櫓記略》:“三山,古閩越國,自晉置郡,歷代皆為藩鎮(zhèn)重地。其城郭之設(shè),蓋已久矣??贾畧D志,閩越城在今藩署之北里許。晉太康間,郡守嚴高病其隘且險,因圖山川形勢,咨于著作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遷之,即今之藩署是也。唐中和間,觀察鄭鎰因拓其東南隅,是曰子城。及王氏據(jù)茲土,復(fù)筑一城環(huán)子城外,是曰羅城,尋增筑南北夾城,面吳越錢氏,又增筑東南夾城,是曰外城。宋興,詔悉墮之。熙寧初,程太卿師孟始據(jù)舊子城修復(fù),遂拓其西南隅。至咸淳間,又于郡外城增筑焉。元時,復(fù)漸墮廢。至正甲午,平章陳友定稍繕完之。洪武辛亥,駙馬都尉王公恭增砌以石。六年,福州中衛(wèi)指揮李惠等重加修治,并建樓櫓,周而覆之。城高二丈一尺七寸,周圍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凡為門七,平山樓一,水閣樓五,窩鋪九十八,滴水臺閣樓六十二,串樓二千六百八十四間。周圍池深七尺五寸,長三千三百四十六丈,內(nèi)北一段連山,不通水源者百單四丈。古傳云:“龍腰山不可鑿也?!背苫锩赂?,閩大風(fēng)雨,敵樓戰(zhàn)屋并守宿之鋪,摧毀殆盡,門樓雖僅存,亦傾欹敝漏,寢以不支。巡按監(jiān)察御史新安汪公奎暨方岳重臣會計而規(guī)劃之。謀既協(xié),乃下令借卒于閑羨,募匠于傭雇,取材于商賈之勸分,拆費于公帑之余積。凡既備矣,遂漸次繕理,悉復(fù)其舊,而堅致牢密又過之。始事于是歲七月,越二年十月畢工。三山父老咸喜大功之成而役不及巳也,爰走書屬仲昭記之?!碧脐愒偂兜强こ菢恰吩姡骸熬匕自崎g,巖城遠帶山。沙墟陰欲暮,郊色淡方閑,孤徑回榕岸,層巒破枳關(guān)。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宋蔡襄《暮春登南門》詩:“麗譙高倚晚天霞,滿目平皋盡物華。十曲胡笳催鼓笞,三重湘酎倩旗夸。連江急雨送歸燕,拂地輕風(fēng)移落花。強憑闌干還自問,此情何處是邊涯?”曾鞏《夜出南城禱雨》詩:“海天重疊四山云,半出星辰亦半昏。上得籃輿是中夜,六街燈照九重門?!庇帧抖掳巳毡背情e步》詩:“土膏初動麥苗青,飽食城頭信意行。便起高亭臨北渚,欲乘長日勸春耕。”郭祥正《南樓》詩:“樓外青山似故人,雨余山色凈無塵。青山依舊人還老,一片離愁掛晚春?!泵麝悇住兜潜背擎?zhèn)海樓》詩:“縹緲層城海上頭,平臨列岫俯滄洲。霜凋樹色千家出,松作濤聲萬壑流。故里湮留惟知褐,暮天搖落此登樓。稻梁何處歸鴻急,佇立蒼茫不散愁?!痹怼稏|城樓》歌:“君不見百川盡東走,茫茫萬里蒼龍吼。鰲足崩奔鎮(zhèn)海門,化為石鼓扼其口。海水東流不復(fù)回,越王豪華安在哉。歐冶池頭青草滿。無諸城上白云堆。白云青草無終極,古往今來空嘆息。奇峰出云云半陰,赤日行天忽西匿。此時朱夏倏驚寒,風(fēng)送微涼睥睨間。天際煙生白鶴嶺,松梢月出金雞山。舉杯屬君君莫辭,翻云覆雨難相知。嗟哉百年能幾時,尋常黑發(fā)變成絲。夔龍旦奭俱支離,但吸海水添金卮?!?br> 附:舊城
冶城《三山志》:“閩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薄度郊o略》:“冶山者,古冶鑄之地,閩越王都于其前麓?!泵魍豕А兑背歉琛罚骸捌唛}山水多奇勝,秦漢封疆古來盛。無諸建國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某且八腥硕?,細柳青榕舊宮樹。浮世空歌逐鹿時,斷磯不辨屠龍?zhí)?。忽從圖畫見三山,正在無諸故壘間。麗譙官署人煙積,塔廟琳宮野照間。琳宮塔廟相輝映,平遠清泠海天迥。落葉霜傳鳥外鐘,垂蘿月隱云中磬。東城西郭騎紛紛,旌節(jié)朝朝侯使君。誰拂塵衣訪仙跡,獨凌三島望孤云?!庇帧兑背菓压拧吩姡骸盁o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野燒荒陵啼鳥外,青山遺廟暮云頭。西風(fēng)木葉空隍曙,落日人煙故壘秋。借問屠龍舊蹤跡?斷磯寒草不勝愁?!?br> 子城《三山志》:晉太康三年詔置郡,太守嚴高治故城,謂城狹不足聚眾,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以咨郭璞。璞指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庇谑沁w焉。[HT6SS]郭璞《遷城記》:“桑田為海,人事更改。六旬甲子,當(dāng)有其害。更著重衣,周回重載。鄭國歸朝,重關(guān)為待。鳥出木空,千載不昧。前有雙眉,重施粉黛。溪澗水來,盡歸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穩(wěn)首東日,高山鎮(zhèn)寨。木自添金,因城右兌。但見蛇影,莫知坐亥。事過方知,知而未會。龍山高山,光照其代。巧婦能裁,得令人愛。若解修心,得其終倍。市籠放火,聚集磊磊。有一老翁,手持竹筒。重添新宰,在言不在。”《銘》曰:“泰康之載,遷插甌基。四色牢城,層巒三徑。洪許南流,瑞龍地應(yīng)。其主螺女,現(xiàn)對花峰。千載不雜,世代興隆。諸邦萬古,繁盛仁風(fēng)。其城形狀,如鸞似鳳,勢氣盤拏,遇兵不饑,遇荒不掠,逢災(zāi)不染。其甲子滿,廢而復(fù)興?!碧浦泻椭?,觀察使鄭鎰修拓其東南隅。《名勝志》:“北起小山阜,南至虎節(jié)門,東起康泰門。稍西至宜興門,東南至安定門,西南至清泰門?!彼挝鯇幎?,太守程師孟益修其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厚五尋而殺其半,崇得五之四,表里累以甓石,上設(shè)女墻,其下覆以欀瓦。為臺(名威武)以抗其隅,創(chuàng)九樓城上。《熙寧圖》:“西湖樓、蕃宣樓、五云樓、城西南下金墉橋、三山樓,城東南下長利橋、清微樓,清泰門上泰山樓,康泰門上堆玉樓,城東北隅,今觀風(fēng)亭,緩帶樓,城北今超覽亭,坐云樓,城西今怡山閣?!毕仑搲橥と辉谎鸥?,二曰吏隱,三曰春風(fēng)??F溱?,為橋十二,虎節(jié)門大橋,清泰門雅俗橋,子城西南隅發(fā)苗橋,豐樂門義和橋,宜秋橋,子城東南隅長利橋,定安門仁愛橋,康泰門樂游橋,清泰門眾樂橋,開通橋,便民橋,宜興門橋。[HT]疏以二門,拒以一插。城之門六:南虎節(jié)門,在今到任橋。東南定安門,閩王審知作,郡守嚴辟疆改今名。今右衛(wèi)前。東康泰門,王審知作,名東康。治平初郡守元絳更今名。上有樓名東山。今麗文坊。西豐樂門,舊羅城門,郡守嚴辟疆更名樂輸,以近都倉也。熙寧二年拓子城,遂為子城門,建炎初更今名。即都倉巷。西內(nèi)宜興門,[HT6SS]舊子城門也。熙寧二年扼子城不撤。即今宜興橋巷。西南清泰門。有清泰樓,今廢。門外雅俗橋,即楊橋。還珠門在虎節(jié)門外。閩龍啟元年作,名鎮(zhèn)閩臺,又名龜頭門,在今布政司南。宋大中祥符間,郡守嚴辟疆更今名。紹興元年火,尋復(fù)立。元延祐四年重建。明成化十三年毀,十七年重建。弘治、正德間屢災(zāi),正德三年重建。國朝屢修,旋毀??滴醵辏偠揭⑹?、巡撫吳興祚改創(chuàng),扁曰獅子樓,俗名雙門。五十九年,又災(zāi)。六十年,巡撫呂猶龍重建?!堕}都記》:“雙門之中,鑿巨石為獅子,以壓制南面五虎山?!泵髁皱哆€珠門記》:”門以還珠名者,復(fù)古也。是門當(dāng)薇垣前數(shù)百步,上為樓臺闕,其下分兩途,屹立閩城通街,一方之鎮(zhèn)系焉??ぶ据d其為五代唐王審知所創(chuàng),初名龜頭,意與歸投者音合,圖維得眾,所見抑何陋耶?迨趙宋撫有天下,僭偽削平,大中祥符間,嚴辟疆以侍御史出治吾福,更曰還珠,蓋取漢孟嘗守合浦,德政所感,去珠復(fù)還之意,故以是名焉。后八九十載,政和中,黃龍圖學(xué)士裳兩知是郡,因其頹圯而新之,名猶舊也。至成化丁酉間,毀于回祿,維時方伯李公嗣、鈸公王進相經(jīng)劃重建,瀚林學(xué)士四明楊文懿公守陳記之,更署曰鎮(zhèn)閩臺。弘治甲寅,正德戊辰,上下三十余年,已三罹于災(zāi)矣。蓋其飛檐聳棟,雖極工致,而延燎易及,識者病焉。辛未春,錢塘陳公珂以閩觀察使兩轉(zhuǎn)大方伯,于薇垣視篆,未幾百廢皆舉,而此門樓實案藩司,昔謂重譙雙門,出入經(jīng)之,尤所先也。爰捐俸募工,伐木采石,經(jīng)始于是歲之季冬,官不費帑,民不勞力,越明年壬申仲夏告成。址度廣輪,并如昔不增,但夾以高垣,墁以堅甓,通以閣道,四面明欞洞達,無木薄櫨節(jié)[HT6,7”SS]棁之華。前后扁三字,公親筆也。宏樸渾堅,可壽悠遠,他虞釋然矣。于是方伯白公圻、大參王公子言、孫公燧、少參鄭公毅、彭公夔,僉謂公之斯舉,上追千載之規(guī),而鎮(zhèn)俗安民用心尤密,有出前人意表者,奚可無文垂諸不朽。以瀚邦人也,因猥及之。竊惟門揭還珠者,取辟疆舊名,非公獨見之明,亦曷克復(fù)古人之制,而白古人四百年后之心哉?況公位望之隆,撫一方而藩屏王室,非若孟、若巖、若黃所可班者。故旬宣于是也,以公而明,以勤而慎,以寬而栗,以正大而巍然具瞻,則一門之跡,奚足以多公也?如郡邑、廟學(xué)、祀典神祠、譙樓、堂宇,以及先世諸大臣門閥,凡有頹敝,罔不命工修葺完焉。公之宅心何溥耶?茲之一舉,則專于復(fù)古,而思患預(yù)防,匪直為今民憂,其為后民憂也深矣。閩人感公德化,仰睹門名,寧不革薄從忠,思還前古之淳風(fēng)也歟,昔黃龍圖去此,進秩尚書,為宋名卿,公豈下于龍圖者哉?不日進位臺鼎,秉鈞軸,調(diào)元贊化,試舉而措之。則我朝盛治,還唐也,還虞也,還夏、商、周也?公之大勛業(yè),予尚有望焉。還珠復(fù)古特一事,庸記斯門,系庶民千載之思云。按《三山志》:“還珠門,閩龍啟元年作,名鎮(zhèn)閩臺,又名龜頭?!眲t是門實王璘所筑,非審知也。前志謂為王審知創(chuàng),而林記引之,不加是正,均誤。
羅城《三山志》唐天復(fù)元年,王審知創(chuàng)筑羅城四十里,設(shè)大門及便門十有六,水門三。[HT6SS]按黃滔《天王寺碑》:“大門八,便門九,水門三。宋熙寧二年,既增筑子城西南,羅城西門缺不復(fù)作。豐樂已為子城西門。政和五年,利涉門災(zāi),羅城南門復(fù)廢不治,二方雉堞,湮沒斷絕,遂與夾城通矣。今門存者七:南利涉門。[HT6SS]雙門上有重樓夾閣,政和五年災(zāi),此門遂廢。按即黃碑福安門也,在今安泰橋。東南通津門。祥符九年,嚴辟疆名兼濟。康定二年,沈邈復(fù)舊名。按:唐時羅城,惟此門今尚存,俗呼津門,在今通津樓。東海晏門。嚴辟疆名,俗呼雞鴨門。按:即黃碑清平門也,在今澳橋西。東北延遠門。按:即黃碑通遠門也,在今貢院前。北永安門。按:即黃碑濟川門也,在舊懷安縣治后,今名永安境。西北安善門。上有樓,內(nèi)有鹿頂門,今西湖旁正偽閩為復(fù)道處。按:即黃碑安善門也,今西湖。西南清遠門。俗呼鴨門,舊以豐樂為羅城,與清遠門接,故中間又有金斗門。熙寧拓子城,遂自金墉橋以南皆無城,門亦廢。按:即黃碑清遠門也,在今鴨門橋。又按:黃碑有西曰善化門,無者,緣宋熙寧二年增拓子城,以此門作子城門,易名豐樂故也。
夾城《三山志》:”梁開平二年,王審知初筑南北夾城,[HT6SS]南夾城,今寧越門東西一帶,北夾城,今嚴勝門,遺愛門一帶。謂之南月城,北月城。黃滔《萬歲寺》詩:“新城似月圓?!蹦铣谴箝T二,按:黃滔碑,一日登庸,一日道清累磚甓,設(shè)懸門,外樓櫓七十間,便門六,水門二,浚濠以通潮汐。北城大門二,按:黃滔碑,一日道泰,一日嚴勝。便門五。[HT6SS]南城大壕百五十步,北城決河通西湖。黃滔記:后漸湮塞,今多豪右占租。李仁達時,唐兵攻之不下。初,王氏筑城,令陶者印磚,悉為錢文,及兵退,仁達果歸錢氏。今門六:南寧越門,雙門,梁王審知作,名登庸,以協(xié)郭璞遷城之讖。長興二年,延鈞改為閩光,嚴辟疆改今名。按:即今南門。東南美化門,門內(nèi)水步門,舊臨河務(wù)美化門內(nèi)。按:水步門,一名利津門,今為水部門,在城東南。東北井樓門,按:門內(nèi)有七穿井,因以為名,在城東北。北嚴勝門,舊傳劉宋時有嚴勝者居此,鬻米取息極薄,太守以旱禱雨,遂以名門。按:嚴勝門在平山東,今廢。西北遺愛門,舊名升山。治平元年元絳作,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請于府,愿以元之政績名之,遂改今名。按:即今北門。西迎仙門,門外通怡山,梁時王霸升舉,故名。按:即今西門。唐黃滔《天王寺碑略》:“公之筑城也,恢守地養(yǎng)民之本,隆暫勞永逸之策,其名舉一而生三,法陽數(shù)也,曰大城焉,南月城焉,北月城焉。周圍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基鑿于地,十有五尺,作土胎,石而上,上高二十尺,厚十有七尺,外甃以磚,凡一千五百萬片。上架以屋,其屋曰廊,其大城之廊也,一千八百有十間。自廊凸而出之為敵樓,樓之層者二十有三,又角立之樓六,其二者層復(fù)層焉,皆闌干鉤聯(lián),參差煥赫。而廊之若干步一鋪,鋪各以鼓而司更焉,凡三十有六,謂之更鋪。其四面之門八:其南曰福安門,福安之東曰清平門;西曰清遠門,其西北曰安善門,安善之東曰通遠門;其東曰通津門,通津之北曰濟川門;其西曰善化門,皆鐵扇銅扃,開陽闔陰。門之上仍揭以樓三間,兩挾兩口翕修廊,雙面遠碧。門之左右,又引而出之為之亭,兩間一廈。又匪樓之門九,曰暗門焉。又水門三,其二樹欞篩波,卸帆入舟,鳴舷柳浦,回環(huán)一郭,堤諸萬戶,注之以堰二,渡之以橋九,鏡瑩虹橫,交舫走蹄,斯大城之制也?;浤显鲁且病|貯九仙,西盛烏石之二山,嘉樹蓄云,茂草藏獸。城上之廊一千十有三間,敵樓四十有九。樓之層者三,其門二,曰登庸門、道清門。其上之樓,其下之扉,左右之引亭,建暗門八,水門二。其堰一,其橋五,及廊之更鋪二十,悉與大城類。其外之東西,復(fù)距而出之,謂之橫城。其東也,城上之廊四十二間五廈,其門一,斯南月城之制也。伊北月城也,城上之廊六百四十二間,敵樓二十有六。樓之層者十,其門二,曰道泰門、嚴勝門。其上之樓,其下之扉,左右之引亭,建暗門四,水門二,其橋一,及廊之更鋪十有四,復(fù)與南月城類。又觜而出之,謂之橫城。城上之廊五間一廈,其門一,斯北月城之制也。其東劃長川以為洫,西建乎南盤別浦以為溝,悉通?!醭τs之底,波澤鱗介,岸泊艓艛,北截越王之故山,派西湖以為隍,若鰲之負,如甌之置,軒軒然,翼翼然,天設(shè)之府,神開之地也。
外城《三山志》:“宋開寶七年,刺史錢昱筑東南夾城,東夾城今行春門南北,南夾城今合沙門東西,即今外城也。南自光順門而西,即合沙門。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門樓六間,敵樓三十間;東自東武門而北,即行春門也。安邊、臨江二門樓三間,敵樓皆五間,便門二,一湯井、一船場。敵樓九間,城一百七十四丈,開沿城河二千九百尺。自東武門而南,門樓三間,敵樓二十四間,城三百一十丈,開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太平興國三年墮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今濠隍湮塞,半為民田矣。門凡六:合沙門,嘉祐元年元絳作,名遠南。政和二年,張勵更今名。自南臺渡江十里合沙門,次寧越門,次利涉門,次還珠門,次虎節(jié)門,次威武軍門,次都督府門。麗譙凡七。程太卿詩:“七重樓向青霄動?!蓖跎袝姡骸捌邩沁b逾鈞龍臺?!闭臀迥?,利涉災(zāi)。今六譙矣。東南通仙門,美化門之南,嚴辟疆改名樂郊,后改今名。東行春門,舊名東武,嚴辟疆改今名。按:即今東門。東北湯井門,外湯路,即安邊樓門也。按即今湯門,在城東北。船場門,即臨江樓門也。按即今井樓門,在湯門西。西怡山門治平元年元絳作。按亦即今西門。
城濠舊子城、羅城、夾城、外城皆有濠,自南臺洪江通潮入城,舊子城之濠,若南虎節(jié)門外之大橋,東安定門外仁愛橋,康泰門外長利橋,西次清泰門外雅俗橋,豐樂門外定遠橋,次宜秋橋,至北水關(guān)是也。舊羅城之濠,若南利涉門外之安泰橋,東由兼濟門外之通津橋,而達海晏門外之去思橋,出湯門閘,西次清遠門外之澳門橋,并安善門外之西湖是也。舊夾城之濠,若南利涉門外之九仙橋,東水步門外之通仙橋,東北井樓門外之四明橋,西迎仙門外之迎仙橋,北遺愛門外之池橋是也。舊外城之濠,若南合沙門外之洗馬橋,東南迎仙門外之板橋,東行春門外之樂游橋,東北湯井門外之四明橋,西迎仙門外之迎仙橋是也??こ侵匀姝h(huán)繞,惟城北一段連山,不通水源,古云:“龍腰不可鑿?!奔创??!度街尽吩疲骸伴}王審知曾鑿龍腰山,晝開暮合,乃止。”城之水關(guān)有四:一在水部門東,引南臺江潮,由水關(guān)入城,自河口繚繞凡三十有六曲;一在西門之西,引洪塘江潮,由西水關(guān)入城,自西禪浦亦三十有六曲,城中河道周折縈回于民居前后,舟航隨潮汐往來,其在北門、湯門二關(guān),則但以蓄泄潦水而已。
閩縣城附郭在府治東南
塘頭城在合北里。明嘉靖間里人董世道捐造,萬歷四十年拓而大之。
塘灣民城在合關(guān)里,嘉靖間造。
翁崎民城在江右里,嘉靖間造。
中洲炮城在時升里。
羅星塔城在永北里。
金牌寨城在嘉登里。
圓山寨城在江左里。
崇新寨城在江右里。
登高寨城在江右里。上六城俱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瑸、布政使石沙木哈捐葺。
閩安鎮(zhèn)城在江右里。國朝順治十五年造。
侯官縣城附郭在府治西南
侯官故城在府西北三十里。唐武德中析閩縣重置治于此。逼臨江滸,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八年,遷入府郭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閣。[HT6SS]懷安廢縣,在府治西北。宋太平興國六年置縣,初治于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三年,移治石岊,廣故驛為縣治。明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內(nèi),萬歷八年并入侯官縣。
古田縣城
在翠屏山南雙溪匯流之上,明弘治十三年,邑人布政羅榮請筑城。為門四:東曰萬安,今名澄清;西曰永豐;南曰迎恩,今名太和;北曰望闕,今名節(jié)鎮(zhèn)。水門五:曰威武,曰金井,曰朝陽,曰玉灘,曰觀瀾。西北跨山,東南濱溪,廣袤七里許,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一千三百丈有奇。嘉靖中倭警,增高城垣三尺。萬歷二十五年,增置敵樓十,城堡六十有七。國朝康熙四十年,知縣陳瑸修葺。乾隆五年,奉文繕治城內(nèi)外馬道七十五丈,城垣三十七丈,八年竣工。古田廢縣,今為水口驛。東南至府城百八十里,為延津上游鎖鑰之口。有浮橋橫于江津,設(shè)鹽政官,朝夕驗放,亦曰水口關(guān)。明林俊《城古田記》:“古田,古侯官地。劉、林巨姓世居之,亦世田之,故曰古田。又玉之所嘗產(chǎn)也,故又曰玉田。開元時,始析縣,匯雙溪,倚翠屏,揖仙亭,立文峰、五華于左右以囿群山也。田矗矗鱗次,走坡斜以聯(lián)山之極。民僅田,故醇;陰箐邃壑,逋亡依阻,故易哄。正統(tǒng)間,鄧寇茂七長驅(qū)入縣,民倉卒走,廬舍墟,藏蓄抄掠以盡。天順間,訛言陳寇諒五至,縣數(shù)數(shù)驚,民望城為命,吏以為非我久于處也,置弗聞。月陰雨寒,鳥驚而鹿駭,家無貼席之夜。予友大方伯蘗山羅君志仁,郎署時也,與故老林堪謀曰:“古,盜沖也,城之,存乎人。今天子留意城諸縣,古獨無舉焉?夫無大順之希文,朔方之南仲,奚恃能城?無西川之仗義,延州之青澗,奚恃能守?盍圖諸?遂連疏詣朝,下之部,蘗山言之部,再下之御史,蘗山又言之御史,則巡按陸君偁任焉,??h之力而相以郡租之羨,授能于永福令姚禎,程物略基,量功而命日,申憲令以肅城梗。風(fēng)驅(qū)雷行,萬畚并筑。姚去而代如姚,三越祀,功以成告。凡縱,尺度之,石而址者三,甓而堵者十,甓而雉者四,合之十。高七,橫如縱,損其七焉。凡周,丈度之,千三百有畸。凡費兩度之,萬八千有畸。岳立云連,如防遏潰柵以隔猛噬風(fēng)雨,而大廈之庇也。辛酉寇至,庚午寇又至,人恃城無恐,因頌陸君之功德,蘗山遺故土世世之安之惠也,請記于予。嘗聞之,略先事之防者,必有臨事之悔。陳倉城,孔明以無利引去,莒城不備,子重克其三都,城國之備也。抑發(fā)端引會,固有司其間者。古,歷三千二百五十年而后縣,縣七百五十四年而后城。而蘗山適起其間,顯相默運,山川靈氣,至是完以密矣。是固今日一面之占,亦他日系國安危之地。古因以名焉。惠答山川,其固小小哉,抑古者以民心為城,誠吏于土者責(zé)也,可觀政矣。羅榮《古田縣筑城記》:“八閩牛女分野,《禹貢》揚州之域,秦漢置郡國,始麗中州。吾邑依于萬山中,東聯(lián)羅源,西瀕南平,南臨閩清,北界政和,東西少北抵寧德、建安,少南則懷安、尤溪也。延袤計里各四百有奇。民無末作,勤生于田,因地卑高而丘塍之,雖崇巒迭□,泉可引溉,盈尺不遺,此邑所由名也。惟地衍田廣,又林菁蒙密,鄰封流轉(zhuǎn)之民,于是為歸,逋逃不逞者亦間廁焉。正統(tǒng)乙巳,四方多故,沙尤魁寇鄧茂七乘亂構(gòu)煽,旬月徒丑數(shù)萬。吾邑素鮮兵禍,又世屆承平,所謂金革什伍,無先具以應(yīng)卒,而排柵圍塹之類,亦闕于繕治。士女倉皇欲奔省府,則途長阻水,舟楫?dāng)嘟^不可到。率望山截山臬之[HT6,7”SS]土奧,墟墓之穴,奉頭竄伏,豺虎狶蛇,不暇恤也。稚弱啼號,輒棄去,或壅其口而絕。賊長驅(qū)入境,據(jù)縣庭,分徒大掠,了無所獲,民廬焚燔殆盡。逾年漸次殄滅,遺氓稍出,饑寒困頓之后,暴死于疫。越十五年,為天順癸未,有陳亮五者,蘗芽其惡,閭巷傷弓,相訛寇至,一月十?dāng)?shù)驚,越三時乃定。生聚二十年,粗成里落,故老談及亂離,有泫然出涕者。弘治初政,屢詔被兵所在亟修城池,有司無良,而百姓好佚,間有扶義亻叔儻,又無作者以翼其成,歲月玩忄曷而已。歲已酉,余隨計由江浙涉淮泗,歷齊魯,入京師,凡經(jīng)名邦大府,皆嚴城守,十室之邑,未有弗慎于暴客之防者,乃作而嘆曰:“衛(wèi)民弭亂,固如是乎?”因懷桑梓以窮陬盜藪,久無數(shù)雉之甓以為棲,負明詔何如哉?既而邑人林堪至,質(zhì)愚言為然,遂即想疏于廟,事下兵、工二部。時御史四明陸君偁按閩,廑恤民隱,親蒞相度,檄永福知縣歸安姚禎來董是役。邑治東隅臨大溪,民居跨其上,必用毀折一二十武,而鉅家右姓多層樓結(jié)構(gòu),開戶迎曦,臨流眺遠為光景,習(xí)居重廢,不能相從。姚君乃奮然曰:“吾先為其難者?!睕Q策下令,肇工于東隅,期日率吏兵循溪督視,而拆卸者恐后。歷兩月基成,壘石如甓,工登大半,姚以事去。又越三年,城乃成。凡周圍長一千三百丈,址闊一丈,堵石三尺,磚一丈,女墻四尺,凡高一丈七尺。工料費白金一萬一百八十七兩。先是鄉(xiāng)民出財力,怨謗如沸。弘治辛酉,白水寇至,殺鄉(xiāng)兵,逼邑治,以城粗立,不敢入,官軍至,乃殲焉。正德庚午,山寇大作,揭旗伐鼓,呼噪繞村,逢人捉殺。四鄉(xiāng)男女摩肩入城,賊自東瞰守望有備,乃去。至是怨者始釋,易謗為頌矣。予聞古之制,內(nèi)王都,外侯國,咸著雄堵高廣之式。《周官》掌固,《易傳》設(shè)險,《春秋》凡城必書,修治以時,王政所首。蓋人萃則乖,乖則亂,弭亂必有為之所者。今茲高城深池,上下完固,旗幟鈴柝,儆備匪懈。郊坰之外,山谷之間,生齒百萬,倚是為安。夫以數(shù)千百年之闕,卒就于今,是固圣朝君相在上,保邦顧遠,又有賢大夫以襄成之,或有數(shù)存焉耳?榮何力于其間哉?然興作之大,無過是役,不可無述。輒識歲月顛末于左,使知創(chuàng)作之意,而修治圯墮,不能無望于后賢云。
屏南縣城
在雙溪。國朝雍正十二年,總督郝玉麟題請增設(shè)縣治,知縣沈鐘創(chuàng)筑,城垣周三里許,長六百七十五丈,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一尺。東西南北敵樓四,炮臺四。門四:南曰承柱,東曰通福,西曰來安,北曰拱極。
閩清縣
城在梅溪南里許。舊無城,東、西、北創(chuàng)三樓,置柵為門,曰迎恩,在縣南;曰大西,在縣西;北曰敵樓,在縣北。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姜良性始造小城,辟門四:東曰光化,南曰宣政,西曰永寧,北曰拱辰。周五百十丈,高二丈,厚八尺,又水門一。雍正十一年,巡撫趙國麟修葺。
長樂縣城
在六平山之陽。《城邑考》:“明弘治三年筑,僅里許。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增拓之,廣五里,辟門五:南曰陽春,北曰拱極,東曰鎮(zhèn)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水關(guān)五,警鋪五十有七。三十七年,增置敵樓十有三,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一千四十五丈有奇。崇禎間,知縣夏允彝復(fù)擴城垣二百八十丈。國朝因之。明鄭世威《長樂縣筑城記》:“長樂,即古新寧,唐上元初,遷置今所。東北界巨海,南界福清,西北界閩縣,又西界永福,北界連江。腹里為邑,不城不隍,民固貼然狎于農(nóng)桑,鮮識兵革。洪武間有詔命城沿海諸衛(wèi)所,為備倭計,未始議城吾邑。弘治庚戌,上虞潘公府奉例始城之,規(guī)制弗稱,久之傾頹。然而四境寧謐,無事防守,先后凡數(shù)百年于茲。迨嘉靖壬子,島夷寇浙東,而黃巖赤城之間告變旁午,于是提督閩浙軍務(wù)太倉思質(zhì)王公忄予,屢檄城事,而邑之士民罔即應(yīng)命,上之人亦狃于其故而執(zhí)議弗堅也,旋請報罷。乃思質(zhì)王公軫念吾邑震鄰之懼,諄諄然力主其事,謀諸巡按侍御邢臺玉泉趙公孔昭暨藩臬守巡諸公,僉謂長樂宜城。檄下我邑令詹侯。侯乃吁眾咨諏,款諭上意,士民始躍然用命。侯上其狀報可,于是議財用,峙木石,相基址,量工命日,事事貲費,悉出自公帑。募游民而傭之,四方利若直者繼至。雖坊里各役一人,人各轄一區(qū),不過稽其成而已。城高若厚,各丈有奇,周一千四十丈,設(shè)水關(guān)凡五。上環(huán)雉堞,傍辟四門,重屋其上:南曰陽春,北曰拱極,東曰鎮(zhèn)海,西曰清江,又西南便民門曰平政。始于是年十月,迄逾年甲寅七月。工不愆素,民不告勞,而城成焉。侯謂邑之大事不可無紀,乃率士民微言于余。余惟設(shè)險守固,重門御暴,古先哲王保邦之道所不廢也,即四方平定,不可無城。況去海最邇,而浙東前車又宛然在目者乎?方今全閩無恙,刁斗未聞,幸賴諸當(dāng)?shù)罏槊窈椿?,亟議徙薪,而詹侯祗承德意,作我長城,先事之防,蓋屹然金湯之固矣。夫經(jīng)之營之,有俶其城,繄我公之德,撫字之,保障之,庶民倚賴之,繄我侯之德。后之蒞吾城者,仰其德必思所以濟其美。外患既殄,內(nèi)政益修,而信孚,而守固,庶幾熙熙然復(fù)見海濱鄒魯之盛。詎非今日讠于謨偉烈,有以貽百世而不泯者歟。侯聞之,矍然曰:“某也,何敢當(dāng)?唯王公之德,斯民之力。”遂立石于清江之滸,書其事之始末,用垂永久云。侯名萊,浙之常山人,丁未進士。時僚佐師賓及諸所相厥成者,并列之碑陰。
新寧舊城,在敦素里之平川。今為崇賢里,俗呼古縣。唐武德六年置新寧縣于此。上元初,縣改名長樂,徙今治。
梅花所城,在新開里,去縣治東北四十余里。明洪武二十年造。三面距海,東為城門,西為水關(guān),南連沙岡為南門。延袤三里,計六百四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厚六尺,女墻一千二百二十,敵樓二十有四,窩鋪二十。潮至則舟皆抵城,潮退則平沙彌望。
石梁蕉山司城在十五都,明嘉靖三十八年造。
松下司城在二十都,明嘉靖三十九年造。
小祉司城在二十都,明嘉靖四十一年造。
壟下民城在二十都,明嘉靖四十年居民造。
連江縣城
在龍漈山南,鰲江北,明嘉靖二十年筑。門四:東曰鎮(zhèn)定,南曰廣化,西曰承恩,北曰懷寧。又小門三,水關(guān)三。廣四里許,高一丈二尺,厚一丈,周九百丈有奇,雉堞一千六百。嘉靖三十六年,僉事盛唐增高三尺,建窩鋪三十有六。三十七年,都司斷事王汝奇開城外濠,自東至西,延袤四百余丈,又自東岳觀至鄭家園計二十余丈,廣八尺。四十一年,知縣熊尹臣復(fù)建敵樓十一,窩鋪十。國朝雍正年再被水傾圯,五年重修。
溫麻城,晉置溫麻縣,在今福寧府境,后廢,唐改置于此。定海所城,在縣二十七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造。高一丈五尺,周八百丈,窩鋪十有六,西南各辟門一,城外河壕闊六尺,深二尺。
北茭司城在縣二十六都,去縣一百十里,周一百五十丈,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興造。
蛤沙司城在縣二十九都,去縣五十里,周一百五十丈,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興造。
東岱寨城在永貴里,國朝康熙八年展界復(fù)造。
羅源縣城
在東戴坑。明弘治中,列柵為十門。越數(shù)年,知縣徐珪請筑土堡,毀舊門,建新門六。正德十四年,知縣黃相又垣東西二門。嘉靖三十七年,推官徐必進奉檄盡拓其舊筑之,以備倭寇,辟門四:東曰賓日,西曰承金,南曰阜熏,北曰朔易。萬歷七年,僉事李樂改筑以石,延袤四里許,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三尺,周八百三十一丈。辟門五:東曰恬波,西曰歲成,南曰阜熏,北曰迎恩,西北曰小西。敵樓六,水關(guān)二,涵關(guān)二,垾關(guān)一。國朝順治六年增筑東門甕城一??滴跏哪?,建窩鋪二十八,炮臺三。二十一年,增建戰(zhàn)樓一。四十四年,知縣陳于宣重修。雍正十年奉文修葺。
永??h城
在磨笄山之陽。初未有城,明嘉靖三年,知縣何謙始為石基土墉,厚丈許,高一丈五尺,周七百二十丈。后令文惠、陳克侯相繼修葺。又因倭寇破城,增筑敵臺十。萬歷十七年,山寇起,士民以東北城垣環(huán)于山灣,不便守御,請移入山頂。辟門四:東曰永泰,西曰平西,南曰雙清,北曰瞻京。又水門一。國朝康熙三年、七年、十九年,皆被水,知縣于昌孕、李景明、董治國倡修。雍正五年,知縣張宣、張廷球、馮紹立相繼修葺。十年,重修。
福清縣城
在鷲峰山之麓。初未有城,明正德八年,知縣朱袞始為四門:東曰文興,西曰雙旌,南曰龍江,北曰玉屏。嘉靖三十三年防倭,更筑垣周九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女墻一千三百,警鋪二十有四,水關(guān)二。三十七年,復(fù)筑敵臺三,增高城垣四尺,浚河深廣各二丈。萬歷二十二年,知縣丁永祚議拓城,徙西北,移舊城四百余丈,增新城二百丈,益以月城,又辟小北門以便行者。天啟四年,知縣康承祖增筑敵臺五,西北城增高四尺,覆以堞樓數(shù)十丈,增置警鋪。國朝雍正十二年,知縣張廷球請帑修葺。乾隆十年,知縣饒安鼎請帑葺。明林俊《福清四門記》:“福清四城門成,耆民群相率來云莊請記。按縣本長樂割地,名長安,名福唐,又名永昌。福清,今名也。吻海背岡,風(fēng)潮簸嚙。山童乏林,木、石離離骨豎。人鐘之,忠特奇峭,其次亦凝重自立??h舊無城郭,賈胡之舟東泊,則狼顧鹿駭,鼠以竄,當(dāng)?shù)勒邞n之。且城之,材鉅而力詘也。且門之,須而城舉焉,而令政弗肅,役者玩。正德壬申,上虞朱侯朝章以左官來知是縣,負刑曹之刑名,內(nèi)臺之激揚張翕,牛刀雞割,風(fēng)疾而草以靡,燭照之而陰無所伏。弊孔呈現(xiàn),費復(fù)而門,程工垣屬為固,崇其樓,采章之,納遠景而聘遙矚,有戒棲御兵焉。因地命名,其東曰文興,西曰雙旌,南曰龍江,北曰玉屏。岳立云連,觀政者以為知務(wù)。夫國無大小,善守者全?!兑住吩O(shè)險取諸坎,重門取諸豫,而艮為節(jié),慎出入門闕,垂先事之防者如此,汴之東西水門,昌黎子以闬寇偷、固風(fēng)氣,宣布君上之文武,歸隴西公之功。然則侯之辟四門,其不深可紀耶?抑善治者以得民心為本,劃地而守,金湯無足為固,民之心皆城也。一或攜貳,雖鐵扇石樞,嚴門重閉,將拆樊而入無難者。故曰在德不在險。侯才望特絕,外至而來,固日月寓于福,猶畢志縣人,垂無拔之厚惠,嗣侯者其尚心侯是心哉?崇土而城,結(jié)民心而城,將并以舉矣?!比~向高《福清縣拓城記》:“福清為縣,自唐圣歷二年割長樂縣南八鄉(xiāng)始置,時稱萬安,從鄉(xiāng)名也。偽閩龍啟元年始名福清,元州之,明復(fù)為縣,而俱無城。嘉靖甲寅,以島夷毒閩,蔓延瀕海四郡。福清內(nèi)蔽三山,而外遏莆、陽、泉、漳,實綰轂重地,寇所出沒,始議城。時師環(huán)其疆,倉皇畢事,北傅高山,西跨岡巒,而東迫陵阜。賊登阜而攻,若對壘焉,從東望西,周垣畢睹,我之戍守虛實,較若列眉,而最害在北。戊午之變,賊據(jù)北山,俯而瞰城,每發(fā)輒斃,守堞之士,披靡奔潰,無有以一矢加遺,日未移晷,萬室蕩然。論者咸為城咎,亟欲議更。頃之,寇創(chuàng)歸,城遂如故。迄今三十余年,而莫任其事。前令廣昌羅侯、清遠歐陽侯先后為牘,言城失險狀,俱報罷。歲壬辰,島寇肆虐朝鮮,海上戒嚴,邑父老諸生群走請當(dāng)?shù)溃缕渥h屬領(lǐng)邑事者,謙讓未遑。無何,丁侯自德化徙令是邦。侯嘗讀前令牘,業(yè)為扼腕,下車首循城,慨然三嘆茲城之不更,即一旦有急,令何以從邑子弟立,睥睨間,往事之不忘,其安能晏然于此土也?父老諸生頓首,愿受劃。侯乃陳便宜甚具以請,俱報可。屬以募卒增餉,造[HT6,7”SS]舟余舟皇,公帑大詘。公乃令民以丁畝輸金,召父老之干力者董事辟城??绫鄙蕉_其上,移西城山之半,包岡縈澗,縮東城避阜為臺,以當(dāng)敵沖。四門益以月城,一新諸樓櫓,敝堵洼垣,咸有增筑。經(jīng)始于癸巳初春,入夏而告成事。金湯屹如實,父老相勸趨役,而侯固日夕撫循,卻蓋徒行,暴烈日中,版筑奔走,云集子來,城成而過者詫以為神。侯乃悉稽城垣經(jīng)費,某所,某役受金若干,巨細條分,纖悉無漏,籍而報諸當(dāng)?shù)溃裢ㄡ橐允久?。物情大孚,父老固已心德侯,又念其勞苦功高,相與謀為祠祀侯。侯力辭謝,則相率造不佞,謂是役也,實邑萬年之伐,太史宜紀其事,以詔來茲。余惟任事之難,昔人所嘆,病在處堂偷安,筑舍撓議,慮之者不審,而聽之者易淆,往往無窮之業(yè),以小利害墮矣。然皆其禍福未形,是非方隱,非抱獨知之契者,難以從事。未有如邑城之失險受禍,往轍昭彰。耳目所共睹紀,無俟懸斷而豫卜者也。乃猶或懷承平之安,以不腆敝賦,勤君侯之焦思,則吾邦人愧矣。昔當(dāng)土宇初定之時,其經(jīng)劃濱海獨詳。閩自列郡外,置衛(wèi)者四,融居一焉,而翼之以萬安所。夫?qū)幹馗G?,誠重閩也,福清完而三山之屏樹,閩南之道通,淵乎神謨,此所謂見萬里之外歟!然則君侯之功,寧下邑是賴,即閩百世??梢印F澮垡?,臺使者監(jiān)司咸贊其議,而太守山陰何公為尤力,詳具薛觀察所為記中。計移舊城四百余丈,增新城二百丈,并月城,臺樓及修筑諸費,共征編戶六千七百余金,莫有逋者。督役則邑丞某簿,某效勞則耆民某等七十余人。侯,南昌人,名永祚,別號見白。豈弟明敏,綽然循吏,尢能任事,加意興除,此其大者云。
[HT]鎮(zhèn)東衛(wèi)城在方民新安二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造。垣高二丈三尺,厚一丈,周八百八十余丈,為門四,警鋪四十有三,女墻一千三百四十有九,敵樓三十有一。國朝改為寨,分撥長福營,左軍守備移駐城內(nèi)。
萬安所城在平南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造。垣高一丈八尺,周五百二十五丈,女墻八百二十有七,警鋪十有三,敵樓十有八,東西南為門,上皆建樓。今沿其舊,設(shè)兵防守。
??阪?zhèn)民城在方民里。明嘉靖間造,周八百四十四丈,女墻一千六百有五,警鋪二十四,敵臺七,辟門五。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鎮(zhèn),民多死者,御史吉澄請帑金七千七百余兩賑之,鎮(zhèn)民愿以所賑筑城。萬歷十年,知縣羅萬程請帑修之。三十五年,知縣凌漢[HT5,6”SS]翀修西南沿江一帶。四十三年,知縣汪泗論增高東北一帶,添設(shè)敵臺一,警鋪四。四十六年,久甫復(fù)圯,知縣王命卿重修。國朝順治間??軗?jù)城,旋平,后立有寨。
化南民城在化南里。明嘉靖間造,今廢。
沙塘民城明隆慶間造。
街坊附
閩縣、侯官合治街
宣政街自鼓樓至還珠門,東屬閩縣,西屬侯官,今名鼓樓前。
南街自還珠門至南門,東屬閩縣,西屬侯官。
閩縣
井樓門街自獅橋北達井樓門。
湯門街澳橋東北折而達湯門。
水部門街
新街宣政街右,今按察司前。
東街還珠門外折而東,達東門,唐名左通衢,宋曰鳳池坊,為許將立。互見《第宅》?!堕}都記》:“內(nèi)有注水石斛,凡四?!?br> 新塔街閩王時號新路口,有安福寺崇慶塔,故名。
柏衙前街元行省柏帖穆爾居此,故名。
館前街閩王時五州諸侯館也。宋湛俞隱居于此,三召不起,名旌隱坊。元宣慰使魏天祐寓坊內(nèi),名福星坊。
三牧坊宋名太平坊。明正德間,為知府何顯、知州何崗、知縣何繼周兄弟立,一名枋門。
朱紫坊宋朱敏功兄弟居之,朱紫盈門,故名?;ヒ姟兜谡罚幻潞?,有三橋。
鰲峰坊唐名九仙坊,以通九仙山,宋曰登瀛坊,以狀元陳誠之名。按:以上三坊,即今地名,故列于巷前,侯官縣同。
東衙巷舊官廨所,有東總門,一名大東衙。
提舉衙巷舊有提舉衙。
萬歲巷舊有萬歲寺,今呼廟巷。
沿河?xùn)|巷今名玄壇河墘。
通賢境巷內(nèi)有通賢里社。
竹林境巷五代閩促生營地,郡守黃裳名仁慶坊?!堕}都記》:“有竹林通應(yīng)廟,故名?!痹敗秹瘡R》。
石幢巷內(nèi)有寧海神祠,封廣利王。
行春境巷內(nèi)有行春里社。
尚書里巷以尚書林瀚居此,因名。通水部門,一名河西。
德政橋巷
東閘巷
河務(wù)巷
使君橋巷
后岸巷
花園巷宋參知政事陳忠肅別業(yè)?;ヒ姟秷@亭》。
祠山巷在閩縣學(xué)前南行折而東,今名草履營。
新豐巷內(nèi)有新豐庵,以通府治,亦名府巷。
縣前巷縣治南折,通歐冶池,東抵貢院巷。
悅濟巷在悅濟橋傍,通北門后街。
錢塘巷通北門后街。
歐冶池巷
存德巷東通府前,南出新豐巷。
長河巷內(nèi)有長河境。
乾元巷舊有乾元寺。
經(jīng)院巷東通井樓門街,西通開元寺前。
靈山巷開元寺后。
延善庵巷今名通天境巷。
衛(wèi)巷
城隍邊巷
坊表
東南節(jié)鎮(zhèn)坊明嘉靖中立,在福星坊。
海邦砥柱坊在巡撫署西,明立,國朝重建。
南服屏垣坊在巡撫署東,國朝乾隆十七年建。
天下文章坊國朝康熙戊寅年立,在學(xué)院前。
澄清坊南察院前。
激揚坊
貢院坊成化七年立。
奎壁騰輝坊
麟鳳呈祥坊二坊舊名“論秀”、“登俊”。正德十一年,御史胡文靜辟地其南,改今名。
為國求賢坊在貢院前舊天開文運坊。
天開文運坊在貢院前,舊為龍門坊。
登瀛坊在登瀛橋前。
天衢坊在貢院左,舊明經(jīng)取士坊。
云路坊在貢院右,舊為國求賢坊。以上四坊俱國朝乾隆十八年重修貢院改,惟登瀛坊舊無,新建。
振肅坊二坊俱南察院前,明建。
東察院坊舊城隍坊,在岳鎮(zhèn)坊北,明正德十一年改建。
依仁坊晉子城廂?!吨纹接洝罚骸皷|定安坊,以其方有定安門名之?!焙蟾慕衩?br> 岳鎮(zhèn)坊即宋依仁坊,明布政使陳珂改今名。
振紀坊按司前,明成化年按察使馬文升立。
紫薇垣坊舊名旬宣,明正德年,布政使陳珂立。
閩都坊舊名閩會,在舊縣治。
十閩首縣坊閩縣治前。
興賢坊府儒學(xué)前,舊名進德坊,宋更今名。
秀實坊舊曰升秀,士人有累舉不第者,后登科,宋改今名。
文明坊在閩縣前,國朝乾隆戊午年重建。
發(fā)政坊內(nèi)舊有養(yǎng)濟院、安濟坊。
以上公署坊表。

狀元坊嘉祐八年,為許將立,在東街,今存。
繼偉坊高介卿與子安世同年登科,故名。
振名坊一陳大丞,以方醫(yī)名,一彭文嗣登第名。并在后河。
狀元坊紹興十三年,為陳誠之立,在拱星坊。
籌帥坊在福星坊,因王祖道兩知鄉(xiāng)郡,故名。
棣華坊鄭杜兄弟三人俱中武舉,杜廷試第一,因名。一名湯巷。
壽寧坊通井樓門。
溫泉坊郡守元絳浚泉,砌石為井,揭宇環(huán)之,一名湯井。
高行坊舊名鄉(xiāng)習(xí)營,以驍勇名坊,內(nèi)有駐泊營。后趙伯尚以八行舉,更今名。
海晏坊一名河浚,舊羅城海晏門旁。
秘書坊以陸藻、陸蘊兄弟官秘書名,今名篦梳巷。
罾浦坊一名河?xùn)|,以郡中有讖:“罾浦坊中人挺生”,故名。
華萼坊閩王時號新市。
美政坊舊名施政,宋易今名,一名河西。
尊儒坊一名蔡奇巷,蔡伯亻希所居。
使旌坊李冫免任漳守,故名。一名大石井,又曰梅枝巷,今名花巷,以內(nèi)通百花務(wù)也。
連桂坊給舍黃唐傳居之,劉延康以其兄弟登科,因名。一名廠巷。
清泰坊一名石井,大觀中李殿撰畸立。
朝仕坊朱敏元居之,故名。一名小石井。
岳臨坊內(nèi)有嵩岳行宮,故名。一名塔崎頂。
拱星坊一名盧巷,閩王時號新路口。
聯(lián)榮坊以樊仁遠、仁達兄弟故名,內(nèi)通小石井。一名登龍巷。
驍騎坊古駐泊營也,宋時將卒自他所召集者居此。今坐營司是其故址。一名嘉榮坊,宋李俯知婺州,子提舉衙東,因名。今名南營?;ヒ姟兜谡贰?br> 光澤坊在橫沖營內(nèi),義井二,宋名潤澤。
漣漪坊臨河。
化成坊古鑄冶所,一名鐵冶巷。
全勝坊以舊營名,今法海寺前。
仙跡坊通九仙山里社,中有雙石奇跡,今名觀巷。
甘棠坊舊普光塔寺前。
大隱坊以韓召居之,故名,明改冠英。
思義坊舊曰阜財,交易所也,宋易今名,通大隱坊,地名廠下。
仁慶坊五代閩曰促生營,宋郡守黃裳改今名。
高節(jié)坊舊名嚴師,因林提學(xué)徽之名,后楊通判干引年致仕,更其名。
至善坊胡氏兄弟文炳、文煒同時登科,因名。
濯纓坊通使君閘。
積貨坊近市,郡守黃裳更名,通促生。
兼濟坊通津門旁。
坦履坊西通朱紫坊。
浚明坊在東衙經(jīng)緯小巷。
華林坊通平山,內(nèi)有華林寺,故名。
麗文坊宋名麗景,明成化間移建貢院于內(nèi),改今名。

清河坊至元間辟是路,通左司理院,一名花巷。
孝節(jié)坊至正中為鄭慶生妻林氏立,在嵩山下。

方伯坊為布政車寧立。
大司空坊為尚書趙榮立。
大學(xué)士坊為侍讀學(xué)士林誌立。以上俱宣政街至南門。
步瀛州坊為弘治壬戌科進士立。
會魁世科坊舊澄清坊,為弘治己卯科參政林廷□、僉事謝廷柱立。
三尚書坊正德六年,為冢宰林瀚、司徒林泮立,名二尚書坊。后增司空林廷選,為三尚書坊。
慶云坊為正德癸酉科舉人立。
吉士坊為正德丙子科舉人立。
應(yīng)奎坊為弘治已酉科舉人立。
進士坊為正德甲戌科進士李景元、林炫、林春澤、田邦杰立。
群英坊為弘治已卯科舉人立。
萃賢坊為弘治辛酉科舉人立。
光祿坊弘治十六年,為少卿王鼎立。
登庸坊為弘治戊午科舉人立。
冠英坊正統(tǒng)中,為舉人王浩立,在岳鎮(zhèn)坊南。
都諫坊為給事許天錫立,在福星坊。
豸繡坊為御史李燁立。
萃英坊為成化壬午、己酉、戊子三科舉人立。二并興賢坊內(nèi)。
世美坊為永樂巳未科、大順丁丑科、成化乙未科進士立。
象賢坊為知府林元美子諭德瀚立。
大司成坊為國子監(jiān)祭酒林瀚立,在黃山。
達尊坊正德十二年,為致仕南京兵部尚書八十四翁林瀚立。
四桂坊在三牧坊,為教諭何繼高及三牧昆季立。
解元坊為解元傅鼎立,法海寺東。
孝行坊景泰間,為都指揮王勝立,在獅橋。
大司徒坊、小宰坊二并為尚書黃鎬立,在柏衙前。
貤封報德坊為郎中鄭汝美父主事天與立,在白湖。
經(jīng)魁坊為宣德已酉科舉人林澄立。
參伯坊為參議鄭觀立,在高湖。
世登金榜坊為知府林元美、子吏部侍郎瀚、孫兵部郎中廷木昂、曾孫禮部主事炫四世進士立。三并林浦。
科第聯(lián)芳坊為參議林壂立,在塔林。
人瑞坊《閩都記》:“萬歷八年,為林春澤百歲立,坊成春澤賦詩:“翠旗谷口萬松風(fēng),目耑息猶存一老翁。詎意皋夔黃閣上,遙鄰園綺白云中。擎天華表三山壯,醉日桑榆百歲紅。愿借末光垂遠照,康衢早晚頌華封。”
都憲坊三一為成化二十三年都御史王克復(fù)立;一為尚書黃鎬立,并柏衙前;一為都御史陳紀立,在下渡。
進士坊十四一為副使翁晏立,在南街。一為知府李燁立,在興賢坊。一為進士張純立,在東街。一為知府孟王巳立,在三牧坊。一為知府邵銅立,一為參政黃塤立,二并法海寺東。一為參政林迪立,一為知府葉亨立,一為主事陳憲立,三并南臺。一為進士蔡肅立,在下渡。一為永樂丁丑科林元美立,在林浦。一為左布政林號土立,在塔林。一為參議鄧珙立,在竹嶼。一為進士葉鋌立,在后嶼。
蓬萊真境坊在通仙門西。
貞節(jié)坊一為御史楊永母王氏立,一為陳啟妻潘氏立,一為高明妻林氏立,三并在鳳池坊內(nèi)。一為李岳妻劉氏立,通賢巷,一為舉人林庭桂妻鄭氏立,林浦,一為林克從妻李氏立,塔林。
國朝
升平人瑞坊康熙四十六年,為閩縣百有二歲吳庭木云立,在衛(wèi)巷。
樂善好施坊乾隆十四年,為誥封奉政大夫何長浩立,在南關(guān)外。
貞節(jié)坊一為康熙間王大恩妻林氏立,后嶼。一為雍正間陳武榆妻鄧氏立,井樓門外。一為乾隆年李基妻陳氏立,一為乾隆年李鏊妻黃氏立,一為乾隆年陳兆發(fā)妻丁氏立,三并井樓門外。一為乾隆年鄢世鳳妻傅氏立,康山廟邊,一為乾隆年鑲白旗顧繼盛妻金氏立,一為乾隆年正白旗金世耀妻夏氏立,一為乾隆年張?zhí)炖て蘩钍狭ⅲ⒊鞓蜻?。一為正藍旗馬天與妻田氏,一為鑲白旗劉士銓妻姜氏,一為鑲黃旗邢士楷妻佟氏,一為正白旗劉邦臣妻孫氏,一為正白旗杜正相妻李氏,一為正白旗高尚瑜妻周氏,一為正白旗張朝興妻王氏,一為正白旗王殿選妻高氏,一為正黃旗白良玉妻徐氏,一為正白旗董文弼妻周氏,一為正白旗王景堯妻高氏,一為鑲白旗徐弘鑒妻孫氏,以上俱乾隆年立東門外。一為乾隆年正白旗鎖榮華妻管氏立,東門城邊。
侯官縣
西門街自定遠橋至西門。
北門街自土街口至北門。
北門后街北街之西。
后街南街之右。
衣錦坊初以宋陸蘊、陸藻居之,名棣錦。后王益祥居此,更今名。
文儒坊以宋祭酒鄭穆名,一曰儒林坊。
光祿坊舊有法祥寺,巖石上有“光祿吟臺”四字,為宋光祿卿程師孟鐫,詳見《山川》。坊北有巷,曰井巷。
桂枝坊以唐陳去疾登第名,一名牛育巷。
甘液坊一名水局巷。
道山坊在官賢坊南,以道山亭名。一名天王嶺,內(nèi)有道士井。詳見《古跡》。
官賢坊在侯官縣前?!度街尽罚骸皟?nèi)有蘇公井一?!?br> 永安坊
懷德坊宋司業(yè)鄭南居。
善化坊元貞元年,平章高興于州冶西南創(chuàng)驛館達西門。
淳仁坊宋名晏公坊,今名后曹。
熙然坊在定遠橋右巷直街東。
右院巷宋右司理院故址。
萬壽巷亦名府巷,舊有萬壽寺。
沿河西巷一名虎節(jié)河墘。
楊橋巷一名右通衢,宋宣和間改名春風(fēng)樓,一名豐盈坊?!度街尽罚骸皹乔疤K公井一。”
郎官巷宋劉濤數(shù)世為郎官居此,故名。陳烈亦居此。
塔巷舊名修文坊,知縣陳肅因其中舉人數(shù)不利,改修為興文,遂登科,后改文興,今名塔巷。
黃巷晉永嘉間黃氏居此,唐校書郎黃璞仍居此。名益著。詳見《第宅》。
安民巷
宮巷舊名仙居坊,內(nèi)有紫極,后崔、李二姓咸顯貴,改名聚英、達明,復(fù)為聚英。
吉庇巷宋鄭性之宅址,名急避巷,后改今名。
螺女巷內(nèi)通石塔,一名來里巷。
小水流坑
大水流坑
花巷在雙拋橋
閩山廟巷內(nèi)有閩山廟,北通衣錦坊。
打線營
圓巷一名小黃巷,在金斗橋邊。
西衙巷
馬房巷一名便民巷。
石獅巷
宜興橋巷
鐘山巷大中寺前。
定遠橋巷
都倉巷宋時積貯于此,今名舊米倉。
西營巷
大排營巷今名孫老營。
小排營巷
余府巷宋余深宅此,舊懷安學(xué)前。
西門邊巷今呼謝婆巷。
東峰巷舊有東峰寺。
西峰巷今名西峰里。
貓皮巷一名麻竹巷。
醋巷一名富巷。
郭通巷
坊表
遵義坊晉子城廂?!吨纹接洝罚骸拔饕伺d坊,以其坊之門名之,后改今名?!薄度街尽罚骸胺幻柿x,表東西也?!?br> 藩維坊即宋遵義坊,明布政使陳珂改今名。
肅政坊明成化間按察使重建。
國計坊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前。
揆文坊
奮武坊二并在東察院前,坊北巡海道前。
宣化坊成化十九年,知府唐珣重立府治前。
覲光揚烈坊
就日瞻云坊二并萬壽宮前,國朝康熙間建。
十閩首郡坊在府前,國朝康熙間建。
謹肅坊接官亭左。
致敬坊
迎恩坊接官亭右,并西門外。
昭利坊
祐正坊二并以昭利王祠名。
永通坊在通判衙前。
以上公署坊表。

新美坊以崔大夫及第,立黃巷口。
錫類坊中奉劉藻以孝聞,詔賜粟帛以旌之,因以名坊。
耆德魁輔坊為丞相鄭性之建,在吉庇巷。
風(fēng)憲坊為御史余清之立,在清遠門。
貞節(jié)坊為福建都事賈訥母貞節(jié)立,在安民巷口。
眉壽坊至治初,為張安定年一百五歲立。

翰英坊正德十三年,為知府前吉士鄭昭立。
恩光坊為僉都御史林廷玉父芝立。
解元坊為工部都給事中林廷玉立。三并還珠門至南門直街之西
旌孝坊為孝子高惟一立,在文興坊,修撰羅倫《贈高孝子》詩:“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
三世聯(lián)芳坊為進士鄧焯掖立。
少宗伯坊為禮部侍郎薩琦立。二并在新美坊內(nèi)。
文武傳芳坊
大京兆尹坊
南臺總憲坊三并為都御史王鼎立,在安民巷。
尚書第坊為工部尚書林廷選立,在吉庇巷。
聚奎坊成化丁卯科為閩侯舉人立,復(fù)為壬午、乙酉、戊子科舉人立,在后街。
世錦坊為參政王佐立。二并在衣錦坊內(nèi)。
閩中三鳳坊為工部主事林清源、戶部尚書林泮、浙江副史林浚淵伯仲立。
登黃甲坊正德四年,為戊辰科進士立。
步青云坊為正德丁卯科舉人立。
閩秀坊為成化辛卯科舉人立。
拔萃坊為成化甲午科舉人立。
集賢坊正德七年,為天順壬午科、成化乙酉科、戊子科舉人立。
國華坊正德七年,為庚午科舉人立。
三元坊成化十年,知府唐珣為狀元陳□、會元林誌[HT6SS]、解元張伯福立。上七坊并在藩維坊內(nèi)。
拔秀坊弘治十八年,為甲子科舉人立,在北門。
大司徒坊為戶部尚書張繼立,在文儒坊。
東南戰(zhàn)功第一坊為總制張經(jīng)立,在芋坑山。
進士坊九一為參政王英立,在南街西;一為刑部員外郎周熊立,在后街東;一為成化十一年,參政鄭□□立,在衣錦坊;一為知府任文遂立,在文儒坊;一為知府王景隆立,一為參政薛琚立,一為弘治七年癸丑科進士立,三俱在藩維坊;一為天順三年進士婁瑾立,在北門;一為郎中劉琮立,在鳳崗。
貞節(jié)坊一為舉人裴俊妻蔡氏立,一為金石妻余氏立,二并在后街。一為謝□妻潘氏立,在文儒坊。一為李徽妻林氏立,在三山驛前。
國朝
孝子坊乾隆四年,為孝子何履旭立,在郎官巷。
貞節(jié)坊一為順治間湯士城妻何氏立,在源里鴻尾。一為康熙間林振巖妻陳氏立,在洪塘山。一為康熙間陳輔鑾妻林氏立,在源里鴻尾。一為康熙間楊儼妻王氏立,在鳳凰池。一為康熙間蒲肇基妻郭氏立,在北門外馬坑。一為雍正間鄭任鑒妻林氏立,在祭酒嶺。一為雍正間陳蔚起妻胡氏立,在西門外荷亭。一為雍正間葛得我妻徐氏立,在北門外新店。一為鄭長滋妻林氏立,一為李肇魁妻陳氏立,一為李肇芳妻林氏立,一為曾景惠妻陳氏立,一為張廷遵妻葉氏立,一為王讠華妻林氏立,一為王元立妻鄭氏立,一為王元定妻李氏立,以上俱乾隆年立,在西門外新亭。一為乾隆年陳夢鯉妻林氏立,洪山橋。一為陳文煥妻鄭氏立,一為力子儼妻陳氏立,一為吳有遠妻鄭氏立,一為林日旻妻陳氏立,一為林邦龍妻謝氏立,一為魏日[HT6,7”SS]火廣妻曾氏立,一為張元濟妻郭氏立,以上俱乾隆間立,在北門外觀音亭。一為乾隆年潘彥國妻林氏立,一為乾隆年嚴常任妻林氏立,二并在北壇。一為乾隆年林嘉猷妻王氏立,在北禪寺。一為乾隆年蔡克明妻嚴氏立,一為乾隆年陳治傅妻林氏立,二并在銅盤山。一為乾隆年周維叢妻倪氏立,在北門外馬坑。一為乾隆年李琳妻王氏立,一為乾隆年何茂猷妻林氏立,二并在北門外新店。一為乾隆年張帝擢妻林氏立,在北門外灰爐頭。一為乾隆年林長輝妻陳氏立,在北門外龍腰山。一為乾隆年張奮異妻陳氏立,一為乾隆年蘇文爵妻趙氏立,一為乾隆年程絢聲妻高氏立,三并在西門外荷亭。一為乾隆年官可則妻王氏立,在西門外文山浦。一為康熙間廖超妻林氏立,在馬園山。一為乾隆年莊應(yīng)琳妻林氏偕男仁妻周氏立,在馬鞍。
古田縣
大街南自太門,北抵節(jié)鎮(zhèn)門。
中街南自按察分司,北抵油巷。
后街南通橫街,北抵文興坊巷。
縣前街東自青藜閣,西抵中街。
縣后橫街東自城西,抵迎仙橋。
下市橫街自南門,抵勸農(nóng)橋。
上坊橫街西接玉堂坊。
后林巷東通大街,西抵水松坑。
趙家巷西出大街,東抵城。
萬家巷東通城門,西至街。
文興巷東通城,西至后街。
方厝巷東通水門,西抵大街。
莊家巷直至郭厝園,西至普濟井。
金井蒼東通城,西通街。
張厝巷東通大街,西抵后田。
蔡舍巷東通水門,西抵大街。
油巷東通太街,西抵吉祥寺。
湯舍巷東至街,西抵中街。
長橋巷東通城,西抵大街。
丁厝巷東通玉灘門,西抵中街。
當(dāng)街后巷
縣后巷南自煥文水門,西至迎仙橋。
慈濟新宮巷南從迎仙橋,北橫陳魏屋邊巷。
分司巷東通大街,西抵按察分司。
石平巷東通石平橋,橋崩,門寨后為民居,抵大街,巷尾有井。
雙塔巷巷口有雙塔,東通大街,西至后河。
朱舍巷東通城,西至大街,舊有水門,后塞。
后莊巷東出后河,西俱抵城。
下莊巷東出后河街,北俱抵城。
坊表
仁壽坊在縣治南,宋時立。明天順間知縣尹古重修,后毀。
宣化坊在縣譙樓西儒學(xué)東。明洪武初扁曰善教。成化十年重修,復(fù)名宣化,正德七年毀。
興賢坊在學(xué)右畔。明萬歷二十二年,知縣劉□陽改為文運、重光,一在后街佑圣宮前。以上二坊明末廢。
城隍坊在三保。
以上公署坊表。

蘭魁坊在縣治北大街,邑令劉元亮為省元蘇大璋立,明廢。
恩榮坊在煥文橋傍。
攀桂坊在縣治北萬安橋巷口,嘉泰間為林森立,明廢。
承流坊在縣譙樓東,舊名通德,邑令洪天錫為林擇之建,后毀。

云梯坊在后街,元時立,明洪武初重建。

玉堂金馬坊在一保,舊名云津。洪武初為翰林學(xué)士張以寧立,弘治六年知縣屠容重修,崇禎壬申復(fù)毀,庚辰年知縣郭維藩重立。
文興坊在縣治北,舊名達英,明洪武初改名文興,嘉靖元年毀。
文登坊在縣治北,宋時立,名晝錦,明洪武初改為文登。
叢桂坊為永樂九年舉人曾斌、吳牧立,在縣治北。
步蟾坊為宣德五年舉人林獻立。
登瀛坊在縣治西,明宣德間為進士陳敏政立。弘治末,知縣蕭謙改立于縣治之南,名曰春魁。正德七年毀。
應(yīng)奎坊為天順元年舉人趙昂立,在縣治北。
擢秀坊為天順間舉人莊嚴立,在縣治北。
青云坊為弘治九年舉人張文造立,在縣治南。
褒恩坊為弘治間誥封郎中羅宗蔭立。
鳳鳴坊為正德間舉人林鉞立,在縣治北。
大方伯坊為正德間布政使羅榮立,在縣治北。
賓俊坊為嘉靖二十二年舉人魏煥立,在縣治北。
登俊仿在中街,明末廢。
張學(xué)士坊在三保。
進士坊二一為弘治三年進士羅榮立,在迎仙橋畔;一為萬歷年間進士余文龍立,在南門外。國朝乾隆甲子年大風(fēng),傾圯。
貞節(jié)坊一為曾縉妻趙氏立,在縣北。一為陳天顏妻姚氏立,在六神巷口。一為陳德寬妻周氏立,在西園巷。一為何翁氏立,在后街。一為徐陳氏立,在油巷。一為江詩雅妻彭氏立,在迎仙橋。一為魏學(xué)洙妻江氏立,在八都。一為陳玉才妻鐘氏立,在楊阪。
國朝
孝子坊為雍正五年盧朝鼎立,在縣治北。
貞節(jié)坊一為康熙十四年,郭圣昌妻黃氏立,在迎仙橋,一為雍正元年林日肅妻陳氏立,在達德坊。
屏南縣
南門大街
東門大街
西門大街
陸厝街
西門后街
北門街
縣前街
學(xué)前街
城隍廟街
義學(xué)前街
閩清縣
學(xué)前街
迎恩街
十字街
西門街
浮橋頭街
后坪巷
際留莊巷
后葛埕巷
南宅巷
下社里巷
湖園巷
桴橋頭巷
坊表
興賢坊宋崇寧二年立,在儒學(xué)前。
玉山坊元豐二年立,在臺山旁。
宣化坊明正統(tǒng)七年,知縣吳清立,在縣治前。
崇禮坊在縣治右。
步蟾坊在縣前。
以上公署坊表。

賢良坊治平四年為陳祥道立,在縣治西。
使華坊紹興十五年為提刑劉覬立,在縣治前。
釋褐狀元坊淳熙四年為黃唐立。
狀元坊嘉定元年為鄭自誠立。二并在縣治東。

進士坊二一為許容立,在縣治西;一為鄭源立,在護仁里。
長樂縣
西街縣治西隅。
十洋街縣前,如十字,因名。明隆慶六年,知縣蔣以忠砌,東抵興賢坊,西通射圃,南經(jīng)所憩亭。
北街東抵城隍前,西抵北門,南隸上巷。知縣蔣以忠砌。
城隍街縣東,知縣蔣以忠砌。
興賢坊縣東,通儒學(xué)前。
嶺口街縣東,通文化街。
河南街縣西,通仁澤坊。
后坡巷縣東隅上街。
大園巷上街至城墻。
新巷興賢街,旁有方井。
東賢巷新巷左,修曲不能旋馬。
府巷上街直至城墻。
府埕巷下街,即舊儒英門地。
太平橋東上巷北抵水關(guān),西循溪人民居。
太平橋東下巷南抵城墻,西循溪阪至城。
金厝巷東隅上街,抵芝山。
湖井巷東隅下街,南抵田中,有井。
五通巷西分司旁,上通社稷壇,嘉靖間知縣俞介開。
楊井巷縣治西,通射圃,中有醴泉井。
陳存巷西隅上街,通社稷壇,知縣俞介開。
上巷西隅,抵拱極門。
衙里巷西隅下街。
坑尾巷西隅上街,通金斗坑。
下巷西隅坑尾巷。
綠衣巷縣治西街,居民侵其半,今復(fù)之。
坊表
興賢坊正德七年知縣楊梁立。
仁澤坊正德七年知縣楊梁重立,在縣治西。
正學(xué)坊正德十五年知縣曹钅茲立,在東察院前。
賢路坊舊名泮宮,嘉靖二十四年教諭劉洙潤改今名,在儒學(xué)東。
崇正坊知縣楊梁立,在東門外朱文公祠前。
鎮(zhèn)夷坊在梅花千戶所。
激揚坊即正學(xué)坊,萬歷間知縣盧龍云改今名。
以上公署坊表。

翰林坊元祐間為學(xué)士陳合立,在縣治東。

榜眼坊為永樂丙戍科陳全立,在縣治前。
翰林坊為陳仲完、陳全、陳登叔侄三翰林立。
擢桂坊為永樂壬午科舉人王借立,在十四都。
文化坊正德七年,為林坦、林珀、林塘、林章立,在東門外嶺口。
雙桂坊為正德巳卯科舉人陳大用、大護立。
九德坊正德丁丑科,為進士陳長珍、鄭憲、陳文沛、鄭源渙、陳毓賢、莊維春、陳嘉謀、林公輔,戴玉成立,在縣治西。
都憲坊嘉靖四年,為副都御史謝士元立。
忠諫坊嘉靖十五年,為太常寺評事林公黼立。三并在縣治東。
尚書坊嘉靖十六年,為工部尚書林廷選立,在縣治西。
登瀛坊隆慶三年知縣蔣以忠重立,在縣治西吳航頭。
聯(lián)科狀元坊為馬鐸、李騏立。
累世名卿坊
兄弟文宗坊為陳省兄弟立。
父子解元坊為林賜、林喬立。四并在十洋街中。
解元坊為林賜、林喬、林谷顯立,在縣治南。
登云坊為舉人池鯨立,在縣東隅。
世科坊為高沂、高森父子立,并書高浚、高淮、高紹保、高伯齡、高進德、高號土、高仕張、高廷忠于上。
聯(lián)桂坊為李孟玉、叔玉兄弟立。
龍門坊為御史吳實立。
憲臺坊為御史吳實立。三并在二都。
柱史坊為御史陳言立,在六都。
世沭恩光坊為陳嘉謀立。二并在十二都。
臺憲坊為御史陳崇德立。二并在十九都。
牧民坊為進士林承訓(xùn)立,在二十一都。
狀元坊三二俱為永樂壬辰科馬鐸立,一在縣治東,一在大宏里。一為永樂戊戍科李騏立,在縣西。
繡衣坊四一為正德三年御史陳言立,在縣治東,一為御史林廷選立,在六都。一為御史陳文試立,在十二都。一為御史陳景隆立,在十九都。
進士坊六一為正統(tǒng)乙丑科李叔玉立,在十洋街。一為成化丙辰科陳潭立,九都。一為正統(tǒng)壬戍科鄭序立,在十都。一為成化甲辰科石璧立,在十二都。一為知府林繼衡立,在二十都。一為參議王有恬立,在大宏里。
貞節(jié)坊一為高伯明妻陳氏立,在四都。一為林以德妻王氏立,在十二都。一為謝杰妻陳氏立,在十九都。
連江縣
大市街西為欽平上里,東為欽平下里。
塘邊西街一名塘邊街。
天王前街街北別名仙塔街,舊有天王寺,故名。
化龍街一名大井頭,橋北稱土重后。
西上街即西門街。
萬石街一名白石頂。
仁壽街一名高吟。
王巷街
塘邊東街一名城隍前。
登云街
長街南抵云路街。
云路街一名后路街。
興賢街一名義井。
學(xué)前街直抵東門,西上為王步街。
王步街東達小東門。
宏路街一名解元坊街。
院前街舊有資壽院。
務(wù)后街舊有稅務(wù)局,故名。
社壇巷在真武廟旁。
江上巷一名上巷。
卓家巷
陳家巷二巷俗呼婆奶巷,今廢。
花錦巷一名水巷。
石橋巷一名巷柄。
郭家巷一名射圃巷。
鄭家巷一名新巷,今廢。
文山巷、武邊巷、仁美巷、南亭巷以上四巷,一名府巷。
城隍巷、荔枝巷、孫家巷以上三巷,一名塔巷。
小龍津巷一名巷柄。
大龍津巷一名中巷。
坊表
龍津坊舊名叢桂,宋咸淳間改今名,在縣前大街。
懷德坊宣化橋西。
魁龍坊縣西天王前。
親仁坊四并咸淳間知縣宋日隆立。
云路坊元至元間知縣竇茂發(fā)重立。
連云坊天歷間知縣李榮立,在鄭家巷口。
興賢坊明永樂初,邑人周鐸立,在宏路口興賢宮旁。
澄清坊宣德九年知縣劉仲戩立,在縣右。
宣化坊舊名美政,宣德十年知縣劉仲戩改今名。
稽古坊弘治三年,為知縣陳檢立,在魁龍坊。
鳳崗坊萬歷間,知縣張聘夫立,在縣東北。
以上公署坊表。

晝繡坊政和六年為王元鼎立。
狀元坊淳熙元年為鄭鑒兩優(yōu)釋褐立。二并在懷德。
省魁坊嘉熙六年,為常挺立,在欽平里。
晝錦坊嘉定十五年為釋褐高夢月立,在光臨里。
登龍坊咸淳巳未,為趙良榕登文武進士建,在資壽街。

晝錦坊宣德元年為進士趙雍立,在西江街。
衣錦坊宣德二年為進士林淮宗立。
大魁坊宣德八年,為榜眼趙魁立,在江南街永思庵旁。
濟美坊宣德間為舉人林茱、林從川父子立,在西門大街。
憲節(jié)流芳坊宣德九年為副使林錦立,在天王前街。
青云坊舊名叢桂,正統(tǒng)間為舉人吳善立。
丹桂坊正統(tǒng)間為舉人周儀立。
攀桂坊正統(tǒng)間為舉人張貞立,在二十九都。
文魁坊正統(tǒng)六年為舉人陳隆立,弘治三年為其孫舉人陳寵重立。
聯(lián)英坊正統(tǒng)間為舉人趙璉、趙皋父子立,在仁壽街。
應(yīng)奎坊正統(tǒng)間為舉人趙瑛立,在務(wù)后街。
毓秀坊正統(tǒng)間為舉人林璺立,在東岱。
解元傳坊景泰間為解元翁賓、舉人翁士榮立。
廌繡坊景泰間為御史張子初立。二并在縣前大街。
文科坊景泰間為舉人陳元憲立,在王巷街。
鳳鳴坊景泰間為舉人林治立。
登科坊天順間為舉人陳崧立,在安慶里。
登俊坊成化間為舉人呂繼和立,在宏路街。
梯云坊成化間為舉人章樓立,在文山街。
傳芳坊成化間為舉人陳從儒立,在登云街。
憲節(jié)流芳賢科接武坊成化間,為副使林錦、舉人林泮父子同立,在文山巷。
聯(lián)芳坊成化間,為舉人林彥修、林彥學(xué)、林智兄弟立,在縣東長街。
世美坊成化間為舉人趙壆立,在江南街。
世英坊成化間為舉人翁士榮立,在宏路街。
起鳳坊弘治間為舉人陳元憲立,在王巷街。
亞元坊弘治間,為會魁楊公榮立,在縣南相公堤。
三邊總憲四世登瀛坊弘治間為副都御史歐信立,正德二十九年以其孫思賢、思誠連登進士重立。
憲臺雙誥坊正德辛未為御史王德溢父王鋼立。
郡伯坊正德戊寅,為知府陳晴和、知州陳璽立。
福星坊嘉靖丁酉為參政游璉立,在縣西。
參藩坊嘉靖間為大參趙雍立。
天錫綸褒坊嘉靖間為副使吳世澤父吳王倉[HT6SS]立。
科甲傳芳坊嘉靖間為進士吳世澤、吳文華、舉人吳應(yīng)乾、吳尚誠立,在縣前大街。
司徒大夫坊為郎中陳坦立。
大夫良坊為知州陳址立。
大夫坊為同知吳尚誠立。
柱史坊嘉靖四十三年,為御史孫用立。
賢大夫坊萬歷間為同知王一岳立。
百歲耆儒坊萬歷間為都諭黃鳴鶴立。
三世中丞坊萬歷間,為贈右都御史吳王倉[HT6SS]、吳世澤、都御史吳文華立。
大司馬大中丞坊萬歷間為尚書吳文華立。
世科坊二一為景泰七年舉人張偉立,一為成化二十年舉人陳謙光立。
豸繡坊二一為宣德九年御史孫欽立,一為景泰四年御史張子初立。
進士坊二一為景泰三年進士陳鴻立,一為嘉靖元年進士朱冕立。
貞節(jié)坊一為弘治間黃羽未婚妻謝氏立,在定海堡。一為嘉靖間孫坦妻邱氏立,在王步街。一為嘉靖間王復(fù)源妻滕氏立,在二十九都。一為萬歷間孫夢弼未婚妻林氏立,在天王街。一為萬歷間黃應(yīng)龍未婚妻陳氏立,在透街。一為天啟間陳天秩妻立,在美政街。一為崇禎間陳喬桂妻林氏立,在福星坊街。
國朝
孝子坊雍正七年為孝子張燾立,在仙塔街。
貞節(jié)坊一為康熙間游日臨未婚妻楊氏立,在義井街。一為康熙間游邦興未婚妻林氏立,在興賢境巷。一為康熙間陳邦琳妻鄭氏立,在幕賢街。一為雍正間游為光妻黃氏立,在化龍街。
羅源縣
縣前街
學(xué)前街
宅前街
館閣前
司前街
東門街
西門街
鐘樓街
半街
塔頭街
草橋街
半行街
南門街
坑園街
浿邊街
路角街
涼平下街
橋囝頭街
北門街
羅厝巷
后張巷
孝巷
左城邊巷
右城邊巷
假山巷
溪邊巷
北城邊巷
余厝巷
五顯宮巷
杏□巷
后邊巷
浿邊巷
學(xué)東巷
學(xué)西巷
水關(guān)巷
五顯巷
阮厝巷
東門城邊巷
坊表
耆壽坊宋開寶元年立,在篤行坊口。
慶元坊開寶三年立,在八角井巷。
清源坊雍熙三年立,在澄清坊內(nèi)。
延慶坊皇祐五年立,在梅關(guān)巷。
登賢坊嘉祐五年立,在萬壽塔邊。
登泰坊淳熙三年立,在岸橋側(cè)。
仁壽坊紹興三年立,在縣治東下海嶺。
棣華坊元至元二年立,在社稷壇前。
篤行坊明洪武五年知縣鄭復(fù)初立,在水陸寺側(cè)。
承流坊在縣前左,后改為牧愛。
宣化坊在縣前右,后改為保障。
崇文坊明洪武十年,縣丞龐益立,在儒學(xué)前。
旬宣坊布政分司左。
停驂坊
駐節(jié)坊,二并弘治間知縣徐珪[HT6SS]立。
演武坊嘉靖乙巳年知縣高相立。
騰蛟坊學(xué)前左。
起鳳坊學(xué)前右。
義路坊儒學(xué)東路口。
禮門坊儒學(xué)西路口。四并萬歷元年知縣蕭蔚立。
以上公署坊表。

乘駟坊淳熙三年為張斗南立,在南門橋。
魁星坊為特奏第一陳縝立,在縣治西北。
使旌坊為少卿黃瑜立,在縣治橋側(cè)。
興賢坊為少師張磻立,在南莊巷口。
晝錦坊為安撫黃士清立,在萬壽塔邊。
登龍坊為尚書陳顯伯立,在沈尉橋北。
連桂坊為陳與行父子同登第立,在環(huán)玉館右。
袞繡坊為太宰余深立,在環(huán)玉館。
冠英坊為參政張蔚立,在后張巷。
擢秀坊為侍郎王序立,在梅關(guān)巷。

孝巷坊至元二年,為孝子林戇孫立,在登賢村。

攀桂坊永樂十七年為舉人游端立。
登云坊永樂二十一年為舉人林塤立。二并在招賢里。
繼科坊成化七年為舉人張滿立,在儒學(xué)西。
經(jīng)魁坊成化七年為舉人趙明立。
雙鳳坊成化二十一年為舉人林深、黃潼立,在環(huán)玉館。
司徒坊萬歷丙午為進士尤光被立,在城西官亭。
永??h
縣前街
東門街
東皋山街
北街
西門街
東門外街
南門外街
新安巷
土地巷
許厝巷
楊巷
府館巷
玄壇巷
虹井巷
古井巷二并城中甘泉也。
上馬巷
流民巷
坊表
龍津坊宋寶祐三年立,在十二都。
明倫坊德祐元年立,在十三都。
拱辰坊淳熙四年立。
咸寧坊
宣化坊
澄清坊三并咸淳八年知縣林士宗重立,縣治南。
興賢坊南門外。
泰邑坊縣治南,明萬歷十四年知縣唐學(xué)仁重立。
以上公署坊表。

華封坊紹定間立,在十四都。
武狀元坊淳熙十一年為江伯虎立,在八都。
平政橋坊淳佑二年為昭武黃熙立。
兩制坊咸淳七年為侍郎盧鉞立。
三狀元坊為蕭國梁、鄭僑、黃定立。
武釋褐狀元坊為黃東叔立,在十都。
大學(xué)兩優(yōu)釋褐狀元坊為張景忠立,在二十五都。
狀元坊三一為乾道二年蕭國梁立,在縣治東。一為乾道五年鄭僑立,在縣治西。一為乾道八年黃定立,在二都龍嶼。

登云坊正統(tǒng)間為舉人張澤立,縣治東。
世科坊為進士張鐸、張鏡、張山立。
狀元接武坊
科甲傳芳坊在縣治。
國朝
孝子坊雍正六年為彭錦立,在縣治前。
貞節(jié)坊一為雍正五年張光教妻方氏立,在接官亭前。一為乾隆六年張大儼未婚妻柯氏立,在縣前。
福清縣
縣前街東達學(xué)前街,西接漁市,北抵后浦街,南通小橋街。
小橋街在縣治南,東抵縣前。
宦街內(nèi)有方伯魏體明第。
學(xué)前街東抵東門,西抵縣前。
上井街
下井街
產(chǎn)塘街前通西門街,后通宦街。
西門街
后浦街北抵小北,南通漁市。
藍橋巷在縣南,一名藍尾巷。
楊春巷在縣北。
檜亭巷在上井街。
官驛巷通上井街。
中巷
東巷后通產(chǎn)塘街。
杏園巷中有杏高數(shù)丈,故名。
湖邊巷
西頭巷
河頭巷前達橫街。
道院巷通官塘路。
官塘巷在西塘。
敖里巷后通鳳山。
侵云巷王奉直屋東。
下盧巷前通官塘,后接山門頭。
林河巷林氏名河居此,故名。
澗下巷陳氏居此。
文高巷
下趙巷自復(fù)嶺
上巷
侯伯巷
上井巷通上井街。
下井巷舊夏前。
下施巷通后浦街。
上林巷通后浦街。
城隍巷通后浦街。
后巷通后浦街尾。
水晶巷近小北門,一名子真。
琉璃巷在南門兜。
圳干巷在藍水巷尾。
市頭巷接橫街。
鄭巷
王巷
坊表
崇教坊在文廟右。
興賢坊在文廟左。俱洪武庚辰教諭王原立。
明新坊在譙樓下。
以上公署坊表。

宏詞襲慶坊在城南隅,嘉泰二年為陳貴謙、貴誼相繼中宏詞科立。
文隱坊在文興里,嘉定四年為高士林公遇立。
文遠坊在新豐里,為理學(xué)陳藻立。
文介坊在海口,理學(xué)林亦之立。
父子兄弟學(xué)士坊在東塘,為夏臻并子之邵、之文立。
聯(lián)魁坊在漁溪,為林希逸解試、省試、殿試俱魁立。
通儒坊在縣東,為理學(xué)王蘋立。
晝錦坊在縣治東,為龍圖閣學(xué)士林遹立。
襲慶坊為林文節(jié)建。
冠英坊在城中,為林栗魁國學(xué)建。
登瀛坊在城南隅,為林仲堪子孫登科立。
春桂坊在城西隅,為林瑑、璟、環(huán)兄弟同登第立。
忠臣坊在南門外,為鄭俠立。
狀元坊一為林山栗立,在縣東塘。一為林石立,在新豐里。一為王宗合立,在靈得里。一為林良顯立,在新豐里。
文武傳芳坊在東塘,為景泰癸酉科舉人林洪、丙子科舉人林槐、弘治乙卯科舉人林信、武狀元林山栗、武解元林良寵立。
兩京文衡坊在市心街,正德間為提學(xué)御史陳伯亮立。
喬梓聯(lián)芳坊在方興里,正德間為黃玨、黃泗父子聯(lián)科立。
二少方伯坊在方民里,嘉靖元年為左參政韓宏、右參政韓鏞立。
文在坊在城內(nèi)直街,上書會元吏部郎中林春、吏部科給事中薛廷寵、甲午解元楊子克、經(jīng)魁薛欽、亞魁周坤、舉人陳一科、魏濠、黃仁惠、方塘、魏文煬、乙未科進士施千祥、王一言、吳從義、郭萬程、翁世經(jīng),嘉靖丙申年建。
方伯坊在邑治前,為四川左布政使魏體明立。
盛時奎壁坊在縣西城內(nèi),為萬歷巳卯科游廷柏、吳志魯、陳名彰、盧一誠、葉向高、方懋學(xué),萬歷壬子科陳其殷、王錫侯、江世祿、陳懋學(xué)、林茂槐、張日耀、施一皋、何應(yīng)軫、余夢鯉、張材立。
直節(jié)回天坊在漁溪,為御史林汝翥立。
澄清坊在王巷口,為御史鄔孟立。
都憲坊在永賓里,為都御史王克復(fù)立。
大參坊在縣治前,為四川參政吳從義立。
熙朝進士坊在龍江橋上,為進士韓宏、韓鏞、項澄、周信、林[HT6,7”SS]堉、謝天錫、鄭慕、郭萬程、張德熹、李庶、林廷奎、林繼衡、余夢鯉、林有臺、林正亨、李允佐、郭文祥、施起元、張可立立。
科甲世美坊在??诔牵瑸檫M士項澄、舉人項潭、項志德、項志仁、項永譽立。
忠烈名臣坊在龍江橋上,為貢士陳和、陳英、鄭咸陳、韓璉、潘忠、潘鑄、鄭逄、李淵、江項、邵文瑸、鄭泰、蔡化達、周文瑞、項英、郭造卿、謝公元、林公征、林公惠、林嶝、鄭元勛、高福立。
給諫坊在龍江橋,為贈戶科給事中林有材子戶部都給事中林正亨立。
韋布回天坊在方民里,為布衣林揚奏蠲虛稅立。
寺丞坊在方民里,為贈大理寺寺丞林元豪子大理寺寺丞林有臺立。
保障東南坊在鎮(zhèn)東衛(wèi),為福建參將秦經(jīng)國立。
東南名將坊在鎮(zhèn)東衛(wèi),為福建都督僉事升廣西掛征蠻將軍印呼良朋立。
百歲坊在方民里,為彭孟鏜立。
天卿世寵坊在縣西門外,為吏部侍郎葉向高立。
黃閣重綸坊在縣南門外,為贈光祿大夫文淵閣大學(xué)葉士儼子、贈大學(xué)士葉廣彬、孫贈大學(xué)士葉朝榮、曾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葉向高立。
豸繡坊四為成化御史林堉立。一在永賓里,御史張顯立。俱在方民里,為正德御史謝天錫、鄭慕立。
進士坊一在南隅,為正統(tǒng)進士李燦立。一在時和里,為正統(tǒng)進士何宜立。一在東隅,為天順進士戴濬立。一在福唐里,為天順進士薛士暄立。一在永賓里,為天順進士林孟喬立。一在西門街,為成化進士林清立。一在永賓里,為成化進士張谷立。一在仁壽里,為成化進士周信立。一在福唐里,為成化進士林傴立。一在西門街,為成化進士陳義立。一在市心街,為嘉靖進士毛秉鐸立。一在方興里,為嘉靖進士黃□惠立。一為正統(tǒng)壬戍科進士夏裕立,在北隅。一為景泰進士俞璟立,在永東里。
貞節(jié)坊一為嘉靖間旌表庠生郭世治妻何氏、進士郭萬程妻盧氏立,俱在方民里。
國朝
貞節(jié)坊一為龔孟旸妻王氏立,在城東隅。一為庠生林岫妻王氏立,在方民里。一為鄭志哲未婚妻余氏立,在南門外。一為黃士瓚未婚妻方氏立,在方興里。一為郭應(yīng)璧妻林氏立,在安香里。一為吳融朗妻何氏立,一為吳可淳妻楊氏立,俱在文興里。一為陳實蓁妻張氏立,在北關(guān)內(nèi)。一為陳允位妻余氏立,在水陸橋。一為林君亮妻敖氏立,在城北隅。一為何正景妻鄭氏立,一為張澄渭妻薛氏立,俱在時和里。一為周肇貴妻陳氏立,一為李志行妻陳氏立,俱在五龍塔橋。一為林潮妻夏氏立,在新豐里。一為郭伯海妻林氏立,在安香里。一為林伯范妻李氏同婦李氏立,在官柄山。一為林邦彥妻李氏立,在石竹山麓。一為劉德佑妻倪氏立,在永壽里。一為林勝卿未婚妻何氏立,在永福里。一為吳觀余妻許巽官立,在南門外。一為林烺妻吳氏立,在文興里。一為周澤妻湯氏立,一為何潮顯妻林氏立,俱在新豐里。一為周君明妻王氏立,在修仁里。一為俞元惠妻林氏立,在永東里。一為張登棟妻何氏立,在時和里。一為李有純妻林氏立,在五龍街。一為董鳳苞妻劉氏立,在修仁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