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縣志
自序
凡例
修志姓氏
地圖番俗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自序
九州島之外,圣人存而不論。以荒遠(yuǎn)無征,慮開天下后世之疑,故寧闕也。莫遠(yuǎn)于正朔不加、聲教不及之地,而「交趾事跡」、「占城國錄」、「西域」、「雞林」諸志,昔人皆有取焉。若夫郡縣之志乘,即其地士大夫之所纂次、賢守令之所修明,見聞之確,莫過乎此,宜若一無可疑者。然而或不盡然。故曰:世異事變,人道不殊;彼我易時,未知何如。于虖!此三代以下書冊之所以日繁,而讀書者之所以貴于知人論世也。
臺灣海外荒島,諸羅僻處臺之北鄙,「禹貢」無傳、「職方」不紀(jì),向存而不論之列。今天子神圣文武,削平鄭氏,乃撫而有之,建立郡縣;仁漸義摩,卉服雕題之眾與漢人同體,涵煦乎高天厚地中者,三十四年于茲矣。其間戶口之生聚,財(cái)賦之盈縮,山川、道里之險易遠(yuǎn)近,風(fēng)俗、人物之臧否奢儉醇醨,城池、倉庫、學(xué)校、祠廟、壇壝之繕修,農(nóng)田水利之興廢,阨塞之設(shè),兵戎之守,大致井然;前副使高公已創(chuàng)為「郡志」以志之矣,獨(dú)邑乘缺焉。余自甲午奉調(diào),東入鹿耳,度蔦松,每思得所依據(jù)以為化理之本。及翻閱「郡志」,參之日所見聞,未嘗不致嘆于闕略者之多而可疑者之復(fù)不少也??几吖拗?,在乙亥、丙子之間;其時草昧初開,法制未備。譬之筑室,方初其基;譬之稽田,方藝其菑也。又茲邑延袤千里,山海崇深,所見非一、傳聞異詞,其記載寥寥,疑信相半,誠無足怪;至于今,不可同年而語矣。昔之鹿場,今之民居;昔之豐草,今之嘉谷;昔之椎髻,今之衣冠。簿書期會日以繁,規(guī)畫營建日以多,聲明文物日以盛。及是時而不亟訂其訛舛、增其闕略,成一邑之志,備文獻(xiàn)之征,后之人必有慨折衷之無自;非所以昭圣天子無外之模、久道之化,信今而傳后也。因以其事請于各上憲。
既得允,則謀可以共斯舉者。漳浦有陳君夢林,舊游黔中,與家侄詹事漁璜為筆墨交;又嘗從儀封張大中丞纂修先儒諸書于鰲峰書院,豫修漳州、漳浦郡縣兩志:是足任也。乃具書幣,遣使迎致邑治(即所謂檨圃者)而開局焉;既又擇鳳山學(xué)生李君欽文、邑明經(jīng)林君中桂與俱。會稡建邑以后三十四年之見聞,斟酌「郡志」之已載者而一總其成。陳君焚膏繼晷,綜核討究,存其所信、去其所疑。起自丙申秋八月,越明年丁酉仲春而脫稿。為志十有二,志各一卷;為目四十有七。每一卷就,余輒與參互而考訂之。凡所謂郡縣志乘之載,各具體矣。中間因事建議,陳君留心時務(wù),動與余合;往復(fù)論難,要于保境息民、興教淑士,如醫(yī)者之用藥。紀(jì)事者,其品味也;建議者,其方也。選其品味而制之有法,使皆可用而不疑;然后各因乎人之病而尋究其方,雖不知能效與否,而必是藥與是方,皆確然可自信于心而共信于人而后已。此余諸君子參互考訂而不厭也。抑人之言曰:時者,事之機(jī)也。時至而事起、時窮而事變,是以圣人緣時以盡變。夫安知數(shù)十年后,氣化人事更相推移,今之所信,不又為后之所疑乎?亦就目前之信而不疑者,留為掌故,備異日之征而已。
梓成,乃呈之各上憲弁諸簡端,而余并識其歲月始末于次云。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四月,知諸羅縣事加一級周鍾瑄撰。
凡例
一、古人書志,以論述舊章經(jīng)緯、當(dāng)世邑治;海外新造,征獻(xiàn)考文,百無一有。茲創(chuàng)立紀(jì)統(tǒng),推衍義類,為卷十二、為目四十有七;而目之中,又有以類附見者。愧乏三長,要于文省事增而已!后之人,將廣視聽而參得失,庶于是乎取之。
一、邑治山川叢雜,郡志多所缺略,故校勘特詳,凡三易稿而就;務(wù)使肢節(jié)脈絡(luò)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見生動。庶幾碧水青山本來面目,不致盡被作者塵封耳。
一、祀典、學(xué)校、賦役、選舉,經(jīng)國大猷,竟委尋源,非會稡群書莫得其概。邑治鮮藏書之家,故于此數(shù)者各討故實(shí),撮其要于篇首。使海外人士,知?dú)v代沿革之不同、本朝損益之盡善,不以為天下之通制邑乘可略而不載也。
一、學(xué)宮勒御制至圣先師贊、四賢贊,「郡志」列諸「藝文」,似屬非體。今合學(xué)宮興建始末、御制訓(xùn)飭士子文、圣諭、條約、鄉(xiāng)飲、養(yǎng)老、考校諸生、義學(xué)、社學(xué),另為學(xué)校一卷,以昭圣天子尊師崇儒之曠典、教育士子之盛心;亦以見學(xué)校之設(shè),非同尋常規(guī)制云爾。
一、人物、名宦,慮事遠(yuǎn)年湮,因?yàn)榱?。若其人見在,則有待焉。所謂百年之后,是非乃定也?!缚ぶ尽篂E及見任官,殊乖義例。今惟已故者,乃核實(shí)立傳。見在之人,功德可紀(jì),止據(jù)事直書或連類而及。善善從長,雖匹夫匹婦不敢沒也。
一、北路為臺灣肩背,兵單汛廣。圣天子加意海防,綢繆未雨。故茲編分列水陸防汛,各為一條。凡阨塞險要、官兵戰(zhàn)艘數(shù)目、塘遞瞭望巡哨處所,無不畢載。而前后以己意著論,芻蕘之言,寧無取焉?茍有一得,不厭千慮矣!
一、邑人五方萃處,風(fēng)俗龐雜;即諸番之俗,亦或各社不同。綜其大略,漢俗分類為四、番俗分類為七。各綴本事其下,與各志土風(fēng)體例稍異;欲使閱者如身履其地,而親見之。昔李繁作「大唐說纂」,凡所紀(jì)事,每條不過數(shù)十字;前人稱為簡要。今茲未能;疏略輕信,淺近不學(xué),知無所辭也。
一、方言各志不載,近田中丞蒙齋先生纂「黔書」,依「易」「說卦」傳體,另為一條。茲仿其意,略舉大概,系于番俗之末,用昭海外同文之盛。抑赍素油問異語,蓋古人所不廢云。
一、風(fēng)俗、物產(chǎn)、雜記,「郡志」之外,采諸寓賢沈君光文「雜記」、海澄陳君峻「外紀(jì)」,益以耳目睹聞。摘取聯(lián)串,未必當(dāng)乎大雅;潤色裁鑄,謹(jǐn)以俟諸良工。
一、災(zāi)祥、古跡,各志皆別為一卷。寺廟或附古跡,或載方外。緣建邑未久,紀(jì)載闕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姑合災(zāi)祥、古跡、寺廟并列于雜記,而以外紀(jì)終之。其事不關(guān)于風(fēng)土、民物者,雖外紀(jì)亦一概不載。
一、藝文之選,所重在文。古人一語不合,棄不入選;蓋其慎也。若功德碑記、上下文移,敗炙殘羹,一概濫充樽俎,觀者氣塞矣。茲就「郡志」去取,稍綴新篇,冠奏疏于首;余則文以題之大小為次第,詩以人之先后為次第。篇帙無多,各體未備,故不復(fù)分類,將以俟諸來者!
一、邑治庶事草創(chuàng),補(bǔ)偏救弊,如水隨形。數(shù)十年來,氣化、人事月盛日新;較之初辟,勢殊時異。故于編末,輒附管窺。非敢謂深切事情;然百聞不如一見,吏治、民生未必?zé)o小補(bǔ)云。
修志姓氏
總裁: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xué)政按察司副使加四級紀(jì)錄十四次梁文科(丹崖。正白旗人,舉人)。
鑒定:臺灣府知府加一級王珍(雄樵。長治人,副榜)。
主修:諸羅縣知縣加一級紀(jì)錄四次周鍾瑄(宣子。貴筑人,舉人)。
編纂:漳州府漳浦縣監(jiān)生陳夢林(少林)、鳳山縣學(xué)廩膳生員李欽文(世勛)。
編次:諸羅縣歲貢生林中桂(秀民)。
??褐T羅縣儒學(xué)教諭加一級陳文海(容川。永安人,貢生)。
督梓:諸羅縣典史加一級楊云龍(大興人,吏員)、諸羅縣佳里興司巡檢加一級陳祚禎(大興人,內(nèi)閣供事)。
地圖番俗圖
山川總圖
山后圖
縣治圖
垂屋
插秧
獲稻
登場
賽戲
會飲
舂米
捕鹿
捕魚
采檳榔
山川總圖
山后圖
縣治圖
垂屋
插秧
獲稻
登場
賽戲
會飲
舂米
捕鹿
捕魚
采檳榔
卷一
封域志
星野建置疆界山川形勝海道潮汐風(fēng)信
先王制禮,九土攸序;分境畫野,各安其居。臺灣跨海以東,山環(huán)西向,拱護(hù)閩邦;土地廣饒,諸羅得三之二焉。殆天造地設(shè),以待圣人而為東方之保障者與?千峰作鎮(zhèn)、百川匯流,據(jù)上游山海奧窔之區(qū),必將有偉人杰士鍾靈奇之氣,以作楨皇家。雖縣崖巨浸、強(qiáng)半不毛,然觀象于天、察利于地,損益張弛,自茲始矣。
星野
建置
疆界
山川
形勝(六景附)
海道
潮汐
風(fēng)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島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觀妖祥。其時揚(yáng)州之域,南越、甌、閩未通上國,無所謂臺灣也,況諸羅乎?「晉志」于吳、越州郡各詳所入度,獨(dú)閩越闕焉。閩越與會稽同度;會稽入牛一度,則建安以南,其為牽牛、織女之分無疑也。
諸羅僻在臺北,古「王會」不載;星野分屬,于何而辨?白麓鄭氏亦鄒之說曰:『諸羅系于臺、臺系于閩,星野宜從閩。「禹貢」揚(yáng)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于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jì)之次。明時澎湖屬于泉,泉分野從閩省為牛、女,則臺從泉為牛、女無疑。臺南鄰于粵、北對峙于閩安,而西迫近于漳。漳分野視閩、粵分野視漳,臺與漳接壤,分野從漳為牛、女無疑。唐開元僧一行有云:「星紀(jì)當(dāng)云漢下流,百川歸焉。其分野下窮南紀(jì)之曲,東南負(fù)海為星紀(jì)」?!笭栄拧乖疲骸感羌o(jì),斗牽牛也」。臺郡宅東南,分野應(yīng)屬牛、女無疑』。則又有為之說者曰:『星紀(jì),吳、越分也;銀海,元武象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臺在泉之窮南,去閩省遠(yuǎn)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之極東,去吳、越更遠(yuǎn)矣,不宜為星紀(jì)之次。窮南、極東,星土亦少異矣。臺分野其在女、虛之交乎』!則又為之辨曰:『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齊、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臺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觀天之見也。且從泉,近事也;從漳,紀(jì)地也。東南負(fù)海為星紀(jì),僧一行之說也;臺分野以牛、女為定,又何疑乎』?石民陳氏元麟之說則不然。其說曰:『臺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島之限。按四譯館因外夷來貢,以外夷分方紀(jì)星;臺灣原屬島夷,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巳。天文「宋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于律仲呂,岡山分野」(臺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已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dú)v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歷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jiān)所定時憲歷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于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yàn)之家,概與臺灣同島夷一體測驗(yàn),而以里差詳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臺北角木,遠(yuǎn)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臺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jì)約略之見,不可從也』。
按海外見聞,如扶余、日本、占城諸國歷代所紀(jì),皆略可考。諸羅由明以前,中國人跡所未及;象繹占候,班固以來無述焉??疾街?,言人人殊;裨鄰次舍,各有差謬。此以為軫,彼以為角;甲以為氐,乙以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樞,在張宿十度,而分野在南。蓋自昔巳然。天道幽遠(yuǎn),其理固有不可究話者。姑合諸說而并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論定云。
建置
諸羅縣故統(tǒng)名臺灣,海外荒裔,地不知所屬。明宣德間,太監(jiān)王三保因風(fēng)過臺;則今之郡治,未入諸羅也。嘉靖四十二年,??芰值栏扇肱_。天啟元年,顏思齊、鄭芝龍引倭踞其地。崇禎間,假于荷蘭(即紅毛)。庚辰(季麒光「郡志稿」云:『崇禎八年,荷蘭始筑臺灣、赤嵌二城』。則此當(dāng)為庚辰,「郡志」作庚寅,誤),甲螺(猶云頭目,夷人所設(shè)以管漢人者)郭懷一謀逐紅夷;事覺,紅夷召土番追殺之,盡戮漢人于歐汪(諸羅地名。有溪曰歐汪溪,見「山川志」。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則人不敢渡?!缚ぶ尽篂轼P山仁壽里之歐汪,誤)。
國朝順治十八年辛丑,鄭成功自江南敗歸,因甲螺何斌以取臺。比至鹿耳門,水驟漲(鹿耳門入臺必由,海道紆曲,水淺沙膠,舟人皆插標(biāo)以為識;稍有左右,則失陷。成功至,水驟漲丈余,戰(zhàn)艦雁行而入),遂克臺;置一府二縣??h一曰天興,即今諸羅地也。其明年,成功死,子經(jīng)嗣;改縣為州,名因之。設(shè)安撫司,號北路。
今上康熙十七年戊午,以布政使姚啟圣為福建總督。啟圣大開修來館于漳州,賊降者不分真?zhèn)谓允罩?,高爵華轂、袍帽金幣,焜耀于道:多縱反間。辛酉經(jīng)死,子克塽嗣,啟圣計(jì)招鄭行人傅為霖內(nèi)應(yīng)。事泄,諸與謀者皆誅死;然鄭氏心腹人人自危,望我?guī)熤畞砦植辉缫病6旯锖?,上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掛靖海將軍印專征,治兵于平?!,樄侍岫剿畮?,饒智勇,賊所驚憚。而是時啟圣與巡撫吳興祚謀襲雞籠、淡水(諸羅地),繞出其背;克塽亟命何佑葺淡水城,據(jù)雞籠以守。夏六月,將軍施瑯自銅山直抵八罩;劉國軒悉精銳犄角,戰(zhàn)皆潰,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納款,佑亦降,北路悉定。于是瑯疏請留臺灣為外蔽;詔報可。
二十三年,設(shè)縣治于諸羅山(地為鄭氏故營址),因以命名,取諸山羅列之義也??h隸臺灣府,地南自蔦松、新港,東北至雞籠山后皆屬焉,極海而止(置縣后,以民少番多,距郡遼遠(yuǎn),縣署、北路參將營皆在關(guān)化里佳里興,離縣治南八十里。四十三年奉文:文武職官俱移歸諸羅山,縣治始定)。
論曰:平臺之功,始終于施、姚二公。姚為布政時,父子隨師救海澄,先登陷陣,義形于色。及為總督,平金、廈,多捐金,縱反間,離鄭氏腹心,師未合而臺之平已握算而得矣。施受命專征,血戰(zhàn)澎湖,厥功匪細(xì)。其最者,入臺之日,釋仇怨、禮降王,民安堵如故。子胥報楚方此有慚德焉,與曹武惠之下江南爭烈矣。獨(dú)是姚以數(shù)年之心力,定平海之全局,文物衣冠寧忘所自?施俎豆、姚弗及,于先河后海之義毋乃闕乎?斯論匪獨(dú)為諸羅設(shè)也。
山川
邑治負(fù)山面海,內(nèi)拱神州而西向;發(fā)仞于北、叢于東,而附于邑治之肩背延袤于南。凡山之綿緲阻絕、人跡不到者,統(tǒng)稱內(nèi)山。其可指而名者,自福州之五虎門,山勢東入于海,導(dǎo)關(guān)同、白畎(二山名,在大洋中)以南,漸逼雞籠港,突浮一嶼,曰雞籠嶼(內(nèi)有番社。以下凡稱番社者,皆番所居),有荷蘭大故城焉(在嶼之西)。穿港而東,曰大雞籠山;巍然外海之天半,是臺灣郡邑之祖山也(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有隔海參差,與嶼浮沉而馮翼乎茲山者,嶼之西為桶盤、嶼東北為雞心、嶼西南為獅球(諸嶼各以象形得名);而若隱若見乎左右者,東為直加連嶼、西為花矸嶼(兩嶼各起中峰而雙列小嶼于旁,潮流迅急,約離大雞籠一更水程)。由大雞籠而西為金包里山(內(nèi)有金包里社,往大雞籠路在山之麓。沿路巨石巉巖錯置,澗水縱橫其下),山背有旗干石(二石對峙如旗干,故名),砥柱乎煙波。又西為小雞籠鼻頭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由小雞籠蜿蜓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東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謂奇獨(dú)龜侖山也;是郡邑諸山之少祖。卻而仄立于東者為磺山(土可煮磺,故名),西極于港口(內(nèi)社二:雞柔山、外北投)。循港逆折而東,為干豆門(大遯山麓有小山與八里坌山,夾港東西相對,其形如門。內(nèi)有社五:武勝灣、內(nèi)北投、擺接、麻肖翁、大浪泵)。大遯之勢趨入內(nèi)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數(shù);群萃南下,奔七百余里,倐停而駐。有挺拔圓秀而特立者,曰大武巒山;則邑治之主山也。三峰并列,遠(yuǎn)護(hù)眾山,奇幻瑩澈,高出大武巒之背者為玉山;是邑主山之后障(山終歲為云霧所封,見之日甚鮮)。由大武巒迤■〈辶里〉而西,穿原隰二十里許,橫岡如帶,近貼邑治之背者,為牛朝山;土剛面陽,西向作邑。其下山自右而旋左,蛇伏于草地,尾有小山逆于水口(玉山之水,由此達(dá)于八掌溪),近依邑治,如鎖鑰焉。其峙于東北者曰大福興山(一名大目根)與覆鼎金山(方言謂「釜」為「鼎」;山圓凈如釜之覆,故名),同為邑治之右肩。又東而枋仔岸山(在玉山之北)、鹿楮山(在大武巒之東北)、打利山(在鹿楮之北)、鹿仔埔山(在打利川之西南),則右肩之外輔也。其峙于東南者曰阿里山(山極遼闊,內(nèi)社八:大龜佛、■〈口皂〉啰婆、肚武膋、奇冷岸、■〈人米田,上中下〉米基、踏枋、鹿楮、干仔霧)與大龜佛山(在阿里川之東南),同為邑治之左肩。又東而肚武膋山(在玉山之南)、■〈人米田,上中下〉米基山(在大龜佛山之東北),則左肩之外輔也。環(huán)邑四顧,諸山森立,如踞中高坐。旁執(zhí)干羽列仗于兩階之下而敞其前、自東而旋于北,為邑之右臂者,曰葉仔林山;與大武巒接。稍北為鼎蓋梁山,頂平豁如釜之蓋而隆其脊。與鼎蓋并峙者,為梅仔坑山。聳拔于梅仔坑山之北為奇冷岸山(山之西有漢人耕種其中),前而南為尖山仔山;山皆南面,若延佇以俟人之右顧。自東而折于南、回顧于北者,為邑之左臂,曰玉案山(舊名玉枕);位踞離明,方幅蒼翠,是學(xué)宮之對山也,橫鋪如青玉之案。玉案之后有火山(山在谷中,多石隙;泉涌,火出水中。群見「古跡」);火生于水,生克之理,固有不可知者。玉案之東北,巉巖陡絕為嵌頭山;上為■〈口皂〉啰婆山,與大龜佛接。玉案之西南,以形名者為筆架山;豎脊挺步,如老翁扶筇天際,為翁仔上天山;又西為半月嶺(形如上弦之月,故名)。皆邑左之外,障于南而回顧于北者也。自奇冷岸而東北,為虎尾溪之牛相觸山(一在溪之南斗六門界、一在溪之北大武郡界);南北兩峰,如牛奮其角而將觸。中界一溪,嵯岈怒激而嶐起溪之東南,為斗六門(莊名)諸山起伏疏密;則邑右之外障,若遠(yuǎn)而若近者也。自牛相觸以上,路皆在山之西而遵海以北。其極于東者,內(nèi)山峰巒不可數(shù),錯置于道。東望可指者,虎尾之北,濃遮密蔭、望若翠屏,曰大武郡山(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東為南投山(內(nèi)社二溪,南為南投、北為北投)、阿拔泉山、竹腳寮山(內(nèi)有林■〈王冀〉埔,漢人耕作其中)、為九十九尖,玉筍瑤參,排空無際。其下為大吼山、筊荖山(方言筊荖,飯器也。其頂圓,亦象形以名)。又東北而為水沙連內(nèi)山(內(nèi)社十:巒蠻、貓丹、毛碎、決里、哈里、難斗截、福骨、羅薛、平了萬、致霧);山南與玉山接,大不可極。西隔一溪,為樸仔籬山。大武郡以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者,曰瞭望山;其下有北路中軍之旗鼓焉,則半線(莊名)之營壘也(山北為貓羅社)。東北為貓霧拺山(東有曠埔,漢人耕作其中),東南為貓羅山。夾二山而東入為火山(見「古跡」);與玉案南北斜照,若造物者有意為之。逾大肚溪與寮望相對峙者,曰大肚山(山后為貓霧拺社)。北而沙轆山、牛罵山、崩山(土多崩陷,故名)、鐵砧山(頂圓而平,故名)、宛里山(沙轆以下五山,皆大路所必經(jīng)),其小焉者也。東插乎沙轆、牛罵二山之間者,為岸里山(內(nèi)新附社五:阿里史、掃捒、岸里、烏牛難、樸仔籬);山險而深峻,是向時政教所不及而今慕義來歸者也。東北為南日山(在鐵砧之東北)、貓盂山(在貓盂社之東)。宛里以北,路漸迫于海,山峰磊落于海之濱者,曰倒旗山(山形似旗,在吞霄社西)、礁荖叭山(在后壟社前水口)。后壟、竹塹二港之北,為南山(竹塹社之南)、小鳳山(俗名鳳山崎。其路崎嶇,多石難行也)、南嵌山(在小鳳山之東北),東為太平山(在吞霄社之東)、貓里山(在后壟社之東)椰里歷山、加至閣山、荖衢山(在中港社之北。椰里歷、加至閣,俱在荖衢山南)、陣仔叭山(在南山之東)、鄰仔叭荖山(在小鳳山之東)、交眉山(在佑武乃山之東)。蹲舉崚嶒,飄緲乎煙霞者,為眩眩山(下為竹塹埔,漢人耕種其中)。眩眩之北為小龜侖山(內(nèi)社三:山下為龜侖、西為坑仔、南霄里)。又東而巃嵷盤礡,并障乎南日諸山之后者,為佑武乃山(在小鳳山、交眉山之東,極高大)、合歡大山。遙接乎干豆門諸社者,為查內(nèi)山(山麓有查內(nèi)社)。自干豆門穿港以西,雄偉杰出于淡水港之東南者,曰八里坌山(在八里坌汛之南。天將雨,則云先罩其頂。外見此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是為東南之鎮(zhèn)山,則盡虎尾、牛相觸。以上諸山,大者昆季、小者兒孫矣。自半月嶺益趨于南,曰馬椆山。西轉(zhuǎn)徑仄,如重關(guān)設(shè)險,為關(guān)仔嶺山(下有漢人耕種其中);狀若箕張,為糞箕湖山。若小龜佛山(在糞箕湖山之西南,下有古樹高數(shù)丈,相傳有神附焉。近此居者,多患疾疫,故皆徙于數(shù)里之外),則視大龜佛而差等者也。小龜佛之東南為赤山,土盡赤;臺多黑淤,此為正色矣。則有沖霄而起,若秉珪植璧,繞出乎玉案山之背者,曰大武壟山(與學(xué)宮遙對),儼然有端人正士之想焉(內(nèi)社九:大離蚌、礁吧哖、邦鶻、內(nèi)蹈綱、敦里礁吧哩、萬打籠、內(nèi)幽、藤橋頭、美籠)。大武壟之西北,峭壁懸崖,為五步練山(以其險不可容足,故名;亦方言也)。其并而相埒者,為消離山。他如鹿馭山、東西煙山、虎頭山(亦象形以名)、內(nèi)茄拔山、瑯包山(下有曠埔,漢人耕種其中),則又小峰之聯(lián)絡(luò)于南者也。其在治屬而與臺、鳳界者,騰空起舞,卓立天骨,曰南馬仙山(山后為鳳山界);遙望而郁乎蒼蒼者,為烏山;高聳入云,為郡治之大宗者,曰木岡山(四時常罩云霧,天色晴明,則內(nèi)地至澎湖便見此山。為臺灣界)。西為卓猴山(在新港社東),西南為芋匏山、羅漢門山(內(nèi)有大杰顛社)、猴洞山(有大石洞,行人往來皆經(jīng)于此。洞外為臺灣界),而左揖乎鳳山之大岡(山名)。其在治屬而右與鳳山界者,自大雞籠支分,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如脫穎而出,高不可極,曰山朝山(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買豬末山(在山朝山之南,南為哆啰滿社、北為山朝社。二山相去凡百余里)。東南為蛤仔難山,南為黑沙晃山(東南有直加宣五社)、祟爻山(內(nèi)有生番十社,人所不到。二山皆極高大)。又南為鳳山之卑南覓山,東漸于海。
凡水皆東流,邑治之水獨(dú)西。臺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閩、越間水源自山匯流揚(yáng)波謂之溪。溪漸于海,潮汐應(yīng)焉,謂之港;?!觥淬吡x〉無源,潮流而潴,隨其所到以為遠(yuǎn)近,亦謂之港。邑治山之背為東洋,前距西海五十里,以海為帶;南北之水,濫觴四注,望而朝宗。約略計(jì)之,以溪名者三十有八、以港名者三十有五、港與溪合者十有九、?!觥淬吡x〉自為港者十有六,潭湖陂圳(「正韻」無此字,俗音浚)之屬(俱別見「水利」)不與焉(以下每一節(jié)為一「○」,凡溪俱從■、凡港與溪合者俱從■、凡■〈氵義〉海自為港者俱從●)。
附于邑治之右為北維。○一曰■牛朝溪,發(fā)源于大武巒(邑主山)。出大福興、牛朝二山之北,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漲,小杉板頭船可入渡口載五谷)。西過北新(莊名),至于小槺榔(莊名),為■龜仔港。又至西于■猴樹港(商船輳集,載五谷貨物),南出青峰闕(縣治以南總???,自蚊港以內(nèi)諸港悉從此入。詳見下),入于海。○猴樹之南為■土地公港,入于荷包嶼(莊名。嶼內(nèi)為眾流所歸,與港會,水面甚闊,捕魚者日可百余人。別見「水利」)。○牛朝溪之北曰■山迭溪,發(fā)源于阿里山。南至于雙溪口,合尖山仔(山名)殿仔林溝之流,西過白沙墩(莊名)之南為■笨港(商船輳集,載五谷貨物)。出土獅仔(莊名),至揖仔寮(莊名),入于海。○曰■石龜溪,發(fā)源于奇冷岸(山名)。北灌于他里霧(社名)之加冬腳,南灌于打貓(社名)之大埔林(地名)、走豬(地名。別見「水利」?;蛟谱哓i圳尾有小溝,流至雙溪口,與山迭溪合)?!鹑铡霭稳?,發(fā)源于阿里山。西北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鹪弧龌⑽蚕?,發(fā)源于水沙連內(nèi)山。南出刺嘴(社名。以其番女皆針刺嘴■〈月〈勿上口下〉〉也,方言赤嘴),過水沙連社,合貓丹、巒蠻(俱社名)之濁流(二水甚濁),西過牛相觸(山名),北分于東螺。又南匯阿拔泉之流為西螺,過黃地侖(左右有渡)、布嶼稟(有渡),出白沙墩之北,至臺仔挖(舊港名。港口原有浮嶼,內(nèi)可泊船;近年嶼沒港湮,南風(fēng)時人多于此捕魚)入于海?!鹪弧鰱|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觸(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東螺水清,則時事有變』。北折而西,過打馬辰(有渡)、樹仔腳(有渡)、貓兒干(社名。有渡),匯于●海豐港(?!觥淬吡x〉。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北路防汛前止),入于海?!鹱窈6睘椤袢指郏ê!觥淬吡x〉。港口有網(wǎng)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鹩鈻|螺曰■大武郡溪,發(fā)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社名)。又西為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水棚別見「外紀(jì)」),入于海。○曰■大肚溪(溪面甚闊,水險急,詳見「兵防」),發(fā)源于南投山。過北投、貓羅、柴坑仔(俱社名),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尖之流(水口可容小舟捕魚),出阿束(社名)之北,為■草港(港口有水棚,取魚;如鹿仔港),入于海?!鸩莞壑睘椤袼锔郏ê!觥淬吡x〉。商船到此載脂麻。港水入至一里地而止)。○大肚之北曰■大甲溪(溪面甚闊,險于大肚。詳見「兵防」),發(fā)源于岸里內(nèi)山。過樸仔籬山,南分于牛罵,曰牛罵溪;西入于海?!鹪弧霰郎礁郏ǜ劭诙嗍?,商船到此載脂麻),分自大甲溪。西北過崩山,又西為港,入于海。○曰■大安溪(險如大甲,而溪面較狹。夏秋水漲,必俟水落,邊海而行),發(fā)源于水沙連內(nèi)山。北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社名)之后者,曰■房里溪;支分于鐵砧山之北者,曰■貓盂溪。西匯于雙寮???,入于海。○曰吞霄溪,發(fā)源于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于海?!鹪弧鼋盖N叭溪,發(fā)源于佑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為■礁荖叭港;西入于海?!鹪弧龊髩鸥郏l(fā)源于貓里山。過加至閣(社名)之西,為■后壟港(在后壟社前。港面甚闊,商船到此載脂麻);入于海?!鸷髩胖睘椤裰懈郏ê!觥淬吡x〉。有小澳,商船到此載脂麻。港水入至社后止)?!鹪弧鲋懈巯?,發(fā)源于合歡大山。流于加至閣之北,出中港社西為港,入于海?!鹬懈壑睘橹駢q港,發(fā)源于眩眩內(nèi)山,曰眩眩溪(溪底皆石);合鄰仔吧荖山之流,為■竹塹溪(溪面甚闊,多石)。溪西出為港,入于海(港闊水深,商船到此載脂麻、五谷)。又北曰■鳳山溪,發(fā)源于查內(nèi)山。西流于小鳳山埔,入于海。○發(fā)源于查內(nèi)山之北者,曰■大溪;于合歡大山者,曰支吧里溪、曰■田厝溪(近坑仔社)、曰■加冬溪(近霄里社),合北內(nèi)山之流為霄里溪。過小龜侖(山名),匯大溪于南嵌(社名),為■南嵌港;西入于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自竹塹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內(nèi)多一溪而有十?dāng)?shù)灣折者)?!鹪弧鲩L豆溪,發(fā)源于八里岔山之南,西入于海?!鹪弧龌窍ㄋ豢墒?。詳見「外紀(jì)」),發(fā)源于磺山西。過內(nèi)北投,出于干豆門,入于海。○八里岔之北為■淡水港(??谒淌镏粮啥归T,內(nèi)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蜂仔峙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蟒甲者,刳獨(dú)木以為小船也。澳內(nèi)可泊大船數(shù)百,商船到此載五谷,鹿脯貨物。內(nèi)地商船間亦到此),匯合歡、龜佛、小雞籠、鼻頭(俱山名)灘流,入于海?!饦O于東北為■雞籠港,西北為大海。○港以東為■八尺門港(隔港為山朝、黑沙晃諸山)。八尺門之南為■山朝溪、為■蛤仔難港(港有三合諸山,灘流與海潮匯。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于港之左右),東為大海。
附于邑治之左為南維?!鹪弧霭苏葡?,發(fā)源于玉山。過枋仔岸、阿里、牛朝(俱山名)之西南,為八掌溪渡(邑治南。抵郡渡此);至于白須公潭(有竹筏渡)。過小龜佛山(有竹筏渡),西出為■冬港(商船到此載五谷);南出青峰闕,入于海?!鹪弧霭姿?,發(fā)源于玉案(山名),西灌于大排竹、臭佑、下加冬(俱莊名。別見「水利」)?!鹪弧鰡┫?,發(fā)源于大武壟(山名)■十八重溪(狹而淺,以其迂回屈曲,故名十八重),合哆啰啯社北九重溪(狹淺如十八重)之流,過雙溪口西南,為■急水溪(往郡大路。有渡);出小龍船窩(地名),過下急水(有渡)、刺桐腳(地名),西出內(nèi)連桁(見下),北匯于蚊港(見下),入于海。○西海自青鯤身至于南、北鯤身(南鯤身、北鯤身,傍海岸二小嶼。有網(wǎng)寮捕魚,西為大海),東入青峰闕,為■蚊港(港面甚闊,大小船俱可泊。自此以南至麻豆港,皆此港支分。港北設(shè)網(wǎng)寮捕魚塭);至于頭港仔(有網(wǎng)寮,港南有桁及魚),與冬港會。又南過威里(水面甚闊,有網(wǎng)寮),東入為●咸水港(?!觥淬吡x〉??ぶ瓮扛鄞舐?,有橋。商船輳集,載五谷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于北為●井水港(?!觥淬吡x〉。有竹筏渡。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谷。港水至上帝廟邊止)?!鹜镏蠟閮?nèi)連桁(水面甚闊,有網(wǎng)寮及魚塭),與急水溪會。又南為倒風(fēng)港(分內(nèi)、外倒風(fēng)澳。甚闊,眾水之所匯。有網(wǎng)寮、魚塭)。○■倒風(fēng)之水分三港:北為●鐵線橋港(?!觥淬吡x〉。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打鹿峙止),南為●茅尾港(?!觥淬吡x〉。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二太爺莊止),西南為●麻豆港(?!觥淬吡x〉。商船到此載糖、菁貨物。港水入至麻豆社邊止)。○麻豆之南曰■灣里溪,發(fā)源于礁吧哖(社名)內(nèi)山。南過五步練、大武壟二山,合卓猴山之流于石仔瀨(有渡),西流為加拔溪,至于新社(有渡,名番仔渡)。南合烏山頭之流,過赤山(有渡,名拔仔林渡),至于灣里(往郡大路,有渡);過蘇厝甲(有渡)、檨?zhàn)辛郑ㄓ卸桑⑹拤牛ㄉ缑?。有渡),西出為歐汪溪(有渡。溪東為歐汪社、溪西為史椰甲社),入于海?!鹪恍赂巯ㄓ行∩及孱^船至大洲載五谷),發(fā)源于木岡山;流于州仔尾(南為臺灣界、北為縣界洲。內(nèi)有魚塭),為■新港(港另有?!觥淬吡x〉二:一由舊園西北流至木柵仔坑尾止,一由馬鞍橋流至柳橋腳止),入于海?!鹦赂壑希瑬|入為●洋仔港(■〈氵義〉海)?!裥赂壑?,東入為●灣港(海■〈氵義〉。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木柵仔止。港口甚闊,有魚塭)、●竿寮港(海■〈氵義〉。有渡。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并載五谷、糖、菁貨物)、●直內(nèi)弄港(?!觥淬吡x〉。小杉板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東保止)、●西港仔港(?!觥淬吡x〉。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并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含西港(?!觥淬吡x〉。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含西之支分為●卓加港(海。小杉板頭船到此載茅草。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西南為大海。
右山川所紀(jì),較「郡志」加詳,亦多與「郡志」異?!缚ぶ尽箵?jù)所傳聞,云其略而已。即如玉山,在縣治之背,全臺之望也;大武巒為縣治主山,青峰闕為縣南扼要海口:而「郡志」皆不載,又何論其小者乎!雞籠城在雞籠山隔海之西北雞籠嶼,而但曰城在雞籠;雖生長臺北者,亦無從識其處也。茲卷或躬親游歷、或遣使繪圖,三復(fù)考訂,乃登記載。假而千秋百世陵谷依然,雖未敢謂毫發(fā)無爽,亦庶幾得其大概云。
形勝(六景附)
邑治全臺鎖鑰,徑道蜿蜒;內(nèi)控四里、四社之番民,外阨八莊、眾社之要領(lǐng)(宋永清論)。揖鯨海而枕玉山,東西壯其流峙;右雞籠而左猴洞,南北扃乎戶庭。美哉!千里之雄圖、上游之勝地已。山因火而著,潭以劍而傳。巖號龍湖,開赤山莊之生面;地稱蚊港,導(dǎo)青峰闕以分流:亦足征氣象之環(huán)異、標(biāo)遠(yuǎn)近之殊觀也。乃若干豆門能容數(shù)百巨艦,竹塹埔足墾千頃良田。梅放蓮岡,疑入羅浮夢里:松圍合抱,如見臺嶺橋南:則又夸三邑以所無、擅海外之獨(dú)有者矣。
六景
玉山云凈山在邑治大武巒山后(有記見「藝文」)。
檨圃風(fēng)清檨圃在縣署后??滴跷迨迥晷拗荆⒕钟诖说?。廣可六、七畝。高燥爽塏,為邑治內(nèi)第一。外環(huán)修竹,中大檨數(shù)株,屈曲、亭直、偃仰,各有其妙。盛夏酷暑,涼風(fēng)暫至,披襟瀟灑,不減羲皇上人也。
北香秋荷北香湖在縣北二里許(有記見「藝文」。別見「水利」)。
水沙浮嶼嶼在水沙連潭中浮出(見「古跡」)。
雞籠積雪雞籠山(見「山川」)。
龍目甘泉龍目井在雞籠山之麓(見「古跡」)。
按「郡志」臺屬八景,諸羅居其一,所謂「雞籠積雪」也。然諸羅之名跡,實(shí)不在此。臺地夙號爍石流金,雞籠居極北,稍寒,偶爾見雪,遂稱勝耳。以予觀玉山、檨圃、北香、水沙、龍目,皆標(biāo)奇領(lǐng)異,足供幽人之賞、消旅客之憂;顧未有表而出之耳。然則大澤深山,佳景滅沒,可勝道哉?故合雞籠而并列之,庶幾后有問津者。
海道
邑治海道:由青鯤身南至鹿耳門水程二十里,西至廈門水程十一更,利東南風(fēng)信。由青鯤身北過青峰闕、蚊港、猴樹港、笨港(笨港與澎湖遙對)、海豐港、三林港、鹿仔港、崩山港、后壟港(后壟與興化南日遙對)、中港、竹塹港(竹塹與海壇遙對)、南嵌港(南嵌與福州閩安鎮(zhèn)遙對)、淡水港(淡水與北茭洋遙對)、雞籠港(雞籠與烽火門遙對)水程一十八更,利正南風(fēng)信(各港詳見「兵防」)。由雞籠西北至福州水程七更,淡水西北至福州水程八更,利東南風(fēng)信。由雞籠西南至廈門水程一十二更,淡水西南至廈門水程十一更,利東北風(fēng)信。由雞籠東北至日本水程七十二更,利西南風(fēng)信。由鹿耳門南至呂宋水程七十更,利西北風(fēng)信。
潮汐
古之論潮汐者,曰如橐鑰翕張,曰如人氣呼吸,曰海鱛出入,曰神龍變化;而竇叔蒙則以為水隨月之盈虧,盧肇則以為日入海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余安道辟盧氏之論,謂月之所臨,則水從之;水之往來,皆系于月、不系于日。此從竇叔蒙「水隨月」之論而發(fā)明之也。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jìn)退。明漳浦黃道周為之申其說曰:『天包水,水承地。一元之氣,升降于太虛之中。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下而為汐』。此主「人氣呼吸」之論,古今不易之理也。夫天地之盈虛消長,不外一氣之運(yùn)行。氣升則為盈為長,氣降則為虛為消。盈而長如人氣之呼也,則水溢而為潮;虛而消如人氣之吸也,則水縮而為汐。盈虛消長之間,陰陽之理寓焉矣。自晝迄夜,計(jì)十二時。子至巳,陽也;午至亥,陰也:陰陽判而晝夜分。氣之升降,運(yùn)行于晝夜之內(nèi);氣有再升、再降,故水亦有再潮、再汐也。日為太陽之氣、月為太陰之氣,日月之旋轉(zhuǎn),一陰陽之迭運(yùn)循環(huán)不息,積三十日而一周;故潮汐亦因之,有早暮之不同焉。至于潮之有大小,則因乎時之有交變、氣之有盛衰。陰陽之交,在卯、酉之月;天地之變,在朔、望之后。交則氣盛,故潮猶大于余月;變亦氣盛,故潮獨(dú)大于余日。凡在九有之中,無殊理、亦無殊時也。
諸羅隸于臺灣,潮汐相等。初一、十六,已、亥而潮滿,寅、申而潮竭。初三、十八,子、午而潮滿,卯、酉而潮竭。初八、二十三,寅、申而潮滿,已、亥而潮竭。「郡志」云:視同廈為較早。蓋潮候有遠(yuǎn)近之不同;海之遠(yuǎn)者,其得氣尤盛,故潮亦因之。由臺而入同廈,水程遠(yuǎn)至十一更,無怪其然矣。若夫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則又有方之不侔,而南北之地勢異也。夫半線距諸羅百六十里耳,而南、北潮之懸殊如此;矧夫六合以外,舟車之所不至、人力之所不通,其潮汐又豈可以逆測哉!
要之,天地為積氣之域,水包乎天地之中;非水則天地之氣于何而征,非天地之氣則海不過為積水之區(qū),潮汐于何而有哉!故黃道周曰:『地承水力以自持,且與元?dú)馍担橐株?;而人不覺,亦猶坐于船中而不知船之自運(yùn)也』。得此,可以定潮汐之論矣。
風(fēng)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清明以后,地氣自南而北,以南風(fēng)為常;霜降以后,地氣自北而南,以北風(fēng)為常。反其常,則臺■〈風(fēng)貝〉將作。
南風(fēng)壯而順,北風(fēng)烈而嚴(yán)。南風(fēng)多間,北風(fēng)罕斷。南風(fēng)駕船,常患風(fēng)不勝帆,故商賈以舟小為速;北風(fēng)駕船,常患帆不勝風(fēng),故商賈以舟大為穩(wěn)(大理寺少卿陳汝咸為縣令漳浦時,擒獲海賊巨魁徐容出沒于洋面者十年矣;訊之云:『南風(fēng)雖有臺■〈風(fēng)貝〉,尚可避閃;北風(fēng)起,則力不能支』。又海中嚴(yán)寒,故須散斗;言各散歸家也)。
風(fēng)大而烈者為■〈風(fēng)貝〉,又甚為臺?!觥达L(fēng)貝〉常驟發(fā),臺則有漸。■〈風(fēng)貝〉或發(fā)而倏止,臺則連日或數(shù)日而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發(fā)者為■〈風(fēng)貝〉,五、六、七、八、月發(fā)者為臺;九月則北風(fēng)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fēng)。間有臺驟至,如■〈風(fēng)貝〉春。船在洋中遇■〈風(fēng)貝〉猶可為,遇臺則不可當(dāng)矣。
過洋以四月、七月、十月為穩(wěn);蓋四月少■〈風(fēng)貝〉、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陽春天多晴而風(fēng)順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臺、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后,北風(fēng)常作,臺■〈風(fēng)貝〉無定期,舟人視風(fēng)隙以來往。五、六、七、八月應(yīng)南風(fēng),臺發(fā)則北風(fēng)先至,轉(zhuǎn)而東南,又轉(zhuǎn)而西南,乃止。臺■〈風(fēng)貝〉俱多帶雨,九降則無雨而風(fēng)。五、六、七月間風(fēng)雨俱至,俗所謂「西北雨」、「風(fēng)時雨」也。舟人視片云上黑,則收帆嚴(yán)舵以待之;瞬息之間,風(fēng)雨驟至,隨刻即止。若備之少遲,則收帆不及,或至傾覆。天邊有斷虹,則臺將至。片云如船帆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面多穢如米糠及海蛇浮游水面,亦臺將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有風(fēng),應(yīng)明年正月有大風(fēng);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應(yīng)?;蛞蝗罩g風(fēng)作二次,則所應(yīng)之月臺■〈風(fēng)貝〉二次;多亦如之。無不應(yīng)者。
凡山澳泊船之處,有南風(fēng)澳、北風(fēng)澳。南風(fēng)以南負(fù)山,而北面海者為澳;北風(fēng)以北負(fù)山,而南面海者為澳。獨(dú)五、六月應(yīng)南風(fēng),或驟遇北風(fēng),不可泊北風(fēng)澳。蓋以北風(fēng)轉(zhuǎn)南,呼吸變更,臺雨嚴(yán)厲,駕避不及,則舟立碎矣。
■〈風(fēng)貝〉日
正月初四日接神■〈風(fēng)貝〉,初九日玉皇■〈風(fēng)貝〉(此日有■〈風(fēng)貝〉,各■〈風(fēng)貝〉皆驗(yàn);此日無■〈風(fēng)貝〉,則各■〈風(fēng)貝〉亦多不驗(yàn)),十三日關(guān)帝?,二十九日烏狗?。
二月初二日白須■〈風(fēng)貝〉。
三月初三日上帝■〈風(fēng)貝〉,十五日真人■〈風(fēng)貝〉,二十三日媽祖■〈風(fēng)貝〉(真人■〈風(fēng)貝〉多風(fēng),媽祖■〈風(fēng)貝〉多雨。以上三個月共有三十六■〈風(fēng)貝〉。此記其大者)。
四月初八日佛子■〈風(fēng)貝〉。
五月初五日屈原■〈風(fēng)貝〉(系大■〈風(fēng)貝〉旬),十三日關(guān)帝■〈風(fēng)貝〉。
六月十二日彭祖■〈風(fēng)貝〉,十八日彭祖婆■〈風(fēng)貝〉,二十四日洗炊籠■〈風(fēng)貝〉(此月內(nèi)三■〈風(fēng)貝〉,皆系大■〈風(fēng)貝〉旬)。
七月十五日鬼■〈風(fēng)貝〉。
八月初一日灶君■〈風(fēng)貝〉,初五日系大■〈風(fēng)貝〉旬,十五日魁星■〈風(fēng)貝〉。
九月十六日張良■〈風(fēng)貝〉,十九日觀音■〈風(fēng)貝〉。
十月初十日水仙王■〈風(fēng)貝〉,二十六日翁爹■〈風(fēng)貝〉。
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風(fēng)貝〉。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風(fēng)貝〉,二十九日火盆■〈風(fēng)貝〉(自二十四日至年終,每遇大風(fēng),為送神風(fēng))。
按■〈風(fēng)貝〉日名目,皆怪誕不經(jīng),而驗(yàn)之多應(yīng),舟人避不敢行。故并志之。
卷二
規(guī)制志
城池衙署倉廒坊里街市橋梁津渡水利郵傳養(yǎng)濟(jì)義冢
規(guī)海外千里以為之邑,凡城郭、宮室、都鄙、廬井、津梁,皆王政所必經(jīng)也;旱潦豐兇有備,郵亭丘壟各有地也,鰥寡孤獨(dú)有養(yǎng)也。斯邑啟土以來,百廢弗舉,間有因者,其名云爾。非大為振刷,豈止單子如陳,道茀不行;薛宣過彭城,橋梁不治而已!單厥心力,相其緩急而先后之,茍上關(guān)乎國體,下益于民生,敢曰傳舍其官;使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乎?
城池
衙署(公館附)
倉廒
坊里
街市
橋梁
津渡
水利
郵傳
養(yǎng)濟(jì)
義冢
城池
諸羅自康熙二十三年卜縣治于諸羅山,城未筑。四十三年,奉文歸治。署縣宋永清、署參將徐進(jìn)才、儒學(xué)丁必捷至山,定縣治廣狹周圍六百八十丈,環(huán)以木柵,設(shè)東西南北四門,為草樓以司啟閉。年久傾壞;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重修。
論曰:三代之英,城郭溝池以為固,故曰『王公設(shè)險以守其國』。漢鼌錯之言兵事曰:『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荅』(如淳曰:『藺石,城上擂石也』。蘇林曰:『渠荅,鐵蒺藜也』);又曰:『調(diào)立城邑,為中周虎落』(顏師古曰:『虎落,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言乎守之不可無具也。諸羅故無城郭,村落如晨星,無關(guān)砦堡塢;猝然有急,鳥獸駭散。劉卻之亂(詳見■〈艸佳〉苻),下加冬奔潰,亂民四出行劫;豈非營障不堅(jiān),村落莫能目固,故至此與?嘗就此地土物所宜,為因利乘便之計(jì);有不藉壁壘而堅(jiān)者,莿竹是也。其附根節(jié)密、其枝橫生、其莿堅(jiān)利,若環(huán)植而外布渠荅,堅(jiān)筑敵樓于東南西北之沖,即矢石炮火可左右下,敵不得近。雖云梯百丈,無所用之;雉堞豈能相過哉!今縣治東北比櫛可觀矣,西南牛羊踐履,故多闕焉;補(bǔ)而培護(hù),加以樓櫓,萬世之功也。各莊民居稠密之處,皆當(dāng)仿此。倉卒憑以相守,亦中周虎落之固矣。
衙署(公館附)
諸羅縣署原在佳里興(詳見「建置」);歸治后,相土縣內(nèi)之中。四十五年,攝縣篆本府同知孫元衡建大堂,后川堂、前儀門;年久漸圯。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重修;顏大堂曰「柔遠(yuǎn)能邇」。另建后堂住宅五間、左右齋閣各三間,內(nèi)外廊舍俱備:皆捐己資為之。
典史署在善化里目加溜灣街??滴醵杲ā?
佳里興巡檢司署在縣署之右。康熙四十三年建。
儒學(xué)署(未建)
按儒學(xué)一官,朔望宣講圣諭、課督生徒,有教化之責(zé)。典史職在巡察捕盜,每事署其名于尾。皆與縣令共相為理,衙署宜在縣內(nèi)者也。諸羅教諭僑寓郡城、典史署在目加溜灣,而在縣者惟佳里興巡檢。佳里興距縣八十里,當(dāng)未歸治之前,縣令、營守俱住其地;故巡檢權(quán)移諸羅山耳。今縣治畫一,佳里興另設(shè)防兵。愚意欲移巡檢于笨港民居叢雜之地,使稽察奸宄;而移教諭、典史署歸縣內(nèi),庶一官各盡一官之職。但衙署經(jīng)營百工器備,閑曹薄俸憚于轉(zhuǎn)徙、動費(fèi)民力既所不忍,而文廟、城隍諸舉大工方竣,財(cái)匱力絀;存此說以俟后之銳意修舉者。
參將署原在佳里興;歸汛后(詳見「兵防」),在縣治北門內(nèi)。前大堂,中川堂,后為私宅??滴跛氖哪杲?。宅右為齋舍三間,齋舍之右為箭廳。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建大門、儀門。向覆以茅,五十五年火;署參將事守備游崇功重建,易茅以瓦。
守備署在參將署箭廳之右??滴跛氖哪杲āN迨迥昊?,守備游崇功重建。
諸羅縣公館在府治東安坊。歷任知縣修理,規(guī)制甚備。
茅港尾公館在茅港尾街??滴跷迨迥?,知縣周鍾瑄建。
笨港公館在笨港街??滴跷迨迥辏浇撩窆?。
論曰:公館之設(shè),古之驛亭?!钢芏Y」:『遺人,所以職委積者也』。使客之往來于是乎憩,故民居不擾。其無事,則子衿里老朔望會集子弟,即此宣講圣諭,申明條約;又鄉(xiāng)校之遺矣。
倉廒(社倉附)
縣倉廒,合縣內(nèi)十一所,在縣南者七所、在縣北者四所,間三百四十二(另社倉
【第 28 頁:版面影像】
八)。
一、縣內(nèi)倉八十一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三十間;四十七年,署縣宋永清建十五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十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六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二十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修。
一、下加冬莊倉二十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五間;四十三年,署縣宋永清建五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因倉廒倒壞,罰管事丘蒲起賠五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五間。
一、新啯莊倉三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
一、果毅后莊倉一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
一、開化里赤山莊倉五間:系偽時建。倒壞一間,今存四間。歷任知縣捐修。
一、茅港尾保倉十二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著各里管事建。
一、府治倉八十八間:在鎮(zhèn)北坊者一十五間、在東安坊者七十三間。系各莊里管事公建公修。
——以上俱縣南。
一、打貓莊倉四十三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三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十二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八間。
一、斗六門莊倉八十五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十六間;四十七年,署縣宋永清建十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二十四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十五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
一、半線莊倉三間: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以貯半線至竹塹兵米。
一、淡水倉二間: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以貯淡水至南嵌兵米。
——以上俱縣北。
社倉:一在縣治、一在新化里、一在善化里、一在安定里,一在茅港尾、一在打貓莊,一在斗六門莊,一在半線莊。以上每一處各一間。康熙四十八年,署縣宋永清奉文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重建。
坊里
縣屬轄里四、保九、莊九(里、保、莊皆漢人所居)、社九十有五(社見上「山川」注)。
里
開化里、善化里(俱在縣治之南)、新化里(在縣治之南,與臺灣交界)、安定里(在縣治之西南,濱海)。
保
赤山保、茅港尾保、佳里興保(以上俱屬開化里)、善化里東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東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東保、安定里西保。
莊
諸羅山莊(在縣治廂外)、外九莊(北新莊、大小槺榔莊、井水港莊、土獅仔莊、鹿仔草莊、龜佛山莊、南勢竹莊、大丘田莊、龜仔港莊)、大奎璧莊、舊啯莊、新啯莊、下加冬莊:以上俱在縣西南。
打貓莊、他里霧莊、半線莊:以上俱在縣北。
社
諸羅山社、哆啰啯社(「郡志」作倒咯啯)、大武壟社、礁吧哖社、木岡社、茅匏社、內(nèi)幽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新社仔社、蕭壟社、新港社(與臺灣界)、卓猴社、大杰顛社(與鳳山界):以上各社俱在縣西南。
阿里山社、踏枋社、鹿楮社、■〈口皂〉啰婆社、盧麻產(chǎn)社、干仔霧社、奇冷岸社(一作嶇嶺岸)、大龜佛社(「郡志」作大居佛):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南。
打貓社、他里霧社、猴悶社、柴里斗六社、西螺社、東螺社、眉里二社、南社、二林社、大突社、貓兒干社(「郡志」作麻芝干)、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南投社、貓羅社、北投社、馬芝遴社、半線社、柴坑仔社、水里社、大肚社、阿束社、貓霧拺社(一作麻務(wù)捒)、沙轆社、牛罵社、崩山社、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宛里社、房里社、南日社、雙寮社、貓盂社、吞霄社、后壟社、新港仔社、貓里社、加至閣社、中港仔社、竹塹社、南嵌社、坑仔社、龜侖社、霄里社、上淡水社、內(nèi)北投社、麻少翁社、武勝灣社、大浪泵社、擺接社、雞柔社、雞籠社、金包里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山朝社:在縣東北。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木武郡赤嘴社、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里蟬巒蠻社(「郡志」作戀蠻)、干那霧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三十四年新附生番九社:崇爻社、芝舞蘭社、芝密社、貓丹社、荺椰椰社、多難社、水輦社、薄薄社、竹腳宣社: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北。
五十四年新附生番五社:岸里社、掃捒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郡志」「規(guī)制」載:『諸羅縣社,舊管合三十二年新附,凡為社四十』。而舊管中有數(shù)社合為一社征餉者,其名皆不載。今并列之,以便省覽。他如東北山后之蛤仔難三十六社、哆啰滿直加宣等社,多有生番未輸貢賦者。其地分注于「山川」,其事別見于「外紀(jì)」。
街市
十字街、太平街、鎮(zhèn)安街:俱在縣城內(nèi)。
下加冬街(在下加冬莊)、急水溪街(在溪南)、鐵線橋街(市店在橋之南北)、茅港尾街(在橋南。邑治至府一路市鎮(zhèn),此為最大)、麻豆街(俱屬開化里)、灣里溪街、灣里社街(俱屬善化里)、木柵仔街(街南屬新化里、街北屬安定里)、新港街(屬新化里)、蓮池潭街(屬善化里)、蕭壟街(屬安定里):以上俱縣南。
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zhèn),此為最大)、土獅仔街、猴樹港街、井水港街(俱屬外九莊)、咸水港街(屬大奎璧莊。商賈輳集,由茅港尾至笨港市鎮(zhèn),此為最大):以上俱縣西南:
打貓街(在打貓莊)、他里霧街(在他里霧莊)、斗六門街(在柴里社)、半線街(在半線莊):以上俱縣北。
橋梁
鐵線橋、茅港尾橋:俱屬開化里。二橋各為一港,相去十里,為縣治往郡必由之路。舊時冬春架竹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漂去,設(shè)渡以濟(jì)行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監(jiān)生陳士俊自捐銀五十兩募眾捐資以助,兼董其事。堅(jiān)致牢實(shí),四時皆無病涉矣。
馬鞍橋:在新化里新港。架木為之,形如馬鞍,故名。五十五年,附近士民重修。
咸水港橋:在大奎璧莊。架木為之。
二重溝橋:在他里霧莊。架木為之(以上數(shù)橋,俱可通車馬)。
他里霧橋、笨港橋:俱架木為之(以上二橋,止在冬春之間設(shè)架,以通行人)。
津渡
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屬諸羅山莊)、八掌溪下渡、白須公潭渡、小龜佛山渡(俱屬外九莊。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屬開化里。皆用竹筏)、井水港渡(屬外九莊)、石仔瀨渡、番仔渡、拔仔林渡、灣里渡(俱屬善化里)、犁頭標(biāo)渡、蘇厝甲渡、檨?zhàn)辛侄?、蕭壟溪渡、歐汪溪渡(俱屬安定里)、洋仔港渡、蔦松渡(俱屬新化里)、阿拔泉渡(在斗六門北五里)、黃地侖渡(在外九莊)、布嶼稟渡、打馬辰莊渡、樹仔腳渡、貓兒干渡(俱屬半線莊)、竿寮渡、西港仔港、含四港渡、直加弄港渡(以上四渡,俱屬安定里。設(shè)雙桅杉板頭船以渡往來行人,水程至府三十里)。
水利
凡筑堤潴水灌田,謂之陂;或決山泉、或?qū)鳎h(yuǎn)者數(shù)十里、近亦數(shù)里。不用筑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遠(yuǎn)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筑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諸邑以陂名者七十,有水源者三十有五;以圳名者五。以湖名者二,以潭名者二。水沙連以下六社民番采捕者,附載于末。
陂
諸羅山大陂即柴頭港陂。源由八掌溪出,長二十里許;灌本莊水窟頭、巷口厝、竹仔腳、無影厝等莊??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倉粟借莊民合筑。
柳仔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余里,大旱不涸??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倉粟借莊民合筑。
八掌溪漧陂源有二:一由赤蘭坑出、一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余里。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埔姜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余里??滴跷迨?,莊民合筑。
馬朝后陂源由內(nèi)山土地公崎流出。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莊民重修。
楓仔林陂在下加冬莊東。源由白水溪出??滴跷迨哪?,莊民合筑。
佳走林陂源由草潭出??滴跛氖哪?,莊民合筑。
三間厝陂在馬朝后莊南。源由馬朝后陂尾分出??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烏樹林大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二十余里;灌本莊大排竹、臭佑莊、客莊、本協(xié)、下加冬等莊??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倉粟借莊民合筑。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十余里;灌本莊涂庫仔、后鎮(zhèn)、上帝廟、竹圍后等莊。康熙三十八年,莊民合筑。
王公廟陂在下加冬東南。源由白水溪分流??滴跷迨哪?,莊民合筑。
新營等莊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三十里許;灌本莊太子宮、舊營、加冬腳等莊??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筑。
牛朝莊陂在外九莊。源由井水港頭出??滴跷迨辏f民合筑。
哆啰啯大陂源由內(nèi)山九重溪出,長二十余里;灌本莊及龍船窩、埤仔頭、秀才等莊,大旱不涸??滴跷迨哪?,各莊民同土番合筑。五十年大水沖決,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借倉粟八百余石重修。
大腳腿陂在哆啰啯南。源由十八重溪出,長可十里許??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筑。
新陂在北新莊。源由諸羅山番仔坑流出,長可十余里。有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一年,墾戶李承業(yè)、陳大松合筑。
大溪厝陂在縣治西南三蒲竹。源由諸羅山番仔坑分流,長十余里??滴跛氖吣?,莊民合筑。
朱曉陂在外九莊大坵田。源由荷包嶼大潭出,有泉;淋雨時,鹿仔草、大槺榔、坑埔之水注大潭中,透至鬼仔潭止;大旱不涸??滴跛氖?,管事同莊民合筑。
樹林頭陂在外九莊。源由八掌溪尾出,長五、六里許;灌樹林頭、新南勢竹二莊。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牛挑灣陂在外九莊。源由龜仔港頭出,灌牛挑灣、龜仔港二莊??滴跞哪?,莊民合筑。
番仔陂即北香湖(見下)。
土獅仔陂在外九莊。源由牛朝溪出,南灌六加佃莊、北灌土獅仔莊??滴跛氖拍?,莊民合筑。
咬狗竹陂源由牛朝山坑流出,長二十余里;灌本莊及番婆莊、月眉潭、土獅仔、北勢等莊。康熙三十二年,莊民合筑。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六十石助莊民重修。
打貓大潭陂有泉;淋雨時,新莊、柴頭港、打貓一帶流水注焉。灌本莊及青埔仔二莊??滴跛氖?,莊民合筑。
打貓山腳大陂源由山迭溪出,長十余里;灌本莊及火燒莊、南路厝等莊??滴跛氖哪?,莊民合筑。
虎尾寮陂在打貓莊北。源由山迭溪分流??滴跛氖吣?,莊民合筑。
雙溪口大陂在打貓侖仔莊。源由山迭溪分流??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西勢潭陂在打貓莊西北。源由山迭溪分流,灌西勢潭、柴林腳二莊??滴跛氖迥辏f民合筑。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重修。
大埔林陂在山迭溪北。源由山迭溪分流??滴跛氖拍?,莊民合筑。
阿陳莊大陂在他里霧社東南。源有二:一由石龜溪分出,一由庵古坑出。康熙四十四年,莊民合筑。
馬龍?zhí)囤樵谪堨F拺。潭有泉源;合內(nèi)山之支流,長二十余里。陂流四注,大旱不涸;所灌之田甚廣??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二百石助莊民合筑。
糞箕湖陂在他里霧社西。源由虎尾溪出??滴跷迨?,莊民合筑。
石榴班陂在柴里社東北。源由阿拔泉溪出??滴跛氖拍?,莊民合筑。
鹿場陂在虎尾溪墘。源由虎尾溪分流??滴跷迨辏h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打馬辰陂在西螺社東。源由東螺溪出??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合筑。
涸死陂
小埔姜林陂在馬朝后半月嶺??滴跛氖哪辏f民合筑。
長短樹陂在下加冬西南??滴跞辏f民合筑。
吳連莊陂在哆啰啯東南??滴跷迨?,莊民合筑。
林富莊陂在舊啯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筑。
果毅后陂在舊啯莊??滴跷迨迥?,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筑。
水漆林陂在赤山莊。灌本莊及大竹圍、龜仔港等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筑。
涂庫陂在赤山莊。灌本莊及青埔仔、中社等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筑。
赤山陂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重修。
洋仔莊陂在茅港尾東。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重修。
番仔橋溝陂在茅港尾。灌佳里興、茅港尾二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莊民合筑。
烏山頭陂即龍船窩陂。灌烏山頭、二鎮(zhèn)、龍船窩等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筑。
新港西陂在新化里??滴跛氖?,莊民合筑。
新港東坡在新港社。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七十石助,莊民合筑。
北社尾陂在縣治西北。灌北社尾,水牛厝二莊??滴跛氖吣?,莊民合筑。
臺斗坑陂在縣治北。康熙四十五年,莊民合筑。
大目根陂在縣東北牛朝山后。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筑。
劉荊莊陂在縣治西。灌本莊及鹿仔草二莊??滴跞拍?,莊民合筑。
槺榔莊陂在外九莊。灌大、小槺榔二莊??滴跷迨辏h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竹仔腳陂在外九莊龜仔港北??滴跷迨迥?,莊民合筑。
頭橋陂在打貓莊東。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筑。
新莊陂在打貓西南。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筑。
坂頭厝陂在打貓西。康熙四十七年,莊民合筑。
中坑仔陂在打貓東北。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合筑。
本廳陂在打貓本廳莊??滴跛氖辏f民合筑。
他里霧番仔陂在他里霧社??滴跷迨?,莊民合筑。
埔姜侖陂在他里霧社西。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筑。
猴悶陂在他里霧社北??滴跷迨荒?,莊民合筑。
李望莊陂在他里霧東北。灌本莊及北勢二莊。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筑。
尖山莊陂在柴里社東南??滴跛氖四?,莊民合筑。
柴里莊陂在柴里社??滴跷迨辏f民合筑。
斗六莊陂在斗六門防汛后。康熙四十九年,莊民合筑。
大竹圍陂在斗六門防汛后??滴跛氖四?,莊民合筑。
西螺引引莊陂在西螺社??滴跷迨辏h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民番合筑。
打廉莊陂在東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燕霧莊陂在半線社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圳
內(nèi)林圳在打貓莊大埔林北。源由石龜溪入??滴跛氖拍?,莊民開浚。
走豬莊圳源由石龜溪分入,灌走豬、排仔路頭二莊??滴跞哪?,莊民開浚。
荷包連圳在走豬莊北。源由石龜溪分入??滴跷迨辏f民開浚。
加冬腳莊圳在他里霧社南。源由石龜溪分入,灌加冬腳、殿仔林二莊??滴跞辏f民開浚。
石龜溪莊圳源由石龜溪分入??滴跛氖迥?,莊民開浚。
湖
北香湖在縣北二里許。泉深地廣,盤曲三、四里,縣治東北一帶之水歸焉;大旱不涸??滴跞哪辏窈现橛谙铝?,名「番仔陂」。
龍湖即赤山莊大潭。在龍湖巖前(別見「古跡」)。
潭
白須公潭在外九莊八掌溪北。
何厝潭在打貓竹仔腳。
附:水沙連潭在水沙連社(見「古跡」)。
鬼面潭在半線山內(nèi)。夏秋時雨,產(chǎn)魚蝦;春冬多涸。
鼎臍挖潭在新港社之南。產(chǎn)魚蝦。
潛蟳塭在新港社之南。產(chǎn)魚蝦。
草塭五塭在安定里。夏秋產(chǎn)麻虱目魚。
尖山仔牛牳芝潭近海。廣可一、二里。多產(chǎn)魚。
郵傳
宋建隆間,以軍士遞文檄,謂之鋪兵。元、明因之,以至于今。明制:十里為鋪,鋪兵五人。諸羅自開縣設(shè)鋪兵六十七名,南自諸羅山鋪起、至新港鋪止,鋪十有一;北自打貓鋪起、至大肚鋪止,鋪十有一。各鋪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不等(鋪兵工食,別載「賦役」經(jīng)費(fèi)」)。
諸羅山鋪在縣治西門外。鋪兵三名。
哆啰啯鋪在哆啰啯社。鋪兵三名。
新啯鋪在新啯莊。鋪兵三名。
赤山仔鋪在赤山保。鋪兵三名。
大路邊鋪在烏山頭。鋪兵二名。
茅港尾鋪在茅港尾橋頭。鋪兵三名。
佳里興鋪在佳里興保。鋪兵三名。
蕭壟鋪在蕭壟社。鋪兵三名。
麻豆鋪在麻豆社口水窟頭。鋪兵三名。
目加溜灣鋪在善化里。鋪兵三名。
新港鋪在新化里洋仔港,與臺屬界。鋪兵四名。
——以上俱縣南。
打貓鋪在打貓街。鋪兵三名。
他里霧鋪在他里霧社。鋪兵三名。
猴悶鋪在猴悶社。鋪兵三名。
柴里鋪在柴里社。鋪兵三名。
草埔鋪在在西螺社南。鋪兵三名。
西螺鋪在西螺社北。鋪兵四名。
埔鋪在東螺社南。鋪兵三名。
小岡鋪在東螺社北。鋪兵二名。
大武郡鋪在大武郡社。鋪兵三名。
半線鋪在半線社。鋪兵三名。
大肚鋪在大肚溪墘。鋪兵三名。
——以上俱縣北。
養(yǎng)濟(jì)
養(yǎng)濟(jì)院在善化里東保??滴醵?,知縣季麒光建。
義冢
一在縣治之東牛朝山??滴跷迨迥曛h周鍾瑄建。
一在臺灣縣寧南坊之南鬼仔山。
右「倉廒」以下九條,皆規(guī)制所必及。諸羅貯榖二十余萬,修倉之費(fèi),無歲不有;大率修于民者二、三,修于官者七、八。以地卑濕而多風(fēng)雨,室壞則榖朽;縣官之考成交代在榖,雖耗己資,不敢不亟也。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則?地溥且長,田可以井。畏澇者秋漲驟怒,海潮匯之,雖史起、鄭白無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澤溪澗之勢,引而灌溉,先王之溝洫澮川,詎異是哉!然穿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工力之煩既已不貲;而歲有沖決,修筑之費(fèi)半于經(jīng)始: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絀于力。且鄉(xiāng)鄰之眾,謀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勸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諸草莽、即廢于半涂耳。鍾瑄自五十三年視職,竊嘗留意于斯。循行所至,度其高下蓄泄之所宜,烝髦士、召父老子弟,與之商榷;工程浩大而民力不能及,則捐資以倡之、發(fā)倉粟以貸之。決壤壅塞,則令修治,使復(fù)其舊。陂之大者,另立陂長,責(zé)以巡察,司斗門之啟閉,以時其蓄泄。三年之間,田谷倍獲。雖未敢希蹤古先哲之遺烈,亦自盡其職之所當(dāng)為云爾。北路溪流險惡,載胥及溺時時見告,匪止病涉而已。故橋梁之外,津渡尤加飭焉;而紛紛者猶欲因此窺利也。
卷三
秩官志
秩官列傳
縣有官師,所以教養(yǎng)斯民也;令、丞、簿、尉皆是也。宋以前,學(xué)無專官,令佐理之;厥后有教諭、有訓(xùn)導(dǎo)。宋寨官有巡檢,然率受成于令而已。既兼眾職,而于民最親;故一方之安危,系縣令之賢否?!冈姟乖唬骸贺M弟君子,民之父母』。豈以強(qiáng)教明察之長也,弟以悅安慈惠之師也;風(fēng)雅之旨,明著深切。況茲邑新造,可不務(wù)乎?尉、巡檢,分任境內(nèi)。司鐸之諭,正誼明道,以一身表率諸生,尚無曠厥職哉!
秩官
列傳
秩官
諸羅縣,設(shè)自康熙二十三年。知縣一員、典史一員、佳里興巡檢司巡檢一員、儒學(xué)教諭一員,初由部選??滴跞攴钪迹骸号_灣各官,自道員以下、教職以上,俱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品級相當(dāng)現(xiàn)任官員內(nèi)揀選調(diào)補(bǔ);三年滿即升。如無品級相當(dāng)堪調(diào)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三十六年奉旨:『各省調(diào)補(bǔ)官員,知縣以上俱令赴部引見,察其能否』。五十三年奉旨:『教職等官,有教習(xí)士子、作養(yǎng)人材之責(zé)。嗣后補(bǔ)授教職,俱著赴部考試引見』。五十五年奉旨:『免其來京;仍交與該督、撫考試,可用者補(bǔ)授』。諸羅調(diào)補(bǔ)自三十四年閩清知縣董之弼、教諭林弼始,蓋同時并調(diào)云。
知縣
季麒光江南無錫人,丙辰進(jìn)士??滴醵耆危ㄓ袀鳎?。
樊維屏山西蒲州人,歲貢??滴醵迥耆?。
朱道中江南休寧人,監(jiān)生??滴醵四耆?。卒于官。
張■〈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滴醵拍耆危ㄓ袀鳎?。
董之弼遼東人,監(jiān)生。閩清縣調(diào)補(bǔ)??滴跞哪耆?。
毛鳳綸奉天人,官監(jiān)生。建陽縣調(diào)補(bǔ)??滴跞拍耆巍K氖?,升江西吉安府同知。
毛殿揚(yáng)廣東博羅人,甲戌進(jìn)士。詔安縣調(diào)補(bǔ)。康熙四十四年任。未數(shù)月,卒于官。賦性狷介。「漳志」稱其在詔安時,人不敢干以私;革陋規(guī)、戢豪暴、設(shè)紙?jiān)肀忝?、修橋梁道路,善政甚多?
李鏞正黃旗人,監(jiān)生。寧洋縣調(diào)補(bǔ)??滴跛氖迥耆巍?
劉作楫江西廬陵人,庚辰進(jìn)士。由銓選??滴跛氖四耆巍?
劉宗樞正白旗人,監(jiān)生。尤溪縣調(diào)補(bǔ)??滴跷迨荒耆?。以憂去。
周鍾瑄貴州貴筑人、丙子舉人。邵武縣調(diào)補(bǔ)。康熙五十三年任。
典史
楊輔業(yè)陜西富平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升江南和州吏目。
宋應(yīng)龍直隸新樂人,吏員。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一年,升刑部司獄司。
嚴(yán)時泰浙江錢塘人,吏員??滴跞耆?。
蔣復(fù)新江南潁川人,吏員。龍溪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跞耆巍?
楊永祚陜西華州人,吏員。長樂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跛氖耆巍?
田詔尹陜西人。晉江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跛氖耆巍I龔V東五斗口巡檢。
何棟直隸安州人,吏員。泰寧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跛氖吣耆?。
楊云龍直隸大興人,吏員。羅源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跷迨耆巍N迨?,升江南靖江馬馱巡檢。
佳里興巡檢司巡檢
孫寅山東禹城人,吏員??滴醵耆?。升山西潞安府照磨。
周彥浙江錢塘人,吏員??滴醵四耆?。升湖廣安陸府照磨。
陳治國河南禹州人,吏員??滴跞耆?。
鄭惟哲直隸河間府人,吏員??滴跞吣耆?。
張弘宗浙江會稽人,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升松江府照磨。
馬起羲直隸人,吏員。康熙四十八年任。
劉廷元陜西蘭州衛(wèi)人,吏員??滴跷迨荒耆?。
陳祚楨直隸大興人,內(nèi)閣供事??滴跷迨迥耆?。
儒學(xué)教諭
陳志友長樂人,歲貢??滴醵耆?。升云南蒙自知縣。
謝汝霖長樂人,己酉舉人??滴跞耆?。升陜西延州知縣。
林弼莆田人,壬子拔貢。閩清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跞哪耆巍?
施士岳晉江人,歲貢。閩清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跞拍耆?。以憂去。
丁必捷平和人,歲貢。福清縣教諭調(diào)補(bǔ)。康熙四十一年任。升國子監(jiān)學(xué)錄。
孫襄晉江人,歲貢。泰寧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跛氖迥耆?。卒于官。
陳聲長泰人,丁卯舉人。長樂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跛氖拍耆巍I龔V東和平知縣。
陳文海永安人,歲貢。德化縣教諭調(diào)補(bǔ)。康熙五十三年任。
論曰:古者,建侯儉于百里。秦、漢之間,萬戶以上為置令。唐分天下縣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赤畿者,京都所治及京之旁邑也。宋,縣有望緊上中下三等。元以三萬戶以上者為上、萬戶為中、不及萬戶者為下。明,縣不滿五十里者省丞、簿。諸羅建自本朝,民戶二千四百三十有六;方之前代,其在中、下之間乎。然論其地,則戰(zhàn)國時之宋、衛(wèi)、中山弗及也。自南以北,袤千有余里,往返動以月計(jì);山深水阻,宵小易潛。縣令一耳目之力,勢不得不有所寄,無能出胥役、保長、通事者矣。法立弊生,其在地方害誠有之、利則未也;且事有大于此者。故嘗私議:自半線大肚溪以上,宜另割為一縣,建置官吏營汛,畫千里之地而兩之,猶古之大國也。雖一時勞費(fèi),實(shí)百世深長之計(jì)矣(詳見「兵防」)。
列傳
季麒光,無錫人,康熙丙辰進(jìn)士。二十三年,知縣事。時縣治初設(shè),人未向?qū)W;麒光至,首課儒童,拔尤者而禮之,親為辨難。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風(fēng)。博涉群書,為詩文清麗整贍。工臨池。在任踰年,首創(chuàng)「臺灣郡志」,綜其山川、風(fēng)物、戶口、土田、阨塞;未及終編,以憂去。三十五年,副使高拱干因其稿纂而成之。人知「臺郡志」自拱干始,而不知始于麒光也。
張■〈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滴醵拍辏h事。性恬淡,寡所言笑。嘗知漳浦,去之日,士民抱馬足不得行。及再知諸羅,見邑治新造多曠土,招徠墾辟,撫綏多方,流民歸者如市。三十一年蝗,■〈王尹〉日巡行阡陌間,憂形于色;竭誠祭禳,災(zāi)而不傷。蒞諸四年,未嘗輕笞一人、慢辱一士。其在位也,無赫赫之名,而去后嘗令人思。遷河南彰德郡丞,邑人肖其像于郡治竹溪寺。
論曰:季文才富艷,首創(chuàng)「郡志稿」,以發(fā)全臺之聾瞶,獎掖十類。言者方于常觀察之風(fēng),偉矣!張寬厚長者,兩仕閩疆。漢詔有言曰:『安靜之吏,悃愊亡華;日計(jì)不足,月計(jì)有余』。斯亦殆近之矣。
卷四
祀典志
文廟
壇祭
文廟壇祭
禮莫大于祭。古昔圣賢,凡有功德于民,廟祠壇壝,厥有常典。今上加意廟學(xué),大合樂以祀先圣、進(jìn)朱子以次十哲,弁韐俱得有事春秋;由漢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其余各以義起,在中土為由舊,在諸羅則維新;以信以時,不僭不瀆。政教所格,上極霄漢、下逮淵泉,豈惟民哉,鬼神胥賴之矣!自茲以往,無或好誣征怪,不務(wù)民義,濫馨香而淫昏是崇,庶于祭之本原有合乎。
文廟
釋奠,祭先師也。漢祀孔子于闕里。隋始命州縣學(xué),皆以春、秋仲月釋奠。唐武德二年,始罷元圣周公祀;以孔子為先圣,立廟于太學(xué)。貞觀四年、詔郡邑學(xué)皆立孔子廟。宋、元以來因之,廟崇王號(漢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始設(shè)座像。宋真宗加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大成至圣文宣王)。其群弟子及從祀諸儒,歷代或封公侯、或加師保。廟制始于宋太祖,詔廟門立戟十六;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樂八年,正文廟圣賢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品無考。祭樂:南宋用六佾,唐用宮懸。宋景佑間,始詔上丁釋奠,設(shè)登歌之樂。明成化間,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備。嘉靖九年,詔易大成至圣文宣王封號曰至圣先師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師殿、戟門曰廟門;四配、十哲俱稱為子,諸儒稱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題以木主。樂仍六佾。每祭,先師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四配共享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六;十哲共享帛二、豕二,各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廡共享帛一、豕一,每四壇共享爵四、簠一、簋一、籩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云靁罇一以盛初獻(xiàn)酒,象罇一以盛亞獻(xiàn)酒,一犠罇以盛終獻(xiàn)酒。大合樂: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磬各十有六、塤二、箎二、簫四、鳳蕭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yīng)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侖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國初因之;屬兵火未息,樂、舞缺焉??滴醵?,詔天下郡縣選樂、舞生,大合樂以祀先圣。定例:丁祭國子監(jiān)十籩、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縣八籩、八豆,舞亦六佾;樂器俱照「會典」原定遵行。正獻(xiàn)官一(府州縣掌印官)、分獻(xiàn)官四(殿上以佐貳官、兩廡教官)。是年,詔天下武臣自副將以上,入廟陪祭行禮。四十九年,詔自把總以上,俱入廟陪祭行禮。執(zhí)事生員無定數(shù)。祭于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諸羅自康熙二十五年設(shè)學(xué),乃有釋奠之祭。時廟在善化里西保(即目加溜灣),春、秋為篷廠以祭,弗克成禮。四十三年,縣治歸諸羅山。四十五年冬,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建大成殿(詳見「學(xué)?!梗?。乃奉迎先師、四配、十哲、先賢、先儒入縣治新廟,舍菜如上丁之儀;別奉啟圣公及從祀于義學(xué)以祭。四十八年,鳳山令宋永清署縣,建啟圣祠兩廡。是年,秋祭啟圣公,從祀始各安其位。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大成殿、啟圣祠,重建兩廡(俱見「學(xué)校」)。今廟在縣治西門外。其祝文云:『維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于至圣先師孔子:惟先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維茲仲春(秋),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以復(fù)圣顏?zhàn)?、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配。尚饗』?
東配二位
復(fù)圣顏?zhàn)踊兀斎?。兗國公)、述圣子思子伋(至圣孫。沂國公)。
西配二位
宗圣曾子參(南武城人。威國公)、亞圣孟子軻(鄒人。鄒國公)。
東哲六位(原五位??滴跷迨荒?,詔以朱子升十哲之未位,西向,次卜子下)
閔子損(魯人。費(fèi)國公)、冉子雍(魯人。薛國公)、端木子賜(衛(wèi)人。黎國公)、仲子由(卞人。衛(wèi)國公)、卜子商(衛(wèi)人。魏國公)、朱子熹(新安人?;諊?。
西哲五位
冉子耕(魯人,鄆國公)、宰子予(魯人。齊國公)、冉子求(魯人。徐國公)、言子偃(吳人。吳國公)、顓孫子師(陳人。陳國公)。
東廡先賢(舊有曾晢、伯魚,今配祀啟圣祠;有顏何,今罷。見祀三十一位)
澹臺子滅明(武城人。金鄉(xiāng)侯)、原子憲(魯人。任城侯)、南宮子適(魯人。汝陽侯)、商子瞿(魯人。須昌侯)、漆雕子開(魯人。平輿侯)、樊子須(魯人。益都侯)、公西子赤(魯人。巨野侯)、梁子鹯(齊人。千乘侯)、冉子孺(魯人。臨沂侯)、伯子虔(魯人。沐陽侯)、冉子季(魯人。諸城侯)、漆雕子哆(魯人。濮陽侯)、漆雕子徒父(魯人。高宛侯)、商子澤(魯人。鄒平侯)、任子不齊(楚人。當(dāng)陽侯)、公良子孺(陳人。牟平侯)、奚容子蒧(魯人。濟(jì)陽侯)、顏?zhàn)幼妫斎恕8魂柡睿?、勾井子疆(衛(wèi)人。滏陽侯)、秦子商(魯人。馮翊侯)、公祖子勾茲(魯人。即墨侯)、縣子成(魯人。武城侯)、燕子伋(秦人。汧源侯)、顏?zhàn)又停斎?。宛勾侯)、樂子欬(魯人。建城侯)、邽子巽(魯人。高堂侯)、公西子輿如(魯人。臨朐侯)、公西子蒧(魯人。徐城侯)、陳子亢(陳人。南頓侯)、琴子牢(衛(wèi)人。陽平侯)、步叔子乘(齊人。傳昌侯)、
西廡先賢(舊有顏路,今配祀啟圣祠;有公伯寮、秦冉,今罷;蘧瑗、林放,改祀于鄉(xiāng)。見祀三十一位)
宓子不齊(魯人。單父侯)、公冶子長(齊人。高密侯)、公晢子哀(齊人。北海侯)、高子柴(衛(wèi)人。共城侯)、司馬子耕(宋人。睢陽侯)、有子若(魯人。平陰侯)、巫馬子施(魯人。東阿侯)、顏?zhàn)有粒斎恕j枠b侯)、曹子恤(蔡人。上蔡侯)、公孫子龍(楚人。枝江侯)、秦子祖(秦人。鄄城侯)、顏?zhàn)痈撸斎?。雷澤侯)、壤駟子赤(秦人。上邽侯)、石作子蜀(成紀(jì)人。成紀(jì)侯)、公夏子首(魯人。巨平侯)、后子處(齊人。膠東侯)、公肩子定(魯人。梁父侯)、鄡子單(聊城人。聊城侯)、罕父子黑(魯人。祈鄉(xiāng)侯)、榮子旗(魯人。厭次侯)、左人子郢(魯人。南華侯)、鄭子國(魯人。朐山侯)、原子亢(魯人。樂平侯)、廉子潔(衛(wèi)人。胙城侯)、叔仲子會(魯人。博平侯)、狄子黑(衛(wèi)人。林慮侯)、子蔑子忠(圣兄孟皮子。鄆城侯)、施子之常(魯人。臨濮侯)、秦子非(魯人。華亭侯)、申子棖(魯人。文登侯)、顏?zhàn)訃垼斎?。?jì)陰侯)。
東廡先儒(舊有荀況、劉向、王肅、杜預(yù),今罷;鄭眾、盧植、服虔,改祀于鄉(xiāng);朱熹,升入十哲。見祀一十七位)
左子丘明(汶上人。中都伯)、谷梁子赤(魯人。睢陽侯)、高堂子生(魯人。萊蕪侯)、毛子萇(河間人。樂壽伯)、杜子子春(偃師人。侯氏伯)、王子通(河津人)、歐陽子修(廬陵人)、周子敦頤(道州人。道國公)、程子頤(洛陽人。洛國公)、張子載(郿州人。郿伯)、楊子時(將樂人。將樂伯)、羅子從彥(南劍人)、陸子九淵(金溪人)、蔡子沈(建陽人。祟安伯)、許子衡(河內(nèi)人。魏國公)、陳子獻(xiàn)章(新會人)、王子守仁(余姚人。新建伯)。
西廡先儒(舊有戴圣、賈逵、馬融、何休、王弼,今罷;鄭玄、范寧、吳澄,改祀于鄉(xiāng)。見祀一十七位)公羊子高(臨淄人。臨淄伯)、伏子勝(濟(jì)南人。乘氏伯)、子國子安國(先圣十一世孫。曲阜伯)、董子仲舒(廣川人。廣川伯)、后子蒼(郯城人)、韓子愈(南陽人。昌黎伯)、胡子瑗(秦州人)、程子顥(洛陽人。豫國公)、邵子雍(涿州人。新安伯)、司馬子光(■〈氵朿〉水人。溫國公)、胡子安國(崇安人。建寧伯)、李子侗(劍浦人。越國公)、呂子祖謙(壽州人。開封伯)、張子■〈木式〉(漢川人。華陽伯)、真子德秀(建寧人。浦城伯)、薛子瑄(河津人)、胡子居仁(余干人)。
啟圣祠
釋奠,先祭啟圣公也。啟圣舊無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孔子父叔梁紇為齊國公。元文宗至順初,加封啟圣王。明嘉靖九年,議以啟圣無祭為闕典,又顏?zhàn)?、曾子坐于堂上而顏?zhàn)痈嘎?、曾子父點(diǎn)乃在廡下及孔鯉、孟孫氏亦無祭,非推祭所生之義,乃請立祠,祀叔梁紇為啟圣公;以顏無繇、曾點(diǎn)、孔鯉、孟孫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萬歷二十四年,進(jìn)周敦頤父周輔成從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祭啟圣公,牲帛、籩豆視四配,四配視十哲,四從祀視兩廡,祭儀如先師。廟祭于春、秋二仲,與釋奠同日。祠在學(xué)宮大成殿之后。其祝文云:『惟公誕生至圣,為萬世王者師,功德顯著。今茲仲春(秋),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配尚饗』!
東配先賢
顏氏無繇、孔氏鯉
西配先賢
曾氏點(diǎn)、孟孫氏成。
東從祀先儒
周氏輔成、朱氏松。
西從祀先儒
程氏珦、蔡氏元定。
論曰:諸儒從祀,歷代折衷群議,或升或罷、或改祀其鄉(xiāng),詳且慎矣。至今上而特升朱子以次十哲,道學(xué)昌明,如日中天。然竊有聞諸前人以俟論定者:一則明嘉靖間王世貞之議以有若、南宮適補(bǔ)十哲也,以宋范仲淹躋從祀也。其言:『有若、南宮適二子言行純媺,可從顓孫師進(jìn)補(bǔ)之例。仲淹能于戎馬倥傯之際,導(dǎo)大儒張載以「中庸」。中庸之表章,自仲淹始,才氣猶在涑水之上』。一則萬歷間國子學(xué)錄張養(yǎng)蒙之議林放、蘧瑗之不必改祀于鄉(xiāng),張載之父應(yīng)比例于周、程、朱,蔡元定之宜祀于兩廡也。其言:『不見傳記、不及門而從祀者,不止林放、伯玉;況一探本超乎時尚、一出處合乎圣人,則從祀正合圣意。周輔成既得比例珦、松,則載之父自應(yīng)比例輔成。而蔡元定精詣卓識,早聞性道;今從祀啟圣,似以沈之故而崇報其父,非所以彰元定之賢』。一則天啟間御史董翼之議孔子追封不宜僅及其父也。其言:『防叔(孔子曾祖,初徙居于魯者)、仲夏(孔子祖)宜與叔梁紇一體追封崇祀;就啟圣祠仿同堂異室之例,或并稱啟圣公而別以世次、或并稱公而酌定二謚以別于啟圣。崇報孔子之體,庶乎其備』。而當(dāng)嘉靖間,有永豐訓(xùn)導(dǎo)羅恢者亦言孔門從祀當(dāng)以道學(xué)論;「論語」記有若之言四,皆有裨世教云云。愚竊以南宮適之王圣門,既嘉其言行而娶以兄子,又稱其君子尚德,其賢實(shí)非宰我、冉有所及。今縱不必退宰我、冉有于兩廡之列,亦何不可升南宮、有若于朱子之上?度亦子朱子所心喜也。仲淹以名教樂地引張載,當(dāng)仁宗朝,數(shù)請興學(xué)校、本行實(shí),于是詔天下州縣皆立學(xué)行科舉法。宋一代道學(xué)之盛,實(shí)始于此。故先儒論宋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其宜從祀,抑又何疑?濂、洛、關(guān)、閩闡發(fā)性與天道無余蘊(yùn),所學(xué)同出一源。今功令特以性理取士,周、程、朱均得追崇其父,豈宜于載而獨(dú)缺典?孔子大圣,推恩宜不與諸賢同。且推恩臣下,尚榮施三世,豈于圣人而獨(dú)斬?至于蘧伯玉、林放之不必改祀,蔡元定之宜祀兩廡;諸如此論,皆確有至理可行,絕非好奇立異以新人耳目者可同日而語也。
壇祭(城隍廟、勾芒、旗纛附)
社稷壇
祭社稷也。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時,社稷、風(fēng)雨師各一壇。明,社稷另為一壇。壇制:高三尺四寸,方、廣各二丈五尺。神坐南向北,取陰幽之義也。東、西、南、北出陛各三級,壇下前一十五丈,東、西、南各五丈;繚以垣,由北門入。神以柱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頂,形如鐘,瘞于壇之正中近南。上露圓尖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本縣縣社之神」、「本縣縣稷之神」。牌藏于城隍廟;祭之日,設(shè)于壇。正印官蒞祭,行三獻(xiàn)禮。祭品:羊豕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樂用鼓吹。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其祝文云:『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yǎng)育之功,司土是賴。惟茲仲春(秋),禮宜告(報)祀。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明有里社壇。今鄉(xiāng)有春秋祈谷報賽,不設(shè)壇)!
山川壇
祭山川也?!付Y」:『諸侯祭封內(nèi)山川』。今之令長視古諸侯,于法得祀。唐,山川與雨師雷師合祀。宋,山川與社稷合祀。元以風(fēng)云雷雨附于社稷,而別祀山川。明洪武初,立山川壇于城西北、風(fēng)云雷雨壇于城西南。六年,合山川、風(fēng)云雷雨為一壇。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壇制:坐北向南,門由南入。東、西、南、北出陛各五級,不設(shè)石主。他制與社稷同。神牌三,中題「風(fēng)云雷雨之神」、左「本縣境內(nèi)山川之神」、右一本縣城隍之神」。正印官蒞祭,行三獻(xiàn)禮。祭品:羊三、豕三、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白)。樂用鼓吹。獻(xiàn)禮,先風(fēng)云雷雨、次山川、次城隍。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已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讀祝,在風(fēng)云雷雨神位前。其祝文云:『惟神妙用神機(jī),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奉上命,職忝茲土;今茲仲春(秋),謹(jǐn)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
邑厲壇
祭邑厲也。古祭法有泰厲、公厲、族厲,此厲祭之所自始。明洪武三年,詔各府州縣歲祭無祀鬼神。其制:壇方、廣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級,余無階,繚以垣。今郡縣之制不一。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壇主其事;用羊一、豕一、爵三。設(shè)無祀鬼神牌于壇下左右,題「本縣境內(nèi)無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于器,酒醴、羹飯、冥衣羅列甚備。其行禮,止于城隍神位前。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凡三祭。壇在縣治北隅??滴跷迨迥?,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建;為屋祀浮屠以主之(祭厲文詞繁不載。明初,各鄉(xiāng)有鄉(xiāng)厲壇。今罕有設(shè)者)。
城隍廟
祀城隍也。有廟無專祭,合祭于山川壇。在縣署之左??滴跷迨哪辏h周鍾瑄捐俸建,規(guī)制頗宏敞。參將阮蔡文捐銀四十兩為助。
寧化李元仲曰:『古祀社稷于西郊,西、陰之成也;山川于南郊,南、陽之盛也;厲于北郊,北、陰之極也。壇而不屋,受風(fēng)霜雨露以達(dá)天地之氣也。社稷北向,地道陰也。日用上戊,戊、土也。祀風(fēng)伯于立春后丑,丑、近箕星次也;祀雨師于立夏后申,申、近畢星次也。今于二仲上已,從社稷也。祀無祀于清明、中元、孟冬,雨露既濡、霜露既降,必有怵惕凄愴之心也』。諸羅壇壝,皆破荒為之;而城隍襄事于阮參戎、厲壇繼成于游守戎,有同舟共濟(jì)之義焉。若夫邑有名宦、鄉(xiāng)賢,古所謂法施于民則祀之者也、鄉(xiāng)先生沒而祭于社者也。今兩祠并建矣。新造之邑,鄉(xiāng)賢固有待。名宦則建邑三十三載,歷令、尉數(shù)十人。如開辟之季麒光,僉之輿論,亦既曰『首創(chuàng)「臺志稿」矣。喜造士矣』;如張■〈王尹〉,則又曰:『招徠撫綏矣,且肖像而禮之矣』。夫獨(dú)不可崇而俎豆之乎?章縫之士,責(zé)將誰諉也!
勾芒
立春,祀勾芒也。前一日,正印官于東郊行四拜禮,迎勾芒至儀門,西向。立春候,縣官吏具公服禮勾芒,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禮畢,附祀于土地神。
旗纛
祭軍牙六纛也。世傳為蚩尤氏,原無廟。內(nèi)地間有之,或藏神位于軍器局。明制:九月霜降日,都督府衛(wèi)所等官祭之;用羊一、豕一、帛一(色用白)。先一日,具儀仗迎旗纛;及期,行三獻(xiàn)禮。今鎮(zhèn)防官平時多設(shè)位于衙署,霜降則迎于演武亭而祭之。其祝文云:『惟神正直無私,指揮軍士,助揚(yáng)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領(lǐng)承上命,守御茲土;時維季秋,謹(jǐn)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諸羅未有演武亭,張幕而祭于教場)!
卷五
學(xué)校志
學(xué)宮義學(xué)社學(xué)
柳柳州有言:『孔子之道,與王化為遠(yuǎn)近』;豈不諒哉!昔者,子蓋嘗欲乘桴浮于海,越二千余年而其言竟驗(yàn)。斷發(fā)文身之區(qū),化為庠序、次冠、禮樂之地;番社子弟,并設(shè)館延師而教之學(xué),盛矣!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今天子御極五十余載,仁漸義摩,殆為過之;宮墻巍煥,章縫彬彬,不亦宜乎?惟學(xué)遜志務(wù)時敏,厥修乃來,洋洋乎天子之文德與圣人之教思并無斁矣!
學(xué)宮
義學(xué)
社學(xué)
學(xué)宮
諸羅縣,初未有學(xué)??滴醵迥?、臺廈道周昌請于三縣各建儒學(xué),始為茅茨數(shù)椽于善化里之西保。三十四年,臺廈道高拱干有建學(xué)之議。教諭林弼奉檄庀材,粗成棟宇;以群議基址不固,復(fù)行拆卸,止留殿屋一間棲先師之神。四十三年,鳳山知縣宋永清署縣事,奉文移歸諸羅縣治,與諸生度地議建學(xué)宮;周城內(nèi)外卜吉三處,聽諸生自擇其尤,定基于城之西門外。永清首捐百金,合教諭丁必捷、貢廩諸生公捐并前縣毛鳳綸公費(fèi),計(jì)五百余金。甫架梁,而知縣毛殿揚(yáng)蒞任;未數(shù)月,殿揚(yáng)卒,事遂寢。四十五年,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乃興工建大成殿欞星門。臺廈道王敏政、知府衛(wèi)臺揆、北路參將張國、教諭孫里各捐俸為助;不足者,元衡肩為己任焉,成宋志也。四十七年,宋永清再署縣事,建啟圣祠于大成殿之后及東西兩廡;歲久漸圯。五十四年九月,■〈風(fēng)貝〉風(fēng)發(fā)屋,榱棟朽折,傾倒殆盡;知縣周鍾瑄大修大成殿、啟圣祠,重建東西兩廡。啟圣祠左為明倫堂,堂左楔木為臥碑;右為文昌祠。聯(lián)兩廡而下,東為宿齋所、西為器庫,為二門三楹。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xiāng)賢祠。前為欞星門,周圍墻八十六丈四尺。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前為照墻。是役也,工起于五十四年十月,成于五十五年十一月,計(jì)費(fèi)白金一千五百有奇;不借助士民一錢、動用民間一役,皆知縣獨(dú)力成之。有捐俸一百兩以襄厥舉者,本路參將阮蔡文也。
按諸羅置縣自康熙之二十有三年。越二年而憲副周公始請建學(xué),十有一年而高公始議創(chuàng)建,又十年而鳳山令宋君始基之,又二年而郡司馬孫公始營之,又二年而宋君再營之。越七年而風(fēng)雨漂搖,幾為茂草;至今日而規(guī)制粗備焉。豈惟禮樂百年后興哉,即講學(xué)行禮之所且積之三十余年乃告厥成矣。前此學(xué)未有明倫堂。夫三代之學(xué),所以明人倫也;倫之不明,所學(xué)何事?誠如陳中丞湄川先生「臺灣明倫堂記」所謂『有人類即有人心、有人理,天造地設(shè)而有明倫堂。堂之不立,則士子講誦無地,必至人倫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將不得為人類』。若文昌祠之建,前人以為士子幸祿籍之及,而列道家荒誕之神于先師之側(cè)。然天下儒學(xué)所在,多有借為陰翼,用費(fèi)激勸,亦圣人圣道設(shè)教之所不廢也;紀(jì)其營建。凡事關(guān)學(xué)宮以內(nèi)者,悉列于左。
宸翰
國朝二十四年,御書「萬世師表」扁,懸掛直省各府州縣文廟。
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四賢贊」,頒行直省各府州縣,勒石學(xué)宮。
至圣先師孔子贊(并序)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圣人代宣其蘊(yùn)。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憲。此正學(xué)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dá)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quán),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勛業(yè)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堯、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則學(xué)術(shù)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zhǔn),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省東國,謁祀闕里,景仰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臼:清濁有氣,剛?cè)嵊匈|(zhì);圣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xí)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垂統(tǒng)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余歲,至圣挺生;金聲玉振,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系,亦嚴(yán)筆削。上紹往圣,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jīng)。百家紛紜,殊途異趣;目月無踰,羹墻可晤??鬃又?,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鬃又拢柿x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勖哉令圖;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載歷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為歸;百世而下,以圣為師。非師夫子,惟師于道;統(tǒng)天垂世,惟道為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墻高萬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yuǎn)人,克念作圣。
四賢贊
顏?zhàn)?
圣道早聞,天資獨(dú)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zhèn)?;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圣學(xué)在茲。明德斯民,止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統(tǒng)緒,修明訓(xùn)辭。
子思子
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yǎng)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jīng)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慎獨(dú),成德之聞;卷之藏密,擴(kuò)之無垠。
孟子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辟之,曰仁曰義。惟善獨(dú)闡,知言養(yǎng)氣;道稱堯舜,學(xué)屏功利?;突推咂?,并垂六藝;孔學(xué)攸傳,禹功作配。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訓(xùn)飭士子文,頒行天下學(xué)宮,訓(xùn)飭士子。
國家建立學(xué)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fù)慎簡學(xué)使,厘剔弊端,務(wù)期風(fēng)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樸棫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xí)未端,儒效罕著。雖因內(nèi)外臣工奉行不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制訓(xùn)言,再加警惕。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xué)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xué)。學(xué)術(shù)事功,源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xùn)、長列宮墻,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shí)踐,砥礪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貞忠以立志。窮經(jīng)考義,勿雜荒經(jīng)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歸于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于規(guī)繩,最防蕩軼。子衿佻達(dá),自昔所譏。茍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夫若宅心弗淑,行已多愆?;蝌阏Z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類結(jié)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xiāng)黨弗齒;縱幸脫褫樸、濫竊章縫,返之于衷,能無愧乎?況鄉(xiāng)、會科名,乃掄才大典,關(guān)系尤巨;士子果有真才實(shí)學(xué),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biāo)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緣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xiāng)貫,希圖進(jìn)取,囂凌騰沸,網(wǎng)利營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xiàn),便已作奸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應(yīng)后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復(fù)惓惓。茲訓(xùn)言頒到,爾等務(wù)共體朕心,恪遵明訓(xùn);一切痛加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xué),以圖上進(jìn)。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仍視為具文,玩愒勿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為爾等寬矣!
自茲以往,內(nèi)而國學(xué)、外而直省鄉(xiāng)校,凡學(xué)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zé)者,并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yè)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之不預(yù)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
條約
國朝順治九年,命禮部因明舊制,復(fù)刊臥碑文于學(xué)官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xué)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shè)學(xué)院、學(xué)道、學(xué)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yǎng)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dāng)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于后: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dāng)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dāng)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dāng)學(xué)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跡,務(wù)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shí)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shù)邪刻,讀書必?zé)o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結(jié)交勢要,希圖進(jìn)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dāng)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xué)當(dāng)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dāng)盡心教訓(xùn),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jié)社,把持官府,武斷鄉(xiāng)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diào)官治罪。
是年,復(fù)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zé)成鄉(xiāng)約人等每月朔望宣誦。
一、孝順父母。
一、尊敬長上。
一、和睦鄉(xiāng)里。
一、教訓(xùn)子孫。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為。
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
一、篤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
一、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
一、尚節(jié)儉以惜財(cái)用。
一、隆學(xué)校以端士習(xí)。
一、黜異端以祟正學(xué)。
一、講法律以儆愚頑。
一、明禮讓以厚風(fēng)俗。
一、務(wù)本業(yè)以定民志。
一、訓(xùn)子弟以禁非為。
一、息誣告以全良善。
一、戒窩逃以免株連。
一、完錢糧以省催科。
一、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
一、解讎忿以重身命。
十八年,頒「鄉(xiāng)約全書」。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并聽宣講。
二十六年,駐防鎮(zhèn)江將軍董某疏稱:『臣見京口官兵經(jīng)過文廟,多有不下馬者,乞通行禁飭』。于是詔于學(xué)宮照墻東西立「下馬牌一,牌各書滿、漢文,軍民莫不知有廟庭之尊矣。
養(yǎng)老
國朝順治二年,詔各省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學(xué)舉行鄉(xiāng)飲酒禮。,設(shè)賓、僎、介、主,讀律令,申明朝庭之法,敦?cái)㈤L幼之節(jié)。其動費(fèi)于「存留錢糧」內(nèi)支辦,永為定例。正賓以紳衿為之,介、賓則耆民之有行義者。諸羅鄉(xiāng)飲,始于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九年,奉恩詔:耆民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
二十七年十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四十八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待;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萬壽,各省耆老親詣闕廷叩祝,皇上召至?xí)炒涸穼m門外賜宴。奉上諭云:『「書」稱文王善養(yǎng)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帝王之治天下,發(fā)政施仁,未嘗不以養(yǎng)老尊賢為首務(wù)。近來士大夫只論做官之賢否、移風(fēng)易俗之效驗(yàn),所以不暇講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會,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少輕,而求移風(fēng)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爾等皆是老者,比回鄉(xiāng)井之間,各曉諭鄰里,須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為重,此誠移風(fēng)易俗之本、禮樂辭讓之根,非淺鮮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悅。爾等毋誤農(nóng)時,速回本地!特諭』。
右所載御制諸篇,輝煌圣廟,昭示儒林。學(xué)者能考諸身心,奉為模楷,沉潛玩索而有得焉;則所知所行,日進(jìn)于高明光大而無難矣。至于刊立臥碑、宣講圣諭及養(yǎng)老各條,皆所以發(fā)群蒙、開聾瞶,化民成俗,有關(guān)學(xué)校之大者;故并載之,以補(bǔ)「郡志」之闕。
生員、廩膳、增廣
明以前,學(xué)校取士數(shù)無可考。明初設(shè)廩膳,府學(xué)四十人、縣學(xué)二十人;以后添設(shè)增廣。明季科、歲,每學(xué)取進(jìn)大約百名。國朝順治四十年始定額:大學(xué)四十名、中學(xué)三十名、小學(xué)十二名;先科考,后歲考。至十五年,歲考復(fù)定為府學(xué)二十名、大縣學(xué)十五名、中縣學(xué)十二名、小縣學(xué)四名或五名。十八年,定科、歲兩考并為一次??滴蹙拍辏瑥?fù)定府學(xué)二十名、大縣學(xué)十五名、中縣學(xué)十二名、小縣學(xué)七名或八名。十二年,仍行科、歲兩試,先歲、后科;遂為定制。其廩額,府學(xué)廩膳已成材生員四十名、增廣四十名,大縣學(xué)廩膳二十名、增廣二十名,中縣學(xué)如之,小縣學(xué)廩膳十六名、增廣十六名。
康熙二十三年,置諸羅縣。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詳請督、撫兩院題定諸羅縣學(xué)照中學(xué)例,科、歲兩考取進(jìn)文生員各一十二名,廩生照內(nèi)地之例各十名,增廣生各十名;歲貢照內(nèi)地例,每二年貢監(jiān)八。提督學(xué)政事務(wù),以臺灣兩隔重洋,學(xué)使不能遠(yuǎn)涉;照陜西延安、廣東瓊州之例,就臺廈道提督學(xué)政,兼行試事。
武生
順治初年,武童依文童例,督學(xué)三年一歲考,取進(jìn)無定額;附學(xué)官管理其事宜,照文童例行。武生于歲考錄科,無科考。九年,令直?。何渖摱?、撫、提、鎮(zhèn)于本省就近副、參、游內(nèi)委諳練騎射者一員,會同學(xué)道考取??滴跏?,題定武童進(jìn)學(xué),府學(xué)二十名、大縣學(xué)十五名、中縣學(xué)十二名、小縣學(xué)七名或八名。十四年,題定學(xué)道考試武童,不必會同地方武職官。
諸羅縣學(xué)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歲考照中學(xué)例,取進(jìn)十二名。
社學(xué)生(順治九年,通行選取,補(bǔ)充鄉(xiāng)社師??滴醵迥?,革去)
贊禮生
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縣學(xué),贊禮生不許濫用,應(yīng)選擇在學(xué)肄業(yè)生員文行兼優(yōu)、儀表端莊、聲音宏亮者補(bǔ)充;大學(xué)六名、小學(xué)四名。考試時準(zhǔn)為優(yōu)等,仍行報部。
樂舞生
康熙二十六年,令郡縣選青年無過俊秀子弟充樂舞生,每學(xué)八十六名,大合樂以祀先圣;各給衣頂,免其差徭。督學(xué)歲、科按臨日,另造冊申報送考。
義學(xué)(學(xué)田附)
原在文廟之右;康熙四十五年,臺灣府同知孫元衡攝縣事時建,歲久圯壞無存。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更建于縣署之右;前后兩座,共六間。前楔木為坊,榜曰「義學(xué)」。
義學(xué)田,在目加溜灣??滴跛氖迥?,本府同知孫元衡攝縣篆,因曾耀、陳儼請墾互控,撥四十甲充入本縣義學(xué);實(shí)州園也。每年定租銀五十兩,為義學(xué)延師修脯之費(fèi)。五十年,管事柯招報大水崩陷;教諭陳聲勘丈實(shí)存園二十甲,定租銀二十兩。五十四年,又報崩陷一十四甲。今存園六甲,仍在柯招分下,年納租銀一十二兩。
社學(xué)
在邑里漢莊者八,以教漢童:一在縣內(nèi)紅毛井邊。一在新化里八灶莊。一在善化里關(guān)帝廟后。一在開化里觀音宮。一在安定里姑媽廟。一在打貓莊。一在斗六門莊。一在半線莊營盤邊(以上八所,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劉作楫奉巡撫張伯行通行建)。
在番社者八,以教番童:一在新港社。一在目加溜灣社。一在蕭壟社。一在麻豆社(以上四所,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樊維屏建)。一在諸羅山社。一在打貓社。一在哆啰啯社。一在大武壟社(以上四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喧建)。
論曰:自宋仁宗賜兗州學(xué)田,詔天下州縣立學(xué),增置學(xué)官;歷南宋、元、明,擴(kuò)而張之。至我朝而師儒縫掖遠(yuǎn)溥海外,文治之隆于斯極矣。
諸羅建學(xué)三十年,掇科多內(nèi)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興、福次之,土著寥寥矣。夫士農(nóng)工賈各世其業(yè),故易有成也。諸羅之人,其始來非商賈則農(nóng)耳;以士世其業(yè)者,十不得一焉。兒童五、六歲亦嘗令就學(xué),稍長而貧,易而為農(nóng)矣、商與工矣或吏胥而卒伍矣,卒業(yè)于學(xué)者十不得一焉。子朱子有言:『自田不井授,人無恒產(chǎn);而為士者尤厄于貧,反不得與農(nóng)工商賈齒。上之人欲聚而教之,彼亦安能終歲裹飯而學(xué)于我』!是以漢元成間,增置博士弟子,以仰給大官;旋即報罷。夫萃天下之力供養(yǎng)士之費(fèi)而不足,今欲責(zé)成于州縣之微祿,雖有義學(xué)之設(shè),亦唯力是視;不則,茍具文書而已。雖有穎悟杰出之子,不能目給,亦終于易慮改圖而已。而巨賈列肆居廛,則金帛貨貝足相傲也;田舍翁多收十斛,則菽麥稻梁足相傲也;吏胥舞文為奸利,鮮衣美食則相傲;強(qiáng)有力竄名卒伍,躍馬彎弓又相傲:于是此邦視學(xué)之途為迂而無用。內(nèi)郡之不得志于有司者,群問渡而東焉??啤q兩試,此邦之人拱手而讓之;一登解額,即飛揚(yáng)而歸故里,海外人文何日而興乎?先王謹(jǐn)庠序以養(yǎng)士,五禮六樂、七教八政,養(yǎng)耆老、恤孤獨(dú),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非專為導(dǎo)人梯榮弋祿之資也;是故修之于家而獻(xiàn)之于廷,德行高竗、志節(jié)清白,表正風(fēng)俗,視民不恌,君大夫之所敬求、長吏之所以尊而禮也。乃或孝弟無稱,踰閑蕩檢、造請夤緣、侵漁武斷,圭壁之躬,士有闕矣。有司束濕,又何怪焉!司馬溫公之說曰:『士先德行后文學(xué)』。以文學(xué)言之,經(jīng)術(shù)又先于詞章。蓋經(jīng)術(shù)者,格物致知之學(xué),所以進(jìn)于誠意、正心、修身而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具者也。今學(xué)者焚膏繼晷,唯科舉是務(wù)。即所謂科舉之文,亦非有原本經(jīng)術(shù)、發(fā)抒義理,得之心而宣諸口;揣摩迎合,圖取膏梁、文繡已耳。就其所學(xué),寧堪自問哉?
夫詩書之氣漸染甚于丹青。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年盛質(zhì)美,始涉學(xué)庭講修典訓(xùn),志道據(jù)德之基也。積分優(yōu)補(bǔ),久列膠庠,力學(xué)不倦,依仁游藝之漸也。古者之學(xué),自一年以至七年謂之小成、九年謂之大成,故能經(jīng)術(shù)湛深、時務(wù)明達(dá),本末貫通,紹休圣緒。敷奏以言,則文章可觀;明試以功,則盤錯皆利:出為家國天下之禎祥,處亦學(xué)術(shù)人心之倚賴也。若但取斷爛時文以求應(yīng)舉、粗知對偶便望巍科;閭里童昏儼然師塾,又安望其知類通達(dá)、強(qiáng)立不反乎?無論雕蟲小道,立名非真;即造極登峰,亦何關(guān)圣學(xué)絕續(xù)、風(fēng)俗盛衰、政治得失?以此求才,徒虛語矣!漢陽朔二年,詔曰:『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dá)國體,故謂之博士。否則,學(xué)者無述焉』。胡安定先生教授蘇湖,嚴(yán)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其教人之法,有經(jīng)義齋,有治事齋。經(jīng)義齋擇疏通有器局者為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xué)多秀彥。許魯齋設(shè)教燕京,弟子出入進(jìn)退,嚴(yán)如君臣;相其動息,以為張弛。課誦少暇即習(xí)禮,或習(xí)書算。少者,則令習(xí)拜跪、揖讓、進(jìn)退應(yīng)對。久之人人自得,尊師敬業(yè);下至童子,亦知三綱、五常為生人之道。今或博士弟子,漠如路人,甚者避不相見。二者必居一,失于此矣。鄉(xiāng)塾之師,或崇飲戲謔,倚席不講。弟子亦蔑視其師,師之去留不關(guān),父兄悉由弟子之好尚。如此而尚可冀其相與有成乎?
雖然,縣令者,父母而師率之,責(zé)無所諉也。異時諸邑學(xué)宮茂草,借口頹弛,然且不可;今之巍然而顯敞者新筑也,講學(xué)行禮有其地矣。往者邑有灣里溪之園四十甲,學(xué)博掌之,歲征其入以給義學(xué)之師。今之告沖決者,其中寧無移甲為乙之弊?為之經(jīng)理,修脯猶可藉也。士不可盡贍,拔其尤者如孫明復(fù),則希文之橐可解也;非公事不可至,擇其難致者如徐孺子,則仲舉之榻可下也。寄籍不必杜,藉其博雅宏通,為土著之切磋可也;土著不能多,有表其聰明特達(dá),為邑人之觀望可也。昔文翁治蜀,每出行縣,擇諸生明經(jīng)飭行者與俱;蜀人爭為學(xué)官弟子,比于齊、魯。明道先生令晉城,鄉(xiāng)皆置校,正兒童所讀句讀。教者不善,輒易置之。鄉(xiāng)為社會立科條,旌善別惡。今縣令簿書期會,日不暇給;況茲地千里,勢不能鄉(xiāng)為日涉而人為面命也。廣勵教化,使邑之人明知學(xué)之為貴而群趨焉。義學(xué)、社學(xué)聘有學(xué)行生儒主之。民間塾師,必籍其名,核其文藝品行。內(nèi)地寄籍者隆其禮,土著未入庠序者復(fù)其身。有教約以嚴(yán)其師,師有殿最;有教法課以其徒,徒有賞罰。月朔,與學(xué)博諸生講求御制訓(xùn)飭士子之文。文字一本之經(jīng)術(shù),申之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無為沾沾科舉是崇。都人士之文章德業(yè),焉可量也!
卷六
賦役志
戶口土田餉稅存留經(jīng)費(fèi)(附)
取民之法,代有常制。然法無皆利、亦無皆弊,得其人則利、失其人則害。不盡人之財(cái)、不盡人之力,權(quán)衡于用一、緩二之君子而已。諸邑海外斥鹵,財(cái)賦有經(jīng);卉服雕題貢獒獻(xiàn)雉,非圣德光大含弘,孰能致此者乎!考?xì)v代立法之大略,泝其源流;就斯土因革損益之所宜,審其利弊。使閱者按籍鑒古知今,洞若觀火,亦佐國裕民之一助哉。
戶口土田
餉稅
存留經(jīng)費(fèi)(附)
戶口土田
戶口土田考
則壤定賦,昉自「禹貢」;所謂布縷、粟米之征也?!钢芏Y」:『小司寇掌民數(shù),登其生齒,周知人數(shù),以其事役』;則所謂力役之征,非有取其財(cái)也。漢初為算賦民,自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出賦錢。戶口之賦,實(shí)始于此。唐初,定租、庸、調(diào)之法(租者,每丁男田百畝,歲納粟二石。調(diào)者,每丁隨鄉(xiāng)土所出,歲輸絹及綾緞各二丈、綿三兩;不蠶之土,輸布二丈五尺、麻一觔。庸者,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則日為絹三尺):有田則有租、有戶則有調(diào)、有身則有庸。其法以丁身為主。至德宗時,楊炎變?yōu)閮啥悾⒆?、庸、調(diào)而一之;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中?。ㄌ埔悦袷忌鸀辄S、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以貧富為差。其法以資產(chǎn)為主。以丁身為主者,流極于田亡而賦存、戶亡而籍存,責(zé)其租、庸,人苦無告。以資產(chǎn)為主者,流極于庸錢既納、差役如故,無事之時別作名色巧??;兵興費(fèi)廣,又于稅外征求:其弊一也。然租、庸、調(diào)之法,實(shí)仿周人遺意;故楊炎變之,前賢等其罪于商鞅。而考之唐初,嶺南諸州稅米、番人內(nèi)附者稅錢,不特流亡浮寄而已有不可通者。故兩稅之行,相沿五代、宋、元、明以至于今不可易。蓋定稅以丁,轉(zhuǎn)從難稽;定稅以畝,地章易核。兩稅之不可廢,猶井田之不可復(fù)興,在奉法者之善與不善而已。明初,以黃冊定天下戶口、土田之賦。迨其中葉,流為四差之弊(里甲、均徭、驛傳、機(jī)兵,謂之四差)。至萬歷中而變?yōu)橐粭l鞭,括一縣丁糧徭役備載每名一歲應(yīng)納之?dāng)?shù);下帖于民使納餅銀,而官辦其差徭。然法行既久,漸忘其舊,遂以差徭合征之銀為正賦。沿至國初,而又有輸值之大當(dāng)(大當(dāng)者,九甲一切夫役雜費(fèi)俱就現(xiàn)年征比,其家立破)。是明初之黃冊,已不免于兩稅之外另有差徭;自一條鞭之法行,則又折差徭為額征,而力役之征終于不免。大當(dāng)繼之,變一法而多一倍之征,紓目前而貽無窮之害。有民生之寄者,不可不慎也!世祖章皇帝初定天下,詔曰:『天下丁銀,原有定制。年來生齒凋耗,有司其細(xì)加察核,老幼悉與寬免』。四年二月,詔曰:『福建人丁、地畝本折并衛(wèi)所錢糧,通照前明萬歷四十八年則例征收。其唐、魯二藩僭號,迭派橫征,地方尤稱苦累;一切停止』。十四年又詔:『紳衿止免本身徭役,以寬恤民力,使得勻減』。由此觀之,國初賦役,悉因明制,去其弊之泰甚者而已。大圣人至公無我之心、軫念元元之意,于今猶可想見也。然當(dāng)其時庶事草創(chuàng),日不暇給;又四方多故,至甲寅三藩之變,海氛復(fù)熾,兵餉米運(yùn)色目愈繁。于是總督姚啟圣慨然請除大當(dāng),用蘇民困;則今上康熙之十九年也。凡此,皆在諸羅未附以前之往事矣。
諸羅自二十三年歸入版圖,民安居粒食,止有人丁、地畝惟正之供,不知有額外之征、無名之賦。蓋自鄭氏銜璧,四海晏然,天下之平久矣。前此鄭氏不分主客,計(jì)口算丁,每一丁年征銀六錢。本朝征額,每一丁年四錢七分六厘。三縣之例,以有室家者均編,客戶單丁不與焉。康熙五十二年詔曰:『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繁,地畝并未加廣;宜施寬大之恩,共享恬熙之樂。嗣后直隸各省地方,遇編審之期,察出增益人丁,止將實(shí)數(shù)另造清冊奏聞。其征收錢糧,但據(jù)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xù)生人丁,永不加賦。仍不許有司于造冊之時藉端需索,用副朕休養(yǎng)生息之意』。于是部議:嗣后編審另造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戶口冊。大哉皇仁,永無多算為賦之患矣。前此鄭氏上下率自占其田園,以十分為甲。有佃自輸粟于官者,謂之官佃;有佃輸租于文武各官,而文武又各輸粟于官者,謂之文武官佃。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征粟一十八石,中則十六石五斗,下則十石二斗;上則園征粟如田之下則,中則八石一斗,下則五石四斗。文武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征粟三石六斗,中則三石一斗二升,下則二石四斗;上則園征如田之下則,中則一石一斗二升,下則一石八升。內(nèi)附之后,官佃、文武田園通勻一例,上中下各為豁減,聽民自征;無參差畸零之費(fèi),有世其子孫之安矣。然戶口之常額恩詔已定,而土田之利病往復(fù)難窮,不可不為條柝也。
諸羅田少園多,計(jì)縣之田,其等有五。田園之主,其名有四:曰官莊,則設(shè)縣之后,郡屬文武各官招墾田園,因而遞受于后官者也。曰業(yè)戶,則紳衿士民自墾納賦或承買收租,而賦于官者也。日管事,則鄉(xiāng)推一人理賦稅、差役,官就而責(zé)成之眾,計(jì)田園以酬其直,而租賦不與焉者也。曰番社,則番自為耕,無租賦而別有丁身之餉者也(詳見「陸?zhàn)A」)。若田之五等,則平疇沃野,水泉蓄泄不憂旱潦;厥田惟上上。中無停蓄、上有流泉,出其人力障為陂圳,入于畎畝,尖斜屈曲無所不通;厥田惟中上。附近溪港,桔槔任牛,多粃少粟,臺之農(nóng)惰矣;厥田惟中中。蹊壑無泉,雨集而澮、潦盡而涸,陂曰涸死,田之逢年者十不二、三也;厥田惟下中。廣斥而磽,低不可園,雨霽田石,逢年者十不一、二也;厥田惟下下。而自鐵線橋以下開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苦旱者多。即一縣之內(nèi),一年之間而豐歉不齊。且如康熙五十三年,臺、鳳以旱各蠲應(yīng)征粟十分之三,獨(dú)四里以隔屬弗及。然則定賦三等,亦均略其概而已。若園之所別等,以地之肥磽、勢之高下而已。黑墳在原,埔占(粟名)、胡麻、來麰、荏菽異植并茂,斯為上矣。其下者,必地勢之極下而磽也。此又以賦之三等,而約略定園之二等者也??h多山溪;夏秋霪雨,溪流驟漲,田園沿溪逼港者悉入蛟宮矣。陂圳之疏筑,大者數(shù)千金,小亦不下數(shù)百;突遇洪流,蕩歸烏有,即陂去、田亦荒矣。近海者或潮漲鹵淹,此皆無歲不有。嗟此民瘼,能一一上聞乎!內(nèi)地之田論畝,凡折算二百四十弓為一畝(以六尺為一弓)。臺灣之甲論戈,凡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為一甲(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jì)田園一甲,約內(nèi)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內(nèi)地上則田一畝,各縣輸法不一,約征折色自五、六分以極一錢一分而止;即以最重者而論,田十一畝三分一厘,不過征銀一兩二錢二分零。臺灣之田,上則每甲每年征粟八石八斗;即以榖價最賤之時而論,每石不下銀三錢,凡征本色二兩六錢四分。由田以例園、由上則以例中下,雖賦稅較鄭氏豁免已多,且不止加倍于內(nèi)地矣。然而民不甚病者,何也?新墾土肥,一甲之田,上者出粟六、七十石,最下者亦三、四十石。佃輸業(yè)戶者十之二、三,業(yè)戶賦于官者半焉;仰事俯畜,非甚兇年,無憂不足也。其下、中者,皆報丈編征矣。間有荒埔之磽瘠棄余,是十年而一再收者也?;虻貏萃菹沦慷鵀槠摇①慷鵀橄壅咭玻褚詻_決崩陷者截長補(bǔ)短,雖輸賦加倍而地力有余。此在國家為漏卮,在小民為遺利;然不可登之版籍,使其后有額無田,甚為虛懸、為浮糧,以貽官民之累。脫不幸有甲兵之事,饋運(yùn)加派之求,則有田者拾倍之中又倍矣。此浮寄者其何以堪?所恃上下司柄體廟堂加惠小民德意,施法外之仁;使海澨赤子,樂安太平而已。必銖兩而計(jì)之、尺寸而較之,無論圣謨宏遠(yuǎn),不屑島嶼之刀錐;而此邦士民甫集中澤,非有蠅頭之戀,亦孰肯舍祖宗之丘墓、族黨之團(tuán)圓,隔重洋而渡險,竄處于天盡海飛之地哉!且夫底定立法之始,不征折色而就征本色者,原有深意,不可不察也。此地產(chǎn)粟頗多,十月開征,正當(dāng)冬熟;折色則艱于發(fā)糶,不若本色庾積車運(yùn),輸將立辦,且無至榖賤病農(nóng)。又此地戶多新立,人無蓄聚;官粟既多,稍遇兇歉,平糶蠲賑,不須假借內(nèi)郡?;蛘?、泉、福、興此豐彼歉,亦可泛舟通其有無。故因地之宜、順民之利,仍就鄭氏征粟之法而除其苛暴,著為成規(guī)。凡以臺屬一隅宿兵,歲縻帑餉十余萬,朝廷豈有求增賦而盡地利之心;大指在撫綏安輯,固海疆之外圉為閩、粵、江、浙四省之屏蔽;臺灣安而四省安,四省安而天下安矣。諸邑鄭氏偽額,民丁四千四百一十二;底定存冊二千八百三十九,續(xù)招徠一千三百六十,共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田園:官佃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厘三毫八絲六微,文武官佃八千一百五十六甲三分一厘六毫一絲六忽一微;底定存冊官佃六百四十三甲九分六毫一絲一忽六微,文武官佃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六毫八絲七忽六微:共田園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厘二毫九絲九忽二微。是為康熙二十三年舊額。其上中下征輸則例,遞年新增人丁田園,詳列于左(陸?zhàn)A、水餉、雜稅,另各為一條)。
戶口
本縣戶口,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則例,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
舊額民戶二千四百三十六、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共征丁銀一千九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增民丁七十一(以下照例每五年編審)。
康熙三十五年,新增民丁四十五。
康熙四十年,新增民丁四十一。
康熙四十五年,新增民丁六十五。
康熙五十年,新增民丁三十八。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二百六十(每丁照例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一百二十三兩七錢六分。
合計(jì)通縣共二千四百三十六戶、新舊民丁四千四百五十九口,共征丁銀二千一百二十二兩四錢八分四厘。
田園賦稅
本縣田園,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則例:上則田每甲年征粟八石八斗,中則年征粟七石四斗,下則年征粟五石五斗;上則園年征粟五石,中則年征粟四石,下則年征粟二石四斗。
舊額田九百七十甲零四分三厘六毫一絲七忽六微。內(nèi)上則一十七甲二分零四毫五絲七忽,征粟一百五十一石四斗零二勺一抄六撮;中則九百二十七甲一分七厘五毫六絲六忽八微,征粟六千八百六十一石零九升九合九勺四抄三撮二圭;下則二十六甲零五厘五毫九絲三忽八微,征粟一百四十五石三斗零七合六勺五抄九撮。
舊額園三千八百七十三甲三分八厘六毫八絲一忽六微。內(nèi)上則一千六百二十一甲五分二厘九毫零六忽五微,征粟八千一百零七石六斗四升五合四勺二抄五撮;中則一千七百五十甲零二分四厘七毫一絲七微,征粟七千零九斗八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下則五百零一甲六分一厘六絲二忽四微,征粟一千二百零三石八斗六升五合四勺九抄七撮六圭。
以上舊額田園,每年共征粟二萬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零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田二百甲零六分九毫二絲八忽(內(nèi)上則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中則七十三甲五分六厘,下則六十一甲七分零三毫二絲八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田二十甲零四分八厘(內(nèi)中則一十二甲零一厘,下則八甲四分七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四十九甲八分七厘一毫一絲(內(nèi)中則四甲八分四厘一毫一絲,下則四十五甲零三厘)。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六十九甲四分(內(nèi)中則二十六甲,下則四十三甲四分)。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九甲二分(內(nèi)中則六甲二分,下則三甲)。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三甲一分八厘(內(nèi)中則一甲八分,下則一甲三分八厘)。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四甲八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由一甲六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五甲三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田五分四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田二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五十三年,新墾田三甲五分(俱下則)。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三年止,新墾田三百六十八甲七分三厘零三絲八忽。內(nèi)上則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征粟五百七十五石零四升四合八勺;中則一百二十四甲四分一厘二毫一絲七忽,征粟九百二十石零六斗四升二合五勺四抄;下則一百七十八甲九分七厘二毫二絲八忽,征粟九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五合零四抄。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園一千四百二十甲零八分二厘一毫五絲三忽(內(nèi)上則三百七十甲零六分七厘,中則三百零四甲三分八厘九毫,下則七百四十五甲七分六厘二毫五絲三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園二百七十三甲四分九厘(內(nèi)上則二十一甲八分三厘,中則六十二甲一分三厘,下則一百八十九甲五分三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園二百零七甲五分二厘六毫(內(nèi)上則一十甲二分,中則六甲一分五厘,下則一百九十一甲一分七厘六毫)。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園二百四十二甲二分九厘四毫(內(nèi)中則九甲六分零五毫,下則二百三十二甲六分八厘九毫)。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園二百八十四甲七分四厘(內(nèi)上則一甲一分,中則一十一甲,下則二百七十二甲六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墾園一百九十三甲五分零二毫(內(nèi)上則二甲五分,中則五甲五分,下則一百八十五甲五分零二毫)。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園四百一十一甲九分五厘六毫八絲(內(nèi)上則一甲,中則五甲五分,下則四百零五甲四分五厘六毫八絲)。又,本年奉旨遵行各里自首新墾園五百二十五甲五分九厘六毫八絲(俱下則)。
康熙三十二年,新墾園一百零四甲六分八厘六絲(俱下則)。
康熙三十三年,新墾園一十一甲六分三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園一十四甲一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園一百一十一甲二分二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園一百八十三甲九分一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七年,新墾園一百八十七甲(俱下則)。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園三百二十四甲九分六厘三毫八絲六忽(俱下則)。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園四百一十八甲二分零三毫(俱下則)。
康熙四十年,新墾園三百三十一甲五分九厘(內(nèi)上則二甲,中則三甲,下則三百二十六甲五分九厘)。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園七十六甲五分五厘(內(nèi)中則四十甲,下則三十六甲五分五厘)。
康熙四十二年,新墾園二十二甲九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三年,新墾園一十三甲五分四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四年,新墾園四十一甲五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五年,新墾園四十九甲八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六年,新墾園四十九甲四分二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七年,新墾園三十二甲九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八年,新墾園五十八甲五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九年,新墾園一十九甲七分二厘(俱下則)。
康熙五十一年,新墾園一十九甲三分(俱下則)。
康熙五十二年,新墾園九十三甲一分九厘六毫(俱下則)。
康熙五十三年,新墾園二十七甲八分(俱下則)。
康熙五十四年,新墾園一十二甲五分(俱下則)。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四年止,新墾園共五千七百六十五甲零五絲九忽。內(nèi)上則四百零九甲三分,征粟二千零四十六石五斗;中則四百四十七甲二分七厘四毫,征粟一千七百八十九石零九升六合;下則四千九百零八甲四分二厘六毫五絲九忽,征粟一萬一千七百八十石零二斗三升三合八勺一抄六撮。
以上新墾園,每年共征粟一萬八千零九十五石八斗五升九合七勺九抄六撮。
合計(jì)通縣新舊上中下則田園共一萬零九百七十七甲五分五厘三毫九絲六忽二微,每年共征粟四萬一千五百六十四石一斗六升六合九勺六抄四撮八圭。
按舊例,正供之粟,半線以上納斗六門打貓倉,外九莊等處納諸羅山倉,開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納府倉、茅港尾、哆啰啯、下加冬等倉。凡征粟四萬有奇,府倉半焉。故縣令一年之間,居郡治者強(qiáng)半;由正供之粟多納在郡,于催科較易也。令在郡治之日多,則縣治之事必有廢而不舉者矣。故嘗講求變通之法,欲令之專一于縣治,必移置倉廒而附近于縣,又必其地便于業(yè)戶之輸納而不使有轉(zhuǎn)運(yùn)之艱,又必其地便于兵米之支給而不致有庚癸之呼,夫然后可以久而不弊也。往者半線、淡水兵米,例于四里按季運(yùn)給。每年運(yùn)費(fèi)千五百余金,保甲吏胥緣此為奸,殆又倍焉。鍾瑄自五十三年視事,目擊民艱,乃于半線、淡水兩處建倉貯粟,就近支給;民困既蘇,兵食亦便,已然之效可睹矣。
按縣治之南四十里有咸水港,是南之總會也;海道自青峰闕東入,達(dá)于四里、通于九莊。縣治之北十五里有土獅仔,則北之總會也。水道西出于澎湖、東入于笨港,且其地形高爽、其人居稠密:愚以為建倉儲粟,莫宜于此。今若移府倉而置倉于咸水港,凡縣以南之粟皆于此輸納之甚便也。因而另貯粟于佳里興、茅港尾、下加冬以給目加溜灣、佳里興、下加冬各汛之兵米,于兵亦便矣。移斗六門、打貓倉而置倉于土獅仔,凡縣以北之粟皆于此輸納,甚便也。因而稍留斗六門現(xiàn)在之倉貯粟以分給斗六門各汛之兵米,而澎湖左右兩營輪季泛舟于土獅仔、于咸水港以支按月之兵米,于兵又便矣。兵民兩便,則縣令可一意歸治,無來去之疲、無不舉之事矣。若夫新、舊田園,則業(yè)主給牛種于佃丁而墾者十之六、七也,其自墾者三、四已耳。乃久之佃丁自居于墾主,逋租欠稅;業(yè)主易一佃,則群呼而起,將來必有久佃成業(yè)主之弊:爭訟日熾、案牘日煩,此漸之不可長者也。又佃丁以園典兌下手,名曰田底;轉(zhuǎn)相授受,有同買賣。或業(yè)已易主,而佃仍虎踞,將來必有一田三主之弊;納戶可移甲為乙,吏胥必飛張作李:冊籍日淆、虛懸日積,此又漸之不可長者也。然則去二漸之弊與移置近縣之倉,亦當(dāng)務(wù)之急矣。
餉稅
陸?zhàn)A水餉雜稅考
陸?zhàn)A,番社餉也。唐初,嶺南諸州稅法:番人內(nèi)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經(jīng)附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臺灣始見于明之中葉,前無可考。明季屬荷蘭,歲貢倭鹿皮三萬張。諸羅此時大約以鹿皮為賦,或折征也。鄭氏偽額,諸羅番戶二千二百二十四、丁口四千五百一十六,分大小三十四社,每年調(diào)社之日,輕重之餉經(jīng)于贌社者之手(調(diào)社者,年一給牌于贌社之人也。贌,「正韻」無此字,俗音「仆」;謂散收眾社之銀物而包納其餉也。下「贌港」仿此)??滴醵隁w入版圖,權(quán)社之大小,歲征餉若干。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五十四年生番新附各社餉,或附征舊社、或自為征,并著為額。水餉者,樵采捕魚之船,以所載計(jì)其擔(dān)數(shù)而征餉,謂之梁頭;以港之大小為額,贌港抽稅于港內(nèi)捕魚之眾而總輸于官,謂之港餉;港口潴水飼魚為塭,大者有征,謂之塭餉。雜稅者,為罟、為罾、為縺、為■〈罒令〉、為■〈纟袞〉、為蠔(俱詳見「外紀(jì)」),所以取魚蝦、牡蠣者也;為蔗車、為牛磨,蔗車以煮糖、牛磨以粉麥為面者也:皆有餉。凡此,則于陸?zhàn)A之外,沿鄭氏之舊者也。并詳載于下:
陸?zhàn)A(「郡志」載:番社舊額三十有四,有并數(shù)社餉銀于一社而合征者;社名俱不載。今俱詳列于各社之下)
諸羅山社,額征銀六十五兩二錢六分八厘。
哆啰啯社,額征銀三百一十三兩九錢九分二厘。
大武壟社,額征銀九百一十四兩八錢一分四毫(內(nèi)礁吧哖、木岡、茅匏、內(nèi)幽等四社餉銀俱附入合征)。
麻豆社,額征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七分二厘。
目加溜灣社,額征銀一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八厘八毫(內(nèi)新社仔餉銀附入合征)。
蕭壟社,額征銀四百五十二兩二錢八分九厘六毫。
新港社,額征銀四百五十八兩六錢四分(內(nèi)卓猴社餉銀附入合征)。
大杰巔社,額征銀一百九十兩零五錢一分二厘。
阿里山社,額征銀一百五十五兩二錢三分二厘(內(nèi)踏枋、鹿楮、■〈口皂〉啰婆、盧麻產(chǎn)、干仔務(wù)等五社,又三十四年新附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荺椰椰、多難、水輦、薄薄、竹腳宣等九社,同前五社共十四社餉銀附入合征)。
奇冷岸社,額征銀一十二兩九錢零八毫。
大龜佛社,額征銀一十七兩九錢八分二厘八毫。
打貓新社,額征銀一百三十六兩一錢八分八毫。
他里霧社,額征銀五十兩零八錢三厘二毫。
猴悶社,額征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厘。
柴里斗六社,額征銀三百五十二兩八錢。
西螺社,額征銀二百零四兩六錢二分四厘。
東螺社,額征銀三百七十兩四錢四分(內(nèi)眉里二社餉銀附入合征)。
南社,額征銀八百零六兩五錢八毫。
二林社,額征銀四百二十五兩一錢二分四厘。
大突社,額征銀一百零五兩八錢四分。
貓兒干社,額征銀二百四十六兩九錢六分。
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額征銀一百六十五兩四錢六分三厘二毫。
南北投社,額征銀五百零一兩三錢二分八厘八毫(內(nèi)貓羅社餉銀附入合征)。
馬芝遴社,額征銀二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三厘六毫。
半線大肚社,額征銀三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二厘(內(nèi)柴坑仔、水里社餉銀附入合征)。
阿束社,額征銀七十兩九錢一分二厘八毫。
貓霧拺社,額征銀二十九兩六錢三分五厘二毫。
沙轆牛罵社,額征銀二十三兩二錢八分四厘八毫。
崩山社,額征銀一百四十三兩四錢一分六厘八毫(內(nèi)大甲東、大甲西、宛里、房里、貓盂、南日、雙寮、吞霄等八社餉銀附入合征)。
后壟社,額征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厘(內(nèi)新港仔、貓里、加至閣、中港仔等四社餉銀附入合征)。
竹塹社,額征銀三百七十八兩。
南嵌社,額征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厘(內(nèi)坑仔、龜侖、霄里等三社俱附入合征)。
上淡水社,額征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二毫(內(nèi)北投、麻少翁、武勝灣、大浪泵、擺接、雞柔等六社餉銀附入合征)。
雞籠社,額征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二毫(內(nèi)山朝、金包里社餉銀附入合征)。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
大武郡赤嘴社,額征銀三十九兩。
水沙連思麻丹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咄目靠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挽鱗倒喀社,額征銀一十一兩五錢。
狎里蟬巒蠻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干那霧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康熙五十四年,新附生番六社:
岸里社、掃拺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年共納鹿皮五十張,折征銀一十二兩。
以上合計(jì),新、舊番社實(shí)征餉銀共七千八百二十兩零三分六厘八毫。
水餉
采捕小船四十一只計(jì)梁頭九百三十八擔(dān)(每擔(dān)征銀七分七厘),共征銀七十二兩二錢二分六厘。
新港并目加溜灣一所,征銀二十七兩一錢六分五厘六毫。
直加弄西港仔含西港一所,征銀九十七兩三錢七分二厘八毫。
茄藤頭港一所,征銀一百六十九兩三錢四分四厘。
大線頭并浮塭一所,征銀三兩八錢八分四毫。
倒豐港并竹橋港一所,征銀一十一兩二錢八分九厘六毫。
南鯤身港一所,征銀三十五兩二錢八分。
海豐港一所,征銀二十三兩九錢九分四毫。
猴樹并礁巴嶼潭蠔嗌港一所,征銀七兩四錢零八厘八毫。
笨港一所,征銀一十四兩四錢六分四厘八毫。
以上梁頭港潭,共征銀四百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二厘八毫。
雜稅
罟一張,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罾(「郡志」作繒)二張(每張征銀四兩二錢),共征錢八兩四錢。
縺五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二十九兩四錢。
■〈罒令〉一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
■〈纟袞〉二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蠔八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四十七兩零四分。
舊額蔗車二十二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滴跞晷律彳嚾龔垼繌堈縻y五兩六錢),共征銀一十六兩八錢。
牛磨一首,征銀五兩六錢。
以上各項(xiàng)雜稅,共征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四分。
合計(jì)通縣,共額征正雜稅餉銀一萬零六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三厘六毫(并前民丁在內(nèi))。
「郡志」:鳳山令宋永清之論賦役,其略曰:『諸羅三十四社土番捕鹿為生,鄭氏令捕鹿各社以有力者經(jīng)營,名曰贌社。社商將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輸社餉。國朝討平臺灣,部堂更定餉額,比之偽時雖已稍減,而現(xiàn)在番黎按丁輸納,尚有、二兩至一、二十兩者?;虼松缋ЦF,彼地勻納;移甲易乙,莫可稽查。有司只按總額征收,番愚昧無知識,終歲所捕之鹿與夫雞犬牛豕、布縷麻菽,悉為社商所有。間有餉重利薄,社商不欲包輸,則又委諸通事,名為自征。通事額外之朘削,無異社商。雖屢禁懲,未盡改也。今社餉縱難全豁,似當(dāng)酌減十分之三;俟建城垣之后,再議履畝定稅,或議照丁輸稅之法。再若臺、鳳、諸三縣■〈罒令〉罾罟網(wǎng)有稅,漁船梁頭有稅,二十一港又有港稅,均循舊例重復(fù)征輸,亦不可不為酌減去留。在當(dāng)日平定之初,章程草創(chuàng),或未及詳;茍有利于民生,圣德如天,非有靳也……』(宋論止此)。按番社之餉,青成于通事,猶民戶之糧責(zé)成于里甲也。然民戶可自封投柜,而土番性既頑蠢,不知書數(shù),行以自封投柜之法,勢必不能。故民戶之里甲可除,而番社之通事不可去也。若所謂社商頭家(番稱通事亦曰頭家)者,非真有商人于此貿(mào)易,不過游棍豪猾邀朋合伙,重利稱貸以夤緣得之,而就中僉一人為通事。是通事者,社商頭家之別名也。鍾瑄自五十四年視事,查附近縣治如諸羅山、哆啰啯、目加溜灣、麻豆、蕭壟、新港等六社番漢錯居,向皆自舉通事,每年祗予以辛勞(番每年計(jì)直以受通事或粟麻、鹿脯之類曰辛勞),為登記出納完欠之?dāng)?shù)而均其差役。應(yīng)征額餉,番自輸官,不經(jīng)通事之手。因查縣北如打貓、他里霧、柴里三社均屬附近,番習(xí)見官長,稍有知覺與六社無異,亦令目舉通事自輸于官;使遠(yuǎn)社盡用此法,雖朘削未必盡無,以視社商之包易者不大有間乎?唯是西螺以上、北抵淡水,去治日遠(yuǎn),番頑蠢益甚;又性多猜忌,出山數(shù)里外,即瞿瞿然憂其不返。傳譯非通事不能,輸納非通事不辦,甚而終歲衣食、田器、釜鐺、周身布縷,非通事為之經(jīng)營預(yù)墊,亦莫知所措。故西螺以北番社之有藉于通事,又與斗六門以南各社不同,亦勢使然也;然其本,則在縣令之自正其身而已。舊例:歲一給牌,通事以社之大小為多寡自百金而倍蓰之,曰花紅。不者,則易其人。每年各社產(chǎn)脂麻之處,官采買而短其價;或發(fā)鹽計(jì)口分番,而勒以食貴。又,各社歲派鹿筋鹿茸、鹿皮豹皮若干,于是官以通事為納賄之門,通事得借官為科索之路;而土番之絲粒出入無不操縱其手,雖欲禁之,亦惡得而禁之。視事以來,首剔諸弊。因勒諸石,而與通事約:除辛勞之外,一切科索悉行禁止。蓋官無所染指,則可以法立令行。其守法奉公者,歲仍其舊;不悛者,重懲一、二以儆其余。此輩縱不知禮,猶當(dāng)畏法;既不敢明目張膽以肆其惡,又無可指名假借以濟(jì)其私:贌社之風(fēng)久而自息、朘削之患久而自消,所謂拔其本而塞其源者也。
水餉、雜稅之征,多屬鄭氏竊踞時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諸稅。夫船出入于港,而罟、罾、縺、■〈罒令〉、■〈纟袞〉、蠔,則取魚蝦、牡蠣于港者也。乃既稅其船,又稅其罟、罾、縺、■〈罒上令下〉、■〈纟袞〉、蠔且稅其港,蓋一港而三其稅焉。嗟此蟹舍蚩蚩,有不望洋而興嘆、相戒而裹足者哉?今梁頭之稅,大半出于載五谷、糖、菁之商販。若罟稅則原出于淡水一港,十年來久無牽罟之人矣;往者責(zé)賠于通事,甚無謂也。罾、■〈罒令〉、■〈纟袞〉、蠔,民避重征之餉,多有其名而無其物,與牽罟同問諸水濱已耳;大半官為之賠者也。若夫各港之稅,無可考其出產(chǎn)之?dāng)?shù);今亦止能革船只之例金而已(舊例:船只打造印烙掛號,繳舊規(guī)二、三兩不等,漁船每月繳錢三百文。五十四年悉行裁革,勒諸石),而額餉不可不完也。民入港取一魚一蝦,無敢不經(jīng)贌港之手。任其強(qiáng)橫,莫得持其短也;官責(zé)其餉,亦莫議其短也。朝廷寬征薄賦蠲賑,動數(shù)百萬,寧與海濱窮民較此數(shù)百金之入而多為之取哉?
重洋隔遠(yuǎn),無有縷陳其隱于上官而以入告者;私心過計(jì),竊恐久而大為官民之累也。故因宋論而申明之,以備君子之采擇焉。
存留經(jīng)費(fèi)(附)
各項(xiàng)正雜餉稅,除解充兵餉銀八千四百四十三兩零二分一厘六毫一忽九微,實(shí)存支應(yīng)銀二千一百九十一兩七銀六分一厘九毫九絲八忽一微。支給條項(xiàng):
本府同知,薪湊俸銀三十七兩四錢四分四厘(閏年加銀三兩一錢二分零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閏年加銀六兩,年勻給銀二兩四錢,實(shí)給銀七十四兩四錢。
本府馬快一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六十兩;閏年加銀五兩,年勻給銀二兩,實(shí)給銀六十二兩。皂隸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shí)給銀九十九兩二錢。斗級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十六兩;閏年加銀三兩,年勻給銀一兩二錢,實(shí)給銀三十七兩二錢。
本府經(jīng)歷,薪湊俸銀一十五兩七錢九分八厘(閏年加銀一兩三錢一分六厘五毫,照例奉裁充餉)。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shí)給銀六兩二錢。
本府儒學(xué)門斗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shí)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閏年加銀二兩三錢三分六厘九毫零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厘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shí)給銀一十二兩四錢。皂隸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shí)給銀九十九兩二錢。馬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shí)給銀四十九兩六錢。燈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勻給銀一兩四錢,實(shí)給銀四十三兩四錢。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shí)給銀四十九兩六錢六厘。庫子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斗級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民壯五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百兩;閏年加銀二十五兩,年勻給銀十兩,實(shí)給銀三百一十兩。
本縣儒學(xué),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餉)。齋夫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shí)給銀一十八兩六錢。膳夫二名,工食銀連閏共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三絲。門斗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shí)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本縣典史,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二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shí)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shí)給銀六兩二錢。
佳里興巡檢,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二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shí)給銀一十二兩四錢。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七錢六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七微,共銀三十一兩八錢;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五分,年勻給銀一兩零六分,實(shí)給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本縣鋪兵六十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火把銀六錢四分,共銀四百五十八兩二錢八分;閏年加銀三十八兩一錢九分,年勻給銀一十五兩二錢七分六厘,實(shí)給銀四百七十三兩五錢五分六厘。
本府進(jìn)表合用綾袱紙張,實(shí)給銀二兩五錢二分八厘九毫八絲二忽一微。
本縣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春秋二祭啟圣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銀一百四十八兩。習(xí)儀、拜賀、救護(hù)香燭,銀六錢。祈晴、禱雨謝神香燭,銀一兩二錢。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等壇祠,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厘。鄉(xiāng)飲二次,銀六兩。
新中舉人花幣旗匾,銀一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二絲。會試舉人盤費(fèi),銀三十兩。進(jìn)士花幣旗匾,銀二兩??h舉歲貢生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h學(xué)廩生一十名,每名連閏該廩糧二兩八錢九分三厘三毫三絲,共該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厘三毫。
存恤孤貧冬、夏衣布銀(本縣屬四十六名,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厘三毫),實(shí)給銀七十三兩零一分五厘八毫。孤貧月糧(每名月給銀二錢三分零九毫二絲八忽),實(shí)給銀一百二十七兩四錢七分二厘三毫五絲六忽。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卷七
兵防志
總論營制水陸防汛教場歷官列傳
自井田丘賦之制廢,而車戰(zhàn)漸易為騎兵、為步卒。水戰(zhàn)之始,見于春秋吳、楚之間。厥后漢有樓船軍,歷代相沿有水軍。臺四周皆海,騎無所用之;水陸并設(shè),亦因地為之制矣。北路搤全臺之吭而拊其背,然則山海要害之地、通川之道,酌其廣狹、相其險易而裒益其多寡,非當(dāng)務(wù)之急與?前代兵制,凡民壯、鋪遞、弓兵皆謂之兵。本朝額設(shè),不過勾攝公事、赍送文牒而已。故是編不載,獨(dú)著水陸防汛,詳其阨塞墩臺、兵數(shù)多寡各為論次,而系歷官、列傳于后。
總論
營制
水陸防汛
教場
歷官
列傳
總論
國家削平臺灣,置一郡三縣,勤水陸之士萬人更番屯戌。諸羅特置北路一營于陸路,另分安平協(xié)水師以防沿海,制云密矣。顧有所當(dāng)議者,北路之機(jī)軸與臺、鳳異,今日之情形與初辟異,而所以帖然無事者,由圣天子威靈遠(yuǎn)播、各當(dāng)?shù)罁狁S多方。而其間利害之隱伏于無形者,實(shí)關(guān)全臺之休戚,而人不及察;不可不長慮卻顧,及今而亟為之前籌也。何也?諸羅自蔦松、新港至斗六門一百八十余里,其間四里、九保,莊社鱗次;府治、縣治之左右上下,漢人有室家、田產(chǎn)以樂其生,諸番頗漸染政教而知所畏??v稂莠潛滋,薅之立盡耳。自斗六門至雞籠山后八百余里,溪澗崖谷,既險且遠(yuǎn)。當(dāng)設(shè)縣之始,縣治草萊,文武各官僑居佳里興;流移開墾之眾,極遠(yuǎn)不過斗六門。北路防汛至半線牛罵而止,皆在縣治二百里之內(nèi);于時當(dāng)事即有臺北添兵之議(見「郡志」)。然虎尾、大肚,人已視為畏途;過此,則鮮有知其地理之險易者。又其時崩山、后壟、中港、竹塹、南嵌各港商賈舟楫未通,雖入職方,無異化外;故議而中寢也。自康熙三十五年吳球謀亂,繼之以吞霄、淡水之土官,繼之以劉卻(俱詳見「萑苻」);五年之間,數(shù)見騷動,皆在北路。于是四十三年秩官、營汛,悉移歸治;而當(dāng)是時,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自四十九年洋盜陳明隆稱其渠鄭盡心潛伏在江、浙交界之盡山、花鳥、臺州魚山、臺灣淡水,于是設(shè)淡水分防千總,增大甲以上七塘;蓋數(shù)年間而流移開墾之眾,又漸過半線大肚溪以北矣。此后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后壟、竹塹、南嵌,所在而有。以去縣日遠(yuǎn),聚眾行兇、拒捕奪犯,巧借色目以墾番之地、廬番之居、妻番之婦,收番之子。番畏其眾,強(qiáng)為隱忍;相仇無已,勢必構(gòu)禍。而大甲以上官兵,初至不習(xí)水土;又地方遼闊、塘汛寡弱,無事空抱瘴癘之憂,有事莫濟(jì)緩急之用:此知縣周鍾瑄所以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前北路參將阮蔡文又有淡水一汛、七塘官兵應(yīng)請咨部撤回之議也。議者又謂臺灣附屬閩省,雞籠、淡水版圖以內(nèi)而必畫界于大甲,使崩山、大安以至雞籠山后七百里之地,不見聲明文物之盛,非所以昭無為之化也;置郡設(shè)邑,而別異數(shù)百里外為棄地閑田,非所以弘經(jīng)國之謨也。議者又謂崩山、后壟、中港、竹塹、南嵌,本郡商賈舟楫往來,而淡水一港則閩省內(nèi)地商船及江、浙之船皆至焉。斗六門以東如林■〈王冀〉埔、竹腳寮各處,路可通雞籠山后諸社,不必盡由大甲;奸民趨利如騖,雖欲限之,安得一一而限之!今日畫大甲為界而又撤淡水七塘防汛,則此七百里遂為政教不施、稽察不及之鄉(xiāng),徒寄耳目于三、五通事,天下寧有七百里險阻藏奸之地,無縣邑、無官兵而人不為惡、為頑、為盜者乎?數(shù)者之論,皆關(guān)國家之體,發(fā)慮于事機(jī)之先;而時當(dāng)隆平,千百年久安長治之圖,正在今日。第茍幸無事,因循玩愒,畫界展界、撤兵留兵二者相持,害隱伏而滋長,所謂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者也。
竊計(jì)諸羅之地倍于臺、鳳,山澤險阻多于臺、鳳。臺為郡治,置帥府、宿重兵;澎湖區(qū)區(qū)一島;鎮(zhèn)以一協(xié)兩營;鳳山南路一營所轄,不過三百余里。獨(dú)北路以千里之邊境日辟日廣,聯(lián)為一縣,彈壓以參將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合則阨塞多而不足以設(shè)備,分則形勢絀而不足以建威。今升平無事,其稍遠(yuǎn)者已難為駕馭矣。設(shè)不幸有水旱之災(zāi)、有一方之警,而又有不逞如吳球、劉卻、卓個、卓霧、冰冷、亞生之狂狡乘間相詿誤者,將何以制之?故嘗私議: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非山即海、有番無民,不足以置縣邑;淡水以南至半線三百余里,水泉沃衍,多曠野平林,后壟諸港實(shí)與鹿仔、三林、海豐、笨港各水汛相為表里,宜割半線以上別為一縣,聽民開墾自如。而半線即今安營之地,周原肥美,居中扼要,宜改置為縣治。張官吏、立學(xué)校,以聲明文物之盛,徐化鄙陋頑梗之習(xí);嚴(yán)保甲之法,以驅(qū)雞鳴狗盜之徒。即又于半線別置游擊一營與北路營汛聯(lián)絡(luò),鎮(zhèn)以額兵一千,分守備五百人;設(shè)巡檢一員于淡水,分千把總于后壟、竹塹。使首尾相顧、臂指相屬。而又酌撥鎮(zhèn)防水師于雞籠(詳見「水師防汛」),則自大肚、大甲以至淡水,皆為官兵之所屯聚、往來之所周歷,有司耳目之所稽察、政教之所浸灌;即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望風(fēng)悚息,永無意外之虞矣?;蛞詾橹脿I增兵則增餉,不知餉固有不必增者。按臺灣鎮(zhèn)標(biāo)三營,合道標(biāo)共兵三千,并駐郡治;即有分汛,不過臺灣縣屬三、二十里之內(nèi),止有本邑佳里興、目加溜灣兩處。因北路移營歸治及設(shè)防淡水,乃調(diào)鎮(zhèn)標(biāo)分防。且安平協(xié)水師駐札紅毛城,與郡治隔港,一葦可渡;附郡鹿耳門亦系水師汛地,鎮(zhèn)標(biāo)兵原自有余。今若裁鎮(zhèn)標(biāo)一營而改設(shè)于半線,其于官兵俸薪、馬干、糧餉,一無所增。半線既自為一營,則北路營之兵自足防諸羅一縣之汛,目加溜灣、佳里興兩處鎮(zhèn)標(biāo)官兵便可撤回郡治,于備御毫無所闕,在一轉(zhuǎn)移間耳。又或以為建縣則官役俸工宜有所出,城郭、學(xué)校、衙署、倉庫營建宜有所措。此又不然。臺一郡三縣,俱未有城郭也;學(xué)校、衙署、倉庫之興舉,未聞有動支國帑者也。前此越境有禁,人猶冒險以踰大甲;若既置縣,則招徠益眾,戶口益滋、田野益辟,漢人墾番地為田者計(jì)值代番輸餉,于賦既增、于番亦甚便也。土之所入、賦之所出,于官役俸工倍蓰,且可斥其余以資兵餉也。前此地遠(yuǎn)勢隔,官民不得相親。若既增設(shè)一縣,則兩邑之官各守其土、各訓(xùn)其民,循行村社,與民日近;拔其秀良,宣講圣諭,告之以孝弟忠信,君子悅其教、小人安其俗,禮義廉恥之心日長,干紀(jì)作亂之事日息。然則增兵置縣,非唯張皇威武,抑以昭宣文德;所謂法施已然之后,而禮禁未然之前者也。漢劉安之諫伐閩越曰:『蝮蛇■〈蠢。若代春〉生,疾癘多作;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唐韓愈之謫潮州也,其謝表曰:『毒霧瘴氣,日夕發(fā)作』。而自宋、元以至于今,閩中、東粵并稱樂土。異時內(nèi)地官兵換班渡臺,妻子倉皇涕泣相別,如行萬里;三十年來,履險如夷,即淡水一汛于今五年,視向者初戍之日亦大有間矣。何者?山川之氣郁蒸而為瘴癘,得人焉為之經(jīng)理,則氣有所泄而閉者漸開,天地之常也。屯戌眾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蟲蛇惡物漸次驅(qū)除,陰邪既消,災(zāi)沴自息;而又潔其居食,濟(jì)以醫(yī)藥,可無憂水土矣。
夫天下事非身歷其地、目睹其形而心維其故,不能洞悉其所以然。故宏遠(yuǎn)深切之謀,流俗或以為難而不肯為、或以為迂而不必為。其始為之甚易而不為,其后乃以為必不可不為而為之,勞費(fèi)已什佰千萬矣。明初漳、潮間有深澳(即南澳)、泉屬有澎湖,江夏侯周德興皆遷其民而墟之,且塞深澳之口使舟不得入;慮島嶼險遠(yuǎn),勞師而匱餉也。
及嘉靖間,倭入深澳,澳口復(fù)通,巨寇吳平、許朝光、曾一本先后據(jù)以為巢,罷敝兩??;乃設(shè)副總兵以守之,至于今而巋然重鎮(zhèn)也。澎湖亦為林道干、曾一本、林鳳之巢穴,萬歷二十年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當(dāng)事以澎湖密邇,不宜坐失,乃立一游、四哨以戌之,至于今又巋然重鎮(zhèn)也。向使設(shè)險據(jù)守,則南澳不必憊閩、廣之師,澎湖不必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竊據(jù),漳、泉諸郡未必罹禍乏酷如往昔云云也。臺灣僻在海外,古來史冊未經(jīng)見之邦。明宣德間,大監(jiān)王三保乃一過其地;未幾而林道干據(jù)之,未幾而顏思齊、鄭芝龍據(jù)之,倭據(jù)之,荷蘭據(jù)之,鄭成功又據(jù)之,至于今而列為郡縣。當(dāng)其始,若無人乎知有臺灣者;及其既,乃無人乎不知有臺灣者。何則?玉之在璞,行道之人弗顧也;知其為玉,則人人思攫之矣。今半線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諸港四達(dá),猶玉之在璞也;流移開墾,舟楫往來,亦既知其為玉矣。而雞籠為全臺北門之鎖鑰、淡水為雞籠以南之咽喉,大甲、后壟、竹塹水陸皆有險可據(jù)。乃狃目前之便安,不規(guī)久遠(yuǎn)之至計(jì),增置縣邑防戌,委千里之邊境于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一知縣典史巡檢之耳目,使山海之險弛而無備,將必俟羊亡而始補(bǔ)牢乎!南澳、澎湖、臺灣之往事可睹已!
營制
諸羅縣,康熙二十三年額設(shè)北路營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zhàn)兵五百名,內(nèi)撥歸鎮(zhèn)閩將軍標(biāo)三十名;守兵五百名,內(nèi)撥歸鎮(zhèn)閩將軍標(biāo)三十名:實(shí)在步戰(zhàn)兵四百七十名、守兵四百七十名,共戰(zhàn)、守兵丁九百四十名。參將自備馬八匹、守備自備馬四匹、千把總各自備馬二匹,共自備馬二十四匹。康熙二十四年,水師提督施瑯題請:每三年內(nèi)地各標(biāo)營節(jié)次撥兵交千、把總帶領(lǐng)載赴臺灣、澎湖換班,北路營依次輸換;著為定例。
以上各官俸薪馬干、戰(zhàn)守兵糧餉月有定額,盔甲器械官給。本營參將屬臺灣鎮(zhèn)總兵官統(tǒng)轄,守備、千、把總屬本營參將統(tǒng)轄。千總分兩哨,把總分兩哨、四司,屬本營守備統(tǒng)轄。把總以下各有頭目帶領(lǐng),分撥差操。每十人為一隊(duì),每隊(duì)小旗一桿,隊(duì)長一人;每五隊(duì)大旗一桿,管隊(duì)一人;每十隊(duì)大旗二桿,百總一人:就各隊(duì)擇技勇歷練者充之。
水陸防汛
陸路防汛
北路營參將守備,原駐縣治南八十里佳里興。隨防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分防目加溜灣把總一員、下加冬把總一員、斗六門把總一員、半線千總一員。康熙四十三年奉文歸汛,參將、守備與知縣同移歸縣治諸羅山,建立營柵。調(diào)目加溜灣把總歸治隨防,以隨防千總分防佳里興,余汛如故;調(diào)鎮(zhèn)標(biāo)三營千、把總輪防目加溜灣。五十年,因搜捕洋盜鄭盡心,調(diào)半線千總隨防縣治,以守備駐札半線;調(diào)佳里興分防千總移駐淡水,增設(shè)大甲溪至淡水八里岔七塘;調(diào)鎮(zhèn)標(biāo)三營千、把總輪防佳里興。凡汛塘必用百隊(duì)頭目一人,目兵自六名以上者;或系險隘、或系總要路口、或近港口船只出入,因地而增。五十六年,守備游崇功詳請半線帶隨防把總一員以資調(diào)遣,永以為例??h治北路營防汛塘,遞北自打貓至于淡水,南自八掌溪、哆啰啯至于烏山頭、茅港尾橋北,西至于猴樹港、笨港、白沙墩、秀才莊、南社、海豐港、二林、鹿仔港;另設(shè)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至府治底塘為五塘,專遞公文。鎮(zhèn)標(biāo)防汛,由茅港尾橋南、目加溜灣,南至于木柵仔、洋仔港溪口,西至于大線頭、西港仔、舍西港、卓加港。北路營分防千、把總每歲一更,汛塘目兵半歲一更,鎮(zhèn)標(biāo)官兵各半歲一更,及瓜而代。
按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府治五塘,每塘兵五名,俱于縣治隨防撥出,專為遞公文而設(shè)。設(shè)塘之地,則鎮(zhèn)標(biāo)之汛地也。塘汛稽察奸宄、護(hù)送行旅、傳遞公文,是其分內(nèi)。文而曰公,何有彼此之別?乃獨(dú)北路公文,不可一借手鎮(zhèn)標(biāo)之塘汛乎?且北路之塘必至府治而止,則臺鎮(zhèn)之塘將由泉、興而至省會乎?其勞與費(fèi),抑又甚矣!北路汛廣兵單,今又空設(shè)此二十五名之兵于不必設(shè)之地,日前亦有言及者;而鎮(zhèn)標(biāo)嗷嗷,牢不可破,所當(dāng)亟議撤回者也。
諸羅縣駐防北路營參將一員,隨防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四百八十名。內(nèi)分:猴樹港,目兵十名。港口有水師汛。諸羅山塘,目兵六名。水窟頭塘,目兵五名。以上一汛二塘,俱屬隨防千把總兼轄。
斗六門在牛相觸虎尾溪之南,距縣治可六十里,北至半線九十里,扼南北投、水沙連諸番出入之路。營柵舊設(shè)于西螺,在虎尾溪北二十里;以水土不宜,康熙三十年總兵官王化行移營于此。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目兵八十五名。內(nèi)分:笨港,商賈輳集之地;東南至縣治三十里,南由咸水港至鐵線橋六十里,北至他里霧四十里。目兵八名。港口有水師汛。白沙墩,縣北各莊社往笨港必由之路。村落窵遠(yuǎn),多匪類出沒??滴跷迨哪?,參將阮蔡文詳請?zhí)碓O(shè)目兵六名。秀才莊,笨港船只出入必經(jīng)之地,多匪類出沒??滴跷迨哪?,參將阮蔡文詳請?zhí)碓O(shè)目兵八名。南社,距斗六門可六十里;西出海豐港,西北通三林,南出白沙墩,東南出西螺;為近海總路口。目兵四名。海豐港,目兵五名。港南有水師汛。打貓?zhí)粒勘?。他里霧塘,目兵五名。西螺塘,目兵六名。東螺塘,目兵五名。以上五汛、四塘,俱屬斗六門把總兼轄。
半線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東螺溪六十里。自府治至淡水八里岔,此為居中扼要之地,貓霧拺、岸里山、南北投、水沙連諸番上下往來必由之路。鄭氏竊據(jù)時,各社半屬生番,偽將劉國軒立營于此。開辟后,以次內(nèi)附。今之營柵,即國軒故營址。分防北路營守備一員,隨防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七十名。內(nèi)分:二林,離南社可十里許;西出鹿仔港、三林港口,北為大突、馬芝遴諸番出半線要路。目兵八名。鹿仔港,目兵八名。港北有水師汛。大武郡塘,目兵五名。燕霧塘,目兵五名。大肚塘,塘在大肚溪之北。溪面廣闊,水底俱石,險急不可設(shè)渡;夏秋山水驟漲,必俟水勢稍平,用土番引路,然后可過。西為草港、北為水里港,時有船只往來。目兵八名。牛罵塘,東近岸里、樸仔籬諸番。目兵十名。以上二汛、四塘,俱屬半線隨防把總兼轄。康熙五十一年以前,塘汛至此止。
八里岔在淡水港之南。港北為炮城,東入干豆門二十里,麻少翁、內(nèi)北投、大浪泵、擺接諸番出入之路。南風(fēng)時,港口有水師游巡。輪防北路營千總一員,目兵一百二十名。內(nèi)分: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溪面闊于大肚,底多大青石,流急苔滑,北路諸溪極險之地。目兵五名。相傳鄭氏先鋒楊祖以一鎮(zhèn)之兵為諸番阻截于此,無一生還者。貓盂塘,目兵五名。吞霄塘,即康熙三十八年卓個、卓霧作亂之處。塘在吞霄社口。目兵十名。后壟塘,自半線至此可一百六十里。港口深廣,直透后壟社前,可容戰(zhàn)船出入,為水陸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中港塘,自后壟至此可三十里。塘在港之北,西出港口,時有船只往來。目兵十名。竹塹塘,自中港至此可五十里。西出港口,時有船只往來。北上南嵌,有鳳山崎之險。一路寂無人煙,陸路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南嵌塘,自竹塹至此可百里。西出港口,時有船只往來;北距八里岔可五十里,山澗叢雜,陸路扼要之地。目兵十名。以上七塘,俱屬八里岔千總兼轄。
下加冬縣治由大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茅港尾道里各半。西出外九莊,東聯(lián)哆啰啯;地方遼闊,為適中之地。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目兵八十五名。內(nèi)分:哆啰啯,縣治由東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目加溜灣三十五里。漢番雜處之地。目兵八名。烏山頭,自哆啰啯南至此十五里,為赤山各莊出目加溜灣、茅港尾雙■〈氵義〉路口??滴跷迨哪?,參將阮蔡文詳請?zhí)碓O(shè)目兵八名。咸水港,港由蚊港東入郡治,往笨港必由之路。目兵八名。八掌溪塘,目兵五名。急水溪塘,溪岸甚陡,水迅如駛。目兵五名。鐵線橋塘,目兵五名。茅港尾塘,塘在港之北。目兵六名。橋南為鎮(zhèn)標(biāo)汛。以上三汛、四塘,俱屬下加冬把總兼轄。
目加溜灣南至郡三十余里,西出茅港尾、佳里興,東出加拔仔、打鐵店。民居輳集,番社錯雜,為適中之地。輪防鎮(zhèn)標(biāo)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內(nèi)分:灣里溪漧,汛在溪之南,茅港尾往郡大路,南至木柵仔十里。目兵十名。木柵仔,南出洋仔港溪口,東出打鐵店。目兵十名。溪口,汛在洋仔港北。目兵十名。加拔仔,目加溜灣往郡東路。目兵六名。打鐵店,木柵仔往郡小路。目兵七名。西港仔,目兵十名。含西港,目兵六名。卓加港,目兵十名。與上二港,俱商船出入之處。以上八汛,俱屬目加溜灣千、把總兼轄。
佳里興南至郡三十五里,西出大線頭,東北出麻豆、茅港尾。原屬縣治,文武官兵駐札之所。輪防鎮(zhèn)標(biāo)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二十名。內(nèi)分:茅港尾,南至郡可六十里。民居輳集,船只往來,為沿海各莊要路。目兵二十名。橋北為北路營汛。麻豆水窟頭,南出灣里溪墘,北出茅港尾,西出佳里興。漢番雜處之地。目兵二十名。拔仔林,在赤山拔仔林渡之南,為赤山各莊總路口。南出目加溜灣,西有小路通茅港尾。目兵二十名。大線頭,原系水師汛。有港,外包沙線,可停泊戰(zhàn)船。鄭氏奮筑炮臺于此,今圯。康熙四十三年,添設(shè)沿海官兵游巡,查此處港口沙線淹沒、壅塞水淺,將官兵船只俱調(diào)歸蛟港汛;本汛撥歸北路營。五十年,撥歸鎮(zhèn)標(biāo)。目兵二十名。以上四汛,俱屬佳里興千、把總兼轄。
右陸路,縣南距郡百有余里,居郡縣肘腋之下,凡汛塘二十有二,抑何密也!縣北距雞籠山后九百余里,汛塘二十有八,又何疏也!前鳳山令宋永清之論,以為宜撤縣南下加冬之汛以益半線,是又不可。下加冬九達(dá)之道(見上),譬之置兔,此為中逵。且兵不滿百,雖盡撤以歸半線,猶分薄粥以濟(jì)餓也。夫兵不足恃,與無兵同。往者,北路營遠(yuǎn)住佳里興,劉卻豎子攘臂一呼,毀下加冬之營柵,越急水而直趨茅港尾;則以下加冬之兵寡不足恃也。惟臭佑莊無險可據(jù),卻率其烏合之眾與官軍決戰(zhàn)于平原廣野之間,故遽以敗。今虎尾、大肚以上深山大澤,非臭佑之比也。溪谷環(huán)迭,中可以耕。既憑險阻,又有積聚。彼其平日視汛塘之寥寥數(shù)人,已不足介其胸中矣。設(shè)一旦負(fù)隅豕突。勞師襲遠(yuǎn),猝難以攻,千里饋餉,師不宿飽;兔窟鷹飛、貓眠鼠出,勞逸之分,兵家之大忌也。故曰:置營不置縣,則民無以立;置縣不置營,則縣無以立。縣官者,所以壚■〈韋青〉銜轡乎斯民,使不至于為亂。置營者,所以坐鎮(zhèn)而折桀驁之氣、落宵小之膽,使其自不敢為亂者也。大抵北路之內(nèi)憂者二:曰土番、曰流民。番雖質(zhì)性愚魯,然兇狠矯捷,貪不知恥,睚眥之怨抽刃相向。彼平日受制于漢人,而又見漢人之服飾、子女、玉帛,未嘗不艷而思一逞也,顧時有不能耳。故多利器,弓箭、鏢槍、刀牌比戶而有,出入自隨;近且潛購鹿銃而藏之矣。此豈得盡以不識、不知目之乎?水沙連內(nèi)山三十八社,控弦數(shù)千;康熙二十四年秋,土官單六奉調(diào)入郡,一去而不可問。吞霄、后壟、麻少翁、內(nèi)北投諸番壯猛,三十八年吞霄、淡水之役,師久暴露,物故者至數(shù)百人。劉卻之亂,諸番與焉,乘其動而四出劫掠。此不識不知者而顧可忽乎?汀、漳與潮洲接壤,明季數(shù)十年,汀被潮寇者十有一、漳被潮寇者十有六,而饒寇之張璉、程鄉(xiāng)之李四子,至于攻破城邑、洗蕩村坊;兩郡記載,班班可考也。漢鼌錯云:『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今流民大半潮之饒平、大埔、程鄉(xiāng)、鎮(zhèn)平、惠之海豐,皆千百無賴而為,一莊有室家者百不得一。以傾側(cè)之人,處險阻之地至于千萬之眾,而又無室家宗族之系累,有識者得不為寒心乎?今之盜牛胠篋、穿窬行兇而拒捕者,日見告矣。其未發(fā)覺者,驅(qū)之則實(shí)繁有徒、容之則益張其慢;名曰佃丁,而睥睨其業(yè)主、抗拒乎長官,不逞之狀,亦既露其機(jī)矣。特以四海晏然,無可乘之隙耳。然則置縣增兵據(jù)險,銷二者之患于未萌,胡可不亟亟也!
水師防汛(炮城、炮臺附)
北路水師無專設(shè),屬安平協(xié)標(biāo)分防??滴醵辏O(shè)立水汛:大線頭、蚊港分防中營千總一員,目兵一百五十名,哨船三只。鹿仔港分防左營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哨船二只。內(nèi)分笨港四十名,哨船一只;猴樹港十名。四十三年,添設(shè)沿海官兵哨船游巡,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于要地。查大線頭近年港口沙壅,而青峰闕、蚊港為縣治以南扼要之地;將大線頭撥歸陸汛,水師官兵船只調(diào)歸蚊港,添兵三十名,共一百八十名。以中營游擊、守備一員輪防,原分防千總為隨防千、把總;添設(shè)北門嶼、馬沙溝、青鯤身三汛。查笨港地方廣闊,內(nèi)港紆回,為縣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只;合猴樹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以左營游擊守備一員輪防,帶隨防千、把總一員。查鹿仔港近年沙壅,港口淺狹;三林港原系鹿仔港汛巡邏,港道稍寬,且居鹿仔、海豐二港之中。將原設(shè)鹿仔港分防把總兵船移調(diào)三林港,添兵二十名,共七十者;哨船一只,仍留鹿仔港一汛。海豐港原系笨港汛巡邏,添設(shè)海豐港一汛,游、守按季輪更,千、把總一歲再更。各港汛并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以防意外之警。其鹿仔港以上崩山、后壟、中港、竹塹、南嵌、淡水、雞籠七港,以水土不宜或港道淺狹,概無設(shè)防,唯于南風(fēng)盛發(fā)之時,就笨港、三林港二汛之內(nèi),輪撥把總領(lǐng)兵駕哨船一只,前往淡水、雞籠游巡;北風(fēng)時聽其撤回原汛。
蚊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港口為青峰闕、猴樹港、咸水港、茅港尾、鐵線橋、麻豆港等處出入所必由,港在青峰闕之內(nèi)。輪防安平協(xié)中營游擊、守備一員,隨防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八十名,哨船三只。設(shè)炮臺三、煙墩三、望高樓一。內(nèi)分:北門嶼,在蚊港青峰闕之南。有小港,可停泊取汲之所。南隔馬沙溝沙線六里。目兵二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馬沙溝,與北門嶼斜對。沙線水淺,止可取汲。南隔青鯤身沙線三里。目兵三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青鯤身,南隔鹿耳門水程二十余里。沙線水淺,止可取汲。目兵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以上三汛,俱屬蚊港隨防千、把總兼轄。
笨港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南與猴樹港毗連,北至海豐港水程一潮,商賈船只輳集之所。輪防安平協(xié)左營游擊、守備一員,隨防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設(shè)炮臺三、煙墩三、望高樓一。內(nèi)分:猴樹港,在縣治正西三十里。南至蚊港水程一潮。目兵十名。屬笨港隨防千、把總兼轄。
三林港南距海豐港、北距鹿仔港各水程一潮。取汲之所。輸防安平協(xié)左營千、把總一員,目兵七十名,哨船一只;內(nèi)抽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另分:海豐港;在三林、笨港之中。取汲之所。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鹿仔港,在崩山港之南。目兵二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以上二汛,屬輪防三林港千、把總兼轄;三林港千、把,仍屬笨港游、守兼轄。
淡水炮城在淡水港之北,正當(dāng)入港之口。荷蘭時筑。癸亥間,鄭氏葺之。與福州北茭洋相對,為雞籠以南咽喉。中大炮二十一位。
雞籠炮城在雞籠港之北,由大雞籠渡港。另浮一大嶼于海中,周可十余里,怪石巉巖;番社在嶼內(nèi),八尺門在嶼東。炮炮在嶼之西南,正當(dāng)入港之口。荷蘭時筑,俗呼謂紅毛城。距福州七更水程,與沙埕烽火門相對,為臺灣北洋第一扼要之地。中大炮二十七位。入港則為雞籠內(nèi)海,距八里岔汛陸路百有余里;崎嶇跳石以行,凡三、四日乃至。
青峰闕炮臺在青峰闕港口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鯤身沙線;港水東入蚊港,為縣治以南第一扼要之地。荷蘭時筑。制略如城,中有井;今圯,故址半淹于海。故所遺炮為咸水沙壅,手按之皆如蠹粉,不堪用矣。
右水師防汛,在縣南者四、在縣北者五,而淡水、雞籠不與焉。豈非太平無事,故兩地之水汛可以不設(shè)與?按雞籠至鹿耳,舊稱東港(見何喬遠(yuǎn)「名山藏」)。自內(nèi)地視之,外洋也;自臺灣視之,猶內(nèi)海也。當(dāng)此太平,豈惟淡水、雞籠得借口水土不宜,即蚊港、笨港亦祗嚴(yán)出入、謹(jǐn)斥堠,一千、把總已足,無必游、守之輪防也。何者?各港非有富商巨賈挾重貲以往來,所載者五谷、糖、菁、菜子、鹿脯,其貨為盜賊之所不取。裝載之船,俗謂之杉板頭,雙桅者十無二、三;非有巨艦連檣之相望,其船為盜賊之所不用。故鹿耳以北,未聞有在洋行劫者。然蚊港、笨港、三林各路亦既次第置兵矣,雞籠、淡水為一郡要領(lǐng),無雞籠、淡水,則諸羅之吭已扼而臺、鳳之臂可把也。且自雞籠以南至半線三百余里,又益以山后之三百余里,地非小也;大肚、大甲、大安之險,中土希有也。水師游巡止于南風(fēng)時,一過淡水、雞籠二港,非久泊其地也。陸路設(shè)防,淡水八里岔官兵一百二十名,中間分南嵌各塘者七十,則淡水實(shí)兵五十名耳。今雖四方寧謐,而洋面游魂尚有出沒。萬一不逞之徒潛引賊艘伺我無備,汛兵寡弱,不足相敵;半線隔遠(yuǎn),不能相救:一處震驚,四方騷動。大甲、大安搖足,即大肚以南未得安枕矣。明萬歷間,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見上);曾未幾時,臺灣竟屬于倭。及歸荷蘭,乃于兩處各筑炮城而堅(jiān)其壁壘;鄭氏之末,屯七鎮(zhèn)以戍之(見「建置」):豈不以此為敵之所必攻而我之所必守與?邇者圣天子深維沿海苞桑之計(jì),特命飭查各??谂f設(shè)炮臺;而制府滿公加意邊圉,檄水師哨守雞籠。愚以為此二城者,宜及今無事,以時培壘完堞;淡水南岸,宜度地增設(shè)炮城與北岸對峙,以遏北來之衛(wèi)。添設(shè)雞籠一汛,水師官兵五百人,永鎮(zhèn)其地;與淡水陸師(議見前)為犄角之勢。而后壟一港港澳深闊,戰(zhàn)艦乘潮可入;且其地扼斗六門、八里岔之中,亦宜設(shè)炮臺、煙墩如鹿仔、海豐各汛之例??h治以南,則惟蚊港青峰闕最為扼要,炮臺炮位宜加修飭:庶乎臺海之北有備而無患矣。
雖然,籌海者必統(tǒng)全局而籌之,未可以一方之無事為幸也。方今臺海多事,莫如西路;澎湖、大擔(dān)門之外,盜賊時時見告矣。防賊之法月異而日新,賊之剽掠迭見而側(cè)出,則以治賊未窮其蹊徑而盡其根株,設(shè)防未權(quán)其重輕而扼其要領(lǐng)也。夫賊非有埯墺停泊之處,不能窺伺商艘之去來;而非遇風(fēng)清日朗之時,不能駕駛出洋以行劫。何者?彼雖走險如騖,未嘗不自惜其生也。視商艘必經(jīng)之地,擇埯墺于若遠(yuǎn)若近之間,為暫時寄生之穴;使猝遇臺■〈風(fēng)貝〉,可以無恐。于是當(dāng)風(fēng)日晴朗出洋探望,哨船則揚(yáng)而遠(yuǎn)去,商船則亂流以截之、乘風(fēng)以尾之;風(fēng)恬浪靜,則出杉板小■〈舟古〉以促之。故西路之賊,其出沒必于澎湖溝,必于大擔(dān)、料羅之搭界。以此二處島嶼叢雜,埯墺可泊,哨船既不輕出、遇風(fēng)又不敢出,故可以安意而肆志。此所謂先窮乎賊之蹊徑而后可以治賊者也。由臺至廈水程十有一更,約六百余里,順風(fēng)二日夜可到,非甚遠(yuǎn)也。中間水師有安平、澎湖兩協(xié),有金門鎮(zhèn),有提督標(biāo),凡為營一十有三、額兵一萬二千有奇,兵非不足也;各標(biāo)大小哨船二百號,船非不多也。而猶有漏網(wǎng)睥睨于此六百里之水面,得無與虎兕出柙、龜玉毀櫝者等與?藉而曰:賊不泊埯墺、不畏臺■〈風(fēng)貝〉,能終歲乎大洋,吾末如之何也。其畏死貪生與人同,治賊者亦可于此求其法矣。夫兵,詭道也;鳴鼓角、張旗幟以威敵者,彼與我為敵者也。若今之賊艘非有樓船犀甲之眾能抗拒我也;耀軍容以出之,又于未出之先揚(yáng)言某月某日某將出哨,即何異使之聞之而亟避哉?今若定為輪哨之法,除分防各汛勻臺、廈、金門哨船為東西兩班每班,船不過三只,按月為期。畫澎湖之某嶼為東西之中界,東南風(fēng)發(fā),則在安平者順風(fēng)而哨澎湖,在澎湖者順風(fēng)而哨大擔(dān);西南風(fēng)發(fā),則在金、廈者亦如其法,以至澎湖、鹿耳。出不拘時,以天色晴明為準(zhǔn)、以風(fēng)為候;以二月半清明前起、十月半小雪后止,常川交錯。凡可停泊埯墺,畢力搜捕。申嚴(yán)賞罰之令:獲真正賊艘者,千、把總以上各遷其秩,賊艘財(cái)物悉以分賞卒伍;洋面失事者,值月巡哨官兵一體嚴(yán)處,不得互推疆界以外洋為辭。其逾月報滿者免。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設(shè)伏以誘之,使賊望往來之商艘,驚為官兵之誘敵;并會海壇、南澳、銅山出游巡以截南北之奔逸。官兵獲賊,則遷秩而受賞;失賊,則詿誤而任罰。賊進(jìn)無可得之利、退無可藏之穴,不聞風(fēng)解散,悉為擒矣。抑更有說焉:浯嶼(距廈門一潮水程)者,左連乎金門、右臨乎岐尾,外控大、小擔(dān)嶼之險,內(nèi)絕海門、月港之奸。明初福建通置五水寨,浯嶼居一焉。嘉靖間,移入中左所(即今廈門);倭遂據(jù)之,以掠興、泉、漳、潮。所以本朝平臺之初,另設(shè)浯嶼一營;以水道四達(dá),浯嶼實(shí)扼其要。金、廈之有浯嶼,猶臺南之有澎湖也。石碼在漳之內(nèi)地,西距漳郡四十里、東距海澄十里,又東而廈門水程一潮;在漳郡則有漳鎮(zhèn)總兵官、海澄則有海澄營游擊水師提標(biāo)中營防汛、廈門則有水師提督官兵,如張密網(wǎng)。今乃駐水師左營游擊于石碼,而浯嶼僅以一哨船委之中營千總,不亦輕重之失其倫與?今若移石碼游擊于浯嶼,增撥兵船責(zé)成以搜捕大擔(dān)門一帶之奸艘,與金門水師往來游徼,而又益以澎、臺常川會哨之嚴(yán),無或茍具文書視為故事;猶有浮與金門水師往來游徼,而又益以澎、臺常川會哨之嚴(yán),無或茍具文書視為故事;猶有浮游水面為臺海往來之憂者,必?zé)o是理矣。
教場
一在北門內(nèi)關(guān)帝廟前。
一在西門外文廟邊舊社學(xué)之右。
歷官
北路營參將
王國憲湖廣衡山人,將材??滴醵耆巍6迥?,升山東文登副將。
袁廷芝直隸大興人,武舉。康熙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調(diào)兩廣水師營參將。
呂得勝江南江寧人,行伍??滴跞荒耆?。三十三年,升延平協(xié)副將。
陳貴廣東博羅人,功加??滴跞哪耆?。三十七年,升云南騰越副將。
白道隆山東濟(jì)寧州人,功加??滴跞四耆巍K氖?,升四川永寧副將。
焦云陜西人,行伍??滴跛氖耆?。卒于官。
張國泉州人,功加??滴跛氖哪耆巍K氖四?,升福州城守副將。
翁國楨詔安人,功加??滴跛氖拍耆?。五十三年,以副將休致。
阮蔡文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科文舉人??滴跷迨哪耆危ㄓ袀鳎?。
張彪江南徐州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守備
魏進(jìn)升陜西藍(lán)田人,功加。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休致。
李勝陜西綏德州人,將材。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一年,升漕標(biāo)右營游擊。
趙振直隸大名人,壬戌進(jìn)士??滴跞耆巍H四?,調(diào)北直龍門所城守備。
徐曦山東益都人,武舉??滴跞四耆巍K氖荒?,升貴州都勻都司。
程萬里山東人,武舉。康熙四十一年任。
黃元驤漳浦人,將材??滴跛氖哪耆巍K氖四辏{(diào)山東寧福營守備。
張勝廣東高州人,行伍??滴跛氖四耆?。卒于官。
游崇功漳浦人,行伍??滴跷迨耆巍N迨辏?zhèn)標(biāo)右營游擊。
周應(yīng)龍河南洛陽人,行伍??滴跷迨耆?。
左哨千總
王和陜西秦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成功河南柘城人,行伍??滴醵迥耆?。
陳彪江南太平人,行伍??滴醵吣耆?。
徐任光山東人,行伍??滴跞耆?。
林旭江南人,功加??滴跞迥耆?。
孫德懋江南人,行伍??滴跞四耆?。
陳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林龍江南人,行伍??滴跛氖迥耆?。
陳永福建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余元隆陜西人,行伍??滴跷迨荒耆?。
趙洪浙江山陰人,行伍。康熙五十五年任。
右哨千總
王政江南沛縣人,行伍??滴醵耆?。卒于官。
王猛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卒于官。
賴貴平和人,功加??滴跞荒耆?。
陳成功福清人,功加??滴跞耆?。
黃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休致。
陳好興化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田有福山西人,行伍??滴跛氖耆?。
金聲漳州人,行伍??滴跛氖耆巍?
吳濟(jì)川福建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閆威陜西寧夏人,行伍??滴跷迨?。
左哨頭司把總
朱得勝浙江人,行伍??滴醵耆巍W溆诠?。
王邵龍浙江人,行伍??滴醵迥耆?。
魏石泉州人,行伍??滴跞吣耆?。
鄭進(jìn)晉江人,行伍??滴跛氖荒耆?。
蕭勝汀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劉士元泉州人,行伍??滴跷迨耆巍?
左哨二司把總
陳鴻志泉州人,行伍??滴醵耆?。
黃成漳州人,行伍??滴跞耆巍?
劉自科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吳麟祥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
戴日升漳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張雙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頭司把總
雷友功江南人,行伍??滴醵耆巍?
賴貴泉州人,功加??滴醵迥耆?。
曾福萬河南人,行伍??滴跞耆?。卒于官。
劉四漳州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卒于官。
柯茂同安人,功加??滴跞耆?。
陳應(yīng)鳳海澄人,功加。康熙三十七年任。
林登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賈秀河南人,行伍??滴跛氖四耆?。
林君卿漳州人,行伍??滴跷迨耆巍?
右哨二司把總
馮可發(fā)山東人,功加??滴醵耆?。
林龍海澄,功加??滴醵迥耆?。
陳好興化人,行伍??滴跞耆?。
劉國太江西人,行伍??滴跞拍耆?。
張文燦江西人,行伍??滴跛氖耆?。
蔡寧泉州人,行伍??滴跛氖迥耆?。
姚郎湖廣人,行伍??滴跛氖四耆巍?
許德晉江人,行伍??滴跷迨耆?。
列傳
阮蔡文,字子章,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舉人??滴跷迨哪?,任北路參將。
文魁岸磊落,自少時經(jīng)濟(jì)自負(fù)。屢躓南宮,以知縣需次銓部。凡所至南北,山川阨塞險易悉紀(jì)之;尤留意海務(wù),出入風(fēng)濤,窮島荒嶼輒輕舟徑造。四十九年,福、興、泉、漳饑,上截漕米三十萬石由海道分賑;文與定海總兵官吳郡督運(yùn)五萬石揚(yáng)帆先至,漳、泉兩郡賴焉。議敘,加一級。先是,洋盜陳尚義橫行山東、江、浙間,抗拒官軍,殺巡海游擊;既而遣其黨赴兵部乞降,御史陳汝咸自請招撫,薦文與俱。上命御史駐錦州,而遣文及千總左其彪等入海;瀕行,御賜帑金、衣裘,加二級。會■〈風(fēng)貝〉風(fēng)折檣,航人大恐;文怡然曰:『吾等為天子招逋寇,以靖海疆、安百姓;雖葬魚腹,不猶愈死兒女子手中乎』!時賊往來盡山、花鳥間;文漂至登萊,易舟蹤跡所在,直上賊艘。賊黨與疑貳,多欲劫文揚(yáng)去者。文開示威信、陳說利害,數(shù)日內(nèi)悉降之。至京;上召見,注目曰:『蔡文耶,若書生,此行良苦,頗驚怖否』?文奏言:『臣仰仗皇上威靈,海若效順,頑梗革心,誠無所怖』。上壯之。更問沿海事宜,條奏甚悉。議敘,授云南陸京知州。未行,特旨改福建廈門水師提標(biāo)中營參將;旋改北路,人想望風(fēng)采。
文首戢士卒、撫番黎,捐金助建學(xué)宮、城隍;悉除所轄陋規(guī),絲毫不取。飭部伍、簡器甲,親哨沿海,增置要害,塘汛旌旗壁壘一新;鼠竊聞風(fēng)遁去。旋題升福州副將。
其哨淡水也,山谷諸番以北路鮮親出遠(yuǎn)哨,牛羊酒食繹絡(luò)于道。文悉慰諭,遣還之;或啖一粉餈,引酒沾唇以去。召社學(xué)番童與之語,能背誦「四書」者輒旌以銀、布;為之講解君臣父子之大義,反復(fù)不倦,諸番皆感悅。竟以中瘴氣成疾,赴京道卒,不竟其用也。
訃聞,軍民設(shè)壇望祭;廈門之人尤痛惜之。家無余貲,遺所著詩文:淡水諸作、南北海道、盡山花鳥等記(文榜姓蔡;任廈門參將,始復(fù)阮姓)。
卷八
風(fēng)俗志
漢俗番俗氣候(附)
「漢志」以剛?cè)岵煌?,系水土之風(fēng)氣,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隨君上之情欲,謂之俗。故曰:『圣王在上,必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夫陰陽、寒暑從乎天,水泉、草木從乎地;含生之類,象而生之以成俗。非圣人為之經(jīng)緯,曷由化行而俗美乎?諸海外屬邑,風(fēng)氣固殊;番漢錯居,情欲迥異。自癸亥歸順,仰沐皇風(fēng),觀氣化之漸移、邦人之丕變、生番之率服,知圣天子之漸摩淪浹非一日矣。
漢俗
番俗
氣候(附)
漢俗
天下車書一統(tǒng),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諸羅實(shí)具五民毋亦(?)唯是閩、粵各省之輻輳,飲食、居處、衣冠、歲時、伏臘與中土同。矧當(dāng)圣人在御日久,故有兄弟同居,或至數(shù)世;柩無久停,婢無永錮;鄰里詬誶,片言解紛;通有無,濟(jì)緩急;失路之夫,望門投止,鮮閉而不內(nèi)者。乃若巾幗之流從容就義、白首完貞,亦往往而是:道德齊禮之明效大驗(yàn)也。平原沃野,饒竹木、蔬果、蠃蛤之產(chǎn);服賈則舟楫往來,任載則牛車絡(luò)繹;風(fēng)雨時節(jié),榖糴常賤,善不患無資也。然而醇醨參半者何歟?蓋嘗嘆于周公治魯、太公之治齊也,夫尊尊親親、舉賢上功,兩圣人之旨非大異也;乃風(fēng)俗之成,風(fēng)馬牛不相及,流極之勢難反也。且岐、豐之地,文、武興仁興讓以治之;秦人用之變而為高上氣力,至于遺禮義、棄仁恩而不顧。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不其然乎?夫逐什一、權(quán)子母,中土之人入臺之所繇也。自鄭成功集流亡、開屯戌,于時諸羅土?xí)?,漢人間占草地(謂除草為田也,臺人稱莊社皆曰草地),與土番錯。我朝置縣,流移者踵相接,多莫知所自;乃漸有非商、非農(nóng)潛竄里社,不務(wù)職業(yè),張空拳思攫金以西者。其始草地之民聞鄉(xiāng)音,跫然以喜;巧佞者餂而附會,久益密。官司詰之,亦直任為族屬婚媾而不移。乃至作奸犯科,傷倫理、助拳勇、長告訐,此非風(fēng)俗之大蠹?xì)e!佃田者,多內(nèi)地依山之獷悍無賴下貧觸法亡命,潮人尤多,厥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數(shù)百,號曰客莊。朋比齊力,而自護(hù)小故,輒嘩然以起,毆而殺人、毀匿其尸。先時,鄭氏法峻密,竊盜以殺人論,牛羊露宿原野不設(shè)圉。國家政尚寬簡,法網(wǎng)疏闊;自流移人多,乃漸有鼠竊為盜者。及客莊盛,盜益滋。莊主多僑居郡治,借客之大以共其狙;猝有事,皆左袒。長吏或遷就,茍且陰受其私,長此安窮乎?夫衣飾侈僭、婚姻論財(cái)、豪飲呼盧、好巫信鬼觀劇,全臺之敝俗也;「郡志」略言之矣。諸羅自急水溪以下,距郡治不遠(yuǎn),俗頗與臺灣同。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縣故畏法。斗六以北客莊愈多,雜諸番而各自為俗,風(fēng)景亦殊鄶以下矣。大抵諸羅之俗:其一功利夸詐近于齊,高富下貧、好訾毀、以賭蕩為豪俠、嫁娶送死侈靡,故郡治差不相及;孔子所謂齊一變至于魯者也。其一強(qiáng)悍險急近于秦,遇事蜂起喜斗、輕生圖賴、歃血相要約反復(fù)、依溪山之險蠢動為他邑??;班史所謂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者,雖未篤信道德,亦救時之急務(wù)焉。若夫琴瑟不調(diào),必起而更張之;游食唆訟,頑兇之尤者,所謂怙終不悛。子產(chǎn)相鄭、王猛治秦,其效可睹已。輯所見聞,分類為四:曰衣食、曰婚姻喪祭、曰雜俗、曰歲時,間以己意論列。士者民之首,風(fēng)之自也,別著論于「學(xué)校」。
衣食
諸羅始皆土番,卉服鮮食而已。番故種苧,間以麻;番女雜樹皮,以為達(dá)戈紋(見「番俗」「服飾」部)者也。布帛之入,自荷蘭通市始也。豐草彌望多鹿場,故無冶。田器不足用,耕者蓋鮮。耕作之興,自鄭成功竊踞始也。本朝辟土,漢人藝麻,備車牛之用為索绹;無桑。多男少女;女好逸樂,即女紅不事紡績,以五絲刺云日、花草、麟鳳、魚龍、美男子、婦人之狀相矜耀為觀美。故曰男耕而食,女不織而衣;臺郡皆然矣。為農(nóng)頗易,無火耕水耨之勞。自中土通貨賄金鐵,田器益?zhèn)?。歲不再熟;夏五、六月方有事西疇,不糞自殖;秋仲以次種之,冬十月而盡。非甚兇歉,鮮不飽。竹木率三、四歲比櫛繁陰,墻下廣植龍眼、菠蘿、番檨、荊蕉。園多蔗,蔗可糖;勤者歲得數(shù)千觔,販于各省。斗六門以上胡麻尤多,歲數(shù)十萬石;臺、鳳、漳、泉各路資焉。異時鄭氏父子抗拒王師,舟楫不得越澎湖尺寸;今則北通吳越、南浮交廣,有冰紈、白榖、縐絺之蒙于暑,有吳綾絲絮、漢府氈裘之燠于寒,有洋布、嗶支、羽毛、哆啰呢之泛于外洋;有飲食燕衍、杯盤肴核、絲竹之盛,金錫、丹青之美,百工之備。地大物廣,極豐而泰,理勢之必然也。自衣食侈靡,濫觴郡治;宴會之設(shè),上下通焉。乃或廝童牧卒衣迭綺羅、販婦村姑妝盈珠翠,一會中人之產(chǎn)、一飯終歲之蓄,漸染成風(fēng),流及下邑。古人有言:『作法于儉,猶慮其奢;障川回瀾,曷云能榖』。夫衣食者,生人之大命也。先王之世,力不必為己,惡其不出于身;貨不必藏于己,惡其棄于地。故雍睦輯寧之風(fēng),藹然可挹也。邇者滿大中丞嘗著「蠶桑要法」,以教閩人矣。其援據(jù)經(jīng)傳所載,天下之士無不宜于蠶桑者。而特慮夫育蠶樹桑之法,或未講明而習(xí)熟,于是繪為十二圖而詳詔之;今頒在郡縣者可考也。諸羅下士墳壚;「小雅」之詩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儺』。開畝樹桑,蕃衍沃若無難,因以購種育蠶,即蠶事以興矣。往者,漳、泉資木棉楚、豫;近乃平原沙磧,吉貝相望,各供本郡十之五、六焉。或者茲土麻纻之產(chǎn)不及內(nèi)地,夏秋多雨,吉貝慮不相宜。比年風(fēng)氣頗殊,乘時辨土,善其蒔之之法,地豈愛寶哉!蠶績并興,布帛充牣,不資外省,同巷相從,篝燈繼日,女無枌栩婆娑之逝、江漢游冶之容,成之不易、服之無斁,勤儉之風(fēng)比隆豳雅,視錦繡纂組傷女紅者霄壤也。古者,九年耕,則余三年之食;故歲不為災(zāi)。今佃田之客躶體而來,譬之饑鷹飽則揚(yáng)去,積糶數(shù)歲,復(fù)其邦族。而土著之民室無居積,秋冬之儲,春夏罄之;習(xí)尚既侈,出糶金錢,入手輒盡。所恃官廩積貯,歲一兇歉,平糶發(fā)賑;脫不幸有堯、湯之水旱,蔬果、魚鱉不可以飽,益以商賈游食之眾,何以相恤?萬室之邑,取汲乎一勺之泉,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今不講求衣食之源流、民間之積貯,使之知節(jié)而藏富;欲求風(fēng)俗之醇,不可得也。
婚姻喪祭(冠禮附)
凡議婚,媒氏送甲庚月日,女先男卜吉,然后訂盟;非古者「男先于女」之義,亦「問名」之遺也。
訂盟用庚帖及金銀釧,名曰文定、曰小聘;亦有加彩幣者。女家用庚帖,隨輕重而報之?;ビ酶?,以始慮終,示無悔也。諸羅議婚后,女家遣人視男家且覘婿,名曰探家風(fēng)。男則母或諸姆造女家覘媳,攜金銀簪親插其髻,名曰插簪仔,猶北人之云插戴也。禮儀輕重可勿計(jì)。乃既無庚帖、或未約聘,而貧富貴賤,先后不同,寒盟負(fù)約者有之矣;由不用庚帖,不鄭重于始也。
納聘曰獻(xiàn)采、曰納采。用婚啟往復(fù)納幣,但柬致儀物而已。此地并納聘于納幣而一之,具婚書、聘金、幣帛、雜物簽署納幣之敬;女家亦隨輕重而報之。雖曰太簡,亦不大背于禮。但必多議聘金,以番錢六十員為最下。女家貧者或先取盡至,納幣時竟達(dá)空函。有金不足而勒女不嫁者,有金已盡、貧不能嫁而愆期者;于是有貧而終身無婦者。
請期止用柬,或并日課送女家;必另具儀,所謂更儀也。少者番錢二十員,俗名乞日;或受、或否。將婚之年,例于五日、除夕具儀物申敬岳家;至是,皆代以銀。按「明會典」:諸王納妃,六禮之外,更添一儀,遣使入門備妝;始有更儀之制。今士庶而效之,疑于僭;且必取盈其數(shù),亦嗜利而已,烏知禮意乎?
婿于親迎前數(shù)日,卜吉而冠,擇戚屬父母具慶者為賓;仿古筮日、筮賓也。至期,置冠履、鮮衣于竹篩,微烘以火,俗云除邪穢也。賓三梳婿發(fā),而加之冠;「三加」之義也。既冠,拜先祖;仿告廟也。次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辭;仿醮席也。次諸父兄賓長,諸父兄賓長皆答焉,重成人之道也。笄,不用婦人為賓。女盛飾拜謁,略與婿同;醮酒,母命之。是日教以跪拜進(jìn)退,獻(xiàn)于舅姑尊長之禮,謂之教茶。
親迎,先期舂糯挲丸,色紅白相間;分送親友。至期,張燈結(jié)彩。婿沐浴盛服,父率以告先祖,醮而命之;取竹篩,蓋其首。篩飾以朱畫太極八卦,示「相生」之義也。出乘輿,鼓樂鳴鑼,親友送彩燈前導(dǎo),沿途放花炮,好事者乘馬騎牛以從;雖遇官長不避。女家亦先期送丸親友,親友為之粲妝(即添妝)。至期、女亦沐浴盛飾以俟。增入女門,駐轎庭除,從者捧鴈入置幾案。小舅三致食物轎內(nèi),婿各具儀答之。次致荷包,婿復(fù)以練裙(新婦即于是日加著坐轎),送小舅花炮。女出廳事,父醮以酒,母命之。侍婢捧鴈,女外向舉鴈而拱者三。侍婢傳鴈從者,新婿隨鴈出。父以紫帕蒙女首,紫姑(送嫁婦也)引女登輿。奠鴈、款婿御輪之禮,未有聞焉;送裙、送炮,不知于義何?。ㄐ【酥挛铮砸远犯财涞?。冠、笄日,或以大簸箕鋪氈于上而拜,俗取團(tuán)圓;然不雅甚矣)?
婦入婿門,父以八卦紅篩蓋婿首。少者一人向新婦轎前揖而請,新婦以荷包贈之。婿執(zhí)紅篩蓋新婦首,入房;揭蓋頭袱,交拜傳杯就席:是為「合巹」之禮。
厥明見于舅姑,三日而廟見,從伊川先生所定也。拜舅姑,賜以金錢;夫婦相向再拜。廟見日,婦獻(xiàn)茶于先祖畢,獻(xiàn)茶舅姑;被襪、靴履、膝衣之屬以為贄,皆拜。次拜諸父、諸母,長親卑幼以次答之;分致履襪膝衣,卑幼以荷包,名曰拜茶。既畢、舅姑宴新婦,諸母姑妗與焉。酒數(shù)巡起、撤新婦席送婦家,儀節(jié)殺于內(nèi)地。是日,婦家以食物餪女,俗曰探房、亦名散茶。次日,婦乃入廚,問理井臼蘋蘩之事。
旋車,或五日、或七日,必待婦翁之請。鼓樂前導(dǎo)。婿及女至,謁于先祖。奉贄于岳父母,受而別具儀物答之。獻(xiàn)于伯叔尊長,皆反璧;贈于小舅、內(nèi)侄,受而不報。宴婿于外,女于內(nèi),酒數(shù)巡起,婦翁送席婿家答前貺。婿女俱辭歸(亦有次日再請,因設(shè)帷帳館婿與女;或一月、二月者,謂之豎月)。
父母疾篤既絕,乃哭;披發(fā)袒臂,跣足擗踴。另置床,遷尸于上,謂之搬鋪;「易簀」之義也。
梳發(fā)、沐浴、含飯,襲以衣。設(shè)坐中庭而掖之,哭以祭,謂之辭生;乃就斂床以斂。既殯,憑棺而哭。親朋鄰近者吉服到門請拜柩,辭;謂之問喪。
遍訃音于親友,結(jié)魂帛,豎銘旌,置靈座繐幃;功緦之親俱至,乃成服。食時上食,哭無時。開吊吊于朔望、女婿祭于三旬七七之后,親友畢至,止吊。百日乃卒哭,除靈謝吊;分胙于吊者,謂之答紙。
除靈日,收魂帛于匣,祭奠則啟之;罷上食。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遇朔望,哭奠于朝暮。中月而■〈衤覃〉猶素服,余哀未忘也。
凡葬于卒哭之后者,前三日舉哀,設(shè)朝暮奠,名曰開堂。親友畢吊,曰辭堂。厥明,柩就車為蓋,結(jié)以五彩;魂轎、香亭之屬畢具。親朋白衣冠送之;或祭于道左,謝以帛。既葬,題主設(shè)祭而反,親朋拜迎于道,謂之接主。偶而前導(dǎo)曰行街,至家設(shè)坐以祭;古之「初虞」也。親朋吉服請入拜,辭。三日至墓謝土神,謂之收灰。
凡祭于大宗,于春分、于冬至;祭畢,飲福。臺無聚族者,同姓皆與焉。家祭,于忌辰、于元旦、清明、五日中元、除夕;主未祔者,更于冬至。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質(zhì)明而祭。泉人禁以品羞;漳、潮之人用三牲(雞、肉、魚)者,未免太簡。蓋沿海村落間有此,故至臺亦相沿耳。
設(shè)靈后,延僧道誦「藥師經(jīng)」;云為死者開冥路。五旬,再延僧禮懺打地獄、弄鐃普度;云為死者資冥福。夫人死則氣散,設(shè)而有知,其精魂可無所不之也;何待僧道為之開路乎?且人非窮兇極惡,豈必人人而入地獄?又豈浮屠所能出之?沙彌弄鐃,婦女樂此為戲;俗云以免蟲蛀,尤為荒誕。善夫!唐刺史李丹之言曰:『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世之人不以君子待其親,而以其親為有罪之小人,豈非大逆不孝之甚乎?
將斂,扶至中庭以禁;古禮所無,泉人多有之。漳,朱紫陽故治,亦未見此。夫禮以義起,人子遇此時,則面目形容永不可得見矣;當(dāng)此死肉未冷,親奠一卮,不猶愈于蓋棺之后、想象于虛無彷佛間乎?雖奉為不易之典可也。
禮: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閩俗多惑青烏、日者家言,既擇山水形勢、又擇年月日時為子孫求福利,于是有停柩在家、暴露郊野數(shù)十年不葬者。臺大約一、二年之內(nèi)鮮有不葬?;咧w安,則人子之心恔矣。
靈座宜除于大祥之后;今五旬或七旬而除之,非也。又或于旬盡更縮四、五日,云為兒孫作采,則更非矣。且未及百日而卒哭,人子之心其能安乎?更有除靈之日,靈座椅棹俱棄原野,云為不祥之物;則何不并其室廬而燼之、田疇而潴之、金帛而沉之乎?
卒哭謝吊,因吊者拜于吾親而答之也。邇來俱乘天色未明,置帖門縫以去,拜禮闞焉;是人敬吾親而吾不敬于人也,非情禮之所宜有矣。
大祥,計(jì)首尾二十四個月;今人有數(shù)月前而舉大祥之祭者,有計(jì)閏而扣除者。夫人子哀慕無窮,特以先王制禮不敢過焉,奈何于禮之所有而少之也?皆薄待其親而自便于己,斷乎其不可者。
各莊婚姻、喪葬,大約相仿。唯潮之大埔、程鄉(xiāng)、鎮(zhèn)平諸山客,其俗頗異;禮節(jié)皆以簡為貴,略去者十之六、七。
以下四條,雜記客莊之俗:
婚禮、用庚帖、食物,或銀錢少許為定。納聘無幣帛,不用婚啟,以全柬開聘金、雜物,曰送酒。請期,則只雞樽酒而已。男不冠而女笄,曰上頭;不親迎、不用蓋頭袱、不鳴鑼放花炮,富者用鼓樂。新婦至,合巹,親朋畢賀。厥明而廟見,彌月而旋車。
喪必延僧作道場,雖極貧必開冥路,七七盡而除靈。吊者祭則答之胙,香楮則答拜而不胙,不欲以一楮虧喪主之財(cái),亦善俗也。葬不過七七間,三歲則挖視之,土燥、棺完好、色鮮則掩之。或俟九年,拾其骸于瓦棺而復(fù)葬之。否則,遷于他處。
禁祭惟元旦、除夕、五日,余皆無之。明清祭于墓,盡日潦倒而還。無忌辰。凡祭,極豐不過三牲,口誦祝辭,遍請城隍、土地諸神,云祖先不敢獨(dú)食也。夫儕祖先于神而并之,祖先能安坐而食乎?亦惑矣。
雜俗
田盛夏始播,不耨荼蓼而黍稷自茂,藉草以待有秋。暇日,牽車服賈。潦水盡,入山斧大木為薪,儲來春一歲之用。十月場功畢,剉蔗為糖,牛醡之;至三、四月乃止。歲時伏臘,擊鼓吹豳,斗酒相勞,熙熙乎擊壤康歌之世矣。
凡流寓,客莊最多,漳、泉次之,興化福州又次之。初辟時,風(fēng)最近古;先至者為主,其本郡后至之人不必赍糧也。厥后乃有緣事波累,或久而反噬,以德為怨;于是有閉門相拒者。然推解之誼,至今尚存里闬也。
土著既鮮,流寓者無■〈基,目代土〉功強(qiáng)近之親,同鄉(xiāng)井如骨肉矣。疾病相扶、死喪相助,棺斂埋葬,鄰里皆躬親之。貧無歸,則集眾捐囊襄事,雖慳者亦畏譏議。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此風(fēng)較內(nèi)地猶厚。
土產(chǎn)檳榔,無益饑飽,云可解瘴氣;薦客,先于茶酒。閭里雀角或相詬誶,其大者親鄰置酒解之,小者輒用檳榔。百文之費(fèi),而息兩氏一朝之忿;物有以無用為有用者,此類是也。然男女咀嚼,競紅于一抹,或歲糜數(shù)十千,亦無謂矣。
地平曠,便于車行。輪高五尺許,軌轍畫一,一牛約運(yùn)六、七百觔。編竹為車籠,以盛五谷之屬;誅茅采薪,去其籠,捆束以載。行遠(yuǎn)可乘三、四人。重則另橫一木于右,摯靷加軛,多一牛以曳之,若馬之兩驂而缺其左。婦女置竹亭于上,或用布帷。牛價騰涌,水牯健者至三十千錢。
引重致遠(yuǎn),皆以車。漢莊、番社無不家制車而戶畜牛者。冬、春多夜行,田收潦盡,四野康莊;夜靜風(fēng)生,蹄輕走疾,轆轤之聲遠(yuǎn)近相聞,有臨淄、即墨之風(fēng)焉。夏、秋多淫雨,水深泥淤,且非晝不可行。遇酷暑,牛往往困斃于道;異時皆瘞之,近乃有剝而食其肉者。
人無貴賤,必華美其衣冠,色取極艷者。靴韈恥以布;履用錦,稍敝即棄之。下而肩輿隸卒,袴皆紗帛。大中丞雷陽陳公觀察臺灣時,躬以節(jié)儉訓(xùn)俗:衣帷布素、食無兼味,禁諸服飾奢侈者;積習(xí)已錮,亦未盡改。宴客必豐,酒以鎮(zhèn)江、惠泉、紹興,肴罄山海;青蚨四千,粗置一席。臺屬物價之騰,甲于天下;于是有彼此相勝,一宴而數(shù)十金者。觀察梁公近為條約:非婚祭大慶,不得過五簋。兩觀察為民節(jié)財(cái)之意,凡為士庶者皆當(dāng)深體也。
延師課子,以薦主為重輕;一子從學(xué),面有德色?;蚨竭^弟子,則師徒不相得,即父兄禮意寖衰,不終年輒去。本籍乏才,弊實(shí)由此,父兄之過也。
牛擇黃牯臕壯者,飾以鞍轡如馬,馴而習(xí)之,日可百里。少年子弟,磬控如意,以之學(xué)騎射;易牛而馬,亦易易矣。初見以為偶,久之乃無處不然。
村莊神廟集多人為首,曰頭家。廟雖小,必極華采;稍圯;則鳩眾重修。歲時伏臘,張燈結(jié)彩鼓樂,祭畢歡飲,動輒數(shù)十緡;雖曰敬神,未免濫費(fèi)。
神誕,必演戲慶祝。二月二日、八月中秋,慶土地尤盛。秋成,設(shè)醮賽神,醮畢演戲,謂之壓醮尾。比日中元盂蘭會,亦盛飯僧;陳設(shè)競為華美,每會費(fèi)至百余緡。事畢,亦以戲繼之。
家有喜,鄉(xiāng)有期會。有公禁,無不先以戲者;蓋習(xí)尚既然。又婦女所好,有平時慳吝不舍一文,而演戲則傾囊以助者。
喜博,士農(nóng)工商卒伍相競一擲;負(fù)者束手、勝者亦無贏囊,率入放賭之家。乃有俊少子弟、白面書生,典衣賣履,辱身賤行,流落而不敢歸者。此風(fēng)漳、泉多有,臺郡時盛。拔木塞源,惟在嚴(yán)治誘賭之無賴、放賭之窩家;而為父兄者,教尤不可不先也。
尚結(jié)盟,不拘年齒,推能有力者為大哥;一年少者殿后,曰尾弟。歃血而盟,相稱以行次。家之婦女亦伯叔稱之,出入不相避;多兇終隙未及閨閣蒙垢者。近設(shè)禁甚嚴(yán),其風(fēng)稍戢。
尚巫,疾病輒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客仔師;攜一撮米,往占病者,謂之米卦,稱說鬼神。鄉(xiāng)人為其所愚,倩貼符行法而禱于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病未愈,費(fèi)已三、五金矣。不特邪說惑人,亦糜財(cái)之一竇也。
自襁褓而育之者,曰螟蛉。臺俗八、九歲至十五、六,皆購為己子。更有年未衰而不娶,忽援壯夫?yàn)樽樱谥叶衅潇?。有父無母,悖義傷倫,抑又甚矣。古人無子,必?fù)裢罩H者而繼之;今以非我族類之人承祀,他日能歆之乎?其始,皆由妬歸不容置勝或妾,有子而不以為子;故有生女而潛易、詐孕而假產(chǎn),其夫或明知而隱忍遷就。又有婦言是聽,舍兄弟同姓之子,而必取諸異姓者;然未若此地之并螟蛉而亦非也。禮無異姓為后之文,本朝有笞杖歸宗之律。俗子、愚夫既不知呂嬴、牛馬之辨,詩禮之家亦昧然為之。杞人滅鄫,春秋之義何居乎?聽妾婦之愚、徇末俗之陋,所當(dāng)亟變者也。
失路之夫,不知何許人;纔一借寓,同姓則為弟侄,異姓則為中表、為妻族,如至親者。然此種草地最多。亦有利其強(qiáng)力,輒招來家,作息與共;男女相雜,久而狎之,桑間濮上之風(fēng),非無自矣。
各莊傭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室家;漳、泉人稱之曰客仔。客稱莊主,曰頭家。頭家始藉其力以墾草地,招而來之;漸乃引類呼朋、連千累百,饑來飽去,行兇竊盜,頭家不得過而問矣。田之轉(zhuǎn)移交兌,頭家拱手以聽,權(quán)盡出于佃丁。
初,臺人以客莊盛,盜漸多,各鑄鐵烙牛,以其字為號,便于識別。盜得牛,更鑄錢,取字之相似者覆以亂之。牛入客莊,即不得問。或易其牛,反縛牛主為盜;故臺屬竊盜之訟,偷牛者十居七、八。
瓜果豆菜之屬,著地即生;又多隙地,而寧取諸市。近溪之田,桔槔必以牛,無自任其力者。傭工計(jì)值,三倍內(nèi)地,寧游手乏食,必不肯少減。民風(fēng)之情,至臺極矣。
莊社地既寬曠,雞豚之畜數(shù)倍內(nèi)地,非止五母、二母而已。乃物價亦數(shù)倍內(nèi)地,由習(xí)俗奢侈。中人之家食必舉肉,且游手者眾。水次魚蝦,亦食者多而采捕者少,固宜其騰涌耳。
女不蠶織,以刺繡為能,自十歲以上則教之。工巧者自贍其口,尚有贏余。然雖工無益于世,曷若紡織之為有用乎!漢詔云:『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善矣!
荷包,方廣可八、九寸,以紅哆啰呢、漢府緞為之;不惜高價,必求女工之最者而刺繡焉。輕薄少年,乃有借此往來中冓者。履霜堅(jiān)冰,刺繡之害不止女紅矣。
婦女過從,無肩輿,則以傘蒙其首;衣服必麗,簪珥必飾。貧家亦然。村落稍遠(yuǎn),則駕牛車以行。歲時、佛誕,相邀入寺燒香,云以祈福。
演戲,不問晝夜,附近村莊婦女輒駕車往觀,三、五群坐車中,環(huán)臺之左右。有至自數(shù)十里者,不艷飾不登車,其夫親為之駕。
內(nèi)地稍通筆墨而無籍者,皆以臺為淵藪;訓(xùn)蒙草地或充吏胥。輟八比未久者,科、歲猶與童子試。其奸猾而窮無依者,并為訟師。愚民一紙公門,惟訟師是主。訟師一經(jīng)包攬,訟者雖欲自止而不能矣,更有唆使番夷,造端飾詐?;蚬匍L明察,罪無所逃,則激之使變;遂為地方大害。是此地之驅(qū)除訟師,宜尤嚴(yán)于內(nèi)地也。
胥役各處所有,臺屬為盛。有室家者十之二、三,謹(jǐn)愿者十不得一、二焉;皆游棍望風(fēng)夤緣而入也。一衙門而數(shù)百眾、一皂快而十?dāng)?shù)幫,非舞文撞歲、見事風(fēng)生欺官以朘民之膏血,何以飽其蹊壑乎!吏書之勢,艷于紳士;皂快之焰,烈于吏書。上官胥役視寮屬如烏有,又安怪其以愚民為魚肉也。此輩善伺本官,而巧中其欲;稍假以詞色,即門以外無所不至矣。北路地方遼闊,催科訟獄,勾攝動以月計(jì),役寡則事不辦;唯在謹(jǐn)嗜欲、寡言笑,示以不測之威,使無所投其隙而不得肆其貪橫,則俗不以胥役為貴矣。
俗傳荒郊多鬼,白日幻形,雜過客為侶,至僻地即罹其害。晨昏或現(xiàn)相獰猙,遇者驚悸輒病。故清明、中元延僧道誦經(jīng),設(shè)醮之事日多。
斂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召巫設(shè)壇,名曰王醮。三歲一舉,以送瘟王。醮畢,盛席演戲,執(zhí)事儼恪跽進(jìn)酒食;既畢,乃送船入水,順流揚(yáng)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xiāng)多厲,必更禳之。相傳昔有荷蘭人夜遇船于海洋,疑為賊艘,舉炮攻擊,往來閃爍;至天明,望見滿船皆紙糊神像,眾大駭;不數(shù)日,疫死過半。近年有輿船而焚諸水次者,代木以竹,五采紙褙而飾之。每一醮動數(shù)百金,少亦中人數(shù)倍之產(chǎn);雖窮鄉(xiāng)僻壤,莫敢恡者。
歲時(諸羅俗與郡治略同,就「郡志」稍加刪補(bǔ))
自序
凡例
修志姓氏
地圖番俗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自序
九州島之外,圣人存而不論。以荒遠(yuǎn)無征,慮開天下后世之疑,故寧闕也。莫遠(yuǎn)于正朔不加、聲教不及之地,而「交趾事跡」、「占城國錄」、「西域」、「雞林」諸志,昔人皆有取焉。若夫郡縣之志乘,即其地士大夫之所纂次、賢守令之所修明,見聞之確,莫過乎此,宜若一無可疑者。然而或不盡然。故曰:世異事變,人道不殊;彼我易時,未知何如。于虖!此三代以下書冊之所以日繁,而讀書者之所以貴于知人論世也。
臺灣海外荒島,諸羅僻處臺之北鄙,「禹貢」無傳、「職方」不紀(jì),向存而不論之列。今天子神圣文武,削平鄭氏,乃撫而有之,建立郡縣;仁漸義摩,卉服雕題之眾與漢人同體,涵煦乎高天厚地中者,三十四年于茲矣。其間戶口之生聚,財(cái)賦之盈縮,山川、道里之險易遠(yuǎn)近,風(fēng)俗、人物之臧否奢儉醇醨,城池、倉庫、學(xué)校、祠廟、壇壝之繕修,農(nóng)田水利之興廢,阨塞之設(shè),兵戎之守,大致井然;前副使高公已創(chuàng)為「郡志」以志之矣,獨(dú)邑乘缺焉。余自甲午奉調(diào),東入鹿耳,度蔦松,每思得所依據(jù)以為化理之本。及翻閱「郡志」,參之日所見聞,未嘗不致嘆于闕略者之多而可疑者之復(fù)不少也??几吖拗?,在乙亥、丙子之間;其時草昧初開,法制未備。譬之筑室,方初其基;譬之稽田,方藝其菑也。又茲邑延袤千里,山海崇深,所見非一、傳聞異詞,其記載寥寥,疑信相半,誠無足怪;至于今,不可同年而語矣。昔之鹿場,今之民居;昔之豐草,今之嘉谷;昔之椎髻,今之衣冠。簿書期會日以繁,規(guī)畫營建日以多,聲明文物日以盛。及是時而不亟訂其訛舛、增其闕略,成一邑之志,備文獻(xiàn)之征,后之人必有慨折衷之無自;非所以昭圣天子無外之模、久道之化,信今而傳后也。因以其事請于各上憲。
既得允,則謀可以共斯舉者。漳浦有陳君夢林,舊游黔中,與家侄詹事漁璜為筆墨交;又嘗從儀封張大中丞纂修先儒諸書于鰲峰書院,豫修漳州、漳浦郡縣兩志:是足任也。乃具書幣,遣使迎致邑治(即所謂檨圃者)而開局焉;既又擇鳳山學(xué)生李君欽文、邑明經(jīng)林君中桂與俱。會稡建邑以后三十四年之見聞,斟酌「郡志」之已載者而一總其成。陳君焚膏繼晷,綜核討究,存其所信、去其所疑。起自丙申秋八月,越明年丁酉仲春而脫稿。為志十有二,志各一卷;為目四十有七。每一卷就,余輒與參互而考訂之。凡所謂郡縣志乘之載,各具體矣。中間因事建議,陳君留心時務(wù),動與余合;往復(fù)論難,要于保境息民、興教淑士,如醫(yī)者之用藥。紀(jì)事者,其品味也;建議者,其方也。選其品味而制之有法,使皆可用而不疑;然后各因乎人之病而尋究其方,雖不知能效與否,而必是藥與是方,皆確然可自信于心而共信于人而后已。此余諸君子參互考訂而不厭也。抑人之言曰:時者,事之機(jī)也。時至而事起、時窮而事變,是以圣人緣時以盡變。夫安知數(shù)十年后,氣化人事更相推移,今之所信,不又為后之所疑乎?亦就目前之信而不疑者,留為掌故,備異日之征而已。
梓成,乃呈之各上憲弁諸簡端,而余并識其歲月始末于次云。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四月,知諸羅縣事加一級周鍾瑄撰。
凡例
一、古人書志,以論述舊章經(jīng)緯、當(dāng)世邑治;海外新造,征獻(xiàn)考文,百無一有。茲創(chuàng)立紀(jì)統(tǒng),推衍義類,為卷十二、為目四十有七;而目之中,又有以類附見者。愧乏三長,要于文省事增而已!后之人,將廣視聽而參得失,庶于是乎取之。
一、邑治山川叢雜,郡志多所缺略,故校勘特詳,凡三易稿而就;務(wù)使肢節(jié)脈絡(luò)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見生動。庶幾碧水青山本來面目,不致盡被作者塵封耳。
一、祀典、學(xué)校、賦役、選舉,經(jīng)國大猷,竟委尋源,非會稡群書莫得其概。邑治鮮藏書之家,故于此數(shù)者各討故實(shí),撮其要于篇首。使海外人士,知?dú)v代沿革之不同、本朝損益之盡善,不以為天下之通制邑乘可略而不載也。
一、學(xué)宮勒御制至圣先師贊、四賢贊,「郡志」列諸「藝文」,似屬非體。今合學(xué)宮興建始末、御制訓(xùn)飭士子文、圣諭、條約、鄉(xiāng)飲、養(yǎng)老、考校諸生、義學(xué)、社學(xué),另為學(xué)校一卷,以昭圣天子尊師崇儒之曠典、教育士子之盛心;亦以見學(xué)校之設(shè),非同尋常規(guī)制云爾。
一、人物、名宦,慮事遠(yuǎn)年湮,因?yàn)榱?。若其人見在,則有待焉。所謂百年之后,是非乃定也?!缚ぶ尽篂E及見任官,殊乖義例。今惟已故者,乃核實(shí)立傳。見在之人,功德可紀(jì),止據(jù)事直書或連類而及。善善從長,雖匹夫匹婦不敢沒也。
一、北路為臺灣肩背,兵單汛廣。圣天子加意海防,綢繆未雨。故茲編分列水陸防汛,各為一條。凡阨塞險要、官兵戰(zhàn)艘數(shù)目、塘遞瞭望巡哨處所,無不畢載。而前后以己意著論,芻蕘之言,寧無取焉?茍有一得,不厭千慮矣!
一、邑人五方萃處,風(fēng)俗龐雜;即諸番之俗,亦或各社不同。綜其大略,漢俗分類為四、番俗分類為七。各綴本事其下,與各志土風(fēng)體例稍異;欲使閱者如身履其地,而親見之。昔李繁作「大唐說纂」,凡所紀(jì)事,每條不過數(shù)十字;前人稱為簡要。今茲未能;疏略輕信,淺近不學(xué),知無所辭也。
一、方言各志不載,近田中丞蒙齋先生纂「黔書」,依「易」「說卦」傳體,另為一條。茲仿其意,略舉大概,系于番俗之末,用昭海外同文之盛。抑赍素油問異語,蓋古人所不廢云。
一、風(fēng)俗、物產(chǎn)、雜記,「郡志」之外,采諸寓賢沈君光文「雜記」、海澄陳君峻「外紀(jì)」,益以耳目睹聞。摘取聯(lián)串,未必當(dāng)乎大雅;潤色裁鑄,謹(jǐn)以俟諸良工。
一、災(zāi)祥、古跡,各志皆別為一卷。寺廟或附古跡,或載方外。緣建邑未久,紀(jì)載闕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姑合災(zāi)祥、古跡、寺廟并列于雜記,而以外紀(jì)終之。其事不關(guān)于風(fēng)土、民物者,雖外紀(jì)亦一概不載。
一、藝文之選,所重在文。古人一語不合,棄不入選;蓋其慎也。若功德碑記、上下文移,敗炙殘羹,一概濫充樽俎,觀者氣塞矣。茲就「郡志」去取,稍綴新篇,冠奏疏于首;余則文以題之大小為次第,詩以人之先后為次第。篇帙無多,各體未備,故不復(fù)分類,將以俟諸來者!
一、邑治庶事草創(chuàng),補(bǔ)偏救弊,如水隨形。數(shù)十年來,氣化、人事月盛日新;較之初辟,勢殊時異。故于編末,輒附管窺。非敢謂深切事情;然百聞不如一見,吏治、民生未必?zé)o小補(bǔ)云。
修志姓氏
總裁: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xué)政按察司副使加四級紀(jì)錄十四次梁文科(丹崖。正白旗人,舉人)。
鑒定:臺灣府知府加一級王珍(雄樵。長治人,副榜)。
主修:諸羅縣知縣加一級紀(jì)錄四次周鍾瑄(宣子。貴筑人,舉人)。
編纂:漳州府漳浦縣監(jiān)生陳夢林(少林)、鳳山縣學(xué)廩膳生員李欽文(世勛)。
編次:諸羅縣歲貢生林中桂(秀民)。
??褐T羅縣儒學(xué)教諭加一級陳文海(容川。永安人,貢生)。
督梓:諸羅縣典史加一級楊云龍(大興人,吏員)、諸羅縣佳里興司巡檢加一級陳祚禎(大興人,內(nèi)閣供事)。
地圖番俗圖
山川總圖
山后圖
縣治圖
垂屋
插秧
獲稻
登場
賽戲
會飲
舂米
捕鹿
捕魚
采檳榔
山川總圖
山后圖
縣治圖
垂屋
插秧
獲稻
登場
賽戲
會飲
舂米
捕鹿
捕魚
采檳榔
卷一
封域志
星野建置疆界山川形勝海道潮汐風(fēng)信
先王制禮,九土攸序;分境畫野,各安其居。臺灣跨海以東,山環(huán)西向,拱護(hù)閩邦;土地廣饒,諸羅得三之二焉。殆天造地設(shè),以待圣人而為東方之保障者與?千峰作鎮(zhèn)、百川匯流,據(jù)上游山海奧窔之區(qū),必將有偉人杰士鍾靈奇之氣,以作楨皇家。雖縣崖巨浸、強(qiáng)半不毛,然觀象于天、察利于地,損益張弛,自茲始矣。
星野
建置
疆界
山川
形勝(六景附)
海道
潮汐
風(fēng)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島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觀妖祥。其時揚(yáng)州之域,南越、甌、閩未通上國,無所謂臺灣也,況諸羅乎?「晉志」于吳、越州郡各詳所入度,獨(dú)閩越闕焉。閩越與會稽同度;會稽入牛一度,則建安以南,其為牽牛、織女之分無疑也。
諸羅僻在臺北,古「王會」不載;星野分屬,于何而辨?白麓鄭氏亦鄒之說曰:『諸羅系于臺、臺系于閩,星野宜從閩。「禹貢」揚(yáng)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于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jì)之次。明時澎湖屬于泉,泉分野從閩省為牛、女,則臺從泉為牛、女無疑。臺南鄰于粵、北對峙于閩安,而西迫近于漳。漳分野視閩、粵分野視漳,臺與漳接壤,分野從漳為牛、女無疑。唐開元僧一行有云:「星紀(jì)當(dāng)云漢下流,百川歸焉。其分野下窮南紀(jì)之曲,東南負(fù)海為星紀(jì)」?!笭栄拧乖疲骸感羌o(jì),斗牽牛也」。臺郡宅東南,分野應(yīng)屬牛、女無疑』。則又有為之說者曰:『星紀(jì),吳、越分也;銀海,元武象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臺在泉之窮南,去閩省遠(yuǎn)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之極東,去吳、越更遠(yuǎn)矣,不宜為星紀(jì)之次。窮南、極東,星土亦少異矣。臺分野其在女、虛之交乎』!則又為之辨曰:『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齊、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臺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觀天之見也。且從泉,近事也;從漳,紀(jì)地也。東南負(fù)海為星紀(jì),僧一行之說也;臺分野以牛、女為定,又何疑乎』?石民陳氏元麟之說則不然。其說曰:『臺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島之限。按四譯館因外夷來貢,以外夷分方紀(jì)星;臺灣原屬島夷,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巳。天文「宋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于律仲呂,岡山分野」(臺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已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dú)v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歷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jiān)所定時憲歷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于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yàn)之家,概與臺灣同島夷一體測驗(yàn),而以里差詳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臺北角木,遠(yuǎn)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臺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jì)約略之見,不可從也』。
按海外見聞,如扶余、日本、占城諸國歷代所紀(jì),皆略可考。諸羅由明以前,中國人跡所未及;象繹占候,班固以來無述焉??疾街?,言人人殊;裨鄰次舍,各有差謬。此以為軫,彼以為角;甲以為氐,乙以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樞,在張宿十度,而分野在南。蓋自昔巳然。天道幽遠(yuǎn),其理固有不可究話者。姑合諸說而并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論定云。
建置
諸羅縣故統(tǒng)名臺灣,海外荒裔,地不知所屬。明宣德間,太監(jiān)王三保因風(fēng)過臺;則今之郡治,未入諸羅也。嘉靖四十二年,??芰值栏扇肱_。天啟元年,顏思齊、鄭芝龍引倭踞其地。崇禎間,假于荷蘭(即紅毛)。庚辰(季麒光「郡志稿」云:『崇禎八年,荷蘭始筑臺灣、赤嵌二城』。則此當(dāng)為庚辰,「郡志」作庚寅,誤),甲螺(猶云頭目,夷人所設(shè)以管漢人者)郭懷一謀逐紅夷;事覺,紅夷召土番追殺之,盡戮漢人于歐汪(諸羅地名。有溪曰歐汪溪,見「山川志」。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則人不敢渡?!缚ぶ尽篂轼P山仁壽里之歐汪,誤)。
國朝順治十八年辛丑,鄭成功自江南敗歸,因甲螺何斌以取臺。比至鹿耳門,水驟漲(鹿耳門入臺必由,海道紆曲,水淺沙膠,舟人皆插標(biāo)以為識;稍有左右,則失陷。成功至,水驟漲丈余,戰(zhàn)艦雁行而入),遂克臺;置一府二縣??h一曰天興,即今諸羅地也。其明年,成功死,子經(jīng)嗣;改縣為州,名因之。設(shè)安撫司,號北路。
今上康熙十七年戊午,以布政使姚啟圣為福建總督。啟圣大開修來館于漳州,賊降者不分真?zhèn)谓允罩?,高爵華轂、袍帽金幣,焜耀于道:多縱反間。辛酉經(jīng)死,子克塽嗣,啟圣計(jì)招鄭行人傅為霖內(nèi)應(yīng)。事泄,諸與謀者皆誅死;然鄭氏心腹人人自危,望我?guī)熤畞砦植辉缫病6旯锖?,上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掛靖海將軍印專征,治兵于平?!,樄侍岫剿畮?,饒智勇,賊所驚憚。而是時啟圣與巡撫吳興祚謀襲雞籠、淡水(諸羅地),繞出其背;克塽亟命何佑葺淡水城,據(jù)雞籠以守。夏六月,將軍施瑯自銅山直抵八罩;劉國軒悉精銳犄角,戰(zhàn)皆潰,遂克澎湖。秋八月,克塽納款,佑亦降,北路悉定。于是瑯疏請留臺灣為外蔽;詔報可。
二十三年,設(shè)縣治于諸羅山(地為鄭氏故營址),因以命名,取諸山羅列之義也??h隸臺灣府,地南自蔦松、新港,東北至雞籠山后皆屬焉,極海而止(置縣后,以民少番多,距郡遼遠(yuǎn),縣署、北路參將營皆在關(guān)化里佳里興,離縣治南八十里。四十三年奉文:文武職官俱移歸諸羅山,縣治始定)。
論曰:平臺之功,始終于施、姚二公。姚為布政時,父子隨師救海澄,先登陷陣,義形于色。及為總督,平金、廈,多捐金,縱反間,離鄭氏腹心,師未合而臺之平已握算而得矣。施受命專征,血戰(zhàn)澎湖,厥功匪細(xì)。其最者,入臺之日,釋仇怨、禮降王,民安堵如故。子胥報楚方此有慚德焉,與曹武惠之下江南爭烈矣。獨(dú)是姚以數(shù)年之心力,定平海之全局,文物衣冠寧忘所自?施俎豆、姚弗及,于先河后海之義毋乃闕乎?斯論匪獨(dú)為諸羅設(shè)也。
山川
邑治負(fù)山面海,內(nèi)拱神州而西向;發(fā)仞于北、叢于東,而附于邑治之肩背延袤于南。凡山之綿緲阻絕、人跡不到者,統(tǒng)稱內(nèi)山。其可指而名者,自福州之五虎門,山勢東入于海,導(dǎo)關(guān)同、白畎(二山名,在大洋中)以南,漸逼雞籠港,突浮一嶼,曰雞籠嶼(內(nèi)有番社。以下凡稱番社者,皆番所居),有荷蘭大故城焉(在嶼之西)。穿港而東,曰大雞籠山;巍然外海之天半,是臺灣郡邑之祖山也(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有隔海參差,與嶼浮沉而馮翼乎茲山者,嶼之西為桶盤、嶼東北為雞心、嶼西南為獅球(諸嶼各以象形得名);而若隱若見乎左右者,東為直加連嶼、西為花矸嶼(兩嶼各起中峰而雙列小嶼于旁,潮流迅急,約離大雞籠一更水程)。由大雞籠而西為金包里山(內(nèi)有金包里社,往大雞籠路在山之麓。沿路巨石巉巖錯置,澗水縱橫其下),山背有旗干石(二石對峙如旗干,故名),砥柱乎煙波。又西為小雞籠鼻頭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由小雞籠蜿蜓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東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謂奇獨(dú)龜侖山也;是郡邑諸山之少祖。卻而仄立于東者為磺山(土可煮磺,故名),西極于港口(內(nèi)社二:雞柔山、外北投)。循港逆折而東,為干豆門(大遯山麓有小山與八里坌山,夾港東西相對,其形如門。內(nèi)有社五:武勝灣、內(nèi)北投、擺接、麻肖翁、大浪泵)。大遯之勢趨入內(nèi)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數(shù);群萃南下,奔七百余里,倐停而駐。有挺拔圓秀而特立者,曰大武巒山;則邑治之主山也。三峰并列,遠(yuǎn)護(hù)眾山,奇幻瑩澈,高出大武巒之背者為玉山;是邑主山之后障(山終歲為云霧所封,見之日甚鮮)。由大武巒迤■〈辶里〉而西,穿原隰二十里許,橫岡如帶,近貼邑治之背者,為牛朝山;土剛面陽,西向作邑。其下山自右而旋左,蛇伏于草地,尾有小山逆于水口(玉山之水,由此達(dá)于八掌溪),近依邑治,如鎖鑰焉。其峙于東北者曰大福興山(一名大目根)與覆鼎金山(方言謂「釜」為「鼎」;山圓凈如釜之覆,故名),同為邑治之右肩。又東而枋仔岸山(在玉山之北)、鹿楮山(在大武巒之東北)、打利山(在鹿楮之北)、鹿仔埔山(在打利川之西南),則右肩之外輔也。其峙于東南者曰阿里山(山極遼闊,內(nèi)社八:大龜佛、■〈口皂〉啰婆、肚武膋、奇冷岸、■〈人米田,上中下〉米基、踏枋、鹿楮、干仔霧)與大龜佛山(在阿里川之東南),同為邑治之左肩。又東而肚武膋山(在玉山之南)、■〈人米田,上中下〉米基山(在大龜佛山之東北),則左肩之外輔也。環(huán)邑四顧,諸山森立,如踞中高坐。旁執(zhí)干羽列仗于兩階之下而敞其前、自東而旋于北,為邑之右臂者,曰葉仔林山;與大武巒接。稍北為鼎蓋梁山,頂平豁如釜之蓋而隆其脊。與鼎蓋并峙者,為梅仔坑山。聳拔于梅仔坑山之北為奇冷岸山(山之西有漢人耕種其中),前而南為尖山仔山;山皆南面,若延佇以俟人之右顧。自東而折于南、回顧于北者,為邑之左臂,曰玉案山(舊名玉枕);位踞離明,方幅蒼翠,是學(xué)宮之對山也,橫鋪如青玉之案。玉案之后有火山(山在谷中,多石隙;泉涌,火出水中。群見「古跡」);火生于水,生克之理,固有不可知者。玉案之東北,巉巖陡絕為嵌頭山;上為■〈口皂〉啰婆山,與大龜佛接。玉案之西南,以形名者為筆架山;豎脊挺步,如老翁扶筇天際,為翁仔上天山;又西為半月嶺(形如上弦之月,故名)。皆邑左之外,障于南而回顧于北者也。自奇冷岸而東北,為虎尾溪之牛相觸山(一在溪之南斗六門界、一在溪之北大武郡界);南北兩峰,如牛奮其角而將觸。中界一溪,嵯岈怒激而嶐起溪之東南,為斗六門(莊名)諸山起伏疏密;則邑右之外障,若遠(yuǎn)而若近者也。自牛相觸以上,路皆在山之西而遵海以北。其極于東者,內(nèi)山峰巒不可數(shù),錯置于道。東望可指者,虎尾之北,濃遮密蔭、望若翠屏,曰大武郡山(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東為南投山(內(nèi)社二溪,南為南投、北為北投)、阿拔泉山、竹腳寮山(內(nèi)有林■〈王冀〉埔,漢人耕作其中)、為九十九尖,玉筍瑤參,排空無際。其下為大吼山、筊荖山(方言筊荖,飯器也。其頂圓,亦象形以名)。又東北而為水沙連內(nèi)山(內(nèi)社十:巒蠻、貓丹、毛碎、決里、哈里、難斗截、福骨、羅薛、平了萬、致霧);山南與玉山接,大不可極。西隔一溪,為樸仔籬山。大武郡以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者,曰瞭望山;其下有北路中軍之旗鼓焉,則半線(莊名)之營壘也(山北為貓羅社)。東北為貓霧拺山(東有曠埔,漢人耕作其中),東南為貓羅山。夾二山而東入為火山(見「古跡」);與玉案南北斜照,若造物者有意為之。逾大肚溪與寮望相對峙者,曰大肚山(山后為貓霧拺社)。北而沙轆山、牛罵山、崩山(土多崩陷,故名)、鐵砧山(頂圓而平,故名)、宛里山(沙轆以下五山,皆大路所必經(jīng)),其小焉者也。東插乎沙轆、牛罵二山之間者,為岸里山(內(nèi)新附社五:阿里史、掃捒、岸里、烏牛難、樸仔籬);山險而深峻,是向時政教所不及而今慕義來歸者也。東北為南日山(在鐵砧之東北)、貓盂山(在貓盂社之東)。宛里以北,路漸迫于海,山峰磊落于海之濱者,曰倒旗山(山形似旗,在吞霄社西)、礁荖叭山(在后壟社前水口)。后壟、竹塹二港之北,為南山(竹塹社之南)、小鳳山(俗名鳳山崎。其路崎嶇,多石難行也)、南嵌山(在小鳳山之東北),東為太平山(在吞霄社之東)、貓里山(在后壟社之東)椰里歷山、加至閣山、荖衢山(在中港社之北。椰里歷、加至閣,俱在荖衢山南)、陣仔叭山(在南山之東)、鄰仔叭荖山(在小鳳山之東)、交眉山(在佑武乃山之東)。蹲舉崚嶒,飄緲乎煙霞者,為眩眩山(下為竹塹埔,漢人耕種其中)。眩眩之北為小龜侖山(內(nèi)社三:山下為龜侖、西為坑仔、南霄里)。又東而巃嵷盤礡,并障乎南日諸山之后者,為佑武乃山(在小鳳山、交眉山之東,極高大)、合歡大山。遙接乎干豆門諸社者,為查內(nèi)山(山麓有查內(nèi)社)。自干豆門穿港以西,雄偉杰出于淡水港之東南者,曰八里坌山(在八里坌汛之南。天將雨,則云先罩其頂。外見此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是為東南之鎮(zhèn)山,則盡虎尾、牛相觸。以上諸山,大者昆季、小者兒孫矣。自半月嶺益趨于南,曰馬椆山。西轉(zhuǎn)徑仄,如重關(guān)設(shè)險,為關(guān)仔嶺山(下有漢人耕種其中);狀若箕張,為糞箕湖山。若小龜佛山(在糞箕湖山之西南,下有古樹高數(shù)丈,相傳有神附焉。近此居者,多患疾疫,故皆徙于數(shù)里之外),則視大龜佛而差等者也。小龜佛之東南為赤山,土盡赤;臺多黑淤,此為正色矣。則有沖霄而起,若秉珪植璧,繞出乎玉案山之背者,曰大武壟山(與學(xué)宮遙對),儼然有端人正士之想焉(內(nèi)社九:大離蚌、礁吧哖、邦鶻、內(nèi)蹈綱、敦里礁吧哩、萬打籠、內(nèi)幽、藤橋頭、美籠)。大武壟之西北,峭壁懸崖,為五步練山(以其險不可容足,故名;亦方言也)。其并而相埒者,為消離山。他如鹿馭山、東西煙山、虎頭山(亦象形以名)、內(nèi)茄拔山、瑯包山(下有曠埔,漢人耕種其中),則又小峰之聯(lián)絡(luò)于南者也。其在治屬而與臺、鳳界者,騰空起舞,卓立天骨,曰南馬仙山(山后為鳳山界);遙望而郁乎蒼蒼者,為烏山;高聳入云,為郡治之大宗者,曰木岡山(四時常罩云霧,天色晴明,則內(nèi)地至澎湖便見此山。為臺灣界)。西為卓猴山(在新港社東),西南為芋匏山、羅漢門山(內(nèi)有大杰顛社)、猴洞山(有大石洞,行人往來皆經(jīng)于此。洞外為臺灣界),而左揖乎鳳山之大岡(山名)。其在治屬而右與鳳山界者,自大雞籠支分,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如脫穎而出,高不可極,曰山朝山(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買豬末山(在山朝山之南,南為哆啰滿社、北為山朝社。二山相去凡百余里)。東南為蛤仔難山,南為黑沙晃山(東南有直加宣五社)、祟爻山(內(nèi)有生番十社,人所不到。二山皆極高大)。又南為鳳山之卑南覓山,東漸于海。
凡水皆東流,邑治之水獨(dú)西。臺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閩、越間水源自山匯流揚(yáng)波謂之溪。溪漸于海,潮汐應(yīng)焉,謂之港;?!觥淬吡x〉無源,潮流而潴,隨其所到以為遠(yuǎn)近,亦謂之港。邑治山之背為東洋,前距西海五十里,以海為帶;南北之水,濫觴四注,望而朝宗。約略計(jì)之,以溪名者三十有八、以港名者三十有五、港與溪合者十有九、?!觥淬吡x〉自為港者十有六,潭湖陂圳(「正韻」無此字,俗音浚)之屬(俱別見「水利」)不與焉(以下每一節(jié)為一「○」,凡溪俱從■、凡港與溪合者俱從■、凡■〈氵義〉海自為港者俱從●)。
附于邑治之右為北維。○一曰■牛朝溪,發(fā)源于大武巒(邑主山)。出大福興、牛朝二山之北,為牛朝溪渡(往北大路渡此;夏秋水漲,小杉板頭船可入渡口載五谷)。西過北新(莊名),至于小槺榔(莊名),為■龜仔港。又至西于■猴樹港(商船輳集,載五谷貨物),南出青峰闕(縣治以南總???,自蚊港以內(nèi)諸港悉從此入。詳見下),入于海。○猴樹之南為■土地公港,入于荷包嶼(莊名。嶼內(nèi)為眾流所歸,與港會,水面甚闊,捕魚者日可百余人。別見「水利」)。○牛朝溪之北曰■山迭溪,發(fā)源于阿里山。南至于雙溪口,合尖山仔(山名)殿仔林溝之流,西過白沙墩(莊名)之南為■笨港(商船輳集,載五谷貨物)。出土獅仔(莊名),至揖仔寮(莊名),入于海。○曰■石龜溪,發(fā)源于奇冷岸(山名)。北灌于他里霧(社名)之加冬腳,南灌于打貓(社名)之大埔林(地名)、走豬(地名。別見「水利」?;蛟谱哓i圳尾有小溝,流至雙溪口,與山迭溪合)?!鹑铡霭稳?,發(fā)源于阿里山。西北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鹪弧龌⑽蚕?,發(fā)源于水沙連內(nèi)山。南出刺嘴(社名。以其番女皆針刺嘴■〈月〈勿上口下〉〉也,方言赤嘴),過水沙連社,合貓丹、巒蠻(俱社名)之濁流(二水甚濁),西過牛相觸(山名),北分于東螺。又南匯阿拔泉之流為西螺,過黃地侖(左右有渡)、布嶼稟(有渡),出白沙墩之北,至臺仔挖(舊港名。港口原有浮嶼,內(nèi)可泊船;近年嶼沒港湮,南風(fēng)時人多于此捕魚)入于海?!鹪弧鰱|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觸(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東螺水清,則時事有變』。北折而西,過打馬辰(有渡)、樹仔腳(有渡)、貓兒干(社名。有渡),匯于●海豐港(?!觥淬吡x〉。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北路防汛前止),入于海?!鹱窈6睘椤袢指郏ê!觥淬吡x〉。港口有網(wǎng)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鹩鈻|螺曰■大武郡溪,發(fā)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社名)。又西為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水棚別見「外紀(jì)」),入于海。○曰■大肚溪(溪面甚闊,水險急,詳見「兵防」),發(fā)源于南投山。過北投、貓羅、柴坑仔(俱社名),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尖之流(水口可容小舟捕魚),出阿束(社名)之北,為■草港(港口有水棚,取魚;如鹿仔港),入于海?!鸩莞壑睘椤袼锔郏ê!觥淬吡x〉。商船到此載脂麻。港水入至一里地而止)。○大肚之北曰■大甲溪(溪面甚闊,險于大肚。詳見「兵防」),發(fā)源于岸里內(nèi)山。過樸仔籬山,南分于牛罵,曰牛罵溪;西入于海?!鹪弧霰郎礁郏ǜ劭诙嗍?,商船到此載脂麻),分自大甲溪。西北過崩山,又西為港,入于海。○曰■大安溪(險如大甲,而溪面較狹。夏秋水漲,必俟水落,邊海而行),發(fā)源于水沙連內(nèi)山。北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社名)之后者,曰■房里溪;支分于鐵砧山之北者,曰■貓盂溪。西匯于雙寮???,入于海。○曰吞霄溪,發(fā)源于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于海?!鹪弧鼋盖N叭溪,發(fā)源于佑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為■礁荖叭港;西入于海?!鹪弧龊髩鸥郏l(fā)源于貓里山。過加至閣(社名)之西,為■后壟港(在后壟社前。港面甚闊,商船到此載脂麻);入于海?!鸷髩胖睘椤裰懈郏ê!觥淬吡x〉。有小澳,商船到此載脂麻。港水入至社后止)?!鹪弧鲋懈巯?,發(fā)源于合歡大山。流于加至閣之北,出中港社西為港,入于海?!鹬懈壑睘橹駢q港,發(fā)源于眩眩內(nèi)山,曰眩眩溪(溪底皆石);合鄰仔吧荖山之流,為■竹塹溪(溪面甚闊,多石)。溪西出為港,入于海(港闊水深,商船到此載脂麻、五谷)。又北曰■鳳山溪,發(fā)源于查內(nèi)山。西流于小鳳山埔,入于海。○發(fā)源于查內(nèi)山之北者,曰■大溪;于合歡大山者,曰支吧里溪、曰■田厝溪(近坑仔社)、曰■加冬溪(近霄里社),合北內(nèi)山之流為霄里溪。過小龜侖(山名),匯大溪于南嵌(社名),為■南嵌港;西入于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自竹塹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內(nèi)多一溪而有十?dāng)?shù)灣折者)?!鹪弧鲩L豆溪,發(fā)源于八里岔山之南,西入于海?!鹪弧龌窍ㄋ豢墒?。詳見「外紀(jì)」),發(fā)源于磺山西。過內(nèi)北投,出于干豆門,入于海。○八里岔之北為■淡水港(??谒淌镏粮啥归T,內(nèi)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蜂仔峙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蟒甲者,刳獨(dú)木以為小船也。澳內(nèi)可泊大船數(shù)百,商船到此載五谷,鹿脯貨物。內(nèi)地商船間亦到此),匯合歡、龜佛、小雞籠、鼻頭(俱山名)灘流,入于海?!饦O于東北為■雞籠港,西北為大海。○港以東為■八尺門港(隔港為山朝、黑沙晃諸山)。八尺門之南為■山朝溪、為■蛤仔難港(港有三合諸山,灘流與海潮匯。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于港之左右),東為大海。
附于邑治之左為南維?!鹪弧霭苏葡?,發(fā)源于玉山。過枋仔岸、阿里、牛朝(俱山名)之西南,為八掌溪渡(邑治南。抵郡渡此);至于白須公潭(有竹筏渡)。過小龜佛山(有竹筏渡),西出為■冬港(商船到此載五谷);南出青峰闕,入于海?!鹪弧霭姿?,發(fā)源于玉案(山名),西灌于大排竹、臭佑、下加冬(俱莊名。別見「水利」)?!鹪弧鰡┫?,發(fā)源于大武壟(山名)■十八重溪(狹而淺,以其迂回屈曲,故名十八重),合哆啰啯社北九重溪(狹淺如十八重)之流,過雙溪口西南,為■急水溪(往郡大路。有渡);出小龍船窩(地名),過下急水(有渡)、刺桐腳(地名),西出內(nèi)連桁(見下),北匯于蚊港(見下),入于海。○西海自青鯤身至于南、北鯤身(南鯤身、北鯤身,傍海岸二小嶼。有網(wǎng)寮捕魚,西為大海),東入青峰闕,為■蚊港(港面甚闊,大小船俱可泊。自此以南至麻豆港,皆此港支分。港北設(shè)網(wǎng)寮捕魚塭);至于頭港仔(有網(wǎng)寮,港南有桁及魚),與冬港會。又南過威里(水面甚闊,有網(wǎng)寮),東入為●咸水港(?!觥淬吡x〉??ぶ瓮扛鄞舐?,有橋。商船輳集,載五谷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于北為●井水港(?!觥淬吡x〉。有竹筏渡。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谷。港水至上帝廟邊止)?!鹜镏蠟閮?nèi)連桁(水面甚闊,有網(wǎng)寮及魚塭),與急水溪會。又南為倒風(fēng)港(分內(nèi)、外倒風(fēng)澳。甚闊,眾水之所匯。有網(wǎng)寮、魚塭)。○■倒風(fēng)之水分三港:北為●鐵線橋港(?!觥淬吡x〉。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打鹿峙止),南為●茅尾港(?!觥淬吡x〉。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二太爺莊止),西南為●麻豆港(?!觥淬吡x〉。商船到此載糖、菁貨物。港水入至麻豆社邊止)。○麻豆之南曰■灣里溪,發(fā)源于礁吧哖(社名)內(nèi)山。南過五步練、大武壟二山,合卓猴山之流于石仔瀨(有渡),西流為加拔溪,至于新社(有渡,名番仔渡)。南合烏山頭之流,過赤山(有渡,名拔仔林渡),至于灣里(往郡大路,有渡);過蘇厝甲(有渡)、檨?zhàn)辛郑ㄓ卸桑⑹拤牛ㄉ缑?。有渡),西出為歐汪溪(有渡。溪東為歐汪社、溪西為史椰甲社),入于海?!鹪恍赂巯ㄓ行∩及孱^船至大洲載五谷),發(fā)源于木岡山;流于州仔尾(南為臺灣界、北為縣界洲。內(nèi)有魚塭),為■新港(港另有?!觥淬吡x〉二:一由舊園西北流至木柵仔坑尾止,一由馬鞍橋流至柳橋腳止),入于海?!鹦赂壑希瑬|入為●洋仔港(■〈氵義〉海)?!裥赂壑?,東入為●灣港(海■〈氵義〉。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木柵仔止。港口甚闊,有魚塭)、●竿寮港(海■〈氵義〉。有渡。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并載五谷、糖、菁貨物)、●直內(nèi)弄港(?!觥淬吡x〉。小杉板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東保止)、●西港仔港(?!觥淬吡x〉。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并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含西港(?!觥淬吡x〉。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谷、糖菁、貨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含西之支分為●卓加港(海。小杉板頭船到此載茅草。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西南為大海。
右山川所紀(jì),較「郡志」加詳,亦多與「郡志」異?!缚ぶ尽箵?jù)所傳聞,云其略而已。即如玉山,在縣治之背,全臺之望也;大武巒為縣治主山,青峰闕為縣南扼要海口:而「郡志」皆不載,又何論其小者乎!雞籠城在雞籠山隔海之西北雞籠嶼,而但曰城在雞籠;雖生長臺北者,亦無從識其處也。茲卷或躬親游歷、或遣使繪圖,三復(fù)考訂,乃登記載。假而千秋百世陵谷依然,雖未敢謂毫發(fā)無爽,亦庶幾得其大概云。
形勝(六景附)
邑治全臺鎖鑰,徑道蜿蜒;內(nèi)控四里、四社之番民,外阨八莊、眾社之要領(lǐng)(宋永清論)。揖鯨海而枕玉山,東西壯其流峙;右雞籠而左猴洞,南北扃乎戶庭。美哉!千里之雄圖、上游之勝地已。山因火而著,潭以劍而傳。巖號龍湖,開赤山莊之生面;地稱蚊港,導(dǎo)青峰闕以分流:亦足征氣象之環(huán)異、標(biāo)遠(yuǎn)近之殊觀也。乃若干豆門能容數(shù)百巨艦,竹塹埔足墾千頃良田。梅放蓮岡,疑入羅浮夢里:松圍合抱,如見臺嶺橋南:則又夸三邑以所無、擅海外之獨(dú)有者矣。
六景
玉山云凈山在邑治大武巒山后(有記見「藝文」)。
檨圃風(fēng)清檨圃在縣署后??滴跷迨迥晷拗荆⒕钟诖说?。廣可六、七畝。高燥爽塏,為邑治內(nèi)第一。外環(huán)修竹,中大檨數(shù)株,屈曲、亭直、偃仰,各有其妙。盛夏酷暑,涼風(fēng)暫至,披襟瀟灑,不減羲皇上人也。
北香秋荷北香湖在縣北二里許(有記見「藝文」。別見「水利」)。
水沙浮嶼嶼在水沙連潭中浮出(見「古跡」)。
雞籠積雪雞籠山(見「山川」)。
龍目甘泉龍目井在雞籠山之麓(見「古跡」)。
按「郡志」臺屬八景,諸羅居其一,所謂「雞籠積雪」也。然諸羅之名跡,實(shí)不在此。臺地夙號爍石流金,雞籠居極北,稍寒,偶爾見雪,遂稱勝耳。以予觀玉山、檨圃、北香、水沙、龍目,皆標(biāo)奇領(lǐng)異,足供幽人之賞、消旅客之憂;顧未有表而出之耳。然則大澤深山,佳景滅沒,可勝道哉?故合雞籠而并列之,庶幾后有問津者。
海道
邑治海道:由青鯤身南至鹿耳門水程二十里,西至廈門水程十一更,利東南風(fēng)信。由青鯤身北過青峰闕、蚊港、猴樹港、笨港(笨港與澎湖遙對)、海豐港、三林港、鹿仔港、崩山港、后壟港(后壟與興化南日遙對)、中港、竹塹港(竹塹與海壇遙對)、南嵌港(南嵌與福州閩安鎮(zhèn)遙對)、淡水港(淡水與北茭洋遙對)、雞籠港(雞籠與烽火門遙對)水程一十八更,利正南風(fēng)信(各港詳見「兵防」)。由雞籠西北至福州水程七更,淡水西北至福州水程八更,利東南風(fēng)信。由雞籠西南至廈門水程一十二更,淡水西南至廈門水程十一更,利東北風(fēng)信。由雞籠東北至日本水程七十二更,利西南風(fēng)信。由鹿耳門南至呂宋水程七十更,利西北風(fēng)信。
潮汐
古之論潮汐者,曰如橐鑰翕張,曰如人氣呼吸,曰海鱛出入,曰神龍變化;而竇叔蒙則以為水隨月之盈虧,盧肇則以為日入海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余安道辟盧氏之論,謂月之所臨,則水從之;水之往來,皆系于月、不系于日。此從竇叔蒙「水隨月」之論而發(fā)明之也。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jìn)退。明漳浦黃道周為之申其說曰:『天包水,水承地。一元之氣,升降于太虛之中。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下而為汐』。此主「人氣呼吸」之論,古今不易之理也。夫天地之盈虛消長,不外一氣之運(yùn)行。氣升則為盈為長,氣降則為虛為消。盈而長如人氣之呼也,則水溢而為潮;虛而消如人氣之吸也,則水縮而為汐。盈虛消長之間,陰陽之理寓焉矣。自晝迄夜,計(jì)十二時。子至巳,陽也;午至亥,陰也:陰陽判而晝夜分。氣之升降,運(yùn)行于晝夜之內(nèi);氣有再升、再降,故水亦有再潮、再汐也。日為太陽之氣、月為太陰之氣,日月之旋轉(zhuǎn),一陰陽之迭運(yùn)循環(huán)不息,積三十日而一周;故潮汐亦因之,有早暮之不同焉。至于潮之有大小,則因乎時之有交變、氣之有盛衰。陰陽之交,在卯、酉之月;天地之變,在朔、望之后。交則氣盛,故潮猶大于余月;變亦氣盛,故潮獨(dú)大于余日。凡在九有之中,無殊理、亦無殊時也。
諸羅隸于臺灣,潮汐相等。初一、十六,已、亥而潮滿,寅、申而潮竭。初三、十八,子、午而潮滿,卯、酉而潮竭。初八、二十三,寅、申而潮滿,已、亥而潮竭。「郡志」云:視同廈為較早。蓋潮候有遠(yuǎn)近之不同;海之遠(yuǎn)者,其得氣尤盛,故潮亦因之。由臺而入同廈,水程遠(yuǎn)至十一更,無怪其然矣。若夫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則又有方之不侔,而南北之地勢異也。夫半線距諸羅百六十里耳,而南、北潮之懸殊如此;矧夫六合以外,舟車之所不至、人力之所不通,其潮汐又豈可以逆測哉!
要之,天地為積氣之域,水包乎天地之中;非水則天地之氣于何而征,非天地之氣則海不過為積水之區(qū),潮汐于何而有哉!故黃道周曰:『地承水力以自持,且與元?dú)馍担橐株?;而人不覺,亦猶坐于船中而不知船之自運(yùn)也』。得此,可以定潮汐之論矣。
風(fēng)信(增刪「郡志」。颶日附)
清明以后,地氣自南而北,以南風(fēng)為常;霜降以后,地氣自北而南,以北風(fēng)為常。反其常,則臺■〈風(fēng)貝〉將作。
南風(fēng)壯而順,北風(fēng)烈而嚴(yán)。南風(fēng)多間,北風(fēng)罕斷。南風(fēng)駕船,常患風(fēng)不勝帆,故商賈以舟小為速;北風(fēng)駕船,常患帆不勝風(fēng),故商賈以舟大為穩(wěn)(大理寺少卿陳汝咸為縣令漳浦時,擒獲海賊巨魁徐容出沒于洋面者十年矣;訊之云:『南風(fēng)雖有臺■〈風(fēng)貝〉,尚可避閃;北風(fēng)起,則力不能支』。又海中嚴(yán)寒,故須散斗;言各散歸家也)。
風(fēng)大而烈者為■〈風(fēng)貝〉,又甚為臺?!觥达L(fēng)貝〉常驟發(fā),臺則有漸。■〈風(fēng)貝〉或發(fā)而倏止,臺則連日或數(shù)日而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發(fā)者為■〈風(fēng)貝〉,五、六、七、八、月發(fā)者為臺;九月則北風(fēng)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fēng)。間有臺驟至,如■〈風(fēng)貝〉春。船在洋中遇■〈風(fēng)貝〉猶可為,遇臺則不可當(dāng)矣。
過洋以四月、七月、十月為穩(wěn);蓋四月少■〈風(fēng)貝〉、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陽春天多晴而風(fēng)順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臺、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后,北風(fēng)常作,臺■〈風(fēng)貝〉無定期,舟人視風(fēng)隙以來往。五、六、七、八月應(yīng)南風(fēng),臺發(fā)則北風(fēng)先至,轉(zhuǎn)而東南,又轉(zhuǎn)而西南,乃止。臺■〈風(fēng)貝〉俱多帶雨,九降則無雨而風(fēng)。五、六、七月間風(fēng)雨俱至,俗所謂「西北雨」、「風(fēng)時雨」也。舟人視片云上黑,則收帆嚴(yán)舵以待之;瞬息之間,風(fēng)雨驟至,隨刻即止。若備之少遲,則收帆不及,或至傾覆。天邊有斷虹,則臺將至。片云如船帆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面多穢如米糠及海蛇浮游水面,亦臺將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有風(fēng),應(yīng)明年正月有大風(fēng);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應(yīng)?;蛞蝗罩g風(fēng)作二次,則所應(yīng)之月臺■〈風(fēng)貝〉二次;多亦如之。無不應(yīng)者。
凡山澳泊船之處,有南風(fēng)澳、北風(fēng)澳。南風(fēng)以南負(fù)山,而北面海者為澳;北風(fēng)以北負(fù)山,而南面海者為澳。獨(dú)五、六月應(yīng)南風(fēng),或驟遇北風(fēng),不可泊北風(fēng)澳。蓋以北風(fēng)轉(zhuǎn)南,呼吸變更,臺雨嚴(yán)厲,駕避不及,則舟立碎矣。
■〈風(fēng)貝〉日
正月初四日接神■〈風(fēng)貝〉,初九日玉皇■〈風(fēng)貝〉(此日有■〈風(fēng)貝〉,各■〈風(fēng)貝〉皆驗(yàn);此日無■〈風(fēng)貝〉,則各■〈風(fēng)貝〉亦多不驗(yàn)),十三日關(guān)帝?,二十九日烏狗?。
二月初二日白須■〈風(fēng)貝〉。
三月初三日上帝■〈風(fēng)貝〉,十五日真人■〈風(fēng)貝〉,二十三日媽祖■〈風(fēng)貝〉(真人■〈風(fēng)貝〉多風(fēng),媽祖■〈風(fēng)貝〉多雨。以上三個月共有三十六■〈風(fēng)貝〉。此記其大者)。
四月初八日佛子■〈風(fēng)貝〉。
五月初五日屈原■〈風(fēng)貝〉(系大■〈風(fēng)貝〉旬),十三日關(guān)帝■〈風(fēng)貝〉。
六月十二日彭祖■〈風(fēng)貝〉,十八日彭祖婆■〈風(fēng)貝〉,二十四日洗炊籠■〈風(fēng)貝〉(此月內(nèi)三■〈風(fēng)貝〉,皆系大■〈風(fēng)貝〉旬)。
七月十五日鬼■〈風(fēng)貝〉。
八月初一日灶君■〈風(fēng)貝〉,初五日系大■〈風(fēng)貝〉旬,十五日魁星■〈風(fēng)貝〉。
九月十六日張良■〈風(fēng)貝〉,十九日觀音■〈風(fēng)貝〉。
十月初十日水仙王■〈風(fēng)貝〉,二十六日翁爹■〈風(fēng)貝〉。
十一月二十七日普庵■〈風(fēng)貝〉。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風(fēng)貝〉,二十九日火盆■〈風(fēng)貝〉(自二十四日至年終,每遇大風(fēng),為送神風(fēng))。
按■〈風(fēng)貝〉日名目,皆怪誕不經(jīng),而驗(yàn)之多應(yīng),舟人避不敢行。故并志之。
卷二
規(guī)制志
城池衙署倉廒坊里街市橋梁津渡水利郵傳養(yǎng)濟(jì)義冢
規(guī)海外千里以為之邑,凡城郭、宮室、都鄙、廬井、津梁,皆王政所必經(jīng)也;旱潦豐兇有備,郵亭丘壟各有地也,鰥寡孤獨(dú)有養(yǎng)也。斯邑啟土以來,百廢弗舉,間有因者,其名云爾。非大為振刷,豈止單子如陳,道茀不行;薛宣過彭城,橋梁不治而已!單厥心力,相其緩急而先后之,茍上關(guān)乎國體,下益于民生,敢曰傳舍其官;使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乎?
城池
衙署(公館附)
倉廒
坊里
街市
橋梁
津渡
水利
郵傳
養(yǎng)濟(jì)
義冢
城池
諸羅自康熙二十三年卜縣治于諸羅山,城未筑。四十三年,奉文歸治。署縣宋永清、署參將徐進(jìn)才、儒學(xué)丁必捷至山,定縣治廣狹周圍六百八十丈,環(huán)以木柵,設(shè)東西南北四門,為草樓以司啟閉。年久傾壞;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重修。
論曰:三代之英,城郭溝池以為固,故曰『王公設(shè)險以守其國』。漢鼌錯之言兵事曰:『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荅』(如淳曰:『藺石,城上擂石也』。蘇林曰:『渠荅,鐵蒺藜也』);又曰:『調(diào)立城邑,為中周虎落』(顏師古曰:『虎落,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言乎守之不可無具也。諸羅故無城郭,村落如晨星,無關(guān)砦堡塢;猝然有急,鳥獸駭散。劉卻之亂(詳見■〈艸佳〉苻),下加冬奔潰,亂民四出行劫;豈非營障不堅(jiān),村落莫能目固,故至此與?嘗就此地土物所宜,為因利乘便之計(jì);有不藉壁壘而堅(jiān)者,莿竹是也。其附根節(jié)密、其枝橫生、其莿堅(jiān)利,若環(huán)植而外布渠荅,堅(jiān)筑敵樓于東南西北之沖,即矢石炮火可左右下,敵不得近。雖云梯百丈,無所用之;雉堞豈能相過哉!今縣治東北比櫛可觀矣,西南牛羊踐履,故多闕焉;補(bǔ)而培護(hù),加以樓櫓,萬世之功也。各莊民居稠密之處,皆當(dāng)仿此。倉卒憑以相守,亦中周虎落之固矣。
衙署(公館附)
諸羅縣署原在佳里興(詳見「建置」);歸治后,相土縣內(nèi)之中。四十五年,攝縣篆本府同知孫元衡建大堂,后川堂、前儀門;年久漸圯。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重修;顏大堂曰「柔遠(yuǎn)能邇」。另建后堂住宅五間、左右齋閣各三間,內(nèi)外廊舍俱備:皆捐己資為之。
典史署在善化里目加溜灣街??滴醵杲ā?
佳里興巡檢司署在縣署之右。康熙四十三年建。
儒學(xué)署(未建)
按儒學(xué)一官,朔望宣講圣諭、課督生徒,有教化之責(zé)。典史職在巡察捕盜,每事署其名于尾。皆與縣令共相為理,衙署宜在縣內(nèi)者也。諸羅教諭僑寓郡城、典史署在目加溜灣,而在縣者惟佳里興巡檢。佳里興距縣八十里,當(dāng)未歸治之前,縣令、營守俱住其地;故巡檢權(quán)移諸羅山耳。今縣治畫一,佳里興另設(shè)防兵。愚意欲移巡檢于笨港民居叢雜之地,使稽察奸宄;而移教諭、典史署歸縣內(nèi),庶一官各盡一官之職。但衙署經(jīng)營百工器備,閑曹薄俸憚于轉(zhuǎn)徙、動費(fèi)民力既所不忍,而文廟、城隍諸舉大工方竣,財(cái)匱力絀;存此說以俟后之銳意修舉者。
參將署原在佳里興;歸汛后(詳見「兵防」),在縣治北門內(nèi)。前大堂,中川堂,后為私宅??滴跛氖哪杲?。宅右為齋舍三間,齋舍之右為箭廳。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建大門、儀門。向覆以茅,五十五年火;署參將事守備游崇功重建,易茅以瓦。
守備署在參將署箭廳之右??滴跛氖哪杲āN迨迥昊?,守備游崇功重建。
諸羅縣公館在府治東安坊。歷任知縣修理,規(guī)制甚備。
茅港尾公館在茅港尾街??滴跷迨迥?,知縣周鍾瑄建。
笨港公館在笨港街??滴跷迨迥辏浇撩窆?。
論曰:公館之設(shè),古之驛亭?!钢芏Y」:『遺人,所以職委積者也』。使客之往來于是乎憩,故民居不擾。其無事,則子衿里老朔望會集子弟,即此宣講圣諭,申明條約;又鄉(xiāng)校之遺矣。
倉廒(社倉附)
縣倉廒,合縣內(nèi)十一所,在縣南者七所、在縣北者四所,間三百四十二(另社倉
【第 28 頁:版面影像】
八)。
一、縣內(nèi)倉八十一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三十間;四十七年,署縣宋永清建十五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十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六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二十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修。
一、下加冬莊倉二十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五間;四十三年,署縣宋永清建五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因倉廒倒壞,罰管事丘蒲起賠五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五間。
一、新啯莊倉三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
一、果毅后莊倉一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
一、開化里赤山莊倉五間:系偽時建。倒壞一間,今存四間。歷任知縣捐修。
一、茅港尾保倉十二間:康熙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著各里管事建。
一、府治倉八十八間:在鎮(zhèn)北坊者一十五間、在東安坊者七十三間。系各莊里管事公建公修。
——以上俱縣南。
一、打貓莊倉四十三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三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十二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八間。
一、斗六門莊倉八十五間:康熙四十年,知縣毛鳳綸建十六間;四十七年,署縣宋永清建十間;四十九年,知縣劉作楫建二十四間;五十年,攝縣篆知府周元文建二十間;五十一年,知縣劉宗樞建十五間。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
一、半線莊倉三間: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以貯半線至竹塹兵米。
一、淡水倉二間: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以貯淡水至南嵌兵米。
——以上俱縣北。
社倉:一在縣治、一在新化里、一在善化里、一在安定里,一在茅港尾、一在打貓莊,一在斗六門莊,一在半線莊。以上每一處各一間。康熙四十八年,署縣宋永清奉文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重建。
坊里
縣屬轄里四、保九、莊九(里、保、莊皆漢人所居)、社九十有五(社見上「山川」注)。
里
開化里、善化里(俱在縣治之南)、新化里(在縣治之南,與臺灣交界)、安定里(在縣治之西南,濱海)。
保
赤山保、茅港尾保、佳里興保(以上俱屬開化里)、善化里東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東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東保、安定里西保。
莊
諸羅山莊(在縣治廂外)、外九莊(北新莊、大小槺榔莊、井水港莊、土獅仔莊、鹿仔草莊、龜佛山莊、南勢竹莊、大丘田莊、龜仔港莊)、大奎璧莊、舊啯莊、新啯莊、下加冬莊:以上俱在縣西南。
打貓莊、他里霧莊、半線莊:以上俱在縣北。
社
諸羅山社、哆啰啯社(「郡志」作倒咯啯)、大武壟社、礁吧哖社、木岡社、茅匏社、內(nèi)幽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新社仔社、蕭壟社、新港社(與臺灣界)、卓猴社、大杰顛社(與鳳山界):以上各社俱在縣西南。
阿里山社、踏枋社、鹿楮社、■〈口皂〉啰婆社、盧麻產(chǎn)社、干仔霧社、奇冷岸社(一作嶇嶺岸)、大龜佛社(「郡志」作大居佛):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南。
打貓社、他里霧社、猴悶社、柴里斗六社、西螺社、東螺社、眉里二社、南社、二林社、大突社、貓兒干社(「郡志」作麻芝干)、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南投社、貓羅社、北投社、馬芝遴社、半線社、柴坑仔社、水里社、大肚社、阿束社、貓霧拺社(一作麻務(wù)捒)、沙轆社、牛罵社、崩山社、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宛里社、房里社、南日社、雙寮社、貓盂社、吞霄社、后壟社、新港仔社、貓里社、加至閣社、中港仔社、竹塹社、南嵌社、坑仔社、龜侖社、霄里社、上淡水社、內(nèi)北投社、麻少翁社、武勝灣社、大浪泵社、擺接社、雞柔社、雞籠社、金包里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山朝社:在縣東北。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木武郡赤嘴社、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里蟬巒蠻社(「郡志」作戀蠻)、干那霧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三十四年新附生番九社:崇爻社、芝舞蘭社、芝密社、貓丹社、荺椰椰社、多難社、水輦社、薄薄社、竹腳宣社:以上各社俱在縣東北。
五十四年新附生番五社:岸里社、掃捒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郡志」「規(guī)制」載:『諸羅縣社,舊管合三十二年新附,凡為社四十』。而舊管中有數(shù)社合為一社征餉者,其名皆不載。今并列之,以便省覽。他如東北山后之蛤仔難三十六社、哆啰滿直加宣等社,多有生番未輸貢賦者。其地分注于「山川」,其事別見于「外紀(jì)」。
街市
十字街、太平街、鎮(zhèn)安街:俱在縣城內(nèi)。
下加冬街(在下加冬莊)、急水溪街(在溪南)、鐵線橋街(市店在橋之南北)、茅港尾街(在橋南。邑治至府一路市鎮(zhèn),此為最大)、麻豆街(俱屬開化里)、灣里溪街、灣里社街(俱屬善化里)、木柵仔街(街南屬新化里、街北屬安定里)、新港街(屬新化里)、蓮池潭街(屬善化里)、蕭壟街(屬安定里):以上俱縣南。
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zhèn),此為最大)、土獅仔街、猴樹港街、井水港街(俱屬外九莊)、咸水港街(屬大奎璧莊。商賈輳集,由茅港尾至笨港市鎮(zhèn),此為最大):以上俱縣西南:
打貓街(在打貓莊)、他里霧街(在他里霧莊)、斗六門街(在柴里社)、半線街(在半線莊):以上俱縣北。
橋梁
鐵線橋、茅港尾橋:俱屬開化里。二橋各為一港,相去十里,為縣治往郡必由之路。舊時冬春架竹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漂去,設(shè)渡以濟(jì)行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監(jiān)生陳士俊自捐銀五十兩募眾捐資以助,兼董其事。堅(jiān)致牢實(shí),四時皆無病涉矣。
馬鞍橋:在新化里新港。架木為之,形如馬鞍,故名。五十五年,附近士民重修。
咸水港橋:在大奎璧莊。架木為之。
二重溝橋:在他里霧莊。架木為之(以上數(shù)橋,俱可通車馬)。
他里霧橋、笨港橋:俱架木為之(以上二橋,止在冬春之間設(shè)架,以通行人)。
津渡
牛朝溪渡、八掌溪渡(俱屬諸羅山莊)、八掌溪下渡、白須公潭渡、小龜佛山渡(俱屬外九莊。以上均用竹筏)、急水溪上渡、急水溪下渡(俱屬開化里。皆用竹筏)、井水港渡(屬外九莊)、石仔瀨渡、番仔渡、拔仔林渡、灣里渡(俱屬善化里)、犁頭標(biāo)渡、蘇厝甲渡、檨?zhàn)辛侄?、蕭壟溪渡、歐汪溪渡(俱屬安定里)、洋仔港渡、蔦松渡(俱屬新化里)、阿拔泉渡(在斗六門北五里)、黃地侖渡(在外九莊)、布嶼稟渡、打馬辰莊渡、樹仔腳渡、貓兒干渡(俱屬半線莊)、竿寮渡、西港仔港、含四港渡、直加弄港渡(以上四渡,俱屬安定里。設(shè)雙桅杉板頭船以渡往來行人,水程至府三十里)。
水利
凡筑堤潴水灌田,謂之陂;或決山泉、或?qū)鳎h(yuǎn)者數(shù)十里、近亦數(shù)里。不用筑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遠(yuǎn)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筑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諸邑以陂名者七十,有水源者三十有五;以圳名者五。以湖名者二,以潭名者二。水沙連以下六社民番采捕者,附載于末。
陂
諸羅山大陂即柴頭港陂。源由八掌溪出,長二十里許;灌本莊水窟頭、巷口厝、竹仔腳、無影厝等莊??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倉粟借莊民合筑。
柳仔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余里,大旱不涸??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倉粟借莊民合筑。
八掌溪漧陂源有二:一由赤蘭坑出、一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余里。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埔姜林陂源由八掌溪分流,長可十余里??滴跷迨?,莊民合筑。
馬朝后陂源由內(nèi)山土地公崎流出。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莊民重修。
楓仔林陂在下加冬莊東。源由白水溪出??滴跷迨哪?,莊民合筑。
佳走林陂源由草潭出??滴跛氖哪?,莊民合筑。
三間厝陂在馬朝后莊南。源由馬朝后陂尾分出??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烏樹林大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二十余里;灌本莊大排竹、臭佑莊、客莊、本協(xié)、下加冬等莊??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倉粟借莊民合筑。
安溪寮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十余里;灌本莊涂庫仔、后鎮(zhèn)、上帝廟、竹圍后等莊。康熙三十八年,莊民合筑。
王公廟陂在下加冬東南。源由白水溪分流??滴跷迨哪?,莊民合筑。
新營等莊陂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三十里許;灌本莊太子宮、舊營、加冬腳等莊??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筑。
牛朝莊陂在外九莊。源由井水港頭出??滴跷迨辏f民合筑。
哆啰啯大陂源由內(nèi)山九重溪出,長二十余里;灌本莊及龍船窩、埤仔頭、秀才等莊,大旱不涸??滴跷迨哪?,各莊民同土番合筑。五十年大水沖決,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另發(fā)借倉粟八百余石重修。
大腳腿陂在哆啰啯南。源由十八重溪出,長可十里許??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筑。
新陂在北新莊。源由諸羅山番仔坑流出,長可十余里。有泉,大旱不涸。康熙三十一年,墾戶李承業(yè)、陳大松合筑。
大溪厝陂在縣治西南三蒲竹。源由諸羅山番仔坑分流,長十余里??滴跛氖吣?,莊民合筑。
朱曉陂在外九莊大坵田。源由荷包嶼大潭出,有泉;淋雨時,鹿仔草、大槺榔、坑埔之水注大潭中,透至鬼仔潭止;大旱不涸??滴跛氖?,管事同莊民合筑。
樹林頭陂在外九莊。源由八掌溪尾出,長五、六里許;灌樹林頭、新南勢竹二莊。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牛挑灣陂在外九莊。源由龜仔港頭出,灌牛挑灣、龜仔港二莊??滴跞哪?,莊民合筑。
番仔陂即北香湖(見下)。
土獅仔陂在外九莊。源由牛朝溪出,南灌六加佃莊、北灌土獅仔莊??滴跛氖拍?,莊民合筑。
咬狗竹陂源由牛朝山坑流出,長二十余里;灌本莊及番婆莊、月眉潭、土獅仔、北勢等莊。康熙三十二年,莊民合筑。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六十石助莊民重修。
打貓大潭陂有泉;淋雨時,新莊、柴頭港、打貓一帶流水注焉。灌本莊及青埔仔二莊??滴跛氖?,莊民合筑。
打貓山腳大陂源由山迭溪出,長十余里;灌本莊及火燒莊、南路厝等莊??滴跛氖哪?,莊民合筑。
虎尾寮陂在打貓莊北。源由山迭溪分流??滴跛氖吣?,莊民合筑。
雙溪口大陂在打貓侖仔莊。源由山迭溪分流??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西勢潭陂在打貓莊西北。源由山迭溪分流,灌西勢潭、柴林腳二莊??滴跛氖迥辏f民合筑。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重修。
大埔林陂在山迭溪北。源由山迭溪分流??滴跛氖拍?,莊民合筑。
阿陳莊大陂在他里霧社東南。源有二:一由石龜溪分出,一由庵古坑出。康熙四十四年,莊民合筑。
馬龍?zhí)囤樵谪堨F拺。潭有泉源;合內(nèi)山之支流,長二十余里。陂流四注,大旱不涸;所灌之田甚廣??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二百石助莊民合筑。
糞箕湖陂在他里霧社西。源由虎尾溪出??滴跷迨?,莊民合筑。
石榴班陂在柴里社東北。源由阿拔泉溪出??滴跛氖拍?,莊民合筑。
鹿場陂在虎尾溪墘。源由虎尾溪分流??滴跷迨辏h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打馬辰陂在西螺社東。源由東螺溪出??滴跷迨哪?,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合筑。
涸死陂
小埔姜林陂在馬朝后半月嶺??滴跛氖哪辏f民合筑。
長短樹陂在下加冬西南??滴跞辏f民合筑。
吳連莊陂在哆啰啯東南??滴跷迨?,莊民合筑。
林富莊陂在舊啯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筑。
果毅后陂在舊啯莊??滴跷迨迥?,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筑。
水漆林陂在赤山莊。灌本莊及大竹圍、龜仔港等莊。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筑。
涂庫陂在赤山莊。灌本莊及青埔仔、中社等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筑。
赤山陂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重修。
洋仔莊陂在茅港尾東。原有舊陂址;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重修。
番仔橋溝陂在茅港尾。灌佳里興、茅港尾二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莊民合筑。
烏山頭陂即龍船窩陂。灌烏山頭、二鎮(zhèn)、龍船窩等莊??滴跷迨?,知縣周鍾瑄捐榖一百石助莊民合筑。
新港西陂在新化里??滴跛氖?,莊民合筑。
新港東坡在新港社。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七十石助,莊民合筑。
北社尾陂在縣治西北。灌北社尾,水牛厝二莊??滴跛氖吣?,莊民合筑。
臺斗坑陂在縣治北。康熙四十五年,莊民合筑。
大目根陂在縣東北牛朝山后。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八十石助莊民合筑。
劉荊莊陂在縣治西。灌本莊及鹿仔草二莊??滴跞拍?,莊民合筑。
槺榔莊陂在外九莊。灌大、小槺榔二莊??滴跷迨辏h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竹仔腳陂在外九莊龜仔港北??滴跷迨迥?,莊民合筑。
頭橋陂在打貓莊東。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筑。
新莊陂在打貓西南。康熙四十三年,莊民合筑。
坂頭厝陂在打貓西。康熙四十七年,莊民合筑。
中坑仔陂在打貓東北。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周鍾瑄捐榖四十石助莊民合筑。
本廳陂在打貓本廳莊??滴跛氖辏f民合筑。
他里霧番仔陂在他里霧社??滴跷迨?,莊民合筑。
埔姜侖陂在他里霧社西。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銀一十兩助莊民合筑。
猴悶陂在他里霧社北??滴跷迨荒?,莊民合筑。
李望莊陂在他里霧東北。灌本莊及北勢二莊。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筑。
尖山莊陂在柴里社東南??滴跛氖四?,莊民合筑。
柴里莊陂在柴里社??滴跷迨辏f民合筑。
斗六莊陂在斗六門防汛后。康熙四十九年,莊民合筑。
大竹圍陂在斗六門防汛后??滴跛氖四?,莊民合筑。
西螺引引莊陂在西螺社??滴跷迨辏h周鍾瑄捐銀二十兩助民番合筑。
打廉莊陂在東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燕霧莊陂在半線社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捐榖五十石助莊民合筑。
圳
內(nèi)林圳在打貓莊大埔林北。源由石龜溪入??滴跛氖拍?,莊民開浚。
走豬莊圳源由石龜溪分入,灌走豬、排仔路頭二莊??滴跞哪?,莊民開浚。
荷包連圳在走豬莊北。源由石龜溪分入??滴跷迨辏f民開浚。
加冬腳莊圳在他里霧社南。源由石龜溪分入,灌加冬腳、殿仔林二莊??滴跞辏f民開浚。
石龜溪莊圳源由石龜溪分入??滴跛氖迥?,莊民開浚。
湖
北香湖在縣北二里許。泉深地廣,盤曲三、四里,縣治東北一帶之水歸焉;大旱不涸??滴跞哪辏窈现橛谙铝?,名「番仔陂」。
龍湖即赤山莊大潭。在龍湖巖前(別見「古跡」)。
潭
白須公潭在外九莊八掌溪北。
何厝潭在打貓竹仔腳。
附:水沙連潭在水沙連社(見「古跡」)。
鬼面潭在半線山內(nèi)。夏秋時雨,產(chǎn)魚蝦;春冬多涸。
鼎臍挖潭在新港社之南。產(chǎn)魚蝦。
潛蟳塭在新港社之南。產(chǎn)魚蝦。
草塭五塭在安定里。夏秋產(chǎn)麻虱目魚。
尖山仔牛牳芝潭近海。廣可一、二里。多產(chǎn)魚。
郵傳
宋建隆間,以軍士遞文檄,謂之鋪兵。元、明因之,以至于今。明制:十里為鋪,鋪兵五人。諸羅自開縣設(shè)鋪兵六十七名,南自諸羅山鋪起、至新港鋪止,鋪十有一;北自打貓鋪起、至大肚鋪止,鋪十有一。各鋪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不等(鋪兵工食,別載「賦役」經(jīng)費(fèi)」)。
諸羅山鋪在縣治西門外。鋪兵三名。
哆啰啯鋪在哆啰啯社。鋪兵三名。
新啯鋪在新啯莊。鋪兵三名。
赤山仔鋪在赤山保。鋪兵三名。
大路邊鋪在烏山頭。鋪兵二名。
茅港尾鋪在茅港尾橋頭。鋪兵三名。
佳里興鋪在佳里興保。鋪兵三名。
蕭壟鋪在蕭壟社。鋪兵三名。
麻豆鋪在麻豆社口水窟頭。鋪兵三名。
目加溜灣鋪在善化里。鋪兵三名。
新港鋪在新化里洋仔港,與臺屬界。鋪兵四名。
——以上俱縣南。
打貓鋪在打貓街。鋪兵三名。
他里霧鋪在他里霧社。鋪兵三名。
猴悶鋪在猴悶社。鋪兵三名。
柴里鋪在柴里社。鋪兵三名。
草埔鋪在在西螺社南。鋪兵三名。
西螺鋪在西螺社北。鋪兵四名。
埔鋪在東螺社南。鋪兵三名。
小岡鋪在東螺社北。鋪兵二名。
大武郡鋪在大武郡社。鋪兵三名。
半線鋪在半線社。鋪兵三名。
大肚鋪在大肚溪墘。鋪兵三名。
——以上俱縣北。
養(yǎng)濟(jì)
養(yǎng)濟(jì)院在善化里東保??滴醵?,知縣季麒光建。
義冢
一在縣治之東牛朝山??滴跷迨迥曛h周鍾瑄建。
一在臺灣縣寧南坊之南鬼仔山。
右「倉廒」以下九條,皆規(guī)制所必及。諸羅貯榖二十余萬,修倉之費(fèi),無歲不有;大率修于民者二、三,修于官者七、八。以地卑濕而多風(fēng)雨,室壞則榖朽;縣官之考成交代在榖,雖耗己資,不敢不亟也。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則?地溥且長,田可以井。畏澇者秋漲驟怒,海潮匯之,雖史起、鄭白無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澤溪澗之勢,引而灌溉,先王之溝洫澮川,詎異是哉!然穿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工力之煩既已不貲;而歲有沖決,修筑之費(fèi)半于經(jīng)始: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絀于力。且鄉(xiāng)鄰之眾,謀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勸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諸草莽、即廢于半涂耳。鍾瑄自五十三年視職,竊嘗留意于斯。循行所至,度其高下蓄泄之所宜,烝髦士、召父老子弟,與之商榷;工程浩大而民力不能及,則捐資以倡之、發(fā)倉粟以貸之。決壤壅塞,則令修治,使復(fù)其舊。陂之大者,另立陂長,責(zé)以巡察,司斗門之啟閉,以時其蓄泄。三年之間,田谷倍獲。雖未敢希蹤古先哲之遺烈,亦自盡其職之所當(dāng)為云爾。北路溪流險惡,載胥及溺時時見告,匪止病涉而已。故橋梁之外,津渡尤加飭焉;而紛紛者猶欲因此窺利也。
卷三
秩官志
秩官列傳
縣有官師,所以教養(yǎng)斯民也;令、丞、簿、尉皆是也。宋以前,學(xué)無專官,令佐理之;厥后有教諭、有訓(xùn)導(dǎo)。宋寨官有巡檢,然率受成于令而已。既兼眾職,而于民最親;故一方之安危,系縣令之賢否?!冈姟乖唬骸贺M弟君子,民之父母』。豈以強(qiáng)教明察之長也,弟以悅安慈惠之師也;風(fēng)雅之旨,明著深切。況茲邑新造,可不務(wù)乎?尉、巡檢,分任境內(nèi)。司鐸之諭,正誼明道,以一身表率諸生,尚無曠厥職哉!
秩官
列傳
秩官
諸羅縣,設(shè)自康熙二十三年。知縣一員、典史一員、佳里興巡檢司巡檢一員、儒學(xué)教諭一員,初由部選??滴跞攴钪迹骸号_灣各官,自道員以下、教職以上,俱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品級相當(dāng)現(xiàn)任官員內(nèi)揀選調(diào)補(bǔ);三年滿即升。如無品級相當(dāng)堪調(diào)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三十六年奉旨:『各省調(diào)補(bǔ)官員,知縣以上俱令赴部引見,察其能否』。五十三年奉旨:『教職等官,有教習(xí)士子、作養(yǎng)人材之責(zé)。嗣后補(bǔ)授教職,俱著赴部考試引見』。五十五年奉旨:『免其來京;仍交與該督、撫考試,可用者補(bǔ)授』。諸羅調(diào)補(bǔ)自三十四年閩清知縣董之弼、教諭林弼始,蓋同時并調(diào)云。
知縣
季麒光江南無錫人,丙辰進(jìn)士??滴醵耆危ㄓ袀鳎?。
樊維屏山西蒲州人,歲貢??滴醵迥耆?。
朱道中江南休寧人,監(jiān)生??滴醵四耆?。卒于官。
張■〈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滴醵拍耆危ㄓ袀鳎?。
董之弼遼東人,監(jiān)生。閩清縣調(diào)補(bǔ)??滴跞哪耆?。
毛鳳綸奉天人,官監(jiān)生。建陽縣調(diào)補(bǔ)??滴跞拍耆巍K氖?,升江西吉安府同知。
毛殿揚(yáng)廣東博羅人,甲戌進(jìn)士。詔安縣調(diào)補(bǔ)。康熙四十四年任。未數(shù)月,卒于官。賦性狷介。「漳志」稱其在詔安時,人不敢干以私;革陋規(guī)、戢豪暴、設(shè)紙?jiān)肀忝?、修橋梁道路,善政甚多?
李鏞正黃旗人,監(jiān)生。寧洋縣調(diào)補(bǔ)??滴跛氖迥耆巍?
劉作楫江西廬陵人,庚辰進(jìn)士。由銓選??滴跛氖四耆巍?
劉宗樞正白旗人,監(jiān)生。尤溪縣調(diào)補(bǔ)??滴跷迨荒耆?。以憂去。
周鍾瑄貴州貴筑人、丙子舉人。邵武縣調(diào)補(bǔ)。康熙五十三年任。
典史
楊輔業(yè)陜西富平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升江南和州吏目。
宋應(yīng)龍直隸新樂人,吏員。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一年,升刑部司獄司。
嚴(yán)時泰浙江錢塘人,吏員??滴跞耆?。
蔣復(fù)新江南潁川人,吏員。龍溪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跞耆巍?
楊永祚陜西華州人,吏員。長樂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跛氖耆巍?
田詔尹陜西人。晉江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跛氖耆巍I龔V東五斗口巡檢。
何棟直隸安州人,吏員。泰寧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跛氖吣耆?。
楊云龍直隸大興人,吏員。羅源縣典史調(diào)補(bǔ)??滴跷迨耆巍N迨?,升江南靖江馬馱巡檢。
佳里興巡檢司巡檢
孫寅山東禹城人,吏員??滴醵耆?。升山西潞安府照磨。
周彥浙江錢塘人,吏員??滴醵四耆?。升湖廣安陸府照磨。
陳治國河南禹州人,吏員??滴跞耆?。
鄭惟哲直隸河間府人,吏員??滴跞吣耆?。
張弘宗浙江會稽人,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升松江府照磨。
馬起羲直隸人,吏員。康熙四十八年任。
劉廷元陜西蘭州衛(wèi)人,吏員??滴跷迨荒耆?。
陳祚楨直隸大興人,內(nèi)閣供事??滴跷迨迥耆?。
儒學(xué)教諭
陳志友長樂人,歲貢??滴醵耆?。升云南蒙自知縣。
謝汝霖長樂人,己酉舉人??滴跞耆?。升陜西延州知縣。
林弼莆田人,壬子拔貢。閩清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跞哪耆巍?
施士岳晉江人,歲貢。閩清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跞拍耆?。以憂去。
丁必捷平和人,歲貢。福清縣教諭調(diào)補(bǔ)。康熙四十一年任。升國子監(jiān)學(xué)錄。
孫襄晉江人,歲貢。泰寧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跛氖迥耆?。卒于官。
陳聲長泰人,丁卯舉人。長樂縣教諭調(diào)補(bǔ)??滴跛氖拍耆巍I龔V東和平知縣。
陳文海永安人,歲貢。德化縣教諭調(diào)補(bǔ)。康熙五十三年任。
論曰:古者,建侯儉于百里。秦、漢之間,萬戶以上為置令。唐分天下縣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赤畿者,京都所治及京之旁邑也。宋,縣有望緊上中下三等。元以三萬戶以上者為上、萬戶為中、不及萬戶者為下。明,縣不滿五十里者省丞、簿。諸羅建自本朝,民戶二千四百三十有六;方之前代,其在中、下之間乎。然論其地,則戰(zhàn)國時之宋、衛(wèi)、中山弗及也。自南以北,袤千有余里,往返動以月計(jì);山深水阻,宵小易潛。縣令一耳目之力,勢不得不有所寄,無能出胥役、保長、通事者矣。法立弊生,其在地方害誠有之、利則未也;且事有大于此者。故嘗私議:自半線大肚溪以上,宜另割為一縣,建置官吏營汛,畫千里之地而兩之,猶古之大國也。雖一時勞費(fèi),實(shí)百世深長之計(jì)矣(詳見「兵防」)。
列傳
季麒光,無錫人,康熙丙辰進(jìn)士。二十三年,知縣事。時縣治初設(shè),人未向?qū)W;麒光至,首課儒童,拔尤者而禮之,親為辨難。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風(fēng)。博涉群書,為詩文清麗整贍。工臨池。在任踰年,首創(chuàng)「臺灣郡志」,綜其山川、風(fēng)物、戶口、土田、阨塞;未及終編,以憂去。三十五年,副使高拱干因其稿纂而成之。人知「臺郡志」自拱干始,而不知始于麒光也。
張■〈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滴醵拍辏h事。性恬淡,寡所言笑。嘗知漳浦,去之日,士民抱馬足不得行。及再知諸羅,見邑治新造多曠土,招徠墾辟,撫綏多方,流民歸者如市。三十一年蝗,■〈王尹〉日巡行阡陌間,憂形于色;竭誠祭禳,災(zāi)而不傷。蒞諸四年,未嘗輕笞一人、慢辱一士。其在位也,無赫赫之名,而去后嘗令人思。遷河南彰德郡丞,邑人肖其像于郡治竹溪寺。
論曰:季文才富艷,首創(chuàng)「郡志稿」,以發(fā)全臺之聾瞶,獎掖十類。言者方于常觀察之風(fēng),偉矣!張寬厚長者,兩仕閩疆。漢詔有言曰:『安靜之吏,悃愊亡華;日計(jì)不足,月計(jì)有余』。斯亦殆近之矣。
卷四
祀典志
文廟
壇祭
文廟壇祭
禮莫大于祭。古昔圣賢,凡有功德于民,廟祠壇壝,厥有常典。今上加意廟學(xué),大合樂以祀先圣、進(jìn)朱子以次十哲,弁韐俱得有事春秋;由漢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其余各以義起,在中土為由舊,在諸羅則維新;以信以時,不僭不瀆。政教所格,上極霄漢、下逮淵泉,豈惟民哉,鬼神胥賴之矣!自茲以往,無或好誣征怪,不務(wù)民義,濫馨香而淫昏是崇,庶于祭之本原有合乎。
文廟
釋奠,祭先師也。漢祀孔子于闕里。隋始命州縣學(xué),皆以春、秋仲月釋奠。唐武德二年,始罷元圣周公祀;以孔子為先圣,立廟于太學(xué)。貞觀四年、詔郡邑學(xué)皆立孔子廟。宋、元以來因之,廟崇王號(漢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始設(shè)座像。宋真宗加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大成至圣文宣王)。其群弟子及從祀諸儒,歷代或封公侯、或加師保。廟制始于宋太祖,詔廟門立戟十六;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樂八年,正文廟圣賢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品無考。祭樂:南宋用六佾,唐用宮懸。宋景佑間,始詔上丁釋奠,設(shè)登歌之樂。明成化間,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備。嘉靖九年,詔易大成至圣文宣王封號曰至圣先師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師殿、戟門曰廟門;四配、十哲俱稱為子,諸儒稱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題以木主。樂仍六佾。每祭,先師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四配共享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铏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六;十哲共享帛二、豕二,各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廡共享帛一、豕一,每四壇共享爵四、簠一、簋一、籩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云靁罇一以盛初獻(xiàn)酒,象罇一以盛亞獻(xiàn)酒,一犠罇以盛終獻(xiàn)酒。大合樂: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磬各十有六、塤二、箎二、簫四、鳳蕭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yīng)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侖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國初因之;屬兵火未息,樂、舞缺焉??滴醵?,詔天下郡縣選樂、舞生,大合樂以祀先圣。定例:丁祭國子監(jiān)十籩、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縣八籩、八豆,舞亦六佾;樂器俱照「會典」原定遵行。正獻(xiàn)官一(府州縣掌印官)、分獻(xiàn)官四(殿上以佐貳官、兩廡教官)。是年,詔天下武臣自副將以上,入廟陪祭行禮。四十九年,詔自把總以上,俱入廟陪祭行禮。執(zhí)事生員無定數(shù)。祭于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諸羅自康熙二十五年設(shè)學(xué),乃有釋奠之祭。時廟在善化里西保(即目加溜灣),春、秋為篷廠以祭,弗克成禮。四十三年,縣治歸諸羅山。四十五年冬,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建大成殿(詳見「學(xué)?!梗?。乃奉迎先師、四配、十哲、先賢、先儒入縣治新廟,舍菜如上丁之儀;別奉啟圣公及從祀于義學(xué)以祭。四十八年,鳳山令宋永清署縣,建啟圣祠兩廡。是年,秋祭啟圣公,從祀始各安其位。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重修大成殿、啟圣祠,重建兩廡(俱見「學(xué)校」)。今廟在縣治西門外。其祝文云:『維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敢昭告于至圣先師孔子:惟先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維茲仲春(秋),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以復(fù)圣顏?zhàn)?、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配。尚饗』?
東配二位
復(fù)圣顏?zhàn)踊兀斎?。兗國公)、述圣子思子伋(至圣孫。沂國公)。
西配二位
宗圣曾子參(南武城人。威國公)、亞圣孟子軻(鄒人。鄒國公)。
東哲六位(原五位??滴跷迨荒?,詔以朱子升十哲之未位,西向,次卜子下)
閔子損(魯人。費(fèi)國公)、冉子雍(魯人。薛國公)、端木子賜(衛(wèi)人。黎國公)、仲子由(卞人。衛(wèi)國公)、卜子商(衛(wèi)人。魏國公)、朱子熹(新安人?;諊?。
西哲五位
冉子耕(魯人,鄆國公)、宰子予(魯人。齊國公)、冉子求(魯人。徐國公)、言子偃(吳人。吳國公)、顓孫子師(陳人。陳國公)。
東廡先賢(舊有曾晢、伯魚,今配祀啟圣祠;有顏何,今罷。見祀三十一位)
澹臺子滅明(武城人。金鄉(xiāng)侯)、原子憲(魯人。任城侯)、南宮子適(魯人。汝陽侯)、商子瞿(魯人。須昌侯)、漆雕子開(魯人。平輿侯)、樊子須(魯人。益都侯)、公西子赤(魯人。巨野侯)、梁子鹯(齊人。千乘侯)、冉子孺(魯人。臨沂侯)、伯子虔(魯人。沐陽侯)、冉子季(魯人。諸城侯)、漆雕子哆(魯人。濮陽侯)、漆雕子徒父(魯人。高宛侯)、商子澤(魯人。鄒平侯)、任子不齊(楚人。當(dāng)陽侯)、公良子孺(陳人。牟平侯)、奚容子蒧(魯人。濟(jì)陽侯)、顏?zhàn)幼妫斎恕8魂柡睿?、勾井子疆(衛(wèi)人。滏陽侯)、秦子商(魯人。馮翊侯)、公祖子勾茲(魯人。即墨侯)、縣子成(魯人。武城侯)、燕子伋(秦人。汧源侯)、顏?zhàn)又停斎?。宛勾侯)、樂子欬(魯人。建城侯)、邽子巽(魯人。高堂侯)、公西子輿如(魯人。臨朐侯)、公西子蒧(魯人。徐城侯)、陳子亢(陳人。南頓侯)、琴子牢(衛(wèi)人。陽平侯)、步叔子乘(齊人。傳昌侯)、
西廡先賢(舊有顏路,今配祀啟圣祠;有公伯寮、秦冉,今罷;蘧瑗、林放,改祀于鄉(xiāng)。見祀三十一位)
宓子不齊(魯人。單父侯)、公冶子長(齊人。高密侯)、公晢子哀(齊人。北海侯)、高子柴(衛(wèi)人。共城侯)、司馬子耕(宋人。睢陽侯)、有子若(魯人。平陰侯)、巫馬子施(魯人。東阿侯)、顏?zhàn)有粒斎恕j枠b侯)、曹子恤(蔡人。上蔡侯)、公孫子龍(楚人。枝江侯)、秦子祖(秦人。鄄城侯)、顏?zhàn)痈撸斎?。雷澤侯)、壤駟子赤(秦人。上邽侯)、石作子蜀(成紀(jì)人。成紀(jì)侯)、公夏子首(魯人。巨平侯)、后子處(齊人。膠東侯)、公肩子定(魯人。梁父侯)、鄡子單(聊城人。聊城侯)、罕父子黑(魯人。祈鄉(xiāng)侯)、榮子旗(魯人。厭次侯)、左人子郢(魯人。南華侯)、鄭子國(魯人。朐山侯)、原子亢(魯人。樂平侯)、廉子潔(衛(wèi)人。胙城侯)、叔仲子會(魯人。博平侯)、狄子黑(衛(wèi)人。林慮侯)、子蔑子忠(圣兄孟皮子。鄆城侯)、施子之常(魯人。臨濮侯)、秦子非(魯人。華亭侯)、申子棖(魯人。文登侯)、顏?zhàn)訃垼斎?。?jì)陰侯)。
東廡先儒(舊有荀況、劉向、王肅、杜預(yù),今罷;鄭眾、盧植、服虔,改祀于鄉(xiāng);朱熹,升入十哲。見祀一十七位)
左子丘明(汶上人。中都伯)、谷梁子赤(魯人。睢陽侯)、高堂子生(魯人。萊蕪侯)、毛子萇(河間人。樂壽伯)、杜子子春(偃師人。侯氏伯)、王子通(河津人)、歐陽子修(廬陵人)、周子敦頤(道州人。道國公)、程子頤(洛陽人。洛國公)、張子載(郿州人。郿伯)、楊子時(將樂人。將樂伯)、羅子從彥(南劍人)、陸子九淵(金溪人)、蔡子沈(建陽人。祟安伯)、許子衡(河內(nèi)人。魏國公)、陳子獻(xiàn)章(新會人)、王子守仁(余姚人。新建伯)。
西廡先儒(舊有戴圣、賈逵、馬融、何休、王弼,今罷;鄭玄、范寧、吳澄,改祀于鄉(xiāng)。見祀一十七位)公羊子高(臨淄人。臨淄伯)、伏子勝(濟(jì)南人。乘氏伯)、子國子安國(先圣十一世孫。曲阜伯)、董子仲舒(廣川人。廣川伯)、后子蒼(郯城人)、韓子愈(南陽人。昌黎伯)、胡子瑗(秦州人)、程子顥(洛陽人。豫國公)、邵子雍(涿州人。新安伯)、司馬子光(■〈氵朿〉水人。溫國公)、胡子安國(崇安人。建寧伯)、李子侗(劍浦人。越國公)、呂子祖謙(壽州人。開封伯)、張子■〈木式〉(漢川人。華陽伯)、真子德秀(建寧人。浦城伯)、薛子瑄(河津人)、胡子居仁(余干人)。
啟圣祠
釋奠,先祭啟圣公也。啟圣舊無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孔子父叔梁紇為齊國公。元文宗至順初,加封啟圣王。明嘉靖九年,議以啟圣無祭為闕典,又顏?zhàn)?、曾子坐于堂上而顏?zhàn)痈嘎?、曾子父點(diǎn)乃在廡下及孔鯉、孟孫氏亦無祭,非推祭所生之義,乃請立祠,祀叔梁紇為啟圣公;以顏無繇、曾點(diǎn)、孔鯉、孟孫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萬歷二十四年,進(jìn)周敦頤父周輔成從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祭啟圣公,牲帛、籩豆視四配,四配視十哲,四從祀視兩廡,祭儀如先師。廟祭于春、秋二仲,與釋奠同日。祠在學(xué)宮大成殿之后。其祝文云:『惟公誕生至圣,為萬世王者師,功德顯著。今茲仲春(秋),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配尚饗』!
東配先賢
顏氏無繇、孔氏鯉
西配先賢
曾氏點(diǎn)、孟孫氏成。
東從祀先儒
周氏輔成、朱氏松。
西從祀先儒
程氏珦、蔡氏元定。
論曰:諸儒從祀,歷代折衷群議,或升或罷、或改祀其鄉(xiāng),詳且慎矣。至今上而特升朱子以次十哲,道學(xué)昌明,如日中天。然竊有聞諸前人以俟論定者:一則明嘉靖間王世貞之議以有若、南宮適補(bǔ)十哲也,以宋范仲淹躋從祀也。其言:『有若、南宮適二子言行純媺,可從顓孫師進(jìn)補(bǔ)之例。仲淹能于戎馬倥傯之際,導(dǎo)大儒張載以「中庸」。中庸之表章,自仲淹始,才氣猶在涑水之上』。一則萬歷間國子學(xué)錄張養(yǎng)蒙之議林放、蘧瑗之不必改祀于鄉(xiāng),張載之父應(yīng)比例于周、程、朱,蔡元定之宜祀于兩廡也。其言:『不見傳記、不及門而從祀者,不止林放、伯玉;況一探本超乎時尚、一出處合乎圣人,則從祀正合圣意。周輔成既得比例珦、松,則載之父自應(yīng)比例輔成。而蔡元定精詣卓識,早聞性道;今從祀啟圣,似以沈之故而崇報其父,非所以彰元定之賢』。一則天啟間御史董翼之議孔子追封不宜僅及其父也。其言:『防叔(孔子曾祖,初徙居于魯者)、仲夏(孔子祖)宜與叔梁紇一體追封崇祀;就啟圣祠仿同堂異室之例,或并稱啟圣公而別以世次、或并稱公而酌定二謚以別于啟圣。崇報孔子之體,庶乎其備』。而當(dāng)嘉靖間,有永豐訓(xùn)導(dǎo)羅恢者亦言孔門從祀當(dāng)以道學(xué)論;「論語」記有若之言四,皆有裨世教云云。愚竊以南宮適之王圣門,既嘉其言行而娶以兄子,又稱其君子尚德,其賢實(shí)非宰我、冉有所及。今縱不必退宰我、冉有于兩廡之列,亦何不可升南宮、有若于朱子之上?度亦子朱子所心喜也。仲淹以名教樂地引張載,當(dāng)仁宗朝,數(shù)請興學(xué)校、本行實(shí),于是詔天下州縣皆立學(xué)行科舉法。宋一代道學(xué)之盛,實(shí)始于此。故先儒論宋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其宜從祀,抑又何疑?濂、洛、關(guān)、閩闡發(fā)性與天道無余蘊(yùn),所學(xué)同出一源。今功令特以性理取士,周、程、朱均得追崇其父,豈宜于載而獨(dú)缺典?孔子大圣,推恩宜不與諸賢同。且推恩臣下,尚榮施三世,豈于圣人而獨(dú)斬?至于蘧伯玉、林放之不必改祀,蔡元定之宜祀兩廡;諸如此論,皆確有至理可行,絕非好奇立異以新人耳目者可同日而語也。
壇祭(城隍廟、勾芒、旗纛附)
社稷壇
祭社稷也。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時,社稷、風(fēng)雨師各一壇。明,社稷另為一壇。壇制:高三尺四寸,方、廣各二丈五尺。神坐南向北,取陰幽之義也。東、西、南、北出陛各三級,壇下前一十五丈,東、西、南各五丈;繚以垣,由北門入。神以柱石為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頂,形如鐘,瘞于壇之正中近南。上露圓尖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本縣縣社之神」、「本縣縣稷之神」。牌藏于城隍廟;祭之日,設(shè)于壇。正印官蒞祭,行三獻(xiàn)禮。祭品:羊豕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樂用鼓吹。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其祝文云:『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yǎng)育之功,司土是賴。惟茲仲春(秋),禮宜告(報)祀。謹(jǐn)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明有里社壇。今鄉(xiāng)有春秋祈谷報賽,不設(shè)壇)!
山川壇
祭山川也?!付Y」:『諸侯祭封內(nèi)山川』。今之令長視古諸侯,于法得祀。唐,山川與雨師雷師合祀。宋,山川與社稷合祀。元以風(fēng)云雷雨附于社稷,而別祀山川。明洪武初,立山川壇于城西北、風(fēng)云雷雨壇于城西南。六年,合山川、風(fēng)云雷雨為一壇。十四年,更以城隍合祭。壇制:坐北向南,門由南入。東、西、南、北出陛各五級,不設(shè)石主。他制與社稷同。神牌三,中題「風(fēng)云雷雨之神」、左「本縣境內(nèi)山川之神」、右一本縣城隍之神」。正印官蒞祭,行三獻(xiàn)禮。祭品:羊三、豕三、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白)。樂用鼓吹。獻(xiàn)禮,先風(fēng)云雷雨、次山川、次城隍。今仍其制。祭以春、秋二仲上已之日。壇在縣治西南隅;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讀祝,在風(fēng)云雷雨神位前。其祝文云:『惟神妙用神機(jī),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奉上命,職忝茲土;今茲仲春(秋),謹(jǐn)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
邑厲壇
祭邑厲也。古祭法有泰厲、公厲、族厲,此厲祭之所自始。明洪武三年,詔各府州縣歲祭無祀鬼神。其制:壇方、廣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級,余無階,繚以垣。今郡縣之制不一。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壇主其事;用羊一、豕一、爵三。設(shè)無祀鬼神牌于壇下左右,題「本縣境內(nèi)無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于器,酒醴、羹飯、冥衣羅列甚備。其行禮,止于城隍神位前。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凡三祭。壇在縣治北隅??滴跷迨迥?,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建;為屋祀浮屠以主之(祭厲文詞繁不載。明初,各鄉(xiāng)有鄉(xiāng)厲壇。今罕有設(shè)者)。
城隍廟
祀城隍也。有廟無專祭,合祭于山川壇。在縣署之左??滴跷迨哪辏h周鍾瑄捐俸建,規(guī)制頗宏敞。參將阮蔡文捐銀四十兩為助。
寧化李元仲曰:『古祀社稷于西郊,西、陰之成也;山川于南郊,南、陽之盛也;厲于北郊,北、陰之極也。壇而不屋,受風(fēng)霜雨露以達(dá)天地之氣也。社稷北向,地道陰也。日用上戊,戊、土也。祀風(fēng)伯于立春后丑,丑、近箕星次也;祀雨師于立夏后申,申、近畢星次也。今于二仲上已,從社稷也。祀無祀于清明、中元、孟冬,雨露既濡、霜露既降,必有怵惕凄愴之心也』。諸羅壇壝,皆破荒為之;而城隍襄事于阮參戎、厲壇繼成于游守戎,有同舟共濟(jì)之義焉。若夫邑有名宦、鄉(xiāng)賢,古所謂法施于民則祀之者也、鄉(xiāng)先生沒而祭于社者也。今兩祠并建矣。新造之邑,鄉(xiāng)賢固有待。名宦則建邑三十三載,歷令、尉數(shù)十人。如開辟之季麒光,僉之輿論,亦既曰『首創(chuàng)「臺志稿」矣。喜造士矣』;如張■〈王尹〉,則又曰:『招徠撫綏矣,且肖像而禮之矣』。夫獨(dú)不可崇而俎豆之乎?章縫之士,責(zé)將誰諉也!
勾芒
立春,祀勾芒也。前一日,正印官于東郊行四拜禮,迎勾芒至儀門,西向。立春候,縣官吏具公服禮勾芒,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禮畢,附祀于土地神。
旗纛
祭軍牙六纛也。世傳為蚩尤氏,原無廟。內(nèi)地間有之,或藏神位于軍器局。明制:九月霜降日,都督府衛(wèi)所等官祭之;用羊一、豕一、帛一(色用白)。先一日,具儀仗迎旗纛;及期,行三獻(xiàn)禮。今鎮(zhèn)防官平時多設(shè)位于衙署,霜降則迎于演武亭而祭之。其祝文云:『惟神正直無私,指揮軍士,助揚(yáng)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領(lǐng)承上命,守御茲土;時維季秋,謹(jǐn)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諸羅未有演武亭,張幕而祭于教場)!
卷五
學(xué)校志
學(xué)宮義學(xué)社學(xué)
柳柳州有言:『孔子之道,與王化為遠(yuǎn)近』;豈不諒哉!昔者,子蓋嘗欲乘桴浮于海,越二千余年而其言竟驗(yàn)。斷發(fā)文身之區(qū),化為庠序、次冠、禮樂之地;番社子弟,并設(shè)館延師而教之學(xué),盛矣!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今天子御極五十余載,仁漸義摩,殆為過之;宮墻巍煥,章縫彬彬,不亦宜乎?惟學(xué)遜志務(wù)時敏,厥修乃來,洋洋乎天子之文德與圣人之教思并無斁矣!
學(xué)宮
義學(xué)
社學(xué)
學(xué)宮
諸羅縣,初未有學(xué)??滴醵迥?、臺廈道周昌請于三縣各建儒學(xué),始為茅茨數(shù)椽于善化里之西保。三十四年,臺廈道高拱干有建學(xué)之議。教諭林弼奉檄庀材,粗成棟宇;以群議基址不固,復(fù)行拆卸,止留殿屋一間棲先師之神。四十三年,鳳山知縣宋永清署縣事,奉文移歸諸羅縣治,與諸生度地議建學(xué)宮;周城內(nèi)外卜吉三處,聽諸生自擇其尤,定基于城之西門外。永清首捐百金,合教諭丁必捷、貢廩諸生公捐并前縣毛鳳綸公費(fèi),計(jì)五百余金。甫架梁,而知縣毛殿揚(yáng)蒞任;未數(shù)月,殿揚(yáng)卒,事遂寢。四十五年,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乃興工建大成殿欞星門。臺廈道王敏政、知府衛(wèi)臺揆、北路參將張國、教諭孫里各捐俸為助;不足者,元衡肩為己任焉,成宋志也。四十七年,宋永清再署縣事,建啟圣祠于大成殿之后及東西兩廡;歲久漸圯。五十四年九月,■〈風(fēng)貝〉風(fēng)發(fā)屋,榱棟朽折,傾倒殆盡;知縣周鍾瑄大修大成殿、啟圣祠,重建東西兩廡。啟圣祠左為明倫堂,堂左楔木為臥碑;右為文昌祠。聯(lián)兩廡而下,東為宿齋所、西為器庫,為二門三楹。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xiāng)賢祠。前為欞星門,周圍墻八十六丈四尺。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前為照墻。是役也,工起于五十四年十月,成于五十五年十一月,計(jì)費(fèi)白金一千五百有奇;不借助士民一錢、動用民間一役,皆知縣獨(dú)力成之。有捐俸一百兩以襄厥舉者,本路參將阮蔡文也。
按諸羅置縣自康熙之二十有三年。越二年而憲副周公始請建學(xué),十有一年而高公始議創(chuàng)建,又十年而鳳山令宋君始基之,又二年而郡司馬孫公始營之,又二年而宋君再營之。越七年而風(fēng)雨漂搖,幾為茂草;至今日而規(guī)制粗備焉。豈惟禮樂百年后興哉,即講學(xué)行禮之所且積之三十余年乃告厥成矣。前此學(xué)未有明倫堂。夫三代之學(xué),所以明人倫也;倫之不明,所學(xué)何事?誠如陳中丞湄川先生「臺灣明倫堂記」所謂『有人類即有人心、有人理,天造地設(shè)而有明倫堂。堂之不立,則士子講誦無地,必至人倫不明,人理泯而人心昧,將不得為人類』。若文昌祠之建,前人以為士子幸祿籍之及,而列道家荒誕之神于先師之側(cè)。然天下儒學(xué)所在,多有借為陰翼,用費(fèi)激勸,亦圣人圣道設(shè)教之所不廢也;紀(jì)其營建。凡事關(guān)學(xué)宮以內(nèi)者,悉列于左。
宸翰
國朝二十四年,御書「萬世師表」扁,懸掛直省各府州縣文廟。
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四賢贊」,頒行直省各府州縣,勒石學(xué)宮。
至圣先師孔子贊(并序)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圣人代宣其蘊(yùn)。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憲。此正學(xué)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dá)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quán),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勛業(yè)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堯、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則學(xué)術(shù)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zhǔn),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省東國,謁祀闕里,景仰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臼:清濁有氣,剛?cè)嵊匈|(zhì);圣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xí)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垂統(tǒng)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余歲,至圣挺生;金聲玉振,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系,亦嚴(yán)筆削。上紹往圣,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jīng)。百家紛紜,殊途異趣;目月無踰,羹墻可晤??鬃又?,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鬃又拢柿x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勖哉令圖;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載歷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為歸;百世而下,以圣為師。非師夫子,惟師于道;統(tǒng)天垂世,惟道為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墻高萬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yuǎn)人,克念作圣。
四賢贊
顏?zhàn)?
圣道早聞,天資獨(dú)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zhèn)?;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圣學(xué)在茲。明德斯民,止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統(tǒng)緒,修明訓(xùn)辭。
子思子
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yǎng)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jīng)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慎獨(dú),成德之聞;卷之藏密,擴(kuò)之無垠。
孟子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辟之,曰仁曰義。惟善獨(dú)闡,知言養(yǎng)氣;道稱堯舜,學(xué)屏功利?;突推咂?,并垂六藝;孔學(xué)攸傳,禹功作配。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訓(xùn)飭士子文,頒行天下學(xué)宮,訓(xùn)飭士子。
國家建立學(xué)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fù)慎簡學(xué)使,厘剔弊端,務(wù)期風(fēng)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樸棫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xí)未端,儒效罕著。雖因內(nèi)外臣工奉行不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制訓(xùn)言,再加警惕。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xué)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xué)。學(xué)術(shù)事功,源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xùn)、長列宮墻,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shí)踐,砥礪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貞忠以立志。窮經(jīng)考義,勿雜荒經(jīng)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歸于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于規(guī)繩,最防蕩軼。子衿佻達(dá),自昔所譏。茍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夫若宅心弗淑,行已多愆?;蝌阏Z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類結(jié)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xiāng)黨弗齒;縱幸脫褫樸、濫竊章縫,返之于衷,能無愧乎?況鄉(xiāng)、會科名,乃掄才大典,關(guān)系尤巨;士子果有真才實(shí)學(xué),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biāo)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緣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xiāng)貫,希圖進(jìn)取,囂凌騰沸,網(wǎng)利營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xiàn),便已作奸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應(yīng)后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復(fù)惓惓。茲訓(xùn)言頒到,爾等務(wù)共體朕心,恪遵明訓(xùn);一切痛加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xué),以圖上進(jìn)。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仍視為具文,玩愒勿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為爾等寬矣!
自茲以往,內(nèi)而國學(xué)、外而直省鄉(xiāng)校,凡學(xué)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zé)者,并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yè)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之不預(yù)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
條約
國朝順治九年,命禮部因明舊制,復(fù)刊臥碑文于學(xué)官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xué)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shè)學(xué)院、學(xué)道、學(xué)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yǎng)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dāng)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于后: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dāng)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dāng)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dāng)學(xué)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跡,務(wù)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shí)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shù)邪刻,讀書必?zé)o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結(jié)交勢要,希圖進(jìn)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dāng)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xué)當(dāng)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dāng)盡心教訓(xùn),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jié)社,把持官府,武斷鄉(xiāng)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diào)官治罪。
是年,復(fù)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zé)成鄉(xiāng)約人等每月朔望宣誦。
一、孝順父母。
一、尊敬長上。
一、和睦鄉(xiāng)里。
一、教訓(xùn)子孫。
一、各安生理。
一、莫作非為。
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
一、篤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
一、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
一、尚節(jié)儉以惜財(cái)用。
一、隆學(xué)校以端士習(xí)。
一、黜異端以祟正學(xué)。
一、講法律以儆愚頑。
一、明禮讓以厚風(fēng)俗。
一、務(wù)本業(yè)以定民志。
一、訓(xùn)子弟以禁非為。
一、息誣告以全良善。
一、戒窩逃以免株連。
一、完錢糧以省催科。
一、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
一、解讎忿以重身命。
十八年,頒「鄉(xiāng)約全書」。每月朔望,有司偕紳衿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并聽宣講。
二十六年,駐防鎮(zhèn)江將軍董某疏稱:『臣見京口官兵經(jīng)過文廟,多有不下馬者,乞通行禁飭』。于是詔于學(xué)宮照墻東西立「下馬牌一,牌各書滿、漢文,軍民莫不知有廟庭之尊矣。
養(yǎng)老
國朝順治二年,詔各省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學(xué)舉行鄉(xiāng)飲酒禮。,設(shè)賓、僎、介、主,讀律令,申明朝庭之法,敦?cái)㈤L幼之節(jié)。其動費(fèi)于「存留錢糧」內(nèi)支辦,永為定例。正賓以紳衿為之,介、賓則耆民之有行義者。諸羅鄉(xiāng)飲,始于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九年,奉恩詔:耆民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
二十七年十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四十八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待;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萬壽,各省耆老親詣闕廷叩祝,皇上召至?xí)炒涸穼m門外賜宴。奉上諭云:『「書」稱文王善養(yǎng)老者。孟子云:『七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帝王之治天下,發(fā)政施仁,未嘗不以養(yǎng)老尊賢為首務(wù)。近來士大夫只論做官之賢否、移風(fēng)易俗之效驗(yàn),所以不暇講究孝弟之本心。今日之會,特出此意。若孝弟之念少輕,而求移風(fēng)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爾等皆是老者,比回鄉(xiāng)井之間,各曉諭鄰里,須先孝弟。倘天下皆知孝弟為重,此誠移風(fēng)易俗之本、禮樂辭讓之根,非淺鮮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悅。爾等毋誤農(nóng)時,速回本地!特諭』。
右所載御制諸篇,輝煌圣廟,昭示儒林。學(xué)者能考諸身心,奉為模楷,沉潛玩索而有得焉;則所知所行,日進(jìn)于高明光大而無難矣。至于刊立臥碑、宣講圣諭及養(yǎng)老各條,皆所以發(fā)群蒙、開聾瞶,化民成俗,有關(guān)學(xué)校之大者;故并載之,以補(bǔ)「郡志」之闕。
生員、廩膳、增廣
明以前,學(xué)校取士數(shù)無可考。明初設(shè)廩膳,府學(xué)四十人、縣學(xué)二十人;以后添設(shè)增廣。明季科、歲,每學(xué)取進(jìn)大約百名。國朝順治四十年始定額:大學(xué)四十名、中學(xué)三十名、小學(xué)十二名;先科考,后歲考。至十五年,歲考復(fù)定為府學(xué)二十名、大縣學(xué)十五名、中縣學(xué)十二名、小縣學(xué)四名或五名。十八年,定科、歲兩考并為一次??滴蹙拍辏瑥?fù)定府學(xué)二十名、大縣學(xué)十五名、中縣學(xué)十二名、小縣學(xué)七名或八名。十二年,仍行科、歲兩試,先歲、后科;遂為定制。其廩額,府學(xué)廩膳已成材生員四十名、增廣四十名,大縣學(xué)廩膳二十名、增廣二十名,中縣學(xué)如之,小縣學(xué)廩膳十六名、增廣十六名。
康熙二十三年,置諸羅縣。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詳請督、撫兩院題定諸羅縣學(xué)照中學(xué)例,科、歲兩考取進(jìn)文生員各一十二名,廩生照內(nèi)地之例各十名,增廣生各十名;歲貢照內(nèi)地例,每二年貢監(jiān)八。提督學(xué)政事務(wù),以臺灣兩隔重洋,學(xué)使不能遠(yuǎn)涉;照陜西延安、廣東瓊州之例,就臺廈道提督學(xué)政,兼行試事。
武生
順治初年,武童依文童例,督學(xué)三年一歲考,取進(jìn)無定額;附學(xué)官管理其事宜,照文童例行。武生于歲考錄科,無科考。九年,令直?。何渖摱?、撫、提、鎮(zhèn)于本省就近副、參、游內(nèi)委諳練騎射者一員,會同學(xué)道考取??滴跏?,題定武童進(jìn)學(xué),府學(xué)二十名、大縣學(xué)十五名、中縣學(xué)十二名、小縣學(xué)七名或八名。十四年,題定學(xué)道考試武童,不必會同地方武職官。
諸羅縣學(xué)自康熙二十六年始,每歲考照中學(xué)例,取進(jìn)十二名。
社學(xué)生(順治九年,通行選取,補(bǔ)充鄉(xiāng)社師??滴醵迥?,革去)
贊禮生
康熙二十五年,令府州縣學(xué),贊禮生不許濫用,應(yīng)選擇在學(xué)肄業(yè)生員文行兼優(yōu)、儀表端莊、聲音宏亮者補(bǔ)充;大學(xué)六名、小學(xué)四名。考試時準(zhǔn)為優(yōu)等,仍行報部。
樂舞生
康熙二十六年,令郡縣選青年無過俊秀子弟充樂舞生,每學(xué)八十六名,大合樂以祀先圣;各給衣頂,免其差徭。督學(xué)歲、科按臨日,另造冊申報送考。
義學(xué)(學(xué)田附)
原在文廟之右;康熙四十五年,臺灣府同知孫元衡攝縣事時建,歲久圯壞無存。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更建于縣署之右;前后兩座,共六間。前楔木為坊,榜曰「義學(xué)」。
義學(xué)田,在目加溜灣??滴跛氖迥?,本府同知孫元衡攝縣篆,因曾耀、陳儼請墾互控,撥四十甲充入本縣義學(xué);實(shí)州園也。每年定租銀五十兩,為義學(xué)延師修脯之費(fèi)。五十年,管事柯招報大水崩陷;教諭陳聲勘丈實(shí)存園二十甲,定租銀二十兩。五十四年,又報崩陷一十四甲。今存園六甲,仍在柯招分下,年納租銀一十二兩。
社學(xué)
在邑里漢莊者八,以教漢童:一在縣內(nèi)紅毛井邊。一在新化里八灶莊。一在善化里關(guān)帝廟后。一在開化里觀音宮。一在安定里姑媽廟。一在打貓莊。一在斗六門莊。一在半線莊營盤邊(以上八所,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劉作楫奉巡撫張伯行通行建)。
在番社者八,以教番童:一在新港社。一在目加溜灣社。一在蕭壟社。一在麻豆社(以上四所,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樊維屏建)。一在諸羅山社。一在打貓社。一在哆啰啯社。一在大武壟社(以上四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喧建)。
論曰:自宋仁宗賜兗州學(xué)田,詔天下州縣立學(xué),增置學(xué)官;歷南宋、元、明,擴(kuò)而張之。至我朝而師儒縫掖遠(yuǎn)溥海外,文治之隆于斯極矣。
諸羅建學(xué)三十年,掇科多內(nèi)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興、福次之,土著寥寥矣。夫士農(nóng)工賈各世其業(yè),故易有成也。諸羅之人,其始來非商賈則農(nóng)耳;以士世其業(yè)者,十不得一焉。兒童五、六歲亦嘗令就學(xué),稍長而貧,易而為農(nóng)矣、商與工矣或吏胥而卒伍矣,卒業(yè)于學(xué)者十不得一焉。子朱子有言:『自田不井授,人無恒產(chǎn);而為士者尤厄于貧,反不得與農(nóng)工商賈齒。上之人欲聚而教之,彼亦安能終歲裹飯而學(xué)于我』!是以漢元成間,增置博士弟子,以仰給大官;旋即報罷。夫萃天下之力供養(yǎng)士之費(fèi)而不足,今欲責(zé)成于州縣之微祿,雖有義學(xué)之設(shè),亦唯力是視;不則,茍具文書而已。雖有穎悟杰出之子,不能目給,亦終于易慮改圖而已。而巨賈列肆居廛,則金帛貨貝足相傲也;田舍翁多收十斛,則菽麥稻梁足相傲也;吏胥舞文為奸利,鮮衣美食則相傲;強(qiáng)有力竄名卒伍,躍馬彎弓又相傲:于是此邦視學(xué)之途為迂而無用。內(nèi)郡之不得志于有司者,群問渡而東焉??啤q兩試,此邦之人拱手而讓之;一登解額,即飛揚(yáng)而歸故里,海外人文何日而興乎?先王謹(jǐn)庠序以養(yǎng)士,五禮六樂、七教八政,養(yǎng)耆老、恤孤獨(dú),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非專為導(dǎo)人梯榮弋祿之資也;是故修之于家而獻(xiàn)之于廷,德行高竗、志節(jié)清白,表正風(fēng)俗,視民不恌,君大夫之所敬求、長吏之所以尊而禮也。乃或孝弟無稱,踰閑蕩檢、造請夤緣、侵漁武斷,圭壁之躬,士有闕矣。有司束濕,又何怪焉!司馬溫公之說曰:『士先德行后文學(xué)』。以文學(xué)言之,經(jīng)術(shù)又先于詞章。蓋經(jīng)術(shù)者,格物致知之學(xué),所以進(jìn)于誠意、正心、修身而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具者也。今學(xué)者焚膏繼晷,唯科舉是務(wù)。即所謂科舉之文,亦非有原本經(jīng)術(shù)、發(fā)抒義理,得之心而宣諸口;揣摩迎合,圖取膏梁、文繡已耳。就其所學(xué),寧堪自問哉?
夫詩書之氣漸染甚于丹青。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年盛質(zhì)美,始涉學(xué)庭講修典訓(xùn),志道據(jù)德之基也。積分優(yōu)補(bǔ),久列膠庠,力學(xué)不倦,依仁游藝之漸也。古者之學(xué),自一年以至七年謂之小成、九年謂之大成,故能經(jīng)術(shù)湛深、時務(wù)明達(dá),本末貫通,紹休圣緒。敷奏以言,則文章可觀;明試以功,則盤錯皆利:出為家國天下之禎祥,處亦學(xué)術(shù)人心之倚賴也。若但取斷爛時文以求應(yīng)舉、粗知對偶便望巍科;閭里童昏儼然師塾,又安望其知類通達(dá)、強(qiáng)立不反乎?無論雕蟲小道,立名非真;即造極登峰,亦何關(guān)圣學(xué)絕續(xù)、風(fēng)俗盛衰、政治得失?以此求才,徒虛語矣!漢陽朔二年,詔曰:『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dá)國體,故謂之博士。否則,學(xué)者無述焉』。胡安定先生教授蘇湖,嚴(yán)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其教人之法,有經(jīng)義齋,有治事齋。經(jīng)義齋擇疏通有器局者為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xué)多秀彥。許魯齋設(shè)教燕京,弟子出入進(jìn)退,嚴(yán)如君臣;相其動息,以為張弛。課誦少暇即習(xí)禮,或習(xí)書算。少者,則令習(xí)拜跪、揖讓、進(jìn)退應(yīng)對。久之人人自得,尊師敬業(yè);下至童子,亦知三綱、五常為生人之道。今或博士弟子,漠如路人,甚者避不相見。二者必居一,失于此矣。鄉(xiāng)塾之師,或崇飲戲謔,倚席不講。弟子亦蔑視其師,師之去留不關(guān),父兄悉由弟子之好尚。如此而尚可冀其相與有成乎?
雖然,縣令者,父母而師率之,責(zé)無所諉也。異時諸邑學(xué)宮茂草,借口頹弛,然且不可;今之巍然而顯敞者新筑也,講學(xué)行禮有其地矣。往者邑有灣里溪之園四十甲,學(xué)博掌之,歲征其入以給義學(xué)之師。今之告沖決者,其中寧無移甲為乙之弊?為之經(jīng)理,修脯猶可藉也。士不可盡贍,拔其尤者如孫明復(fù),則希文之橐可解也;非公事不可至,擇其難致者如徐孺子,則仲舉之榻可下也。寄籍不必杜,藉其博雅宏通,為土著之切磋可也;土著不能多,有表其聰明特達(dá),為邑人之觀望可也。昔文翁治蜀,每出行縣,擇諸生明經(jīng)飭行者與俱;蜀人爭為學(xué)官弟子,比于齊、魯。明道先生令晉城,鄉(xiāng)皆置校,正兒童所讀句讀。教者不善,輒易置之。鄉(xiāng)為社會立科條,旌善別惡。今縣令簿書期會,日不暇給;況茲地千里,勢不能鄉(xiāng)為日涉而人為面命也。廣勵教化,使邑之人明知學(xué)之為貴而群趨焉。義學(xué)、社學(xué)聘有學(xué)行生儒主之。民間塾師,必籍其名,核其文藝品行。內(nèi)地寄籍者隆其禮,土著未入庠序者復(fù)其身。有教約以嚴(yán)其師,師有殿最;有教法課以其徒,徒有賞罰。月朔,與學(xué)博諸生講求御制訓(xùn)飭士子之文。文字一本之經(jīng)術(shù),申之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無為沾沾科舉是崇。都人士之文章德業(yè),焉可量也!
卷六
賦役志
戶口土田餉稅存留經(jīng)費(fèi)(附)
取民之法,代有常制。然法無皆利、亦無皆弊,得其人則利、失其人則害。不盡人之財(cái)、不盡人之力,權(quán)衡于用一、緩二之君子而已。諸邑海外斥鹵,財(cái)賦有經(jīng);卉服雕題貢獒獻(xiàn)雉,非圣德光大含弘,孰能致此者乎!考?xì)v代立法之大略,泝其源流;就斯土因革損益之所宜,審其利弊。使閱者按籍鑒古知今,洞若觀火,亦佐國裕民之一助哉。
戶口土田
餉稅
存留經(jīng)費(fèi)(附)
戶口土田
戶口土田考
則壤定賦,昉自「禹貢」;所謂布縷、粟米之征也?!钢芏Y」:『小司寇掌民數(shù),登其生齒,周知人數(shù),以其事役』;則所謂力役之征,非有取其財(cái)也。漢初為算賦民,自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出賦錢。戶口之賦,實(shí)始于此。唐初,定租、庸、調(diào)之法(租者,每丁男田百畝,歲納粟二石。調(diào)者,每丁隨鄉(xiāng)土所出,歲輸絹及綾緞各二丈、綿三兩;不蠶之土,輸布二丈五尺、麻一觔。庸者,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則日為絹三尺):有田則有租、有戶則有調(diào)、有身則有庸。其法以丁身為主。至德宗時,楊炎變?yōu)閮啥悾⒆?、庸、調(diào)而一之;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中?。ㄌ埔悦袷忌鸀辄S、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以貧富為差。其法以資產(chǎn)為主。以丁身為主者,流極于田亡而賦存、戶亡而籍存,責(zé)其租、庸,人苦無告。以資產(chǎn)為主者,流極于庸錢既納、差役如故,無事之時別作名色巧??;兵興費(fèi)廣,又于稅外征求:其弊一也。然租、庸、調(diào)之法,實(shí)仿周人遺意;故楊炎變之,前賢等其罪于商鞅。而考之唐初,嶺南諸州稅米、番人內(nèi)附者稅錢,不特流亡浮寄而已有不可通者。故兩稅之行,相沿五代、宋、元、明以至于今不可易。蓋定稅以丁,轉(zhuǎn)從難稽;定稅以畝,地章易核。兩稅之不可廢,猶井田之不可復(fù)興,在奉法者之善與不善而已。明初,以黃冊定天下戶口、土田之賦。迨其中葉,流為四差之弊(里甲、均徭、驛傳、機(jī)兵,謂之四差)。至萬歷中而變?yōu)橐粭l鞭,括一縣丁糧徭役備載每名一歲應(yīng)納之?dāng)?shù);下帖于民使納餅銀,而官辦其差徭。然法行既久,漸忘其舊,遂以差徭合征之銀為正賦。沿至國初,而又有輸值之大當(dāng)(大當(dāng)者,九甲一切夫役雜費(fèi)俱就現(xiàn)年征比,其家立破)。是明初之黃冊,已不免于兩稅之外另有差徭;自一條鞭之法行,則又折差徭為額征,而力役之征終于不免。大當(dāng)繼之,變一法而多一倍之征,紓目前而貽無窮之害。有民生之寄者,不可不慎也!世祖章皇帝初定天下,詔曰:『天下丁銀,原有定制。年來生齒凋耗,有司其細(xì)加察核,老幼悉與寬免』。四年二月,詔曰:『福建人丁、地畝本折并衛(wèi)所錢糧,通照前明萬歷四十八年則例征收。其唐、魯二藩僭號,迭派橫征,地方尤稱苦累;一切停止』。十四年又詔:『紳衿止免本身徭役,以寬恤民力,使得勻減』。由此觀之,國初賦役,悉因明制,去其弊之泰甚者而已。大圣人至公無我之心、軫念元元之意,于今猶可想見也。然當(dāng)其時庶事草創(chuàng),日不暇給;又四方多故,至甲寅三藩之變,海氛復(fù)熾,兵餉米運(yùn)色目愈繁。于是總督姚啟圣慨然請除大當(dāng),用蘇民困;則今上康熙之十九年也。凡此,皆在諸羅未附以前之往事矣。
諸羅自二十三年歸入版圖,民安居粒食,止有人丁、地畝惟正之供,不知有額外之征、無名之賦。蓋自鄭氏銜璧,四海晏然,天下之平久矣。前此鄭氏不分主客,計(jì)口算丁,每一丁年征銀六錢。本朝征額,每一丁年四錢七分六厘。三縣之例,以有室家者均編,客戶單丁不與焉。康熙五十二年詔曰:『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繁,地畝并未加廣;宜施寬大之恩,共享恬熙之樂。嗣后直隸各省地方,遇編審之期,察出增益人丁,止將實(shí)數(shù)另造清冊奏聞。其征收錢糧,但據(jù)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xù)生人丁,永不加賦。仍不許有司于造冊之時藉端需索,用副朕休養(yǎng)生息之意』。于是部議:嗣后編審另造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戶口冊。大哉皇仁,永無多算為賦之患矣。前此鄭氏上下率自占其田園,以十分為甲。有佃自輸粟于官者,謂之官佃;有佃輸租于文武各官,而文武又各輸粟于官者,謂之文武官佃。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征粟一十八石,中則十六石五斗,下則十石二斗;上則園征粟如田之下則,中則八石一斗,下則五石四斗。文武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征粟三石六斗,中則三石一斗二升,下則二石四斗;上則園征如田之下則,中則一石一斗二升,下則一石八升。內(nèi)附之后,官佃、文武田園通勻一例,上中下各為豁減,聽民自征;無參差畸零之費(fèi),有世其子孫之安矣。然戶口之常額恩詔已定,而土田之利病往復(fù)難窮,不可不為條柝也。
諸羅田少園多,計(jì)縣之田,其等有五。田園之主,其名有四:曰官莊,則設(shè)縣之后,郡屬文武各官招墾田園,因而遞受于后官者也。曰業(yè)戶,則紳衿士民自墾納賦或承買收租,而賦于官者也。日管事,則鄉(xiāng)推一人理賦稅、差役,官就而責(zé)成之眾,計(jì)田園以酬其直,而租賦不與焉者也。曰番社,則番自為耕,無租賦而別有丁身之餉者也(詳見「陸?zhàn)A」)。若田之五等,則平疇沃野,水泉蓄泄不憂旱潦;厥田惟上上。中無停蓄、上有流泉,出其人力障為陂圳,入于畎畝,尖斜屈曲無所不通;厥田惟中上。附近溪港,桔槔任牛,多粃少粟,臺之農(nóng)惰矣;厥田惟中中。蹊壑無泉,雨集而澮、潦盡而涸,陂曰涸死,田之逢年者十不二、三也;厥田惟下中。廣斥而磽,低不可園,雨霽田石,逢年者十不一、二也;厥田惟下下。而自鐵線橋以下開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苦旱者多。即一縣之內(nèi),一年之間而豐歉不齊。且如康熙五十三年,臺、鳳以旱各蠲應(yīng)征粟十分之三,獨(dú)四里以隔屬弗及。然則定賦三等,亦均略其概而已。若園之所別等,以地之肥磽、勢之高下而已。黑墳在原,埔占(粟名)、胡麻、來麰、荏菽異植并茂,斯為上矣。其下者,必地勢之極下而磽也。此又以賦之三等,而約略定園之二等者也??h多山溪;夏秋霪雨,溪流驟漲,田園沿溪逼港者悉入蛟宮矣。陂圳之疏筑,大者數(shù)千金,小亦不下數(shù)百;突遇洪流,蕩歸烏有,即陂去、田亦荒矣。近海者或潮漲鹵淹,此皆無歲不有。嗟此民瘼,能一一上聞乎!內(nèi)地之田論畝,凡折算二百四十弓為一畝(以六尺為一弓)。臺灣之甲論戈,凡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為一甲(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jì)田園一甲,約內(nèi)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內(nèi)地上則田一畝,各縣輸法不一,約征折色自五、六分以極一錢一分而止;即以最重者而論,田十一畝三分一厘,不過征銀一兩二錢二分零。臺灣之田,上則每甲每年征粟八石八斗;即以榖價最賤之時而論,每石不下銀三錢,凡征本色二兩六錢四分。由田以例園、由上則以例中下,雖賦稅較鄭氏豁免已多,且不止加倍于內(nèi)地矣。然而民不甚病者,何也?新墾土肥,一甲之田,上者出粟六、七十石,最下者亦三、四十石。佃輸業(yè)戶者十之二、三,業(yè)戶賦于官者半焉;仰事俯畜,非甚兇年,無憂不足也。其下、中者,皆報丈編征矣。間有荒埔之磽瘠棄余,是十年而一再收者也?;虻貏萃菹沦慷鵀槠摇①慷鵀橄壅咭玻褚詻_決崩陷者截長補(bǔ)短,雖輸賦加倍而地力有余。此在國家為漏卮,在小民為遺利;然不可登之版籍,使其后有額無田,甚為虛懸、為浮糧,以貽官民之累。脫不幸有甲兵之事,饋運(yùn)加派之求,則有田者拾倍之中又倍矣。此浮寄者其何以堪?所恃上下司柄體廟堂加惠小民德意,施法外之仁;使海澨赤子,樂安太平而已。必銖兩而計(jì)之、尺寸而較之,無論圣謨宏遠(yuǎn),不屑島嶼之刀錐;而此邦士民甫集中澤,非有蠅頭之戀,亦孰肯舍祖宗之丘墓、族黨之團(tuán)圓,隔重洋而渡險,竄處于天盡海飛之地哉!且夫底定立法之始,不征折色而就征本色者,原有深意,不可不察也。此地產(chǎn)粟頗多,十月開征,正當(dāng)冬熟;折色則艱于發(fā)糶,不若本色庾積車運(yùn),輸將立辦,且無至榖賤病農(nóng)。又此地戶多新立,人無蓄聚;官粟既多,稍遇兇歉,平糶蠲賑,不須假借內(nèi)郡?;蛘?、泉、福、興此豐彼歉,亦可泛舟通其有無。故因地之宜、順民之利,仍就鄭氏征粟之法而除其苛暴,著為成規(guī)。凡以臺屬一隅宿兵,歲縻帑餉十余萬,朝廷豈有求增賦而盡地利之心;大指在撫綏安輯,固海疆之外圉為閩、粵、江、浙四省之屏蔽;臺灣安而四省安,四省安而天下安矣。諸邑鄭氏偽額,民丁四千四百一十二;底定存冊二千八百三十九,續(xù)招徠一千三百六十,共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田園:官佃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厘三毫八絲六微,文武官佃八千一百五十六甲三分一厘六毫一絲六忽一微;底定存冊官佃六百四十三甲九分六毫一絲一忽六微,文武官佃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六毫八絲七忽六微:共田園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厘二毫九絲九忽二微。是為康熙二十三年舊額。其上中下征輸則例,遞年新增人丁田園,詳列于左(陸?zhàn)A、水餉、雜稅,另各為一條)。
戶口
本縣戶口,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則例,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
舊額民戶二千四百三十六、民丁四千一百九十九,共征丁銀一千九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增民丁七十一(以下照例每五年編審)。
康熙三十五年,新增民丁四十五。
康熙四十年,新增民丁四十一。
康熙四十五年,新增民丁六十五。
康熙五十年,新增民丁三十八。
以上自康熙三十年起、至五十年止,共新增民丁二百六十(每丁照例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銀一百二十三兩七錢六分。
合計(jì)通縣共二千四百三十六戶、新舊民丁四千四百五十九口,共征丁銀二千一百二十二兩四錢八分四厘。
田園賦稅
本縣田園,康熙二十三年題定則例:上則田每甲年征粟八石八斗,中則年征粟七石四斗,下則年征粟五石五斗;上則園年征粟五石,中則年征粟四石,下則年征粟二石四斗。
舊額田九百七十甲零四分三厘六毫一絲七忽六微。內(nèi)上則一十七甲二分零四毫五絲七忽,征粟一百五十一石四斗零二勺一抄六撮;中則九百二十七甲一分七厘五毫六絲六忽八微,征粟六千八百六十一石零九升九合九勺四抄三撮二圭;下則二十六甲零五厘五毫九絲三忽八微,征粟一百四十五石三斗零七合六勺五抄九撮。
舊額園三千八百七十三甲三分八厘六毫八絲一忽六微。內(nèi)上則一千六百二十一甲五分二厘九毫零六忽五微,征粟八千一百零七石六斗四升五合四勺二抄五撮;中則一千七百五十甲零二分四厘七毫一絲七微,征粟七千零九斗八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下則五百零一甲六分一厘六絲二忽四微,征粟一千二百零三石八斗六升五合四勺九抄七撮六圭。
以上舊額田園,每年共征粟二萬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零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田二百甲零六分九毫二絲八忽(內(nèi)上則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中則七十三甲五分六厘,下則六十一甲七分零三毫二絲八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田二十甲零四分八厘(內(nèi)中則一十二甲零一厘,下則八甲四分七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四十九甲八分七厘一毫一絲(內(nèi)中則四甲八分四厘一毫一絲,下則四十五甲零三厘)。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六十九甲四分(內(nèi)中則二十六甲,下則四十三甲四分)。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九甲二分(內(nèi)中則六甲二分,下則三甲)。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三甲一分八厘(內(nèi)中則一甲八分,下則一甲三分八厘)。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四甲八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由一甲六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五甲三分(俱下則)。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田五分四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田二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五十三年,新墾田三甲五分(俱下則)。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三年止,新墾田三百六十八甲七分三厘零三絲八忽。內(nèi)上則六十五甲三分四厘六毫,征粟五百七十五石零四升四合八勺;中則一百二十四甲四分一厘二毫一絲七忽,征粟九百二十石零六斗四升二合五勺四抄;下則一百七十八甲九分七厘二毫二絲八忽,征粟九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五合零四抄。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園一千四百二十甲零八分二厘一毫五絲三忽(內(nèi)上則三百七十甲零六分七厘,中則三百零四甲三分八厘九毫,下則七百四十五甲七分六厘二毫五絲三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園二百七十三甲四分九厘(內(nèi)上則二十一甲八分三厘,中則六十二甲一分三厘,下則一百八十九甲五分三厘)。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園二百零七甲五分二厘六毫(內(nèi)上則一十甲二分,中則六甲一分五厘,下則一百九十一甲一分七厘六毫)。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園二百四十二甲二分九厘四毫(內(nèi)中則九甲六分零五毫,下則二百三十二甲六分八厘九毫)。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園二百八十四甲七分四厘(內(nèi)上則一甲一分,中則一十一甲,下則二百七十二甲六分四厘)。
康熙三十年,新墾園一百九十三甲五分零二毫(內(nèi)上則二甲五分,中則五甲五分,下則一百八十五甲五分零二毫)。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園四百一十一甲九分五厘六毫八絲(內(nèi)上則一甲,中則五甲五分,下則四百零五甲四分五厘六毫八絲)。又,本年奉旨遵行各里自首新墾園五百二十五甲五分九厘六毫八絲(俱下則)。
康熙三十二年,新墾園一百零四甲六分八厘六絲(俱下則)。
康熙三十三年,新墾園一十一甲六分三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園一十四甲一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園一百一十一甲二分二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園一百八十三甲九分一厘(俱下則)。
康熙三十七年,新墾園一百八十七甲(俱下則)。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園三百二十四甲九分六厘三毫八絲六忽(俱下則)。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園四百一十八甲二分零三毫(俱下則)。
康熙四十年,新墾園三百三十一甲五分九厘(內(nèi)上則二甲,中則三甲,下則三百二十六甲五分九厘)。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園七十六甲五分五厘(內(nèi)中則四十甲,下則三十六甲五分五厘)。
康熙四十二年,新墾園二十二甲九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三年,新墾園一十三甲五分四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四年,新墾園四十一甲五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五年,新墾園四十九甲八分五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六年,新墾園四十九甲四分二厘(俱下則)。
康熙四十七年,新墾園三十二甲九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八年,新墾園五十八甲五分(俱下則)。
康熙四十九年,新墾園一十九甲七分二厘(俱下則)。
康熙五十一年,新墾園一十九甲三分(俱下則)。
康熙五十二年,新墾園九十三甲一分九厘六毫(俱下則)。
康熙五十三年,新墾園二十七甲八分(俱下則)。
康熙五十四年,新墾園一十二甲五分(俱下則)。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四年止,新墾園共五千七百六十五甲零五絲九忽。內(nèi)上則四百零九甲三分,征粟二千零四十六石五斗;中則四百四十七甲二分七厘四毫,征粟一千七百八十九石零九升六合;下則四千九百零八甲四分二厘六毫五絲九忽,征粟一萬一千七百八十石零二斗三升三合八勺一抄六撮。
以上新墾園,每年共征粟一萬八千零九十五石八斗五升九合七勺九抄六撮。
合計(jì)通縣新舊上中下則田園共一萬零九百七十七甲五分五厘三毫九絲六忽二微,每年共征粟四萬一千五百六十四石一斗六升六合九勺六抄四撮八圭。
按舊例,正供之粟,半線以上納斗六門打貓倉,外九莊等處納諸羅山倉,開化、善化,新化、安定四里納府倉、茅港尾、哆啰啯、下加冬等倉。凡征粟四萬有奇,府倉半焉。故縣令一年之間,居郡治者強(qiáng)半;由正供之粟多納在郡,于催科較易也。令在郡治之日多,則縣治之事必有廢而不舉者矣。故嘗講求變通之法,欲令之專一于縣治,必移置倉廒而附近于縣,又必其地便于業(yè)戶之輸納而不使有轉(zhuǎn)運(yùn)之艱,又必其地便于兵米之支給而不致有庚癸之呼,夫然后可以久而不弊也。往者半線、淡水兵米,例于四里按季運(yùn)給。每年運(yùn)費(fèi)千五百余金,保甲吏胥緣此為奸,殆又倍焉。鍾瑄自五十三年視事,目擊民艱,乃于半線、淡水兩處建倉貯粟,就近支給;民困既蘇,兵食亦便,已然之效可睹矣。
按縣治之南四十里有咸水港,是南之總會也;海道自青峰闕東入,達(dá)于四里、通于九莊。縣治之北十五里有土獅仔,則北之總會也。水道西出于澎湖、東入于笨港,且其地形高爽、其人居稠密:愚以為建倉儲粟,莫宜于此。今若移府倉而置倉于咸水港,凡縣以南之粟皆于此輸納之甚便也。因而另貯粟于佳里興、茅港尾、下加冬以給目加溜灣、佳里興、下加冬各汛之兵米,于兵亦便矣。移斗六門、打貓倉而置倉于土獅仔,凡縣以北之粟皆于此輸納,甚便也。因而稍留斗六門現(xiàn)在之倉貯粟以分給斗六門各汛之兵米,而澎湖左右兩營輪季泛舟于土獅仔、于咸水港以支按月之兵米,于兵又便矣。兵民兩便,則縣令可一意歸治,無來去之疲、無不舉之事矣。若夫新、舊田園,則業(yè)主給牛種于佃丁而墾者十之六、七也,其自墾者三、四已耳。乃久之佃丁自居于墾主,逋租欠稅;業(yè)主易一佃,則群呼而起,將來必有久佃成業(yè)主之弊:爭訟日熾、案牘日煩,此漸之不可長者也。又佃丁以園典兌下手,名曰田底;轉(zhuǎn)相授受,有同買賣。或業(yè)已易主,而佃仍虎踞,將來必有一田三主之弊;納戶可移甲為乙,吏胥必飛張作李:冊籍日淆、虛懸日積,此又漸之不可長者也。然則去二漸之弊與移置近縣之倉,亦當(dāng)務(wù)之急矣。
餉稅
陸?zhàn)A水餉雜稅考
陸?zhàn)A,番社餉也。唐初,嶺南諸州稅法:番人內(nèi)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經(jīng)附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臺灣始見于明之中葉,前無可考。明季屬荷蘭,歲貢倭鹿皮三萬張。諸羅此時大約以鹿皮為賦,或折征也。鄭氏偽額,諸羅番戶二千二百二十四、丁口四千五百一十六,分大小三十四社,每年調(diào)社之日,輕重之餉經(jīng)于贌社者之手(調(diào)社者,年一給牌于贌社之人也。贌,「正韻」無此字,俗音「仆」;謂散收眾社之銀物而包納其餉也。下「贌港」仿此)??滴醵隁w入版圖,權(quán)社之大小,歲征餉若干。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五十四年生番新附各社餉,或附征舊社、或自為征,并著為額。水餉者,樵采捕魚之船,以所載計(jì)其擔(dān)數(shù)而征餉,謂之梁頭;以港之大小為額,贌港抽稅于港內(nèi)捕魚之眾而總輸于官,謂之港餉;港口潴水飼魚為塭,大者有征,謂之塭餉。雜稅者,為罟、為罾、為縺、為■〈罒令〉、為■〈纟袞〉、為蠔(俱詳見「外紀(jì)」),所以取魚蝦、牡蠣者也;為蔗車、為牛磨,蔗車以煮糖、牛磨以粉麥為面者也:皆有餉。凡此,則于陸?zhàn)A之外,沿鄭氏之舊者也。并詳載于下:
陸?zhàn)A(「郡志」載:番社舊額三十有四,有并數(shù)社餉銀于一社而合征者;社名俱不載。今俱詳列于各社之下)
諸羅山社,額征銀六十五兩二錢六分八厘。
哆啰啯社,額征銀三百一十三兩九錢九分二厘。
大武壟社,額征銀九百一十四兩八錢一分四毫(內(nèi)礁吧哖、木岡、茅匏、內(nèi)幽等四社餉銀俱附入合征)。
麻豆社,額征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七分二厘。
目加溜灣社,額征銀一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八厘八毫(內(nèi)新社仔餉銀附入合征)。
蕭壟社,額征銀四百五十二兩二錢八分九厘六毫。
新港社,額征銀四百五十八兩六錢四分(內(nèi)卓猴社餉銀附入合征)。
大杰巔社,額征銀一百九十兩零五錢一分二厘。
阿里山社,額征銀一百五十五兩二錢三分二厘(內(nèi)踏枋、鹿楮、■〈口皂〉啰婆、盧麻產(chǎn)、干仔務(wù)等五社,又三十四年新附崇爻、芝舞蘭、芝密、貓丹、荺椰椰、多難、水輦、薄薄、竹腳宣等九社,同前五社共十四社餉銀附入合征)。
奇冷岸社,額征銀一十二兩九錢零八毫。
大龜佛社,額征銀一十七兩九錢八分二厘八毫。
打貓新社,額征銀一百三十六兩一錢八分八毫。
他里霧社,額征銀五十兩零八錢三厘二毫。
猴悶社,額征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厘。
柴里斗六社,額征銀三百五十二兩八錢。
西螺社,額征銀二百零四兩六錢二分四厘。
東螺社,額征銀三百七十兩四錢四分(內(nèi)眉里二社餉銀附入合征)。
南社,額征銀八百零六兩五錢八毫。
二林社,額征銀四百二十五兩一錢二分四厘。
大突社,額征銀一百零五兩八錢四分。
貓兒干社,額征銀二百四十六兩九錢六分。
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額征銀一百六十五兩四錢六分三厘二毫。
南北投社,額征銀五百零一兩三錢二分八厘八毫(內(nèi)貓羅社餉銀附入合征)。
馬芝遴社,額征銀二百一十五兩九錢一分三厘六毫。
半線大肚社,額征銀三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二厘(內(nèi)柴坑仔、水里社餉銀附入合征)。
阿束社,額征銀七十兩九錢一分二厘八毫。
貓霧拺社,額征銀二十九兩六錢三分五厘二毫。
沙轆牛罵社,額征銀二十三兩二錢八分四厘八毫。
崩山社,額征銀一百四十三兩四錢一分六厘八毫(內(nèi)大甲東、大甲西、宛里、房里、貓盂、南日、雙寮、吞霄等八社餉銀附入合征)。
后壟社,額征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厘(內(nèi)新港仔、貓里、加至閣、中港仔等四社餉銀附入合征)。
竹塹社,額征銀三百七十八兩。
南嵌社,額征銀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四厘(內(nèi)坑仔、龜侖、霄里等三社俱附入合征)。
上淡水社,額征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二毫(內(nèi)北投、麻少翁、武勝灣、大浪泵、擺接、雞柔等六社餉銀附入合征)。
雞籠社,額征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二毫(內(nèi)山朝、金包里社餉銀附入合征)。
康熙三十二年新附生番六社:
大武郡赤嘴社,額征銀三十九兩。
水沙連思麻丹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咄目靠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挽鱗倒喀社,額征銀一十一兩五錢。
狎里蟬巒蠻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干那霧社,額征銀一十二兩。
康熙五十四年,新附生番六社:
岸里社、掃拺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年共納鹿皮五十張,折征銀一十二兩。
以上合計(jì),新、舊番社實(shí)征餉銀共七千八百二十兩零三分六厘八毫。
水餉
采捕小船四十一只計(jì)梁頭九百三十八擔(dān)(每擔(dān)征銀七分七厘),共征銀七十二兩二錢二分六厘。
新港并目加溜灣一所,征銀二十七兩一錢六分五厘六毫。
直加弄西港仔含西港一所,征銀九十七兩三錢七分二厘八毫。
茄藤頭港一所,征銀一百六十九兩三錢四分四厘。
大線頭并浮塭一所,征銀三兩八錢八分四毫。
倒豐港并竹橋港一所,征銀一十一兩二錢八分九厘六毫。
南鯤身港一所,征銀三十五兩二錢八分。
海豐港一所,征銀二十三兩九錢九分四毫。
猴樹并礁巴嶼潭蠔嗌港一所,征銀七兩四錢零八厘八毫。
笨港一所,征銀一十四兩四錢六分四厘八毫。
以上梁頭港潭,共征銀四百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二厘八毫。
雜稅
罟一張,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罾(「郡志」作繒)二張(每張征銀四兩二錢),共征錢八兩四錢。
縺五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二十九兩四錢。
■〈罒令〉一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
■〈纟袞〉二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
蠔八條(每條征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征銀四十七兩零四分。
舊額蔗車二十二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滴跞晷律彳嚾龔垼繌堈縻y五兩六錢),共征銀一十六兩八錢。
牛磨一首,征銀五兩六錢。
以上各項(xiàng)雜稅,共征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四分。
合計(jì)通縣,共額征正雜稅餉銀一萬零六百三十四兩七錢八分三厘六毫(并前民丁在內(nèi))。
「郡志」:鳳山令宋永清之論賦役,其略曰:『諸羅三十四社土番捕鹿為生,鄭氏令捕鹿各社以有力者經(jīng)營,名曰贌社。社商將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輸社餉。國朝討平臺灣,部堂更定餉額,比之偽時雖已稍減,而現(xiàn)在番黎按丁輸納,尚有、二兩至一、二十兩者?;虼松缋ЦF,彼地勻納;移甲易乙,莫可稽查。有司只按總額征收,番愚昧無知識,終歲所捕之鹿與夫雞犬牛豕、布縷麻菽,悉為社商所有。間有餉重利薄,社商不欲包輸,則又委諸通事,名為自征。通事額外之朘削,無異社商。雖屢禁懲,未盡改也。今社餉縱難全豁,似當(dāng)酌減十分之三;俟建城垣之后,再議履畝定稅,或議照丁輸稅之法。再若臺、鳳、諸三縣■〈罒令〉罾罟網(wǎng)有稅,漁船梁頭有稅,二十一港又有港稅,均循舊例重復(fù)征輸,亦不可不為酌減去留。在當(dāng)日平定之初,章程草創(chuàng),或未及詳;茍有利于民生,圣德如天,非有靳也……』(宋論止此)。按番社之餉,青成于通事,猶民戶之糧責(zé)成于里甲也。然民戶可自封投柜,而土番性既頑蠢,不知書數(shù),行以自封投柜之法,勢必不能。故民戶之里甲可除,而番社之通事不可去也。若所謂社商頭家(番稱通事亦曰頭家)者,非真有商人于此貿(mào)易,不過游棍豪猾邀朋合伙,重利稱貸以夤緣得之,而就中僉一人為通事。是通事者,社商頭家之別名也。鍾瑄自五十四年視事,查附近縣治如諸羅山、哆啰啯、目加溜灣、麻豆、蕭壟、新港等六社番漢錯居,向皆自舉通事,每年祗予以辛勞(番每年計(jì)直以受通事或粟麻、鹿脯之類曰辛勞),為登記出納完欠之?dāng)?shù)而均其差役。應(yīng)征額餉,番自輸官,不經(jīng)通事之手。因查縣北如打貓、他里霧、柴里三社均屬附近,番習(xí)見官長,稍有知覺與六社無異,亦令目舉通事自輸于官;使遠(yuǎn)社盡用此法,雖朘削未必盡無,以視社商之包易者不大有間乎?唯是西螺以上、北抵淡水,去治日遠(yuǎn),番頑蠢益甚;又性多猜忌,出山數(shù)里外,即瞿瞿然憂其不返。傳譯非通事不能,輸納非通事不辦,甚而終歲衣食、田器、釜鐺、周身布縷,非通事為之經(jīng)營預(yù)墊,亦莫知所措。故西螺以北番社之有藉于通事,又與斗六門以南各社不同,亦勢使然也;然其本,則在縣令之自正其身而已。舊例:歲一給牌,通事以社之大小為多寡自百金而倍蓰之,曰花紅。不者,則易其人。每年各社產(chǎn)脂麻之處,官采買而短其價;或發(fā)鹽計(jì)口分番,而勒以食貴。又,各社歲派鹿筋鹿茸、鹿皮豹皮若干,于是官以通事為納賄之門,通事得借官為科索之路;而土番之絲粒出入無不操縱其手,雖欲禁之,亦惡得而禁之。視事以來,首剔諸弊。因勒諸石,而與通事約:除辛勞之外,一切科索悉行禁止。蓋官無所染指,則可以法立令行。其守法奉公者,歲仍其舊;不悛者,重懲一、二以儆其余。此輩縱不知禮,猶當(dāng)畏法;既不敢明目張膽以肆其惡,又無可指名假借以濟(jì)其私:贌社之風(fēng)久而自息、朘削之患久而自消,所謂拔其本而塞其源者也。
水餉、雜稅之征,多屬鄭氏竊踞時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諸稅。夫船出入于港,而罟、罾、縺、■〈罒令〉、■〈纟袞〉、蠔,則取魚蝦、牡蠣于港者也。乃既稅其船,又稅其罟、罾、縺、■〈罒上令下〉、■〈纟袞〉、蠔且稅其港,蓋一港而三其稅焉。嗟此蟹舍蚩蚩,有不望洋而興嘆、相戒而裹足者哉?今梁頭之稅,大半出于載五谷、糖、菁之商販。若罟稅則原出于淡水一港,十年來久無牽罟之人矣;往者責(zé)賠于通事,甚無謂也。罾、■〈罒令〉、■〈纟袞〉、蠔,民避重征之餉,多有其名而無其物,與牽罟同問諸水濱已耳;大半官為之賠者也。若夫各港之稅,無可考其出產(chǎn)之?dāng)?shù);今亦止能革船只之例金而已(舊例:船只打造印烙掛號,繳舊規(guī)二、三兩不等,漁船每月繳錢三百文。五十四年悉行裁革,勒諸石),而額餉不可不完也。民入港取一魚一蝦,無敢不經(jīng)贌港之手。任其強(qiáng)橫,莫得持其短也;官責(zé)其餉,亦莫議其短也。朝廷寬征薄賦蠲賑,動數(shù)百萬,寧與海濱窮民較此數(shù)百金之入而多為之取哉?
重洋隔遠(yuǎn),無有縷陳其隱于上官而以入告者;私心過計(jì),竊恐久而大為官民之累也。故因宋論而申明之,以備君子之采擇焉。
存留經(jīng)費(fèi)(附)
各項(xiàng)正雜餉稅,除解充兵餉銀八千四百四十三兩零二分一厘六毫一忽九微,實(shí)存支應(yīng)銀二千一百九十一兩七銀六分一厘九毫九絲八忽一微。支給條項(xiàng):
本府同知,薪湊俸銀三十七兩四錢四分四厘(閏年加銀三兩一錢二分零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閏年加銀六兩,年勻給銀二兩四錢,實(shí)給銀七十四兩四錢。
本府馬快一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六十兩;閏年加銀五兩,年勻給銀二兩,實(shí)給銀六十二兩。皂隸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shí)給銀九十九兩二錢。斗級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十六兩;閏年加銀三兩,年勻給銀一兩二錢,實(shí)給銀三十七兩二錢。
本府經(jīng)歷,薪湊俸銀一十五兩七錢九分八厘(閏年加銀一兩三錢一分六厘五毫,照例奉裁充餉)。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shí)給銀六兩二錢。
本府儒學(xué)門斗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shí)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閏年加銀二兩三錢三分六厘九毫零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厘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shí)給銀一十二兩四錢。皂隸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shí)給銀九十九兩二錢。馬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shí)給銀四十九兩六錢。燈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勻給銀一兩四錢,實(shí)給銀四十三兩四錢。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shí)給銀四十九兩六錢六厘。庫子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斗級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民壯五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百兩;閏年加銀二十五兩,年勻給銀十兩,實(shí)給銀三百一十兩。
本縣儒學(xué),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餉)。齋夫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shí)給銀一十八兩六錢。膳夫二名,工食銀連閏共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三絲。門斗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shí)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本縣典史,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二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shí)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shí)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shí)給銀六兩二錢。
佳里興巡檢,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二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shí)給銀一十二兩四錢。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七錢六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七微,共銀三十一兩八錢;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五分,年勻給銀一兩零六分,實(shí)給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本縣鋪兵六十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火把銀六錢四分,共銀四百五十八兩二錢八分;閏年加銀三十八兩一錢九分,年勻給銀一十五兩二錢七分六厘,實(shí)給銀四百七十三兩五錢五分六厘。
本府進(jìn)表合用綾袱紙張,實(shí)給銀二兩五錢二分八厘九毫八絲二忽一微。
本縣圣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春秋二祭啟圣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銀一百四十八兩。習(xí)儀、拜賀、救護(hù)香燭,銀六錢。祈晴、禱雨謝神香燭,銀一兩二錢。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等壇祠,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厘。鄉(xiāng)飲二次,銀六兩。
新中舉人花幣旗匾,銀一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二絲。會試舉人盤費(fèi),銀三十兩。進(jìn)士花幣旗匾,銀二兩??h舉歲貢生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h學(xué)廩生一十名,每名連閏該廩糧二兩八錢九分三厘三毫三絲,共該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厘三毫。
存恤孤貧冬、夏衣布銀(本縣屬四十六名,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厘三毫),實(shí)給銀七十三兩零一分五厘八毫。孤貧月糧(每名月給銀二錢三分零九毫二絲八忽),實(shí)給銀一百二十七兩四錢七分二厘三毫五絲六忽。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卷七
兵防志
總論營制水陸防汛教場歷官列傳
自井田丘賦之制廢,而車戰(zhàn)漸易為騎兵、為步卒。水戰(zhàn)之始,見于春秋吳、楚之間。厥后漢有樓船軍,歷代相沿有水軍。臺四周皆海,騎無所用之;水陸并設(shè),亦因地為之制矣。北路搤全臺之吭而拊其背,然則山海要害之地、通川之道,酌其廣狹、相其險易而裒益其多寡,非當(dāng)務(wù)之急與?前代兵制,凡民壯、鋪遞、弓兵皆謂之兵。本朝額設(shè),不過勾攝公事、赍送文牒而已。故是編不載,獨(dú)著水陸防汛,詳其阨塞墩臺、兵數(shù)多寡各為論次,而系歷官、列傳于后。
總論
營制
水陸防汛
教場
歷官
列傳
總論
國家削平臺灣,置一郡三縣,勤水陸之士萬人更番屯戌。諸羅特置北路一營于陸路,另分安平協(xié)水師以防沿海,制云密矣。顧有所當(dāng)議者,北路之機(jī)軸與臺、鳳異,今日之情形與初辟異,而所以帖然無事者,由圣天子威靈遠(yuǎn)播、各當(dāng)?shù)罁狁S多方。而其間利害之隱伏于無形者,實(shí)關(guān)全臺之休戚,而人不及察;不可不長慮卻顧,及今而亟為之前籌也。何也?諸羅自蔦松、新港至斗六門一百八十余里,其間四里、九保,莊社鱗次;府治、縣治之左右上下,漢人有室家、田產(chǎn)以樂其生,諸番頗漸染政教而知所畏??v稂莠潛滋,薅之立盡耳。自斗六門至雞籠山后八百余里,溪澗崖谷,既險且遠(yuǎn)。當(dāng)設(shè)縣之始,縣治草萊,文武各官僑居佳里興;流移開墾之眾,極遠(yuǎn)不過斗六門。北路防汛至半線牛罵而止,皆在縣治二百里之內(nèi);于時當(dāng)事即有臺北添兵之議(見「郡志」)。然虎尾、大肚,人已視為畏途;過此,則鮮有知其地理之險易者。又其時崩山、后壟、中港、竹塹、南嵌各港商賈舟楫未通,雖入職方,無異化外;故議而中寢也。自康熙三十五年吳球謀亂,繼之以吞霄、淡水之土官,繼之以劉卻(俱詳見「萑苻」);五年之間,數(shù)見騷動,皆在北路。于是四十三年秩官、營汛,悉移歸治;而當(dāng)是時,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自四十九年洋盜陳明隆稱其渠鄭盡心潛伏在江、浙交界之盡山、花鳥、臺州魚山、臺灣淡水,于是設(shè)淡水分防千總,增大甲以上七塘;蓋數(shù)年間而流移開墾之眾,又漸過半線大肚溪以北矣。此后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后壟、竹塹、南嵌,所在而有。以去縣日遠(yuǎn),聚眾行兇、拒捕奪犯,巧借色目以墾番之地、廬番之居、妻番之婦,收番之子。番畏其眾,強(qiáng)為隱忍;相仇無已,勢必構(gòu)禍。而大甲以上官兵,初至不習(xí)水土;又地方遼闊、塘汛寡弱,無事空抱瘴癘之憂,有事莫濟(jì)緩急之用:此知縣周鍾瑄所以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前北路參將阮蔡文又有淡水一汛、七塘官兵應(yīng)請咨部撤回之議也。議者又謂臺灣附屬閩省,雞籠、淡水版圖以內(nèi)而必畫界于大甲,使崩山、大安以至雞籠山后七百里之地,不見聲明文物之盛,非所以昭無為之化也;置郡設(shè)邑,而別異數(shù)百里外為棄地閑田,非所以弘經(jīng)國之謨也。議者又謂崩山、后壟、中港、竹塹、南嵌,本郡商賈舟楫往來,而淡水一港則閩省內(nèi)地商船及江、浙之船皆至焉。斗六門以東如林■〈王冀〉埔、竹腳寮各處,路可通雞籠山后諸社,不必盡由大甲;奸民趨利如騖,雖欲限之,安得一一而限之!今日畫大甲為界而又撤淡水七塘防汛,則此七百里遂為政教不施、稽察不及之鄉(xiāng),徒寄耳目于三、五通事,天下寧有七百里險阻藏奸之地,無縣邑、無官兵而人不為惡、為頑、為盜者乎?數(shù)者之論,皆關(guān)國家之體,發(fā)慮于事機(jī)之先;而時當(dāng)隆平,千百年久安長治之圖,正在今日。第茍幸無事,因循玩愒,畫界展界、撤兵留兵二者相持,害隱伏而滋長,所謂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者也。
竊計(jì)諸羅之地倍于臺、鳳,山澤險阻多于臺、鳳。臺為郡治,置帥府、宿重兵;澎湖區(qū)區(qū)一島;鎮(zhèn)以一協(xié)兩營;鳳山南路一營所轄,不過三百余里。獨(dú)北路以千里之邊境日辟日廣,聯(lián)為一縣,彈壓以參將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合則阨塞多而不足以設(shè)備,分則形勢絀而不足以建威。今升平無事,其稍遠(yuǎn)者已難為駕馭矣。設(shè)不幸有水旱之災(zāi)、有一方之警,而又有不逞如吳球、劉卻、卓個、卓霧、冰冷、亞生之狂狡乘間相詿誤者,將何以制之?故嘗私議: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非山即海、有番無民,不足以置縣邑;淡水以南至半線三百余里,水泉沃衍,多曠野平林,后壟諸港實(shí)與鹿仔、三林、海豐、笨港各水汛相為表里,宜割半線以上別為一縣,聽民開墾自如。而半線即今安營之地,周原肥美,居中扼要,宜改置為縣治。張官吏、立學(xué)校,以聲明文物之盛,徐化鄙陋頑梗之習(xí);嚴(yán)保甲之法,以驅(qū)雞鳴狗盜之徒。即又于半線別置游擊一營與北路營汛聯(lián)絡(luò),鎮(zhèn)以額兵一千,分守備五百人;設(shè)巡檢一員于淡水,分千把總于后壟、竹塹。使首尾相顧、臂指相屬。而又酌撥鎮(zhèn)防水師于雞籠(詳見「水師防汛」),則自大肚、大甲以至淡水,皆為官兵之所屯聚、往來之所周歷,有司耳目之所稽察、政教之所浸灌;即淡水至山后三百余里,望風(fēng)悚息,永無意外之虞矣?;蛞詾橹脿I增兵則增餉,不知餉固有不必增者。按臺灣鎮(zhèn)標(biāo)三營,合道標(biāo)共兵三千,并駐郡治;即有分汛,不過臺灣縣屬三、二十里之內(nèi),止有本邑佳里興、目加溜灣兩處。因北路移營歸治及設(shè)防淡水,乃調(diào)鎮(zhèn)標(biāo)分防。且安平協(xié)水師駐札紅毛城,與郡治隔港,一葦可渡;附郡鹿耳門亦系水師汛地,鎮(zhèn)標(biāo)兵原自有余。今若裁鎮(zhèn)標(biāo)一營而改設(shè)于半線,其于官兵俸薪、馬干、糧餉,一無所增。半線既自為一營,則北路營之兵自足防諸羅一縣之汛,目加溜灣、佳里興兩處鎮(zhèn)標(biāo)官兵便可撤回郡治,于備御毫無所闕,在一轉(zhuǎn)移間耳。又或以為建縣則官役俸工宜有所出,城郭、學(xué)校、衙署、倉庫營建宜有所措。此又不然。臺一郡三縣,俱未有城郭也;學(xué)校、衙署、倉庫之興舉,未聞有動支國帑者也。前此越境有禁,人猶冒險以踰大甲;若既置縣,則招徠益眾,戶口益滋、田野益辟,漢人墾番地為田者計(jì)值代番輸餉,于賦既增、于番亦甚便也。土之所入、賦之所出,于官役俸工倍蓰,且可斥其余以資兵餉也。前此地遠(yuǎn)勢隔,官民不得相親。若既增設(shè)一縣,則兩邑之官各守其土、各訓(xùn)其民,循行村社,與民日近;拔其秀良,宣講圣諭,告之以孝弟忠信,君子悅其教、小人安其俗,禮義廉恥之心日長,干紀(jì)作亂之事日息。然則增兵置縣,非唯張皇威武,抑以昭宣文德;所謂法施已然之后,而禮禁未然之前者也。漢劉安之諫伐閩越曰:『蝮蛇■〈蠢。若代春〉生,疾癘多作;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唐韓愈之謫潮州也,其謝表曰:『毒霧瘴氣,日夕發(fā)作』。而自宋、元以至于今,閩中、東粵并稱樂土。異時內(nèi)地官兵換班渡臺,妻子倉皇涕泣相別,如行萬里;三十年來,履險如夷,即淡水一汛于今五年,視向者初戍之日亦大有間矣。何者?山川之氣郁蒸而為瘴癘,得人焉為之經(jīng)理,則氣有所泄而閉者漸開,天地之常也。屯戌眾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蟲蛇惡物漸次驅(qū)除,陰邪既消,災(zāi)沴自息;而又潔其居食,濟(jì)以醫(yī)藥,可無憂水土矣。
夫天下事非身歷其地、目睹其形而心維其故,不能洞悉其所以然。故宏遠(yuǎn)深切之謀,流俗或以為難而不肯為、或以為迂而不必為。其始為之甚易而不為,其后乃以為必不可不為而為之,勞費(fèi)已什佰千萬矣。明初漳、潮間有深澳(即南澳)、泉屬有澎湖,江夏侯周德興皆遷其民而墟之,且塞深澳之口使舟不得入;慮島嶼險遠(yuǎn),勞師而匱餉也。
及嘉靖間,倭入深澳,澳口復(fù)通,巨寇吳平、許朝光、曾一本先后據(jù)以為巢,罷敝兩??;乃設(shè)副總兵以守之,至于今而巋然重鎮(zhèn)也。澎湖亦為林道干、曾一本、林鳳之巢穴,萬歷二十年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當(dāng)事以澎湖密邇,不宜坐失,乃立一游、四哨以戌之,至于今又巋然重鎮(zhèn)也。向使設(shè)險據(jù)守,則南澳不必憊閩、廣之師,澎湖不必為蛇豕之窟;倭不得深入、寇不得竊據(jù),漳、泉諸郡未必罹禍乏酷如往昔云云也。臺灣僻在海外,古來史冊未經(jīng)見之邦。明宣德間,大監(jiān)王三保乃一過其地;未幾而林道干據(jù)之,未幾而顏思齊、鄭芝龍據(jù)之,倭據(jù)之,荷蘭據(jù)之,鄭成功又據(jù)之,至于今而列為郡縣。當(dāng)其始,若無人乎知有臺灣者;及其既,乃無人乎不知有臺灣者。何則?玉之在璞,行道之人弗顧也;知其為玉,則人人思攫之矣。今半線以至淡水水泉沃衍,諸港四達(dá),猶玉之在璞也;流移開墾,舟楫往來,亦既知其為玉矣。而雞籠為全臺北門之鎖鑰、淡水為雞籠以南之咽喉,大甲、后壟、竹塹水陸皆有險可據(jù)。乃狃目前之便安,不規(guī)久遠(yuǎn)之至計(jì),增置縣邑防戌,委千里之邊境于一營九百四十之官兵、一知縣典史巡檢之耳目,使山海之險弛而無備,將必俟羊亡而始補(bǔ)牢乎!南澳、澎湖、臺灣之往事可睹已!
營制
諸羅縣,康熙二十三年額設(shè)北路營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zhàn)兵五百名,內(nèi)撥歸鎮(zhèn)閩將軍標(biāo)三十名;守兵五百名,內(nèi)撥歸鎮(zhèn)閩將軍標(biāo)三十名:實(shí)在步戰(zhàn)兵四百七十名、守兵四百七十名,共戰(zhàn)、守兵丁九百四十名。參將自備馬八匹、守備自備馬四匹、千把總各自備馬二匹,共自備馬二十四匹。康熙二十四年,水師提督施瑯題請:每三年內(nèi)地各標(biāo)營節(jié)次撥兵交千、把總帶領(lǐng)載赴臺灣、澎湖換班,北路營依次輸換;著為定例。
以上各官俸薪馬干、戰(zhàn)守兵糧餉月有定額,盔甲器械官給。本營參將屬臺灣鎮(zhèn)總兵官統(tǒng)轄,守備、千、把總屬本營參將統(tǒng)轄。千總分兩哨,把總分兩哨、四司,屬本營守備統(tǒng)轄。把總以下各有頭目帶領(lǐng),分撥差操。每十人為一隊(duì),每隊(duì)小旗一桿,隊(duì)長一人;每五隊(duì)大旗一桿,管隊(duì)一人;每十隊(duì)大旗二桿,百總一人:就各隊(duì)擇技勇歷練者充之。
水陸防汛
陸路防汛
北路營參將守備,原駐縣治南八十里佳里興。隨防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分防目加溜灣把總一員、下加冬把總一員、斗六門把總一員、半線千總一員。康熙四十三年奉文歸汛,參將、守備與知縣同移歸縣治諸羅山,建立營柵。調(diào)目加溜灣把總歸治隨防,以隨防千總分防佳里興,余汛如故;調(diào)鎮(zhèn)標(biāo)三營千、把總輪防目加溜灣。五十年,因搜捕洋盜鄭盡心,調(diào)半線千總隨防縣治,以守備駐札半線;調(diào)佳里興分防千總移駐淡水,增設(shè)大甲溪至淡水八里岔七塘;調(diào)鎮(zhèn)標(biāo)三營千、把總輪防佳里興。凡汛塘必用百隊(duì)頭目一人,目兵自六名以上者;或系險隘、或系總要路口、或近港口船只出入,因地而增。五十六年,守備游崇功詳請半線帶隨防把總一員以資調(diào)遣,永以為例??h治北路營防汛塘,遞北自打貓至于淡水,南自八掌溪、哆啰啯至于烏山頭、茅港尾橋北,西至于猴樹港、笨港、白沙墩、秀才莊、南社、海豐港、二林、鹿仔港;另設(shè)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至府治底塘為五塘,專遞公文。鎮(zhèn)標(biāo)防汛,由茅港尾橋南、目加溜灣,南至于木柵仔、洋仔港溪口,西至于大線頭、西港仔、舍西港、卓加港。北路營分防千、把總每歲一更,汛塘目兵半歲一更,鎮(zhèn)標(biāo)官兵各半歲一更,及瓜而代。
按目加溜灣、麻豆、新港、蔦松、府治五塘,每塘兵五名,俱于縣治隨防撥出,專為遞公文而設(shè)。設(shè)塘之地,則鎮(zhèn)標(biāo)之汛地也。塘汛稽察奸宄、護(hù)送行旅、傳遞公文,是其分內(nèi)。文而曰公,何有彼此之別?乃獨(dú)北路公文,不可一借手鎮(zhèn)標(biāo)之塘汛乎?且北路之塘必至府治而止,則臺鎮(zhèn)之塘將由泉、興而至省會乎?其勞與費(fèi),抑又甚矣!北路汛廣兵單,今又空設(shè)此二十五名之兵于不必設(shè)之地,日前亦有言及者;而鎮(zhèn)標(biāo)嗷嗷,牢不可破,所當(dāng)亟議撤回者也。
諸羅縣駐防北路營參將一員,隨防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目兵四百八十名。內(nèi)分:猴樹港,目兵十名。港口有水師汛。諸羅山塘,目兵六名。水窟頭塘,目兵五名。以上一汛二塘,俱屬隨防千把總兼轄。
斗六門在牛相觸虎尾溪之南,距縣治可六十里,北至半線九十里,扼南北投、水沙連諸番出入之路。營柵舊設(shè)于西螺,在虎尾溪北二十里;以水土不宜,康熙三十年總兵官王化行移營于此。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目兵八十五名。內(nèi)分:笨港,商賈輳集之地;東南至縣治三十里,南由咸水港至鐵線橋六十里,北至他里霧四十里。目兵八名。港口有水師汛。白沙墩,縣北各莊社往笨港必由之路。村落窵遠(yuǎn),多匪類出沒??滴跷迨哪?,參將阮蔡文詳請?zhí)碓O(shè)目兵六名。秀才莊,笨港船只出入必經(jīng)之地,多匪類出沒??滴跷迨哪?,參將阮蔡文詳請?zhí)碓O(shè)目兵八名。南社,距斗六門可六十里;西出海豐港,西北通三林,南出白沙墩,東南出西螺;為近海總路口。目兵四名。海豐港,目兵五名。港南有水師汛。打貓?zhí)粒勘?。他里霧塘,目兵五名。西螺塘,目兵六名。東螺塘,目兵五名。以上五汛、四塘,俱屬斗六門把總兼轄。
半線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距東螺溪六十里。自府治至淡水八里岔,此為居中扼要之地,貓霧拺、岸里山、南北投、水沙連諸番上下往來必由之路。鄭氏竊據(jù)時,各社半屬生番,偽將劉國軒立營于此。開辟后,以次內(nèi)附。今之營柵,即國軒故營址。分防北路營守備一員,隨防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七十名。內(nèi)分:二林,離南社可十里許;西出鹿仔港、三林港口,北為大突、馬芝遴諸番出半線要路。目兵八名。鹿仔港,目兵八名。港北有水師汛。大武郡塘,目兵五名。燕霧塘,目兵五名。大肚塘,塘在大肚溪之北。溪面廣闊,水底俱石,險急不可設(shè)渡;夏秋山水驟漲,必俟水勢稍平,用土番引路,然后可過。西為草港、北為水里港,時有船只往來。目兵八名。牛罵塘,東近岸里、樸仔籬諸番。目兵十名。以上二汛、四塘,俱屬半線隨防把總兼轄。康熙五十一年以前,塘汛至此止。
八里岔在淡水港之南。港北為炮城,東入干豆門二十里,麻少翁、內(nèi)北投、大浪泵、擺接諸番出入之路。南風(fēng)時,港口有水師游巡。輪防北路營千總一員,目兵一百二十名。內(nèi)分: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溪面闊于大肚,底多大青石,流急苔滑,北路諸溪極險之地。目兵五名。相傳鄭氏先鋒楊祖以一鎮(zhèn)之兵為諸番阻截于此,無一生還者。貓盂塘,目兵五名。吞霄塘,即康熙三十八年卓個、卓霧作亂之處。塘在吞霄社口。目兵十名。后壟塘,自半線至此可一百六十里。港口深廣,直透后壟社前,可容戰(zhàn)船出入,為水陸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中港塘,自后壟至此可三十里。塘在港之北,西出港口,時有船只往來。目兵十名。竹塹塘,自中港至此可五十里。西出港口,時有船只往來。北上南嵌,有鳳山崎之險。一路寂無人煙,陸路扼要之地。目兵十五名。南嵌塘,自竹塹至此可百里。西出港口,時有船只往來;北距八里岔可五十里,山澗叢雜,陸路扼要之地。目兵十名。以上七塘,俱屬八里岔千總兼轄。
下加冬縣治由大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茅港尾道里各半。西出外九莊,東聯(lián)哆啰啯;地方遼闊,為適中之地。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目兵八十五名。內(nèi)分:哆啰啯,縣治由東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目加溜灣三十五里。漢番雜處之地。目兵八名。烏山頭,自哆啰啯南至此十五里,為赤山各莊出目加溜灣、茅港尾雙■〈氵義〉路口??滴跷迨哪?,參將阮蔡文詳請?zhí)碓O(shè)目兵八名。咸水港,港由蚊港東入郡治,往笨港必由之路。目兵八名。八掌溪塘,目兵五名。急水溪塘,溪岸甚陡,水迅如駛。目兵五名。鐵線橋塘,目兵五名。茅港尾塘,塘在港之北。目兵六名。橋南為鎮(zhèn)標(biāo)汛。以上三汛、四塘,俱屬下加冬把總兼轄。
目加溜灣南至郡三十余里,西出茅港尾、佳里興,東出加拔仔、打鐵店。民居輳集,番社錯雜,為適中之地。輪防鎮(zhèn)標(biāo)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內(nèi)分:灣里溪漧,汛在溪之南,茅港尾往郡大路,南至木柵仔十里。目兵十名。木柵仔,南出洋仔港溪口,東出打鐵店。目兵十名。溪口,汛在洋仔港北。目兵十名。加拔仔,目加溜灣往郡東路。目兵六名。打鐵店,木柵仔往郡小路。目兵七名。西港仔,目兵十名。含西港,目兵六名。卓加港,目兵十名。與上二港,俱商船出入之處。以上八汛,俱屬目加溜灣千、把總兼轄。
佳里興南至郡三十五里,西出大線頭,東北出麻豆、茅港尾。原屬縣治,文武官兵駐札之所。輪防鎮(zhèn)標(biāo)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二十名。內(nèi)分:茅港尾,南至郡可六十里。民居輳集,船只往來,為沿海各莊要路。目兵二十名。橋北為北路營汛。麻豆水窟頭,南出灣里溪墘,北出茅港尾,西出佳里興。漢番雜處之地。目兵二十名。拔仔林,在赤山拔仔林渡之南,為赤山各莊總路口。南出目加溜灣,西有小路通茅港尾。目兵二十名。大線頭,原系水師汛。有港,外包沙線,可停泊戰(zhàn)船。鄭氏奮筑炮臺于此,今圯。康熙四十三年,添設(shè)沿海官兵游巡,查此處港口沙線淹沒、壅塞水淺,將官兵船只俱調(diào)歸蛟港汛;本汛撥歸北路營。五十年,撥歸鎮(zhèn)標(biāo)。目兵二十名。以上四汛,俱屬佳里興千、把總兼轄。
右陸路,縣南距郡百有余里,居郡縣肘腋之下,凡汛塘二十有二,抑何密也!縣北距雞籠山后九百余里,汛塘二十有八,又何疏也!前鳳山令宋永清之論,以為宜撤縣南下加冬之汛以益半線,是又不可。下加冬九達(dá)之道(見上),譬之置兔,此為中逵。且兵不滿百,雖盡撤以歸半線,猶分薄粥以濟(jì)餓也。夫兵不足恃,與無兵同。往者,北路營遠(yuǎn)住佳里興,劉卻豎子攘臂一呼,毀下加冬之營柵,越急水而直趨茅港尾;則以下加冬之兵寡不足恃也。惟臭佑莊無險可據(jù),卻率其烏合之眾與官軍決戰(zhàn)于平原廣野之間,故遽以敗。今虎尾、大肚以上深山大澤,非臭佑之比也。溪谷環(huán)迭,中可以耕。既憑險阻,又有積聚。彼其平日視汛塘之寥寥數(shù)人,已不足介其胸中矣。設(shè)一旦負(fù)隅豕突。勞師襲遠(yuǎn),猝難以攻,千里饋餉,師不宿飽;兔窟鷹飛、貓眠鼠出,勞逸之分,兵家之大忌也。故曰:置營不置縣,則民無以立;置縣不置營,則縣無以立。縣官者,所以壚■〈韋青〉銜轡乎斯民,使不至于為亂。置營者,所以坐鎮(zhèn)而折桀驁之氣、落宵小之膽,使其自不敢為亂者也。大抵北路之內(nèi)憂者二:曰土番、曰流民。番雖質(zhì)性愚魯,然兇狠矯捷,貪不知恥,睚眥之怨抽刃相向。彼平日受制于漢人,而又見漢人之服飾、子女、玉帛,未嘗不艷而思一逞也,顧時有不能耳。故多利器,弓箭、鏢槍、刀牌比戶而有,出入自隨;近且潛購鹿銃而藏之矣。此豈得盡以不識、不知目之乎?水沙連內(nèi)山三十八社,控弦數(shù)千;康熙二十四年秋,土官單六奉調(diào)入郡,一去而不可問。吞霄、后壟、麻少翁、內(nèi)北投諸番壯猛,三十八年吞霄、淡水之役,師久暴露,物故者至數(shù)百人。劉卻之亂,諸番與焉,乘其動而四出劫掠。此不識不知者而顧可忽乎?汀、漳與潮洲接壤,明季數(shù)十年,汀被潮寇者十有一、漳被潮寇者十有六,而饒寇之張璉、程鄉(xiāng)之李四子,至于攻破城邑、洗蕩村坊;兩郡記載,班班可考也。漢鼌錯云:『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今流民大半潮之饒平、大埔、程鄉(xiāng)、鎮(zhèn)平、惠之海豐,皆千百無賴而為,一莊有室家者百不得一。以傾側(cè)之人,處險阻之地至于千萬之眾,而又無室家宗族之系累,有識者得不為寒心乎?今之盜牛胠篋、穿窬行兇而拒捕者,日見告矣。其未發(fā)覺者,驅(qū)之則實(shí)繁有徒、容之則益張其慢;名曰佃丁,而睥睨其業(yè)主、抗拒乎長官,不逞之狀,亦既露其機(jī)矣。特以四海晏然,無可乘之隙耳。然則置縣增兵據(jù)險,銷二者之患于未萌,胡可不亟亟也!
水師防汛(炮城、炮臺附)
北路水師無專設(shè),屬安平協(xié)標(biāo)分防??滴醵辏O(shè)立水汛:大線頭、蚊港分防中營千總一員,目兵一百五十名,哨船三只。鹿仔港分防左營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名,哨船二只。內(nèi)分笨港四十名,哨船一只;猴樹港十名。四十三年,添設(shè)沿海官兵哨船游巡,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于要地。查大線頭近年港口沙壅,而青峰闕、蚊港為縣治以南扼要之地;將大線頭撥歸陸汛,水師官兵船只調(diào)歸蚊港,添兵三十名,共一百八十名。以中營游擊、守備一員輪防,原分防千總為隨防千、把總;添設(shè)北門嶼、馬沙溝、青鯤身三汛。查笨港地方廣闊,內(nèi)港紆回,為縣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只;合猴樹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以左營游擊守備一員輪防,帶隨防千、把總一員。查鹿仔港近年沙壅,港口淺狹;三林港原系鹿仔港汛巡邏,港道稍寬,且居鹿仔、海豐二港之中。將原設(shè)鹿仔港分防把總兵船移調(diào)三林港,添兵二十名,共七十者;哨船一只,仍留鹿仔港一汛。海豐港原系笨港汛巡邏,添設(shè)海豐港一汛,游、守按季輪更,千、把總一歲再更。各港汛并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以防意外之警。其鹿仔港以上崩山、后壟、中港、竹塹、南嵌、淡水、雞籠七港,以水土不宜或港道淺狹,概無設(shè)防,唯于南風(fēng)盛發(fā)之時,就笨港、三林港二汛之內(nèi),輪撥把總領(lǐng)兵駕哨船一只,前往淡水、雞籠游巡;北風(fēng)時聽其撤回原汛。
蚊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港口為青峰闕、猴樹港、咸水港、茅港尾、鐵線橋、麻豆港等處出入所必由,港在青峰闕之內(nèi)。輪防安平協(xié)中營游擊、守備一員,隨防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八十名,哨船三只。設(shè)炮臺三、煙墩三、望高樓一。內(nèi)分:北門嶼,在蚊港青峰闕之南。有小港,可停泊取汲之所。南隔馬沙溝沙線六里。目兵二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馬沙溝,與北門嶼斜對。沙線水淺,止可取汲。南隔青鯤身沙線三里。目兵三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青鯤身,南隔鹿耳門水程二十余里。沙線水淺,止可取汲。目兵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以上三汛,俱屬蚊港隨防千、把總兼轄。
笨港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南與猴樹港毗連,北至海豐港水程一潮,商賈船只輳集之所。輪防安平協(xié)左營游擊、守備一員,隨防千、把總一員,目兵一百三十名,哨船二只。設(shè)炮臺三、煙墩三、望高樓一。內(nèi)分:猴樹港,在縣治正西三十里。南至蚊港水程一潮。目兵十名。屬笨港隨防千、把總兼轄。
三林港南距海豐港、北距鹿仔港各水程一潮。取汲之所。輸防安平協(xié)左營千、把總一員,目兵七十名,哨船一只;內(nèi)抽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另分:海豐港;在三林、笨港之中。取汲之所。目兵十名,防守港岸。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鹿仔港,在崩山港之南。目兵二十名。設(shè)炮臺、煙墩、望高樓各一。以上二汛,屬輪防三林港千、把總兼轄;三林港千、把,仍屬笨港游、守兼轄。
淡水炮城在淡水港之北,正當(dāng)入港之口。荷蘭時筑。癸亥間,鄭氏葺之。與福州北茭洋相對,為雞籠以南咽喉。中大炮二十一位。
雞籠炮城在雞籠港之北,由大雞籠渡港。另浮一大嶼于海中,周可十余里,怪石巉巖;番社在嶼內(nèi),八尺門在嶼東。炮炮在嶼之西南,正當(dāng)入港之口。荷蘭時筑,俗呼謂紅毛城。距福州七更水程,與沙埕烽火門相對,為臺灣北洋第一扼要之地。中大炮二十七位。入港則為雞籠內(nèi)海,距八里岔汛陸路百有余里;崎嶇跳石以行,凡三、四日乃至。
青峰闕炮臺在青峰闕港口之南。港外有南、北二鯤身沙線;港水東入蚊港,為縣治以南第一扼要之地。荷蘭時筑。制略如城,中有井;今圯,故址半淹于海。故所遺炮為咸水沙壅,手按之皆如蠹粉,不堪用矣。
右水師防汛,在縣南者四、在縣北者五,而淡水、雞籠不與焉。豈非太平無事,故兩地之水汛可以不設(shè)與?按雞籠至鹿耳,舊稱東港(見何喬遠(yuǎn)「名山藏」)。自內(nèi)地視之,外洋也;自臺灣視之,猶內(nèi)海也。當(dāng)此太平,豈惟淡水、雞籠得借口水土不宜,即蚊港、笨港亦祗嚴(yán)出入、謹(jǐn)斥堠,一千、把總已足,無必游、守之輪防也。何者?各港非有富商巨賈挾重貲以往來,所載者五谷、糖、菁、菜子、鹿脯,其貨為盜賊之所不取。裝載之船,俗謂之杉板頭,雙桅者十無二、三;非有巨艦連檣之相望,其船為盜賊之所不用。故鹿耳以北,未聞有在洋行劫者。然蚊港、笨港、三林各路亦既次第置兵矣,雞籠、淡水為一郡要領(lǐng),無雞籠、淡水,則諸羅之吭已扼而臺、鳳之臂可把也。且自雞籠以南至半線三百余里,又益以山后之三百余里,地非小也;大肚、大甲、大安之險,中土希有也。水師游巡止于南風(fēng)時,一過淡水、雞籠二港,非久泊其地也。陸路設(shè)防,淡水八里岔官兵一百二十名,中間分南嵌各塘者七十,則淡水實(shí)兵五十名耳。今雖四方寧謐,而洋面游魂尚有出沒。萬一不逞之徒潛引賊艘伺我無備,汛兵寡弱,不足相敵;半線隔遠(yuǎn),不能相救:一處震驚,四方騷動。大甲、大安搖足,即大肚以南未得安枕矣。明萬歷間,倭有侵雞籠、淡水之耗(見上);曾未幾時,臺灣竟屬于倭。及歸荷蘭,乃于兩處各筑炮城而堅(jiān)其壁壘;鄭氏之末,屯七鎮(zhèn)以戍之(見「建置」):豈不以此為敵之所必攻而我之所必守與?邇者圣天子深維沿海苞桑之計(jì),特命飭查各??谂f設(shè)炮臺;而制府滿公加意邊圉,檄水師哨守雞籠。愚以為此二城者,宜及今無事,以時培壘完堞;淡水南岸,宜度地增設(shè)炮城與北岸對峙,以遏北來之衛(wèi)。添設(shè)雞籠一汛,水師官兵五百人,永鎮(zhèn)其地;與淡水陸師(議見前)為犄角之勢。而后壟一港港澳深闊,戰(zhàn)艦乘潮可入;且其地扼斗六門、八里岔之中,亦宜設(shè)炮臺、煙墩如鹿仔、海豐各汛之例??h治以南,則惟蚊港青峰闕最為扼要,炮臺炮位宜加修飭:庶乎臺海之北有備而無患矣。
雖然,籌海者必統(tǒng)全局而籌之,未可以一方之無事為幸也。方今臺海多事,莫如西路;澎湖、大擔(dān)門之外,盜賊時時見告矣。防賊之法月異而日新,賊之剽掠迭見而側(cè)出,則以治賊未窮其蹊徑而盡其根株,設(shè)防未權(quán)其重輕而扼其要領(lǐng)也。夫賊非有埯墺停泊之處,不能窺伺商艘之去來;而非遇風(fēng)清日朗之時,不能駕駛出洋以行劫。何者?彼雖走險如騖,未嘗不自惜其生也。視商艘必經(jīng)之地,擇埯墺于若遠(yuǎn)若近之間,為暫時寄生之穴;使猝遇臺■〈風(fēng)貝〉,可以無恐。于是當(dāng)風(fēng)日晴朗出洋探望,哨船則揚(yáng)而遠(yuǎn)去,商船則亂流以截之、乘風(fēng)以尾之;風(fēng)恬浪靜,則出杉板小■〈舟古〉以促之。故西路之賊,其出沒必于澎湖溝,必于大擔(dān)、料羅之搭界。以此二處島嶼叢雜,埯墺可泊,哨船既不輕出、遇風(fēng)又不敢出,故可以安意而肆志。此所謂先窮乎賊之蹊徑而后可以治賊者也。由臺至廈水程十有一更,約六百余里,順風(fēng)二日夜可到,非甚遠(yuǎn)也。中間水師有安平、澎湖兩協(xié),有金門鎮(zhèn),有提督標(biāo),凡為營一十有三、額兵一萬二千有奇,兵非不足也;各標(biāo)大小哨船二百號,船非不多也。而猶有漏網(wǎng)睥睨于此六百里之水面,得無與虎兕出柙、龜玉毀櫝者等與?藉而曰:賊不泊埯墺、不畏臺■〈風(fēng)貝〉,能終歲乎大洋,吾末如之何也。其畏死貪生與人同,治賊者亦可于此求其法矣。夫兵,詭道也;鳴鼓角、張旗幟以威敵者,彼與我為敵者也。若今之賊艘非有樓船犀甲之眾能抗拒我也;耀軍容以出之,又于未出之先揚(yáng)言某月某日某將出哨,即何異使之聞之而亟避哉?今若定為輪哨之法,除分防各汛勻臺、廈、金門哨船為東西兩班每班,船不過三只,按月為期。畫澎湖之某嶼為東西之中界,東南風(fēng)發(fā),則在安平者順風(fēng)而哨澎湖,在澎湖者順風(fēng)而哨大擔(dān);西南風(fēng)發(fā),則在金、廈者亦如其法,以至澎湖、鹿耳。出不拘時,以天色晴明為準(zhǔn)、以風(fēng)為候;以二月半清明前起、十月半小雪后止,常川交錯。凡可停泊埯墺,畢力搜捕。申嚴(yán)賞罰之令:獲真正賊艘者,千、把總以上各遷其秩,賊艘財(cái)物悉以分賞卒伍;洋面失事者,值月巡哨官兵一體嚴(yán)處,不得互推疆界以外洋為辭。其逾月報滿者免。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設(shè)伏以誘之,使賊望往來之商艘,驚為官兵之誘敵;并會海壇、南澳、銅山出游巡以截南北之奔逸。官兵獲賊,則遷秩而受賞;失賊,則詿誤而任罰。賊進(jìn)無可得之利、退無可藏之穴,不聞風(fēng)解散,悉為擒矣。抑更有說焉:浯嶼(距廈門一潮水程)者,左連乎金門、右臨乎岐尾,外控大、小擔(dān)嶼之險,內(nèi)絕海門、月港之奸。明初福建通置五水寨,浯嶼居一焉。嘉靖間,移入中左所(即今廈門);倭遂據(jù)之,以掠興、泉、漳、潮。所以本朝平臺之初,另設(shè)浯嶼一營;以水道四達(dá),浯嶼實(shí)扼其要。金、廈之有浯嶼,猶臺南之有澎湖也。石碼在漳之內(nèi)地,西距漳郡四十里、東距海澄十里,又東而廈門水程一潮;在漳郡則有漳鎮(zhèn)總兵官、海澄則有海澄營游擊水師提標(biāo)中營防汛、廈門則有水師提督官兵,如張密網(wǎng)。今乃駐水師左營游擊于石碼,而浯嶼僅以一哨船委之中營千總,不亦輕重之失其倫與?今若移石碼游擊于浯嶼,增撥兵船責(zé)成以搜捕大擔(dān)門一帶之奸艘,與金門水師往來游徼,而又益以澎、臺常川會哨之嚴(yán),無或茍具文書視為故事;猶有浮與金門水師往來游徼,而又益以澎、臺常川會哨之嚴(yán),無或茍具文書視為故事;猶有浮游水面為臺海往來之憂者,必?zé)o是理矣。
教場
一在北門內(nèi)關(guān)帝廟前。
一在西門外文廟邊舊社學(xué)之右。
歷官
北路營參將
王國憲湖廣衡山人,將材??滴醵耆巍6迥?,升山東文登副將。
袁廷芝直隸大興人,武舉。康熙二十五年任。二十九年,調(diào)兩廣水師營參將。
呂得勝江南江寧人,行伍??滴跞荒耆?。三十三年,升延平協(xié)副將。
陳貴廣東博羅人,功加??滴跞哪耆?。三十七年,升云南騰越副將。
白道隆山東濟(jì)寧州人,功加??滴跞四耆巍K氖?,升四川永寧副將。
焦云陜西人,行伍??滴跛氖耆?。卒于官。
張國泉州人,功加??滴跛氖哪耆巍K氖四?,升福州城守副將。
翁國楨詔安人,功加??滴跛氖拍耆?。五十三年,以副將休致。
阮蔡文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科文舉人??滴跷迨哪耆危ㄓ袀鳎?。
張彪江南徐州人,行伍。康熙五十六年任。
守備
魏進(jìn)升陜西藍(lán)田人,功加。二十三年任。二十七年休致。
李勝陜西綏德州人,將材。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一年,升漕標(biāo)右營游擊。
趙振直隸大名人,壬戌進(jìn)士??滴跞耆巍H四?,調(diào)北直龍門所城守備。
徐曦山東益都人,武舉??滴跞四耆巍K氖荒?,升貴州都勻都司。
程萬里山東人,武舉。康熙四十一年任。
黃元驤漳浦人,將材??滴跛氖哪耆巍K氖四辏{(diào)山東寧福營守備。
張勝廣東高州人,行伍??滴跛氖四耆?。卒于官。
游崇功漳浦人,行伍??滴跷迨耆巍N迨辏?zhèn)標(biāo)右營游擊。
周應(yīng)龍河南洛陽人,行伍??滴跷迨耆?。
左哨千總
王和陜西秦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成功河南柘城人,行伍??滴醵迥耆?。
陳彪江南太平人,行伍??滴醵吣耆?。
徐任光山東人,行伍??滴跞耆?。
林旭江南人,功加??滴跞迥耆?。
孫德懋江南人,行伍??滴跞四耆?。
陳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林龍江南人,行伍??滴跛氖迥耆?。
陳永福建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余元隆陜西人,行伍??滴跷迨荒耆?。
趙洪浙江山陰人,行伍。康熙五十五年任。
右哨千總
王政江南沛縣人,行伍??滴醵耆?。卒于官。
王猛泉州人,行伍。康熙二十五年任。卒于官。
賴貴平和人,功加??滴跞荒耆?。
陳成功福清人,功加??滴跞耆?。
黃成漳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休致。
陳好興化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田有福山西人,行伍??滴跛氖耆?。
金聲漳州人,行伍??滴跛氖耆巍?
吳濟(jì)川福建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王祥浙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一年任。
閆威陜西寧夏人,行伍??滴跷迨?。
左哨頭司把總
朱得勝浙江人,行伍??滴醵耆巍W溆诠?。
王邵龍浙江人,行伍??滴醵迥耆?。
魏石泉州人,行伍??滴跞吣耆?。
鄭進(jìn)晉江人,行伍??滴跛氖荒耆?。
蕭勝汀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劉士元泉州人,行伍??滴跷迨耆巍?
左哨二司把總
陳鴻志泉州人,行伍??滴醵耆?。
黃成漳州人,行伍??滴跞耆巍?
劉自科江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七年任。
吳麟祥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
戴日升漳州人,行伍??滴跛氖吣耆?。
張雙漳州人,行伍。康熙五十二年任。
右哨頭司把總
雷友功江南人,行伍??滴醵耆巍?
賴貴泉州人,功加??滴醵迥耆?。
曾福萬河南人,行伍??滴跞耆?。卒于官。
劉四漳州人,功加。康熙三十三年任。卒于官。
柯茂同安人,功加??滴跞耆?。
陳應(yīng)鳳海澄人,功加。康熙三十七年任。
林登福建人,行伍。康熙四十二年任。
賈秀河南人,行伍??滴跛氖四耆?。
林君卿漳州人,行伍??滴跷迨耆巍?
右哨二司把總
馮可發(fā)山東人,功加??滴醵耆?。
林龍海澄,功加??滴醵迥耆?。
陳好興化人,行伍??滴跞耆?。
劉國太江西人,行伍??滴跞拍耆?。
張文燦江西人,行伍??滴跛氖耆?。
蔡寧泉州人,行伍??滴跛氖迥耆?。
姚郎湖廣人,行伍??滴跛氖四耆巍?
許德晉江人,行伍??滴跷迨耆?。
列傳
阮蔡文,字子章,漳浦人;中江西籍庚午舉人??滴跷迨哪?,任北路參將。
文魁岸磊落,自少時經(jīng)濟(jì)自負(fù)。屢躓南宮,以知縣需次銓部。凡所至南北,山川阨塞險易悉紀(jì)之;尤留意海務(wù),出入風(fēng)濤,窮島荒嶼輒輕舟徑造。四十九年,福、興、泉、漳饑,上截漕米三十萬石由海道分賑;文與定海總兵官吳郡督運(yùn)五萬石揚(yáng)帆先至,漳、泉兩郡賴焉。議敘,加一級。先是,洋盜陳尚義橫行山東、江、浙間,抗拒官軍,殺巡海游擊;既而遣其黨赴兵部乞降,御史陳汝咸自請招撫,薦文與俱。上命御史駐錦州,而遣文及千總左其彪等入海;瀕行,御賜帑金、衣裘,加二級。會■〈風(fēng)貝〉風(fēng)折檣,航人大恐;文怡然曰:『吾等為天子招逋寇,以靖海疆、安百姓;雖葬魚腹,不猶愈死兒女子手中乎』!時賊往來盡山、花鳥間;文漂至登萊,易舟蹤跡所在,直上賊艘。賊黨與疑貳,多欲劫文揚(yáng)去者。文開示威信、陳說利害,數(shù)日內(nèi)悉降之。至京;上召見,注目曰:『蔡文耶,若書生,此行良苦,頗驚怖否』?文奏言:『臣仰仗皇上威靈,海若效順,頑梗革心,誠無所怖』。上壯之。更問沿海事宜,條奏甚悉。議敘,授云南陸京知州。未行,特旨改福建廈門水師提標(biāo)中營參將;旋改北路,人想望風(fēng)采。
文首戢士卒、撫番黎,捐金助建學(xué)宮、城隍;悉除所轄陋規(guī),絲毫不取。飭部伍、簡器甲,親哨沿海,增置要害,塘汛旌旗壁壘一新;鼠竊聞風(fēng)遁去。旋題升福州副將。
其哨淡水也,山谷諸番以北路鮮親出遠(yuǎn)哨,牛羊酒食繹絡(luò)于道。文悉慰諭,遣還之;或啖一粉餈,引酒沾唇以去。召社學(xué)番童與之語,能背誦「四書」者輒旌以銀、布;為之講解君臣父子之大義,反復(fù)不倦,諸番皆感悅。竟以中瘴氣成疾,赴京道卒,不竟其用也。
訃聞,軍民設(shè)壇望祭;廈門之人尤痛惜之。家無余貲,遺所著詩文:淡水諸作、南北海道、盡山花鳥等記(文榜姓蔡;任廈門參將,始復(fù)阮姓)。
卷八
風(fēng)俗志
漢俗番俗氣候(附)
「漢志」以剛?cè)岵煌?,系水土之風(fēng)氣,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隨君上之情欲,謂之俗。故曰:『圣王在上,必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夫陰陽、寒暑從乎天,水泉、草木從乎地;含生之類,象而生之以成俗。非圣人為之經(jīng)緯,曷由化行而俗美乎?諸海外屬邑,風(fēng)氣固殊;番漢錯居,情欲迥異。自癸亥歸順,仰沐皇風(fēng),觀氣化之漸移、邦人之丕變、生番之率服,知圣天子之漸摩淪浹非一日矣。
漢俗
番俗
氣候(附)
漢俗
天下車書一統(tǒng),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諸羅實(shí)具五民毋亦(?)唯是閩、粵各省之輻輳,飲食、居處、衣冠、歲時、伏臘與中土同。矧當(dāng)圣人在御日久,故有兄弟同居,或至數(shù)世;柩無久停,婢無永錮;鄰里詬誶,片言解紛;通有無,濟(jì)緩急;失路之夫,望門投止,鮮閉而不內(nèi)者。乃若巾幗之流從容就義、白首完貞,亦往往而是:道德齊禮之明效大驗(yàn)也。平原沃野,饒竹木、蔬果、蠃蛤之產(chǎn);服賈則舟楫往來,任載則牛車絡(luò)繹;風(fēng)雨時節(jié),榖糴常賤,善不患無資也。然而醇醨參半者何歟?蓋嘗嘆于周公治魯、太公之治齊也,夫尊尊親親、舉賢上功,兩圣人之旨非大異也;乃風(fēng)俗之成,風(fēng)馬牛不相及,流極之勢難反也。且岐、豐之地,文、武興仁興讓以治之;秦人用之變而為高上氣力,至于遺禮義、棄仁恩而不顧。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不其然乎?夫逐什一、權(quán)子母,中土之人入臺之所繇也。自鄭成功集流亡、開屯戌,于時諸羅土?xí)?,漢人間占草地(謂除草為田也,臺人稱莊社皆曰草地),與土番錯。我朝置縣,流移者踵相接,多莫知所自;乃漸有非商、非農(nóng)潛竄里社,不務(wù)職業(yè),張空拳思攫金以西者。其始草地之民聞鄉(xiāng)音,跫然以喜;巧佞者餂而附會,久益密。官司詰之,亦直任為族屬婚媾而不移。乃至作奸犯科,傷倫理、助拳勇、長告訐,此非風(fēng)俗之大蠹?xì)e!佃田者,多內(nèi)地依山之獷悍無賴下貧觸法亡命,潮人尤多,厥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數(shù)百,號曰客莊。朋比齊力,而自護(hù)小故,輒嘩然以起,毆而殺人、毀匿其尸。先時,鄭氏法峻密,竊盜以殺人論,牛羊露宿原野不設(shè)圉。國家政尚寬簡,法網(wǎng)疏闊;自流移人多,乃漸有鼠竊為盜者。及客莊盛,盜益滋。莊主多僑居郡治,借客之大以共其狙;猝有事,皆左袒。長吏或遷就,茍且陰受其私,長此安窮乎?夫衣飾侈僭、婚姻論財(cái)、豪飲呼盧、好巫信鬼觀劇,全臺之敝俗也;「郡志」略言之矣。諸羅自急水溪以下,距郡治不遠(yuǎn),俗頗與臺灣同。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縣故畏法。斗六以北客莊愈多,雜諸番而各自為俗,風(fēng)景亦殊鄶以下矣。大抵諸羅之俗:其一功利夸詐近于齊,高富下貧、好訾毀、以賭蕩為豪俠、嫁娶送死侈靡,故郡治差不相及;孔子所謂齊一變至于魯者也。其一強(qiáng)悍險急近于秦,遇事蜂起喜斗、輕生圖賴、歃血相要約反復(fù)、依溪山之險蠢動為他邑??;班史所謂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者,雖未篤信道德,亦救時之急務(wù)焉。若夫琴瑟不調(diào),必起而更張之;游食唆訟,頑兇之尤者,所謂怙終不悛。子產(chǎn)相鄭、王猛治秦,其效可睹已。輯所見聞,分類為四:曰衣食、曰婚姻喪祭、曰雜俗、曰歲時,間以己意論列。士者民之首,風(fēng)之自也,別著論于「學(xué)校」。
衣食
諸羅始皆土番,卉服鮮食而已。番故種苧,間以麻;番女雜樹皮,以為達(dá)戈紋(見「番俗」「服飾」部)者也。布帛之入,自荷蘭通市始也。豐草彌望多鹿場,故無冶。田器不足用,耕者蓋鮮。耕作之興,自鄭成功竊踞始也。本朝辟土,漢人藝麻,備車牛之用為索绹;無桑。多男少女;女好逸樂,即女紅不事紡績,以五絲刺云日、花草、麟鳳、魚龍、美男子、婦人之狀相矜耀為觀美。故曰男耕而食,女不織而衣;臺郡皆然矣。為農(nóng)頗易,無火耕水耨之勞。自中土通貨賄金鐵,田器益?zhèn)?。歲不再熟;夏五、六月方有事西疇,不糞自殖;秋仲以次種之,冬十月而盡。非甚兇歉,鮮不飽。竹木率三、四歲比櫛繁陰,墻下廣植龍眼、菠蘿、番檨、荊蕉。園多蔗,蔗可糖;勤者歲得數(shù)千觔,販于各省。斗六門以上胡麻尤多,歲數(shù)十萬石;臺、鳳、漳、泉各路資焉。異時鄭氏父子抗拒王師,舟楫不得越澎湖尺寸;今則北通吳越、南浮交廣,有冰紈、白榖、縐絺之蒙于暑,有吳綾絲絮、漢府氈裘之燠于寒,有洋布、嗶支、羽毛、哆啰呢之泛于外洋;有飲食燕衍、杯盤肴核、絲竹之盛,金錫、丹青之美,百工之備。地大物廣,極豐而泰,理勢之必然也。自衣食侈靡,濫觴郡治;宴會之設(shè),上下通焉。乃或廝童牧卒衣迭綺羅、販婦村姑妝盈珠翠,一會中人之產(chǎn)、一飯終歲之蓄,漸染成風(fēng),流及下邑。古人有言:『作法于儉,猶慮其奢;障川回瀾,曷云能榖』。夫衣食者,生人之大命也。先王之世,力不必為己,惡其不出于身;貨不必藏于己,惡其棄于地。故雍睦輯寧之風(fēng),藹然可挹也。邇者滿大中丞嘗著「蠶桑要法」,以教閩人矣。其援據(jù)經(jīng)傳所載,天下之士無不宜于蠶桑者。而特慮夫育蠶樹桑之法,或未講明而習(xí)熟,于是繪為十二圖而詳詔之;今頒在郡縣者可考也。諸羅下士墳壚;「小雅」之詩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儺』。開畝樹桑,蕃衍沃若無難,因以購種育蠶,即蠶事以興矣。往者,漳、泉資木棉楚、豫;近乃平原沙磧,吉貝相望,各供本郡十之五、六焉。或者茲土麻纻之產(chǎn)不及內(nèi)地,夏秋多雨,吉貝慮不相宜。比年風(fēng)氣頗殊,乘時辨土,善其蒔之之法,地豈愛寶哉!蠶績并興,布帛充牣,不資外省,同巷相從,篝燈繼日,女無枌栩婆娑之逝、江漢游冶之容,成之不易、服之無斁,勤儉之風(fēng)比隆豳雅,視錦繡纂組傷女紅者霄壤也。古者,九年耕,則余三年之食;故歲不為災(zāi)。今佃田之客躶體而來,譬之饑鷹飽則揚(yáng)去,積糶數(shù)歲,復(fù)其邦族。而土著之民室無居積,秋冬之儲,春夏罄之;習(xí)尚既侈,出糶金錢,入手輒盡。所恃官廩積貯,歲一兇歉,平糶發(fā)賑;脫不幸有堯、湯之水旱,蔬果、魚鱉不可以飽,益以商賈游食之眾,何以相恤?萬室之邑,取汲乎一勺之泉,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今不講求衣食之源流、民間之積貯,使之知節(jié)而藏富;欲求風(fēng)俗之醇,不可得也。
婚姻喪祭(冠禮附)
凡議婚,媒氏送甲庚月日,女先男卜吉,然后訂盟;非古者「男先于女」之義,亦「問名」之遺也。
訂盟用庚帖及金銀釧,名曰文定、曰小聘;亦有加彩幣者。女家用庚帖,隨輕重而報之?;ビ酶?,以始慮終,示無悔也。諸羅議婚后,女家遣人視男家且覘婿,名曰探家風(fēng)。男則母或諸姆造女家覘媳,攜金銀簪親插其髻,名曰插簪仔,猶北人之云插戴也。禮儀輕重可勿計(jì)。乃既無庚帖、或未約聘,而貧富貴賤,先后不同,寒盟負(fù)約者有之矣;由不用庚帖,不鄭重于始也。
納聘曰獻(xiàn)采、曰納采。用婚啟往復(fù)納幣,但柬致儀物而已。此地并納聘于納幣而一之,具婚書、聘金、幣帛、雜物簽署納幣之敬;女家亦隨輕重而報之。雖曰太簡,亦不大背于禮。但必多議聘金,以番錢六十員為最下。女家貧者或先取盡至,納幣時竟達(dá)空函。有金不足而勒女不嫁者,有金已盡、貧不能嫁而愆期者;于是有貧而終身無婦者。
請期止用柬,或并日課送女家;必另具儀,所謂更儀也。少者番錢二十員,俗名乞日;或受、或否。將婚之年,例于五日、除夕具儀物申敬岳家;至是,皆代以銀。按「明會典」:諸王納妃,六禮之外,更添一儀,遣使入門備妝;始有更儀之制。今士庶而效之,疑于僭;且必取盈其數(shù),亦嗜利而已,烏知禮意乎?
婿于親迎前數(shù)日,卜吉而冠,擇戚屬父母具慶者為賓;仿古筮日、筮賓也。至期,置冠履、鮮衣于竹篩,微烘以火,俗云除邪穢也。賓三梳婿發(fā),而加之冠;「三加」之義也。既冠,拜先祖;仿告廟也。次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辭;仿醮席也。次諸父兄賓長,諸父兄賓長皆答焉,重成人之道也。笄,不用婦人為賓。女盛飾拜謁,略與婿同;醮酒,母命之。是日教以跪拜進(jìn)退,獻(xiàn)于舅姑尊長之禮,謂之教茶。
親迎,先期舂糯挲丸,色紅白相間;分送親友。至期,張燈結(jié)彩。婿沐浴盛服,父率以告先祖,醮而命之;取竹篩,蓋其首。篩飾以朱畫太極八卦,示「相生」之義也。出乘輿,鼓樂鳴鑼,親友送彩燈前導(dǎo),沿途放花炮,好事者乘馬騎牛以從;雖遇官長不避。女家亦先期送丸親友,親友為之粲妝(即添妝)。至期、女亦沐浴盛飾以俟。增入女門,駐轎庭除,從者捧鴈入置幾案。小舅三致食物轎內(nèi),婿各具儀答之。次致荷包,婿復(fù)以練裙(新婦即于是日加著坐轎),送小舅花炮。女出廳事,父醮以酒,母命之。侍婢捧鴈,女外向舉鴈而拱者三。侍婢傳鴈從者,新婿隨鴈出。父以紫帕蒙女首,紫姑(送嫁婦也)引女登輿。奠鴈、款婿御輪之禮,未有聞焉;送裙、送炮,不知于義何?。ㄐ【酥挛铮砸远犯财涞?。冠、笄日,或以大簸箕鋪氈于上而拜,俗取團(tuán)圓;然不雅甚矣)?
婦入婿門,父以八卦紅篩蓋婿首。少者一人向新婦轎前揖而請,新婦以荷包贈之。婿執(zhí)紅篩蓋新婦首,入房;揭蓋頭袱,交拜傳杯就席:是為「合巹」之禮。
厥明見于舅姑,三日而廟見,從伊川先生所定也。拜舅姑,賜以金錢;夫婦相向再拜。廟見日,婦獻(xiàn)茶于先祖畢,獻(xiàn)茶舅姑;被襪、靴履、膝衣之屬以為贄,皆拜。次拜諸父、諸母,長親卑幼以次答之;分致履襪膝衣,卑幼以荷包,名曰拜茶。既畢、舅姑宴新婦,諸母姑妗與焉。酒數(shù)巡起、撤新婦席送婦家,儀節(jié)殺于內(nèi)地。是日,婦家以食物餪女,俗曰探房、亦名散茶。次日,婦乃入廚,問理井臼蘋蘩之事。
旋車,或五日、或七日,必待婦翁之請。鼓樂前導(dǎo)。婿及女至,謁于先祖。奉贄于岳父母,受而別具儀物答之。獻(xiàn)于伯叔尊長,皆反璧;贈于小舅、內(nèi)侄,受而不報。宴婿于外,女于內(nèi),酒數(shù)巡起,婦翁送席婿家答前貺。婿女俱辭歸(亦有次日再請,因設(shè)帷帳館婿與女;或一月、二月者,謂之豎月)。
父母疾篤既絕,乃哭;披發(fā)袒臂,跣足擗踴。另置床,遷尸于上,謂之搬鋪;「易簀」之義也。
梳發(fā)、沐浴、含飯,襲以衣。設(shè)坐中庭而掖之,哭以祭,謂之辭生;乃就斂床以斂。既殯,憑棺而哭。親朋鄰近者吉服到門請拜柩,辭;謂之問喪。
遍訃音于親友,結(jié)魂帛,豎銘旌,置靈座繐幃;功緦之親俱至,乃成服。食時上食,哭無時。開吊吊于朔望、女婿祭于三旬七七之后,親友畢至,止吊。百日乃卒哭,除靈謝吊;分胙于吊者,謂之答紙。
除靈日,收魂帛于匣,祭奠則啟之;罷上食。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遇朔望,哭奠于朝暮。中月而■〈衤覃〉猶素服,余哀未忘也。
凡葬于卒哭之后者,前三日舉哀,設(shè)朝暮奠,名曰開堂。親友畢吊,曰辭堂。厥明,柩就車為蓋,結(jié)以五彩;魂轎、香亭之屬畢具。親朋白衣冠送之;或祭于道左,謝以帛。既葬,題主設(shè)祭而反,親朋拜迎于道,謂之接主。偶而前導(dǎo)曰行街,至家設(shè)坐以祭;古之「初虞」也。親朋吉服請入拜,辭。三日至墓謝土神,謂之收灰。
凡祭于大宗,于春分、于冬至;祭畢,飲福。臺無聚族者,同姓皆與焉。家祭,于忌辰、于元旦、清明、五日中元、除夕;主未祔者,更于冬至。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質(zhì)明而祭。泉人禁以品羞;漳、潮之人用三牲(雞、肉、魚)者,未免太簡。蓋沿海村落間有此,故至臺亦相沿耳。
設(shè)靈后,延僧道誦「藥師經(jīng)」;云為死者開冥路。五旬,再延僧禮懺打地獄、弄鐃普度;云為死者資冥福。夫人死則氣散,設(shè)而有知,其精魂可無所不之也;何待僧道為之開路乎?且人非窮兇極惡,豈必人人而入地獄?又豈浮屠所能出之?沙彌弄鐃,婦女樂此為戲;俗云以免蟲蛀,尤為荒誕。善夫!唐刺史李丹之言曰:『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世之人不以君子待其親,而以其親為有罪之小人,豈非大逆不孝之甚乎?
將斂,扶至中庭以禁;古禮所無,泉人多有之。漳,朱紫陽故治,亦未見此。夫禮以義起,人子遇此時,則面目形容永不可得見矣;當(dāng)此死肉未冷,親奠一卮,不猶愈于蓋棺之后、想象于虛無彷佛間乎?雖奉為不易之典可也。
禮: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閩俗多惑青烏、日者家言,既擇山水形勢、又擇年月日時為子孫求福利,于是有停柩在家、暴露郊野數(shù)十年不葬者。臺大約一、二年之內(nèi)鮮有不葬?;咧w安,則人子之心恔矣。
靈座宜除于大祥之后;今五旬或七旬而除之,非也。又或于旬盡更縮四、五日,云為兒孫作采,則更非矣。且未及百日而卒哭,人子之心其能安乎?更有除靈之日,靈座椅棹俱棄原野,云為不祥之物;則何不并其室廬而燼之、田疇而潴之、金帛而沉之乎?
卒哭謝吊,因吊者拜于吾親而答之也。邇來俱乘天色未明,置帖門縫以去,拜禮闞焉;是人敬吾親而吾不敬于人也,非情禮之所宜有矣。
大祥,計(jì)首尾二十四個月;今人有數(shù)月前而舉大祥之祭者,有計(jì)閏而扣除者。夫人子哀慕無窮,特以先王制禮不敢過焉,奈何于禮之所有而少之也?皆薄待其親而自便于己,斷乎其不可者。
各莊婚姻、喪葬,大約相仿。唯潮之大埔、程鄉(xiāng)、鎮(zhèn)平諸山客,其俗頗異;禮節(jié)皆以簡為貴,略去者十之六、七。
以下四條,雜記客莊之俗:
婚禮、用庚帖、食物,或銀錢少許為定。納聘無幣帛,不用婚啟,以全柬開聘金、雜物,曰送酒。請期,則只雞樽酒而已。男不冠而女笄,曰上頭;不親迎、不用蓋頭袱、不鳴鑼放花炮,富者用鼓樂。新婦至,合巹,親朋畢賀。厥明而廟見,彌月而旋車。
喪必延僧作道場,雖極貧必開冥路,七七盡而除靈。吊者祭則答之胙,香楮則答拜而不胙,不欲以一楮虧喪主之財(cái),亦善俗也。葬不過七七間,三歲則挖視之,土燥、棺完好、色鮮則掩之。或俟九年,拾其骸于瓦棺而復(fù)葬之。否則,遷于他處。
禁祭惟元旦、除夕、五日,余皆無之。明清祭于墓,盡日潦倒而還。無忌辰。凡祭,極豐不過三牲,口誦祝辭,遍請城隍、土地諸神,云祖先不敢獨(dú)食也。夫儕祖先于神而并之,祖先能安坐而食乎?亦惑矣。
雜俗
田盛夏始播,不耨荼蓼而黍稷自茂,藉草以待有秋。暇日,牽車服賈。潦水盡,入山斧大木為薪,儲來春一歲之用。十月場功畢,剉蔗為糖,牛醡之;至三、四月乃止。歲時伏臘,擊鼓吹豳,斗酒相勞,熙熙乎擊壤康歌之世矣。
凡流寓,客莊最多,漳、泉次之,興化福州又次之。初辟時,風(fēng)最近古;先至者為主,其本郡后至之人不必赍糧也。厥后乃有緣事波累,或久而反噬,以德為怨;于是有閉門相拒者。然推解之誼,至今尚存里闬也。
土著既鮮,流寓者無■〈基,目代土〉功強(qiáng)近之親,同鄉(xiāng)井如骨肉矣。疾病相扶、死喪相助,棺斂埋葬,鄰里皆躬親之。貧無歸,則集眾捐囊襄事,雖慳者亦畏譏議。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此風(fēng)較內(nèi)地猶厚。
土產(chǎn)檳榔,無益饑飽,云可解瘴氣;薦客,先于茶酒。閭里雀角或相詬誶,其大者親鄰置酒解之,小者輒用檳榔。百文之費(fèi),而息兩氏一朝之忿;物有以無用為有用者,此類是也。然男女咀嚼,競紅于一抹,或歲糜數(shù)十千,亦無謂矣。
地平曠,便于車行。輪高五尺許,軌轍畫一,一牛約運(yùn)六、七百觔。編竹為車籠,以盛五谷之屬;誅茅采薪,去其籠,捆束以載。行遠(yuǎn)可乘三、四人。重則另橫一木于右,摯靷加軛,多一牛以曳之,若馬之兩驂而缺其左。婦女置竹亭于上,或用布帷。牛價騰涌,水牯健者至三十千錢。
引重致遠(yuǎn),皆以車。漢莊、番社無不家制車而戶畜牛者。冬、春多夜行,田收潦盡,四野康莊;夜靜風(fēng)生,蹄輕走疾,轆轤之聲遠(yuǎn)近相聞,有臨淄、即墨之風(fēng)焉。夏、秋多淫雨,水深泥淤,且非晝不可行。遇酷暑,牛往往困斃于道;異時皆瘞之,近乃有剝而食其肉者。
人無貴賤,必華美其衣冠,色取極艷者。靴韈恥以布;履用錦,稍敝即棄之。下而肩輿隸卒,袴皆紗帛。大中丞雷陽陳公觀察臺灣時,躬以節(jié)儉訓(xùn)俗:衣帷布素、食無兼味,禁諸服飾奢侈者;積習(xí)已錮,亦未盡改。宴客必豐,酒以鎮(zhèn)江、惠泉、紹興,肴罄山海;青蚨四千,粗置一席。臺屬物價之騰,甲于天下;于是有彼此相勝,一宴而數(shù)十金者。觀察梁公近為條約:非婚祭大慶,不得過五簋。兩觀察為民節(jié)財(cái)之意,凡為士庶者皆當(dāng)深體也。
延師課子,以薦主為重輕;一子從學(xué),面有德色?;蚨竭^弟子,則師徒不相得,即父兄禮意寖衰,不終年輒去。本籍乏才,弊實(shí)由此,父兄之過也。
牛擇黃牯臕壯者,飾以鞍轡如馬,馴而習(xí)之,日可百里。少年子弟,磬控如意,以之學(xué)騎射;易牛而馬,亦易易矣。初見以為偶,久之乃無處不然。
村莊神廟集多人為首,曰頭家。廟雖小,必極華采;稍圯;則鳩眾重修。歲時伏臘,張燈結(jié)彩鼓樂,祭畢歡飲,動輒數(shù)十緡;雖曰敬神,未免濫費(fèi)。
神誕,必演戲慶祝。二月二日、八月中秋,慶土地尤盛。秋成,設(shè)醮賽神,醮畢演戲,謂之壓醮尾。比日中元盂蘭會,亦盛飯僧;陳設(shè)競為華美,每會費(fèi)至百余緡。事畢,亦以戲繼之。
家有喜,鄉(xiāng)有期會。有公禁,無不先以戲者;蓋習(xí)尚既然。又婦女所好,有平時慳吝不舍一文,而演戲則傾囊以助者。
喜博,士農(nóng)工商卒伍相競一擲;負(fù)者束手、勝者亦無贏囊,率入放賭之家。乃有俊少子弟、白面書生,典衣賣履,辱身賤行,流落而不敢歸者。此風(fēng)漳、泉多有,臺郡時盛。拔木塞源,惟在嚴(yán)治誘賭之無賴、放賭之窩家;而為父兄者,教尤不可不先也。
尚結(jié)盟,不拘年齒,推能有力者為大哥;一年少者殿后,曰尾弟。歃血而盟,相稱以行次。家之婦女亦伯叔稱之,出入不相避;多兇終隙未及閨閣蒙垢者。近設(shè)禁甚嚴(yán),其風(fēng)稍戢。
尚巫,疾病輒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客仔師;攜一撮米,往占病者,謂之米卦,稱說鬼神。鄉(xiāng)人為其所愚,倩貼符行法而禱于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病未愈,費(fèi)已三、五金矣。不特邪說惑人,亦糜財(cái)之一竇也。
自襁褓而育之者,曰螟蛉。臺俗八、九歲至十五、六,皆購為己子。更有年未衰而不娶,忽援壯夫?yàn)樽樱谥叶衅潇?。有父無母,悖義傷倫,抑又甚矣。古人無子,必?fù)裢罩H者而繼之;今以非我族類之人承祀,他日能歆之乎?其始,皆由妬歸不容置勝或妾,有子而不以為子;故有生女而潛易、詐孕而假產(chǎn),其夫或明知而隱忍遷就。又有婦言是聽,舍兄弟同姓之子,而必取諸異姓者;然未若此地之并螟蛉而亦非也。禮無異姓為后之文,本朝有笞杖歸宗之律。俗子、愚夫既不知呂嬴、牛馬之辨,詩禮之家亦昧然為之。杞人滅鄫,春秋之義何居乎?聽妾婦之愚、徇末俗之陋,所當(dāng)亟變者也。
失路之夫,不知何許人;纔一借寓,同姓則為弟侄,異姓則為中表、為妻族,如至親者。然此種草地最多。亦有利其強(qiáng)力,輒招來家,作息與共;男女相雜,久而狎之,桑間濮上之風(fēng),非無自矣。
各莊傭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室家;漳、泉人稱之曰客仔。客稱莊主,曰頭家。頭家始藉其力以墾草地,招而來之;漸乃引類呼朋、連千累百,饑來飽去,行兇竊盜,頭家不得過而問矣。田之轉(zhuǎn)移交兌,頭家拱手以聽,權(quán)盡出于佃丁。
初,臺人以客莊盛,盜漸多,各鑄鐵烙牛,以其字為號,便于識別。盜得牛,更鑄錢,取字之相似者覆以亂之。牛入客莊,即不得問。或易其牛,反縛牛主為盜;故臺屬竊盜之訟,偷牛者十居七、八。
瓜果豆菜之屬,著地即生;又多隙地,而寧取諸市。近溪之田,桔槔必以牛,無自任其力者。傭工計(jì)值,三倍內(nèi)地,寧游手乏食,必不肯少減。民風(fēng)之情,至臺極矣。
莊社地既寬曠,雞豚之畜數(shù)倍內(nèi)地,非止五母、二母而已。乃物價亦數(shù)倍內(nèi)地,由習(xí)俗奢侈。中人之家食必舉肉,且游手者眾。水次魚蝦,亦食者多而采捕者少,固宜其騰涌耳。
女不蠶織,以刺繡為能,自十歲以上則教之。工巧者自贍其口,尚有贏余。然雖工無益于世,曷若紡織之為有用乎!漢詔云:『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善矣!
荷包,方廣可八、九寸,以紅哆啰呢、漢府緞為之;不惜高價,必求女工之最者而刺繡焉。輕薄少年,乃有借此往來中冓者。履霜堅(jiān)冰,刺繡之害不止女紅矣。
婦女過從,無肩輿,則以傘蒙其首;衣服必麗,簪珥必飾。貧家亦然。村落稍遠(yuǎn),則駕牛車以行。歲時、佛誕,相邀入寺燒香,云以祈福。
演戲,不問晝夜,附近村莊婦女輒駕車往觀,三、五群坐車中,環(huán)臺之左右。有至自數(shù)十里者,不艷飾不登車,其夫親為之駕。
內(nèi)地稍通筆墨而無籍者,皆以臺為淵藪;訓(xùn)蒙草地或充吏胥。輟八比未久者,科、歲猶與童子試。其奸猾而窮無依者,并為訟師。愚民一紙公門,惟訟師是主。訟師一經(jīng)包攬,訟者雖欲自止而不能矣,更有唆使番夷,造端飾詐?;蚬匍L明察,罪無所逃,則激之使變;遂為地方大害。是此地之驅(qū)除訟師,宜尤嚴(yán)于內(nèi)地也。
胥役各處所有,臺屬為盛。有室家者十之二、三,謹(jǐn)愿者十不得一、二焉;皆游棍望風(fēng)夤緣而入也。一衙門而數(shù)百眾、一皂快而十?dāng)?shù)幫,非舞文撞歲、見事風(fēng)生欺官以朘民之膏血,何以飽其蹊壑乎!吏書之勢,艷于紳士;皂快之焰,烈于吏書。上官胥役視寮屬如烏有,又安怪其以愚民為魚肉也。此輩善伺本官,而巧中其欲;稍假以詞色,即門以外無所不至矣。北路地方遼闊,催科訟獄,勾攝動以月計(jì),役寡則事不辦;唯在謹(jǐn)嗜欲、寡言笑,示以不測之威,使無所投其隙而不得肆其貪橫,則俗不以胥役為貴矣。
俗傳荒郊多鬼,白日幻形,雜過客為侶,至僻地即罹其害。晨昏或現(xiàn)相獰猙,遇者驚悸輒病。故清明、中元延僧道誦經(jīng),設(shè)醮之事日多。
斂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召巫設(shè)壇,名曰王醮。三歲一舉,以送瘟王。醮畢,盛席演戲,執(zhí)事儼恪跽進(jìn)酒食;既畢,乃送船入水,順流揚(yáng)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xiāng)多厲,必更禳之。相傳昔有荷蘭人夜遇船于海洋,疑為賊艘,舉炮攻擊,往來閃爍;至天明,望見滿船皆紙糊神像,眾大駭;不數(shù)日,疫死過半。近年有輿船而焚諸水次者,代木以竹,五采紙褙而飾之。每一醮動數(shù)百金,少亦中人數(shù)倍之產(chǎn);雖窮鄉(xiāng)僻壤,莫敢恡者。
歲時(諸羅俗與郡治略同,就「郡志」稍加刪補(b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