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二:《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作者:張秀平,王曉明主編


  "綜事跡之備,追《史記》之文"

  北宋時期,先后有兩部記述五代時期歷史的著作,一部是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書《舊五代史》,一部是由歐陽修私修的《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來稱為《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完成于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同修。后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后,稱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書就被稱為《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編修的目的性是很強的,那就是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為宋王朝的政治提供借鑒。五代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混亂的時期,在短短的50余年的時間里,中原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5個王朝,這些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都是前朝的鎮(zhèn)將,他們手握重兵,一旦時機可乘就以武力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這個時期的中央政權(quán)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制服藩鎮(zhèn),誰的兵強馬壯誰就可以做皇帝,毫無秩序可言。因此,王朝的變換很快。此外,5個中原王朝之外,還先后存在過10個獨立的小國。北宋是繼后周之后而建立的,趙匡胤有結(jié)束分裂局面,建立穩(wěn)固的趙宋王朝的雄心。因此,總結(jié)五代時期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就很重要。

  《舊五代史》的編撰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速度是很快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北宋離五代很近,參加編寫的史官大多親眼目睹了五代的歷史場面,對五代的歷史比較熟悉。另外,當時可以利用的資料比較全面,主要有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還有范質(zhì)所編《五代通錄》可供借鑒。

  《舊五代史》由《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雜傳》、《志》7個部分組成。各代的《書》是斷代史,《志》則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雜傳》則記述包括十國在內(nèi)的各割據(jù)政權(quán)的情況。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為主線,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xiàn)了這段歷史的面貌。

  《舊五代史》主要依據(jù)五代時期各朝《實錄》,這些《實錄》是原始資料,比較能反映歷史實際,特別是有關(guān)典章制度的記載,可信程度很高。《舊五代史》保存了大量五代時期的歷史文獻,是它的可貴之處?!杜f五代史》現(xiàn)存的《志》有10篇,全面地敘述了五代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杜f五代史》所敘述的范圍,除中原王朝外,北至契丹,南至占城(越南北部),西至黨項,東至新羅(朝鮮)的廣大范圍內(nèi)的情況均有交待。

  《舊五代史》因為史料豐富翔實,所以很受重視,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胡三省著《通鑒注》都依據(jù)此書。

  《舊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因為它是依據(jù)五代實錄,而實錄多是由當朝人編寫,所以隱諱粉飾的地方較多,修《舊五代史》的史官又多是五代時的舊臣,他們不加區(qū)分地照錄了這些不實屈筆的文字,使書中的不少記述不符合歷史事實,另外《舊五代史》敘事較為繁雜。這些都引起后人對它的批評。

  北宋時期,《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到后來《新五代史》因為更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越來越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詔不用《舊五代史》而專用《新五代史》,到元代,《舊五代史》就逐漸不行于世。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邵晉涵等人才從《永樂大典》等書中加以輯錄整理,大致恢復(fù)了原來面貌的十分之七八。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修的史書。中國古代本來有私家修史的傳統(tǒng),但隋文帝時下詔禁止私人修史,正史都由官修,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由本紀、列傳、考、世家、年譜、四夷附錄六部分組成,共74卷。在編撰體例上,歐陽修不按朝代界限,打破了《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體系,把五代的本紀、列傳綜合在一起,依時間的先后進行編排。歐陽修還分類編排列傳,分列了《家人傳》、《死節(jié)傳》、《雜臣傳》等等。

  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也是與他相處的時代密切相關(guān)的。

  當時正是北宋王朝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困境的時候,國內(nèi)土地兼并劇烈,賦稅繁重,農(nóng)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同時遼和西夏給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迫使它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交納大量錢物。范仲淹等人試圖改革,卻遭到了失敗。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抨擊保守派,因而被貶。他在給尹洙的信中說:因為我們被貶到外地,所以想通過縮寫《五代史記》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聲。歐陽修想通過仿照《春秋》筆法,表現(xiàn)褒貶之意,為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服務(wù)。

  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的確切時間,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從他給尹洙、梅堯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這是史學(xué)界公認的說法。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在歐陽修去世一個月后,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

  《舊五代史》成書于宋建國后不久,所依據(jù)的史料多為五代實錄?!缎挛宕贰沸拮珪r,距宋建國已有八九十年,距舊史的成書也已經(jīng)60多年,這個時期又新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資料,這樣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舊五代史》的基礎(chǔ)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國世家》。列傳人物部分也有補充,歐陽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筆記、小說中的材料,補充了事實,使人物事跡更為生動、豐富。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記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據(jù)胡嶠《陷虜記》,記述了在契丹的親身見聞。在《于闐錄》中記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闐時所見到的沿途各國的山川、風土情況。在《司天考》中,歐陽修將后周天文學(xué)家王樸的《欽天歷經(jīng)》4篇的主要內(nèi)容記錄下來,因為《舊五代史》這部分內(nèi)容已經(jīng)不全,所以歐陽修的記錄在我國天文學(xué)史上是有重要貢獻的。此外,歐陽修對所采用的史料進行了細致的考辨,訂正了《舊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錯誤。

  歐陽修還恢復(fù)設(shè)表,《史記》創(chuàng)立十表,以后只有班固采用,歐陽修加以恢復(fù),并在《職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將290余州郡的廢置更易情況明白地顯示出來。

  《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xiàn)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大家,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缎挛宕贰返奈墓P之出色,的確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見的。

  總得來看,兩部五代史互有短長,現(xiàn)存《舊五代史》全書是《新五代史》的兩倍多,舊史列傳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舊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對十國歷史的記述更為完備。在個別人物傳的字數(shù)上也多于舊史。這兩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