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李烈鈞湖口誓師

北洋軍閥史話 作者:丁中江著


  袁世凱不能和國民黨共存,可以說是先天就注定了,不必待宋教仁被刺才真相畢露,不過宋教仁案加速了袁和國民黨的對立。

  袁對他的大敵國民黨的處理,非常矛盾,他口中不離“亂黨”兩字,同時部署一切軍事計劃要鏟除國民黨在南方的一切力量??墒撬@時還是一個臨時大總統(tǒng),由臨時大總統(tǒng)過渡到正式大總統(tǒng),必須經(jīng)由國會產(chǎn)生,而國內(nèi)的多數(shù)黨卻正是國民黨,如果解散國民黨或者宣布國民黨為非法黨團,那么國會便不足法定人數(shù),正式總統(tǒng)也無法產(chǎn)生。北洋軍系的人主張由軍人共推袁為總統(tǒng),以顯示軍人力量,袁沒有考慮走這一條路,因為時代不同了,現(xiàn)在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軍國。

  對國民黨既然還有些投鼠忌器,因此他對于北京的國民黨員就比較客氣一點;而身在北方虎穴中的國民黨員,也比較有妥協(xié)性一點,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袁授意北京總檢察廳票傳國民黨北京支部部長吳景濂到案,質(zhì)問黃興是不是國民黨的領(lǐng)袖,如果黃的“逆叛”行為與國民黨有關(guān),那么國民黨就該負起“謀叛”的責(zé)任,如果黃的行為與國民黨無關(guān),國民黨就該立刻開除黃興黨籍以明責(zé)任,限吳景濂三天內(nèi)答復(fù)。吳景濂拿這個難題無法解決,很想召開一次北京支部大會來研究處理,可是時間太倉促,這時留京的國民黨員已傷透腦筋,拿這問題來談豈不是更頭痛。會議召開不及,三天限期轉(zhuǎn)眼即到,吳景濂沒有辦法,只好想出一個應(yīng)付的辦法,他以個人名義在北京報紙上刊登一段啟事:“黃興除名一案,非經(jīng)大會不能決定,但限期甚迫,不及召集大會,因即遵令除名。”

  袁系罵黃興是搗亂領(lǐng)袖,其實黃在宋案后一直是主張委曲求全的,對宋案本身言,黃主張純以法律解決,求是非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物質(zhì)發(fā)展;錯誤的意識則相反。在階級,講法理。對于袁政府的態(tài)度,黃鑒于外交嚴(yán)重,各國尚未承認民國,蒙藏風(fēng)云緊急,所以反對用武力對付袁。他的主張受到多數(shù)人支持,因此在袁下令免三省都督前,國民黨對于解決糾紛的辦法是:“宋案責(zé)成法院,借款責(zé)成議會。”并擬推岑春煊、王芝祥、章士釗、汪兆銘等為調(diào)和專使前往北京。

  袁免贛、皖、粵三省都督后,國民黨方面仍希望不致決裂,所以6月10日李烈鈞有蒸電報告袁政府“遵令免官”,并且通電將已經(jīng)調(diào)動的部隊撤回原駐地點。6月16日胡漢民有銑電“請授赴藏方略”,并且解釋“宋案借款之爭,僅系建言作用,不敢出法律范圍”。而柏文蔚早在調(diào)任令發(fā)表之前就表示要辭職。這一切并非國民黨施緩兵之計,實在因為國民黨的多數(shù)派還不打算對袁進行武裝抗?fàn)?,寧愿解除自己的武裝力量,只求保存國民黨是一個合法政黨,在國會中占多數(shù),所以遷就到底。

  黃委曲求全終不能全。其實不獨黃主張如此,汪兆銘自歐回粵,亦主張國民黨可作在野黨。汪本內(nèi)定為北上調(diào)和專使,因情勢改變而作罷,他的把兄袁克定曾有電給他:“別來經(jīng)年,想見若渴,弟扶病北來省親,晳子云兄將來,喜甚。惟遲行未至,伏枕悵望,尚冀早來,借慰病友??硕ㄖG?!?br/>
  在這紛擾的期間,還有一個醞釀,據(jù)說是日本在幕后策動的,就是要在南京另外組織一個政府,推舉岑春煊為總統(tǒng)。

  民國2年7月28日熊希齡的通電,曾經(jīng)揭破這個密謀:“報載四省獨立,有在寧設(shè)立政府,推舉岑西林為總統(tǒng)之謠。前南北議和時,犬養(yǎng)毅等于前年冬來華,運動南北分立,渠與希齡本屬舊交,屢至滬寓密告希齡,謂袁如得志,中國可危,不如勸孫、黃公推岑為總統(tǒng)與袁對抗,并要求希齡介紹往見。希齡與張謇、湯壽潛、莊思緘、趙鳳昌諸君與犬養(yǎng)毅接談數(shù)次,竭力反對。幸黃興當(dāng)時力主和議,岑亦病辭不見,犬乃回國。去年春間再到上海,乃不與希齡接洽矣。此日本民黨利用我南北分立之實在情形也?!?br/>
  岑春煊在南京組府之說傳了一個時期,后因袁軍事力量直掃南方,因之沒有出現(xiàn)。岑、袁兩人在清時就有大隙,袁依賴奕劻,而岑則反對奕劻。宣統(tǒng)年間盛宣懷紅極一時,挾隆裕和載濤、載洵以自重,辛亥起義后,盛主張用岑,奕劻則主張起用袁,其后袁因緣時會,水到渠成,遂代清而為民國元首。岑去福建。福建之役,岑怨袁欺,大失所望,拂袖而去,袁又請岑繼黃興為粵漢路督辦。袁與南方?jīng)Q裂,督辦亦撤銷,袁、岑之間遂更成水火。岑在上海,據(jù)說孫、黃都去拜望他,他告訴訪客說:“別人都怕袁世凱,我是不怕他的,倒要和他較量一下。我本無意大總統(tǒng),今既有現(xiàn)成的,就不妨試試看?!?br/>
  袁既然冒天下之大不韙,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他的軍事目的當(dāng)然并不止于撤換國民黨系的三省都督為已足,他要粉碎國民黨在各省的軍事力量和基礎(chǔ),同時還借此鏟除所有非北洋系和袁系的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所以袁的最后目的是想達到武力統(tǒng)一全國。

  盡管被撤職的江西、安徽和廣東三省都督不準(zhǔn)備繼續(xù)進行抵抗,可是北洋軍仍按照原定計劃分兩路南下:第一軍軍長段芝貴統(tǒng)率第二師師長王占元、第六師師長李純兩部擔(dān)任湖北、江西之線;第二軍包括馮國璋、張勛、雷震春等部(因第二路軍不止是一個軍,所以稱為第二路軍),由馮國璋統(tǒng)率,沿津浦路南下進攻南京。這都是北洋軍的嫡系。段芝貴和馮國璋都是袁的心腹大將,袁心目中的兩個重要棋子,袁心中內(nèi)定段芝貴是湖北都督,馮國璋是江蘇都督。

  江西和南京是北洋軍進兵的兩個主要目標(biāo),湖南和上海也是袁用兵的兩個目標(biāo),由于北洋軍沒有足夠的兵力配備到各個目標(biāo)上,因此袁派特務(wù)放火焚毀長沙的軍械庫以削弱湖南可能產(chǎn)生的抗袁力量。

  7月上旬又派兵乘應(yīng)瑞、肇和諸艦抵滬,派海軍中將鄭汝成以總執(zhí)法官名義為統(tǒng)帥,團長就是后來齊盧之戰(zhàn)有名的將領(lǐng)臧致平。這些兵艦運兵到吳淞登陸,以圖控制上海。

  北洋軍得寸進尺,咄咄逼人,造成了一種形勢,即使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進行到底,國民黨想委曲求全,以合法政黨地位繼續(xù)存在也將勢不可能,因為國民黨軍隊必將被北洋軍吞吃掉,國民黨人也將無容身之地了。

  李烈鈞是國民黨四個都督中最有實力的,袁最嫉惡李。李被免職后,孫中山派居正、白逾恒、吳鐵城前往南昌慰問,并勸李不受亂命,宣布獨立。李頗躊躇,認為:“被免了職才起兵討袁,人將以為戀棧挾嫌,豈能言順?!彼詻Q定離江西至上海謁孫中山再作計較,于6月15日經(jīng)安徽至上海,下榻斜橋路60號。柏文蔚是主張使用武力的,且打算首先在安徽發(fā)難,曾密赴上海向?qū)O中山請示。孫因為安徽逼近北方,且可拱衛(wèi)南京,似不宜先動,最好由湖南、廣東、江西各省先行獨立,迨袁出兵,安徽便可截擊,所以勸阻了柏。柏被袁免職即赴南京升平橋小住。

  李烈鈞在上海分別見到了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反復(fù)會商今后對袁應(yīng)付策略,深感袁當(dāng)時作法是斬盡殺絕的毒招,既不可理喻,又難以感化,當(dāng)前只有一途,就是舉兵反抗。黃興這時已派人在南京運動軍隊。李激于義憤,愿任首難之責(zé),遂于7月7日自上海輕裝潛返江西,7月8日抵達湖口,召集舊部第九、十兩團,及輜重工程兩營,于7月12日占領(lǐng)湖口炮臺,檄告中外,宣布獨立。李部混成團團長林虎,自告奮勇,愿任九江前敵軍總指揮。第一師師長歐陽武,第二師師長劉世均,贛南第四旅旅長蔡森,均電告整軍備戰(zhàn)。

  中華民國2年7月13日,江西省議會公舉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慷慨誓師,發(fā)布討袁檄文,略云:

  “民國肇造以來,凡吾國民,莫不欲達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凱乘時竊柄,帝制自為。滅絕人道,而暗殺元勛;弁髦約法,而擅借巨款。金錢有靈,即輿論公道可收買!祿位無限,任腹心爪牙之把持。近腹盛暑興師,蹂躪贛省,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仇,實屬有負國民之委托。我國民宜亟起自衛(wèi),與天下共擊之!”

  這就是民國史上的“二次革命”,也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

  事實上李還未就討袁總司令以前,江西軍便已和北洋軍有了接觸,7月12日晚北洋軍步兵第24團團長張敬堯,已率全團抵贛。12日拂曉,北軍開始攻擊,贛軍以一連應(yīng)戰(zhàn),氣壯山河,一舉大捷,俘虜北軍百余人,擄獲甚多。北軍第12旅旅長馬繼增趕來增援,而贛軍已奏捷后鳴金收兵了。這一戰(zhàn)張敬堯慘敗,贛軍奪獲北軍槍枝百余支,斃連長一名,排長五名,士兵200余人,俘虜營副一人。討袁軍只傷了士兵一人。

  李烈鈞湖口倡義后,湖南都督譚延闿亦宣布獨立,福建方面師長許崇智亦宣布起義。福建都督孫道仁猶存觀望,許迫孫,孫不得已乃勉強加入討袁軍。安徽方面柏文蔚交卸都督后,本已至南京小住,當(dāng)李烈鈞返江西后,柏文蔚亦于7月17日返安徽宣布獨立,以響應(yīng)江西,不幸安徽軍師長胡萬泰已被袁世凱收買,反戈對付柏,深夜勒兵圍攻都督府,柏文蔚不及躲避幾遇險,乃出走蕪湖。胡萬泰聯(lián)合海陸軍進攻蕪湖,柏力戰(zhàn)不支,慘遭失敗。南京方面,黃興于7月15日據(jù)南京組織革命軍宣布獨立,進兵淮北,江蘇都督程德全棄職走上海。上海方面則由陳其美策劃部署。廣東由都督陳炯明與胡漢民聯(lián)合于7月18日宣布獨立,本擬出兵援贛,但因廣西都督陸榮廷、巡防統(tǒng)領(lǐng)龍濟光為袁收買,廣東受廣西牽制,乃不能出兵。四川方面川軍第三師長熊克武于8月4日組織討袁軍,宣布獨立。

  李烈鈞在江西發(fā)動討袁后,孫中山乃急促南京和上海響應(yīng),且打算親赴南京主持。黃興覺得戎伍之事非孫中山所長,乃自告奮勇請纓,于7月14日赴南京,臨行急促甚至連其夫人均未通知,直到抵南京后才致書夫人。黃抵寧后,即召集駐南京的第一、第八兩師軍官會于八府塘李鴻章相府,決議組織討袁軍,響應(yīng)江西。當(dāng)時南京駐軍中,要塞司令吳紹璘,講武堂副長蒲鑒,要塞第二團教練官程鳳章均為袁黨,持反對態(tài)度,黃乃捕殺之。遂以江蘇都督程德全名義宣布獨立,并任命黃興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組織總部,以黃葆倉為參謀長,許崇灝為參謀主任,秦效魯為籌餉處長,沈縵云為造幣廠廠長,朱壽頤為接收馬府街袁政府陸軍部倉庫專員,同時檄令駐徐州第三師冷遹部堵?lián)裟舷略姡谝粠熣妈?、第八師陳之驥出兵臨淮關(guān)控制要隘,7月15日慷慨誓師。

  陳其美在上海計劃討袁時,恰逢蔣中正和張群由日本返滬,陳大喜,即與二人會商軍事,張群主張先攻海軍,蔣則以兵工廠為軍隊命脈,應(yīng)先奪取兵工廠。陳其美贊成蔣計劃,遂積極部署。蔣曾在辛亥年光復(fù)上海時組織軍隊,舊部甚多,后因赴國外考察,乃將一手訓(xùn)練之部隊交張群統(tǒng)領(lǐng),張其后又赴英國考察工業(yè),乃移交陳某。這時陳任團長,所率士兵即蔣當(dāng)年訓(xùn)練者,今見蔣、張兩位舊主歸來,欣喜若狂,均愿接受指揮,于是蔣乃號召舊部,擁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

  袁世凱既派海軍中將鄭汝成統(tǒng)率警衛(wèi)軍1300名駐守高昌廟兵工廠,又派海軍司令李鼎新率黃浦江軍艦協(xié)同保護。陳其美宣布獨立,屢勸鄭汝成讓出高昌廟兵工廠,鄭不答應(yīng),陳乃命蔣率所部及鈕永建之一團分道進攻,相持?jǐn)?shù)日,討袁軍因子彈接濟不及,遂告敗北,其后回兵進攻吳淞,也因眾寡不敵,未能獲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